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國際商務 禮儀 中西方文化 差異
(一)處事方面的差異
西方人的特點是簡單直接,而中國人的特點是含蓄婉轉。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西方人更愿意直接聊合作細節或者是工作中的題,但是中國人可能卻會通過請對方吃飯,贈送對方禮物,從而和對方建立良好、友好的關系,再進行接下來的談判。西方人過于直接的方式,中國人可能會無法接受。而且西方人對于中國人這種過于含蓄的處事方式,會誤認為是拐彎抹角。
(二)行為語言方面的差異
在文化差異中,行為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具體展現在肢體語言、目光、雙方距離以及手勢、動作等方面。在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以體現出文化差異。舉個例子,在我國,彼此見面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握手。但是在美國、英國,雙方見面握手以后會馬上松開手,雙方的距離也會逐漸擴大。在這個方面,中國人會為了表達對談判方的尊重,會握著對方的手上下搖動,握手的時間也會增加。西方人對于這一動作,會感覺難以理解。在西方人看來,如果握住對方的手太久,距離太近,會使他們感到自己的空間被侵擾,甚至會產生防衛和防備的心態。
(三)宴會禮儀的差異
1.使用餐具的差異
在我國的宴會上,所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筷子、盤子、碗和酒杯、碟子等。但是如果在西方國家的宴會上,采用的餐具則是叉子、刀、紅酒杯以及勺子等等。一般情況下,在吃西餐的時候,各種菜品要采用不同的餐具,而且也要根據飲用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酒杯。
2.用餐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一般暫停進食的時候,人們會將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但是在西方國家,如果吃到一半停下來說話、休息,那么則會將叉子交叉放在餐盤上。在西方人看來,在用餐的時候揮動刀叉,是非常沒有禮貌的。
二、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
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文化是人們共同生活所產生的經驗積累,同時也是人們通過對比,選出的一種非常合理的東西。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屬于時代的產物,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非常多。主要被分為這幾個方面:
(一)受到不同學派思想的影響
我國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思想提倡忠孝悌禮義信廉恥,要求人們注重倫理關系,以禮行事。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中國人的處事方式非常含蓄,委婉。而西方國家則不同,16世紀的時候,西方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工人階層因為對資產階級和統治階層不滿,所以掀起了這場精神、知識、文化的解放運動。這場運動提倡讓人們解放思想和天性,追求幸福,因此對西方人的文化、性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他們的處事非常直接。
(二)受到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
我國的文化核心講究的是萬事和諧,力求人和物,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強調人不能太過于高調,要做中庸之人,不能對和諧產生破壞。這就是中國的價值觀念。而西方的價值觀念卻相反,西方提倡解放天性,思想開放,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中西方的價值觀念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受到不同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的故鄉情節很重,不管去往哪里,都會對故鄉產生懷念,甚至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是因為我國屬于農耕文化,而且地大物博,地理環境差異非常大。在一個地方內,只要有水、土地和耕地,就能夠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因此中國人安土重遷。同時,中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會過分對他人的產品產生依賴。正是這樣的因素,使得中國人性格保守、沉穩,不愿意高調擴張。
而在西方國家,因為海岸線很長,國土面積很小。西方的農耕所占的比例低于我國的農耕,在資源方面顯得有些缺乏,所以必須對外擴張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也因此,西方國家的人性格大膽、喜歡冒險,會以海洋為中心,去擴張新的領土,獲得新的資源。
三、在商務談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禮儀
(一)尊重習俗
在談判涉外貿易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習俗。同時也要了解對方的禁忌、忌諱等,比如對于伊斯蘭教徒,在談判的時候不能對其宗教背景進行議論和指點。同時在宴會上,也不能出現豬肉等。只有尊重對方的習俗,才能在談判中獲得成功。
(二)尊重隱私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容易在談判過程中問及對方的家庭、年齡以及工作等,從而開始下一步的談話。但是和西方國家的人進行商務談判時,不能對這些問題進行詢問。因為他們認為詢問這些是侵犯隱私權。此外,對于女士的年齡,也不能隨便問及,因為在西方人看來詢問女士年齡也是不禮貌的。
(三)不必過分謙卑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謙遜是良好的品質。但是如果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過分謙虛,那么就會促使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對方認為這是在貶低自己,放低身價。同時,也不能進行自我吹捧,過分夸大??傊?,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必須適度,不能過分夸大,也不能過分謙卑。
四、總結與體會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禮儀方面的差異也很大。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禮儀和文化背景,避免產生禮儀方面的錯誤,真誠的和對方進行溝通,這樣才能使貿易合作的可能性增加。
參考文獻:
[1]王敏.論中西禮儀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才智,2008,(22).
[2]田曉冰.淺析中西方商務會議禮儀的差異[J].科技視界,2015,(31).
[3]王雷華.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禁忌的對比――入席離席[J].大觀周刊,2013,(04).
關鍵詞:中西方 婚禮文化 差異 交融
文化的定義有多種多樣。但廣泛接受的定義是:文化是同一群體對信仰,習俗,價值觀念,行為進行交流,學習并代代相傳的總的積累。在不同的生態或自然環境下,不同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婚禮的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無論是西式婚禮還是中式婚禮,二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婚禮的本質是相同的,都顯示了人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也都體現了對傳統習俗的繼承和對婚禮本身的重視,所以,沒什么可憂慮的。
一、中國傳統婚姻觀念探源
倫理道德的基礎: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義,男女婚姻乃承天地陰陽之性配合而成。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為五倫?!兑?系辭》中提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后人進一步發揮以婚姻為契合“天地之道”的“人倫之本”,倫常禮義、社會組織都基于婚姻,《易-序卦》說:“有天地,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所措”。西周生在五倫之重“夫婦”,提出“賢德妻房”,“第一要緊”,隱含婚姻為倫常之本的傳統觀念,具有嚴肅的倫理學意義,也使婚姻成為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基礎。“天作之合”;中國舊時以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稱人之婚姻美滿為“天作之臺”;又有俗語所謂“五百年前結成因”,在冥冥之中有月下老人以赤繩系足。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家庭相安無事。但中國傳統世俗婚姻觀主要是儒家思想影響下。以人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觀。在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熔爐中,它早已染上了濃厚的封建色彩?!疤熳髦稀钡幕橐鲇^也是出于中國傳統世俗婚姻觀歸本于天思想。“八字命相”:世俗傳統婚姻還重“八字命相”,舉薦“才貌雙全”。忌諱“三、六、九沖”、“龍虎斗”等。又有說法“只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種觀念給婚姻蒙上了一層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二、西方婚禮文化及其起源
中方和西方婚禮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氛圍不同。中式婚禮要求有熱鬧的氣氛,人氣越旺越好,因為在中國人眼里結婚是件高興的事,一定要熱熱鬧鬧,一般都選在交通方便、空間寬裕、人氣旺的庭院或酒店;而西式婚禮突出莊重和圣潔,婚禮通常都是在教堂或其它較為安靜的地方舉行,給人一種有條不紊的感覺,但也難免顯得冷冷冷清清,同中國人的民俗文化心理完全相背。
神前的婚禮,在神的認知和庇護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約定尊崇教義對婚姻的理解和規定。延伸到承諾和彼此生命賦予對方的神圣宗教對人們心靈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們不容易對各種教義規定的教條敢于反叛和摒棄,特別是關于對婚姻的界定和教義闡述讓信教的男女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不止有教會家庭對他們的約束更有來自于心靈深處對神上帝的敬畏。從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的教義講解和誓詞中都能找到佐證:婚姻是一種盟約,盟約又意味著一種結合,圣經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耶穌也教導我們“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體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所以,新郎與新娘今天你們在上帝面前也在眾人面前定這個盟約之后,你們一定要記住無論你們在言語、思想、行動中你們都要顧念到你們的另一半,讓對方感受到你們是―體的。我們相信一個美滿的婚姻,必定會經過許多的磨難,但是越經歷磨難,你們會結合的更加緊密。因為神是你們愛的粘合劑。所以,我提醒你們,當他們的婚姻有出現傷痕時,你們要回到今天,回到你們立盟約的時刻,因為等下你們要回答那三個字,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三個字,因為這三個字是感動你們一生的三個字,是讓在座的弟兄姊妹,來賓朋友為之激動的三個字,這三個字更是神為你們祝福的三個字?!?/p>
三、中西方婚禮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的方面,婚禮是其一。這主要是來自與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在不同的思想和風俗的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的。但不論在哪個國家,婚禮都充滿了祝福和笑聲。
(一)中西方婚禮對比分析
提到中國的婚禮,人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中國的整個婚禮的主色調是紅色,這也是中國的傳統的代表喜氣的顏色。整個婚禮到處都充滿紅色,新娘戴著鳳冠,披著霞披,蓋著紅頭巾坐在花轎里,新郎騎著馬,這也就使婚禮變得喜氣洋洋。而西方的婚禮就顯得更為浪漫。白色的婚紗,筆挺的西服,白色的氣球和莊嚴的承諾。在中國,許多民間婚禮的衣著飾物,凝聚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每一件飾物都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既有豐富的內涵,又寓意吉祥。傳統婚俗中。整個迎娶有15個過程。首先男方要祭祖,然后出發迎娶,在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女方在出嫁時也有著很大的規矩??磥硭麄兌家ι弦徽炝?。還有著獨特的“三朝回門”,即在婚后等三天,新婦在夫婿陪同下,帶著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隨夫婿回家。
與中國相比西方的婚禮是屬于浪漫型的。整個婚禮從開始到結束到充滿了浪漫氣息。新娘的禮服一般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禮服,使整個婚禮顯得莊重嚴肅。到教堂去舉行結婚儀式,是整個婚禮最重要的環節。首先。隨著婚禮進行曲的節奏,新娘挽著她父親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親將她親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師會要求新郎新娘對對方做出一輩子的承諾,這也是整個婚禮的。然后他們會在牧師和眾人的祝福下,交換結婚戒指并親吻對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般的裝飾用品。在婚禮結束時,新娘就會拋給到場的女賓客,如果誰接到花球,誰就是下一個結婚的人,這就使整個婚禮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關鍵詞:多元文化;文化差異;中西方;護理差異
文化是一定歷史、地域、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綜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行為規范,導致不同的社會現象和學科。護理學是一門邊緣、交叉的學科,是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知識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性應用學科。隨著社會發展,護理學已逐步形成以人為中心,研究自然、社會、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種因素對人的健康的影響,從而逐步進行整體護理的學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護理所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鮮明的,現探討比較如下。
1護理教育的異同
1.1培養目標護理教育培養的目標包括護理理念和護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學生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實踐、持續發展和合作等綜合性能力及應對未來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視學生人格的健全及職業價值觀念,以人本主義思想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使學生具有一顆善良的心,秉承人本關懷對待每1例患者;中國的護理教育則注重從社會需要出發,以教育及培養為主,注重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完成臨床護理或相關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國家護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關愛,注重以科學認識論為基礎,課堂教學形式十分靈活,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中國的護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形式。明顯可見的是,西方多以學科為中心、以能力為基礎的課程及綜合課程,其課程設置出現短程化、小型化的趨勢,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創造性很容易調動起來;中國主要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式課程,多數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及課程中,自然科學及技術偏多,人文學科偏少,缺乏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人才的培養,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探索未知,敢于理論實踐創新的精神不足[2]。
2護士職業態度的異同
2.1中國護士職業態度在中國,護士由于其臨床護理工作任務重、責任大,加之工資和福利待遇普遍較低,護理工作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損于健康、影響家庭生活等,而且護理工作要求精細化、嚴謹化、科學化和善于觀察、分析、判斷與解決,這就要求護士在工作中必須投入更多的體力和精力,這些現存和潛在的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護士的身心健康,產生職業倦怠,因職業態度的緣故常常覺得很壓抑,不能輕松應付工作上的沖突,不能正視自我職業價值,常有辭職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護士職業態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護士的職業態度傾向于較高水平,護士對護理工作有較高的認可度。護理專業學生(包括畢業生和剛進入工作崗位的新護士)的調查顯示,10個畢業生中有9個相信他們畢業后的工作應該是非常輕松或者是有些輕松,大學畢業生都是懷著同樣的理想加入護理行業的,這將成為他們一生的職業,他們的理想就是幫助別人;調查結果同樣顯示,臨床實踐后大部分學生還是同樣積極,仍然保持樂觀的態度,對職業前景的展望非常樂觀。
3護理現實應用的異同
3.1倫理道德醫學護理倫理道德研究在許多問題上所體現的紛爭,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異來解釋。中西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家庭主義、強調和諧共同的責任;而西方的生命倫理學建立在個人主義原則之上,強調個人權利。如在醫療護理決策方面,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個人與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張由家庭或者單位決定,而西方國家多認為應該由個人決定,即生命的支配權在于本人;又如,在對待身患絕癥的患者知情權上,在我國一般不將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屬、單位[5],而大部分西方國家則主張告知身患絕癥的患者實情。
3.2護理管理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主體意識,以重視并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為其特點,在護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現為:重均同、輕個性的偏向,主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會出現不同職稱、年資、學歷的護士承擔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責任等現象,形成較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價值觀,講究科學、民主,鼓勵個人積極進取、勇于競爭,在管理方面則主要表現為:護理人員管理的彈性化和護理工作安排的層次化,不同職稱、級別的護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責任。
4護理科研中的思維差異
人類思維方式可以分為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和直覺思維(非理性思維或頓悟)兩種基本類型,中國傳統文化重直覺思維,而西方文化則尚邏輯思維。中國人偏好形象思維,重直觀內省、輕實測論證,重直覺領悟、輕理論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學、理性,重視分析、實證,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進行判斷、推理[6]。由此,護理科研(論文)的設計上,中國人習慣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說明問題的原因,或提出論據再作結論說明自己的觀點;而西方人一般則開門見山地擺出觀點看法、點明主題,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條件、原因、論據或分析。體現在護理研究中:國內的護理科研以把握整體性、方向性的研究為主,學術文章范圍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則更注重細節,科研立足于實踐、以實用為基礎,多是針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
5討論
通過上述中西護理差異比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護理有較大的差別,但它們之間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兩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長短,可取長補短。因此,我國的現代護理事業,在護理教育方面,要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改善課程設置,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具體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在臨床護理方面,在發揚優勢的前提下,應完善評價體系,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在護理科研上,要轉變思維,及時了解國外護理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向縱深化、前瞻性發展;在護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經驗,引進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眾長,補己之短。
參考文獻:
[1]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7.
[2]張鳳,耿桂靈.跨文化護理理論在當代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3,34(5):85-86.
[3]張浩,郭燕.護士職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J].護理雜志,2012,29(9):38-40.
[4]Breimaier Helga E,Halfens Ruud J G,Lohrmann Christa.Nurses' wishes,knowledge,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n implementing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among graduate nurses in Austria[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1-12):1744-1756.
現代西方價值觀念的產生肇始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當時西方價值系統以社會價值為基礎,力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建立更為有效的社會秩序,進而體現出價值,由于西方價值觀念將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屬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開始有意識地強調人的“尊嚴”,他們認識到理性的光輝,力求以對個人利益的尊重來完善社會,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樂觀與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對個人利益和價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紀荷蘭追求平等交換甚至成為國家和國民的認知,這樣的共識奠定了西方文化禮儀的基礎,形成了西方文化禮儀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特點。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將利益特別是金錢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識地將文化價值放在首位,而對利益卻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這造成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以仁愛為中心,在提倡國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長———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礎上,建立起仁愛為中心的社會和家庭架構,進而形成國家。在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文化禮儀中出現講求“尊卑清晰”、“長幼有序”的特點,這一點與西方,特別是英美國家的文化禮儀有著巨大的差別。
2集體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對比中西方發展的歷史,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鑒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產生中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基礎。西方人認為: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獨特身份和個性,而千萬個個性和身份獨特的人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來,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發揮每個個體的優勢,才能夠有社會的發展,特別經常用“天助自助者”來闡述個人主義,這成為西方專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出發點。特別是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對個人更是突出和強調,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尊重個人隱私成為西方文化禮儀中一個公允的價值觀念和基礎,而這一點也經過不斷地發展成為世界上禮儀的共識。應該看到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個人的利益與價值的同時,實現集體和社會的發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認同上的不同出現了西方人特有的對家庭、友誼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個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和傳承中集體主義一直是廣為推崇和贊揚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墨子的兼愛思想都對集體主義有著共同的肯定與鼓勵,在中國傳統意識中,有集體作為基礎才能夠有個人的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里更加強調集體的奮斗,個人的成功屬于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鼓勵那些為了集體而做出個人利益犧牲的人。在這樣的認知條件下中國文化禮儀更加重視集體主義,往往會出現對集體主義的膜拜,中國文化禮儀在表現形式上就變得更加含蓄和謙虛,帶有強烈的“東方智慧”的風味。
3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4對民族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民族主義是對民族的認可,中國歷經了5000年的風雨,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的。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獨自建立的。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感覺的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在西方人中的時候,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
5結語
【關鍵詞】文化;風俗習慣;座次差異
聚餐成功的關鍵不僅取決于飯菜質量的好壞,而且取決于聚餐的氣氛,在聚餐中客人們可以互相交談,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適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會還是家庭聚餐,安排恰當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慮性別、年齡、職業、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與主人的關系。由于文化及風俗習慣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座次也存在差異。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產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體現出人們的社會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響因素有自然環境、、科學和經濟發展狀況、政治體系以及地域風俗習慣。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異的主要原因。
中國自古就非常注重禮儀。各種禮儀也反映出社會成員的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地位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婦女不允許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會地位也是平等的,體現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國的社會以家庭為基礎,崇尚孝順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國家庭中父母擁有絕對核心地位,因此年長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與中國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獨立自主的家庭觀念。在這種家庭觀念的影響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討論問題、交換意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長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時主要客人為年輕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宮廷禮儀。那時,座次反映了人們的階層和地位以及在宮廷從事的職務。
二、國際慣行的餐桌座次
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異,國際上也有慣行的餐桌座次禮儀。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時男士應照顧女士和老人入座。離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會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親友的座次,年長者高于年輕者,國際友人高于本國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場合餐桌座次的差異
年長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總是坐主位,在特定場合中,誰是核心誰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風俗習慣的差異,在不同的場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異。
(一)大型家庭聚會或正式宴會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
在正式宴會中,最好在邀請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標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時由邀請方中的一人引領,這樣客人才能順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尷尬,同時也會為這次宴會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極其嚴格。男女客人應該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婦包括主人夫婦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鄰座。已經相互認識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國客人應該被安排在能用其語言溝通的客人旁邊。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客人們更好的交流溝通,結識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藝術家擁有較高的特權,許多邀請者會給他們安排比傳統的等級座次更高的席位??傊诎才抛螘r要考慮客人們之間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將那些對彼此很感興趣并且有共同話題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會的氣氛更加愉悅。具體的西方傳統餐桌座次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邊,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邊,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邊,而男主人的左邊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來安排座次,男女叉開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現在中國正式宴會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發展演變,一方面繼承了一些傳統禮節,另一方面也借鑒了國際的禮儀文化。中國餐桌座次主要遵從四個原則:居中為上、以右為上、面門為主、各桌同向?!熬又袨樯稀笔侵冈S多桌子擺放在一起時,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應坐主位桌?!耙杂覟樯稀币馑际且粡堊雷由嫌疫叺奈恢玫匚桓哂谧筮??!懊骈T為主”即面朝門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應坐于此位?!案髯劳颉笔侵该繌堊雷拥闹魑怀蛳嗤>唧w的餐桌座次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門,女主人坐其左邊,男主人坐其右邊。當邀請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邊,首要客人坐其右邊。
(二)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嚴格。主要原則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認識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長方形桌子主人夫婦一般坐在朝門的桌子末端,年輕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認識的情侶不愿分開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監護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國在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長者居于面朝門首位,其他人以家庭為單位分別坐在年長者兩側,地位越高的人離首位越近,年輕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對門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側,女士坐一側,分別位于首位兩側。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較
通過對不同場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較高,男士會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為上,首要客人應坐在女主人左邊,并照顧她落座。而在中國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長
然而中國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齡最長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從“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
(三)中國的餐桌座次中,夫婦雙方挨著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會中,夫婦不能鄰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邊。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崇尚簡單自然。一些復雜的餐桌座次也隨著時間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場合也會有新的座次產生。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避免尷尬和誤解,人們通常會遵從國際慣例上的餐桌座次。我們應該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掌握國際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會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會氣氛更加愉悅,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終達到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 鐘敬文主編.中國禮儀全書[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2] 刑世杰主編.中華禮儀全書[M].長春出版社,1992.
[3] 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冊)[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 陸世澄著.德國文化與現代化[M].遼海出版社,1999.
關鍵詞: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性
世界具有多樣性特點,這就遭際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使得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產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由于歷史原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的極大差異性,中西方國家在飲食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就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從以下四個不同方面的中西飲食的差異來淺談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對中西方飲食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
一、飲食觀念上的差異性
中西方國家對于飲食觀念、味道和營養等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強調的是“色、香、味、形”的飲食觀念;而西方飲食文化強調的是“理性”飲食觀念,更多注重的是營養,要保證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中國地大物博,這就使得其具有多種飲食習慣和特色,具有很豐富法地域性和多樣性特點,因而,在中國飲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應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國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們深受形而上學哲學觀的影響,他們對于飲食法要求過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這就是為何無論是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的原因。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飲食對于“營養”的關注度要大大超過中國飲食,雖然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但是,這些并不能抵過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國飲食中很多營養成分損失于加工過程中??梢哉f,中西方國家在追求營養方面都各有其側重和喜好,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國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的差異性
西方國家文化注重標準性和規范性,而他們在飲食上也不例外,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食物的烹制時會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以調料的添加量為例,他們也會精確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調時間為例,他們可以精確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會按方配料,就連烹制的油溫和炸制的時間都要嚴格依規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飲食中同樣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性,只有幾種配菜的簡單變化,或者是擺盤上的些許差別。然而,中國文化注重的是多樣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會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中國飲食呈現出相對較大的隨意性,因為可以根據地區、廚師的習慣來調整或是改變食材或是調料的種類或是數量,即便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也會根據季節、場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調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達到“好”就行,這就為何在中國會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見,中西方飲食在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異性
中國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無論是何種宴席,大家都喜歡團團圍坐,其樂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間,大家共同享用并邊吃邊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承擔著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飯時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關夾菜,表達出對對方的熱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國家由于其文化特點所決定,人們并不習慣或是并不喜歡“過度親密或是熱情”,他們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則,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這是其個性原則的體現;即便是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進行勸酒或是夾菜,大家比較客氣,并且吃飯就是吃飯,不會邊吃邊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國和西方國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可以說,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
中西飲食上的差異性也體現在用餐禮儀上的不同。在中國,大家共同就餐時,不能自顧自吃飯,如果邀請他人來吃飯,主人一定要盡到職責——熱情款待客人,盡地主之誼。在吃飯的時候切不可將多余的飯菜再放回鍋里,要時不時給客人夾菜,不能讓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飯后,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而主人則需要跟著起身,不要客人動手勞動,請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國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夾菜敬酒,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發出聲響,即便是想要交談,也只能是與鄰座交談,不能進行遠距離交談。可見,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也極大顯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中西方國家在很多方面進行交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而飲食作為中西方國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勢必會在相互發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國,很多西方飲食風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漢堡、薯條和可樂也日益成為了我們的飲食組成。在西方國家,很多中國餐館也大量出現并日益興旺,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國特色餐館,對中國的美食具有了濃厚的感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間的融合會越來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對方國家都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和改變,既體現了其原有的風格,也融合了所到國家的飲食習慣,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總的來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們應當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異性,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
參考文獻:
[1] 來驥.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當代融合[J].開封大學學報,2014(2).
[2] 萬苗苗.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在問候方式上,中國人與西方人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在見面時,會詢問對方一些關于近況的問題,如工作如何、結婚與否、工資怎樣等。中國人把這種問候方式當成是關心的一種表現。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因而問一些現狀問題是對對方的關心,并沒有侵犯隱私之說。但是,西方人卻與我們不同。他們有著強烈的隱私觀念,在見面問候打招呼時,人們通常會問一些有關于天氣的問題,而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年齡等問題通常不會提起。在具體交流中,西方人對于自己的家庭、工作等私人問題不會過多涉入,他們很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比如,在時間觀念上,西方人的時間觀念要比中國人強很多。他們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因而在約會與會談時,西方人都會嚴格地遵守時間,進行精心的計劃,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浪費對方的時間。但是,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在邀請別人吃飯、約會時,人們通常會早到,以示尊重。這在西方人看來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還表現在餐桌文化、禮儀文化等方面。由于篇幅問題,這里不再贅言。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解決對策
1.改變思考方式中國人與西方人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思維方式不同,說話、意識也會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適應對方的思想與行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國人重視整體與集團意識,因而在說話辦事時,會把集體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但是,西方人則不然,他們有著典型的個人主義傾向。在具體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們一定不要將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強加給對方,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交流就不會順利進行。比如,在中西方跨文化談判中,中國人喜歡在開始就將整體的思想總結出來,在這之后再慢慢地進行細節的討論,中國人習慣于在整體之下一點一點地進行細節的論述。而西方人的思維卻與之不同,他們在談判開始時就會對細節進行討論,在談判的最后他們才會將結論表現出來,并認為只有一步一步地將細節規劃好,結論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在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之后,我們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就應學會改變思考方式,去適應對方的思考方式,這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的解決十分有效。
2.對西方文化與禮儀的學習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具體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雙方交際的順利進行受到了各種各樣沖突的威脅。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間的禮儀、觀念與為人處事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學習西方文化與禮儀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多注意中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禮儀的不同,而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電影、電視、書籍等。現在的世界是一個交流開放的世界,西方文化也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那么,對西方文化與思維的掌握就不是難事。比如,在一些歐美的電視與電影中,我們就會看到很多與中國人不同的說話方式、問候方式與思維邏輯模式等;又如,在一些書籍里,我們也能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只要稍加注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十分容易的。此外,時常關注一些國際的時局動態,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有好處。西方國家的重大改革、社會福利政策以及西方國家的戰爭關注等,都會讓我們不同程度地了解西方,對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有不同程度的幫助。
三、結語
【關鍵詞】差異;文化;禮儀
【中圖分類號】G522.48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9-0091-01
一、引言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不同文化有自己的獨特的禮儀,只有認清中西文化禮儀的差異,才能在外事交流中表現得正確得體,在外語學習中正確理解領會異族文化內涵。
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繼承了幾大古代文明,經過中世紀的黑暗,迎來文藝復興,孕育出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因而,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二、禁忌習俗的差異
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教故事“最后的晚餐”中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西方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不喜歡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于雙數,追求成雙成對。 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為“龍”,視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后補禮”。 中國人送禮時習慣說“禮不好,請笑納”。對年長者不能送“鐘”,送禮不送烏龜,因烏龜有“王八”之稱。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論個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
三、語言行為禮貌的差異
在朋友見面時,中國人愛說:“吃飯了沒有?”“您去了什么地方來著?” 對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多少觸犯了他們的隱私權,他們會感到不高興。同樣,漢語中的“到哪兒去啦?”很多西方人士聽后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可能是:你管得著嗎!難道我就沒有一點自由嗎?他們沒有弄清楚在中國“你去哪?”是問候語。實際上,問話人并不想知道答話人去哪,只是為了禮貌而已。而在這種場合下,西方人則說Hello、或Hi。分手時,他們還要說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之類的話。中國人分手時,客人對主人說“請留步”,主人最后要說“慢走”、“走好”之類的話。
在漢語里很禮貌的稱呼在英語文化里卻可能是很不禮貌的。例如:“小+姓”(如“小李”),在漢語里是個親切的稱呼語。但若用此稱呼美國人,卻是極不禮貌的。反過來美國人喜歡用名字稱呼對方,以示親切。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兒子甚至對其父親直呼其名。但在中國,直呼其名在很多場合則顯得不夠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諱。中國人稱呼別人時,有時在此人所擔任的職務前加上他的姓,如“張經理”、“王校長”、“劉老師”、“趙阿姨”,變成英語就成了Man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等。這樣的稱呼都是屬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實在絕大多數場合下,英美人稱呼男的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夠了。只有少數職業或職務可用于稱呼。如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等。
在聽到別人贊揚時,中國人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詞,貶低自己一番,表現得很謙虛,而西方人則一般沒有貶已尊人現象。他們聽到贊揚后往往表示高興并如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中國人請客時,無論菜多么豐富,總是謙遜幾句“今天沒什么好菜,隨便做幾樣”。本是客套話,可西方人聽了認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見沒有誠心,同時也說明你不尊重我。同樣中國學生聽到外國人說:“你的英語說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語說得不好”以示謙虛,孰不知客人聽了這種回答是要生氣的。因為英語是他的母語,他有能力判斷語言的好壞,學生的回答等于說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語,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揚時,首先表示感謝,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中國傳統服飾有中山裝、旗袍。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較為隨意的服飾。
五、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既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六、結束語
通常,人們習慣上將文化分成兩類。一類是知識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技成就等。另一類是交際文化。包括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交際文化在語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廣,從日常談話中的問候、告別、稱贊、致謝、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語至身勢語等。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傳遞的,文化有其共性,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異,妨礙文化和語際交流的正是分屬不同文化和語言的特殊現象。這是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傳統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許多地方存在差異,尤其是交際文化上的差異更明顯。
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而中國禮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行為人的語言、行動本身具有話語意義,同時還需從行為人的語言、行動中去“悟”出一些東西,在言傳的同時,還需意會。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我們應該努力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未來,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中國加入世界WTO與世界的交流也越來越多,作為飲食文化中的餐桌禮儀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本文以中西餐桌禮儀為出發點,主要對比了中西餐桌禮儀在就餐禮儀方面的差異性,希望通過此對比可以讓英語學習者了解更多關于跨國文化交流中的餐飲文化知識,以達到更好的跨國文化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中西文化,餐桌禮儀,就餐禮儀,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K8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07-0163-01
現在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餐桌禮儀在中西方人們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兩方面的禮儀,一是來自自身的禮儀規范,比如說餐飲適量、舉止文雅。另一個是就餐時自身之外的禮儀規范,比如說菜單、音樂、環境等。盡管有許多不同,但還是有許多規則是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有一種說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禮儀,就不算是正宗的現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禮儀終究有些什么差異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預定
在中國吃飯很少有預約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場合才會預約。而在西方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二、著裝
中西方在這方面都很有講究。但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會穿得隆重些。而吃飯時穿著得體、整潔則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凈,指甲修剪整齊。進餐過程中,不要解開紐扣或當眾脫衣。
三、入座
入座時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員,那么座位應該聽候主人或招待人員指派,不要過于禮讓。如未定座位,應由尊長坐上座,自己撿低檔的座位坐下,不必過于謙恭。當你快要坐下時,切記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腳把椅子推開,這樣就表現出你是一個很粗魯的人。小姐們若有男友同行時則不必自己動手拉椅子了,因為這是男友的責任。入座時,要坐得端正,雙腿靠攏,兩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將大疊。雙手不可放在鄰座的椅背,或把手擱在桌上。
進入西餐廳后,需由侍應帶領入座,不可貿然入位。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不可在進餐時中途退席。如有事確需離開應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用餐時,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長。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記得要抬頭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進口中時,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彎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四、餐巾
中國的餐廳一般會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紙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觀。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經常放在膝上,在重禮節場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時的輕松場合還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個餐巾角正對胸前,并用碗碟壓住。餐巾布可以用來擦嘴或擦手,對角線疊成三角形狀,或平行迭成長方形狀,拭擦時臉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輕按幾下。污漬應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潔的。若餐巾臟得厲害,請侍者重新更換一條。離開席位時,即使是暫時離開,也應該取下餐巾布隨意疊成方塊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結束,可將餐巾放在餐桌上。
五、取食
在中國,大多數餐館、家宴都使用圓桌,大家圍著菜肴而坐,這樣不僅體現了團團圓圓的氣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國家,大多數是采用的長桌或T型桌,那么難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狀況。西方的“小盤式”避免了這一點,但有時候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下取食時不要站立起來,坐著拿不到的食物應請別人傳遞。有時主人勸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禮,相反主人會引以為榮。對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要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當參加西式自助餐時,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滿整個盤子。盤子上滿滿的食物讓人看起來認為你非常貪得無厭。每次拿少一點,不夠再去。
六、就餐的方式及禁忌
在中國,筷子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餐具,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講究得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在就餐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敲筷、擲筷、叉筷、插筷和揮筷。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進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時,應是刀擺在盤上右側,叉在左側,兩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擱在盤緣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觸到桌面也不行。另一個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須朝上放置。因為,不管進食時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內側朝上放置是用餐完畢的表示。
餐桌禮儀更是一門不可輕視的學問,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才能更好地掌握與運用。餐桌禮儀更是一種重要的交際禮儀,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與對比為出發點,在參考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基礎上,對中西方餐桌禮儀進行了充分的描寫。希望通過此對比可以讓英語學習者了解更多關于跨國文化交流中的餐飲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1]趙紅群.編著.世界飲食文化.時事出版社.2006
[2]熊經浴.現代商務禮儀.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3]許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門[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P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