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第1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詞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語言的基礎。若要準確理解詞匯的含義,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中西文化差異也會影響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充分考慮跨文化因素,并將英語詞匯教學與跨文化差異充分結合,進而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詞匯教學;英語

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的發展,還能夠體現文化之間的差異。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于從小就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的學生而言,若要全面了解英語詞匯的內涵,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否則英語學習將成為無本之源。因此,若要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就必須關注英語詞匯教學;而若要推動英語詞匯教學的順利發展,就必須關注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在詞匯方面的表現

(一)文化比較中的詞匯空缺詞匯空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十分普遍,我們在閱讀或翻譯中常常會遇到這種詞匯———在一種文化中存在,另一種文化中卻沒有。例如,漢語中的詞匯“陰陽”,在英語中就沒有相對應的詞匯。這主要是因為中西方的價值觀念與哲學思想存在差異。當然,英語中也有一些詞匯在中國文化中很少涉及,例如punk、hippie,即使有時被譯成漢語,若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另外,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中還存在很多習語,能夠鮮明地反映中西方在處世哲學方面的差異。例如,中國人受儒道思想影響較深,奉行“中庸之道”“知足常樂”“無為而治”等處世哲學。但西方國家常用的習語則是:Illtryagain、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這主要是因為西方人奉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這些詞匯空缺都會對英語詞匯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部分學生在寫作時將“望子成龍”翻譯為wishtheirsonscanbecomedrag-ons;而在英語中“Dragon”是一種可怕的怪物,這顯然不符合表達意向。

(二)文化內涵差異較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種事物會帶給人不同的想象,中西文化差異會影響詞匯內涵。例如,黃色在我國古代是帝王專用的顏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黃”還寓意“吉利”。此外,“黃”也喻指“落空”,例如“這件事黃了”即是指事情失敗了。而在現代漢語語境中“黃色”也常常指“低級趣味”的事物,例如“黃色書籍”。但在英語語境下yellowbook卻是指政府報告。可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yellow通常寓意光榮、嚴肅、智慧和正義。當然,在特殊的英語語境中yellow有時還有“懦弱、嫉妒”的含義。例如yellowdog就是指“膽小鬼”。除此之外,cat(貓)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感彩也存在差異。在中國文化中,“貓”是一種可愛的動物,例如說一個親近的人十分貪嘴時,常將其稱為“饞貓”;但在英語中,“cat”卻時常喻指“心懷不軌的女人”。

(三)文化內涵部分相同在英語和漢語中,有一部分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會引起不同的聯想,但同時在其他方面又會引發共同聯想,即詞匯在文化內涵方面存在“部分相同”的現象。例如,owl(貓頭鷹)在中西文化中都讓人聯想到“死亡、不吉利、兇兆”,但西方人卻也將owl視為一種吉祥的鳥類,賦予其“智慧”的含義。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玫瑰(rose)都象征著愛情,但是在西方undertherose卻是“保持沉默”的意思,同時,若在會議桌子上擺放玫瑰,就表示希望與會人員保守秘密。而在漢語中,人們也常用“帶刺的玫瑰”喻指那些美麗卻難以親近的女孩。

二、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匯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一)根據語言發展,引導學生理解舊詞新義語言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有些詞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產生新的含義。此外,人們為了特定的表達需求還會創造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詞匯。尤其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新生詞匯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例如“blog”在現代社會多指“博客”,但其原意是指“校工”或“打敗”。此外,“log”原本并沒有“日志”的意思,其原意是“原木”,去掉樹葉的樹干;由于古代的航海人員經常用log做桅桿,且在出海時在上面記錄航海歷程與速度、時間等內容,因此就產生了log-book,即“航海日志”,Log也隨之衍生出“日志”的意思。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研究詞匯的發展,從變化的角度探尋詞匯的新義。

(二)運用宗教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宗教神話故事能夠有效地豐富英語詞匯的內涵,一些宗教故事中的句子、短語、人物等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具備了獨特的象征意義,因此,與之相關的詞匯也具有了新的內涵。例如在學習“Adam’sapple”一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圣經》舊約中的故事:上帝告訴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可以隨意采摘水果,但永遠不能吃智慧樹上的果實,但后來夏娃經不住誘惑采摘了樹上的果子給亞當,亞當在吃果子時十分恐懼,導致一塊果脯卡在喉嚨中間,形成了“喉結”。學生根據這則神話故事便可以準確推斷這個詞匯的含義為“喉結”。

(三)通過文化導入彌補詞匯空缺詞匯空缺主要緣于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意識的不同,一些習俗、人物、事物在一種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很陌生,這就形成了一定的詞匯空白。由于中西方民族在傳統習俗、生存環境、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雖然英語與漢語都具有豐富的詞匯,但仍然存在語義不對等的現象。例如在翻譯句子“Heworethemonkeysuits”時,若將“monkeysuit”翻譯為“猴子的衣服”,就會產生誤譯現象。其實,以前美國有一些雜耍藝人時常邊奏樂邊要求猴子做動作吸引路人,由于猴子身上的衣服與美國軍裝有相似之處,故也用monkeysuits指代“軍裝”。因此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圖片等內容,引導學生了解詞匯的相關背景,進而了解詞匯的實際含義,以彌補詞匯空缺。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異,教師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密切關注英語詞匯的新變化隨著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各種新表達手法、新詞匯層出不窮,一些詞匯還被賦予新的含義,因此,英語教師應當時刻關注英語詞匯的新變化,并研究這些詞匯的含義。例如,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發展,couchpotato(電視迷)、mousepotato(電腦迷)等詞匯相繼問世。社會各領域的變化都會引起詞匯的演變,因此,教師應當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關注新詞匯,并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以便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詞義講解,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新詞匯。

(二)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詞匯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若要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英語教師就必須樹立文化意識,在詞匯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授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并指導學生結合這些文化知識準確判斷詞匯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凌玉玲.探究基于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5,217(1).

[2]陸國飛.系統功能語法與英語詞匯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1999(4).

[3]陳莉.淺析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英語詞匯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2011(7).

[4]劉麗萍.點、線、面三位一體的詞匯教學法———從詞匯學、語體學、語用學角度談詞匯教[J].山東外語教學,1999(1).

第2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外語課堂教學之間有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和說明,但最為核心的問題則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和這些具體的差異對外語課堂教學的具體影響。因為,處理好這兩個問題,既能提升外語教學的效果,又能提升外語任課老師的教學能力,豐富外語任課老師的文化知識。下邊就結合自己多年的外語教學實踐和對這兩個問題的反思,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及其表現與它對外語課堂教學的影響闡釋如下,供大家批評、指正、參考:

一、 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分屬于兩個體系,自然存在著諸多的不同。然而這諸多的不同,未必都對外語教學,特別是外語課堂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換句話說,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對中西文化分析出諸多不同的結論。因此,結合本次的研究目的,即探索中西文化差異對外語教學的影響,我們應該以外語教學實踐為標準,探討中西文化的不同及其主要的表現。

以外語課堂教學實踐為標準,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中西文化中的語法差異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它既涉及到物質層面的發展成果,也涉及到精神層面的發展成果。而對外語教學實踐產生影響最大的還是精神層面的發展成果。因此,中西文化的最大差異應該是語法問題。在外語教學中,語法問題又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具體內容,即詞法問題和句法問題。

在詞法的層面上,外語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更應該突出中西詞法上的區別,因為它是我們學習語言的基礎。中英詞法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最大區別是詞語的前綴與后綴的問題。因為根據前后綴的不同含義,我們既可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擴展學生的詞匯量,又可以通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在中文的詞法里沒有這樣的內容和規律可供教學實踐所遵循。

在句法上,英語的句法更注重語態的應用,特別是對于被動態而言,更是外國人在應用中的首選。而在中國,不僅很少使用被動語態,而且,還往往使用主動態的語句取而代之。因此,使英語里的被動語態成為了學習的難點。如,學校要新建一座教學樓群,在英語里往往被譯成A new teaching building will be built in our school。

2、 中西文化中的習俗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習俗的差異上。每一個外語的任課教師都知道,要想自己的學生能夠熟練地使用某一種語言,除了詞匯和語法的限制外,還應該了解中西文化語境上的差異,因為語境制約著語言交流者的選詞造句。而在語境中,最應該考慮的就是中西文化在生活習俗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關于這一點,夸張一點說,中西文化中的習俗差異決定著語言的運用。例如,紅色這個單詞red在中西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在中國,紅色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它往往表達的喜慶、樂觀的意義;而在西方,它則是“暴力”的象征,因為紅是血的顏色,而維持生命的血一旦流出了人的身體,那一定是這個人遇到了暴力的事情。所以,當我們看到短語see red的時候,就不難理解它是“怒不可遏”的意思了。

3、 中西文化中的價值觀差異

由于中西方的居民處于不同的生活區域之中,他們又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所以中西方的居民在具體的價值觀上也會有所不同。所謂的價值觀就是中西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對某些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或所持的基本態度。價值觀不僅是中西方居民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也是中西民眾使用語言時的規范。即語言交際必須符合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研究外語教學,更應該注意中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及其具體的差別。

例如,old這個單詞的意思是“老”,而“老”在中國文化里則多是經驗、知識廣的意思,如“老學究”則是指知識淵博;可是在西方文化中,由它構成的詞語則有時候含有“不中用”的意味。因此,在具體的講解時,我們應該注意這種差異。

二、 中西文化差異與外語課堂教學

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外語教學的重點內容,因而,它對外語教學實踐更不容我們忽視。這種影響在具體的實踐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外語課堂教學策略的核心內容

中西文化的差異既然是外語教學的重點內容,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使學生掌握它們的差別就成了教學的重點。因此,這個教學的重點也必須體現在教學策略里。所謂的教學策略是就外語任課老師對外語教學實踐的一種統籌性安排,或者說外語任課老師對外語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科學性的設計。評價一個教學策略的優劣,首要標準就是衡量其是否在具體的外語教學實踐中突出了教學內容。因此,外語老師圍繞“中西文化差異”所做的一切必然會成為教學策略的主要內容。

在教學策略中,為了突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外語任課老師需要考慮如何在字詞的教學過程中,突出彼此的差異,需要在練習的環節,設計相應的習題,突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字詞教學的教學策略是如此,語句教學的策略也是如此。即,外語任課老師要在語句的教學中,突出中西語句的不同,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僅影響學生的思維,而且還影響學生對語句內容的掌握。

2、 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對象

因為學生對中西文化知識的了解上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方法上也應該注意如何利用這種差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外語知識,并通過這些文化上的差異,來減輕學生的負擔。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對中西文化上的差異,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其明確。例如,利用情境教學法,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明確在語言交流中,中西文化所具有的差異。特別是字詞的含義、語句的組成,即字詞含義上的差別,句法上的差別。例如,按照中文的習慣,我們把身體有殘疾的人,可以直接稱為“殘疾人”;但在外語里,我們則不能用“disabled ”或“disabled people”來對譯,因為它不符合英語使用者的習慣;根據英語的習慣,我們應該把其稱為“advantaged”,即“弱勢群體”。因為它更符合英語使用者的習慣。“弱勢群體”這個詞語,既指明了當事者在身體上的缺陷,又同時照顧到了當事人的心理感受。因此,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利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把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記得牢靠些。換句話說,教學方法的研究對象是中西文化彼此之間的差異。

3、 教學評價中的核心內容

第3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 初中英語 文化差異 意識

初中英語教學在重視語法、詞匯、發音等基礎教育的同時,應該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忽視英語文化教育已導致初中生英語運用中的大量語言錯誤。初中英語教師要轉變觀念,真正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內容體現在民族價值觀念、社交習俗、歷史文化背景、非語言交際規則等四個方面,在英語教學中,因勢利導進行文化教育,尤其要重視詞匯文化意義的辨別。

1 強調中西文化差異意識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際中的表現多種多樣。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地理位置的差異、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中西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在語言交際中表現得極為明顯。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中國人與西方人往往對同一事物的觀點和看法很多時候都不盡相同,存在著巨大差異,使用不當,可能會引起交流障礙,甚至發生文化沖突。而我們現在的英語教育一再強調口語交際能力,強調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培養,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日后的交際中,能夠承擔起國家、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在英語使用中的表現,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英語,才能真正的會用英語,這才是英語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強調中外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例如,在學習“Friends”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從中外朋友交往中的稱呼方式入手。如中國人習慣稱某某朋友或者同事為“張老”或“老張”,這在漢語中是敬語和表示親切的稱謂,但是如果在英語的使用中,則應該避免“老”字。因為在外國文化習俗中,“老”字暗含老矣無能之意。所以,如果學生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不明白這種文化差異對外國人說“Please sit down, Mr. Gree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時,從中文的角度上看,這句話其實沒有惡意,是表示關心,是對老人的尊重。但是從英語運用的角度上看,直言其老,不僅不討好,反而會誤以為你暗示他“風燭殘年”、“老態龍鐘”,這就會產生文化沖突,影響交際的效果。

2 開展文化學習活動

既然文化差異的存在對英語學習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那作為學習者就必須要正視其的存在,從差異中學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有目的性的組織相關的活動,開展“文化差異下的英語交際”這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意識到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外,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日后的學習中更關注中外文化差異,把英語這門語言的實際文化內涵和交際意義理解清楚。同時,開展活動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增加學習的效果。建構主義就認為“認識不是對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通過人的實踐,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實現的,認識的正確與否也主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果有針對性的開展文化差異的主題活動,對學生認識英語,掌握英語而言,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況且,主題活動本身強烈地受到對象范圍的限制,可以讓學生有意識的增強自身對文化差異下的英語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具體活動的開展,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收集相關文化差異給日常交際中帶來尷尬的笑話,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對話演繹的方式表演。其實,在實際交流中,這種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尷尬和笑話無處不在,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差異,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收獲。

3 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差異教育的方法

第4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在日常生活當中,文化差異是影響語言交流效果的重要素之一,為了更好的掌握一門外語,英語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其文化進行相對全面詳盡的解讀。

一、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

文化差異涉及人類生活的很多領域,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日常行為規范

在中國,較為熟悉的人見面,一般會問:“上哪去?”“吃飯了嗎?”如果將這些問題語直譯為英語,那么他們一定會很困惑、不解,有時還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其反應極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而西方人見面通常是擁抱親人和朋友,只說一句“hi”或“hello”之類的問候。

中國人注重謙虛,交際時講究“卑己尊人”,尤其受到別人稱贊時,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例如:一位外國友人對某位女士說:“Oh,your are so 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女士卻謙虛回答:“No,no,I am not beautiful.”(不,不,我不漂亮),中國女士這樣的回答只會讓對方誤解為你對他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后的喜悅。在他們被稱贊之后,通常會直接說“thank you”.

在西方國家,人們相互間的稱呼與我國相差很大。有些稱呼在中國人看來甚至是有悖情理的。比如: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我們認為這樣很不禮貌,沒教養,但西方人卻認為這樣叫很親切。漢語里,我們可以用“老師、經理、秘書、廠長”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卻不能。我們不能說“teacher Zhang”(張老師),“secretary Wang”(王秘書)等,這會讓英語國家的人感覺不可思議,在英語里,“teacher”、“secretary”只能作為職業,不能作為稱呼,正確的說法應按照其習慣把Mr.,Miss,Mrs.與姓(名)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

2、詞語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詞匯又是語言的基本夠素,詞匯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而文化差異在詞匯上表現的最為突出。詞匯的文化內涵一般指其感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在英語詞匯中,有些詞的指代意義與漢語相同,如fox對應的漢語詞是“狐貍”,在英漢兩個文化中都由表示“狡猾”的內涵。而英語中peasant與漢語中“農民”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完全相同的。《美國傳統詞典》中,peasant是指“鄉下人、鄉巴佬”“教育不好的人、粗魯的人”略帶貶義。而在漢語中,“農民”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絲毫沒有貶義。

3、禁忌差異

所謂禁忌就是那些因傳統習慣或社會風俗等原因應避免使用的詞語或忌諱的行為。

(1)顏色禁忌。顏色禁忌在中國和西方也是由差別的。如中國文化中的紅色源于太陽,因為烈日如火。因此,中華民族對陽光由一種本能的依戀和崇拜,對代表太陽的紅色產生了特別親切的感情,紅色因而代表著喜慶和吉祥。西方文化中的紅色主要指鮮血顏色,而鮮血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騰在人體內的“生命之液”。一旦鮮血流淌下來,生命也就隨著結束。所以紅色使西方人聯想到“暴力”和“危險”,產生一種顏色禁忌。

(2)數字禁忌。中國傳統認為8代表“發”6代表“吉祥如意,順利”。同時,由于在漢語中,4和“死”是諧音,因而4也是中國所忌諱的一個數字,很多樓層都不寫“4樓”而是寫“3B樓”。而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里,最忌諱數字13。據《圣經》記載,在最后的晚餐上,出賣耶穌的猶太人是餐桌上的第13人,耶穌是在13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13象征著背叛。

二、英語教育中的背景文化教學

語言和文化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中西文化又存在著如此大

的差異,英語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背景文化的教學,主要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我國的教育體系多是課題式教學,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左右,學生習慣了教師在講臺講,學生在座位聽與記的學習方式。這往往忽視了學習一門語言過程中對語言本身的實際掌握與運用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外語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和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盡可能多的和外國友人進行交流與溝通,提高自身對跨文化的認識,才能真正達到英語教學的預期目的。

2、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一直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都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一個英語口語能力很好的學生,如果對西方文化不了解,在與外國友人相處的過程中,是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的,甚至會犯一些很可笑的錯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英語教育應該優化語言教學的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課堂上老師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以外,還應創造環境,讓學生通過大量交際活動來體會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增強跨文化的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引導學生廣泛學習西方文化材料,改變思維方式。課堂上,老師應該采取多形式多渠道進行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影視、圖片、背景資料介紹等輔助材料,有意識地給學生傳遞一些西方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交際常識、生活習慣等相關的知識。教師在對英語課文進行解讀分析的過程中,也應該進行拓展式學習,對其中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進行補充。

三、結語

英語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的交流,而文化差異對中西文化交流又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西方人的言行舉止,在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在了解對方、理解對方的基礎上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能取得更加好的交際效果。因此,英語教育應該在攝入中西文化差異的背景下進行目的性技能性的教學,從而達到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第5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 中國文化 英語文化 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3973 (2010) 04-162-02

1 引言

隨著全球化影響的不斷擴大,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各國掀起了學習熱潮。目前,中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開設了英語課程。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社會上用人單位對英語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過去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語用,已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然而要達到“學以致用”,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導入是關鍵。在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并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這有助于學習者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促進學生對語言本身的掌握。

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作為特定思維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無疑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語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對文化的保存、發展和傳播起著重要作用。而文化是語言的培養皿,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誕生、發展而成。文化因素決定著語言的具體使用,語音、詞匯、句法等的選用也都會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語言和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只有掌握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恰當地運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英語文化對學生有效地習得英語具有重要意義。

3 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需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中國和英美國家分別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即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單從語言結構上看,語言中許多俚語、典故、格言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個國家的語言能折射出這個國家的生產生活、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等特征。英漢語言豐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總的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三大因素導致中西文化差異。

3.1 地理環境因素

中英兩國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這就必然導致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難免反應到語言當中去。在中國,對夏天的形容應該是“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所以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中國人對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對“夏夜”美麗溫婉的描述感到費解,更不能領會他在第18首十四行詩中把心愛的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這是因為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顯著的特征是烈日當空。而英國位于北歐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溫和舒適,是最宜人的季節,所以才導致中國人與英國人對“夏天”的聯想截然不同。另外,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因此漢語中有許多與農業有關的詞語,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骨瘦如柴,對牛彈琴等。而英國四周環水,海岸線很長,漁業發達,故英語中與水產、船舶相關的詞語很多,如fish in the air, miss the boat, clean the deck 等。

3.2歷史文化因素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能從語言中看出使用這一語言的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而英語文化往前追溯與古希臘,羅馬有著密切聯系。不同的歷史進程對語言的表達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一點在傳統表達,即歷史典故、俗語等方面尤為突出。人們常會在不經意間運用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表達,如中國人會說“空城計”、“東施效顰”、“說曹操,曹操就到”這些源自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成語習語,而英語中則會說道“He’s a Shylock”、“white elephant”、“Black Friday”等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表達。由于民族淵源的不同,在英語和漢語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如英語中的one’s hair stands on end 與漢語中的“怒發沖冠”相似,但前者源于對一個犯人表情的描繪,意義側重因“恐懼”而導致頭發豎立,而后者意指因發怒而使頭發立起來。同樣是頭發直立,英語中表“懼”,而漢語中表“怒”。

3.3 因素

人的宗教觀念的產生和發展以及他們對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這一點也不可避免地體現在語言當中。英美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作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圣經》可以說是西方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書籍之一。英語中有不少源自《圣經》的表述,如Donout as Abraham, wise as Soloman, Lot’s wife。此外,西方人膜拜上帝,教堂和神職人員在他們的宗教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也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詞語。然而在中國,主要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漢語中有大量關于“佛教”“佛”的表達,如“五體投地”原指佛教中最恭敬的禮拜方式,現形容非常佩服別人,“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源自宗教的典故成語,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蘊含著幽默、深刻的喻義,極大地豐富了英漢詞匯的表現力。

4 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因此,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理解其相關的文化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導入相關的英語文化知識,并與漢語文化進行比較,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在英語學習中用英語思維,將英語學“活”,實現 “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文化比較在方法和內容上都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1) 針對課文內容涉及的異域文化,教師應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或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包括相關的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并在課堂上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演示(如PPT、講故事、演短劇等),然后再由教師點評并補充相關內容。由于不同的文化習俗,學生只有在了解目標語文化,同時與母語文化對比,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兩者存在異同,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更好地掌握。

(2)在課堂教學當中,應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根據主次對其進行或詳或略的隨文解說,并將其與相關的漢語文化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理解。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Text A中的句子“he put the final seal on my happiness(他使我沉浸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其中的put the seal on something 有“使成定局;使某事繼續有效”的意思,此時教師可通過其中的核心詞“seal”的原意印章,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即如果在某書面材料上加蓋章印表面與之相關的事已獲批準或已經生效,這樣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短語。

(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觀看與學習內容相關并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影片、視頻,這樣可以使學生受到英語文化環境的浸潤,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英漢文化差異。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分組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有利于鍛煉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同時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真正習得第二語言。

(4)由于缺乏目標語的真實環境,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英語文化的滲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按階段、有重點地指導學生多看一些英語原版影視資料,多讀一些英語雜志、報刊、文學作品,多聽一些英語材料,以使學生豐富英語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應協助學生開展英語辯論賽、英語沙龍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會中西文化差異,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5 結語

英語教學的目標一方面是使學生掌握英語的語言知識,包括語法、發音、詞匯等,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恰當地運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及時導入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能使學習者盡可能多地了解、熟悉另一種文化及其在語言中的反映,增強學生對英漢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這不僅對英語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而且能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效果,減少因文化錯誤導致的溝通障礙。

注釋:

沈銀珍. 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 杭州: 浙江大學出 版社, 2006: 63, 84.

張欣葉.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6):114.

張紅玲. 跨文化外語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83.

黃勇. 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 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45,49.

第6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文化;語言差異;習俗

1、引言

語言是人們日常交際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環境的熏陶和影響,能充分體現出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征。語言是從悠久的歷史生活代代相傳不斷總結出來的,因此,它還是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沉淀。掌握一門語言,不僅僅意味著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義,還應該能夠理解語言所隱含的意義,能理解他們的諺語,理解他們的生活作風等等[1]。也就是說,要掌握語言,首先必須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底蘊。漢語和英語,作為當今世界的量大語種,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二者不僅僅是在表現形式上截然不同,文化背景、歷史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要了解中西語言的差異,必須要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總和,是歷史沉淀的產物,可分為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逐漸形成的一種能反映群體意識的思想、理念、行為及風俗習慣等。狹義文化主要指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風俗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從狹義文化的角度上出發,基于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詞匯三個方面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分析由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差異。

2、生活方式上的差異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經濟一體化在改善各國的經濟結構的同時還帶來了外來文化,沖擊著各個國家的本土文化。外來文化的引入,一定程度促進了本土人民生活方式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但是,中西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質上的迥異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社會中,每個人的行為都必須注意社會道德的約束,而西方社會則崇尚個人自由主義,強調每個人自我的追求幸福的權利,比較開放。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具有明顯的內向特征,探索的是人們內心心靈世界的平衡,注重性格和道德的修養,而西方生活方式中的價值取向則是明顯的外向特征,傾向于探索自然界規律,注重實用性[2]。

西方人的生活,用于冒險,樂于冒險,在冒險中享受生活的樂趣,這種生活方式使他們的文化具有一種冒險的品格;而中國文化千年傳統積累下來,更傾向于珍視生命,重視后代,生活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物質上的實現以及家庭和諧等方面。

生活方式的不同產生的文化差異,在語言差異上,首先語言結構具有差異,如在表述時間時,中國人習慣先描述整體,然后再描述部分,而英語中則習慣先描述部分,在描述整體。生活方式中價值取向不同,語言表述方式所體現出來的語境也是不同的。中國語言表達更注重溫和,委婉的表述,對語言的修辭處理上,十分注意所用詞匯的對稱性,是否對偶,尤其是在公開場合的說辭,需要注意所用的語句具抑揚起伏的聲調。也就是說,漢語是一種含蓄,優美動聽而簡練的語言,更注重情感的表達,擅長比喻,隱喻等修辭。由于西方生活上注重探索自然規律,看重邏輯上嚴謹性,因此,西方語言更多的是一些具有嚴謹邏輯的,針對對象的認識性和描述性的詞匯。

3、習慣風俗上的差異

習慣風俗是悠久歷史文化的沉淀,是文化的固有特色,也是最難以融入理解的部分[3]。了解習慣風俗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問候的習俗

建立社會關系的最基本的手段是相互間的問候,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歷史沉淀,必然產生不同的問候習俗。例如,在中國,人們經常使用的問候語為“你吃了嗎?”這種問候習俗常使外國人感到困惑,因為如果將這句問候語置于他們的文化背景下,則相當于是向談話的對方發出約會的邀請。西方人的問候語更多的是談論天氣,如他們說 “Fine day, isn't it?”的時候,他們僅僅是在問候對方,并不是真正的要討論天氣情況到底如何。由此可見文化差異會導致完全不同的問候習俗。

2)拜訪的習俗

身在社會,不可避免的人們之間需要互相拜訪,進行事務上和生活上的交流。在西方,如果人們要拜訪,首先應該打電話到主人家,與主人預約時間,充分給予主人私人空間。而在中國,人們通常是直接上門拜訪,中國人認為西方人這種預約方式顯得人情世故比較冷淡,不夠真誠。而西方人則認為中國人這種直接串門方式無法有效利用時間。

拜訪時,中國人通常會說“我來看你啊”,我們會認為這樣的表述是很正常的,而如果在拜訪西方人時,如果直接說“I am coming to see you.”則會給西方人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在西方人看來,這種說法是在下命令,它向主人表述的是一種You must stay at home的命令。由于西方人提倡時間就是金錢,他們會充分利用時間,按計劃做事,因此,如果要拜訪他們,一定要詳細說清楚,方便他們安排時間。因此,學習語言的時候,要仔細了解這些習俗,了解這些文化差異,避免犯“文化錯誤”。

3)稱贊的習俗

不管文化的背景有多么大的差異,人們都是喜歡被稱贊的。因此,稱贊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同的文化底蘊孕育的稱贊習俗也是十分不同的。在中國,中國人提倡待人處事應該謙虛謹慎,因此,凡是有人對說出恭維夸獎的話,當事人應該馬上推辭,表示出自己的謙虛美德,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俗。而在西方,他們講究的是實事求是,他們從來都不會做出過分謙虛的舉動,因此,對于一般性的恭維的話語,他們會表示出自己的謝意,言語中透露的往往是一種自信的態度。例如,在中國,有人夸獎說“你真漂亮!”,一般合理的回答應該是“哪里哪里”。而在西方,他們會直接大方接受,并很干脆直接的回答“Thank you”。可見,稱贊習俗的差異對語言表述具有很大的影響,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價值觀的不同,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稱贊習俗上的差異。

4)考慮問題的主體

在中國,談話的主體更傾向于對方,人們認為,充分考慮對方的情感,以對方為中心才是一種禮貌的表現。比如,在購物時,服務員應該說“您想買什么?”,這種表述是禮貌易于接受的。而在西方,他們更注重自身的個人作用,更傾向于從自身出發進行交談,因此,購物時,服務員一般會說“Can I help you?”。這種差異在平時交際中可經常體會到。

4、詞匯文化的差異

語言承載這文化,能夠反映出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折射出民族的文化特征。而詞匯又是語言的基本元素,所以,中西文化的差異,一般還表現在詞匯的差異上。由于世界觀、等文化上差異,即使詞匯表面上表述的是同一個概念,它實際表達的意義也是會迥然不同的。

首先,從動物類詞匯上來看,有些表述,雖然字面上指的是同一種動物,但是,其代表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文中“龍”代表的是一種積極的意義,是一種贊美,甚至是權威的象征。而在英語中,dragon雖然也是指龍,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種危害社會,殘忍的生物[4]。這種寓意上的差異直接會影響語言的學習。很多時候,只有對動物詞匯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白許多的諺語,如英文中,“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樣忙忙碌碌),就是稱贊一個人很勤勞。

其次,植物類詞匯,有一些詞匯如玫瑰,在中英文中,都是代表這美好的事務,象征著浪漫的愛情,但是,也有一些詞匯,分析其文化背景,則代表的意義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荷花”在中文中,從古時候傳承下來,就一直是純潔和清白的象征,而英文中,“lotus(荷花)”的文化意義來源于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它代表的是忘憂果,完全不同于中文中純潔的寓意。

再者,在顏色、數字等詞匯上,某些詞匯的文化意蘊也具有迥異的差別。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慶,它是一個十分積極的形容詞,描述的對象通常都是熱烈而奔放的。而在西方,“紅色(red)”則是一個帶有強烈貶義色彩的詞,它代表這流血,因此,常被他們認為是危險和恐怖的象征色。再比如,在中國,“四”這個數字,大部分時候會讓人聯想到“死”,因為他們有諧音,因此,常常被人們認為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很多人是避諱這個數字的。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避諱的是“十三”,這個忌諱來自于《圣經》。

從上述分析可知,要理解不同語言詞匯上的差異,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語言,熟悉詞匯,從而提高交流能力[5]。

5、總結

總之,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和促進。離開了文化談語言是沒有意義的,同樣,離開了語言,文化也是難以支撐的。在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的當代,要減小交流溝通的障礙,人們必須要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語言的差異深深的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具體體現到了日常的生活方式,問候、交際、贊美等社會交流方式以及詞匯的聯想意義等,因此,應該要從文化差異角度考慮來研究語言差異,充分掌握語言與文化的聯系。對中西語言差異的研究,還應該在充分研究中西文化差異的同時,注重汲取其中的營養,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第8卷).2002(6).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第22卷).2001(4).

[3]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綏化師專學報.2003(1).

[4]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第7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世界日趨全球化。人類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國際生活,人們之間的交往,無論是商務貿易,還是社會活動,甚至私人交際的機會都比以前多起來,而語言架起了人們溝通的橋梁。隨著歷史的沉積,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西方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要真正掌握英語交際能力,必須要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只注重形式,忽視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甚至造成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對文化差異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

1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給學習和使用英語帶來的影響。這些差異往往存在于民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幾點。

1.1民俗差異.

在中國,由于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人們非常重視親屬關系,重視輩分的長幼,對老人的稱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個親屬都有一個稱呼。而在英語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稱呼簡單的歸為brother,sister,cousin。

1.2打招呼的方式

在我國熟人相見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見的“吃了嗎?”、“到哪去?”實際上我們對就針對句子的回答不感興趣,僅僅是寒暄的一種方式。而對西方人來說,見面就問這樣的話,他們會感到很奇怪,要么他們感到這些句子涉及到個人的隱私而反感,要么他們會給與答復。他們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談論天氣。如:“Nice day,jsn’t 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談論自己的私事,選擇天氣這個中性的話題的確是個很好的選擇。

1.3謙虛的表達方式

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對長輩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過分表現自己,他們在接受贊揚時會推辭甚至自貶,而西方人會接受。如:在中國,有人表揚你,“你的英語說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說英語的國家,對“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答卻是“Thank 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poor.”會讓對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禮物

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往往推辭一番,而且不能當客人的面打開,以免顯得不禮貌。西方主人收到禮物時會當客人的面打開并稱贊一番。表示對客人的感謝。常會說“Oh,how nice,thank you.”、“Oh,Ilike it,thank you.”等。

2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消除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要消除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就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生能清楚意識到文化的差異,英語這種語言工具才能使用得當,更好的發揮傳遞信息的作用。

2.1依托教材,在語言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歷史及社會發展史,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通過對本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了解和學習,學生更能理解和尊重他國的文化現象,減少對其一些文化現象的誤解和偏見。如:高職高專《英語》第三冊(WesternHolidays}這一課講述了圣誕節的起源和慶賀方式。文章涉及到《圣經故事和與圣誕節有關的風俗習慣,如:基督教徒、圣誕禮物、感恩節等。學生在學這一課時如果對西方文化了解少的話,會覺得文章苦澀難懂。如果對圣經的故事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知道Jesus,Chirst,Chirsmas,Thanksgiving day的歷史淵源,會體會西方人在這一天(fullofjoy andgaiety,loveandlaughter,hospitalityandgoodwild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與之比較,會發現他們的起源和慶賀方式的異同。在了解和比較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與之相關的詞匯和語言使用環境,最終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

2.2鼓勵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

成熟全面的了解文化背景對語言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量的閱讀。除了在閱讀技巧方面給學生指點外,還要合理選材,挑選優秀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劇本還是社會學,語言學方面的書都很好。很多文學作品不僅生動的刻畫出社會各個,各個階層的人民的生活,而且語言生動豐富,通過閱讀學生對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深刻,學生不僅能了解風土人情的差異,還能了解另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甚至價值觀上的差異。而且學生在了解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學到了語言知識。在以后使用英語中更能準確的選擇語言形式。比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語言風趣幽默,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創造的,直到現在還在傳說,引用。而有些作品中常出現用顏色來形象的表達每一種含義。如:in thered(負債),whitelie(善意的謊言),blue-eyedboy(特別得寵之人),green-eyed(嫉妒)等。這些短語在文章中不難猜出他們的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級價值觀念的變化,很多語言不斷派生出來,他們首先出現在報刊,電視廣播里,有的還會成為流行語,如:on the ball(勤奮),walk on air(非常高興),costan arm and leg(t~常昂貴)等,他們的字面含義和真正的含義相差甚遠,但是在語言環境中就不難理解。

2.3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我們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說出或寫出中國式的英語,這是因為學生總是用母語思維,然后譯成英語,母語的干擾造成了語言的誤差。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語法結構和句型,加強詞匯學習,否則學生張口或提筆時過多的考慮語法結構和詞匯的準確與否,從而阻礙了連貫思維,甚至會減少學英語的興趣。其次是利用圖片、照片、畫冊來介紹國外的藝術、文化、風俗習慣。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組織學生觀看英語教學片和電影等。學生遇到聽不懂的詞,通過畫面的提示會猜出他們的含義。在看過電影和錄像之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討論和交換意見看法。在情景交融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也會跟著情節走,被動的思維變成主動的思維。另外在課余還可組織學生排練英語小話劇或舉辦英語晚會,讓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還可讓學生做翻譯練習,在詞匯的選擇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中西文化的差別,長期有意識的訓練會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2.4在教學過程中。多涉及詞的文化內涵

第8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英語;教學

在商務活動過程中,交流不僅僅涉及到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不同文化的談判者的思維方式上的溝通。為了避免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各種沖突,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注意中西文化差異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發揮自如,游刃有余。

一、國際商務溝通過程中注意文化差異的必要性

英國的著名語言學家Lyons曾經指出,語言系統一般會受到兩種不同結構體系的影響,一種是“低層結構”,也就是人類所共有的生理特征以及世界的固有結構,而另一種則是“超結構”,也就是不同民族基于不同文化內涵所形成的特殊語言現象,這會使得各個民族的語言表現形式上呈現各種各樣的結構層次,而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很多時候會導致不同民族的交流出現理解上的困難,甚至會產生誤會。英漢兩個民族因歷史與生活經歷不同,所形成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使得兩種語言在邏輯規律和敘事順序存在一些差異,若不對源語文本中的語法意義認真分析,也會出現誤譯。

就連英漢兩種語言描述同一種事物時,由于文化差異,所表達的意義也會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左的。英漢兩種文化給各種動物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喻義,同一個動物形象可能引發讀者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把商標“白象”譯成White Elephant就不妥。我國有“白象”牌電池,在國外市場久銷不動,怎么回事?原來White Elephant英語成語的意思是something useless(無用的東西)。此成語來源于泰國。古時泰國國王對自己不喜歡的或犯了錯的大臣進行懲罰就賜給他一只稀有的白色大象。不準其買掉,不能轉讓他人,也不能讓它干活,只能養著。大臣為了供養這個龐然大物,就要花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直到把自己搞垮。后來White Elephant就成了棄之不能,留之無用的代名詞。誰愿意花錢買“無用的東西”呢?但在漢語里“白象”卻是吉祥的象征。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所需要重視的中西文化差異

1.對西方商務禮儀的認識。禮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主要分為兩大主流——東方與西方,但在各個領域內又存在很多的分支,因此,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對我們來說學習商務英語的同時也要學習商務禮儀,因為商務英語對我們來說,對其的使用始終是建立在中西方交流的基礎上,因此,對西方商務禮儀的了解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商務英語的使用語境,同時也可以提高商務英語交談的質量。在學習商務英語的過程中,要廣泛地關注一些商務場合西方人的禮儀習慣,特別是一些日常上并不常用,但卻經常出現在商務場合的用語與習慣等。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奉行independence,因此,西方的禮儀中也包含了很多肯定個人的元素,這和中國傳統的謙虛美德大相徑庭,例如,在西方人受到贊美時,通常僅僅是回答“Thank you!”,而中國人的習慣是謙虛地進行否定,這點在商務交談中很容易使對方誤以為我們真的沒具備被稱贊的能力。由此可見,商務英語的應用更要注重使用的恰當性。

2.商務活動中的習慣差異。商務活動是商務工作進展的必要基礎,商務往來雙方要經過互有往來的經濟活動、交流活動來成就合作的達成,因此,商務活動中的習慣差異也是學習商務英語并應用于實際工作的重點內容。在商務英語中,按照適用場合來分類,商務接待是其中占據比例較大的一部分,如何在商務活動中進行問候、寒暄,不僅代表了自身的涵養同時也代表著商務會晤方的形象,只有在日常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英語用語習慣,才能夠在應用的過程中自然地表現出來。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美等國家雙方見面時通常采用擁抱的方式以示真誠,并根據對方與自己的親疏程度來進行不同內容的問候,而在我國,通常商務會面會以握手來以示歡迎,問候方式較為簡單。此外,在交談過程中,互相注視是一種基本的誠懇、真實和尊重的表達方式,而眼神的飄忽則意味著思緒的起伏,被看為是不誠實的表現,這在國際絕大部分國家的接待、交往中得到肯定。

3.時間觀念與效率意識。學習商務英語主要的目的在于商務上的應用,在對待工金錢,商務會見、交流、談判、宴請等一切活動都嚴格按照事先安排的時間來進行,因此,在商務活動中“守時”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商務活動并不是只針對西方人而言,即便是在西方國家不同,時間概念也不盡相同,因此,商務英語教學也要涉及一些時間與效率相關的語言表達。中國一直以來受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思想熏陶,在商務談判中遇到問題或緊急情況時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級領導請示,征求其他人的意見以求可以達成一致的最終意見;而西方社會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因此,在處理問題上更加具有效率性,個人應對危機處理的能力較強。當商務糾紛發生時;中國的習慣做法是首先得到輿論界的支持,而后再依靠“組織”的力量進行聲討;而在西方,人們更多的是直接尋求法律支持,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加直接、有效。因此,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應對商務突發事件的能力,并鼓勵學生學習一定的國際經濟法、貿易法等基本商務性法律,從而對商務糾紛可以進行及時、冷靜的處理。

三、結語

總之,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的人們在思維方式、價值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不同。因此,無論在商務談判、廣告宣傳、還是再國際商務函電中,把文化差異融入商務英語教學之中是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各國文化背景、具有文化翻譯的意識是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第9篇: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范文

關鍵詞:戲劇改良;中國熱;二元對立;差異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7—0249—02

一、五四“戲劇改良”對西方戲劇的態度

五四時期,的倡導者對中國戲曲進行了嚴厲的審視和批判。文學革命的先驅者幾乎都加入了討伐舊戲的隊伍,紛紛撰文探討“戲劇改良”問題。“新劇”倡導者采用文學進化論、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等作為思想武器,對“舊劇”進行激烈批判。他們認為文學經由低級慢慢進化到完全發達的階段,“西洋的戲劇便是自由發展的進化……(中國戲劇)被種種舊戲的惡習慣束縛,到如今弄成一種既不通俗,又無意義的惡劣戲劇。”他們指責舊戲的臉譜、嗓子、臺步、行頭、武把子、翻筋斗等是“下等把戲的遺傳”、“競技的遺傳”,是應隨著歷史進化而廢棄的“遣形物”。主張“中國舊戲,非不可存。惟惡習慣太多,非汰洗凈盡不可”。相比之下,“遣形物在西洋久已成了歷史上的古跡”,“在西洋戲劇史人類精神的表現,在中國是非人類精神的表現……西洋名劇,總要有精神上的寄托,中國戲曲,全不離物質上的。”所以,只有“掃除舊日的種種遣形物,采用西洋最近百年繼續發達的新觀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國戲劇有改良進步的希望。”

從中不難看出,無論是批判“舊戲”,還是探索建設“新劇”,“西方”總是作為“中國”的對立面存在。一方面,西方理論(進化論、人道主義)成為評判中國戲劇價值不容置疑的標準,在這種標準的“解剖”下,舊戲被貼上“進化不完全”、“物欲”、“非人類”的標簽。另一方面,西方戲劇又是中國戲劇仿效的對象,在先進、文明的西方戲劇對比之下,舊戲顯出落后、野蠻的特征。中國舊戲與西方戲劇構成二元對立關系,這種關系極不對等:后者不但被用來否定前者,還被用作前者改良的榜樣。伴隨著西方殖民入侵,近代中國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西方成為帶給當時知識分子羞恥感和壓迫感的“他者”。五四倡導者意識到文學改良和國家復興有著極大的連帶關系,于是亟不可待地要改變傳統中國文化,以對抗西方文化。但對抗的前提是承認對方的壓迫。“新劇”倡導者為了論證“舊戲”之應廢,給其貼上“野蠻”“落后”的標簽,這些標簽恰恰迎合了西方對中國戲劇一貫的想象。與此同時,亟待建立的“新劇”需是“文明”、“進步”的,而這種文明進步還有賴于西方的認同。也就是說,只有“西方的”才算是“文明”、“進步”的。所以,五四倡導者試圖扭轉中國戲劇的劣勢,取得與西方戲劇平起平坐的地位,卻不得不在中西二元對立的框架內矛盾地認同西方戲劇對中國戲劇的俯視,這是與對抗西方的初衷相違背的。

二、“中國人禮儀”事件前后歐洲對中國文化的兩種態度

如果說近代中國是被迫“西化”的,那么在啟蒙時期的歐洲,“中國化”則是自愿的。啟蒙時期是中國和西方最早有深入接觸的時代,當時西方對中國的看法總體而言比較正面。這些正面的看法,主要來自最早認真研習中國文化的西方人——耶穌會士。耶穌會士熟悉中國禮俗,通曉漢語,來華傳教不忘著書立說,出版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書籍和通訊,向歐洲全面介紹中國的情況。耶穌會士宣傳說,中國人是諾亞的后代,中國古書印證了許多《圣經》的真理;儒家經書充滿理性精神,孔子是偉大的自然哲人,儒教是已發展得十分完善的自然宗教,接下來就能接受啟示宗教(基督教);中國的王朝是由哲人管理的,哲人有著無與倫比的道德和勇氣;朝廷不論出身血統,通過科舉制選賢任能……這種對儒家傳統的認可實質是一種適應策略,為的是爭取中國的士大夫階層。不論耶穌會士對中國儒家文化的贊揚多么不遺余力,畢竟是出于傳教的目的。因為在傳教士眼里,世界分為“基督教的“與“非基督教的”,中國因其“非基督教”而與“基督教的”歐洲自然形成對立。在這個層面上講,傳教士來華傳教的目的在于把中國(非我)與歐洲(自我)同一。

耶穌會士對中國傳統習慣與信仰采取寬容態度,允許中國的基督徒祭孔祭祖、用漢語主持天主教儀式的做法引起了天主教其他修會的不滿,認為這不符合教義。于是各方發生激烈爭執,最終于1700年爆發了“中國人禮儀事件”。中國禮儀之爭主要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天主教徒能否祭祀孔子、能否依傳統禮儀祭祀死者、能否用漢語中的“天”、“上帝”稱呼三位一體的神。“中國人禮儀事件”實質上是主張教義純潔的正統派與采取適應策略一派的沖突。正統派純潔教義的動機無可厚非,就連積極推行適應策略半個多世紀的耶穌會內部也對教義的純正問題提出過異議。但他們的反對理由很值得注意:“龍華民神甫認為,‘上帝’一詞指的絲毫不是天主,不是一個精神的、超驗的人,而只是指物質的天體。至于中國典籍中說的‘神’,龍華民覺得它們與天使迥然不同,因為它們被賦予了肉體的形式、在龍華民的要求下,熊三拔神甫撰寫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人不區分精神與物質,因此不可能用他們的語言形成靈魂、天使或神的正統教義中的概念。”可以看出,與利瑪竇等人認為中國文化與基督教可以融合的看法相反,正統派從根本上強調中國文化與基督教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本性在于中國的哲學是物質性的,缺乏西方思想包含的精神實體和抽象概念,所以中國的語言也是具體的、物質的,無法表達形而上學觀念。這就將中西文化的差異上升到了思想范疇和思維模式根本不同的程度,中西文化之間的關系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關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投稿咨询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国产爆浆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你懂的|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四虎90后|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区| 尤物9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日日摸夜夜添最新无码| 少妇高潮av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亚洲AV毛片无码成人区httP|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敌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动性xxxxx杂性|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北条麻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成美女黄网站18禁免费| 女的被弄到高潮娇喘喷水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资源网| 国产免费无码9191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52avav |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又黄又爽又猛1000部a片|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88久久综合| 插我舔内射18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成人精品一区| 国产全是老熟女太爽了| 思思久99在热线女精品视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