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口腔醫學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醫學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口腔醫學的概念

第1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其實,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牙醫,五年的本科學習只是一個基本的入門。口腔醫學看起來只是嘴里那二三十顆牙的事,但它又不僅僅是那二三十顆牙的事。口腔醫學是臨床醫學的分支,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士首先需要掌握足夠扎實的臨床醫學知識,這就需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這樣的基礎學科。

而相比于中醫的“望、聞、問、切”療法,或者內科醫生擅長的藥物治療。口腔科醫生對醫療器械的依賴較多。像口腔內窺鏡、牙科掃描儀、X光牙片讀取機等儀器也是診斷治療牙科疾病的必要工具,這些都需要該專業的學生必須熟練掌握或操作的。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口腔醫學專業不招收左撇子同學,一般不接受乙肝攜帶者報考,雙眼矯正視力度數不能超過800度。

全國有不少高校開設了口腔專業,其中口腔專業綜合實力比較強的高校有:四川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同濟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吉林大學、鄭州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等。

雖然個人的綜合素質、技術水平是將來就業的決定因素,但在同等條件下,出身名校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名校畢業的優秀研究生更容易受到教學醫院、高檔診所的青睞。

口腔專業大學生包括口腔醫學本科生和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生兩個層次。選擇專業的時候,考生可要看仔細了。因為你可能面對“口腔醫學”和“口腔醫學技術”兩個專業概念。簡單來說,口腔醫學是治牙的,從業者是口腔醫師,將來可以考執業醫師,從事治牙、拔牙、鑲牙、正牙等工作。而“口腔工藝技術”、“口腔醫學技術”、“口腔醫學技術與美容”等則屬于口腔醫學技術的范疇。口腔醫學技術從業者是口腔技工,不能考執業醫師,只能考技工證,一般不接觸病人,而是根據醫師的要求制作假牙,和口腔修復學聯系緊密。

所以,如果你希望和病人打交道,針對不同病情進行診斷、設計治療方案,請記住你應該選“口腔醫學”;如果你喜歡工藝制造,能夠耐下性子來雕琢一顆惟妙惟肖的假牙,那么“口腔醫學技術”才是你所要的。

目前市場對這兩個層次畢業生的需求量都很大。當前我國口腔醫師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17000,明顯低于1∶300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口腔醫學畢業的學生,多數人首選還是當口腔醫師,這就需要在拿到學位后參加全國統一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試內容一般都是本科階段的主干課程,每年一次。如果沒有考取執業醫師或助理醫師,那么你從事的醫療行動就屬于“非法行醫”的范疇。

口腔醫師的就業去向主要有三個:一是教學醫院,不僅從事口腔醫療活動,還進行口腔醫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二是口腔醫院或綜合性醫院口腔科,從事口腔各科的臨床診療;三是口腔診所。

近年來,口腔醫學本科生就業已經出現供過于求,專科生就更不用說了。另外,由于過去口腔醫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較好,部分口腔醫學畢業生由于專業優勢缺乏競爭意識,沒有緊迫感。而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部分口腔醫學畢業生的擇業觀念仍然陳舊,沒有把目光投向民營口腔醫療機構或者口腔相關行業。

第2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1整合醫學的形成及趨勢

漫長的醫學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最早是“神道醫學”時代,然后是“經驗醫學”時代,直到400多年前進入“生物醫學”或“科學醫學”時代,此階段臨床醫學按照器官和系統進行分科,雖然已認識到相關器官組成一個系統,進而形成全身復雜的生理活動,但對相互間的作用還認識不夠。20世紀70年代進入第四個時期,也就是目前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醫學被認為是處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科學,相關因素如遺傳、生物、心理、環境、社會、生活方式和醫療系統等,交織形成了復雜的多因素模式網絡。這奠定了整合醫學的理論根據,為“整合醫學”時代的興起奠定了基礎。2012年樊代明院士首次提出了整合醫學的概念,將人視做一個整體,通過整合當今最先進的臨床醫學知識,制定更合適全身情況的方案。雖然近年來也出現了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等醫學模式,但這都是從醫學發展的某一個方向或某一角度試圖去解決問題,已不能最大限度地適應現代社會對醫學健康的需要,而整合醫學在其基礎上進行優選和集成,其必將促進現代醫學實踐的正確發展。

2目前醫學期刊中整合醫學的實踐情況

整合醫學的實踐在國內正在快速推進。比如成立了整合醫學學術組織,在部分醫學學會上設立了整合醫學專業委員會;同時定期舉行整合醫學學術會議,比如2016年舉行了“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專業委員會選舉成立大會”;有些單位成立了整合醫學相關的研究所;有些醫院成立了整合醫學中心等專門的病房。當然,在整合醫學的實踐中缺不了重要的一環即醫學期刊的推進。目前,不少相關雜志多次設立專刊刊登發表整合醫學相關學術論文,比如中華系列醫學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肝病雜志》和《中華口腔醫學雜志》)和《醫學與哲學》等,其中《中華口腔醫學雜志》與時俱進地在2017年第8期創辦“整合醫學論壇”欄目,邀請5位口腔界專家針對整合醫學在口腔醫學各專業中的應用進行撰寫文章。另一方面,一些整合醫學專業期刊也相繼創刊,比如《中華整合心臟病雜志》《中華整合消化病雜志》。所以種種跡象表明,整合醫學理念正在改變我們醫學期刊的結構,也為醫學期刊帶來新的思路與挑戰,醫學期刊編輯應該適應趨勢,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發揮作用。

3醫學期刊編輯如何在整合醫學趨勢下發揮作用

充分認識整合醫學及其和醫學期刊的關系

醫學期刊編輯要想把握好這個新模式,首先必須認識并明確新模式最根本的理念。整合醫學是將人看做一個整體,將醫學各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和臨床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分別加以有機整合,并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的現實進行修正、調整,使之成為更加符合、更加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的新的醫學體系。其理論基礎包括三個方面:①整體觀(Holistic)。人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而且不同的個體有其獨特性。首先要把病人當成人而不是病來看。②整合觀(Integrative)。這要求我們既要把現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也要把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也加以整合;既要把現存與生命相關各領域最先進的醫學發現加以整合,也要把與醫學相關各專科最有效的臨床經驗加以整合等等,從而構建更全面、更系統、更適合人體健康維護、疾病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的新的醫學知識體系。③醫學觀(Medicine)。要明確科學不等于醫學,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理論幫扶醫學,但不能用之束縛或誤解醫學,更不能取代醫生。在充分認識整合醫學概念后,需要明確其與醫學期刊的關系。首先醫學期刊作為中介,可以有助于整合醫學的引導和推廣。醫學期刊在醫學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這個信息時代,很多醫學研究及發現都會首先發表在醫學期刊上,所以醫學期刊在某種意義上對醫學發展有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醫學的發展也會影響醫學期刊的發展,整合醫學的出現會改變部分原來醫學期刊的內容和方向,如果在此時沒有跟上趨勢,那么其發表內容將被其他醫學期刊所湮沒,醫學期刊的質量和新穎性肯定大打折扣。所以這要求我們要有策略性改變一些組稿和編審方案。

調整組稿及編審策略

第3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高職醫學生未來主要服務于基層、社區及農村等醫療機構,從事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衛生宣教等工作,需要掌握大量實用、適宜的技術。對于高職口腔醫學專業學生來說,要多利用寶貴的在校時間掌握一些口腔醫學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其中,技能的訓練至關重要,這是職業技術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區別,所以必須把握好“操作能力強、上崗就能用”的培養目標。就口腔修復崗位而言,高職醫學生“上崗就能用“”上崗就需用”的操作為臨床過程操作,這是由于口腔修復的社會化服務使修復模式的變革加快,改變了以往醫技不分的狀況。由于專業性質的分工,醫師與技師作為口腔修復主體的分工也更為細化,將以社會的分工合作來完成牙齒缺損與缺失的修復,不僅可以保證修復的質量,還能提高工作效率。高職醫學生對于制作工藝過程操作(如烤瓷冠的制作、卡環的彎制、全口義齒的排牙等)只需了解方法和流程即可,應該利用大量的學時進行臨床過程操作訓練,放棄一些“上崗不需用”的工藝過程操作的技能訓練。

2口腔修復學教學改革設想

2.1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教學要達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的目的,就需運用動畫短片及真實的錄像讓學生對操作過程進行詳盡的了解、分析,然后模擬,最后由教師對重點環節作點評。理論教學中,對概念性的知識盡量配以圖片講解,可使學生獲取的信息貼近臨床實際,生動、直觀,達到多接觸、早接觸臨床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明確工作崗位中必需的技術和操作,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2.2實訓地點的變化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離不開臨床實踐,實踐教學要突破實驗室的局限,把教室搬到診室,是增強實戰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于一些重點、典型的病例,可分組、分批到醫院口腔診室,觀摩帶教教師的操作全過程,包括常規的義齒設計、牙體預備、印模制取、戴牙等,回到課堂后,針對容易出現錯誤的環節,組織討論,再回到實驗室模擬操作,并將自己的學習體會、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和解決辦法寫成實驗報告,以鞏固學習效果。

2.3教學內容的改革開展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支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體驗式教學,關注本專業最新技術動態和觀念變化,結合高職口腔醫學專業學生能力,及時將新知識、新技術引入教學中;按照未來崗位的要求精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經濟、社會現狀同步發展,尤其要精心編寫實驗教程,將完成各種崗位任務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需求的共性要求(如幾類全冠修復的牙體預備特點)重新組成核心訓練課程內容,并形成獨立的綜合實訓課程,而不是單一訓練一項技能,以便學生系統掌握技術要領。根據我們多年來對醫療機構的調研,可將口腔修復職業崗位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劃分為6個工作模塊:(1)口腔檢查與義齒設計;(2)牙體缺損的固定修復治療(包含樁核設計與蠟型制作);(3)固定義齒的牙體預備技術;(4)活動義齒的設計與牙體預備技術;(5)固定義齒與活動義齒印模制取技術;(6)各類義齒試戴與戴牙后相關問題的處理。以上6個工作模塊是工作的基本內容,體現了崗位技能的精髓,應根據難度大小安排課時、制定技能標準。每個工作模塊就是一項工作任務,實際工作任務可能是多個模塊的結合。這種模式克服了以往實驗教程專注于技工操作、混淆了高職口腔醫學專業與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弊端。口腔修復職業崗位調研證明,學生只要完成以上6個模塊實訓,就基本可以勝任崗位實際工作,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專業實踐技能和提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2.4強調知識和技能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口腔修復臨床工作不能脫離口腔醫學相關學科,因為口腔修復學,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必須自始至終體現知識技能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口腔修復學知識和技能離不開口腔解剖生理學、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等學科知識,同時還需考慮患者的全身狀況。因此,教學中要體現醫學的整體性與綜合性理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例如,患牙擬行樁核冠修復,需要評估患者全身狀況(如是否患有糖尿病)、患牙牙周狀況、根尖周與骨質狀況、牙根長度等。教師應在理論教學中引導學生開闊思路,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讓學生多角度認識一種疾病或癥狀,多方面看待幾種治療方法之利弊,把所學知識用好用活,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臨床醫師。

第4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口腔醫學;健康;教師;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 R-0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a)-0148-02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for oral medical teachers

ZHANG Jun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Affiliated Tianjin Stomatology Hospita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41, China

[Abstract] Oral med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for oral medical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medical education and to cultivate new oral medical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he wa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for oral medical teachers is made a discuss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ral medical teachers,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ctiving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so on.

[Key words] Stomatology; Health;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國際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大為提高,醫學知識更新速度加快;隨著對醫學研究的重視和大力投入,產生了許多新理論、新技術和新設備,醫學教育的內容也隨之越來越豐富[1]。那么,如何培養出適應并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口腔醫學人才,是擺在口腔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問題。其次,口腔醫學教師是引導學生步入口腔醫學殿堂、激發學生對口腔醫學探索產生興趣的主導力量,其教育教學水平是口腔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也是我國口腔醫學發展進步的基石。現從以下幾點闡述如何提高口腔醫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1 加強口腔醫學教師的理論和實踐學習

隨著科技發展,交叉學科的興起,使得醫學有了飛速的發展,從而產生了許多新的醫學理論及對疾病有了更為豐富的認識,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那么作為醫學教師,就要不斷地通過關注醫學動態、查閱相關文獻以及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來汲取這些知識,使自己與時俱進,第一時間掌握新的資源,從而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口腔醫學同其他醫學學科一樣,是一門經驗學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對醫學有理性認識,因此要注重實踐學習,豐富實踐經驗,成為一名理論、實踐兼備的教育者。比如,積極參與科研實驗,掌握了解一些新的實驗工具和實驗方法;臨床教師需要注意臨床診治過程中患者病情變化的每個細節,善于總結,從中發現一些新的規律性問題或經驗教訓,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工作榜樣;積極參加進修學習及各種學術活動,多與他人進行交流,從中獲得啟發,取長補短。

2 改變教學方式,活躍教學氣氛

在校學生步入臨床前,對口腔醫學知識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理論,并且只是抽象的理解,與臨床實踐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更生動具體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一些新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且可以非常直觀地對一些難以用書面和口頭表達的內容進行演示,如利用多媒體的概念和特點,應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制作簡潔易懂、直觀生動、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視聽教材,提高醫學教學水平[2];利用標本或模具,講解理論知識或演示臨床操作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以“醫生”的角色與教師交流、探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在學習完口腔頜面部感染疾病后,在對腮腺炎的診斷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現有的口腔頜面外科、口腔頜面解剖學知識背景下作出診斷、列舉診斷依據及鑒別診斷,提出自己的治療方案,同時發揮學生想象力,設想對這一疾病從何種角度可以進行研究。

3 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

教師團隊具有目標明確、成員互補、分工協作、有效溝通及績效顯著的特點[3]。建設教師團隊是學校發展的基石,合理的教師梯隊是團隊建設的保障,有資質的教師教學工作中要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定期組織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鼓勵優秀青年教師,多為他們創造機會,形成良性競爭環境[3],做到“人盡其才,各展其能”,提高教師教學教育水平。同時,各個專業課教師應該相互溝通,適當調整口腔醫學的基礎與臨床課程的順序安排,使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能有效串聯起來,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強化所學知識,而且能夠融會貫通,綜合掌握所學知識。

4 鼓勵教師參加科研,摒棄學術腐敗

口腔醫學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科研工作可以不斷促進、豐富教師的業務學習,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也可以吸引學生對某一領域產生求知欲[4]。教師要正確對待科研,不能把科研等同于名和利,否則會變成學術上的“腐敗者”,這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教師本身要注重自身品德及學術修養,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師生觀,要真正做到育人的目的,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作為自己利益的犧牲品。同時要給學生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支持學生實施有創新的研究設計,不能讓對科研經費的顧慮成為制約因素。

5 教師評價機制

科學地評價教師業績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建立重業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和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關鍵[5]。教師評價機制應為多元化機制,包括校方評價、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對于臨床教師來說還應有患者評價,臨床技能評價。教師評價機制的建立對于教師業務水平、教學藝術、品德修養、師生關系等方面均有促進作用,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反思內容,為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可能值得借鑒并嘗試的新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

6 學校管理職能作用的發揮

醫學院校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也影響著教師教育教學業務水平,如圖書館建設、儀器、設備的購買等;“招賢納士、不任人唯親”,是學校管理者使優秀教師發揮聰明才智及激勵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的用人準則;鼓勵、幫助教師積極組織各種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是提高業務水平的一種途徑。

口腔醫學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醫學教育擔負著神圣使命,我們應該認真履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業務水平”的義務,這是使口腔醫學得到繼承和發展、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使我國的口腔醫學科技發展蒸蒸日上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吳光. 淺談我國醫學教育現狀與改革[J]. 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6(B11):31-34.

[2] 賀冰,史東光,楊春梅. 提高臨床醫學教學水平的研究[J]. 現代情報,2003,23(12):223-51.

[3] 張意忠. 建設高校教學團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13(2):40-43.

[4] 余平.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水平提高途徑探討[J]. 南昌高專學報,2008, 23(4):145-146.

第5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1.應用美學手段處理牙醫學臨床中的技術問題直接應用美學手段處理牙醫學臨床中的技術問題,包括醫學方法不能解決的難題。這就是實踐功能,例如美學對色彩學的研究遠比醫學為早且更為深刻,牙科醫生早已借助美學對色彩學的研究成果,而且其依存關系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日本專門成立齒科色彩學會組織學術交流,培養博士生,足以說明色彩學這一美學方法在牙醫學中的實用價值和應用前景。

"視錯覺"本來是美學領域的研究課題,如今已成為美容牙科用來解決臨床疑難病例的一種手段。當前牙修復缺隙過大、過小、過長、過短時,常規處理方法總是不盡人意,美學效果較差,然而利用視錯覺原理,將牙齒軸面角修整,改變唇面突度和受光面積,卻能使病人滿意而歸。又如利用美學中關于光的漫反射原理,增加牙齒唇面紋理,可獲得真實、生動的質感;利用"色深顯窄顯遠,色淺顯寬顯近"

的原理,選擇人工牙的明度,可改變牙齒唇舌向位置的視覺效果;利用"分割增多,面積顯小"的原理,處理唇面發育溝及其深淺,來改變個別牙的視覺大小等等,這些美學原則都能為美容牙科實踐帶來直接幫助。

2.美學的廣泛滲透關系到牙醫學水平的提升美學對提升牙醫學水平的指導功能,在國外早已被普遍認識。國際美學牙醫學會主席GOLDSTEIN指出:雖然美不是絕對的,但是某些美學原理可以轉化為牙科技藝卻是相同的,知道一些原理比單純靠直覺重要。

近年來我國學者的實踐也證明,美容牙科的幾項主要技術指標,諸如色彩、形態、大小、排列、咬合等,無一不在接受現代美學和醫學美學的理論指導,口腔醫學美學已廣泛滲透到臨床設計、操作技巧和效果評價之中,牙齒與顏面審美的協調關系更是口腔正畸、口腔修復的最高追求目標。又如黃金分割律的美學原則用來確定前牙牙合齦徑與近遠中之比,指導排牙時上頜前牙的轉位程度,選擇微笑時尖牙間距與口角間距的比例關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格式塔"美學理論,對前牙唇面突度與側貌面型的協調,頰線走向與上頜中切牙形態的確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審美能力是介入牙醫學的基本條件美學可以提高審美能力,熔鑄深層文化內涵。一個人的審美能力,雖然摸不到,抓不住,但它猶如一縷輕風,是可以感覺到的。牙醫學中的美與審美客觀存在,能否發現它,發現的深度及能否運用于臨床,就看你的審美能力了,也就是你對優化功能的掌握。

人對美的感覺是有層次的,即審美能力由淺入深分為三種層次。①直覺審美能力

接受事物的外在形式美,與生俱來,偏重通俗、情節、裝飾、外表等美學因素。②

第6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急診醫學的特點是實踐性強、發病急、病情危重、變化急速、時間短、應急性高,要在瞬間決定病人生死存亡,這時任何的操作都要精、準、快,而沒有試驗的機會,這就決定了急診醫生所負擔工作的艱巨,也造就了急診醫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其培養比其他醫學學科更加嚴格。傳統條件下,急診醫學教育和其他內外科醫學教育一樣,都致力于“課堂教學-課后臨床見習-教師臨床講解與示范-學生自行理解與掌握”。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需要反復的臨床實踐與操作,需要相應病種的反復處置與經驗積累。盡管近年來我國急診醫學的教學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目前仍面臨一些不足,如沒有整體的救治方式(思路)、實習時間短、急診的資源設備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教學要求的提高,在病人身上學習和演練臨床技能的學習方式在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等各方面越來越多的暴露出許多困難與弊端,在病人身上進行實習越來越被社會大眾所不能接受,尤其近年來法律的健全以及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醫學實踐教學中的問題越來越多———臨床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既往在真實患者身上進行的實習方式,越來越受到限制。同時,在現行的醫療法律法規下,以及保護病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任何試驗性的操作都是不允許,也不應該在病人身上實施,尤其是急診醫學。這些情況都對以往以病人為見習和實習主體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難題。

2高端模擬系統在醫學教育中的優勢

當以病人為實習對象的可能性日趨減少時,模擬與虛擬技術的出現與發展給予了我們新的平行教育途徑,模擬與虛擬技術開始走向醫學教育的前沿,尤其是近年來,高端醫學模擬技術日趨成熟,醫學模擬教學也逐步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所謂高端模擬系統是一門利用模擬技術創設高仿真模擬病人和臨床情景來代替真實病人進行臨床醫學教學實踐的教育學科[1]。它倡導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的真實環境和更符合醫學倫理學的方式開展教學和考核,創設出模擬病人和模擬臨床場景,利用更加科學和人性化的教學和考核手段培養醫學生敏捷正確的臨床思維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臨床綜合診斷能力及各項臨床操作技能,從而在有效培養臨床醫學人才的同時也減少了醫療事故和糾紛在臨床實踐中的發生[2]。在我國,高端仿真模擬訓練技術,尤其是以“生理驅動技術”為核心所制造的模擬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模擬病人[3]。它是一種結合多種生理功能的多級綜合模擬系統:這些功能包括心肺系統、肌肉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模擬系統可顯現出各種臨床表象(如:自主呼吸、眼瞼眨動),同時監控參數變化(如心電圖、血壓等),并在指導者不進行干預或干預極小的情況下對操作者的行動產生反應。其訓練真實、方便、多樣、可行、安全、可控、可重復等諸多優勢已經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4]。這些優勢就決定了高端醫學模擬系統在急診醫學教育教學中的可行性。

3高端模擬系統在我系急診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在2008-2009年度,我們對臨床系和口腔系選取兩個班的學生應用高端模擬系統,從理論、見習、操作和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急診醫學新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理論教學。理論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既往急診醫學教學模式不同的是,減少了急診醫學授課與內外科授課之間重疊部分的內容,增加內外科授課中屬于自學或略講、但又與急診醫學密切相關的內容。利用豐富的電化教學課件及我系自行錄制的教學錄像,反復強化、強調急診醫學的急、危、重特點,同時利用平面與立體相交叉的方式,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內容。例如在心肺腦復蘇的講解中,利用自行錄制的教學錄像,不僅在課堂上予以電化教學,同時還通過網絡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共享,為學生的反復觀摩、理解提供可能。加強床前教學與特殊病例討論小結。在學生臨床教學期間,結合我科留觀病人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講解臨床處理的方法及內容,并適時的提出相應的問題,為學生課后的思考和查閱文獻提供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同時,通過高年資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臨床教學,讓學生在實景情況下觀察和學習急診處理。實習期間,組織學生調閱我科積累的教學病例資料,在高年資帶教教師主持下,共同探討、分析特殊病例的臨床資料,并由此引出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遇到類似患者的處理及鑒別,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學生操作能力培養以及高端模擬系統的應用通過前面所述教學階段過程,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急診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也對急診患者的臨床處理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認識。在高端模擬系統方面,讓學生在具備一定急診臨床技能的情況下,進行手把手示范教學,然后讓學生分批次在模擬人上進行練習,并由學生互相發現和指正操作過程中的不當之處,而帶教教師進行質量監督。與傳統教學相比,高端模擬系統可提供多種臨床可能的練習,除了心腦肺復蘇外,還可以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診斷性腹腔穿刺、急救藥物處置及其反應、氣管插管、動靜脈穿刺、除顫、起搏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急診技能練習,不僅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急救技能。急診教學考核。除了傳統的筆試理論考試外,利用高端模擬系統能更好的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在設定相應的急診病患模式下,也可以考核學生的臨床分析、診斷及處置能力。例如,給學生設定急性空腔臟器穿孔的病患,但只給出患者的病史及臨床癥狀,讓學生利用高端模擬系統進行查體,并要求學生描述患者的可能診斷及依據,以及需要進一步進行的檢查,同時還可考核學生診斷性腹腔穿刺的指征及方法。

第7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口腔醫學及牙齒人類學在研究牙齒形態上的差別及聯系

牙齒形態是口腔醫學及人類學一個共同的研究專題,兩者在研究目的、方法、側重點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同時又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類學對牙齒形態特征的定義始于19世紀下半葉的西歐,之后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南非、印度廣泛傳播,至20世紀形成了牙齒人類學的基本理論及方法。其研究對象不僅包括不同地區及種族的現代人,還包括古代人以及一些靈長類動物。研究目的多是為了闡明人類的起源和演化,遷徙與交流,以及族群間親緣關系。盡管牙齒人類學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牙齒病理學,但研究目的是為了推測當時、當地人類的生活環境、衛生狀況、經濟和飲食結構、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信息。而口腔醫學的研究、服務對象為現代人,研究牙齒的形態學特點,是為牙疾的預防及診治提供解剖依據。相同的牙體解剖結構,在口腔醫學及牙齒人類學往往具有不同的名稱,形成各自獨立的術語體系。這些名稱可以為等義詞(含義完全對等,如:切牙與門齒),有時在概念的內涵及外延上又有所差別(如:畸形舌側溝與門齒中斷溝,下頜前磨牙C形根與Tomes根)。相比較而言,牙齒人類學對于牙齒外形特征的描述與分類更為詳細、系統,更符合國際化、標準化。這是由于牙齒人類學需要對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人群的資料進行比較。尤其是Scott等[1]提出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牙齒人類學標準(Arizonastateuniversitydentalanthropologysystem,ASUDAS),各項牙齒形態特征按其表達強度被詳細定義和分級,并建立了標準化參考牙模(standardizedrefer-enceplaques)。而口腔界尚未建立如此全面的、國際化、標準化的牙齒形態評價體系,在界定某些解剖特征時(如:下頜前磨牙根面溝、卡氏尖、畸形舌側溝)其陽性門檻值的設定常常不是很明確,這不利于資料間的比較。

在研究方法上,牙齒人類學常常要同時對十余項甚至數十項牙齒特征進行觀測,再采用特定統計方法,如:計算MMD(meanmeasureofdivergence)距離系數,比較不同群體間的相似程度,分析人群親緣性的遠近[1]。由研究對象多為珍貴的化石、古尸遺骸或正常人,故一般不進行破壞性研究,研究重點多在于牙齒的外部形態;通過觀察實體牙齒、化石或牙列石膏模型記錄牙齒形態特征的表達強度及陽性表達率。但近年來,隨著高分辨率CT、顯微CT的出現,可以在不破壞標本的前提下對牙齒內部結構進行觀察(如釉牙本質界的3D形態[6]),故牙齒人類學的視域也會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拓展。口腔醫學則更關注具有臨床價值的牙體解剖結構,尤其是牙齒內部根管系統的形態,它與牙髓治療的成敗密切相關。方法上,以往常用的連續硬組織切片法、透明標本法往往會破壞標本。口腔醫師常研究不同牙位、不同牙根內各型根管的發生率,但不少學者沒有將牙根變異與根管變異結合起來考慮,這就會丟失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口腔界學者往往孤立地對單項牙齒形態特征進行研究,不探討多項特征之間的相關性。而同一項牙齒形態特征在人類學與口腔醫學可以具有不同的地位與價值。如:卡氏尖、鏟狀齒、下頜磨牙轉向皺襞等,盡管人類學價值非常高,但臨床價值較為有限,某些牙齒特征在口腔界甚至沒有相應的名稱(如:臼齒轉向皺紋);然而,仍有不少牙齒形態特征同時具有重要的人類學價值及臨床價值,如:牙根形態、數目的變異(前磨牙及磨牙的牙根數目、Tomes根、上頜切牙畸形舌側溝等)。此外,對牙齒特征發生率高低的判斷兩學科的著眼點也不相同。牙齒人類學強調相對性,一個絕對值較低的發生率在人群比較時可能屬于高發生率。而口腔界更重視發生率的絕對值大小;臨床醫師可據此判斷某項變異出現的概率,從而制定相應的對策。

各項重要牙齒形態特征的特點及意義

人類牙列上可被識別的牙齒形態特征不下100種,但有明確的定義及標準,并被用于詳細的人類學分析的特征有30~40項,其中最常用的有二十余項;以下列舉一些具有重要人類學價值和(或)口腔醫學價值的牙齒形態特征[1,7]。

1上頜中切牙鏟形齒、雙鏟形齒鏟型齒最早在東亞及歐洲的直立人中就已出現。其特征是切牙外側邊緣向腭側卷起,橫截面如“┕┙”狀(圖1A)。鏟型齒還能發生于上下其他切牙。以鏟形門齒為特征的中國型牙齒在華北漢族人中出現頻率超過98%,出現率居全球之首。在北亞地區也比較多,但不如華北地區發生率高。雙鏟型齒(圖1B)指切牙唇面也出現鏟型凹陷。中國人同樣具有高發生率。本文作者認為,在對中國人前牙美容修復(烤瓷牙或樹脂修復)時,可以考慮到這一牙齒特征,使修復效果達到對稱與逼真,并符合種族及個性特點。

2上頜側切牙中斷溝(interruptiongroove)中斷溝的發生原因尚未探明,與口腔界的畸形舌側溝、牙內陷關系密切,但在界定上又有所差別[1,8]。中斷溝在歐亞西部人群(西歐、北歐、北非)及巽他群島-太平洋人群(史前東南亞、現代東南亞、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的發生率在20%~4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西非、南非、閃人)及薩胡-太平洋人群(澳大利亞、新幾內亞、美拉尼西)出現較少,而在中國-美洲人群(中國、蒙古、日本、繩文人、東北西伯利亞、南北美洲)更為常見。中斷溝也可發生于上頜中切牙,但發生率低于側切牙。中斷溝有可能成為細菌、菌斑的藏身之地,導致齲病或局部持續的牙周炎[9,10]。

3上頜第一恒磨牙卡氏尖、釉質延伸ASUDAS將卡氏尖的表達強度分為0~7級(圖1C)。它在白人中的出現率及表達強度要高于黃種人及黑人。是白種人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性牙齒特征[1]。卡氏尖的臨床意義不是很大,溝隙型可能導致齲齒,結節、牙尖型可能影響正畸帶環的套入,還可能咀嚼時刺激黏膜,引起不適[11]。牙釉質延伸(enamelextension)即口腔界所謂的釉突。在歐亞西部人群、撒哈拉南非洲人群、薩呼爾-太平洋人群發生率低于10%,東北亞及美洲土著人為40%~60%。釉質延伸的任何一級都可能伴有釉珠,釉珠還能單獨發生。口腔界將釉珠和釉質延伸合稱為異位釉質,磨牙區異位釉質好發于頰側,可導致根分叉牙周附著喪失及牙周炎癥性囊腫[12]。治療過程中有時需將其磨除。

4上頜第三恒磨牙退化東亞人群第三磨牙齒的缺失率明顯高于其他現生人群。Turner認為,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在牙齒形態上出現了一種緩慢的退化趨勢。第三恒磨牙經歷了釘形-縮小-先天缺失這樣一種連續退化過程。Turner還指出東北亞人群的缺失率(32.4%)高于東南亞人群(16.3%),東南亞型的第三磨牙缺失這一特征的形成年代較晚(不超過5萬年前),東南亞型的人群北移后因自然選擇或漂變作用而產生了東北亞型的人群[1,5]。我國的劉武對此持不同的觀點。他基于我國古人類化石中,藍田人、柳江人都存在第三磨齒缺失現象,主張東亞人群連續進化的觀點,并指出第三磨牙缺失現象的出現時間比Turner設想的早得多[13]。

5單根型上頜第一前磨牙Turner規定了前磨牙牙根數目的計數方法:1.單根:根尖可以存在分叉切跡;2.雙根:牙根分叉高度超過根長約1/4~1/3;三根:牙根分叉高度超過根長約1/4~1/3。上頜第一前磨牙雙根在北亞、美洲人群發生率在5%~15%,東亞人為20%~30%,歐亞西部人群、巽他-太平洋人群及薩胡-太平洋人群發生率30%~60%,撒哈拉沙漠南人群超過60%[1]。口腔界往往更為關心牙根內部的根管類型。雙根型牙的根管大多為Weine2-2型或1-2型,而單根牙未必是1-1型根管。

6下頜第一前磨牙托梅斯根(Tomes''''root)Tomes最早(1882年)注意到下頜第一前磨牙牙根近中面有時會出現一條深溝,該解剖異常實可視為從單根牙到雙根牙之間的過渡類型[1,14]。ASUDAS將其分為0~5級共6級(圖1D):0:無發育溝,即使有截面也呈淺圓形而不是V型;1:淺的發育溝,溝的截面呈V形;2:中等深度的發育溝,溝的截面呈V形;3:深的V形發育溝,長度超過根長1/3;4:牙根近遠中面各有一條突入較深的發育溝;5:存在2個牙根,根分叉位置超過根長的1/4~1/3。通常所謂的托梅斯異常根指ASU3~4級的狀況。在撒哈拉沙漠南人群及澳大利亞土著人群發生率最高,超過25%;歐亞西部人群、繩文人、美洲極地人群、新幾內亞人發生率<10%。Fan等[15]用顯微CT觀察了86個存在根面溝的離體下頜第一前磨牙,發現共有93條根面發育溝,78.5%位于近中根面,根中部雙根管率為21%,根尖部雙根管率為80%,C形根管在不同水平形態各異。Lu等[16]對82個臺灣地區中國人下頜第一前磨牙進行連續切片觀察,報道雙根管率為22%,C形根管發生率為18%。

7上頜第二恒磨牙牙根數上頜第一恒磨牙通常有3個根,牙根數變化較大的是上頜第二磨牙,而第三磨牙通常有1~2個根。3根上頜第二恒磨牙在美洲極地、西北及北美洲人群出現率最低,為35%~45%;在歐亞西部、東亞、南北美印第安人出現率為50%~70%;在北非、東南亞、密克羅尼亞、美拉尼西亞人群高達70%~80%,撒哈拉南非洲人群及澳大利亞人群發生率最高,超過80%[1]。三根型上頜第二恒磨牙發生率越低,牙根及根管發生融合、彎曲等復雜情況的概率就越大,根管治療就越困難。

8三根型下頜第一恒磨牙下頜第一恒磨牙可有1~3個牙根,三根型下頜第一磨牙表現為除了近、遠中根外,額外存在一個獨立的遠舌根。它在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北亞人群及北美極地人群發生率最高,超過20%,歐亞大陸西部、撒哈拉沙漠南及薩呼爾-太平洋人群發生率最低,低于5%[1]。Turner認為下頜第一恒磨牙遠舌根變異是現代人才有的特征,在非人靈長類、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化石人類均未見報道;他提出該牙齒特征的起源是由于基因突變形成于約三萬年前,在東南亞人群發生率在10%左右;該人群在向北擴展過程中,由于選擇和遺傳漂變,造成東北亞人群更高的發生率[5,17]。但劉武在1995年發現的周口店人類下頜化石上找到直立人階段就出現三根型下頜第一恒磨牙的證據,提出對于該牙齒特征的形成機制需要新的解釋[18]。由于遠舌根管口通常較小,在髓室底位置較為隱蔽,根管治療時,如果發生遺漏將導致根管治療失敗;此外,遠舌根管不僅較為細小,而且常彎向頰側,根管預備時易產生各種不良形態,或發生器械斷裂[19,20]。

9單根型下頜第二恒磨牙單根型下頜第二恒磨牙在東北亞、美洲人群中發生率最高,超過30%,其次為歐洲、東南亞及波利尼西亞人群(20%~30%),北美、密克羅尼亞、新幾內亞發生率約10%~20%,撒哈拉南非洲人群、澳大利亞及美拉尼西亞人群發生率低于10%[1]。單根型下頜第二恒磨牙包括了口腔界所謂的C型牙根及C型根管(2個牙根在頰側不完全性融合),也包括完全融合的單根。出現C形根管時,常規方法往往難以徹底清理其復雜的根管系統,達到徹底的三維充填,是根管治療的難點[21-23]。

第8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中華醫學會學術會務部主任楊民和戴毓平同志到會指導;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王煒教授、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副主任魯開化教授、澳門美學美容協會主席陳清海先生應邀出會。開幕式由鄧典智教授主持,彭慶星教授致開幕詞,張其亮教授作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工作報告,會議收到《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社等單位的賀電賀信。

從1989年7人籌備組成立時算起,今年正值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組建10周年。學會編印了一部精華本紀念冊《中國當代醫學美學美容:1989-1999》奉獻給會議。

本次會議交流學術論文460篇。專題報告有:

①醫學人體美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彭慶星);②二論加速我國醫用生物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關于醫用生物材料(植入體)的安全性評價與評價標準(高景恒);③美學牙醫學及其發展(孫少宣);④皮膚保濕研究進展(魏駿);⑤軀體變形障礙--美容醫學中的重要精神醫學問題(何倫);⑥面部輪廓形及美容(王煒);⑦美學牙醫學與微笑審美(王光護)。

在大會重點發言的論文共24篇。

①趙永耀:面向21世紀的醫學美學研究。

②李祝華:試論美容外科風險及對策。

③景生保:醫學美學學科發展方向之管見。

④黃蘭柱:面部缺陷患者心理衛生評估。

⑤陳言湯:硅凝膠假體隆乳的臨床觀察。

⑥龐水發:大面積瘢痕性禿發的整形修復。

⑦熊韜:眼袋分型與下瞼成形術。

⑧李東等:上瞼成形術后并發瞼下垂的診治探討。

⑨于國中:鼻翼與鼻大部分缺損的修復。

10劉林山番:全耳廓再造成形術63例臨床體會。

11魯開化:耳后皮瓣在耳部創傷與畸形修復中的應用。

12張文龍: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術前評估。

13劉小蓉:唇裂術后鼻畸形的綜合治療。

14林培炎:非手術性面型矯治可行性之臨床研究及后牙牙合墊醫學美容應用價值初步探討。

15王光護:電腦影像系統(CIS)與牙齒美容。

16張寧寧:日本口腔醫學美學研究現狀。

17蔡中:上海市90例漢族女性軟組織側貌的X線頭影測量研究。

18陳清海:用"皮膚生物鐘"提高美容效果。

19劉津:超脈沖激光皮膚磨削術78例臨床治療報告。

20王學民等:一種化妝品成品及原料人體皮膚保濕功能評價方法的研究。

21鄧丙戌:328名青少年的白況分析及中醫辨證探討。

22馮信中:皮膚的老化及其防治。

23林茂昌:眉眼唇美容文飾術的醫學性征及并發癥的預防處理。

24劉偉:江西省美容醫學教育進展匯報。

此后進行分組討論(醫學美學理論、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膚科、專業美容)以及代表間廣泛的交流接觸。美容器械藥品的展示也非常豐富多彩。學術質量較前兩屆大會又有明顯提高,反映了我國醫學美學與美容醫學發展的新水平。

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舉行了改選換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由43名委員組成。

名譽主任委員:張其亮 顧問:鄧典智

主任委員:彭慶星

副主任委員:高景恒 孫少宣 楊希惠

常務委員:方彰林 田家琦 孫少宣  何 倫 楊佩瑛 楊希惠 陳言湯 張樹孝 胡驕平 高景恒 梁祖琪 郭天文 彭慶星 潘可風 (常務秘書:何倫)

新當選的副主任委員孫少宣教授主持了閉幕式。副主任委員高景恒教授宣讀了第三屆委員會工作計劃。新任各學組組長胡驕平、陳言湯、潘可風、田家琦教授分別代表醫學美學學組、美容外科學組、口腔學組和美容皮膚科學組作總結發言。最后由彭慶星主任委員作大會總結發言。(本刊記者綜合報道)

世紀之交,美麗的南寧依然是鮮花朵朵,溫暖如春。美容醫學的全學科性學術信息載體、衛生部主管期刊--《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第三屆編輯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經過半年的籌備,于1949年11月25日在此開幕。來自全國的60余名專家、教授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雜志社辛映繼社長主持。本刊編委、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的領導張其亮、彭慶星、孫少宣等教授也參加了會議并代表學會作了重要講話。

南寧會議時值世紀之交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獲批國家刊號、正式成為國家級期刊后的第一次大型會議,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會議,是前進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辛社長代表雜志社和朱宏亮主編致開幕詞,對二屆編委會全體編委所作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衷心地感謝。他多次強調,編委會是期刊的學術領導,編委會是雜志的靈魂和支柱,正因為有了大家多年來的積極支持和共同努力,雜志才得以生存和壯大。

為了更好地發揮全國各地區編委的作用,開展美容醫學的各項學術活動,發現和培養本地區本專業的學科人才和作者,辛社長就關于"設立地區委員會的意向(草案)"與編委們交流了意見。

編輯部姜如蓉主任匯報了二屆全委會以來的工作情況和獲批國家正式刊號的前后經過及現況;對為期刊的創辦做了一定的貢獻,現在雖然已退休但仍在為期刊做工作的王澤民、鄭信民、查元坤三位同志推舉為資深編委;評選了馬奇

尹存貞

王海棠

孫少宣

田奉宸

馮光珍

李世榮

何倫

冷同嘉

陳寶駒

陳美蘭

張風翔

龐水發

周興亮

趙新華

趙永耀

賀孟泉

高建華

黃拔瑞

彭慶星

潘可風

姚月玲

郭樹忠

熊明根

譚升順等26位同志為二屆優秀編委。

本刊副主編、第四軍醫大學整形外科魯開化教授宣講了《新一屆編委職責》。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修復科教授、《中國美容醫學》雜志副主編郭天文公布了"第三屆編委"名單。表彰了"《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第二屆優秀編委"和"特聘資深編委"名單,之后會場上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會議上,編委們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大家就《中國美容醫學》雜志在新世紀如何發展工作展開了討論。在肯定雜志八年來所做的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不足,從封面設計、版式裝幀到內文質量、編輯素質等都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編委們對組建各地區編委會的建議非常感興趣,認真分析、醞釀,熱情很高,表示愿意將此建議帶回去與所在單位領導協商并表示在新一屆編委會的指導下,要再接再勵,積極組約高質量、高水準的學術論文,宣傳《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發揮編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力爭把《中國美容醫學》雜志辦成一本高質量、高水準的中國一流期刊。

第9篇:口腔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菌斑控制;漱口;剔牙;刷牙

中圖分類號:R24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4-0769-03

現代牙周病學認為,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發生的始動因子,所以通過適當的口腔衛生措施和用具來控制菌斑是牙周病的預防保健及治療中的重要一環。菌斑控制(plaque control)指的是日常清除牙菌斑并防止其在牙面及鄰近牙齦表面上的繼續形成,是治療和預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保持牙周組織健康必不可少的措施[1]。

在我國的古代典籍及醫學著述中有許多關于菌斑控制措施的記載,無論這些措施的原始出發點是基于對美觀、禮儀、教規的要求,還是真正出于對口腔保健的認知,但殊途同歸,都對我國菌斑控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漱口 漱口液及漱口方式的發展

雖然按現代牙周病學的觀點,單純的漱口并不能消除菌斑,但它對保持口腔衛生、延緩菌斑的形成有積極的意義[1]。

我國最早見諸于文字的有關漱口的描述是《禮記•內則》中的“雞初鳴,成盥漱”[2]。目前較普遍地認為《禮記》中的篇章大多數寫就于春秋戰國時代,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已提倡早起用鹽水漱口。

除了用鹽水外,其它的漱口劑還有酒、茶、溫水等。如《禮記•曲禮上》中的“主人未辯,客不虛口”[2],唐孔穎達疏曰:“虛口謂食畢飲酒蕩口,使清潔及安食也”。蘇軾在《漱茶說》(1083年)談到了濃茶漱口:“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即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縮不覺脫去,不煩挑剔也。而齒便漱濯,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已。”[3]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含有茶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有抗菌、防齲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來進行口腔保健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1330年)中提到:“凡食訖溫水漱口,令人無刺激口臭。”[4]

從漢代開始,人們對口腔不潔與口齒疾病的關系已有所認識,并有用漱口治療口腔疾患的記載。《史記•倉公列傳》記載了一則西漢名醫淳于意(公元前205年-前150年)治療齲齒的病例,提到其病因為“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并提到了治療方法,“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5],這也是我國最早用中藥湯劑漱口治療口腔疾患的記載。南宋張杲《醫說》(1189年)中還有用鹽水漱口治療牙齒出血的記載[6],并引東漢《金丹全書》云:“凡一日飲食之毒,積于齒縫,當于每夜刷洗,則垢污盡去,齒自不壞。”同時書中還提到“今人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養齒者。今觀智者每于飯后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7]不僅認識到了飯后漱口的重要性,還認識到了睡前漱口比晨起漱口對護齒更為有效,這也符合現代口腔衛生概念。我國最早的漱口畫面見于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彌勒經變》,此窟建于中唐吐蕃時期(781-847年),圖中可見受戒者左手持凈瓶,瓶口對嘴,仰面朝天,正在進行漱口的姿勢[8]。

2剔牙及其用具的發展

關于口腔衛生,除強調漱口等外,我國很早就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牙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穴居人時代,也可能牙簽的歷史更為古老[9],可以想見,當牙齒縫中嵌入食物殘屑后,人們會隨手找根小竹絲或細木條把它剔除,隨著剔牙成為經常性的需要時,作為常備用具的牙簽便應運而生了。

《禮記•曲禮上》提到“(與人共食時)毋刺齒”[2],意思是在進食時要注意禮節,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剔牙齒。這是我國最早的關于剔牙的文字描述。

而牙簽的文字記載始見于西晉。晉代陸云(262-303年)在致其兄陸機的《與兄平原書》中有“一日案行,并視曹公器物,……疏枇、剔齒、纖皆在”之語:在另一封《與兄平原書》中則說:“近日復案行曹公器物,取其剔齒一個,今以送兄。”“”,通簽,“剔齒”,即剔齒簽。晉代的這一剔齒簽制法雖不知其詳,但從“今以送兄”一句可看出,此剔齒簽不是用后就扔的那一種,而是金屬(或就是黃金)制品,屬罕見之物[10]。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代三國東吳時代赤烏元年(238年)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長24.5cm的龍形器物。龍的口腔內突出長舌,舌背呈勺形,構成耳挖。尾部呈尖形,經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這是我國最早的牙簽實物[11]。可反復使用的牙簽不符合衛生,且用金銀打造者,亦非一般人用得起。所以古代多用的是柳木材料制成的牙簽,因為柳木“柔不傷齒”,故牙簽又名柳杖。清人高靜亭《正音撮要》釋云:“柳杖,柳木牙簽。”清代王之春《椒生隨筆》卷三載蘇州有一對老夫婦,“削柳木為剔牙簽,以此致小康”[12],這表明牙簽在當時的消耗量已經非常可觀。

此外,從陸云的這兩封書信看來,牙簽較早的名稱叫剔齒或剔齒簽。這一稱謂一直延用至元代,元代趙孟《松雪齋文集•卷五•老態》詩有“食肉先尋剔齒簽”句,意為怕吃肉會嵌入牙間隙,要事先備好剔齒簽。此外還出現了剔牙杖、牙杖、柳杖等稱呼。

3刷牙及其用具的發展

現代牙周病學觀點認為刷牙是自我清除菌斑的最有效的措施。我國刷牙的發展史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并且與外來的佛教文化有過密切的聯系,最初可能是伴隨佛教在東漢由印度傳入的[13]。

在原始佛教時期,出家人用楊枝(也叫齒木)來清潔口腔,楊枝是比丘所應該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佛教使用楊枝的緣起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有記載,一些比丘口氣臭穢,在與上座講話時,上座厭惡他的口臭,所以這些比丘將這種苦惱告訴給佛陀,佛陀于是指點比丘應該嚼楊枝,并且說明嚼楊枝有使口氣不臭等五種功德。我國最早使用楊枝的文字記載見于東漢時期安世高在公元148-170年間翻譯的《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書里提到,信徒在沐浴衛生時“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其中第六物便是“楊枝”,謂其可“除垢穢”,使“口齒香好,方白齊平”。但書中未詳細說明楊枝的用法。我國關于揩齒的文字記錄,首見于南北朝梁劉峻(462-521年)撰《類苑》一書所載的《西岳華山碑載治口齒烏髭歌》,但這里未提及揩齒的用具。唐代義凈法師(635-713年)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則對齒木的刷法作了詳盡的描述:“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齒木)一頭緩須熟嚼良久,凈刷牙關。……用罷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別用銅鐵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許,一頭纖細以剔斷牙,屈而刮舌,勿令傷損。”[14]由義凈的記載可以看出,齒木的用法是先“嚼”,并指出“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按現代牙周病學的觀點,這些汁液具有收斂劑的作用,對牙齦炎癥的消退有輔助作用。然后是“刷”,“少壯者任取(齒木)嚼之,耆宿者乃椎頭使碎”,意即把齒木一頭嚼扁或敲扁后,露出絮狀纖維,呈掃帚狀,用以刷牙,這就是現代牙刷的雛形。按現代牙周病學的觀點,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動因子,而牙菌斑生物膜不能被水沖去或漱掉,所以用齒木刷牙方法的出現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較前期的漱口和剔齒有了質的進步。最后是“刮舌”,把齒木撕開,曲成彎月形狀,刮除舌垢,以去除“牙中食在舌上膩存”。現代牙周病學觀點認為,正確地刷舌可以減少舌面菌斑并大幅度降低口腔中的揮發性硫化物,對牙周病及口臭的治療有積極的作用[15]。同時,《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還對“齒木”的取材及制備做了詳盡的說明:“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備擬無令闕乏。”由此可見,楊枝是齒木,而齒木并不單指楊枝。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還提到了用齒木去除牙結石,“牙齒根宿穢,積久成堅。刮之令盡,苦蕩凈漱,更不腐敗。”這是我國最早的關于機械清除牙結石的描述。更精確的關于去除牙結石的記錄見于數十年后王燾在752年編撰的《外臺秘要》[16]。《南海寄歸內法傳》雖是義凈歷訪印度及南海諸國之時,詳細觀察記錄的各地見聞、戒律之實情,以及寺院中生活方式,其目的是給予當時持戒修行者以借鑒反省的作用,書中所載內容當時在我國可能并沒有完全得以開展。但毋庸質疑的是,這些記述對我國的菌斑控制措施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也說明佛教文化的傳播,在中西醫學的交流以及衛生知識的普及方面曾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159窟南壁《彌勒經變》中畫有一幅揩齒圖,一僧人左手持凈瓶,以右手食指揩齒。此圖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揩齒畫面。在莫高窟的晚唐第196窟(建于892-893年)西壁的《勞度叉斗圣變》中,則繪有勞度叉左手持凈瓶,右手拿齒木刷牙圖[8]。這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使用齒木揩齒畫面。

揩齒的方法,除了用手指以及楊枝等齒木,在唐代還有專門的“揩齒布”,法門寺唐塔地宮內出土的《應從重真寺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器物寶函等并新恩賜到金銀寶器衣物帳》(簡稱《法門寺物帳碑》,874年)中有“揩齒布一百條”的記載[17]。

最早的植毛牙刷的實物見于1953年發掘的遼寧大營子村駙馬衛國王墓,該墓葬時間為遼應歷九年(959年),從隨葬品中發現了兩把骨制的牙刷柄,同出于一個白瓷盆中,甕內還放有鎏金龍紋的銀碗,盆、碗、牙刷柄同出一起。牙刷頭部呈扁平長方形,有8個植毛孔,分兩排,孔部上下相通,每兩孔間的距離相等,雖因年代久遠,牙刷頭部所植毛束已消失,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跡。牙刷柄呈細圓柱狀,整個牙刷的制法、形狀與現代的標準牙刷很相似[18]。這種牙刷后來在遼寧、吉林、河南、江蘇的宋遼金元的墓葬中時有零星的發現。到了宋代,我國有了植毛牙刷的文字記載。溫革(1006-1076年)撰《瑣碎錄》記有刷牙皆是馬尾為之,這就是植以馬尾的牙刷。1223年日本高僧道元禪師到中國的各山寺參觀,也親眼目睹了“僧侶們除漱口之外,尚用剪成寸余之馬尾,置于牛角制成的器物上,用于刷洗牙齒。”[7]錢塘人吳自牧(約公元1270年前后在世)《夢粱錄》[19]卷十三“鋪席”條記臨安(今杭州)街市的各色店鋪,其中有“凌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以及“諸色雜貨”條記有“鏡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可以證明,在南宋的都城已有專門制作和銷售這種新型牙刷的店鋪。顯然它們不是前文提及的不含復雜工藝的齒木牙刷,說明至晚從南宋開始,牙刷已成為某些城市中商品化了的衛生用具。明代高濂(1498年)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到了棕制牙刷。

關于用牙刷刷牙的時間及其與口腔健康的關系,南宋嚴用和著《嚴氏濟生方》(1253年)中記載:“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濃汁楷牙旬日數更,無一切齒疾。”[7]認識到了刷牙對預防齒疾的重要性。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到:“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4]。認識到了睡前刷牙比晨起刷牙更重要,已經比較符合現代牙周病的防治觀點了。現代牙周病學認為,睡眠時涎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功能減弱,細菌更易繁殖,牙菌斑更易形成,因此睡前認真刷牙更為重要。但在同時也有許多反對使用牙刷的記載,南宋周守忠(約公元1208年前后在世)撰《養生類纂》中提至到:“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7]《遵生八箋》也反對刷牙,可見當時人們對正確的刷牙方法尚缺乏認知。南宋醫家陳自明(1237年)在《婦人大全良方》中也提及“不可刮舌,恐致心氣;不可刷牙,恐致血逆”[7],這種反對孕婦在妊娠期控制菌斑的觀點至今在民間仍有流傳,導致我國妊娠期齦炎的高發。但這些資料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時的牙刷已是常見之物了。

我國雖然在遼代就出現了植毛牙刷,而且到南宋時期,植毛牙刷在一些都會城市已經商品化,但可能刷牙的方法并不正確,從而影響了使用牙刷刷牙來進行菌斑控制這一措施的普及,以致在明清時期的許多文獻中仍不乏揩齒方和擦牙的記載。

古代為了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在使用各種工具揩齒刷牙的同時,還配以各種潔牙劑。最常見的是鹽,且在我國流傳久遠。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652年)中有:“每旦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暖水含,揩齒……”的記載[20]。到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仍有賈寶玉用青鹽擦牙的描述。關于藥物潔牙劑,最早見于《類苑》所載的《西岳華山碑載治口齒烏髭歌》,歌曰:“豬牙皂角及生姜,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份同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方中的豬牙皂角、青鹽潔齒增白,固齒止痛;熟地黃、旱蓮草補腎填精,固齒烏發;升麻、木律消腫止痛;細辛通竅止痛;荷葉升陽去濕化濁;槐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諸藥合用揩齒,有固齒烏發的功效。唐代《外臺秘要》中記載的“升麻揩齒方”曰:“升麻半兩,白芷、蒿本、細辛、沉香各三份,寒水石分研,右六味,掰篩為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16]不僅提到了牙粉的制作,還提到了具體的揩齒用具和方法。其后在《千金要方》等醫書中還有不少揩齒方,所用藥粉多有芳香祛風、解毒止痛、排膿消腫之功。宋《太平圣惠方》(992年)則載有藥膏揩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細辛末、芍藥末,每用擦牙[21]。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宋代還出現了“牙粉行”,專門出售中草藥配制的牙粉,反映了當時牙粉制售的專業化和應用的普及程度。

4結語

我國古代人民已經認識到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人們已有漱口、剔牙等口腔清潔措施。在漢代開始,開始有楊枝清潔口腔衛生的方法傳入,并注意到了口腔衛生與口腔疾患間的關系。外來的佛教文化對我國的菌斑控制措施的發展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遼代開始,我國已經開始制造并使用植毛牙刷。在宋代,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已經商品化。綜上所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藥物制劑漱口,最早使用并制造牙簽、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的國家之一,在世界牙周病學的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歐陽翔英.牙周基礎治療[M]//曹采方.臨床牙周病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246-251.

[2]戴圣.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1:17-361.

[3]蘇軾.蘇軾文集•漱茶說:卷七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2370.

[4]忽思慧.飲膳正要: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3.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三家注點校本),1982:3235.

[6]徐治鴻.實用中醫口腔病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1:353.

[7]趙雙戰.牙刷溯源[J].中華醫史雜志,2006,36(3):186-189.

[8]余占海,白成平.從敦煌壁畫談我國古代口腔保健[J].廣東牙病防治,1996,4(2):31-32.

[9]周宗歧.口腔衛生小史[J].中華口腔科雜志,1954,1(2):156-158.

[10]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J].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1981,8(3):1-9.

[11]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J].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1981,8(2):23-24.

[12]王之春.椒生隨筆:卷三[M].長沙:岳麓書社,1983:37.

[13]周大成.隋唐時代的口腔醫學[M]//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史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76.

[14]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M].彰化:傳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經刊印處,1997:712-713.

[15]沙月琴,朱衛東.口臭與牙周炎及舌苔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2,37(4):300-303.

[16]王燾.外臺秘要:卷二十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606.

[17]韓金科.法門寺文化史[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400.

[18]周宗歧.遼代植毛牙刷考[J].中華口腔科雜志,1956,3(2):157-160.

[19]吳自牧.夢粱錄[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23.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粉色| 欧美熟妇喷潮xxxx|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性xxxx欧美老妇胖老太269| 波多野结衣50连登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巨乳人妻| 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综合亚洲色图| 亚洲AVAv电影AV天堂18禁| 日本艳妓bbw高潮一19| 国产成人精品18p| 日本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91人妻无码成人精品一区91| 级毛片无码av|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啪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入囗|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国产在线尤物在线不卡网站| 成人亚洲区无码区在线点播| 天堂网在线.www天堂在线资源 | 三叶草欧洲码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 久久国语露脸国产精品电影 | 美女18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国产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国产真实高潮太爽了|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