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血壓生活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精神衛生;壓力;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B 8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1-1334-03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tress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WANG Hai-Jun*, LIU Jun-Guang, CHEN Jing. * Division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tres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schools. MethodsSix hundred and fourteen students in a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were sampled by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self-designed life stress questionnaire.ResultsAltogether 52.4% of investigated subjects had mental disorder, mainly being mild. Th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had higher objective life stress and subjective life stress than the healthy students. The six kinds of life stress were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the stres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others' expectation, study burden, parenta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fellowship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Pressure;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高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具有成熟與幼稚、獨立與依賴、自覺與盲動等諸多矛盾并存的特點,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一方面他們承受著學業、高考競爭的壓力,肩負著家長親朋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生理上的成熟可能會引發各種心理沖突。調查發現,北京32%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
近年來有些學者研究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提出生活壓力可能影響心理健康[2]。因此,該研究通過對河北省某縣高中生進行調查,進一步研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壓力的關系,以期為學校心理衛生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典型調查的方法,選擇河北省某縣的一所示范性中學,有5 000余名在校寄宿生,近年來學生高考成績在河北省處于領先水平。在該中學高二、高三年級中隨機抽取10個班,共調查669名學生。回收有效問卷614份,有效率為91.78%。其中男生302人,女生312人;高一學生372人,高二學生242人。
1.2 方法 調查問卷主要由3部分構成,包括個人基本情況、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壓力問卷。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性別、年級、文/理科、城市/農村生源、是否班干部、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家庭、身體健康的自我評價等。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為王極盛教授編制[3],共60題,包括10個因子:強迫、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10個因子分別由6道題組成。每道題采用5級計分法,即無為1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3分,偏重為4分,嚴重為5分。如果心理健康總均分或因子分
生活壓力問卷,是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編制而成[4],涉及13種生活壓力事件,分別屬于6類生活壓力:他人期望、學習負擔、學業成就、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壓力。詢問近6個月內有無發生過生活壓力事件,若發生過為1分,未發生為0分,累計總分即為客觀生活壓力水平,若發生過生活事件,則詢問主觀生活壓力水平,“無壓力”為1分,“較小壓力”為2分,“一般壓力”為3分,“較大壓力”為4分,“非常大壓力”為5分,累計總分即為其主觀生活壓力水平。分數愈高表示主觀生活壓力愈大。
在班主任配合下,調查人員組織學生利用自習課以無記名方式填寫調查表,并當場收回。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要求受測者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認真填寫。
1.3 統計分析 用EpiData 3.0軟件錄入數據,然后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對心理健康整體水平分析發現,有3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占52.4%;其中以輕度為主,有43.49%存在輕度心理問題,8.31%存在中度心理問題,0.65%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即心理障礙)。10個因子都有一定比例學生存在問題,其中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強迫、學習壓力感、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焦慮;對于10個因子的重度心理問題,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焦慮、學習壓力感、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敵對。見表1。
2.2 高中生生活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2.2.1 客觀生活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用生活壓力事件的累積數量表示每人的客觀生活壓力的總體水平。614名高中生在近6個月內都有2個及以上客觀生活壓力事件。根據心理健康量表總均分將所有的學生分為心理健康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心理健康組的客觀生活壓力水平為(8.00±2.20),有心理問題組的客觀生活壓力水平為(9.61±1.85),經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經趨勢χ2檢驗,隨著生活壓力事件的增多,有心理問題的比例有升高的趨勢(P<0.001),提示客觀生活壓力水平對心理健康有影響。見表2。
2.2.2 主觀生活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有心理問題組的主觀生活壓力均值明顯高于心理健康組,分別為(2.58±0.68)和(1.82±0.70)分(P值
2.3 心理健康相關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除了生活壓力外,考慮其他因素可能影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包括性別、年級、文/理科、生源地、是否單親家庭、是否獨生子女、是否班干部、身體健康的自我評價、對待心理問題的態度。將這些因素和他人期望、學習負擔、學業成就、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6個方面的主觀生活壓力水平作為自變量,心理健康量表總均分作為因變量,用后退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班干部、身體健康的自我評價、對待心理問題的態度和各類生活壓力均與心理健康有關(P值均<0.05),男生、非班干部、身體健康自我評價較差、對待心理問題態度不積極、各類生活壓力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均比較差。見表4。
3 討論
614名高中生中有52.4%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輕度43.5%,中度8.3%,重度0.6 %,在強迫、學習壓力感、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焦慮這5個因子方面心理問題比較突出。以往調查報道,高中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在10%~30%之間[5];北京中學生3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本次調查的高中生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52.4%,原因是該中學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精英云集,可能競爭較為激烈,學習負擔重,而且父母的期望相對較高,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這與劉超正等[1]在示范性中學中的調查結果類似。雖然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中輕度和中度占很大比例,但也不容忽視,如不及時進行心理調節予以緩解,可能會導致心理障礙。因此,在學校衛生工作中應高度重視重點/示范性學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客觀生活壓力和主觀生活壓力水平都高于心理健康學生;來自學業成就、他人期望、學習負擔、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這6方面的生活壓力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響;隨著生活壓力事件的增多,有心理問題的比例有升高的趨勢。由于高考是高中生所要面臨的重大生活事件,所以與高考相關的壓力(學業成就、他人期望、學習負擔、師生關系)會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影響[6]。高中生尚未完全獨立,心理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父母,因此親子關系也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高中生對人際交往一方面渴望,另一方面由于同學間激烈競爭的存在,他們又想回避,這種矛盾的存在使同伴關系成為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2]。
多因素分析發現,男生、非班干部、身體健康自我評價較差、對待心理問題態度不積極、各類生活壓力大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差,可見生活壓力能否引起心理問題還與其他因素有關。男生比女生容易發生心理問題,可能是因為女生的心理平衡能力高于男生,面對挫折和煩惱時,女生比男生更善于發泄[1]。擔任班干部的學生可能本身心理素質比較好,且有較多社會工作的鍛煉,所以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小。身體健康的自我評價與心理健康有關,原因是身體健康自我評價差的人有可能確實身體狀況無法適應繁重的學習任務,或者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自卑,而自卑心理調整不當也會產生心理問題;身體健康自我評價好的人,相對體力充沛,且比較自信,出現的心理問題較少。以什么態度對待心理問題以緩解生活壓力對于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主動緩解心理壓力者,較少有心理問題;而采用消極應對方式者,較多有心理問題,這與Steiner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因為消極應對和逃避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在調查中,有些學生還反映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重視,沒有相關的咨詢和指導,以至于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往往求助于朋友、同學和家長。Smith等[8]研究也顯示,在出現心理問題后僅有33.3%的學生能獲得有效幫助。
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壓力密切相關。學校衛生工作者應加強認識,同時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并考慮其他一些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
4 參考文獻
[1] 劉超正, 李冠鳳, 李彩霞. 示范性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影響因素分析.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06, 26(4): 25-28.
[2] 方雙虎, 胡海燕. 高中生生活壓力、應對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寧波大學學報, 2007, 29(2): 30-35.
[3] 王極盛, 李焰, 郝爾實. 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社會心理科學, 1997,13(4): 15-20.
[4] 方雙虎, 胡海燕. 高中生生活壓力基本特點研究.中國學校衛生, 2006, 27(5): 420-422.
[5] 張敏, 王振勇.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1, 15 (4): 226 - 228.
[6] 李英華, 孟憲鵬, 龐靜, 等. 北京市東城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健康教育, 2007, 23(3): 173-176.
[7] STEINER H, ERICKSON SJ, HERNANDEZ NL, et al. Coping styles as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 Adoles Health, 2002, 30(5): 326-335.
[關鍵詞]規范管理; 高血壓;治療率 ; 控制率;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193-0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munity standar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 rate for hypertension patients, control rates and improve the impact of unhealthy living habit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8 cases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to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data. Results 178 patients with standar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after hypertension treatment rates, control rates and unhealthy living habits to improve markedly increased. Conclusions Hypertension and Enhancing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s but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atient's bad habits, reducing the risk factors. Help regulate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is to control the progress of an effective good way.
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收縮壓≥ 140mmHg和(或)舒張壓≥ 90mmHg)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以器官重塑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壓的診斷是在未服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壓測定所得的平均值為依據。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高血壓病因不明,稱之為原發性高血壓,占總高血壓患者的95%以上。繼發性高血壓是繼發于腎、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高血壓,多為暫時的,在原發的疾病治療好了以后,高血壓就會慢慢消失。
據2002年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 全國有高血壓患者約1.6億。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我國的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均有增長的趨勢。而現狀是我國人群高血壓知曉率為30.2%,治療率為24.7%,控制率為6.1%,處于較差水平。為了提高高血壓治療率和控制率,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改善國民的健康狀況國家實行了社區高血壓規范化管理。
陜西省交通醫院社區中心對轄區高血壓患者進行了規范化管理,經過1年的管理,觀察到高血壓規范化管理對高血壓病的治療率,控制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選擇
2009年6月至2009年7月對本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檔案建立,在檔案建立工作時對居民進行了家族史,個人情況,疾病史,生活習慣,是否患有高血壓病,高血壓病治療情況等方面的詢問,按2004版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規范測量身高,體重,血壓。對否認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而此次測量發現血壓高于正常值的居民,進行非同日測量3次血壓,對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的納入高血壓病患者范圍。
此次調查的人群中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病的115人,不知道患有高血壓病而通過此次調查確定患有高血壓病63人。合計178人。
2 管理實施
自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對 178名患者進行規范管理。
管理方法:
2.1 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危險評估,按低,中,高,極高危分為一,二,三級管理。其中一級管理36人,二級管理83人,三級管理 59 人。一級管理:全年血壓控制優良和尚可的低危層患者以及血壓控制優良的中危層患者,每3個月至少進行一次隨訪管理。二級管理:全年血壓控制優良的高危層、很高危層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層患者以及血壓控制不良的低危層患者,每月至少進行一次隨訪管理。三級管理:全年血壓控制不良及尚可的高危層、很高危層患者以及血壓控制不良的中危層患者,每月至少進行一次隨訪管理。
2.2 隨訪形式:電話,門診,上門。
2.3 管理內容:
A:健康教育
通過健康教大講堂對全民進行高血壓知識宣傳,通過一對一的健康指導干預有關危險因素(如肥胖、高鹽飲食、過量飲酒、長期精神緊張等)。使患者認清高血壓危害,堅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堅持監測血壓、堅持規范化藥物治療,預防心腦血管病發生。
B:指導非藥物療法:
通過宣教和督促,促進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全面控制高血壓及有關危險因素。要做到合理飲食,限制脂肪攝入量,戒煙,限酒(男性飲白酒每天不超過1兩),限鹽(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食鹽),適當運動,保持好心情,避免長期過度精神緊張。
C:用藥指導和監督:
根據病人具體情況,結合專科醫生的建議,指導使用科學合理的降壓藥物。堅持長期用藥,平穩降壓,不隨意停用藥物。
3 管理效果
2010年8月對規范管理的患者進行隨訪并進行健康體檢。初始管理178人,中途因搬遷退出6人,有效管理172人。
4效果評價
通過對 172 名高血壓患者的規范管理,使其治療率上升 58.32%,控制率上升33.2%,同時用藥的依從性也明顯上升。不良生活習慣明顯改善,危險因素有所降低。
5 討論
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我國的心血管病發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均有增長的趨勢。據2002年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 全國有高血壓患者約1.6億。但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們面臨的高血壓防治任務是非常艱巨的。社區高血壓規范管理是一個系統的、連續的、動態的過程。通過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規范管理使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掌握高血壓的預防保健知識,科學正確的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提高了治療率和控制率同時也明顯的改善了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減少了危險因素。說明高血壓規范管理是控制高血壓發生和進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好的辦法。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4年版).
摘 要 目的:通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及衛生行為變化評價社區干預的效果。方法: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有計劃的社區綜合干預措施,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導,根據患者病情、個體需要及生活環境,制定個體化的用藥方案,及個體化的、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及衛生行為變化。結果:干預后,高血壓患者的高血壓防治知識顯著提高,高鹽飲食、吸煙、飲酒、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明顯改善,血壓水平顯著下降。結論:社區干預是高血壓防治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高血壓 社區干預 衛生行為 療效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常見、多發的慢性疾病,是導致心臟病、腦血管病、腎臟病發生發展及死亡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我國高血壓患者群體龐大,2002年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達18.8%[1~3]。高血壓對國民健康的危害極大,這不僅表現在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損害上,還直接表現在對患者和社會的經濟利益的損失上。調查顯示,僅高血壓本身每年的直接醫療費用就高達360億元,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心血管病的醫療費用更是高達1300億元。因此,高血壓的防治顯的尤為重要。本研究擬通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衛生行為變化對社區干預效果進行評價。
資料與方法
2008年4月-2012年6月本轄區內2個進行社區高血壓規范化的管理社區進行整群抽樣調查,并將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已經建立健康管理檔案的962例高血壓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男488例,女474例,年齡29~92歲,平均58.62±24.66歲。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及《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4,5],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物即為高血壓患者。
方法:①分級管理: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評估,根據危險分層納入不同的管理級別。將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為1、2、3級管理。根據不同級別,定期進行隨訪和監測,隨訪主要指標是血壓,基本目標是血壓達標。根據血壓水平和心血管危險控制情況調整治療措施。1級高血壓患者重點放在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教育及不良生活行為的改變上。隨訪觀察3個月,若血壓仍≥140/90mmHg,即開始降壓藥物治療。血壓末達標或不穩定,3周隨訪1次。血壓達標且穩定后3個月隨訪1次。2級高血壓患者除進行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教育及指導不良生活行為改變,可隨訪觀察1個月,若血壓仍≥140/90mmHg,即開始降壓藥物治療。血壓末達標或不穩定,2周隨訪1次。血壓達標且穩定后2個月隨訪1次。3級高血壓患者在進行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教育及指導不良生活行為改變的同時,立即開始藥物治療,血壓末達標或不穩定,1周隨訪1次。血壓達標且穩定后1個月隨訪1次。根據各級高血壓患者的需要確定實驗室輔助檢測的頻率:如心肌缺血、血脂異常、糖尿病或腎病者,可根據病情增加相應指標檢測次數。應用降壓藥物治療時,教育并幫助患者養成規律、合理服藥的習慣,并幫助患者選擇效果良好、不良反應少、可長期應用、價格合理的藥物,提高患者用藥的順應性。②生活方式干預方法: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規范應用降壓藥物的同時,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多途徑的強化健康教育,如健康講座、發放宣傳品、網上咨詢等,并對患者進行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指導,進行定期隨訪管理,措施包括:限鹽、減少膳食脂肪,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限酒或戒酒、控制體重、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戒煙以及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平衡心理等。宣傳普及健康知識,提高社區人群對高血壓及其危險因素的認識,提高健康意識。
高血壓治療的目標:普通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65歲)高血壓患者收縮壓降至150mmHg以下;年輕人或糖尿病、腦血管病后、冠心病、慢性腎病患者降至130/80mmHg以下。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對干預前、后血壓均值進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結 果
隨訪結束時,管理的高血壓患者死亡17例,因故外出21例,最后完成管理的高血壓患者499例。
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變化:干預前高血壓患者收縮壓157.4±13.8mmHg,舒張壓81.7±11.2mmHg。干預后收縮壓下降16.4±5.9mmHg,下降率10.4%±3.7%,舒張壓下降4.4±4.1mmHg,下降率5.4%±5.0%,干預后血壓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不良生活行為變化:干預前高鹽飲食(≥10g/天)85.97%、吸煙≥1支/日23.08%、飲酒≥100g/日18.81%、運動量≤2次/周65.90%、注意控制體重12.27%、規律科學服藥8.80%,干預后分別為41.79%、15.07%、8.94%、34.20%、29.52%、90.75%,干預后高血壓患者不良生活行為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干預前后社區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變化:干預后社區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91.3%、87.5%及61.9%,明顯高于干預前的36.4%、27.9%、5.4%(P
干預前后高血壓防治知識變化比較:干預后社區高血壓人群的高血壓防治知識水平顯著上升,明顯高于干預前,P
討 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醫保制度的推廣,我國衛生水平不斷提高,為實行慢性病的社區管理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國內外的經驗都一致證明社區是高血壓防治的主要陣地,社區醫生是高血壓防治的主力軍[5]。高血壓防治工作開展的社區化程度,對于高血壓防治整體狀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社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居民自我健康意識相對欠缺,這些因素極大地制約了社區高血壓的防治工作。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高血壓患者采用社區管理和干預,開展社區性的健康知識教育,以及社區教育和個體化指導相結合的模式,指導患者形成規則的用藥習慣和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壓防治知識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高鹽攝入、吸煙、飲酒、運動量小等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明顯改善,加強鍛煉、注意體重控制、規則服藥等良好生活習慣得以養成,使干預前、后的血壓均值顯著下降,高血壓控制效果明顯提高。
社區干預不僅能提高高血壓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不利于血壓控制的行為習慣,有效控制血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帶動其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療,對相對減輕上級醫院住院負荷,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真正提高人們的衛生保健水平,提高醫療、衛生的群眾滿意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秀麗,陳捷,崔艷麗,等.中國14省市高血壓現狀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16):1148-1152.
2 王薇,趙冬.中國老年人高血壓的流行病學[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4):246-247.
3 顧東風,Jiang He,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狀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2):84-89.
【關鍵詞】高血壓 個體化管理 血壓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6-151-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逐年增加,而高血壓病既是一種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的、持續的危險因素。提高高血壓病人的疾病知識水平,改變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治療率,血壓控制率,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十分必要的。我們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對130例高血壓病人,進行了一年的個體化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現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對象
2009年10月-12月通過門診及體檢發現的高血壓病人,符合以下條件者130例為調查對象,其平均年齡62.4歲,其中女71例,男59例,納入條件為:①本社區常住居民;②年齡在35歲―75歲之間;③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版診斷標準;④至少有一項可改變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如超重、吸煙、飲酒、缺乏運動、負性情緒、咸食等。
1.2 方法
1.2.1 所有管理對象在管理前后全身體檢,內容包括:血壓、血糖、心電圖、尿10項、眼底檢查、腰圍、腹圍、BMI。并填寫問卷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生活方式,服藥治療,高血壓知識掌握情況。填寫標準:體質指數BMI23-25為超重,≥25為肥胖,根據最近12個月的乙醇攝入總量計算日均乙醇攝入量(g/d)乙醇攝入量男性≥30g/d,女≥20ml為過量飲酒;每日攝鹽量>6g為咸食;吸煙,現在吸煙;不愉快情緒:焦慮、憤怒、恐懼、沮喪、悲傷、不滿、憂郁、緊張等,有以上情緒者稱為負性情緒;適量運動指有氧運動,每周3-5次,每次運動強度至心率=170一年齡,服藥依從性指是否遵照醫囑服藥。
1.2.2 個體化管理方法
1.2.2.1 由2名全科醫生,2名護士,組成管理小組,成員均通過高血壓規范化管理培訓,掌握了高血壓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技能,質量控制要點,具有獨立和協作開展病例管理的能力。
1.2.2.2 為管理對象建檔、評估,制定個體化管理計劃,確定個體化管理目標(包括不良生活方式改變目標,血壓控制目標)。
1.2.2.3 落實管理計劃:A.健康教育,每月舉行1-2次健康講座與咨詢,根據管理對象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不同主題的健康講座;B.監測血壓頻率,按高血壓危險分層制定監測血壓頻率,一般患者至少每周監測血壓2次,高危患者一天監測至少2次。C.定期隨訪,用藥指導;隨訪內容有生活方式,血壓,并發癥情況,用藥情況,進行再次評估和調整管理方案。一年至少保證6次隨訪D.年終評定時再次全面體檢及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Excel2007數據庫,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計數資料的描述以率和構成比表示,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130例高血壓患者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改善情況(n,%)
2.2 規范管理前后三率改變情況(n,%)
遵照醫囑服藥的為規律服藥;收縮壓<140mmHg且舒張壓<90mmHg為血壓控制良好,2周內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治療的為發病。
3 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相關性慢性疾病,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本資料管理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為46.92%,控制率為33.85%,說明本社區高血壓人群的治療率和控制率仍偏低,通過一年的個體化管理,患者治療率和控制率都有明顯提高,。
本資料管理前后高血壓危險因素,如咸食,缺乏運動得到明顯改變,超重,飲酒,吸煙、負性情緒、也有改善。
本社區在以往慢病管理的基礎上突出個體化,針對不同個體的問題制定個體化干預計劃。針對不同人群,分類開展不同內容的健康講座及咨詢,使患者掌握正確的健康理念,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服藥。督促患者落實計劃,定期復查隨訪,最終提高高血壓治療率及控制率。
綜上所述,在社區開展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制定個體化的治療管理方案為核心內容的高血壓個體化管理是效果明顯的高血壓防控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力生,龔蘭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IMI.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
[2] 李惠娟. 疾病細節管理在社區高血壓管理中的作用初探.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0年第22卷6期.
[關鍵詞] 高血壓;危險因素;認知程度;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7(c)-137-02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對高血壓的危險因素的報道很多,對高血壓控制率的文獻報道也很常見,但對二者之間的關系調查并用于指導護理實踐未見報道。對體檢人群中高血壓的患者進行隨機問卷調查,了解其對高血壓危險因素的認知情況,并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壓患者的高血壓危險因素認知水平,促使其采取有益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遵守醫囑、提高高血壓的穩定治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預防和延緩其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存質量。
1 對象與方法
2005~2006年,在進行體檢的人群中隨機抽取確診高血壓的患者。參考中西部城市社區衛生能力建設和重點工作項目組統計的“高血壓患者知信行調查問卷”自行設計問卷。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份,回收有效問卷率90%。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危險因素的認知情況
高血壓患者對引起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了解和重視程度不理想。如對超重、肥胖的正確認知率為 55.6%,吸煙的正確認知率為51.9%,高鹽飲食的正確認知率為26.9%,中度飲酒的正確認知率為44.4%,高血脂的正確認知率為41.6%。
2.2 高血壓危險因素的認知和高血壓控制程度之間的關系
見表1。患者的高血壓標準采取WHO的標準,即血壓
≥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為高血壓。
表1 對控制高血壓的措施認知和血壓控制的關系(例)
從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患者對控制體重的認知與血壓的控制無統計學意義外,對其他危險因素的認知和血壓的控制都有統計學意義。
2.3 對高血壓危險因素認知程度與高血壓控制率之間的關系
見表2。在調查中按患者的認知程度對患者進行評定,對表1中危險因素認知并自覺采取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5~6項的為優;3~4項的為良;1~2項的為可。根據體檢和實際情況認定其血壓控制狀況。
表2 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及血壓的控制率(例)
經?字2檢驗,?字2=11.329,P
3 討論
3.1 提高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相關知識及危險因素的了解是自我管理的基礎
醫學研究表明:對高血壓的早期預防和穩定的治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壓及并發癥得到預防和控制[1],本調查顯示只有47.6%的高血壓患者知道吸煙、飲酒、高鹽飲食、肥胖、情緒波動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說明高血壓病人掌握的知識不夠系統和全面,提示護理人員應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反復多次的強化學習和健康教育,使其自覺遵守醫囑、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或減少加重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3.2 提高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控制措施的認知,從而有效地降低血壓
高血壓作為一種主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導致其發生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所以提示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加強高血壓控制措施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按時、按量、按次數遵醫囑服藥;指導患者合理膳食,減少總熱量的攝入,保持低鹽飲食,多食蔬菜水果;堅持進行有規律的鍛煉,保持適當的體重;戒煙、限酒。同時應注意高血壓病是一種心身疾病,精神緊張,植物神經活動均可引起高血壓。故提示護理人員應從高血壓患者的社會環境、身心狀態、心理因素同時著手。
通過本次調查,了解了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危險因素的知曉情況,并分析了對高血壓危險因素的認知程度與高血壓控制率之間的關系,用于指導護理人員有針對性地指導高血壓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延緩和減少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從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區規范化管理;高血壓;效果分析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約有78%的心血管死亡患者與高血壓有關[1]。目前,受高血壓知識普及率低、治療依從性差,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社區患者血壓控制率普遍較差[2]。本社區將規范化管理措施引入高血壓控制,取得較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社區轄區內2011年~2013年的高血壓患者242例,其中男85例,女157例,平均年齡(58.5±7.1)歲(42~76歲),病程3~19年。納入和排除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標準[3] ②排除急性冠脈綜合癥者;③排除依從性差,無法配合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21例,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社區醫生指導下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并定期接受血壓測量。觀察組患者接受規范化管理,措施包括:成立由醫生、護士和防保醫生組成的高血壓管理小組,依據2010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將高血壓患者分級,并建立并錄入信息化管理檔案。加強與患者溝通,以多種方式向其講解高血壓防治知識。加強隨訪,評估患者生活方式,發現高血壓影響因素,通過開展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措施并舉,糾正用藥依從性差和不良生活方式。
1.3療效評價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實施前、后的高血壓分級、血壓控制率、藥物治療依從率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變化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分析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結果
2.1干預前、后高血壓分級 干預前,兩組高血壓分級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實施后,觀察組高血壓分級顯著改善,且顯著優于對照組(P
2.2干預前、后血壓控制率、藥物治療依從率 干預實施后,觀察組在血壓控制率、治療依從率和不良生活方式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高血壓控制不達標是導致心血管疾病進一步惡化的重要因素,目前,雖然藥物治療可達到快速、有效降壓的目的,但大部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較差。
慢性病防治是社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調查表明社區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知曉率僅為30%,控制率普遍不足,且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偏高[2],這也增加了社區慢病防治的負擔和醫療成本。孫紀新等[1]研究認為社區高血壓患者控制不達標關鍵在于缺乏規范、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方面知識普及不足,另一方面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忽略了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此外,缺乏血壓的定期監測也是重要原因。本組研究表明,與未實施規范化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高血壓分級顯著改善,同時與干預前相比,觀察組患者不良方式均獲改善,進而患者的血壓控制率和治療依從率顯著提升,提示規范化管理通過宣教,提高患者的知識普及率,從而達到血壓達標的目的。
總之,規范化社區高血壓管理能顯著提高患者血壓控制率,提高治療依從性,糾正不良生活方式,適宜社區開展。
參考文獻:
[1]孫紀新,朱俊卿,唐麗娟,等.河北省高血壓社區規范化管理患者血壓控制效果[J].河北醫藥,2012,34(19):2998-2999.
關鍵詞 高血壓病;社區管理;發生率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點,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在我國,高血壓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估計現患高血壓的患者有2億多…。在臨床上,高血壓存在著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三低(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特點。通過社區管理,可提高患者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2013年7月-2014年7月對我鎮歐橋村150例高血壓患者實行社區管理和非社區管理,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擇歐橋村高血壓患者150例,男70例,女80例,隨機分為管理組和對照組,管理組男35例,女40例,年齡40~70歲,平均56歲;對照組男35例,女40例,年齡42~73歲,平均57歲。
方法:①健康宣教:建立健康教育檔案,發放高血壓防治知識手冊,舉行高血壓防治專題講座,告知監測血壓的必要性,不擅自停藥。另外,對家屬進行相關教育,加大家庭支持及監管力度,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②改變生活方式:建議合理膳食,控制體重,減少鈉鹽、高脂食物攝入;戒煙限酒;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平衡心理。③藥物治療:西藥常用的降壓藥為利尿劑、B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l級高血壓(140~159/90~99mmHg)患者給予ACEI或ARB藥物治療;2級高血壓(≥160/100mmHg)患者采用CCB聯合ACEI或ARB藥物治療,頑固性高血壓加用利尿劑。中藥:高血壓患者多屬本虛標實,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給予加用六味地黃丸治療。④監測與隨診:每周監測1次血壓,給予記錄、評估,調整降壓藥劑量,隨時電話回訪,指導患者治療。依從:遵醫囑服藥,可有漏服、忘服或自行減量服藥,能改變生活方式。不依從:擅自停藥、換藥,不改變生活方式。血壓控制有效:血壓≤140/90mmHg。
結果
管理組血壓控制有效率、治療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社區;高血壓;規范化管理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國家基層醫療單位,針對高血壓的高發病趨勢,在高血壓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納入我社區高血壓病例管理的31例高血壓患者通過社區高血壓病例規范化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我社區共收治62例高血壓患者。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齡45-78歲,平均(52.6±4.2)歲。所有患者均為我社區常住居民。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即觀察組31例,對照組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以及體征上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31例患者進行常規管理。
1.2.2 觀察組31例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措施如下:
1.2.2.1 隨訪管理 選擇長期從事社區高血壓病例管理的醫務人員為調查員。調查員根據《社區高血壓病例管理》條例,針對性的選擇高血壓病例基線調查指標。根據指標自制調查問卷表,對患者的血壓水平、高鹽飲食、飲酒、吸煙和高血脂等危險因素進行調查。結合危險因素的分布情況,將高血壓病例分成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組。然后采取一級、二極、三級管理措施,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干預。
1.2.2.2 治療干預 高血壓是一組復雜的臨床綜合癥,不同個體病因因素、病理生理與器官損害狀況不同,因此用于治療的內容和方法不同,治療過程中必須制定個體化的診治計劃。基于此,我社區管理人員首先根據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證實患者高血壓的診斷與分型;其次,結合患者社會心理,經濟文化狀況和嗜好,制定詳盡、具體和個體化的治療計劃。同時,與患者保持長期聯系,謀求在高血壓的治療方案上達成共識,以保證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部分患者服藥不規律,遵醫行為差,治療斷斷續續,導致血壓反復波動不穩,繼而引起血壓難以控制。針對這一問題,社區管理人員經統一培訓后展開電話訪問工作,查看患者的服藥情況。針對服用依從性差的患者,耐心向其講解持續治療的重要性,鼓勵并督導患者堅持吃藥。
1.2.2.3 健康教育 高血壓病雖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能夠正確全面的認識高血壓防治知識的患者并不多,一些高血壓防治方面的誤區在人群中相當普遍。針對這一問題,社區開展了“健康教育進家庭”活動,從心理健康、均衡飲食、生活行為等多個方面結合實際為居民講解了健康知識,指導患者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高血壓知識講座,使廣大居民進一步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高血壓的預防能力。
2 觀察指標
于2012年12月,分別對2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及服藥依從情況進行觀察、調查并統計。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0.0統計軟件,所有檢測數據以(χ±s)表示,檢驗方法用t和x2檢驗。以P
4 結果
4.1 2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 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率為96.77%,對照組為83.8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
5 討論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同時也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高血壓的發病率日趨上升,成為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殺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國家基層醫療單位,針對高血壓的高發病趨勢,在高血壓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社區高血壓病例規范化管理,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已成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研究中,以我社區醫院收治的62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即觀察組31例,對照組31例。對照組31例患者進行常規管理。觀察組31例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包括:隨訪管理;治療干預;健康教育。分別對2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及服藥依從情況進行觀察、調查并統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控制率為87.10%,對照組為64.52%(P
因此,通過社區高血壓病例規范化管理,能有效提供患者的血壓控制率和服藥依從率。
參考文獻
1月-2014年1月單純接受藥物治療的123例高血壓及121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藥物治療并給予系統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壓及122例糖尿病患者為觀察組,對比分析兩組的管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的高血壓及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健康教育; 高血壓; 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161-02
doi:10.14033/ki.cfmr.2016.26.091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斷變化,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1]。高血壓及糖尿病均為慢性病,但病程長,并發癥多,致殘率及死亡率高,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本文選取不同時間段內的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健康教育在社區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并將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筆者所在社區常住居民為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
1月-2014年1月單純接受藥物治療的123例高血壓及121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藥物治療并給予系統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壓及122例糖尿病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45例,女99例;年齡36~67歲,平均(45.67±2.21)歲;病程1~10年,平均(5.12±1.01)年。觀察組中,男148例,女98例;年齡35~68歲,平均(45.78±2.33)歲;病程1~11年,平均(5.34±1.51)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高血壓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給予其針對性的降壓藥物治療,降壓藥物主要包括: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等。給予常規糖尿病治療,給予患者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物等。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血壓及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并及時調整治療藥物及服用劑量。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系統化的健康教育,積極開展關于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健康知識講座。根據實際情況,每1周或2周舉辦1次義診活動,為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體檢。在體檢過程中,經患者同意,收集其基本資料和疾病資料,根據收集資料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并記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同時給予針對性的用藥和健康指導。在回訪中,詢問患者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血糖情況以及血壓的改善情況,了解患者近期的服藥情況,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飲食,戒煙忌酒,加強體育鍛煉。針對健康常識了解少的患者,指導其到社區醫院進行身體健康教育,并進行健康知識咨詢。對患者進行運動干預。適度的運動和鍛煉可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改善血液微循環,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以患者的身體特征、疾病特征為主要依據,為每位患者制定針對性的、科學的運動計劃。同時,指導患者自行控制運動時間及運動量,充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在溫度不穩定的情況下運動。此外,向患者介紹不良心理因素可增加疾病復發率,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積極樂觀的心態。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對兩組患者的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進行觀察和對比分析。規范化管理率主要包括服藥依從性、合理生活方式的依從性以及血壓/血糖的控制情況。若患者可做到上述三點,且符合相關標準,則可評估自我管理為規范管理。(2)使用文獻[2]中的SF-36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軀體功能狀態、自覺狀態、日常生活、心理情緒狀態和社會功能。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做到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的有118例,占95.16%,達標107例,占86.29%;對照組做到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的有67例,占54.47%,達標41例,占33.33%;兩組患者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率和達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做到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的有116例,占95.08%,達標97例,占79.51%;對照組做到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的有62例,占51.24%,達標39例,占32.23%;兩組患者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和達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的軀體功能狀態、自覺狀態、日常生活、心理情緒狀態和社會功能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血壓及糖尿病是發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也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多發病于中老年人群。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4]。多數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了解少、用藥依從性小、治療期間情緒波動大,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此外,由于高血壓患者的病程長、且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患者極易滋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治療造成阻礙。社區管理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慢性病防治措施,在社區范圍內開展關于高血壓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可增強社區居民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4-6]。本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觀察組的高血壓及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達標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在社區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更有利于患者疾病資料的收集,同時可提高管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畢永章,周文剛,張曉嫻,等.云南省某貧困縣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社區綜合干預管理效果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8):42-46.
[2]范麗麗,張大創,董云鵬,等.使用智能肱動脈血壓計管理高血壓的臨床嘗試[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5):99-101.
[3]夏利華,龍理良,尹亦清,等.衡陽市社區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個體化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11):1001-1004.
[4]劉奇峰.高血壓社區防治及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5):116-117.
[5]許敏銳,強德仁,周義紅,等.農村社區高血壓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評價[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6):717-720.
[6]梁佩韶,鄭志宏,王彩霞.社區分層護理模式結合藥物治療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