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網絡經濟壟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經濟壟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經濟壟斷

第1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關鍵詞]網絡經濟;自然壟斷;弱競爭性

[中圖分類號]F71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2-0042-03

[作者簡介]周正(1975-),男,河南鄭州人,副教授;陳飛(1990-),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研究。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252z003)。一、引言

綜觀國內外相關文獻,自然壟斷理論至今仍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自然壟斷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并分別以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成本劣加性概念的提出為主要標志。但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自然壟斷理論,都是在自然壟斷的生產函數分析框架內,不能充分反映當代自然壟斷產業的網絡化特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論與現實的背離,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引入了網絡經濟的概念[1]。國內的著名學者李懷提出了自然壟斷的網絡經濟論,并得出了建立在規模經濟和網絡經濟上的自然壟斷理論,但是追其本質仍沒有擺脫自然壟斷的規模經濟分析框架,仍然將供給因素作為判斷自然壟斷的標準。

為了彌補以往自然壟斷理論的缺陷,本文以需求視角來探究網絡經濟下自然壟斷的存在性。需求方的因素也能引起自然壟斷的不可競爭性,只不過是強弱的問題,為此,本文首先對網絡經濟下自然壟斷的不可競爭性來源展開分析,弄清自然壟斷的本質;然后根據網絡商品的分類,探究不同類別商品中的競爭性強弱,網絡商品中“弱競爭性”的存在和形成;最后從需求角度對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形成機理進行分析。

二、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本質分析

在研究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存在性之前,需要明確在網絡經濟下自然壟斷的本質是否有所改變。網絡經濟下的自然壟斷理論應拋開規模經濟的單一分析框架,以結構化網絡的“不可競爭性”角度審視自然壟斷,這樣才能形成基于“天然”進入壁壘和競爭不可維持性的完整的自然壟斷理論。當代自然壟斷行業同樣具有規模經濟性的特征,但它并不是導致不可競爭性的原因。自然壟斷更為現實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基于產業不可競爭性的整體視角。

很早之前,埃利(1937)曾指出自然壟斷的產生主要是源于生產的規模經濟狀況,但其對自然壟斷的定義是不可競爭性,并且強調除了規模經濟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會使競爭自我毀滅,走向壟斷[2]。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壟斷的本質是產業的不可競爭性。然而,幾乎所有學者均將規模經濟特征視為引起不可競爭性的主要因素,只將視角鎖定在自然壟斷的規模經濟因素上。

事實上,不可競爭性既可以來自于“天然”的進入壁壘,從而導致產業從來沒有發生過競爭,也可以來自于“破壞性競爭”,直至最終必然導致壟斷。網絡型產業的自然壟斷屬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產業的“天然”進入壁壘上,這主要取決于稀缺性網絡資源的占有關系,另一方面還表現在由網絡資產的專用性所引起的沉淀成本上[3]。在現實生活中,構建網絡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并且這些固定成本往往有很強的資產專用性,因而形成了巨大的成本沉淀。沉淀成本的作用在于不僅會形成某一產業的進入壁壘,從而保證在位企業的長期壟斷地位,而且在新企業進入市場之后削弱經濟人改變市場條件的選擇能力,從而對企業的競爭策略產生影響。當不存在沉淀成本時,新企業的進入和退出都是相對容易的[4]。對于在位企業來說,如果新企業進入或退出市場的門檻較低,會導致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市場,在瓜分到市場利潤后迅速退出,市場競爭的加劇會威脅到在位企業的壟斷地位,同時妨礙壟斷租金的獲取。倘若市場上存在著巨大的沉淀成本,在位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大量資本和技術投資來提高市場的進入壁壘;另一方面,在位企業還可以利用其價格優勢來阻止新企業的進入,由此來保證壟斷力量的長期存在并占有壟斷租金,因此,在位企業就獲得了某種自然壟斷屬性。

高沉淀成本是導致不可競爭性的決定因素,只有基于結構化網絡的“不可競爭性”來審視自然壟斷,才能真正把握自然壟斷的本質所在。但是,在不同種類的網絡商品中,這種不可競爭性的強弱是不同的,只有先了解“弱競爭性”,才能弄清“強競爭性”的形成,進而明確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成因。

三、網絡商品中“弱競爭性”的存在和形成

(一)網絡商品的分類

早期關于經濟網絡的著作中,經濟學家對網絡經濟特性的分析都是通過對網絡商品的研究而展開的。Eeonomides和Flyer(1998)探討了網絡效應與市場結構的關系,設n為總產量,h(n)表示網絡產品的價值方程h(n)=α+βn,α代表自有價值,βn表示產品的“協同價值”,將公式變形得:H(n)=γ+n,這里γ=α/β,γ=0代表純網絡產品,1/γ是衡量邊際網絡效應的密度的指標,因此,γ越小,網絡效應越大,反之亦然[5]。網絡商品的分類是按照協同價值在產品價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加以區分的,比重越大,網絡商品特性就越明顯。網絡商品的價值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被稱為自有價值,是在沒有其他使用者的情況下,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另一部分被稱為協同價值,是指當網絡中有新的用戶加入時,老用戶從中獲得的額外價值。自有價值取決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而協同價值取決于網絡規模。根據商品屬性,結合其自用價值和協同價值,將網絡市場中的商品分成純自用商品、純網絡商品和混合用品。純自用商品指的是只有自用價值,沒有任何的協同價值的商品;純網絡商品正與之相反,是指只有協同價值卻幾乎沒有自用價值的商品。商品的價值完全由網絡效應的大小決定,當網絡規模為零時,產品沒有任何價值;混合商品指的是同時具備自用價值和協同價值的商品。拿一部手機來說,如果只有你一個消費者購買了手機,那么這部手機就沒有任何的協同價值,這部手機的意義僅僅在于看看時間、照相,這些功能所產生的價值就是自用價值;隨著其他使用者的加入,使用者之間通過打電話、發短信所產生的價值就是協同價值。

(二)網絡商品中的“弱競爭性”

需求方因素同樣能造成網絡經濟自然壟斷中的不可競爭性,只不過這種不可競爭性存在一個強弱的問題?!皬姼偁幮浴敝傅氖亲匀粔艛嘀械牟豢筛偁幮?,而“弱競爭性”則是不可競爭性的前一個階段,雖然這種商品在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還不足以形成壟斷勢力。在網絡經濟市場中,競爭性的來源在于由網絡外部性導致的網絡價值,表現在網絡商品中就是其協同價值。根據網絡商品的性質,一般認為純網絡商品具有較強的不可競爭性,一旦形成自然壟斷,其價格的可維持能力較高,而混合用品不可競爭性較弱。由于網絡外部性的存在,用戶通過使用一種商品而獲得的效用,隨著使用該商品的用戶規模的增大而增加,因而,除了純自用品,只要具備協同價值,產業間都存在“弱競爭性”。具有“弱競爭性”的商品,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大,其協同價值不斷增加,競爭性也隨之增加。在市場競爭初期,由于沒有形成規模,因此商品對消費者的網絡效用較小。當廠商通過競爭具備了必要的市場份額后,由于網絡的正反饋效應,市場開始加速集中,最終形成壟斷或者寡頭市場,其網絡規模對于潛在競爭者形成了極強的進入壁壘,就“自然”地壟斷了。

四、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存在性探究

網絡經濟時代,自然壟斷的不可競爭性與需求方規模經濟密切相關。需求方規模經濟來源于網絡商品的外部正效應,是指系統中用戶數量的增加使系統的價值隨之增長,而當系統網絡價值不斷增大時,后來的用戶也就不得不選擇這一系統[6]。一旦市場上某一種技術或產品獲得大眾的廣泛認可,在需求方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其他消費者也會自愿或不自愿地選擇這一技術或產品,其銷量和市場份額會以指數方式迅速增長,市場機制進入正反饋的良性循環。傳統產業中的市場均衡僅在供給方規模經濟的影響下形成,而網絡經濟中的市場均衡則是在供給方規模經濟和需求方規模經濟的雙重影響下,因此,相較于傳統經濟,網絡產業中正反饋的效應更加強烈。正反饋會放大原本微小的經濟變化,使市場變得更加不穩定,正反饋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當市場處于正反饋結構時,無法保持像傳統市場中可以預見的均衡。一旦商家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率先達到正反饋點,它就可以保持和擴大領先優勢,產生“贏家通吃”的現象[7]。網絡產業中企業在受到供給方規模經濟和需求方規模經濟的雙重影響下,其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率的最優點有可能趨向于無邊界,使市場出現“一邊倒”、“冒尖兒”的現象,市場均衡會向某一技術或產品集中,最終形成自然壟斷。

廠商在獲得了壟斷地位后,市場上就自然而然的存在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既保護了在位廠商的既得利益,又提高了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壁壘。壟斷者往往通過產品差別化來提高產品的不可替代性,消費者如果換用其他品牌存在交易成本和轉移成本,將用戶牢牢地鎖定,廠商的壟斷地位再次得到鞏固。

五、結論與啟示

只有基于結構化網絡的“不可競爭性”來研究自然壟斷,才能明確自然壟斷的本質所在,并在此基礎上探究自然壟斷成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在網絡經濟下的自然壟斷是網絡的正外部性、需求方的規模經濟、正反饋機制的共同作用。從需求視角研究網絡經濟自然壟斷的存在性,有助于完善自然壟斷理論,有利于政府從網絡經濟的視角來制定政策,為界定網絡經濟中的壟斷行為提供新的觀點,對改進壟斷行業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借鑒,同時對我國反壟斷法在規制經濟上的完善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于立,肖興志,姜春海自然壟斷的“三位一體”理論[J]當代經濟,2004(8):45―51

[2]TrichardOutlines of Economics[M]New York:Macmillan,1937:86―89

[3]于波,甘峰明對網絡經濟學自然壟斷行業成本曲線的修正[J]江西社會科學,2006(10):172―175

[4]呂承超,王愛熙網絡經濟下廠商競爭機制的經濟學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1(5):98―106

[5]Eeonomides,N and Flyer FCom Probabil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for Network Gods[Z]Discussion Paper EC Stern Sehool of Business,1998:89―95

第2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四、IE與Windows的捆綁銷售問題

微軟把IE瀏覽器與Windows操作系統捆綁銷售的行為,是微軟壟斷案涉及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微軟壟斷案的控方認為操作系統與瀏覽器是獨立的兩種產品,因此把微軟的操作系統與瀏覽器不可分開的銷售行為指控為“捆綁銷售”。微軟則辯解說,包含測覽器的操作系統是操作系統內容在網絡時代必然擴充的結果,IE已成為Windows的一部分,包含IE的Windows是包含Internet技術的操作系統,任何把IE從Windows中去掉的行為都會破壞Windows的整體性和功能。但杰克遜法官裁定,網絡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是獨立的兩種產品,微軟的行為是“捆綁銷售”。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一般來說,盡管“網絡瀏覽器”一詞的含義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已很確切,但對于網絡瀏覽器提供給用戶的功能,軟件行業有比較一致的看法,即它能使用戶選擇、獲取或查詢各種網上資源。而且軟件行業也比較一致地認為瀏覽器的這些功能與操作系統提供的功能是有區別的。

第3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納斯達克指數暴跌是正?;卣{

年納斯達克指數暴跌,是在承繼前期更大幅度上漲后的適度回調,因為前期的暴漲,有著諸多歷史因素的促成條件:

(1)90年代美國經濟穩定、持續的較高速增長,尤其是新經濟———網絡經濟的更好表現,使人們對其今后中長期的發展速度仍然抱有較高的預期,按照中長期投資收益等同國債等收益的折現計算,目前的股價自然就定位很高。而實際上經過90年代的推廣和普及,網絡經濟已經實現了原始創業期從無到有的飛速發展的擴張和積累,開始進入競爭更加激烈的穩定發展時期,因此增長速度將大大下降,雖然還遠遠高于傳統經濟,但按中長期的收益折現計算,其股價自然應當大打折扣,這是對人們預期偏差的合理修正。

(2)理論指導的失誤。在網絡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同時,人們紛紛創立各式各樣的新的速成理論,以求對其作出更直接和更表象的解釋。例如麥特卡爾夫定律,其認為網絡價值同網絡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由此引申出兩個結論:一是目前不求盈利,只求市場占有率,只求擴張眼球經濟————即人們注意力的規模,而收益將更多的來自于未來的市場;二是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即只有市場占有率達到第一的企業,才能夠生存,而市場占有率達到第二及以下的企業,將由于生存空間太小而必然消亡,這同時將使得市場占有率達到第一的企業進而獲得持久的和巨額的壟斷性利潤。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出現了兩種狀況,一方面是風險投資不計目前收益的大把燒錢,另一方面是有可能成為第一的網絡企業的股價大幅飆升。因此在網絡理論的權威逐漸受到質疑和挑戰的情況下,企業的股價必然出現相應的大幅下挫。

(3)世界眾多地區此起彼伏的經濟金融危機,使大量本國和外國的資金流回或流向美國,從而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資金基礎。

新時期發展網絡經濟的兩點反思

一、網絡經濟的投資理念。網絡經濟的許多投資理念,存在著問題。例如前述麥特卡爾夫定律,認為網絡價值同網絡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這產生了鼓勵人們為了未來虛幻的市場利潤而大把燒錢的傾向。我們可以對此提出疑問:(1)不同的節點之間是否有份量或權重的區別;(2)同一節點在不同的時期是否有份量或權重的區別;(3)是否存在其它的關系或變量,或者說其價值與實際的貨幣之間如何進行換算或衡量等。因為它將影響或決定實際的投資行為。再比如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理論。從傳統經濟產業格局的角度上看,雖然有政府的完全壟斷、少數企業的寡頭壟斷,但總體上市場的競爭還是比較充分的,而且要素在自由競爭的流動中獲得了相對平均的權益。即使是寡頭壟斷,它也需要達到一定的規模,也有上下游的產業聯系,也存在著其它的產業或產品領域。同時,寡頭壟斷的生存,也有賴于社會整體對其的有效需求。因此我們很難設想,在網絡經濟中,只有第一才能生存,而其它的企業或個人都將因為失去市場而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間等。

二、網絡經濟的產業定位。在網絡經濟的鼎盛時期,人們驚訝地看到,網絡經濟在數年中所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高于傳統企業巨人在百年中所實現的財富積累。因此人們對網絡經濟的豪邁之情溢于言表————“一網無前”、“無網不勝”、“點擊天下”等等,網絡經濟的神奇功能被大大地渲染和擴大。

第4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關鍵詞]網絡經濟;掠奪性定價;競爭政策

[中圖分類號]F0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7)03―0078―04

掠奪性定價問題一直是產業組織理論和反壟斷部門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經典產業組織理論對掠奪性定價的探討多數是在傳統經濟的背景下進行的。隨著信息技術的興起,網絡經濟已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一種主要的經濟形態。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掠奪性定價行為發生了異化,其行為效果也與傳統經濟條件下迥然不同,此前對于掠奪性定價的認識開始凸顯諸多缺陷,因此,從網絡經濟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掠奪性定價問題非常必要。

一、掠奪性定價理論回顧

掠奪性定價(Predatory Pricing)是一種非合作性策略行為,是指在行業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企業為排擠現有競爭者或嚇阻潛在競爭者進入相關市場,以低于其成本的價格持續銷售商品,并且在將競爭對手排擠出市場以后又規定壟斷價格,通過承擔短期虧損來換取長期收益的行為。企業實施掠奪性定價的激勵是將來掠奪成功后的壟斷收益會彌補并多出掠奪期的損失。但是,對于企業是否會采取掠奪性定價行為,即掠奪性定價對企業而言是否理性,從而有無針對這種行為進行規制的必要,尚存在較多爭議。

McGee(1980),Easterbrook(1981)等人的觀點是:掠奪性定價是不理性且少見的行為,反壟斷法應當對其忽略不計。McGee認為,由于一方面被掠奪方通過和消費者簽訂長期合同或者獲得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度過掠奪期;另一方面即使對手退出市場,還會有新的進入發生,因此,掠奪方未來的收益是不確定的,掠奪是不可置信威脅,掠奪方在掠奪中會比被掠奪方損失更大,容納對手才是企業的理性選擇。Easterbrook進一步說明了資本市場和消費者對被掠奪方的支持作用,并指出掠奪方受貼現率和未來壟斷收益不確定性的影響,難以確保掠奪性定價有利可圖,因而掠奪性定價是非理性的。

后芝加哥學派的一些學者對McGee,Easter-brook的理論提出了反駁,認為他們是在完全信息假設的基礎上用靜態的方法得出的結論,難以服眾。后芝加哥學派引入信息不對稱假設,運用博弈的方法建立了新掠奪性定價模型,認為掠奪性定價是可能的、理性的策略。(1)聲譽掠奪模型。Milgrom和Roberts(1982)認為單個市場的掠奪非理性,但在多市場、多進入者和信息不確定的情況,進入者不清楚在位者掠奪的成本和收益,如果在位者存在建立掠奪者聲譽的激勵,由于信息不完全,進入者只能根據過去行動建立關于未來的預期從而作出不進入的選擇,因此在位者的掠奪戰略是理性的。Kreps和Wilson(1982)進一步證明,在多個市場上經營的在位者能夠通過在其中某個市場采取掠奪性定價建立一種凌厲的聲譽,使原本打算進入其他市場的潛在對手相信自己如果進入會遭到同樣下場而放棄進入。掠奪者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了市場的進入壁壘,即使在進行掠奪的市場受到損失也可以通過在其他市場收取壟斷價格彌補掠奪損失。(2)信號掠奪模型。該模型與聲譽掠奪模型不同的是,掠奪者動機是誘使現有競爭者退出而不是遏制潛在對手進入。Saloner(1987)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假定掠奪者和被掠奪者都有不變的邊際成本,博弈分三期進行,企業的戰略決策變量是產量。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掠奪者有充分的激勵和可能性實施掠奪策略,它能通過傳遞低成本信號實現掠奪受益:引誘對手退出、如果對手不退出則誘使其減少產量、在預期的兼并中以優惠的條件接管對手。(3)深口袋掠奪模型。根據Benoit(1984)的深口袋模型可以證明,處于優勢地位的企業可以通過掠奪性定價將資金弱勢企業排擠出市場并獲得掠奪受益。因此掠奪性定價是優勢企業的理性策略。由此可見,掠奪性定價作為一種合理的策略,其存在的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從長期和動態視角來看,由于多市場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掠奪性定價對企業而言是理性策略,會產生遏制進入和維持壟斷的效果。但是,掠奪性定價的實質是優勢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限制競爭行為,會影響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所以禁止掠奪性定價是理論界和司法界的一致看法,多數國家都針對掠奪性定價行為制定了相應的規制措施。

二、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的異化

網絡經濟是一種基于網絡技術開發與應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形態,從產業組織形式來看,網絡經濟包括一般意義上的信息技術產業(IT產業)、信息服務業和信息開發業(如基于網絡技術的信息共享、信息傳遞、信息咨詢以及信息軟件開發等行業),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傳統的經濟形態的運行機制完全不同。網絡經濟條件下的掠奪性定價發生了異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行為主體的異化。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行為的主體不僅限于獨立的企業,中間性組織(戰略聯盟、虛擬企業等)也成為掠奪性定價行為的重要參與者。中間性組織是一種介于純市場與純科層企業之間的組織形式,是基于信用和共同利益建立的一種合作性契約,其目的是為了獲取網絡外部收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提高駕馭市場風險能力。中間性組織是眾多擁有共同利益的企業的合作體,他們可以通過聯合定價、資源共享和標準兼容等措施提高競爭力。與單個企業相比,中間性組織對市場控制的欲望和能力更強,實施掠奪性定價行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行為也更具隱蔽性,規制其掠奪行為的難度也更大。

2.掠奪激勵和實現條件的異化。網絡經濟的特點為優勢企業提供了更大的激勵以實施掠奪性定價行為,而且實施掠奪行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1)網絡的開放性。網絡經濟是開放的經濟,其使得經濟體之間的聯系更為便捷,優勢企業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獲得信息、資金和物資等生產要素,從而提升了排擠競爭對手的能力。開放的網絡大大拓展了市場邊界,而且市場的“馬太效應”特征更為明顯,掠奪者能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建立掠奪聲譽,有效地打擊競爭對手以攫取更多的掠奪收益。(2)信息產品特性。從信息產品的成本特性來看,產品的固定成本較高,對潛在進入者來講意味著一定的進入壁壘;更關鍵的是,信息產品的復制成本很低,邊際成本趨向于零,而邊際收益遞增,所以在網絡條件下處于支配地位的企業存在壟斷整個市場的可能性,而且受高固定成本淪為沉淀成本的風險的驅使,會讓企業有更大壓力和動力實施掠奪行為,從而擴大市場份額,獲取更多收益。其次,信息產品受技術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約性強,而這些標

準由先入者制定,后進者只能被動追隨。因此,先入者可以通過標準兼容手段獲取壟斷收益,從而有更多的利潤來彌補實施掠奪性定價的損失。此外,信息產品研發投入高,更新換代的速度快,技術的先進性是決定企業存亡的關鍵因素,一旦競爭對手推出更為先進的產品或技術,在位企業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因此,在位企業會千方百計的利用其優勢地位,采取掠奪性定價策略和其他手段打擊對手,拓展市場空間,維持壟斷地位。(3)消費者規模經濟效應。從消費角度來看,由于信息產品存在網絡外部性,即消費者使用某一信息產品獲得的效用隨使用人數的增加而上升,存在需求方規模經濟。同時,由于消費者使用信息產品的轉移成本較高,從而對消費者產生鎖定效應,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這也為在位者排擠對手、形成壟斷地位提供了更多激勵和現實可能性。

3.行為表現形式和實施效果的異化。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者除了采取低于產品成本的傳統掠奪性定價策略外。還存在一些異化的限制競爭的定價行為,這些行為具有隱蔽性和掠奪性。(1)免費提品或者服務。這類企業的特點是通過排擠對手擴大市場,不依靠服務或產品利潤生存,而靠廣告、輔助產品或合作者提供的補償生存,消費者能得到一定的實惠但對競爭對手不利。如有的通訊設備企業與通訊網絡服務商結成戰略聯盟,設備企業向消費者免費提供手機等通訊產品,以嚴厲排擠競爭對手來擴大市場份額,其獲利來源是網絡服務商的利潤補償。又如某些網站,通過提供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資料下載服務等,通過提高注冊會員人數和點擊率來贏得廣告商或其他合作者的資金支持。這些行為都能有效排擠競爭對手。(2)免費試用。許多軟件開發商,在推出新產品后通過企業網站或其他網絡平臺讓消費者免費下載試用,在培育了大量用戶以后,要求用戶注冊購買。這一策略從改變消費者消費行為人手,充分利用了消費者使用信息產品轉換成本大的特點,往往在用戶購買時提出高價通常會奏效,這樣既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排擠了競爭對手。微軟、網景等軟件巨頭均采用過此類策略。(3)捆綁定價。捆綁定價是指將有連帶關系的若干產品捆綁銷售而制定的價格,如旅游景點票價和機票的捆綁定價、電腦和軟件捆綁定價等。隨著電信增值業務的發展,電腦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產品的捆綁銷售也日益普遍,例如“聯想”和“聯通”共同推出的無線上網業務。捆綁定價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變相的降價行為,可以弱化產品間的品牌競爭,降低產品整體定價費用從而減少銷售成本,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有一定的好處。但是,有些捆綁定價可能是一種低于成本的掠奪性定價行為,比傳統的掠奪性定價更具隱蔽性,對競爭對手是一種打擊,并且從長期來看,也可能出現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4)交叉補貼定價。交叉補貼是指用從一個市場上的業務經營運作中所獲得的資源和利潤來支持在另一個市場上所采取的行動。如電信資費的交叉補貼定價,長途補市話、國際補國內等。交叉性補貼定價對掠奪者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對競爭對手和消費者而言,可能意味著利益的損害。(5)品牌差別化策略。網絡經濟時代,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更為個性化。優勢企業根據這一特點對市場進行無限細分,把某些差別不大的產品分為若干品牌和型號,并以極低的價格銷售某一品牌和型號的產品,以達到排擠競爭對手的目的。這種行為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害消費者利益。

總體而言,這些異化的掠奪性定價行為表現形式多樣,對社會福利效果的影響也與傳統經濟條件下有所不同。(1)由于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成本結構,使得掠奪者在低價格的情況也容易獲利,低價格讓消費者得到一定實惠,對競爭對手有較大的排擠效應,但可能也是符合市場效率原則的。(2)由于存在網絡外部性,一個產品擁有的市場規模越大,其產生的網絡效應也就越大,進而使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更大,因此,掠奪性定價行為擴大了市場規模,可能提高社會福利水平。(3)通過掠奪性定價鞏固了優勢企業的市場地位,有利于鼓勵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可能產生一種有效壟斷,使社會凈福利增加。

三、網絡經濟條件下針對掠奪性定價行為的競爭政策

由于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行為產生了諸多變化,其影響效果也與傳統經濟條件下不同,對其采取的競爭政策也應作相應的調整。

1.對掠奪性定價的態度。目前,司法界關注掠奪性定價行為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效率和消費者福利,二是競爭主體數量和正常競爭秩序。雖然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行為對掠奪者是有利的,對消費者也有一定的實惠,還可能增加社會的凈福利,但是,對競爭者造成損害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可能影響正常的競爭秩序,從長期來看還可能會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因此,網絡經濟時代仍然需要對掠奪性定價行為作出評價并納入競爭政策的管制。對掠奪性定價的規制措施需要兼顧效率和公平,既要保證社會經濟的效率和消費者福利,也要保護中小企業,維持正常的競爭秩序。

2.對掠奪性定價的判定?,F有的案例判定掠奪性定價違法的標準主要有成本標準和補償標準。由于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行為更加隱蔽和復雜,應該從更全面的角度選擇合理的標準來甄別有害的掠奪性定價行為。一般而言,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1)企業或組織的市場支配地位。一般只有在市場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企業才有實施掠奪性定價行為動機和能力,網絡經濟條件下的行為主體還可能是戰略聯盟、虛擬企業等中間性組織,只要這些主體處于支配地位都應成為競爭政策關注的對象。但因為涉及的面太廣,而且由于中間性組織關系比較復雜,他們的行為更為隱蔽,規制成本很高。(2)主觀排擠意圖。有的企業雖然處于壟斷性強的市場結構中,而且在市場中處于支配地位,但不一定有實施掠奪性定價行為。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由于客觀條件對優勢企業或組織有充分的實施掠奪行為的激勵,因此,優勢企業都會有排擠競爭對手的意圖,競爭政策需要對這些企業進行監管。同樣,由于主觀排擠意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操作性不強。(3)成本標準。與掠奪性定價有關的成本一般有5種,即掠奪方邊際成本、掠奪方平均成本、掠奪方平均可變成本、行業平均成本、被掠奪方的平均可變成本等,但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行為的異化形式多樣,其實際成本難以衡量,用“價格低于成本”的規則來判定企業是否違法是不現實的。(4)實施效果。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掠奪性定價行為更容易實現,其行為效果也可能是有效率的。但對于效率的評價有長期和短期之分,還涉及對掠奪者、競爭者和消費者三者的福利評價和社會凈福利的評價,規制成本和規制難度都較大。

[收稿日期]2006―10―05

第5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關鍵詞:  網絡經濟 網絡外部性 標準化 進入壁壘

         新經濟下的產業以很大范圍產出上的平均成本遞減、相對于新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可以獲得的融資而言不算太大的資本投入、非常高的創新率、迅速而頻繁的進入和退出、消費的規模經濟為特征的,滿足這些特征,要求在標準設定方面實行壟斷或者企業間的合作,縱向一體化在新經濟中往往更為普遙。而這些特征都把新經濟推向壟斷,同時也推向競爭。

        一、新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形成 

        1.網絡外部性、正反饋效應和需求方規模經濟

        網絡外部性作為新經濟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產品對一用戶的價值隨著采用相同產品或者可兼容產品用戶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因用戶數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產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戶數目的增加導致更多互補產品供給而實現效用增加則是產品的間接外部性。網絡外部性是網絡規模擴大過程中的一種規模經濟。產生于市場需求,是一種需求方規模經濟。需求方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某一特定網絡產品用戶越多,該產品具有的價值越大,從而吸引更多用戶,由此形成網絡擴張的正反饋效應。在此效應作用下,信息產品市場迅速擴張,市場占有份額提高,市場壟斷性加強,可能形成獨家壟斷性市場結構。     

        而工業經濟下亦存在的正反饋效應,也有規模經濟效應。但是這種來自供應方規模經濟導致的正反饋效應,在產品達到一定產量便進入”邊際收益遞減”階段,負反饋將發揮支配作用。因此舊工業經濟時代,廠商很難將規模擴大到壟斷整個市場的地步,單個公司主宰市場的現象難以出現。         2.兼容性與標準化競爭     

        產品的兼容性指一個“系統”中兩種組件結合并工作的能力。兩種產品結合并共同提供服務但沒有成本時,就說是兼容的。這種產品之間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響網絡規模大笑,從而影響產品的應用速度和市場地位。如果產品兼容,擁有的網絡價值相同,以成本競爭優勢地位。但是如果產品之間不兼容,而網絡外部性較強,如果廠商采取先發優勢進入市場并形成行業標準,在正反饋效應作用下,可以獲取巨大的超額利和市場控制力,甚至壟斷市場。由于標準選擇中的鎖定效應,使得信息市場中,消費者預期對產品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重要影響。在信息市場上,新生產品想要進入時,除了自身技術優勢,還要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差異化競爭等手段來積極引導消費者,通過正反饋效應來形成和擴大市場壟斷地位。

         3.產品或市場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是導致市場壟斷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場上,先入者的技術標準構筑起后入者的市場進入壁壘,從而導致市場壟斷。歸根結底是因為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從網絡外部性和消費者惰性產生的鎖定效應來看,消費者是進入壁壘的設立者,雖然并非自己選擇。但是,信息市場上,技術創新是動態過程,創新而帶來競爭的持續不斷,競爭可以打破壟斷形成新的壟斷,技術標準也會不斷更新。這些競爭圍繞技術標準化展開,先入方用作進入壁壘的技術標準成為后來者進入市場的障礙,競爭也就以此為關鍵,由此,信息技術不斷被替代和升級,也出現了網絡經濟時代壟斷的一方面特征:高競爭和高更替。

  4.知識產權和專利權保護     

    &

nbsp;   知識產權是為了鼓勵知識產品生產而授予知識產品生產者的一定程度的壟斷權,對促進技術持續創新十分必要。傳統工業經濟時代己經如此。企業是要從創新的利潤中汲取創新動力的。而利潤才通過發明專利加以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知識產權是法律賦予的一種合理壟斷。在新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和網絡效應更使得企業在信息技術快速變化發展的情況下保持一定市場壟斷性。比如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市場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

        二、網絡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特征 

        1.壟斷市場的技術性     

        新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技術創新的競爭,技術壟斷是企業在市場中占據壟斷地位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由于有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技術的不斷擴散和難以仿制的特點,創新企業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技術壟斷,對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和舊的工業經濟時代不同,工業經濟時代影響競爭的決定因素在于資本,企業只有擁有足夠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競爭的積累主要是資本積累的競爭,壟斷的企業多是資本雄厚的大企業。而網絡經濟時代占有市場壟斷地位并不一定開始都是大企業,壟斷地位不能單憑市場份額來判斷。

         2.壟斷市場的易變性     

        在新經濟時代,壟斷是以技術為主導的壟斷,技術創新是形成市場壟斷的關鍵性因素。由于創新技術的不易性和進入壁壘,以及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再結合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特征,壟斷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較強的優勢和穩定的市場壟斷地位。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新活動也使得信息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使得新經濟下的壟斷具有很強的世時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暫時性的壟斷。新經濟下的市場壟斷穩定性和變動性并存,造成了整個市場的易變性。 

        3.壟斷市場的競爭性     

        新經濟下壟斷與競爭的關系特征也發生了不同于舊工業經濟時代的變化。不復是交替性關系態勢,而一定程度上互為強化。伴隨著技術創新速度加快,技術產品生命周期雖短,創新頻率提高。另外創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完善,減小創新的障礙,所以信息市場,壟斷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比爾·蓋茨就已在警告員工,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而競爭和壟斷之間呈現了交替性,并互相激發。         4.壟斷市場的合作性     

        舊工業經濟時代也存在企業之間合作,但多以價格和產量的合謀形式存在,損害了消費者福利而為反壟斷法所規制。但在新經濟中,企業合作大大加強。網絡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業合作的價值更大。另外,消費者導向的市場之形成也成為企業合作的必須選擇。此外,網絡技術為企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條件。新經濟時代因產品技術性和開發風險的提高,封閉式創新模式已不再適用。 

第6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在糊口方面,自從有了網絡人們文娛消遣的方式比之前多了,它不僅豐厚了人們的業余糊口,同時網絡也給人們帶來了便捷,網上購物已經經成了1種糊口趨勢,大部份年青人都喜歡網購,乃至有1部份中老年人也開始進行網購。在工作方面,在絕大多數的工作崗位上,網絡的利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力。網絡經濟時期下人們1般價值觀以及1般管理理論的變化網絡經濟時期下,給人們價值觀帶來最大扭轉的應當是知識豐厚、信息便宜、大量的資源同享于網上。在網絡的前提下,如斯量多面廣的知識提供在人們的眼前,要想成為有價值的知識,立異就變患上極其首要,而且要想患上到人們的認可,還患上是絕對于性的立異才行。企業的發展固然到底是多少還患上具體環境具體分析,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網絡的普及使患上管理幅度確切大幅度的增添了,這樣既支撐了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又增進了組織金字塔結構的進1步緊縮。

網絡經濟時期下企業的管理變革

(一)對于企業成長方式的影響進入網絡時期,經濟正從不亂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轉變成臨時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大批量制造以及銷售正在讓位于大批量定制。網絡經濟時期市場競爭的焦點再也不集中于誰的科技更良好,誰的范圍更強大,誰的資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誰最早發現終究消費者,誰最早順利地為消費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者服務,誰就是勝利者。

(二)對于企業經營方式的影響目前電子商務有3種較為流行的交易模式:第1種稱為買方模式,可以應用買方強大的特色,向網絡輸送采購軟件,通過網站與供應商維持固定聯絡,并向供應商收取傭金;第2種是賣方模式,即賣方樹立供貨網站,為購買者服務;第3種為單1產品供應商模式,許多銷售通過網絡促銷同類產品。

(三)對于企業出產組織方式的影響企業出產組織方式的虛擬化體現在兩個方面:其1,應用高信息技術手腕,在全世界規模內通過軟性操作系統整合優勢資源,既增添企業運行的效力以及活氣,又防止工業經濟時期常規運行中的硬設施投入,從而降低了企業運行本錢;其2,只需要維持對于市場變化的高度敏感性以及研發設計能力,而沒必要將自己耗損在低價值產出以及常規的普通工業出產中,后者完整可以通過國際分工體系由定貨或者合營方式來完成。

(四)對于企業內部機制以及管理的影響電子商務將使企業內部機制以及管理進1步電子化、信息化,最后到達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的變革。通過因特網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構成內部的高度整合是電子化的第1步。第2步是上網尋覓客戶、擴展新的銷售渠道,成為新的管理職能。第3步是對于價值鏈或者供應鏈進行全面整合,實現電子化管理的高效動作,使企業內部機制以及管理進1步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最后是通過網上銷售擴展相干的服務規模,使企業的經營管理進1步完美。

(五)對于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網絡經濟使企業經營管理的手腕患上以立異,從而使管理更有效力。企業組織結構的網絡化,既表現為企業內部的網絡化,企業內部決策的層次愈來愈少,管理的幅度愈來愈寬,決策愈來愈擴散于最接近客戶的經營前沿,又表現為企業之間組織的網絡化。

網絡經濟時期給企業帶來的機遇以及挑戰

跟著因特網迅猛發展,網絡經濟勢必成為全世界經濟的新支柱,企業作為全世界經濟的首要組成部份,網絡經濟給其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機遇,但同時,網絡經濟也給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第7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關鍵詞】 網絡經濟;信息;企業管理;影響;

網絡經濟是指由于計算機Internet在經濟領域的普遍應用,使得信息成本得以急劇下降,從而導致信息替代資本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并最終成為核心經濟資源的全球化的經濟形態。如果用概念作為一種參考形式的話,網絡經濟并不是狹義地指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一個新行業,還應該再包括圍繞著這個新行業而派生出來的若干相關行業。因此,我們說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梢赃@么說,網絡經濟的興起已經對現代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不僅僅是對中國的企業,網絡經濟的發展已經滲透到各行業企業面前。

網絡經濟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熱點,正確認識網絡經濟,是探討網絡經濟與中國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的前提。

正在成長中的網絡經濟,以其Internet的迅速普及為特征,在短短的4年時間,Internet的使用人數就超過了5000萬,而達到這一規模,收音機、電視和電腦則分別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證據表明,Internet的出現完全可以與印刷術、蒸汽機、電話和裝配線等相媲美。而對現代的企業而言,網絡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作為網絡經濟核心內容之一的電子商務的發展,意味著企業在戰略思想、管理理念、運行方式、組織結構等各個方面的革命性變革。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1 網絡經濟下的管理模式與傳統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管理

1.1 網絡化這是指企業管理充分利用網絡工具。管理是集體勞動的產物,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的企業也離不開管理。網絡化的企業管理主要表現在:①由于網絡技術的應用,企業的生產、銷售、財務等部門之間組成了局域網絡,管理者作出決策的原始數據、信息絕大部分都來自網絡;②管理者傳達企業的決策信息也是主要通過網絡;③網絡增進了企業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融洽了組織中的氛圍。顯然,網絡化的實質是企業信息流的網絡化,聯系越廣、越有效,信息就能得到越多和越好的共享,使企業內部信息流路徑更短、速度更快,最終加速推動了企業內部物質流的運轉。同時企業內部實現網絡化,也是與企業外部網絡經濟單元交流的前提。網絡化是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的最根本的特征,只有做到了這一點,企業才有資格成為網絡經濟下的經濟單元。這方面的典型應用是愛立信公司。愛立信公司為了使自己成為全球同步的研究整體,共享企業內部的信息資源,已將分布在全球20個國家的40個研究中心的1.7萬工程師聯在一個單一的網絡中。這種專家網絡的整體效應以成為該公司的競爭優勢之一。

1.2 企業管理的能級將逐漸減少,管理幅度將變大這個特征是很容易理解的。由于在網絡經濟下,企業管理具有網絡化的特征,企業內部信息流動的環節勢必減少。因此,原先的許多部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我們不難推斷出這樣的結論:企業信息流動環節的減少將直接導致企業管理組織結構圖的扁平化。它的另一種表現就是企業組織結構圖中上一層的管理范圍的擴大,即管理的幅度變大了,高層管理者將面對更多的被管理者。

1.3 企業管理程序的智能化、自動化管理能級的減少。一方面使信息流動更暢通,另一方面也給管理者的工作增加了負荷,使企業管理的效率和質量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針對這一情況并基于網絡經濟下網絡的物質基礎,將計算機軟件充分運用到管理中去將可以有效地緩解因管理工作增加而帶來的壓力。管理行為旨在實施企業勞務、財務、物務、事務的管理,其工作的自動化支撐系統主要有計算機輔助辦公(CAO)系統、管理信息系統(MIS)、決策支撐系統(DSS)、辦公信息系統(OIS)、智能管理系統(IMS)等。企業管理軟件和常用的企業管理分析工具,將使網絡經濟下的企業管理手段日趨先進化,企業管理更加高效。

截止到現在,全球Internet用戶已經達到6億人,全世界每天人均上網超過半個小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了網絡經濟的懷抱。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網絡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完全有可能改變現代企業的基本商業運作模式,動搖在工業時代已成為經典的戰略細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2 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

2.1 企業成長方面。進入網絡時代,人們正由穩定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的經濟轉變為臨時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的經濟,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銷售正在讓位于大批量定制。因此,網絡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焦點不再集中于誰的科技更優良,誰的規模更強大,誰的資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誰最先發現最終消費者,并能最先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誰最先順利地為消費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務,誰就是成功者。這里并不是說企業可以忽視發展科技,而是要把技術研發看成是工具、手段,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2 企業經營方式。以網絡化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將極大地改變傳統的企業經營方式,擺脫常規的交易模式和市場局限。這不僅要求交易雙方和服務部門的商業信用和支付的銀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險機構、金融機構、供應商和客戶在電子網絡交易系統中的高度整合與兼容,使網上市場成為交易參與者密切關聯和利益攸關的集合體,從而改變了傳統企業的經營方式和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其間,一些傳統的規則和慣例的確在發生變化。因特網可以使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SCM)急劇降低成本,將客戶關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進入企業原來因為地理條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場,創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終重新界定它們所經營的業務的本質。網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迅速擴張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這是由于,一方面每個采購合約中投標企業數量增加,增強了競爭,導致價格下降;另一方面買方與賣方之間的談判可以大幅度減少,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3 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在因特網的支持下,傳統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所謂“虛擬垂直一體化”就是對這種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的描述。這種生產組織方式以國際品牌為龍頭,通過原廠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產過程分包給下游廠商,其極端的形式是全部產品均為外包生產,品牌公司只負責設計和營銷。此外,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在網絡經濟中,企業大小的意義在減少,因為進入虛擬市場的門檻很低,任何個人都能夠通過網絡與大企業同樣好地向全球市場提供非物質產品,既不需要自己擁有生產設備,也不需要擁有銷售網絡。

2.4 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將會使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進一步電子化、信息化,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的變革?;谛畔⒑途W絡技術的一系列企業內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斷開發出來,使企業的內部機制和管理更為高效、協調和及時。通過因特網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形成內部的高度整合是企業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網尋找客戶、擴大新的銷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職能。第三步是對價值鏈或供應鏈進行全面整合,實現電子化管理的高效運作,使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發生實質性變化。最后是通過網上銷售擴大相關的服務范圍,使企業的經營管理進一步完善。

2.5 企業組織結構。網絡經濟使企業經營管理的手段得以創新,從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實上,在信息化、網絡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業運行的環境呈現復雜多變、無法預測的趨勢,工業經濟條件下的金字塔式層級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越來越難以適應;另一方面,同樣在快速發展的信息、網絡技術又為應對這種趨勢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手段,推動著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的創新和發展。在企業組織結構方面,工業經濟時代嚴密的企業層級制組織理所當然地受到沖擊,而在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強大支撐下,非層級制正呈如魚得水之勢,具體表現為網絡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趨勢。運用信息化、網絡化手段能夠提高企業的組織效率,使減少管理層次和管理職能部門成為企業改革與調整組織結構的新時尚。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經濟還會繼續展示其巨大的變革力量。同時,這也意味著企業運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著無限的創新空間。

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各企業必須意識到,在網絡信息化和電子商務瘋狂的年代,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提高認識,在融入全球網絡經濟發展中要不斷增強競爭力的戰略性選擇。

中國發展網絡經濟是必要的。以網絡經濟為龍頭,可以帶動相關行業運作效率和運行水平的提升,因而,在我國當前情況下逐步發展網絡經濟,具有非?,F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效用。同時,開展網絡經濟,全社會的共識和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開展網絡經濟下企業管理的探討也能成為一種有益的支持,為網絡經濟的開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 孫健.網絡經濟學導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3] 王健偉.網絡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一、自然壟斷

(一)成本劣加性與自然壟斷

按照傳統的觀點,自然壟斷性與資源稀缺性、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相關,尤其是規模經濟效益成為自然壟斷最為重要的特性。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單一企業的平均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持續下降,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單個企業進行生產會導致成本最低。如果任由多個企業同時生產,由于產量較低,每家企業的平均成本會居高不下。這時就應該由政府出面對市場的進入進行干預,讓一家企業獨家壟斷。規模經濟之所以導致自然壟斷,還因為在邊際成本遞減的條件下,一方面,原先進入該產業部門的企業,生產規模越大,邊際成本持續下降,因而必然把生產規模擴大到獨占市場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壟斷企業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即使政府不干預,任何新企業試圖進入該產業,但其初始成本較高,無法與壟斷者展開競爭,即規模經濟成為其他企業進入該產業的壁壘。

現代經濟學家對自然壟斷的新認識則基于成本劣加性(Sub-additivity),鮑莫爾(Baumol)、潘札(Panzar)、威利格(Willig)與夏基(Sharkey)等經濟學家明確指出規模經濟并不是自然壟斷的充分必要條件。自然壟斷的定義應該由成本劣加性來規定。成本劣加性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由一家企業提品比多家企業共同提品更有效率、成本更低。若以Q表示產量,以C(Q)表示成本函數,以Q表示由一家企業提量Q所發生的各種成本,如果產量Q由K家企業共同生產,企業j的產量為qj ,則K家企業生產產量Q的成本之和為:

則該產業在產量 范圍內存在自然壟斷性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為進一步說明規模經濟與成本劣加性的區別,我們用圖形加以說明。圖a顯示了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在產量達到Q’之前,平均成本是不斷下降的,當產量超過Q’后,平均成本就開始上升。即當產量小于Q’時存在規模經濟,產量大于Q’時則存在規模不經濟。顯然,當產量小于Q’時,由一家企業生產能使成本最小化,為了考察當產量大于Q’時能使成本最小的方案,我們引進兩個企業的最小平均成本函數(見圖b),假設兩個企業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數,所以AC1為這兩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而AC是對應圖a中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AC1和AC在產量為Q*處相交,Q*點決定了成本劣加性的范圍,當產量小于Q*時,單個企業生產成本最低;而在產量Q*時和Q*之間雖然存在著規模不經濟,但是從社會效率看,由一個企業生產效率最高(因為AC1>AC)。由此可見,判斷自然壟斷是否成立只看規模經濟還不夠,還要看是否滿足成本劣加性條件。

(二)網絡產業與自然壟斷

用網絡產業(Network Industry)來描述自然壟斷產業早已有之,早在因特網出現之前,網絡產業這種稱謂就已經存在。一般來說,網絡由多個結點和聯系結點的連接構成,自身形成一個網狀配置系統,網絡功能的體現和發揮就需要多個網絡成分共同參與。因而,網絡成分之間是相互補充的。網絡產業一般由較高的固定成本、較低的邊際成本、弱替代使用以及某種基本形式的物理連接等特定所刻畫。

自然壟斷產業具有較為明顯的網絡經濟效應。一方面,網絡系統傳輸規模(主要指消費者數量和距離分布)越大,其所需的固定資本投資也越大。在固定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很大的產業中,一般來講,需求量越多,固定成本就越分散在每一需求上,因而也越能收到網絡系統的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自然壟斷產業網絡系統還將產生較強的網絡正外部效應,即網絡的參與者越多,這個網絡的價值就越高。由此不難理解,在極端情況下,網絡正外部效應可以導致“贏者通吃”的市場,即單個市場、技術或標準擊敗所有的對手。產生網絡正外部效應的關鍵原因是網絡成分之間的互補性。但是在理解網絡系統外部效應時,不同自然壟斷產業所具有的網絡特點對此影響非常重要。網絡一般可以分為單向網絡和雙向網絡。單向網絡中,某些非中心結點與其他結點存在差別,有意義的交易只能夠向一個方向進行,相同類別的結點之間的交易也沒有意義。比如電力線路、輸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等。雙向網絡中,交易可以向任何方向進行,比如電話、鐵路等。郵政服務屬于雙向網絡。

為了說明網絡經濟能夠完全說明自然壟斷產業的重要特征,我們可以證明網絡經濟的成本函數C(n)在任意的產出水平n都具有嚴格劣加性:如果網絡結點越多,主網絡的固定成本便分散在各個結點成員上,因而也越能收到網絡系統的規模經濟效益。即:

其中C(n) 為成本函數,n為結點數,且有n1n2。也就是說平均成本在整個可支持的結點范圍內是下降的。具體到郵政產業,就是說在普及郵政服務時,如果有很多用戶使用這種服務,就可以攤薄成本。將這個命題進一步推導,可得到該成本函數在任意的服務產出水平n下都具有嚴格劣加性。即:

存在既定的服務產出水平n的任意非空分割

綜上,網絡經濟特征的嚴格成本劣加性說明了郵政產業的路網系統具有自然壟斷性質,但是卻并不能證明郵政服務業務也是嚴格自然壟斷的。

二、行政壟斷

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反壟斷的傳統任務就是預防企業的市場支配能力,制止由此帶來的壟斷弊端。國家在競爭中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即規范競爭和維護市場秩序。但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成熟,需要不斷完善。中國目前限制競爭的主要力量并不是純經濟因素,而是來自行政權力。很明顯的例子便是微觀經濟主體的“政企不分”問題。

這種壟斷結構下,必會導致無效率的市場行為,具體表現為:(l)制造進入障礙和市場歧視,保護落后,阻止公平競爭。部門和地方的行政主管機關熱衷于“成分論”和“唯本系統論”,利用多種方式強化行政壟斷地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盛行。濫用權力,違規評比,制造混亂,影響市場競爭秩序; (2)公開設租,控制信息,從中漁利,排斥公平競爭。公開設租在有些行政機關已發展到敲詐錢財的程度,有些行政機關壟斷封鎖信息,利用制造信息的不對稱,從中牟利;(3)濫用權力亂收費用,增加微觀主體的經營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4)協助企業向政府尋租;(5)通過立法給自己授權,將部門利益合法化;(6)其他如服務質量差、服務態度惡劣、服務價格高、缺乏競爭引致的技術創新不足等等。

行政壟斷的實質是壟斷企業與相關政府規制機構結成利益共同體。行政壟斷的目的不止于幫助企業牟取壟斷利潤,而且還涉及政府相關規制機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一方面,企業為了謀取壟斷利潤會不可避免的通過尋租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另一方面政府規制機構受其指責所限,也只能選擇有利于壟斷企業的規制政策。

中國政府規制體系存在嚴重行政壟斷的根源就在于政府規制機構職能定位模糊以及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獨占有關規制產業的市場結構。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規制機構既然負有管理業內國有企業并調控整個產業發展的重任,那么它就不可能單純從抑制壟斷弊端的立場實施必要的規制,至少國有企業的業績和整個產業的供給狀況構成了其規制決策必須考慮的重要變量。對于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來說,也只有繼續保持在相關產業的壟斷地位,才可能繼續謀取壟斷利潤。另一方面,政府規制機構會因為與國有企業的特殊利益關系而做出有利于國有壟斷企業的規制政策選擇。

以郵政部門為例,很多學者認為,郵政部門的壟斷并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不是基于自然壟斷的判據而做出的制度選擇,而是國家利用國家壟斷的行政權力而確立的。即郵政企業仍然沒有實現政企分離,所以兼具經營和管理功能以及企業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雙重地位。郵政產業的普遍服務、專營業務和行政壟斷三個問題緊密相關,普遍服務的存在導致了郵政專營,郵政專營加強了行政壟斷。郵政產業的行政壟斷弊端同自然壟斷一樣表現為社會福利的損失,但是與政府規制下的市場壟斷相比,行政壟斷所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程度更大。

第9篇:網絡經濟壟斷范文

[關鍵詞]網絡經濟、非摩擦經濟、經濟學理論、企業競爭策略

網絡經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熱潮后似乎歸于平靜,然而網絡經濟卻現實地發展著,關于網絡經濟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什么不同?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律如何?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么等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我認為,網絡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網絡經濟不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社會制度、法律、政府和人們的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梢姡W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梢?,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睂嶋H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投稿咨询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欧美|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 欧美国产精品啪啪|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免费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网站| 久久99亚洲精品久久99果| 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黄色成人| 果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老热丝在线观看| 日韩丰满少妇无码内射| 亚洲第一AV网址|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酒店大战丝袜高跟鞋人妻| 无码一级视频在线| a级毛片网| 日日夜夜撸啊撸|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 A阿V天堂免费无码专区| 熟女无套内射线观56| 亚洲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绿色 | 亚洲日本在线在线看片| 狠狠cao日日穞夜夜穞av|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美女网站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色悠久久久| 亚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色777777精品音频| 性饥渴少妇av无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