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面積測算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本文對生態足跡的概念、理論背景、模型、計算方法及近期研究實踐進行了綜述,分析了該模型的特點,并指出其不足。
關鍵詞:生態足跡 可持續發展 研究進展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國際上提出了一些簡單明了易于操作的發展指標體系、計算方法和理論模型,如“驅動力-狀態-響應”指標、“人文發展指標”、“國家財富指標體系”、“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生態足跡方法”、“可持續性的晴雨表”等(王書華等,2002)。這些指標體系和計算方法及模型已經在評價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實踐中得到了應用與驗證。
其中,生態足跡方法主要衡量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和自然界為人類生存發展所消耗的能源所提供的支持,是近20年來定量測量可持續發展領域最重要的進展。生態足跡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Rees W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和Wackernagel M對這一概念不斷完善,又提出了生態足跡理論的計算模型和計算方法。該方法因其理論基礎科學完善、指標體系簡潔統一、方法具有普遍適用性而得到廣泛流行和關注,成為以上指標體系和計算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概念、模型和計算方法
(一)概念
Catton在1986年提出承載力和人力負荷概念:一個環境的承載能力是其最大持續支持的資源負載。其后主流經濟學普遍認為貿易和技術可以擴大生態承載力,因此忽視了承載力的可持續性,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承載力不能支持持續快速增長的人口的情況已經大量出現。Rees W認為,主流(新古典)模型忽視了生態結構和功能,不能妥善解決以上問題,經濟發展本身就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集,一個城市的發展依賴于和它具有一定距離其他城市的資源生產力及負面影響,基于這一理念,他提出了生態足跡理論。他和Wackernagel M對生態足跡概念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定義,認為生態足跡是“一個國家范圍內給定人口的消費負荷”“……用生產性土地面積來度量一個確定人口或經濟規模的資源消費和廢物吸收水平的賬戶工具”。這一概念最終被定義為: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Wackernagel M,1999)。具體的說,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資源,由此產生的自然壓力需要一定的土地面積來支持,這一土地面積就是生態足跡。
(二)模型
生態足跡方法通過對生物生產面積的計算來實現對區域發展可持續性的定量測度。所謂生物生產性面積是指具有生態生產能力的土地或水體,是通過對各種能源和能源消費項目進行折算得到的,主要有以下六種類型: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海洋。生態足跡方法假設這六種生物生產面積是互斥的,這種互斥性使得在計算過程中可以對這六種生物生產面積進行加權求和,其計算結果就是生態足跡。在加權求和過程中對各類生物生產面積乘以一個均衡因子,均衡因子等于全球某一類土地潛在的平均生態生產力和全球土地的平均生態生產力的比值,體現了不同土地類型間生物生產能力的差異。然后通過當量因子把各類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轉換為等價生產力的土地面積,當量因子是指某一類特定空間與世界平均空間的相對產量之比。通過這一轉換可以有利于國家或地區間生態足跡的比較。產量因子是一種生產空間類型的局地產量和全球平均產量之比,表示了特定區域各類空間類型單位面積產量超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計算出生態足跡之后,通過產量因子計算生態承載力,將兩者結果進行比較來分析可持續發展程度。
生態足跡的一般計算模型(譚興堯,2009)為:EF=N×ef=N∑(aai)=∑rjAi=N∑(ci/pi)
式中,EF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aai為人均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產面積;ci為i種商品的人均交易量;pi為i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
(三)計算方法
綜合法。最早由Wackernagel M提出,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利用整合的國家層級的歸納數據的方法,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綜合法在國家層級上的應用較為規范,但是由于這種方法一般要涉及到生物質消費對應的足跡、能源消費對應的足跡、凈進口商品攜帶能源對應的足跡和建筑用地對應的足跡,對資料的整體性要求很強,因此不適用于計算較小區域如省、市、縣、企業和個人的生態足跡。
成分法。成分法最早由Simmons和Chambers提出,后經Barrett等進行了進一步完善,計算實質與綜合法一致,但是改變了綜合法從上至下利用整體數據進行分析的方式,在低于國家層級的區域范圍內自下而上的利用當地數據計算生態足跡。成分法用生命周期法衡量了該地區的生產、消費行為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其難點在于對消費項目進行分類,當消費項目考慮的越充分時,其結果也就越接近于真實消耗情況。但是由于對消費項目的劃分主觀性較強,消費項目難以界定,因此其計算結果隨機性較大。最終結果的準確性, 依賴于成分列表的完整性和對各組成項目生命周期估價的準確性。
投入產出法。投入產出法最早由Leontief于1931年提出,后來由Bicknell K將這一方法引入到生態足跡計算中。該方法將國內土地類型按生產部門劃分為農業用地、林地和退化土地三類。基于投入產出的生態足跡模型,增強了生態足跡模型的結構性。投入產出法的計算結果體現了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和某一固定人口數的持續消費對進口貿易的依賴程度。該方法在概念界定和計算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別是由于難以獲取數據因此在現實中應用還不夠廣泛。
研究實踐
(一)空間尺度方面的研究實踐
生態足跡法被應用于從全球到各個區域不同的空間尺度研究。Wackernagel M(1997)等對全球人口數量可利用的生態空間和生態占用空間兩方面分別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1999年全球人均生態承載力僅為2.2hm2。Begum R等(2009)對馬拉西亞的生態足跡進行了實證評價,研究結果表明,馬來西亞人均需要0.304公頃的土地面積來支持資源消費現狀,大大低于國家生態足跡賬戶(NFA)計算出的人均1.13公頃,產生如此大差異的原因是由于這兩者計算生態足跡的方法不同,而克服這一計算差異需要獲取更為詳細的可利用土地數據。生態足跡法于1999年被引入中國,主要被應用于測算省、市級地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賀成龍等(2007)對滬蘇浙的可持續發展做了基于生態足跡的評價研究,計算結果表明該地區已經出現了生態赤字并且超出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承載力范圍,現有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張志強等(2001)對中國西部12省(區市)的生態足跡進行了計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西部地區12 個省(區市) 總人口的生態足跡赤字達16215×104km2,反映出人類的生產、生活強度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區域生態系統處于人類的過度開發利用和壓力之下。
(二)關于計算方法的研究實踐
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完善和發展。Barrett S針對成分法消費項目本身難以區分和定義的缺點提出了系統的成分法Stepwise法,把國家的足跡核算分解成直接能源、原材料、廢棄物、食物、私人交通、水、建筑用地,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物流分析,研究物質在不同產業部門、人口與環境之間的流動,從而將消費數據轉化為組分。Wiedmann等和Barrett等(2001)提出將貨幣投入產出分析和現有國家生態足跡賬戶(NFA)相結合的方法,改進了原有的生態足跡和物流分析法,建立了生態足跡和物流方法與經濟活動間聯系,反應了由產業間依存關系產生的間接環境影響。Helmut Haberl等(2001)在對奧地利長達70年生態足跡研究中關注了長期時間序列中生態足跡的變化,從而使計算結果更能反映未來趨勢。Wackernagel M和Monfreda等人(2006)在研究中區分了全球產量,區域產量和不變產量的含義,將生態足跡的計算推廣到時間序列的計算上,彌補了計算指標的靜態性的缺點。
結論
(一) 優點
概念形象生動,易于理解。生態足跡法將人類的行為比喻為留在地球上的“腳印”,形象的反映了人類活動所消耗的資源對環境的影響,當土地面積不足以承載人類活動的“巨腳”時,將產生生態赤字,進而可持續發展也將難以維持。
系統性的評價指標。生態足跡法衡量的六種生物生產面積較全面的反應了自然資源內容,通過均衡因子對這些直觀的生物生產面積進行測算,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有效地聯結起來,體現了人類的經濟活動即是生態經濟活動的理念。
計算結果的可比性強。通過將各種能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成生物生產面積,并通過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消除不同類型土地和不同地區生產力的差別,能夠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域之間的生態足跡狀況,從而有助于對比衡量可持續發展程度。
模型可操作性強。與其他發展指標體系和方法模型相比,計算生態足跡的資料更易獲取且直觀形象,通過折算能夠將不同的國家和地域能夠進行相同的衡量,計算方法可重復性強,因而在現實操作中易于普及。
(二)缺點
描述片面性。Wackernagel M(2006)曾指出生態足跡法沒有完全描述自然系統提供資源、消納廢物的功能。另外此方法也忽視了對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的衡量,因此計算出的生態足跡面積應該是小于人類實際占用的生態足跡面積的。生態偏向性。生態足跡法強調了人類生產消費行為對生態環境系統的形象以及可持續性,沒有衡量經濟、社會、技術等方面的可持續性,也不能體現人類對現有消費模式的滿意程度。此外,生態足跡法對溫室氣體排放與生態足跡的關系定義過于武斷,并忽略了土地退化和生態足跡的關系。靜態分析無法反應未來趨勢。生態足跡法衡量了不同國家或地域某一時點的可持續發展狀況,而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生產消費水平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其沒有考慮技術因素這一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對環境的影響,忽略了對以上要素的考慮,生態足跡法對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是缺乏趨勢性的。
綜上所述,生態足跡法是一個衡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但是此模型也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方面,特別是當涉及到解釋一些此模型本身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爭論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認為,由于計算時誤差是難以避免的,因此應盡可能獲取更為詳細的資料。在應用該模型時,不能完全按照已有研究的標準設定,而應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對要素情況、衡量指標進行及時調整,使模型的現實解釋力得到加強。另外,還應充分考慮國家間、地域間生態環境系統的相互影響,以此來盡量減少計算誤差,使生態足跡法更全面的反應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書華,毛漢英,王忠靜.生態足跡研究的國內外近期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2(6)
2.Wackernagel M 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
3.譚興堯.生態足跡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
4.Wackernagel M,Rees W.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1)
5.Begum R et al.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s for Malaysia[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09(53)
6.賀成龍,吳建華.基于生態足跡的滬蘇浙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J].建筑經濟,2007(6)
7.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陳東景.中國西部12 省(區市) 的生態足跡[J].地理學報,2001(5)
8. Wiedmann T et al.Alloca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final consumption categories with input-output analysi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1)
關鍵詞:地籍測量 土地利用 土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c)-0029-01
在經濟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下,土地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需求,土地資源供求矛盾也日趨加劇。地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地籍測量就是為解決地籍有關問題,管理地籍信息而進行的測繪工作,主要是測定每塊地的分布、面積,確定其類型、利用現狀,記錄其價值和權屬,據此建立土地管理數據庫系統,為各行業各部門決策提供參考數據。
1 地籍測量的內容
地籍測量在國內沒有統一概念,作為特殊的測量工作,是測繪學與土地管理學的綜合應用,是涉及土地信管理,特別是地籍管理的測量工作。因此,地籍測量工作涵蓋以下內容。
1.1 地籍控制測量
地籍控制測量是地籍測量工作的首要工作,也是確保地籍測量數據精度達標的而進行的必要工作,控制測量數據作為地籍測量數據的關鍵數據,地籍控制測量在地籍測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謂控制測量,即在整個測量工作中起控制作用的測量。進行地籍測量首先要進行地籍控制測量,在此基礎上開展地籍圖根控制測量,以及碎步測量等工作。為滿足地籍管理工作需要,地籍圖一般采用大比例尺,精度要求較高,一般高于比例尺精度。例如點誤差控制在0.3 mm以內,規定界址點中誤差為±0.5 mm。
1.2 界址點測量
地籍管理工作順利開展,首先要有明確的土地權屬的界限,即界址,界址點測量是地籍測量工作的重要內容,界址點是否明確是解決權屬糾紛,處理有關土地問題的關鍵。作為地籍測量工作者,應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搞好本職工作,為社會各部門提供可靠數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3 地籍圖測繪
作為基礎資料,地籍圖反映了地籍各要素分布、地貌特點及其其他相關地物信息。地籍圖具有完整與清晰簡明的特性,又能隨著時間變化更新地籍圖的內容,運用本專業技術手段,制成專題地圖,進而滿足各類用戶的特殊需求。
1.4 面積測算
測算土地面積是土地利用與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內容,也是地籍測量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作。它為土地利用規劃、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集約利用、進行土地宏觀調控等提供重要參考數據。土地面積測算涉及行政管轄區、宗地、土地利用分類等面積的測算。總的來說,土地面積測算方法有解析法面積測算和圖解法面積測算。具體方法有幾何要素法、膜片法、沙偉奇法求積儀法、坐標法等。
1.5 進行土地信息的動態監測
從土地信息動態監測的概念看,通常是指借助于現代的數字化設備,特別是計算機等,利用土地利用調查的相關技術方法,以及遙感的理論方法,實時掌握土地數據及其變化,最終得出合理結論的科學方法。這種科學方法所提供的數據可以全面的反映當前情況,能夠實時更新,反映土地利用變化的趨勢,為土地部門研究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可以依據數據的變化反映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執行進度,及時作出反饋信息;可以實時監測重點工程的關鍵指標,劃定警戒范圍,服務于決策;還可以協助土地監察部門查出違法用地行為。進行土地信息動態監測,最終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2 地籍測量中的測繪新技術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的測繪技術不斷應用到地籍測量的工作中,在土地管理領域數字化普及應用,讓地籍測繪工作向著高效率、高精度、成本低的方向發展。現代數字化測繪新技術包括RTK GPS測量技術、遙感技術、GIS技術。RTK GPS測量技術能夠在野外實時得到cm級的定位精度,利用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數據輸出整理,得到地籍要素及圖表等,具有實時、快速、高精度、經濟效益高等優勢。遙感技術是一門新興技術,運用現代空間技術,以獲取目標影像信息為目的,經過特殊手段進行處理加工,制成各種特殊影像圖,輔助地籍控制測量中、繪制地籍圖。GIS是以計算機軟硬件為基礎,按照空間分布和一定的格式將各種地理信息輸入、儲存、編輯、檢索、查詢、分析等綜合性計算機管理系統。國內流行的MapGIS、Mapinfo等軟件通過強大圖形處理技術和海量屬性信息處理功能能將圖形與屬性建立緊密聯系,解決了圖形與屬性不能建立聯系的歷史性難題。
3 結語
雖然地籍測量工作的開展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國內專家學者對地籍測量的理論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地籍測量技術和方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成就,推動了我國的地籍管理工作的快速發展。在“金土工程”推動下,我國土地利用與管理中的地籍測量工作自動化、數字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推動國土資源管理進一發展。
參考文獻
[1] 詹長根,唐祥云,劉麗.地籍測量學[M].2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紹良,顧和和.土地管理與地籍測量[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3] 李天文.現代地籍測量[M].2版.科學出版社,2012.
[4] 潘正風,程效軍,成樞,等.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M].2版.2011.
[5] 周道春.土地利用更新潤查中有關鋇嵫瀕技術應用與質量控制的探討[J].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4):12-15.
[6] 韋春琳.談土地勘測定界測量中數據處理的方法[J].南方國土資源,2007(81):55-57.
(內蒙古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研究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的文獻眾多,但其研究對象多為某個省的全部土地,對省內各級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集中分析鮮有.而一省內各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一.因此,要了解該省各市市區土地利用現狀,不能從省級層面上進行籠統的分析,而是需將研究對象具體到各級市.在此,本文以各級市為例,構建了內蒙古各地級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指標評價體系,并依據層次分析法,對各級城市市區的土地利用水平進行評價.
關鍵詞 :內蒙古;土地集約利用;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094-04
從經濟增長的動力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無疑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作為新型城鎮化關鍵生產要素之一的土地,因其數量的不變性決定了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的嚴格稀缺性,供給的有限性;這就要求新型城鎮化要加強土地規模的合理控制以及利用方式的優化配置,要走土地集約化利用的道路.當前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是現有的二三線城市或是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較好的縣城.因此,探討這些區域在現有土地規模不變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土地利用的帕累托改進問題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從新型城鎮化對土地的要求入手,分析了各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希望能夠對內蒙古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土地利用提供參考.
1 研究綜述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一方面造成土地的需求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城市擴張本身又存在嚴重的土地浪費現象.為了更好地發揮土地資源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保駕護航作用,學者們開始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給予關注并積極探討.學者們將研究的重心放在某一地區在現有的土地規模前提下,依靠優化城市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等手段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如鄭華偉等(2013)利用改進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數法對1985-2008年間江蘇省城市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研究,認為在處理城市化與土地集約利用關系時要立足于長期發展,要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布局,以此來提升土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韓躍等(201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河北省土地集約利用狀況進行分析,指出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度正相關;魏滿濤(2012)對我國農村土地集約化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要在農村地區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必須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和小城鎮化戰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賓連明(2011)研究了我國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土地集約化開發利用問題,并以常德市為例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要實現土地集約利用,首先要明確土地規模,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并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
盡管現有的關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文獻眾多,但仍有一些領域是當前關于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尚未駐足的.第一,未將研究對象具體到省內各市,進行微觀層面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大都立足于各個省份,但由于各省內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因此從宏觀上研究某省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代表性不強;第二,未將研究對象清晰地界定到各省市的市區土地集約利用上.已有的研究大多是既研究某地城市土地利用又研究該地農村土地利用情況,很少單獨就某省各市市區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研究.但在城市化——特別是中小城市城市化背景下,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對于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的研究迫在眉睫,而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的實現,間接上又實現了對農村耕地的保護.
2 研究區域概況
2.1 區域自然條件
位于中國北部邊疆,區域整體走向為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全區以高原地形地貌為主,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地勢東低西高.氣候類型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
2.2 區域社會、經濟條件
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地級市;11個縣級市:霍林郭勒市、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豐鎮市、錫林浩特市、二連浩特市、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①.截至2013年底,全區總人口為2497.6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66.35萬人,比重為58.71%,鄉村人口1031.26萬人,比重為41.29%.
2013年度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6832.38億元,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9.5:54.0:36.5②.依據全區當前經濟發展布局,全區可分為三大城市群,呼包鄂“金三角”地區(呼和浩特市、包頭、鄂爾多斯市);蒙東地區的五盟市(通遼市、興安盟、赤峰市、呼倫貝爾市和錫林郭勒盟);其他盟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和阿拉善盟).其中,從生產總值貢獻率上看,呼包鄂地區生產總值(以2012年數據為準)貢獻率為52.87%;蒙東地區的貢獻率為32.84%;其它盟市的貢獻率為14.29%.從城市規模效益上看,呼包鄂地區在城市規模上優勢明顯,總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于全區首位;蒙東地區城市數量最多,但是因其包含10個縣級市,而縣級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進而導致蒙東城市圈內各城市發展水平不均衡,所以規模效益相對較低;其他盟市在城市規模優勢上處于中間水平.
2.3 構建指標體系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很難用幾個指標進行簡單的評價,必須構建一個指標評級體系.譚雪蘭等(2011)在分析環洞庭湖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時指出,要結合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生態等多方面因素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將指標評價體系分為準則層、準則層和指標因子層三層進行分析;陳曉敏等(2011)對包頭市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狀況進行了評價,其中所運用的指標評價體系也分為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生態因素三方面;韓躍等(2011)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河北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進行研究,所采用的指標體系分為三類,即土地經濟效益、土地社會效益和土地可持續利用效率;王承強(2011)認為城鎮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要綜合考慮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由此可見,盡管具體的指標因子設定上存在差異(數據的可得性不同、研究對象不同),但學者們研究的基本思路卻基本一致——都立足于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進行研究,都從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三方面進行分析.
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思路,依據綜合性原則、典型性原則、可量化性原則,并主要參考王家庭、張換兆、季凱文的《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一書以及其他關于土地資源評價指標構建的學術著作,在分析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既定的指標選取原則,構建了評估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指標體系.如下表1.
2.3.1 指標的含義
2.3.1.1 地均GDP
反映城市土地功能利用的產出強度.為正指標.計算方法為:城市地區生產總值與同期城市土地面積之比.指標比值越大說明城市土地產出越高.
2.3.1.2 地均固定資產投資
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強度.為正指標.計算方法為:城市固定資產投入與城市土地面積之比.指標比值越大說明城市土地投入越高.
2.3.1.3 GDP增長與建設用地增長彈性
反映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變化趨勢.為正指標.計算方法為:城市地區生產總值2012年較2011年增長的百分比與同期建設用地增長的百分比之比.
2.3.1.4 地均在崗人員數
反映城市的能力.為正指標.反映城市地區現有的創造就業崗位及吸納就業員的能力.
2.3.1.5 人口密度
反映城市土地人口承載能力.為正指標.計算方法為:城市年末總人口數與城市土地面積之比.
2.3.1.6 人口增長與城市建設用地增長彈性
反映一段時期內塵世土地人口承載能力的變化趨勢.為負指標.計算方法為:城市地區2012年較2011年人口增長的百分比與同期城市建設用地增長百分比之比.
2.3.1.7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反映城市綠化水平.為正指標.計算方法為:城市園林綠化面積與城市建成區土地面積之比.
2.3.1.8 地均清掃面積
反映城市地區的生態水平.為正指標.計算方法為:城市總清掃面積與城市土地面積之比.
3 內蒙古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實證分析
3.1 指標數值的無量綱化處理
因各指標的單位和數量級不同,故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當前普遍使用的數據無量綱方法有標準化方法、極差正規化方法和均值化方法等.但前兩種方法在消除數據量綱和數量級的同時也消除了各指標在變異程度上的差異.而均值化后,指標的方差是各指標變異系數xj的平方,保留了各指標的變異情況.因此,本文采用均值化方法對各指標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為:
其中,yij為i地第j項指標的均值化后的數值;xij為i地第j項指標的實際值;xj為第j項指標的平均值.
3.2 確定指標權重
依據層次分析法,首先要構造遞階層次結構模型,本文的目標層A為各級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準則層B分別為經濟指標、社會指標、生態指標;指標層C為具體的衡量指標.三者共同構建了一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其次要對各層要素進行兩兩比較,并引入T.L.Saaty教授提出的判斷尺度將各指標的影響程度量化,構造判斷矩陣,進而得出各指標的系數.
設比較判斷矩陣為
A=YaijYn×nA=YaijYn×n,(i,j=1,2,3,…,n)
上式中,aij為判斷矩陣中的元素,由本層要素(如Ci,Cj)與上層要素如(A)為準則進行比較,依據判斷尺度賦值得出.Wi、Wj分別為Ci、Cj的相對重要性權值.依據上述原理,首先計算出個層次的層次單排序,進而得出層次總排序,結果如表2.
3.3 模型的構建及實證分析
設Xi為B層指標各因素經均值化處理后的數值,Wi為各指標的權重值.則每個城市在第i項指標上最終的得分為:XiWi.依據以上的計算結果,各地級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F為:
F=X1W1+X2W2+…+X8W8
依據上述模型,分別計算20個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得分值,見表3.
4 結論
從各級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測算值最終得分來看,全區各級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最高的為通遼市(2.6928),最低的為根河市(0.1880).兩者分值之差高達2.5048,表明全區各級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差異明顯.此外,經后期計算,20個城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的平均水平為0.9173,反映了各級市市區土地集約利用的整體水平有待提升.其中高于均值的地級市分別為:呼市、包頭、通遼、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牙克石、額爾古納、豐鎮,代表這些城市市區的土地利用能夠相對較好地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因素.而巴彥淖爾、烏海、根河、烏蘭浩特、霍林郭勒、阿爾山等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低,在城市土地的利用方面協調經濟、社會、生態的能力較差,城市土地利用較粗放,存在用地結構不合理,建設用的的增長快于人口增長,進而導致大量土地浪費.
總體而言,各級城市市區在現有土地面積不變的條件下,城市人均占地潛力有待開發,城市地區吸引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民進城的潛力較巨大;城市空閑用地和地下空間潛力較大;城市整體布局有待調整,土地產出率較低.由此,探討改進土地利用技術、盤活土地存量、優化空間布局、實現城市地區經濟、社會、生態三者貼條可持續發展等的議題對內蒙古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其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至關重要.
注 釋:
①資料來源:官網
②數據來源:統計局
參考文獻:
〔1〕王家庭,張換兆,季凱文.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M].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46—182.
〔2〕由建勛,崔玉娟.新編統計學——理論、實務與實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8—145.
〔3〕于洪彥,劉金星,張洪利.Excel統計分析與決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4〕陳曉敏,解智峰.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及驅動力分析——以內蒙古包頭市為例[J].國土資源情報,2011(6):46—52.
〔5〕韓躍,周霞.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北省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J].區域經濟,30—32.
〔6〕張衛華,趙銘軍.指標無量綱化方法對綜合評價結果可靠性的影響及其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5005,5(3):33—36.
〔7〕何乃強,惠曉濱,周漩.基于正態區間估計的改進型無量綱化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2,48(5):236—238.
關鍵詞:離散系數 熵值法 人口承載力
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
區域人口承載力(也稱人口容量,人口負載能力)是指某個區域在維持正常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下的最大人口數量。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領域:
其一,以短缺性資源,如土地、水或者礦產資源為基礎的單要素人口承載力研究。1949年,威廉·福格特(Vogt,W.)在其研究《生存之路》中,首先提出了土地人口承載力的計算公式。王玉平(1998)建立了礦產資源人口承載力分析的指標體系與計算模型,并對現有資源和預測資源的人口承載力進行了定量計算和分析。方創琳、余丹林(1999)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分析了柴達木盆地的水資源承載力。張曉青、李玉江(2006)采用多目標模型分析法對山東17個市水資源人口承載力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作了評價、預測。
其二,以區域資源環境等諸要素綜合體為研究對象,研究同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相互關系的多要素人口承載力,也稱為綜合人口承載力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澳大利亞的科學工作者采用多目標決策分析法,從各種資源對人口的限制角度出發,討論了該國的人口承載力。20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的ECCO模型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模擬不同發展策略下人口變化與人口承載力之間的動態變化。李玉江等(1996)從黃河三角洲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投入產出模型、多元非線性回歸模型,得出不同年份的人口承載力。武萍(1999)在考慮制約人口發展的各方面綜合要素和人口需求發展目標下求出耕地面積所能承受的沈陽的人口承載力。
研究方法的選擇
(一)生態承載人口測算方法
生態足跡理論是將區域的生物資源和能源的消費與供給用“全球性公頃”進行標準化處理后折算為一定的生物生產性面積需求(生態足跡)與自然供給(生態承載力),然后通過比較分析這種供需狀況,定量判斷研究區域過去或者現在發展的可持續性。具體公式如下:
式(1)中i為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EF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ri為當量因子;ci為各類商品的人均消費量;pi為各類消費商品的世界平均生產能力。式(2)中j為生物生產性土地的類型;EC為區域總生態承載力;N為人口數;ec為人均生態承載力;aj為人均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rj為當量因子;yj為產量因子。式(3)中,CO為區域可持續人口容量,即生態承載人口數;EC為區域生態總承載力;ef為人均生態足跡。
(二)經濟承載人口測算方法
經濟承載力,特指相應于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可承載的人口數,由于GDP能夠反映一國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本文為簡化分析,將GDP作為測算經濟資源承載人口的主要變量。其計算方法為:區域經濟承載人口:CE=IE*QE=QPE/QLE*QE
其中,CE為區域經濟承載人口;IE=QPE/QLE,IE為經濟承載指數,QPE為參照區總人口數,QLE為參照區國內生產總值;QE為研究區國內生產總值。
(三)資源承載人口測算方法
資源承載力是指通過選定資源承載力的理想狀態作為參照區,將研究區與參照區的資源存量進行對比,從而確定研究區內資源相對可承載的人口數量。本文選擇土地資源面積代表自然資源,用土地資源承載力測算資源承載人口。其具體計算公式為:區域土地承載人口:CR=IR*QR=QPR/QLR*QR
其中,CR為土地資源承載人口;IR=QPR/QLR,IR為土地資源承載指數,QPR為參照區總人口數,QLR為參照區耕地面積;QR為研究區耕地面積。
(四)基于綜合支撐要素的人口承載力模型測算
綜合以上各支撐要素承載力的測算分析,得出區域人口承載力模型如下:
C=W1CO+W2CE+W3CR
其中,W1、W2、W3分別為生態、經濟、資源等要素人口的權重。根據具體的人口承載力指標體系,對具體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可采用熵值法和離散系數法相結合來賦權。
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賦權
(一)指標體系構建
在具體應選擇哪些綜合承載力指標進入指標體系時,廣泛參考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對甘肅省蘭州市指標的選擇集中在經濟和生態環境方面,同時兼顧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蘭州市人口承載力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綜合權重確定方法
綜合權重是指一級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的權重,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第一步:根據設計的指標體系對數據進行處理。為保證各項指標的反映能力和評價方向一致,本文借鑒耿修林(2011)的方法,對正逆指標進行功效化處理:
第二步:采用離散系數法計算各二級指標的權重。用各指標的標準差除以均值,得到各指標的離散系數,最后將離散系數歸一化后得到各指標的權重。
第三步:根據算每個二級指標離散系數絕對值占所有一級指標中包含二級指標離散系數絕對值的比率, 并以這個比率作為該二級指標在一級指標體系的權重。
第四步:利用公式:綜合評價得分=∑權重(實際值/標準值),用二級指標的標準化值和二級指標在子系統中的權重計算一級指標的綜合得分。具體公式為:,其中C為一級指標評分,Zi為二級指標的標準化值,Wi為二級指標在子系統中的權重。
第五步:利用上式求得的一級指標的綜合評價分數,采用熵值法得出一級指標在整個綜合人口承載力中的權重。
蘭州市人口承載力的實證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蘭州年鑒》的數據,利用前述計算方法和步驟,分別對甘肅省蘭州市2000-2011年的生態承載人口、經濟承載人口和資源承載人口進行了測算,同時,根據熵值法和離散系數法,得出各個子系統的權重為0.2488、0.2498、0.2510,在此基礎上,測算了蘭州市人口承載力(見表2)。從表2的變動趨勢上看,蘭州市人口承載力不斷上升,但是與實際人口的對比差距仍然比較明顯;進一步來看,經濟承載人口占人口承載力的比重最大,且為逐年上升的態勢,資源承載人口變化較平緩,生態承載人口卻不斷下降,且下降幅度較為明顯。由此可見,蘭州市由于過度注重經濟發展使得社會進步與自然資源開發增加的人口能力已經被生態環境破壞所蠶食。
按照人口承載力大小與實際人口的比較,總體來講,蘭州市人口承載力與實際人口對比波動較大,且在21世紀均為超載狀態,其總體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2002)為低速上升階段,在此階段,雖然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惡化,但其惡化速度遠不如經濟發展的變化速度,說明此階段生態環境對人口的影響通過經濟發展得到彌補,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
第二階段(2003-2009)為快速下降階段,該階段蘭州市實際人口與人口承載力逐步偏離,超載狀況惡化。據相關數據分析,該階段蘭州市GDP增長速度平穩,區域的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理論上承載狀況應該出現好轉,但導致這種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2007年自然增長率為7.89%,高于相近年份4個百分點,此時人口的不正常增長可能與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有關,使得人口承載力與實際人口的偏差越來越大。
第三階段(2010-2011)為迅速上升階段,此階段區域承載狀況好轉,但是進一步分析超載原因,總體來看,蘭州市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產業比重過大,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在能源消耗指標中,SO2和工業廢水排放偏高,生活污染物排放量的急劇上升導致“三廢”居高不下,在經濟發展指標中,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幅較大,這反映了蘭州市經濟增長同生態環境不協調。
提升城市人口承載力的對策
當前影響蘭州市人口承載力的各方面因素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制約蘭州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其未來的發展堪憂。蘭州市所采取的是總量型的發展戰略,追求持續超高速增長,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增長的動因是基于能源消耗和生態資源投入,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必然加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如何提高城市人口承載力,使得在人口持續增加的情況下,人口、經濟、資源與環境能夠達到協調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進清潔生產,在治理對象上,從過去的末端治理發展到源頭治理、過程治理;在治理方式上,從過去的“誰污染、誰治理”轉變為“誰污染、誰付費”和“誰治理、誰收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應對能源結構進行相應調整;構建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對策,促進經濟的持續、適度快速和協調增長,經濟將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關鍵是經濟的快速增長要適度,要同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并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加快城鄉一體化戰略,繼續推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核心,以創新體制為關鍵,以優化配置城鄉資源為重點,建立城鄉一體的政策體系”;應該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基礎和各方面的優勢,形成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轉變,實現大循環、大集中、全方位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Vogt W.生存之路[M].商務印書館,1981
2.王玉平.礦產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M].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3)
3.方創琳,余丹林.區域可持續發展SD規劃模型的試驗優控—以干旱區柴達木盆地為例[M].生態學報,1999(6)
4.張曉青,李玉江.山東省水土資源承載力空間結構研究[M].資源科學,2006(2)
5.李玉江,吳玉麟.黃河三角洲人口承載力研究[M].人口研究,1996(3)
關鍵詞:耕地資源 價值測算 征地補償標準 楊凌區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耕地被征收為建設用地進行開發利用。現行的征地補償標準的制定忽略了耕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而這部分價值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耕地資源轉變為建設用地的同時,這部分價值隨之消失,造成大量的社會福利損失[1]。然而,由于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難于測算,這就使以耕地總價值為基礎來構建征地補償標準面臨著較大的困難。有鑒于此,本文從耕地總價值的構成出發,以陜西省楊凌示范區為例,基于價值量化的基本原理構建征地補償標準測算模型,為現行征地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考。
1.基于耕地總價值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構成及測算方法
1.1耕地總價值構成
目前,關于耕地資源的總價值,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諸培新、曲福田(2003)認為耕地資源總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霍雅勒、蔡運龍(2006)從邊際效用理論角度認為土地價值的理論構成主要包括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存在價值。
筆者綜合考慮了耕地資源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所具有的價值,認為耕地資源的價值包括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其中耕地資源的市場價值是指可以在市場上得到體現的那部分價值,即耕地上的經濟產出[2]。耕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是指耕地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它是一種無法通過市場交易又客觀存在的正外部性價值。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是指耕地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是指耕地資源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然而,在土地征收的過程中僅對耕地的經濟產出價值進行征收補償,忽略了耕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因此,在制定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應該把耕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納入征地補償。
表1耕地補償標準構成圖
1.2耕地資源的市場價值測算
對于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的測算,我們采用的是收益還原法。收益還原法是基于預期收益原理,將待評估的耕地資源的每年預期客觀純收益以一定的資本化率統一折算到估價期日現值的一種估價方法[3],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1)
其中,P1是指耕地經濟價值,a是耕地資源年純收益,r是土地還原率,n表示使用年限。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即農戶擁有的是永久經營權,此外,在合理使用的條件下,耕地的生產功能具有永續性,因此,在計算耕地資源市場價值時,n的取值為無窮大,那么公式(1)可以簡化為:
(2)
1.2.1耕地資源年純收益的計算
耕地資源年純收益的計算方法如下:
耕地資源年純收益=耕地資源年總產值-耕地資源年總費用 (3)
式中:耕地資源年總產值是指主產品年產值和副產品年產值之和,耕地資源年總費用是指年生產成本與年土地成本之和。其中年生產成本是指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之和;土地成本是指流轉地租金與自營地折租的和[4]。
1.2.2土地還原率的確定
耕地收益還原率一般以安全利率加風險調整值作為土地還原率,安全利率選用一年期存款年利率,再考慮風險調整值,由于耕地資源經營的未來風險相對較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我們可以選用一年期存款利率作為土地還原率[5]。
1.3耕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測算
1.3.1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的含義
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是指耕地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所具備的價值。即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是耕地資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社會穩定價值以及保障農民生產生活的社會保障價值之和。
1.3.2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的測算
耕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價值主要由基本生活保障價值、養老保障價值、失業保障價值和醫療保障價值構成。
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的測算。耕地資源具有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的作用,本文采用機會成本法(在無市場價格的情況下,資源使用的成本可以用所犧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來估算),用政府為農民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量化來代替耕地資源的基本生活保障價值。
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的計算方法如下:
基本生活保障價值V1:
式中:k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元/人);s為人均耕地面積(畝/人)
養老保障價值測算。耕地資源的養老保障價值可用替代法進行測算。由于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比較完善,但是農村在這一方面比較薄弱。因此我們可以參照國家為城市居民提供的社會養老金,并用城鄉收入比進行修正從而得出耕地資源的養老保障價值。其具體的計算公式為如下:
養老保障價值V2:
式中:E1為政府為農民提供的社會養老金(元);E2為政府為城鎮居民提供的社會養老金;i1為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i2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r為還原率;s為人均耕地面積(畝/人)
失業保障價值測算。耕地資源的失業保障價值是指耕地資源在緩解農村就業壓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價值。農民從事非農就業崗位需要進行教育和培訓。因此在測算耕地資源的失業保障價值可用勞動力的培訓費來代替。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失業保障價值V3:
式中:f為單位勞動力的培訓費(元/人);A為人均每年的培訓費(元);s為人均耕地面積(畝/人);r為還原率
醫療保障價值測算。耕地資源的醫療保障價值同樣可以采用替代法進行測算。因此我們可以參照國家為城市居民提供的醫療保障金,然后用城鄉收入比進行修正進而得到耕地資源的醫療保障價值。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醫療保障價值V4:
式中:E3為政府為農民提供的醫療保障金(元);E4為政府為城鎮居民提供的醫療保障金(元);i1為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i2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r為還原率;s為人均耕地面積(畝/人)
綜上,耕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價值可以用:P2=V1+V2+V3+V4 來表示。
式中:P2是耕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價值;V1 是基本生活保障價值;V2是養老保障價值;V3是失業保障價值;V4是醫療保障價值。
1.3.3耕地資源社會穩定價值的測算
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指的是農產品在供給的保障上所體現的價值。國家對占用耕地收取的費用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稅、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和新菜地建設開發基金。這些稅費全部用于農綜合開發和土地復墾整治等能有效提升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因此用這4項費用來代替耕地的社會穩定價值[6]。
P3=C+D+E+F (8)
式中:P3是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C是耕地占用稅:D是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E是耕地開墾費:F是新菜地建設開發基金。
1.3.4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測算
關于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核算,本文依據謝高地、魯春霞(2008)等人建立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中的農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來測算(表二),計算不同年份的農田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需要根據物價指數進行修正,計算具體地區的農田生態價值時在通過王萬茂、黃賢金(1997)的研究耕地生態系統潛在的經濟產量進行修正。其具體公式為:
P4=λ×q×n/m/r (9)
式中:P4是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λ是修正系數(用物價指數進行修正);q是指2002年全國耕地平均生態服務價值;n是指具體地區耕地生態系統的潛在經濟產量;m是指全國一級耕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平均潛在經濟產量(根據王萬茂的研究測算其值為(712.67kg/畝);
r是指土地還原率。
2.實證研究
2.1樣本區域概況
楊凌示范區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東有漆水河與武功縣為界,南隔渭河與周至縣相望,西和扶風縣接壤,北由韋水河與扶風縣相連。處于東經108°~108°07′,北緯34°12′~34°20′之間。人口18.59萬,其中農業人口11.9萬,土地面積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6萬畝,國務院批準的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農民人均耕地0.8畝,是中國農業起源之地。
2.2樣本區域耕地資源市場價值的測算
本文選取小麥、玉米、油菜籽作為楊凌示范區的主要農作物,根據耕地資源市場價值的測算原則,我們通過計算主要農作物的純收益,來計算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的市場價值。通過在陜西省物價局查找得出主要農作物的純收益以及在2012年《陜西省統計年鑒》查找得出當年楊凌示范區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并賦予各農作物的收益權重,最終計算得出楊凌示范區主要農作物的純收益為220.99元/畝,已知2012年楊凌區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根據耕地經濟價值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出楊凌區耕地資源的市場價值為:7366.33元/畝。
表3 2012年陜西省主要農作物成本收益表(單位:元/畝)
資料來源:陜西省物價局 楊凌示范區發展和改革委
2.3樣本區域耕地資源非市場價值的測算
2.3.1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的測算
第一,社會保障價值測算
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的測算。2011年11月26日起執行的楊凌示范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2200元/人,楊凌示范區農民人均耕地為0.8畝/人,根據公式2,得出2012年楊凌示范區基本生活保障價值達到2750元/畝。
養老保險價值的測算。根據陜西省統計年鑒,2012年楊凌示范區農村家庭純收入為1084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925元,楊凌示范區城鎮居民社會養老金為1080元, 還原率取2012年一年期存款利率3%,人均耕地為0.8畝/人。根據公式3,可算出2012年楊凌示范區養老保障價值為16302.26元/畝。
失業保障價值的測算。通過公式4計算失業保障價值,人均年培訓費根據任剛的測量方法[7],取A=1262元/年,選取20年長期國債利率2.79%為還原率,使用年現金公式(公式4)f=13607元,可得2012年楊凌示范區失業保障價值為17008.75元/畝。
醫療保障價值的測算。根據陜西省統計年鑒,2012年楊凌示范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金為200元,根據公式5,可得2012年楊凌示范區醫療保障價值為3018.94元/畝。
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價值為以上四者之和為39079.95元/畝。
第二,社會穩定價值測算
根據《陜西省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楊凌示范區耕地占用稅稅額標準為22元/m2,根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征收標準及等別》的相關規定,楊凌示范區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為24元/m2,根據《陜西省新菜地和農田水利開發建設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楊凌示范區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為5000-7000元每畝,計算時取平均值為6000元/畝。其中耕地開墾費沒有統一標準,可用如下公式進行測算:
式中:C為耕地開墾費;X為耕地開墾的投入;Y為收益損失;Z1為耕地資源的土地資本投入量;Z2為土壤培肥投入量;b為土壤培肥投入資金額;R為貸款利率(取三到五年貸款利率6.15%):r為還原率(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n為土地開發年年限(4年);a表示收益損失額,以耕地年純收入表示(220.99元/畝),以任浩[8]對全國土地整理的開發預算資料,查出楊凌示范區單位面積土地資本投入量Z1為2898.55元/畝,土壤培肥資金投入量b為122.11元/畝,根據公式可得Z2為504.93元/畝,Y為821.44元/畝,可得楊凌示范區耕地開墾費為4224.92元/畝。
由公式6可得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為40891.59元/畝。
綜上,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為79971.54元/畝。
2.3.2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測算
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測算。根據表二,可得出2002年全國耕地生態系統平均生態服務價值為407.62元/畝,根據王萬茂,黃金賢[8]的測算,可得出2002年楊凌示范區耕地生態系統平均生態服務價值為350.8元/畝,要計算2012年楊凌示范區耕地生態系統平均生態服務價值需要對此數據進行修正,本文采用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進行修正即可,2002、2012年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比值約為1.07(陜西省統計年鑒),可得出2012年楊凌示范區耕地生態系統平均生態服務價值為375.36元/畝,根據公式7可得2012年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為12512元/畝。
2.3.3測算結果說明
根據以上的計算結果,2012年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的總價值為99849.87元/畝(表四),其中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為7366.33元/畝,社會價值為79971.54元/畝,生態價值為12512元/畝。
從表四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楊凌示范區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比重為7.38%,社會價值的比重為80.09%,生態價值的比重為12.53%,社會價值在楊凌示范區的比重最大。在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構成中,耕地的養老和失業保障占據主體地位,可以看出耕地資源對農民的保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討論與政策建議
3.1楊凌示范區現行征地補償價格
2010年4月13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省征地統一年產值及區片綜合地價平均標準的通知》(陜政辦發〔2010〕36號)公布了陜西省各縣(市、縣)征地統一年產值補償平均標準,楊凌征地統一年產值平均標準為1416元/年,平均補償倍數為27倍,平均標準為38232元/畝。
3.2可行性分析
由測算結果可知,基于耕地總價值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是現行征地標準的2.61倍,將研究的結果與非農建設用地的基本地價進行比較,可驗證我們構建的征地補償標準體系是否可行。根據《陜西省楊凌示范區國有土地基準地價表》所公布的數據,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選取中間標準,單位面積地價分別為24萬/畝,18萬/畝,13萬/畝,分別為楊凌示范區單位面積耕地價值的2.41倍,1.81倍,1.3倍,因此基于耕地總價值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是可行的。
3.3政策建議
2012年楊凌區基于耕地總價值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是現行征地補償標準的2.61倍,目前的征地補償標準偏低,主要是因為在土地征收的過程中僅對耕地的經濟產出價值進行征收補償忽略了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因此在構建征地補償標準體系時,應當把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納入其中。基于耕地總價值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完善了耕地的補償范圍,突出了耕地資源對農民的社會保障效用以及生態效用,有利于耕地資源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王仕局、黃賢金、陳志剛,等.基于耕地價值的征地補償標準[J].中國土地科學,2008(11);44-49.
[2]王湃、張安錄.農地價值構成及其評估方法研究[J].理論月刊,2007(6):163-165.
[3]艾建國、吳群.不動產估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李佳、南靈.耕地資源價值內涵及測算方法[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
[5]諸培新、卜婷婷、吳正延.基于耕地綜合價值的土地征收補償標準研究[J].資源與環境,2011.
[6]王仕菊、黃賢金、陳志剛.基于耕地價值的征地補償標準[J].中國土地科學,2008.
關鍵詞:生態可持續發展;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對策;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5-0838-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10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unan Province
CAO Sheng, ZHOU Wei-jun, LUO Si-ying, LI Jiao, HUANG Wei-li, DUAN Qun-tao, SONG Bi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5, China)
Abstract: To make clear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biomass resources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es of Hunan province in 2013 were selected, and quantity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ump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t ecological deficit per capita was 1.718 hm2 in 2013 in Hunan province, which indicate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was beyond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o,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unsustainable situation,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pacity; suggestions; Hunan province
S著全球人地關系矛盾的日益尖銳,生態環境總體呈現惡化趨勢,人類的生存進一步受到威脅,生態安全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的前言課題和研究熱點[1-3]。然而目前集中對湖南省地區的生態可持續性的研究較少,相關研究表明湖南省生態的發展缺乏整體布局與合理規劃,嚴重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的健康和持續發展[4-6]。生態承載力又可以對日益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危機起到預警潛在威脅作用[7]。因此,本研究根據湖南省實際情況,綜合考慮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地6種生態生產性土地類型,采用生態足跡方法,以2013年為例,全面定量評價了該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總體狀況,以期為湖南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湖南省屬于長江中游地區,地處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土地面積2 118萬hm2,以山地、丘陵為主,全省總人口達到6 737.2萬人(2014年)。湖南省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同時,礦藏豐富,素以“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著稱。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湖南省生態可持續性評價的數據來源于《2014年湖南省統計年鑒》及相關部門的統計公報,生物地域面積折算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1993年全球生物資源平均產量資料。所有數據均采用Excel 2010匯總統計。
1.3 研究方法
1.3.1 生態足跡計算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m Rees(1992)首次提出的,后來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等[8](1996)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起來,它是定量測度區域可持續發展最為常用的生物量衡量方法,能有效衡量某地區的生態供需關系是否處于均衡狀況。生態足跡是指在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條件下,維持特定人口資源消費和廢棄物吸納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分別將耕地、草地、林地、化石燃料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的面積乘以相對應的均衡因子(表1),計算得出6類不同土地類型的人均生態足跡。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如下:
Ef=■ej=■(rj×Ci)/(Pi×N) (1)
式中,Ef為總人均生態足跡,ej為第j種生產性土地的人均生態足跡;rj為均衡因子,Ci為第i種消費品消費量,Pi為第i種消費品全球平均產量,N為常住人口數。
1.3.2 生態承載力計算 將現有不同的土地類型面積乘以相應的均衡因子和當地的產量因子(表1),就可得到湖南省的生態承載力。人均生態承載力的計算公式如下:
Ec=■cj=■aj×rj×yj (2)
式中,Ec為總人均生態承載力,cj為人均生態承載力分量,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yj為產量因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態消費賬戶與生態足跡
2.1.1 生物資源賬戶 湖南省生物資源消費指標包括農產品、畜產品、林產品和水產品等。農產品主要由稻谷、小麥、玉米和高粱等13類組成;畜產品主要由豬肉、牛肉、羊肉和奶類等8類組成;林產品主要由水果、油桐子、油茶子和板栗等9類組成,將湖南省2013年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所對應的4類生物資源消耗量折算成可以相加的世界平均生態足跡分量(表2)。
2.1.2 能源消費賬戶 能源消費項目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電力和熱力等能源,根據全球平均消費足跡和折算系數將9類消費能源折算成化石燃料土地面積和建筑用地面積(表3)。
2.2 總人均生態足跡
由表4可知,生態足跡耕地的均衡面積為0.592 hm2/人,草地的均衡面積為0.525 hm2/人,林地的均衡面積為0.090 hm2/人,化石燃料地的均衡面積為0.997 hm2/人,建筑用地的均衡面積為0.173 hm2/人,水域的均衡面積為0.241 hm2/人。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地區雖然人均生態足跡不高,但因人口眾多,生態壓力仍然很大,總生態足跡,即6類用地的均衡面積之和為2.617 hm2/人。
2.3 人均生態承載力
由表5可知,計算得出湖南省2013年6類不同土地類型的生態承載力,耕地的人均承載力為0.290 5 hm2,草地的人均承載力為0.000 1 hm2,林地的人均承載力為0.186 1 hm2,建筑用地的人均承載力為0.541 0 hm2,總人均生態承載力為1.021 5 hm2。同時扣除12%土地面積作為保護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則該地區的總人均生態承載力為0.899 hm2。
2.4 生態盈虧
為了判斷一個區域的生產消費行為是否處于生態系統的可承受范圍之內,可將該區域的生態承載力減去其生態足跡從而得到該地區的生態盈余或赤字。按湖南省2013年常住人口6 690.6萬人計算,人均生態總消費水平為2.617 hm2,而其扣除保護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用地后的人均可利用生態承載力面積為0.899 hm2,人均凈生態赤字為1.718 hm2,湖南省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2.911倍,同時也低于世界人均2.0 hm2的生態閾值[9],說明該區域處于不可持續狀態,人地關系已經十分緊張。
3 小結與討論
湖南省2013年人均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2.911倍,人均凈生態赤字為1.718 hm2,這表明該區域生態資源處于超負荷、非合理利用狀態,造成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潛在惡化,區域可持續發展壓力面臨嚴峻挑戰。
湖南省6類土地類型的生態足跡水平具有明顯差異,按照均衡面積由大到小排序為化石燃料地、耕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地占總生態足跡的比率為38.10%,且化石燃料能源消費中以煤炭需求量最大。這反映湖南作為能源需求大省,經濟結構中工業生產占據比重較高,其工業發展和生活中能源需求強度已經超過該區域的自身承載力限度。因此,以問題為導向,精準施策,優化能值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重點抓好煤炭去產能,降低CO2排放量是減緩生態環境壓力的重要途徑。
若不考慮化石燃料消費足跡,其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的人均生態足跡為1.448 hm2,也大于其人均生態承載力0.899 hm2。這說明湖南作為農業大省,對耕地、草地和水域的利用強度過大。因此,該區域今后要嚴格土地管理,加強土地生態保護,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區域間協作,實現協同發展,減少生態足跡,提高生態承載力,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形成生態安全格局。
總體而言,本研究完成了湖南省生態可持續性分析,為今后指導該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對不同區域差異條件下的生態資源開發分級施策具有實踐意義。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生態可持續性評價是一個要素眾多、結構復雜的系統工程,如統計數據時用消費量和生產量計算,對廢棄物污染只考慮林地對CO2的吸收,都會使結果產生偏差,有關湖南省可持續評價的相關定義和研究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熊 鷹.基于生態足跡的湖南省生態消費水平可持續性評價[J].經濟地理,2008,28(2):304-307.
[2] 熊 鷹.湖南省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動態變化分析[J].生態環境學報,2012,21(10):1683-1688.
[3] 吳麗雙.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福建省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建泉州:華僑大學,2014.
[4] 杜 斌,張坤民,溫宗國,等.城市生態足跡計算方法的設計與案例[J].清華大學學報,2004,44(9):1171-1175.
[5] 盧中輝,陳紅霞.1995-2010年徐州市生態足跡測算與動態分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2,11(4):380-385.
[6] 張 穎.北京市生態足跡變化和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6,6(4):47-55.
[7] 周 ィ鐘祥浩,劉淑珍.高原生態承載力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 房地產 測繪 面積量算
中圖分類號:P218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家的相關規范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頒布了許多關于房產測繪中房屋面積量算的相關規定,有效保證了房產市場中各方 的合法權益,確保了產權登記、租賃、交易、抵押以及評估等工作的正常運行。但是在這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房屋面積量算工作進展情況將直接影響房地產的健康發展。
房地產測繪的主要任務就是針對房屋及相關構筑物展開測量、調查以及繪圖等工作,具體涉及到房地產的位置、數量、權屬以及質量等情況的測量和調查,并將這些情況繪制成圖,從整體上來看,測繪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將會對房產主的經濟利益帶來直接的影響。所以,房地產測繪工作目前受到了眾多人士的關注,及時解決房地產測繪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房地產面積量算的意義與內容
1.1房地產面積量算的意義
房屋及用地面積的量算,在房地產測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程,可以作為產權產籍管理機房地產開發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資料,同時也可以作為房地產稅征收、城市規劃的重要依據。量算房地產面積的工作技術性非常強,要求的精確度非常高,涉及到房地產權屬單位、開發商、個人以及國家的利益,因此,在整個房地產測繪中,房地產面積量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1.2房地產面積量算的主要內容
量算房地產面積主要涉及到量算房屋、用地的面積,其中房屋面積量算主要涉及到房屋建筑、房屋產權、房屋使用和建筑共有面積的量算,用地面積量算涉及到房屋的占地面積、各種地類面積量算、丘面積量算以及共有土地面積量算等。
2房地產面積量算工作中相關問題研究
2.1突出墻面部分面積的量算
在一些高層建筑中,其結構下面幾層屋內獨立稱重柱結構或者與墻體相連,這些情況都是可能存在的,如果在房屋面積量算中遇到這種問題,一般來說,不管柱子多大,其面積都應該納入到柱平面位置套內建筑面積中,同時這也就意味著這部分面積會分攤共有面積。當然這種方式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是存在弊端的,承重結構設計過程中要基于整棟建筑結構需要展開具體設計,不能一戶專用,因為這部分面積納入到套內面積中,不符合產權人利益,筆者建議這部分承重結構應由整棟房屋共同分攤。
2.2樓層計價差異問題
近年來隨著住宅商品化逐漸深入,房地產市場越來越活躍,同時房屋產權的關系也日益復雜起來,傳統的單一產權已經逐漸被多元產權轉化,在這種情況下,共有面積計價和計算分割就會出現突出的矛盾,例如地下室價格高于地上部分,將其作為功能區或者與樓層價格一致,很顯然,這種計價方法的存在嚴重侵害了權利人的利益,但是又非常隱蔽,怎樣站在面積計算的角度上解決這一矛盾的問題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2.3樓梯問題
樓梯在建筑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很多房屋面積和產權糾紛都與樓梯相關,所以怎樣對樓梯面積進行計算非常重要,在現階段的情況下,樓梯面積測算主要以《房地產測量規范》作為主要依據,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規范中沒有說到的問題。作為建筑面積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建筑設計越來越復雜,建筑面積也更加復雜,具體情況應該按照產權使用情況與設計情況對其進行確定。
2.4地下車位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購車族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地下車位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地方,很多人希望能夠獨立對車位進行交易,希望車位能夠升值,至于地下車位是否可以單獨計算面積,目前在《房產測量規范》中始終沒有明確的規定。以前地下車位多數都在地下室面積中,產權統一辦理,如果地下室是為整棟樓而服務的,就將其納入到共用面積進行分攤,按照這樣的計算方法,沒有車位的也被分攤的一部分面積,很顯然的,這也嚴重違背了權利人的利益。對于地下車位這種特殊的產權形式,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量算方式。筆者建議,如果車位擁有者具有相關合同,具有合法證明,在這樣的前提下埋設界址點,然后界址點進行測量得到坐標結果,利用這種方式可以順利的辦理產權以及進行車位交易。
3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穩步的提升,為了使房地產面積測算更加合理化、精確化,應該對一些共有產權問題管理進行強化,出臺一些政策作為保障,不斷強化房地產測繪工作,同時對相關法律制度及房地產法律進行完善,進而對房地產測繪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指導,這樣才能起到科學地引導消費的目的,使得房地產領域可以得到高效的運行,切實保障房地產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李朝奎,朱慶,王濤,趙杰.參心大地坐標系中的幾何量算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3(2):149-152+157.
[2] 唐遠彬,劉婷,南勝,劉文.自下而上基于標準圖幅的灘涂面積量算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2):15-17.
[3] 李天爍,胡春梅.基于近景攝影測量的Monte-Carlo實驗仿真法在水域面積量算中的應用[J].北京測繪,2014(4):9-12.
[4] 付勃.對房地產測繪和房屋面積計算工作的思考[J].吉林:吉林市房產測繪大隊,2005(2).
[5] 刁培嫻.關于房產面積計算有關問題的探討[J].甘肅科技,2004(05).
【關鍵詞】工程規劃;指標核算;工程測量;方法
工程規劃指標核算具備一定社會意義,因此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用于規范工程規劃指標核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即是《房產測量規范》,然而即便有此規范為指導,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測量結果。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令開放商與住房消費者均滿意的工程規劃指標核算方法,希望能為相關領域的發展做出貢獻。
1 工程規劃進行指標核算的意義
工程規劃指標核算是采集和表述工程及工程用地相關信息,利用測繪儀器、測繪方法及手段來測定工程、土地等基本狀況的工作。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上:
首先,工程規劃指標核算是保證工程和工程用地相關信息客觀準確的制約機制和手段,也是工程權屬、工程管理中一項基礎性、前期性的工作,是工程建設的重要信息指標。它能夠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準確性,對穩定建筑市場秩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工程規劃指標核算是處理相關產權問題,如登記、轉移、處理糾紛等的依據。通過指標核算,我們能夠得到一個形象、準確的圖示信息,可以將產權屬界定要素清晰地表現出來,從而提供關乎產權的任何信息。
再次,指標核算結果具有法律效應,能夠為產權人提供法律方面的保護。工程規劃指標核算結果是由房產管理相關部門發證確認的,其效力受法律保障,在處理產權糾紛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購房者的利益。從另一方面講,該法律效力同時能夠為處理違章建筑、違章占地等問題提供最有效的憑據。
最后,指標核算結果能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等多領域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導依據。工程規劃指標核算按照國家標準,對住房的環境條件、權屬狀況等做出了全面的描述。可見,工程規劃指標核算是指導城市土地資源開發及規劃建設管理等必不可少的資料之一。
2 工程規劃指標核算的方法分析
工程規劃指標核算的任務就是對工程本身及工程相關建筑物和構筑物進行測量調查和繪圖工作;對工程現場人為的、天然的荷載物進行測量調查和繪圖工作;對工程的權屬、位置、數量、質量及利用情況等進行測定、調查、繪圖等;并以此為依據,對工程測繪結果進行成本核算。目前我國工程規劃指標核算的主要方法如下:
2.1 基本方法分析
工程規劃指標核算歸根究底,還是屬于面積測算,其基本方法很多,一般按照數據來源將其分為解析法和圖解法,這里主要研究解析法。
所謂解析法,是指根據實際測量數據,如邊角關系、坐標數據等,進而求得相關面積值。面積計算方法具體包括幾何圖形法和界址點坐標法,前者適用范圍廣,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房屋、用地均是由幾何圖形工程的,后者則適用于形狀復雜的面積計算。
基于其直接關乎到購房者的實際利益,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相關標準及規定,如《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計容建筑面積計算規定》等文件。
2.2 當前工程規劃指標核算還存在的問題分析
(1)政府壟斷機制導致工程規劃指標核算缺乏市場競爭
雖然指標核算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適用于工程規劃,或者說特指房地產的指標核算,還處于初級階段,并未成熟,市場尚未開放。換句話說,無論要求進行工程指標核算的是開發商還是房產購買者,所能委托的機構都是政府規定機構,這就留下了公平不再的可能,難以得到最終認可。
(2)部分指標核算人員技術水平不達標、儀器及測繪過程不合理
一方面,某些房地產測量公司下屬職員中,專業的測繪人員數量較少,測量隊伍往往只能由一位當地測繪部門員工帶頭,領導剛畢業的學生開展工作,較之完成工作,更像是在完成一項實習,這樣的組合在實際工作時,往往會出現各種測繪問題,影響最終測繪質量。另一方面,各地所采用的測繪軟硬件質量參差不齊,且尚未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學合理的測算系統,所以各公司的結果往往并不一致,說服力不足。
(3)其他方面的問題
從其他方面看,目前工程規劃指標核算可能還存在諸如市場惡性競爭、市場信息不對稱、監督機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市場的發展。
2.3 工程規劃指標核算實際測繪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探討
建筑工程銷售面積之所以成為了目前行業內的重點關注話題,直接原因還是由于實際交易中存在不少計量核算不規范的情況。近年來,銷售面積一直困擾著開放商及住房購買者雙方,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筆者重點列出了幾點具體的測繪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法,如下:
(1)突出墻面的面積核算
在諸多高層建筑中,獨立承重結構柱必不可少,對于該部分面積的處理,一般我們是將其計入該柱平面所在的套內建筑面積中,但考慮到該柱并非一戶專用,因此,此方法也有所不妥。所以,我們應該依照《房產測量規范》,將其分攤至整棟房屋。
(2)伸縮縫的面積核算
對于伸縮縫,由于其相對面積并不大,單獨計算通行部分并不合理,面積界定結果往往并不準確,難以有效計算,所以,筆者建議,通行伸縮縫應計算建筑面積,沒有通行的部分,則由空間全樓均分。
(3)小區的有關面積核算
由于目前的住房以小區型為主,其中的容積率、綠地率、建筑密度、車位、間距等均直接影響這小區住戶的經濟效益,故對這部分的核算應該重點研究。
首先,容積率是總建筑面積與整個項目的用地面積之比,而當對應建筑物層高大于8m后,則應對該層面積加倍計算,這主要是因為容積率反應的是居民居住的舒適度。所以對其的準確計算,還是回到了對其中建筑總面積的計算,因此房屋面積測繪還是其重點。
其次,綠地率的值主要通過綠地面積與土地面積之比得出。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偷換概念,將其與綠化覆蓋率劃等號,這就直接對購房者的經濟效益造成了影響。對此,我們應該做嚴格區分:綠化覆蓋率的描述對象主要是綠化垂直投影面積的大小,且在計算綠地率時,不得計入宅旁綠地中距外墻1.5m、道路邊線1m內的綠地、地下車庫或者化糞池中的綠地等多種難以使住戶受益的綠地。
其他需要嚴格注意的重點,還包括建筑密度的計算必須包括附屬建筑物在內、住在車位配比需要嚴格按照0.8個/100m2建筑面積配備等。
3 結束語
工程規劃指標核算從方法上看,屬于測繪工作的一類;從工作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地籍測量和房產測量;從特點上看,即具備測繪工作的技術性,又具備一定的法律強制性;從價值上看,核算結果直接影響著開發商和住房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正因為其具備如此積極的意義,我們才應該對其工作方法做更深入的研究,力求保證核算結果準確無誤。
參考文獻:
[1]朱靜.AutoCAD在房產測繪系統的應用研究[J].工程與建設,2010(03).
[2]趙海云,王文彬,余瑩.房產面積產權屬性及其實現[J].測繪通報,2013(09).
[3]胡秀英.房產測繪市場的規范及房產測繪機構風險防范[J].山西建筑,2013(33).
銷售價格評估法(SPAR)是新西蘭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Bourassaetal(.2006)認為,SPAR方法可以作為測量房地產價格指數的一種有效方法。和重復銷售方法類似,SPAR方法基于匹配樣本,但不同的是它利用的是觀測期間的所有可獲得的價格數據。由于觀測期間大部分房屋并沒有銷售,因此他們的交易價格并不存在。因此,利用政府機構對這些房屋的產權評估來估計基準期的交易價格則成為了一種替代的方法。
2現階段中國主要城市建筑土地市場與房地產價格指數估算
2.1主要城市建筑土地市場價格指數
從常理來講,以上四種衡量房地產價格指數的方法都可以用于土地市場價格指數的測算。但實際上,建筑土地市場又不同于房地產市場的特征,其交易案例較少,而重復交易的土地更少。因此,有學者建議可以用同一區域相似土地的交易價格來代替。目前我國國內主要城市建筑土地市場價格編制,主要由國土資源部完成。國土資源部每個季度季度的全國主要城市地價,分綜合、商服、住宅、工業四個部分,并編制重點城市定基地價指數,也區分為綜合、商服、住宅、工業地價指數,其計算方法為直接使用價格指數法,而非通常采用的重復銷售法和特征價格法。事實上,也可以根據國泰安公司調查收集并開發的“中國房地產行業研究數據庫”,利用特征價格法關我國主要城市建筑土地市場價格指數。“中國房地產行業研究數據庫”包括2001年1月以來全國25個大城市土地掛牌交易的相關信息,如地塊名稱、坐落位置、土地面積、規劃用途、供地狀況、建筑密度、出讓年限、出讓形式、起報價、成交日期、成交價、受讓單位、交易地點等信息。但由于工作量較大,僅有基于特征價格法對個別城市的土地價格指數進行估算。
2.2主要城市房地產市場價格指數
相對于我國主要城市土地價格指數的測算與估計,我國主要城市房地產價格指數的發展相對成熟,較權威的指數包括中房指數、全國70個大中城市價格指數、偉業指數、中原城市指數、西安40指數等(表1)。
3述評與總結
結合上述幾種價格指數的優劣點,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現階段我國主要城市建筑土地市場價格指數和房地產價格指數進行簡要述評。
3.1數據資料
目前我國主要城市建筑土地市場價格指數和房地產價格指數的編制,數據主要來源于市場調研、國家統計局數據這兩大類。市場調研數據會存在樣本選擇偏頗問題;而官方統計數據則由房地產開發商填寫相關報表后進行上報,導致房地產交易相關數據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受到一定的質疑。對于國內城市土地市場價格指數,其數據則由國土資源部(與地方國土局)根據土地招投標價格等進行估算,數據相對準確。
3.2編制方法
目前,我國主要城市房地產價格指數的編制逐漸與國外接軌,更多的采用重復銷售法和特征價格法進行房地產價格指數的編制。但對土地價格指數而言,采用的是簡單加權的拉氏或帕氏價格指數。當土地交易市場結構有很大的變動時,反映即期市場結構的權重則會與現期市場結構嚴重不符,導致估算偏誤問題。而對于銷售價格評估法,目前在我國不論是城市建筑土地市場價格指數還是房地產價格指數,都沒有采用這種方法。事實上,我國已有不動產估價師協會的估價數據、抵押貸款機構的抵押貸款交易數據,鑒于銷售價格評估法的諸多優點,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銷售價格評估法或混合模型法來對這兩類指數進行估算。
3.3樣本選擇
從理論上來講,城市建筑土地市場價格指數與房地產價格指數都要求樣本的代表性較強、覆蓋面廣,并且其應用價值的時效性也決定了樣本數據必須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而目前我國國內的這兩類指標的估算與編制中,在樣本選取合理性與數據時效性方面都存在較多的問題。
3.4指標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