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精神心理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精神心理問題

第1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PBL教學法(基于問題教學法)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的五段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通常以小組進行,以問題為中心,要求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激發學生創新性、主動性等優點,目前在各學科教育中已廣泛應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變態心理學教學章節的特點,選取部分較難掌握的疾病或重點內容,如精神分裂癥、癔癥、廣泛性焦慮等,在授課之前布置相應的病例并提出相關問題,如該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發病原因、與相似疾病的鑒別診斷、相關干預方案等,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分組討論,以書面作業或在課堂中回答這些問題,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相關資料的查閱,問題討論也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其良好的團隊合作與交流能力。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授課教師針對病例予以適當講解,以加深學生對各類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學法不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變態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將之前部分科目的相關知識進行很好的鏈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礙內容需復習普通心理學課程中關于心境的含義,完成兒童少年期精神障礙相關問題需了解發展心理學的部分內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的社會康復需結合健康心理學的相關知識。

二、加強課堂案例討論,強化學生對各類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變態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過于抽象使學生難以理解,如人格障礙與普通人相似使學生很難區分,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因學生缺乏臨床實踐難以掌握其妄想、幻覺、情感淡漠等臨床特點。只有將各類精神心理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病原因、典型癥狀與具體案例相結合,避免單純的理論講述,才能使學生充分了解該病特點。因此,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習內容;在臨床案例教學時,增加案例討論學時數;根據案例分析其臨床癥狀并完成課后相關作業,以增強學生對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

三、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在具體的變態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對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節可以通過運用學生感興趣、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如電影教學、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避免填鴨式或純理論教學影響學習效果。如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在本門課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學生缺乏臨床實踐,較難理解該病幻覺、妄想、智力等方面的臨床表現及特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選擇觀看電影《美麗的心靈》的部分內容,通過分析影視作品中納什的特點,結合教師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該病的幻覺、妄想的臨床表現。同時,影片中納什在服用藥物過程中出現的思維活動緩慢、情感表達異常、下降等特點,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了解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康復的意義。在孤獨癥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缺乏孤獨癥臨床經驗的實際,可以通過選取觀看電影《雨人》的部分內容,結合雷蒙的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聯征(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興趣范圍狹窄及動作行為刻板)”的臨床表現。對于部分較為空洞的教學內容,如人格障礙,可以結合某些歷史、文學著作中的人物;講授偏執型人格障礙可以結合《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講授沖動型人格障礙可以結合《水滸傳》中的李逵;講授強迫型人格障礙可以結合歷史中的諸葛亮。通過介紹這些人物的相關事跡幫助學生掌握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和診斷標準,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經癥,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學生分組模擬精神心理疾病的臨床診斷過程,通過親身參與感受,了解相關心理疾病的特點及問診注意事項,加深學生對各類精神心理問題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識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注重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題目主要由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組成,這種考核方式存在死記硬背、內容偏多、不重視實踐操作技能掌握及學生易作弊等諸多弊端。變態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質的學科,其考核應注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贛南醫學院自開辦應用心理學專業以來,變態心理學考試試題全部由案例組成,要求學生針對案例進行分析,解決相關問題,以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同時,將變態心理學科目成績分多次考核,將在PBL教學過程中的發言情況、平時案例分析及討論情況、課程論文、病例情景模擬等內容作為成績的一部分,考核學生平時對各類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實際應用能力,鼓勵學生認真思考、總結,達到教學目的。

五、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強化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傳統的變態心理學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課間見習,使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因此,對于某些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神經癥、抑郁癥,或綜合醫院常見的心理問題,如軀體形式障礙、腫瘤科患者身心問題等,應盡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綜合醫院心理衛生門診的課間見習教學。學生通過查閱病歷、觀摩問診、案例討論、詢問病史等臨床活動,結合心理測驗及相關心理治療等工作,了解各類精神心理疾病的分類、診斷標準,提高問診、詢問病史、精神檢查、輔助診斷、常用心理測驗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重視人文精神培養

第2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根據中山市統計局公布的目前全市小學(212所)、初中(83所)及高中(16所)學校比例,分別抽取小學6所,初級中學4所,高級中學2所,以這12所學校的全部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71份,回收有效問卷98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8%。

1.2工具

1.2.1教師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學歷、代課年級及工作年限等內容。

1.2.2精神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問卷來源于原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編制出版的《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問卷內容為精神衛生基礎知識。共20個條目,答對一題計1分,答錯計0分,總分20分,得分越高,表明對精神衛生及心理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越高,總體正確率=樣本中所有個體正確回答的所有條目之和/(樣本數×條目數)×100%。

1.2.3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知識問卷主要包括對多動癥、抽動癥、孤獨癥、精神分裂癥、適應障礙及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等常見精神疾病的了解情況,設不了解、有點了解、基本了解及非常了解四個等級,以對每種疾病早期癥狀的識別及處理情況作為分級評分參考。

1.2.4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為原衛生部辦公廳2010年關于精神衛生工作指標調查評估方案的問卷之一,評價個體對于精神疾病的態度。問卷的第1、2、3、4、8、10題共6題的5個選項“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好說、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別計分為5、4、3、2、1。第5、6、7、9、11、12題共6題的5個選項則依次分別計分為1、2、3、4、5。最后計算總分,則為精神疾病相關態度問卷得分。得分越高,對精神疾病的態度越正面、越包容。

1.3實施程序

以學校為單位,對調查當日全部在崗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每份問卷都附有統一的指導語,承諾對所填內容予以保密,教師現場作答,研究人員提供指導,以便及時解答教師填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問卷完成后當場回收。1.4統計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一般性描述,根據資料性質分別進行t檢驗、Pearson相關及Spearman相關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中小學教師一般人口學特征及對精神衛生知識的需求和獲得情況

被調查教師平均年齡(36.28±7.14)歲,從教年限1~41年,平均從教年限(13.02±7.72)年。983名教師中,有228名(23.2%)反映在教學工作中遇見過患有精神疾病的學生;955名(97.2%)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學習精神衛生知識;在獲得精神衛生知識的途徑方面,新聞、雜志或網絡所占比例最高(70.2%),其次是在校課程或同事間交流(10.9%)、專業講座或培訓(8.6%)及專業書籍(7.8%)。

2.2中小學教師精神衛生知識知曉情況及對精神疾病的態度

精神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問卷總評分(15.92±2.50)分,總體正確率為79.6%;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評分(35.94±5.52)分;在對9種具體的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上,總評分為(19.03±4.19)分,其中對抑郁癥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者最多,有373人(38.0%),其次是精神發育遲滯(34.2%)和多動癥(33.6%),最差為抽動癥(13.4%)。

2.3不同性別及年級間精神衛生知識知曉情況及對精神疾病態度的比較

女性教師精神衛生知識與心理保健問卷總評分高于男性教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評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將初中與高中合并為中學組,顯示中學教師在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總評分上優于小學教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衛生知識與心理保健問卷及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相關分析

983名中小學教師精神疾病態度問卷總評分與其年齡及工作年限均呈負相關(r=-0.07,P<0.05)。

3討論

第3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關鍵詞】兒童原發性遺尿癥;中醫推拿;治療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704-01

兒童原發性遺尿癥是指年齡在5歲以上的兒童,在夜間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不隨意排尿,亦“尿床”,大多為功能性,男性較多(男女比例為2~3:1),輕者數夜1次,重者1夜數次,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癥, 部分患兒可持續至成年。遺尿若長期不愈可影響患者自尊心與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空想與幻覺等心理異常,而且對患兒的心理發育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都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遺尿癥必須及早治療,如病延日久,就會妨礙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發育。

1 小兒遺尿癥的病因

中醫認為小兒遺尿多為先天腎氣不足,肺脾氣虛不攝,膀胱失約或因不良習慣所致。科學研究發現,大腦腦干的功能發育延遲、膀胱功能發育延遲、睡眠覺醒功能發育遲緩、覺醒功能障礙、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因素都是導致小兒尿床的病因,環境壓力及心理問題會誘使尿床現象的加劇。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抗利尿素(Antidiuretic Hormone)因中樞神經受損分泌不足,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發育不良、信號傳導障礙,進而引起膀胱功能失調是導致遺尿癥的根本病因。治療以補腎益氣為主。另外,由于各種疾病引起的脾肺氣虛不攝、氣虛下陷,也可以出現小兒遺尿癥。少數小兒因肝經郁熱而引起遺尿。

2 小兒遺尿為兒科疑難病癥,筆者于2011 年4 月~2012 年4月采用推拿療法治療觀察本病, 取得了較好療效, 現報告如下:

2.1臨床資料

治療49例遺尿患者均為中醫院兒科就診的門診患兒,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遺尿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5例,女14例, 5~10 歲31例, 10~14 歲18 例, 病程最短7個月, 最長9年, 平均為12個月;輕癥每周遺尿2~3 次, 重癥每夜遺尿2~4次, 平均為3~6次/周,,尿床次數每日1次或1次以上5例,每周1~6次26例。患兒均睡眠深沉不易喚醒, 即使喚醒也意識朦朧。患兒就診時均見面色少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熟睡不易喚醒,睡中遺尿,反復發作,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無力。經尿常規、泌尿系彩超、脊椎x線檢查,未見異常,排除泌尿系統器質性病變。

3 治療方法

3.1 治則:溫補脾腎、佐以固澀。

3.2 治療方法:因為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尤其以肺、脾、腎三臟更為突出,所以小兒遺尿雖然有肝經濕熱郁結,熱郁化火迫注膀胱而致者,但多數由腎氣不足、下元虛冷或病后體弱、脾肺氣虛不攝所致。

3.2.1按百會,按人中,揉關元、中極、氣海,按揉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揉腎俞、揉龜尾、擦八廖,捏脊,脾腎氣虛者加補腎經,可溫補腎氣,壯命門之火;

3.2.2推三關,肺脾氣虛者重按百會、補脾經、揉外勞、擦中脘,手法由輕到重,均以補法為主。

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鐘,揉龜尾30次。推拿10天為1 療程,每天1次, 一般2~4 個療程, 4 個療程無效者停用。上述推拿療法為基本療法, 可隨證型不同酌情增減穴位。諸法結合,功在溫補,治在肺、脾及腎三臟,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當在情理之中。

4 治療效果

4.1 療效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治愈: 治療后未再遺尿; 好轉: 遺尿次數減少, 睡眠中能叫醒排尿;未愈: 遺尿無變化。

4.2 治療結果 本組49 例, 治愈32例, 好轉10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率85.7 %。

5 病案舉例

患兒陳某,女,8歲, 2011年7月11 日初診, 患兒于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夜間遺尿,一周內常有2~3 次遺尿, 有時一夜遺尿2~3 次。 夜間睡眠深酣, 不易喚醒, 喚醒后常哭鬧不安, 曾多次口服中藥、西藥效果不佳。現證見:面色無華, 精神疲倦, 小便色清量多,舌淡, 苔白滑, 脈沉細。尿常規正常, 泌尿系彩超、脊椎x線檢查,未見異常,排除泌尿系統器質性病變。證屬肺腎陽虛, 氣化不利,開合失司。

5.1 治則:溫肺暖腎, 助陽化氣,佐以固澀。

5.2 治法:小兒取端坐位,醫者一手固定小兒頭部,另一手拇指端按揉穴位,每個穴位操作30~50次。按百會、人中,揉丹田,按揉足三里、三陰交、腎俞、龜尾,擦八廖,捏脊,脾腎氣虛者加補腎經、推三關,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鐘。每天治療1次,推拿4 次后,患兒遺尿次數明顯減少, 又推拿治療2 個療程,遺尿消失, 繼續鞏固1個療程停止治療, 隨訪半年內未再復發。

6 觀察體會

6.1小兒遺尿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由于尿床直接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處事能力差、恐懼和害怕集體生活,許多孩子甚至出現偏執、膽怯,不愿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等精神心理障礙;尿床對孩子最大的危害在性格方面,尿床造成孩子不健康的性格會影響一生;甚至造成心理疾病。而且對患兒的心理發育和學習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都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如果病延日久,就會妨礙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發育。另外,小兒推拿治療期間應對患兒耐心開導,培養其自信心,消除其恐懼感,使之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同時加強營養,并注意適當的休息。做好家長的健康宣教。真正把小兒遺尿病重視起來,及早就醫。小兒推拿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加強了孩子腎和膀胱縮尿功能,從而起到治療作用。小兒推拿治療兒童遺尿溫腎固澀,療效顯著。

6.2兒童原發性遺尿癥, 屬于祖國醫學“遺尿”“遺溺”等范疇, 其發病與肺腎關系最密切。肺居上屬金, 腎居下屬水,肺為水之上源, 腎為水之下源, 肺主宣發肅降,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腎主蟄藏固密, 為封藏之本, 司膀胱氣化, 二者金水相生, 共司尿液的生成與排泄。若肺失宣肅, 通調失職,腎陽不足, 下元虛寒, 膀胱失于溫煦, 氣化失司, 開闔失常,膀胱失約而致遺尿發生。百會、人中均屬督脈, 百會又是三陽五會, 總督一身之陽, 其脈上達于腦, 下連足太陽膀胱經, 能達到升舉收攝之效。從解剖學上看, 其下為大腦皮層旁的中央小葉, 針刺可以興奮大腦高級排尿中樞的功能, 不僅激活了下位排尿中樞, 同時也將神經沖動傳向上排尿中樞, 引起效應器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改變, 起到治療目的。人中能醒神開竅。關元、氣海、龜尾根據腧穴的近治作用, 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癥, 配合取相應的背俞穴, 諸穴合用,可補脾、肺、腎氣, 振奮膀胱的氣化功能。足三里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 能通調三陰經氣以運行下焦, 有疏肝益腎功能。肝為將軍之官, 主謀略, 主疏泄, 與腎同源; 腎主骨生髓通于腦,。肝主筋, 小便失控也是由于膀胱之經筋松弛。捏脊法治療本病是根據中醫學說“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經絡的理論”。加強了背中線督脈經與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相關俞穴的傳導作用,具有強壯身體,溫補腎氣,壯命門之火,固澀下元,健脾益氣,通調水道等作用,能達到治療小兒遺尿癥的目的。以上諸法合用, 達到補益脾腎, 醒腦開竅,振奮膀胱功能, 達到控制小便之功效。在治療過程中取穴少, 刺激量輕, 雖有輕微的疼痛, 但患兒易于接受,未發現有明顯的不適。所以對小兒遺尿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同時家長應密切配合,培養孩子按時排尿的習慣,睡前控制飲水,注意耐心教導,以免增加精神負擔,以致影響身心健康。推拿治療兒童原發性遺尿癥具有簡、便、易、廉的優點,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明清 吳慧玲 , 淺談小兒原發性遺尿癥的治療 , [J] 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 2005年第3卷第12期

第4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一不順心就啃書吃紙

一向被李靜視為驕傲的兒子李翔,再過幾個月就將走上中招考場,迎來人生的第一場大考。然而幾天前,李靜接到兒子班主任的電話,說李翔竟然在班里啃書吃紙,人也變得狂躁不安,偶爾有暴力傾向,建議李靜帶孩子去看一下心理醫生。于是,李靜帶著兒子來到北京市某醫院心理科就診。未成年心理咨詢門診孫主任接待了他們。孫主任先讓李靜介紹一下兒子的情況。

李靜說,兒子在家很少有吃紙的行為,兒子吃紙的情況還是她從學校了解到的。幾天前,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給她,說同學反映,李翔平時喜歡吃紙,而且性情焦躁,希望李靜多給予關注。兒子放學回家,李靜就吃紙的事情詢問兒子。李翔卻緊閉嘴唇,什么都不說。看兒子一副打死都不說的架勢,李靜轉而向兒子的同桌了解情況。據李翔的同桌胡磊說,李翔平時學習很認真,就是愛著急,一旦題做不出來,他就眉頭緊鎖,順手就把書的一角給撕掉,然后放進嘴里咀嚼。有時,他直接用嘴銜起書頁,扯巴扯巴就吞肚子里了。僅僅是啃書吃紙也就罷了,據兒子的同學反映,近來李翔脾氣暴躁,易激怒,在班里與同學發生矛盾的時候,拎起凳子就想襲擊同學。老師批評他,他還說要跳樓。

說到這里,李靜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對孫主任說,一年前,她確實發現兒子偶爾有啃書本的行為。當醫生的朋友建議她帶兒子去醫院查一下,看孩子身體是否缺微量元素。李靜帶兒子到醫院做了各種身體檢查,均沒有發現問題,就以為是孩子的壞習慣。在家里她和丈夫盯得緊,不讓兒子有吃紙的機會,沒想到馬上要中考了,兒子啃書吃紙的行為又嚴重了,還出現了暴力傾向。這個節骨眼兒上,可不敢掉鏈子啊!李靜說話的時候,孫主任看到李翔煩躁地把視線移向窗外,他覺得有必要和這個沉默少年單獨聊聊。于是,他讓李靜到外面暫避一下。

經過孫主任的啟發和開導,李翔終于打開心扉,向醫生傾訴了自己的苦惱。

李翔說,父母對他從小就很嚴厲,這讓他一直很壓抑。上初中前,媽媽拉著他上各種特長班,他有了進步或獲了獎,媽媽恨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犯了錯,媽媽毫不留情地訓斥他。有一次,他彈琴時走了神兒,媽媽竟然用拖鞋打他的臉,那時,他內心就對媽媽很排斥。在父母的督促下,李翔考上了一所重點初中。剛上初中,媽媽就給他定下將來報考北京八中的目標。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媽媽高興得發朋友圈滿世界吆喝,還說將來兒子考上八中,她就在院里放煙花慶祝。

媽媽的高調讓李翔很反感,同r深感壓力巨大。此后的多次考試,他的成績始終不穩定,好的時候能考進年級前十,差的時候排在年級300名之后。每次成績下降,李翔就會被媽媽用各種方式警告。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李翔說他很難全身心放松學習。加之同學們都很優秀,班里比學趕超的氣氛很濃,他上課聽不明白或有習題不會,心里煩躁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把書本撕掉一角吞到肚子里。奇怪的是,吃紙后他覺得舒服多了,煩躁焦慮感也減輕了。此后一年多,他上學時幾乎天天啃書吃紙,好好的課本被他啃得缺頁少角。而隨著中考的一天天臨近,李翔說媽媽給他報了4個培優班,天天在耳邊催他學習,這讓他焦慮感加重,從啃書吃紙宣泄情緒,發展到一言不合就擼起袖子和同學干仗,導致同學們對他避而遠之。其實,他內心也很痛苦。

心理專家把脈:

壓力逼出心病患上異食癥

了解到李翔的大致情況后,孫主任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身體和心理檢查,初步診斷為心理因素引起的“異食癥”。接下來,孫主任讓李翔在外面暫時休息,他和李靜進行了交流。

孫主任對李靜說,異食癥是少年兒童在攝食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異常嗜好,對無營養、通常不應取食的異物,如玻璃、煤渣、毛發、紙張、紐扣等,進行難以控制的咀嚼與吞食。異食癥孩子的表現就是異食,比如李翔的臨床表現就是吃紙、啃書本。異食癥可以由兒童體內缺乏微量元素、貧血、腸道寄生蟲等引起。在臨床上,因為心理因素引起異食癥的案例越來越多,李翔就是其中一例。

孫主任對李靜說,他曾接診過一例喝墨水的13歲孩子,爸爸早出晚歸,媽媽忙于家務和帶妹妹,而他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被罵,感到自卑、孤獨,喝了墨水后覺得心情變好,一直以這種方式來緩解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李翔之所以啃書吃紙成癮,是由親子關系緊張、缺少父母情感關懷、學習壓力大、缺少伙伴等因素引起的。導致李翔患上異食癥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不良的親子關系。平時李靜對孩子管教過嚴,期望值太高,孩子彈琴走神兒竟用拖鞋扇臉這樣的方式打罵孩子,給孩子造成了難以消除的心理陰影,導致孩子關閉與她情感交流的閘門,有了心事就憋在心里,長期郁積于心,無處發泄,于是產生異食傾向。

孫主任指出,在與孩子情感交流方面,李靜和丈夫做得遠遠不夠。兒子進入初中后,李靜一下子給兒子報了4個培優班,使得孩子在雙休日疲于奔命。學習是一個勞逸結合的過程,平時孩子累了,應該想辦法給他放松,增加親子間的交流。在與孫主任的談話中,李翔曾抱怨父母只關心他的學習,很少帶他出去玩。即使去玩,也是在他強烈要求下父母才勉強同意的。親子互動少了,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疏離在所難免。

對于李翔患上異食癥的主要原因,孫主任認為是李靜對孩子施加的學習壓力太大。兒子剛進入初中,她就給兒子定下中考考取北京八中的目標,目標定得太高,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李翔在班里考了第一名,李靜將這個消息發朋友圈炫耀,其實那只是一次普通的期中考試而已。親友聚餐時,李靜當眾許下諾言:如果兒子能考上北京八中,她將在院里放煙花慶祝。這話也許是一時興起說出來的,但孩子卻實實在在記在了心里,心理壓力陡增。

孫主任對李靜說,經過他與孩子的交流,他感覺李翔是個很要強的孩子。那次期中考試考了全班第一名后,他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然而,其他同學也很優秀,有實力考第一名的孩子很多。有時考試一科發揮不好,就可能掉好幾個名次。李翔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實力,成為其他同學趕超的目標。此后,他再未考過第一名。然而,也正是兒子那次考全班第一名,把李靜和丈夫的胃口吊了起來。后來,看到兒子成績不穩定,尤其進入初三,隨著課程難度加大,李翔的成績在中上游徘徊,考取北京八中的可能性一點點減少。李靜急了,一口氣給兒子報了4個培優班,讓孩子整天處于緊張的學習之中,身心始終得不到放松。時間一長,出現心理問題是很自然的事情。

孫主任說,李翔性格偏內向,遇到困難會先自己解決,無法解決就壓在心里,通過啃書吃紙來緩解內心的焦躁情緒。在學校與同學關系緊張,讓他更加苦悶,更加劇了他啃書吃紙的怪異行為。

三方密切配合:

“吃紙”少年戒掉怪癖迎中考

經過綜合分析,孫主任向李靜提出具體建議:第一,醫生、家長和學校的三方努力是治療李翔異食癥的關鍵。平時家長應多給孩子“心理營養”,多陪陪孩子,多與孩子溝通談心,讓他精神上得到溫暖。現在進入中考關鍵期,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學習,不讓孩子感到是他一個人在戰斗。平時多傾聽孩子的苦惱,李翔性格內向,對于這樣的孩子只能走M他的心里,他才會與父母交心。在孩子的中考目標方面,要適當降低期望值,考試目標定得太高,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孫主任建議,平時家長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應及時化解,對于孩子做對的事情要多鼓勵,讓他建立強大的自信;對于不正確的事情要尋找原因,給予指正,不要過度地批評或者給予暴力,造成孩子過度壓抑,不愿與外界溝通。緊張的學習中,可適當帶孩子外出或參加團體游戲,緩解孩子緊張的心理,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李翔發生啃書吃紙的行為都是在學校,家長還要與學校多配合,尤其是和孩子的班主任多溝通,配合班主任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對孩子,老師應多鼓勵少批評。由于李翔出現心理問題,與同學們關系緊張,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可以設法幫助孩子恢復和同學們之間的良好關系,比如邀請李翔的同學到家里做客,請大家看場電影等。

第三,作為一名臨床經驗豐富的精神心理科醫生,孫主任接觸過很多類似的未成年心理咨詢案例,對于孩子的心理恢復頗有信心。他為李翔制訂了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案,讓李靜夫婦定期帶孩子前來進行心理疏導。孫主任叮囑李靜,平時孩子有什么癥狀,及時和他溝通,他會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案。

從醫院回到家里,李靜夫婦和兒子進行了交流。首先,李靜為自己平時對兒子施加的壓力進行道歉,并收回非讓兒子報考北京八中的話,至于報考哪所學校,一切視他的學習情況而定。為了給兒子減壓,李靜動情地對兒子說:“你學習上的努力爸媽都看在眼里,今后我們看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只要你為理想和目標付出了行動,什么結果我們都可以接受。”聽著聽著,李翔眼里亮亮的。

第二天早上,李翔背上書包出門的時候,李靜上前擁抱了兒子,并鼓勵他:“兒子,放下包袱,輕松學習,老媽和你一起戰斗!”此后,李靜每天都要和兒子至少擁抱一次。

第5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1-0086-04

【關鍵詞】 抑郁;危險行為;因素分析,統計學;兒童;青少年

抑郁(depression)是一種心境的低落狀態,多伴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兒童青少年的抑郁與成人相比,出現時比較隱蔽,它的發生通常有一個緩慢的、長期的過程,使成人期患抑郁的風險增加2~4倍[1],而且青少年的抑郁癥狀有復發的風險。抑郁可影響到兒童青少年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學校的表現、與同齡人及家人的關系,甚至導致自殺[2-3],通常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學習成績的突然下降、過敏性體驗的增加、朋友關系的惡化、社會交往或娛樂活動的減少、飲食的改變、睡眠障礙、經常疲勞、感到沒有價值、無望感等。兒童青少年的抑郁也增加了物質濫用和自殺的風險[4-5]。

1 兒童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特征

1.1 流行率 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兒童青少年抑郁流行率調查結果存在很大差異。美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15%的兒童青少年有抑郁癥狀,受重性抑郁影響的兒童青少年占3%~5%[6];澳大利亞每年約有3%的6~17歲兒童青少年受到抑郁的影響[7];意大利有5%~10%的兒童青少年有抑郁癥狀[8]。我國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42.3%,其中有抑郁癥狀的女生占45.1%,有抑郁癥狀的男生占39.5%;普通中學有抑郁癥狀學生占44.8%,重點中學有抑郁癥狀學生占40.4%,普通中學抑郁癥狀的學生顯著多于重點中學的學生[9]。

國內外兒童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率存在很大差異,可能是由于使用的診斷、測量工具不一致,評價標準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所造成。

1.2 年齡、性別差異 在兒童青少年中,抑郁的流行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10]。在兒童期,男女患抑郁的情況大體相同,但到青春期時流行率明顯增高,同時女孩患抑郁的頻率高于男孩[5]。抑郁在女性青少年中流行更為普遍,性別差異出現的年齡是13歲;與男孩相比,女孩患抑郁的概率更高,癥狀也比男孩嚴重[11-12]。有研究表明,近20%的女生在青春期發育過程中有過明顯的抑郁癥狀,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抑郁的癥狀有一些變化,但從青春期到成年早期較嚴重的抑郁有增加的趨勢[13-14]。

1.3 種族差異 美國學者Saluja等[10]對9 863名11~15歲的學生調查的結果顯示,18%的兒童青少年報告有抑郁癥狀,女生的報告率(25%)高于男生(10%),不同種群與文化背景的青少年抑郁的發生率不同,其中美國印第安裔、西班牙裔、白人、亞裔、非裔學生抑郁癥狀的發生率分別為29%,22%,18%,17%和15%。該研究同時強調,正確理解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率在男女之間以及不同的種群、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對于識別和治療該人群的抑郁癥狀有很重要的意義。

2 抑郁與多種健康危害行為的統計學關聯

抑郁通常與吸煙、飲酒、物質濫用、不安全、暴力等健康危害行為有統計學關聯,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并削弱社會功能,甚至引起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15-17]。陶芳標等[18]對合肥市城鄉3 127名中學生進行調查,在控制了性別、父母文化程度等社會人口統計學變量后,結果發現抑郁癥狀是打架、自殺意念、每天吸煙、大量飲酒、節食、見過、上網時間過長等健康危害行為的危險因素。

2.1 抑郁與自殺 有資料顯示,近幾年兒童青少年抑郁癥和自殺明顯增多,自殺是青少年死亡的第3位原因,成為突出的心理問題[19]。

2004年3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向醫生和病人發出通告,該通告是關于新近10種抗抑郁藥物的使用增加了自殺的風險。FDA咨詢委員會對所有兒科抗抑郁試驗的資料進行重新估計和分析,通過meta分析發現,青少年使用新型抗抑郁藥物治療組自殺行為發生的風險明顯高于對照組(使用安慰劑組)[20]。FDA的通告強調,抗抑郁藥物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的使用加重了抑郁的癥狀或增加了自殺的風險。

Marquet等[21]在荷蘭的研究也發現,1983-200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自殺和自殺企圖人數下降了50%,其中有60%曾嘗試過或采取過自殺的人被診斷為患有抑郁癥狀。這些有抑郁癥狀的病人有91%通過醫生進行了抗抑郁的藥物治療,通常情況下,采取過自殺行動比嘗試過自殺的病人當中抑郁的流行率高出8%。另外,在自殺未遂與自殺死亡的病人當中抑郁的癥狀和表現大部分是相同的。

2.2 抑郁與物質濫用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是“精神活性物質濫用”的簡稱,該類物質易使人體產生依賴性與成癮性,兒童青少年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往往出于好奇,容易濫用此類物質,從而導致對身心的危害。目前,兒童青少年容易濫用的物質有酒精、煙草、大麻以及等[22]。

2.2.1 抑郁與吸煙、飲酒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于行為與生活方式[23],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容易沾染健康危害行為。一項對杭州市某中學的調查顯示,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較為普遍,初一年級學生吸煙、飲酒率分別為9.7%,12.3%,高二年級學生吸煙、飲酒率分別為41.0%,62.9%,并指出開始吸煙與飲酒的年齡是相近的,且吸煙行為往往伴隨飲酒的行為,同時該人群的抑郁、緊張、脾氣暴躁等心理問題也較為突出[24]。

匈牙利學者Dudas等[25]對隨機抽取的職業學校和高中學校學生215名進行調查顯示,吸煙的學生比不吸煙的學生表現出更明顯的抑郁、焦慮癥狀;規律吸煙的學生抑郁癥狀得分高于不吸煙的學生及偶爾吸煙的學生。另外發現,有抑郁、焦慮障礙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吸煙者。該研究表明,抑郁及焦慮癥狀與青少年的吸煙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并強調有效地減少抑郁、焦慮癥狀的發生是預防青少年吸煙的重要措施。

酒精及含酒精的飲料在兒童青少年中的使用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緒可使兒童青少年酒精使用的風險增加,也為后來頻繁飲酒的發生埋下隱患。另外,飲酒也與負性的情感有關,如憤怒、擔憂等[26-27]。

O'Connor等[28]對42名4~5歲的兒童以及他們的母親進行調查發現,兒童出生前母親飲酒是導致兒童發生抑郁的重要危險因素,另外指出環境機制可能是這種關系的中介因素。也有研究發現,在1 a中的酒精依賴者患抑郁的概率增大,同時發現女性具有更大的危險性[29]。

2.2.2 抑郁與、違禁藥品 何倩等[30]對武漢市的5 677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嘗試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13人曾經至少使用過1次,該類主要涉及大麻、冰毒、、鴉片、海洛因等,嘗試率高達2.0%,男生和女生的嘗試率分別為2.8%和1.0%。嘗試的主要危險因素為經常吸煙、經常飲酒、有抑郁情緒、與同學人際關系不良等。

大麻使用的危害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特別是針對年輕人。大麻的使用也增加患其他紊亂狀態的概率,如青少年的厭惡情緒和品行的問題,同時也導致了程度輕的精神障礙和抑郁的心境[31-33]。

英國學者Boys等[34]對13~15歲的2 624名青少年進行調查顯示,有抑郁癥狀等情緒障礙以及有行為障礙的青少年使用上述物質的風險增高,并指出吸煙、飲酒和大麻使用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其中一種物質的頻繁使用會增加其他2種物質使用的風險。

Degenhardt等[33]對關于大麻使用與抑郁之間關聯性的一些研究進行了回顧,經分析發現,大量使用大麻與抑郁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當大麻的使用量減少或者經過統計學分析控制了一些潛在的混雜變量后,這種關聯變弱,但仍發現大麻的使用與抑郁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一項在荷蘭[35]的研究指出,年輕人大麻的使用與違法和攻擊行為有很強的關聯性,同時也與心理健康方面的因素(抑郁、孤獨等)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當控制了性別、年齡后這種關聯性變弱;當考慮更多其他混雜因素的影響時,該關聯失去了意義。

(MDMA)作為一種新藥出現在歐洲已有10多年的時間,最近關于使用MDMA的副作用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一些研究指出,使用MDMA與情緒健康問題相關聯,比如抑郁、焦慮等[36-37]。Huizink等[37]在荷蘭對1 580名個體從兒童期到成人期進行前瞻性研究,跟蹤時間為14 a。結果表明,在兒童期使用兒童行為量表(CBCL)診斷患有抑郁與焦慮癥狀的孩子與后來在青少年期間或成人早期使用MDMA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統計結果表明,該類人群使用MDMA的風險增高(OR=2.22,95%CI:1.20~4.11)。

2.3 抑郁與不安全 巴西學者Mitsuhiro等[38]使用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表(CIDI)和社會人口統計學、社會經濟學問卷,對巴西圣保羅市某醫院產科的1 000名懷孕的11~19歲的少女進行調查發現,貧窮的青少年占53.6%,無業者占90.4%,經濟不能獨立的占92.5%,輟學的占60.2%。在妊娠晚期使用的占6.0%(大麻為4.0%,可卡因為1.7%,2者都用為0.3%),其中至少出現一種精神障礙的占27.6%,發生頻率最高的是抑郁障礙,占12.9%;其次是創傷后應激障礙(10.0%)和焦慮(5.6%)。該研究同時指出,家庭破裂、輟學、失業以及較低的職業訓練水平是導致該人群發生此類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針對這種社會現象,需要制定一些預防性的政策或措施來減少此類危險行為的發生。

2.4 抑郁與暴力 暴力已成為一個影響公共健康的社會現象,印度學者對1 500名在校的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暴力和恐嚇事件在學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性別差異,男性是發生該類事件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同時指出該類人群有明顯的社會心理失調和不良的學校表現[17]。

美國學者Glew等[39]對3 530名三~五年級的小學生進行校園恐嚇情況的橫斷面調查顯示,有22%的學生涉及恐嚇事件(包括欺凌他人、受他人欺凌、兩者兼有)。這些學生在學校與正常的學生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安全感,其中欺凌他人和受他人欺凌的學生比正常的學生表現出更多的憂慮、恐懼(OR=1.5,95%CI:1.2~1.9;OR=1.8,95%CI:1.2~2.8),同時他們的學業也很可能受到影響。

Saluja等[10]對美國的六、八、十年級的9 863名11~15歲的學生進行橫斷面調查,來確定與抑郁癥狀有關的危險行為和危險因素。結果發現,抑郁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那些經常涉及恐嚇事件的學生(包括欺凌者和受他人欺凌)報告的抑郁癥狀是沒有涉及此類事件人群的2倍;另外,有抑郁癥狀的青少年物質濫用的行為也較多。

Lehrer等[40]對來自美國的80所高中和50所初中的1 659名女生進行調查發現,基線調查有較高抑郁癥狀的青少年后來與同伴發生暴力的危險增加了1.86倍(95%CI:1.05~3.29)。該研究表明,女性青少年的抑郁癥狀增加了后來與同伴發生身體暴力的危險性,并強調預防、診斷和治療該人群的抑郁癥狀有助于減少后來可能造成的損失。

3 青少年抑郁與健康危害行為之間因果關系探討

從以上的研究中很難找到抑郁與健康危害行為之間直接的因果關系,筆者以吸煙行為為例,選取部分研究進行吸煙與抑郁之間因果關系的探討。

3.1 青少年抑郁與健康危害行為的因果關系 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吸煙與抑郁之間有很強的聯系。Duncan等[41]認為,有2種提議來解釋這種聯系;有學者認為是抑郁導致了吸煙,可能的原因是具有抑郁特質的個體借助于吸煙作為自我解脫的方式。

陶芳標等[42]于1998年和2003年分別對合肥市城鄉6 所中學(初一至高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吸煙情況的調查監測,結果發現,2003 年中學生13 歲前吸煙、最近吸煙、規律吸煙和吸煙成癮 (分別為8.8%,12.0%,5.6%和1.7%) 比1998 年的發生率(分別為3.1%,3.0%,1.7%和0.6%)明顯增高,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指出,曾經吸煙、13 歲前吸煙、最近吸煙、規律吸煙、未嘗試戒煙和吸煙成癮者抑郁、焦慮情緒癥狀檢出率高,抑郁癥狀是規律吸煙 (OR=1.676,95%CI:1.122~2.503)和吸煙成癮(OR=2.753,95%CI:1.438~5.271)的危險因素。

也有研究指出,對于多數的青少年來說,吸煙與抑郁的關聯很大程度上是受無法觀察到的環境和遺傳因素的影響[41]。Goodman等[43]分別對8 704名和6 947名2組青少年(10多歲)吸煙狀況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進行為期1 a的跟蹤調查,抑郁癥狀采用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進行評分。第一組的樣本要求青少年沒有抑郁癥狀,用該樣本來確定和分析吸煙對發生抑郁癥狀的影響,此時,吸煙狀況為預測因素;第二組的樣本要求青少年在調查的前1個月不吸煙,用該樣本來分析嚴重的抑郁癥狀對后來發生大量吸煙行為的影響,此時,抑郁癥狀為預測因素。經過多元回歸分析顯示,當前吸煙是發生嚴重抑郁癥狀的一個很強的預測因素(OR=3.90,95%CI:1.85~8.20);抑郁癥狀使大量吸煙的危險增加了3倍,但當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后,經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基線調查的抑郁癥狀不是大量吸煙的預測因素。因此,該研究指出,青少年抑郁很可能不是導致大量吸煙的先決條件;相反,當前的吸煙行為是發生抑郁癥狀的一個很強的決定因素。

3.2 抑郁與健康危害行為共存 兒童青少年的抑郁往往伴有其他情緒障礙及品行障礙的發生,抑郁的女生通常有焦慮、物質濫用、進食障礙和品行障礙等[44]。男孩或女孩的品行障礙在他們出現抑郁癥狀時加重,事實上青少年行為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精神心理問題[45]。

Measelle等[46]對13~18歲的女性青少年的抑郁、進食障礙、行為、物質濫用4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抑郁、進食障礙、物質濫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行為則是降低的。并且指出:每一個癥狀區域的增大,都與其他癥狀區域的增加有關,起初的抑郁和行為預示著將來進食障礙和物質濫用發生的可能性增大,先前的進食障礙預示了后來物質濫用問題的增加。因此,某一個癥狀的出現都有可能增加其他癥狀出現的風險,表明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生共變,彼此相互聯系又互相影響。

4 小結

抑郁在兒童青少年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情緒問題。在兒童期男女的發生情況基本相同,但青春期女生的發生率高于男生,同時癥狀也比男生重一些。此外,兒童青少年的抑郁出現時不明顯,而且也具有復發的風險。抑郁給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可以導致情感障礙、軀體化癥狀以及沾染各種健康危害行為等。因此,及早發現和處理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狀并及時糾正、制止各種不良的健康危害行為,對于該人群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這也是兒少衛生工作關注的重點領域。

目前的諸多研究采用的都是橫斷面的調查分析方法,尚不能很好地判別抑郁與健康危害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其因果關系需要采用定群設計的隊列研究進行進一步的探尋。開展以心理健康促進為核心的預防和緩解青少年抑郁癥狀的心理衛生活動,也可能減少青少年健康危害行為的發生。

5 參考文獻

[1] PINE DS, COHEN E, COHEN P, et al.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s predictors ofdepression:Moodiness or mood disorder? Am J Psychiatry,1999,156(1):133-135.

[2] KANN L, KINCHEN SA, WILLIAMS BI,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1999:State and local YRBSS Coordinators.J Sch Health,2000,70(7):271-285.

[3] BRENT DA.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the youthful suicidal patient. Ann N Y Acad Sci,2001, 932:106-128.

[4] CHEUNG AH, EMSLIE GL, MAYES TL. The use of antidepressants to treat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MAJ,2006, 174(2):193-200.

[5] HAZELL P.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vid Based Ment Health,2003, 6(4):103-104.

[6] BHATIA SK, BHATIA SC.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m Fam Physician,2007, 75(1):73-80.

[7] SAWYER MG, AMEY FM,BAGHURST PA, et al.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Australia:Key findings from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ust N Z J Psychiatry,2001, 35(6):806-814.

[8]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try Hum Dev,2003,33(3):209-226.

[9] 馮正直, 張大均. 中學生抑郁癥狀流行病學特征.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 14(2):103-105.

[10]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4, 158(8):760-765.

[11]REINHERZ HZ, PARADIS AD, GIACONIA RM,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m J Psychiatry,2003,160(12):2 141-2 217.

[12]CANALS J, DOMENECH LE, FERNANDEZ BJ, et al.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t eighteen:A 7-year follow-up study in a Spanish nonclinical population.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11(5):226-233.

[13]GARBER J, KEILEY MK, MARTIN C.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Predictors of change. 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2,70(1):79-95.

[14]LEWINSOHN PM, PETTIT JW, JOINER TE JR, et al. The symptomatic expression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 Abnorm Psychol,2003,112(2):244-252.

[15]WELLER EB, WELLER R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2000,61(Suppl 1):9-13.

[16]GLIED S, PINE DS. Consequences and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2,156(10):1 009-1 014.

[17]MUNNI R, MALHI P. Adolescent violence exposure, gender issues and impact. Indian Pediatr,2006,43(7):607-612.

[18]陶芳標,張金霞,毛琛,等. 抑郁、焦慮癥狀與中學生多種危害健康行為.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131-133.

[1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Geneva, WHO,2001.

[20]SIMON GE, SAVARINO J, OPERSKALSKI B, et al. Suicide risk dur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m J Psychiatry,2006,163(1):41-47.

[21]MARQUET RL, BARTELDS AI, KERKHOF AJ,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in Dutch General Practice 1983-2003. BMC Fam Pract,2005,6:45.

[22]肖水源. 青少年物質濫用的預防.中國學校衛生,2005,26(8):666-669.

[23]WHO. The WHO cross-national study of health behavio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from 35 countries: Findings from 2001-2002. J Sch Health,2004,74(6):204-206.

[24]姜彩霞, 裘欣, 楊海飛, 等. 杭州市城區中學生健康危險行為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2):1 037-1 038.

[25]DUDAS RB, HANS K, BARABAS K.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moking in school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smoking prevention. J R Soc Health,2005,125(2):87-92.

[26]KAPLOW JB, CURRAN PJ, ANGOLD A, et al. The prospective relation between dimensions of anxiety and the initiation of adolescent alcohol use.J Clin Child Psychol,2001,30(3):316-326.

[27]PARDINI D, LOCHMAN J, WELLS K. Negative emotions and alcohol use initiation in high-risk boy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ood inhibitory control. J Abnorm Child Psychol,2004,32(5):505-518.

[28]O'CONNOR MJ, PALEY B. The relationship of prenatal alcohol exposure and the postnatal environment to child depressive symptoms. J Pediatr Psychol,2006,31(1):50-64.

[29]GILMAN SE, ABRAHAM H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order of onset of alcohol dependence and major depression. Drug Alcohol Depend,2001,63(3):277-286.

[30]何倩, 王增珍. 武漢市大學生嘗試情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1):28-31.

[31]FERGUSSON DM, HORWOOD LJ, SWAIN-CAMPBELL N. Cannabis use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ddiction,2002,97(9):1 123-1 135.

[32]ARSENEAULT L, CANNON M, POULTON R, et al. Cannabis use in adolescence and risk forpsychosis: 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 BMJ,2002, 325(7374):1 212-1 213.

[33]DEGENHARDT L, HALL W, LYNSKEY M.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nnabis use and depression. Addiction,2003,98(11):1 493-1 504.

[34]BOYS A, FARRELL M, TAYLOR C, et al.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substance use in young people aged 13-15 years:Results from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Br J Psychiatry,2003,182: 509-517.

[35]MONSHOUWER K, VAN DORSSELAER S, VERDURMEN J,et al. Cannabis use and mental health in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Findings from a Dutch survey. Br J Psychiatry,2006,188:148-153.

[36]PARROTT AC, BUCHANAN T, SCHOLEY AB, et al. Ecstasy/MDMA attributed problems reported by novice, moderate and heavy recreational users. Hum Psychopharmacol,2002,17(6):309-312.

[37]HUIZINK AC, FERDINAND RF, VAN DER ENDE J, et al.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use of MDMA: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J,2006,332(7 545):825-828.

[38]MITSUHIRO SS, CHALEM E, BARROS MM, et al. Teenage pregnancy:Use of drugs in the third trimester and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Rev Bras Psiquiatr,2006,28(2):122-125.

[39]GLEW GM, FAN MY, KATON W, et al. Bullying,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5,159(11):1 026-1 031.

[40]LEHRER JA, BUKA S, GORTMAKER S,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s a predictor of exposure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ong US femal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6,160(3):270-276.

[41]DUNCAN B, REES DI. Effect of smoking on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A reexamination of data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m J Epidemiol,2005,162(5):461-470.

[42]陶芳標,黃錕,高茗,等.合肥地區中學生吸煙行為與主觀生活質量評價.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2):132-136.

[43]GOODMAN E, CAPITMAN J.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teens. Pediatrics,2000,106(4):748-755.

[44]AVENEVOLI S, STOLAR M, LI J, et al. Comorbidity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odels and evidence from a prospective high-risk family study. Biol Psychiatry,2001,49(12):1 071-1 081.

[45]BEYERS JM, LOEBER R. Untangling developmental relations between depressed mood and delinquency inmale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2003,31(3):247-266.

第6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摘要】目的 總結橄欖腦橋小腦萎縮的臨床表現,給予相關護理措施,改善患者預后?方法 觀察20例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患者的臨床表現?結果 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患者臨床以小腦性共濟失調?言語不清?飲水嗆咳?排尿功能障礙?帕金森癥狀等最常見,給予相關措施?結論 20例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患者經過治療及精心護理,痊愈出院,并能在出院后家中高質量生活?

【關鍵詞】橄欖腦橋小腦萎縮;小腦性共濟失調;言語不清;護理

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是一種不明原因的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它可以影響小腦?基底節?錐體系?中樞自主神經功能以及脊髓運動神經元?(臨床表現為)出現不同程度的小腦癥狀?帕金森癥?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錐體系癥狀?本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且后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對橄欖腦橋小腦萎縮度護理報道少見,為探討此病的護理措施,本科對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20例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了觀察,總結了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例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患者均符合Gilman多系統萎縮診斷標準[1],四組臨床特征:1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或排尿功能障礙;2 帕金森樣癥狀;3 小腦性共濟失調;4 錐體系功能障礙?可能的多系統萎縮,其中一組臨床特征加上另外兩個分屬不同系統的體征;很可能多系統萎縮,每組臨床特征加上對多巴胺反應差的帕金森樣癥狀或小腦性共濟失調,確診多系統萎縮需經神經病理學證實?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齡37-73歲,平均(57.0±7.5)歲;發病年齡31-66歲,平均(54.4±7.5)歲?其中4例直系親屬中又類似病史?

1.2 臨床表現 所以患者均有小腦性共濟失調癥狀,6例有雙下肢易疲勞感,5例有眼球震顫;16例出現帕金森癥狀,主要表現為行動遲緩和肌張力增高,有兩例表現為震顫;17例有言語不清,11例有飲水嗆咳;12例有頭暈,12例有小便障礙,主要表現為小便失禁,也有表現為尿頻尿急的?18例有腱反射活躍,15例有肌張力增高,10例有病理征陽性,1例有強哭?

1.3 治療

主要是對癥治療,運動障礙可給予左旋多巴,但療效有限,同時也可予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或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服用外周α-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米多君?氟氫可的松可及多飲水,穿緊身衫和彈力襪,增加鈉鹽的攝入?

1.4 結果

16例出現帕金森癥狀,12例有頭暈,其中1例發生跌倒,以致臥床不起,經過護理,患者能病房內活動;11例有飲水嗆咳患者中有1例發生肺部感染,經過治療護理,好轉出院;12例有小便障礙,2例留置尿管,經過護理,無尿路感染,并有1例拔除尿管;20例患者中有2例年紀較輕,小于40歲患者有嚴重心理問題,經過護理,患者能積極態度對待疾病,樂觀態度對待生活.

2 護理

2. l 心理護理 由于該病進行性發展,行走不穩?行動遲緩?不自主運動?飲水嗆咳?言語不清?患者常常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年齡輕,因此心理壓力大,患者容易出現表情淡漠?情緒低落,焦慮?抑郁情緒?自私等人格改變,故應特別注意其心理方面的改變并防止自殺傾向[2]?醫護人員應加強精神心理治療和護理,使患者能積極的配合[3]?同時主動與患者進行有效的護患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對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關心.表示出對她們的同情,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積極凋動患者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向家屬說明支持和鼓勵對患者所起的積極作崩?

2.2 提高生存質量 通過主動與患者交談,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并適時的點頭?微笑?輕聲應答等,以表示對患者尊重?同情和鼓勵,讓患者把引起焦慮的原因表達出來,減輕心理壓力,達到精神解脫[4]?同時認真指導家屬對患者多一些體貼與關心,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使家屬變成護理患者的支持因素,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2.3 頭暈?直立性低血壓的護理 患者改變,尤其是從臥位突然站立時,易因大腦供血量減少發生暈厥 ?臥位時應采取頭和軀干比下肢高15°~20°姿勢,目的是促進腎素釋放和刺激自主神經”.因此,要告知患者及家屬改變時,動作盡可能緩慢,先在床上活動肢體后再慢慢站立,身邊應有親屆陪伴,并且告知穿緊衫和彈力襪.也可以防治直立性低血壓?

2.4 飲食護理 患者進食困難,肌張力高,能量消耗大,營養低于機體需要量,因此,在飲食上給了高蛋白,高熱量,低脂,高纖維素.高維生素的食物,并增加鈉鹽的攝人和富含酪胺飲食如奶酪?酸牛奶?酵母?豆類?泡菜等.

2.5 用藥護理及注意事項 針對多系統萎縮疾病常用的藥物有小劑量左旋多巴?米多君?金剛烷胺.神經節苷脂.氫化可的松等.激素治療時需注意防止鈉潴留和水腫,使用米多君時要觀察患有無皮疹?寒顫,心律是否規則,如心率每分鐘少于60次,應及時報告醫生,服用金剛烷胺超過3個月需監測肝腎功能.服用左旋多巴時注意直立性低血壓,因其本身也可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并做好相關記錄,告知患者及家屬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均要交代清楚,如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及時對癥處理?

2.6 排尿障礙護理 每天評估患者排尿情況,尿失禁時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更換衣褲,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尿潴留時應用物理方法促進排尿,如聽流水聲?熱毛巾濕敷下腹部等,必要時借助B超進行殘余尿量測定.有報道稱尿潴留與多系統萎縮患者生命威脅的呼吸障礙有密切關聯[5],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進行留置導尿.導尿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注意每日會陰護理兩次,防止尿路感染發生?

2.7 語言功能障礙的護理 該患者主要是構音不全,語速緩慢,欠流利.針對此特點.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語言功能的訓練:首先開始發單音如“啊”音.也可以發數字音.然后再進行單個詞,逐漸過渡到短語,文章,這樣有順序逐步進行,資料可以用兒童讀物.訓練過程中借助鏡子的視覺反饋作用讓患者了解自身發音時的舌位及口腔運動情況[6]?

2.8 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的護理 患者出現飲水嗆咳?吞咽困難主要是由于本病累及雙側皮質腦干束出現假性延髓性表現?積極預防飲水嗆咳和吞咽困難導致的誤吸[7],預防肺部感染,因此,要進行隔日飲水試驗.方法:讓病人取坐位.用30ml的溫開水讓病人在5妙鐘內飲完,然后評估患者飲水嗆咳的程度,針對性地進行吞咽功能的訓練?也可以用針灸方法刺激局部癱瘓的吞咽肌恢復吞咽功能.

2.9 生活護理 為患者提供一個清潔?舒適?安靜的休養環境?

2.10 出院指導 囑患者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得單獨外出,注意安全?根據天氣變化要隨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及肺炎,禁止服用鎮靜劑,避免一切導致疾病癥狀加重的誘因?囑家屬對待患者因耐心細致并遵醫囑帶管道?及藥物?

3 體會

本病預后較差,其平均病程不高于9年?最近有研究表明,低發病年齡?糖尿病?吞咽困難及Hoehn and Yahr 5級可能提示其預后更差?橄欖腦橋小腦萎縮至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癥治療,加強護理?在病程中因行走不穩?頭暈?眼球震顫等, 易發生跌倒, 使頭部和四肢發生多處外傷或骨折; 病程進展過程中出現帕金森綜合征, 可導致肢體活動受限,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因飲水嗆咳和吞咽困難發生誤吸和吸人性肺炎; 因言語不清?書寫功能障礙致使語言溝通障礙; 因出現排尿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疾病晚期患者始終意識清楚?無認知功能障礙, 出現焦慮?抑郁?自尊低下;本病護理要點主要是用藥護理?對癥護理與功能鍛煉, 因患者意識清楚, 注意安撫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情緒, 用人性關懷的理念進行全程護理?

參考文獻

[1] Gilman S,Low PA,Quinn N,et al.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system atrophy.J Neurol Sci,1999,163:94-98.

[2] 朱克 神經病學一自主神經系統疾病(M) 北京:人民軍區出版社?2001.82-89

[3] 戴妙霞.多系統萎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0):1297-1298

[4] 任巧玲.腦血管病患者抑郁特點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0):627

[5] 戚曉昆:朱克 多系統萎縮的診斷與治療進展【期刊論文】-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2(02)

第7篇:兒童精神心理問題范文

一、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現狀

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這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宗教信仰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吳團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注: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范意識以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可將民族心理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系統為基礎,在后天的環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生的各種心理現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用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系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注:參見韓忠太:《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的區別》,《云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從以上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作者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作者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試論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戰線》1986年第6期;熊錫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質探微》,《思想戰線》1990年第4期;熊錫元:《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特征論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征并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和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注:徐黎麗:《試論我國民族心理研究》,《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祀風俗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系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系。(注:參見榮麗貞:《蒙古族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淺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注:參見蘇世同:《論苗文化與苗族主體心理結構》,《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于冒險、敢于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這種特征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境及宗教。(注:參見伊力合木·克力木:《維吾爾族的經商心理及其歷史根源》,《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注:參見周興茂:《論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那順呼吁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參見那順:《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閆麗娟、鐘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閆麗娟、鐘福國:《裕固族心理素質透視》,《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注:參見南文淵:《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說綜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注:參見石國義:《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思辨》,《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注:參見崔英錦:《略論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4期。)馬麗華論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注:參見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參見云公保太:《歐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銀軍:《試論侗族共同心理素質》,《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順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質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施建業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注:參見施建業:《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注:參見戴小明:《關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質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作者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于民族心理特點的范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鐘元俊對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論證;(注:參見鐘元俊:《試論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2期。)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的影響;(注:參見郭建榮、郭廣瑛:《論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張踐認為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注:參見張踐:《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系;(注:參見郭大烈:《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相互作用,經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境中介,經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在既屬于民族又屬于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系;(注:參見李景春:《論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注:參見李尚武:《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比較》,《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4期。)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關系。(注:參見卜鼎煥:《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哲學動態》1994年第12期。)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注:參見施國光:《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浙江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但從20世紀80-90年表的有關論文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展比較研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復。

二、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在定位、概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

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于心理學科范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如果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于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展規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認識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作者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于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煉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必須采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和思維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度,如滿意、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于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常會遇到環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于環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是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度和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認識、情感、意志之間統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作者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詞匯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96頁。)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和自動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由中樞系統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一的效能。感覺神經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則包括周身、軀干、內臟等器官的神經系統。(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頁。)自動神經系統則專管營養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系統,又稱植物性神經系統。以上所說的神經系統,則是心理產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系統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系統越復雜,心理活動則越復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系統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如消化器官的飽、餓、渴,呼吸器官的順暢、喘逆等)。(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第115頁。)有了以上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心理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近年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內,并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于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成果仍屬于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可以說,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實地調查法,它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實地調查,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注:參見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頁。)它包括許多具體的調查方法,如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訪問、調查會、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數理統計方法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注:參見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頁。)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學進行的心理研究問題來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一直束縛著研究者們的頭腦,因此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親自到民族地區體驗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者為本民族成員,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發展中的共同規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間去,也很難得出客觀和公正的結論,因為民族個體的心理現象千差萬別。一般的學者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依靠文字資料,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民族心理調查與研究:基諾族〉序》,《民族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相同,即從選題開始,經過文獻綜述,形成假設;選擇研究類型,對變量進行分類;選擇被試,制訂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后撰寫科研報告。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采用非實驗法,而非實驗法又有五種具體方法,它們分別是調查法、測驗法、實地考查法、歷史研究法、地域比較法。(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心理學者使用這些比較規范的研究方法,在個體民族成員心理和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對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進行了對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理論方面內容很分散,很難從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某一民族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展規律。另外,民族學和心理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許多雷同之處,但由于雙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許多重復的研究項目出現,改變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盡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疇的內容很多,我們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系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時經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數民族群眾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系問題。(注:參見徐黎麗:《甘寧青地區民族關系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盡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行難度較大。(注:參見郭正禮主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疆民族關系的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頁。)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長期的聯系。從心理學界來說,盡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第二,個體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大開發。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開發商希望對西部各個民族有個全面的了解。西部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區域自治法和自治條例實施過程中以及在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中,民族心理的積極影響將促進西部大開發各項戰略決策的實行和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如維吾爾族和回族善于經商的心理特點則有助于這兩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消極影響則會阻礙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進行和民族地區發展,如一些民族閉關自守的心理特點則不利于該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許多從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區,調查西部各個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論文,并積極倡導各個民族發揚優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拋棄與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個民族早目走上興旺發達之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實施,個體民族心理研究會進一步深入發展。因為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的實施需要西部各個民族的配合,各個民族要配合國家的戰略決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認識和理解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各個民族帶來的好處,然后才能在行為上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決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投稿咨询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区一区二|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天天摸天天透天天添| 一本综合久久| 91九色最新地址|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久久|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6|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色欲av亚洲一区无码少妇|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双 |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黄页网站视频免费大全| 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大片免费看| 亚洲天天综合色制服丝袜在线| 国产成人AⅤ|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av女蜜柚m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网在线|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小雪尝禁果又粗又大的视频| 国产精品卡1卡2卡3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