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課程融合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語文課程校本化 教學優化 情境學習 思維狀態 凸顯體驗
一、課程校本化與教學優化
“課程校本化”,就是學校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為目的,在課程、教學領域中,依據國家意志和師生實際開展優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校本化教學的過程與傳統相比往往更加生本、有序和有效?!罢n程校本化”其實是“生本教學”理念實踐的具體體現。在課程校本化建設過程中,語文學科主要通過激活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將教材文本融合于擁有學生知識、生活和情景的再構文本中,從而得到貼近在場學生的創造性情境學習。
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偏重老師預設下的完美設計,或偏重某項特定的活動體驗,或偏重固有文本的深度探究,或偏重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而更多時候很少審視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由此帶來的弊端是使課堂教學評價失去了確定性,眾說紛紜的評課,不自覺地成了鼓吹課堂成功的支持者,最后給予的印象結論是——凡上的示范課都是成功的課,讓語文課堂教學的界定沒了相對標準的角度?,F在看來,這一現象的確值得我們反思。筆者認為,在語文學科校本化教學建設中,教學的優劣更應該成為判定教學行為得失的重要維度。語文校本化教學的有效結構應是,教學起步階段能夠從照顧文本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教學發展階段能夠以生之“趣”促教學之“動”從而創造“有生”情境,教學階段能夠順勢讓學生獲得重組、超越或顛覆“前概念”的學習體驗;教學尾聲階段能夠給學生留下明晰的再學習能力。
下面筆者就以同仁開設的公開課《飲酒》三個片段為案例,談談在語文課程校本化建設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教學優化的幾點思考。
二、案例相關陳述
1.背景說明。
這是一堂為校內優質課活動評比開設的試講課。課題是出自八年級下語文教材所選的陶淵明的《飲酒》,由我組同仁老師執教。執教班級為本校七年級學生,學生水平在年級中為較好。本次教學性質屬于借班試教。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置了以下三項目標:(1)根據詩歌內容想象情境,根據補充的資料豐富詩歌中留下的空白。(2)通過品味詩歌的關鍵詞領會詩人心境。(3)初步了解陶淵明這一隱士形象的獨特之處。
在上課之前,教師為學生的“學”準備一份課前預習資料。資料中包括三項重要內容,包括提供了《飲酒》一詩的原文以及注釋;提供了一組能夠表現出陶淵明個性特征的詩句;設置了一個前置性學習的問題“請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2.教學片段陳述與評析。
(片段一)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學習一首陶淵明的詩。說到陶淵明,魯迅這樣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那么,隱士,在你的想象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描述說出來聽一聽。
生:隱士吧,一般應該住在深山老林里。
師:你說的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對吧。
生:隱士嘛,說話方式應該很自我,常人看上去比較脫俗。
師:嗯,講的是隱士在氣質上有這樣的特點。
生:想象中的隱士,喜歡不問世俗之事,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什么的。
生:非常清高,喜歡喝點醉酒,還可能弄點高雅的音樂孤芳自賞,還有點怪異。
師:這兩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全面,從他們的概括中我們能感受到隱士的所具有的內在之處。
生:隱士的樣子嘛,外出訪友都還會戴著草帽。
師:我們的同學很有想象力,這樣的想象真的很形象,這算是讓我們看到了隱士的一個外形。
生:許多的隱士其實為了更好地謀求仕途,所以,假的隱士多過真的隱士。
師:沒錯。我們知道,陶淵明,確確實實選擇做了一個隱士。陶淵明這個隱士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好,現在我們通過學習他的一首飲酒詩,看看是怎樣的情況呢?請大家先結合注釋閱讀這首詩,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根據理解自己去朗讀。
……
(評析)
這是課堂的始發階段,在“印象隱士”的適中求問中,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好奇之心,因為,對于“印象”,只要有過了解,自然就能夠說出一二。因此,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小小提問,十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該課的興趣。
(片段二)
師:很遺憾,電腦放不了音頻文件。聽錄音就改為誦讀了。大家一邊聽著誦讀,一邊再調動想象,并借著想象去豐富一下詩歌中所寫的地方有什么特點?
(2分鐘后)
師:誰先來?
生:詩歌所寫的這個地方,詩人出門便可以看到南面有座高山,有山自然也有水。
師:悠然見“南山”,或許所居住的房子就面朝南面。
生:也許,但是下面說到飛鳥相與還,可以想象清晨有鳥飛來飛去。
師:就是說會鳥鳴不斷。
生:可以看到山頭那里還有繚繞云霧,透過清晨的日光。
師:那一定很安靜,寧靜。通過想象,我們可以感受南山之美??墒窃娎飳懙馈敖Y廬在人境”,這又是一個什么人聚集的地方?
生:大概是一個住了很多農民的村莊,但是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師:那么,為什么我們感受到是那么美的地方?
生:詩人雖然生活在人多之地,但是眼里是另一種情景。所以,這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讓一個人得到安靜。
師:為什么陶淵明不去深山里,徹底寧靜的地方隱居呢?
生:深山里條件沒有那么好,一個人生活總得跟外界打交道,不然就可能成為野人。
生:其實,隱居的意義就在于在內心里得到一種清凈,修煉,不在乎外在生活。而外在生活恰恰很好地磨煉一種清凈的內心。
師:講得太好了,心靈的隱居才是隱居真正的內涵。大家再想象一下,詩人現在在做什么?什么模樣?借助提供的學習資料,大家去想想這個問題。
生:他正在采。就像農夫一般的打扮。
師:還可能做其他的事嗎?
生:我在想,他或許正在地里勞動,“種豆南山下”。
師:沒錯。會飲酒嗎?
生:會的。而且會喝得有些醉。
師:陶淵明為什么要親自參與耕田勞作?
生:可能他太閑了,只有勞動打發時間。
生:可能這樣做比做官要多很多的自由。
生:也許是勞動可以讓人變得自我一些。
師:所以,能靠自己的勞動吃飯,起碼內心更心安理得,自由從容。
(相關教學設計)
1.(詩歌所寫的是什么地方?)聽錄音,用你的想象豐富它,詩人在一個怎樣的所在?
(1)南山之美,課文直接描寫“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想象:山巒、云霧、泉水、夕陽、飛鳥。
(2)“人境”,什么人聚居的地方?喧鬧的車馬中坐的是誰?
為什么陶淵明不去深山里,到徹底寧靜的地方隱居呢?(心靈的隱居)
2.詩人在做什么?他什么模樣?
3.陶淵明為什么要親自參與耕田勞作?
(評析)
這是課堂的發展階段,對比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都會發現執教老師精心設置了許多細小問題,這些問題的精心在于緊扣詩句,不脫離本文;適合學生表達,又符合人物本色;問題連環相扣,又自然銜接。以上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課堂發展階段順利并且深入推進,學生的表現多有價值之處。
(片段三)
師:剛才通過對“悠然”與“茫然”的區別體會,我們初步感受到了陶淵明對質樸自由的田園生活的追求,并且在這追求中力求自由輕松的快樂,他的醉,本質含義更是對這樣的生活陶醉之情?;氐秸n堂開頭的那個問題:陶淵明這個隱士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在這首詩中,陶淵明應該像一個農夫一樣過日子。
生:他很大不同就在于住在人群中而不是山林里。
師:陶淵明在生活狀態上,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過著很世俗的生活,并不是喝仙露生存。
生:他的許多行為都很質樸。
……
師:陶淵明詮釋的“隱居”并非一種姿態,而是一種生活;“隱士”并非清高自傲的文人,而是閑適自在的生活者。他告訴我們隱居無需放棄現有的一切,并在詩中告訴了我們隱居的秘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p>
(評析)
這是課堂的階段,教師的最后一問,并沒有繼續深入,而是非常巧妙地回應開頭,完成了一次整體關照??此茮]有必要,其實非常必要,回馬槍的功用在于讓課堂教學內容的主旨得到更為明確的揭示。筆者認為,這是執教老師高明之所在,因為,再精彩的過程,再精細的策略,再精巧的環節,無非就是讓我們對某一個單一的重大問題,有更為清晰的理解。課堂之功就在于此。
三、關于教學案例總結的幾點思考
校本化教學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有效教學?或者說什么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既符合語文特性又符合教學本質規律?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量的個性教學實踐總結與反思。然而,透過上述一則案例與分析,我們或能對當前如何開展校本化教學在課堂教學優化上多一些新的認識。
1.積極創設學習情境,打開課堂之門。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一來看,教師非常清楚的一點就是,努力做到能讓學生更好更方便地進行一種情境式的學習。在教學始發階段,通過學生“學前經驗”或“前概念”的誘發,非常迅速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情趣。當然教師是有備而來的,她為學生準備的學前資料三項任務布置,就提前讓學生完成了一種已有知識的提煉。這是“學”的良好預備,也是“教”的最好準備。這種從學生中來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了敲開教學之門的最好秘訣。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教學階段中,教師并不是簡單對學前資料學習的反饋與檢測,而是根據課堂即興中對教學對象——“陶淵明印象”的描述,再次創造全新的學習情境,把課堂預設中要呈現的內容聯系起來,一步步讓課堂生態變得豐富與活躍起來?!讹嬀啤方虒W創設的提問是得當與有效的,因為很好地生成一個激發多數學生認知的可接觸性話題。
遵循“生本教學”理念的校本化教學,其實質就是教師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抓住學情,再努力創造不同機會激勵學生呈現自己的“前概念”,從而在學習交流中分享彼此觀點,對不同意見作出比較、選擇,讓學生思維感受到刺激,做出多元反應。因此,課堂結構的第一階段,教師要善于洞察他們的心理,未卜先知,巧設橋渡之路,激勵學生熱情參與,做到快速打開教學之門。
2.教學不在于教,以促成學習思維狀態作為使用教學手段的出發點,促進教學生成。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二來看,我們注意到教學活動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進。執教老師能夠機智地抓住學生經驗反饋,通過發揮自由想象、補充文本內容兩大預設的教學問題,不斷掀起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層次性、過程性體現得很充分。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來,教學活動便成功地誘導學生保持住了活躍的學習思維。也正因為這一點,這段教學過程很有活力,有效知識大量生成。
校本化教學的本質表現就在于學生能在課堂教學中帶來真正的生成。由于每個學生背景不同,經歷有異,他們頭腦中的“前概念”必然是多樣的、隱蔽的,可能還是不可思議的。譬如,教師讓學生想象詩人的居住之所在有什么特點,學生想到的已經大大超越了文本表面的東西,這種生成為下面的矛盾問題做了很巧妙的鋪墊,也為揭示陶淵明這個人物的內在做足了點染。因此,優化校本化教學課堂,不可忽視的是,保持學生的學習思維狀態才是教師運用教學手段的出發點。任何教學手段的豐富與否,精彩與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激發學習思維涌動,排除終止學習思維的障礙才是需要值得考慮與實踐的。
3.促成清晰、有效的學習印象與體驗更有意義,優勝教學多項內容的側重。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三來看,執教老師駕輕就熟,以一個環節服務另一個環節,以一個有效問題過渡到另一個有效問題,使得《飲酒》一課的教學主旨凸顯,輕松地讓學生獲得對人物形象的清晰認識。我們注意到,經過課堂上的反復體驗,學生對于陶淵明“隱居”形象的再認識已經相當明了。事實上,對于《飲酒》的解讀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就學生經驗而言,在一堂課里能夠對一個主旨問題得到這樣充分的理解已經相當不錯。
這樣看來,優化校本化教學課堂需要改變教師以往意識的是,促成清晰、有效的學習印象與體驗更有意義。看似小范疇,但能讓學生獲得有效體驗,對于一堂課來說,也是足夠了,而并非一定要獲得語言、背景、技巧、情感、內容等在內的那種“五臟俱全”的印象。事實上,一方面有教師的胸有成竹,一方面有學生的多元理解,彼此在一堂40分鐘課堂時間里能充分體驗學習探究的樂趣。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職;語文教學;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1-0047-02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為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學方法和途徑。然而,教師必須認清其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本質,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其與傳統語文教學的優點相結合,才能提升中職語文教學效率[1]。如何才能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呢?筆者選取典型教學案例,分析多媒體教學法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發揮的作用。
1 認真分析教材,有針對性使用多媒體
在中職語文教材中,不是所有課文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學法教學的?,F行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的閱讀與欣賞課文章節,如《我的母親》《藥》《雷雨》《項鏈》等閱讀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設置合理問題,使之有梯度、有步驟、逐層遞進、逐層講解,這樣容易達成應有的教學目標。下面以莫泊桑的《項鏈》第一課時課件(部分內容省略)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環節:同結局,以詩入文
鑒于本文有“出人意料、合乎情理”的小說結局,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以詩導入新課。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明?倫文敘《題坡百鳥歸巢圖》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總不見。
――清?無名氏《冰雪詩》
教師邊講解邊展示多媒體課件內容:“這兩首詩前三句都平淡無奇,結尾句卻奇峰突起,化平淡為神奇,詩意的大逆轉給人以特別深的印象。這種大逆轉類似于歐?享利式的結局,它們的共同點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本文《項鏈》的結局也是如此。”這個導入環節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紛紛產生趕緊去尋找《項鏈》的結局的欲望。
第二環節:介紹作者與故事情節
1)待導入新課后,多媒體出示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出示,重點用不同顏色表明,加深學生記憶)。
2)(先讓學生速讀五分鐘)運用演繹法,從文章的結局往前推,導出文章的結構。屏幕展示問題:文章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從結局往前看,連續發生了哪些事情?
從結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個問題如果教師直接提問,學生也許不會在意,甚至是不太理解,當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就會盯著問題去思考。
3)從文章的內容看,大家不難理解出人意料,可說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據嗎?對于這些根據,也許學生不易理解,當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講解,輔之多媒體課件展示文字:“文章波瀾起伏的情節肯定比平鋪直敘更能吸引人,但情節的設置應合乎事理,不能脫離實際,這樣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編硬造,出人意料,卻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會有什么審美價值,也必將遭到人們的唾棄。對于文學作品,無論是長是短,都須遵循四字真言――合情合理?!?/p>
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了解作者,理解本文的小說結局,從中也給學生體會文學作品(小說)貴在合情合理。
第三環節:重點分析故事情節發展的根本原因
1)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它內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馬蒂爾德的悲?
2)馬蒂爾德在文中有哪些表現?
3)一個人如果所處的環境不好,有自己的夢想,有不好的心情,這不允許嗎?這有錯嗎?
4)那是否認同馬蒂爾德的做法?為什么?
5)文章以悲劇收尾,除了馬蒂爾德的個人因素之外,會不會有其他原因呢?
6)在體味虛榮的危害時,你同情馬蒂爾德的遭遇嗎?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感受?
限于文章篇幅,此處問題答案省略,這個環節中教師根據問題出示答案,教師對多媒體出示的答案給予講解,學生在課堂中聽講;有時候學生可以交流討論,可以適當做一些筆記。如果教師不用多媒體教學法,很難讓學生參與第三環節的故事情節發展原因討論或者討論不深入,最終也不能理解文章結局。
可見,中職語文多媒體教學通過大量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對文章整體性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剖析文章內容。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和教材的實際需要來設置多媒體課程和教學內容。
2 設置師生交流環節,保證教師主導地位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避免把課堂教學變成課件展示課,否則會使教師由課程授課者變成機器操作者,從而導致教師主導地位被電腦(機器)的主導地位所取代[2]。下面以日本作家栗良平《一碗清湯蕎麥面》的部分課件內容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環節:新課導入(內容略)
第二環節:故事復述
由于文章篇幅不長,教師可以設置復述故事環節,要求學生抓住開端、發展、、結局的情節結構,注意時間線索。這個復述故事環節幫助學生梳理情節結構,明確小說的寫作順序、故事跨度時段,然后再判斷哪里是小說的開端、。教師可以隨機點一位學生進行復述,必要時教師可以讓同桌做補充,然后教師出示故事復述的段落,讓學生再次理解復述故事需要注意哪些?
第三環節:分析研討課文(部分內容略)
1)寫人物往往抓住哪幾方面的描寫?
2)以母親為例,找出其四次要面的語言描寫,并找出這四次說話的區別。
3)母親由非常害羞地開口要一碗清湯蕎麥面,到少一些害羞,再到非常平靜地說出要三碗清湯蕎麥面,這里面有一個變化發展,其原因是什么?
4)他們已經好幾年沒有再來北海亭面館吃面了,老板夫婦為什么還要年年將二號桌上擺好“預約席”的牌子? 在老板夫婦身上,主要體現了怎樣一種社會公德?他們主要給予了母子三人以什么?
教師在課堂中巡視,適當提醒部分未看書的學生。這些問題不難,學生在熟讀課文基礎上,可以前后桌交流討論,意見可以不一致。當時需要學生認真分析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問題,學生思考后即可發言,有不同答案的可以適當補充。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需要點評回答情況并展示問題答案要點。
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務必適當加入師生互動活動的環節,以增進師生間的溝通,確保教師的主導地位并發揮其指導作用。
3 設計切實有效的內容,注意適當的教學節奏
現代社會網絡資源豐富,為教師在教學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趨于多元化提供了條件。為此,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教師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必須選擇切實有效的教學內容,且是最具有代表性、啟發性、互動性的材料[3]。如學白的《將進酒》詩歌時,設置教學目標不要過多,下面是筆者設置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聲情并茂,準確傳達情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析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通過多角度品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體會學習的樂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體會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感受詩人充實深厚的內在情感及潛在的郁怒情緒。
另外,多媒體教學節奏的控制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顧教師講授知識,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那課程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積極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是傳統中職語文教學手段的有利補充。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這一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實際,將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和方法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相融合,為學生創造出更為優化的學習環境,不斷探索出更為新穎的語文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韋芳.中專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初探[J].金色通道,
2009(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