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航空航天科學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主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哈爾濱二四二醫院主辦的全國性國家級學術期刊,1990年創刊,規格為國際通用的大16開本,月刊。國內刊號cn23-1379/r,國際刊號issn 1005-9334,郵發代號14-8,每月10號出版,每期12元,全年定價144元。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先后被選為:
①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②中國科學技術核心期刊;
③黑龍江省優秀期刊;
④全國性臨床綜合醫學及特種醫學優秀期刊;
⑤曾被選送參加在德國萊比西舉辦的國際書展,并獲金獎等。
被以下國內知名數據庫收錄:
①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②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
③萬方數據庫等。
重要通知
本刊從2011年1月始更名為《航空航天醫學雜志》,原名《航空航天醫藥》請登陸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
辦刊方針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實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緊緊圍繞航空航天醫藥衛生工作的特點,突出航空航天工業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與有關的醫學科研,組織交流航空航天醫藥衛生基礎理論研究和疾病防治工作中的經驗,及科研成果,其主要任務是對航空航天醫藥的有關范疇,測重于航空航天工業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和一般臨床醫學、進行航空航天工業衛生、預防保健、疾病防治等的科研成果報道與學術信息交流
期刊簡介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1990年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哈爾濱二四二醫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學術期刊,全國各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4-8,(自2009年7月起已經改為月刊)。廣告經營許可證號:2301004070005。
主要欄目
專題講座、論著、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研究生園地、衛生事業管理、醫學綜述、護理園地、經驗論壇、調查報告、中醫中藥與中西醫結合、個案報道、醫藥新動態。重要欄目說明:
專題講座:每期將邀請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針對性的對某一項醫學研究的科學分析與總結。
論著:以報道醫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國家重點課題的醫學進展、醫療新技術和診療經驗為主要內容。
基礎研究:報道獲國家級、省市級醫藥衛生獲獎成果。
研究生園地:專門刊發學校研究生或在職研究生所撰寫的學科論文。
衛生事業管理:主要刊登科學化醫院管理的論述性文章。
醫學綜述:主要刊登作者對跟某醫學領域一些重點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與進展。
臨床研究:主要由臨床醫生應用臨床工作中的診斷、治療方法,通過分析一定數量的病例進行科學分析總結,介紹診療經驗。
英文名稱: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主管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2615
國內刊號:32-1429/V
郵發代號:28-14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航天模型是模仿各種航天器設計、制作的可發射升空的模型航天器。我國航天模型運動則是伴隨著航天事業發展而興起的一項科技體育運動。1994年,我國首次組隊參加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標志著中國航天模型運動正式啟動。到2014年,我國航天模型運動已迎來第20個年頭。20年來,我國航天模型運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產品研發到生產管理、從項目推廣到行業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國模式”,為國家爭得了許多榮譽。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參與航天模型運動人數較多的國家之一。
發展歷程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模型火箭(屬于航天模型的一類)首先在美國和前捷克斯洛伐克興起。50年代,模型火箭逐步標準化、系列化、商品化,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和普及。1957年,美國出現了模型火箭套材及其專用的模型火箭發動機,并且成立了國家火箭技術學會(NA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cketry),負責模型火箭技術的交流和管理。同期,東歐各國,如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和波蘭等也大力發展模型火箭運動。1959年,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審議并通過國際模型火箭競賽規則(1984年后執行《FAI 運動規則,4d部分,航天模型》)。從此,模型火箭運動正式列入國際航聯所屬的國際性比賽項目。
我國作為火箭的故鄉,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曾試圖開展模型火箭運動,并組織有關力量對模型火箭技術進行過探討和初步研究,但因模型火箭發動機的安全問題未能解決,致使這項運動在我國的推廣和普及受阻。
1992年,原航空航天部四院四十一所研發的模型火箭發動機項目通過技術鑒定,并取得西安市公安局頒發的生產銷售許可證。從此,我國有了自己的航天模型品牌――“四凱”。1994年6 月,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題詞――“欲上九天攬月,先玩模型火箭”,發出了在我國開展群眾性航天模型運動的號召。同年,我國首次組隊參加第十屆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獲得一枚銀牌及團體第8名。隨后的歷屆國際航天模型大賽上,我國運動奪得過多枚金銀銅牌,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為在國內大規模普及航天模型運動,使其健康、有序地發展,國家體育總局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器材供應渠道、舉辦骨干培訓班、制定比賽規則,還陸續在相關的體育賽事中增設航天模型項目,在部分城市試辦基層活動和中小型比賽等,為更廣泛地開展航天模型運動創造了條件。2000年5月,第一屆全國體育大會航空模型比賽航天項目競賽暨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開賽, 2000年8月,首屆“飛向北京-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天模型專項比賽開賽,標志著我國航天模型運動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目前,航天模型運動已在國內大部分城市開展,國家級賽事包括一年一度的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飛向北京-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競賽、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和全國體育大會等。為配合這些賽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有相應的層層選拔賽,每年參與人數都超過百萬人次。特別是近幾年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比賽及大學生力學競賽等活動越來越受重視,成為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科技創新和實踐活動、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的重要平臺。
“動力”保證
航天模型運動是以模型火箭發動機為基礎的一項運動,由于沒有安全穩定的模型火箭發動機,我國早期的航天模型運動剛有萌芽就胎死腹中。1990年5月,原國家體委、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科協聯合委托原中國航空航天工業部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研究所開發模型火箭技術。1991年,該所試制出首批模型火箭發動機,并進行了模型火箭及其配套產品的開發。1992年末,模型火箭發動機通過由原國家體委和原航空航天部聯合主持的技術鑒定。
為保證航天模型項目經營活動不受干擾,四十一所專門成立了西安四凱模型火箭公司,從事模型火箭發動機及模型火箭的研發和生產。相關系列產品的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我國推廣和普及模型火箭運動創造了良好條件。2002年,西安四凱模型火箭公司并入陜西中天火箭技術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又改制為陜西中天火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無論隸屬關系和公司屬性如何變化,四凱一直致力于國內航天模型運動的發展,已開發模型火箭發動機產品20余種、箭體產品20余種,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出口到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目前,中天火箭公司仍是我國唯一一家生產模型火箭發動機的企業,并通過派人參加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培訓航天模型師資力量、為項目改革發展出謀劃策等方式為我國航天模型運動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才培養
中國是航天大國,不能沒有航天模型運動,這正是當初開展這項運動的出發點之一。20年來我國模型火箭運動的開展表明,它不僅是一項運動,更重要的意義是通過它可進行科學技術的普及和后備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其它科技體育項目一樣,航天模型運動也是我國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航天模型被廣泛用于青少年素質教育和航天科普教育。通過讓學生參與模型設計、組裝、裝飾和發射過程,可以培養青少年的動手動腦能力,引導學生崇尚實踐、崇尚科學。通過拼裝具有時代特征的航天模型,如“二號”捆綁式火箭,“二號”F型火箭,“三號”火箭等模型,能更好地向青少年和模型愛好者宣傳我國航天事業的進步,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情操。此外,航天模型的拼裝、調試、飛行需要大家相互協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對培養青少年綜合素質和團隊精神、進行科學實踐教育和挫折教育也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展望
20年來,盡管我國航天模型運動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目前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模型火箭發動機的技術水平還無法完全滿足國家隊的需要。提高模型火箭發動機性能水平,使國家隊用上自己的發動機訓練比賽,仍需努力。
關鍵詞:工業X射線探傷室 輻射防護 防護技術
中圖分類號:R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092-02
由于X射線探傷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起著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工作過程中使用X射線探傷技術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人員受到輻射,X射線探傷技術只能在探傷室內進行使用,探傷室將輻射與工作人員存在的環境相隔離,為工作人員的健康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見,探傷室的防護效果尤為重要,其主防護墻的屏蔽厚度、屋頂的屏蔽厚度、通風管道的屏蔽厚度的參數都需要經過準確地分析、計算來確定。
1 工業X射線探傷技術的主要介紹
X射線探傷技術是一種無損探傷,是在保證工件或原材料狀態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全面檢查與測試,確保其質量、性能等方面符合預期的標準。除了X射線探傷技術以外,常見的無損探傷技術還有超聲波探傷技術、滲透探傷技術等,由于X射線探傷技術的可靠性與準確性與其他技術手段相比都十分優秀,因此X射線探傷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中的應用比較常見,并且在航空航天中的各個環節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航空航天產品的生產階段,需要經歷5個階段,分別是原材料入場、原材料復驗、毛坯生產階段、精加工階段、成品交付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正常運行都離不開X射線探傷技術的無損檢測,在檢測過程中,不合格的產品會被自動剔除,只留下優質的產品,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檢測的航空航天產品的質量才有保障。
航空發動機為航空提供了飛行動力,其使用環境處于高溫、高壓、高荷載狀態下,如果航空發動機的質量不過關,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飛機無法維持其正常飛行狀態,對飛機上的工作人員、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由此可見,航空發動機作為飛行的必要工件,其無損檢測非常必要。X射線探傷技術是在高溫環境下,使用工業X射線探傷室中的X射線球管來發射X射線,從而對航空航天的工件或原材料的狀態進行檢測,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屏蔽措施不合理,就會造成X射線泄漏的現象,眾所周知,X射線對人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并且具有極強的穿透性與輻射性,普通的防護措施是無法降低其影響的,不僅會對人體造成巨大的輻射傷害,還會對資源環境產生反射性的污染。
在使用X射線探傷技術進行工件或原材料狀態檢測的時候,X射線會穿透墻面、門窗對人體、環境造成透射、散射、漏射,也就是說,在對X射線進行防護的時候,也要從墻面、門窗這兩個方面進行屏蔽。在進行X射線防護的時候要遵守3個基本原則:第一,要進行減少X射線的使用時間,從根本上斷絕X射線泄漏的可能性。第二,增大與X射線接觸的距離,雖然X射線的輻射能力非常強,但是也并不是沒有弱點,還是有一定的范圍限制,只要工作人員盡可能地拉開與X射線的距離,就能夠大大降低受到輻射的嚴重程度。第三,要根據科學的技術手段進行X射線的屏蔽。
2 工業X射線探傷室輻射的防護設計
2.1 探傷室的規格與參數
探傷室是對工件或原材料的狀態進行檢測的場所,起到屏蔽X射線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會分為探傷間、控制間、附屬用房等。
通過相關參數我們能夠了解到,X射線呈環向照射,管電壓為320 kV,22.5 mA的額定工作電流。由此我們能夠分析出探傷室的規格與相關參數:管電壓在15~320 kV,管電流在0~22.5 mA,具體的數據結果還要根據X射線探傷技術的使用情況來確定。
2.2 屏蔽厚度計算
2.2.1 主防護墻屏蔽厚度
探傷室的墻體、門窗,都是屏蔽X射線的有效方式,因此,經過科學計算確定墻體厚度是非常重要的。確定主防護墻屏蔽厚度分兩個步驟進行:首先,要能夠熟練掌握主防護墻的屏蔽厚度計算公式;第二,要注意對最大允許透射量的計算,從而確定主防護墻的屏蔽厚度的最小值,其屏蔽厚度一定要高于最小值才能確保對X射線的屏蔽,為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主防護墻的屏蔽厚度計算公式為:
B=HWR2/WUT
其中周劑量限制用HW來表示,一般情況下,周劑量限制HW的計算公式為:
HW=0.001SV/WK
有用射線的最大允許透射量用B來表示,一般情況下,有用射線的最大允許透射量B的計算公式為:
B=SV×m2/mA×min
屏蔽墻與X射線之間的距離用R來表示;周工作負荷用W來表示,其中周工作負荷W的計算公式為:
W=IDT
利用因子用U肀硎荊瘓恿粢蜃佑T來表示。
除了要注意X射線透射的屏蔽以外,還要注意X射線散射的屏蔽。散射貫穿于X射線探傷技術中的每一個環節,顧名思義,散射是X射線向四周發散,也就是說,除了要加強墻壁的屏蔽能力以外,還要注意探傷室頂棚的屏蔽厚度。
2.2.2 探傷室頂棚屏蔽厚度
由于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環境都是圍繞在探傷室的周圍,在頂棚活動的情況不常見,所以在計算過程中各個參數的數值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應嚴格按照計算公式進行探傷室頂棚屏蔽厚度的計算,為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基本保障,加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
3 探傷室通風管道的防護設計
在探傷室內使用X射線探傷技術的時候,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而這些化學反應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產物,如果不將其及時排出,會對工作人員的健康造成極大傷害,同時也不利于落實我國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眾多有害物質中,以臭氧(O3)、氮氧化合物為主,如果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中臭氧(O3)的含量達到了0.3 mg/m3,就會對工作人員造成傷害,由此可見,為了防止有害氣體的堆積,對探傷室的通風管道設計非常必要。通風管道的設計不可避免地要穿過探傷室的墻壁,如果不注意其施工過程中的穿孔位置,就會造成X射線泄漏的現象發生。在進行通風管道施工的時候,要盡量選擇不受X射線影響,或者影響效果比較小的位置進行施工,為工作人員的健康提供保障。
4 結語
綜上分析可知,X射線探傷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受到了廣泛關注,能夠對航空工件或原材料的狀態進行檢測,而X射線對人體與環境的傷害都比較大,因此在使用過程中要在探傷室內進行,合理設置探傷室的主防護墻的屏蔽厚度和頂棚的屏蔽厚度,對探傷室的通風管道進行科學處理,確保X射線的防護效果,在不會對航空工件或原材料的狀態造成損傷的前提下進行檢測,確保其力學性能符合實際標準。
參考文獻
[1] 張俊哲.無損檢測技術及其應用[M].2版.科學出版社,2014.
1.專業初識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顧名思義,就是設計先進的飛行器,主要面向航空飛行器設計。本專業方向具有較強的行業特色,航空航天工程是基本的服務方向;同時,在民用工程領域有廣闊的市場。轟動世界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神舟”飛船等,都是本專業的杰作。
2.學業導航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飛行器設計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航空航天飛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訓練后,具有參與飛行器總體和部件設計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機械學。
主要課程: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彈性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與空氣動力學基礎、飛行器動力學、飛行力學、力學性能與結構強度、試驗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飛行器總體設計、結構設計、復合材料設計與分析、空間制導控制、傳熱學與熱防護等。
3.發展前景
在轟炸機、運輸機、民航飛機等其他機型上面,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各航空公司使用的大型民航飛機都是進口的,目前國內沒有能力生產。本專業極具發展空間。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潛質
對數學、物理等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常查詢航天飛機的資料,對航天飛機感興趣,對飛機導航系統感興趣。喜歡飛機模型,常看人造地球衛星發射的實況轉播。渴望當一名宇航員。注意了解宇宙飛船的材料,常收集宇宙飛船的模型等等。
2.學成之后
本專業培養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具備較好的數學、力學基礎知識和飛行器工程基本理論,同時有較強的飛行器總體結構設計與強度分析、試驗的能力。
3.職場縱橫
本專業畢業生能從事飛行器(包括航天器與運載器)總體設計、結構設計與研究、結構強度分析與試驗,通用機械設計及制造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專業簡介
1.專業初識
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主要以航空發動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就是生產出高效、實用、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由于航空發動機為載人飛行器提供動力,其在高速飛行、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都極為嚴格,因此飛行器動力裝置在動力工程領域一直處于技術領先地位并帶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
2.學業導航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有關飛行器動力裝置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機械工程設計、實驗測試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飛行器動力裝置及控制系統的設計、實驗和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學科:機械工程、力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
主要課程:機械原理及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工程力學、自動控制原理、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含氣體)力學、動力裝置原理及結構、動力裝置制造工藝學、動力裝置測試技術等。
3.發展前景
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的迅速發展,展示了本專業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潛質
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外語、計算機等必備工具。對飛行器的燃料裝置感興趣,了解飛行原理。常研究宇宙飛船的燃料,關注飛機的新燃料。常搜集飛行器動力資料,對飛機動力系統感興趣,了解導彈動力裝置等等。
2.學成之后
本專業培養具備飛行器動力裝置或飛行器動力裝置控制系統等方面知識的專門人才。
3.職場縱橫
本專業畢業生可以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環境等部門從事飛行器動力裝置及其他熱動力機械的設計、研究、生產、實驗、運行維護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專業簡介
1.專業初識
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是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主要研究探索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的飛行器制造工藝、方法。本專業屬于機械制造范疇,需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不僅要學習機械制造的各種工藝、整套方法和流程,而且要對飛行器的設計有一定了解。
2.學業導航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制造工程基本理論和飛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通過各種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飛行器制造工程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主干學科: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航空工程材料、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金屬塑性成形原理、模具設計與制造、飛機零件加工與成形工藝、飛機裝配工藝、飛機構造、計算機輔助飛機制造等。
3.發展前景
國內不僅在飛行器設計上與國外差距很大,在制造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加強航空建設、國防建設,需要大批專門人才的不斷努力,這預示著本專業前景十分廣闊。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潛質
關注新型飛機,對飛機機械原理感興趣,了解宇宙飛船的構造,收集過飛機圖片資料,常觀察各種飛機模型,希望做一名飛機設計師等等。
2.學成之后
本專業培養從事飛行器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研究、開發與管理的專門人才。
3.職場縱橫
本專業畢業生適應性強,社會需求量大,就業范圍廣,在廣大科研院所、高科技產業和航空、機械、電子、計算機公司等單位都有用武之地。
一、專業簡介
1.專業初識
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是以空間環境、生物技術、環境化工等學科為基礎,研究飛行器救生系統為主,將人、機器、環境有機結合的復合型專業。目前,國內有三所高校開設了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專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學業導航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航空航天生理、空間環境工程、熱控系統理論、控制理論、人機系統工程等基礎理論,掌握從事航空航天環境模擬、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主干學科: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空間環境工程、航空航天生理學、控制理論、人機工效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空調制冷技術、航空航天環境控制系統、航空航天安全工程、空間環境試驗技術等。
3.發展前景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預示著航空航天技術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潛質
喜歡關注宇航新聞,關注空間站的建設,對宇宙探索節目或介紹宇宙的文章感興趣。對宇航員訓練條件感興趣,對宇航生物實驗感興趣。了解空間生理學,渴望了解外層空間等等。
2.學成之后
本專業培養的人才,具備航空、航天環境模擬控制、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領域從事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設計,在民用領域從事熱能利用、空調、供暖等系統設計。
英文名稱:Flight Dynamics
主管單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2-0853
國內刊號:61-1172/V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2008年考研國家復試分數線公布
2008年34所自劃線高校考研復試分數線(全)
歷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最低分數線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6年考研分數線10高校
工科類分數線10高校 理科類分數線10高校
經濟學類分數線10高校 管理學類分數線10高校
法學類分數線10高校 歷史學類分數線10高校
哲學類分數線10高校
2007年考研國家線及全國34所高校復試分數線
2006年全國34所自定復試分數線高校復試分數線 國家線分數線
北京大學(醫學部) 清華大學(MBA) 上海交通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山東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東北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廈門大學 湖南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中南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國家復試分數線
2005年全國34所自定復試分數線高校復試分數線 國家線分數線
北京大學(MBA) 清華大學(MBA) 上海交通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山東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東北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廈門大學 湖南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中南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國家復試分數線
2004年全國34所自定復試分數線高校復試分數線
全國34所自定復試分數線高校聯系方式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MBA) 上海交通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山東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東北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英文名稱: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復合材料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3851
國內刊號:11-1801/TB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復合材料學報》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復合材料學會主辦的學術性科技期刊(雙月刊,200 多頁/期)。本刊主要刊載我國復合材料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義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刊載范圍: 纖維、織物、顆粒或晶須增強聚合物基、金屬基、陶瓷基等復合材料(包括:結構、功能、生物、電子、建筑等復合材料)的制備、性能、設計等,以促進國內外復合材料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及先進復合材料的推廣應用。
北京理工大學2018年在上海錄取分數線
專業名稱
科類
分
最低分
錄取人數
航空航天與武器類
綜合改革
557
557
1
車輛類
綜合改革
564
553
11
信息科學技術
綜合改革
561
553
15
電子信息工程(實驗班)
綜合改革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