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與家長溝通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管理;引導
大學生微博是指以網頁為載體,由背景相似、興趣相投、認識相近、情感相依的大學生所發起的新型的信息系統和交流平臺。按照法律地位情況,網絡社團等青年自組織被界定為“準民間組織”,屬于民間組織,是典型的“自組織”①。
針對大學生微博行為進行管理和引導,要注意保護大學生的網絡自由權利,尊重他們的個性、培養個性。對大學生微博行為進行管理和引導,其本質不是單純的“管、卡、壓”,而是充分相信學生,發動學生,使學生自發投入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需要認識三個重要問題: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要不要管?能不能管?如何管?這三個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部門全面思考并予以解決的問題。
一、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要不要管?
網絡自組織為現代青年提供了一種公共空間,一種不同于傳統“他組織”的新型的自組織樣式。這種自組織信息的傳播由于信息的者和接受者具有一定的類同性( 相同的生活、學習、工作背景, 趨同化的目標追求以及類似的職業生活狀態等) 而帶有一定的系統性和指向性( 主要集中在社會公益、時尚交友、時尚運動和社會娛樂等領域) , 呈現出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社會組織化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從高校管理和德育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究竟要不要管?
從目前來看,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高校管理系統和德育部門還沒有確立明確的意識和態度,基本的做法是“放羊”,這里邊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認為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屬于私人空間和“課余活動”,不在自己的管理范圍和德育職責范疇之內,故而理所當然地對其放任自流。第二,從技術的角度,相關部門認為無法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進行管理和引導,缺乏介入的即時性設備、手段和制度,而如果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進行管理和引導,勢必增加管理部門和德育部門的工作量。第三,相關部門對于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現實效應沒有建立起明確的意識,從割裂的角度去看待大學生線上和線下的活動,這個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代際隔閡,沒有認識到90后大學生基本上是網絡化、信息化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網絡對他們的影響是其他代際人群無法想象的,但也是客觀存在的。
那么,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究竟要不要管?
首先,從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特點和現狀來看,必須管。從技術方面來看,目前對大學生用戶使用網絡自組織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無法通過對內容進行分類,查看不同類型的QQ群和微博;缺乏讓自己獲得更多關注的有效手段,失落感普遍存在;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割裂,線上活動虛擬化難以成為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有力依托,朋友熟人少,缺乏互動;微博等新的網絡自組織產品是新產品,認知和學習的門檻較高,難以在朋友圈子中推廣,形式限制多,活動范圍有限,比如微博就限制140的字數上限、不能發多圖、評論中不能發圖,等等。實際上,與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在人文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遠比這些要重大。
網絡自組織作為新型的網絡生活平臺,應當成為大學生開拓視野、廣交好友、接觸社會的一個平臺,應當是素質教育的良好載體、人際交流的好平臺、師生溝通的好場所、家長和社會考察新一代大學生的好鏡子。根據上海青年中心的研究,截至2008年底,上海青年群體中有高達81%的人加入過青年自組織。②然而從現狀來看,網絡自組織有時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傳統的觀念與秩序逐漸失效,而新的倫理道德秩序還在建立當中,這也集中體現在信息化和網絡化生活中。而基于大學生這一特殊人群,家庭教育的監管很多時候是缺位的,高校教育和學生管理則循于舊例,固步自封,缺乏對高校大學生網絡生活進行管理和引導的必要機制,就使得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生活處于道德荒漠化狀態,這是讓人十分擔憂的。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具有兩面性,它對高校的管理和運行以及大學生健康成才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這種兩面性構成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必須介入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重要考量。從積極方面來看,許多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行動取向與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的總原則和大方向是吻合的,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利于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大學生網絡自組織作為一種線上虛擬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對線下的學校正式組織形成了補充,它適應了愛學生的多種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大學生增強社交、克服心理障礙。然而從消極方面來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對信息的開放態度容易在特定條件下形成輕信和盲從的態勢,有時甚至阻礙了正常信息的傳播,不利于高校的穩定;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受核心人物影響甚大,特定條件下一些自組織容易形成對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的抵觸甚至對抗行為,如一些高校近年來出現的“抵制食堂”、“拒交費用”等學生,背后都有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因素存在。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自發、自為特點,使其在目前基本游離于制度化、常規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藩籬之外,既是新穎的高校大學生生活樣式的體現,也是潛在的問題域,它將在未來的高校發展中日益體現出它的重要性。
其次,從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的角度看,必須管。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傳播系統,是一個人—機—人相結合的動態復雜系統,它不僅是軟硬件結合的技術系統,也是社會與人文容納其中的精神—心理系統,在當今高校大學生網絡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是規范、引導大學生進行健康的人際交往,正確對待社會關系發展。大學生作為新的代際人群,他們不滿足于傳統的基于人緣、地緣、校緣、職緣而形成的人際網絡和交往模式, 試圖在不同的地域、領域等差異性空間中尋找新的信息來源和生發點,以極大的興趣去尋找因為差異性的人際關系, 這就使網絡自組織呈現發散性、開放性的特點,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進行管理的一個難點問題。
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的目標,是直接為社會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過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具有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在網絡化、信息化為代表的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和推動下,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因此,因應大學生網絡生活的日益重要,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應該予以重視,才能增強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全面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能不能管?
首先,從技術手段等客觀條件來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可以管,有條件管。
目前,針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分類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根據一份基于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的題為《高職院校網上青年自組織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研究調查報告》顯示, 按照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互動關系,課題組在調查中發現現存的高校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可以劃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他們分別是:信息咨詢型自組織、情感關系型自組織和興趣探求型網絡自組織。這是按照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內容進行分類的結果,不一而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類盡管都是客觀現象,但是這三種類型僅僅是一種劃分的方式和可能性,它們在邏輯上和內容上具有差異性,但在現實的網絡自組織生活中它們并非是截然相分的,而是更多地呈現交集現象,體現了網絡自組織本身的復雜性和變動性。另外,我們也可以按照網絡平臺的技術載體將今天流行與高校中的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分為: 群—即以MSN、QQ、Fetion 等即時通訊工具為載體、客—以Web2. 0、Blog 等個人信息中心為載體、吧—以BBS 等網上交流平臺為載體、游—以各種網絡游戲平臺為載體,等等。
以上分類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自組織所使用的技術和平臺,同時也是大眾化的網絡信息流通、人際交往的平臺,是一個開放性的、參與性極強的平臺。從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自身的發展來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中不僅存在著相同年齡段、相同興趣領域等“靠近”因素,也存在著非相同年齡段、非相同興趣領域等其他因素。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以班級為單位的微博、QQ群等網絡自組織中都有教師、班主任等代表高校管理和德育發展力量的因素存在,甚至團委、學生處也建有滿員的微博、QQ群等網絡自組織形式,對學生進行管理和引導。從技術的角度看,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進行管理和引導,是完全可行的。問題不在于能不能管,而是愿意不愿意管。
其次,從管理學和行為科學的角度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可以管,有條件管。
根據協同學的一般原來,自組織是系統自行、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的過程或現象,依據的是成員間的相互默契與協同工作、各盡其責,組分的行動具有自發性、開放性和流動性,但在整體上能夠形成、維持和發展整體的組織結構。在這一點上,微博等網絡自組織區別于一般的“他組織”,但也有共通之處。自組織和他組織一樣有組織者,但是自組織中的組織者并非來自外部系統,它的演化動力在系統內部各組分之間相互作用,沒有外在的組織者。組織者管理、控制系統,系統按照預定的計劃、方案發展,達到預定的目的,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是一種典型的自組織形式,具有自組織的一般特征,同時又有其特殊的表現。它不能完全離開來自學校、教師和相關部門的行政命令和組織形式。從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現狀來看,QQ群、微博、bbs等組織形式中均缺乏外在的權威性的組織者,不同于學生會、團委等外在的他組織形式。但更深入來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建立和形成、維持盡管建立在大學生之間基于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以及現實生活的需要,比如學習過程系統化的要求(指向學習型的QQ群)、課余生活的需要(如各種課外社團的網絡組織)、個性發展和交友的需要,等等,但是從根本的角度看,它還是在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種資源,包括場地、設備、圖書資料、觀念熏陶,等等。因此,從自組織與他組織的關系看,作為他組織的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部門如學生會、團委、思政部(社科部)等組織形式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進行管理和引導。
此外,Web2.0的多種應用形式如博客、微博、WIKI等網路用戶互動平臺也容易形成信息咨詢自組織。就Wiki來看,它是一種開放式的平臺,大學生用戶可以在上面發表網絡內容以及修改編輯網絡內容,其他用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見解跟進修改相關內容,逐漸形成一些公認的、共通的Wiki內容,并以其質量形成某種程度上的“網絡聲望”③。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對于“權威”和“秩序”的需求,絲毫不亞于一般意義上的他組織。來自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相關部門和個人的管理和引導,既是可能的,也是受到大學生網絡自組織成員歡迎的。
三、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如何管?
1、明確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管理與育人目標的關系,使之納入學校管理范疇。
高等學校一定要明確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管理和引導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意義,它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重視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管理和引導工作,要加強制度和組織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加大力度,強化軟件建設,建立與完善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將團委、學生處、思政部和教師等部門的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加強隊伍的組織與培養,齊抓共管,貫穿于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的全過程,貫穿于大學生線上和線下生活,貫穿于大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確保不使大學生網絡生活成為管理和引導的死角,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努力使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工作形成黨委領導、黨政結合、強化行政、突出自我、強調創新、齊抓共管的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運行機制。
在具體工作中,我們要以網絡誠信為重點,加強關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改造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將其作為德育教育的根基。要重視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要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建立網絡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機構,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網絡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加強自身修養,保持身心健康。
2、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營造良好的線下環境。
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實行完全學分制、彈性學制和選課制,這些制度都是新的學生管理模式和規范,但客觀地看它們都還不完善,高校中的學生會、團委等正式組織還沒有完成角色的轉變,所開展的活動較少,形式過于簡單、內容不活潑,很多時候帶有政治色彩和任務意味,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多層次需求,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基本上處于應付狀態,沒有吸引力。正是在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基礎上,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此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校園缺乏厚重的文化氛圍,是大學生網絡自組織遍地開花的重要背景,也是今后高校加強網絡自組織管理和引導的一個著力點。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無意識”存在于大學生的觀念中,是高校的生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無言的推動力、生產力,校園文化具有“潤物細無聲”的品質,能對大學生的言行、性格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增強大學生對高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良好的高校文化會形成不斷擴大的集體積極參與,是贏得大學生的理性支持、情感支持和精神支持的重要渠道。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昂揚的激情鼓舞人,以豐富活潑的活動吸引人。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部門應以團委、學生處以及班主任、輔導員等一線工作人員為助理,多方位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價值拍賣”、道德模擬實驗等,突出活動的創造性和趣味性、知識性,擴大社團活動的范圍和功能,增強大學校園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3、強化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影響
首先要有換位思考,充分認識高校大學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需求,理解大學生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理解這些需求受到自身目標變化、社會時尚的引導和變遷等諸多因素的交叉影響,而采取盡可能規避其中的不合理需求,引導其需求向合理的、高一層次的需求提高,盡可能滿足其中的合理需求,為這種需求的滿足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客觀條件。
其次,從人才發展的角度進行激勵。引導大學生確立適當的目標,引發、導向和激勵他們使自身利益與高校整體利益相契合,使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追求與高校發展融為一體。學習激勵,高校學生管理部門和德育部門向學生提供各種第二課堂、再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如開展團校、黨校、三下鄉等活動,促進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為大學生提供接觸社會、參與生活的機會和平臺,滿足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結語:大學生網絡自組織是網絡化、信息化條件出現的新鮮事物,在當前社會生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要不要管,能不能管,如何管,這三個問題始終是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一個不可回避的系統問題,需要高校管理者從以人為本和協調管理的角度去考量并予以解決。
[注釋]
①王名,劉培峰等.民間組織通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16- 17.
②黃洪基等.參與熱情的高漲自主意識的張揚———上海青年自組織研究報告[M]/ / 盧奉杰,楊.改革開放三十年與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發展研究報告———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秀論文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③關于網絡聲望的解釋,見王京山著《自組織的網絡傳播》。
[參考文獻]
[1]王名,劉培峰等.民間組織通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16- 17.
[2]黃洪基等.參與熱情的高漲自主意識的張揚———上海青年自組織研究報告[M]/ / 盧奉杰,楊.改革開放三十年與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發展研究報告———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秀論文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