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渲染歷史背景,走近文本
革命歷史題材類的課文,無論是從敘述的歷史事件來說,還是從文章的詞句表達、敘述方式來說,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現在的小學生因為生活在和平、相對優越的條件下,對于中國百年來革命歷程,知之甚少;對于革命先輩為何要作出如此多的犧牲,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難以理解。因此我們在進行這類課文的教學之前,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文章所處的真實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進行必要的歷史知識鋪墊,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披文以入情”、“入境始與親”,以利于學生正確領會課文的精神實質。
二、把握價值取向,尊重文本
新的時代,我們注重從人文角度去剖析教材,對文本的解讀已經有了多樣性,形成了不同的觀點。然而,革命歷史題材課文有著較明確的價值取向,最好不要作多元解讀,不能因為時代感的要求,隨意改變教材編排意圖,隨意解讀革命傳統課文。革命傳統題材課文記敘的是歷史真實的事件,表現的是歷史真實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核心價值。教學時,教師必須注意準確把握它們的核心人文內涵,做到不誤導、不偏移,并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將其放大。我認為,對革命歷史題材課文核心人文內涵的尊重,是教學此類課文必須守住的底線。
王二小的事跡流傳了很多年,他代表著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的抗日精神。我們在教學中就不應該用現代的思想觀念去審視那個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特殊年代。有的教師認為讓一個孩子去為八路軍放哨最后被日軍殺死有些不人道,與現行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相悖。但是在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走上戰場,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抗日小英雄——送“雞毛信”的海娃、小偵察員嘎子、智勇斗鬼子的雨來等等。他們承擔起本不該屬于他們的責任,而王二小只是他們中的一員,一個典型的代表。在當時嚴峻的抗敵形勢下,王二小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機智勇敢,不怕犧牲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斗爭需要,更是王二小英雄壯舉的真正內核。因此,我們必須用歷史的眼光去觀照文本,去正視人物。
革命歷史題材課文的教學,我們必須依托文本,尊重歷史,對其中的價值取向作出準確的把握,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才能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浸染。
三、立足語言文字,深入文本
小學語命歷史類教材,大多取材于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或革命歷程中涌現的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不論革命歷史故事離我們有多遠,它都離不開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也往往通過細節化的外貌、言行、神態、心理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抓住一些對理解內容、感悟形象起重要作用的重點字、詞、句,進行品讀與訓練,實現與文本的親密接觸和有效對話,體驗其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歷史,感悟人物。把革命傳統教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達到二者的自然融合。
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我們可以從老班長“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下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這樣一個細節入手,抓住句子里的幾個動詞,體會老班長咽下草根和魚刺時的痛苦,感受他把魚留給戰士而自己吃魚骨的高貴品質。再比如,老班長臨死前說的一段話——“不,你們吃吧。你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見著指導員,告訴他,我沒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沒把你們照顧好。看,你們都瘦得……”這段話中雖然只有簡短的四句,但卻飽含了老班長對戰士的憐惜與鼓勵,對沒完成黨的任務的歉疚與不安。課文中像這樣的細節描寫還有很多,我們可以找出來引領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去感受“老班長”的崇高精神,從中收獲感動,得到教育。
在革命歷史故事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立足語言文字,深入到文本中找到觸及學生心靈的東西,就能讓他們真正走進文本,感受革命路程的艱苦卓絕,人性的光輝和品格的偉大。革命歷史類教材教學的關鍵,在于通過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同時滲透革命傳統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四、開展綜合學習,豐厚文本
“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我們要以革命歷史文本為一個“點”,引出更多的“線”或“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在革命歷史故事教學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走進歷史的興趣,以教材為引子,自發了解相關歷史。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本,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