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花團錦簇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愛默生說:“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好的習慣帶來的是正能量,壞的習慣懲罰的是負效應。“舉一綱而萬目張。”一個好的習慣讓人受用一生。
【經典案例】小草賽大樹
一個人不管你想在哪個方面獲得成功,也不管你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環境有多么的好,如果你不能突破自我,那么,最終你的夢想和追求也只能“胎死腹中”。小學語文教學應讓學生突破原有習慣,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草和大樹》教學設計)
1.課前預習,讀通課文,標出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畫出生字詞,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自學生字詞。
2.導入:中國有“一門三學士”,外國有“文學三姐妹”,你知道嗎?(討論后出示作品簡介和作者)
3.檢查預習情況,學習字詞讀音及寫法
出示:堪稱 逆(nì lì)境 撇(piē piě)下 前輩
狹窄(zǎi zhǎi) 權衡 毅力 鋼鐵
分組出示詞語:
嗷嗷待哺 節衣縮食 惴惴不安 寥寥無幾 (夏洛蒂的逆境)
要強好勝 孜孜不倦 脫穎而出 大名鼎鼎 (夏洛蒂的成功)
試著用以上詞語說說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并齊讀該句:“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
(1)見過仙人掌花嗎?仙人掌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
(2)指名讀課文第1自然,思考:“逆境”是什么意思?仙人掌生活的“逆境”指的是什么?那么夏洛蒂姐妹又生活在什么樣的逆境中呢?
5.身處逆境的仙人掌,不畏艱辛,終于綻放出絢麗的光芒:“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請在這句話的旁邊,寫下你的批注。
6.寫話:面對逆境,夏洛蒂是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綻放出艱辛而壯麗的生命光芒;我想說_________。
【理性探源】養成好習慣
從“小草”成長為“大樹”的事例中,學生了解了權威是可以挑戰的,人的固有思維是可以打破的,成功需要奮斗,也需要“拐彎的智慧”。
一、養成預習習慣,在自主中自立
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我能學”的基礎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如《小草和大樹》中的檢查預習、整體感知,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增加學生預習的時間與空間,加大學生預習的力度,告訴學生預習的目標和方向,文章重點句段要研讀、理解、批注,將理解寫下來,把自己的疑問提煉出來,這是學生預習的關鍵,不懂的問題由課堂討論解決,并當堂自測、評判。
二、養成批注習慣,在思索中成長
批注,即批語和注釋。教師應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注解;自我圈評,有疑而注;有感而發,有得而寫。這能逐步提高學生理解、感悟、欣賞、評價的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應讓學生將讀、思、寫結合起來,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如《小草和大樹》的教學中,對兩個比喻句的批注,就應從扶到放,讓學生先學會如何批注,再自己去探索批注。
在批注中,要對意境悠遠、耐人尋味的詞句展開想象,在情景交融中領悟文本所表達的內涵;對文本存在的“空白點”進行補白,讓學生在沉靜的思索中激蕩起情感的漣漪,孕育出徹悟的種子。
三、養成聯想的習慣,在刷新中提速
語文教育提倡重視學生的語感。對語文的感悟其實就是對語言的聯想。“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善聯想者才是天才。《游園不值》用一枝出墻的紅杏寫出了春色美,進行形象再造后還可以讓人想到花團錦簇,彩蝶飛舞;可以想到綠草茵茵,芳草萋萋;可以想到鶯歌燕舞,蜂群嗡嗡……
四、培養換位習慣,在怡情中高尚
教師自己在深入鉆研教材的過程中,要通過言行和聲情等手段,用自己火熱的情感來觸動學生平靜的內心。教師要學會換位,想一想自己到底感悟了多少。只有下水才知深淺,從而才能由衷地對學生進行是與非、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的教育。
如在《小草和大樹》的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當20歲的夏洛蒂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作品寄給當時鼎鼎大名的“桂冠詩人”,希望得到前輩的指導時,遇到了怎樣的情景?課文是這樣描寫的:“她苦苦地等了幾個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等到一封遠不止使她失望的回信。詩稿原樣退回,騷塞還以傲慢的冰冷冷的口吻訓誡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樹都是上帝的安排。放棄你可貴而徒勞的追求吧——文學不是婦女的事業,而且也不應該是婦女的事業。’”教師可指導學生討論:哪些字眼讓你覺得刺心的疼痛?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假想自己就是作者,就處在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中。這樣,學生的心靈必定會受到感染,情感必定會激起波瀾。
關鍵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創新教學;閱讀教學;文本個性解讀;課前閱讀;設計備課;課堂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新一輪的中學語文教學應以創新教學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在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老師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大家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實施著語文創新教學這一根本目標。近年來呼聲最高的是語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改革,而我本人認為語文教學要實現創新教學,首先要實現閱讀教學的創新。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之一。何為“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即課文文本)與創新教學閱讀內容基本類似,不同點主要在于師生解讀文本的差異上。傳統語文閱讀教學師生受到教材的約束,固守一本統一的、機械的教參,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讓語文老師(尤其是教齡較長的語文老師)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拿來主義”這一通病。即使部分老師比較鉆研教材,也是僅僅停留在鉆研“教參”這一環節,缺少自主的理解,奉教參為經典,以教參的理解為唯一的“標準答案”。于是就出現了荒唐的語文閱讀課堂模式――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筆記。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一發現學生的答案偏離教參的軌道,就憂心忡忡,總要千方百計,讓學生回歸“正途”,才善罷甘休。老師在心里竊喜之余,殊不知已犯了閱讀教學的大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豐富內蘊,忽略了自己作為讀者對作品的個性解讀,更忽略學生作為讀者的個性差異性,更嚴重的是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的閱讀出現了“一千個觀眾卻只有一個哈姆雷特”的怪現象,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死”的教學,這樣的文本也成了“死”的文本。沒有文本的個性化解讀,何來語文創新教學?
作為教材的文本,它的價值都有待于去發現,有待于去挖掘。尤其是一些經典文學作品,隨著讀者主觀閱讀活動的介入,它那無比豐富的內蘊才會顯現出來,而閱讀作為一種審美再造活動,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所以,解讀文本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中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已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成為語文創新教學的基本保證,成為語文創新教學的基本途徑。
那么,語文教學究竟如何實現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呢?一線的語文老師如何實施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呢?筆者認為語文老師要實現個性解讀應該貫穿三個環節――課前閱讀、備課設計和課堂教學。
一、課前閱讀
語文老師閱讀教學的前期工作就是課前備課,而備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語文老師閱讀文本(即課文),在這個環節中,語文老師不要帶任何功利目的,首先是一個讀者,不要跳躍性地去趨向教參,應先放棄受教參的影響,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參與到對作品即文本的閱讀中,成為“一千個觀眾”里的“一個觀眾”,遵循文學規律和文學理論,必然會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我們的語文老師作為讀者,由于接觸文學作品的機會較之普通讀者多一點、深一點,所以感情會更豐富,獨立意識會更強烈,個性差異性也會更鮮明,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文本的內容、作者的感情,并且能結合自身的生活、情感體驗去感悟作品內容,感悟作者心聲,我們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會流露自己強烈的愛憎傾向,自己的思想情感會與文本內容或相容或共鳴,甚至或質疑或否定。較之普通讀者來說,語文老師有著較為優越的閱讀條件,因為所學的語文專業知識和多年受文學作品的熏陶,都能提升部分閱讀質量和閱讀深度,如果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忽略自己對文本的豐富的個性解讀,而成為照搬教參的“機器”,那是莫大的悲哀!
二、設計備課
當然,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讀者,最終還是要回到教師的身份的,但是讀者的身份是語文教師的前提,課前的文本個性解讀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閱讀教學,老師在自己個性解讀的基礎上可預設學生的解讀,預設學生的特點,根據文本的內容進行周全地、科學地確定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真正做到、做好課前的導航工作。值得慶幸的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已經有一些優秀的老師開始實施文本個性化解讀。例如:2010年蘇州市語文優秀課展示活動中,昆山市國際學校的陶靜娟老師開設的是泰戈爾的《窗》,上課過程中陶老師設置了幾個問題,其中之一:“近窗病人為何要向遠窗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在這個環節中陶老師安排了一個知識鏈接:下面材料中的“窗”和小說中的窗景相同嗎?陶老師引入一段互文本:“”期間,畫家黃永玉為重病的妻子畫了一扇兩米多高的窗戶,窗外是花團錦簇的迎春、百合;如茵的綠草,明亮的太陽,一派明媚的春光。妻子看著“窗”外的美景,病不知不覺就好了。陶老師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近窗病人描述“窗”外美景,除了為遠窗病人解除病痛,還有對本身也是自勉,自我鼓勵。這一層面的理解,超出了教參的理解范疇,這個環節的設置,與其說陶老師有挑戰教參的膽魄,不如說表現了陶老師在研讀文本時成功地實施了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而且,蘇州教科院的傅嘉德老師也給予陶老師高度的評價,他說:“現在的語文評優課,老師們的普通話及板書等基本功都很扎實,課件制作也很精美,成功的關鍵看老師對文本的解讀,看能否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個性、讀出語文的味道來,而不是照搬教參。”
三、課堂教學
語文老師課前的文本個性解讀最終還是要通過課堂閱讀教學來實現其價值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造的閱讀”。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學完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文本就是完成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值得欣喜的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已提出實施建議:“教科書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這一綱要性建議,為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提供了平臺,也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個性化解讀提供了保障。文本,尤其是一些經典文學作品,讀者對它的解讀是永無止境的,需要不斷地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因此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充分利用文本中可開發、可選擇的空間,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時引導學生拓寬思路,活躍思維,培養他們進行充分的想象與聯想,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大可能地讓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實現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進而完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目標。
本人在教授泰戈爾的《窗》時,切切實實地感受了語文老師引導并認同學生個性解讀的價值所在。該小說的結尾戛然而止,出乎意料,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本人在把握結尾這個特點時就設置了一個想象環節,引導學生想象“遠窗病人”靠近窗后的有關情景。這個環節操作下來,非常成功。學生的閱讀再創造能力是非常驚人的,有的想象“遠窗病人”羞愧難當,在大喊一聲“Mygod”之后猝然離世;有的想象“遠窗病人”浪子回頭,繼承“近窗病人”的美德,繼續為新的遠窗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有的想象“遠窗病人”為報答“近窗病人”的好意,努力養好身體回報社會,等等。學生的種種個性化閱讀創造,都基于老師的成功引導,都基于老師創設的
機會。
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除了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文本,還要切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新課標也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們應該也必須把話語權還給學生,真正實現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作為讀者,作為閱讀主體,他們有著豐富的個性差異性,尤其是當今的學生,他們的世界豐富多彩,老師要提煉出他們審視、質疑對象的個性,因為他們絕不輕易認同作品即老師的觀點及情感。學生要實現個性化解讀文本有了先天的平臺,還要老師這一后天平臺的支持。他們在解讀文本時不應是被動地接受,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也絕不是師云生云的課堂。例如我在教授《愚公移山》時設置了一個拓展題:同學們,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你怎么評價文中的“愚公”呢?沒想到學生的見地很豐富,有的學生中規中矩大力贊揚愚公精神;有的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愚公應該懂得變通;有的直接否定愚公的做法,說他迂腐。雖然學生的有些說法可能偏離教參的歸納,但可喜的是學生有說話的欲望,他們想說,他們敢說,這都歸結于老師給予了他們說話的機會,讓他們成為課堂閱讀教學的主體。
總之,要實現語文創新教學,語文老師必須先實施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并在課前的備課工作和課堂的閱讀教學中,要有對文本有個性解讀的強烈意識,并能用實際的行動來落實。不過話說回來,語文老師們對文本的個性解讀,不能是脫離文本的閱讀,不能背離文本中心進行閱讀,不能一味地求新求異,不能無限制地夸張解讀,不是為個性解讀而個性解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