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活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國早期;儀式生活;舞蹈藝術
舞蹈是一門古老的身體語言藝術,具有悠久的傳統。從其產生看,其產生在尚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是伴隨先民圖騰崇拜和祭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場合表演,成為先民祭告神靈、傳達神意、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現存各民族民間舞蹈中,有許多舞蹈就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極強的儀式性特點,這是各民族早期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遺存。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舞蹈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性質也不斷地發生變化,成為一種具有極強審美價值的欣賞性藝術,具有娛樂、表演、抒情等多種藝術特性,但是這些特性都是從舞蹈最早存在的儀式性中漸漸衍生出來的。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舞蹈的根本屬性是儀式性。
一、何謂儀式
郭于華在其《儀式與社會變遷》一書中說:“儀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傳統所規定的一整套行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動。這類活動經常被功能性地解釋為在特定群體或文化中溝通(人與神之間、人與人之間)、過度(社會類別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強化秩序及整合社會的方式。”紀蘭慰認為“儀式就是通過一定的時間、地點、對象、形式再現社會習俗(生活)的一個過程;通過歲歲重復、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儀式行為,實現某一時刻儀式所意味著的一切。”前者主要從儀式的社會功能角度對其進行定義的,后者主要從儀式的過程性角度定義的。雖然側重點不同,但皆揭示了儀式的基本內涵,即儀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說文》曰:“儀,度也。從人,義聲。”墨子·天志》:“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又《說文》曰:“式,法也,從工,弋聲。”《詩·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傳:“式,法也。”可見,“儀”和“式”的本義皆是法度、準則、規矩的意思。中國古代“禮儀”連稱,其實就是指各種禮俗儀式,這是古代早期儀式的主要內涵。儀式行為者往往通過姿勢、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動和對象、場景等實物性安排營造一個有意義的儀式情境,并從這種情境中重溫和體驗這些意義帶給他們的心靈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個儀式,就是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是一個用感性手段作為意義符號的象征體系。所以,象征人類學家特納認為,和動物的儀式化相比,人類儀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儀式中的象征符號具有組合和重組的類似語言的能力,儀式就是“一個符號的聚合體。”儀式符號大致有:(1)語言形式的符號,如頌辭、詩文、韻白、咒語以及歌詞等;(2)物件形式的符號,如道具、服飾、用品、繪畫、塑像、樂器等;(3)行為形式的符號,如行動、姿勢、手勢、舞蹈、歌唱行為、演奏行為以及儀式角色的扮演等;(4)聲音形式的符號,如呼叫聲、吶喊聲、吟誦聲、歌唱聲、響器敲擊聲、舞蹈節奏聲、音樂演奏聲等。可見,舞蹈是儀式符號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它既可充當行為形式符號,還可充當聲音形式的符號。
二、先秦儀式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
中國上古時期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以禮俗儀式為核心展開的。“禮”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后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所謂“豊”,《說文》曰:“行禮之器,從豆,象形。”可見,禮是淵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動的。孔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引)可見,禮俗儀式在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歷代王朝建國之初最重大的文化舉措莫過于制禮作樂,也說明禮樂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從本質上說,禮是為了從自我約束的層面讓人們去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從制度的層面來維護社會等級。而禮的外在形式則是儀式,即通過各種儀式行為和過程規范社會的各種秩序,再現禮的精神內核。祭天祭祖、歲時祭典和其他政治儀式決定著國家的政治秩序;禮儀中的等級規則決定了集體內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儀式及其他各種人生禮儀和節日慶典儀式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秩序;春祈秋報及其相關節候性祭典與各類生產儀式,構成了農業社會中的經濟秩序。由此可見,儀式是上古時期生產生活各領域的中介環節,也是社會秩序的表征性符號和文化事項的聯結點。它表征著上古時期整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節奏。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體現為儀式使生產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開展;另一方面,儀式還承載著集體意識如生命觀、死亡觀、倫理觀、禁忌觀等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內涵。三、中國早期的儀式及其類型
意大利學者維柯《新科學》認為每個民族的誕生和發展中大致經歷了互為銜接的三個時代,即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我國早期先民的認知觀念和儀式活動也可從維柯所分的這三個時代進行分析。
所謂神的時代即人類的史前社會。從現存文獻記載和考古學成果證明,中國早期的儀式活動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已經有鬼魂崇拜觀念和與此相關的喪葬巫術儀式,新石器的仰韶時代已經有社祭的考古遺存,龍山時代已經有祭祖的考古遺存。夏朝之前的顓頊、堯、舜、禹等方國時期,從大量而成套的祭祀儀器的出土可見,此期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祭祀禮儀。這些禮儀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進行的。早期先民對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或以臣服與膜拜的方式進行祭祀,或借助某種神力進行干預、制服以達到目的,于是產生了巫術思維和巫術儀式。
所謂英雄時代即夏商時期。這時候的祭祀儀式是圍繞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進行的。夏禹治理水患當為中華民族英雄崇拜觀念最早的表現。他死后被奉為社神,人們制禮作樂歌頌其功德,《大夏》樂舞就是為祭祀夏禹而作的。當然,大禹還具有祖靈的性質。商代祖先崇拜觀念占據主導,現存甲骨卜辭中有相當數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記錄。《禮記·表記》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還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樣,不是后來抽象意義上的帝,而與“祖”的意義是相同的。《大濩》樂舞就是表彰商湯滅夏之功的祭祀儀式樂舞。
所謂人的時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離和以德配天的祭祀儀式。西周重人事而輕神事。其宗族崇拜觀念強調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傾向于人事和倫理的經營。其祭祀儀式無論祭祖還是祭天,都有意識突出禮儀制度的性質,其《大武》、《大象》樂舞,是這種觀念在意識音樂中的體現。
以上勾勒了中國古代早期儀式發展的基本面貌和特點。下文對中國早期的儀式類型作簡要勾勒。
1、巫術儀式
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對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認識還處于蒙昧狀態時對神秘的異己力量有所感受和體驗的時候,自然產生的言辭和行為,并使其固定化的結果。原始時代的人們相信人與自然存在著的某些神秘聯系的觀念,幻想人可以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影響自然和他人,于是產生了巫術。巫術儀式一般包括巫術行為和與此相關的一整套巫術觀念。通常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儀式表演來利用和操縱某種對象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滿足一定的目的。巫術的儀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種據認為賦有巫術魔力的實物和咒語。中國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社會圖騰崇拜的出現,也出現了相關的神話和巫術。中國早期巫術涉及古人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除個體巫術外,還有公共巫術,如禳災巫術有《山海經》中的驅旱魃巫術,《呂氏春秋》中的湯禱桑林的止旱求雨巫術;順祝巫術有《呂氏春秋》祈求農業豐收的“葛天氏之樂”;詛咒巫術有《尚書·牧誓》中的克敵巫術等。2、占卜儀式
占卜儀式起源于原始范疇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們相信事物發展的趨勢與一些特定的事象諸如氣候、天象、夢境、卜兆等出現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這樣便產生了根據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結果的占卜儀式。主要有龜卜、筮占、謠占、夢占等儀式。《史記·龜策列傳》曰:“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涂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禮記·表記》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數民族現在還保留著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儀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貴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種占卜儀式。
3、祭祀儀式
史前社會的祭祀儀式種類繁多,說明祭祀儀式在中國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儀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儀式當屬蠟祭、社祭與祖祭。張光直先生認為:“仰韶時期農村里最要緊的儀式是祈豐收,拜土地;在他們儀式用的器皿上畫幾個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紋樣,正說明我們祖先祭祀時的虔誠,并吐露作為這片誠心之原動力的耕作生活之艱苦。這就是后來的蠟祭。所祭之神有八種,又稱八蠟,是在十二月時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農業豐收。社祭是對社神的崇拜儀式,源于史前時期對土地的崇拜,后來演變為人格化的土地神靈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農業神與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儀式最早可能在龍山期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在仰韶村(龍山時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據張光直先生推斷,這是中國史上拜“祖”的最早實證。他認為:“中國古代的‘祖’字,本來是個性器的圖畫,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
4、儺儀式
“儺”據說產生于黃帝時,儺祭開始時只限于宮廷,謂“大儺”、“國儺”。逐漸遍及于鄉村,謂“鄉人儺”。殷商時起就可見此宗教儀式,周代舉行最為盛大。傳說方相氏可以驅鬼逐疫,最遲在漢代,驅儺已與蠟祭發生聯系,在蠟祭前一日,宮廷中要舉行大儺。《后漢書·禮儀志》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舉行儺祭時,巫師就要裝扮成方相氏,身上穿著熊皮,頭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邊開路,一邊喊:“儺!”率領十二個戴著面具、裝扮成各種野獸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戲劇性已為人們所公認,后跟一百多個扎紅頭巾、穿黑衣服、手執撥浪鼓的少年兒童,到宮室、房舍、各處跳躍、呼喊,并合唱祭歌《趕鬼歌》以驅逐“疫鬼”,最后,把鬼趕到河里,把火炬丟進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們歌唱、舞蹈、打斗,場面甚為壯觀,也極其富于戲劇性。據《論語·鄉黨》記載,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舉行儺祭儀式時,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階,觀鄉人儺”。
5、人生儀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從一個階段過度到另一階段的重要標志,通過儀式強化人生轉折時期的標志,表明先民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對生命的珍愛。有誕生儀式、冠禮、葬禮等。其中,冠禮最重要。冠禮源于氏族社會的“成丁禮”或“入社式”。
以上僅簡要羅列了中國早期社會儀式生活的發展演進和最為重要的幾類儀式生活。
可見,上述儀式內容已經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體現了先民的生活內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維觀念,而這些儀式大多數都要借助樂舞的形式進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舞蹈藝術是伴隨著早期先民的各種儀式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其直接目的是為先民的儀式活動服務的,也是整套儀式活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張本楠先生所說:“原始宗教儀式的進行過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創作和表演過程,原始宗教儀式的發展歷史就是原始舞蹈的發展歷史。無妨說,原始舞蹈就是宗教儀式。”
參考文獻:
郭于華:《儀式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紀蘭慰:《論民俗舞蹈的儀式》,民族藝術研究1999年版。
薛藝兵:《儀式音樂的符號特征》,中國音樂學,2003年第2期。
《維柯·新科學》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
張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覡資料》、《中國考古學論文集》,三聯書店1999年版。
【摘 要】在小說中,敘事節奏的控制方式有很多種,這些控制手法有助于小說的情感體現和結構表現,本文以小說《百年孤獨》為例,分析探究小說的主題、情感色彩以及節奏轉換。 【關鍵詞】小說;情感色彩;節奏轉換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63-01敘事節奏在小說中可以表現為小說情感的抑揚起伏、情節的跌宕騰挪、結構的疏密張弛,這種閱讀效果要依靠一些具體的手法來完成,這就涉及到對敘述節奏的控制問題。控制敘事性作品節奏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風景描寫,采用不同的敘事節奏都是很好的控制節奏的方式。有一種控制節奏的方式很少會被注意到,那就是通過主題的轉換來控制節奏。例如略長一點的小說《百年孤獨》,它不可能順著一個主題一直說下去,否則小說的節奏就會有問題,會給讀者造成緊張感,形成閱讀壓力。解決壓力的方法之一是作者賦予一部長篇小說一個以上的主題和情感色彩,以避免順著一個主題一直說下去。這樣就出現主題與主題之間,情感色彩與情感色彩之間的轉換與過渡。以下主要在《百年孤獨》的第五章和第九章舉例,分析作者在主題轉換上所采用的常規及匠心獨運的手法。第五章到第九章涉及的主題分成兩類,一類是婚姻愛情家庭主題,一類是政治主題。考察這兩類主題的轉換,我們會發現五、六、七、八這四章的主題不停地在婚姻愛情家庭主題和政治主題(通常是以戰爭的形式出現)之間轉換,每一個主題持續的時間都不會太長且較頻繁。從奧雷良諾面對阿瑪蘭塔的婚事說出“現在不能夠考慮結婚”轉入政治主題開始,寫了馬孔多的選舉及保守派的玩弄陰謀調換選票以及自由派私下醞釀的以醫生為首的反抗政府的行為,這個主題持續的時間是三千零八十個字,像這樣把同一個主題敘述三千字而不插入其他的主題在這四章中絕無僅有,而三千字對于一部三十萬字小說來說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頻繁的主題轉換造成了節奏的舒緩,五六十頁的文字寫盡了二十年的戰爭硝煙和阿瑪蘭塔的青春流逝,孩子們長大成人,有的人出生了,有的人死去了,卻不覺得急促,顯得很自然,這種效果的取得,得益于作者高超的主題轉換技巧,把主題的轉換變成了一種控制小說節奏的方式。在這四章小說中,作者采用了很多主題轉換方法。一種方法是從一個主題直接跳到另一個主題,從一種情感色彩直接跳到另一種情感色彩而不加任何的過渡成分,這當然是可以的,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開始一個新章節的時候,往往就轉換了主題,主題轉換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內容的情感色彩也變了,我們覺得很自然,能夠接受。比如第四章的結尾正在敘述的主題是霍塞?阿克迪奧?布恩迪亞的瘋狂,但到了小說的第五章,雖然延續的仍舊是婚姻家庭主題,但主題的情感色彩變了,開始了家庭主題中從奧雷良諾到雷貝卡到阿瑪蘭塔的婚事,顯然不同于霍塞?阿克迪奧?布恩迪亞發瘋這種比較令人焦慮的事件,是一個歡樂的主題。主題的情感色彩之間的轉換是通過新章節的開始來完成的。還有不要過渡的轉換,即不管不顧,另起一段就像開始了新的章節一樣,開始一個新的主題,把原來緊緊握在手心里的主題完全拋開不顧。比如第七章寫完霍塞?阿卡蒂奧的死,雷貝卡把自己活埋,接著一段就直接開始寫奧雷良諾所代表的政治主題。雖然有些突兀,可讀者一樣能夠接受,不妨在寫作中運用。不要任何的過渡,這是一種方式,但不能總用這種方式。最自然的過渡方式莫過于把時間的先后順序作為轉換的依據,先發生的先講,后發生的后講,并把時間的先后順序明確標出,這時候敘述順序就和自然的時間之流緊密結合。比如小說的第八章就充滿著這樣以時間為順序的自然轉換,“沒過多久”、“十天之后”、“同這一時”、“這就是奧雷良諾?霍塞從尼加拉瓜聯邦軍中開小差回來時家中的情況”,“奧雷良諾?布恩迪亞回來后不多幾個月”、“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一個月前回到國內”、“十月一日拂曉”、“這天晚上”、“從回到馬孔多到現在”這樣的短語把事件的先后順序明確標出。小說開始敘述阿瑪蘭塔和霍塞?阿卡蒂奧之間的曖昧游戲,這是一個帶有家庭性質的主題,接下來敘述的是政治主題,怎么轉換的?利用時間的先后順序自然轉換,“沒過多久,開始傳來關于戰爭的相互矛盾的消息”,什么沒過多久?家庭主題中霍塞?阿卡蒂奧被送到軍營去沒多久。然后作者就開始了交代戰爭的情況,把戰爭的狀況交代了兩個大的段落后,作者換一段又說“同這一時,維希塔肖恩去世了”,她的遺愿是把自己的積蓄捐給奧雷良諾上校的軍隊,從而立刻又轉入了政治的主題。政治主題中概述了奧雷良諾及敵人和故人的行為,有故人之一辦學校引出家庭中阿卡蒂奧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上學以及雷美苔絲的美貌后,又用一句話“這就是奧雷良諾?霍塞從尼加拉瓜聯邦軍中開小差回來時家中的情況”,重新回到了這一章開始時有阿瑪蘭塔和奧雷良諾?霍塞之間曖昧游戲的主題上去。按照上面的幾種主題轉換方式,小說差不多就可以自然流淌了。作者簡介:周淑婷(1972-),女,漢族,河池學院教師,講師,文學碩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敘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