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例子英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料庫;大學英語;自主學習
根據(jù)歐洲語料庫語言學的開拓者辛克萊爾(Sinclair,1987)的定義,語料庫是指為研究語言,用計算機處理儲存的書面和口頭的語言材料。現(xiàn)代語料庫具有兩個特點:它由大量的實際使用的語言信息所組成,是自然發(fā)生的語言材料;它是通過計算機完成的,這些技術包含描述語料、定位檢索、管理分析等軟件技術。語料庫功能強大,突出的特點是能快速而準確地提供與關鍵詞有關的大量真實語料,并以KWIC ( Key Words in Context) 或其他形式靈活地展現(xiàn)出來,為英語自主學習提供新的途徑[1]。
1.英語語料庫的發(fā)展
根據(jù)收集語料的語言種類,語料庫可分為單語、雙語、多語語料庫。前者僅用一種語言的語料,通過收集本族語者的語言實例建成;而后者是由兩種、兩種以上的語言文本構成的語料庫,有對應平行、類比、翻譯三種形式。
現(xiàn)今網(wǎng)上最大的免費英語語料庫(http:// 省略/)是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以下簡稱COCA),于2008年2月20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正式推出,已達4.25億詞匯,它成為學習者查詢美國英語使用和變化的好窗口(方玲和汪興富,2010)[2]。
2.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語言學者和外語指導者越來越重視學習者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強調外語學習應針對學習者具體的需要來培養(yǎng)其言語交際能力。為了實現(xiàn)這目的,外語學習也摒棄了機械的重復訓練,代之以“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
2.1 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理論
Johns(1990) 等人于20 世紀90 年代提出一種新的基于語料庫數(shù)據(jù)學習外語的方法,即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理論( Data - driven Learning,簡稱DDL)[3]。這種方法是讓學習者用語詞索引軟件去查詢本族語者口語或書面語的語料庫,提供語言使用的真實例子。這種模式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據(jù)學習者各自的程度、需求、興趣,利用檢索分析工具,發(fā)現(xiàn)驗證式地進行學習。
2.2 語料庫輔助的英語學習實踐與發(fā)展
語料庫驅動學習有很多優(yōu)勢,為自主學習模式提供了平臺。學習者通過語料庫可獲取大量真實的例句,同時獲得語言使用語境。
利用語料庫分析語言信息的過程有利于發(fā)展學習者的智能。而語料庫將大量真實語境意義的實例以數(shù)據(jù)或語境共現(xiàn)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習者,能夠吸引學習者注意力,有利于強化記憶、幫助他們利用語境獲取語義,總結規(guī)律,增強其語言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語料庫給外語學習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基于批量語料進行分析、歸類和推理,進而總結出結論,少了以往的主觀片面性。
3.語料庫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運用的重要性
3.1 促使英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角色的轉換
語言學習的挑戰(zhàn)是要最大限度地為學習者提供機會使用語言,以使語言得到內化。由于語料庫中包含豐富的詞語用法信息,本身就可作為語言自主學習材料,語料庫成了語言自主學習方法的基礎,能激發(fā)主動的自主學習。
3.2 提高自主學習者的語言意識及學習能力
由于語料庫的語料都是來源于真實環(huán)境,而且這些都具時效性,反映的都是客觀的、真實的語言規(guī)律。同時,語料庫的語料都是電子的,可供學習者任意地無限次重復檢索,這就決定了其具有的自主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極大地促進學習者的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方式。
再次,學習者通過分析準確而客觀的真實語料,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合乎實際交際的詞語用法和語言規(guī)律,使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更地道。因此,語料庫可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意識。
最后,語料庫索引給學習活動提供便利,學習者可節(jié)省出精力和時間改進、完善學習活動。
3.3使語法和詞匯得以聯(lián)系
以往,語法和詞匯之間缺乏聯(lián)系,語法被認為研究一般事實,而詞匯處理具體事實。許多規(guī)則抽象,無法具體運用。在線語料庫架起語法和詞匯結合的橋梁,不僅使學習者熟悉語法規(guī)則,且能了解語法規(guī)則的應用范圍。通過在線檢索,語料庫可提供典型例子,展示搭配構詞規(guī)律,使學習者熟悉詞序、句法結構。在自主學習時,可根據(jù)交際需要為特定的句法結構選擇適當?shù)脑~來表達思想,相互交流,達到學以致用目標。
3.4 鼓勵學習者觀察語言形式
傳統(tǒng)的學習較枯燥,機械練習多,學習者沒機會觀察、注意語言形式,發(fā)現(xiàn)語言組織的規(guī)律。而通過在線語料庫,學習者在自主學習時就會觀察、分析語言形式,達到充分理解的程度。學習者的注意力被引向目標語的形式特征,更關注意義。通過使用在線網(wǎng)絡大型語料庫,學習者對語言材料的觀察和判斷能力會大大提高。
4.具體應用方法
4.1 利用語料庫加強詞匯自主學習
語料庫提供大量的搭配信息幫助學習者避免選擇過時的詞匯用語,提高學習者的搭配意識。語料庫運用于語言學的方法是根據(jù)檢索詞的特點將檢索行排序以凸顯檢索詞旁邊的搭配規(guī)律。
首先, 學習者可直接在線使用在線語料庫中大量真實的語料, 在真實的、不同的語境中尋找豐富的實例, 能認識各種語言現(xiàn)象,了解詞匯的語體風格和語域限制。語料庫可幫助學習者填補認識詞組和語句結構過程中的空白, 用多的實例增強學習效果, 學習者可從真實的語境中準確地推斷詞義, 自然地將“學得” 的詞匯知識轉為“習得”的內化語言。
其次,可利用在線語料庫針對單個詞語的詞頻統(tǒng)計功能, 了解并優(yōu)先記憶高頻詞匯, 分類學習口語表達方式和常用詞匯, 從而為詞匯的分級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程資源;開發(fā);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3;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1-0061-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積極開發(fā)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課程資源意識,掌握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策略和能力,對于有效拓展英語教學途徑、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切實保證新課程教學目標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英語教師要將學生學習、生活中各類資源有效轉化利用,為英語教學服務。教師通過研讀文獻、教學實踐、備課組研討再實踐等方法對“如何有效開發(fā)英語課程資源”這個課題進行研究,總結出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策略。
一、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要有效整合利用現(xiàn)有教材資源
牛津版小學英語教材經(jīng)過眾多專家的多輪審核,帶有一定的權威性。教師首先要利用好教材,將教材資源有效利用,適度延伸,發(fā)掘出諸如教材中小詩、歌曲的作用,將教材利用最大化。同時,教師的教學理念要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明白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本班學生實際進行取舍。研究發(fā)現(xiàn),牛津小學英語這套教材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存在著詞匯量偏少、句型的編排不太合理等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合理整合、補充,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某些重難點語法知識采用先集中講解、后分散重復練習的方法,達到化解難點的目的。教師還可以把教材中常見的詞匯及句型進行整合,編寫既可以誦讀又可以演唱的英語韻律兒歌,通過課前、課間誦讀演唱,豐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二、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要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資源優(yōu)勢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師要能讓網(wǎng)絡資源為英語教學所用。目前,很多學校已經(jīng)完成了數(shù)字化校園創(chuàng)建,實現(xiàn)網(wǎng)絡班班通,班班配有電子白板,能實現(xiàn)即時上網(wǎng)、千兆進校園、百兆上桌面;學生的家中大都接入網(wǎng)絡寬帶,通過電腦、手機能上網(wǎng)搜索,網(wǎng)絡資源開發(fā)的硬件建設已經(jīng)到位。因此,教師要通過在學校演示網(wǎng)絡搜索、資料下載、保存方法,使學生都能掌握網(wǎng)絡資源搜索的基本方法。例如,“搜老師”的出現(xiàn)突破了英語教學的時空限制,通過網(wǎng)絡資源查找讓學生時時處處都能接受學習教育;在查找的過程中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了他們提問和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例如,教學完6A Unit 6 Holidays 這個單元后,教師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查找西方國家是如何過Christmas Day的。雖說現(xiàn)在不少學生也過圣誕節(jié),但除了圣誕老人和襪子里的禮物,真正了解圣誕節(jié)的并不多。有的學生通過網(wǎng)絡查找,對圣誕節(jié)的由來以及西方人在這一天的表現(xiàn)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通過“Christmas 知多少”的PPT匯報,讓大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而教師將學生們關于Christmas的手抄報系列圖片放在班級微信群、QQ群中,則讓學生多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三、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要重視英語學習氛圍的有效創(chuàng)設和利用
實踐證明,要想學好英語,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善于挖掘、開發(fā)這類環(huán)境課程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多看、多說、想說、樂學的氛圍,盡可能讓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一是校園環(huán)境資源的利用。例如,在校園的各類指示牌、校內懸掛的名人名言上用英語標注,體育大課間活動時英語兒歌、英文歌曲的播放,學校“小喇叭”廣播電臺英語節(jié)目的播出等。二是班級英語學習氛圍的創(chuàng)設。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班級英語環(huán)境的布置,如班級英語角、英語類黑板報、英語圖書角,讓學生訂閱《英語輔導報》《英語周報》《學英語》等報刊,由W生每天從報刊上摘一則或幾則有哲理的小故事在全班分享。分享方式可以是抄錄在班級黑板報一角,可以是QQ群中,也可以是早讀課時朗讀。教師還可以將適合學生的英語光盤、影視類節(jié)目推薦給學生,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其中的經(jīng)典對話還可以讓學生配音,從而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學校還可以經(jīng)常開展英語節(jié)活動,通過英語書寫我最棒、英語手抄報我能行、英語故事我來講、英語童話劇我來演等項目,讓全體學生參與,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在進行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時,教師要力求所開發(fā)的資源思想上要健康,內容上要科學,語言上要準確。開發(fā)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樂學,進而好學,感受到英語就在生活中。教師要重視有效指導,做到扶放結合,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教師要發(fā)揮學習積極分子的作用,用學習積極分子的感召力激發(fā)其他學生的求知欲,實現(xiàn)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秀英.淺析小學英語學習中校外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4(24).
[2]張月英.小學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內容[J].教學與管理,2014(02).
關鍵詞: 中醫(yī)名詞術語 四字結構 對等理論 英譯
中醫(y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是中國人的驕傲。近年來因其對癌癥的有效治療和副作用小的特點,中醫(yī)越來越受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青睞。于是中醫(yī)的英譯就成了在這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四字結構”在中醫(yī)文獻中所占比例甚重,它們結構嚴謹、蘊涵豐富、文字洗練、音韻和諧,具有強烈的中醫(yī)特色。但同時由于受古代漢語追求結構對仗、修辭典雅的影響,也有添詞加字,擴形湊四的傾向,給現(xiàn)今的中醫(yī)英譯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何恰當解決中醫(yī)“四字結構”的翻譯問題,譯者眾說紛紜。有些譯者認為采取直譯法以保留源語的語言特征,如羅磊,還有一些譯者主張:由于其漢語結構通常是主+動+賓,故翻譯時應譯成名詞性短語而非成句子。上述方法固然詳細清晰,但在具體運用時,初學者往往由于缺乏理論指導,面對眾多供選方案而不知所措。根據(jù)自身學習及實踐經(jīng)驗,筆者認為,只有對翻譯基本理論有了一定的掌握,才有可能在錯綜復雜的“四字結構”面前,作出正確的判斷。筆者擬以翻譯界影響較大的對等理論為基礎,以在短語中及句子中出現(xiàn)的“四字結構”的翻譯為例。
1.對等理論對中醫(yī)翻譯的影響
實現(xiàn)對等是翻譯的最完美的目標,也就是說在源語和目的語之間達成一種合理的對應,使目的語的讀者對譯文的理解也能像源語讀者一樣的清晰。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人們不斷豐富對等理論,其中的代表人物有Nida,Taber,Wilss和Newmark,而在他們中間又數(shù)以翻譯《圣經(jīng)》著稱的美國翻譯學家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最為醒目。在動態(tài)對等理論中,奈達提出,“在‘動態(tài)對等’翻譯中,譯者所關注的并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一種動態(tài)關系,即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奈達后來用“功能對等”替換了“動態(tài)對等”,因為“功能”二字把翻譯視為一種交際形式,著重于翻譯的內容和結果,因而比“動態(tài)”更合理。翻譯在這里被視作兩種文化間的交際。中醫(yī)是一門古老的生命科學,它也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然在中華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黃帝內經(jīng)》問世到今天,兩千多年過去了,中醫(yī)語言幾乎和過去沒有什么兩樣,至今仍然是半文半古的風格。在對待中醫(yī)翻譯中語言的處理等方面,功能對等無疑給我們提供了珍貴的理論依據(jù),在試圖將中醫(yī)的醫(yī)學信息最大量地傳遞給西方讀者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將中醫(yī)中包含的文學、哲學、文化等方面因素盡可能地呈現(xiàn)出來。中醫(yī)四字結構用語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簡明扼要,形象生動,語義深厚。翻譯時,應在注重簡潔明了的同時,采用靈活多樣的翻譯方法,較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所含信息及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提高翻譯質量,有利于國際間的交流。
2.以短語形式出現(xiàn)的四字結構
根據(jù)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分析,英語在行文用詞上對邏輯關系的體現(xiàn)相當明了,漢語則習慣以上下文語義銜接,故應對四字結構之間暗含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以清晰的英語譯出。
以“驅風清熱”“滋陰熄風”兩個四字結構的翻譯為例。從漢語的角度來分析,“驅風清熱”與“滋陰熄風”都是并列短語,據(jù)此將它們翻譯成“dispel wind and eliminate heat”和“nourish yin and subdue wind”是否恰當呢?“驅風清熱”實際上指的是一種治療方法,“驅風”與“清熱”其實是并行的,兩者之間乃一種并列關系。故譯為:dispel wind and eliminate heat。而“滋陰熄風”則是通過“滋陰”的手段來達到“熄風”的效果,兩者之間是因果的關系,故譯為:nourish yin to subdue wind。此翻譯在結構上基本符合英語語言的習慣,然而對于缺乏中醫(yī)背景知識的外國人來說,此處的“風”無疑會給他們帶來疑惑。熟悉中醫(yī)的人都知道兩個短語中的“風”所指是有差別的。后一個“風”指“肝風”,為給譯文讀者如原文讀者一樣清晰的概念,“滋陰熄風”就譯為nourish yin to subdue liver wind。這樣也無形中給譯文讀者傳達了中醫(yī)文化。對于其他的一些四字結構,僅對其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尚不足以得到最適合的譯語,應對深層結構進行挖掘后準確傳譯。
另一個例子是“陰平陽秘”的翻譯。按字面翻譯則得到如下譯文:Yin is even and well while yang is firm.笨拙且詞不達意。考慮到“翻譯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將此四字結構譯為:yin flourishing smoothly and yang vivified steadily。既傳達了短語的意思,保持了源語的簡練風格,又便于目的語讀者對中醫(yī)內涵的了解。
3.中醫(yī)四字短語翻譯的方法
(1)借用法
借用法就是運用西醫(yī)語言中的對應詞來翻譯與之含義相同或近似的中醫(yī)概念。雖然中西醫(yī)在理論和治療方法上徑渭分明,但在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描述上,卻有諸多相同或相近之處。這是因為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一般都有客觀的外在表現(xiàn),易于認識和描述。因此,一些用以描述人體病理變化和疾病名稱的中醫(yī)四字結構的用語,與西醫(yī)相應的用語在語義內容上相同或相近,翻譯時可采用借用手法進行對等翻譯。例如:
月經(jīng)不調 menoxenia 月經(jīng)不調
子宮脫出 hysteroptosis 子宮脫垂
聽力不佳 dysacousis 聽力不良
惡露不下 lochiostasis 惡露潴留
倒睫拳毛 trichiasis 倒睫
雨白蟲病 taeniasis絳蟲病
下利清谷 diarrhea腹瀉
吸而微數(shù) tachypnea 呼吸急促
圓給內障 cataract白內障
小便淋瀝 strangury 痛性尿淋瀝
里急后重 tenesmus 下墜
英文讀者通過西醫(yī)的概念了解中醫(yī)的知識,這是對等理論的一個很好的證明。
(2)造詞法
中醫(yī)是中華文化中獨有的學科,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中醫(yī)不同于西醫(yī)的概念。當有些四字中醫(yī)術語無法以簡潔、準確的形式呈現(xiàn)的時候,造詞法可以填補這個缺陷。造詞法也可稱作“詞素層翻譯”法。它是根據(jù)現(xiàn)代翻譯學中有關“翻譯單位”的理論,結合科技英語的構詞規(guī)律,運用拼構詞的方法來翻譯中醫(yī)的一些四字結構用語(參見《中醫(yī)翻譯導論》李照國著,西天出版社出版)。例如,“心火上炎”一詞,是指心陰不定,虛火上升的病理。如果照字面譯作flaming up of heart fire不但不符合科技用語的要求,而且失去了中醫(yī)名詞術語簡明扼要的特性。那么,按照醫(yī)學英語構詞法,用cardio-表示“心”,用詞綴 hyper-,pyro-和 -sis 分別表示“過多”、“火”和“病態(tài)”,就可仿造出“hypercardiopyrosis這一中醫(yī)所特有、外國人又能看得懂的英語詞匯,既避免了譯語過于冗長,不符合醫(yī)學用語要求,同時又使得源語意義完整體現(xiàn)。這樣翻譯的中醫(yī)四字結構主要是一部分表示人體生理和病理變化及個別治療方法的用語。例如:
胃熱奎盛 supergastropyria
大腸溫熱 colohygropyrosis
行經(jīng)泄瀉 menodiarrhea
腎陽衰弱 hyponephroyang
(3)省略法
由于中醫(yī)語言受古漢語影響比較推崇“抑揚頓挫,四六成句”。相當一部分四字中醫(yī)術語在語義上相互重疊。有的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相同,有的是其中的兩個字詞同義。例如:“軟堅散結”和“清熱解毒”,從含義上講“軟堅”就是“散結”,“清”就是“解”。由于這類四字用語的兩部分或其中的語義相同或相近,所以翻譯時譯者不必拘泥于中醫(yī)用語的原有結構形式,只須譯出其中具有實際意義的一部分即可。這樣可避免譯語概念重復、繁瑣冗長之弊。上面的兩個中醫(yī)術語似應譯作:
Diminishing mass
Expelling heat and toxic pathogens
(4)增改法
在翻譯一些中醫(yī)四字結構術語的過程中,為了在準確的基礎上傳遞原文所含信息,有的用語在翻譯時須增加詞語,有的須改動句法結構,故稱為增改法。增改的原因,一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內容,不至于使他們在閱讀時產生困難和誤解,二是為了使譯文符合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實現(xiàn)功能對等。例如:
1)增字法
以毒攻毒――Toxic agents for viral disease
亢害承制――Suppressing method for hyperactivity of wu xing(five elements)
(2)改動法
四時之脈(偏正結構)――pulse variation in four seasons
脾主運化(主謂結構)――spleen’s diges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要注意譯文的簡潔性,不應盲目加詞,二是應盡量將其翻譯成名詞術語,最起碼也應將其譯成詞組型的用語,而不要譯成句子,以免影響其實用性。
4.結語
翻譯實質上是語際轉換,是在兩種不同語言對比中進行的。缺乏對兩種語言基本差異的理解就不可能作出符合要求的傳譯。除了從語言本身角度去比較,在翻譯過程中還應考慮到語言外的對語言有影響的因素。漢語文化屬于強交際文化,其深層含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強,英語則屬于弱交際文化,交際中的大部分信息由顯性語碼承載。如果翻譯時不將隱性語義譯出的話,對深層結構的傳譯勢必不完全,那么就不可能實現(xiàn)翻譯中對等的目標,這種翻譯出來的文字也只是空殼。只有充分注意到這些語言上及語言背后的差異,并結合中醫(yī)專業(yè)知識挖掘源語言(本文中指漢語)的深層含義,才可能勝任中醫(yī)“四字結構”的翻譯,為中醫(yī)的進一步走向世界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羅磊.現(xiàn)代中醫(yī)藥學[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4:114-117.
[2]方廷鈺.中醫(yī)翻譯探討[J].中醫(yī)教育,2005,(7):35.
[3]羅磊.醫(yī)學英漢互譯技巧與實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322-324.
[4]羅磊.中醫(yī)英語的模糊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12):939.
[5]扈李娟.中醫(yī)“四字結構”的英譯技巧[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8):266-268.
2、器小易盈: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狹小,容易自滿。
3、充棟盈車:堆滿屋子 裝滿車。形容書籍很多。
4、惡貫滿盈:形容罪大惡極,到受懲罰的時候了。
1、Real dream is the other shore of reality. 真正的夢就是現(xiàn)實的彼岸。
2、Achievement provides the only real pleasure in life. 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樂趣。
3、As long as we can dream, we can achieve it.只要我們能夢想的,我們就能實現(xiàn)。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生會話能力原因對策
進行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交流。我們知道,會話能力作為交流的重要技能及手段,必然成為了人們之間相互交往至關重要的前提和基礎。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后,加之上海成功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等,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快。當前,英語作為世界范圍內通用的語言之一,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言,已經(jīng)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同時,也對高中英語口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進行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必須切實加強對英語口語教學的足夠重視。此外,隨著我國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英語口語成為了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了高中英語教學無力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培養(yǎng)與鍛煉。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高中學生英語口語的教學、訓練和培養(yǎng)力度,促使高中學生逐步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一些高中學生在學習英語口語時,總會產生畏懼、吃力等現(xiàn)象,必然導致了其英語口語能力和會話能力較為薄弱。上述這些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深入思考。
1 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薄弱的原因
1.1語言差異
有語言學家曾指出,影響人們學習第二語言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社會、環(huán)境和情感等方面。以英語為例,要想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及會話能力,首先就必須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及條件。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中,都需要我們積極應用英語的地方并不是比較多。對此,導致了很多高中學生并不具備學習英語的良好環(huán)境及條件,更談不上培養(yǎng)、練習和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及會話能力了。而學生在高中英語課本里所學到英語對話的例子,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運用,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不到英語口語及會話的實踐、體驗及感悟。比如,高中學生在課本上學到有關購物的常用句型:“What canI do for you?”、“Can I help you?”、“I'd like to buy……”等。但是,這些并不能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及環(huán)境中,這種孤立的教學形式必然導致了學生會話能力較為薄弱。
1.2能力差異
實際上,影響學生英語口語及會話能力的因素比較多,其中缺乏基礎知識是重要方面之一。比如,學生想要表達某一句子,就需要知道使用哪些單詞,而且還必須知道如何把這些單詞有機組織起來,哪個在前,哪個在后。由于學生能力的差異,就對那些具有相同意思的單詞不知道如何使用。但是,這些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也進一步說明了高中學生英語的基礎及知識較為薄弱。
1.3教師差異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發(fā)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的英語能力及水平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及效果,也影響到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及水平,特別是英語口語能力及會話能力。試想一下,如果教師連自己發(fā)音都不標準的話,又如何能夠教出發(fā)音比較標準的學生來呢?目前,從高中英語口語及會話教學的實際來看,一些英語教師本身在英語口語及會話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因而必然導致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及會話能力極為薄弱。
2 提高中學生英語會話能力的對策
2.1開展英語口語活動
對此,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英語口語及會話活動,比如組織英語學習興趣小組、英語學習沙龍,英語對話活動等。此外,還可組織學習積極參與英語朗誦、演講、辯論、小品、歌曲等比賽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這些活動,可以進一步發(fā)揮學生學習英語口語及會話的積極主動性,逐步激發(fā)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濃厚興趣。另外,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使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上、生活中與他人進行英語口語對話及交流。除此以外,還應當在生活中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設機會、情景說英語、用英語。比如,可以讓學生與好朋友面對面地說英語、用英語。也可以引導學生在電話里說英語和用英語,要引導他們抓住時機,不斷促使他們體會到學習英語口語及會話的快樂、成就與自豪。一般而言,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模仿、復述、集中訓練以及英語對話等。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情景、對話,為學生創(chuàng)設對話交流的情景,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及會話能力。
2.2增加學生英語詞匯
我們知道,任何高樓大廈都需要有堅實的基礎,英語也不例外。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及會話水平,必須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平時,要讓學生要注重學習英語基礎知識,了解和掌握有關句子的結構,并逐步使用英語進行對句于交流。此外,也要讓學生形成學習英語、閱讀英語和應用英語的習慣,并把有用的英語單詞記憶下來,貯存在大腦中,才能在應用時脫口而出。而且通過閱讀英語,還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但是,絕對不能讓學生孤立地去背誦單詞,要引導他們在日積月累中堅持記憶單詞,積少成多,那樣的收獲是很大的。
2.3提高教師自身水平
要求教師必須從自己做起,積極培養(yǎng)自身的語言努力、交流努力和溝通能力。這樣一來,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對話、交流與溝通。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假期的時間,積極參加一些英語教學培訓,利用業(yè)余時間多練習英語口語,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語口語能力。此外,還必須拓展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注意留意英語語法的新規(guī)則、新用法和新發(fā)展,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方法及舉措,不斷適應新形勢下英語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同時,還要拓展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等有關學科知識,加化文化差異的學習了解,不斷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
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口語及會話水平,不是一件極為容易的事,通常需要社會、學校及個人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和協(xié)作。因此,我們必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社會、學校都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督促學生努力學習,逐步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和會話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樹立信心;激發(fā)興趣;形成意識;掌握方法;養(yǎng)成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41
初中英語教學改革要求教師用新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
一、樹立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的內在興趣。”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興趣的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這些闡述都充分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巨大作用。因此教師應營造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環(huán)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1.轉變教師角色,端正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換角色。在教學中,教師應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用心與學生溝通,包容學生的錯誤,不過度糾偏。鼓勵是幫助初學者克服學習英語困難的重要方法,在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語法錯誤是難免的,對此老師要給予包容,不要輕易責備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要生硬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就像每個人牙牙學語時父母對我們的鼓勵,讓我們最終學會說話,老師的包容能夠讓學生有更好的勇氣和信心學好英語。因此,在情景對話或者書面表達中,當學生出現(xiàn)“I go to school yestoday”,“He did not asksme”等表達錯誤時,應稍加提示,因為對于這類錯誤,學生能明白也能糾正,只是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使用習慣而已。當然,發(fā)現(xiàn)學生始終出現(xiàn)這種錯誤時, 則應結合具體語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操練,直到他們在使用的過程中養(yǎng)成正確的語言習慣。
2.在課余時間,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聊天、談心,可以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及他們在學習上碰到的困難,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增強學習信心,克服學習的恐懼感。
3.教學導入,注重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教學,導入方法至關重要,教師要精心設計課程導入,使學生感到新奇獨特,激發(fā)求知欲。例如,在給學生講英語同音詞two/too/to的時候,我給學生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有個英語初學者,剛剛學完one,two,three,four,five。有一天上街坐公交車, 不小心踩了一老外的腳, 于是趕緊說了一句:“I am sorry.”老外禮節(jié)性地回了一句:“I am sorry too.”這人一聽“sorry two”,嘿,跟我較勁比客氣? 于是沖口就來:“I amsorry three! ” 老外一愣:“What are you sorry for? ” 這人一聽“sorry four”,心想,four都出來了,咱中國是禮儀之邦,可不能輸給他,于是趕緊更誠懇地說:“OK,I am sorry five! ”
通過這個笑話, 學生在歡笑之余也了解了two/too,four/for這兩組同音詞,課堂氛圍隨之活躍,學習興趣也被激發(fā)起來。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山區(qū)學校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一些學生對學好英語失去信心,甚至對英語學習產生恐懼感。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就要幫助學生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的課堂設計不僅能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鑰匙,還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1.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給學生布置的任務如果只是簡單的重復,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難以得到提高,長久以往,就會形成依賴教師的思想, 所以教師布置任務的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解決的能力上。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用patterndrills操練句型,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限制,學生在機械的操練中死記硬背記住句型, 卻無法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因此,我們在開展英語教學時不應受課文句型的限制,而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全面開放的語言實踐環(huán)境,如:在學習Dialogue:Asking theway時,我制作了Zoo,Postoffice,Cinema,Busstop等卡片及迷你小屋,將它們放置于教室內相應的位置,使整個教室變成atown,然后由學生自己組織學習,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語言習慣、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思考并解決遇到的語言問題,從中找到學習方法。由于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我思考、自己得出結論,不但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而且可以逐步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自我發(fā)展的空間。教師應該留給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學習、自我表現(xiàn)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堅持課前5分鐘讓學生用簡單的英語就天氣、出勤、校內、班內的好人好事等情況進行匯報,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表演。這樣不僅有較多的表現(xiàn)機會,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自主學習意識,把課堂活動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生活中,使他們有主動學習的動力和成功的體驗。
三、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自主學習方法
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方法的掌握都比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揮潛能。因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聽、說的語言環(huán)境,如:通過音像、英語特色節(jié)目、口語角、英語晚會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指導學生學會應用工具書、教輔資料、網(wǎng)絡資源、遠程教學資源、報刊、文摘等,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只有既學到知識,又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適應今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社會上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主學習的人。教師應根據(jù)英語學科自身的特點,在確保“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有意識地貫穿學法指導,使之轉化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
四、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獨立學院教育;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一、自我效能感理論與英語口語學習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一概念,最早見于班杜拉(Bandura.A)的《自我效能:關于行為與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文中,是指“個體在執(zhí)行某一行為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感受”。因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即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進行那一活動,進而獲得成功。
在班杜拉看來,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過四種信息源發(fā)展而來的:1)掌握性經(jīng)驗。一般而言,成功的經(jīng)驗能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經(jīng)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個體的自我效能還受到其歸因方式的影響,如果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這樣的成敗經(jīng)驗就不會增強或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2)替代性經(jīng)驗。人們從觀察他人的行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jīng)驗對其自我效能感影響也很大。當一個人看到與自己能力相近的人成功時,就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增加了實現(xiàn)同樣目標的信心;反之亦然。3)言語勸說。影響自我效能的另一個信息源是他人的評價、勸說及自我規(guī)勸。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告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jīng)驗或替代性經(jīng)驗基礎上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4)情緒反應和生理狀態(tài)。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身心反應、強烈的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xiàn)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響到個體的效能信念的建立。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通過選擇、思維、動機和身心反應等中介而實現(xiàn)其主體作用機制的。它對英語口語學習的作用也主要通過這四種過程來實現(xiàn):1)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行為活動的選擇,學生自我效能感越強,越愿意積極參與各種較高難度的口語交際活動。2)班杜拉指出,個體的行動要受到思維的支配,而思維的一個主要功能是使人能夠預測未來的行為結果。自我效能通過思維過程對個體活動產生自我促進或自我阻礙作用。3)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學生學習動機。學生自我效能感越強,越具有更強的英語口語學習動機,在口語訓練過程中碰到困難和挫折時,有更強的韌性和堅持力。4)自我效能感決定著學生的應急狀態(tài)、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反應。當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應對口語交際中的潛在困難時,就不會在活動展開之前感到憂慮和害怕,能夠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口語訓練活動,從而增強其自我效能信念。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方方面面,對其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獨立學院英語口語教學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獨立學院英語口語教學現(xiàn)狀
獨立學院教育歷史不算悠久,而獨立學院教育得到迅速發(fā)展則是近十幾年的事。由于獨立學院教育,尤其是獨立學院英語口語教學發(fā)展的歷史較短,受重視程度一直不夠,這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一直處于極度缺乏狀態(tài)。隨著大批學生涌入校園,獨立學院口語教學長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英語口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情況已經(jīng)越來越不適應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學工作正在強烈召喚適應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因此,獨立學院英語口語教學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特點,根據(jù)其不同于普通高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1 英語基礎上的劣勢
在獨立學院的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實際英語應用能力不強,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語音語調不規(guī)范,在口語表達中暴露出詞匯量偏少,語音語調極不規(guī)范,語法掌握較差的弱點。
2 心態(tài)方面的特點
獨立學院學生能夠意識到自身與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差別,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極希望提高自己。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就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對英語學習尤其是對口語的重視程度非常高。但這樣一來也導致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目標定位過高,很多人都希望幾個學期的學習結束后,英語口語能幫助他們找到高收入、有前途的工作,這顯然與當前的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心態(tài)在英語口語學習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急功近利,總想走捷徑。這對他們的學習是很不利的。
(二)獨立學院英語口語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綜合起來看,獨立學院學生口語學習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
在最初的幾次口語課上,學生最容易表現(xiàn)出緊張焦慮、忐忑不安,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平日里缺少說的場合和機會,所以一時很難進入學習狀態(tài),很難適應老師的語音、語調或語速。此外,以往英語學習的經(jīng)歷也會影響獨立學院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jīng)常能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老師,我基礎不好,還能趕上嗎?”
2 抑制心理對學習的影響
抑制是一種具有保護性能、抵制外部威脅的心理屏障,是人們在了解自身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保護自我的屏障。相比之下,兒童的自我處于發(fā)展之中,可塑性強,他們的抑制心理不明顯,相對來說容易調整。獨立學院學生已經(jīng)都是成年人,已在生活體驗中逐步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自我概念,對自己的個性特征已習以為常,并有安全感,抑制已成為自我周圍的一道安全屏障,想跨越這道屏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抑制心理使成年人因擔心“丟面子”而沉默不語,或說外語時感到難堪。
3 學生信息存儲不足,造成輸出受阻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每個人大腦中都會儲存一定數(shù)量的信息,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信息庫”(information bank)。輸出就是從這個信息庫中提取信息,就是選擇(selecting)和組合(combining)信息。很多學生在口語輸出時結結巴巴,想說又說不出,常常感覺“沒詞兒”,就是因為信息庫中能夠提取的信息有限。此外,造成學生感到輸出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對目的語文化及交際準則缺乏了解,對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怎樣算恰當怎樣算不恰當?shù)妮敵龈械矫曰蟆?/p>
三、獨立學院教育中培養(yǎng)自我效能感、提高英語口語教學的途徑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被稱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不僅能激發(fā)教師上課的動機,而且也決定了教師對上課的投入程度,從而真正決定教師的實際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Woolfolk(2001)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越強,教師對學生控制定
向越人道,學生的自主性越強,教學效果越顯著。因此,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學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前提因素。所以在教學過程之初,教師應對自己嚴格要求,提早對獨立學院學生特點進行分析,對可能面對的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取得的進步,以激勵自己也激勵學生更努力。
(二)設置恰當?shù)哪繕伺c任務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個體在某項行為活動開始時的失敗,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容易使人歸結于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在獨立學院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要設置恰當?shù)哪繕伺c任務,讓學生參與嘗試,從而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每節(jié)課可以安排一個話題,要求學生基本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在設置話題時一定要注意任務設置合理,符合學生的水平和層次,如果碰到學生難以表達的話題,教師可以先示范,給幾個例子或者給學生聽聽相關的節(jié)目,然后老師再提供關鍵詞或關鍵的語言點讓學生運用口語,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學生的焦慮感。甚至在有的時候,教室可嘗試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來出題,互相設置任務來完成。筆者曾經(jīng)嘗試在日語0701、0702班的聽說課堂上,讓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出一個任務,抽簽交換之后再完成其他組設置的任務。這就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降低了他們的學習焦慮。在學生完成任務后,筆者加以適當?shù)狞c評和贊許,讓學生們極有成就感,這樣就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地歸因。獨立學院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把失敗歸因于自己能力不足、缺乏語言天賦等內部不可控的因素,這種消極的歸因傾向,會使學生意志消沉,喪失信心。因此,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輔導,引導他們把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夠等,讓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
(三)重視榜樣的作用,促進學生鼓勵互助
榜樣的成功就是個體替代性經(jīng)驗的獲得,在這種替代性經(jīng)驗中,學習可以通過對他人的模仿而實現(xiàn)。學習者越是與模仿對象趨同,對其自我效能產生的作用就越強。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多同高年級同學進行交流,并邀請優(yōu)秀的高年級學生通過報告、座談的形式講述自己英語口語學習中的心得,分享其成功的經(jīng)驗。在這樣的經(jīng)驗交流會上,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在會后做出反思,并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較強的學習動力和較足的學習勁頭。看到別人能夠通過努力成功,自己的自信心也被激發(fā)起來,覺得經(jīng)過努力也一定能夠達到目標。另外,合作學習也是相當值得推薦的。首先,獨立學院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這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其次,不同學生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領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合作學習可降低學習者恐懼感,利于學生克服自卑,積極輕松地參與口語交流;再者,合作學習順應了英語口語學習的需求。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交際是一種語言學習的多邊活動,合作學習中的生生互動正好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四)培養(yǎng)和諧師生關系,形成良好期待效應
社會勸說對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中,教師的期待也與學生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當教師認為學生有潛能時,就會對其產生良好的期待,這種期待通常會表現(xiàn)在教師的行為態(tài)度上。一旦學生感受到了這種期待,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就會明顯增強,同時會產生符合教師期望的努力。這就是教師的期待效應。教師如果對學生充滿信心,以積極飽滿的教學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就能夠帶動學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時,教師的良好期待不僅要表現(xiàn)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鼓勵、信任的眼神和微笑上,也表現(xiàn)在課下跟學生的溝通和交往中。教師要確保留給學生一種聯(lián)系方式,比如電子郵件地址等,使學生能夠在沒有面對面的壓力情況下,自如地表達自我。教師不僅能夠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也能夠找到對學生進行言語勸說的有效途徑。
(五)建立全面評價機制,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
英語口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口頭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tǒng)一。如果只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忽視個體間存在的差異,勢必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削弱其自我效能感。評價應考慮到個體的差異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肯定學生取得的進步,鼓勵他們多進行個人縱向比較而不要總是橫向的和其他同學比較。同時,鼓勵學生依照自己的愛好,多參加有益的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一、興趣――自主學習的開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對英語學科很感興趣,通過興趣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打心眼里喜歡了才能自主學習的能。筆者面對的學生是小學生,他們的年齡比較小,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如果老師以單純的知識灌輸而不想辦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很難學好,甚至都不愿意學,因此在英語教學,筆者采取多種方法,如利用直觀教具、簡筆畫等。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對話、表演、游戲、競賽,使學生體會到學英語最有趣,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happy birthday時,可讓學生模擬表演對話情景:讓一學生做小壽星,其他孩子對為他開birthday party并且說happy birthday.簡單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學生興趣很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大激發(fā)了他們內在的表達欲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二、預習――自主學習基礎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從中看出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預習能培養(yǎng)孩子們獨立思考的本領,通過自己思考找出的難點和疑點可以通過預習自己事先解決,也可以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提問,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記憶的加深,學生學習的目標就更加明確了。
在教學中,筆者在教新單元之前會布置學生回家預習,要求學生把本單元中遇到的不懂的或者覺得很重要的單詞、詞組、句子找出來通過詞典或者網(wǎng)絡把能解決的問題先解決,也會布置一些和本單元相關的舊知識讓學生回憶,以此達到復習的效果。在接下來的新授課中,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提問,這些問題可以是其他學生幫助解決也可以是老師來解決。通過這個方法,孩子有了自己思考的過程,更加深了這些知識點的印象。
如在教授4B Unit3 What’s your job?時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預習提綱:不懂的或者覺得很重要的單詞、詞組、句子找出來通過詞典或者網(wǎng)絡把能解決的問題先解決;回憶除了用書上What’s your job?可以提問職業(yè),以前我們還學過什么句子提問職業(yè)?;除了本單元B部分幾個職業(yè),你知道哪里職業(yè)呢?實踐證明,課前預習能大大提高聽課效率,并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勤查資料、勤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三、聽課――自主學習的保障
上課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注意力是知識的窗口,不集中注意力,知識的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在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認真思考,課堂上的難點和重點不是通過教師的直接傳授,而要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并鼓勵學生有問題就提,例如在學到at,in,on等介詞的時候,很多學生感覺區(qū)分使用情況很難,就有同學提問要如何區(qū)分。筆者詳細的講解了3個詞的不同用法和使用狀態(tài),分別舉了很多例子,at home,in house,on line等,并選了很多的句子要求他們來填寫,這使得他們到現(xiàn)在對這3個詞的使用都掌握的很好。
俗話說“好記心不如爛筆頭”,筆記是一種永久性的記錄,筆記能克服頭腦記憶儲存的局限性,對于復習已學過的知識非常重要。筆記內容要注意記下重點、難點、疑點,以便課下能及時復習。
四、方法――自主學習的核心
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因此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非常關鍵。筆者通過以下幾點,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1.單詞的教授注意音的歸類
例如:關于字母“i”的讀音規(guī)則,可以分了兩組讓學生去體會,一組是it,big,this,his,等;一組是:like,white,kite,bike 等。讓學生自己朗讀兩組單詞并讓他們體會,同樣是字母“i”,它的兩個主要的發(fā)音是什么,說一說它的發(fā)音規(guī)律。通過音的歸類,讓學生及時做好總結,對學生單詞的預習很有幫助。
2.詞匯的教授注意結合情景
就如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所說:“詞匯要嵌在上下文里頭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因此,平時單詞的教學應結合一定的語境進行,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來理解詞義,掌握詞的用法。例如,動詞have的用法:I have a good friend.(有)He is a cat.He likes to have fish.(吃)When I have classes(上課)at school,he stays at home.When I have a rest(休息)at home,he always sits beside me.I have fun(樂趣)helping him have a shower(洗澡).We often have a good time(玩得開心)together.這篇短文里出現(xiàn)了很多關于have詞組,如果把這些詞組單獨拿出來讓學生記憶,恐怕學生很容易混淆,但是通過教師精心改編,在文章中讓學生體會不同的含義,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不但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更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語法規(guī)律通過情景讓學生自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