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街道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目前的城市化建設和發展中,平面交叉路口是整個道路網絡中通行能力最差的部分,因此研究和改善城市交叉路口設計對于環節城市交通堵塞和現有的交通問題至關重要。在目前的城市化發展和城市道路設計工作中,做好合理的交叉口設計對于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交通資源和提高交通系統整體服務能力有著關鍵作用。城市道路交叉口相對于其他的工程設計而言,有著整體性能好、綜合系數和投資效益快的優勢,因此在改善目前現有的城市交通設計工作中有著極為關鍵和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道路交叉通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1表現出明顯的幾何構造。歷史上,由于我國對于道路規劃不夠重視,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區中,道路交叉口存在諸如多岔路交叉口、大量存在不規則交叉口等很多問題。在建設新道路時,建設者不能準確充分地預測建成后城市的交通量,在設計過程中,對交叉口的幾何設計不合理,如出口車道設計不合理、交叉口面積過大、駕駛視距不足等,從而導致通行能力大為降低,造成擁堵。
1.2交叉口的交通控制不足。平面交叉口的交通控制與交叉口本身同樣重要,主要在三個方面對交叉口進行交通控制:信號控制、停讓控制、在交叉口配備一定數量的警力控制交叉口。通過有關調查發現,在交通控制方面,我國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存在許多不足,主要包括:交通信號燈可見性不強,信號配時對交通的需要不能滿足等。
1.3交通環境的影響問題。在實際中,不能忽視環境對交叉口安全的影響。例如:在交叉口處的四周,存在密集的建筑、林立的商店、凌亂的攤點,以及各種霓虹燈、廣告牌,各種使人心煩意亂的音樂聲、叫賣聲,往往造成頻發的交通事故。
1.4行人流線分離的問題。作為一種安全措施,行人流線分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國大量的交叉口沒有進行導流化;或者在設計道路時配備了導流標志,但標線破損卻沒有修復;或交通標志不統一。導流方案不適應車流方向和交通量,擾通秩序,導致通行能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幾率。
二、城市道路叉口空間的優化設計
2.1優化設計交叉口的思路
目前,交叉口空間設計的主流思想認為,交叉口范圍越小越好。這樣不僅可以使城市交通沖突區范圍得到壓縮,同時還能使相位之間的損失時間得以減少。常見的設計方法主要是:沿著路緣石劃一條直線,將其作為人行過街橫道的內側邊線,以此為基準,再向外側偏移一個人行道寬度作為外側邊線,這就構成了行人過街橫道,再加上進行功能劃分的車道,交叉口的設計就完成了。
2.2交叉口空間設計的方向
2.2.1對城市道路交通網加以充分利用與直線路段相比,車流通過交叉口的時間相當于前者的一倍左右,這使得城市交通網中交叉口成為一個“瓶頸”。在交叉口,為提高車流的通行能力,在設計城市道路時期,要對交叉口的通行空間進行合理劃分,對車流、人流、非機動車的交通運行軌跡進行明確,從而在交叉口使機動車、自行車、行人,無論是左轉、右轉,還是直行,都能各行其道,再配合良好的交通信號引導交通流,就可以確保順暢運行。此外,在設計自行車、人行道時,要做無障礙處理。如果道路標志設計合理、附屬設施設計完善、就可以促使自行車、人流的通過速度加快,從而使交叉口的交通壓力得到有效減輕。
2.2.2高交通的安全系數
交叉口是交通事故發生頻率較高的地段。在車輛運行的過程中,其轉彎的半徑和視距范圍需要得到有效保證。在混合交通流中,作為弱勢群體的自行車和行人,保證其安全非常重要。設計安全的道路交叉口,主要是結合交通流的渠化與交通信號控制,在時間上將空間上存在沖突的各股交通流分離開來。
2.2.3注重交通環境的設計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中,作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設計交通的景觀是城市整體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能體現環境與交通的協調。通過合理設計交叉口的交通環境,使交通流的連續性得以增強,在交叉口機動車的延誤時間得以減少,進而減少噪聲、廢氣、震動等的污染。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間的具體設計
3.1通行能力匹配設計
按照進口道通行能力與路段相匹配的原則,應在進口道增加車道數,以對通行時間的損失進行彌補。確定具體增加的車道數,要依據各進口道流入交通的實際需求情況。同時,出口車道數應與每個進口道的該流向車道數相匹配。
3.2具體設計要保證交通流空間運行秩序
3.2.1機動車通行空間設計通過在地面進行劃線或以交通島的形式,確定每一股車流的流線,從而使車流能夠各行其道。渠化路線應該明確簡單,設計時應遵循各流向車流的安全行駛軌跡。導向交通島間應保持適當寬度的導流車道,從而避免由于過寬的導流車道致使車輛并行、搶道。
3.2.2自行車與行人通行空間設計目前,我國城市道路大多是三塊板構造,在交叉口,對混合交通流進行合理的渠化方法是,并行設置自行車與行人過街通行區域,與機動車相分離,在交叉口左轉自行車可以避免隨機動車直接斜穿,通過二次過街實現左轉。對于斷面較窄、等級較低的一塊板道路,自行車和機動車流相互交織,嚴重的互相干擾。對此,可采用自行車提前待行的方法,設計雙停車線,使自行車與機動車前后分開,避免兩者交織與、沖突,從而對交通流混雜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
3.2.3通行效率設計右轉車儲車空間的設計。人行道的位置與交叉口的中心靠近,在相交道路的人行橫道前,當右轉機動車受阻時,車輛就停在本向的人行橫道上,如此行人過街的通行空間不僅被占用了,而且直右混行車道中的直行車也受到了阻擋,還會給本向的非機動車通行造成困難。鑒于此,可適當后移人行橫道,在兩條相交的人行橫道之間留出一個可以停駐小汽車的間距,這樣可以使右轉機動車對行人和直行機動車以及非機動車的干擾大大降低。
3.2.4有效處理自行車的膨脹流在交叉口,當自行車排隊時,呈現緊密間距很小的狀態,而當自行車駛出停車線時,由于安全行駛的需要,均需加大其前后左右的間距,形成膨脹流。所以,在處理交叉口空間上,應對自行車通過交叉口時的膨脹寬度予以考慮。也就是說,在直行機動車與自行車通行區域之間留出一定的安全空間,從而消除他們互相之間的影響。
3.2.5交通安全的設計當存在較多的機動車道,致使人行過街橫道過長時,行人在綠燈末期無法安全通過,為此,在道路中央進出口道之間,應開辟出一定寬度的區域(其寬度應不不小于2米,最小不得小于1.5米),作為安全待行區,以保證過街行人的安全,否則無法起安全待行的作用。具體的設計方法主要包括:道路上有中央分隔帶的,將分隔帶辟為安全待行區,并在端部保留1米-2米的分隔帶,以保護駐足的行人;道路無中央分隔帶的,應對進出口車道寬進行壓縮,設置成安全待行區;設計無障礙的自行車與人行道,以及布設各種管線的位置,不應使交通流運行通道上產生物理障礙;注意營造動靜協調統一的交通環境。
四、結語
總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空間規劃的合理性對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條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交叉口的合理幾何設計是保證各進口車道正常發揮作用,避免各道相互干擾不可或缺的因素。設計中應將各幾何關系予以統籌考慮和計算,才能取得上佳設計。
參考文獻:
1、我國城市街道空間環境現狀 大多數城市以往那種親切宜人、界面連續、空間尺度適宜的街區組織被現代城市的發展完全摧毀了。雖然近年來有過對城市街道的改建及景觀環境設計的探索,但還是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
1)快速交通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街道空間結構。由于汽車的靈活、方便和快捷,汽車很快成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對城市道路、土地使用分區、形態等空間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城市的總體建設也在以車輛為參考尺度,功能分散、道路暢通己是城市規劃布局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城市空間常常由于道路的開拓,一棟棟建筑物拔地而起而自發形成。以往屬于行人的空間也因汽車數量的增長而發生了質的變化。現代交通工具迅速強占了道路,使街道喪失了原來的交往功能。大量的立交橋和高架路,眾多的寬闊馬路極大地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環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難過街難”,使得人車混行的交通更加復雜和擁擠,人們不得不經常借助于交通安全島、專用人行道和交通標志及管理系統行走,忍受著嘈雜的噪聲和汽車尾氣的污染,這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街道生活樂趣。
2)“表皮”式商業的無序增長導致街道環境日趨惡化。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城市中,街道被汽車占領后剩下的邊邊角角仍然擁擠著人群,充滿著喧鬧。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商家們盲目地抓住人的本能需求,在未考慮街道商業的形態構成,所售商品的客源,商業飽和及街道整體環境問題等的前提下,爭先恐后地把商業安排在主要街道的臨街面,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商業“領域”破壞了綠化,占用人行空間而進行大范圍地占道經營和違章搭建。因此,街道中本來狹小的空間就更加擁擠了,街道空間環境日益惡化。為此,讓城市居民安全舒適地在街道上自由生活,讓各類商業各得其所地為居民服務是未來商業規劃布局、街道氣氛營造中待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2、以往城市街道空間設計中的不足
1)街道的規劃建設目標和指導思想不夠明確。街道不僅是通行空間,更是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的空間,因此要與環境相適應,充分考慮人的心理感受。街道環境的可識別性、方位可入性、通行便利性等的設計尤為重要。要明確市民需要的街道性質,是美好生活的,是安心居住的,或是給人們切身感受的,因此在規劃建設中,街道怎樣才有“人氣”,同時,視覺的舒適與視景自然協調也不能忽視。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完美結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忽視及破壞當地重要人文及自然歷史景觀環境。每個城市有著不同的地方文化和傳統習慣,不少城市都保留了相當數量的歷史文化遺跡,這些都是街道文脈和人氣的延續。有些中小城鎮的發展為了貪大求快,不惜犧牲大量的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筑及景觀環境而大拆大建,破壞了歷史文脈的連續性,把以往熟悉的環境幾乎改得面目全非。在城市街道景觀規劃建設中應設法使這些人文及自然歷史景觀要素展現在市民面前,尤其應讓外來游客能夠有機會欣賞到這些歷史人文景觀環境。
3)街道空間塑造缺乏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以往的街道規劃設計考慮過于簡略,只注重平面構成而忽略了立面設計的協調美觀等,使街區細部顯得含糊不清而沒亮點。只有街面的設計,而沒有街坊的考慮。常有沿街表皮式設計,缺乏足夠的縱深空間感。交叉口設計也比較隨意,空間設計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的空間場所,沒能形成完整和諧的街景空間環境。
4)街道景觀節點設計粗糙,缺少自身特點。景觀節點是街道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鎮不同空間的結合點或控制點,是人們對城市形象記憶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城市景觀節點設計已經受到公眾的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設計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如不銹鋼雕塑、大型噴泉、大理石或花崗巖鋪地、幾何規則圖案、歐式臨街面等。這種設計與城市文化底蘊和空間形態極不協調,失去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藝術魅力。
3、城市街道空間環境整治策略 在當代城市街道景觀空間人性化設計中,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風景,人文環境與民俗風情,尊重并滿足當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種需求,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天人合一及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1)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傳統及景觀環境。研究城市歷史,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對城市的歷史演變,自然地理風貌,文化傳統,居民心理、市民行為特征及價值取向等進行認真地分析,樹立繼承與保護意識,規劃設計出好的成果,形成新的具有人文傳統延續性的街道空間特色和城市面貌,使之更好地融入當代城市生活。
2)符合城市整體發展目標,注意強調可適應性。城市街道空間規劃建設和各種服務設施的配置過程中,都要以人為本,適應人的各種要求,根據人的習慣、行為、性格、愛好進行空間選擇與設計,提供最舒適的環境與服務。
3)注重城市發展的連續性和可操作性。通過街道的改造設計,讓街道留下歷史與時間的痕跡。保留有歷史價值和意義的建筑及其景觀環境,取其精華,剔除糟粕,讓人們不再陌生并且能認識其成長過程,讓美好街道體現出城市生活的過去,表現城市生活的現在并能和未來和諧銜接。
4)注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系。街道環境是以人為主題的,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組織和創造各種為人所用,為人所體驗的人性空間,這種空間能讓人們從行為活動中獲得親切、舒適、輕松、愉悅、尊嚴、平靜、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交流,讓人與環境共生相融,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狀態。
【關鍵詞】慢步道系統 歷史文化 綜合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大城市的不斷建設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交通出行總量和私人交通工具使用量急劇增長,城區人口大幅上漲,土地資源緊缺,而居民的戶外休閑需求卻在逐步凸現。在部分城市中心城區的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保護讓位于商業開發,步行系統不完善,休閑空間缺失,戶外休閑需求與城市空間發展導向漸漸背離。在此背景下,打造富有特色的區域步行系統已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筆者通過對學術文獻的研究發現,慢行交通已成為近15年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進行了一定規劃實踐,但結合歷史文化風貌的慢步道規劃研究尚不多見。因此,筆者選取上海市靜安區巨鹿路區段,結合其特有的風貌特征對道路進行適當改造,打造特色“文化步道”。由于巨鹿路緊鄰黃浦區交界,遠期可通過慢步道的東西向貫通及南北向延伸,帶動整個片區的更新發展,成為區域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
1.現狀分析
巨鹿路區段具有相對完整的歷史風貌,沿線建筑形式多元化,其中不僅有裕華新村等石庫門里弄,亦有巨鹿路889等花園住宅,同時還緊鄰別墅、故居等人文景點。本次步道研究圍東起陜西南路,西至華山路,全線總長約1公里,步行約需15分鐘。
其中,巨鹿路西段(富民路以西)路幅寬度約15米(兩側人行道約3米),單行道,沿路設有機動停車位。商業業態主要涉及餐飲、服裝、果蔬零售等,空間設計感強,并有巨鹿889等已相對成熟的商業餐飲區。此外,該路段臨近故居、朱屺瞻寓所等名人名居,具有相對優越的人文資源。現狀道路沿線人行空間較為局促,且部分路段有自行車停車占用人行空間的情況。巨鹿路東段(富民路以東)路幅寬度約15米(兩側人行道約2-5米),部分路段人行道被機動車及非機動車集中停放所占用。該段商業氛圍相對薄弱,沿線商鋪較為蕭條。且面對街道的實體圍墻居多,街道景觀較為單一。
2.相關研究及規劃
筆者通過學術期刊及論文檢索,對“慢行交通”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初步梳理和分析。由統計可知,國內關于慢行交通的學術研究基本萌芽于2001年,起始于2006年,且于近年飛躍式增長。同時,筆者也對溫哥華步行街區等國際案例進行了初步研究。2007年,溫哥華市執行步行環境改善政策,對西百老匯等擁擠街區的人行道等進行了升級和重建。在6個主要十字路口安裝了交通管理系統,并在全市新安裝了10個步行信號裝置,燈桿上有為行人設置的按鈕,使行人得到優先權。溫哥華城市規劃條例也要求城市公園要提供步行專用道設施,保證了步行環境的空間品質。
此外,筆者還對巨鹿路相關規劃進行了梳理,主要包括:《上海市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巨鹿路歐洲風情休閑街規劃》以及相關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上述規劃以保護地區整體歷史風貌為出發點,完善城市肌理、空間布局、街巷尺度和綠化環境,建立公共間層次和體系,提高空間質量。
3. 初步規劃設計
3.1 規劃研究原則
本文以延續歷史風貌及周邊區域的街巷格局為基本原則,對道路沿線的人行空間進行梳理,結合機動車道進行整體規劃設計,以步道系統為主導功能,提升空間的趣味性和通達性。同時,在重要的區域打造城市空間節點,通過綠化、雕塑、建筑整治等手段增強節點的標志性。
3.2 使用目標人群及時間區段
該區段周邊星級酒店集中,外籍商旅人士占較大比例,建議適當考慮其餐飲文化及特征,設置西餐廳、酒吧、露天餐飲等,營業時間包括下午茶時間段及夜間時間段。
巨鹿路區段步道使用目標人群分析
使用目標人群類型 主要需求 使用時間段
商旅人士 餐飲體驗 11:30-13:30, 中午,19:00-24:00,晚上
短途游客 觀光休閑 無固定時間段
本地居民 慢步 19:00―21:00,晚上
此外,規劃將目標人群較為集中的使用時間段(11:30-13:30及19:00-24:00)設為專用步道使用時間,其余時間段內仍允許該區段內機動車通行及路面停車。
3.3 城市空間設計
3.3.1 步道平面線型
規劃步道主線上貫穿特色餐飲、服飾等商業業態,主要為周邊酒店商旅人士提供西餐、特色中餐、酒吧等消費服務。通過支線貫穿的優秀歷史建筑群、文物保護建筑及人文景點等為商旅人士及短途游客提供獨特的空間體驗。此外,考慮到部分本地居民的慢步需求,還設有部分支線可達延富綠地等開放空間,并通過遠期規劃道路可由街坊內部直接通達延安中路。
3.3.2 道路斷面設計
根據現狀調研可知,巨鹿路西段目前為西向東單行道,另有沿路的機動車停車位。巨鹿路東段則為雙向兩車道,人行道寬度不一。本文針對巨鹿路西段和東段不同的橫斷面特征,進行統一化設計。為減少周邊交通影響,建議保留巨鹿路西段的單向通行交通,取消該段路面停車。巨鹿路東段的雙向通行改為西至東的單向通行。由此,巨鹿路(華山路至陜西南路段)僅保留寬4米的單向機動車道,將緊鄰其一側的道路改造為人行步道,步道結合人行道統一化設計。此外,部分斷面可利用較寬的后退空間形成人行道沿線的小型公共空間節點,拓展人行空間的尺度,豐富道路空間的景觀。
其中,在近期規劃中,擬利用巨鹿路現有道路段面形式,保證步道與人行道鋪裝一致,與車行道進行明確區分,并以綠化帶相隔,實現人車分行。此項設計有利于降低初期投入成本,但步道與現狀人行道間存在約20厘米高差,步行空間一分為二,使用功能受到一定影響。在遠期規劃中,可考慮將巨鹿路整體路面設為同一標高,此時專用步道寬度可達8米,空間使用效率進一步提升。
3.4 引導性措施
通過對巨鹿路區段的調研,筆者建議通過以下五方面的相關措施來提升空間品質。
3.4.1 地面鋪裝
巨鹿路現狀人行道材質以灰色陶土磚鋪砌為主,品質一般且缺乏特色。考慮到巨鹿路北側有四方新城等高層住宅,人口密度高,停車需求量較高,其出入口位置不宜以人行步道隔斷。同時,巨鹿路南側臨巨鹿889等成熟商圈,可結合人行步道進一步聚集人氣,并提高步道沿線的空間吸引力。因此,對于巨鹿路南側人行步道,建議沿線業態及建筑立面改造,與人行道統一重新鋪設。在巨鹿路北側保留的人行道上,可在現狀地面鋪裝的基礎上加鋪相關指示標志,對步道的長度及沿線優秀歷史建筑及人文景點等進行明確標示,作為北側人行專用步道的輔助道。
3.4.2 圍墻通透
據筆者調研,目前巨鹿路北側796-798號、834-852號、868-874號、882-890號,南側847-863號等區段均為實體圍墻,街道空間缺乏活力。因此,建議巨鹿路南側圍墻應盡可能采用通透圍墻,宜采用深色鑄鐵欄桿,細部與建筑風格統一,由此增強空間景觀性。同時,在部分私密性的路段可通過選取緊密種植適當樹種予以隔離空間,在部分開放性的路段則可通過對景設計等增強內外部空間融合,提高城市街道的空間品質。主要措施分為保留、改造、恢復等三類。
巨鹿路沿線圍墻改造措施一覽表
分類 主要措施 涉及區段門牌號
保留 透空圍墻、半透空圍墻,可透出綠色,形式協調,予以保留 568-796號、798-834號、852-868號、874-882號等
改造 實體圍墻或與風貌不協調的圍墻,建議進行整治改造,改為透空或裝飾版畫 568弄、796-798號、834-852號、868-874號、882-890號、847-863號等
恢復 破墻開門、開店的圍墻,已破壞了原有街道風貌特色,建議恢復原來的風貌 669號、741號、787-789號等
3.4.3 垂直街巷
筆者對垂直于巨鹿路的主要特色街巷進行梳理,以強化步道與相鄰街坊間的視覺和活動聯系,提高風貌景觀的縱深感,強化對風貌的視覺感受。目前垂直街巷主要包括景華新村、裕華新村、四明村、模范村等四處優秀歷史建筑。
3.4.4 開放節點
1)公共人文景觀
筆者將巨鹿路沿線及周邊的公共人文景觀納入步道整體設計中,根據不同類型分別設置建議開放時間段及規劃措施。其中,商業類節點和辦公類節點,建議結合專用步道使用時段向公眾開放,設置休息點,增強沿線空間品質。此外,名人名居類節點則建議結合相關管理部門要求設定開放時間。
巨鹿路沿線及周邊公共人文景觀節點一覽表
建筑名稱 地址
商業 亞細亞火油公司住宅 巨鹿路889號
別墅 陜西南路30號
辦公 劉吉生住宅 巨鹿路675號
名人名居 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
王正廷舊居 巨鹿路786弄66號
朱屺瞻寓所 巨鹿路820弄12號
周信芳故居 長樂路788號
冒廣生舊居 延安中路877弄22號
徐志摩陸小曼舊居 四明村932號
2)半公共庭院空間
筆者對巨鹿路沿線內部半公共庭院的節點進行了梳理,建議結合專用步道使用時間段內向公眾開放,定期舉辦各類沙龍等活動,將人的視線及活動引入庭院內部,豐富街道功能,為步道使用人群提供休憩駐留空間,同時布置步道景觀休憩節點,結合綠化、水景等設計,設置若干室外座椅及雕塑小品,保持街道界面低調優雅的氛圍。
3.4.5 交通管理
1)限時限速
由于巨鹿路單側已納入慢步道整體設計,應在保障步道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保留各居住小區及商業的機動車出入口。此外,由于單側專用步道緊鄰機動車道,建議在專用步道使用時段內,部分限制機動車行駛車速,以保障交通安全。但上述事宜屬交通管理部門職權范圍,相關管理措施需取得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尚有待進一步溝通協調。
2)停車管理
對于機動車停車,建議在專用步道使用時段內禁止巨鹿路西段路面停車,并引導車輛停放在附近其他停車點。同時,鼓勵利用地塊內部場地解決單位自身停車問題。在主要的垂直弄巷內劃示一定的機動車停車位,并結合設置一定的移動綠化盆栽等,弱化停車對于歷史建筑的視覺影響。對于非機動車停車,建議加強對于巨鹿路沿線非機動車停車點的管理,盡快地解決目前非機動車亂停放的問題。建議在有條件的內部弄巷及院落內增設非機動車集中停放區,改善沿路停放、占用人行道的現狀。
3)交叉路口通行管理
目前,巨鹿路區段內存在富民路、襄陽北路等兩處主要交叉口。為確保步道使用安全,在專用步道使用時間內強化人行優先,建議參照溫哥華步行街區案例,在兩處交叉口處布置步行信號裝置,燈桿上設置為行人設置的按鈕,使行人得到優先權。
5. 實施計劃
本文實施計劃主要包括:確定建設、管理、維護主體;落實建設及維護資金;規劃動態調整等內容。首先,由于巨鹿路慢步道位于市政道路范圍內,建議由市政配套部門牽頭進行建設及維護,并由規劃、交通等相關部門予以積極配合,共同作為管理主體,保障專用步道的合理使用。其次,由于巨鹿路慢步道屬于公益利民工程,建議主要通過財政撥款,結合相關產權人的出資協議,建立步道建設及維護專項資金。此外,筆者建議在巨鹿路步道建設初步實施后,對步道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時調研,并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形式征詢公眾意見,對步道使用實際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優化,形成規劃的動態調整機制。
目前,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機動化進程突飛猛進,快速化、機動化成為高強度道路交通系統建設的導向。在保障經濟高效運轉的同時,大眾群體的出行權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視,城市的鄰里空間、公共空間受快速交通干擾,城市生活品質下降。隨著和諧社會、關注民生的理念在城市建設中的貫徹,綠色環保、安全寧靜、人文關懷的城市慢步道系統日益受到關注。積極推進我國城市慢步道系統的完善,對打造和諧、宜居、高品質的和諧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克勞斯?昆茲曼,城市建設中容積率指標的確定方法。國際城市規劃,2010(3),17-20.
[2] 甘霖,通過慢行交通促進生態城市的發展。國際城市規劃,2012(5),90-95.
[3] 周江評等,慢行交通的意義、國際研究進展和實踐小結。國際城市規劃,2012(5),1-5.
[4] 肖寧玲,淺議慢行交通空間的景觀控制。2012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1-7.
[5] 許凱濤,慢行系統下的城市環境設計。道路交通管理,2010(6),56-57.
[6] 崔曙平,杭州慢行交通系統的規劃及啟示。城鄉建設,2010(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