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建筑保護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8-60(5)
2008年7月1日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歷史建筑提出了明確的法定定義,即歷史建筑為“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蓖瑫r針對此類建筑提出了若干保護規定:(1)地方人民政府應(依照保護條例)確定公布歷史建筑清單;(2)設置保護標志,建立歷史建筑檔案;(3)制定保護規劃和保護方案;(4)應當保持歷史建筑原有的高度、體量、外觀形象及色彩等;(5)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筑;(6)為保護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對歷史建筑的維護和修繕給予補助。
作為保護級別低于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遺產,相對于文物保護單位“必須遵守不改變原狀”(《文物保護法》二十一條、二十六條,《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第2條)等嚴格規定,《條例》給予了歷史建筑在保護和利用上一定彈性和自由裁定的空間,為我國城鄉大量的歷史建筑的保護提供了一種新的歷史機遇,也為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目標、技術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戰。
1 我國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現狀分析
1.1 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是歷史建筑是否得到科學的保護,即遵照什么樣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保護,在保護中如何理解 “真實性、完整性”的含義。由于受行政、管理、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歷史建筑的保護成效良莠不齊,體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采取了與文保單位類似的保護措施,將日?!笆褂弥钡臍v史建筑被“博物館式的凍結保護”,抹殺了歷史建筑原本的歷史文化意義與價值特征,如重慶磁器口街區中的鐘家院子再利用為具有一定消費門檻的專題博物館;第二種是過度擴大了這種“差別”的存在,認為不必按照“真實性、整體性”原則進行保護,采取更加大膽的整治措施,如按照現代的建造方式與使用要求,更改歷史建筑的外立面形式、內部結構、平面布置等,使“靈活”變為“隨意”,損害了歷史建筑的固有價值,如北京南池子“劫后重生”的四合院。
二是歷史建筑如何得到合理恰當的利用,與城鎮現代化發展結合,即把握《條例》賦予的彈性空間。實踐中歷史建筑與歷史街區的利用往往以旅游、商業為目的,遷出原使用者(大部分為居民),全面整治,甚至重建,或改造成仿古一條街,如北京前門大街,或塑造為精英高消費 “文化”的場所,如上海新天地,本質上都是將歷史建成環境作為文化資本進行價值的再創造,過度強調了遺產的 “經濟價值”。同時,更多大量的歷史建筑仍然處于自身自滅的狀態或者是 “靜態”的保存,雖然保留了歷史特征,但忽略了與現代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歷史建筑合理利用的探討在城鎮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往往被被遺忘。
1.2 問題產生的原因
《條例》中雖然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提出了基本要求,但對于歷史建筑在城鎮現代化過程中如何有效保護和創新利用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導和建議,也是目前以歷史建筑為主體的眾多歷史文化街區(鎮村)面臨的現實困境。王景慧先生從“歷史建筑”與文物保護單位的關系,從“歷史建筑”的保護對象、保護方法入手,提出了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原則為“按歷史信息的含量來確定保護的部位和利用的強度.保存信息,延年益壽.科學利用?!惫P者也認為,真實性、整體性仍然是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基本準則和道德底線,并且基于王景慧先生提出的思路,從保護利用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兩個方面予以進一步探討。
2 上海朱家角古鎮“水樂堂”的保護與利用
2.1 背景簡介
水樂堂為朱家角古鎮漕港河北側,西井街南段東側,漕港灘3號為主相聯的3組老宅,臨街面河,南與古鎮內著名的圓津禪寺隔河相望,東臨明代始建、清代重建的上海地區現存最大的五孔石橋——放生橋。
“水樂堂”改造前為朱家角鎮供銷社所屬江南水鄉傳統三進民居,是保護規劃中確定的保留歷史建筑。水樂堂的改造緣起于2007年著名音樂家譚盾來到朱家角采風,“當他聽到圓津禪寺晚課時僧人的誦讀聲與撞鐘聲時,對于聲音異常敏感的他當即決定,將工作室選址在那座與圓津禪寺隔河相望的,約有百余年歷史的三進老宅中”。
改造項目由“譚盾與國際知名的日本磯崎新建筑工作室共同設計”,其核心理念是融合“東方與西方,天人合一,以水為主題把建筑與音樂融合到一起”,在建筑空間的表達上“確立一個全新的建筑音樂觀念,把德國的"Bauhaus"建筑理念和譚盾獨創的"Minhaus"建筑理念結合起來。水樂堂改造工程于2010年完工,原3組老宅被重新命名為紙樂堂、水樂堂、陶樂堂。水樂堂上演的以“古建筑與水音樂”作為賣點的《水樂堂 天頂上的一滴水》的演出使“朱家角藝術節,已經具有國際水準”。
2.2 保護內容
在認真甄別原有的3組老宅的建筑風格、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結構的基礎上,水樂堂保護整治了原有建筑的外立面,保留了具有價值的建筑歷史要素,主要的保護措施包括:采取當地的傳統手工藝、當地的建筑材料,認真修復了建筑外立面的墻面、窗欞、門扇,使修復后的臨街建筑外立面依然保持了原有民居低調而樸實的風格,與周邊的街巷環境保持一致;保留了原有庭院中的歷史墻體,采取了加固、去鹽等建筑修復措施,新建墻體與歷史建筑相映成趣。
2.3 改造內容
為了使得建筑成為音樂的一個容器,賦予建筑以節奏,模糊音樂和建筑之間的界限,并且與河、禪寺取得意境上的呼應,水樂堂的改造分為建筑結構和室內空間兩部分。
建筑結構:原有的三進庭院為臨街一側的建筑高2層,臨河一側的建筑高1層,為滿足觀演與坐席需要,實現室內空間的聯通,設計師將臨河一側的建筑抬高至2層,與臨街建筑貫通,原有的木結構加以保留作為上層結構,使用輕型鋼結構作為底層支撐。加蓋庭院天井,屋頂材料采用了深灰的鈦鋅板,其顏色和鋪設方法與周邊保持環境一致,室內天花板則用銀箔覆蓋滿足演出的燈光要求。
室內空間:以“水”“禪”為概念,以簡潔、典雅作為主題風格,色彩素淡,原始木色、白色和黑色為主。底層舞臺地面上設置了幾處約10cm深的方形黑漆鋼質水池,通過臨河立面落地玻璃門視線室內外空間、視線、聲音的交流;同時室內各部分被設計成樂器,如柱子,樓梯,地面,水面,穹頂 ,實現建筑與音樂融合的概念。
2.4 運營情況
水樂堂一誕生便被賦予了國際水準,代表了先鋒音樂藝術的潮流,并且是朱家角水鄉音樂節和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5月起每周六晚推出一小時左右的演出——《水樂堂 天頂上的一滴水》,包含了演奏、行為、聲光等表演形式和中西方的音樂內容,不斷闡釋巴赫與禪宗、東西方文化等的對話。同時平日又作為當今社會,甚至是國際精英聚會、休閑、餐飲的高檔會所,而高票價的演出及其新穎的創意和藝術感召力也使得水樂堂成為高收入群體的追逐消費的場所。
2.5 評價
2.5.1 積極的意義
建筑的保護與改造:用現代建筑的理念去解讀一幢“歷史建筑”,保持建筑原有的整體風貌,精心修復了建筑外立面、有價值的歷史要素等。同時根據規劃使用的要求,對建筑內部的結構、平面布置、裝飾等進行了大膽的改造,但在內部空間、細節處理、建筑材料使用、意境表達上都獨具匠心,完整地體現了與音樂概念的融合。
水樂堂的經營與品牌塑造:譚盾及其團隊采取引入現代的、中西方融合的改造理念,重新賦予了歷史建筑新的功能與文化意義,并且借助每周的藝術演出、平日的會所、餐飲運營等,使得水樂堂成為了具有國際影響水平的音樂廳,在實現自身經濟價值的同時,也為古鎮經濟社會的復蘇發揮了重要推動力,為古鎮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客觀的收入。
2.5.2 存在的問題
‘水樂堂’的嘗試對于朱家角古鎮及其大量存留的“歷史建筑”是一件難得的好事,至今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顯現出兩方面的問題:
就改造而言,項目對水樂堂原狀有所考慮,大體的尺度、體量、色彩等方面基本尊重了原狀,但在一些細節處理上卻存在不足。首先是平面的徹底改造,很難再辨別出原有水鄉古宅的平面特征與風格特色。其次是沿河建筑的抬高與其立面的新創作,雖然沿用了樸素和低調的特點,但立面大面積通透玻璃的使用仍然十分顯眼。第三,為展現水樂堂與圓津禪寺在對景、聲音之間的關系,設計師將原有建筑濱河的公共空間改造為建筑的庭院空間,雖有利于“水音樂”意境的營造,有利于觀演者不被外來環境干擾,但卻造成古鎮公共資源被“私有化”,“精英化”,打斷了古鎮濱河公共步道的延續性。
利用方面,水樂堂設定的群體顯然是能承受得起高消費的社會精英群體,在價格上拒絕了古鎮內生活的一般大眾和普通游客,反過來古鎮居民也很難認可被改造成為水樂堂的歷史建筑是其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其次水樂堂所傳達的東西方融合的概念、具體的藝術內容以及獨特的表演形式,是否真正地契合水鄉傳統文化的特質和精神,并且引領時代的創新?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3 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科學性與創新性
3.1 科學性
3.1.1 歷史建筑保護的底線——固有價值與歷史信息的保護與傳遞
歷史建筑是一類“隨著時光流逝而獲得文化意義的較為樸實的”遺產。既是遺產,與文保單位相似,作為歷史的“文獻”,其本體就擁有不同時期所積累下來的歷史信息,是其最核心的要素。雖其整體價值、重要性不及文保單位,《條例》也對其保護給予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對其采取的任何干預措施仍應遵守真實性原則,即在特征價值確認的基礎上,通過對歷史信息科學的分析、判斷、評價,保留和傳遞體現其固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即保護特征價值與歷史信息的物質載體。
針對歷史建筑在我國存量大、類型多樣、分布廣的特點,各個地方已經采取根據歷史建筑固有價值的高低和重要程度分為不同類別、采取相應措施予以保護的方法,如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就通過法規規范、保護規劃將歷史建筑劃分為“保留歷史建筑、甲等一般歷史建筑、乙等一般歷史建筑”等。但考慮到體現固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歷史建筑保存狀況不一,可在不同等級劃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有的放矢,具體確定不同類別歷史建筑需要保護的歷史信息及其不同的物質載體,設定干預措施需要嚴格遵守的基本底線,同時考慮干預措施的可逆性與識別性,以有利于采取更靈活、有效的保護與再利用措施。這也正是王景慧先生提出的“根據有價值歷史信息存在的部位決定更新利用的部位,根據歷史信息要素的保存程度決定干預的程度”。
3.1.2 歷史建筑保護的靈活性——與歷史環境的協調
強調建筑歷史信息的保護與傳遞方法的靈活性,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的更改添加。事實上,相對歷史建筑固有價值的載體部分的嚴格保護,其他部分的干預措施是鼓勵“開放性”的,如使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風格、新形式等,但如何才不至于使歷史建筑淪為“不新不舊,不土不洋”的假古董?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歷史建筑所在歷史環境的整體風貌特色,不僅需要認知歷史建筑的整體格局與傳統風貌特色,歷史建筑所在歷史環境的特征,更需要認識歷史建筑在其歷史環境中扮演的角色——作為構成歷史肌理與傳統風貌的基本和重要要素。在不干擾固有價值和歷史信息的前提下,歷史建筑保護可實行相對“寬松”的干預原則,把握所在歷史環境的“整體性”,采用與整體歷史環境協調一致的干預措施,并且鼓勵基于歷史傳統和基本原則上的創新,而非當下流行的喧賓奪主、標新立異的做法。當一幢歷史建筑原是街巷深處的一處普通民宅時,它的修復就不應該采取喧賓奪主、張揚的風格;當一幢歷史建筑原是一處精美的府邸時,那么對它只采取簡單的結構加固、破損構建更換、外立面涂刷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3.1.3 保護結果評價與日常管理
歷史建筑物質保護的目標是“遺產保存、設施改善、永續利用”。歷史建筑與文保單位的根本不同在于其仍然有日常使用功能,這對于歷史建筑“延年益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反過來,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的使用目的也不可避免的會對歷史建筑造成破壞,因此通過日常動態管理避免使用中人為或自然破壞造成歷史價值與信息的損失,尤其是大規模修繕后再次的持續破壞,是歷史街區、城鎮保護中的必要措施,而建立歷史建筑相應的信息檔案,包括歷史人文信息、建造技術信息、材料信息、歷次修繕信息等,是實現動態管理的技術支撐。通過信息的比照研究,能夠反映出在不同時期歷史建筑變化特點,為專業人員制定針對性的修繕措施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真實、客觀、長期的記錄過程為后人重新理解歷史信息、判斷歷史建筑價值,采取新的修繕措施奠定了歷史追溯的基礎,也是歷史建筑保護真實性與可逆性的科學保障。
3.2 創新性
3.2.1 歷史建筑干預的歷史尊重
歷史建筑創新干預的歷史尊重包括其物質特征、使用功能及其相互在歷史中形成的特定關系,也是歷史建筑價值現代確認的重要途徑。
首先歷史建筑的保護被賦予了靈活性,尤其鼓勵在局部非歷史信息的物質部分的整治改造進行創新。但這種創新應該是建立在對立面、結構、內部裝飾、平面布局、材料、色彩等物質要素深刻認識基礎上,符合歷史建筑的物質特征,比如對巴渝山地穿斗建筑修繕就不應采取馬頭墻、觀音兜,對江南廳堂建筑就不需使用北方四合院形式等“張冠李戴”的做法。這種做法實際混肴了歷史的物質特征,嚴重違背了真實性的原則,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其次歷史建筑不是博物館里的“古董”,也不是可隨意改造的危舊房,而是實實在在的被人們長期使用著的建筑物,其反映出的歷史信息、物質特征與實際的使用功能密切相關。因此,任何的創新必須根據歷史物質特征與傳統使用功能出發,提出符合與延續這種功能使用關系特征的措施,如傳統民居可改造為民宿,也可改為“前商后住”、“下商上住”的商住,但卻不適合將其整體改為酒吧、迪廳等娛樂設施,不但因為此類功能將徹底改造內部空間,極有可能破壞傳統居民內部具有價值的生活性歷史信息,而且更徹底割裂了傳統民居物質空間與其傳統使用功能之間內在固有的歷史關系,導致改造后的歷史建筑在當代背景下的“虛假化”。
3.2.2 歷史建筑使用的人文尊重
人文尊重包括對歷史建筑的尊重和對歷史建筑所在歷史環境自身歷史文化的尊重。
歷史建筑是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組成部分,更是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居住、商業、祭祀等基本生活活動,也是其歷史街區、村鎮保護與發展的關鍵。因此任何創新活動都應以尊重、延續地方居民和生活為前提,留住原住民,留住真實的生活,促進歷史街區、村鎮內社會文化整體發展與繁榮,避免大規模運動式的將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私有化”、“旅游化”、“精英化”與“紳士化”,遷出原住民而改成一個精英占據和享受的“死”空間,如高檔住宅、高檔娛樂休閑場所,或專供旅游、參觀的布景道具,使歷史街區與建筑成為了資本尋租的實體空間和工具,如上海建業里。
同時,歷史建筑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使用,留存了不同時代民俗文化、審美情趣與生產方式的印記,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因此對歷史建筑創新的人文尊重,關鍵在于協調傳統文化特質與新引入的文化特征之間的關系,不能膚淺、簡單借用歷史符號或意向,通過資本商業化運作,強力遷出原使用者,引入與其歷史文化特征無關或相悖的展示、商業、旅游等功能,使其成為喪失歷史文化內涵的“軀殼”。正如朱家角水樂堂,從再利用的角度看具有積極意義,但改造措施卻是從西方文化與價值觀的角度出發,改造成為音樂演藝廳的空間形式,換言之,改造后的水樂堂只是帶有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符號的西方建筑空間,傳統江南水鄉的文化特質與價值已經消失。
3.2.3 歷史建筑功能的現代尊重
歷史建筑與文物保護單位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實際使用者是要繼續居住、工作或生活于此,鄉土建筑要繼續住人,近現代建筑與工業建筑做點改動可以有多種用途,因而對于歷史建筑的使用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發揚它的使用功能、保持活力、促進繁榮。為此,一定要根據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改進歷史建筑的配套設施,引進電力、給排水、燃氣等管道,加固建筑內部結構,提高建筑防火能力,使得歷史建筑外觀是傳統的,但內部的配套設施確是現代的,這樣才能留得住人,才能調動實際使用者的積極性,才能使建筑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如都江堰的西街,歷史建筑的外立面、建筑結構與建筑細部得到了修繕與加固,保持了歷史風貌,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歷史建筑的內部裝飾與平面布置根據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做出了適應的更改,增加了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符合的設施與空間,不僅留住了原住民,并且成為了一處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除設施的改善以外,歷史建筑功能使用的創新是一個關乎文化、歷史、傳統、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再利用,應賦予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功能,使得歷史建筑繼續作為當地居民生活、工作空間的組成部分,使得街區發展得到延續。
4 結語
歷史建筑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分布廣闊,其保護與利用會由于所在地區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解的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出現各種不同的措施。一方面,我們應該鼓勵各類靈活的維修改善的保護與整治方式,使歷史建筑的復興能與現代生活整合;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建立科學的保護理論與技術策略,有效判斷我們采取的保護措施是否合理,利用方式是否實現了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鑒于《條例》賦予了“歷史建筑”保護在實際工作中一定的彈性,有別于文保單位保護“嚴苛”的準則,確保“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科學性,必須堅守真實性、完整性的基本原則,不因價值或重要性變化而有所妥協,即樹立“彈性”的底線;創新性是在遵守科學性的基礎上,根據其所處社會經濟背景,對歷史建筑在利用方面的現代詮釋,在創新過程中必須掌握對歷史建筑在歷史、人文和使用上的三個基本尊重,即解決如何把握“彈性”的“自由度”。
參考文獻:
[1] 王景慧.從文物保護單位到歷史建筑——文物古跡保護方法的深化[J].城市規劃,2011,35(z1):45-47.
[2] 朱光亞,楊麗霞.歷史建筑保護管理的困惑與思考[N].建筑學報,2010,(2):18-22.
[3]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GB 50357-2005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歷史建筑具體反映了一個城市在某個時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歷史特征,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對建筑產生了新的要求,許多優秀的歷史建筑被無情地拆除。顯然,這種消極的改造方式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應當采用一種更為積極的保護方式,即結合歷史建筑本身的特點對歷史建筑做適當的改造和功能置換,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潛能,使它們能夠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館、美術館;廢棄的廠房被改造成展覽館和藝術中心等。
2.相關概念定義
2.1歷史建筑的定義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對歷史建筑的定義為: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紀初,并且目前仍處于較好的物質結構狀態。
2.2再利用的定義
美國著名景園大師勞倫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環”理論:“再循環不同于保存或修復,再循環是功能的改變,是將其內部組成再重新調整成為人能接受的”。1965年,勞倫斯在美國舊金山市吉拉德里廣場的改造中實踐了再循環理論,將一個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廠改造為當地具有特色的綜合性休閑娛樂場所。
3.歷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發展概況
3.1國外發展概況
從20世紀開始,對于歷史建筑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的理念在世界范圍內經歷了多個階段的升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組織通過了一系列及建議,確定了保護的原則。1933年,《雅典》的頒布提出了對于歷史古跡保護的框架和建議。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明確了歷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須利用一切科學技術保護和修復歷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亞通過的《巴拉》首次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過程中盡量使對結構的改變降到最低限度,賦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這些文獻為各國的歷史建筑再利用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建筑再利用實踐方面,在20世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在第一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的涌現,一批建筑師開始大膽地將新的建筑修復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實踐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復思維。1928年,在巴黎的一棟老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國建筑師首次運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藝,在已有的建筑中插入一個的鋼結構,并將外墻改為玻璃磚墻,以充滿想象力的手法創造出了適應現代生活要求的寬敞空間,也就是著名的“玻璃屋”(圖3.1,圖3.2)。
在第二階段,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歷史建筑的保護已經和整個城市的建設聯系在一起。由于新建建筑將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對一些舊建筑進行再利用會是更為經濟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士頓的昆西跳蚤市場由于當時的經濟危機已衰敗不堪,建筑師對其進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墻和屋頂,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使其成為娛樂休閑中心。這一實踐的成功改變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觀念,并在之后的類似建筑功能調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鑒利用。
在第三階段,歷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設中得到大規模普及,保護的規模和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出現了一大批成功的舊建筑、舊城區的改造實例。人們對于歷史建筑再利用產生了空前的熱情,產業類建筑的再利用開始大量普及,越來越多原先被遺忘的廢棄工廠被改造成博物館、藝術中心和休閑娛樂場所。例如,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座煤氣廠被改造擴建成商業中心;原先生產螺旋槳的德國蔡瑟工廠被改造為漢堡媒體中心(圖3.3)等等。
3.2我國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的發展概況
我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各個時代均有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歷史建筑。20世紀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各城市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對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
1930年頒布的《古物保存法》,將有價值的古物列為保護對象。1982年國家通過了《文物保護法》,該法是文化部門的第一部法律,為我國的歷史建筑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頒布。我國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的法規雖然有不少,但其在保護理念上存在一種潛在的將保護與再利用對立的意識。因此,我國的建筑保護和城市建設理念與西方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還有很多理論及實踐的工作可以做。
我國對歷史建筑進行整體改造實踐起步較晚,大致始于本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理念在國內僅有少數應用的實例,這些實例的規模較小,改造方法也不夠完善。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出色之作。例如,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設計者在分析了建筑物原有的結構特點后,進行了改建技術上的分析,采用內框架的結構形式形成內部大空間,同時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完成了使用功能的置換,使其適應現代化的娛樂、休閑以及商業等生活形態。
另一個例子是位于上海沙涇路的“1933老場坊”創意園。該建筑原使用功能為上海工部局宰牲廠,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設計上將東西方特色元素巧妙融合,主體結構外方內圓,方、圓樓之間通過26座上下交錯的廊橋連接,別具特色。該建筑還采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傘形柱無梁樓蓋”的結構形式,是建筑藝術與生產工藝完美結合的典范(圖3.4)。在改造前,由于長時間被空置已經面目全非,成為了城市的死角。2006年對其進行了改建設計,設計采用保護性再利用的策略,通過對水泥飾面的打磨保留了神秘的特色廊橋,同時在細部加入了金屬和玻璃的元素,使建筑更富有現代感。改造修繕為該建筑注入了創意產業的新功能,許多設計創意公司、餐飲、工作室遷入其中,成為了時尚創意新地標。
然而,相對于國外歷史建筑再利用實踐的佳作頻出,我國目前的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設計主要參照西方的成功經驗,在改造手法上也比較質樸。已有的少數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滿足我國歷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社會需求,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總結經驗,因地制宜,考慮建筑的歷史性、空間特性、結構特征和周邊環境等因素,發掘歷史建筑中的有利因素,從而使之在城市建設中發揮新的作用。
公眾對此事存有種種疑問。誰該為歷史文化遺產被破壞負責?如何吸取教訓落實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機制?
一問:優秀歷史建筑能否當普通住宅賣?
目前,公眾比較疑惑的是:既然是優秀歷史建筑,那么其與普通住宅的交易流程是否一致?
記者了解到,巨鹿路888號是上海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筑,保護類別為“四類”,即建筑主要立面不得改變,內部允許改變。該房屋系私人產權房,按規定可以正常交易過戶,并于2015年2月依法完成交易過戶登記。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劉剛表示,“歷史建筑”屬于專有名詞,是指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優秀歷史建筑與普通住宅一樣,在交易流程和環節上不構成特殊性,因此作為業主對其私人產權有處置權利。但由于歷史建筑本身自帶法定保護身份,政府部門在交易時須履行“附條件告知”義務。
記者了解到,該房屋在辦理產權轉移登記時,上海市靜安區房管局與購買人簽署了《優秀歷史建筑保護要求承諾書》。承諾書明確:受讓人在使用和日常養護中要愛護優秀歷史建筑,不得擅自改動建筑的外部立面、內部空間及其裝飾,不得擅自改變建筑的使用功能。
業主母親、委托人王女士坦承:“購買時確實有簽承諾書,但具體內容記不太清楚了。因為是第一次購買這樣的房子,沒有意識到需要進行報備,也不太清楚具體要去哪里報備。確實對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疏忽了。”
“任性”Щ黨鞘屑且洌業主要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除了承擔應急搶修以及未來恢復原狀而產生的費用,還要接受相應的行政處罰。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規定,對擅自拆除優秀歷史建筑的,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門或者區、縣房屋土地管理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或者恢復原狀,并可以處該優秀歷史建筑重置價三到五倍的罰款。
雖然業主表示接受相關部門的處理和行政處罰,但是再多的錢也換不回老建筑本身。不少專家表示,復建對已經消失的建筑本體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原來建筑的價值已經消失了。
“老房子已經被拆了,即使恢復原貌,原先的工藝也已很難達到,更無法造出一模一樣的建筑。優秀歷史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這樣的恢復原狀僅僅是造個假古董?!币拙臃康禺a研究院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
二問:違規拆除持續數月,政府部門為何未能及時制止?
一幢建筑的拆除和改建,顯然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公眾普遍的疑問是,相關部門為何沒能及時發現和制止這一行為?
對此,上海市靜安區表示,今年3月31日,“12345”市民熱線接報稱該處有違搭。靜安寺街道城管中隊獲悉后上門查勘,當時房屋并未遭到破壞,也無違搭。5月18日,區房管局收到電話投訴,次日即上門調查,并發現房屋內部結構被拆除,隨即要求立即停工,但施工方拒不配合。經多次聯系,區房管局于6月2日下午聯系到業主的委托人王女士。6月5日,房管局立案并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違拆事件得到社會關注,源頭是網友的實地拍攝和微博曝光。一位上海市民質疑,“在長達2個多月的時間里,巨鹿路888號大興土木、天翻地覆,相關部門為何不作為?”
靜安區房管局局長洪海明的解釋是,要對違拆啟動執法程序,必須找到業主。因為施工方不配合,房管部門通過房地產交易中心調取了產權人信息,但打過去卻是一家公司電話。一番周折之后,才在6月2日聯系到產權人代表王女士。巨鹿路一位居民表示,“即使找不到人,也不代表政府可以默許違法施工。為何城管中隊上門查勘后,卻沒有制止這一事件發生?”
一位城管人士告訴記者,涉及建筑類的違規行為,容積率超標是規劃部門管,擅敲承重墻等內部改造是建設部門管,亂搭亂建才歸城管負責。3月底城管上門時,可能確實沒有發現搭建方面的違規行為?!安贿^,這不是說城管可以撇清責任。作為執法人員,保護優秀歷史建筑屬于常識。如果在執法過程中發現這樣的‘苗頭’,即使不歸自己管,也要及時告知其他部門。這起違規拆除,暴露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執法人員的能力素質要繼續提高,二是政府內部的信息互通和協同執法有待加強?!币晃唤值栏刹勘硎?。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不少地方對于優秀歷史建筑的管理處于九龍治水狀態,雖然房管、土地、城管甚至環保、消防等部門都有這方面的職責,但結果反倒是歷史建筑被拆卻無人制止的事件頻頻發生。
三問:私人財產處置權利與歷史建筑保護義務能否對等?
顯然,擅自拆除優秀歷史建筑業主的行為理應受到譴責。但當一幢房屋被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筑后,對于業主來說是否意味著失去私人財產處置權、反而會背上沉重的建筑保護包袱?權責能否對等?
保護優秀歷史建筑,并不意味著不能進行改造。一位居委會主任告訴記者,上海灘不少老洋房,內部使用木質樓梯,年代久遠后出現損壞和腐朽,不改造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另外,老建筑內部的衛生間等設施,不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也存在改造的必要。
王女士也表示,2016年10月,當其準備裝修入住時,發現房子內部已經嚴重腐爛,“房子原來的木質結構損壞得很嚴重,墻體也發生了傾斜。設計師認為房子如果不用硬質材料進行加固,就無法住人。畢竟這個房子已經快一百年了,最后我們決定將房子進行拆除。”
“有些改造,比如把以前人為隔離的房間重新打通,更加符合歷史建筑風貌。所以,對于不涉及房屋外立面和輪廓的改造,我們干涉得比較少。”上述居委會主任說。
事實上,對于供租住的和私有的歷史保護建筑,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于2010年9月頒行的《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明確了保護建筑的責任人,即房屋的所有人必須負責。“但是,實踐證明這樣的規定失之粗疏,并不利于將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對于私有產權房屋,政府對房屋所有人的硬約束很難落地?!眲偙硎尽哂袣v史文化價值的優秀建筑進行保護,是政府和業主共同的責任。為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政府還宜正視業主需求,讓業主保護建筑的責任和權利對等。
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除卻歷史研究價值外,亦具有建筑學、美學、以及文化觀光的價值。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現存的歷史建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然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歷史建筑的保護狀況卻著實堪憂。當諸如“梁林故居”之類的名人故居被拆的報道屢見報端時,我們不經需要反思,我國現行的歷史建筑保護法律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將歷史建筑絕對國有能否達到預期保護之目的,能否從公物制度相關理論中尋求到歷史建筑保護的新途徑?
一、現有歷史建筑所有權體系下的保護模式
通過梳理現行立法后,筆者認為,我國現有的歷史建筑所有權制度是以國家所有作為原則,以集體與私人所有作為例外。具體如下:第一,歷史建筑以國家所有為原則是指,國家通過指定的方式,將古建筑的所有權歸屬于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于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畫、近代現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于國家所有。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改變而改變?!庇晌奈锉Wo法第五條可以看出,古建筑屬于國有,是歷史建筑所有權的原則性規定,以文物保護指導性法律明文規定的方式確定下來。對于屬于國家所有的歷史建筑,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八條的規定,國家通過中央地方兩級三層的模式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第二,國家對歷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權采取承認的態度,作為古建筑國家所有原則的例外情形。針對《文物保護法》第五條第二款所規定的“國家另有規定”的情形,《文物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屬于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傳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p>
二、現有保護模式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建筑再利用 功能轉換
1.概述
歷史建筑具體反映了一個城市在某個時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歷史特征,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對建筑產生了新的要求,許多優秀的歷史建筑被無情地拆除。顯然,這種消極的改造方式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應當采用一種更為積極的保護方式,即結合歷史建筑本身的特點對歷史建筑做適當的改造和功能置換,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潛能,使它們能夠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館、美術館;廢棄的廠房被改造成展覽館和藝術中心等。
2.相關概念定義
2.1歷史建筑的定義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對歷史建筑的定義為: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紀初,并且目前仍處于較好的物質結構狀態。
2.2再利用的定義
美國著名景園大師勞倫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環”理論:“再循環不同于保存或修復,再循環是功能的改變,是將其內部組成再重新調整成為人能接受的”。1965年,勞倫斯在美國舊金山市吉拉德里廣場的改造中實踐了再循環理論,將一個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廠改造為當地具有特色的綜合性休閑娛樂場所。
3.歷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發展概況
3.1 國外發展概況
從20世紀開始,對于歷史建筑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的理念在世界范圍內經歷了多個階段的升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組織通過了一系列及建議,確定了保護的原則。1933年,《雅典》的頒布提出了對于歷史古跡保護的框架和建議。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明確了歷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須利用一切科學技術保護和修復歷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亞通過的《巴拉》首次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過程中盡量使對結構的改變降到最低限度,賦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這些文獻為各國的歷史建筑再利用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建筑再利用實踐方面,在20世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在第一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的涌現,一批建筑師開始大膽地將新的建筑修復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實踐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復思維。1928年,在巴黎的一棟老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國建筑師首次運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藝,在已有的建筑中插入一個的鋼結構,并將外墻改為玻璃磚墻,以充滿想象力的手法創造出了適應現代生活要求的寬敞空間,也就是著名的“玻璃屋”(圖3.1,圖3.2)。
在第二階段,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歷史建筑的保護已經和整個城市的建設聯系在一起。由于新建建筑將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對一些舊建筑進行再利用會是更為經濟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士頓的昆西跳蚤市場由于當時的經濟危機已衰敗不堪,建筑師對其進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墻和屋頂,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使其成為娛樂休閑中心。這一實踐的成功改變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觀念,并在之后的類似建筑功能調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鑒利用。
在第三階段,歷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設中得到大規模普及,保護的規模和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出現了一大批成功的舊建筑、舊城區的改造實例。人們對于歷史建筑再利用產生了空前的熱情,產業類建筑的再利用開始大量普及,越來越多原先被遺忘的廢棄工廠被改造成博物館、藝術中心和休閑娛樂場所。例如,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座煤氣廠被改造擴建成商業中心;原先生產螺旋槳的德國蔡瑟工廠被改造為漢堡媒體中心(圖3.3)等等。
3.2我國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的發展概況
我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各個時代均有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歷史建筑。20世紀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各城市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對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
1930年頒布的《古物保存法》,將有價值的古物列為保護對象。1982年國家通過了《文物保護法》,該法是文化部門的第一部法律,為我國的歷史建筑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頒布。我國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的法規雖然有不少,但其在保護理念上存在一種潛在的將保護與再利用對立的意識。因此,我國的建筑保護和城市建設理念與西方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還有很多理論及實踐的工作可以做。
我國對歷史建筑進行整體改造實踐起步較晚,大致始于本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理念在國內僅有少數應用的實例,這些實例的規模較小,改造方法也不夠完善。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出色之作。例如,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設計者在分析了建筑物原有的結構特點后,進行了改建技術上的分析,采用內框架的結構形式形成內部大空間,同時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完成了使用功能的置換,使其適應現代化的娛樂、休閑以及商業等生活形態。
另一個例子是位于上海沙涇路的“1933老場坊”創意園。該建筑原使用功能為上海工部局宰牲廠,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設計上將東西方特色元素巧妙融合,主體結構外方內圓,方、圓樓之間通過26座上下交錯的廊橋連接,別具特色。該建筑還采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傘形柱無梁樓蓋”的結構形式,是建筑藝術與生產工藝完美結合的典范(圖3.4)。在改造前,由于長時間被空置已經面目全非,成為了城市的死角。2006年對其進行了改建設計,設計采用保護性再利用的策略,通過對水泥飾面的打磨保留了神秘的特色廊橋,同時在細部加入了金屬和玻璃的元素,使建筑更富有現代感。改造修繕為該建筑注入了創意產業的新功能,許多設計創意公司、餐飲、工作室遷入其中,成為了時尚創意新地標。
然而,相對于國外歷史建筑再利用實踐的佳作頻出,我國目前的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設計主要參照西方的成功經驗,在改造手法上也比較質樸。已有的少數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滿足我國歷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社會需求,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總結經驗,因地制宜,考慮建筑的歷史性、空間特性、結構特征和周邊環境等因素,發掘歷史建筑中的有利因素,從而使之在城市建設中發揮新的作用。
4.結語
歷史建筑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和年代沉淀下來的珍貴寶藏,也是凝結了無數建造者智慧和心血的文化結晶。對歷史建筑進行功能調整轉換研究可以使不同特點的歷史建筑發揮其作用,展示文化的多樣性,并創造出新的使用功能,更好地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以不損壞歷史文化遺產為大前提,力求從物質層面上使歷史建筑的功能得到延續,在有限的使用壽命內體現出盡可能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倪文巖,建筑再循環理念及其中西差異之比較[J].建筑學報,2003,(12).
[2]陸地.建筑的生與死[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3]許又文,孫繼偉,“再生”的建筑――歷史建筑保護中的一種積極思維[J],時代建筑,2000,(3).
作者簡介:
王海朝、男、1971年06月、河南林州人、助理工程師
工作于:林州市永盛建筑有限公司
20世紀90年代以后,對于歷史建筑的理論研究開始關注到歷史建筑保護如何適應城市發展的層面。1999年,澳大利亞編制了《巴拉》,依據本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強調對于歷史建筑的改造應該注入“相容”的功能。這一概念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2003年國際頒發的《有關產業遺產的下塔吉爾》,對產業遺產的概念、價值、保護措施等作了明確規定,為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評價依據和標準。
一、產業類建筑改造的實踐發展
隨著歷史保護思想、人文主義思想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產業遺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護,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與更新也達到了全新的階段。設計師們利用創新的設計手罰,賦予了歷史建筑新的生命。產業類歷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為了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城市形象的多樣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魅力。從全球范圍來看,歐洲和北美產業類歷史建筑遺產與地段保護工作比較成熟,有十多處工業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綜合體改造模式。1965年,美國的設計師勞倫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舊金山的吉拉德里廣場(GhirardelliSquare)將一個巧克力工廠改造成為一個集娛樂、居住、餐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購物廣場。這是第一個產業建筑商業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運用了建筑再循環理論。該項目在改造之初就本著對原有產業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則,并鑲嵌一些現代設計元素,使得人們在享受娛樂服務的同時感受到建筑帶來的歷史底蘊。很快,吉拉德里廣場作為商業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國開始被大規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頓昆西市場(QuincyMarket)改造,將碼頭倉庫區改建為商業綜合體,又如著名的舊金山漁人碼頭,將軍工廠改建為展覽中心。這種改建模式甚至影響到世界的其它區域,比如澳洲的巖石區也是直接套用這種改造模式。
“閣樓”(LOFT)模式。這種模式最早是美國自發式地探討產業類歷史建筑改造與更新,蘇荷(SOHO)區的改造是一個典型案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紐約作為世界的藝術中心,許多藝術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蘇荷(SOHO)區的舊產業建筑,他們運用全新的設計思想和技術將它們改造成適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間。閣樓(LOFT)公寓充分利用舊產業建筑的大柱網大開間進行靈活多樣的圍合式分割布局,充分發揮產業建筑的高荷載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亞碼頭的改造是歷史建筑改造為公寓樓的成功范例。綜合區域模式改造。魯爾工業區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將舊產業園改建為景觀園區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歷時4年將一個廢棄頹敗的舊工廠改造成一個綜合休閑公園。魯爾工業區中還有許多將單體建筑、廠區群體建筑及設施以及區域等不同尺度層面的改造模式,例如將歷史建筑改建為博物館、展覽館的模式,還有將產業建筑中的大空間改造成多功能綜合活動中心的模式、將很多建筑設施上設置餐飲空間模式等等。
二、產業類建筑改造的現實意義
1.生態價值的體現
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的物質原料約一半以上都用于建造各類建筑及輔助物,建筑業對環境污染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全球每年排出的溫室氣體中,有三分之一源于建筑整個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梢?要減少建筑從建造到使用、再到最終解體的整個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最核心的是延長建筑的使用期限。城市廢棄的產業類建筑物質價值大于其功能壽命,對其進行改造再利用不僅比新建建筑成本節省許多,還免除了大量的拆除成本,節約了資源和能源。
2.自身的適宜性
產業類歷史建筑代表著某一時期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結構,是城市產業歷史文化的見證者。雖然他們自身功能壽命大多完結,但是其空間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其物質壽命和精神壽命仍在,這為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一方面,空間結構適宜。產業廠區規模大,占地多,建筑單元之間又留有彈性空間,為整體規劃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廠房、倉庫等產業建筑多為大跨度、大開間,非常適宜進行空間和功能區域的重新劃分,創造出多樣性和靈活性強的空間。而且產業建筑結構荷載要求嚴格,其房屋安全質量較高,其結構都可以滿足多種民用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產業類歷史建筑體量龐大,在城市中成片存在,在城市空間形成歷史街區形態,其特征明顯具有很大的識別性,易成為該城市區域的中心。若將這種歷史地段成片開發,能產生良好的集聚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發展,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3.商業利益的吸引
大多廢棄的產業建筑雖然功能壽命結束,但其物質壽命依然存活。將產業類歷史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賦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煥發新的活力,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拆除費用,而且節約了建設成本,縮短了建設時間。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實施還能帶動該區域經濟發展,其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業利益吸引了很多開發商和設計師對其投入。
延伸知識:畢業論文的論證方法
選題確定,材料提煉之后,應研究論證方法。即用材料說明題目,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正確。為此,應遵循下述論證方法和邏輯規則。
1.論據必須真實可靠
論據是論證的基石,必須真實可靠論據來源于客觀實際,是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客觀事實,是反復推敲無懈可擊的真貨。任何浮光掠影、金玉其外的材料是絕對不可取的。
2.不得采用循環論證法
循環論證就是用某個命題的自身來證明這個命題,自己證明自己,只是換個說法,這是不合邏輯規則的。例如,用“人吃飯為了不餓’’這條道理來證明“人餓了就要吃飯”這種現象,就是循環論證。
3.論證要合乎邏輯
論據和論點存在著內在聯系,文章應當揭示這種聯系,得出合乎規律性的結論。這種規律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就是真理。揭示真理就是論文的使命。如文章只憑觀察和經驗,將偶然的表面現象推斷出某種論點或觀點,則這種論點或觀點
保護歷史性的建筑物和場地就是保護功功空間的特征,大多數公共空間有私人擁有的房產組成或者充滿了私人房產。作為政策,歷史建筑保護的目標是保護從公共觀察點看到的建筑外觀和公共課達到的場地,而更為準確地說,歷史建筑的保護除了建筑的外表和周邊建筑環境外,還包括內部空間的修繕,這是對于他整體性保護的原則。同時,從古建筑保護專業的角度看,古建筑保護必須堅持在保護文化和建筑資源以及公共空間特征的同時,要保護私人房產的權利.規章政策必須清楚地規定古建筑保護的范圍。歷史建筑保護并不意味著像保護博物館一樣保護建筑,應當在發現場所中對房主有意義的東西并保持原樣,重建一個場所的意義和靈魂。那么,保護好了一個城市的歷史建筑與公共建筑的特征,城市.城鎮和鄉村的自然和社會結構也會被保存下來,從而為城市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平臺來維持豐富意義的建筑環境。建筑和場地的形式.建筑和場地組織成整體環境的技巧.歷史場所內所有建筑和場所的共同意義.以及公平和正確的文化資源保護政策的建立都是歷史建筑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建筑形式
一個建筑給人們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們心理上、情緒上產生某種反應,存在著某種規律。建筑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種規律。建筑物是由各種構成要素如墻、門、窗、臺基、屋頂等組成的。這些構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色彩和質感,而形狀及其大小又可抽象為點、線、面、體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些點、線、面、體以及色彩和質感的普遍組合規律。主要體現在:建筑體形的幾何關系;主和從;對比和微差;均衡和穩定;韻律和節奏;比例和尺度。把重點放在建筑形式,而不是在建筑風格之上,對完整地理解歷史建筑保護是很重要的方向。建筑的外部構建形式可以從組成建筑的基本元素來看,了解建筑構成需要理解基礎的幾何學.結構以及歷史建筑和場地裝飾。建筑和場地的幾何學是指尺度.比例.體塊組合和空間構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很多歷史建筑保護需要在現有的建筑上添加構建或者在現有的歷史環境中構造新建筑這樣的情景。不管現存環境是單個建筑還是建筑群,評估新建筑和現有環境的協調性都需要觀察新建筑的建筑構成和現有建筑的相應建筑基本元素。
二、建造工藝
建造的工藝是將建筑元素連接在一塊的方法。如柱子怎么樣與基礎相連,拱怎么樣嵌進墻里并形成洞口,老虎窗的細部構成是怎么樣呈現的。這些將決定一棟建筑與周圍環境融合的程度,決定一棟建筑怎樣與周圍的風景.相鄰的人行道.街道城道路相關聯.組裝材料的工藝和建造公共空間的工藝,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為人知的藝術,尤其在建造住宅建筑和遠離城市中心進行新的開發建設時,我們應提高認識現有的材料和工藝特色,從而在能領會歷史建筑建造的公共環境特色以及歷史意義。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引起工業化的革命,新興的技術、新的材料、新的工藝不斷涌現誕生,給古典建筑帶來了許多有利條件,也向繼承與發展古典建筑提出了新問題。我們要認真地保護我國歷史遺產,學習和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驗,結合國情,在保護文物古跡及繼承祖國古典藝術傳統的同時,不斷探索,應用新生的技術和資源,創造出新型的、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型建筑。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以它獨特的風格和傳統,永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它是先人聰明才智的結晶,是寶貴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財富。
三、建筑存在意義
從歷史態度和審美的視角來闡述建筑和場地的必要性,都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對幾個問題提出異議,首先是以時間為基礎的價值尺度,這個看法認為任何超過一定時間的東西都有咯是價值;第二個是基于外表的價值尺度,這個看法認為過去流行的建筑風格都應該保存下來;第三個看法認為是基于建筑本身的價值。這個看法認為一切舊的都是好的,一切好的都不就的好。這幾個看法都過于極端。把歷史與建筑保護聯系起來就是講述建筑物和場地的社會和建筑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怎么講,從什么角度講,是非常關鍵的,尤其在多元文化的深灰環境中。例如,對于審美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對傳達和解釋建筑物和場地的建筑特色,建筑色彩.空間構成和裝飾的審美都是不同的。除此之外,當前的省會結構關系也和以前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怎么解釋歷史建筑的主要結構和附屬結構變得非常重要。保護需要一個附屬結構,如馬車房,車房是附屬于主體結構的,所以要從馬車夫的角度和主體結構的角度講述馬車的故事,并不是沒有方法可循的。在多文化環境下確定公共空間的歷史價值和特征取決于對保護標準和規范的一致認同和普遍認識的基礎之上。歷史建筑保護,作為政策,限制歷史建筑的可以在保留建筑面貌與特征的同時,保證市民的個人權利,在不改變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同時,保護建筑外形和內部構造。
關鍵詞:歷史建筑寒地城市技術策略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
始建于1881年的吉林市機械局是“”東北第一個兵工廠,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極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歷史價值。歷史建筑是城市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東北地區歷史建筑遺存相對較少,少之又少的歷史建筑,又面臨著維護、使用、老化等等問題,保護性的再利用,是促進建筑壽命延續的新方法。通過對吉林市機器局舊址的新建、保護和修繕,即恢復了建筑的原有歷史風貌,又增加博覽、展示等新的功能場所,使建筑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成為城市的重要地標建筑,為吉林省的歷史建筑保護,提供新的參考。
1建筑綜述
l9世紀80年代初,中俄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光緒六年五月十七日,在松花江右岸的僻靜地帶,選定吉林機器局火藥局局址。2011年吉林市政府將其改造為吉林市藝術中心,讓這座處塵封多年的古建筑煥發出新的活力。
1.1 建筑歷史與建筑現狀
吉林市機器局舊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區東局子街江灣路204號,又名“東局子古城”,是中官辦軍火工業中的一個中型工廠,從1881年奏請籌辦、修建到現在,是吉林省近展史的見證。主持人吳大很注意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強調“吉林創設機器局,添蓋各項房座做法,既據聲明悉照洋式,是一切夫工及用料之多寡誠不能繩以尋常做法?!保八檬掖u瓦,亦由各窯加工定造,以期念舊堅固”……建筑建造時沿襲務實而嚴謹的要求,建筑整體造型大方,形式簡潔,但卻不失精美,在建筑細節上呈現許多仿歐式建筑的造型和細部,以磚做線腳為主,是東北工業建筑的典型代表。(如圖1)
圖1:修繕前建筑現狀
建筑群由于長期荒廢,歷經自然的侵襲,殘敗嚴重,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墻體出現大面積的變形、側傾和裂縫,木屋架糟腐嚴重,部分建筑已經坍塌,處于一個非常危急的臨界狀態,基本屬于嚴重損壞房和危房的范疇。
1.2 修繕原則與修繕目標
吉林市機器局舊址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修繕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應設計規范進行,基本的修繕原則為以下三點:
(1)、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以原始材料為基礎,原始工藝為手段,恢復建筑的歷史風貌。
(2)、按照“安全適用”的原則,以保證結構安全為前提,技術支撐為輔助,保證建筑的安全性和實用性[ 論近代歷史建筑保護的基本理念,蘭巍、楊昌鳴,社會科學輯刊,2010.5.25]。
(3)、貫徹“有機更新”的原則,通過增加新時期需要的功能,保證建筑的持續發展。
在此基礎上制定修繕目標,以保持、恢復原有建筑風貌為出發點。,首先對建筑內部進行功能改造,在“外在形式延續”的基礎上,進行“內在功能替換”,進一步配套、完善辦公、接待、衛生間等各種輔助功能,對應補充各種的建筑設備更新建筑,使建筑“復活”,保持“活力”,通過修繕與保護,原有的三座主要建筑主要作為展覽館、拍賣廳等功能使用。同時,加建文聯綜合樓一座,將傳統工業建筑基地遺址轉變為極具藝術氣氛的文化場所。(如圖2)
2修繕策略與修繕重點
歷史建筑的意義重大,結合實際要求,以修繕原則與修繕目標為基礎進行適宜的修繕設計,完成設計方案:
2.1 修繕方案
為了建筑修繕的準確性,修繕設計前對吉林市機械局舊址建筑群進行完整測繪工作,完成總平面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和相關大樣詳圖。真實客觀地反映建筑群的原貌,為建筑群修繕和設計提供詳盡、可靠、系統的資料,同時保留原建筑物各部位、節點等照片、影像資料,并作為技術檔案存檔。修繕前遺留廠區平面基本為矩形,占地面積約為2.4萬平方米,主體建筑是1928年吉林督軍張作相修建的三個軍火庫,采用“∪”型院落布局形式,結合西北、西南、東南三個角樓、南大門,組成相對完整的建筑群。建筑主體基本為磚木混結構,外墻主要采用青磚砌筑,屋頂用三角形木桁架結構,建筑的原始形象基本清晰。同時對三座單體建筑的主體結構的承載力進行檢測、鑒定,設計結構加固方案,確保建筑物的安全。
結合結構評估結果,將設計分為保護修繕和落架重建兩大部分,重建部分的復原設計以前期測繪為依據,結合歷史考證和歷史文獻,對拆護工作分段進行,結合階段性構件編號,設計施工的圖紙,復原建筑。保護修繕部分設計主要以結構加固、砌體修繕、防潮處理、保溫處理、采暖設施為主,其中,砌體修繕是建筑外部形象修復的重點。
2.2 砌體修繕
建筑外部的青磚受損嚴重,根據損壞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修復等級類別,依次采用挖鑿替補的方式,再現磚墻的本色。首先,對建筑外立面進行打磨式清洗,對堿蝕深度小于0.5CM,風化高度在1.5CM之內的墻體,保持原貌;對墻體的裂縫和砌筑松散的部分,進行加筋掏砌和加筋勾縫,保證修復的墻面與原墻面協調一致。磚雕線腳采用編號修復的方法,對損毀嚴重的進行復原,對破損的磚券重新制模,進行復原性修復[2 歷史建筑保護導則與保護技術研究,汝軍紅,天津大學,2007]2。(如圖3)
圖3:砌體結構的修復過程和修復后的實際效果
3寒地城市的修繕技術策略
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冬季寒冷且時間較長。惡劣氣候對建筑的影響很大,在整體的修繕工程的進行過程當中,建筑的不均勻沉降、墻體開裂變形、砌塊堿蝕、酥化等問題隨處可見,這都對嚴寒地區的歷史建筑的保護提出了挑戰,結合實際情況,在修繕過程中隨時調整設計方案,力爭對歷史風貌建筑做到合理的保護和利用[ 新興中小城市近代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初探――以威海市為例,孫煒瑋,張濤,華中建筑,2010.9.25]。
基于寒地城市特色,從以下幾個發面提出的建筑保護技術策略:
3.1 結構加固
原有建筑在結構抗震和構造等方面均不能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同時存在結構隱患,針對不同問題進行處理。對建筑結構體系進行整體加固設計,采用內置鋼構架,與內置圈梁結合,替換原有的承重構架,鋼柱設計獨立基礎,同時對木構的糟朽部分采用鋼夾板、螺栓聯結打夾板、打套箍的方式進行加固,磚券部分原采用木質過梁,在室內部分采用局部更換混凝土過梁的方法,滿足新建筑的安全性要求。(如圖4)
圖4:結構加固損壞現狀和修復后的實際效果
3.2 防潮處理
原有建筑單體,沒有防潮層。在整體的開挖、勘察過程中,發現墻身普遍因受潮損毀破壞嚴重,挖開可見不同歷史時期的修補痕跡,但是,都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設計施工水平防潮層,最初的設計方案,采用高壓灌漿防潮層做法,后考慮還需加設垂直防潮層,更改為掏換防潮層的方法,在室外±0.000位置上,澆筑與原有墻體同寬,150高的C20細石鋼筋混凝土,分段施工,完成水平向防潮層,同時在垂直方向,澆筑C20混凝土護坡,完成垂直向防潮層施工,解決墻身的防潮問題。(如圖5)
3.3 保溫處理
建筑的熱工性能已經不符合基本需求,首先在外墻部分采用聚苯板進行內保溫,其次,對門窗進行內外兩層處理,外部沿襲木質門窗的基本形式、色彩,內部加設塑鋼窗和鋁合金地彈門,屋頂部分在進行翻新后,增加隔氣層和保溫層。
3.4 采暖設施
原有老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倉庫使用,現在的設計功能以城市展館為主,對建筑平面重新布置,加設采暖系統、給排水系統、電器照明系統、安防系統、消防系統和防雷接地裝置等,其中采暖的設計處理是關鍵,建筑采用地熱供暖這一方式,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原有建筑的破壞。
歷史是一個城市的根,無言的建筑傳載著時代的滄桑的印痕。在吉林市機械局的修繕過程中,我們努力在完善歷史建筑構件外觀風格造型的同時,力求使修復材料、修復工藝接近原建時的狀態,從而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情感,體現對歷史建筑的尊重。
保護修復是保障歷史建筑再生的重要手段,技術是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的途徑。在城市更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基于寒地城市特色,對歷史建筑保護采用有針對性的技術策略,是保護歷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作者:李天驕,女,講師,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關鍵詞:展覽館;加固;改造
中圖分類號:U457文獻標識碼: A
一、展覽館建筑的發展概況
改擴建的展覽館建筑與新建展覽館建筑在設計上有許多不同側重點,其難度更大于新建建筑。我國在建筑改造方面的理論與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從目前已有的部分建成項目來看,普遍存在許多問題。大量建筑加固改造項目追求風貌統一的效果,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展覽館加固改造工程,像國家展覽館擴建,上海美術館擴建等,都采取較為保守的加固改造做法。為追求風貌統一,也有“復古風”,“假古董”等低劣的做法出現。雖然有少量應用異質元素的創新方案,但是具體設計中存在突兀與粗糙等問題,甚至有“復制西方”的崇洋做法,并沒有探索出適合我國建筑特點的加固改造方法。而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展覽館建設大潮中,通過大量優秀的展覽館建筑改造實例,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改造理念與技術手段。西方建筑師在面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建筑遺產時,不是簡單的做風格上的統一,而是用現代先進的理念與建造方式,在原建筑中加入新時代的建筑元素,來完成功能與造型上的改造。這種“異質元素”的添加是西方建筑師創新精神的體現,也是建筑加固改造實踐發展的時代印記。
二、展覽館類歷史建筑加固改造原因
(一)展覽館需求量增加
展覽館需求量增加首先是數量上的。隨著社會發展,展品增加和民眾對于展覽館的喜愛,原有展覽館的數量和區域配備的密度已經滿足不了要求。已有展覽館在容量上也不能滿足需求,許多展覽館存在展覽面積不足,展品積壓存放,缺乏教育活動場地,人員擁擠無休息空間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增加展覽館的數量和容量,方法包括現有展覽館擴建,其他建筑改建成為展覽館或者新建展覽館。其他建筑改建成為展覽館比新建展覽館的優勢在于不占用新的城市用地,節約資金,傳承歷史文脈,民眾認同感強等。
(二)展覽館功能的添加
現代展覽館已經不單純是收藏展覽的場所。人們去展覽館可能是為了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也可能是去欣賞藝術品,陶冶情操,甚至可能是去放松心情,結交朋友?,F代展覽館發展到收藏、展覽、教育、研究、休閑多種功能要求,而許多現存建筑缺少教育或休閑空間,現有空間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需要改造。
(三)歷史建筑的保護
有些展覽館本身就是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像盧浮宮展覽館,大英展覽館,故宮展覽院等等。這些建筑在經過長期使用后,由于時間和環境因素,建筑狀況可能變差,例如酸雨腐蝕,木材干裂,墻面脫落等。原有歷史建筑條件不利于藏品的陳列展覽,教育研究的辦公用房不足,舊的空間無法滿足現今大量參觀者的休閑活動需求。參觀人流給建筑自身帶來巨大帶來壓力?;诒Wo建筑遺產和合理更新利用的目的,往往要對展覽館進行改造。
許多歷史建筑在保護條例和規劃文件中都明確是要進行保護的,但是現實中的狀況經常令人擔憂:有部分處于空置荒廢狀態,沒有合理利用,也沒有日常維護,而是任其破落;也有現狀功能復雜,如作為居住或辦公功能在使用的,在管理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建筑周圍常出現非法建造物或被改造的面目全非,對歷史建筑造成破壞。實踐中許多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利用都會選擇將其改造成為展覽館,這是因為歷史建筑本身,和建筑相關的人或事都是很需要向大眾進行展覽宣傳,有一定教育意義,可以加深大眾對歷史建筑包含信息的了解和提高歷史建筑保護的意識。而且可以將歷史建筑的日常維護和研究保護納入到展覽館工作的范圍。因此改造成展覽館是歷史建筑保護的一個有效手段。
關于歷史建筑是重保護還是重利用的問題一直被爭論,但是現實的復雜情況使這一爭論難以有統一的結果。這種情況下,存在著一些建筑遺產被“過度保護”,與所處的城市地區和時展完全隔絕,成為不為人知的“壓箱寶”,單單維持著它古老的貴族身份,但是其作為一座建筑的意義早已死去。對于這類建筑在考慮重生利用的時候,作為展覽館來使用是一種最為穩妥的嘗試。
三、完善展覽館類歷史建筑加固改造建議
展覽館類歷史建筑的加固改造,對保護歷史遺產,改善歷史建筑狀況有重要保護意義;為民眾增長知識,提高素質提供場所,有重要教育意義;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社會意義。
(一)庭院的可作為
在我國展覽館加固改建中,庭院的可作為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如果老館有庭院,可考慮改擴建的時候利用庭院來做些文章,采用庭院填充的方法或是庭院加頂蓋;另一方面,在改擴建中,可考慮庭院空間的設計。庭院是新館的重要節點,串聯式的流線上的空間節點就是各個庭院空間,提供人們的休憩場所,建筑與自然的對話場所。
(二)場景秩序的組織
在我國展覽館加固改建中,可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進行場景秩序的組織。例如中國空間中的“先抑后揚”,即為了烘托主體空間和表達主題,制造一種懸念,讓人們在游覽過程中將謎底逐漸揭開,達到一種空間體驗的趣味。在展覽館加固改建的實際運用中,可以采用空間倒敘,讓表達的主體空間推后出場,先讓觀眾進入一連串場景的鋪墊后再出現主體空間,這樣能給觀眾以更深刻的印象。同樣,為了吸引游客,也可將表達主題的空間提前,先引發觀眾對展覽館的參觀興趣,再慢慢引導其完成整個參觀序列??臻g跳敘也可運用于此,適當的留白形成了空間場景上的空白,給游客以想象的空間。展覽館加固改建必然會出現空間并敘,這種讓過去、現在和未來歷時性的疊加,讓游客遐想萬千。在場景組織中可以表達為通過對新、舊場景的組織編排,讓觀眾體驗到空間情節的跌宕起伏,體驗到曲折感和趣味性。從新空間轉到舊空間,從新場景轉到舊場景,從現代轉到歷史,從現在轉到過去,都具有承前啟后的空間關聯性。
(三)自然的融入,細節的營造
空間意匠中注重情境的營造。為了讓空間充滿情節,自然要素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細節的營造也是需要精心雕琢的。
中國園林中,自然要素的靈活運用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同樣地,在展覽館加固改建中,在空間編排中巧妙地引入自然要素不僅會帶給使用者一種生命力、一種情感、一種遐想、一種場所感,還隱含了許多潛在的生活情節。自然要素包括了水、光、聲、風等等。下面以水為例子進行說明。斯蒂文·霍爾認為水是現象的還原,使一種現象鏡,具有可以反射和折射時空的功能。將運河水通過水渠引入到建筑內部,設計了一系列觀水、聽水、觸水、感受水的效果的一些列相關體驗。水在空間中既是要素也是線索,使一種有生命力的自然要素。
展覽館加固改建中,細節的營造是提高空間品質,豐富體驗,增加審美情趣的必備要素,不可忽視。空間的細節是由一組組構件與細節構成,相互和諧,相互關聯。細節要有表現空間情節題材的能力,要與場景、空間秩序、情節主題表達一致。
結論
貝幸銘設計的法國巴黎盧佛宮擴建工程是展覽館改造的經典實例,貝氏“玻璃金字塔”從一開始的不被接受到后來的廣受好評,現在已經成為法國的新名片。從改造工程曲折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展覽館類歷史建筑改造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但是從項目最終的成功,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在展覽館類歷史建筑加工改造工程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國的建筑有自身的特點,當然不能照搬西方的改造方法。在借鑒其先進理念和技術方法的基礎上,還是要靠本土建筑師的自主創新,希望能有更多關于展覽館建筑加固改造的研究成果,提出適用于中國本土歷史建筑特點的建筑更新改造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澤洲,李艷.世界歷史名城展覽館擴建設計中地下空間的利用[J]. 華中建筑. 2007(02)
[2] 倪琛.國家展覽館改擴建工程的幾點思考[J]. 建筑創作. 2006(01)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