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染病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在院感科的指導下配合做好各項監測,按要求報告醫院感染發病情況,對監測發現的問題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則應為: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
4、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每周空氣消毒一次,地面應濕式清掃,遇污染時即刻消毒,每月大掃除一次。
6、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套(巾),床頭柜應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位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7、彎盤、體溫計等用后立即消毒處理。
8、加強各類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等清潔與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潔。
10、對傳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管理的有關規定,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和處理措施。
11、傳染性引流液、體液等標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關鍵詞:醫療機構;傳染病預防管理水平;主要對策
傳染病一般是指由多種病原體引發的能在人類或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等基本特點,可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傳播,是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1]。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傳染病的危害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過程中,醫療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針對醫療機構在傳染病預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對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預防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1 醫療機構傳染病預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醫療機構尚未設立傳染病防治管理組織機構,也沒有獨立的感染管理科,傳染病的預防管理存在混亂的現象。有的醫療機構如綜合醫院雖然設立了專門的傳染病管理機構,但由于職責不明確、分工不清、醫護人員素質不高等原因,使日常化管理不符合傳染病防止工作的要求,傳染病管理機構不能發揮其應有的防治作用。很多醫療機構設置的傳染病預防管理部門和預防制度,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檢查,制定的傳染病預防管理制度缺乏可行性與可操作性,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醫療機構自身情況的管理制度,出現無章可循、有法不依的情況。此外,很多醫療機構缺乏科學化的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不能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限制了醫療機構傳染病預防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醫護人員對傳染病的認識不足,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很多傳染病患者在就診之前就已經是傳染病的攜帶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很多醫護人員對于傳染病的認識不足,再加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接診患者時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將自己完全暴露在患者面前,導致自己也被感染。如果醫護人員成為傳染病的感染源,就可能將疾病傳染給其他患者,一旦患者帶出醫院就可能導致傳染病的大規模傳播。可見,醫護人員如果不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對自己和社會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1.3 診治布局不合理,醫療救治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醫療機構由于專業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原因,出現診治布局不合理、醫療水平不高等現象,降低了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預防管理水平。很多醫療機構在傳染病預防管理中存在著以下現象:獨立的傳染科未設置;傳染病門診與其他門診的設置區分不清;沒有在相對獨立的位置設置隔離病房;對污染區、半清潔區和清潔區未加詳細區分等,使醫療機構存在著很大的傳染隱患,降低了醫療機構的救治水平[2]。
2 提高醫療機構傳染病預防管理水平的主要對策
2.1 強化傳染病管理規范及制度建設
針對現階段醫療機構在傳染病預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醫療機構要加強體制與機制建設,使傳染病管理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貫徹與執行,并結合醫療機構的實際情況,制定傳染病管理制度,如疫情報告流程、傳染病管理規范、傳染病培訓制度、門診日志登記制度等管理制度,使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預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堅持以制度管人的原則,做好傳染病預防管理工作。
2.2 重視傳染病的預防管理工作
現階段,我國很多醫療機構在傳染病的預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有可能會造成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與流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相關醫療機構要高度重視傳染病的預防管理工作,構建完善的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進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預防管理。要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依法對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進行監督,使傳染病預防管理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取得實效。要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宣傳與培訓,使傳染病預防管理人員能夠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術,自覺主動地做好傳染病的日常預防管理工作,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并積極探索醫療機構傳染病預防管理的科學模式。
2.3 加強傳染病預防管理的執行力度
針對醫療機構在傳染病預防管理中的常見問題,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總結、討論并逐條更改,要重點整改疫情報告的遲報與漏報、傳染病患者的收治、門診日記管理、醫院感染控制、傳染病診治場所的布局、門診預檢分診等重要環節,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早報告。此外,要構建一套醫療機構傳染病管理評價標準,制定具體的傳染病預防管理工作流程。要建立傳染病預防管理的激勵機制,以有效的獎懲措施,堅持預防管理與效果評價相結合,提高相關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斷提高管理質量與水平。
2.4 重視醫療機構防治義務履行和權益保護
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醫療機構具有傳染病醫療救治的法定義務。在傳染病爆發與流行的情況下,醫務人員要接受行政調遣與征用。在診療過程中,要重視保護傳染病患者的隱私權,對一些危害較大的傳染病,醫療機構有權采取《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強制治療措施[3]。醫療機構要設立重點傳染病醫療機構救治專項資金,并開設重大傳染病醫療救治費用保險,建立追討傳染病醫療救治欠費的司法機制。此外,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在被行政調遣與征用的同時,也享有獲得合理補償、健康保護等權利。
3 討論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傳染病一旦流行,將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醫療機構作為傳染病預防與管理的主力,擔負著預防和控制疾病、救治患者、報告疫情等多重任務,在傳染病預防管理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醫療機構要高度重視傳染病的預防管理工作,構建科學的傳染病預防管理新模式,提高傳染病預防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鄒培明.淺談當前傳染病疾病控制的難點及對策[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5):51-52
【關鍵詞】醫院傳染病;控制管理;解決對策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413-02
1前言
傳染病作為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疾病,必須給予有效的管理,為此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治療以及護理時,避免直接、間接攜帶病原菌或者成為病菌的傳播者。應積極采取對傳染病的預防對策,進一步完善病菌的消毒與隔離管理制度,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現象,促進我國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醫院傳染病病感染的途徑
醫院傳染病的感染主要是由于組織管理措施不當、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污染區與清潔區沒有分開管理,同時污水以及污物設施、物品的管理疏忽也會導致傳染病的感染。此外病人用過的餐具、被服等物品未經嚴格消毒,造成細菌的污染與傳播[1]。
3醫院傳染病管理控制面臨的問題
3.1處置室的消毒不徹底醫院處置室的消毒不徹底,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導致病原體或者是生物媒介的肆虐傳播,大大提高了病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時醫院病房內的相關消毒設備尚未完善,患者進行衣物的更換與清洗時,也增加了病菌傳播的幾率。
3.2對傳染病的病源未進行很好的控制傳染病的管理與控制工作中,醫院中的傳染源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加上就診的傳染病以及傳染病感染人數的突增;此外,各病人的流動性很大、醫院的各門診尚未分開診斷,傳染病的感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醫院傳染病感染的幾率。
3.3護理人員防傳染意識不強此外,醫院的醫療以及護理人員對傳染病的防護意識淡薄,沒有認真地進行無菌操作,未嚴格執行隔離管理制度,導致傳染病通過各種敷料以及器械等進行傳播。
4解決的對策
4.1醫院的污物需分類處置醫院的污物需分類處置,例如,醫療與生活垃圾應該分類處置,有效預防傳染病的污染與擴散。為此,可設置幾種不同顏色的袋子對分類的垃圾進行處理,例如黑色的朔料帶用于處理生活垃圾、紅色袋子用于處置放射的垃圾,黃色袋子可用于處置醫療垃圾,并且要求袋子的耐用、堅韌以及具有較好的密封性。此外,用過的輸液器以及注射器應分開放置;血壓計以及聽診器應每日使用紫外線進行消毒,避免使用時出現感染現象[2]。
4.2加強對醫院傳染病的管理監測按照相關的規定與要求,對醫院傳染病的管理進行有效的監測,重視對流感病例、肺炎、以及禽流感等傳染病的監測。此外,病患患有麻疹、流腦以及狂犬病等情況時,應該重視加強監測工作,對于有威脅的傳染病應該建立及時的預警機制,做到早識別、早發現,進而早控制、早管理,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擴散,有效預防醫院出現傳染病感染的現象,提高醫院的安全管理水平。
4.3重視消毒管理工作消毒管理工作是減少醫院傳染病感染的有效方式,同時有利于降低醫院傳染病的感染幾率。例如,對用于侵入人體組織的器械以及器具等醫療物品應該進行滅菌;嚴格根據病房以及醫療器械的消毒制度進行操作,做到認真消毒、規范操作。此外,還應制定各項消毒與規章管理機制,并且制定有效的預防傳染病感染的方案及措施,有效減低醫院傳染病感染的風險,提高醫院消毒的工作質量。
4.4處理好個人的消毒衛生工作醫院傳染科的醫護工作者進行工作時,應努力做到嚴格要求,講究衛生與重視消毒的預防工作。例如,醫護人員離開病區時,應該及時更換褲子、衣服以及鞋帽等物品,并且做好洗手與消毒工作;同時醫務工作者進行各項操作之前,盡量用肥皂水對雙手進行沖洗,操作技術后,需對雙手進行消毒[3]。
4.5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醫院的護理人員應加強提高自身的責任感,提高對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能力,加強自身的培訓與學習。例如,可以定期開展對全院醫護者進行傳染病相關知識的培訓活動,醫院的各科室人員也應進行學習;每年對新上崗的醫護人員以及進修人員給予傳染病方面知識的崗前培訓等。醫護人員的責任感有助于減少傳染病的傳播,因此進一步提高醫護者的責任感十分重要。
5結束語
總之,醫院做好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管理工作,對醫院的安全管理、對醫護人員與病患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有效控制醫院傳染病的傳播與感染應該需要全院人員的重視,做好各項消毒工作,保障醫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李紅艷.醫院感染與護理對策.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8(02):68轉78.
【關鍵詞】 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
(聲明:本站文章僅給需要的醫務工作者提供交流學習參考。翰林醫學免費 提供。部分資源由工作人員網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發現有哪部分資料侵害了您 的版權,請速與我們后臺工作人員聯系,我們將即時刪除。客服qq:88970242.后臺 工作qq:928333977)
關于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已有許多文獻報道,為了進一步提高和規范縣、鄉醫療機構疫情報告管理水平,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要求,凌云縣每年都組織開展縣、鄉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現將2007~2008年凌云縣縣、鄉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1.調查對象
凌云縣共調查十個醫療衛生機構。縣直醫療衛生機構2個,鄉(鎮)衛生院8個。
2.調查內容
縣、鄉各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報告管理情況和疫情資料管理、疫情的報告登記制度及執行情況。
3.調查方法
按照《全國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方案》的要求,對縣、鄉各醫療單位2007~2008年1~9月份登記的全部門診日志(內、兒、急診、呼吸、皮膚性病等科)、全部出入院登記(內、兒、傳染科)和化驗室登記薄進行全面檢查,將被查出的傳染病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和化驗室傳染病確診陽性結果的病例(病種包括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痢疾、淋病、梅毒)與該院傳染病登記本核對,同時登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查對,凡沒有排除的或網上沒有報告的病例均屬于漏報病例。
4.統計學處理
數據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1.疫情報告管理情況
各醫療機構均設有疫情管理領導班子和保健科,有專人負責疫情登記、報告、統計和自查等工作,制訂有較完善的疫情管理制度及保健科工作規范等。
2.漏報情況
2007~2008年共查出傳染病447例,漏報180例,漏報率為40.27%,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漏報率分別為43.55%和36.18%,年度漏報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2.49,p>0.05),漏報率相當。見表1。表1 2007~2008年凌云縣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情況(略)
3.各種傳染病漏報情況
本次調查中沒有發現甲類傳染病,查出乙類傳染病9種,漏報率為29.41%,丙類傳染病4種,漏報率為49.38%。各類傳染病中,漏報率居前5位的分別是:第1位是梅毒(100.00%),第2位為感染性腹瀉(63.24%),第3位為出血性結膜炎(51.46%),第4位為風疹(43.75%),第5位為病毒性肝炎(40.00%)。見表2。表2 2007~2008年凌云縣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情況(略)
4.不同級別醫療機構漏報情況
統計結果顯示縣級醫療機構漏報率為49.22%,鄉級漏報率為36.68%,兩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5.97,p<0.05),縣級漏報率較鄉級高;報告及時率縣級為100%,鄉級為70.29%,兩者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χ2=23.23,p<0.01),縣級報告較鄉級及時。見表3。表3 2007~2008年凌云縣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情況(略)
討 論
調查結果表明,凌云縣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兩年共查出447例,漏報率為40.27%,高于廣西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率的13.20%[1],也高于2005年全國250家醫療機構平均漏報率的23.14%[2]。從漏報的病種看,主要是乙類傳染病梅毒、病毒性肝炎及丙類傳染病的感染性腹瀉、出血性結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與劉麗華等報告[3]柳州市法定傳染病漏報的病種相一致。漏報比較嚴重的是梅毒、病毒性肝炎,前者為檢驗室檢驗發現,檢驗室檢驗員根本不知道需要報告疫情,而檢驗室檢驗員與臨床醫生又溝通不夠而造成漏報。后者是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生法制觀念淡薄所致。感染性腹瀉、出血性結膜炎、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細菌性痢疾、肺結核、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漏報的主要有3個方面原因:①感染性腹瀉、出血性結膜炎、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是按照丙類管理的傳染病,臨床比較常見,醫生意識淡薄,認為不足為奇而不報。②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為慢性傳染病,存在同一病人反復就診的現象,加上門診病人較多,病人流動量大,易被臨床醫生所忽視。③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細菌性痢疾主要是檢驗室與門診醫生相互之間沒有銜接好,門診醫生給患者開具檢驗單后,患者從檢驗室直接將檢驗陽性結果帶走,而檢驗室也未將陽性結果及時反饋給門診醫生造成漏報。
從縣、鄉醫療機構漏報情況看, 鄉(鎮)衛生院傳染病漏報情況反而少于個別縣直醫療衛生單位,主要是這些單位的領導比較重視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有健全的傳染病管理制度,并落實到位,有熟悉業務的專業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漏報率較高的縣直醫療衛生單位由于傳染病管理報告制度不夠完善,落實不到位,臨床醫生對傳染病報告管理不重視,領導督促檢查不到位,加上傳染病管理人員身兼數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抓傳染病報告和開展傳染病相關知識的學習。為此,今后必須加強醫務人員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傳染病防治法的普及,提高其對法定傳染病的報告意識。
通過傳染病漏報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為搞好縣一級法定傳染病的疫情報告工作,各醫療衛生單位應建立健全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和檢驗室登記的管理制度,統一制訂各種表格,并認真做好各項登記工作,同時應建立檢驗室與門診溝通制度,使檢驗室傳染病陽性結果能及時反饋到門診臨床醫生。衛生行政部門應定期組織衛生監督機構和疾控機構聯合起來對本轄區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行為(遲報、漏報、不報)進行處罰和責任追究,確保《傳染病防治法》的貫徹執行。
【參考文獻】
[1]黃麗華,林桂新,卓家同,等.廣西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管理及報告質量情況調查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8,12(2):177-179.
[2]施小明,馬家奇,王麗萍,等.2005年全國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情況調查分析[j].疾病監測,2006,21(9):493-494.
【關鍵詞】 傳染病;公共衛生管理;橫斷面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1-0022-03
Administr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ese Prevention in Schools in Beijing/GUO Xin*,WANG Xing-huo,SHI Jian. * Institute of School Health,Beijing Municiple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Beijing(10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in schools in Beijing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regulating infectious deseases reporting and to set up school infectious deseases supervision system.Methods
Typical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hoose 83 colleges,secondary or primary schools.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administrators in the chosen schools.Results
Administr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needed to be improved,especially in schools for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The administration was poor in rural schools.Finding,reporting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hould be improved in privacy colleges.Conclusion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s reporting should be regulated and school public health work should be improved.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should set up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optinize the epidemic reporters and increase government spending.
【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s;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Cross-sectional studies;student health services
據統計,北京市現有大中小學校2 500多所,在校學生近200萬。學生在校內生活、學習人群密度高,接觸也較為密切,易造成傳染病的流行,所以學校傳染病的管理制度成為學生健康的最重要保障[1]。
北京市最常侵害學生健康的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瀉、傳染性肝炎、麻疹、風疹、水痘、腮腺炎、猩紅熱、肺結核等[2]。1996年中小學生68%的缺課是由學校傳染病引起的[3];《2005年北京市點校學生體質檢測》顯示中小學生因傳染病引起的休退學率約為35%。減少傳染病對學生健康的危害,對降低學生缺課率和休退學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保證正常學習意義重大[4]。
為進一步了解北京市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現狀,加強和規范北京市學校傳染病管理工作,筆者于2007年4-5月進行了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抽取北京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質的大、中、小學學校100所,對學校傳染病管理負責人進行問卷調查,篩選出有效問卷83份,其中小學23所,中學54所,大學6所;城區學校38所,城鄉結合部學校30所,鄉村學校15所;公立學校58所,私立民辦學校21所,民工子弟學校4所。
1.2 方法 采用現況調查方法,以問卷方式對抽中的學校傳染病負責人進行“北京市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管理現狀調查”。此問卷由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開發,現場調查人員經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所統一培訓合格后上崗。采用封閉式匿名問卷,問卷采取自填和詢問結合的方式。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措施和制度,學校傳染病管理情況,對疫情報告相關工作的掌握情況,學校衛生設備、衛生人員配備情況,校醫個人情況及學校衛生狀況,意見與建議共6方面的內容。問卷現場回收后,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核查,如有理解性錯誤或漏填、錯填,當場改正。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 Data 3.1數據庫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并抽取10%的數據進行復核,對異常數據進行核實。應用SPSS 13.0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資料的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組織措施與制度 大中小學傳染病防治管理措施和制度包括傳染病防治計劃、保證免疫接種計劃、傳染病的應急措施、疫苗接種證查驗制度、因病缺勤登記、傳染病追查制度、傳染病防管理制度、疫情報告制度等。措施、制度健全的小學、中學、大學達標率分別為26.1%(6/23),22.2%(12/54)和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學校傳染病管理情況
2.2.1 小學傳染病管理情況 公立、私立民辦、打工子弟小學在疫情報告記錄內容齊全、學生持復課證明復課、具備疫苗接種查驗記錄、將疫情報至所有規定的單位、校醫為疫情報告人等項目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2 中學傳染病管理情況 城區、城鄉結合部、鄉鎮中學在疫情報告記錄內容齊全、具備疫苗接種查驗記錄等項目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3 大學傳染病管理情況 對入學新生進行傳染病排查和傳染病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較高,均為100%;疫情報告記錄內容齊全的達標率最低,為0;具備疫苗接種查驗記錄的達標率為16.7%(公立大學33.3%,私立民辦大學為0);將疫情上報至所有規定的單位合格率也為16.1%(公立大學為0;私立民辦大學為33.3%);學生持復課證明復課的達標率為50.0%(公立大學為66.7%,私立民辦大學為33.3%);校醫為疫情報告人的達標率為50.0%(公立大學100.0%,私立民辦大學為0)。
2.3 學校衛生人員及設備配備情況
2.3.1 小學衛生人員及設備的配置情況 公立、私立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在校醫數量按600∶1配置、疫情報告人具備醫學專業學歷、疫情報告人具備醫學專業職稱、2006年疫情報告人傳染病培訓達標、校醫室為專室等項目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2 中學衛生人員及設備的配置情況 城區、城鄉結合部、鄉鎮學校在校醫數量按600∶1配置、疫情報告人具備醫學專業職稱、2006年疫情報告人傳染病培訓達標項目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3 大學衛生人員及設備的配置情況 大學有校醫院、校醫室為專室、疫情報告人具備醫學專業學歷、疫情報告人具備醫學專業職稱的達標率均為50.0%(公立大學均為100.0%,私立、民辦大學均為0),疫情報告人傳染病培訓達標率為33.3%(公立大學、私立民辦大學均為33.3%)。
3 討論
3.1 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措施與制度 學校的傳染病管理措施與制度是學校傳染病管理水平的根本性保障,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中小學校傳染病重要的防治管理制度較為健全,而大學的漏洞較大,比中小學欠缺很多。許多校醫反映傳染病工作不好開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他們缺少正確而有力的指導,工作方式存在很多主觀性,所以經常出現雖然做了許多工作,但并未形成制度,管理缺乏穩定性和科學性的情況。
3.2 學校傳染病管理情況 《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建議學校指定有醫學專業知識的人員為疫情報告人。被調查打工子弟小學疫情報告人全部都由沒有醫學知識的班主任或校領導擔當,極易出現漏報、錯報。27.3%的小學疫情報告人是沒有醫學專業學歷的校醫。可見,很多學校雖然按照規定將疫情報告人定為校醫,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校醫”,這對傳染病管理十分不利。調查中有的私立大學根本沒有校醫院,也缺乏專業人員作為疫情報告人。
完整的疫情報告記錄應包括:疫情報告人簽名、疫情發生情況、疫情處理情況、疫情報告接收人等內容,調查發現50%的學校有疫情報告記錄但填寫內容不完全。
傳染病一旦爆發,迅速而精準的報告系統成為平息疫情的有力保障。調查發現學校傳染病的報告既不迅速、也不精準。65.9%的疫情報告人由于不了解政策而不清楚上報時限,也不知都該上報給哪些部門。
接種疫苗是我國防治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疫苗接種率直接關系到保護性大小。當學校接受新生或某種病流行時,學校就必須了解某種疫苗接種率或某個體的接種情況,這需要查驗疫苗接種記錄,然后根據情況或補種或免疫強化或采取其他行動[5]。但是35%的中小學校不查驗學生的疫苗接種記錄,大學的查驗率更低至20%。浙江海鹽地區中小學疫苗接種查驗率為23%,低于北京市[6]。與我國免疫接種相關管理的疏漏密切相關,一是很多學校不重視免疫相關事宜,再是政府在這方面的督察力度也不夠。
3.3 學校衛生人員及設備配備情況 在學校傳染病管理中,校醫可以運用專業知識給傳染病防治以指導,并可在疫情上報、處理上起到關鍵作用。因此一個學校的校醫數量、學歷都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傳染病管理水平。調查顯示,規模大的公立小學沒有隨著學生數量增加而增加校醫數量,當學生數量超過1200名以上時,校醫配置合格率僅有16.7%(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打工子弟小學的校醫更是嚴重缺乏;中學情況稍好于小學。這些漏洞說明學校的領導者在一定程度上沒有認識到校醫的重大作用,尚未給予學校衛生工作足夠重視。這需要政府部門的宣傳教育,也需要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
100%公私立小學的疫情報告人為校醫,但調查發現只有60%公立小學的校醫具備醫學學歷,40%具備醫學職稱;而私立民辦小學的校醫100%具備醫學學歷和職稱,看來私立民辦小學校醫素質很好,而受資金所限的公立和民工子弟小學校醫素質亟待提高。北京的80.0%的疫情報告人具備醫學學歷,與紹興市中小學的79.4%[7]相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7%[8],中學疫情報告人專業素質高于小學[9]。而100%的私立大學沒有具備專業知識的疫情報告人,原因之一是100%的私立大學沒有校醫院。
在傳染病知識培訓上,公立小學明顯優于私立和民工子弟小學,看來私立小學的衛生設施、人員配備雖好,但后期培訓沒有跟上。大學的培訓課時合格率為33.3%,還應提高重視。培訓狀況不佳,因此,建立規范化、梯次化的業務培訓機制[10],明確校醫培訓的形式及課時并定期考核,持證上崗,是確保疫情報告人良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政策,從而更好地完成疫情報告工作的重要環節。
4參考文獻
[1] 樓樂平.學校傳染病疫情發生的特點及對策.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6):532-533.
[2] 張智.學校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對策.中國學校衛生,2006,27(6):1 005.
[3] 馬永紅,王紹麗.北京市1992~1996年中小學生因病缺課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9,20(6):446.
[4] 許國章.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面臨的工作形勢和控制對策.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6):539.
[5] 張斌.在學校接種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偶合流行性感冒暴發的現場調查報告.中國計劃免疫,2001,4(7):112-113.
[6] 張禮根.2005年海鹽縣武原鎮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6,22(3):349.
[7] 夏云.紹興市中小學校校醫現狀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3,24(1):86-87.
[8] 尚大光.1994年全國學校衛生現狀抽樣調查.中國校醫,1997,11(6):406.
[9] 葉寶華.江蘇省校醫現狀調查與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0,21,(1):55.
【關鍵字】社區醫院;傳染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R1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4-7484(2013)05-0893-01
傳染病是一類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疾病。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以前某些已經基本絕跡的傳染病又有死灰復燃之勢,而新的傳染病又時有發生,如艾滋病和SARS等。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加強包括基層醫療機構在內的傳染病管理相關工作越發顯示出其重要性,全面提升醫院傳染病管理水平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通過抓醫院傳染病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傳染病疫情監控制度,及時準確地掌握各類傳染病的流行態勢,有計劃地預防、控制各種急、慢性傳染病發生和流行,將傳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把暴發疫情消滅在萌芽之中。我院的具體做法如下。
1 加強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1.1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所屬街道范圍內的傳染病疫源地管理。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某種傳染病就診數突然增多,有可能發生暴發或流行;歷史上未曾出現或本地罕見傳染病;數天內就診多例同一病癥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均于2小時內以最快的方式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同時進行網絡報告。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于24 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并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下,積極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1.2傳染病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成立傳染病疫情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動員協調等,我院對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進行配合。
1.2.1做好計劃免疫工作的管理、計劃免疫相關疾病發現、報告和調查處理。
1.2.2落實消毒和人員防護工作,制定院內感染的各項措施。
1.2.3制定腹瀉病監測制度,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開設腸道門診,對所有首診的腹瀉病人做登記,上報區疾控中心,為其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基礎。
2 加強領導和檢查督導,杜絕疫情漏報、遲報。
2.1 中心成立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設立傳染病疫情負責人,每日從門診日志和化驗單中篩查陽性患者,力爭從多個環節入口杜絕傳染病漏報。
2.2 加強各科室之間的協作
對陽性患者,門診醫生和化驗室、影像室都要做詳細記錄,并將記錄及時反饋給傳染病負責人。傳染病負責人對上報的陽性患者逐一核查,做好核查上報工作。
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策略
成立了應急反應領導小組,組建專業技術隊伍,針對當地傳染病流行特點進行模擬演練,為有效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4 加強傳染病學習,做好傳染病健康教育工作。
4.1 針對各種傳染病發病季節、傳播途徑等特點,定期組織職工業務學習,提高業務技能。
4.2積極在社區開展重點和多發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宣傳。通過門診、電話、入戶、電子屏幕、發送宣傳單等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工作。
5 實行傳染病疫情網絡化管理,具體做法如下:
5.1 對疫情防控網中提供的所有患者全部實行隔離治療,病情輕者居家隔離,病情重者轉醫院住院治療。
5.2 對居家隔離患者,社區醫生視病情輕重給予不同的監測,管理原則如下:
5.2.1關注管理類:告知患者為之服務的醫務人員姓名和聯系方式,詢問患者病情,指導用藥,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預防工作。1-2天與患者進行一次電話聯系,解除隔離時為其開具解除隔離通知書。
5.2.2高度關注類:告知患者為之服務的醫務人員姓名和聯系方式,詢問患者病情,指導用藥,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預防工作。1-2天與患者進行一次電話聯系,2天一次上門服務,告訴患者病情出現波動時及時通知醫務人員。解除隔離時為其開具解除隔離通知書。
5.2.3重點管理類:告知患者為之服務的醫務人員姓名和聯系方式,詢問患者病情,指導用藥,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和預防工作。1-2天與患者進行一次電話聯系,2天一次上門服務,告訴患者病情出現波動時及時通知醫務人員。及早聯系專家組對患者進行診療,并建議住院治療,如專家組同意住院治療,需與定點醫院辦理好病人交接手續。解除隔離時為其開具解除隔離通知書。
5.3督導學校
一、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
1、有效預防和應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提高處置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繼續加強突發性重大傳染病以及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防控措施監督。
2、健全傳染病疫情監測與報告制度,實現傳染病疫情信息網絡直報。
3、加強呼吸道傳染病防治監督。根據衛生部以及有關防治監督方案,重點加強對醫療單位防治情況的監督。如發熱門診、醫院感染、隔離病區、醫療廢物、實驗室安全等。
4、加強腸道傳染病防治監督。重點監督醫療單位在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開展的腸道門診建設、重點人群的霍亂監測等。
5、在對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監督檢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監督規范醫療衛生機構及社會醫療機構、門診、診所等的醫療廢物管理。
二、學校衛生監督工作
1、建立健全學校衛生安全機制。一是督促全市轄區內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制定學校公共衛生事件及傳染病暴發疫情處置預案;二是建立健全學生晨檢制度、傳染病登記制度、學生因病缺勤缺課追查制度、兒童入托、入學時查驗預防接種證制度以及學校教室、宿舍、兒童玩具消毒制度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學校應急預案體系,密切與學校的協作,指導學校制定校園內傳染病防控預案,促使學校全面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
2、加強學校傳染病的監測和預防控制工作。一是加大對全市轄區內學校傳染病監測及從業人員的預防性健康體檢;二是協助開展衛生知識培訓、學生健康體檢、預防性接種的查驗和補種工作;三是做好學校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測預警工作,接到疫情后要及時調查、核實,并采取相應控制措施;四是指導學校制定和落實預防接種等傳染病防治措施和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措施;五是督促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指定專人每天對本校傳染病發病情況、學生因病缺勤情況進行監測,并對監測情況進行登記備案。發現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必須按有關規定及時按程序上報處理。
3、加強學校環境衛生及飲用水監督指導工作。一是建立衛生管理制度,督促設置專兼職人員;二是加強學校生活飲用水監督,重點檢查為學生提供的飲用水是否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三是推行學生就餐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宿舍衛生、環境衛生進行監督;四是監督和指導學校就餐場所對食品用具、容器、冷藏設備、加工設備進行定期徹底的清洗消毒。
4、加強學校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督促學校對學生宿舍、圖書室、電教室等場所設置機械通風設施,定期檢查公共場所的消毒效果;協助學校開設“健康課”和開展學生健康咨詢活動、為校園健康宣傳專欄提供資料等形式的多種合作,加強對學生健康知識的宣傳,擴大學生獲取健康知識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健康行為和習慣的培養,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5、建立健全全市學校衛生監督檔案管理制度,對全市學校基本情況建立基本檔案,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衛生監督工作。
三、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
1、加強對消毒產品生產企業經常性衛生監督,監督頻次2次/年以上。
2、在完成上級交辦的消毒產品抽檢任務的同時,加大我市消毒產品抽檢范圍。
3、根據《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規范》要求,規范市場的消毒產品標簽和說明書。
四、其他方面工作
1、加強科室內部管理和各項規章制度建設,進一步強化監督執法隊伍素質建設,提升監督管理水平。
2、積極做好衛生監督信息登記錄入工作,建立工作臺帳,造冊備案,便于查詢。
3、建立各項衛生培訓制度,完成年度食品從業人員健康等培訓工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875-01
傳染病疫情報告是傳染病防控的重要內容之一,杜絕傳染病疫情的遲報、瞞報、漏報發生是貫徹《傳染病防治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染病發病呈逐年下降趨勢,雖不斷有新發或社會關注度高的傳染病出現,但總的來說,傳染病防控在部分醫療機構重視程度逐年降低。現將諸城市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狀況報告如下:
1 現況
諸城市現轄19所鎮(街)衛生院、8所市直醫療機構。各鎮街衛生院、市直各醫療機構均設置了疫情報告員,負責本單位及轄區傳染病疫情的網絡直報及每月自查核對工作;各鎮街衛生院、市直各醫療機構實現了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的全覆蓋;建立健全了疫情報告的組織體系和疫情管理各項制度。近3年未發現傳染病疫情漏報現象。
2 存在問題
①人員缺乏:各醫療單位傳染病疫情管理人員都為兼職,在從事傳染病疫情管理的同時,還承擔著本單位其他工作,如預防接種、衛生執法等。②年齡老化,學歷層次偏低,少數管理員為非專業人員:部分單位疫情管理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層次偏低,絕大多數為中專和專科學歷,在接受相關法律法規、疫情報告管理規定方面存在一定難度,且少數人員為非醫療專業。③疫情管理人員更換頻繁:少數單位因工作調整等各種原因更換疫情管理人員,新任人員對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要求不熟悉。④少數臨床醫師對傳染病疫情管理要求不了解,報告意識不足,對法定傳染病尤其是丙類傳染病中的“其他感染性腹瀉”診斷意識不高,埋下發生遲報漏報的隱患。⑤傳染病疫情報告獎懲制度在少數單位未得到落實。
3 對策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市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3.1 完善組織體系,建立健全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的各項制度 根據傳染病防控屬地管理原則,各單位成立了有分管領導及相關科室人員組成的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疫情管理員審核上報,確保了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有序開展。
3.2 強化督導檢查,納入年度考核 各單位疫情管理員對本單位相關科室報告情況進行自查核對,市疾控中心對各醫療單位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對存在零缺報單位進行月督導;各單位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納入對各單位年度考核,并加大所占比重。
3.3 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報告意識 每年根據傳染病發病流行特征,及時組織舉辦各類傳染病防控技術培訓班和傳染病疫情報告技術培訓班,對各級各類醫療單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參訓人員作為師資力量對本單位人員進行培訓,并將培訓工作開展情況作為年度考核指標之一。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學校(托幼機構)衛生監督執法水平,保障廣大師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根據市衛生局《年市學校衛生重點監督檢查計劃》的要求,市衛生監督所對學校生活用水與傳染病防控等監督檢查進行了專題安排部署,并于2012年2月1日-5日對轄區的學校、托幼機構學校衛生開展了一次扎實的衛生監督工作,現將檢查情況向區政府匯報,希望區政府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一、檢查發現的基本情況
區現有中學7所,小學23所,托幼機構22所。根據《檢查計劃》并結合我市學校“健康飲水”行動的要求,市衛生監督對以上的全部學校和托幼機構全面實施了監督檢查。本次檢查的重點是學校傳染病組織機構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制度建立、教室、宿舍、廁所、護欄體育用具等的消毒,晨檢、新生入學查驗、傳染病報告、登記以及以學校飲用水衛生管理制度建立情況、供水設施衛生狀況、自備供水水源衛生防護狀況等等。學校傳染病檢查方面,大部分學校有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有專職或兼職教師負責傳染病的防治和疫情報告工作,建立了晨檢制度、傳染病報告制度和因病缺課報告制度并落實到位,但有個別學校傳染病報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記等制度不健全,有的雖然建立了晨檢制度、傳染病報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記等制度,但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個別學校無設醫務室及專業校醫或保健教師,學校對常見病的防治知識缺乏,未及時在校內開展傳染病防治宣傳工作。學校飲用水檢查方面,其中有1所學校使用分散式供水,4所學校使用自建式供水,其余47所學校均使用市自來水公司供水。有部份學校教師辦公室使用桶裝飲用水,但沒有向學生開放。所有學校都能建立飲用水衛生管理制度,供、管水人員都能持有有效的健康證上崗;采購的桶裝水能索取有效的衛生許可證件及水質檢測報告單。但正在使用分散式供水和自建式供水的學校,供水設施落后,沒有配置水消毒處理設備,供管水人員沒經過任何相關專業技術培訓就上崗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監督員均提出具體的整改意見,制作了現場檢查筆錄和監督意見書,并責令限期改正。
二、改進措施及建議
1、衛生部門和教育部門應加強協調聯動,對學校及幼托機構負責人、專兼職保健管水人員進行系統的、專業的衛生知識培訓,使其提高認識,加強管理,杜絕隱患。
2、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幼托機構協商解決學校純技術人員短缺,無醫務室(衛生室)的問題,落實各項傳染病防治措施。
3、建議區政府牽頭,召集衛生、教育及市自來水公司,共同商議如何解決學校飲用水衛生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是正在使用分散式供水和自建式供水的農村學校,及早制定具體、可操作性的防控措施,以確保師生飲水安全。
4、希望政府、衛生、教育和各級各類學校都應充分認識到傳染病及飲用水防控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不得有任何僥幸、麻痹和松懈思想,切實做到組織健全、責任明確、落實到人、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