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六國論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提問 藝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1]可見“問”之重要。課堂如同一臺戲,教師如同導演,高效的充滿活力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辛勤耕耘,也包含了教師充滿藝術魅力的提問。如何精巧設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為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的愉悅和享受,是每個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努力探討的一個課題。我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幽默風趣地問
英國學者鮑門在《幽默教學:一門表演的藝術》中說:“理想的教師應當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水平,善于利用幽默來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學得更好。”教師提問的語言表達上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若能引奇激趣,則可使大家如坐春風,教學效果更佳。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就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提問時,班級里一半以上的學生要么答非所問,要么抓不住問題的要點,我就引用了一個小故事《我不是我了》來啟發學生。在古希臘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一次外出忘帶了錢,便向他的鄰居借錢。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不還錢,鄰居便向他討債,這個人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經不是當初借錢的我了。”賴賬不還,鄰居發脾氣了,一怒之下就打了他,他要去告鄰居,鄰居對他說:“去你的吧!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經不是打你的我了。”賴賬人無言以對、干瞪著眼睛。故事里的希臘人借口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就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狀態,從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萬變、不可捉摸的,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屬于唯心論。我通過這個妙趣橫生的小故事,讓學生在捧腹大笑之余徹底明白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二、生動形象地問
生動形象就是寓抽象內容于具體形象的事例、情節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動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位老師在提問社會輿論與道德的關系時,先引用了“詩訓不孝子”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姓陳的老大爺,與一兒一媳一孫同住,由于兒媳不孝,老翁衣不暖身、食不果腹。一年臘月臨近春節,老翁饑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寫了一副對聯:“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把祖孫三代關系描寫得淋漓盡致。對聯貼出去后同村人議論紛紛,兒媳感到內疚,到老人面前賠禮。這個事例既典型又生動,使同學懂得社會輿論對于道德的維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很受啟發,然后結合書本內容把社會輿論與道德的關系回答得非常到位。
三、曲問
教學中一個問題往往有多種提問的方式。直截了當、單刀直入的提問叫直問,曲問則是從側面或反面迂回地提出一些學生意想不到的問題,“節外生枝”的問題,問在此而意在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一味地直接提問難免顯得笨拙,往往造成啟而不發的僵局,若能轉換一種方式,運用迂回戰術變換提問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側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易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有一個例子堪稱曲問的經典。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為了解釋“孀妻”、“遺男”二詞,別具匠心地發問:“有個孩子也去幫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讓他去嗎?”[2]學生們一時傻了眼,答不上來,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孩子沒有爸爸,他母親是個寡婦,自己是個“孤兒”(遺男在古漢語中指失去父親的孩子)。由于提問方式新穎,引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大大加深了“孀妻”、“遺男”兩個詞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四、辨與問
在比較辨析中提問,利用反差效應突出了不同事物的差異或相似,可達到加深認識、全面認識的目的,增強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分析能力。在教《六國論》(蘇洵)時,問:蘇轍的《六國論》、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寫到了秦滅六國的事,它們在寫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在教《答韋中立師道書》時,問:柳宗元《答韋中立師道書》和韓愈的《師說》,兩文有什么異同?通過這些比較式提問可以溫故而知新,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在求同尋異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堂提問可以說是聯系教與學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解決教學矛盾的一個有效方法。教師應追求課堂提問的藝術,讓提問變成課堂上嚴肅緊張時的一種調味劑,讓提問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一次心連心的交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