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濮之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智利 普尼拉水電站 工程計劃
由于Nuble流域便利的灌溉條件,普尼拉水庫早在1965年便已開始研究規劃,第一次可行性研究是由英國咨詢公司市政工程部的倫德爾 、帕爾默和特里頓先生進行。最近一次的研究是1994年,國際灌溉委員會委托Ingendesa EDIC 協會執行名為"Estudio Integral de Ricgo Itata"的灌溉方案,以利用Itata河流域的可用水資源。
根據這次研究結果,普尼拉水庫被推崇為一個核心工程。用來灌溉Nuble流域內的92600ha土地,及Cato和Chillan流域的44900ha土地。如此廣闊的灌溉流域取決于其883×10 6m3的庫容。除此之外,利用水庫的灌溉水源,還完全可以建立一個100MW的水力發電站。
考慮到這諸多優勢,1999年,市政工程部同意進一步對普尼拉水庫進行可行性研究,將其規劃為一個集灌溉、水力發電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多目標工程。此工程計劃由EDIC Ingenieros Ltda.實施,于2000年底完成。水庫的最佳庫容為600×10 6m3,可灌溉60000ha土地,并供給一個92MW的水電站發電用水。
根據前期研究所得的種種結論,Direccion de Obras Hidranlicus決定繼續此工程,并將詳細的基本設計方案頒發給EDIC Ingenieros Ltda.。具體包括大壩及附屬工程、導流隧洞、溢洪道、泄水底孔、對外交通道路及引水壓力管道。水力發電站將作為基礎工程。這些方案現在已經基本完成。
1.普尼拉水庫的基本特性
普尼拉水庫座落于Nuble河上游流域,大壩海拔642m,位于Nuble河與Los Sances 河匯流點下游3km處。此處的平均年流量為79.5m3/s,流域面積約為1250km2。水庫的主要特點可總結如下:
·正常最高水位為757.10m
·最低運行水位為679m
·水庫總容積為625×10 6m3
·可利用的水庫容量為600×10 6m3
·洪泛區1745ha
2.普尼拉大壩及其附屬工程
普尼拉大壩是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為74.5m,底座高程為62m,即壩高136.5m,為智利最高的壩之一。土石壩填筑物主要是由Nuble河和Los Sauce河匯流處河成階地的砂礫石填充。表1顯示了使用的填筑物特性及大壩斷面的壓實要求:
三軸試驗由IDIEM以最大尺寸為6英寸(15.26cm)的砂礫石為試樣進行,土壤試塊直徑2英尺(0.6m),高度大于4英尺(1.2m)。
試塊被壓緊為相對密度在85%-100%之間,壓力室的試驗壓力需達到8kg/cm2。直徑1m的試塊可用IDIEM的三軸壓縮儀器進行試驗,壓力室的壓力可以上升到20kg/cm2,垂直軸向的負荷增高到500噸。
大壩的防滲由位于堤壩上游面(1.5:1)的鋼筋混凝土板來保證。此混凝土板厚度將在壩頂沿著最低的壩基觸點,在0.66m-0.30m之間成比例改變。壩基需建于堅固完整的巖體上。
填筑壩壩基對巖體或高密度砂礫石的要求,需要先開挖履蓋巖體的細土(火山灰)及冰川沉積物再進行填筑。同時,沿河床的疏松砂石也可以被開挖。
巖石灌漿分三排進行,外面的兩排加固巖石,中間一排在居中30m處,確保不滲漏。
壩頂需建一個4m高的防浪墻,且能滿足車輛通行。
為大壩裝備儀器,在建造過程中可以對水庫的蓄水,運營及地震反應進行監測。
3.溢洪道
普尼拉大壩溢洪道前堰是用閘門控制的,后面接著一個瀉槽和一個面向大壩下游的滑道定向裝置。這些構造建在壩基的左側,水庫的水將通過左岸的一條寬闊的渠道輸送至溢洪道。
溢洪道控制堰由三段11m寬的河段組成。由建在2.5m厚的鋼筋混凝土支墩上的2.5m厚的17.1m高的弧形閘門控制。堰下檻高程740,也就是說,在進水渠地面5m之上。此外形根據USBR標準,設計水頭14.6m。閘墩上方,應急閘門上游,一座6.5m寬的橋可滿足車輛行駛。閘墩上游護面為半圓形。
瀉槽為鋼筋混凝土的矩形建筑,寬38m,長392m,連接閘門和滑道。
滑道半徑27m,噴射角度為20°。靜水池下的巖石可被堅實的混凝土板保護,以防止在小量排放事件中未從挑流坎流出而引起的淘底沖刷。
對于溢洪道的設計,以下條件已被考慮在內:
· 當千年一遇的洪水,達到了設計最高水位,打開所有閘門泄洪。此情況下,最大的支流排洪量為6100m3/s,溢洪道的最大排洪量為5160m3/s。
· 當千年一遇的洪水,達到了設計最低水位,打開一個閘門泄洪。此種情況下,溢洪道的最大排洪量為4330m3/s。
·當千年一遇的洪水,溢洪道達到設計正常水位,打開所有閘門泄洪。此種情況下,最大排洪量為7300m3/s,溢洪道的最大排洪量為5770m3/s。
4.導流隧洞
導流工作由左岸兩個隧洞及上游、下游各一個圍堰壩組成。此設計用來處理30年一遇的洪水,排洪量為2500m3/s。上游圍堰壩高30m,為獨立壩。下游圍堰壩高15m,納入主壩體。與主壩體相類似,由砂礫石修建。導流隧洞有1個馬蹄形截面及平底拱。1號隧洞直徑12.8m,長958m;2號隧洞直徑10.6m,長1146m。
2號隧洞僅在施工過程中使用,1號隧洞用來排洪灌溉,作為一個水力發電站的發電隧洞,同時也是泄水底孔。
5.發電隧洞、輸水灌溉及泄水底孔
如上所述,發電隧洞、輸水灌溉及泄水底孔都是1號導流隧洞的功能。為了滿足這些條件,進水口需有一個高程高于水庫死庫容(2.5×10 6m3)的入口,以沉積百年一遇洪水的泥沙。
1號隧洞有一上游閘門,引水壓力管道在此可以開始水力發電及灌溉輸水附屬工程,下游處開鑿出一個閘室,用以安裝水閘和泄水底孔的控制閘門。
引水壓力管道通過一個與1號隧洞銜接的預留隧洞通到外部。這一隧洞也可充當到閘室的通路。壓力管道直徑4.35m,長約320m,由分支管分別供給水輪機及灌溉控制閥。
灌溉系統的附屬工程,包括一鋼筋混凝土結構,此處安裝Howell Bunger閥門,并設有消力池。此工程坐落于大壩左岸下游水力發電廠房西部,寬21m,長34.1m,中間被墻隔開,成為兩個相同的分割區。每個區間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裝有壓力管道的直徑2m的蝴蝶閥及輸水閥;第2部分做為消力池。輸水閥為Howell Bunger型,直徑1.55m,并固定在墻上。
消力池和河流與一段41m長,21m寬,斜度1:3的梯形巖石斷面渠道連接。
灌溉附屬工程的最大排洪量為104m3/秒。
泄水底孔有兩個一樣的Bureau型閘門,高1.8m,寬1.2m,與1號導流隧洞內的襯砌渠道連接,直通Nuble河。此孔最大排洪量為160m3/s。
6.水力發電站
關鍵詞: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學生素質發展
前言
就當下的教育形式而言,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關注,同時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結構,在教育中提高學生素質是每一位教師要面對的問題。教育工作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因素阻礙學生的素質發展,例如學生學習觀念不強烈,缺失對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不能夠接受與消化應試教育的教條化課本知識。那么就要求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點要立足在學生的素質發展與個性能力方面,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學生發展成為社會應用型人才。
一、校本課程開發要基于學生的素質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目的就是能夠實現學生、教師、課程以及學校四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在發展中課程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得以有效發展的基礎,其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學軟件、硬件設備得以發展的基礎。校本課程的開發離不開教師的協助,只有教師切身參與其中才能夠保證課程有效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的能力被不斷提高,才保證學校的教育成果得到良好發展,這些工作的最終目的要歸結于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培養。只有將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融入到校本課程開發中,才能夠全面的培養學生素質發展。
二、校本課程開發要基于發展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
2.1創新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以及興趣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傳播方面的學生專業技能培訓,大多數的學校與教師都被應試教育束縛,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教條化的知識在學生看來枯燥而無味,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長期處于這種學習環境中就會使學生滋生厭倦學習的情緒,從而對學習就會失去熱情和興趣,找不到學習的源動力。校本課程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狀,起碼課本中的知識變得靈活且多樣,為學習內容增添一些興趣內容和選擇性內容,但是知識的傳授過程并沒有得到改變,仍然是教條形式的教學模式,這種學習方式支配著學生的學習時間,在一定能夠程度上會影響學習持續性學習的動力。針對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保持度來看,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首先,詳細調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對生活知識的了解程度,學習文化課程的個體差異,之后根據這些調查數據制定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完善的規劃校本課程設置。
其次,找出學生學習當中的興趣源頭,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承襲這一特征,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最后,利用年齡、興趣、愛好、心理發展這幾項特征因素將學生有效分類,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根據這些分類來制定課程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2.2強化學習實踐,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
學生的素質發展可以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來實現,其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素質能力的實用性得到提高,那么具體的校本課程課程開發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校本課程中要科學合理的設計學習指導,之后制定有效的學習策略,想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是離不開有效的學習策略以及正確的指導方法的。所以校本課程的學習指導與學習策略要滿足實踐性、針對性等特征,只有這樣的校本課程實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的課上積極主動學習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動力,長此以往的學習模式就會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信自強的素質精神。
第二,校本課程中要增加實踐課程模塊,增加學生實踐課程的完善度,使實踐課程的內容與實用價值得到體現,在課程設置中要尤其重視研究性的學習內容。課程設置是改變與革新學習方法的一種形式,但是真正想要學生投入到學習中,那么增加實踐課程與實驗課程是非常必要的,在動手過程中領會的知識是非常深刻的,從而也加深記憶使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變得靈活而多樣,最終實現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校本課程中強調綜合性實踐課程的重要性,是因為這類型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合作協、協調性以及信息收集能力,是學生在學習當中得到全方位的素質發展。
三、強調學生自身的個性化發展
3. 1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有效空間
學生的素質發展要建立在有效的空間發揮基礎之上,如果校本課程中縮小了學生的個性化發揮空間,那么學生的素質就得不到全面地發展。基于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傳統單一性的灌輸式教育仍然是高中階段主要的教學手段,這種教育模式并沒有將學生的選擇空間考慮在內,學生職能被動的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所以不能有效培養個人喜好和個性追求。所以校本課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空間,使學生能夠選擇與自身喜好相符合的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展示出自我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素質能力。
與此同時,要將學生看作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使其參與到課程開發中,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加流暢,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建議了解到當前校本課程中還應加入哪些內容,以便更好的激發學生參與度與積極性,將校本課程中相對薄弱的環節取消以增加學生個性發展空間模塊。這就實現了學生與教師一同進行校本課程的教育革新與優化,以此得到的校本課程是具有選擇性、平衡性以及綜合性的,充分體現出以學會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增加學生的實踐模塊,以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發展。
3.2校本課程中設置個性化課程組合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綜合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每一個學生的個人喜好、特長技能都是不同的,所以就要求校本課程的內容在組合方式上能夠與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相匹配,使每一個學生在校本課程的組成內容中都能夠獲得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夠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自主選擇與自身發展相關聯的個性化課程組合。那么,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知道每一個學生需要的知識內容,找出每一個學生特長的發展可能性,結合學生的自身的能力特點,為學生設置符合其自身特征的課程內容。
3.3校本課程需要容納多樣化信息
校本課程的開發離不開多樣化信息資源組合,其中要有歷史性、社會性以及藝術性等多樣化的知識資源。這種課程的開發就會使傳統的教師地位遭遇極大的變化,教師可能不再是權威知識的領航人,因為學生會對校本課程中某一方面的知識提出獨到的見解,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很有可能超越教師,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傳統的師生地位將產生顛覆性變化,學生提出的意見與教師給出建議并不相同,很有可能學生持有的意見與教師給出的相反,這種教學模式會極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自信心。
結論:
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能夠跟上社會教育改革的變遷,終身學習,不斷的提高知識含量以及專業技能,在有效掌握知識的基礎理論同時要科學制定學習指導目標,利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培養,以此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有效依據,以達到學生素質全面培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小蘭.少數民族學校校本課程開發[J].甘肅教育,2003,(7-8):23.
關鍵詞:園林苗圃;可持續發展;苗木培育;經營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苗圃作為長春市南部新城的一個天然“大氧吧”,維持了氧氣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質量,可以說它的存在像一片“肺葉”,在城市運轉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著城市的綠化作用、生態作用,同時在各種評比所需的硬性指標中也承擔著基礎性的作用。它作為東北地區的第一大國有苗圃,為城市綠化提供了許多優質苗木,在苗圃苗木生產過程中,我們也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促進苗圃更長遠的發展。
1 長春市第一育苗場的現狀
長春市第一育苗場始建于1933年,位于南環城路西段,蔚山路與前進大街交匯處,苗圃地處中溫帶氣候帶,平均氣溫4.8℃,最高溫度39.5℃,最低溫度-39.8℃,日照時間2,688h。年平均降水量522~615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7月平均氣溫23℃,1月平均氣溫16.9℃。年平均風速為4m/s,年大風日數31.2d,最大風速17m/s。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5%,全年無霜期為159d。
現有圃地面積約90hm2,總儲苗木量為80萬株,正常出圃的針葉、闊葉、花灌木、藤本苗木70多個品種,年出圃20萬株以上。是國內規模較大,品種較多的綠化苗木基地。
2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苗圃土壤肥力退化嚴重
由于圃地多年生產、種植、移植等,導致土壤板結,致使表土大量流失,保水保肥能力逐年下降,營養成分流失,再加上苗木連續耕作,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缺乏,降低苗木抵御能力,導致苗木質量下降,易染病蟲害。改良方法:施用大量有機肥,在育苗過程中用地、養地和護地的最有效手段是增加土壤有機肥料,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對提高地溫、保持良好的土壤結構,調節土壤的供肥、供水能力均起著重要作用。土壤施入一定量有機肥后,為微生物生長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還可以通過分解和生化作用,形成腐殖質、果膠和土壤復合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團聚體和團粒結構,追施有機肥主要以腐熟的糞便和尿為主,追肥應分散施用,可采用條狀挖溝施肥,也可與中耕結合進行,育大苗可采用在苗根周圍挖穴或圓形、輻射狀挖溝施用,追施有機肥應及時澆水。
2.2 做好苗木規劃,充分利用土地
做好苗木近、遠期規劃,用最短的時間把苗木結構趨于合理,做好市場調查,由于苗圃的苗木總量大,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存在著苗木斷檔,梯次不夠,進一步調整苗木結構,使針、闊葉喬木和花灌木達到合理的比例,并按一定齡階呈正態分布,保持苗木可持續發展,加大小苗種植力度,豐富花灌木品種,增加種植數量,同時加大對闊葉樹修剪,提高苗木質量。引進苗圃空缺樹種,如秋色樹種、整形樹種、彩葉樹種等,做到“春景秋色”的效果,豐富了苗圃的苗木品種。隨著園林綠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街路、廣場的綠化品種不能局限于楊、柳、榆等十幾個品種,所以需引進大量苗木品種。加大移植力度,苗木過大時,單株營養面積小,枝葉互相遮蔭,光照不足,土壤養分和水分不足。從而導致光合作用受阻,使苗木質量下降,表現為苗木細高而葉量少,木質化程度低,根系不發達,苗木大小分化嚴重,合格苗數量減少,栽植成活率低。
2.3 更新設備,完善設施
苗木種植離不開水源,苗圃苗木灌溉是用水車扯管澆灌,時間長,效率低,希望把每個區號都能鋪設管道,隨時可以進行澆灌,提高苗木成活率。苗圃生產主要以人力、馬力為主,更新設備,節約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對圃區作業道進行鋪設,以便不影響苗木銷售和正常作業。
2.4 更新觀念,改變經營模式
經營作為苗圃面向社會的一個窗口,起到一個很好的傳播作用,很多人了解了苗圃,要想更好地站穩市場,利用現代化信息平臺,建立苗圃自己的網站和短信平臺,將苗圃全面推銷出去。同時,擴大信息貯備,科學的做好市場預測,充分發揮苗圃的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瞄準市場,組織好苗木生產,為城市綠化提供充足的優質苗木。還有利用好苗圃地處市區的區位優勢和自身良好的生態條件,開展好科學教育和生態休閑活動,提高苗圃的社會效益。
2.5 引進人才
由于苗圃職工逐年退休,一些技術強,經營豐富的老職工都已退休,呈現出后繼乏人的狀態。因為,有些東西是需要時間積淀的,如精品樹的培育,新品種穩定性的試驗等,特別是苗木的科研試驗,不僅是科研院所的事情,更需要有經驗的苗圃職工的參與,要實現苗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批新的苗圃人,提高苗圃職工的知識水平,定期組織學習,同時更多的學習借鑒園林技術,出去走訪各地成功的苗圃,把好的方法、技術帶回來。
3 加強苗圃管理
3.1 加大對苗圃周邊區域圍欄的圈建
更進一步保護苗圃土地,防止苗圃土地的流失和侵占。近幾年,由于苗圃周圍已逐步進行開發建設,苗圃土地也受到了影響,所以保護苗圃土地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3.2 加強苗圃各個區號的管理
淘汰一些老、弱、病、殘及多年滯銷樹種,引進一些大規格樹木,以便供應綠化市場的需求,同時也豐富苗圃苗木品種。及時對一些闊葉樹進行修剪、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提高抗逆能力,確保樹木有質有量。苗圃樹木繁多,但質量上卻有待提高,提高移植力度,擴大苗木生長空間,只有良好的生長空間,苗木才會有豐滿樹冠,挺拔樹干。
3.3 人員安排方面
合理安排人員,定員定崗,重要崗位選擇有責任心、上進心的同志擔任,而且有考察期,如果考察期間,有人反應其不稱職,可以調離其他崗位,共同工作,互相監督。
城市園林苗圃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城市園林和城市環境建設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步伐。城市園林苗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質量為核心,以效益為目標。繼續堅持穩步發展,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方針。同時采取一定的發展策略,適應市場需要,生產低成本,高質量的苗木,走產業化、規模化、科學化的發展道路。城市園林樹種應多樣化,以便迅速改變當今應用喬灌木種類稀少、品種單調的缺點。要栽植多種多樣的樹種,構建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工群落,做到葉綠花紅、豐富多彩。應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育苗,突出快速育苗、加速成苗,加大科技含量,有所創新,見諸實效。
參考文獻
[1] 王艷潔,劉祖倫.城市園林苗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中國園林,2000,16(05):84-86.
[2] 宋自力,廖登文.國有苗圃可持續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湖南林業科技,2001,28(02):47-48.
[3] 何永進.我國苗木市場需求趨勢[J].湖南農業,2003(11):16-17.
[4] 俞玖.園林苗圃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1988.
[5] 劉愛霞,雷振東.園林苗圃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5,28(12):126-128.
1、退避三舍對應的人物是晉文公重耳。
2、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九十里。
3、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春秋故事:
齊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諸侯、齊桓公之死及齊國亂與衰、管仲向齊桓公進霸術、重耳入齊與出齊、晉文公安定晉國、城濮大敗楚軍、晉文托孤秦晉分手、臣能君昏權力下滑、宋襄公假“仁義”爭當霸主、泓地一仗喪盡“仁義師”、盡不起“東道主”情誼的鄭國、陳夏姬為楚稱霸幫忙、秦霸西戎繞道向東、楚國霸業的起伏、楚禍頻繁、吳夫差勉強稱霸主、晉與齊鞍之戰、崔杼弒君及齊國換姓等。
二、戰國故事:
一晉分三晉、田齊代姜齊、七雄并立、風行“變法”、吳起入楚、商鞅在秦、墨儒相伐、老、莊與黃老、孫子兵法、孫臏與龐涓、齊田文與魏無忌、朱英勸黃歇、蘇秦與張儀、屈原作《離騷》、樂毅與田單、范雎與蔡澤、茍子與韓非子、“奇貨可居”、廉頗與藺相如、王翦滅楚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 鍵 詞】 分組;發言;嘗試;積極性
前天開講《燭之武退秦師》,課上把高一(13)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分別代表秦、晉、鄭三個諸侯國,要求各組站在本國的立場講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學生們欣然領命。這個任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昨天課上檢查時,三個小組分別推出三位代表發言,都是書面講稿,不但講了故事,還寫得文采斐然,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以下是三個代表的發言稿。
鄭國代表的發言稿
鄭 玲
我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我國時,我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晉楚城濮之戰時,我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我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晉文公出于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之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我國在臨危之際,派燭之武火速前往秦軍講和。燭之武見到秦伯,一語道破晉國的野心,以旁觀者清的姿態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說明了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一番搖唇鼓舌之后,智慧超群的燭之武又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從而挑起秦晉兩國的矛盾。秦伯于是宣布退兵,沒有達到出師目的,晉國也尾隨其后灰溜溜地撤走。說秦伯而退晉師,燭之武真是智勇雙全,是我們鄭國的功臣。
這次戰爭真是有驚無險。曾是晉國盟軍的秦國,現在卻成了我國的盟友,想他晉國此后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點評:分析在理,能看出該生對課文理解深刻,且合理利用了課外資料,如城濮之戰等故事,自學精神可嘉。
晉國代表發言稿
吳 博
本人是站在晉國立場上,不太客觀的分析了歷史事實,這實乃因本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太強,如有哪些地方與史實不合,敬請諒解。
我晉欲與秦國聯手圍攻鄭國,原因是鄭國曾對我國大王晉文公無禮,這還不算,還在與我國有盟約的情況下去勾結楚國,這是絕不能容忍的。于是,我軍駐扎于函陵,秦軍駐扎于氾南。
但由于鄭國人太過“聰明”,找了一老頭燭之武做說客,本以為他不會有所作為,但結果卻大大出乎我全國人民的意料,不知此老頭到底用了什么伎倆,竟輕松說服秦國放棄與我國結盟。我國史官經慎重考慮,得出秦國背叛的原因:
一是秦國的信念不堅定, 要不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說辭就輕易改變決定,太過失敗了;二是與我國行為有關,我國曾做過負秦之事,但此次我們是誠心與秦合作,那么秦國就應相信我國,因為我國也是為了兩國利益而戰的呀!但秦國卻重走鄭國之路,亦非什么偉大之國。
結果,鄭與秦交往與日俱增,冷落了我晉國。但我君晉文公實在英明,理智清醒地做出明智之舉——退兵,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國史官堅信,我晉國定會越來越強大,晉國前途一片光明!
點評:站在本國立場,當然要向著本國。除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加進了自己的觀點,而且對晉國充滿信心,分析問題條理清晰,可貴!
秦國代表發言稿
王 榮
在晉文公的一再懇求之下,我大秦國決定發兵支援晉國。按晉國的計劃,晉國駐扎在函陵,我軍駐扎在氾南,與晉軍形成一個包圍圈,把鄭國團團圍住,然后來個甕中捉鱉。就在此時,鄭國派來了燭之武談判。燭之武說:“秦國、晉國已經把鄭國包圍了,鄭國就像甕中之鱉。如果滅掉了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我怎敢來勞煩您呢?”秦王暗想:死到臨頭還狡辯,真不識好歹!燭之武接著說道:“您想想,越過晉國來統治鄭國,這有多難啊,您又何必滅掉鄭來讓晉得到好處呢?他的實力雄厚了,您不就相對弱了嗎?”聽聽好像蠻有道理的,他也不是瞎說。“如果不要把鄭滅掉,而讓鄭國成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提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來說,也不見得是壞事呀,況且您給過晉國恩惠,他們答應把焦、瑕兩座城池給您,可是呢,他們出爾反爾,剛回國就修墻筑城,這不是明擺著抗拒您嗎?晉國那么貪得無厭,有什么能讓他們滿足呢?晉國已把鄭當作東方的疆界了,他向西方擴張,如果不損害秦國的利益,他到哪兒去取得他夢寐以求的土地呢?如此,秦國受損而晉國得益,希望你慎重考慮一下。”秦王聽完燭之武的話,陷入了深思:晉國當年就失信于我,這次也不排除有欺騙我的可能,知人知面不知心呀!萬一晉國又出爾反爾,那他并吞了鄭國,國力更加強大,一旦再來攻打我,我可無法抵擋呀!那我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如果現在不攻打鄭,晉也不會有非分之想,它現在還打不過我,再者,我派三員大將留守鄭國,有情況立即匯報,待時機成熟,一舉拿下鄭國,到時晉國也只能傻眼了。這樣的話,就都是我的囊中之物了,這不是一舉兩得嘛!于是便與鄭結盟了,隨即派杞子、逢孫、楊孫去守衛鄭國,秦王就班師回朝了。
點評:對課文內容很熟悉,各方形勢都相當了解,做到了知己知彼。可喜!
這樣的教學,雖然是一次嘗試,但我感覺到非常有意義,它打破了文言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不再把學生當作容器給他們灌輸文言知識,強迫他們背誦、默寫,而主要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保證了教學質量。
這次嘗試,給了我信心,我將會不斷努力,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樊麗慧. 吟詩屬對興味濃——我教《燭之武退秦師》[J]. 語文建設,2003(4).
1.“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2.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頂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俗話說:“洪水無情”,在我國遠古時代,曾經發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災難。此時,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消除了水患,造福人民。他是
A.黃帝B.堯C.舜D.禹
4.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
A.華人是黃皮膚的黃色人B.從中國大陸出去的華人
C.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黃兩部分部落聯盟發展而來
D.炎帝黃帝戰勝了蚩尤
5.下列文學作品以“武王伐紂”為歷史背景的是
A.《三國演義》B.《封神演義》C.《隋唐演義》D.《西游記》
6.“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7.采用“尊王攘夷”策略,成為春秋霸主的是
A.晉文公B.齊桓公C.楚莊王D.秦穆公
8.下列事件,成為我國春秋時期農業發展一次革命性標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鐮收割莊稼B.帶木柄的耒耜在農業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D.鐵制農具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
9.下列古錢幣中屬于秦統一后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是
10.秦末農民戰爭中,對*秦朝統治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B.巨鹿之戰C.城濮之戰D.馬陵之戰
11.漢武帝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重視人才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設立太學D.削弱封國勢力
12.衛青、霍去病沉重打擊匈奴的地點是
A.漠北地區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區
13.“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了
A.商鞅變法的精神和原則B.商鞅變法的具體辦法
C.商鞅向奴隸主貴族發出的挑戰D.商鞅向秦國國君立下的保證
14.如果讓你扮演華佗,你應該具有的醫學特長是
①針灸②外科手術③創制“麻沸散”④創制“五禽戲”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5.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馬王堆漢墓帛畫B.秦始皇陵兵馬俑
C.長信宮燈D.四羊方尊
16.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是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進②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
③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17.下列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官渡之戰②巨鹿之戰③淝水之戰④赤壁之戰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18.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
A.長安B.洛陽C.開封D.鄴城
19.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確的是
A.張仲景——《傷寒雜病論》B.酈道元——《水經注》
C.賈思勰——《齊民要術》D.祖沖之——造紙術
20.“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是后人對哪位書法家作品的稱贊
A.王羲之B.顧愷之C.張擇端D.趙孟頫
二、識圖題(8分)
閱讀“絲綢之路”圖:
請回答:
(1)請你根據地圖說出其主要路線。(4分)
(2)對開通這條路線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誰?(2分)
(3)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何意義?(2分)
三、判斷題(對的在括號里打“√”,錯的在括號里打“×”,5分)
⑴秦朝是我國歷第一個國家()
⑵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分封制。()
⑶秦始皇規定以大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
⑷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統治,促進文化的發展。()
⑸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南達南海。()
四、連線題(8分)
秦末農民戰爭期間產生了許多成語故事,請你將下面的人物或事件用線段相連。
成語故事人物或事件
A.指鹿為馬①陳勝.吳廣
B.揭竿而起②趙高
C.約法三章③劉邦
D.項莊舞劍,意在沛公④項羽
E.四面楚歌⑤鴻門宴
F.破釜沉舟⑥巨鹿之戰
G.楚河漢界⑦楚漢之爭
H.霸王別姬
五、材料分析題(39分)
1.閱讀材料“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請回答:
(1)上述內容出自哪一作品?(2分)
(2)這一作品是誰創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時期?(4分)
(3)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什么情懷?(2分)
(4)我國哪個傳統節日和這位詩人有關?這位詩人得到了世界怎樣的認可和評價?(4分)
2.讀右圖,回答問題。
(1)右圖青銅器的名稱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4分)
(2)它在青銅鑄造有什么地位?(2分)
(3)請你想一想,它是用來做什么用的?(2分)
3.秦漢時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躍于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
(1)秦朝時,哪一項重大建筑工程與匈奴有關?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匈奴的首領稱為什么?(1分)
說出你所知道的兩位匈奴
首領的名字。(4分)
(3)漢武帝時,派兩位大將出擊匈奴,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抗衡。你能說出這兩位英雄的名字嗎?(4分)
(4)右圖描述的故事家喻戶曉,你能為圖畫命個名嗎?(2分)
圖中描述的事件發生在哪一位皇帝統治時期?(2分)
圖中的主人公的歷史貢獻是什么?(2分)
歷史答案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
12345678910
BDDCBABCDB
11121314151617181920
BAADBCCBDA
三、判斷題
⑴×⑵×⑶×⑷√⑸√
四、連線題
A②B①C③D⑤E④F⑥G⑦H④
五、材料分析題
1.⑴屈原。《離騷》
⑵戰國末期楚國人。“楚辭”
二千多年后,歷史的遺痕記錄再現了當年這段腥風血雨的歲月。1963年,在山西侯馬市原晉城遺址出土了五千多塊玉片,以玉片為記錄材質,這在當今是不可想象的。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五千多塊玉片多是用朱砂和墨書寫的。這是當年晉國上卿趙鞅為了打敗范氏與其他卿大夫之間舉行會盟時的宣誓誓詞,在“最大的長32厘米、寬4厘米,小的長18厘米、寬不到2厘米,絕大多數呈圭形”的玉片中,在字跡比較清楚的600余件,每片字數從10余字到200多字不等的玉片中,記錄了宗盟、委質、納室、詛咒和卜筮等五類內容。
我們閉目猜想,二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或許是陽光燦爛,或許是烏云滿天,或許是冷雨淅瀝,但,一定是戰馬嘶鳴,戰旗飄飄,戰鼓擂擂,戰車滾滾,戰士列隊,在這沸騰的山地中,盟誓的場景一定莊重極了,神圣極了。慷慨激昂,斗志沖天,歃血為盟,賭咒發誓,卜神筮鬼,那情景令人振奮,讓人鬼神魂癲狂,那是一次戰前的總動員令。史書記載,那場討伐范氏的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
當年的誓詞在現場被熱血沸騰的專業“書記員”心神顫顫地抄錄在玉片上,匆匆地寫就,匆匆地埋掉,旨在稟告鬼神:我們發過誓,我們許過愿,我們決不反悔。鬼神知否?我們不曉得,我們今天知道的是,我們有幸讀到了春秋時代的真正墨跡啊!
當時的情景,字跡不可能寫的工整,比較起來遠不如銅器銘文那般規矩,那般莊重。這些書寫時行筆速度較快,每筆為前重后輕,大概就是所謂的“蝌蚪書”吧,節奏感尤其分明。字勢隨筆畫繁簡大小參差,章法錯落有致,只求大體整齊。侯馬盟書可算是古篆中之行書,筆畫與戰國楚帛書相近。
1、定語+之+中心語。“之”可譯為“的”。例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2、主語+之+謂語。“之”取消句子獨立性,變主謂句為主謂短語,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例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傷仲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3、主語+之+謂語。“之”取消句子獨立性,變一個單句為復句中的一個分句。例如: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4、賓語+之+動詞。“之”前置賓語。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公輸》
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項羽本紀》
5、動詞+之(于)+補語。這個補語補充說明對象或時間、處所等。例如:
欲報之于陛下也。《出師表》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6、壯語+之+中心語。“之”前后是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例如: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記》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蘇武傳》
7、中心語+之+定語。“之”為后置定語的標志。例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送東陽馬生序》
8、動詞+之+補語。“之”可譯為“得”。例如:
子奚哭之悲也?《禮記?檀弓上》
何興之暴也?《項羽本紀》
何客之勤也?《報劉一丈書》
9、動詞+之+補語。這里的“之”后省略了“于”,表示對前面的動詞起補充說明作用。例如: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輸》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10、賓語+之(為)+動詞。雙音節結構助詞“之為”合用,無實際意義,是前置賓語的標志。例如:
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故人茍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茍利之為見,若者必害。《荀子?禮論》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孟子?盡心上》
11、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中間加“之”,起提頓語氣的作用。例如:
(共公)怒而觸不周之山……《淮南子》
和氏之璧,焉得獨耀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專玩于隋掌?《答盧諶書》
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南錄后序》
12、“此(是)之謂”的固定結構。此類用法中,“之”介于前面的近指代詞和后面的動詞間,只起提頓語氣的作用,整個固定結構的意思相當于“這叫做……”。例如:
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勸學》
寶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3、“如(若)之何”的固定結構。這種固定結構一般只用于疑問句和感嘆句中,相當于“怎(么)能……”、“怎么樣(辦)”等。例如:
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晉楚城濮之戰》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君子于役》
14、“……之與(于)……”的固定結構。這種固定結構通常用在比較句中,相當于“……跟……相比”。例如:
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公輸》
則洞庭之與京異,不足為異也。《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