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路環境與景觀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路設計在考慮安全、耐久、便利性的同時,還要引進環保、美化和人文等景觀設計理念,需要著重考慮道路景觀設計改善行車環境,創造景觀空間的特點,促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公路設計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道路基本功能的需求,已經轉移到對環境保護和景觀審美的需求。
1 環境保護設計原則
1.1 自然保護
施工環境保護,首先要結合實際情況保留路基范圍外的樹木,不能隨意砍伐毀壞道路兩邊的灌木、樹種、植被,盡可能的保護原有生態植被,路基范圍內的樹木可以移植到道路兩邊。在山區建設的公路,還要考慮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盡可能的保留原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和表土侵蝕。
1.2 水文保護
道橋建設時,要嚴格監管,對機械設施定期維修,防治機械油料漏泄對水流造成污染,建筑廢棄用材不能隨意扔到水里,沖洗建筑材料的廢水,要沉淀后再排入水中。施工中的化學用品,要妥善安排,在建筑工地設置臨時排水設備,防止暴雨等自然災害,對其沖刷流入河流,危害當地自然生態[1]。還有石灰攪拌場地、瀝青庫生產的廢水。廢水只有在檢測PH為中性時才可以排放,而固體垃圾可以焚燒填埋處理的則要及時處理。在道路運營時期,如遇多雨季節,道路管理部門要定期做維修管理工作,在河流流經路段,加強巡查和做暴雨風險應急措施。
1.3 聲環境保護
道路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噪音,在施工階段會干擾到沿線居民休息和日常生活。所以施工單位要盡量使用噪音低的機械,把噪音大的機械施工時間段集中在白天,嚴禁夜間休息時間進行打樁作業[2]。施工夜間運輸,要減速慢行,爭取不用想到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1.4 大氣保護
道路施工基地建設,需要混凝土攪拌,混凝土攪拌是道路施工期的固體污染源,如果沒有防塵防治措施,周圍的環境空氣質量將受到影響,下風向150米的范圍內,粉塵濃度在2.0mg/m2。因此,在進行混凝土攪拌時,需要加裝除塵裝置,以減少空氣粉塵污染。
2 景觀設計原則
2.1 功能性
道路景觀設計的首位條件是道路的功能性,以保障車輛安全、暢通無阻為前提。保障道路的功能性,是其設計的前提。但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可能不得不違背生態法則,改變道路周邊的環境。一定情況下,想要保持道路的原本面貌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對生態進行補償重塑,或者是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把工程建設為景觀,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
2.2 自然優先性
在建設公路時,要遵從自然的特有規律,不能在破壞生態的前提下換取經濟發展,否則將引發嚴峻的生態災害。景觀設計理應尊重自然環境的自在行,不能大肆破壞道路沿邊的自然植被,或者將施工廢棄物丟棄在施工場所。當前自然環境生態惡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因而,道路設計要考慮自然發展規律,促使公路建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軌跡。道路建設對自然生態存在一定的干擾性,景觀設計要將干擾程度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設計構思以尊重自然為前提。
2.3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經濟、社會、資源的綜合性協調,道路景觀的可持續性在于時間的延續。公路景觀的組成系統范圍較廣,在進行設計時,需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立足道路發展現狀,在結構與布局上,設計出具備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系統[3]。景觀設計還體現在以人為本設計理念上,道路景觀是人對空間的審美情感體驗,只有以“人為主體”的設計觀念出發,景觀設計才處于實體創造中。
2.4 地域性
公路沿線不僅僅有生態環境資源,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公路設計可以考慮地域文化,并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營造具備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觀,為使用道路人員提供具備本土特色的視覺享受,同時還宣揚了地方文化。公路是人類創造的人文景觀,表現出別具一格的場所特征和社會精神面貌。在做景觀設計時,可以發揚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增加公路景觀的文化認同感。比如具備地域特色的鄉土植物,在景觀設計時可以良好的利用,既尊重了地域環境,又展現了地域風貌,是繼承與發展理念的有效結合,促使公寓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
3 公路設計的敏感點
3.1 隧道、橋涵
公路建設在設置橋涵時,要考慮路網、農田灌溉、夏季暴雨排水等系統,要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盡可能的保持生態的原始秩序,不隨意改動原始排水渠和流經水系。還有在挖掘隧道時,要在統籌視野上對安全、環保、土地占有等因素綜合考慮,根據地質地形設計合理的方案,對洞門形式、潔污分析、沉沙沉淀做因地制宜的整合措施。
3.2 路面交叉
路面交叉,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路道邊是否存在障礙物,是否影響居民的安全出行。正常情況下,一般采用間距設置平交,保障沿線居民出行快捷,營造道路與自然相融的和諧氛圍,同時兼顧道路屏障設計,把道路兩旁障礙物移除。
3.3 綜合因素
道路建設在設計前,需要做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工作,勘察生態環境的敏感區。比如勘察路基范圍內是否存在水井,對噪音要求較高的休養院和學校,或者又大氣環境敏感場所。還有公路建設對生態系統有一定的影響,盡可能的減少道路占用農田的現象發生。
4 結束語
從公路發展角度來看,可以通過景觀設計,改善公路建設工程對地區景觀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促使公路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為使用者營造人文和諧的行駛環境。環境保護和道路景觀設計是當前公路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實踐意義,希望能為公路設計提供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文瑜,謝瑋.淺談公路設計中的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J].價值工程,2012,31(30):92-93.
關鍵詞:鐵路;建設項目;生態農業;生態修復;生態示范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6-0127-03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山區鐵路工程建設進入新一輪的。作為與東部地區主要交通樞紐,青藏鐵路的建設運營促進了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1~2],與此同時,為實現地區社會經濟整體性提高,地區內部鐵路交通路網工程建設也迫在眉睫[3]。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農業經濟水平較為落后,鐵路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必將成為全國乃是世界關注的熱點[4],傳統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及環境保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解決了因工程建設所帶來的負面環境問題,但就國家、省部級大型鐵路工程項目而言,其建設宗旨是為改善和提高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因素的發展水平,在這一層面上,原有針對工程項目自身所進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及環境保護措施成效略顯不足[5]。目前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較多[6~7],但是關于利用工程項目自身優勢開發利用區域優質資源,促進和引導線路周圍區域建設持續經濟型生態農業方面的工作與研究鮮見報道,而積極有效的促進引導對于區域生態農業轉型、實現社會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僅就西部山區鐵路工程建設項目生態修復過程中有關工程周圍經濟生態型農業建設引導方面提出一管之見,拋磚引玉。
一、西部山區生態環境與鐵路工程建設構成矛盾統一體
西部山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影響了鐵路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鐵路工程建設項目具有長距離、帶狀分布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其受區域不良生態環境影響程度較其他工程項目更為明顯[8~9]。西部山區普遍具有生態環境脆弱[10]、植被覆蓋低、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風蝕作用強烈、降雨年內分布不均等不良環境特征[11~12],在鐵路工程建設及后期運營階段都存在著自然災害干擾的風險[12~13],由此產生一系列附加的環境防護措施而增加工程量與工程投資。
鐵路工程建設項目同樣對沿線生態環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施工建設過程中因工程占地而降低土地利用面積、生態承載力等指標,施工廢水、廢氣、噪聲、固廢等污染物影響著區域環境質量。雖然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措施及對應的環境保護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這種影響,但環境質量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這種負面效應可能是永久性的或需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達到原有水平[5,12,13]。
鐵路工程項目面臨著來自外部及自身雙重環境壓力。不良的外部環境影響著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而工程本身對外部環境的擾動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同樣制約著工程建設,而問題的根源是區域環境質量不高、環境容量與承載力低等因素決定的。因此,提高區域各項生態環境指標成為實現鐵路工程建設項目與區域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然之路。
二、西部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條件和問題
經濟生態農業水平落后是導致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不高的關鍵。農業生產是西部山區最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但區域交通、通訊閉塞,農產品輸出較為困難;生產成本投入不足、產品產出質量數量低,貧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1];生活、生產能源主要來源于周邊林地或灌叢,進而導致植被覆蓋度低、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易于產生[13];落后的經濟水平決定落后社會意識的產生,西部山區人口增長速度也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其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又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等[11]。西部山區落后的經濟生態農業水平決定了區域居民只能依靠現有山區資源維持生存,當農業生產收入無法通過作物產出質的改變而提高時,耕作面積量的改變就成為原始的也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進而形成以人類活動干擾為表現的生態環境的破壞[14]。
西部山區經濟生態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西部山地農業具有與平原、丘陵等地區不同的背景條件,其農業發展系統化建設過程較其他地區更為復雜。區域具有適宜某一物種或相似物種生長的優質氣候、土壤等條件,但同時也伴隨著各種困難條件制約了其生長規模[15],這點類似于一些經濟價值高、產量低的物種對其生長環境要求也極其苛刻一樣。例如,西南橫斷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區,區域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257.7小時,無霜期320天,多年平均氣溫為19.3℃,日照多,太陽輻射強,光熱資源極其豐富,是特質級烤煙種植的理想種植場所,但農業水資源匱乏,降雨年內分配不均,水土流失嚴重等負面生產條件導致烤煙種植一度無法實現規模化種植[16]。“一江兩河”區域同樣也存在著相似的特點,區域優厚的農業氣候條件適宜某些經濟型物種的生存[17],目前針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多[18],但因干旱、生態環境脆弱等要求限制了其種植規模[19],導致區域內仍以種植小麥、青稞等耐旱性常規作物為主[11]。
三、工程項目區生態修復保護與開發的一些思考
1.生態保護與開發過程中,解決經濟生態農業發展瓶頸因素是關鍵
目前在西部經濟生態農業生產“非適宜區”之所以生產水平不發達、經濟落后,并非其所有背景因素不滿足農業發展建設,而是農業生產要素中某一水平素質的限制影響了特質資源的發揮,即便這些地區的特質資源往往豐富到了某一物種生長需求的極限。如何將這些“落后區”、“非宜農區”建設成為“良種區”、“優質區”,充分利用區域特質資源解決農業發展瓶頸因素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也是解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
工程探索、實踐與示范能有效破除瓶頸,實現經濟生態農業規模發展。我們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西南橫斷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區進行相關基礎內容的研究,區域氣候雨熱同季、光熱資源充足,優越的農業氣候條件是優質烤煙、蠶桑、甘蔗等經濟作物生產的前提,但水資源匱乏及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限制了經濟作物的規模種植,僅在一些地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進行小范圍種植,經過與當地居民、政府官員交流、座談,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建設了“長藤結瓜”、“微型水窖池”等田間水利設施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20~21],并通過等高固氮植物籬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問題,并進行了科技示范由當地政府部門組織推廣。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區域已經形成了以烤煙、蠶桑、甘蔗為主的經濟生態農業產業,農戶與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2,13,16]。境內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基本杜絕,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成為維持其經濟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外部條件而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自發行為。
2.傳統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的不足
傳統經濟生態示范區建設方式存在資金來源匱乏、技術相對保守、工程施工困難、示范區選址局限等諸多因素困擾。我們在橫斷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區開展等高固氮植物籬相關內容的研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大力開展以植物籬為基礎的山區復合經濟示范區建設。在近二十年工作過程中,我們總結發現目前國內偏遠山區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陷入一種較為尷尬的局面。目前國內多數經濟生態示范區建設主體單位為政府部門,科研院校也會結合研究課題進行小規模的示范區建設。兩者均存在建設資金匱乏的問題,首先擬建立經濟生態示范區的地區多數屬于相對貧困、落后的區域,政府部門財力相對有限[22];其次科研院校項目經費主要用于科學研究工作,示范區建設多作為研究基礎而設立,這也決定示范區建設規模多數很小。技術上,政府部門多采用學習考察的方式將其他區域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搬移過來,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的資源優勢與抑制因素,進而因效益不明顯而未能達到預期的示范效果;科研院校技術實力較為豐富,但工程經驗較為欠缺,對示范區建設的結構單元、施工組織方式、資金運用等方面都較為薄弱。工程施工方面,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校均采用雇傭當地社區居民來解決施工人員問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施工人員業務技術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多以追求即時利益為勞動目的,其本身并不具備工程質量責任承擔者的能力。因此,在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上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況且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校本身又缺乏工程監督職能。示范區選擇問題上,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校局限于資金匱乏多選擇一至兩處較有代表性地域進行示范區建設。首先通過土地租用的方式從農戶手中購買示范區建設年限內的土地使用權,建設完成后交由農戶自行管理。期間農戶會以農作物損失、土壤擾動損失等緣由提高土地租用成本或迫使施工中斷。
經濟生態農業的示范建設一直都作為西部山區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的一種手段,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諸多的不利因素使示范建設過程變得困難和漫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示范作用的效果和最初目的。
3.鐵路建設項目促進區域經濟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鐵路建設項目工程、技術優勢對于促進沿線經濟生態農業轉型有著積極的作用。西部山區鐵路施工取棄土場、棄渣場、大臨工程等多成斑塊狀分布在鐵路沿線兩側,建設后期生態治理根據臨時工程占地性質而采用復墾、綠化等措施進行修復,多以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補償工程占地為目的。生態修復工程目的過于單一,沒有充分發揮鐵路工程建設項目相對豐富的經濟、技術、工程優勢。鐵路建設項目具體優勢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經濟上,鐵路項目投資中具備生態修復專向治理資金,改變原有生態修復措施投資為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投入。(2)技術上,鐵路設計部門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鐵路設計涵蓋國內全部和國際部分區域。在鐵路設計的同時,涉獵并掌握了國內多數地區乃至國外較為先進的經濟生態農業設計理念及方法,且在設計過程中多與科研院校等部門進行合作交流,在生態農業建設設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3)工程上,鐵路建設擁有一支優秀且龐大的施工建設隊伍,能根據設計單位的設計思想進行工程實施。(4)載體上,取棄土場、棄渣場、大臨工程等項目面積大,為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必要的土地條件;位置分散又能起到良好的分散輻射作用。
鐵路建設環境保護設計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以待生態修復的臨時工程為載體,借助鐵路建設項目工程優勢,結合區域農業生產特點,進行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1)調查分析沿線農業資源特征;(2)通過走訪、座談及基礎資料分析的方法判定區域優勢特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總結分析經濟生態農業規模化的瓶頸因素;(3)總結區域較為成熟的技術方法并探索切實可行的工程、技術措施;(4)篩選、評價工程技術措施的經濟性和可操作性;(5)提出利用臨時用地進行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工程設計方案;(6)監督并配合施工單位進行方案實施;(7)建立鐵路工程對促進區域經濟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8)與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不斷完善技術體系。
四、結論
鐵路建設生態補償機制不能僅限于以植物種植。目前鐵路工程建設大力提倡進行生態補償機制,傳統生態補償多采用路基邊坡、取棄土場、大臨工程表層的植被覆蓋。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鐵路建設項目與周圍環境的生態相容性,降低了工程建設的生態擾動強度,但沿線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并未朝向良好趨勢邁進。農業“三料”匱乏、農業水平落后、經濟水平低下多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作用仍在發生,工程建設永久性占地特別是耕地占用對沿線居民個體的農業生產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短期的土地賠付無法解決土地長期收益斷裂問題。因此,鐵路工程建設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根本上促進和推動鐵路沿線的農業水平,提高農業經濟收入是逐步提高西部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
生態保護實體化工程設計是鐵路工程生態修復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鐵路建設工程的生態修復設計僅限于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的,針對工程項目所帶來的不利生態影響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措施。多數并未考慮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對工程項目的影響以及工程本身生態修復內容對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所帶來的貢獻問題,而這兩者往往是一對辯證統一的有機體,以鐵路建設生態示范工程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反之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對于鐵路安全運營、降低維護成本、延長使用周期等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愛儒.青藏鐵路沿線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一致性研究[J].鐵道經濟研究,2009,(2):27-30.
[2]張世聰.青藏鐵路通車對生態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J].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3]梁書民,厲為民,白石.青藏鐵路對城市(鎮)發展的影響[J].城市發展研究,2006,(4):15-18.
[4]章軻.孫紅烈: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將不可逆轉[J].環境保護,2006,(13):25-27.
[5]呂冬梅,白曉軍.鐵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與現階段存在問題的探討[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保護,2009,(36):255-257.
[6]李海峽,馬金曄.中國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2):195.
[7]謝漢生,李耀增,姜海波.新建茂湛鐵路對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分析[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9,(36):234-237.
[8]邵琳,林柏梁.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沙漠鐵路環境影響評價[J].鐵道學報,2009,(5):84-89.
[9]謝永勝.淺談鐵路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J].海峽科學:鐵道科技,2005,(9):39-40.
[10]李友根.淺析西部農村環境承載力[J].生態環境,2009,(10):130-133.
[11]馬玉恒.西部開發戰略下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初探[J].現代經濟信息,2009,(17):4.
[12]唐亞,孫輝,謝嘉穗,等.中國西部山地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思考[J].山地學報,2003,(1):1-8.
[13]唐亞,陳克明,謝嘉穗,等.論固氮植物在山區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地理研究,1999,(1):73-78.
[14]劉淑珍,范建容,朱平一,等.自治區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環境災害成因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1,(2):25-30.
[15]樊勇,李曉思.西部地區資源開發中的矛盾及求解――從發展合理性的視角[J].云南社會科學,2009,(5):98-101.
[16]張炎周,等.高固氮植物籬對橫斷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研究[J].四川林勘設計,2002,(1):9-14.
[17]杜軍,胡軍,周保琴,等.一江兩河流域作物氣候生產力對氣候變化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1):141-145.
[18]孫維,余成群,李少偉,等.一江兩河地區種植業比較優勢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8).
[19]楊本津,劉厚田.”一江兩河”中部流域農業生態環境及其保護途徑[J].環境科學研究,1997,(1):46-51.
[20] Yang Wu,Ya Tang and Chengmin Huang.Harvesting of rainwater and brooklets water to increase mount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 case study from a dry valley of southwestern China.Narural Resources Forum,2009,(1):39-48(SCI).
【關鍵詞】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
高速公路的建設對于我國交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對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通過調查和研究,總結了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原則,進而對于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方法和實踐進行了論述,能夠為我國的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提供更多的參考。
一、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對于我國的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來講,不僅僅需要對高速公路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而且還需要對高速公路的環境進行美化,從而能夠更好地使得高速公路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因此,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功能性原則。對于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來講,其主要的功能是能夠保障高速公路車輛的安全,同時也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旅途風光,因此功能性是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所以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保障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這是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最基本原則。
(二)自然優先的原則。我國的很多高速公路跨度比較大,距離比較長,因此在進行修建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控制高速公路的成本,很可能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所以,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恢復或者彌補,所以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遵守自然優先的原則,需要愛護高速公路周圍的自然環境,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避免對高速公路周圍自然環境的進一步破壞。
(三)地域性原則。我國的高速公路,尤其是一些跨省高速具有距離長、跨越多個省市的特點,因此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一些地域性原則。例如:將一些省市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放入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使得不同的高速公路地段能夠體現出不同的人文思想和自然風貌;同時,也需要考慮到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省市的氣候適應性,這樣才能夠使得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達到良好的效果。
(四)綜合性的原則。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需要與我國高速公路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所以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綜合性的原則:例如,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同時需要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人員之間進行綜合性的交流和協作,從而更好地完成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工作。
(五)堅持動態視覺特性。我國高速公路上的車輛一般行駛速度都比較快,因此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是在車輛動態的情況下發揮其作用。因此,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動態視覺特性的原則:例如,為了不降低人體的視覺功能,需要對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進行動態視覺設計,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證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安全。
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方法和實踐
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需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則。本文在充分遵循這些原則的基礎上,論述了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方法和實踐。
(一)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前期調查。對于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因此需要進行深入的前期調查。在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前期調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植物資源的調查,主要是對高速公路周圍的植被進行調查,從而分析出植被的種類、存活情況等等,在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栽種一些適應當地氣候的植物,從而更好地完成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工作;第二,對環境敏感區進行調查,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一些植物,對于周圍的環境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因此需要對環境敏感區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水敏感區、聲敏感區、土壤敏感區等等;第三,對高速公路附近區域人文思想的調查,可以將當地的特色文化加入到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從而能夠更好地突出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區域性,更好地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進行充分結合;只有充分進行好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前期調查,才能夠更好地對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工作進行指導,才能夠更好地發揮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初步試驗。在對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進行充分前期調查的基礎上,然后制定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初步方案,為了進一步驗證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初步方案的可實施性,可以在高速公路的特定區域進行初步試驗,初步試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選擇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代表區域,這些代表區域能夠描述某一段高速公路周圍的水環境、氣候環境和土壤環境,在這一特定區域進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小范圍試驗,能夠獲得具有代表性的實驗結果,對于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最終實踐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第二,對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初步試驗建立反饋機制,根據初步試驗的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調查和分析,從而能夠不斷修正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設計方案,更好地發揮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
(三)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實踐。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包括景觀設計的多個方面,本文針對其中幾個較為重要的方面進行論述:第一,路側植物的景觀設計,對于高速公路來講,路側植物是景觀設計中面積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植物的形態和色彩,植物的形態以矮小的灌木為主,同時要以綠色的植物為主,從而能夠使得高速公路形成綠色的屏障;另外,路側植物應該選取打理比較方便的植物,從而能夠降低植物修剪和打理的頻率,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職能;第二,中央隔離帶的植物景觀設計,中央隔離帶是高速公路的重要區域,能夠對高速公路的行駛安全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因此,中央隔離帶的植物主要以高大的綠色喬木為主,同時喬木之間的距離應該比較大,從而能夠防止高速公路車輛行駛過快產生的暈眩感;第三,互通立交區植物景觀設計,這一區域的景觀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到互通立交區的職能,主要采用大量的灌木植物進行景觀設計,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過程中的自然因素,同時能夠更好地營造區域文化特色。
三、結語
我國的高速公路景觀設計與普通的公路景觀設計有著較大的區別,因此,本文針對高速公路這一特殊的交通形式,論述了其景觀設計的相關原則,進而總結了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方法和具體的實踐步驟。相信,隨著我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不斷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高速公路交通的發展,更加方便人們的出行。
【參考文獻】
[1]李國慶,唐正偉,陰磊.“疏林草地”在高速公路景觀中的應用———以廣東樂昌至廣州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為例[J].公路交通技術,2015,6:130~134
[2]李國慶,胡曉紅,陰磊.“節約型”理念在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公路交通技術,2015,5:126~131
關鍵詞:高速公路;生態;景觀設計;文化景觀
前言
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建設進入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人們對高速公路的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代高速公路的建設不坍塌局限在原先的僅僅是解決行車快捷和舒適、安全的問題,而且更加強調高速公路建設中生態觀念的展現。文化景觀的建設就是這種生態觀念的一個重要的體現。但目前高速公路文體景觀的設計還停留在傳統的“綠化”的層面,不能凸現調整公路沿線景觀設計的“文化性”和“地方性”結合廣東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文化大省”大省的總體發展思路,本文就梅河高速公路沿線的客家文化特色展開探討
1梅河高速沿線客家文化景觀設計的原則
高速公路的景觀設計不同于公園、住宅小區、廣場的園林景觀設計的靜態性特點,它是集園林藝術、建筑藝術與路政建設三位一體的環境工程藝術。高速公路文化景觀的設計首先要滿足高速公路的行車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慮司機、乘客的行車感受,使司機和乘客在乘車和落車的動靜結合中充分享受文化景觀 帶來的視覺和心理 上的愉悅感。有鑒于此,梅河調整沿線客家文化景觀設計的總體原則是整體規劃,分段設計。在規劃設計中具體要體現以下三個原則:
1.1性相結合原則。
即沿線客家文化景觀 的設計 要人客家 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豐富內涵出發通過沿線客家 文化景觀 的展示,使人們對粵東客家文化的有一個較完整的把握,避免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文化破碎感;同時在不同地段,要凸現當地的“特色”客家文化現象,避免客家文化景觀類型的重復設計和流于平淡。
1.2傳統性與現休性相結合原則。
即沿線客家文化景觀 的設計 既要突出客家歷史文化坐標追求。這就需要在景觀的設計上,對客家文化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吸收精華,不盲目地進行文化移植或再現。
1.3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
在注重不同路段客家 文化景觀特色塑造的基礎上,在一些重要的交接點或互動立交處,突出標志性客家文化景觀的設計建造。
2梅河高速沿線客家文化景觀規劃設計方案
2.1隧道文化景觀設計
梅河高速沿線主要有葵崗隧道、三斷嶺隧道。黃牛坳隧道、東山崗隧道四個隧道。隧道的客家文化景觀 設計主要體現在隧道洞口和隧道 內部兩個方面。隧道洞口的景觀 設計要考慮與隧道洞口的開關及與周邊的植被、山形相融合、協調。并且與進出口路基自然過渡,避免復雜,以免分散司機的注意力,從而妨礙行車安全。
2.1.1洞口設計
隧道的吸引人處是其出入口,造型別致大方的洞門會引人入勝。
2.1.2隧道內部設計
基于隧道 內的封閉性特點,在隧道內部的文化景觀 設計 上主要通過照明 燈光的設計來達到景觀效果。傳統隧道 內部根本 無景觀 可言,隧道 只是一個單調枯燥,令人標的的行車通道。車輛在駛出隧道 時,司機乘客都會產生一種“重見天日”的感受。因此在梅河高速的隧道文化景觀 設計可考慮運用“燈”這種民間藝術形式,通過“花燈”形廣告牌或隧道內用“花燈”形路燈來展現當地的獨特管家文化內涵。
2.2房建工程文化景觀設計
房建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附屬工程,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梅河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主要有服務區、收費站、停車場及公路養護區等服務設施。他們在景觀分類上屬于景點景觀。因此在進行文化景觀設計時要注意與自然景觀相協調,在單個建筑元素上應體現 地域文化的特點,在整個建筑群體上要相和諧,并且還要與周邊的社區聚落或自然環境相融合。
2.3互通立交文化景觀設計
立交區是高速公路整體結構中的節點,也是與其他道路交叉行駛時的出口,是景觀構成的重要區域,直接影響道路景觀的總體印象。它是公路景觀設計中場地最、立地條件最好、景觀設置可塑性最強的部位,最道路的標志性景觀。梅河高速公路共設置了9處互通式立交,在整個景觀設計中應以綠色為主基調布局上采用規則式和自然相結合的手法,強調整體效果。
2.4邊坡的文化景觀設計
梅河調整由于所經地區為山嶺重丘區,高填方,深挖路塹,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路段數量眾多。全線高填方大于20米的有46處,大于30米的有12處,高坡路塹105處,這種線路特點使得沿線出現大量的邊坡,對邊坡的處理成為梅河高速文化景觀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的部分。以往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對于邊坡的處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對于挖方邊坡一般在的邊坡上鋪設三維植被網植草,在坡面上鑿設凹槽,培土種上爬山虎,地棉,迎春等攀藤或者懸垂植物,在每層路塹平臺上種植不同高度的灌木,竹林等方式,形成多層次的綠化,營造一種層次的綠化韻律。對于填方邊坡,主要是采取將高填方路段的坡率降緩,在坡頂種草,坡腳種植根系發達,生命力強的灌木,花草,或者是當地種樹,使其與周圍環境協調,消除高速公路帶來的灰色視覺污染,上述邊坡設計只是注重從綠化,生態環境的角度消除挖方,填方帶來的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視覺污染,而忽視了邊坡景觀設計中文化理念的介入。
實際上,無論將邊坡設計得如何美觀,始終給人一種人工斧鑿的痕跡,高速公路邊坡的景觀設計應該以恢復自然地形地貌景觀為主,使人們感受到邊坡是自然地形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為的整齊“貼面”。近年來高速公路的景觀設計者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如京珠高速公路廣珠段宮花收費站附近的上邊坡大面積的砌石邊坡對沿途景觀造成很大的破壞,設計師采用少許混凝土在大面積的邊坡石壁上繪出突起的圖案:“逍遙之旅”和“幸福的黃手帕”,人為破壞的景觀經過加工,成為高速公路的點綴,景觀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這種景觀設計理念還是割裂了設計創意與地方文化的聯系,達布到很好的效果。
在梅河高速邊坡的文化景觀設計中,可以運用兩種設計手法來凸顯客家文化的地方特色。一種是在邊坡綠化的基礎上,運用不同顏色的花卉,植被制作客家地區實物景觀圖。如圍龍屋,圓形土樓等,文化與生態達到和諧統一。另外一種便是將高邊坡改造層層而上的梯田形式,再輔之以植被,既能防止山體塌方,又可以凸顯客家農耕文化特色。
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要與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相協調,展現出當地的文化內涵。在進行景觀與文化、生態、視覺資源整合的同時應以不影響交通安全為前提,充分發揮景觀設計在改善高速公路生態環境和豐富沿線視覺景觀方面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
高速公路沿線、線性、動態、地域性
Along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
--to chongqing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long as an example
HuangYun Jing chongqi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401147 in chongqing
Abstract:
Along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and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historical culture mutually, show the local culture connotation. In landscape and culture, ecology, visu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hould not affect the traffic safe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improving high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ich visual landscape along the role of.
Key words:
Along the highway, linear, dynamic, regional
1引言
高速公路沿線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指由建筑、周邊自然環境及人的活動等因素所構成的一個總的空間概念,它表示環境作為人的視覺所感知的一種景觀特征。同時高速公路沿線景觀是一個動態三維空間景觀,具有韻律感和美感。高速公路把不同的景點結成了連續的景觀序列,使人產生一種累積的強化效果,同時道路本身又成為景觀的視線走廊。也就是說,高速公路景觀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功能性和觀賞性、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身,公路與周圍景觀共同構成的景觀綜合體系。
2高速公路沿線景觀空間特性
2.1線性景觀空間
高速公路是空間中一種抽象的線性構圖,它有機地連接了沿線各種不同的景觀單元。當車輛行駛于其上時,隨著路面傾斜、彎曲、上坡、下坡等多種動勢的變化,人們可以感受到沿線豐富的景觀資源,而這些原本各異的景觀資源也會因為公路的修筑而被連貫成一個整合的線性空間,即包含其路域范圍內多種景觀元素的線性景觀空間。
2.2動態景觀空間
人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一動態過程中,由于人本身具有一定的速度,使得沿線景觀的每一個畫面的展示可能只是瞬間,但卻是連續的;同時,隨著速度的變化,駕駛者的視域、視距也會發生改變,導致了他在公路上看到的、注意到和感受到的事物及其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高速公路沿線景觀不同我們通常看到的靜止的三維景觀空間,它是公路使用者在路上以一定速度運動時的視野中出現的四維景觀空間。
3高速公路沿線景觀類型
3.1鄉村景觀
鄉村景觀是以村落為景觀主體,將綠化與村落結合所形成的鄉村風景。鄉村景觀包括成片的鄉村聚落景觀、散落的民居建筑及與其周圍農田構成的景觀和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民居建筑群落景觀。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時,通過自然的地形地貌、植物及土壤等元素來弱化公路的存在。在離高速公路近的村落前通過點綴少量的喬木,而離高速公路遠的村落則結合片林設置,使村落與片林相互交替、穿插,與高速公路之間的視覺關系不要過于顯露。以便使村落在樹林中產生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營造出良好外部環境,勾畫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美。
3.2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是指高速公路穿過城市時,把公路系統成功地融入城市結構并創造一個統一和諧的視覺環境。高速公路在重要的位置可以成為城市重要的景觀節點,在過渡邊沿應與周圍社區的環境協調。公路綠地景觀的規劃根據綠化區域的面積大小、所經城市的建筑風格、城市原有綠化風格等因素綜合考慮,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邊界區域的處理,比如可利用藤本植物進行垂直綠化,使其得到“軟化”效果并自然地過渡。
3.3山地景觀
在山區及丘陵地區的高速公路沿線,由于所經過的地貌變化很大,故在與山地相接處,要考慮將自然的景觀展示給乘客。高速公路繞行于山地之間,在與自然景觀相接處要仔細設計,處理要十分精細。邊坡景觀是高速公路與沿線景觀的過渡,在設計時要注意與其協調,減少邊坡的工程痕跡,一般主體山形為大面積的綠化,到山坡、山腳處則整理出一條很清晰的喬木林緣線。林緣線以上是茂密的森林,林緣線以下是大片的草地。草地往山腳下延伸,與地坪相接并順著起伏的土丘向農田過渡。以便形成具有豐富層次的景觀。運用大樹適當地點綴大片的土丘草地使山形的起伏得以充分地展示,為司乘人員提供良好的視野。
4重慶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存在主要問題
由于重慶高速公路景觀設計起步較晚,在認識上和設計方法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缺乏理論研究及相關規范的指導
由于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對公路沿線景觀,尤其是高速公路來說,這一新領域、新問題的研究、探討還處在較為滯后的階段,所以對于高速公路沿線景觀的認識、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景觀建設目標等方面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幾乎沒有可資借鑒的案例和方法進行指導。
4.2缺乏動態性、序列性景觀設計意識
景觀序列是由空間序列與景觀設計理論相結合而派生的,是風景景物、空間環境與序列的合成,按照自然或人文景觀在時間、空間以及景觀意趣按一定次序的有序排列,使景物空間層層深入地展開。高速公路沿線景觀是人們從道路上看到的一切物體,包括自然構造物和人工構造物,道路線形將這些構造物有機的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景觀序列。景觀序列是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4.3高速公路沿線綠化的無序性和城市化傾向
由于對高速公路沿線景觀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因此經常盲目的套用城市道路沿線景觀設計的一些方法和原則。這使得許多高速公路沿線景觀呈現出明顯得城市化特征,并將本不適合環境要求的市政園林綠化、廣場雕塑和室內裝飾等美化手法應用于高速公路沿線景觀營造中,未能充分體現出高速公路沿線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
5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原則
整個沿線景觀設計要與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相協調,展現出當地的文化內涵。在進行景觀與文化、生態、視覺資源整合的同時應以不影響交通安全為前提,充分發揮景觀設計在改善高速公路生態環境和豐富沿線視覺景觀方面所起的作用。
5.1整體性原則
高速公路沿線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部分較多,每部分作為一個獨立的構造物,應是一個完整的實體,在景觀設計時既要注意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協調,使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沿途景點、附屬設施以及綠化植物要有統一感和連續性,避免互相獨立,缺乏整體協調性。
5.2美觀性原則
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需充分考慮景觀的美學功能。宏觀上,這種特性由周邊環境的地形、植被、土地使用狀況等客觀因素決定的,它們從形體、線條、色彩和質地等外部信息上給人以美的享受。
5.3地域性原則
高速公路路線較長,跨地區、跨地域特點十分明顯,因此,設計時應尊重自然,就地、就近取材,要充分地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點,創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沿線景觀,對高速公路沿線有價值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應盡量保留修繕。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環境的地質、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具有區域特征的文化現象。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氣象及社會環境等,因此,不同的地域有其區別于其他地域的特色的文化,具有個性特征和識別性在進行高速公路公路景觀設計時,充分利用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富含地域文化的景觀環境,為駕乘人員提供了解歷史和審美的體驗的、具有導向意義的文化信息。
從空間上說,公路作為連續的線形空間,距離上短則十幾公里,長則上百千公里,沿線跨越了不同的區域,是展示和宣揚各種地域文化的良好載體。高速公路考慮其自身連通作用的同時,景觀設計應結合區域文化、時空差異,表達某種特定的文化含義,如歷史文化感、積極向上的精神,民俗文化的表現等。
5.4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是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的基礎與前提。在進行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視覺空間大小、線型變化、色彩及尺度、以及視覺導向、視覺連續性等心理因素與行車安全的關系,以便消除司乘人員在行車時所產生的心理壓抑感、威脅感及視覺上的遮擋。
5.5生態性原則
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恢復自然”的原則來進行高速公路沿線的景觀設計,使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地貌的處理,創造自然和諧的新景觀。科學而藝術的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的公路生態景觀。
6重慶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總體指引
特征層面:分線分段自然風貌、建筑風貌高度融合的重要線型鄉村景觀展示空間。
繞城高速――綠廊粉黛飾繞城
成渝高速――香樟青庭耀成渝
渝遂高速――銀杏碧瓦炫渝遂
渝鄰高速――秋楓褐檐繪渝鄰
渝合高速――松映黃赭展渝合
渝鄂高速――楓中灰褐掩渝鄂
渝湘高速――黃桷褐枋呈渝湘
渝利高速――杉欒柱騎出渝利
渝黔高速――榕掩版栗顯渝黔
渝瀘高速――楓松栗枋襯渝瀘
規劃層面:高速公路沿線自然景觀的改善;兩側沿山、沿江及周邊風景區、古鎮古村落等的景觀環境協調;以重點示范村整治帶動沿線風貌的改善與環境品質提升。
7具體內容與設計手法
由于重慶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大農村的特性。重慶高速公路沿線以鄉村景觀為主,大地景觀與鄉土建筑作為主要的景觀構成元素。
7.1繞城高速
繞城高速途經主城九區中的七區,分別為:北碚、沙坪壩、九龍坡、巴南、南岸、江北、渝北以及緊鄰主城的江津區。
建筑景觀要素:以傳統民居為主,融入現代元素,屋頂平坡相參。繞城高速距離城市較近,考慮其區域的特殊性,為能使民居更好的與現代城市建筑相融合,屋頂采用坡屋頂與平屋頂相結合的方式,深灰色塑鋼窗,增加青石墻面的比例,以突出其時代感。深灰色瓦,褐色檐口,木色裝飾穿枋柱,青磚勒腳窗臺以下。
植被配置:林秀芳香、綠帶花廊,五片不同主題不同植被特征:
宜居重慶(西北):香樟、天竺桂、楨楠;
開放重慶(北、東北):黃桷樹、小葉榕、山茶;
森林重慶(東部):秋楓、竹類;
紅色足跡(南部):雪松、紫葉李、三角楓;
智慧重慶(西部):黃葛蘭、桂花、含笑。
7.2渝鄰高速
渝鄰高速途經主城九區中的渝北區。
建筑景觀要素:對已改造建筑進行修整,對未改造的按照本規劃進行改造。渝北地區絕大部分建筑已經整改,但少數效果不是很理想,為營造坡屋頂,許多新搭建的第三層均未安裝門窗,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外立面的完整性;原檐口采用大紅色,非常突兀。此次建筑修整主要針對門窗安裝,檐口色調的調整(調整為深褐色)。
植被配置:深山含笑、秋楓、桂花、黃桷蘭。
7.3渝合高速
渝合高速途經主城九區中的北碚區以及周邊區縣中的合川區。
建筑景觀要素:傳統川東民居,以淺黃色墻面、赭色穿枋為主。屋頂采用坡屋頂,深灰色瓦,白色檐口,褐色裝飾性穿枋柱,勒腳齊窗下口,以土黃色墻面為主,穿插白墻面,局部底層墻面采用灰色,白水泥勾縫,形成青磚貼面效果,赭色門窗。
植被配置:雪松、秋楓、桂花、黃桷蘭。
7.4渝遂高速
渝遂高速途經主城九區中的沙坪壩區以及周邊區縣中的璧山縣、銅梁縣、潼南縣。
建筑景觀要素:以深藍色坡屋面、灰色穿枋式傳統民居。屋頂采用坡屋頂,深藍灰色瓦,白色檐口,灰色裝飾性穿枋柱,灰色勒腳窗臺以下,白水泥勾縫,赭色門窗,門窗周邊刷灰色裝飾性線條。
植被配置:銀杏、紅楓、天竺桂、秋楓、桂花、黃桷蘭。
7.5成渝高速
成渝高速途經周邊區縣中的璧山縣、永川區、榮昌縣。
建筑景觀要素:灰色調川東民居,青磚貼面。成渝高速作為最早的交通要道,其沿線建筑建設的相對較好較完整,考慮到原建筑情況,此次改造中將融入少量現代元素,體現傳統與現代的呼應關系。仍然采用傳統建筑的元素――全坡屋頂,但門窗色調改為體現時代氣息的深灰色,在圍墻等部位運用挖條形孔洞等現代處理手法,提高青磚墻面的比例,局部可作一層高。改造要點:坡屋頂、深灰色瓦、褐色檐口、赭色穿枋柱、青磚勒角、深灰色塑鋼窗。
植被配置:香樟、樂昌含笑、秋楓、桂花、黃桷蘭。
7.6渝黔高速
渝黔高速途經周邊區縣中的綦江縣。
建筑景觀要素:灰色屋面、板栗穿枋,融入版畫元素。屋頂采用坡屋頂,深灰色機制瓦,白色檐口,淺灰色或褐色裝飾線條,勒腳窗臺以下,刷灰色涂料勾白縫,板栗色門窗。一層可采用灰色面磚貼面,結合地域特色文化部分建筑采取版畫上墻措施。
7.7渝湘高速
渝湘高速途經周邊區縣中的南川區、武隆縣、彭水縣、黔江縣。
建筑景觀要素:渝東南傳統民居,褐色穿枋、灰色坡面為主。屋頂采用坡屋頂,深灰色或灰色瓦,褐色檐口,褐色裝飾線條,勒腳窗臺以下,刷褐色涂料,褐色門窗。
植被配置:黃桷蘭、香樟、秋楓、桂花。
7.8渝利高速
渝利高速途經周邊區縣中的忠縣、石柱縣。
建筑景觀要素:傳統民居,褐色調為主,木材貼面。屋頂采用坡屋頂,屋頂下可做木質裝飾構架。深灰色或灰色瓦,褐色檐口,褐色裝飾線條或木條貼面,勒腳窗臺以下,刷褐色涂料或木板貼面,赭色門窗。
植被配置:欒樹、水杉、秋楓、桂花、黃桷蘭。
7.9渝鄂高速
渝鄂高速途經周邊區縣中的長壽區、墊江縣、梁平縣、萬州區、開縣、云陽縣。
建筑景觀要素:傳統民居,灰色調為主,局部青磚貼面,部分可采用風火山墻。屋頂采用坡屋頂,深灰色或灰色瓦,山墻可采取風火山墻,褐色或灰色檐口,灰色裝飾線條,勒腳窗臺以下,部分磚砌建筑可一層高,刷灰色涂料或灰色涂料勾白縫,赭色門窗。
植被配置:秋楓、廣玉蘭、桂花、黃桷蘭。
7.10渝瀘高速
渝瀘高速途經周邊區縣中的江津區。
建筑景觀要素:傳統民居,板栗穿枋。屋頂采用坡屋頂,深灰色瓦,板栗色檐口,板栗色裝飾線條,勒腳窗臺以下,刷灰色涂料勾白縫,板栗色門窗。
植被配置:三角楓、雪松、秋楓、桂花、黃桷蘭。
8結語
通過上述研究分析,對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有了初步的認識。其通過研究高速公路所經區域具有的獨特特征,包括鄉土材料、鄉土建筑技術、民風民俗,在高速公路沿線景觀設計中合理運用,以繼承和發展的態度融入景觀設計當中,達到尊重地域環境,展現本土特色和地方風貌,體現地域特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蔡志洲.公路景觀與傳統文化研究[J].中國公路,2004,(18)
[2]湯振興.高速公路與沿線景觀協調性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3]金瀾,黃錫剛.高速公路綠地景觀設計初探[J].浙江建筑,2006,(2)
[4]呂大偉.淺析廣東山區高速公路景觀設計[J].公路交通技術,2005(4)
[5]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重慶市鄉村風貌總體規劃2010
[6]楊滿宏.高等級公路的景觀設計[J].國外公路,1998,(1)
關鍵詞:公路景觀 現狀 公路景觀設計的技巧
在世界經濟發展迅猛的今天,旅游公路作為連接城市及景區間的通道,它的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其蓬勃建設對景區觀光旅游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同時,由于公路的走向不僅要兼顧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要,而且要求一定的線形標準,以保證車輛安全高速行駛的技術要求,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高填深挖路段,這樣對道路景觀建設往往只提出大的綠化框架,多在道路景觀建設中采取人工建植植被的技術,即播撒草種、移植樹木等方法,難以構建自然生態植物群落,類似的景觀建設技術往往投入很大,效果并不理想,既不科學也不經濟。造成這種狀況正是對公路景觀建設沒有進行總體的、科學的規劃,沒有采取完善的景觀建設技術,所以通過研究制定旅游風景區的道路景觀建設技術,指導道路景觀設計和建設,成了公路建設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課題。
國外的公路建設歷史長,早在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道路景觀美學的技術研究,尤其對位于風景區和具有人文特色區域的道路,技術經驗豐富,有著成熟的道路建設技術體系,其中對于道路景觀建設技術以保護和修復自然植被為主要技術指標要求,綜合考慮了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相處關系,運用自然的、恢復的綠化來緩解道路與環境的交集,彌補公路對生物自身生活環境的破壞,其經驗主要是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公路使用者和公路沿線居民的視覺美感度、注重景區公路景觀規劃設計中文化價值的體現和對歷史遺跡的保護、注重環境以及區域生態敏感動物的保護、為用路者創造欣賞自然風景和娛樂休憩的條件。概括來講,就是“注重公路與自然和諧”,讓公路與自然協調共生技術。
在德國,景觀建設技術與公路的總體建設有機地協調,使其周圍原有環境的破壞降至最低程度。從道路規劃、道路設計、自然系統和人文景觀現狀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采取回避、減緩、補償的景觀保護技術。然后是景觀建設規劃,確定了景觀建設技術所開展的具體工作,從景觀、動物、植物、水等自然系統的角度分析,針對公路建設中的各種情況采取相應的景觀建設技術。只要碰到敏感的生態環境問題,從設計階段開始,就必須保證各方面的利益,權衡考慮自然和景觀問題。如遇到成片林地無法避讓時,建設中將考慮濕地補償的技術原則,以求做到公路建設中占多少林地,補償多少林地的措施。當公路建設中的廢棄土方運到指定地方堆放后,馬上進行土地整治,緊接著就進行景觀恢復工程。
在美國,旅游公路景觀建設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與自然和諧共存。對公路美學綜合計劃、公路不同區域綠化栽植標準、自然景觀保護、景觀美化與公路設施的協調以及植物種類的選擇、配置、栽培和養護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詳細的技術要求。美國黃石公園景區道路就是成功典范之一,黃石公園在長期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始終遵循著“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的原則,提倡在設計上最大限度地保護,實施中最小限度地破壞,且最大限度地恢復自然環境。全過程貫徹落實環境友好的建設技術理念,真正實現了對自然資源最大程度的保護。同時,注重路內景觀的整理和營造,強調線形的流暢、標線的清晰、構筑物的隱蔽和自然等,努力為游客提供了最優質的公路環境景觀。
在眾多道路景觀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旅游公路的景觀建設也有新的突破,已經建成通車的川九路、思小線就是其中的代表。
川主寺至九寨溝公路是一條位于高海拔地區的旅游公路,公路兩側植被覆蓋度較高,自然景觀優美,但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將很難恢復原狀。為了落實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 “安全、舒適、環保、示范”的方針,在川九路進行景區軟、硬件建設過程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通往景區的旅游公路進行生態景觀建設技術上:景觀建設技術上堅持“露、透、封、誘” 相結合的原則。近景好的讓其“露”出來;遠景好的讓其“透”出來,不種植高大喬木遮擋視線;景色不好的通過綠化“封”;景色不好又無法“封”的則設法“誘”開視線;采用常規和創新的景觀生態恢復技術,使路基平臺、取棄土場,拌合場,施工營地和邊坡均得到綠化,為國內旅游區公路建設和生態脆弱區項目建設生態保護提供了景觀建設技術的模板,走出了一條高標化建設生態旅游公路的新路子。
思小高速公路在整體設計上引入了“寧橋勿填、寧隧勿挖”的理念,使橋梁和隧道服從和配合線路,盡量減少了開挖,保護了周邊環境。景觀建設技術中堅持“保護自然、回歸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思路,在人文景觀技術中,把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符號融入到工程中,以展現當地的文化底蘊;在景觀恢復技術中,充分利用邊坡生物恢復課題研究成果,從140多種本地植物中篩選出49種植物作為思小高速公路的景觀植物,保證了物種的本土化和多樣化;景觀建設技術中加大對周邊環境的保護,采用人工挖孔,保護了橋下林木景觀面積達10萬平方米。
我國旅游公路景觀建設技術,通過參考國內外先進的公路景觀理念及景觀建設成功經驗,“保護、恢復、自然”是目前常用的公路景觀建設方法。其中“保護和恢復”側重對環境的尊重,并且應努力貫徹“先保護、再恢復”的工程建設理念,“自然”則側重景觀設計的技術手段。但是普遍缺少根據旅游公路自身特點對其所在區域進行針對性研究, 大量存在著喪失地域個性和就道路景觀論道路景觀的現象,以至于依據此規劃景觀建設技術的旅游公路, 沒有形成與所在景區相呼應的獨特景觀, 也給一些地區帶來了生態環境問題, 且對地方人文景觀造成了沖擊, 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 尋求解決旅游公路的自身景觀、兩側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協調的景觀建設技術顯得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張艷民.淺談道路線形設計與景觀設計的協調[J].山西建筑,2007,33(31):288-289.
[2]白成玉 道路景觀設計研究綜述[J]. 科技信息,2010(17):342,360.
[3]張陽.公路景觀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
[關鍵詞]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24-0041-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舒適度的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在追求功能的同時,也在考慮舒適度的問題。景觀設計等新興行業逐步被人們所重視。而高速公路的發展也逐步從展線方式發展為隧道穿越的方式,這樣不僅僅節約了生產成本、緩解了交通壓力,還有助于縮短路程。在高速公路隧道設計中,洞門口的設計至關重要,其不僅是整個隧道外觀上最先顯露的部分,還體現著一個設計工程中最具精髓與設計理念的部分。因此,一個隧道洞口的設計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對于整條高速公路藝術價值及設計理念的評定。將隧道洞口建設與景觀設計相融合,不僅有助于隧道口的安全建設,保護隧道洞口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還可以使司機在長時間開車的過程中得到休息,減少安全隱患。但就目前來說,該學科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 隧道洞口景觀設計經驗也還不足,且從事這部分工程的大多是非專業人士,因此其發展相對于其他景觀的設計較為落后。在隧道洞口設計中,景觀設計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本文以甘肅省臨合高速公路為例,探究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設計的巧妙性與藝術性。
一、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觀設計的理念
高速公路是一個立體的景觀項目,具有流動特點與韻味特點。它將不同的景觀通過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同時使其與高速公路建設相融合,達到公路建設與自然景觀的協調統一。因此,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觀設計理念方面,應是自然與人文、實用與觀賞的有機統一。
(一)強調邊坡及仰坡的穩定性
在進行公路隧道洞口景觀設計時,應根據邊坡及仰坡的特征來進行合理的方案設計選擇。沒有綠化設計的、不穩定的邊坡和仰坡,應根據工程設計進行合理的加固和綠化建設;而有著綠化設計的邊坡和仰坡,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適當的加固措施。隧道洞口景觀設計邊坡和仰坡,應采用有孔的磚頭進行保護,并通過植物的栽培,通過綠葉來達到保護洞口、美化環境的作用。還可以通過菱形框格梁結合直接綠化來弱化工程護坡所帶來的生硬感,提高景觀設計的美感。
(二)發揮植物對景觀設計的好處
就高速公路隧道設計來說,其理念便是與周圍的景觀相統一,達到相輔相成的最K效果。而植被種植與植被恢復則是一大重點性工作。在植物種植上,應選擇易成活、可自然生長的植物。對植物的選擇上,應當盡量與當地地形相結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設計,通過建造一些小雕塑、小石山等,以增加景觀的豐富性。在隧道景觀中不僅要充分發揮植物的作用,還可以結合地域特色來使景觀設計富有人文氣息。
(三)符合司機的心理、視覺需求
司機在進入隧道時,容易因為隧道內黑暗、低矮的空間而產生壓抑和緊張感,因此隧道洞口的建設應力求大氣、簡單、穩固,并以灰色或減少陽光照射亮度的材料,來緩解人們的壓抑和緊張感,減少司機的心理不適,提高司機安全駕駛的系數。洞口設計要簡潔而無多余裝飾,避免分散司機的注意力。隧道洞口的景觀在色彩選取上應采用明暗過渡的方法,從隧道口依次向外擴大樹木之間的間隔,植物配置和選取上也與當時環境融為一體。
(四)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在設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觀時,應當充分考慮隧道洞口附近的景觀,比如山川、河流、瀑布、森林、歷史古跡、文化建筑等,以便利用它們營造更好的景觀效果。此外,大自然是最美的景觀,在景觀設計上應當盡量與大自然相融合,做到以綠色為主,并注意形狀的多樣性。這樣不僅有助于為高速公路樹立標志,而且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
二、臨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觀設計分析
臨合高速公路是甘肅省“十二五”重點項目之一,公路全長98.98公里,起始于臨夏市,止于合作市,與連接蘭州和郎木寺的國道213相連。途徑臨夏市、臨夏縣、夏河縣及合作市4縣市的14個鄉鎮、89個自然村。是蘭州通往臨夏、甘南及四川阿壩等民族地區的重要道路,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興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在臨合高速公路段,人們不僅可以看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可以體味到不同的文化風情。
(一)臨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觀設計思路與方法
1.以歷史人文提升自然景觀,實現情景交融
人文景觀涉及多個類型,有著多學科性,它的內容和形象記錄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有著豐富的創造性和審美的特性。人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可以使景觀設計既富有觀賞性,又具有文化特色。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有效融入當地的人文景觀,使其與自然景觀相融合,有利于建設高品質的公路環境。
臨合高速公路,沿途有著諸多的文化景觀和民族特色,經過諸多旅游勝地,可謂是一條旅游觀光路。因此臨合高速公路在部分隧道洞口上建立了馬家窯彩陶文化、牡丹之鄉、藏八寶,以牦牛群雕為原型的高原魂,及臨合高速公路建設者之歌等13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裝飾景觀和雕塑,并在隧道口附近建設假山景觀,增添美感。
2.弱化人工環境
在保留原本的結構基礎的情況下,將端墻洞門設計成不規則的體系,以更好地貼近自然。在隧道口的墻體上,種植爬山虎等植被,以提高山體與自然的融合度。同時,結合臨合高速公路的氣候和地貌特征,在隧道洞口附近適當栽植了一些耐旱、易成活的樹木。不僅可以起到抵御沙塵的作用,保護公路洞口,還可以為洞口添加一筆亮麗的風景。除此之外,由于臨合高速公路洞口是人為修建的,含有過多的后天性因素,種植綠色植物不僅可以體現天人合一的藝術質感,還可以起到弱化人工環境的作用。
(二)臨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實例分析研究
由于臨合高速公路處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界處,地質結構復雜,生態環境脆弱。為了避免地形地貌對施工造成的影響,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對部分滑坡路段采用增加抗滑樁、抗滑擋墻、泥石流渡槽、錨桿框格護面、主(被)動柔性防護網等工程措施,以減少滑坡、泥石流等不必要的危害,對其進行有效治理,保證路基的安全。
臨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的位置特別,以直合么隧道口為例,它的進口端與出口端都采取直合性洞口設計,且運用洞口分離斜切式的設計結構,而這種設計結構的優點是增加洞口的簡潔性與直觀性,使得洞口與周圍群山的接口不至于過分突兀,影響整個山體的自然景觀。此外,在隧道洞口上方,臨合地區的人們也種植著各種農作物,這也有利于解決洞口施工可能導致的植被破壞與水土流失等問題。
(三)設計方案與施工工藝介紹
藏族人民和回族人民都喜歡舞蹈,在傳統節日中他們也會載歌載舞,慶祝豐收的喜悅以及生活的幸福,這在臨合高速公路隧道也有體現。在隧道中,以花紋和雕刻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組動人的民族和諧畫面。這種工藝寓意深刻,造型豐滿,經濟成本低,也有利于降低施工的難度。
在隧道洞內,將隧道綠化重點主要集中于坡體及三角區域,而在洞口門外的坡置,使用了分臺式綠化的方法,由地面到隧道洞口頂端分為幾個植物種植臺,這種種植方法既可以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施工后被破壞植被的恢復,又可阻擋風沙的侵襲,保護隧道洞口。
在洞口中央區域,同樣采取綠化的方式,使用拱形花架對區域內的排水溝進行阻擋,并在阻擋區域種植了許多藤類植物。在綠化理念上,采取了粗化型的理念,@樣既能保護景觀植被,達到監管的目的,又可以使景觀變得親切自然,融入周圍的山體當中。此外,臨合高速公路的隧道洞口以及隧道中間都安裝了夜光燈,以保證行車的安全性。
在隧道洞口,巧妙地使用了植物景觀配置的方法,而這些植物都是適應甘肅地區氣候特點的,例如喬木類植物中的云南松、金竹、西南樺等,都擁有強勁的生命力;而灌木類的馬桑、銀合歡,也適應當地氣候特點;藤類植物主要有爬山虎、草本類植物等。這種不同類型不同種類的植被,增加了整個隧道洞口景觀的趣味性。
此外,在臨合高速公路的洞口還擺放了大量的天然石頭壘成的巨大雕塑,上面有動物鑲嵌,既體現了自然景觀的博大,又體現出一定的人文素養與趣味性。
三、結語
在高速公路隧道口建設過程中,人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發現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還應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隨著我國高速公路公里數的不斷增加,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實現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自然景觀的美觀性,提升其與自然的協調性,必須重視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的景觀建設。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自然景觀的設計中,隧道口不僅是受力方,還有造景和美觀的功能。因此,在隧道洞口的設計上應當充分考慮隧道洞口的設計、環境的選擇、植被的選擇和人文景觀的選擇等方面。臨合高速公路建設中采用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既保證了隧道洞口的安全性,使其免受自然環境的腐蝕,又提升了隧道洞口的美觀性,使其與自然相協調,彰顯出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歐寧,李軒,陳永安.高速公路巖質及不穩定邊坡工程與生物防護結合技術研究[J].公路,2003,(1).
[2]蔡志洲.中國公路景觀文化及實例[J].中國園林,2004,(3).
近十幾年來,我國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道路系統的不斷完善,為國家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對精神文明和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最初的以最小工程量獲得最大通行能力的原則,已不能滿足社會對道路建設的要求。與此同時,道路建設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
因此,公路的建設應綜合考慮其功能性要求、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司乘人員的心理,通過合理的環境景觀設計,把公路建設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并綜合環保、美化、歷史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為自然景觀的新亮點,實現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公路建設與景觀
公路作為一種帶狀的工程構造物,它的區域跨度大,沿線的景觀也不斷變化,總的來說,公路景觀包括沿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部分。自然景觀,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環境的總體外觀,如高山、平原、河海、沼澤等;人文景觀,是指人類通過改造自然創造出來的景物,如城市、村落、雕塑、水利電力設施等等,而公路本身也是一種人文景觀。
公路建設,必然會對原有的自然景觀造成一定的破壞,公路工程對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自然風景破壞、占用土地、拆遷建筑物、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噪聲、水質、澇漬等。據調查,即便在氣候溫和的亞熱帶地區,在公路路域環境條件下,被破壞的環境經自然恢復演替到草、灌叢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而公路建設對自然風景的破壞則往往是不可恢復的。
但是,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我們可以將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盡量減少,同時在公路建成后,形成新的外觀優美,行車安全舒適的公路景觀。
三、公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高等級公路是功能性很強的基礎設施,但具體的公路項目,又有其偏重的性質,如可分為國道主干線、地方公路、城市快速干道、城鄉連接線、旅游景區公路等等。公路景觀設計必須在滿足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根據其特定的性質和目的,結合道路沿線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等自然因素和區域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人文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因地制宜,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盡量結合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使公路與周圍環境相融合,避免割斷生態環境空間或視覺景觀空間。
2.考慮司乘人員的交通心理要求和視覺效果要求。
安全舒適是公路景觀設計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視覺空間大小、安全設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覺的多樣性、視覺導向和視覺連續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司乘人員是在高速行駛的汽車上感覺公路景觀的,尤其司機的注視點遠,視野狹小,因此要求沿途的景觀必須大尺度、大色調、流線型,同時比例協調。
3、風格鮮明,統一中變化。
公路一般穿越不同區域,因此,充分地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點,才能創造出風格鮮明的道路景觀。另外,在設計上應將中央分隔帶、路堤路塹邊坡、互通立交、服務區、收費站等公路設施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確定統一的主題。同時,又根據其功能和服務對象在設景的風格、造型、色彩規模等方面有所變化,使沿途景觀富有節奏韻律,有基調有,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達統一,使司機和乘客處于一個良好的行車環境中,從而產生愉悅的心理,消除疲勞,保證安全。
四、公路景觀設計的內容
公路景觀設計是在公路技術設計的基礎上開展的,因此公路景觀設計的內容也和公路的各項設施緊密關聯,主要包括了下述幾個方面:
1.公路線形設計的美學要求
公路線型美是公路景觀的基礎。在選擇路線方案時,通過仔細的踏勘,調查每個路線方案的沿線地形地物、風景特點,確定一些風景控制目標(如名勝古跡、險峰奇石、優美的海邊風景、百轉千徊的溪流等),同時確定一些須回避的特征目標,如森林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等,然后反復比較線位,充分利用這些風景資源,使沿線視野景觀多樣化,使公路巧妙地融入自然風景中。
公路平面線形應以曲線為主體,以更好地適應地形,另外,長直線路段也容易導致司機注意力分散而引發交通事故,縱面線形應盡量避免高填深挖,而嚴重破壞自然環境,最后確定的立體線形應盡量適應地形,與周圍的景觀相協調,總體線形應是連續、順暢、可以預知的。
在完成線形設計后,利用CAD系統、地理信息等手段,采用圖形疊置法將公路環境景觀逐段顯示與評價,并進一步修正,以獲得最佳的路線設計方案。
2.結構物景觀造型
公路結構物主要是橋梁、涵洞、立交、跨線橋、支擋結構物等。結構物是公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上,我們不僅要考慮其技術經濟的合理性,還要有新穎、優美的外觀,還要配合所在路線的其它結構物的造型,以及和該地區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相互呼應。景區中的公路結構物如過于呆板生硬,往往大煞風景,而一些成功的橋梁,如南京長江大橋,廈門海滄大橋、東莞虎門大橋等,以其特殊的歷史意義、雄偉的氣勢、優美的造型,其自身已成為一道極其美麗的風景。
3.路基路面的景觀設計
通過合理地采用路基立面和斷面造型,在必要的路段采用分離式路基,在良好的線形設計基礎上,使公路結構更好地與自然地形、現有地帶的地貌相適應,與綠化相適應。
路面對于司乘人員來說,是占據視野的重要景觀要素,除了要保證路面主車道與路肩的合理比例外,還可以采用不同顏色的路面材料來分別修筑路肩、行車道和分隔帶,既加強了公路的修飾性,又提供了良好的視覺誘導。
4.中央分隔帶的綠化
中央分隔帶綠化的重要目的是遮光防眩、引導視線;以利于車輛的安全通行,因此其高度和寬度必須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對防眩樹種的選擇是:
低矮(1.5m左右)、緩生、抗逆性強。間距總的原則是以車燈的擴散角、人的動視覺和行車速度三者的函數關系計算而得,單行間距一般以2—3m為宜。
地表綠化部分以鋪草坪和植地被植物為主,可通過選擇不同葉色、花期的地被植物,并分段設置,使中央分隔帶的色彩有所變化,增強美化效果。
5.兩側綠化帶的綠化
通過設置公路兩側綠化帶、使公路沿線形成一條綠色長廊,是景觀環境再造、防塵隔聲、協調公路與周圍環境關系的有效手段。如綠化帶占地較寬,可以設置多行、多樹種、喬灌結合、色彩多樣的花木,形成壯觀絢麗的綠化帶。但一般在綠化帶用地有限的情況下,以單行栽植,落葉和常青(喬木)間隔(5~lOm)為佳,樹種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這樣既不會因間隔太密造成視覺屏障而影響觀光,又可四季見綠,同時還能防止因樹種單一而易受病蟲侵染。
設置兩側綠化帶時,應注意在彎道內側及路口附近保證通視條件,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6.邊坡及垂直綠化
邊坡綠化具有很好的護坡功能,對穩定路基、防止沖刷、保持水土具有直接作用。邊坡綠化要求覆蓋率高,青綠期長,但由于邊坡坡面土質為路基填筑用土,或路塹開挖后暴露的土體,土質不宜于種植,且備灌溉條件差,養護難度高,因此要求做好草種選擇、種植方式、前期養護等工作。根據公路邊坡綠化的實踐情況,在草種選擇方面,以本地適于綠化的野生草為宜,既容易成活又成本低廉,根系深的草種優于根系淺的草種。在種植方式上,條播優于撒播,種草優于栽草,秋播優于春播。另外,近年來了引進的濕式噴播和客土噴播技術,能更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成活率,且能適宜公路邊坡土質貧瘠的特點,還能完成高陡邊坡的施工作業。垂直綠化部位主要有漿砌護坡、擋墻等,可通過在其下栽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凌宵等,或在其頂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以遮蔽構造物,減少構造物的壓迫感和粗糙感,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超級秘書網
7、互通立交、服務區,收費站的景觀設計。
從景觀構在的角度來看,互通立交、服務區、收費站都是公路景觀設計中占地最大,景觀設置可塑性最強的部位,因此可以將之作為公路全線景觀設計的部分來考慮。這些位置的景觀設計應綜合建筑形式、地形特點、當地人文特點及園林布局等方面總體規劃,全線各立交、服務區之間的風格應互相呼應。近年來,國內很多公路在這些部分的景觀設計方面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風格鮮明、構思各異、內涵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園林式、古典式、自然式等類型。
關鍵詞:旅游公路 景觀設計 文化特色
Abstract: based on the BinChuan Jizu mountain tourism along the road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nd different sections, combined BinChu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methods to explore how to regional cultural integration into the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o as to other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words: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賓川是云南省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群的重要組成城市,是具有佛教文化、僑鄉文化和熱區文化特質的著名養生療養勝地和生態旅游城市。雞足山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是我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游客眾多。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的修建,將大大促進雞足山風景名勝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加快賓川旅游事業的發展。
1、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的性質與景觀特征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是通往旅游區的干線公路,公路等級為二級。旅游公路作為通往景區的門戶,既是游客了解景區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區域文化的重要平臺,對其景觀建設有著較高的要求。
(1)景觀類型復雜,環境保護要求高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途環境地形多變,道路交叉口較多,景觀類型相對復雜。其次,旅游公路經過生態敏感區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比較高。
(2)綜合功能需求多,拉動經濟發展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分布著許多人文、自然景觀資源,因此旅游公路所承擔的不僅是交通運輸功能,隨著旅游公路及其景觀的建設,勢必將帶動沿線村莊的旅游開發,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條件和舒適的休閑度假場所,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拉動作用。
2、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概況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起于大理機場和賓川縣城,止于雞足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沿線經過多個白族村落、大片橘園和葡萄園、大片自然山林和水庫等。
(1)靈山佛都,旅游勝地
賓川雞足山享譽南亞、東南亞,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自古與五臺、峨眉、普陀、九華山齊名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態景觀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學研究、觀光旅游、科普科考為一體的多功旅游景區。
(2)白族特色,名村風采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散布了不少白族村落,至今仍保留著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其中村、上蒼村等都是大理著名的白族文化名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人文景觀,也是大理白族村莊游的重要節點。
(3)桔果之鄉,熱區寶地
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肥沃的土壤,使賓川成為“天然溫室”、“熱區寶地”,成就了“桔果之鄉”的美譽。大面積的果園,使得賓川縣的果園風光獨具特色。
3、旅游公路景觀規劃理念
(1)生態保護、環境協調理念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途徑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生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因此,旅游公路建設應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設計、施工的全過程,處理好公路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因地制宜地選用鄉土植物材料,營建多樣化的群落式植物景觀,使公路與環境相融合,公路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協調。
(2)尊重地域特色理念
旅游公路作為通往景區的帶狀空間走廊,穿越不同的民俗文化區域,成為傳遞文化、交流情感的精神場所。公路景觀設計應注重對賓川地方文脈的延續,對雞足山景區佛教文化的展現,并充分利用旅游公路沿線周邊的果園、自然風光,創造出內涵豐富、個性鮮明,富有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公路景觀,形成景觀與文化的和諧統一。
4、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景觀設計方法
(1)沿線景觀分類
在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景觀設計中,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公路沿線的獨特風景,在公路景觀的設計中將公路沿線的景觀主題進行了分類分段規劃,每一段都有一個文化主題,大致分為以白族聚居村落為主的白族風情、田園風光段;以果園風光為主的果林觀光、采摘體驗段;以云南山區特色為主的自然山林段三個部分。通過不同文化主題的集中展現,使駕乘者更好更快的了解并融入到當地的文化習俗中去。
(2)旅游公路行道樹種植方式
賓川旅游公路沿線風景有好有壞,在進行公路行道樹種植設計時,為了能透好遮差,進行沿線風景資源的分類和評價,最終確定了4種植物種植搭配的方法,即:
1)全密型種植,針對公路兩旁景觀較差,暫時無法恢復景觀效果的路段,采用全密型植物進行遮擋,如柏樹、松樹等;
2)上密下疏型,針對公路沿線附近或者地勢低矮處風景較佳,但是遠處山體景觀較差,需對上部進行綠化遮擋,下部敞開觀賞的路段,選用樹種有小葉榕、云南樟等;
3)上疏下密型,針對公路沿線附近或者地勢低矮處風景較差,但是遠處山體景觀較好,需對下部進行綠化遮擋,上部敞開觀賞的路段,選用濃密灌木,如三角梅等;
4)稀疏型種植,針對公路沿線景觀均較好,無需遮擋,可直接敞開視線供駕乘者觀賞風景,在公路沿線考慮種植速生草本花卉,點綴沿線風光。
(3)公路邊坡景觀設計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多修建在山地中,沿線護土邊坡較多,為了滿足旅游公路對綠化景觀效果的高要求,在邊坡綠化景觀設計中,對邊坡類型以及綠化方式進行了分類分段設計,具體分為四種做法,即植草、草花結合、草灌花拼紋、三維網爬藤等。通過不同的植物組合并搭配以上四種種植方法,達到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邊坡景觀多樣、豐富的效果。
(4)節點策劃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沿線文化類型豐富,景觀獨特,除了對公路沿線進行遮、擋、透、敞等方式來展現公路兩旁的風光,還對公路進行了節點的規劃設計,可分為4類:
1)迎賓標志性景觀節點:機場迎賓節點、地界標志節點;
2)參與性景觀節點:旅游公路游客休息站、橘果賣場;
3)文化展示性景觀節點:佛山迎賓、洗心橋雞足山佛文化節點;
4)觀光型景觀節點:村觀景臺、旅游公路建設紀念觀景臺、白族田園村莊觀景臺、花橋水庫觀景臺等。
通過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節點文化規劃,為游人搭建起解讀地域文化、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平臺,增強人們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增添道路空間的趣味性、可讀性和藝術性,進一步激發人們沿途觀光、游覽的興趣。
(5)植物體現文化特色
賓川雞足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通往雞足山的旅游公路,其植物選擇也以佛教植物為重,尤其在景觀節點中運用較豐。適合賓川當地氣候特色的佛教植物有:菩提樹、大青樹、地涌金蓮等。
5、結論
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景觀設計從文化出發,對旅游公路沿線的自然環境條件和風土人情的詳細調查,充分吸收當地的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不斷豐富賓川雞足山旅游公路的景觀內涵,提升公路的使用品質。從而創造出自然和諧、風格鮮明、特色獨具的旅游公路景觀效果,為帶動公路沿線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旅游公路的社會經濟效益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