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一盔一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盔一帶”專項整治行動工作總結
為進一步凈化道路交通秩序,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近日,我隊以“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為抓手,在轄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查駕駛機動車未系安全帶、駕駛兩輪車未戴安全頭盔的違法行為,不斷提高交通參與者安全防護意識、文明出行意識,優化道路通行秩序,切實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現將專項行動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細化措施,大力推進。為確保整治取得實效,按照上級部署要求,組織召開整治動員部署會,把握交通管理工作要點,找準重心,明確整治職責,在轄區形成一波整治攻勢,大力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并要求全體民輔警統一思想,按照檢查力度不減、處罰力度不松的標準,全面加強對駕駛機動車未系安全帶、駕駛兩輪車未戴安全頭盔的查糾力度,切實提高整治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重點查糾,強化實效。靈活調勤警力部署,在抓好轄區國省干道、鄉鎮要道、農村公路等重點路段的巡邏檢查密度及安全管控的同時,把重點轉移到城區兩輪車出行密集路段,嚴格路面過往車輛安全檢查,重點對駕駛機動車未系安全帶、駕駛摩托車未帶安全頭盔交通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整治。截止X月X日至X日,大隊共計查處駕駛兩輪車未戴安全頭盔交通違法行為XX余起,駕駛機動車未系安全帶XX余起。
三、廣泛宣教,濃厚氛圍。一是通過向廣大駕乘人員發放宣傳資料,結合陣地宣傳,向駕駛人面對面宣傳駕駛機動車不系安全帶、駕駛兩輪車不戴安全頭盔等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進一步增強汽車駕乘人員使用安全帶、兩輪車騎乘人員佩戴安全頭盔的意識,努力提高安全帶使用率、安全頭盔佩戴率,消除安全隱患。二是堅持將“一盔一帶”宣傳融入到“七進”宣傳中,通過交通安全座談、課堂、組織觀看視頻、發放宣傳冊等形式,濃厚“一盔一帶”宣傳氛圍,切實提升交通參與者的防護意識,引導其擯棄交通陋習,共同維護良好的出行環境。
1、向日葵代表的是健康向上、追求光明以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因為它具有向光的特性,在花盤未成熟以前,它的花盤會始終朝向太陽。這能夠代表那些努力向上、追求光明的人,也能夠代表那些永遠保持樂觀,一直朝著目標努力,永遠不會氣餒的人象征意義。
2、向日葵(學名:Helianthus annuus L.):是菊科、向日葵屬的植物。因花序隨太陽轉動而得名。一年生草本,高1-3.5米,最高可達9米。莖直立,圓形多棱角,質硬被白色粗硬毛。廣卵形的葉片通常互生,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頭狀花序,直徑10-30厘米,單生于莖頂或枝端。總苞片多層,葉質,覆瓦狀排列,被長硬毛,夏季開花,花序邊緣生中性的黃色舌狀花,不結實。花序中部為兩性管狀花,棕色或紫色,能結實。矩卵形瘦果,果皮木質化,灰色或黑色,稱葵花籽。
3、野生向日葵棲息地主要是草原以及干燥、開闊的地區。它們沿著路邊、田野、沙漠邊緣和草地生長。在陽光充足,潮濕或受干擾的地區生長最好。原產南美洲,馴化種由西班牙人于1510年從北美帶到歐洲,最初為觀賞用。19世紀末,又被從俄國引回北美洲。世界各國和中國均有栽培,通過人工培育,在不同生境上形成許多品種,特別在頭狀花序的大小色澤及瘦果形態上有許多變異,并為綜合利用的最好原料。
4、主要分兩大類,食用和觀賞。向日葵種子叫葵花籽,含油量很高,為半干性油,味香可口,供食用。花穗、種子皮殼及莖稈可作飼料及工業原料,如制人造絲及紙漿等,花穗也供藥用。
(來源:文章屋網 )
Abstract: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he art form and ideas of construction convert the design thinking from the abstract into concrete manifestation form, presented in front of us, express and represent the modern landscape charm with its unique form characteristic.
關鍵詞: 構成藝術;概念要素;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思維
Key words: constructive art;conceptual elements;modern landscape design;design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5-0318-02
0 引言
風景園林設計是否只須重視園林技術,有了亭臺樓閣、水景、布置了奇珍異草,就是一個好的園林?對基于藝術與設計的基礎――構成藝術,認為對于園林設計沒有實際用處,不需要其美學理念,從而忽視構成藝術對設計隱含的實際功用。
1 構成藝術的產生及理念
構成藝術是一種美的形式。美是大家所熟知的,它源于藝術,發展于藝術。設計又是什么呢?談到設計還要追溯于20世紀初的包豪斯,當時德國魏瑪市的公立包豪斯學校,也就是后來到設計學院――這個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包豪斯的院長建筑設計家華爾特?格羅斯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口號,使歐洲長時間的現代主義探索最終在此形成了一個完備的體系。正是它孕育出了構成藝術,對后來的形形的設計理念形成了深遠的影響。構成漢語的意思是形成、造成、結構,在藝術上實際就是把形態要素按照形式美的規律進行創造組合。構成概念的產生起源于俄國的構成主義運動,也稱之為“至上主義”運動。包豪斯學院當時啟用了一批受這個思想影響的名家,有表現主義畫家伊頓、構成主義設計師納吉、俄國構成主義、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等,他們對于設計基礎教育的誕生,及后來的藝術設計院校開設的設計基礎課――構成奠定了基礎。伊頓被公認為世界第一位系統地創造現代設計基礎課程的人,剖析了對形態、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與探討;分析形式構成的韻律、結構、規律。包豪斯的構成主義即吸收了構成主義和風格派,又吸收了立體主義的理念,更好地運用形式要素及幾何結構,擺脫了純藝術的目的,致力于純美術與應用技術的共性研究,追求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
構成的理念在現代風景園林中的體現。風景園林設計曾幾何時從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大到城市小到地方,其實對于我們風景園林是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在我們熟知的人類文明歷史長河里,園林的形式就早已呈現。從周文王建的靈囿,到現今遺留下來的歷史明園;西方的古埃及到保存下來的皇家園林都是風景園林設計深深的歷史淵源。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運動對風景園林設計起到一定的影響,現代主義相當程度的受到當時德國國立包豪斯學院構成藝術理念的影響,也就是就是將技術與藝術和諧的統一,而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應很好的將技術與藝術進行統一,對于藝術的設計形式構成藝術理念應更好的掌握融入。
2 構成藝術的形式在實際設計中的運用
構成藝術在很早就被人們出自本能的在運用,比如構成中對稱、分割等元素在傳統的歐洲古典風景園林布局里就有所體現。法國園林均衡而和諧,凡爾賽宮的那份大氣磅礴的簡潔與開闊讓人嘆為觀止,它的整體布局就是以十字形的人工運河為中軸對稱的形式體現,這個刻意雕琢,視野開闊的人造園林,許多地方都是按照嚴格的幾何塊、面圖形布局。圓形、方形、直線、曲線,都被設計營造成水池、草地、道路、甚至琳琳的植物都被修剪成整齊的幾何體造型。繡花式花壇等造型,橘園中的四塊草坪,圖案形式的紋樣進行著重復組合、排列分布,整體看上去都很具有構成藝術的形式美感,宛如一個用植物塑造的重復構成、近似構成紋樣,很具有造型韻律。
構成中抽象的概念元素――點、線、面、體的形態構成要素在風景園林中被運用及體現的比比皆是。這種構成元素在三度空間中以一種具象的可見實物,呈現在我們眼前時就已充分滲透、融入被置換到了風景園林的設計里。設計師伯納德?屈米設計的法國巴黎拉?維列特公園,在結構上就是由點、線、面這種構成的形態要素,形成的疊加呈現了其相互的關聯。屈米用點系統、線系統和面系統的彼此交叉、重疊把原有的南端科技工業城,中部偏北的多功能廳及北部的音樂城合理的組織了起來。30個紅色構筑物,以點的形式安排在了網線交點上。這些鋼結構構筑物的形態就其本身就很具有構成中立體構成的形式,其結構以立構的面材、塊材等的體塊元素的多樣組合。而每一個紅色的構筑物,對于整體的設計都是一個“點”的概念。公園中的空中步道、運河邊帶波浪形頂棚的長廊、林蔭大道、曲徑通幽的小徑以及沙丘園中的波浪形的帶狀場地也是很具有構成藝術中“線”的形式美。分布在內大大小小的主題園、大片草坪、建筑鋪地、水體都以“面”的形式在展現。
構成藝術中形態構成要素――線的形式運用是多樣化的。線在美國福特沃斯市的伯納特公園就有很好的運用。設計師皮特?沃克在方形的場地上以幾何網格的疊加手法設計了草坪、樹林、水池、等場地。通過正交和斜交45°的線型網狀道路,形成了米字型圖案,使綠地的自然空間與公共場所的硬地空間,好比構成中的重復骨骼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該路形成橫向的網,與豎向排列的水池里,管狀恰似燭光的小型噴泉燈,形成了縱橫的對比,妙趣恒生。還有其設計的加州科斯塔梅薩廣場入口處的設計獨具匠心,很具線形發射構成藝術。雙環水池形象地運用了發射構成的同心圓形式展現水電漣漪交錯,為了模仿從中心點傳出的漣漪,通過不銹鋼材料構成了三圈滿溢的同心圓水池,又連續用了三圈整齊的瓷磚步行路,劃分了三圈修剪整齊的草地,強化了漣漪的同心圓圖案效果。肌理是一種構成中的視覺表現形式,可以豐富視覺效果,漣漪的圓環中,大石塊鋪在清淺的水池底部,與滿溢的水面、細密的草地,在不同角度下形成了豐富的肌理效果。設計師通過直線,曲線、肌理的運用加強了美感的層次。
這種運用線構成及構成藝術形式進行的設計,還運用在了其他景觀園林的設計里。如哈格里夫斯設計的辛辛那提校園鸚鵡螺廣場運用的硬地鋪裝紋理。鸚鵡螺這一分型圖形本身很具有分割構成的形式,分割構成可以以數列級數作為漸變分割的手法。本身很具線構成美感的設計里,還運用了大量的細小的魚鱗紋填充在鸚鵡螺自相似的分形結構里,粗細、虛實的線充滿了豐富的肌理構成效果。同樣在辛辛那提校園里還有三條舞動的曲線與直線相交的道路,也充分展現了線的美感,為設計增添了律動的形式美。
位于廣州市工業大道的光大花園,雖然完工的實際效果跟設計效果圖相比略有偏差,但設計者的設計理念還是相當程度的反映了出來,設計者運用了當地地域生長的榕樹根作為元素,以線的形式作為體現,形成步行系統與景觀系統的榕橋,這些飄然凌波的水廊、榕橋把線構成的形式很好地結合在設計里。形態構成要素――體的形式在哈普林設計的俄勒岡州伊拉?凱勒水景,就是很好的立體構成效果。每一個尺度舉大的水墻、水臺階的塊體結構瀑布,就是一個個立構的體塊積聚體,及具韻律感,視覺上加強了水聲轟鳴的心理效應。構成藝術的面構成、重復、近似構成在德國凱賓斯基酒店花園里有很好的運用。彼得?沃克設計里的植物、道路、修剪整齊的綠籬、草坪,就似融入了構成藝術的形式,對形態構成要素的點、線、面空間進行實體置換,完成的一幅植物景觀的重復構成。灰色道路形成的垂直、水平的井字形形成了重復構成的骨格線。其間的每一個單位空間里,是一個個規則的基本形,通過黃楊綠籬進行了線性的圍合,形成這個相對封閉的單元空間。以線形活潑形式呈現的貫穿其中的灰色步行道并沒有對分這個單元空間,而是用對稱與均衡的構成形式斜分了這個單元格,使左右空間形成倒置的面變化,巧妙處理了呆板的構圖。這組斜切線也起到了構成藝術中行列移動的骨格變化形式,使看似呆板、重復的步行道以活潑靈動的形式呈現。三角形紅色碎石地面和綠色草地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的構成形式,修剪成立方體的紫杉籬成點的形式也靈活地分布在各個基本形空間里,重復地使用,使得較單調的重復構成更趨于靈活的近似構成表現形式。整個設計通過數個這樣規整的正方形景觀單位,進行了重復、近似、色彩對比等的構成藝術處理,使設計平淡的場地增添了活力。構成藝術中肌理構成、近似構成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順德美的總部大樓前的景觀設計就具有一定的肌理和近似構成的形式美感。這個設計構思源于嶺南地域特色的桑基魚塘,設計者運用近似的手法將土地肌理延伸成水景,綠地,硬地鋪裝。通過道路、棧橋形成的網格,分割成近似構成似的幾個基本形塊面,每個近似形中分布了形態各異但又不同形式的水景,綠化種植區的綠地、硬質小廣場的鋪裝、以及采光井。使得每個形態各異的區域帶給人們豐富的肌理層次感受。
3 結語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構成藝術的形式、理念,在現代風景園林中的運用是非常鮮明的,許多有名的風景園林設計就是融入了構成藝術語言呈現出來的,并在重視功能作用、空間多用途的同時也重視著美的作用。雖然在風景園林里一般不能直接看到,書本上純粹的構成藝術,但卻也能感受到這種構成藝術的存在,這說明構成藝術的手法實際已充斥在了現代風景園林的設計里,其理念不單被納入到造景的元素里,同時也滲入到了整體的設計思維里。構成藝術的抽象視覺元素點、線、面、體純粹而又基本,構成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概括而又變化多樣,這一切同時又蘊含著無限美的可能性。當它們被賦予現實的形態呈現時,其表現形式是可以無限多樣的。現代園林設計應順應著這一趨勢,在保持實用性的同時也要更多關注美帶給人們的精神氛圍,輔助風景的作用性。通過構成藝術的啟迪,將構成藝術的抽象概念轉化成現實形態,使得表現形式可以無限多樣,相應的設計將可以賦予多樣的形式和生機,并將使得風景園林的設計主題,創意構景更加豐厚多彩。
參考文獻:
[1]李友友,栗軍,李根京編.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精編規劃教材《設計構成》.
[2]林墨飛,唐建,于玲編.中外名園欣賞[M].
[3]馬克辛,李科編.高等院校環境藝術設計系列教材《現代園林景觀設計》.
[4]孟剛,李嵐,李瑞冬等編.城市公園設計[M].
從令人眼花繚亂的NGFW產品中,企業用戶又該如何分辨呢?如果僅參考Gartner對NGFW的定義,企業很可能會因為有限的認知而采購到在技術上有局限性的產品。在2009年,Gartner的定義只是認為傳統防火墻(FW)應該進行一次全面升級,以適應互聯網帶來的新的安全威脅。但當時,整個安全業界對云計算、Web2.0、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認知還遠遠不夠,從新技術變革的角度來看,僅做到“升級”顯然不足。
誤讀產品定義:掛羊頭 賣狗肉
在三十余年的發展史中,防火墻類產品經歷了從最初的軟件形態的防火墻到基于ASIC專業硬件的防火墻,再到將各種安全防護和管理功能融合的UTM類防火墻,直至采用多核芯片、分布式架構實現百G甚至TB級吞吐量防火墻的變革。傳統防火墻的每一次演進,幾乎都可以通過硬件平臺的更新和功能的疊加來實現,只有NGFW對傳統防火墻的管理機制提出了全新挑戰。
Gartner之所以提出NGFW定義,主要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在讓傳統防火墻的管理機制變得無法勝任新的網絡變化。Gartner認為,NGFW必須基于“用戶+應用+內容”的管控基礎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將這樣的需求展開,可以看到NGFW首先依舊需要具備防火墻的基本功能,如NAT、VPN等還是NGFW的立足之本,而應用識別能力則將成為NGFW的最核心的本質特性,此外還需要NGFW與IPS功能深度集成,而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進行簡單的功能疊加。當然,Gartner還在其定義中要求NGFW提供智能聯動、智能分析等輔助功能,這些功能對評判NGFW類產品的總體價值也很有意義。
目前,在市場中可以看到的一些產品顯然并不符合這樣的定義。部分廠商誤讀了“應用識別能力”在NGFW中的核心價值,依舊在采用傳統防火墻的“功能疊加法”制造“下一代防火墻”,比如一些加入簡單的應用識別功能、威脅防控功能的產品也被命名為“下一防火墻”,甚至還有一些廠商在基于DLP產品做NGFW。當前可以看到的普遍問題是:一些在傳統防火墻技術領域頗具實力的廠商,雖然已開始在其NGFW產品中支持應用管控,也具備了一定的威脅防護能力,但應用識別的數量還相當有限;而一些在上網行為管理技術方面頗具實力的廠商,雖然能讓其產品具備較強的應用識別和管控能力,但安全防護能力卻偏弱,部分產品在開啟威脅防護功能后甚至會出現基本不可用的現象。
萬變不離其宗:有原則 有挑戰
NGFW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更精準的訪問控制防火墻。盡管定義發生了變化,但是NGFW依舊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演進規律。華為企業網絡產品線的安全產品總經理左文樹指出,判斷真假NGFW,首先要了解相關產品是否具備訪問控制能力,是否具備威脅防護能力以及其性能是否足以支撐企業未來的業務運行。“從最初的簡單訪問控制到基于會話的管控,再到基于應用、用戶和內容的管控,防火墻的演進都是為了實現更有效、更精確的訪問控制;從最初為了將網絡隔離成一個個可獨立管理的網段到后來逐漸增加了DDoS防護、入侵檢測等威脅防護功能,防護功能不斷整合到防火墻的平臺上都是為了借助更多的威脅防護手段,不斷擴大防護范圍;用戶的業務需求也在不斷提升,不斷需要防火墻提升性能以支持這種需要,這往往需要硬件和軟件平臺的雙重改造來實現,不可能僅通過軟件升級來實現。”左文樹表示。
向日葵和郁金香放在一起代表向往光明,追求忠貞不逾的愛。
向日葵,是菊科向日葵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到3、5米。莖直立,圓形多棱角,質硬被白色粗硬毛。廣卵形的葉片通常互生,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頭狀花序,直徑10到30厘米,單生于莖頂或枝端。
郁金香,百合科郁金香屬的草本植物,是土耳其、哈薩克斯坦、荷蘭的國花。花葉3到5枚,條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狀,花單朵頂生,大型而艷麗,花被片紅色或雜有白色和黃色,有時為白色或黃色,長5到7厘米,寬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分形;天線;饋點;迭代
中圖分類號:TN82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02
【Abstract】A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is a low profile, small size and can be easily made. In order to get the multibands, sierpinski geometry is introduced on the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s. the fractal structures are generated by a recursive process,they can produce a very length or a wide surface area in a limited space.Consequently,fractal structures can give rise to miniaturized wideband antennas having radiation patterns and input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e larger antennas. The microstrip sierpinski antenna can be used in the WLAN,Bluetooth and WiMAX.In this paper,we researched the iteration design of sierpinski geometry and the location of feed point, analyzed the proper feed point as to this sort of microstrip antenna.
【Key words】fractal; antenna; feed point; Iteration
0 引 言
微帶貼片天線是一種體積小、效率高、制作簡單的天線。隨著科技的日益更新,單頻帶的天線已經不具有可適用性了,所以對于多頻帶天線的設計及需求就顯得很迫切。以前的多頻帶天線是通過在輻射貼片上開出數個縫隙來實現多頻帶,但是這樣容易導致相鄰頻帶的間隔很大,文獻[1,2]。所以為了實現更高更多的頻帶,在微帶天線的輻射貼片上引入了分形結構。“分形”一詞來自拉丁文“fractus”,意思是分裂。在1975年Benoit Mandelbrot第一次應用“分形”這個詞。分形是一種組成部分以某種方式與整體相似的形體。它具有自相似性和伸縮對稱性,文獻[5]。利用上述特性可以實現一種應用于多系統的天線。另外實現天線多頻帶的方法還有增加天線的輻射單元、增加調諧器件例如變容二極管,文獻[3]。Sierpinski分形的原理是取一個方形貼片,并分成九個同樣大小的方形,中間一個方形被挖空。剩下的八個可以繼續被分成九個更小的方形,中間一個繼續被挖空。依此一直下去,這種過程被稱為迭代。如圖1所示: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迭代來增加天線的諧振頻率。因為一個方形貼片被分成更小的單元并從中間挖空時,剩余的貼片會各自相互獨立,輻射各自的諧振頻率。由于被挖空的部分沒有輻射貼片,所以饋帶線的饋電位置對天線的性能就有重要的影響。
從圖2中可以看出,天線的回波損耗在-10dB以上,大多數功率被反射。因為在零次迭代中,輻射貼片被整個微帶貼片覆蓋,沒有縫隙來產生輻射,因此改變饋電點的位置不會對天線的性能帶來明顯的改善。
關鍵詞:學田;田租;生計方式
中圖分類號:K29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11)05-0169-06
一、《黔記》對學田的記載
在傳世的規范史料中往往對各民族的生計方式語焉不詳,這就會給探討各民族生計方式的歷史變遷造成極大的困難,也使得以往的研究很難在這一領域獲得較大突破。有幸的是,某些私家撰著的地方志由于較少受官方編輯體例的規約,因而能保存下一些反映各民族生計方式的珍貴史料。近年來,筆者在校釋《黔記?學校志》的過程中,十分欣慰地發現,該書對明代貴州各府、州、縣、衛學田的記載,恰好可以作為探討明代貴州各民族生計方式的可靠資料。筆者僅就其中的典型例證稍加解讀,以饗今天的讀者。
《黔記》成書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3年)。該書的作者郭子章當時出任貴州巡撫,并受命指揮“平播之役”中的貴州軍務,其后又主持了戰后的恢復工作,因此作者對貴州各地風土民情的了解十分詳實可靠。《黔記》正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一部私家撰述的貴州通志。傳承至今的《黔記》文本中,最早、最可靠者首推萬歷年間的刻本,北京圖書館有該善本收藏,目前該善本已由北京圖書館影印出版。本文的探討就以該影印本為工作底本。
統觀《黔記》,全書共計六十卷,其中第25、26兩卷的內容已遺失僅存編目。該書從歷史、輿地、行政區劃、貢賦、職官、兵戎、藝文、人物和土司等眾多方面,對明代的貴州省情做了全面的介紹和資料匯編。其中的《學校志》則是對明代貴州各府、州、縣、衛官學資料的系統匯編。《學校志》編在《黔記》的第16、17兩卷,編修的順序是以當時貴州的分巡道為線索。在《學校志》中除了介紹各地儒學的位置、規制、有關碑記和變遷沿革外,還詳實記錄了各級儒學所擁有的學田,本文的探討即以這些學田檔案為依據。
《黔記?學校志》對學田的記載極為翔實、精準,其內容的涉及面極廣。《學校志》原文共計37000多字,而其中專門記載學田的資料就多達7600多字,占《學校志》總篇幅的20%以上。更值得慶幸的是,該志對學田的記載不僅無一遺漏,而且所收載的資料能做到入鄉隨俗,直接收載當地的方言土語,按原貌直書其生產生活實情,因而能為探討各地各民族生計方式的實情和生態背景提供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該書對學田資料的記載很有規律,一般都是先載學田的田畝確數,次列學田所在的位置和四至,再詳列租稅收入,最后再具體說明所收租稅的用途。除此之外,該志還盡可能地收載有關學田置辦人、承租人的資料,甚至連租佃糾紛及學田收入的變動都能獲得精當地表述。毋庸置疑,在明代浩如煙海的史志典籍中,能如此認真記載學田資料的著述實屬不可多得。因而筆者希望通過對這一珍貴史料的解讀,去透視貴州各地各少數民族生計方式的差異,目的是為今天的讀者提供有關明代貴州生態實情的可靠資料和生態維護經驗。
本文選定的切入點是:農作物的品種和計量單位。明代貴州的各少數民族中,維持生計所種植的作物和飼養的動物各不相同,而這些產品又是學田收取租稅的對象,因此只需關注農作物的物種及計量方法上的差異,就可以間接地獲知當時貴州各民族的生產實情;同時,從租佃人的權責義務以及相關變遷中,還可以透視當時各民族的生產組織狀況;此外,租稅的品種和租稅完納的登記又可以折射出租佃關系中隱含的民族文化事實。正是通過上述幾條途徑的解讀,筆者得以確認:貴州境內的各世居民族,無論是彝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抑或是水族、仡佬族,在生計方式上他們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明代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比今天更為顯著,但是,明代貴州各民族的的生計方式和當代的生產方式之間又存在著十分明晰的傳承關系。透過這樣的關系分析,我們不僅可以深化對今天貴州各民族生計方式的認識,還可以復原明代貴州各民族的生計實情。以下僅就兩種特定的生計事實舉例說明。
二、彝族回族與莜的種植
《黔記?學校志》載:“烏撒衛學田:貳拾伍畝。壹分在黑張站,歲納米伍石,折征銀叁兩;壹分在野馬川,歲納米叁石肆斗,折征銀貳兩;壹分伍畝在西屯,歲納米貳石伍斗,折征銀壹兩伍錢。地:壹段在上壩,壹段在下壩。正德十一年,御史鄺約批準開墾,共壹百六拾貳畝,每畝納銀貳錢伍分;壹段在簸箕灣,每年納叁石;壹段在回回營下壩,每年納莜租九成銀六兩,以供春秋二祭。店叁間,在城東關,每月納租銀壹錢。”
上述引文中,烏撒衛學田的分布地基本可以確考。其中的“黑張站”即為今貴州省赫章縣縣城;“野馬川”位于今天貴州省赫章縣的野馬川鎮;“西屯”則位于今貴州省威寧縣城西;“上壩”與“下壩”則在威寧縣城以東;“回回營”今改名為“撒拉西”,位于今天的貴州省赫章縣東部,在畢節至赫章的公路沿線。統觀上述學田的位置,大致都分布于從明代的畢節衛城到威寧衛城之間的驛路沿線。這顯然是出于便于收租和管理的需要而有意安排的結果。但盡管如此,這些學田的所在地分布不免太散,距離烏撒衛衛學所在地都較遠,佃戶運送租糧將極其困難,而這正是學田田租往往需要折合成銀兩征收的原因之一。
烏撒衛學田所收納的田租表面上雖然要求交米,但卻可以用銀子折算。除了運輸的原因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于,烏撒衛的防區即今天的赫章縣和威寧縣山高坡陡、氣候寒冷,即令其中海拔最低的地帶如赫章縣城和野馬川等地,其海拔也已超過1500米。在這樣的地段種植稻谷,收成沒有保障,以至于上述引文中提到:5畝田所收的租谷不過貳石伍斗而已,由此可見其產量的低下。如此不適合稻谷生長的地區卻也強制種植了稻谷,這顯然事出有因。明代的稅收制度中規定把稻谷作為“正色”(北方地區為麥),將其他糧食作物作為“折色”,米不但價值高而且還是計價的標準,因此只要可能,百姓都會想法設法種植稻米。而烏撒衛沿線又是屯軍區,為了照顧漢族屯軍們的飲食習慣,屯軍和當地各族百姓都盡其可能種植稻米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正因為如此,烏撒衛的學田也受其影響,盡可能購置水田和種植水稻,但不言而喻的事實則在于,這種強行種植的水稻產量沒有保證,生產成本也很高,對當地而言,這其實是一種有違生態背景的生產決策,僅僅是出于遵循朝廷政策規定的需要才得以勉強推行。
至于學田中的旱地則是當地糧食的主產地,上述引文“壹段在簸箕灣,每年納莜叁石;壹段在回回營下壩,每年納莜租九成銀六兩”。文中提到的納“莜”雖是學田田租記載中的特例,但卻是當地糧食產品的大宗。只有認識到烏撤衛學所處地的生態特點,以及境內彝族、回族的生計方式后,才可能理
解:烏撒衛學的部分學田為何要以“莜”作為田租的完納品種,因為它是當地生態環境和生計方式復合作用下的必然現象。事實上,在當地的旱地作物中除了莜和燕麥外,其他糧食作物都難以做到穩產和高產。
烏撒衛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治所舊址在今天貴州省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城,其當時的防區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威寧和赫章兩縣。烏撒衛儒學在城內,即今威寧縣縣城內。該衛學建于正統八年(1443),萬歷十年曾一度遷往城內的城隍廟,十八年又遷復舊地。烏撒衛防區潮濕多雨,相關史料均有記載。(饋州名勝志》載:“烏撒諺日‘烏撒天,常披氈,三日不雨是神仙’。”這一記載中提到的“批氈”正是指當地彝族、苗族對這一特殊氣候環境的適應方式。所謂“批氈”就是用羊毛搟成的粘片披在身上做外衣,其功用既可御寒,又相當于今天的雨衣,批氈可使人免于被雨淋濕。因而常“批氈”恰好是對當地多雨多霧氣候環境的適應。
明代著名才子楊慎游經烏撒時曾留下了《烏撒苦雨詩》:“搖扇才經赤水日,披氈忽逢烏撒天。眼見渫云且未霽,足躡弱泥殊不前。天時人事莽牢落,鄉夢客愁空糾纏。古來路難寧有此,楊岐阮籍徒潸然。”四楊慎還另有《烏撒喜晴詩》云:“易見黃河清,難逢烏撒晴。陰霾既已豁,險道況初平。蜀日杳千里,滇云惟十程。江花與江草,異國看云生。”由此可見,明人對烏撒氣候的認知正表現為“低溫多雨”,而這樣的氣候條件恰恰最適合莜的生長。莜,即蕎麥,是一種喜涼爽、喜濕的旱地糧食作物。它生長期極短,60-90天就能成熟,而且它適應性廣,春、夏、秋三季均可以播種。但蕎麥為短日照作物,喜涼爽濕潤,且需水量很大,蕎麥的需水量比小麥多一倍,從開花到收獲期間的需水量也比出苗到開花期間多1倍,開花盛期是需水臨界期,蒸騰系數一般為450-630。蕎麥的整個生長周期每畝需水760~840m3,遠比其他作物費水。顯然,烏撒衛防區的氣候條件適合莜的生長,因而學田中以“莜”為地租是當地生態環境所使然的結果,同時,以“莜”為地租也是當地各民族生計方式的體現。
《黔記》第59卷“諸夷”卷載:“羅羅……自順元、曲靖、烏蒙、烏撒、越皆此類也”,由此可,確知,今天彝族的先民即羅羅是烏撒衛的主體民族;又,上述《學校志》原文中提及“壹段在回回營下壩”。所謂的“營”,此處特指烏撒衛屬下的屯防營,該營以回回為名,顯然其駐軍是回族。由此可見,今天威寧縣境內彝族、回族、漢族并居的格局在明代中已經定型。據明代典籍所載,貴州彝族的傳統生計方式中,蕎麥的普遍種植乃是其特色。貴州彝族地區是著名的高寒山區,大部分彝族地區采用“耕山到處皆憑火,出入無人不用刀”的耕作方式。由于山高坡陡,水田數量有限,彝族地區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只能是低產和早熟的旱地農作物,養子和燕麥就是當地農作物的代表。
“”在彝語稱“谷”,分為“谷處”和“谷次”兩種,即甜蕎和苦蕎。在彝族的飲食習慣中,通常是把蕎和燕麥炒熟后磨成粉,加水調成糊狀或餅狀食用。此外,苦蕎還可以作成蕎飯,甜蕎則制成蕎粑食用。而蕎酥則是以炒熟的甜養粉加上油和糖或蜂蜜制成的美味食品,當年烏撒所產的蕎酥還曾是上供朝廷的貢品。正因為蕎在威寧的彝族生計方式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這就難怪在學田收租時也要以蕎作為收租對象。
值得一提的是,回回營給學田提供的租稅也是繳納蕎,這就另有深意了。回族一般而言具有很強的地方適應性,他們所采用的生計方式大多跟臨近的其他民族相類似,當回族被征發到烏撒衛屯戍后,很自然地也會向當地彝族學習種養和食用蕎。因此,回族繳蕎作為地租不僅能反映出當地的生計方式和自然環境,同時,也可從中窺見回族對新生產環境的適應。
綜上所述,明代烏撒衛的學田雖說是為了普及漢化教育而設,但當地彝族和回族的生活習慣卻在學田田租的征收中反映出來。以蕎做地租不僅表明貴州高寒山區農作物的特色,還可以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特色。直到今天,蕎依然是威寧、赫章地區彝族、回族、苗族的主產農作物之一。威寧還被譽為“蕎鄉”,威寧人在種植蕎的基礎上發展起了“蕎米”、“蕎面”、“蕎酥”等系列特產,尤其是“蕎酥”更是海內揚名,這也印證了貴州的民諺“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寧、畢節苦蕎粑”。
三、侗族苗族與糯稻種植
《黔記?學校志》載:“清平衛學田壹分在密西寨,租米壹百陸拾伍秤,內捌秤肆拾斤田荒,實壹百伍拾柒秤,隨田糧貳斗。嘉靖十三年巡按王杏置;壹分在中寨,租米壹百手,正德七年鄉官孫瀚置;壹分在上五堡,租米伍拾手,嘉靖年間本衛百戶朱晟置……壹分在平若寨,租米伍拾手……”
又載“思州府學田……萬歷三十年,子章發銀伍拾兩,檄府典民人王相、曹金龍、弁俸、王進忠、張應宗、楊再榮田,其五十(禾老),歲納草米壹百伍拾邊,該收市斗谷貳拾伍石,令各民領種,秋成納谷貯倉,資贍貧生……”
上述引文中較為特殊之處在于:《黔記?學校志》所記錄的共23所官學學田僅有此兩所學田中出現了以“手”和“邊”為計量單位的田租,如“租米伍拾手”、“歲納草米壹佰伍拾邊”等,而其余的21所官學學田均采用諸如“升”、“斗”、“石”一類的容量單位和“秤”、“斤”一類的重量單位去確定收租的數量。“升”、“斗”和“石”為古代常用的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秤”和“斤”也是常見的重量單位。但“手”和“邊”則是貴州各少數民族特有的糧食計量單位,因此在一般的史書中極為罕見。
據調查獲知,“手”和“邊”乃侗族及鄰近的苗族所普遍采用的糯谷計量單位。據此,上述引文中所提到的“手”和“邊”之處的田地不僅可以肯定是由苗族或侗族承租,而且可以確知所種糧食作物非糯稻莫屬。而清平衛和思州府的學田既然田租用“手”和“邊”計算,那么這正好說明這兩衛所在地必然有大批的侗族或苗族定居,而且是按照他們的生產習慣和生計方式為學田生產糧食。因此,文中提到以“手”和“邊”為收租的計量單位,不僅說明當地種植了糯稻,還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當地的侗族和苗族與這兩地的儒學建立了十分密切的交往關系,這應當是該地各民族文化相互接納傳播的有力證據。
侗族和苗族之所以要用“手”和“邊”去計算糧食的數量,是與他們所采用的較為特殊的稻谷收割、晾曬方式息息相關的。由于侗族和苗族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得他們選擇了特殊的稻谷品種,即糯稻,而糯稻的種植又進一步決定了他們采用較特殊的稻谷收割和晾曬方式。
侗族和苗族所種植的糯稻是耐陰冷、耐濃霧、桿高、桿硬又耐水淹的特種糧食作物,培育出這樣的特種糧食作物正是這兩個民族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不過,糯谷很難脫粒,加上所處的地區濕度又太大,為了確保糯稻不霉變出芽,他們種植的糯谷都必須整穗摘割,在田間捆成把,才利于置于木架(即禾晾)上晾曬。又為了利于運輸,這樣的糯谷把還需要將幾把捆成一束,于是,成年人一只手可以緊握的糯谷谷穗很自然地就被侗族和苗族稱為“一手”,兩手或四手捆成的束則被稱為“一邊”,憑借《黔記》中有“手”和“邊”這兩個計量單位的存在,其背后所隱含的民族文化和生態背景信息也就得到了
間接的記載。
至于其他各府、州、縣提到的“斗”“石”等計量單位所反映的生態內容則有所不同。這些計量單位只適用于粘稻,因為粘稻可以在田間脫粒,無論是按容量計還是按重量計,產量都容易計算。不過,由于貴州各地濕度差異較大,粘谷的晾曬在某些地區要晾至干透也有困難,因而,凡是稻谷不容易晾干的地區,往往習慣于用“升”、“斗”、“石”這類容量單位去確定糧食數量;而稻谷容易晾干的地區則習慣于用“秤”、“斤”這類重量單位去確定糧食數量,為的是避免田地收租過程中雙方的爭執。只要了解了這一情況后,我們就可以從各學田田租的計量單位中間接獲知:當地是否潮濕、晴天是多是少等有關氣候環境的信息。
上述引文中提到清平衛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治所舊址在今貴州省凱里市萬潮鄉。防區范圍在凱里市的西北、麻江縣的東部及其毗連的黃平等地。思州府明初為思州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改為府,府治在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即,清平衛和思州府的舊址都在今天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黔東南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邊緣,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巒疊嶂,山地侵蝕強烈,海拔落差大,大山垂直陡峭,自然生態環境多樣、氣候條件多變。生活在這一帶的侗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培育出了多種適合當地氣候和生態環境的糯稻品種,并且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侗族苗族居民始終種植糯稻食用糯米。
侗族苗族所培育的優質糯稻品種具備如下一些特異的生物屬性。其一是稈稿分孽強、耐水淹,水田積水超過半米也不會干擾這些糯稻品種的正常生長。種植此類糯稻的各個民族都對稻田實施泡冬,終年儲水10到18厘米深。為的是拉平大氣降水的不平衡性,在坡面梯田上儲備雨水就能確保糯稻穩產和豐產。其二是這些糯稻品種極度耐陰、耐冷,可以在深山密林中種植而不會減產。這樣的生物屬性對生息在亞熱帶山地叢林中的苗族和侗族而言,是最具適應能力的糧食作物。其三是這些糯稻品種都具有抗病抗蟲防范鼠雀危害的生物秉性,谷穗上長有長芒,即使結冰、下雪稻谷都不會凍壞。更由于不會掉粒和芒長,鼠雀也很難偷食。總而言之,黔東南的侗族苗族出于對其“所處自然與生態系統的高效適應”,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就必然要選育具有上述生物屬性的糯稻品種,使得他們能“成功地規避所處生態環境的脆弱環節”。種植這樣的糯稻品種會使得侗族苗族的生計方式與其他民族拉開很大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其實是因地制宜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學田收取以“手”和“邊”計量的稻谷為田租,《黔記?學校志》所載僅是表象而已,在這一表象背后,只要我們認真發掘,就能透視出當地的自然與生態特點來,也能從中發現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創新。
正因為種植糯稻對侗族和苗族所處的生態環境而言具有極高的適應能力,因而這兩個民族的傳統生計不僅在古代早就定型,而且在《黔記?學校志》中得到如實反映。甚至到了今天,在黔東南苗族侗族中,個別地區還延續著與明代相似的生計方式,以至于在今天的田野調查中還可以對《黔記?學校志》的記載加以印證。例如今天的部分侗族在估算稻田的產量時仍然是以“把”“手”為單位,他們在口頭上會說“每畝田年產多少把”,或者說“某塊田今年有多少手的收成”等等。侗族和苗族傳統生計的生命力旺盛,由此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憑借清平衛和思州府的學田田租形式,我們就可以得知:當時兩地學田所在地區的稻田生產應當是粘谷和糯谷同時并存,漢族屯軍及漢移民主要種粘谷,因而由他們租種的學田也是交粘谷作為田租,對應使用的計量單位就是“秤”、“斤”或者“斗”、“石”。而當地的侗族和苗族所租種的學田種植的卻是糯谷,糯谷以手和把的谷穗形式晾曬和收藏,因而侗族和苗族所產糯谷就以“手”、“把”和“邊”為計量單位。總而言之,表面看來各學田的田租資料記載僅僅存在單位上的細微差異,但它卻可以生動地反映出明代貴州不同民族的生計方式和所處生態環境的差異。
《金匱要略》復方提取溶劑的選擇是仲景方劑的重要特色,是方劑發揮臨床療效的基礎。分述了復方提取的各種溶劑的選擇及溶劑在方劑中的作用,對中醫臨床的現代研究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對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及新藥的研制、開發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 《金匱要略》 溶劑 中醫藥現代化
方劑是中藥的精髓,是中醫臨床治病、中藥用藥的主要應用形式,體現了中醫治病的辨證論治理論,在臨床應用中如何充分發揮方劑的功效是中醫治病臨床療效優劣的重要決定因素。而復方的準確有效的提取方法是方劑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現在湯劑仍然是最主要的劑型,所以在目前進行的探索研究中, 應充分注意煎藥溶劑的運用與臨床療效的內在關系。不同的煎藥溶劑因其性質的差異及對藥物溶解度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臨床作用,這一點在《金匱要略》中多有獨到之處,對指導臨床頗有意義,對中藥現代化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1 溶劑的選擇
《金匱要略》湯劑溶媒的選擇可謂匠心獨具,它并不拘泥于統一的水劑煎煮,而是有水、酒、蜜、醋等多種溶劑,或是產生協同作用,或是發揮溶劑本身的功效,或是降低毒性、緩和藥性。
1.1 水類溶劑水可溶解中藥材中的生物堿類、苷類、有機酸、鞣質、蛋白質、糖類、多糖類(如果膠、黏液質、菊糖、淀粉等) 及無機鹽等,對中藥材細胞的穿透力強,是煎煮藥物的常用溶劑。水質有輕重,性有動靜,味有偏勝,氣有厚薄。張仲景充分利用其氣味陰陽、升降浮沉的各自特點,巧妙地參與方劑的組成。
1.1.1 泉水
乃從地下涌出之水,澄澈清甜,富含鉀、鈉、鈣等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味甘性涼,有養陰利尿、導熱下行之效。如主治百合病的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泉水可下熱氣、利小便,與方中諸藥共奏清潤心肺之效,使陰復熱退,百脈調和。
1.1.2 甘瀾水
又名勞水,即將水反復揚起千萬遍,至水出現大量的小水珠。水性咸,而重勞之,則甘而輕, 李時珍認為甘瀾水“甘,平”,所以甘瀾水不助腎寒之氣,而有補脾胃之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用甘瀾水煎煮,助茯苓利水,治水邪上逆,助桂枝降沖逆,配補益之藥達扶虛之功。
1.1.3 井花水
亦稱井華水,乃清晨時先汲的井水。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井華水其甘,平,無毒”,有通竅清熱之效。如風引湯為重鎮潛陽、清熱息風之劑,用井花水煎煮, 即取其滋陰潛陽、通竅解熱之意。
1.1.4 漿水
又名酸漿、酸漿水、米漿水,即取炊熟粟米,浸冷水中,待五、六日生白色泡沫時,濾出待用。其“ 味甘酸而性涼”(《本草衍義補遺》),有調中和胃,化滯止渴之功效。如解毒活血排膿的赤小豆當歸散、治牡瘧的蜀漆散、治腳氣沖心的礬石湯,均用漿水煎藥, 或送服藥物, 或煎取藥液浸腳。再如治干嘔、吐逆、吐涎沫的半夏干姜散,以漿水煎藥頓服, 充分利用漿水善行的特點,助宣通化滯物,用其性涼入血分之性,以解熱。
1.1.5 泔水
即淘米水,其能“善解熱毒, 兼能助胃”(《本草綱目》)。《金匱要略》治食啖蛇牛死方后“以泔水洗頭,飲一升愈”, 即取其清解食物中毒之作用。
1.1.6 東流水
長流水向東流者稱為東流水,是指水流途經之地長者,多指江水而言。《本草衍義》謂其“性順疾速,通膈下關”。 《金匾要略》澤漆湯用東流水煎藥,治療咳嗽上氣,取其下行之意。
1.2 蜜即蜂蜜。性甘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各種無機鹽、有機酸、各種酶素以及特殊的礦物質,有補虛潤燥, 解毒止痛,緩和藥性等功效。如烏頭湯、烏頭煎、烏頭桂枝湯諸方, 皆取蜜與烏頭共煎,可降低烏頭毒性,緩和其藥力,延長其藥效。
1.3 酒乙醇是良好的有機溶劑,藥物的多種成分,如生物堿及其鹽類、苷類、鞣質、揮發油、樹脂、糖類及部分色素等,皆易溶于乙醇中。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味苦、甘、辛,性溫,有活血逐淤,以行藥勢之功。酒又分清酒、白酒,清酒性辛甘,有散結作用;白酒其性輕揚,可載藥上行發揮藥力。如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均用白酒煎, 即取其溫通上焦陽氣作用;而芎歸膠艾湯,以清酒煎煮,借其溫經行藥之力;下淤血湯以酒煎,是取其引入血分,助行藥勢之功;紅藍花酒以酒煎,則取其活血化淤、行氣止痛之意;鱉甲煎丸用“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制丸,酒能行藥入血分,增加活血逐淤作用。
1.4 醋 苦酒,即現代所稱的醋, 味苦,性溫,能散淤、止血、理氣、止痛、消食、解毒、開胃。如苦酒湯用治咽喉生瘡,即取其消腫斂瘡之意。而芪芍桂酒湯用治黃汗, 借苦酒之力,引藥入營血,以清在營之熱。烏梅丸以苦酒漬烏梅, 既能增強烏梅之酸性, 使蛔蟲得酸則靜, 又可引藥入經,直達病所。
1.5 人尿健康人的小便,10 歲以下兒童之小便名為“童便”,味咸、性寒,能益陰降火, 止血消淤。《金匱要略·雜療方》治馬附及一切筋骨損傷方載:“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內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滓,分溫三服。”此方取尿與酒作為溶媒,具有活血消淤通脈等作用。
1.6 馬通汁如柏葉湯“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 馬通汁可引血下行以止血。
2 探討
以上僅僅整理了一些《金匱要略》中復方的提取溶劑的選擇,不同的方藥在不同的溶劑中煎煮所發揮的效果是有區別的。《金匱要略》在辨證論治、 配伍組方思想指導下,溶劑參與了方劑的組成, 作為整個方劑中的一部分進行應用,使方劑在整體上增加療效、減少毒副作用、延長藥效等。溶劑的選用有其獨到之處,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古代臨床經驗, 通過辨證,因勢利導,或使邪氣下泄之,或用其宣通之性,或用其補益之功,靈活配伍,不拘一法,使藥物達到其精妙之用。
《金匱要略》方中溶劑的選用是與辨證施治密切相關的,巧妙地運用了藥物的溶解性和溶劑的性質,采用不同的溶劑,不同的溶劑用量,直接影響了方劑的臨床效果。一方面利用溶劑對方劑中各組成藥物的最大效率的提取,同時也充分利用溶劑本身的特性和功效,如烏頭、附子等含生物堿的藥物易溶于酸性的醋中;含酸性成分的藥物則易溶解于堿性湯劑中,如甘草中的甘草酸在堿性湯液中可溶出95% 以上,從而使方劑發揮更好的臨床效果。目前臨床上煎藥溶劑的運用過分單一,也是影響藥效發揮和療效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應該對經方中溶劑的應用原意、方法特點作進一步的探討,研究煎藥所用溶劑與臨床療效的關系,深入理解各種溶劑在方劑中的辨證作用,在臨床中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溶劑,并將這一思路推廣至其他方劑,同時認真總結臨床中的應用反饋,汲取其中科學精神和有益成分,挖掘其中蘊含的科學內涵,使《金匱要略》中的方劑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2021年上半年XXXX深入農村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和“美麗鄉村行”巡回宣講活動共31次。進農村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交通安全宣傳18次,利用清明、五一、端午、六一等節假日假期節點到各鄉鎮十字街開展農村交通安全宣傳,以“一盔一帶”“農用三輪車禁止載人”等內容為重點,詳細講解了駕乘車輛不系安全帶、騎乘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不佩戴頭盔、無證駕駛、無牌上路、酒駕、人貨混裝車輛的危害性等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和后果,并結合身邊發生的典型案例,以案說法,警示教育大家要做到知危險會避險,引導群眾切實增強交通安全意識,提高自我防護意識。
大隊充分利用農村超市、農商銀行、鄉政府門口等有LED顯示屏的地方投放“車靠邊、人撤離、即報警”、“拒絕酒駕”、“一盔一帶”等宣傳提示語,提醒廣大駕駛員拒絕分心駕駛、嚴禁酒駕、超員、超載,做到文明駕駛,安全出行。
還利用“農村大喇叭”廣播范圍廣、宣傳效果好的特點,結合轄區農村道路交通事故案例,編制通俗易懂的農村交通安全宣傳資料,將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農村交通安全常識及酒后駕駛、一盔一帶、分心駕駛等違法行為危害性等方面內容傳遞給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