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世界貿易組織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題】比較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China''''smainland
一、兩岸學歷互認問題的提出
臺灣“采認”大陸學歷問題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10月,當時臺灣“教育部”首先對外宣布將“采認”大陸73所高校學歷,并開放島內青年赴大陸“念研究所”的決定。該政策在醞釀了五年之久后終于出臺,主要是基于兩岸合作與交流的加深、經貿往來的需要、課程專業互補性強、學歷和學位制度存在對等關系的考慮。該政策的出臺,曾獲得了臺灣民眾約95%的支持率以及大部分高教界人士的歡迎,正當眾多臺灣學子殷切期盼此類實施之際,臺灣方面隨即又宣布“暫緩承認大陸73所大學學歷”,并將此計劃“無限期擱置”。從“采認”的提出到“暫緩執行”前后不足70天。應該說臺灣“采認”大陸學歷政策的出臺,幾經波折,經過了臺灣“陸委會”以及“行政院”的反復審核,最終才由臺灣“教育部”正式提出。然而,轉眼之間學歷“采認”便成了“過眼云煙”,而且還多出了三條“暫緩”理由:其一,大陸有許多大學課程并不完整,課程安排也不具備嚴格的專業區分;其二,大陸許多大學辦學水平較低,又毫無國際聲譽;其三,兩岸學位制度差異很大,認可其學歷須經審慎研究和重新評估,等等。這一“暫緩”便是漫長的五年。不言而喻,兩岸高等教育之間存在的差異只是一種借口,而政治問題才是“暫緩”的真正理由。
就大陸對臺灣學歷“采認”政策的回應來看,早在臺灣單方面提出“采認”政策之前,大陸就在1985年以“聯合招生”的形式向港、澳、臺地區招收學生,而且“聯招”的院校從最先的7所增加到目前的150多所。當臺灣單方面提出“采認”大陸高校學歷政策之后,大陸方面也隨即做出了回應,提出“凡獲得臺灣大專以上學歷的臺灣青年,均可直接向大陸高校申請插班讀本科課程”的規定。事實上,該規定是在承認臺灣“大專以上學歷”與“大陸高校本科學歷具有銜接或對等關系”的前提下做出的具有善意的回應與表態。從實際操作層面上看,大陸方面推薦參與“聯招”港、澳、臺學生的高校,也都是國內最好、國際知名的院校,在學術積淀、辦學水平、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等方面,毫不遜色于臺灣的知名大學。即便是在臺灣“暫緩采認”大陸學歷之后,大陸方面也仍在繼續為臺生來大陸求學提供各種方便,其中包括:繼續放寬招收臺灣學生的渠道;不設統一分數線,由各校自主決定;審批權由教育部下放到各盛自治區的教育主管部門。大陸對兩岸高校學歷“采認”的基本態度是,積極回應,樂觀其成,創設條件。
盡管臺灣“采認”大陸高校學歷政策已擱置多年,但在兩岸都加入WTO的新形勢下,兩岸間的學歷“互認”是否有重新啟動的必要?可行性如何?政治問題能否與學術問題分開?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本文將要進一步探討的。
二、入世后兩岸重啟學歷互認大門的必要性分析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產業屬性日益明顯。各成員之間的教育服務貿易日益升溫:謀求開拓高等教育的國際或區域市場,吸引留學生和境外學生、加強合作辦學、運用信息技術實施遠程高等教育等,已越來越成為各成員方努力奮斗的目標,“無邊界的高等教育”[1]已初現端倪。事實上,“無邊界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成員方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和受教育者的學歷互認(資格認證)。鑒于兩岸都加入WTO的狀況,雙方是否能主動繞開意識形態問題,從學術的視角來探討兩岸學位、質量、水平和層次之間的對等問題是重啟兩岸學歷互認大門的一個必要前提。
(一)WTO中與教育有關的服務貿易形式及原則
WTO與教育有關的服務貿易形式有四種:其一為境外消費;其二為商業存在;其三為跨境交付;其四為自然人流動。很顯然,教育服務領域的條款,與金融、交通、航空等服務領域旨在消除關稅與貿易壁壘的條款不同,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各國以及區域間教育的封閉性和對外參與辦學競爭的限制,以圖建立開放的教育服務市場,使本國或本地區的教育服務市場對外開放,境外機構與個人可以平等地與境內機構和個人競爭,等等。
臺灣“經濟部”官員吳文雅2002年7月12日對外公布,臺灣已經于6月30日對大陸等34個WTO會員提出初始開放清單,希望大陸及其它方面提前開放研究發展服務業、計算機服務業、管理顧問服務業等5個領域。但臺灣目前仍未向各成員方面提出開放臺內教育服務業的清單,也未做出任何承諾。而大陸方面,已成“境外消費”中的“出境留學或培訓”以及“商業存在”中的“合作辦學與培訓”等項,向WTO各會員做出了承諾,其它方面待時機成熟時也會陸續做出承諾。僅就WTO的規則而言,在WTO架構內,一旦會員之間互相開放高等教育服務領域,彼此之間就必須共同遵守WTO的基本原則:包括無歧視待遇原則(即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互惠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關稅減讓原則、市場開放原則、公平貿易原則、權利與義務平衡原則等。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對成員方做出了承諾,就必須遵照WTO的原則辦事,包括對治見不同的成員方也必須信守承諾,不得另開爐社或人為設障。也就是說,在WTO的架構內,可以將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和學術問題區分開來。
(二)入世后兩岸重啟學歷互認大門的主客觀條件
從客觀需要來看:首先,人為因素可以不在WTO規定的基本原則內進行討論,因此在探討兩岸學歷互認問題時可繞開意識形態而專門探討與學歷互認有關的學術交流、留學問題和合作辦學等問題;其次,隨著兩岸對WTO各成員間的承諾的不斷增加,尤其是教育服務貿易的相互開放,兩岸之間的學術交流、項目分工、留學教育、技能培訓、教師進修、人員互訪、合作辦學等教育消費活動將會不斷增加,而這些活動的增加,通常必須以學歷、職稱、專業、質量的對等以及評價標準的對等為基礎和前提,因此這在客觀上也會促使臺灣方面松動學歷“采認”政策。
從主觀需要來看:學歷“互認”能使雙方獲利。大陸方面,首先希望臺灣“采認”政策的松動能給大陸高校帶來新的思維、新的技術、新的學科、新的項目、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其次,兩岸學歷“互認”后,可以為大陸帶來新的生源,從而提高大陸高校的資源利用率;第三,給大陸高校注入新的觀念、新的活力和新的學習群體,有利于學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而臺灣方面的收獲是,第一,可以用較少的成本獲得相對多的人才回流,人力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資源,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制訂人才戰略并加緊對人才資源的爭奪;第二,兩岸學歷互認,有利于臺子女在兩岸間自由選擇就學與就業,方便更多的臺灣學子到大陸就學和經商,既緩解了臺灣的就業壓力,又為臺灣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的資金;第三,學歷“采認”有利于兩岸學科的優勢互補和人才分工。比如,臺灣相對薄弱的中醫學和管理學科需從大陸方面獲得學術上的支持,而大陸方面相對薄弱的信息資訊學科,也可以從臺灣方面的優勢學科中獲得課程、師資和項目上的支持。從追求管理的最大綜合效應來看,兩岸科技人才的分工也十分必要,就象美國IBM大中華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張臺杰所認為的那樣,“兩岸的科技人才各有強項、弱點,不過重點不在比較,而在全球化的擠壓使得跨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已經到了‘非常專業’的地步。與其擔心大陸人才會不會搶臺灣人才的工作,還不如回頭加速提升自己的專業?!盵2]
(三)重啟兩岸學歷互認的大門是基于現實的需要
從現實需要來看,自1999年臺灣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獨立關稅區”的名義加入WTO后,臺灣學子留學大陸的熱潮有增無減。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陸在WTO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雙重壓力下,原本設限重重的服務業、金融業、保險業和通路業等,因受“外資”大舉沖擊,所需應對人才也大量劇增,因此,大量臺灣學子熱衷于到大陸求學,主要是放眼于大陸未來的就業市場,與前一代臺灣學子完成學業即返臺灣找工作的狀況大不相同。有些臺灣學生,在大陸讀完本科后,沒有馬上回臺灣就業,而是再到美國拿一個學歷,然后回去讓臺灣承認。這種狀況就像前臺灣“教育部”官員曾志朗所表示的那樣:“開放采認大陸學歷的時機,已經成熟到必須好好面對的時候了。已經有臺灣學生到大陸北京大學上學,之后再到美國耶魯大學念完書,然后回來問‘教育部’承認不承認,承認哪一個?這會變成一個可笑的問題?!盵3]
以上情況,若在WTO架構下加以技術處理,便可免尷尬與意外。由于學歷“采認”涉及雙方學位制度、學位評定、課程設置、學術交流、人員互訪、互派留學生以及合作辦學等學術權限等方面的問題,應該說是各成員高等教育機構間相互承認其資格的一種學術行為,其實質是課程、專業、師資、質量、層次、規格和水平的對接,與政治問題無直接關系。因此,這種對接實際上是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進程是不會因為某一環節出現故障而中止的。因此,當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對接功能受阻,其它環節的功能將會設法取而代之。
(四)重啟兩岸學歷互認大門可共創兩岸教育雙贏
雖然臺灣方面至今仍未承認大陸高校的學歷,但在臨近加入WTO之前,兩岸間的民間教育交流已相當頻繁。2000年寒假和2001年暑假,臺灣至少有上百位大學生自費或通過民間組團的方式,赴大陸參訪知名大學。他們參訪大陸高校的目的主要有三:其一是參訪大陸高校并與大陸學生交流座談;其二是希望到大陸求學,尤其是攻讀法律、會計專業,以應對兩岸加入WTO、直接“三通”后的需求搶攤就業市常在臺灣,要選讀某些熱門專業并不容易,而大陸不僅大學數量多,而且相同的專業也多,就讀的機會也多,因此選擇“曲線救國”也算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其三是想通過求學到大陸經商或就業。臺灣近幾年經濟不景氣,就業困難,而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大陸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來大陸的臺商事業紅紅火火,這對許多想來大陸求學并在大陸發展的臺灣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
除了求學與搶灘大陸就業市場等好處之外,學歷互認還可以加速兩岸間的合作辦學。據悉,臺灣“元智”等私立大學曾表示想借入世之機,赴大陸專為臺商設EMBA班,因為臺商赴大陸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在臺灣進修不便,于是規劃與上海交大、清華大學合作,借用其教室為臺商設EMBA班。此信息剛一傳開,包括“銘傳”、“淡江”等大學也都表示已在進行類似的規劃。臺大等“國立”大學也有意規劃比照辦理,有些大學甚至表示愿到大陸設分校。從發展趨勢來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兩岸間的直接互動,尤其是教育和文化交流會越來越多,學歷互認對雙方均有利:大陸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臺灣生源;臺灣學生學成之后則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大陸經商、就業,也可以返臺就業。以上的分析表明,學歷“互認”雖對雙方均有利,但最大的贏家還是臺灣學生。
(五)重啟學歷互認大門有助于加速兩岸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作為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和教育理論根據。雖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極為豐富,但是,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人員的交流、項目合作以及為研究和教學提供國際化的環境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內容。要真正富有成效地開展兩岸人員與項目的合作與交流,相互間必須以一定的對等關系為先決條件:從高校內部環境來看必須在專業、課程、學術、學位和質量水平等方面實現對等和對接;從高校外部來看,則必須充分實現高等教育服務市場的開放,使高質量的教育服務能在各成員之間進行貿易和流通。可見,互認學歷將有助于加速兩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大陸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雖起步較晚,但由于較為充分地利用了“后發外生”優勢,因此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跨越式發展。大陸近幾年來在轉變高等教育觀念、改革辦學體制、調整學科結構以及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大眾化的人才培養觀,以及多樣化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辦學模式正逐步取代傳統、單一的精英式辦學思想,富有成效的改革使大陸高校正朝著國際化的方向不斷地邁進。臺灣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較早起步,教育市場的開放度較高,特別是在招生、轉學、聘請外籍教師、學歷對等、學位授予等方面早已和國際接軌,而且學校的招生、質量評估和學校聲譽大多由市場決定,政府直接介入較少。盡管兩岸在向國際化方面的差距已在縮小,但是一旦涉及雙方高等教育的對接與互動問題時,臺灣方面便表現出少有的敏感與被動,臺灣當局也由間接干預變為直接干預。相信入世以后,兩岸在創設高等教育國際化環境方面,會有更大的空間。
三、入世后兩岸學歷互認的可行性分析
兩岸在加入WTO后并不意味著學歷“采認”的相應條件就自然具備了。事實上,兩岸之間仍存在較大差異,但“”仍是世界各國在尋求學歷對等關系中所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重申了這樣一個觀點,即“對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僅文化傳統、地方習俗、經濟社會狀況之間的相互作用,就足以產生該國特有的教育概念,因而試圖強加一個通用的定義是無濟于事的。”[4]學歷“互認”也一樣,強求完全的相同才“互認”,不僅不太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才是務實的做法。
(一)兩岸學位制度存在的共性是學歷互認的基本依據
發端于歐美的學位與學歷對等研究,在東南亞也有廣泛影響。進入21世紀后,學位制度的對等研究,已逐漸成為各國和各地區間高等學校進行學術交流與項目合作的基矗中國大陸與各國之間的學位對等關系,最初僅局限于與前蘇聯、東歐以及部分西歐高校間的人員對等交換。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中國高校與周邊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人員往來不斷增加,主客觀上都要求雙方必須以對等的學歷關系為基矗在此背景下,中國加快了對東南亞、香港以及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學位對等制度的研究。
其中,對海峽兩岸學位制度和學歷方面的研究和比較表明,兩岸高等教育學位制度存在“許多共性”:1)兩岸高等教育均實行三級學位制:學士、碩士和博士;2)大陸和臺灣對不同級別學位的申請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學術能力要求。其中,大陸的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均有論文要求,而臺灣的學士學位授予并無論文要求,但博士學位的申請程序,則比大陸方面更為煩瑣;3)臺灣各級學位開設的課程有必修科目、主修科目、輔修科目和選修科目,而大陸各級學位開設的課程差別也不大,主要有學位課程(必修課)和非學位課程(含必修課和選修課);[5]4)大陸現行的學位是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等12個門類授予,而臺灣則是以文學(文、史、哲)、理學、法學、商學、農學、工學、醫學和教育學等8大門類授予的。經比較表明,兩岸學科門類的劃分仍有不少共同之處,而且各級學位的授予都是按學科門類進行的。
兩岸同源不同流,在總體上學位制度具有相似的特點,若相對與美國等國的學歷互認而言,大陸與臺灣的學歷“互認”所涉及的文化、歷史問題更少一些,這在客觀上為兩岸間的學歷互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在具體操作上仍會遇到一些客觀障礙,需要進行技術層面的處理。
(二)兩岸普通高教系統的共同性是學歷互認的基礎
臺灣的高等教育系統實行雙軌制:一軌是以普通高等院校為主線的高等教育系統,另一軌是以??平逃约奥毤几叩冉逃秊橹骶€的高等教育系統。每一個子系統內均有完整的升學和就業制度,前者以學術研究和升學為目標,也兼顧就業;后者則以就業為主,同時也兼顧一部分升學需要。到了研究所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又相互交叉并打通。相比之下,大陸方面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統要比??平逃吐毤几叩冉逃到y完善得多,因為大陸的??平逃吐毤几叩冉逃静皇峭粋€體系,是近兩年才逐漸朝新的高等職業技術方向轉軌,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思想、課程設置、職業培訓等方面與臺灣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從學歷對等的角度看,大陸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統與臺灣的相比,更具有共同性。在實施對接過程中,可分期分批進行,先選擇一些已具備條件的高校為試點,試點成功后,再逐漸擴展到其它高校。
臺灣原“教育部”選定的73所高校,自1997年大陸高校進行合并以來發生了較大的變動,名單中的部分高校已與其它高校進行了合并,有的甚至更換了校名。臺灣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在2001年4月表示“現階段很多中國大陸的大學進行整并,與前教育部長吳京公布預備采認的73所大陸學校有較大差距”,在過去的一年里,“教育部”已委托中原大學的2位教授,到中國大陸各地的學校進行深入調查了解,希望取得更完整的資料再做“采認”方面的探討。2001年5月,臺灣“教育部”高教司人士稱,“承認大陸學歷的準備作業已在積極進行”,“教育部”已初擬兩種方案,若采用寬松原則,將“采認”70多所大陸高校,若嚴格審查,則只能“采認”30至40所大陸高校,“學校名單已初步擬定?!盵6]
(三)市場導向和社會評價可作為兩岸高校學歷互認的共同評判標準
雖然臺灣學者對大陸高校以及大陸學者對臺灣高校的評價機構不同,標準也不盡相同,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會評價及其排行榜,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基本上仍可作為兩岸大學學術水平、人才質量、社會聲譽排名的基本尺度和共同標準。
就目前大陸向臺灣學子開放招生的高校而言,多數是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大學。這些大學基本上是經過兩個評價渠道而勝出的:一是通過大陸教育部所組織的“優秀評估”或“合格評估”,二是在社會和企業評價中排名靠前的高校。大陸目前的高校,并不像有些人所誤傳的那樣是“毫無國際聲譽”或“沒有進行嚴格區分”。事實上,自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以來,大陸方面就對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傳統做法進行了調整:把原有的以學術標準為惟一評價尺度的評價體系,改為能體現多樣化趨勢的質量評估體系;既建立了國際公認的國家質量評估體系,又形成了能體現和保持地方院校特色的質量評價體系,使整個大陸的高校評估符合質量多樣化的要求。
臺灣的大學評估制度已實行多年,有官方評估也有民間評估,但臺灣歷來較看重民間評估,特別是以學生、社會及企業評價的形式出現的排行榜,尤其受到人們的重視與認可。因此,在兩岸學歷的互認中,可選擇兩岸具有共同性的民間(社會)排行作為試點,對社會排行相對靠前、分類排行較相似的高校,可先期作為學歷“采認”的對象。
四、結語
基于對以上相關問題的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首先,自1997年臺灣方面提出學歷“采認”問題以來,兩岸圍繞這一問題的“出臺”與“叫?!闭归_了多輪、多方面的探討,人們討論最多的還是臺灣是否以及如何“采認”大陸學歷。隨著兩岸加入WTO,這一問題終將變得越來越迫切:臺灣方面,公、私立大學“西進”、“登陸”、“合辦”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學生則基于就業與經商的長遠考慮,也大多睛睞到大陸高校就讀;大陸方面,通過學歷互認吸引臺灣學生到大陸學習可能是第一動機,加強雙邊的相互了解、互派人員以及學科間的優勢互補可能是第二動機,通過提供學習、就業和經商一條龍服務,間接地吸引更多的臺商、臺資到大陸來可能是另一動機。
其次,隨著兩岸的同時入世,兩岸經濟、文化、教育交流的日益增多,涉及學歷“采認”的人群、高校也將日益廣泛和增多,兩岸學歷互認的前景與趨勢應是“雙向”而非“單向”、“大范圍”而非“小范圍”地進行:包括臺灣承認大陸的學歷,同時大陸也承認臺灣的學歷;兩岸學歷互認的規模將由小變大,由幾十所逐漸擴大到幾百所,甚至覆蓋兩岸的絕大多數高校。
再次,考慮到目前兩岸還存在一些客觀及人為障礙,全面、大范圍的學歷互認目前仍較難實現。因此,可考慮在WTO的架構下,依據WTO的基本原則,并基于以往及目前對兩岸學位對等制度的研究成果,在雙方教育服務貿易準入條件與承諾的范圍內,采取相對靈活的措施,進行雙邊學界的對話與談判,先以部分高校為采認試點,各項關系理順之后再逐漸鋪開。
第四,現階段兩岸的當務之急,是雙方均要確定出第一批學歷采認的高校名單,以供對方采認時參考。從大陸方面考慮,有以下幾個方案可從中選一:其一是以臺灣前“教育部”圈選的73所高校為基礎,然后再進行增減;其二是以進入“211工程”的高校名單為基礎,從中再確定合適的學校為采認對象;其三是以2000年最新確定的向臺灣地區聯招學生的150多所高校為基礎擬定采認名單;[7]其四,以美國承認的大陸高校作為參照,確定采認對象。
第五,應從戰略的眼光來看待高等教育的“無邊界”趨勢及其發展特征,盡快建立兩岸學歷互認制度,積極謀求開拓雙方的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市常大陸的高等教育服務市場是對所有成員方開放的,而不僅僅只關照具有天時地利的臺灣。若臺灣方面不抓住機會,仍糾纏于一些不太重要的細節,那么座失良機將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黎安琪.無邊界高等教育及其資格認證[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9.
[2]導報訊.臺灣人才仍具優勢[N].海峽導報.2002-4-8(24).
[3]林承鐸.希望臺灣早日采認大陸學歷[J].臺聲,2001,(1):12-13.
[4]盧曉中.高等教育:概念的發展及認識[J].高教探索,2001,(3):60-63.
[5]李澤或,武毅英.戰后臺灣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201-215.
由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僅要發揮傳統的維護公共秩序和社會利益的守夜警察的作用,而且要發揮分配資源、安排生產、照顧社會的家長作用。普通百姓也認定政府是他們衣食住行的唯一依靠。于是,政府的職能日漸增加,機構不斷膨脹,地位日趨顯赫,行使權力也自然沒有什么界限可言。而事實上,這是傳統計劃經濟造就的一個神話,也是人治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政府不可能是萬能的,也不應該要求它萬能;否則,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實際上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代價。隨著中國加入WTO,這種全能政府的執政理念必將發生革命性的轉變。如果說,改革開放的20年消除了普通百姓頭腦中什么事都依靠政府的傳統觀念的話,那么,這次入世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權力無邊的狀態,為實現有限政府的合理目標掃清障礙。
由神秘政府走向透明政府
距離可以產生美,神秘可以產生權威。傳統體制下的政府就是在這種神秘的氛圍中保持權威的。政府的許多活動都處于不公開狀態,從政府的機構設置、人員安排、職責權限,到權力的運行規則和方式,乃至工作程序都很難為“外人”所知。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各種政策和決定就是在這樣的習慣性思維中出臺和實施的。必須看到,雖然神秘產生了所謂的權威,但同時,也產生了距離和隔膜,特別是由于“暗箱操作”帶來的腐敗問題暴露了神秘政府的最大弊端。近年來,人們對于公開的要求日益強烈,各類所謂的公開也蔚然成風,但在沒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這些公開顯得虛泛和乏力。人們對“公開”變“空開”的擔心不是沒有一點道理。隨著中國入世,公開問題已經由道德自律轉變為法律強制了。因為政府承諾的及時通知義務、及時公布法律法規和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司法行政決定義務、設立咨詢點義務等,無一不是強制性的法律要求,不容回避。很顯然,透明政府是治愈政府腐敗痼疾的一副良藥。至于在透明政府下是否會喪失政府權威的問題,在我看來,喪失的不是權威,而是特權,這也正是人們希望的。
由“任性”政府走向守信政府
“任性”政府的行為缺乏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在很多政府機關和工作人員看來,政府權力是可以隨意行使不受約束的。鄭重的承諾瞬間可以改變,嚴肅的法律可以化為笑談,今天我可以批準你辦公司,明天又可以說政府批錯了。這與WTO規則要求的政策和貿易措施的透明、可預見性和法的安定性是完全不符的。因為加入WTO以后,中國政府承諾,在法律適用和實施方面將采用統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蛾P貿總協定》規定:“每一個締約方應當以統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實施所有的法律、法規、有普遍約束力的(司法)判決和(行政)裁定?!薄斗召Q易總協定》和貨物貿易的若干專門協定中也有相同或者類似的規定。也就是說,政府在實施法律方面必須信守諾言,如果不能做到統一、公正、合理,那么,不僅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還將背離政府管理目標,影響行政效率,損害政府的權威和形象。它所帶來的損失不僅是短期內的經濟損失,更是長遠的信譽損失。所以,加入WTO以后,我們首先應當解決政府的守信問題。當然,政府是否守信,不單是政府官員的個人素質和品行問題,更是政府機關行使權力的觀念和責任問題。只有當每一個政府官員都能對政府權力的來源和行使規則有一個正確深刻的了解,認識到政府的每項權力都來自人民的賦予,必須在合法的范圍以合理的方式行使權力,錯誤行使權力必須承擔責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樹立起政府守信的觀念。
由權力政府走向責任政府
政府行使權力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把行使權力當作政府唯一的存在方式,甚至忘卻了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那就大錯特錯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始終認為政府就是用來行使權力,管理社會,約束相對人行為的。談到權力,大家你爭我奪,實踐中不斷出現搶奪處罰權、強制權、發證權、收費權的立法紛爭和執法沖突,也產生了層層審批、處處蓋章、公文旅行、漠視相對人權利的各式。談到責任,個個退避三舍,想方設法為自己留出不受監督的領地,形成了很多法院不能審查的權利救濟真空。權力政府在權力膨脹的同時不僅造就了,也為腐敗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為可怕的是,它顛倒了民眾和政府的主仆關系,消解了政府的責任,從而使擅斷的權力更加恣意。事實上,承擔責任是政府的第一要義,它不僅意味著政府行使的每一項權力背后都連帶著一份責任,拒絕應該行使的權力也是一種失職,還意味著違法行使權力必須承擔法律責任。WTO規則中有一項重要的原則就是保障司法審查原則,也就是說,在相關的貿易領域,任何影響利害關系人權益的政府行為都必須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政府必須為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論文關鍵詞貿易保護 特征 摩擦 政府 企業 對策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境況的策略。
1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
目前,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對本國企業的經濟利益進行維護,各國都通過各種方法對本國產業進行保護,不斷擴大的貿易救濟措施的運用便是其突出表現。眾所周知,在舊貿易保護主義的中心是高關稅,而各種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是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方式,從而對外國商品的進口設置了技術、環保政策和措施等比傳統關稅壁壘隱蔽得多的多重壁壘。以下為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新發展特點。
1.1層出不窮的各種貿易救濟新措施和新標準
對于貿易救濟政策在貿易保護中的作用,美國、日本、歐盟等許多發達國家對其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并不斷采取嚴格的技術標準、綠色環保標志、衛生檢疫新規定、反傾銷、反補貼、知識產權、匯率變動等各種形式的不易監督和預測,同時又具有強隱蔽性的非關稅保護措施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對其國家的出口。目前,在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中,“中國制造”已經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也就是說,中國是超過1/2的世界日用品消費品的來源地。然而,中國的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通常技術含量也較低,并存在著不可否認的質量問題,使得中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許多產品屢遭訴訟和調查,為了能夠滿足發達國家太嚴苛標準,中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1.2不斷擴大的貿易保護救濟措施的范圍與深度
目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貿易等已經替代傳統的貨物貿易成為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部分。以美國為例,美國的201條款(保障措施)以及美國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等對貿易救濟措施的使用范圍與深度進行了擴展,然而,也對貿易自由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
2對新一輪貿易摩擦我國政府及企業的應對之策 1不斷進行內需的擴展,從而使我國貿易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不斷降低
我國的貿易規模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的增長速度飛快,同時,對于國外市場的依存度也在不斷上升。然而,目前日益萎縮的國外市場加大了我國長時間形成的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生存難度,因而,為了能夠使我國國內消費率有效提高,內外需比例切實得到調整,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我國應該抓住時機擴大內需,從而慢慢的以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的統籌協調代替由開放帶動改革和發展為主的形式。
2.2充分利用多邊場合,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聯合防范貿易保護主義
作為全球金融風險長期積累及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的后果,對金融危機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繳而就。為了維護國際貿易的穩定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不斷得到增強,并加強磋商。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和本輪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主要受害者,我國必須力爭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盡快承認,以多邊場合,使我國與國際間的溝通與協調不斷得到加強。 3提高國內企業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的主動性,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1)為了規范化、制度化企業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從而使我國企業申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避免有些企業搭便車的行為,我國必須盡快建立一套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銜接的協調機制,使我國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的法律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2)對于外國商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國內各個企業要及時洞察,同時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國內相關的法律條文規定所賦予的企業的權利進行充分利用,以保證所采取的相關貿易救濟措施的及時性。
一、堅持“兩主”理論,轉變教學觀念
現代教育在克服傳統教育弊端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目的就是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卷考試更多地是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更加體現,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教法,轉變觀念,教師的主導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教師的指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個性化地去學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交給學生怎樣學習,如怎樣閱讀教材,怎樣根據事實做出科學的判斷、歸納、推理等等,讓學生在方法指導下,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去識記、理解、應用課本內容,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進而提高能力。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的內容。按照目標,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重點指導。如通過精講,指導學生把握教材中概念、原理,指導學生分析教材的層次,把握基本的知識點,列出知識網絡,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能找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結合點。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中要注意兩點:一是正確處理一般與個體的關系,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體指導,個別出現的問題個別指導。二是教師的指導要體現較高的層次性,起到真正的主導作用。
(2)教師的引導作用。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師要由指導學習變為引導學習,引導更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第一,通過創設情境方式,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學習的內容。如在講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時,就可通過日本侵華期間:“”以及“香港、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等等有關錄像,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對比中,產生強烈的震撼,從而真切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產生的巨大改變,進而從感情上更加熱愛社會主義。創設情境的辦法很多,如表演小品、朗讀文章等等,教師可根據內容探究。第二,學生自學時,為學生提供導學提綱,提出導讀建議。第三,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辯論等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理論聯系實際,廣開信息渠道
開卷考試,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課本知識又要關注社會生活,既要搞好課堂教學,又要重視社會實踐。在教學中,廣開信息渠道,理論聯系實際,將教學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政治課教學的開放式。
(1)廣泛搜集信息,加大學生頭腦中的信息容量。開卷考試,避免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死記硬背,命題方向指向了考查學生如何運用課本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的內容大多以一定的信息材料為載體。這就要求學生對許多問題,尤其熱點、焦點問題都有所了解,否則,對有關問題很難做出判斷與分析。如學生了解了有關“世界貿易組織”及“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關系”,學生就能正確理解與分析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必要性;再比如國內、國際上發生的一些大事都應有所了解。因此,開卷考試后教師首先要收集信息,然后通過適當的途徑傳給學生,同時還要對收集的信息加工,整理,并且分析與課本內容的聯系,找出結合點。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認識,增長才干,鍛煉能力是有效的社會實踐,是生動的第二課堂,它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深刻理解,也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行為的自覺性。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殘害生命罪行的危害性的有關展覽,就可使學生深刻認識的危害性,以及我國政府取締的必要性,不僅能運用所學知識批判,而且思想上、行動上也與劃清界限。再如,組織學生參觀少年監獄,可以提高學生對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的認識,提高自己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還有組織學生當“一日交警”活動,學生親自了解交通安全對人的生命財產的重要性,還可以體會交警的辛苦,從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只要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在實踐中親自體驗,面對開卷試題就會發揮自如,得心應手。
三、優化訓練方式,培養學生能力
實行開卷考試,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變創造了條件。根據開卷考試的要求,教師對訓練方式,應更優化,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能力。
(1)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比如,教師可出一些材料分析題,去培養學生的組織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及知識遷移能力。材料可以設計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新聞以及重要的時事問題,或者選取一些現實生活熱點問題。讓學生通過所學,運用課本知識,去加以分析,判斷,必要時,教師可以加以指導。這樣反復練習,就能促進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2)撰寫政治小論文。教師通過選取一些典型事例,針對一些焦點問題,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反對“兩國論”,反對“”等,讓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撰寫政治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通過這去對某一社會熱點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分析判斷。學生們只有認真思考,透徹分析,才能寫出有獨特見解的文章。撰寫小論文,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觀察、認識、分析現實社會中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生的創新能力。
「內容提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農民收入和糧食安全的影響是各方面較為關心的問題。本文首先對糧食安全和糧食自給作了區分,并回顧了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所做出的成就,以及實現糧食自給的政策和存在問題。中國取得的成績主要來自于市場改革,而中國存在的問題也是由于對農產品市場的控制。本文接著較詳細地介紹了一個中國區域經濟一般均衡模型CERD,并應用該模型對入世對中國糧食生產、貿易和自給率的影響進行了模擬。模擬結果顯示,總體而言,入世對中國經濟有益,但各地區和各部門受到的影響不一樣。農業是受到沖擊的部門之一,不過入世對農業的負面影響并不太大,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農業保護水平在入世前就比較低。盡管如此,對于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某些中西部農民而言,入世后收入可能下降,從而影響到他們的糧食安全。本文最后對入世后提高糧食自給率的一些措施,如提高對農業的保護和補貼、增加農業研發投入、增加對中西部的轉移支付、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以及進一步促進全球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行了模擬和討論。
「關鍵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糧食安全/一般均衡模型
經過15年漫長而艱難的談判,中國于2001年11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作出了WTO 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有史以來最為苛刻的加入承諾。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R.Lardy ,2002)指出:“中國關于市場準入及其他方面的承諾不僅遠比10年前加入的國家當時所作出的承諾苛刻的多,而且超出了1995年以來任何一個加入WTO 的成員所作的承諾。”例如,中國同意把工業品的平均法定關稅水平降低到8.9%,然而阿根廷、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關稅水平則被允許分別保持在30.9%、27.0%、32.4%和30.9%。在農產品方面,中國同意不對農產品出口進行補貼,并承諾將對農民的國內支持總量限制在農業生產總值的8.5%,然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國內支持總量卻可達到農業生產總值的10%。
由于預期在農業條款上會有所讓步以及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比較劣勢,加入WTO 對農業的負面影響引起了中國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的極大關注。這些關注都基于這樣的預測:農業部門是入世后受沖擊最大的部門。大家關注的焦點有兩個: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
根據世界糧食高峰會議的定義,食品安全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獲得或者能夠購買到足夠的、安全的、有營養的糧食,以滿足積極健康的生活所必需的飲食要求和食品偏好。它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要素:(1)確保獲得足夠的糧食;(2)維持相對穩定的糧食供給;(3)讓需要糧食的人能夠獲得糧食;(4)確保糧食的生物學利用。
然而,像其他的亞洲國家一樣,糧食安全在中國幾乎完全意味著糧食自給,或者谷物自給。作為中國的糧食安全目標,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下是對中國必須保持一定水平糧食自給率的幾點理由的討論。
首先,中國是一個大國,不能依賴世界市場的糧食供給。布朗(Brown ,1995)為中國糧食供求描繪了一個可怕的前景,即中國國家如此之大以至于中國的糧食短缺將會嚴重耗盡世界糧食供給,并且危害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盡管中國政府和學者們對布朗的觀點予以反駁,但這一觀點還是增加了人們對中國糧食供給能力的關注。
第二,糧食是一個特殊的商品,自主的糧食供給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由于中國在意識形態、政治和戰略方面與西方主要大國有許多差異,有些人甚至擔心糧食可能遭到禁運。然而,盧(1997)和Yang(2000)指出,針對中國的糧食禁運是不可能的。出于人道主義考慮,糧食在過去常被排除在禁運名單之外。同時,糧食禁運也難以實施,并且給糧食禁運發起國帶來的經濟成本可能比被禁運國還要高。
第三,由于大多數中國農民的收入僅僅來源于農業生產,加入WTO 后的低糧價可能會給農民帶來巨大損失(Zhou,2001)。這種影響以前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就發生過。如在1930年代,許多國家包括美國,為了解決他們的糧食過剩問題,把大量糧食傾銷到中國市場,引起糧食價格的顯著下降。結果,許多中國農民破產,中國糧食產業遭受重創(許,1997;轉引自Zhou,2001)。
筆者以前的論文(Jiang ,2002a ,2003)討論了這種收入效應,特別是加入WTO 后的地區收入不平衡問題。盡管中國加入WTO 后,各地區農村和城市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福利水平均會有所提高,但由于較富的東部地區獲益較多,地區不平衡和城鄉差距仍將會繼續惡化。
本文將主要討論糧食安全問題。第一部分介紹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實現糧食自給的政策工具。第二部分介紹一個為分析入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而建立的中國區域經濟一般均衡模型,CERD.第三部分報告入世對中國糧食生產、貿易和農戶收入影響的模擬結果。第四部分是關于實現糧食自給目標的政策措施的討論,有些并給出了模擬結果。
一、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糧食自給政策
1.中國糧食安全的成就
論文隨著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發展和融合,以及Inter11et(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發展,國際貿易領域正在發生一場結構性的商業革命,網絡貿易(Tradeonlnternet)應運而生,本文著重分析網絡貿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指出國際貿易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最終指出將來的國際貿易形態將是國際網絡貿易形態。
論文關鍵詞:網絡貿易 傳統國際貿易
網絡貿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如萬維網、互聯網所進行的貿易或商務活動,整個交易過程包括交易磋商、簽約、貨物交付、貨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網絡上進行。其交易的產品主要是數字化產品,如金融服務、網上娛樂、售票服務、軟件設計、音像書刊、咨詢服務、信息傳遞等;也有實物產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簽約、貨款支付在網上進行,實物交付在具體地點進行,即實現“在線交易,離線供貨”。網絡貿易是將互聯網應用到傳統國際貿易中,這使傳統貿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一、網絡貿易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
網絡貿易是對傳統國際貿易的挑戰,同時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劇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國際貿易商務場所和運行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中,廠商對產品的營銷、談判、訂貨、銷售、分發、支付等貿易流程的商務活動往往分別在不同的場所行,而網絡貿易則把這些國際貿易的商活動集中在網上來進行,即進行以網上營銷、網上談判、網上訂貨、網上銷售、網分發、網上支付等組成的網上國際貿易務,這樣也就使得傳統國際貿易運行發了實物運行與網絡商務運行相結合的國際網絡貿易的新變化,從而大大提高了貿易的效率。有人預測,未來30年內,30%的消費支出將通過國際互聯網絡進行。
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使各種貿易形式數字化,信息以電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復制和傳播,從而開辟一個全新的網上貿易市場。網絡貿易迅速快捷、費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們看到實物照片和錄像資料。通過國際互聯網,企業能夠不受時間與地域限制,買賣雙方可以在網上展開詢價、談判等商務活動,實現網上售貨或訂貨,與供貨商、批發商、零售商直至最終用戶建立密切的聯系。這種通過計算機和網絡來處理業務文件的技術,可大大提高商貿文件的傳輸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帶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國際貿易的主體和客體發生變化
作為國際貿易主體的買者和賣者,由于他們可以從網上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為網絡人的買者和賣者其搜尋信息和獲得信息及根據信息進行決策的流程和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網絡貿易的買者和賣者可以跨越中間商直接結合。當然,應該看到的是中間商在網絡世界中也必須尋找自己在新的網絡市場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種新的國際貿易主體隨著國際網絡貿易的發展而產生,這就是專門提供國際貿易信息收集、分析、處理、咨詢及交換的網絡公司的出現。這種網絡虛擬公司相對于傳統的國際貿易的賣者和買者可以從信息上操縱、聯合更多的國際貿易的賣者和買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國際貿易中的買者和賣者對其產生定的信息依賴。在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的客體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是國際貿易的客體從傳統的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產品的商品貿易與旅游、工程等服務貿易的貿易構成,生長出新的網絡信息貿易,其中重要的構成就是電子數據交換。很顯然,隨著國際貿易主體和客體的變化,它們之間的關系必然發生一定的新變化。
(三)網絡貿易削弱了商品和勞務提供音及消費者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的聯系
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發生了從簡單的國與國、區域與區域向全球化的轉化,網絡國際貿易更傾向于為全球范圍的貿易選擇,使商品或勞務的交易活動由固定場所轉移到了沒有固定場所的、開放的國際互聯網上。傳統的貿易體制下,商品的跨國流通一般通過有固定場所的國際性貿易公司來完成,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跨國貿易可以不通過貿易公司,而是通過聯接世界的國際互聯網來完成。只要貿易公司就近與Internet建立連接,就可以方便地通過互聯網與該網上的任何經濟體建立貿易聯系,進行貿易洽談和交易。
與傳統社會相比,網絡社會最明顯的特點在于全球化趨勢?,F實世界以地理確定邊界,而且網絡本身沒有邊界,網絡社會是開放的,沒有地域的限制,是一個全球性系統,具有資源共享性。因為國際商務的主要媒體——國際互聯網從本質上講就是全球性的。無論在哪個國家,你只要能夠接入國際互聯網,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國際互聯網所提供的各種服務,享用國際互聯網上龐大的信息資源。盡管大家聯接國際互聯網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業擁有不間斷的計算機聯接系統,而另外一些企業或個人則通過調制解調器和公共電話網撥號入網的臨時聯接方式,還有的通過無線移動通訊網絡或衛生網絡系統接入國際互聯網,但是無論哪種聯接方式,都可以實現相同的聯接效果,即進入全球市場。
因此,網絡貿易的市場范圍與傳統市場是不同的。傳統市場由于受到國界的限制,國際性的產品或商務的商業交換活動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預。因此,從一國的角度出發,傳統市場按地域被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這個市場的界限分明。工商企業的發展一般是從國內市場做起或先立足于國內市場,然后再開拓國際市場,因此,從傳統的經營概念出發,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經營活動的跨國界擴展。而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的網絡貿易使企業從一開始就面對全球市場。
(四)國際貿易經營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國際互聯網提供的交互式網絡運行機制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種信息較為完備的市場環境,通過國際貿易這一世界經濟運行的紐帶達到跨國界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使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這種貿易方式突破了傳統貿易以單向物流為主的運作格局,實現“四流一體”,即以物流為依托,資金流為形式,信息流為核心,商流為主體的全新戰略,這種經營戰略通過信息網絡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式的商貿服務。生產者與用戶及消費者通過網絡使及時供貨制度和“零庫存”生產得以實現,商品流動更加順暢,信息網絡成為最大的中問商,國際貿易中由進出口商作為國家問商品買賣媒介的傳統方式受到挑戰,由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委托一關系與方式發生動搖,貿易中間商、商和專業進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對降低,引發了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的革命。
(五)國際貿易制度結構發生了新變化
世界貿易組織按照《服務貿易總協定》,積極推動占全球電訊服務收入95%國家和地區的基礎電訊服務市場準入的談判,達成了《基礎電訊協議》。并與世界貿易組織中的4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達成了《信息技術協議》,這些簽字方的信息技術產品貿易額占全球信息技術產品貿易額的92。5%。1997年5月,美國政府宣布了一項互聯網免稅區的建議,而世界貿易組織第二屆部長會議決定不對網絡貿易征收關稅,這個決定很可能還繼續下去,這意味著互聯網可能逐步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實際上,《基礎電訊協議》、《信息技術協議》、《金融服務自由協議》及世界貿易組織批準的不對網絡貿易征收關稅等都是促進國際網絡貿易發展的制度安排,而這些有利于發展網絡貿易的制度安排將減少貿易的“成本”。這樣也就使得國際網絡貿易比傳統貿易得以有更多的貿易創造和貿易增長。相對于舊的、傳統的國際貿易制度,這是國際貿易制度的創新,必將促進國際網絡貿易的發展。
二、網絡貿易引起信息貿易的飛速增長
傳統的貿易以實物貿易為主,而網絡貿易所帶來的深刻變化則更多地表現在無形財產的許可與轉讓,如計算機程序、游戲、書、音樂、各種圖象以及各種可數字化的信息。與傳統貿易相比,這類交易雖然也具有銷售的特征,但銷售的對象卻發生了變化。
作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的信息產業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又一次產業革命,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都是通過信息業完成的,因此信息產業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中的基礎產業,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預計到今年,全球信息產業的銷售額會超10000億美元,從而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業。信息時代的國際貿易邁向信息化是大勢所趨,國際貿易的機會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傳統服務貿易中的服務產品要與生產和消費在時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網絡貿易中的服務貿易,服務與生產和消費在時空上有一定的分離,在網絡上,光纖通道可以在網上像運輸產品一樣運送金融、廣告、會計、設計、法律咨詢、技術咨詢、數據處理、文化、教育、醫療等信息化的服務產品,國際信息貿易正從國際服務貿易中分離出來,以一種獨立的新的貿易形式出現。國際信息貿易指的是與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有關的一切跨國貿易形式和活動。因此,國際貿易將由商品貿易(消費品、生產資料貿易)、勞務貿易、(運輸、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貿易(技術、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貿易)三分天下,而國際信息貿易的發展正是國際貿易商品結構高級化、軟件化及國際貿易總量得以不斷擴大的動因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上升。電子計算機、通訊設備、文化信息設備等信息技術的硬件貿易和相應的軟件貿易構成國際信息貿易的主體內容,它們是國際信息貿易的物質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經濟的基礎。
信息內容本身成為可貿易的商品。在信息網絡的交互式環境下,宣傳品(廣告)、電影、電視、錄像、書籍、雜志、報紙等產品的貿易,都可以通過網絡終端的傳輸達成交易、網絡貿易將向貿易的信息流動的無形形式轉化:信息內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復進行,無形信息流和有載體的信息流成為國際貿易的對象,拓寬了國際貿易商品概念范疇。
國際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國際信息服務貿易包括國際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貿易(如工程咨詢、法律、財務服務貿易國際經貿信息服務、國際專家服務(如國際教育、醫療專家服務貿易)等,都可通過信息網絡的“運送服務”方式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饋,“足不出戶”即可為全球各地的人們同時提供服務。
三、結論
關鍵詞:政策變量;農業發展戰略;相關系數
農業發展政策的正確制定必須要有正確的農業戰略目標,因為正確的目標是制定正確戰略和正確政策的基礎,同樣正確的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正確政策來支持。所以政策變量與戰略目標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研究農業政策變量與其戰略目標之間的相關性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現階段我國農業戰略目標的選擇
一般來說,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有四個:一是農業的社會安全目標,即增加農產品產量、保障糧食安全;二是農業的盈利目標,即提高農民收入、保障農民利益;三是農業的社會環境目標,即保證環境友好、生態改善;四是農業的創新目標,即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
本文認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選擇順序應該如下,具體理由參見葉堂林博士論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我國農業保護政策研究》第七章相關內容(中國農業科學院,2004年6月):首先是實現農業的社會目標,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環境友好和社會穩定,即農業生產上,要實現盡可能小的投入產出比,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需求。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保證農業發展要能吸引各種資源的持續投入,使農業具有自我發展與自我積累的能力。其次是實現農業的盈利目標,促進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通過改善農產品流通盡可能充分地實現農產品價值,并盡快地使其轉化為生產者的實際收入。最后是農業的市場目標和創新目標,這兩個目標是為前兩個目標服務,不管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還是市場競爭力提高都是為社會目標和盈利目標服務的。也就是說,現階段我國農業保護必須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保證重要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安全供給、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支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農業支持與保障體系(包括技術、生態環境、生產和流通的基礎設施、農村信息網絡、制度和法律等)為主要任務。
二、本文研究中農業政策變量與其戰略目標的萃取
在農業政策變量與其戰略目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上,本了農業各政策變量與我國農業保護水平、農民收入、糧食產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及效果分析。其中農民收入數據指標采取的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原因在于本文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與“來自第一產業生產性純收入”作了相關性分析,兩者呈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達0.98424,近似于線性,由此可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指標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由于同樣原因,我國農業保護水平指標本文采取的是“農產品的名義保護率”(“農產品的名義保護率”與“農業平均PSE%”相關系數達0.9667);糧食產量指標采取的是“糧食作物總產量”。
本文選取了三類政策變量,由于數據獲取的原因,政策變量選取得不多,但這些指標都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政策變量共選取了13項,具體指標如下:
國家宏觀支農政策: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基本建設投資;市場價格保護政策:農產品政策
性補貼支出合計、糧棉油價格補貼、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農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其他政策:農業各稅、農村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中專程度及以上。
三、農業各政策變量與其戰略目標之間的相關性系數計算
本文采取的是從1985年到2002年期間的18年數據,原始數據見葉堂林博士論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我國農業保護政策研究》表4-12(中國農業科學院,2004年6月)。數據來源參見本文表1的注釋。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表1相關性系數表
農業保護水平 農民收入 糧食產量
農業保護水平農民收入糧食產量 10.694970.68633 0.6949710.81479 0.686330.814791
國家宏觀支農政策 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 0.64619 0.93793 0.72088
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 0.68494 0.94187 0.64328
農業基本建設支出 0.52339 0.84505 0.62782
農業科技三項費用 0.52584 0.86944 0.65458
農村基本建設投資 0.55545 0.88501 0.62506
市場價格保護政策 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 -0.15063 -0.39974 -0.46779
農產品政策性補貼支出合計 0.56627 0.82584 0.58565
糧棉油價格補貼 0.53881 0.82077 0.57642
農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 -0.53623 -0.89722 -0.71474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 -0.00265 -0.37527 -0.30441
其他政策 農業各稅 0.66125 0.96243 0.68815
農村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0.67710 0.87744 0.70617
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中專程度及以上 0.67967 0.95982 0.67572
注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來自第一產業生產性純收入、農村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值占整個輕工業產值的比重(%)、農牧業稅占各項稅收的比重(%)、農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數據來自《2003年中國農業發展報告》;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數據來自《2002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農產品政策性補貼支出合計、糧棉油價格補貼數據來自《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財政支援農業生產和各項農業事業費支出總額數據來自《2002年中國財政年鑒》;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數據來自《中國物價年鑒》;農業各稅、農業基本建設總投資數據來自《中國農業發展報告》(各年);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中專程度及以上數據來自《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各年)。中國農產品的名義保護率按生產者價格與口岸價格的差額計算, 農產品平均PSE,資料來自張莉琴博士論文《我國農業政策對農產品的有效保護效果分析》P73
資料來源:來自葉堂林博士論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我國農業保護政策研究》表4-13,中國農業科學院,2004年6月 四、農業各政策變量與其戰略目標之間的相關性系數計算的結果分析
1、從總體來看
我們可以看出農業保護水平、農民收入與糧食產量三者都呈高度或中度正相關,其中正相關程度最高的是農民收入與糧食產量,相關程度達0.81479,原因在于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由于篇幅所限具體這方面的闡述可以參見葉堂林博士論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我國農業保護政策研究》第四章第三節。而農業保護水平與農民收入及農業保護水平與糧食產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差不多,這說明國家提高農業保護水平對農民收入的提高和糧食安全都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不應該片面強調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或強調如何實現糧食安全或強調農業保護水平的某一方面的提高,而應該看到農業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系統的、長遠的眼光來看待農業發展問題,任何局部的、片面的和“臨時抱佛腳”的方法都是不正確的,只會導致事倍功半、資源浪費。
2、從農業保護水平目標來看
一是與其正相關性較高的指標有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中專程度及以上、農村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等等,這說明國家要提高農業保護水平則應該對農業和農村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農民的教育培訓、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非農產業以及提高農村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二是就其大類指標來看,國家宏觀支農政策和其他政策對農業保護水平影響較大,而市場價格保護政策效果并不好。
三是從負相關指標來看,總共有三個,分別是農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其中與農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負相關程度最大,這說明農產品進口額的多少將嚴重影響我國農業保護水平,所以這要求我們在加入wto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業支持和保護力度,否則就會導致農業保護力度下降,進而影響農民收入和糧食安全,2001年以來的農業減產就是例證(2001年底我國加入wto)。
四是我們可以看到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與農業保護水平呈低度負相關,這說明我們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對農業保護水平沒有多大影響,原因在于我國農產品收購價格往往在糧食歉收時提價,以刺激供給,而在農產品供過于求需要價格支持時卻降價,所以沒有起到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反而加劇了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對農業發展不利。張莉琴在其博士論文《我國農業政策對農產品的有效保護效果分析》第56頁中,對1985~1997年間糧棉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價格波動進行了分析,也發現了國內市場價格的變異系數要遠遠大于國際市場價格的變異系數 (見表2),即國內糧棉市場價格波動幅度比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大。
表2 糧棉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價格波動,1985~1997
變異系數(%)
世界市場價格
國內農戶平均銷價
論文摘要:距2001年12月11日,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已有7年時間,這期間給我國帶來的發展變化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在此背景下我國的人事勞資關系也正在發生著一系列變化,主要表現在正逐步趨于國際化、多元化、市場化和復雜化。筆者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對入世后我國的人事勞資關系現狀與發展趨勢及應對入世后人事勞資矛盾的對策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諸多事項將與國際慣例和規則相接軌,這勢必對我國的人事勞資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入世后的人事勞資關系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踐科學發展觀仍存在著一定的辯證關系。因為人事勞資關系屬社會關系的一種,貫穿于社會生產與分配全過程,是社會和諧與社會發展的要素,所以對入世后我國的人事勞資關系的研究分析與探討,具有現實和積極的意義。通過對近年《中國統計年鑒》,所顯示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入世后的人事勞資呈現出國際化、市場化、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和趨勢。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人事勞資發生了較大的結構性調整,勞資沖突與勞資矛盾也隨之出現。勞資矛盾、勞資利益的失衡嚴重影響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也阻礙了經濟發展。勞動者收入偏低直接遏制了內需的增長,加劇了對出口的依賴,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的過度競爭反過來又進一步壓低了勞動力價格,使得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外資利潤擠占了我國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形成了惡性循環。勞動者收入偏低、勞動強度過大、勞動環境惡劣直接影響到勞動者的人力資源積累,職業病導致勞動力過早喪失,疲勞、超長時間勞動和低收入導致勞動者沒有多余的時間、金錢、精力給自身“充電”(技能培訓和鉆研技術),這種簡單勞動使中國制造停留在低技術水平。資本方依靠壓榨勞動者獲得的超額利潤由于內需不旺、出口局限難以投向生產性領域,大量過剩民間資本進入投機領域和短期熱點行業,造成了金融隱患和產業結構失衡。勞資矛盾使得職工難以形成對企業的歸屬感,頂多是在管理制度的高壓下按部就班,不可能主動節約和自動創新,工人有了一定的技能積累、管理技術人員有了一定的經驗和關系就想辦法跳槽或自立門戶,企業無法形成人力資源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往往難以做大做強。如何解決這一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建立和諧的人事勞資關系,這也成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的一個課題。
一是要將加強勞動保障法律體系建設擺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特點,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使經營者自覺地遵守國家的勞動法律法規,規范勞動管理行為,從源頭上杜絕和減少勞資糾紛的產生。
二是要強化政府對勞資關系的宏觀協調監督機制,各級政府應當作為第一責任主體,對于保障勞資雙方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肩負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加強政府對勞動的干預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對于我國入世后人事勞資關系市場化問題,政府要發揮勞動關系運行規則制定者的作用,制定出使勞動關系調整的基本框架及各項制度和準入標準,并采取措施予以貫徹落實。要發揮勞動關系主題雙方平等協商的促進者作用,為企業經營者和工會組織代表職工開展集體協商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積極促進雙方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矛盾,尋求公識,實現勞動收益和資本收益的共同最大化。
三是要呼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制定符合國際慣例的企業人事勞資標準,按我國《勞動法》要求,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合同是建立和諧勞資關系的基礎,也是保障職工權益的基石,從源頭上依法規范企業用工行為。
當然,改善我國入世后帶來的人事勞資矛盾不能僅限上述所言,還有諸多方面需要努力。如:努力擴大就業,捉高就業質量等等。但構建和諧勞資關系最為重要的就是勞資雙方在企業里要形成利益共同體,共享發展成果。如:勞動者以勞動的資格和權利,成為企業的投資者或股東;勞動者直接向企業投資或以其他方式投入而折算股份的方式,成為企業的投資者和股東;勞動者在市場上以間接投資的方式或以委托的方式成為企業的投資者或股東;通過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實現勞資結合。通過使勞動者參與投資等方式,使企業成為勞資雙方的共同價值實現載體,利潤共同分享,勞資雙方實現“雙贏”,和諧勞資關系就有了實現的條件。
綜上所述,入世對我國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共存,希望與困難同在,但由此給我國人事勞資關系帶來的改變和現實的矛盾,我們還需用發展的觀念來對待,一切以為利于我國又好又快發展為出發點和落眼點。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中國統計年鑒2007》 《中國統計年鑒》編輯部2007年
論文摘要: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一,引言1947年,在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論文摘要: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
一,引言
1947年,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關貿總協定,3作為重要國際組織,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所簽的條約,尤其技術條約,已經成為規范貿易行為和制度世界性指導原則。但是這個多邊貿易體制具有大國利益傾向,尤其是自由這個貿易中的實用主義依然存在,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一個場所。事實和歷史證明:關貿總協定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貿易中的實用主義和大國主導操縱,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有人說:WTO是一個“富國俱樂部(clubofdevelopedandrichstates)”和“只保護富國利益(protectionstates''''profitonly)”4。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適當搞一些自己的標準,以阻擋外國企業長驅直入,保護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要利用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給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的條件,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作用。
二,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發展的趨勢和WTO技術標準協議
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趨勢:5(1)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成為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形式,因此技術標準已經成為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6(2)國際貿易壁壘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是指關稅以外的通過法律、政策等形成的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其中主要包括對進口產品數量的限制,如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等和貿易技術壁壘(3)貿易技術壁壘的核心是標準,貿易技術壁壘主要通過產品技術標準和制定技術法規,以及檢驗產品是否符合有關標準和法規的合格評定程序來實現,其核心是技術標準。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另一種趨勢是:技術標準與國際貿易的聯系越來越多,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與預防協議(SPM)、《TBT協定》中,人為設置障礙,這已經成為貿易技術壁壘的主要組成部分。7
1993年,關貿總協定歷經七年艱苦談判,達成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WTO。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的宗旨是限制貿易技術壁壘,要求盡可能采用統一的國際標準。但是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給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帶來的利益并不對稱。原因是發達國家實際上掌握著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壁壘可言,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長驅直入,而對于發達國家,這些標準則可以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口的銅墻鐵壁。8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捆綁現象屢見不鮮。9
三,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研究
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
從概念上講,WTO的規則體系中存有許多例外,如保護環境的規定,俗稱環保例外權。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
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這種環保例外權的行使往往和國家聯系在一起,在國家高于一切的國際法原則的影響下,有些國家利用GATT/WTO在規定自由貿易的同時,出于對環保和不均衡考慮的例外,如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和規定不完善,一些發達國家在過份嚴格的科技標準化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綠色貿易壁壘,形式多樣,涉及產品廣泛,措施花樣繁多。綠色貿易壁壘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縱觀GATT/WTO的歷史,不難發現:GATT成立之初所奉行的不歧視原則(Non-discriminationprinciple)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公平的貿易結果,1958年的GATT專家組的報告指出,對初級產品的依賴和市場問題和現存的規則和公約對發展中國家十分不利.10經濟學家勞爾.普雷比克研究也表明:發展中國家,如拉美國家,不得不為較少的回報出售越來越多的貨物.11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又如,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的國家,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出口貨物已超過25%,約400-500億美元,極大地削弱WTO多邊貿易體制作用的發揮。
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不僅嚴重損傷自由貿易,而且一旦糾紛出現,WTO的爭端解決機制(DSU)缺陷是程序繁雜,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糾紛解決,利用爭端解決機制程序之便,拖延時間,采取實用主義,讓對方失去機遇和市場.首先,訴訟成本較高,須聘請精明強干的法學者,了解WTO的規則和對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的期望進行預測,其次,訴訟時間長,在GATT歷史上,有的爭端解決拖延時間長達5年.最后,即使勝訴,在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時,發展中國家難以采取有效的手段,難以抵償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應盡快建立快速爭端解決機制(rapiddisputesofresolutionofmechanism)12
四,我國科技標準化概述
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3。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占領農業國際市場,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性問題。加強標準化建設對我國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目前,我國技術標準與國外具有明顯差距并且技術標準水平落后,在采用國際標準方面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14在高技術產業領域,除了在中文編碼、VCD和第三代移動通信領域有少量標準被納入國際標準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被動地執行國外提出的標準,受制于人。另外,技術標準制定與科學研究脫節。15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中國政府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承諾按照國際慣例,開放市場,增強透明度,公布技術標準,中國應自加入時起,使所有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符合《TBT協定》。為改變我國頻遭貿易技術壁壘限制,16成為受貿易保護主義受害大國局面,當前條件下,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應解決好以下問題:第一,找出WTO的TBT和現行的標準化的差距,集中整治,解決突出問題;第二,必須從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工作;第三,入世條件下實施標準化建設戰略,建設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第四,在入世條件下政府應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淡化政府干預職能并加強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研究。
五,結論:
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及自由貿易的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
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7,從戰略高度上重視和加強技術標準工作,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參考文獻]
[1]WTO,<<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R],/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2]劉筍,《國際貿易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3]周道許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金融》[M],時事國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4]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M]編輯部,《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5]余勁松,吳志攀主編,《國際經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6]邵津主編,《國際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7],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J].1947.
[8],TheMultilateralSystem:50yearsofAchievement-Introduction,[J].(AccessedinNovember2001).[9]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J]./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10]AngusFrancis,InternationaltradeLaw,[C].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11]BernardHoekmanandMichelKostecki''''thepoliticalEconomyoftheWordTradingSystem''''inFrom[12]DanielL.M.Kennedy,Jave(ed),thePoliticalEconomicoftheInternationalTradeLaw,[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13]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1947.
[14]ChinaandWTO,(AccessedinJanuary2002),[J].</moftec-cn/wto/>
[15]Caopeizhong,theprincipleoftheWTOandAffectionForChina.[D].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
1曹培忠,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澳大利亞英聯邦國際經濟法碩士CthAus.LLM。
2周艷波,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
3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的官方文件:“Recognizingthattheirrelationsinthefieldoftradeandeconomicendeavourshouldbeconductedwithaviewtoraising
standardsofliving,ensuringfullemploymentandalargeandsteadilygrowingvolumeofrealincomeandeffectivedemand,developingthefulluseoftheresourcesoftheworldandexpandingtheproductionandexchangeofgoods。eetheGATT1947preface?!?/p>
4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
5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6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7同上。
8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9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0GATT(1958),trendsinInternationalTrade,Geneva.
11See:J,TimmonsRobertsandArmyHite,FromModernizationto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onDevelopmentandSocialChange,Blackwellpublishersled,2000,p.11.
12BernardM.HoekmanandPetrosC.mavroidis:EnforcingMultilateralCommitments:DisputesSettlementandDevelopingCountries,/wb/hoekman.doc.
13"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整體上,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生產優質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數量型向數量與質量并重型轉變,農業生產管理必須由偏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安全管理轉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過程就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規范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素質和效益,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參見******同志在十六大報告第四部分.
14已的19,278項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僅占43.5%,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寥寥無幾。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5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技術標準的制定與相關技術的研究嚴重脫節。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不夠,技術標準經費投入不足。15我國部分行業處于幾乎不設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