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二年級語文上冊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堂實驗;知識;能力;教學效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中的課堂小實驗就是結合生活實際,與其他課程相整合,它與以實驗為主的課程實驗是不太一樣的,語文課程中的實驗都是比較簡單,易操作的,不會出現什么復雜的,操作難度很高的實驗。我們可以利用語文課堂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有效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一、利用課堂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完成實驗任務,讓學生學會知識,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實驗就是一個培養學習興趣很好的方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所以說,教師在進行實驗的時候首先要為學生設立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旦學生對實驗產生了興趣,很多時候不需要老師去問,學生自己就會相反設法的尋找答案,獲取知識。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13課《動手做做看》,可以提一個跟朗志萬一樣的問題,讓學生說說是不是這樣?為什么?學生對一件新奇的事情就會感到好奇,就會開始思考,然后進行探究。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也可以利用一些實驗做游戲,學生還是孩子,孩子天生就喜歡玩。教師如果能在教導學生的時讓學生快樂的獲得知識,相信學生對知識點一定能夠輕松的掌握。例如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下學期14課的《郵票齒孔的故事》,在課前做一個撕紙的實驗,不借助小刀,剪刀,尺子,只有一枚別針,如何完整的撕下一張小圖?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有一點就是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很多實驗如果光光老師一個人在臺上做的效果往往不強,學生無法直觀的感受實驗。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近距離的看到實驗現象,完成實驗過程,就能大大增強實驗的趣味性,更加刺激學生的感官。例如二年級上冊的13課《坐井觀天》,三年級上冊15課《玩出了名堂》,在教師的引導下,許多學生往往能夠自己發現掌握要求的知識,學生自己做過,自己發現的知識點往往學生自己記憶的更加深刻,而且預測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利用課堂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獲得知識
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一些知識往往理解的不夠深刻、透徹,往往知道一點,但又沒有完全理解,導致做題目的時候常常猶豫不決,這時教師就可以用實驗來幫助學生記住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些知識點學生記得不是很牢,但有的時候或許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實驗就可以讓學生記得很牢。
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就有學生提出質疑:烏鴉真的能喝到水嗎?水位真的能升高嗎?此時做一做實驗的話,學生能直觀的了解水位是不是真的會升高。想一想,做一做,烏鴉還可以怎樣喝到瓶了里的水?
譬如三年級上冊的30課《一次成功的實驗》,不做一做這個實驗的話,學生就無法直觀的了解這個現象,理解不了這個實驗為什么很難成功,課文中為什么用了“終于”,實驗成功了教育家為什么激動?更加理解不了女孩精神的寶貴。教師在教導學生知識的同時要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
例如一年級上冊21課《稱象》,實驗有些復雜,可以老師來演示,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準確的教會學生使用儀器和實驗操作的能力,使學生深刻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按照曹沖的稱象的辦法真的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嗎?你覺得他的方法哪一步最關鍵,最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這是語文教學中最難理解的,教學這一課時,很多學生都問:“老師他為什么要把大象趕到船上?”“為什么要畫這么一條線?”老師可重復做幾個稱不同重量的物體的實驗,讓學生理解透。
三、利用課堂實驗,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實驗能力,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些能力僅僅靠教師的指導和講授是得不來的,需要靠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學生的動手能力就能很好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生寫生字數筆畫時,可以讓每個學生拿細鐵絲或電線來折一折一年級上冊的書的最后一頁的《漢字筆畫名稱表》中的那些筆畫,感受到什么叫一畫,知道那些筆畫都是一筆寫成的,不能分開寫,數筆畫時,它也只能算一筆。
實驗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一種帶有目性的心理活動,通過觀察和思考,學生能夠獲得學習信息、積累感性的材料。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不斷的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結果,良好的觀察力是學生學習實驗的前提。
例如二年級上冊的13課《坐井觀天》,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用嘗試把語文書卷成長圓筒,一只眼睛閉著,用另一只眼睛透過長圓筒看周圍的事物,井動不了,學生也不能移動頭或長圓筒,讓學生說說他們看到了什么?
實驗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實驗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現階段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永恒的主題,而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過程中,科學實驗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實驗存在很大的靈活性,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對創新有一定的理解,同時自己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能的同時也是個不斷學習敢于創新的教師,可以把一些傳統的演示實驗變為探索性試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大膽開展思維,不拘泥于教材,讓學生更加自由自主的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例如三年級上冊15課《玩出了名堂》,在完成這類實驗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做好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觀察,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對實驗的原因結果的分析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邏輯思維分析的能力。在總結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對學生提出的錯誤要及時的進行糾正,要盡量多的給學生總結的機會,通過學生的總結,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一點點的將結果進行完成,這樣既鞏固了知識,也訓練了學生之間合作交流、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能力。最終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四、利用課堂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我們需要具備擁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與積極的合作精神,在實驗中往往需要幾個學生合作,同時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實驗思維、方案設計等的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三年級上冊的30課《一次成功的實驗》就需要學生們的合作,讓學生感受到危急關頭要臨危不懼,先人后己。二年級下冊30課《愛迪生救媽媽》也是需要學生合作的實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識字方法
小學識字教學為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聯系學生口語與書面語言的紐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識字教學做出了這樣的界定:“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因此,識字教學對于學生各種語文技能的形成至關重要。在一、二年級兩年的時間里,學生需要認識大約2000字,要想順利地完成識字教學的任務,教會學生識字方法至關重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常見的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
一、根據規律,歸類學習生字
剛入學的學生認知水平較偏低,漢字積累較少。在教學之初,教師可以教學生從簡單的部首、偏旁學起,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漢字結構來識字。比如,通過提手旁來歸類總結“打、拉、掃、提”等;通過足字旁來對“踢、跑、跳、蹬”等進行歸類,這些字雖然有著同樣的偏旁,但是字音與字義卻是各不相同,這樣分類進行歸納辨識,學生識字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對于字音、字義的記憶也會更加牢固。
二、觀察字形,運用聯想識字
最古老的漢字就是象形文字,漢字從最初圖形的模式不斷演變到今天簡約的筆畫,歷經了上千年的歷史,因此,漢字大多具有形象、表義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字形之美,運用識字教學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的能力,如,楊樹的 “楊”、柳樹的“柳”、椅子的“椅”、樹枝的“枝”,這些都與“木頭”有關系,因此偏旁都是木字旁。通過這樣的訓練,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學習生字,有些筆畫較多、難于記憶的字也變得簡單易學。
三、利用插圖,學會看圖識字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顏色鮮艷、圖文并茂,插圖中就含有大量的信息。教師在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之后,可以讓學生看圖說幾句話。如,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二》中就包含了很多課余活動的圖片,在教學時我就指導學生看圖說話:圖上有幾組小朋友?他們分別在干什么?這些活動你會哪些?哪些又是你特別喜歡的活動?學生先認真看圖,然后根據教師的提示說出幾個完整的句子。這樣反復練習,既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也為學生順利讀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幫助學生掌握方法遠比簡單教給學生知識重要得多,教會學生識字方法是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練習重點。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生學會了識字方法,對識字就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識字的能力和水平也會不斷提高,識字教學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兆虎,馮為民.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研究,2002(22):137-140.
[關鍵詞]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小學語文;古代哲理詩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12冊,筆者發現古詩詞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占據一定的比重———58首古詩,其中哲理詩約占13首,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有一定的啟迪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1]這樣的觀點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因此對于哲理詩的學習,學生要發揮自主發現的魅力,使學習的成果最大化。在這里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哲理詩的教學思路。
一、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一:反復誦讀、加深體會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地搜集并分析有關信息,對所學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加以驗證。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是讀的學科”,不論時代如何變更,教學方法如何層出不窮,“讀”仍然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方法。對于內涵豐富的哲理詩,熟練的朗讀有利于對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反復誦讀,以求爛熟于心。總體而言,可以從三方面做到熟讀而誦。
(一)掃除字詞障礙,貫通朗讀語氣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短小精辟的古詩時,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詞匯上標注拼音,認識每一個詞的讀音。如在《春雪》(二年級下冊)[2]“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根據“四聲”讀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據“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的劃分,學生可以先知道此詩“平聲”有7個字,“上聲”有5個字,“去聲”有3個字,“入聲”有5個字。如在《登鸛雀樓》(二年級上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四聲”讀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學生可以在標音的基礎上了解此詩“平聲”有4個字,“上聲”有7個字“,去聲”有2個字“,入聲”有7個字。這樣熟悉字詞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體誦讀,容易達到流暢自然。
(二)分清詩詞層次,注意反復吟誦
詩歌的閱讀中,不僅要有聲調美,還要有節奏美。在詩歌的層次劃分中,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級下冊)為例,便是“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以《春雪》(二年級下冊)而言,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鄭燮的《竹石》(三年級上冊)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熟知了詩歌的節奏韻律后,教師可以采取帶頭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傳遞詩歌的主觀情感,使學生在個人默讀以及全班齊讀的時候,抑揚頓挫,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感受到語言的音律美,還可以體會詩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詩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識,加強誦讀效果
平仄的讀法是基于“四聲”的劃分產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詩歌中“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均為仄。而平仄的構成能體現詩歌的格律美。以《登鸛雀樓》(二年級上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例,它的平仄劃分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韻)”。根據“平”長“仄”短,句末的“平”讀音適當拉長的原則,讀出韻味,使哲理詩意蘊更深,體現了建構主義者倡導的對信息的加工處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穩步提升
建構主義者認為,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應注重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開展交流與討論。杜威曾明確提出反對傳統教育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書本知識、教學過程與學生經驗脫離的教學模式,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獨立自主的發現。[3]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的過程。[4]這是建構主義傳達出來的學習觀。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探究法進行了歸類:
(一)師生問答,交流探討
問答法即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見解和認識,以獲得新知識,鞏固原有知識的方法。它可分為啟發式問答和再現式問答。啟發式問答常用于傳授新知識,啟發學生運用現有知識,聯系思考,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答案。再現式問答常用于鞏固舊知識。通過問答,使學生再現學過的知識,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這兩種問答都是通過對于新舊知識間的某種聯系,獲得知識的過程。以《觀書有感》(六年級下冊)為例,詩的三四句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可以一步步提問:師:“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èi”,第四聲,作什么意思?生:“(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師“:如果沒有活水源源不斷流進方塘,方塘會怎樣?”生:“水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師“:可見,源頭活水對于小池塘來說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導的作用(即啟發式的問答),為之后哲理的闡述和鞏固(再現式回答)埋下伏筆。
(二)小組交流,深化感悟
小組討論法是將一組人選集中在一起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優點在于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有效地活躍課堂的氛圍。聯系上面的《觀書有感》,老師可以提出疑問供學生討論:“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學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經過探討,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做相應的提示:“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在不斷的探討中,學生得出“更加聰明”的結論。最后老師可以總結一下觀點: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當今世界,不斷發展變化,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滯不前,不繼續學習,也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記住: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詩的意境得到了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在大家不斷討論中,意義建構更加深入,學生的認知記憶也會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討論,資源共享
同桌討論法顧名思義就是和同桌進行問題的探討,一般是針對一些小問題。同桌之間的溝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這樣的討論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課堂討論的組織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級下冊)而言,讓同桌兩人討論,從“墻角”、“凌寒”、“獨自”中體會梅花的特點。“墻角”二字點明地點,“數枝梅”寫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開放的時間;“獨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沒有開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傳遞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寫的是梅花的“神”,從而告訴我們要像梅花一樣,擁有不怕困難、堅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現,在相互協作,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對于哲理詩進行完整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哲理詩的學習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蘊。
三、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三:情境教學,體驗感悟
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師應當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和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學的知識意義。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得到一定發展的教學方法[5]。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對于情境的聯想、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略我國燦爛悠久文化神韻。這一層也是哲理詩學習的較高目的所在,前兩層都在為其做鋪墊。
(一)直觀手段的描述
直觀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以及表演體會情境。這些直觀情境的出現有利于學生理解哲理詩的內涵,從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的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只有最直觀的接觸和感受才會使抽象的詩詞變成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對于哲理的闡述更能了然于心。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通過實物的演示、圖畫再現(PPT、投影幻燈)、音樂渲染等方式增強學生對于哲理詩的理解。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以鄭燮的《竹石》(三年級上冊)而言,它是一首題畫詩,教師可以先把詩人的《竹石圖》放映出來并配上古琴樂,讓學生先感知圖畫,描述一下畫中的竹子給人的感覺,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意。教師也可以將現實的竹子融入課堂,先讓學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頑強,從而知道人的品格就應該像竹子的意志一樣,堅強不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借助生活展現、表演體會等方法,理解詩歌的內涵。以《鋤禾》(一年級下冊)而言,農作的艱辛,糧食的寶貴都是需要學生們深刻體會的。如果單純從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可以使學生扮演角色,讓他們在講臺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農民勞作的場景,給他們播放一些視頻教案,看看現實中的農民伯伯是怎樣勞作的,這樣,他們更能體會哲理內涵。當然,感悟若是能在實踐中產生就更好了,無錫安鎮小學的校本課程就是稻草節,學生們在長達一個月的自我勞動中不斷認識、成長,最終了解到原來從地里的莊稼到能夠食用的大米是經過了這么長久的過程,使學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糧食的觀念也更加深刻。哲理價值來源于生活,充滿了現實的價值。
(二)語言描述情境
教師的語言描述會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的鮮明。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著,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的建構,會使學生的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識趣。以《鋤禾》(一年級下冊)而言,教師可以在直觀的感受后發出這樣的感慨引導學生:“這位農民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時你身處于插畫中,你會有什么感覺?”“你們一直生活在溫室中,衣食無憂,能夠體會農民伯伯勞作的辛苦嗎?”“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級學生大都比較喜歡寫想象出來的內容,教師可適當地提示、引導,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在寫話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古詩、與古人對話的樂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許多人不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把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費了,假如這讓農民伯伯看見了那該多傷心啊!我以后再也不會浪費食物了。”可見學生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理解了這首詩中的哲理。情境教學就是將直觀的感知與語言的描述相結合,不斷深層挖掘詩意以求達到理解哲理。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鑒賞哲理詩時,讀者在原作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又可以賦予詩以新的哲理。譚獻在《復堂詞錄序》中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詩便是這樣,雖然內涵豐富,但是學生們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學內涵也是不現實的,應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詩不僅適合兒童閱讀也適合成人品鑒。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書[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語文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學園,2014(11).
[4]杜曉輝.淺談探究式語文教學[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學法理論探討[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0(3).
關鍵詞:激發;興趣;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37-1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從中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信心,認識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不僅“喜歡數學”,而且“會做數學”、“會用數學”,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數學課的導入很重要,創設趣味性的情境進行導入,一開始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有認真聽下去的欲望,對新知的學習會投入很多,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時分》這一課時,就出示了這樣的一個謎語:小小圓形運動場,三個選手比賽忙,跑的路程分長短,最后時間一個樣。請學生猜測這個謎語的謎底是什么?數學課堂一開始出現一個謎語,學生覺得很有趣,在猜測過程中都很興奮,舉著小手爭著答,大部分學生能猜出是“鐘表”,然后通過表揚猜對的學生,激發起學生興趣。引出所要認識的鐘表,通過介紹鐘表上時針、分針,從而一步一步來認識今天要學習的《認識時分》。這樣在教學新課時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了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一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學生樂于去學習有關鐘表上的一些知識。
二、運用游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課堂教學相對于語文、英語等學科是比較枯燥的,若教師單純地講解題思路,學生不免學起來覺得無趣,容易開小差,無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些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游戲活動來教學數學知識,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學習積極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多運用數學游戲這種教學手段,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數學游戲為教學帶來的樂趣,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1120各數》時,我就和學生做了這樣的互動游戲:我說一個數字如11,請學生回答11里面有()個十()個一。然后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做這個游戲。一個學生說1120里面任一個數字,一個學生答它由()個十()個一組成。同桌間活動后再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對問和答說的又好又快的學生進行適當的獎勵,激發學生想表現的欲望,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同時這樣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游戲,既使學生學會和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個數里面有()個十()個一,又使學生在這個游戲中掌握了數的組成規律;還可以在游戲中通過比比誰說的快說的好,增強學生間的競爭意識。這樣的游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投入學習,而且學得輕松又愉快,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多種形式練習,激發學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大約為15到20分鐘,而數學課堂中鞏固練習都在后半節課時間完成,此時學生注意力就難集中了,開始坐不住。單純的讓低年級學生做練習,學生極易產生厭惡情緒,不認真思考,很獨立完成,練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然而如果在練習中運用多種形式,比如競賽、開火車,爭做小老師、上臺演示等活動,學生興趣盎然,其樂融融,從而增強了練習的效果,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在學習了二年級上冊《9的乘法口訣》后,在鞏固練習時,我采用師生互對口訣,我說口訣前半部分,學生說口訣后半部分,在師生互對后再同桌互對,學生興趣高漲,對起口訣來比較帶勁。利用口訣解決問題部分,男女生各派代表上黑板解題,進行比賽,學生們都希望自己的代表獲得勝利,在下面指手劃腳,低語,恨不得自己上去解答。這樣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感覺比較新穎,也使全班學生都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效率就提高了。
四、豐富總結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關鍵詞:語言環境;生活;評比;活動;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086-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一二年級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也就是說,50%以上的識字任務要在一二年級完成。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效率,扎實有效地完成識字教學任務,一直是我們一二年級語文教師孜孜不倦探討的課題。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用好教材,突出語言環境中識字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規律。學生學習漢字要注重語言環境,尤其是隨文識字,生字要注意從文中來,再回到文中去。如學習新課文,一般在語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先讓學生讀課文,圈畫生字,結合拼音認讀生字,然后再反復讀課文,把生字放到語言環境中,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整體感知字、詞、句。
二、抓住生活,提倡生活小事中識字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校內、校外,大街上、商場里……漢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小到商品的包裝袋,大到馬路標識牌、廣告牌。我們先帶領學生認識班級牌、校牌、校內標語、指示牌等,然后讓學生課下發現、搜集“文字資源”,并爭取家長的幫助――帶領孩子外出時,幫助孩子認識商店、單位牌,認識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公交站牌、廣告字幕等。一段時間過去,學生認識了大量常見字。只要有漢字出現,就給孩子識字的機會。
三、學會積累,激發展示評比中識字
我們有目的地給學生布置任務――剪下認識的字(可以是報刊雜志上的,也可以是商品包裝上的,還可以是廣告宣傳單上的,不限范圍),收藏起來。每個月末讓學生把自己的“珍藏品”粘貼到一張大紙上,然后我們把這些作品張貼到教室墻上(一米五以下的位置,便于學生閱讀)。我常常看見,幾個小伙伴在板報前,你教我,我教你,偶爾也會因為一個字的讀音爭得面紅耳赤,這時只有教師及時出現糾正字音,才能平息“爭吵”。辦報,一方面可以展示學生的識字量,使學生渴望被認可的心理得到滿足――通過比一比、評一評的活動,使學生更加喜歡認識漢字。另一方面便于學生交流,“互通有無”――學習別人認識而“我”不認識的字,促進識字量的增長。
四、開展活動,調動動腦參與中識字
小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活動。我們盡可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使學生快樂學、主動學。這些活動,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也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開展,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猜謎識字。小學生普遍喜歡猜謎語。在復習已經學過的漢字時,教師可以編一些謎語讓學生猜。如:一只狗有兩張嘴(哭);大羊沒尾巴(美);倆人上土堆(坐);一個人本姓王,兜里裝著兩塊糖(金),等等。也可以讓學生搜集字謎、編字謎,同學間互相猜,這樣學生不僅認識鞏固了漢字,而且還培養了識字興趣。
2.找朋友游戲。在教學中也可以進行“大朋友找小朋友”的游戲。在學生初識生字時,還不能準確記牢生字的字形。先由老師出示大的生字卡片,讓學生迅速在自己的小一點卡片中找到這個字。這個過程能使學生快速熟悉并牢記生字字形。
3.看圖識字。一年級識字經常會遇到一些象形字、會意字,比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第二課《口耳目》一課的生字,從圖片到甲骨文及楷書的生字,學生發現了象形文字的規律和趣味,識字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樣,教學“傘、朵、牛、果、手、看”等字,就可以通過簡筆畫建立聯系,是學生抓住生字特征,準確識字。
4.編故事識字。有些生字學生認讀較為困難,可以通過講個簡短的故事幫助識字。例如,“過”這個字,學生識記困難。我在教學生認識了“辶”偏旁后,給學生們講故事。“辶”就是一條船,上面坐著一寸長的小人,劃呀劃呀過河去。學生感覺生動有趣,這個字就記住了。還比如:門外有人捉迷藏,閃電一樣跑過去(閃);“爸”上下結構,就像小時候,爸爸經常讓孩子騎在肩膀上,“媽”左右結構,就像媽媽和我手拉手,教我們學走路。這樣的故事不僅教會學生識字,也教會學生感恩父母。
5.總結方法識字。教學中,經常和學生一起總結識記生字的方法。比如:借助拼音拼讀法、組詞法、數筆畫(一般用于筆畫較少的獨體字)、加一加減一減(早、排、秋、鴨等合體字)、換一換、找熟字等。學生掌握的識字方法越多,識字越容易,記憶也越牢固。
6.舉行比賽。識字比賽也是課內課外經常開展的,課上的小組識字檢查、開火車比賽讀、同桌合作讀,是比較常用的方法。這樣的比賽,促進小組內、同桌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在語文實踐活動課上,還要開展全班性的識字比賽,通過形式多樣的比賽,評出識字進步獎、識字明星、識字大王。學生積極性增強,識字量增加,何樂而不為。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043―01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更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寫字的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素質教育活動。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搞好寫字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語文課堂上改變傳統的寫字教學方式,在新理念指導下,發揮學生主動習字的主動性,使學生喜愛寫字,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提高學生寫字的整體水平。
一、注重自學,重點釋疑
低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自主學習,在小組內充分交流,質疑難記、難寫的字,然后教師進行重點釋疑和指導。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節約時間,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自學是有條件、有準備的。
首先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如在班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構建,因此讓學生依據這樣的要求進行小組學習生字,先自己學習生字,會認讀、會組詞,找到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然后在小組內質疑、提問題。最后組長抽查生字。
其次,教師要深入小組指導學生學習,獲得第一手材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小組,對學生的疑難進行解答,對小組學習的分工進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及時反饋,為后面教師的點撥指導做準備。
再次,教師要進行重點指導,方法引領。教師引領學生解決疑難點時,要有側重點,要有識字方法的指引,要激勵小組內和小組間的交流與競爭。
二、加強比較,舉一反三
中年級的識字量大大增多,對于形近字的區分成了教學的一個難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難以區分的形近字進行指導比較。如在二年級上冊識字二中的“州”字有些同學經常和“洲”字混淆。在課上我重點針對這兩個字引導孩子進行比較,弄清兩個字的區別,記住“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二年級上冊識字3中的“彩”字,我重點引導學生與表示動作的“采”進行區別,讓孩子知道“采”字是會意字,上面的“爪”字表示手,指人用手在樹木上采集,而“彩”字通過讓孩子們組詞總結出和顏色有關。做完這樣的比較區分后學生在以后的運用上就很少出錯了。而且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進一步掌握識字方法,大大提高學習漢字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識字量。
三、觀察示范,練評結合
寫字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將識字和寫字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能使學生讀準字、理解字義,掌握字形,而且還能正確、端正、整潔地書寫出來。尤其是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指導書寫這一環節。
首先,一定要讓學生先對所要寫的生字進行觀察。從字的整體結構、偏旁部首到字的筆畫、筆順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認為應該注意的地方,這樣教師既可以相機指導,又可以對其他學生有一個寫前提示。
其次,就是教師的示范書寫,這一環節非常重要。低年級的學生,還是形象思維占主導,教師一定要進行漢字的示范書寫,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規范的書寫姿式和書寫方法,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可參照的“書寫形象”,使學生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對怎樣起筆、怎樣收筆,哪里輕、哪里重等都一目了然,不僅使學生對寫字逐漸感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掌握運筆過程中的輕重、快慢等書寫技法。另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利用投影儀或微機設計漢字拆拼練習,把漢字分成部件,學生自由拼擺,比一比誰拼擺得最勻稱、最美觀。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找準筆畫及整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寫勻稱。
一、滲透朗讀方法指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在當前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朗讀能力較低,唱讀現象很普遍,究其原因,問題的癥結是低年級學生沒有很好掌握相關的朗讀方法技巧。低年級學生在朗讀時常常愛一字一拍拖腔拉調地唱讀,這是由于低年級學生注意分配能力低,他們識字不多,朗讀時注意力集中在讀準字音上,而忽略詞與詞的聯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達。因此,教師指導時,必須要求學生讀詞句要連貫,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看準字、詞、連字、詞成句讀通,讀順。例如,一年級語文上冊中的“漢語拼音”,每課都設計了兒歌。教學有意識地讓學生用鉛筆劃出詞語,然后,老師范讀,讓學生跟讀并注意按詞停頓。在教學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自行拿出鉛筆試著劃出詞,再進行朗讀,讀時要求不拖腔拉調,語速略快,其后逐漸過渡到目及詞與詞進行朗讀,訓練一段時間,學生就能自覺做到按詞停頓分節朗讀。訓練時要避免矯枉過正,造成讀破、讀斷句子的情況。
階段教師沒有把握好朗讀訓練關按詞停頓。再如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注意語調語速變化。對于二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初步掌握聲調的高低快慢、邏輯重音、停頓等;并能根據標點符號,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心情讀出適當的語氣、感情。當學生讀得不準確,語氣、聲調、重音、停頓、感情不適當時,教師要示范指導,并要求他們反復練習。從而提高朗讀的感染力、表現力,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同時讓學生懂得一般情況下,表現高興、夸耀的句子,讀時音調略高;表現悲痛、灰心的語句可讀得低沉緩慢些。描寫突然發生變化或著急的句子,則要讀得快些、急促些。具體怎么讀還應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這樣,學生在參與朗讀訓練中,得到了相關朗讀方法技巧的指導,懂得運用有關的朗讀方法來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從而切實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二、創設課文朗讀情景,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的觸發往往要憑借具體直觀的事物,他們情感的引發往往具有情境性。教學實踐表明,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應當針對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努力創設相關的課文朗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朗讀情境中聲情并茂地投入到朗讀訓練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我按照如下步驟創設朗讀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的:①出示課件:一幅幅從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呈現在學生面前,潺潺的流水聲傳入學生的中……②創設富有情感色彩的朗讀導入語: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時站在氣勢磅礴的瀑布前,你自然而然會在心中產生贊美瀑布之情吧,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一起把這首詩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吧。又如在引導學生朗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這個詩句時,我先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誰能抓住詩句的關鍵詞來朗讀,讓大家感受紫煙繚繞的美景?幾位學生踴躍朗讀,我則巧加點撥,讓學生讀中感悟,吟中入境,并通過課件展示香爐峰的兩幅圖片,通過對比使學生在“讀、看、思、誦”中感悟詩句的意境美。這樣,指導朗讀時用簡單的話語巧加點撥,學生的朗讀則入情入境,有聲有色,從而達到身臨其境、情感共鳴的功效。
三、實施分層朗讀指導,全面達成朗讀目標
對老師來說,在一個班里培養幾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并不難,難的是要不斷提高全班學生的朗讀能力。一個班里總會有幾個朗讀能力較高的學生,也會有一些朗讀能力較低的學生。因此,教師在進行朗讀指導時,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制定有差異的朗讀教學目標――達標性目標與提高性目標,實施不同的朗讀策略,使全班每個學生在朗讀方面均能得到提高。在教學實踐中,對朗讀能力高的學生,我在教學中經常會不斷地向他們提出較高要求,使全班學生的朗讀能力在這些學生的帶動下不斷地提高;而對于朗讀能力較低的學生,則進行個別指導。不過最關注的還是朗讀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因為他們是全班的大多數,他們的朗讀能力提高了,全班學生的朗讀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全班每個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哪個學生敢開口讀,哪些學生還不敢讀;哪些學生善于朗讀,哪些學生容易重讀或口齒不清,哪些學生理解得快等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和情況,區別要求,分別指導。每節課對每個學生的要求都應該比他們原有的朗讀水平更高些,讓學生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從而會更加認真、努力地朗讀以獲得不斷提高,這樣的訓練才算到位,才算是扎實的朗讀訓練。
四、抓好朗讀評價環節,引導運用評價方法
一、游蚓神視野下的小學拼音教學
一般來講,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教學內容,是構建學生語文知識基礎的關鍵因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拼音游戲教學方式,將重點教學內容融入游戲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增強學習效果。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韻母”拼音的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學習了單韻母之后,教師可依據學生知識基礎,分別制作24張紙牌并分別寫上各單韻母的4種發音,即ī、í、ǐ、ì等,之后將班級內學生進行分組,指導各小組成員輪流按照“ī-í-ǐ-ì”的出牌順序玩紙牌游戲,且當學生出牌時需說出紙牌上的具體內容,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記憶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進行主觀引導,鼓勵其積極參與紙牌游戲,使其能夠在游戲過程中充分體驗、探索、發現和創新新知識,以發揮其課堂主體作用,且通過紙牌游戲,還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拼音知識,并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主動性較高,教學效果良好。
二、游戲精神視野下的小學識字教學
對于初次接觸漢字的小學生來講,學習難度較大,且當其接觸的漢字越多,理解起來就越容易混淆,所以教師需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漢字識字教學中合理應用游戲教學法,在課堂游戲中融入漢字的識記要點,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開始時,設計游戲,如在黑板上畫一片長滿蘑菇的草地或利用多媒體呈現這幅畫面,并在每個蘑菇上寫上本節課中剛學的生字,同時將班級內學生進行分組,給各小組中的學生一人發放一張標注漢字拼音的紙牌,指導學生采用小組接力的形式去采與自己手中所持漢字拼音相對應的蘑菇,觀察哪一小組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摘完且準確率高。利用此種游戲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鞏固其所學知識,使其能夠正確區分容易混淆的漢字,而且還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與課堂氛圍,寓教于樂,使學生在玩游戲過程中快速識記漢字,教學效率較高。
三、游戲精神視野下的小學閱讀教學
游戲精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除了上述的拼音與識字教學之外,還突出表現在小學文本閱讀教學中。在小學語文文本閱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選擇適當的切入點,指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或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將文本中的具體故事展示出來,通過游戲教學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增強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烏鴉與狐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由學生自行預習課文,同時將2名學生組成一組,要求各小組中的一名學生飾演“狐貍”,另一名學生飾演“烏鴉”,在課堂中將課文內容表演出來。如此一來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學習興趣,使其能夠主動閱讀課文內容并積極思考課文情節及具體對話。同時,待學生在課堂中表演完后,教師可指導其他學生對其表演過程和表演效果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增強班級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營造和諧、良好的課堂氛圍。且此種表演游戲法還能夠增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促使其快速吸收教學內容,整體教學效果顯著。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把“喜歡學習漢字”作為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目標的第一條。為此,新課標建議“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但是在識字教學過程中由于超大量的識字任務(新課程一年級上冊要求認400個字,寫100個字;一年級下冊要求認550個字,寫250個字;二年級上冊要求認450個字,寫350個字;二年級下冊要求認400個字,寫300個字。)加上漢字本身結構復雜多變,以及課時非常緊張等多種因素,制約著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因而也影響著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為了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漢字,提高識字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一定的教學規范是必要的。
在拼音教學完畢之后的集中識字課堂選擇這種教學模式,其實質是主張課中多次復現生字,以期提高識字的成效,讓學生真正“喜歡學習漢字”。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呢?
一、初讀課文,圈出本課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如何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第一次見面要能留下印象。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請學生圈出生字,讀準字音,對生字有了音、形、義的初步印象。切不可過早脫離語言環境,去面對一個個干巴巴的字符。那樣對于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說,是毫無興趣可言的,又怎么會留下印象,沒有印象又怎么喜歡得起來呢?
完成這一任務,有兩個基本要求:
第一,學生讀時對照課后生字欄里的生字,圈出本課生字。
請學生讀時圈出生字,以明確學習對象,對字形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教師提出自讀要求,如:碰到不認識的字或者難讀的字,多讀幾遍。
教學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教師揭題引讀課文。學生初讀課文1-2遍,讀中對照課后生字表圈出本課生字。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難讀的生字多讀幾遍,進而試著讀通句子、讀通全文。這個任務在5-7分鐘之間完成。這樣操作,學生對字音、字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在課文語境中對字義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增加學生對生字的親切感。
二、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讓學生認讀
人們在接觸外界時,知覺整體性經常在發揮作用。知覺整體性是人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一年級學生入學前與大量的常用詞匯接觸過,如:聰明、活潑、蝴蝶、眼睛、暖和等。聽過的,說過的,在腦海中留下了音與義的印象。
學生對一年級課本中的大部分詞語似曾相識。讓生字在詞語中出現,學生認讀起來會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畫面。在詞語這個語境中,生字也變得具體可感,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如“玩耍”這個詞,學生一拼讀,腦海中自然會出現玩耍的畫面,不用教師多做解釋,而單單出示“耍”字請學生讀,非常抽象,學生甚至不知“耍”是怎樣的,字形又那么復雜,學生看著就犯難,讀的興趣自然就不濃,主動性也就不明顯了。可是換成出示“玩耍”這個詞,將生字“耍”用其他顏色突現出來,學生一讀,心中也許忍不住會說:哦,原來“玩耍”的“耍”就是這樣呀!看,學生已經開始主動識記生字了。
三、識記獨立的生字
當學生對生字產生了具體形象的印象,有了感覺之后,就可以單獨出現生字請學生認讀了。因為本課時的重點是識字。
小學生的記憶往往偏向于具體機械識記,一個字在固定的位置上,他們能認出來,換個地方或許就不會認了。因此,調換順序,打破機械認讀,讓學生在任何位置、任何環境都能正確認讀。
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第一,在識記過程中,我們以多次復現的形式為主,讓學生與生字反復見面,認識生字。
崔巒老師說:“認字和認人是同一個道理。認人不必記住五官特征,穿著打扮,認一個輪廓即可,見面次數多了,便認識了。”俗話也說,一回生,二回熟。經常見面,通過各種形式讓生字反復再現,能使兒童從整體上把握字形、記住字形。
第二,對那些結構特殊的合體字,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與識記能力如:蜘和蛛、蚯和蚓,筷和雷等,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記字形,如加偏旁、去偏旁、換偏旁等,提高識字能力。
有句話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當學生體會到了生字包含著的情感,認讀起來可以感覺到它的溫度,再加上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環節,正面強化學生對生字的印象,讓學生的識記過程輕松扎實有效。
四、多種形式鞏固生字
盡管學生識記生字時產生了強烈的印象,但是學習生字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不及時鞏固,很快就會遺忘,造成生字回生現象。而且學生學到了后半堂課,身心已經感到疲倦,注意力不大能集中起來,如果這時不能有效地鞏固生字,回生現象會更加嚴重。
所以在這個環節要注意:
第一,采用多種生動有趣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生字。
我們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玩樂方式,如:摘蘋果、眼明手快、郵差送信等游戲或者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鞏固生字,保持記憶。
第二,多復現難記字。
突破難點是一堂課的基本要求。難記字一般都難以進行字形的分析,只有多與學生見面,比其他字出現頻率高些,見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實現這個環節,通常可分三步走:
1. 創設情境,如“摘蘋果”游戲,可以這樣進行情境創設:樹上的蘋果又大又紅,只要你能讀準大蘋果的名字,它就歸你啦!
2. 游戲識字。有意識地多安排難點字的出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