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利規劃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舉辦各種培訓班,進行各類技能培訓,提高移民的勞動技能,提升移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讓移民掌握和開發多渠道生產門路和本領,增加創收途徑。移民安置后的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程度也是評價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庫區所在的農村通常都是基礎設施薄弱的地方,交通不暢,上學看病不方便,個別地方用水用電都成問題。通過合理的安置規劃解決移民的基礎設施條件,建設與外界連通的公路,接入電信線路等,讓移民群眾出行方便,購物上學就醫快捷,提高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為妥善安置水庫移民的生產和生活,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在其職權范圍內,在減免房屋建設、宅基地使用、農業生產恢復期的稅費,以及在土地劃撥、糧食供應、電價優惠、優先就業等方面給移民以優惠。
2社會經濟發展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給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也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合理解決工程建設征地移民補償安置中存在的問題,使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考驗移民安置工作的客觀要求。移民群眾在移民工作中付出了許多,對水利水電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寄予厚望。地方政府是移民安置“工作主體、責任主體、實施主體”,移民工作的成效與各級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積極投入和有效組織密不可分。地方各級政府在妥善安置移民,解決搬遷、維穩問題,解決庫區移民群眾發展致富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面臨諸多壓力。雖然水利水電開發對庫區和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促進作用,但有時并不十分明顯,由于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影響了移民群眾的積極性,容易直接導致移民安置進展不順、效果不理想的被動局面。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移民群眾脫貧致富應明確作為水利水電開發重要任務之一,需要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及細化配套措施,強調政府職責,明確企業的社會責任,合理地分工協作,才能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及移民群眾積極性,發揮水利水電開發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3結束語
論文摘要:主要闡迷在編制縣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綜合規劃應注意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按照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原則,保證規劃中各項指標的順利實現。
新疆水利廳于2005年12月下發了關于編制新疆縣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綜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該通知下發后,各縣紛紛開展了該規劃的編制工作,在編制規劃報告過程中,筆者發現以下問題需要設計人員注意。
一、水土平衡計算后缺水原因的分析問題
該規劃農田水利建設水資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對縣區所轄行政范圍水資源進行綜合評價,根據水土平衡分析,計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區在水土平衡時,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①河道天然來水過程與區域用水過程不匹配;②區內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調蓄能力限制;③灌區內部渠系防滲率低,水資源損失較大。而規劃水平年解決供需矛盾主要是通過渠系防滲、開采地下水、對平原水庫進行除險加固、跨流域調水等工程措施來滿足灌區的用水需求。
由于該規劃是以縣為基本編制單位,在實際編制過程中,往往把該縣做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考慮問題,忽略了該縣在整個流域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上下游其它用水單位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要解決灌區的缺水問題,首先應該從整個流域出發分析缺水原因,而不單是立足于本縣來解決缺水問題。有些流域中已建的引水樞紐工程可能控制下游幾個縣的分水,特別是各縣的分水比例由于歷史原因在該流域管理規劃中已經確定,一般不允許隨便改動,各縣的分水量只會隨河道來水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南疆某河流域,在該條河流上有一引水樞紐控制下游兩縣一市的分水,各縣按分水比例引水。2005年,該地區召開會議,把A縣的三個鄉劃分到了B市,但A縣、B市在大河上的分水比例卻沒有因行政區劃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樣一來,在分析B市灌區內水土平衡時,勢必會加大供需矛盾。從水賬的角度簡單分析:假設現在B市從大河上的分水比例是20%,大河多年平均來水量按2x1護耐計算沖口果B市的分水比例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以多分配2x1護耐的水量,大河水量損失按20%考慮,仍有1.6x1護耐的水量可以進人灌區,而如果灌區內部通過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來解決的話,要得到相同的水量則最少要打8眼井(每眼井的提水能力按2x105m3/a計算)。
在解決灌區此類缺水問題上,應該首先根據重新劃分后的行政區劃,充分考慮各縣市的經濟發展差異后,在流域規劃中對相關縣、市的分水比例做相應的調整。按照調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進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慮通過開采地下水、跨流域調水等其它工程措施來解決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驟確定出的水資源配置規劃目標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減少了工程建設項目,節省了國家投資。
二、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問題
在調查B市的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數量時筆者發現,該市的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數量在近3年之內呈下降的變化趨勢,而近3年之內農村人口數量卻是以平均每年10.7%的增長率在遞增。B市近3年也沒有新建人畜飲水工程,主要是對已建工程的維護和設備更新,按常規應該是飲水不安全人口數量隨農村人口數量的增加而遞增加。經過進一步的深人調查,其原因是:近幾年隨著B市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來到B市務工,這一部分勞動力的戶籍所在地是農村,而他們的用水地點卻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當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數量大于農村人口的增長數量時,就造成了農村人口數量在增加而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數量在減少的現象。所以在確定該市的飲水不安全目標和相應的工程措施時,不能單一的按照統計部門提供的農村人口數量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來預測飲水不安全人口的發展趨勢,而應充分考慮近幾年隨著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這一因素,根據該市的“十一·五”規劃報告,對飲水不安全人口的發展趨勢做出相對合理的預測,制定出了相應的工程措施。
三、鹽堿地改良中排水系統規劃問題
鹽堿地改良也是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鹽堿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出效率,從而影響到農民的收人和當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近些年各縣在治理鹽堿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間排水溝的開挖,種植耐鹽作物改良土壤,采用豎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過各種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來控制耕地鹽堿化。在鹽堿地的改造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大部分排水溝建設時沒有經過規范的設計、計算,淤積、坍塌現象嚴重,每年都要組織大量的勞動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統沒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進人河道,影響下游灌溉用水水質,還有部分排水則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與渠水混合后繼續灌溉,其結果是一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現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現象加重或產生次生鹽堿地。
目前排水系統配套、完善仍然鹽堿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級排水溝充分發揮作用,使整個排水系統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從各縣所在流域的角度出發,統籌規劃,建設流域內控制性總干排,使各縣都能將鹽堿地內高礦化度的排水按統一出路排到容泄區,而又不影響下游灌區的灌溉水質。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經規劃的控制性總干排,在規劃縣級排水系統時應當保證本縣最末一級排水溝內設計排水流量時相應的水位應大于總干排內設計排水流量時的水位,否則排水將沒有出路,開挖的各級排水溝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如果流域中沒有建設控制性總干排的條件,那么在規劃縣級排水系統時應當充分考慮本縣的最末一級排水溝與鄰縣最末一級排水溝的銜接問題。做到水流銜接平順,互不影響,充分保證排水通暢。
作為直接影響到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問題的工程,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規劃設計的相關單位、部門一定要嚴格做好本工程的設計工作,以此發展并壯大我國農業領域。在實際工作中,應始終以惠民利民為基本指導方針,進而規劃設計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通過水利灌溉規劃設計,選用科學的設計標準,并總結出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正確布局,這對于合理利用水土資源以及發展區域經濟具有積極意義。
2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規劃設計準則
由于受到河流徑流量以及農作物類別持續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農田水利灌溉亦伴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平均每年的水量和耗水量均具有一定的不同。所以,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切不可完全根據傳統經驗而工作,而是應該擁有科學、合理的設計規劃準則,最終保證規劃設計工作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通常情況下,農田水利灌溉規劃設計都是水利設施、區域水源情況,以及農業發展條件等因素為基礎,并在全面考量之后方可確定。一旦在初期出現涉及標準偏高的情況,那么保障農田水利的程度就要高一些,并且設計標準將會直接關系到工程的規模狀況。從當前形勢來看,農業水利部門,多從灌溉設計保證率以及抗抗旱天數2各方面來制定準則。
2.1灌溉設計保證率
這一問題主要指的是在長時間使用條件下,水利灌溉工程用水應該充分達到年數和總年數的比值,這一比值也就是農田水利灌溉設計保證率。通常情況下,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要按照區域內部的作物種植情況以及實際水文條件進行擬定。
2.2抗旱天數
這主要是指以小水庫、塘壩等灌溉設施供水情況為基礎,在降水偏少好雨水連綿等狀況下,能夠符合農作物耗水所需天數為準則。比如,在灌溉設施當中,水源能夠保證80d連續無雨的用水量,此水泥他規劃設計的標準即為80d,上述抗旱天數的確定主要是利用規定時間內區域農作物需水時間為準則。此外,在農田水利灌溉規劃設計過程中,還應充分按照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全面、具體的分析和研究。
3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規劃設計
3.1針對規劃設計的建設規模進行預測研究
當規劃設計工作開始之前,先應該針對農田水利建設規模實施預測研究,這一工作我們通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泥灌溉面積的要求,全面考量農田水利在區域內部農業生產中的具置,以實現農民的創收和保障糧食安全為基礎,并在發展規劃區域農業的前提下,研究區域農業經濟對水利建設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確定出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具體規模大小。其次,研究可供灌溉使用水資源對灌溉規模的潛力,并以水源視角來論證農田水利灌溉規模的發展潛能,然后再以區域為單位來負荷水資源的實際承載力。按照水源規劃確定的總耗水量利用狀況以及控制準則等,深入分析、研究農業生產對于水源的具體需求量,從而保證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水資源供求實現平衡的根本目標。再次,針對地區土地資源對農田水利灌溉的規模潛能進行分析、研究,重點是按照區域土地資源對灌溉面積的素質和潛能實施研究。最后,針對農田水利灌溉規模的發展進行規模的預測,利用分析、研究農田水利省水改進以及水源供求關系,確定出農田水利灌溉規模以及實際灌溉面積。
3.2關于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
(1)設計取水方法。取水方法是農田水利灌溉規劃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構成要素,其設計方向應當按照不同區域灌溉水源進行確定。通常情況下,灌溉水源具體分成2類,其中一種是提水取水,而另一種則是自流取水,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規劃設計取水方法一般是對以上兩種水源來完成設計。自留取水主要是以河流水為主的灌溉方法,同時它也包括兩種方式,首先是有壩取水,此種取水方式通常是在地下水位處于很低的情況,其水量雖然充沛,然而卻不能自行流入到農田當中,為保證正常灌溉,一般都在河道上來修筑節制閘或者堤壩,在此基礎上才能將水源引入到農田當中;其次是無壩取水,此種取水方式的設計還可分成建閘以及不建閘,為避免由于沒建閘而無法控制洪期的水量以及農田被淹、渠道被沖走等問題,最好在設計過程中實施建閘設計,從而確保水流的穩定性,降低水流對引水口的侵蝕。
(2)灌溉工程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①安全性原則。安全性是所有工程中都應遵守的要求,在農田水利灌溉工程中,需要盡量防止出現深挖方、高填方和險段位置的施工。還應避免在沿河位置設置此工程,以防山洪將其沖垮、沖毀。②綜合利用原則。灌溉工程需要集中落差,同時結合水利加工,開展多種經營,全面且合理的利用水資源以及水資源。與此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應重點考慮結合河水與井水的灌溉,構建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系統。最終,保證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得以正常投入使用。
4結語
關鍵詞:總體規劃生態環境緊湊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隨著體制分割的“拉鏈馬路”、景觀破碎的城市熱導效應、生態經濟分離的城市蔓延等現象的不斷發生,城市生態環境再次成為重要議題。美國生態城市學家理查德?瑞吉斯特在《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中寫道: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它包括一切,當一種生物滅絕時,會帶來連鎖反應,導致其它一些生物頻臨滅亡,破壞生態系統人類就等于慢性自殺。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自然資源,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良性發展的唯一選擇。往往破壞生態環境都是城市盲目最求經濟利益所導致,殊不知自然經濟是根本,人類經濟是衍生,澳大利亞城市生態學家查利?霍伊爾更精煉的說,“沒有生態就沒有經濟,沒有星球就沒有利潤”。生態環境建設不是回歸自然而使生活水平退化,而是要在拋棄破壞自然負面影響的基礎上滿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未來生態城市理念將灌輸到每一個城市的發展中,并且要融入到具體的法定性規劃中,作為總體規劃還要對下位規劃作出有效的指引,引導城市走向一條通往真正的和平道路,因此探討總規層面的生態環境建設指引是一個重要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貞豐縣率先提出制定以生態環境建設理念的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從自然資源、城市規模、經濟產業、發展理念等多方面內容指導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2總規層面的生態環境建設路徑
以往的相關研究或其它層面的規劃,都較側重于對水資源、森林植被、土地、空氣等自然資源提出對策方案,缺少對城區、鄉村等經濟體以及軟性資源―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對策研究。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也不單單是保護,還應有所營造,這樣才能使得城市得到不斷的發展,并在發展中得到平衡。保護與營造應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對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才能為營造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營造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才能對自然資源實施保護,使得生態系統得以循環。
2.1保護――現有的自然資源
現有的自然資源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維持區域生態功能平衡的重要因子。常規性的資源保護側重于對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山林地以及固體廢棄物等提出保護措施,這就使得每個因素較為孤立,不能成為系統,也很難深入。應該根據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環境敏感性以及主導生態服務的功能類型將國土空間進行劃分不同的亞區實施分類保護與指引。這樣有助于將保護措施落實到空間上,對進一步的深化具有較強的指引性。
2.2營造――物質與精神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被人們所能感知的。本文著重從城鎮建設和農林產業(包括鄉村建設)兩個方面探討如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并營造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也可以稱為人工生態調控區,因為更多的是從人的行為角度去分析人工生態與自然生態的融合和協調。該區域也是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要載體,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頻繁的敏感區域。建設注重社會的公平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改變“汽車―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發展形式,制止城市蔓延(緊湊型城市、構建綠色屏障),提高人口密度(滿足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要求),減少交通量(按步行、自行車、鐵路、軌道公共交通、小汽車、卡車的優先順序發展,同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產業、循環利用),建設生態村莊(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城鄉建設平橫(城鄉一體化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
3貞豐城市生態環境總體規劃的實踐
3.1研究技術路線
通過現狀分析,并結合生態環境建設相關指標提出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然后通過分區指引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圖來落實目標,最后結合生態文化建設共同構建貞豐縣生態環境建設體系。
圖1 貞豐縣生態環境總體規劃技術路線
3.2生態導向的規劃指引
3.2.1自然生態保育區(保護)
根據主導生態服務功能,將該區分為6個生態功能亞區。
3.2.1.1生態安全控制區
主要是指沿北盤江河流一帶的區域。該亞區具有防護堤岸安全、保護水源水質的生態服務功能。保護要則:禁止進行有損生態的開發建設活動,加強河流沿岸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強化綠化建設,優化綠化結構,增強生態自我平衡與修復能力,保障區域整體生態安全。
3.2.1.2山林生態保育區
主要包括縣域內的高山區、林地密集區、地形起伏較大的淺山丘陵區(坡度一般在15°以上),同時也包括童山禿嶺,植被覆蓋率低,石漠化現象嚴重的區域。該亞區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生態服務功能。保護要則:禁止進行有損生態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區內已有工業用地應逐步遷址,并加強生態修復;實施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嚴格管制的要求,繼續實施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與恢復工程,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對于石漠化嚴重區域要以水利建設為龍頭,積極開展一批水庫工程,結合人工造林和退耕還林(草)工程,山水林草綜合整治,一次根治水土流失,緩解石漠化現象,恢復和建立新的良性農業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改變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新區提供充足的農畜產品。
3.2.1.3水源涵養重點保護區
主要包括云洞水庫、納山崗水庫、雙龍水庫、七星水庫等水源保護區以及納么河、洗布河等小流域。該亞區具有保護飲用水水源安全、生態水系統平衡的服務功能。保護要則:保護水源保護區和清水通道維護區的水質,禁止任何污染水質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小流域做好綜合治理工程,防止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1.4自然風景名勝保護區
主要包括雙乳峰自然風景區、龍頭大山自然保護區、三岔河風景名勝區及北盤江大峽谷風景區等區域。該亞區不僅具有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修復的服務功能,還具有人文景觀價值。保護要則:限制保護核心區的人類活動,非核心區和其他生態保護區可適當進行生態旅游等開發活動,實施積極的建設性保護方針;限制旅游活動的強度,嚴禁對生態功能、環境治理或自然景觀造成破壞。
3.2.2人工生態調控區(物質)
3.2.2.1農業生產生態服務區
主要指土地利用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園藝等農業生產為主的區域,同時也包括農村居民點用地。該亞區調控要則: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以溝、渠、路、堤、河的林帶為骨架,以村宅綠化為補充,因地制宜,形成以自然式結構為主的農田林網化體系;農村居民點建設要強化集聚,消除分散,擴大農業有效利用空間,為農業現代化鋪路,禁止鄉村工業發展。
3.2.2.2城鎮建設調控區
主要指規劃的城鎮建設用地。該亞區調控要則:依據發展需要,強化城鎮的主體功能,優化城鎮間的配置組合,營造優良舒適的城鎮生態環境;控制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制止城市蔓延,提倡緊湊型發展,嚴禁城鎮用地占用基本農田和河湖林地等生態用地;產業提倡集聚發展、綠色發展,結合產業鏈建設生態園區,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產業選擇上注重對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業區注重推廣清潔生產技術以及特殊生產污水的預處理和綜合污水的集中處理;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排放濃度;開發和占用要在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范圍內進行,嚴禁城鎮無序建設和隨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維護區域生態平衡。
3.2.3生態文化建設(精神)
目前貞豐縣正在建設的生態廣場和生態公園就是生態文明理念的落實,同時還需要城市的公眾能積極參與建設,從身邊小事做起,倡導生態理念保護生態資源;政府應從政策、資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導和加強生態文明的建設;城市建設的投資者應減少對生態資源的索取,注重發展綠色經濟;城市規劃者應加強對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為城市發展提供正確指引。
4結束語
生態環境建設原則應是恢復退化的土地,與當地生態條件相適應,平衡發展,制止城市蔓延,優化能源,發展經濟,提供健康和安全,鼓勵共享,促進社會公平,尊重歷史,豐富文化景觀,修復生物圈等,所考慮應是方方面面,因為生態系統具有極其發雜性,也因此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努力,才能創造一個真真和諧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理查德?瑞吉斯特著 王如松 于占杰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Rodney R?White著 沈清基 吳斐瓊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3]施莉 翁一峰,低碳生態規劃在控規層面的探索――以無錫太湖國際科技生態園區規劃為例,2011年中國城市規劃論文集,2011
[4] 林建華 任保平, 主體功能區建設:西部生態環境重建的新模式選擇,生態經濟,2009
[5] 李浩, “生態城市”內涵的本質回歸, 北京規劃建設, 2011
[6] 于林 , 加快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研究, 生態經濟(學術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