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四年級教案范文

四年級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年級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四年級教案

第1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

2.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大意。

3.培養學生的古詩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小組討論,借助工具書自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中初秋的景色美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秋天漸漸來了,說說初秋時節,你都見到過哪些景色?

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描寫初秋的詩,板書課題及作者,請生談談對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學古詩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 讀準字音

2.指句朗讀,正音

3.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學習有哪些方法?

4.各小組自學古詩,老師輔導

5.小組匯報結果: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三、創設情境,自主朗讀

小組比賽讀,讀出詩的節奏和意境

四、板書: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 日 無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萬 樹 暮 蟬 鳴。

聽 來 咫 尺 無 尋 處,

尋 到 旁 邊 不 作 聲。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讀:

《初秋行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題材的古詩。它以描寫蟬為目的,詩人楊萬里寫落日催暮蟬,蟬鳴聲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寫了聞蟬尋聲,蟬兒閉口的情形,整首詩通俗易懂、真切傳神、趣味橫生。雖是即景寫景,卻亦具有一番清新別致的情趣。

教學理念: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不管是領會詩的涵義,還是體味其美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朗讀能激發想象,強化積累,培養語感,所以,朗讀必須貫穿于古詩學習的全過程。

2、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會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在學習“近在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不作聲”時,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從情感的體驗出發,首先在讀中感悟、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找不到蟬到的遺憾,然后引導學生再讀,再一次交流情感,體會到深藏在作者內心的對秋天美景、對秋蟬的贊美、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全詩。

2、借助注釋,在讀中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作者蘊含在詩句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課前復習作者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寫的其他詩歌。

2、課前布置學生觀察初秋的美景。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預設: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同學們,三年級我們學習了楊萬里寫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還知道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生齊背后交流)

2、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與秋天有關的古詩。板書課題。

二、讀題解題,初讀古詩

1、指名學生讀詩題。

2、通過預習,誰能說說題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師提示:加進去適當的詞語把話說完整。)

3、現在正值初秋,在你們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學生交流自己在身邊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師:那詩人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又描寫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時候在花園里散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三、自讀自悟,感知詩意

1、教師范讀古詩。

2、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3、指名朗讀,正音。學習生字“圃”。

4、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弄懂詩句的方法。

(如,、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與同學交流等。)

5、師:下面老師再給大家八分鐘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古詩,讀了這首詩,你知道詩句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要求: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需要老師幫助的同學或小組,可以舉手告訴老師,老師會很快來到你的身邊和你們一起學習。

四、集體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學習結果,

師:看到大家學得這樣認真,相信大家已經有成果了,哪個小組愿意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們學習的成果?

2、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讀詩的感悟,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古詩大意。

(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五、讀中品味,體會意境

師:剛才,大家了解了詩意,相信大家再讀,一定會讀得更美,更投入。誰讀第一句?

1、從這句哪些詞語看出作者寫的是黃昏時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蟬”加以體會。

2、你覺得哪些字能體現落日的有情?

引導學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體會作者對眼前美景的喜愛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當成了有靈性的人。就是這兩個字賦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思。

3、引導學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無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根據詩句誰能想象出這幅畫面?(提示:夕陽、晚霞、地面景物、蟬鳴聲……)

4、誰能讀出落日的這份“真情”?

預設:(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逐步讓學生讀出情,讀出形,讀出味。)

生讀(沒有激情)。

師:你這快落山的太陽,怎么這樣無情?從你的讀中,老師感覺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麗。誰再來讀。

生讀。

師:老師從你的讀中感覺到你是重情誼的夕陽,可我從你的讀中沒聽到滿園此起彼伏的蟬鳴聲。誰再讀?

生讀。

師:哦!多美的景致!多熱鬧的黃昏!老師好象看到了夕陽西下時的燦爛晚霞,聽到了園子里嘹亮的“黃昏大合唱”。來,讓所有的蟬兒都唱起來,全班齊讀。)

師過渡語:

初秋的傍晚,詩人獨自在園中散步,抬頭望著西邊的天空,一輪紅日即將落山,夕陽將天邊抹上了瑰麗的色彩,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聽,眾多秋蟬也不甘寂寞,趁著這美麗的時刻,放開清亮的歌喉,開始了“黃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學生齊讀前兩句。

5、聽到這美妙的“合唱”,你會心動嗎?是否想找到這些“歌唱家”,趕快行動——

(1)可詩人找到了蟬沒有?

引讀:近在咫尺——,尋到旁邊——。沒看見蟬,心中會是什么滋味?

指導學生帶著遺憾的語氣來讀。

(2)作者心中只有遺憾嗎?再看,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聽,這此起彼伏的蟬鳴聲,真有遺憾?那又怎樣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心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3)師小結:

看到天邊美麗的晚霞,聽到園中這悅耳的“大合唱”,作者興致大增,雖然沒有尋到“演唱家”的蹤影,可這情、這景足矣!這一樣也能讓作者詩興大發——

(學生帶著贊美之情齊讀全詩,邊讀邊想象意境。)

六、賞讀全詩,熟讀成誦。

1、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對《初秋行圃》的理解。

師:請大家用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這首詩表達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讀一讀;想唱的,可以把詩句改成自己喜歡歌曲的歌詞,試著唱一唱……

2、學生分組練習、展示、評價。

五、總結拓展,課外延伸

1、引導學生總結剛才學詩的方法。

讀:讀通、讀順詩句。

譯:結合注釋、或、或結合插圖、猜讀理解詞語、詩句的意思。

悟:品讀、感悟,想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誦: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

2、用自己學到的古詩學習法,自學唐朝詩人虞世南的《蟬》。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意即可,無須對作者托物言志寫法進行深究。(虞世南的《蟬》附后)

3、課外找找楊萬里的其他寫景詩讀一讀。

板書設計: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日無情最有情,

偏催萬樹暮蟬鳴。

近在咫尺無尋處,

尋到旁邊不作聲。

附: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緌(ruí):結冠(帽)的兩條帶子叫纓,纓在頷(hàn)下打結,余下的兩段叫緌。因為緌是下垂的,所以詩中稱“垂緌”。

飲清露:古人以為蟬是飲露為生的(其實它吸樹汁)。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反思

開課時,我抓住詩題中的“行”字切入,讓學生辨析“行”為“散步”之意,其設想是由此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導他們走進詩人所在的園中漫步,與詩人一起看日落,聽蟬鳴,尋蟬蹤,在與作者漫步的過程中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準備不充分,紕漏百出,與課前設想的效果相距甚遠,我總結有這樣幾大硬傷。

1、讀得不充分。

學習古詩,不管是領會詩的含義,還是體味詩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本節課,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讀,指名讀和齊讀三種形式,對朗讀的方法,讀中感悟指導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讀,實是淺嘗則止,沒有讀進去,讀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2、難點沒突破。

“無情”與“最有情”是一對矛盾,如何引導學生來體會?課中我雖提出這對矛盾讓學生探究,通過引發學生想象,想象落日賜予園子美麗的景象來體會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離去而“無情”,但學生體會更多的是作者為日落而悲傷,這是因為引導的側重點不對所致。

3、預設不充分。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因此每節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充分的預設,才可能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進行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今天課堂上出現的一個生成是我沒有想到的。“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孩子們的認識是蟬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氣變寒冷了蟬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禍首,又怎么可以說“最有情”?這可是我沒有想到的,面對孩子們“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這樣的感嘆,突然間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F在想起來,孩子們感受不到“偏催蟬鳴”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為孩子們站在了蟬的角度,而不是詩人的角度。如果引導孩子們從詩人的角度來體會,如:正是因為蟬在枝頭的壽命很短暫,所以落日催促它盡情鳴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這不是“最有情”嗎?這樣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導也是可以突破難點的。如果課前預設充分些,面對孩子們這樣的“感嘆”,我也就不會迂回反復而不得解了。

4、對學法的指導不力。

在朗讀的時候應指導明確,而不能對四年級的孩子提出“你為什么這樣讀”的問題,在引導學生感悟想象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從本課的學習中習得方法,發展能力。

總的來說,這節課留下這些硬傷的主要原因是課前備得不充分,今后教學特別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設計的環節要符合學生心理。有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調控。

相關文章:

1.小學四年級語文《井底之娃》經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學四年級語文《水鄉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學四年級語文《荒島日記》教案及反思

第2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行為:

1.不給同學起綽號,不譏笑和戲弄人。

2.見到同學中戲弄人的現象能給予批評和制止。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團結友愛”德目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

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處,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這是建立社會主義新型關系所必須的,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尊重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名譽,不拿別人的缺陷、弱點開玩笑。四年級學生取笑他人或給他人起綽號,多數是出于好奇、好玩兒,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因此,有必要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增強他們這方面的意識,使他們懂得:給別人起綽號或拿別人取笑,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尊重人的表現,是不道德的。培養他們從小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

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給別人起綽號和取笑別人是不道德的。

由于學生社會經歷有限,對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不深。一般說,他們被人取笑時,反應不會很強烈,而取笑別人時,也很難意識到別人的痛苦。所以,如何讓學生感受被人取笑的窘迫與傷心,由此產生情感共鳴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導入部分設計了“想一想”欄目,通過讓學生設想被人取笑者的心清,啟發學生的內心體驗。由此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對取笑人的行為產生反感。

課文選擇的是學生身邊的事例,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事情的起因。李剛等同學摘下楊立的帽子,見到楊立得了斑禿,不但不同情,還哈哈大笑。雖然他們是出于好奇,但這是取笑人的行為,是很不應該的。

第二部分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師生們對這件事的討論,使大家認識到取笑人是錯誤的,對同學的痛苦要理解、關心和同情。第二層是講同學們的具體行動,使楊立倍感溫暖,而且改變了自己不愿意與人交往的性格。

教法建議

1.取笑人不同于辱罵人。后者很明顯地表現出對人的不尊重,給人的傷害也能直接再現出來。而取笑人,表面看起來對人的傷害程度不大,但實際上,給人造成的傷害是深層次的,甚至可以給人的心靈帶來永世難忘的創傷。本課的明理必須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教師在教學時應通過啟發學生的內心體驗,幫助學生理解觀點。

2.教學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為主,聯系實際也是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幫助學生澄清對與錯、是與非,解決學生的模糊認識。至于學生中取笑人、不尊重人的現象,應在提高學生道德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領悟,不宜在課上批評指正,以防造成負面影響。

教學設計示例

第十課同情還是取笑

教學目標

認知:

知道對人應當尊重,拿同學的缺陷、短處起綽號,或取笑別人,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是不道德的。

情感:

1.對取笑他人的行為感到不滿、氣憤。

2.對被取笑的人有同情心。

行為:

1.不給同學起綽號,不譏笑和戲弄人。

2.見到同學中戲弄人的現象能給予批評和制止。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1.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短處,你有沒有碰到過因為自己的缺陷和短處而被別人取笑的“煩惱事”呢?當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老師一一概括列出同學們所說的事。)

2.那么,面對別人的缺陷和短處,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是同情還是取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第十課—同情還是取笑。

板書課題:同情還是取笑

二、講故事,明白道理。

被人取笑是痛苦的。最近,四(1)班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1.出示幻燈,老師講故事,學生展開討論。

師:楊立是新轉來的同學,他老是戴著帽子,上課時也不摘。李剛等同學很好奇,他們打算摘下楊立的帽子,看看他頭上究竟有什么秘密。這一天課間,李剛見楊立向教室走來,便趕快躲在門后。當楊立跨進教室時,李剛伸手摘下他的帽子,原來楊立的頭上是一塊塊禿斑?!翱炜礂盍⒌念^!哈……哈哈哈……”這時,周圍/,!/一些同學也跟著笑起來。

問:如果你是楊立,你會怎樣?

(四人一組討論。)

小結:是?。盍⒈贿@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呆了,非常難過,傷心地哭了。正因為楊立害怕被別人取笑,所以他不但不愛說話,也很少和大家一起玩。李剛取笑楊立,使楊立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給他帶來了心靈的傷害,這是對楊立的不尊重,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板書:取笑難過

2.出示幻燈,續講故事。

師:就在楊立傷心流淚時,陳欣走過來安慰他說:“楊立,別難過,我們去告訴老師?!蓖跗揭娎顒傔€在笑,氣憤地說:“楊立得了病,你不但不同情,還拿他取笑,真不道德?!?/p>

問:為什么這種取笑別人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呢?

(四人一組討論。)

小結:給別人起綽號或拿別人的缺陷和短處取笑,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尊重人的表現,所以說是不道德的。

3.那么,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看幻燈,自讀課文中老師說的一段話。)

小結:我們對取笑別人的人應予以批評和制止,應該去安慰被取笑的人,給予他同情和幫助,讓他感受到我們集體的溫暖。

板書:同情溫暖

4.那么,四(1)班的同學又是怎么做的呢?(看幻燈,繼續講故事。)

師:課后,李剛主動走到楊立面前,深感歉疚地說:“楊立,對不起,是我傷害了你,我很后悔,請你原諒。”陳欣的爸爸是皮膚科醫生,她熱情地把楊立帶到家里,請爸爸給診治。她爸爸給楊立開了藥方,并建議他最好多曬曬太陽,不要老戴帽子,這樣可以恢復得快些。為了讓楊立曬太陽,大家想出一個好辦法,教室里哪個座位能曬到太陽,就讓楊立坐。楊立不再害怕同學們笑話他,也愿意和大家在一起了。通過這件事,四(1)班同學更加團結友愛了。從此,班里再沒有發生過取笑、戲弄別人的事情。

三、加深認識,暢談感受。

在四(1)班這個集體中,有這樣一些成員:李剛、楊立、陳欣、王平(出示頭像投影和名字),你愿意和哪個成員交朋友,為什么呢?

四、做游戲,辨析是非 。

通過“大轉盤”的形式,來讓同學們完成課后的“說一說”。“想一想”、辨一辨。

(將這七題設在“大轉盤”上,同學轉到哪一題,就回答哪一題。)

五、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上課時,同學們舉了很多被別人取笑的煩惱事,如果在你身邊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你該怎么做?

第3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28,登山

課時

2

授課時間主備課

教師

劉美云

參與備

課教師

授課教師

三維

教學

目標

知識與

技能

學會本課11個生字,新詞

積累喜歡的詞語

過程與

方法

啟發談話法

體會課文末尾列寧的一段話

情感態度

價值觀

學習列寧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優秀品質

上山:走小路趕時間看日出

登山

下山:走小路自覺鍛煉意志

教學流程

時控

補充修訂

第一課時

談話揭題:

同學們,還記得《雀》這篇課文嗎它講的是列寧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關于列寧的故事.

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解決字詞,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集體交流.

指名讀生字,說意思.口頭組詞.

指名讀課文,說說主要內容.

再讀課文,想想列寧是怎樣走過靠近深淵的那條小路的.畫出描寫列寧神態動作的詞.

學生自讀

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

指名說

你感受到什么(害怕)

感情朗讀(為什么要這么做)

到了山頂,他們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

學生讀課文,互相交流,并感情朗讀體會列寧登上山頂后愉快的心情.

布置作業,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課文主要講什么內容

這條小路是怎樣的(投影顯示)

過渡.列寧為了節省時間看日出,走了一段危險的小路,返回時,為什么又走那條小路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多讀幾次,理解含義.

自讀

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

指名回答.

再讀,細細揣摩,體會這句話含著的意思.

第一句話寫出了列寧對待"害怕"的態度不能讓害怕把自己壓倒.

第二句話強調了革命者要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意志的機會.

第4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教學內容

1、小數的性質

小數性質的應用

2、教材第58、59頁的內容及練習十第1---3題和第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的性質,能利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

2、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的性質,能運用小數的性質和化簡、改寫小數。

2、理解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的道理。

教學工具

學生每人兩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填空

3分米=(

)米

32厘米=(

)米

0.30有(

)個百分之一

5角=(

)元

8分

=

)元

0.300有(

)個千分之一

2、口答

老師:2是什么數?(自然數)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一個0是多少?(20)是2的多少倍?(10倍)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兩個0是多少?(200)是2的多少

倍?(100倍)

歸納:在自然數的末尾添上一個0,原數就擴大到它的10倍,添上兩個0,原數就擴大到它的100倍。

老師:反過來如果在200的末尾去掉一個0是多少?(20)20和200比,有什么變化?(原數縮小它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去掉兩個0是多少?(2)2與200比,有什么變化?

剛才我們研究了在自然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原數發生的變化。上節課我們又學習了小數,你有什么想法嗎?

如果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會怎樣呢?(指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我們一起學習。

教學實施

1.

學習小數的性質。

(1)

老師板書:1()=10()=100()

(2)

學生思考后回答:1元=10角=100分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

提問: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用小數表示各是多少米?(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就是0.1米

10厘米是一百分之十米,也就是0.10米,100毫米就是一千分之一百,就是0.100米)那么0.1米,0.10米,0.100米是否相等呢?(相等,因為就是它們分別表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4)

驗證

請同學在尺子上分別找到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長度,驗證它們是否相等。

(5)

觀察

請學生觀察0.1=0.10=0.100

這個式子,看一看你有什么發現。

分組討論

(6)

比較發現規律

從左往右看,三個小數在寫法上有什么變化?有什么不同?小數大小有沒有變化?從左往右看呢?我們發現是否有普遍性呢?

2.

拓展學習

課件出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按要求涂色。左圖涂出表示0.3的部分,右圖涂出0.30的部分。

(1)

交流。

(2)

觀察。

0.3和0.30這兩個小數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3)

小結

能用一句話概括剛才的發現嗎?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老師:這就是小數的性質。

3.

學習簡化

老師:我們學習了小數的性質,那么小數的性質有什么用處呢?根據小數的性質,我們遇到了小數的末尾有“0”的時候,可以去掉小數末尾的“0”,把小數簡化。

板書:

0.70=0.7

105.0900=

(1)

講述:去掉小數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數化簡。

(2)

想一想105.0900該怎樣化簡?

(3)

提問:小數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嗎?(不能)為什么?那樣會改變小數的大小。

(4)

練習:59頁做一做(1題)

4.

改寫小數

老師:根據需要,也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把整數改寫小數形式。

(1)

板書例3

(2)

學生獨立試一試

(3)

交流改寫方式

(4)

集體訂正

(5)

練習59頁做一做(2)

課堂作業新設計

1.

判斷。(對的在括號里“√”,錯的畫“×”)

(1)3.7=3.700

60.03=60.3

(2)30=30.00

4.01=4.10

(3)小數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數的大小不變。(

(4)小數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2.

下面的數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2.80

0.500

1.6000

400

3.780

0.4040

102.200

60.06

3.

化簡下面各數。

0.40

1.580

2.700

0.060

12.000

4.

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的數改寫成三位小數。

0.7

30.04

4.5

8.19

25

10.6600

5.

改寫

原數

0.5

5

50

改寫成一位小數

改寫成兩位小數

改寫成三位小數

6.

連線。

10.02

21.1

4

50.00

16.0

50

10.020

21.1000

4.0

16

7.

游戲

只動兩只筆,就可以在3、30、300之間畫上等號。

思維訓練:

1.

去掉0.40末尾的0,它的計數單位有什么變成了什么?

第5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關系的過程。

2、了解小數與分數的關系,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改寫成小數,會進行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轉化。會用分數和小數表示一些簡單的量。

3、感受小數和分數的內在聯系,能在已有知識背景下自主學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改寫成小數。

難點:會進行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是怎么換算的?

(預設)生: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

(二)自主學習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分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5

7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分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1

5

5

0.5

7

7

0.7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數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厘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9

25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厘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01

9

9

0.09

25

25

0.25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兩位小數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毫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8

45

547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毫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001

8

8

0.008

45

45

0.045

547

547

0.547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三位小數

4、剛才,我們將1米平均分成了10份、100份、1000份,那么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會怎樣呢?

(出示: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師:涂色部分怎樣用分數表示?

生:

師:這幾個分數怎樣寫成小數呢?寫出的小數又怎樣讀呢?

生:可以寫成0.1,0.1讀作:零點一

可以寫成0.3,0.3讀作:零點三

可以寫成0.01,0.01讀作:零點零一

可以寫成0.27,0.27讀作:零點二七

師:如果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32份呢?說說你的想法

生:一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1表示。

8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8表示

32份占正方形的

,用0.032表示

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你回答小數是怎么得到的

?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1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

兔博士網站:

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3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就提出把整數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

小數的名稱是公元13世紀我國元代數學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紀,我國出現了用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

在西方,小數出現的很晚。直到16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才首先使用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

(三)

鞏固練習

(四)

第6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教材內容: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小車的運動》

教材分析:

《小車的運動》是《物體的運動》單元的第四課,學生在學習了《運動的方式》的基礎上,對小車在平面上的運動展開具體的探究活動,需要課時為一課時。教材中,以學生喜愛的小車為話題,按照“問題——假設——實驗——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對小車在平面上的運動過程提出問題:小車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針對問題,提出各種假設,采用“控制變量”方法來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小車在平面上運動的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

4、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科學知識:

1、知道小車行駛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2、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復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3、學會尊重科學實驗中的有關數據。

教學重點:知道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教學難點: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

教學準備:帶線繩的小車、螺母和墊圈(每小組各4個)、秒表、

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播放生活視頻,激發興趣

師:(播放視頻)請同學們看視頻,想一想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板書:問題“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二、以活動展開,獲取新知

1、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假設

師:誰能來說一說,小車的運動快慢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生1:可能與車輪的大小有關系。

生2:可能與車子的自身的重量。

生3:可能與拉力的大小有關系。

師:(在每位同學回答后及時追問)可能有什么樣的關系?(引導生進一步猜測。)

2、確定本課研究的任務

師: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假設,(板書:假設)怎樣才能知道這些假設都是正確的呢,(生:實驗)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實驗用品:小車,泡沫板當做路面,螺母當做重物放在車廂中,墊圈放在繩子的一端拉動小車,計算器和秒表(介紹用法)。

?當在一個實驗中如果有很多個影響實驗的因素時,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和公平性,通常會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其他的因素都保持不變。

?大家想一想,你認為在實驗中哪一個因素需要改變,哪些因素要始終保持不變?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呢?請小組內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因素設計實驗,制定填寫實驗方案。

3.學生設計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設計的實驗方案

師:各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方案。(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及時追問,解決問題)

①改變拉力的實驗:保持不變的是小車運行的距離,確定起點;小車的載重量;改變的條件是墊圈的數量;逐個增加或減少墊圈的數量。

②改變載重大小的實驗:保持不變的條件是拉力的大??;小車運行的距離,確定起點;改變的條件是載重量的大小,要逐個增加或減少螺母數量。

5、師提出實驗要求:

?實驗時保持距離不變;路面不變

?不能用手推或拉,保持小車直線行走

?為減小誤差,應多次實驗,取平均值,保留兩位小數。

④小組成員要分工明確,及時填寫記錄單

三、學生活動、記錄數據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你們的設計來進行實驗。(板書:實驗)

小組分工合作、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視,作好適時地指導。

四、交流匯報、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1、同學們已經完成實驗,那個小組愿意把實驗記錄展示給大家。從這些數據中我們能發現什么規律?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2、我們通過得出結論:(板書:結論)(填空)

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慢

載重越重,小車運動得越慢,載重越輕,小車運動得越快。

五、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獲,學到了什么學習方法?

(學生談收獲。主要總結出實驗探究的步驟與方法)

六、拓展

師:同學們的學習收獲真豐富,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極限越野的小視頻,讓我們來看看賽車手是怎樣比賽的。(播放視頻)小車行使速度的快慢,不僅和拉力、載重量有關,還跟其他很多因素有關,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利用今天學到的探究方法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小車的運動

問題: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假設:

拉力

載重量

車輪

路面

坡度

摩擦力…

實驗

拉力{小

結論

載重量{小

《小車的運動》實驗記錄單

問題: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小車運動的快慢與(載重量\拉力)有關。

(載重量\拉力)越大,小車越(快\慢),

(載重量\拉力)越小,小車越(快\慢)。

需要改變的一個條件是:

保持不變的條件是:

實驗記錄:(注意:螺母是重物,放在小車里)

(螺母\墊圈)

量(個)

小車運動的時間(秒)

第一次

測量

第二次

測量

第三次

測量

平均時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實驗結論:?。ㄝd重量\拉力)越大,小車越(

),

第7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一、教學內容

《角的度量》是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的種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引導學生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從不同的學習角度認識角的度量,關注學生的自主體驗,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逐步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打好基礎。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西師版四年級上冊三單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冊教學角的度量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在第一課時認識了角,知道了什么是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稱,也已經知道了角的大小跟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跟角的邊的長短無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角的度量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角的意義,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實踐,認識量角器的結構與功能,掌握用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積極參加操作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領,量角時能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2.教學難點:通過探索、實踐,認識量角器的結構與功能,掌握用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六、課前準備

活動角、量角器、半圓工具、10度小角、草稿本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活動角,復習角的組成。

師:你們還記得這位老朋友嗎?

生:活動角。

師:那你還記得什么是角嗎?

生: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是角。

師:對,請看這個點是角的(頂點)兩條射線是角的(邊)。

(2)教師在黑板上畫兩個角,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它們的大小。

師:仔細觀察黑板上的兩個角。哪個角大?

生1:∠1大。

生2:∠2大。

生3:一樣大。

師:剛才我們是靠眼睛來觀察的,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一下到底誰大誰???

生1:用量角器量、活動角量、平移角......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了很多方法。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本環節激活了舊知——復習角的大小的含義,喚醒學生對角的大小的度量的高度關注,為用單位角量角的大小做好鋪墊;復習用活動角比較角的大小以及比較角的大小時注意“點對點,邊對邊“,這實際上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雛形,因此需要重點關注。

學習新知

初步感受

角的測量

1、用活動角量角。

師:剛才有人提到用活動角可以量角的大小,怎么量呢?請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誰到黑板上用活動角量一量?

師:注意觀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動角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時要注意什么?(突出頂點重合、邊重合)

生:活動角的頂點要和量的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要和量的角的一邊重合,然后固定好,照這樣再量另一個角,就能看出∠1比∠2誰大?

生:比的時候要注意頂點對齊,一邊重合。

2、用10°角量角

(1)用10°角量兩個角的大小

師:剛才有的同學用活動角比了兩個角的大小,那如果老師只給很多個同樣大的小角,你知道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嗎?你能量出∠1比∠2大了多少?請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小組互學:

(1)怎樣用同樣大的小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

(2)用拼小角的方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要注意什么?

(2)小組展示,交流反饋

師:哪一組的同學上來展示展示用小角怎么比較兩個角

的大小?哪個角大,大了幾個這樣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個這樣的小角。

小結:度量的時候將每個小角的頂點和要量的角的頂點對齊,擺的第一個小角的一邊要和要量的角的一邊重合,挨個往上擺,這樣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幾個這樣的小角。

(3)感受用小角度量∠1與∠2大小的優點。

師:用同樣大的小角量這兩個角和用活動角量角相比,優點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個小角。

小結:用同樣大小的小角度量這兩個角不僅可以量出兩個角的大小,而且還可以知道∠1比∠2大了幾個這樣的小角,就更精確了。

量角器的本質是單位角的集合,讓學生悟出用小角測量的可行性與操作要點,為學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堅實的基礎。比較用小角量角的優點與不足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考,改進工具。根據學生“把小角拼起來”的創意,及時演示拼成的半圓工具,其實這就是一個簡易的量角器。凸顯了量角器的本質——單位角的集合。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教條了。量角就成了“用單位小角測量角的大小”,學生的思考就有了源頭,學習就成了有意義的學習,而不是簡單機械的記憶和重復。這種簡易量角器的形成是學生探索量角工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以后只需要把這種工具加以改良優化就變成了量角器。

自主探索理解量角器的構造

1.自制簡單的量角工具

師: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去度量一個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你能想個辦法改進一下,量的時候擺一次就能量出一個較大的角里含有幾個這樣的小角嗎?

生:把這些小角用膠帶紙粘起來。

師:這個辦法可以嗎?(可以)真是個會創造的孩子。

師:按照你們的創意,我們就把這18個同樣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會形成這樣的量角工具。(課件演示粘成的簡易量角工具)

師:這樣的量角工具,這些小角的頂點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圓的中間。

師:剛才前面用拼小角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時,我們知道小角的頂點與量的角的頂點重合,那用半圓工具去量角的大小時,量的角的頂點應該和半圓工具的哪里重合呢?

2.用簡易量角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師:會用它來量角嗎?那我們就用它量幾個角好嗎?(課件出示:兩個角,∠1里有(2?)個小角,∠2里有(?3)個小角)

師:誰愿意上來展示展示你是怎么量的?

師:在用簡易工具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生:半圓工具中間的點要和度量的角的頂點對齊,半圓

的直邊要和角的一邊重合,然后數度量的角里面有幾個這樣的小角。

師:所有小角的頂點集中到中間的一點,找準它是量角

的關鍵。

3.量角器的初步形成

(1)改進量角工具

師:課件出示:量∠3(22度)的角。

生:∠3里有兩個小角多一點。

師:生活中經常需要知道多出來的角究竟有多少個同樣

大小的小小角,看來我們創造的工具還需要改進,你有辦法改進嗎?

生:把每個小角再平均分成幾個更小的角。

師:為了更加精確地量出角的大小,我們把每個小角再

平均分成10個更小的角。。(課件演示平均分的過程)這樣,就把這個半圓工具總共平均分成了多少個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個。

(2)簡化量角器(課件出示簡化過程)

(3)認識1度的角

師:每個這樣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計量角的大小的單位,用°表示。(課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幫助學生建立1度角的空間觀念)。讀作:1度。

4.

量角器的最終成型。

(1)量角器的刻度標示

師:觀察這個量角工具(課件出示10度、5度、32度、105度的角),誰能找準這些角分別是多少度,并能說出具體的方法?

生:10度、32度、105度。先10度10度地數,再1度1度地數。

師:每測量一次角,我們就從始邊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數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點麻煩。

師:能不能改進一下,讓我們一看終邊就能很快知道測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從始邊起10、20、30......標上數,這樣就能很快看出是幾度。

師:這個辦法好(課件出示內圈刻度線)

(2)反方向角的測量

(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師:這個角又是多少度。

生:50度,130度。

師:究竟是多少度,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這個角的開口方向在哪邊,從哪兒數起,這個角應該是多少度?

生:50度。

師:看來,量角工具上標一圈數,我們測量開口方向不同的角時很容易混淆。這個缺陷能不能改進改

進。

生:從這邊起再標一圈數。

師:那我們就來實踐實踐(課件出示外圈刻度線)

5.認識量角器。

(1)課件上認識量角器

師:通過努力我們創造出來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結合課件邊演示邊介紹)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稱的。內圈的數叫做內圈刻度;外圈的數叫外圈刻度;這些長長短短的小線是刻度線,它們聚在的這一點叫中心點;0所對的刻度線叫做0度刻度線。

(2)認識手中的量角器。

活動1: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認一認,和同桌說一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

(3)認識量角器教具。

活動2:誰來把這個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介紹給大

家。

學生用“簡易量角器”測量了三個角的大小?!昂喴琢拷瞧鳌迸c“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線條稀便于數、無刻度只能數、無缺省可以數的三個特點,正因為有此三個特點,所以用“簡易量角器“學習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優勢,一是方法容易學會,二是能夠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質,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難點。同時生成問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需求。

用真實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感悟出必須加兩圈刻度,體會兩圈刻度線設計的科學性,至此一個完整的量角器已經形成。引導學生完整認識量角器,為使用量角器準確量角奠定了基礎。

鞏固練習知識提升

1.?讀角的度數專項練習(80°和120°、45°)。

(1)重點練習讀角的度數時讀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

(2)體會在量角過程中應該怎樣正確擺放量角器。

2.學生嘗試量角,師生共同總結量角的方法和步驟。

小組討論:①怎樣用量角器量角?

②量角時,什么時候讀外圈刻度,什么時候

讀內圈刻度?

③組織語言,全班匯報。

師:師完成板書(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

3.書44頁課堂活動第二題。

板書設計

角的度量

1

2

寫作:“°”

1°讀作:1度

方法:??(1)點重合

第8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課題:《各式各樣的鞋》

年級:三年級

教材分析:

《各式各樣的鞋》是綜合制作、游戲的學習活動課。本課教學以游戲來營造美術學習的情境,切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各式各樣的鞋》一課是以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品“鞋”為題材,通過學生參與欣賞(感知)、制作(實踐)、展示(評價)、游戲等環節,引導學牛對生活中的“美”進行體驗、認識和再創造,激發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熱情,提高手腦協調并用的創造能力和造型能力。

本課教材雖簡單,卻給教師極大的發揮空間,包括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用具的選擇。重點要突出“認識鞋、制作鞋”這主要內容。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對鞋的形狀、外觀、實用等方面的觀察和理解,讓學生體會美術與生活的聯系。

本課的教學活動力圖在一個自由、輕松、愉快、合作、交流的氛圍中進行,在賞一賞,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中,使學生從視覺、觸覺上感受實用美術的作用,激發學生創作表現的欲望,積極投入到學習、制作之中,同時起到美術學習的情感教育作用。

教學內容與目標

認知能力目標:欣賞并了解各種材料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不同風格特征及民族特征。知道鞋子的外形特征與組成部分,學會使用各種材料、運用多變的方法設計制作一雙有趣的鞋。

實踐能力目標:通過活動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個性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重點:了解各種各樣的鞋的結構和款式,學習如何巧妙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制作風格獨特的鞋,感受鞋的裝飾美

難點:有創意的使用材料設計制作,體現審美性和實用性。作品的評價方法。

關鍵: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探究、表現創造。

教學材料準備:通過上網或查書了解有關鞋子的知識,常見易找的制鞋材料(如手工紙、廢舊紙盒、橡皮泥、樹葉、鮮花),剪刀,膠水等,多媒體課件、手工鞋作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用具準備情況,穩定學生情緒,師生問候。

二、導入新課

多拉一夢又給大熊帶來了什么神奇的禮物?

欣賞童話故事中的鞋。

進入人類鞋文化博物館,了解鞋的演變過程

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祖先穿著它走過了幾千年的歷程,他們中的每一款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各個時期的特色,你能猜出最原始的鞋是什么樣的嗎?這是5000年前仰紹文化時期人們用獸皮、麻繩、樹皮捆綁在腳上的鞋,想當初我們的戰士就是靠草鞋走過了25000里。想了解更多的鞋的歷史嗎?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老的鞋文化吧!

(欣賞)(課件中不同朝代的鞋各個朝代鞋的花紋、顏色款式各不相同)

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一雙小小的鞋蘊涵了豐富的文化,能讓我們找到歷史的足跡,時間的步伐,通過一雙鞋我們還能品味出各民族的特色(欣賞2)(漢族的虎頭鞋民間認為虎是百獸之王,能驅邪避災,人們給孩子穿上這種鞋,不僅為了實用美觀、能保護孩子健康成長。)有趣嗎?鞋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見證和標志,它傳遞著人類前進的腳步聲;它承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伴隨我們走過漫長歲月——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

板書課題

各種各樣的的鞋。

設計意圖:采用謎語的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自然的融入學習之中。欣賞多變的實物圖片,使學生了解鞋的發展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新授

1、了解鞋的用途

既然生活離不開鞋,那么我們買鞋的時候對鞋有什么要求呢?

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鞋,說說鞋除了穿以外的其他用途。

剛才大家都從實用角度談了自己對鞋的要求,那么鞋子除了穿以外還有什么其它的用途嗎?(多媒體展示生活中以鞋為基本形所制成的工藝品)。

總結:現在我們知道,鞋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腳,使我們的步履更輕盈,還可以作為裝飾品美化我們的環境。

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漂亮的鞋,它們異想天開的設計是我們想也想不到的,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

(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欣賞造型獨特、材料奇異的鞋),(板書:材料豐富造型奇特)。讓學生回憶剛才所看到的鞋并說出喜歡哪種材料制作的造型奇特的鞋。

2、了解鞋的材料和種類

生活離不開鞋,各個時期的鞋造型材料各不相同。

冬天我們穿棉鞋保暖夏天穿涼鞋涼爽,這是根據季節不同設計的。

運動時我們穿運動鞋,休閑時我們穿休閑鞋,回到家換上舒適的拖鞋,舞蹈時我們穿舞蹈鞋,雨天有水鞋,這是人們根據用途不同而設計的。

我們還根據性別及年齡不同區分出童鞋,男鞋,女鞋,根據材料的不同有草鞋、木鞋、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等豐富多樣的鞋滿足著人們的需要。

3、探究鞋的結構及制作步驟:

1)討論

你家里都有什么樣的鞋?(同桌交流),你今天穿了一雙什么樣的鞋?

你觀察一下鞋有幾部分構成的?(鞋底、鞋面、鞋跟)

這兒還有許多漂亮的鞋,他們什么地方最有特點:

(鞋面有裝飾――小飾物、美麗的圖案、可愛動物卡通;鞋跟――),設計師們在鞋面、鞋跟上下功夫,設計出一雙雙精美的鞋,而且人們對鞋產生豐富的聯想(欣賞很多的鞋),多么有藝術氣息,穿上這樣的鞋多么的與眾不同。

要做一雙有趣的鞋,應從三個方面進行裝飾才能做的更好看。

(板書:形狀、色彩、圖案)

2)進入shoes鞋店,看看有沒有你想要的鞋,鞋是與眾不同的,看用什么材料做的(彩紙、色卡紙、廢舊的材料,生活中的小飾物,彩筆畫的……)多么美觀、環保、有創意,可是都被搶購一空?,F在老師做一雙白色的簡單的鞋

同學們看多拉一夢做的好不好看?為什么不好看呢?

形狀簡單,沒顏色,沒圖案

老師按照同學們所說把這雙鞋重新美化一下。

現在你們看,這雙鞋好看嗎?為什么好看?

總結制作步驟:

a.剪鞋底

b.剪鞋面

c.粘貼并裝飾花紋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是美術課改實驗中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新課程綱要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就是要創造一個理想的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情境,創設有新奇感、能吸引學生的生活情境,為學生的創作奠定基礎,欣賞學作品,了解鞋的用途、材料、種類、結構,分析了解創作方法,引導探索,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欣賞同齡學生不同風格的作品,點播了創新的火花,消除了創作的畏懼心理,從而產生我也能行的學習動力。

四、作業要求:

1、教師出示“未來鞋店”即將開業

你想擁有一雙什么樣的鞋呢?(喜歡運動,想擁有一雙運動鞋;喜歡舞蹈想擁有一雙精美的舞蹈的鞋……)

鞋店里有四個模擬的展柜,分別代表每一組,每位同學就是一名小小的“鞋子設計師”,制作完成的同學請把鞋放在本組的展柜里,看哪組制作的最多最快。教師注意協調各小組的關系,讓學生形成一種親密的關系,養成一種團隊互助精神。并各小組在制作上力求表現自己的獨特之處。

2、“設計師”運用各種綜合材料,設計不種款式,造型新穎有創意的鞋。

設計意圖:在情境的延伸中明確學習意圖,進一步激發學習動力。

五、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1、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材料,利用現成的鞋模,撕或剪出鞋底的形狀。并讓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和構思,大家交流提高,同時對不足之處共同提修改建議。

2、鼓勵學生大膽、細致制作,運用我們學習過的圖案、平面、市體等知識設計一只或一雙造型奇特的鞋,在設計制作時要大膽想象,可以手繪圖案,可以剪貼,注意顏色搭配。

3、注意衛生清潔和用剪刀的安全。

設計意圖:師生轉化角色,淡化課堂環境,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在欣賞與聯想的基礎上,對各種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進行圖形和色彩的分析,討論。訓練學生敏銳的造型感覺,采用大膽的表現形式,獨立完成一取有趣的.用料獨特的鞋作品。本環節還體現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注重了協作精神的培養。

六、總結評價:

1、鞋的展示:

2、推銷鞋:請你自己說一說,你是怎么設計的。

3、購買鞋:先小組內評一評,本組內誰的鞋最有特色,你最喜歡。

然后評其它組的作業:誰的鞋最有創意、設計新穎、制作精美

師總結:大家做的鞋很有意思,也很有趣,老師都很喜歡。這堂課我們學習了做一雙有趣的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各種材料,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在學習中,制作的過程中大家體會到學習帶給我們的快樂,老師同時也希望,你們把這種快樂帶給你身邊的每一個人。

設計意圖:將自己的作品向他人介紹,得到他們的青睞和贊賞,是孩子們的愿望,作業交流提高表達能力。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緊密的聯系起來。為學生積累社會經驗,均等級的評價,即注重教育過程的情感體驗,又注重學生個體的傾向性比較,不評等級,用簡單的描述性語言的形式給經適當的評定,激勵學生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七、課后拓展

出示擦地拖鞋,指出正是有了人們這種創新的精神,我們人類的社會才會不斷的向前發展,展示幾件用染紙、碎布、及廣告紙折疊的鞋。同學們想想,我們還能使用哪些材料制作鞋呢?老師相信課余時間同學們一定設計出更多更有創意的鞋作品。

教學意圖:

第9篇:四年級教案范文

1、古詩三首

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結合注釋,理解詩詞大意,抓住關鍵語句,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哪位同學能來背一背?(《春曉》《詠柳》……)

2.引出詩題:這些古詩都寫了春天的景致,接下來讓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讀寫“宿”字。“宿”書寫時寶蓋頭不能寫得太寬,適當提醒。)

3.解釋詩題:根據詩題,你覺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據學生的回答,師點撥: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開的店。詩題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再齊讀詩題。

4.導入新課: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因為他長期居住在鄉村,對鄉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的鄉村自然風光也特別有趣。你想知道這是怎樣有趣的一首詩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自主交流:小組內交流你覺得這首詩中應該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學習。在相應的字下面做上記號(加點),朗讀時注意。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4.自主練習:這次你一定能更有節奏地朗讀好這首詩了,趕緊自己試試吧。

5.多種形式朗讀整首詩:指名讀、同桌讀、小組比賽讀、集體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讀著,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畫面,讓我也來讀一讀,好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說說老師讀得好在哪里。

(朗讀時注意前兩句語調平穩、柔和一些,渲染一種寧靜、柔美的鄉村環境氛圍;第三句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句“無處尋”讀得慢而穩一點,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2.學學老師,自己再讀讀詩歌。

3.講詩歌,讀詩歌。

(1)“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描寫了什么?(籬: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陰:樹蔭。描寫景象: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一直伸向遠方,樹枝上新生出的綠葉還沒有形成樹蔭。)

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嗎?

男生一起來讀一讀。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寫了什么?(描寫景象: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那蝴蝶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帶著剛才的感受再來讀這兩句。

你們讀了以后有什么感覺?

(感覺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對鄉村美景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5.集體朗誦,讀出古詩的趣味。

6.誰愿意把整首詩背給大家聽?

(1)1分鐘背誦記憶古詩。

(2)填空式背誦。

(3)全詩背誦,背誦比賽。

7.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四、關注細節,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詩,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來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嗎?大家仔細看,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2.依次請幾位學生表演“捉蝴蝶”。(預設:分別表演“走”著追蝴蝶和“跑”著追蝴蝶。)

3.我們再來看詩句中寫的是“急走追黃蝶”,表演時到底是應該“走”著追還是“跑”著追?(學生討論)我們來看看古代漢語詞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現在,你覺得剛才哪位同學可以被評為“最佳小演員”呢?說說你的理由。

5.美讀:詩中不僅有美麗宜人的景色,還有活潑可愛的兒童在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簡直太有趣了,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

五、延伸故事,感悟詩境。

1.動動手,畫一畫。

讀了這首詩,你覺得圖上該畫出哪些景物呢?(籬笆、小路、樹、兒童、黃蝴蝶、油菜花。)趕緊動手畫一畫這美麗的景色吧。(提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畫和課文中的插圖作做比,辨別不同之處,適當進行修改。)

2.這是一首詩,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小故事,請你回家先把詩背給父母聽一聽,再依照自己的畫把詩歌編成故事說一說。

板書設計

宿新市徐公店

贊美春色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以題目導入:齊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2.看到“田園”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

3.回顧學過的有關鄉村的古詩有哪些。(《村居》《所見》……)

4.簡介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這位詩人的了解?

(2)介紹作者:播放課件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正音。

注意生字,要讀得字正腔圓、準確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讀通詩文。(注重糾正字音)

2.注意節奏。

(1)聽范讀。(出示課文朗讀)

(2)自主練習朗讀。(朗讀詩歌,要求準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3)指名試讀,評議。

(4)教師示范指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再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鄉村場景。(讀注釋)

2.交流感想。

透過文字與畫面你還能看到什么場景?請同學們結合生活體驗分享一下。(農家忙)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惟有/蜻蜓/蛺蝶飛。

4.理解詩意。

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查閱自己不明白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譯文: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果實肥碩;蕎麥揚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籬笆前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讀出你的喜愛與贊揚之情,并評價。指名說。(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在美麗的田園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蕎麥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黃稀疏,蜻蜓蝴蝶飛舞,寄托著收獲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齊讀本詩。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田園風光的美麗和農村生活的恬靜,他們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篇。請看南宋翁卷的《鄉村四月》。(體會又忙又樂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再讀古詩,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齊誦,感受大家在田間忙碌勞作之美。

3.引導學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誦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對田園風光的熱愛

-

第三課時

-

一、直接導入,明確詩題。

1.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3.解題:看到“村居”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教師指著板書“清平樂(yuè)”,請再齊讀一遍“清平樂”,讀了這個詞,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呢?(給人一種寧靜、閑適的感覺。)

4.師簡單介紹:“清平樂”是詞牌名,“清平樂”是一首曲子,是用來演奏的。用它作詞牌的詞一般給人一種寧靜、平和、舒適的感覺。

5.那就帶著這種感覺一起來讀《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富于感情。

2.學生自讀:誰先來讀給大家聽?(教師正音)

3.指導書寫“鋤豆”的“鋤”。

4.指名學生朗讀。

5.齊讀全詞,讀的同時請注意觀察,這首詞與前面的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這首詞的特點:有長短句,有詞牌名,分上下兩片。)

6.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詞,看看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不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共同討論交流。

7.討論交流。

我們先來交流一下,經過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

(1)你們是怎么理解“翁媼”的?

(“翁”是什么?請大家看這個字的上面,是一個“公”字,“翁”指老公公。“媼”左邊是一個“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媼”就是指老翁、老婦。)

(2)“鋤豆”這個詞的意思是什么?

(“鋤豆”這個詞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聯系上下文。聯系上下文,你們能猜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嗎?“鋤豆”就是鋤豆田里的雜草。)

三、再讀課文,感受韻律。

1.我們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之后,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聽到你們讀,老師也特別想讀一讀。教師入情入境地范讀。

3.教師朗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方法。

教師簡單介紹:請讀這三個字,“小”“草”“媼”(課件閃爍),發現了什么?(這三個字最末有相同的韻母,都有“ao”。)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古人寫詩、寫詞講究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大家讀讀詞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練習讀)

看看詞里面還有哪些字押韻?(“東”“籠”“蓬”)讀一讀,再次感受一下。

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四、品讀詩詞,展開想象。

1.品讀鄉村美景。

好詞需要細細品,下面用我們的想象去品出詞中的圖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家的居住環境。誰來讀詞的一、二兩句?你從這兩句中體會到了什么?

美麗的風景不僅要用眼睛去欣賞,還要學會用耳朵去聆聽!(課件播放潺潺的溪流聲)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

其實“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壘的墻,茅草蓋的房,又矮又小,很簡陋,為什么還能帶給我們美的感覺呢?(老師簡介:很多詩人都有“茅檐”情結,“茅檐”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頻頻出現。)

一個“茅檐”,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寧靜的、詩意的小鄉村里去。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生一齊朗讀。

想象畫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畫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緊靠著一條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草。聽見茅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當地方言,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取樂,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老翁、老婦?)

2.品讀人物畫面。

在這樣美的環境里住著怎樣的一家人呢?請接著讀下片。

這一家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預設:我最喜歡小兒,因為他很可愛。)

從哪里可以看出小兒可愛呢?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那作者為什么說小兒“亡賴”呢?(“亡賴”同“無賴”,實際上是說小兒頑皮、淘氣。)

哪個字最能看出小兒可愛呢?(從“臥”字可以看出小兒可愛。)

想象“臥”是什么樣的姿態?“臥剝蓮蓬”的樣子你能想象出來嗎?

(學生想象:小兒很專注,很認真,還會哼著歌,還可能仰著,高興了就打個滾,搖頭晃腦,晃動著小腳,側著身子,用手托著頭……)

師小結提升:是的,小兒臥的姿勢可多了,他愿意仰著就仰著,愿意側著就側著,愿意趴著就趴著……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愜意……難怪冰心奶奶說,“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通過你們的聲音來表現出這種愜意吧。

想象畫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畫面:茅屋外,老夫婦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忙著編織雞籠??蓯壅{皮的小兒子最討人喜歡,他正趴在溪邊剝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師講解:詩中的翁媼雖然青春不再,容顏已老,可是他們的童心未泯。人們常說老小孩兒,其實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樣可愛。同學們來仔細看圖,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親熱地聊天,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層朗讀,品讀詩詞。

1.帶著感情來朗讀。

(1)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2)在小組內展示朗讀。

(3)選代表全班展示朗讀。

2.師生合作引讀。

喜歡老人們,這么親密地、甜蜜地說著話,聊著家常,讀出他們的——“相媚好”。

喜歡大兒,讀出他的——勤勞。

喜歡中兒,讀出他的——心靈手巧。

六、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1.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時大兒、中兒、小兒聽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呢?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樣?(溫馨幸福、美好)

你們看,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干自己喜歡干的活,真是各得其樂。讓我們帶著這種快樂來讀一下吧:

師引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僅僅是“翁”和“媼”醉了嗎?還有誰醉了?(詩人、我們)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樂,配樂朗讀)

讓我們閉上眼睛,吟誦這首詞。

聽了同學們的吟誦,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畫,仿佛聽到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一遍!

2.延伸補充。

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普通農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資料吧。

(補充資料:辛棄疾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那時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領,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復河山。但是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卻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擠、打壓,辛棄疾被發配到江西上饒等偏僻的小鄉村。在小鄉村,辛棄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生活,辛棄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卻無法施展抱負。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僵臥病榻,高呼:“殺賊!殺賊!”然后憤然離世。)

3.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清平樂·村居》。

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恬靜優美

平和無憂

教學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靜態描寫;第三句是人物的動態描寫,第四句是景物動靜結合的描寫:油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里,自然是無處尋了。學習古詩過程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朗讀中表演,把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畫面顯現出來,使學生更能感受到兒童的天真和稚氣。

2.《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這首詩寫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初夏江南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詩,談感受,以此來喚起學生的想象。古詩重在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的意境。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国产精品三级av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大片|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人视频 | 2021av在线天堂网| 日本成熟妇人高潮aⅴ| 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奇米在线7777在线精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少妇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久精品456亚洲影院|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边吃奶边添下面好爽| 插插插精品亚洲一区| 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中字幕视频在线永久在线观看免费| 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 东京热加勒比一区四区| 亚洲s码欧洲m码国产av|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自拍小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高潮| 岛国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不见久久见www日本网| 草色噜噜噜av在线观看香蕉| 国产蜜臀av在线一区尤物| 91亚洲国产三上悠亚在线播放| 极品少妇xxxx|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院| 午夜一区一品日本|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天天噜噜噜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