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刎頸之交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老百姓。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稱。布衣之交即指一般老百姓結成的好朋友。《戰國策?齊策三》:“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愿君從此從衛君游。”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好朋友。竹馬,指小孩將竹竿騎在襠下做馬。李白《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形容兒時天真無邪、親昵嬉戲之狀。
總角之交:幼年兒童結發成兩角,即將頭發分成左右兩半在頭頂上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最初見《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現在人們還時常用“總角之交”這個詞來指幼年時代的交情。
車笠之交:指不以貴賤為異的深厚友誼。《越謠歌》:“卿雖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雖步行卿乘馬,后日相逢卿當下。”這種朋友,不以貴賤而異,友誼深厚。
刎頸之交:刎,割斷;頸,脖子。指人與人交情深厚,比喻同生死共患難的交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兩位政治家,兩人相知最深,后常用以指代交誼深厚的朋友。《列子?力命》:“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者。”
八拜之交并不是指代某種行為的八次重復,也不是說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隆重到每次見面都要低頭拜八次那么嚴重,而是代表伯牙和子期等人物之間的八種交友狀態,這八種組合象征著人世間的八種友誼。
另外,八拜之交”卻并不是這么簡單,因為后人又給它賦予了新的內涵,到最后,它又演變為了八種不同的交往,這八種不同的交往,當然有著它們各自的名字,分別為: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來源:文章屋網 )
1、含情脈脈:深沉的溫情從眼神中流露出來。多形容女子微含嬌羞而又無限關切的情態。
2、生死不渝:渝:改變。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改變。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
3、誼切苔岑:切:親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4、深情厚誼: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5、情逾骨肉:情誼深厚超過親人(骨肉:比喻至親)。
6、情意綿綿:感情心意很深長(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
7、情深潭水:比喻友情深厚。
8、范張雞黍:范:范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9、鮑子知我: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
10、萬古長青:萬古:千秋萬代。千秋萬代都像松柏一樣永遠蒼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誼永遠不會消失。
11、管鮑分金:管:管仲;鮑:鮑叔牙,戰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
12、情同手足:手足:比喻兄弟。彼此感情深厚,好像親兄弟一樣。
13、抵足談心:同床共臥,親切談心。形容彼此間情誼深厚。
14、情深骨肉:骨肉:比喻至親。情誼比親人還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
15、膠漆相投:相:相互;投:投合。比喻情深誼厚、親密無間。
16、情投意合:投:合得來。形容雙方思想感情和心意都很融洽。
17、患難之交: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經歷過艱難困苦的朋友。
18、金蘭之契:金:比喻堅;蘭: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19、恩重如山:恩情像山一樣深重。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長。
20、情深似海:情愛像海一樣深。亦作“情深如海”。
21、心照神交: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誼。
22、云天高誼:情誼深厚,高達云天。
23、親如手足:象兄弟一樣的親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誼深厚。
24、手足之情:兄弟的情義(手足:喻指兄弟)。
25、刎頸之交: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26、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形容友誼成語有哪些
【八拜為交】: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交情,友誼。舊時稱異姓結拜兄弟或姐妹的關系。
【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友誼。舊時朋友結為兄弟的關系。
【背故向新】:棄絕多年的朋友,而同新結識的人來往。指結交朋友不為友誼,只圖勢力。
【叨在知己】: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為您的知己朋友。
【道義之交】: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高情厚誼】:誼:交情。高盛的情意,深厚的友誼。
【共飲一江水】:一起喝一條江河里的水。指彼此在一條江河的哺育下共同成長,有共同的感情。也指鄰國之間人民的親密友誼。
【恨相見晚】:后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同“恨相知晚”。
【恨相知晚】: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
【交淺言深】:交:交情,友誼。跟交情淺的人談心里話。
【雷陳膠膝】:雷陳:指東漢時的雷義和陳重。雷義和陳重的友誼比膠膝的粘合性還要牢。形容友誼深厚。
【莫逆交】:莫:沒有;逆:抵觸;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莫逆之交】: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難言蘭臭】:難言:談不上;蘭:蘭花;臭:味;蘭臭:指氣味相投的友誼。指很難結下友情。
【袍澤之誼】:袍澤:長袍與內衣,泛指軍隊中的同事。指軍隊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輕風高誼】:高尚的風格,深厚的友誼。
【傾蓋如故】:偶然結識的新朋友卻像友誼深厚的舊故交一樣。
【清風高誼】:風格高尚,友誼深厚。
【深情厚誼】: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深情厚意】: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生死不易】: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同“生死不渝”。
【死生不二】:在什么情況下都一樣,至死不變。指友誼的真摯、忠誠。
【松心契】:松樹蒼勁挺拔,四季常青。用來比喻牢不可破的友誼。
【萬古常新】:萬古:千年萬代。千秋萬代都像松柏一樣永遠蒼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誼永遠不會消失。
【萬古長青】:萬古:千秋萬代。千秋萬代都象松柏一樣永遠蒼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誼永遠不會消失。
【忘年交好】:忘年:忘記年齡;交好:互相往來。年齡輩份不相當的人所結成的深厚友誼。
【刎頸交】: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刎頸之交】: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隙末兇終】:隙:嫌隙,仇恨;兇:殺人;終、末:最后,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相視而笑,莫逆于心】: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相視莫逆】: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心照情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誼。同“心照神交”。
【心照神交】: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誼。
【兇終隙末】: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后,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許友以死】:許:應許。朋友以死相許。形容重友誼。
賓語前置句,正確語序為以何知之。以:憑借,何以知之的意思是憑借什么知道?何是介詞以的賓語,所以這句話是賓語前置句。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節選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趙王問:“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繆賢回答說:“微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勸阻我不要去,問我說:‘您怎么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說“情愿跟您交個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并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來源:文章屋網 )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一、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
1.拜為上卿
上卿:戰國時最高的官階。春秋時,周朝及諸侯國都有卿,是高級長官,分為上、中、下三級(即上卿、中卿、下卿)。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一般授予勞苦功高的大臣或貴族。相當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睞。
2.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
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3.召有司案圖
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
4.臣請就湯鑊
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鑊,古代的一種大鍋。
5.為刎頸之交
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古人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多種稱法。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不同。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6.《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彪、班固、班昭、馬續等合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7.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8.單于出獵
單于: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盟首領的專稱。意為廣大之貌。此稱號始創于匈奴著名的冒頓單于之父頭曼單于,之后該稱號一直沿襲至匈奴滅亡。而東漢三國之際,有烏丸、鮮卑的部落使用單于這個稱號。至兩晉十六國,皆改稱為大單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9.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
駙馬: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因駙馬都尉得名。漢武帝時始置駙(副)馬都尉,駙,即副。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以后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司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皆授官駙馬都尉。魏晉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非實官。以后駙馬即用以稱帝婿。清代稱額駙。
10.匈奴與漢和親
和親:西漢為緩和漢、匈關系,嫁宗室女與匈奴單于。使兩個對立民族停止戰爭,捐棄仇怨,轉而建立和平、友好、親睦的關系。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態,而是經由兩個民族的政治、軍事當局協商并用正式條約(口頭或文字)規定了的一種民族關系形態。
11.《后漢書》: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宋時的范曄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續漢書》補入)。全書主要記述了從公元25年起至公元220年的195年的歷史。
12.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
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原為官名,漢朝也作政區名)、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這三個地區在今陜西西安附近。
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于西周。漢代始設于京師。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
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13.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孝廉: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選拔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14.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陰陽: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這個概念。
15.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
16.衡下車,治威嚴
下車:官吏初到任。語出《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薊。”
17.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視事:官員到職工作。多指政事而言。
乞骸骨:封建社會,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意思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去。
二、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18.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釋其義
(1)臣愿奉璧往使
通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有司案圖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拜送書于庭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予不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信義安所見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與旃毛并咽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前以降及物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員徑八尺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形似酒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捧” 雙手捧著 (2)“按” 審察、查看 (3)“熟” 仔細 (4)“廷” 朝廷 (5)“否” 不給 (6)“現” 表現 (7)“叛” 背叛 (8)“氈” 毛織的氈毯 (9)“弆” 收藏 (10)“無” 沒有 (11)“沾” 沾濕 “襟” 衣襟 “訣” 辭別 (12)“已” 已經
(13)“圓” 圓周 (14)“樽” 酒器 (15)“擒” 擒拿、捕捉
1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1)竊計欲亡走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遺趙王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在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均之二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請完璧歸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如奉璧奏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禮節甚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于是秦王不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位在廉頗之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武帝嘉其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因厚賂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武復窮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獨有女弟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游于三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遂通五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公車特征拜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再遷為太史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又多豪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視事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上書乞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私下 (2)送給 (3)理虧 (4)權衡、比較 (5)把和氏璧完好無缺地送回趙國。比喻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本人 (6)捧著 (7)傲慢 (8)招待、款待 (9)身邊的侍從 (10)高興、喜悅 (11)上 (12)誓同生死的朋友 (13)贊許 (14)贈送禮物 (15)暗中 (16)陷于困境 (17)妹妹 (18)游學 (19)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 (20)漢代官署名 (21)升官
(22)豪族大戶 (23)官員到職工作 (24)大臣年老請求辭職
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1)璧有瑕,請指示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指示下級或晚輩的話或文字。
(2)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向前行進,思想進步。
(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政府的公告。
(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5)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副詞,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6)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事業上的成績。
(7)兄弟親近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親密地接近。
(8)公車特征拜郎中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可以作為事物特點的征象、標志等。
(9)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答案 (1)兩個詞,指,指出;示,給人看。(2)兩個詞,走上前去進獻。(3)揚言。(4)內外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親屬等。(5)相抵押。(6)栽培,提拔。(7)做了皇上的侍臣。(8)特,特地;征,征召。是兩個詞。(9)篆,篆文;文,花紋。
21.解釋下列多義詞
(1)負
(2)使
(3)征
(4)觀
答案 (1)依仗/使……承擔/違背/辜負/背 (2)使者/派
(3)應驗/表現/出征/證明/征收/征召/征討 (4)學習/宮殿/景象/道觀/觀察
22.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類型并釋義
(1)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間至趙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廷見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肉袒負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怒發上沖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臣乃敢上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舍相如廣成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趙王鼓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寧許以負秦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王必欲急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且庸人尚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畢禮而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單于壯其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輿歸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空以身膏草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杖漢節牧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大將軍鄧騭奇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衡少善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妙盡璇機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詞作狀語,向西。(2)名詞作狀語,從小路。(3)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4)名詞作狀語,“肉”作“袒”的狀語。(5)名詞作動詞,上前。(6)名詞作動詞,向上、豎起。(7)名詞作動詞,獻上。(8)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9)名詞作動詞,穿,懷里藏著。(10)名詞作動詞,彈。(11)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12)名詞作動詞,用刀殺。(13)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承擔。(14)形容詞作動詞,逼迫。(15)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16)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17)形容詞作動詞,尊重。(18)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回去。(19)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壯烈)。(20)名詞作動詞,用車子拉著。(21)使動用法,使……肥美。(22)名詞作動詞,拄著。(23)意動用法,以……為奇。(24)形容詞作動詞,擅長。(25)盡,形容詞作動詞,研究;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三、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23.重點虛詞系列練
指出下列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相如因持璧卻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伺者因此覺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以諷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今無會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連詞,于是,就 (2)介詞,趁機 (3)介詞,通過 (4)介詞,憑借 (5)介詞,因為 (6)介詞,依據、憑借 (7)機會
四、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藺相如者,趙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何以知燕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不辱于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斷句,……者……也 (2)被動句,“見”,被
(3)定語后置句 (4)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5)狀語后置句 (6)被動句,見……于…… (7)固定句式,“孰與”譯為“和……相比,哪一個” (8)定語后置句,“留在漢匈奴使者” (9)被動句 (10)賓語前置句,“未有之也”
五、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25.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權衡(或“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秦國的請求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
解析 “之”,這;“負”,使動用法。
26.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讓人拿著和氏璧回去,已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解析 “見……于”,表被動;“間”,名詞活用為狀語。
27.漢亦留之以相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漢朝也扣留他們來相抵押。
解析 “當”是抵押的意思。
28.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蘇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在壯年時出使,等到回到漢朝,胡須頭發全白了。
解析 “凡”譯為“共”;“以”介詞,在。
29.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鄧騭認為他才華出眾,多次征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解析 奇,意動用法,以……為奇。
30.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記
每每憶起屈原投江以示高潔,虞姬自刎以求夫存;似雷霆擊震心靈;陣陣酸雨涌上心頭,時欲哭無淚,時愴然涕下。
愚以為,“感動”應分解為“感”和“動”。“感”,即在心靈上有所感觸;“動”,即在實際上有所行動。二者若僅得其一,則非真感動;若二者兼得,則為真感動。
屈原之高潔,虞姬之情貞,每個有心的人都會感觸于此;感觸他們的君子之道、情貞之道。但是我們感觸過后,是照之效法以求進步,還是拋之腦后行事如常?
有人說,有感觸于心、淚涕掛滿面,即為感動;其實為荒謬。“感觸”并不等于“感動”,是因“感”、“觸”皆為心有所動、所想,而并未“動”、即“動于形”,其只為得一半也。淚水亦上不得臺面,因其時時皆可有;傷心有淚,激動有淚,委屈有淚,體痛亦可生淚,君豈敢憑淚言感動邪?
“感動”,這個柔美又略帶神圣的詞語,卻被今人曲解為“感觸”,實屬不幸。感觸,僅停留于心有所動,此太過膚淺;可以說,今人廣泛奉行的“感觸”,僅為“感動”之一毛。這也正反映出今人普遍的一種心理弊病,便是“光說不練”;僅停留于贊榜樣之杰出、美好,卻不知效法。故人們浸泡在被曲解的“感動”的溫池中,久久停滯不前。
在“感動”這一點上,我們的確不如前人。戰國時,七雄爭霸,趙士藺相如便有“完璧歸趙”之績,后又在澠池之會,“以牙還牙”,與秦王爭鋒相對。相如因此升至上卿,后為老將廉頗所妒,處處遭其侮辱;卻言“先國之急而后私仇”,不與相爭。
一忠良之言,令廉頗甚為感觸,遂撣露上身,負荊請罪,與相如成刎頸之交。試想,若廉頗只徒于感觸相如的忠純和寬容,而無動于衷,豈不還是兩虎相斗?
聽說,世間萬物互相包容;聽說,人間美德亦稱之為包容。
包容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還記得廉頗和藺相如嗎?澠池之會結束后,廉頗便不服藺相如,一直想找機會侮辱他。“他一介布衣,只不過說了幾句話而已,我可是馳騁沙場的將軍,軍功累累,憑什么我要位列于他之下,我感到羞恥。”廉頗說。“我見到他一定要羞辱他!”廉頗揚言道。藺相如聽說后,未計較私人恩怨,而是懷著包容之心躲避他,處處退讓。廉頗知道了緣由,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因為有了藺相如的包容,廉頗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后兩個人成為了“刎頸之交”。如果沒有藺相如的寬容,那么兩虎相斗,最終導致的是兩敗俱傷和趙國國力受損。
劉翔是大家很熟悉的運動員,在2011年大邱世錦賽上,羅伯斯的一個故意觸碰讓劉翔與金牌失之交臂,可是事后面對羅伯斯的道歉,劉翔并沒有失去風度,而是選擇了接受。羅伯斯的觸碰讓劉翔分神,進而丟掉了金牌。可是,劉翔的包容讓他的名字更加光亮。賽場上響起的陣陣掌聲就是對他的最大的肯定。劉翔贏了,并不是贏了名次,而是贏了風度。
包容是天邊最美的云彩,它緩緩流動著。還記得孫楊與霍頓嗎?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無疑是國人最關注的大事了,而在8月7日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賽中,孫楊以微弱劣勢敗給澳大利亞選手霍頓。這另孫楊感到十分遺憾和失落,可是誰知,得了金牌的霍頓卻羞辱孫楊是“服用興奮劑的騙子”,冠軍的這一言論一出,就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他怎能如此不尊重對手?而孫楊的恢復擲地有聲:“每一位能夠來到奧運會的選手都應該得到尊重。”他在賽后還多次找霍頓握手言和。面對如此羞辱他選擇了包容而不是斤斤計較,這無疑彰顯了我們禮儀之邦的氣度。孫楊的寬容與大度成就了他。試想,如果和霍頓爭執,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會有失風度。所以,包容是一種美德。
包容是孔老夫子的“恕”;包容是李世民的虛心納諫;包容是“互讓三尺的鄰里人家”。
包容是身上的錦繡霞衣;包容是路邊的纖纖細柳;包容是人生大道上的盞盞明燈。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新的課程目標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切實貫徹人本主義思想,一切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讓青少年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情感體驗、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通過教育使他們不僅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他們進入、服務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尋找結合點,體現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為人文精神教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課,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都包括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新課程更是增加了許多充滿人文精神的內容和材料: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強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律己觀念等。
結合初一政治教材,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例:在講授《善于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這一課時,老師可介紹一些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如理智消解法,注意轉移法、心理放松法,要求學生看一些健康有益的書刊、影視作品,避免盲目沖動;和學生一起學做課本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集體的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結合初二政治教材,采用以例說法、模擬法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依法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知法、守法、護法,培養學生增強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情感。
結合初三政治教材,使學生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和消極影響,正確認識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危機感,努力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自覺把祖國的前途命運、人類的幸福與個人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并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
三、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時代感,強調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強調有條件的學校,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應主動順應時代的需要,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1、啟發式教學。啟發式原則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它要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9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研究性學習。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的以灌輸、塑造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來越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就需要教師引入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問題,自主探索,主動分析,解決問題。如針對去年夏天嚴重的“電荒”現狀,教師可組織學生對當地“電荒”狀況展開調查,了解用電現狀,分析“電荒”產生的原因,提出緩解“電荒”的有效建議。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促使他們更多地去關心家鄉的發展、祖國的命運、社會的進步。
3、體驗性教學。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增加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成分,而且應打開校門,突破校園四角天空的束縛,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并及時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活動,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憑借這個過程,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人們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進而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逐步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
四、完善評價方式,保障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實施
新課程評價要求教師不斷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但無論采取何鐘方式,都應充分體現以下特點:
1、發揮主體性。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只是老師的惟一權力,我們也可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的形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如通過學生自評,提倡學生不斷反思并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最好的作業、最滿意的作品、最感興趣的課外書、最難忘的事等,及時發掘并展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又如通過小組互評,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判,能使學生看到他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最終實現自我改正、自我完善。這樣的評價方式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了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
2、體現全面性。學習成績曾經是考查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絡與信息時代的到來,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考查學生學到了什么到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
3、尊重差異性。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人總是有差異的,人的思維也不一樣。根據差異性原則,教師應以最大的寬容鼓勵學生去學習,允許有不同的速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對一些認識事物較慢的同學,要注意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別人的幫助,爭取達到基本要求,稍有進步就應及時給予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性。平時多留心和培養學生的閃光點,讓其發揚光大,逐漸成為合格的各具所長的社會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