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營養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 營養學 模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in nutri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y
Wang Rongmei, Xu Xizhu, Dong Fang, Liu Haibin, Zhang Jinming, Wang Dongmei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Nutri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We applied many life element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of experiments, course assessment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Nnutriology life-oriented teaching mode, which improve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roused their thirst for knowledge, guided them in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life, learned scientific thought and improved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life-oriented teaching; Nutriology; mode
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教育無用論”開始凸顯,這對學校教育的破壞性無疑是巨大的。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就告訴我們,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營養學是一門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的學科,脫離了現實生活,營養學的教學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采用了生活化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捕捉生活中的學科知識,挖掘學科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抽象的教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經驗之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等學習方式,陶冶情操,獲得有活力的學科知識、技能、方法,并能學以致用,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學科教學的生活化[1]。本文是我們近幾年對營養學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1 生活實踐開啟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高校大學生課程考核的壓力相對較小,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再加上目前存在著就業難等現象,很多大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逃課、不認真聽課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課堂的導入部分,教師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提出一系列貼近生活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踴躍地參與到課堂中。在營養學第一節課中,提出一系列源于生活的問題,如目前國家GDP高速增長,我國居民還存在營養缺乏嗎?哪些營養素缺乏?與營養相關的疾病還多嗎?接著引入2002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內容,指出全國城鄉居民一些營養缺乏疾病依然存在,鐵、維生素A、核黃素等微量營養素缺乏,高血壓、肥胖率、惡性腫瘤等與營養相關的慢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引發學生對全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的關注與思考,繼而聯系到自身實際情況,增強營養缺乏病及營養相關疾病的預防意識,同時也對營養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2 生活實踐貫穿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營養學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學活動內容應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感到營養學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引導并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通過對生活現象的實驗研究,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探究與創新精神。
2.1 教學課件生活化,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打牢基礎理論知識
目前大多數高校利用多媒體授課,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聲光電等多種信號刺激,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在課件制作方面盡量做到生活化。第一,幻燈片配有來源于生活的圖片。例如講授營養素缺乏癥時,插入相關營養素缺乏表現的圖片,當學生看到大脖子病、癩皮病、壞血病、佝僂病等患者的真實照片時,對學習產生了熱情,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恰當利用圖片而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單純的文字所不能企及的。第二,幻燈片配有來源于生活的視頻。在講授鋅的生理功能時,給學生放一段“小兒不愛吃飯可能是缺鋅”的廣告視頻活躍課堂氣氛。在講授碳水化合物里面糖醇的功能時,放一段關于含有木糖醇口香糖的視頻。通過一系列來源于生活的視頻,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深刻體會到營養學知識在生活中發揮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
2.2 創設生活情景,以啟發式教學培養發散思維
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的核心,是要有問題引導,教師以問題為基礎,啟發學生的思維,組織學生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熱情[3]。在講解各個知識點時,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提出一些啟發式問題,讓學生學會推理和思考,學會發散式思維。例如在講授膳食寶塔及以植物為主的膳食結構時,提問學生當前的膳食結構,學生大多回答以谷類為主,接著問學生工作以后能不能天天吃大魚大肉?“將軍肚”是否值得擁有?在講授飲料的選擇時,讓學生自己思考可口可樂、醒目、雪碧等碳酸飲料與匯源果汁在營養學上有什么差異,我們該怎樣合理選擇飲料?在營養與疾病防治章節中,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家人、朋友中有相關慢性疾病的患者的飲食是如何控制的,其他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疑問并展開討論。在課堂上,通過引入這樣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融入生活,通過發散思維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并主動應用營養知識,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通過這個過程加強了師生及生生互動,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獨立性得以充分發展。
2.3 實驗課程生活化,提高學生的探索及創新能力
教學必須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懷疑、學會質疑,而不是停留在教授學生現成的結論或答案上[4]。大學生通過低年級的學習,進行了一些驗證性的實驗,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到了高年級,他們不再滿足于對已經定性的理論進行重復實驗,更喜歡具有創新性、探索性的實驗,特別是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現象,假如能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解釋,將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更加喜歡思考問題,喜歡通過實驗進行科學研究與探索。在我們的實驗課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首先對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現象進行質疑、討論、分析,之后提出實驗方案并解決問題。我們根據學生的建議,開設一些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例如有的學生質疑利用機械設備被動運動減肥這一現象,認為肌肉主動收縮做功時能量消耗較多,而肌肉被動收縮時能量消耗很少,因而猜想被動運動減肥效果不佳,并提出一個實驗方案。一組同學為對照組,做主動仰臥起坐,另一組同學做被動仰臥起坐,運動完后分析相關的生化指標,并根據學過的理論知識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對一些被動運動減肥機械產品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就不會輕易迷信一些廣告夸大的宣傳效果,能夠透過表面現象挖掘事物的本質,學會科學的思維。
3 生活實踐引入課程考核,考查學生的應用能力
目前在我國多數高校中,課程考核大多采用閉卷考試形式,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絕大部分。往往導致學生不注重平時學習,臨考前突擊復習,依靠短時記憶有時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深入學習的學生有時不能取得好成績[5]。營養學課程考核的題目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增加主觀題的比重,降低客觀題的比重,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我們考核采用的題目,一類是根據所學的理論結合現實情況談體會,例如根據膳食寶塔及膳食指南談談自己的飲食是否合理?解答這個題目需要學生對膳食指南和膳食寶塔的內容熟悉,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飲食,進行科學的評價,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另一類是進行案例分析,如根據某人的臨床表現及膳食特點,判斷他所患的與營養相關的慢性疾病,并提出膳食指導意見等。這種類型的題目,考查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不拘泥于書本,敢于獨立思考。
4 將營養知識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社會,體現學生價值
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才是活的知識。在課程結束前,我們組織學生在社區里開展營養宣傳與咨詢活動,為社區居民進行身高、體重、皮褶厚度、體成分等體質指標的測量及膳食調查,學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給被測居民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導。通過開展此類社會實踐活動,將知識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社會,獲得了社會認可,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價值,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同時對于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及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具有重要意義。
5 結束語
經過近幾年營養學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學生學習營養學的熱情高漲,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院先后有8名學生申請到泰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并發表相關的學術論文。學生課余時間參與教師科研的積極性也變得強烈,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比例也在提高。高校教學如果關注學生的需要,減少枯燥的理論灌輸,回歸生活、體現生活、創造生活、改變生活,使課程充滿生活氣息,才能實現教育目的,提升教育價值,提高人的素質并最終促進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6(10):47-49.
[2] 李梁.多媒體課件與教材、教師、教學之間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2):89-92.
[3] 曾明,徐晨.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探尋創新人才培養新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1(15-16):47-48.
關鍵詞:左旋肉堿;減肥;運動
0引言
左旋肉堿(L-carnitine)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其功能與人體器官和組織的代謝密切相關。它作為載體以脂酰肉堿形式將中、長鏈脂肪酸從線粒體膜外轉運到膜內,在線粒體的基質內進行β-氧化,從而達到降解脂肪的效果。
1985 年在芝加哥召開的國際營養學術會議上,將左旋肉堿指定為多功能營養品。近年來,左旋肉堿作為一種新型的機能性食品添加劑風靡。由于其安全、穩定性好,左旋肉堿作為一種人體營養強化劑和補充物正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國內也有含肉堿的嬰兒奶粉及營養品上市。左旋肉堿主要添加于嬰兒奶粉、老年人食品及運動員、高強度作業者食品和飲料中,或用于肥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食品等。
1 左旋肉堿的生理作用
左旋肉堿在脂肪代謝過程中能夠促進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可以說是轉運脂肪酸的載體。其次,左旋肉堿還可以促進支鏈氨基酸的氧化利用,可以改變線粒體內呼吸酶的活性,從而提高機體有氧氧化供能的能力,緩解疲勞。另外,左旋肉堿還能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助于清除體內的膽固醇,保護血管,降低血脂,同時也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
2 左旋肉堿與運動的關系
2.1左旋肉堿與抗疲勞
左旋肉堿是人體長鏈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燃燒供能的必需因子,就其功能推測,左旋肉堿應具有抗疲勞功能。動物實驗表明左旋肉堿能明顯延長小鼠負重游泳時間,確有抗疲勞功效。在人體實驗中,Atalay等的實驗研究了不同劑量左旋肉堿對足球運動員一次性力竭運動的影響,結果表明3g劑量的左旋肉堿為足球運動員在力竭運動中提供了很好的抗氧化能力。Parandak等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左旋肉堿的使用減輕了年輕男性受試者一次性大強度運動后的脂肪過氧化反應和肌肉損傷。
2.2 左旋肉堿與運動能力
國內外有的研究證實,補充左旋肉堿可以提高受試者有氧或無氧運動能力,但具體效果存在爭議。左旋肉堿提高人體運動能力的生理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節省肌糖原 2)加速丙酮酸的氧化利用,減少乳酸的累積 3)促進支鏈氨基酸的氧化利用,維持運動時的能量平衡 4)促進乳酸和氨的消除,有利于疲勞的恢復。
2009年Jacobs等對有訓練男性受試者短期服用左旋肉堿后的運動能力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服用左旋肉堿提高了被試的無氧功率并減少了乳酸的累積。隨后2010年Jacobs等又設計了有訓者服用左旋肉堿后的運動能力實驗,旨在明確服用劑量,雖然未明確解答服用左旋肉堿的劑量問題,但證明了左旋肉堿有益于無氧能力的提高。Pandareesh等的動物實驗也表明左旋肉堿有助于提高高脂飲食小鼠的耐力。但部分研究則表明運動確有助于提高運動能力和防止疲勞的產生,但效果不明顯。郭殿武對有訓者進行左旋肉堿干預后的運動中的相關指標做了分析,結果表明左旋肉堿干預前后心率和每搏出量沒有顯著性差異。
3 左旋肉堿與減肥
由于體內肉堿缺乏,脂肪代謝紊亂,一方面會造成肌肉供能不足產生機體疲勞及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還會造成脂類物質在肌纖維和肝臟中積累產生肥胖、脂肪肝等。20世紀70年代就有把左旋肉堿用于治療肥胖癥的報道,以左旋肉堿為主要成分的減肥健身食品或非處方藥廣泛應用。
Tipi-Akbas等對118名女性左旋肉堿干預減肥的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補充左旋肉堿有益于肥胖的受孕前女性減重減脂。Amin等做了動物實驗,表明基于時間控制飲食和左旋肉堿補充利于小鼠減重。楊敏等對1997-2010年的7篇國內外關于左旋肉堿減肥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結果表明左旋肉堿干預減肥的減重減脂效果良好,不良反應發生概率較低且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左旋肉堿用于減肥安全、有效。但該系統評價納入的研究中,2個為中等質量證據,5個為低質量證據,尚缺乏高質量證據進一步證實左旋肉堿在減肥方面的作用。
4 小結
作為一款運動補劑,左旋肉堿具有在運動中抗疲勞的作用,但對運動能力的提高存在疑問,其對于減肥的效果缺乏高質量數據證實。
[參考文獻]
[1]周筱燕, 陳靜, 劉常秀等. 左旋肉堿抗疲勞實驗研究[J]. 熱帶醫學雜志. 2011(07): 740-742.
[2]Atalay G N, Erikoglu O G, Sezen B F, et al. Effects of acute L-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on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after exhaustive exercise in young soccer players.[J].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15, 55(1-2): 9-15.
[3]Parandak K, Arazi H, Khoshkhahesh F, et al. The effect of two-week L-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on exercise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muscle damage.[J]. Asian J Sports Med. 2014, 5(2): 123-128.
[4]張鈞,張蘊琨. 運動營養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Stephens F B, Galloway S D. Carnitine and fat oxidation.[J]. Nestle Nutr Inst Workshop Ser. 2013, 76: 13-23.
[6]Pandareesh M D, Anand T. Ergogenic effect of dietary L-carnitine and fat supplementation against exercise induced physical fatigue in Wistar rats.[J]. J Physiol Biochem. 2013, 69(4): 799-809.
[7]Bloomer R J, Smith W A. Oxidative stress in response to aerobic and anaerobic power testing: influence of exercise training and 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J]. Res Sports Med. 2009, 17(1): 1-16.
[8]郭殿武. 補充左旋肉堿對力竭運動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影響的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09.
[9]Tipi-Akbas P, Arioz D T, Kanat-Pektas M, et al. Lowered serum total L-carnitine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t term pregnancy.[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3, 26(15): 1479-1483.
一、凸顯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趨勢
(一)《指南》已經成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研究與實施的指導性文件
本次年會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頒布以來學前兒童健康教育領域的首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本次年會不僅進一步幫助與會人員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導下健康領域所開展的一些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會上,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顧榮芳教授作了《貫徹精神,實踐健康教育》的主題報告。報告在整體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地逐條分析了健康領域的目標和內容,并分享了有關健康領域關鍵經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劉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兒園體育活動質量,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主題報告中指出,應“落實《指南》精神,正確把握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目標”,從而促使各幼兒園充分理解《指南》的相關內容,以引領其提高體育活動質量。深圳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陸克儉教授在《幼兒園體育教學的價值、特點與策略》的報告中也以《指南》為指引,探討了幼兒園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另外,《幼兒園特色體育活動探索》《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安全策略》等獲獎論文都以《指南》中的相關內容作指導,從不同的角度對幼兒園健康教育進行了探討。
(二)從多學科、國際化的視角來研究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狀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絕不是孤立的研究領域,應盡可能拓寬視野,吸收其他學科或國外的理論營養。本次年會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會學、心理學、營養學等學科視角,部分成果借鑒了國外先進經驗,體現了我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進來”的基本研究趨勢。例如,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朱惠蓮教授在其主題報告《學齡前兒童的營養與健康》中通過詳實的數據從營養學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幼兒和家長在飲食營養方面的誤區,提出了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對策與建議。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姚蓓喜從“科學營養、食品衛生、美味烹飪、飲食健康、營養研究”五個方面談了如何通過提高幼兒膳食質量來促進幼兒健康發展。來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師借鑒積極心理學中“幸福感是個人積極的心理體驗”的觀點,以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第四幼兒園教師為例,分析了幼兒園教師職業發展的五種心理健康危機,并提出了相應的化解策略。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報告中引用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國免費營養早午餐政策、美國《3~5歲兒童運動課程的適宜性實踐》等都對我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研究與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充分分享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實踐經驗
本次年會的分會場設立在廣州市第一幼兒園、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一院、政治部幼兒園和司令部幼兒園。從各幼兒園的園所經驗介紹、健康特色活動觀摩以及專家點評中,我們可以在特色體育活動開展、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環境創設、師資培養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鑒。
(一)傳承傳統文化,設計別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
秉持本次年會“快樂體育”的主旨,各個分會場所在幼兒園展示了幼兒武術操、幼兒籃球活動等特色體育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生動活潑的表現,一方面體現了幼兒園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結果。各幼兒園都選用了優美的廣東音樂、廣東傳統武術操和民間游戲,加上獨到的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設計出了別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這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實施具有特色的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具有啟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質資源,創新幼兒園體育運動環境
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知識、發展自身的。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具有挑戰性的物質材料,可以有效地將幼兒的運動、游戲、交往和探究融為一體。各幼兒園除了在戶外設置豐富多樣的大、小型運動器械外,還高效利用廢舊材料和低結構材料自制運動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環境創設的經濟性和創新性原則,又能增加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一條簡單的“溜溜布”可以鍛煉幼兒走、跳、蹦等基本動作;三張普通桌子的不同擺設也可以讓幼兒嘗試做側身鉆爬、直體翻滾、平面跳躍等動作。
(三)凸顯融合意識,重視幼兒園健康教育與其他領域的相互滲透
“快樂體育”是為了“健康身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每位幼兒園教師在設計健康教育活動時都能有意識地將其他領域的教育元素融合進來,而體育活動最能體現幼兒園教師的融合意識。例如,中班體育活動“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個環節中都伴以有節奏的音樂,有效地將體育文化意識與音樂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體育活動“好玩的小布格”將體育、音樂、科學、社會領域有機結合起來。
(四)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健康教育素養,發揮男教師特長
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幼兒園教師的健康教育素養,而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幼兒園教師具有扎實的保教知識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賴于其對幼兒運動發展理論的掌握。在本次年會上的幼兒體操表演和體育活動展示,都反映了各個幼兒園對于提高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重視。有了專業的教師,才會有簡單多變的材料和設計到位的活動。本次年會上,我們有幸看到了諸多男教師矯健的身影,各幼兒園充分發揮了男教師在設計和組織幼兒體育活動方面的特長。
三、進一步厘清學前兒童健康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一)區分了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中的相關概念
1.體育課與體育活動
“體育課”僅僅是一次以體育活動內容為主的集體教學活動,而“體育活動”則包括晨間鍛煉、戶外體育活動、區域體育活動、室內外體育游戲、幼兒體操,以及滲透在其他領域或生活環節中的身體活動。僅僅重視“體育課”,則有可能陷入“小學化”的誤區。
2.特色體育活動與體育特色
有教師認為在幼兒園展示了特色體育活動,該幼兒園就是體育特色幼兒園了。這是把特色體育活動的開展看成了體育特色幼兒園的全部或主體。僅憑特色體育活動并不能形成一個幼兒園特有的風格,但是初期可以作為體育特色幼兒園創建的突破口。只有當整個幼兒園的園風園貌、核心價值觀以及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都體現出體育特色,幼兒園中形成了體育文化氛圍的時候,或許才可將其稱為“體育特色幼兒園”。
(二)明晰了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不同性質目標之間的關系
1.在確定普適性活動目標的基礎上考慮目標的具體化和多樣性
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幼兒發展,為幼兒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而不是單一的“體育訓練”。因此,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難度和強度首先應具有普適性,動作技能水平和運動強度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在此基礎上,要找準體育活動的落腳點,將具體目標落實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說玩的花樣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幼兒的活動強度和活動的具體目標合理設計。
《養生大世界》:多年來您為創建中醫養生康復專業付出了許多心血,我們想請您先簡述一下您的學習經歷。
翁維健:我1952年畢業于天津公立藥科學校,本是學西藥學的,畢業后曾在天津護士學校任藥理學教師。1956年,國家成立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四所中醫學院。那時,23歲的我響應國家號召,考入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成為由西醫轉學中醫的大學生。經過6年刻苦學習,畢業留校任教,一直到1997年退休。
《養生大世界》:您任教四十年來都從事過哪些工作?
翁維健:長話短說吧。四十多年來,在本院曾從事醫院醫療教學管理,還負責臨床醫療和中藥、中醫養生康復等方面教學工作。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教研室副主任、中醫養生康復專業主任和中醫營養教研室主任、教授和主任醫師等職務。
《養生大世界》:那您后來怎么想起要創建中醫養生康復專業呢?
翁維健:這是個有趣的故事,概括一個題目就叫“一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1981年秋季,我的老師馬繼興和謝海洲受人民衛生出版社邀請,準備為唐代孟詵和張鼎編著的《食療本草》進行輯佚注釋工作。由于此書涉及很多古本草著作內容,工作量很大,因此二位老師想讓我和另一位老師參與編寫。我很高興地接受了此項工作任務。
《食療本草》不僅是一部內容充實的古代營養學和食物療法專書,也是很有臨床價值的經驗方集。該書原作者孟詵(約公元621-713年)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撰有《補養方》、《必效方》等書。《補養方》后經張鼎增訂,改名為《食療本草》,專論食物療疾。原書已佚,僅有殘卷及佚文,散見于后世本草著作中。自本世紀初期在敦煌發掘出《食療本草》殘卷之后,有的學者對該書進行了一些輯校復原等工作。但在佚文的整理、搜集方面,仍存在著資料欠缺、出處不詳等缺點。
為了盡可能如實地反映此書的全貌,充分發揮其歷史作用和實用價值,我們對《食療本草》重新加以輯注,并翻閱了大量本草文獻,進行校對。
我在參加這本著作的輯佚、校注工作中,感到歷史告訴人們,不管哪個朝代,哪個時期,只要是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養生活動必定得到復蘇和發展。中醫食療內容如此博大精深,中醫養生之術如此奧妙、神奇,正是人民所需。因此我受到了啟迪:我們的國家現在不正處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不是正處在安居樂業的階段嗎?這不就是大治之年、太平盛世嗎?因此我暗下決心,今后一定要涉足食療、養生課題,并爭取做出貢獻。
《養生大世界》:您的感想當時可謂超前。
翁維健:當時,我開始給一些報刊雜志和廣播電臺寫中醫食療或養生方面的小稿件。沒想到受到了熱烈歡迎,于是我的膽子就越來越大,文思猶如潮涌。
1982年2月,我將編輯《食療本草》時收集的資料,包括歷代食療食譜,整理而成一本小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命名為《藥膳食譜集錦》,書名由中醫泰斗任迎秋老師題寫。
這本書字數很少,僅為9萬字,當時售價0.45元。內容通俗易懂,忠于古代文獻,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本書收集了歷代“食療”、“食治”的食譜,其中所舉醫療保健食品有湯液、粥食、糕餅、菜肴等13類,品種達280種之多,內容篤實,條目井然,可說是以“藥膳”命名的第一本書。
《養生大世界》:這本小冊子發行以后,情況怎樣?
翁維健:真沒想到,本書1982年出版以后,很快被國外出版商翻譯成日文版、英文版和世界語版問世,我國寶島臺灣也出版了該書的增補版。
另外,在藥膳熱潮影響下,全國一些城市開辦了不少藥膳餐廳。
1984年,衛生部應日本東京餐飲界邀請,委派我率團在東京建立日本第一個藥膳餐廳。之后又在東京建立北京中醫學院分校,并委派我開辦中醫藥膳培訓班,為日本醫藥、衛生、營養、療養、家政、食品和餐飲等各界人士培養中醫藥膳人才。
得知這本小書出版后而出現的社會反應,我感覺到中醫養生學術與技術的魅力,和對世界的影響。我每日茶不思,飯不想,夜不成寐,心中產生一個念頭,就是建議學院盡快成立一個新的中醫專業,就叫“中醫養生專業”吧。
自從我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就馬不停蹄地行動起來。我先后找了中醫系主任和老同事談,大家覺得此事難成。我不甘心,又風風火火找院長,詳細地談了我的想法。因為院長是我的老同學,我們無話不講,毫不掩飾。
《養生大世界》:結果怎么樣?
翁維健:各級領導認為這不是一件小事,成立一個新專業要申請衛生部和教育部批準,從手續上講,是非常麻煩、非常耗時的事。再者說,要有人手,有專人牽頭,成立個籌備組,專門做這件事。
院長說:“你腦袋先別熱,回去再考慮考慮,也容我和其他領導研究研究。”這件事就暫時擱置起來。但到了1984春,事情有了轉機。原因是此時國家召開了兩個會,一個是“我國醫學戰略討論會”。會議提出為適應衛生事業的發展,我國醫學教育工作將由治療型轉變為預防保健型。另一個會議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醫藥本科專業目錄修訂會議”,會議提出中醫門類應改單一模式,增設新型專業。
真是老天有眼,天無絕人之路啊!我趁機又找到各級領導,建議盡快申請成立“中醫養生專業”。
這時領導一反舊態,表示支持我的建議,并委任我負責籌備此項工作,但要我辭掉中藥教研室工作,并提示我:“如果未能成立這個新專業,那你老兄是否還能回原來教研室工作就很難說了。”請我三思而行,我想這是領導在考驗我的決心吧。
《養生大世界》:那您接受這個苛刻的要求了嗎?
翁維健:當時我就表態:“我認定這個新專業一定能批準!我接受調離工作!”領導又提醒我,一個人是干不成這項工作的,因為一個專業要開10多門專業課吧。所以你還要負責招聘,愿意今后從事養生保健專業工作的老師,到這個新專業來工作。
我于1984年3月辭去中藥教研室副主任工作后,中醫系給我準備了一間房作為新專業籌備處。第一天上班,我在門上貼了一個紙條,上書:“中醫養生專業籌備處”。讓我沒想到的是前來“問東問西”的老師還真不少,并且還有不少老師是中醫系以外,如中藥系和附屬醫院的,都表示愿意報名參加這個新專業工作。
當時我心里這份喜悅感就別提了,但我就像領導講話那樣,很嚴肅地對各位老師說:“這件事肯定有意義,但前途未卜,各位辭退原來工作后,如果專業未能批準,咱們可誰都回不了原單位了。請各位三思而行!”
過了幾天,令我沒想到的是,居然有14位老師愿意辭去原教學工作崗位,加入了這個新專業。
《養生大世界》:籌備處成立后,工作順利嗎?
翁維健:新專業籌備處成立的那一天,院系領導趕來講了些令人鼓舞的話,并說不久的將來,上級可能會批準這個新專業,請各位努力工作,有什么困難院方會支持你們。最后宣布籌備組由我負責。我又一次受到感動,暗下決心:一定和各位老師一起把籌備工作做好!
經過大家討論研究和領導建議,為了充實這個專業的內容,認為它是重點培養從事病前正常人或亞健康人群的養生,和病后患者的康復措施的中醫人才。中醫病后康復學內容也應并到本專業之中,因此把這個新專業命名為“中醫養生康復專業”。
《養生大世界》:在你們籌備這個新專業的同時,對外院有沒有影響?
翁維健:在我院籌建這個專業之后不久,全國也有一些院校準備籌建這個新興專業。于是,當時我們就積極主動與這些院校聯系,如南京中醫學院、天津中醫學院、南京鐵道醫學院和揚州商業學院等單位。與這些兄弟院校聯系后,雙方達成合作協議,共同籌建此項工作,一同編制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等。
《養生大世界》:真是君子所見略同。
翁維健:現在回想起來,三十年來,本專業能取得可喜成績,是與這些單位和老師們的努力分不開的,他們功不可沒。由于國家的重視和大家的努力,高等教育部經過多次中西醫和教育專家論證,終于在1986年初批準成立此專業,可以準備1987年秋季招生。當時全院師生,特別是我們專業老師聽到這個消息后,真是高興得難以形容。不久,世界銀行為這個新專業無償貸款五萬美元,支持我們建立實驗室。
《養生大世界》:請問翁老師,這個專業學制和課程是如何規定的?
翁維健:按照當時高校教委規定,本專業屬中醫門內第一個專業。學制為大本五年,教學時間為255周,3606學時,共設34門課程,包括普通課4門和中西醫基礎課13門,基本與中醫專業差不多。此外,后期15門專業課程具有本專業特色,如《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現代康復學》、《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健身學》、《中醫氣功學》、《中醫養生康復學文獻選讀》和《中醫老年病學》等,最后還有將近一年的畢業實習。實習點為綜合醫院、中醫院、療養院、康復醫院和養老院等。
在將近一年時間里,我院與南京中醫學院、天津中醫學院、南京鐵道醫學院和揚州商業學院等單位,完成了本專業教學大綱和全部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以及教材,保證了1987年第一屆學生入學。
在新專業開學前夕,我被學院任命為本專業主任,和中醫營養學教研室主任。
《養生大世界》:多年來,這個新專業培養了多少學生,他們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
翁維健:現在回想,近三十年來,這個專業共招了六屆學生。近十多年又招收研究生八屆,碩士生和博士生加起來約400多名。畢業生大多分配在中醫院校、中醫研究機構、中醫醫院、康復醫院、療養院、老年健康指導部門、體育運動部門,少數出國留學或就業,也有一小部分從事健康產業,當了國內外健康產業老板。
《養生大世界》:后來這個專業情況怎樣?
翁維健:由于當時興辦這個專業的情況,和后來遇到的困難,如生源和畢業后的分配崗位等問題,于是就暫停招生了。現在回過頭來看一看,中醫院校開設和鞏固這個專業仍勢在必行,如果停辦了,實在令人遺憾。其實,本專業建立后,不僅招收本科學生,也可開設國內外需要的各種培訓班,也可為本院其它院系開設選讀課,如養生、康復、營養、健身、婦幼老年養生和健康產業等。
現在本校雖然暫不招本專業學生,但仍保留各院系養生康復學選讀課。
《養生大世界》:您從事這個專業這么多年來,有何感悟?
翁維健:三十年來,我改行從事了這個養生康復專業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后,迄今無悔。1997年我退休后,仍然參與培養研究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和科普活動,開拓、進取和堅守這個崗位,并不感到遺憾。雖然我已經退休十多年了,但仍然會去學校授課,共培養了9名研究生。如今回首往事,感到十分欣慰。
自1984年至今,我以中醫養生康復學術與技術為專題,多次赴歐美、日本、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家講學,或參加國際會議以及學術與技術合作。
近年來,我在國內外出版的著作有《常用中藥》、《中藥應用鑒別》、《藥膳食譜集錦》、《中醫飲食營養學》、《食補與食療》、《傳統膳食宜忌》、《中國飲食療法》、《家庭食事療法》(日文)、《中國保健食品》(世界語)、《中國藥膳食譜》(中英文)、《中國烹飪百科全書》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1993年10月,政府授予我“為了發展醫療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待遇。
我堅信中醫養生和康復事業不會停滯不前,必然還有再次振興的那一天。
最后,我要作一首詩結束我的談活:“人生苦短難自主,光陰荏苒欲何求?從醫之路多奚巧,回眸往事已白頭!”
現如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經濟、社會、文化飛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作為一種可以調節身心、緩解壓力的文化活動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提出了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在教學內容和課堂組織及教學評價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完全適應現階段的各種需求,完善一套適應發展需求全新應用型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迫在眉睫。
一、新課標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
(一)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
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五個學習目標。也就是說在課程設計上不僅要教會學生最基本的運動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這樣就意味著體育課程的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更多元化的課程。比如在課程中間要給學生提供健康衛生知識、樹立健康意識、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等等。這也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備的體育技能知識還要掌握生理學、心理?W、科學的健身理論等等更多元化的知識。
(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素質結構
素質是一個合格教師所必備的一個方面。也是一個教師的人品、知識、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綜合體現。往往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多的重視專業技術,而忽視了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也就導致了很多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相對偏低。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專業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這是新時期對體育教師的新要求。
(三)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能力結構
新課標要求體育教師的知識能力要更加多元化,對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教授學生的不僅是基礎的運動技能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所謂終身體育意識就是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要在自己課堂的設計上是課程內容更豐富多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運動興趣。也要在學生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團隊凝聚力。也要設計相關環節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要做到這些對于一個體育專業人才來說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還必須有較全面的綜合能力。
二、優化體育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采用措施
(一)培養方案目標明確
培養方案目標的確立是明確的、科學的培養專業人才所必須擁有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中要求培養全面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把培養目標調整為,不僅能勝任體育教學、訓練和組織競賽的能力,而要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如完成相關學術論文、社會體育指導、體育產業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所以要根據校情,學校的層次、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定位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模板基本設定為:掌握扎實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論以及學校體育基礎知識。為中小學提供能夠勝任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指導,能夠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應用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
(二)培養模式具有針對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和適應能力
根據地方型高校的和辦學理念制定出更有針對性更適合自己的培養模式,首先要在課程設置上調整。基礎知識的和基本技能扎實掌握的基礎上,突出應用型的時效性,能夠體現出學校的發展需求和國家對人才的方向需求。可以在培養方案上增加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如:《營養學》《體育保健》,還有一些與時代接軌的課程如社區體育相關的課程。這些應用型比較強的課程。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等等為黃淮學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特色的培養方案。
(全日制本科生)
畢業設計題目:
專業班級:
學生姓名:
指導老師:
專業帶頭人:
二級學院:
撰寫日期:
評閱人:
教務處制
化學與人體的健康畢業論文設計
摘
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一說法,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貴族,無論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還是豐衣足食的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的各個階段,食品都是不可缺少的頭等重要的生活原料。在維持生命和健康時,人們需要從外界攝取足夠的食物以獲得營養和能量。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不僅要使自己吃得飽,而且還要讓自己吃得好,要從營養角度進食,要從健康角度合理調配食品。而化學不僅能給人類提供增加食物的手段,還能幫助人們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等有關知識。
關鍵詞:營養、健康、化學、微元素、食物。
引
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吃什么?怎么吃?色香味如何權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從何處攝入更好?有何作用?等。這一類關乎到身體健康的問題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本文主要針對以上部分問題進行一些闡述。
人們為了維持生命與健康,必須每天從食物中攝取一定量的營養物質,這些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營養成分被稱為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和無機鹽,它們被稱為六大生命要素,其中蛋白質、脂肪和糖為人們生命和活動提供熱能,又稱產熱營養素。
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水不僅常常溶解一些可溶性物質,例如糖類和鹽類,形成液體,還與蛋白質、糖類分子的親水基因結合成不能自由運動的結合水。水作為一種溶劑,有利于消化作用,水可幫助咀嚼,使食物變軟,在消化道內順利移動;另外,水可以將營養素轉化為溶液狀態,人體吸收后經過腸壁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細胞內的一系列化學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的。水是生命存在的環境條件,同時也是生活物質本身化學反應所必需的物質,水對于維持生物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水是生物體不能缺少的物質,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日常飲水時,要多喝開水,不要喝生水和未煮開的水;要喝新鮮開水,不要喝放置時間過長的水;要定時飲水,不要只在口渴時才想起喝水。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與生命及與各種形式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生長、發育、運動、遺傳、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蛋白質。人體組織蛋白質不斷分解為氨基酸,又不斷從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和組織蛋白質分解的氨基酸中合成補充,因此,每天必須供給一定量的蛋白質,以保持體內蛋白質的動態平衡。
一個人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質量依年齡、生理特點和健康狀況而定。我國大眾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從禽、蛋、肉類、魚類、奶類、豆類、蔬菜中獲得,谷物類食品蛋白質含量不高,但作為主食也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身體健康,我們必須保證每餐都要有一定質和量的蛋白質,且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搭配,不能偏食和濫食。
脂肪既是機體細胞建成、轉化和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又是含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人體脂肪含量隨著營養狀況和活動量的多少而有所變化。饑餓時,能量消耗,體內脂肪不斷減少,人體逐漸消瘦;反之,進食過多,消耗減少,體內脂肪增加,身體逐漸肥胖。脂肪的主要來源是烹調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
油脂在生命運動中十分重要,是人類飲食中發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它具有提供能量、保持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同時也能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與吸收。根據我國的經濟狀況和飲食習慣,建議脂肪的供給量應占總熱量的15%~25%,相當于每天每人攝入30~50克脂肪(包括烹調和食物中所含的脂肪)。為了防止必需脂肪酸的不足,膳食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應占總熱量的1%~2%,膽固醇的攝入量應在300毫克以下。另外,由于脂肪過高會引起肥胖、高血壓及冠心病,因此生活水平較高、活動少的中老年人,其脂肪攝入量應適當減少。
糖類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除纖維素以外,一切的糖類物質都是熱能的來源。糖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每克葡萄糖在人體內氧化產生16.7KJ能量。神經系統中所需能量的唯一來源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使人體保持溫暖,人們常說“吃飽了就暖和了”就是這個道理。用糖供給能量,可節省蛋白質,從而使蛋白質主要用于組織的建造和再生。人們膳食中糖類主要來源于植物類:谷物、豆類、薯類、蔬菜、水果等;在動物類食品中各種乳制品和動物肝臟也是糖類的主要來源。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為佐料,調節食物風味,增加食欲,故而人們都特別愛吃甜食。
但糖和甜食都不宜吃得太多,尤其是對糖尿病人,有可能會起反效果。平時飲食中糖類攝取過多,容易導致糖尿病、肥胖、心臟病及高血壓。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應合理膳食,適量攝取。
維生素與蛋白質、脂肪和糖不同,它在人體中既不能產生熱量,又不參與人體細胞、組織的構成,但是它能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祛除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人體缺少維生素,新陳代謝就會發生紊亂,就會發生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比如說,缺乏維生素A,就會導致維生素A缺乏癥,其典型缺乏癥為干眼病和夜盲癥;缺乏維生素B1,會有神經炎、腳氣病,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長遲緩;缺乏維生素B2,會導致口腔潰瘍、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癥、角膜炎等;缺乏維生素B12,會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壞血病,還會使抵抗力下降;缺乏維生素D時,兒童會患上佝僂病,成人則會患上骨質疏松癥;缺乏維生素E,會導致女性不育、流產,導致肌肉性萎縮等。維生素既是營養品又是藥品,在人體內不能合成(除維生素D外),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各類食物的維生素的種類數量差異很大,而且有的維生素性質很不穩定,容易在食物加工、儲存和烹調中受到破壞,因此合理地選擇食物、正確的儲存、加工和烹調,對人類獲得必要的維生素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體對各種維生素需要量不大,只要注意平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一般不會引起維生素缺乏癥。
人體內各種元素中,除碳、氫、氧和氮主要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出現,除此之外,其余各種元素都統稱為無機鹽。體內無機鹽僅占人體體重的4%~5%,但卻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無機鹽的含量隨人的年齡的增大而增多,胎兒每千克體重含無機鹽21.95g/k,而成人的則為42.67g/k。無機鹽分布在各個組織中,以骨骼和牙齒為最多。其中含量較多的有鈣、鎂、鉀、鈉、磷、硫、氯七種,稱為常量元素;其他元素如鐵、銅、碘、鋅、錳、鈷、鉬、硒、鉻、鎳、硅、氟、釩等元素由于存在量極少,故而稱為微量元素。
無機鹽是人體的重要的營養元素,但無機鹽不能在體內合成,只能靠從食物、飲用水和食鹽中攝取。由于新陳代謝,機體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無機鹽丟失,所以人類必須從食物和飲料中獲取足量的無機鹽,才能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如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免疫力下降,可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來補充,如:動物的肝臟、腎臟、魚子醬、瘦肉、馬鈴薯、麥麩、大棗等。再者,在攝取無機鹽時一定要注意量,攝入量不足會引起缺乏癥,攝入量過多可能會引起中毒,特別是微量元素。
有人說“健康是吃出來的”,也有人說“病從口入”,這些都可以總結為,我們要多加注意日常飲食習慣。特別是在現在食物品種繁雜、農藥和食品添加劑泛濫的市場,對于吃我們更加不能懈怠。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能吃得到和吃得起的東西日漸豐富,但是,會出現經常偏愛于某一種食物,而對于其他有益的食物卻碰都不碰的情況;還有一餐吃得多,一餐卻又一點都不吃的狀況,不注意合理用餐、飲食均衡,從而導致健康指數下降。很多的的肥胖癥、糖尿病等疾病都是“吃”出來的,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膳食體系。
各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特點,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營養。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類的合理膳食結構:底層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麥片、米、面等,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第二層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別應吃400~500克;倒數第三層為魚、肉、禽、蛋類食品,每天應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就吃奶類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類及豆制品50克;最頂層為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
總而言之,人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依賴于化學物質的參與;而這些化學物質又與營養密不可分;營養物質又攝取于五谷雜糧.動物肉類;蔬菜水果。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它們共同的作用下人體才能健康成長,益壽延年。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教師; 科研現狀;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6-151-001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科研工作的主體,應盡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呼喚和需要更多的科研型體育教師充實到中小學體育工作中來。重視和提高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勢在必行。了解我市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現狀,通過對影響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能力的若干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對策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科研成果是體育教師科研能力水平的綜合反映,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科研成果一般表現為三種形式,即:科研課題,以及論文獲獎等。
筆者調查了28所學校。數據表明:在被調查的28所學校的體育教師中,曾經從事或目前正在進行課題研究的人數只有158人,僅占被調查總數的16%,大多數人從未參與過課題的研究。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過論文或者參加省、市論文獎項的都是因為職稱評定需要才被迫而為,其中各種科研成果較多的體育教師多分布在各級重點學校中,從科研成果的角度看,教師的科研水平不高。
一、影響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水平的因素
影響因素大致有內因和外因兩種。
內因包括:教師的職稱、學歷、年齡;外語、計算機能力;科研態度等。主要是計算機能力有限,其次依次為科研態度、科研目的、職稱、學歷、年齡結構以及外語能力。首先,在科研過程中,很多文字和數據的處理都離不開計算機的應用。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計算機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他們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多數教師對待科研的態度和目的也是不正確的,大多數教師做科研是為了評職稱,如果沒有了職稱評定的壓力,那么他們是不會主動搞科研的。這種動機的偏差掩蓋了科研本身的價值取向。這也是當前整個教育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至于教師本身的職稱、學歷、年齡以及外語能力等因素,在前面幾項因素得到提高與改善之后則會迎刃而解。
外因包括:目前的科研體制;經費來源的制約以及學校可提供的科研設備條件的限制。
目前中小學體育教師搞科研都是自籌經費,并且學校所能提供的科研設備十分有限,加上科研體制的制約,共同影響著我市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積極性以及水平的提高。
二、針對影響其科研的內外因素,制定相應對策
1.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完善而嚴格的體育科研制度
現行的體育科研體制的特點基本上以行政手段來組織科研,以達到為實踐服務的目的,這使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得不到發揮。要搞好科研,要進一步建立完善嚴格的體育科研制度和科研體系,并制定完善的激勵措施,將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列為考核、晉級、評優的重要內容,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獎懲措施,積極鼓勵體育教師多出科研成果。
2.中小學體育教師應明確科研目的,端正科研態度
體育科研工作旨在發動全體體育教師解決教學、訓練、課外體育活動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體育教師認識不到這一點,科研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參與科研工作就會被動和盲從。體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體育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學校體育工作的各種矛盾和規律,更好地認識和運用客觀規律,加速和深化學校體育改革,不斷地提高教學、訓練質量,為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而服務。而不單純是自己評職稱的工具而已。另外,還應認識到,體育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對自身學識的增長,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的提高,事業心、責任感的增強也有重要意義。
3.提高體育教師自身的素質
科研工作離不開教師各方面實際操作能力基礎的保障,如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外語水平以及寫作能力等。
3.1相關理論知識學習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礎。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根據職業特點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這種理論知識應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的理論知識,二是相關學科的知識,三是科研方法知識。在自己的專業方面,體育教師必須系統的掌握體育教學大綱中各種技術教材的基本教法、裁判法和測量統計法等。還必須掌握與人體有關的科學知識、保健學和營養學知識,以提高專業理論水平。
3.2實踐經驗的總結,收集、整理各種資料的習慣與方法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工作中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這些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是研究工作的基礎,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善于總結教學經驗,如養成寫教學、訓練日記和總結的習慣,這些都是科學研究的資料寶庫。
3.3其他素質的提高。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還有賴于體育教師自身各種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如計算機應用能力,閱讀外文文獻能力、翻譯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這些都是搞好科研工作的保障。因此,各有關部門應有針對性的多組織一些培訓班,讓體育教師有機會加強這些方面的練習,以促進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1目前,我省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現狀不容樂觀,體育教師科研素質總體水平偏低,科研成果較少。
1.2影響我省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的內部因素主要表現為計算機能力較低,其次是科研態度不端,目的不明確。外部因素主要是經費的限制。
1.3體育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賴于科研體制的改革與完善,教師對待科研目的明確,態度的端正以及自身素質的提高。
2.建議
2.1教育部門應深化科研體制改革,要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建立完善而嚴格的體育科研制度,在提高體育教師進行科研工作積極性的同時,為他們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與物質上的保障。
【關鍵詞】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教學體系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I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s, in which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liena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sports, and there exists a lack of inter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systems、three modules、four levels". These ideas will be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reform in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與康復、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測量評價、運動營養學等十幾門課程,該類課程是培養體育專業人才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體育專業教學計劃三大系列之一〔1〕。實驗教學是運動人體科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嚴謹的工作作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多數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內容設置上存在諸多弊端,不利于學生對相關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背離了實驗教學的宗旨與規律,妨礙學生綜合認知能力、實際操作技能、創新思維素質與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化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體系,對于實現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的飛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復合型體育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2〕。
1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體系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院校實驗教學基本沿襲著蘇聯50年代的教學模式〔3〕,實驗教學偏重于驗證性和操作性實驗,學生多以機械被動地參與、程序化操作為主,實驗結果作為理論課的驗證。這種傳統的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體系,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1實驗教學內容多數偏重于理論知識的驗證,脫離體育運動實踐
體育學知識具有實踐性強、實用性高的特點。而目前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內容陳舊,多數是選用驗證性實驗來證實理論講授內容。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缺乏綜合性實驗和應用性實驗。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2實驗教學內容按課程各自獨立,缺乏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運動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是由微觀到宏觀、機能狀態到形態結構、瞬時的動態變化到相對的穩定狀態。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測量評價等不同課程,雖然自成體系,但是在體育科學知識鏈中密切相關,存在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而現有實驗教學內容按課程各自獨立設置,缺乏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學生對相關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
1.3實驗課教學目的不明確,缺乏專業針對性
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社會體育專業等不同專業均開設有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不同專業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側重點應有所區別。而目前多數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內容設置上均是按照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設置,忽視其他專業的培養特點。實驗課教學目的不明確,實驗項目缺乏不同專業的層次要求,不適應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發展的需要。
1.4不同課程之間存在較多實驗內容和方法的低水平重復
由于現有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從屬于理論課教學,導致各門理論課按照自身需要開設實驗。所設實驗內容和項目自成系統,相對獨立,很容易形成相近課程實驗內容的重復。例如臺階實驗這一實驗項目同時存在于《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測量與評價》三門課程教材中,造成實驗課開設混亂。
2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更新實驗教學理念
實驗教學理念決定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定位的層次、建設發展的可持續性,決定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方向與成效,決定人才培養的標準與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是實驗教學改革中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命題。以“體育學大學科、側重應用性”為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理念,在體育學的平臺上組織實驗教學,注重生命活動普遍規律學習和研究方法的訓練,可以避免專業越分越細、基礎越來越窄的傾向,幫助學生養成整體、系統、綜合的科學思維方法。同時根據生命科學知識性強、技術方法先進,以及體育學知識實踐性強、實用性高的特點,注重實驗內容與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實踐密切聯系,充分體現現代化教育的鮮明特色,形成良性互動,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分層次、分專業、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綜合技能與專業技能的有機結合。
2.2整合不同學科實驗教學內容
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與康復、運動生物力學及體育測量與評價等課程雖然分屬不同的學科,彼此間相互獨立,自成體系,但是,它們在研究目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彼此均以人體為研究對象,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為基礎,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運動訓練監測和訓練效果評價的科學體系,揭示運動與人體機能之間的關系。而以往該類實驗課的設置與相應的理論課程掛鉤,相近的課程彼此獨立,內容重復,學生難以對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群形成一個整體的清晰概念〔4〕。因此,整合不同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構建綜合性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體系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而且是現代體育科學發展的需要。
2.3靈活實驗課程設置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驗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考慮學科特點、專業特點、學生特點不同的基礎上,靈活設置實驗課。將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分成運動人體科學基礎實驗知識體系和運動人體科學綜合實驗技能培養體系兩部分分別進行授課和讓學生選修。運動人體科學基礎實驗知識體系中實驗課內容根據各課程教學計劃授課,實驗課和理論課教學進度保持一致;運動人體科學綜合實驗技能培養體系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分成體育教育模塊、運動訓練模塊、大眾健身模塊分別作為三門選修課供不同專業學生選修。在學生畢業論文階段,根據學生畢業論文研究內容開設創新性實驗。
3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體系內容
以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為實驗教學目標,依據學科特點、專業特點、學生特點、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按照“保證基礎實驗教學,全面培養學生實踐應用、創新研究素質與能力”的指導思想,遵循“務實創新、學有所獲、學能有用”的實踐應用原則整合、優化實驗項目,構建“一個核心、兩個體系、三個模塊、四個層次”的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實驗教學體系。“一個核心”是指實驗教學全面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為核心培養目標,“兩個體系”指運動人體科學基礎實驗知識體系和運動人體科學綜合實驗技能培養體系,“三個模塊”指體育教育模塊、運動訓練模塊、大眾健身模塊,“四個層次”指實驗教育體系分“基礎、綜合、設計、創新”四個層次構建(見圖1)。
圖1運動人體科類課程實驗教學體系
3.1運動人體科學基礎實驗知識體系
運動人體科學基礎實驗技術體系培養目標面向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社會體育專業三個專業學生。通過該平臺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各類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學會規范的實驗操作方法和技巧;學會觀察、分析運動人體科學現象和通過測量獲得數據,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掌握常用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條件的選擇等,初步具備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體系的主要實驗項目包括運動解剖學的形態觀察;血壓計、心率表等基本實驗儀器的使用等;常見運動損傷的檢查、包扎等體育專業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3.2運動人體科學綜合實驗技能培養體系
運動人體科學綜合實驗技能培養體系根據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社會體育專業三個專業學生所應掌握知識側重點不同,分為體育教育模塊、運動訓練模塊、大眾健身模塊等三個模塊內容。實驗教學重點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獲、學能有用”。
3.2.1體育教育模塊
該模塊主要對象是針對體育專業的學生。通過該模塊的教學,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學生具備新世紀體育教師應掌握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方法,并能運用于實踐,即監測體育教學和指導業余運動訓練。其中綜合性實驗以《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項目或《國家體育鍛煉標準》規定的鍛煉、測試項目為切入點,以某個項目或項目的某個技術環節為線索,以問題的形式編寫;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設計性實驗可安排安排學生撰寫實驗設計、操作實驗、實驗報告,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創新性實驗結合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進行設計〔4〕。該模塊的主要實驗項目如表1所示。
3.2.2運動訓練模塊
該模塊主要對象是針對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通過該模塊的教學培養,使學生能掌握運動時人體內部生理生化變化規律,運動對機體組織的影響、運動時物質和能量代謝的特點和規律,以及運用運動生理生化的特點和規律為體育鍛煉、運動訓練科學化服務等理論及知識;考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該模塊的主要實驗項目如表2所示。
3.2.3大眾健身模塊
該模塊主要對象是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及以有志于從事大眾健身行業的其他專業學生。實驗項目選擇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和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SGETCERTIFIEDGUIDE》。通過指導學生完成人體形態、機能、素質、心理、社會適應各指標的測評,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人體體質的組成、各指標所反映的人體體質健康的意義,發展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自主研究設計方案及實施加深對體質健康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表3所示)。
4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是將體育知識與實驗能力培養相結合、基礎理論與運動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提高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質量,構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實驗教學體系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因此應當深化實驗教學改革,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體系,以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體育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琳華.創新教育與高師體育實驗教學改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3):310-312.
〔2〕〔4〕姜濤,黃海,高新友等.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5(3):116-120.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競技健美操教學概念的理解,研究這一項運動的技術特征的獨特性,充分的了解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還對競技健美操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初步的剖析,并提出了解決的設想,從這個過程中不僅了解競技健美操的特征,而且能夠關注競技健美操的發展,使競技健美操成為很多人熱愛的項目,促進這項競技體育運動的發展以致今后的繁榮。
競技健美操作為一種競技性的運動的同時,還是一門藝術,融合了音樂、表演和文化等多種因素,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能夠愉悅身心,使之具有了很強了娛樂休閑性,以致在國際社會上倍受青睞。因此要對競技健美操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能夠了解內容,而且要從中找到這項運動在技術上的特殊性,了解它的發展,明確它的未來。
一、競技健美操在內容上的突破
競技健美操是一項外來的體育運動項目,我國在引進競技體操運動進行指導教學已經有近20年的時間了。在這個時間段中,學者專家對競技健美操進行了研究,但是一直處在初級階段,整體的水平尚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依舊是按照老套的方式進行單純的競技健美操要在音樂的配合下進行,隨著競技健美操項目在國際上開展了日益激烈的競爭,對競技健美操的評價也不僅僅是技能的高低,而是綜合素質的評價,包括體能、美感、技巧等的綜合素質的考核,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在健美操的比賽過程中,應該保持充足的激情、情緒熱情奔放、動作準確到位、還要保持旺盛的體力和充沛的精神,運動員的這種比賽能力,要求把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進行系統的整合,因此對競技健美操的研究不能僅僅的局限于技能的訓練,而是要進行深入的剖析,了解這一體育運動項目的內涵和精髓,首先要明確競技健美操的內容,它融合了現代的芭蕾、爵士、街舞等多種舞蹈表演技法,依據人身體的柔韌度、身體結構、體能特征等,編排一系列的舞蹈動作,適當的調節舞蹈的難度和連貫性,以促進人的身體機能的完善,加強耐力訓練,從而展現人的形體美、健康美,可以說這是一門藝術,它融合了音樂、舞蹈、文化、服裝搭配等多種知識,在競技健美操編導以及表演上又涵蓋了運動心理學、生理學、營養學等學科知識,是一項綜合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在競技健美操中要充分尊重和維護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特征的獨特性。
二、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特征的表現
(一)競技健美操的健身性。競技健美操的動作要求剛勁有力、靈活迅速,這就需要身體的肌肉纖維能夠及時的配合運動的節奏,以表現競技健美操的力度和美感。在整個運動的過程中,整個身體的代謝活動主要是依靠無氧代謝,通過這種代謝方式達到健身的目的。一直堅持競技健美操運動的人,身體各方面的技能都要比沒有經過鍛煉的人健康,心肌會增厚,心臟的容量能夠變大,血管壁的彈性也會隨之增強,心博有力,身體的柔韌度和彈跳性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體的供氧也會變得很充足。其次堅持競技健美操鍛煉的人體型也會比較的完美,競技健美操對體型姿勢的要求比較高,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舒展身體的各個部分,身形會變得挺拔,骨骼堅硬粗壯,能夠調節肌肉的分布,體型隨之變得勻稱,在彌補身體缺陷的同時,還能夠潛意識里增加人的自信心,增強人的氣質。再次,長期堅持競技健美操鍛煉的人,能夠舒緩長期積攢的工作壓力,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的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人們在工作或者是學習生活中都處在一個有壓力的環境之中,每天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難免會造成一種亞健康的狀態,而這項體育運動可以幫助人們舒緩緊張的神經細胞,防止一些職業病等的產生,可見競技健美操運動對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幫助的,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運動方式。
(二)競技健美操體現出的合作特征。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難免會遇到難題,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這種合作的精神在競技健美操這一項運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競技健美操是一項集體的運動,需要考驗整體的配合能力,競技健美操有單人的表演,但是大部分是需要團隊合作的,例如托舉、轉身、變換隊形等動作環節,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模式去表揚的話,動作就難以統一,美感得不到保證,有時候可能因為一個人的失誤造成生命的損失,因此要很注重整體的表現效果,各位運動員在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加強配合,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加強了解,增強默契度,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個手勢都能夠幫助一個動作的完成,只有配合得當,才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成績,總之一個團隊想要取得好的成績,必須加強默契度的培養,增強團隊意識,注重團體成員的合作。
(三)競技體健美操有很強的美學特征。競技健美操很大的程度上是考驗一個運動員的身體協調能力,身體的各個部分能夠跟得上節奏,身體的動作要協調優美,在每個運動中都能夠展現出健康、優雅、美麗和健康的特征,這同時也是人們長期追求的一個目標。首先是身體節奏感,在這個節奏感的支配下整個身體隨著節奏的變化呈現出豐富的變化,身體各部分的屈伸和上下的起伏都可以呈現出美感,這一節律感是競技健美操運動的突出特征所在。它的美感特征還表現在強勁的力度,動是生命的本質的特征,只有動起來才能夠體現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競技健美操的動作是這項體育運動最精華的部分,它本身是以力度為主的運動表現形式,它表現出來的力量、活力、沖進和力度等都是美感所在,機械不呆板,而且趨向于更真實的生命力,競技健美操的舞蹈的美感還在于抒情成分較少,而是更多的關注歡快有力的節奏感。
(四)競技健美操的技術特征。競技健美操的技術特征是區別于其他運動的本質特征,是這項運動的魅力所在,掌握好了競技健美操的技術特征才能夠把這項運動的精髓發揮出來。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特征主要表現動作緩沖、重心移動、姿勢控制、平衡感等多方面。具體的說在運動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節奏感,通過身體各個關節有配合的運動,在動作的舒展過程中,使動作與音樂相結合,其次要使身體姿勢保持在最佳的狀態,這是保證人體對地面的反作用力順暢傳遞至頭頂引起身體重心節律性彈動技術特征的必要條件。
三、競技健美操的研究現狀
競技健美操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不是很長,普及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我國的競技健美操的理論研究中也出現了一些成果,一些研究性的著作在近些年不斷的出現,在其中對體能研究作出了明確的解釋,指出了競技健美操中的體能訓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能訓練,而是一種充滿潛力的運動,在這個過程中,要能夠承受高負荷、大工作難度,從而激發出潛能。也要看出在對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的研究中還存在和大的問題,尚未形成一整套的理論,比較的分散不系統,沒有經過對這項運動的深入調查,而是根據一些人的口述或者是對其他國家的理論的綜合得出了一些結論,沒有針對性,也就難以突我國競技健美操的個性化特征。存在的局限性還表現在對體能研究不夠深入,目前我國對競技健美操的研究集中在了動作和美感上,也就不能夠依據運動員的體能特征進行科學的規劃,缺乏對體能素質上的科學研究,眾所周知,有的運動員體能很好,而有的運動員體能相對較差,把不同的運動員放在一起進行訓練就難免出現不協調的局面。另外我國的競技健美操的訓練依舊是偏重于外在的東西,卻忽略了運動員潛意識能力的激發,沒有能夠激發出頑強拼搏的意志。再次在資金的控制上,我國對于競技健美操的支持還不夠充足,這也是影響我國競技健美操的一大瓶頸。
四、加強競技健美操的發展
(一)要加強競技健美操的基本功的訓練。基本功的訓練是基礎,沒有合格的基本功就沒有高水平的競技健美操的成績。競技健美操屬于一種有美感的體育運動項目,既然是體育項目就必須有體能作為支撐,能夠保證有足夠的體能完成一整套的動作,這就需要對體能的鍛煉和挖掘,這是完善基本功的第一步,是能夠保持競技健美操活力的關鍵。其次在進行動作表現時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作為補充,一個競技健美操的表演者必須有能力理解和掌握專業文化知識,了解一個動作是為了表現什么而編排的,能夠理解運動表現出的美感,能夠理解競技健美操的魅力所在。否則就難以獲得良好的素質和能力,在藝術表現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只是沒有靈魂的動作,顯得死板不生動,缺乏了競技健美操運動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建立科學系統的競技健美操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這是提高我國競技健美操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可以解決現在競技健美操中的某些弊端。
(二)競技健美操運動要加強市場經濟的聯系。加強對競技健美操的改革步伐,把競技健美操納入市場經濟之中,能夠接受市場化的挑戰,時刻保持危機感和緊迫感。在整個的改革過程中,政府為了鼓勵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規,改革原來過分集中的體育政策,不再是只政府的管理,而是以政府管理為主,依靠市場的宏觀調控,也明確的提出要把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國際體育發展的商業化和市場化相結合,把競技體育的發展和普及納入國家宏觀調控的范圍,下放權力才能夠搞活競技健美操的發展,依靠市場的管理可以打破經費短缺和活力不足等問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健美操的發展呈現出新的契機,依靠市場的需求制定發展的策略,能夠吸收資金,保證資金的來源,才能夠維持競技健美操的持續發展,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創收的優勢,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三)加強競技健美操的科研力度,培養高水平的教練。眾所周知,理論先行才能使事情的發展有方向,才不至于盲目。為了促進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必須要有強大的科研水平作支撐,并配以高水平的教練。科研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可以包括經濟健美操的發展變化、現狀對策、特征研究、影響因素以及對社會個人的意義等多方面,科研的研究能夠為了引導并且促進經濟健美操的發展。在理論的指導下,要開展競技健美操的訓練,與之相適應的必須是一個高水平教練員的團隊,從教育方面說,有能力的學校可以開辦競技健美操這一專業,在職業技術培訓和大學院校中開始注重培養教練人才,推進健美操協會實體化和職業化的進程,國家也要給予資金的支持,注重對教練員進行選拔和考核。
參考文獻:
[1]胡佳哲.健美操運動員的供能特點及訓練[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