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藥學概括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學概括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藥學概括論文

第1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藥學論文3700字(一):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應用融合的中藥學教學改革策略論文

摘要:中藥學課程中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而且專業性強,通過中藥學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中醫辨證以及理法方藥等內容。隨著我國對傳統中醫重視度的提升,社會對綜合性中藥學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中醫學理論教學中也需要結合社會以及行業的發展需求,做好課程改革工作。本文主要對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應用融合中藥學教學改革進行研究。

關鍵詞:傳統中醫藥理論;現代應用;中藥學;教學改革

中藥學教學內容主要是對中藥基本理論知識以及中藥的起源與發展、產地和采集、炮制、應用、性能、配伍和用藥禁忌及中藥臨床應用研究的一門學科。是中西醫臨床學科以及中醫學的重要組成內容。中藥學的專業性強,也是中藥學與臨床應用中的主要聯系紐帶,而且與多門學科具有直接的關聯性。如果中藥學學習成績不佳,會導致之后的臨床和方劑學習受到影響。中藥學的教學內容中包括重要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等,有利于對中醫藥教學優勢和特點的發揮,使中藥學能夠與臨床教學進行有效結合。當前我國傳統中藥產業逐漸向國際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知識內涵以及知識結構都不斷拓展,因此需要加強對創新型中藥學人才的培養。

一、中藥學教學現狀分析

中藥學課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中藥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這些中藥知識進行記憶,包括中藥的來源、功效應用、性味、歸經等,因此學生在學習這門學科的過程中存在的難度比較大,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且在記憶以后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出現遺忘的現象,導致當前學生在中藥學的學習中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效果不佳的情況。

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照本宣科的硬性灌輸方式,沒有結合現代中藥學實踐內容,使得學生在中藥學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此外,教學方式比較落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及時結合中藥學發展的最新進展情況,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思維方式,因此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了解中也只能停留在中藥學的表面,無法深入到中藥的細胞、分子等層面的功效發揮方面進行了解,這種教學模式下必然會導致中藥新藥的開發受到限制[1]。同時從中藥學的實踐課程來看,大部分實踐課程都只是對中藥飲片的辨析,缺乏對中藥創新性的了解,這種教學模式也會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限制,無法將傳統中藥學與現代中藥臨床應用進行有機的結合。

二、中藥學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我國當前中藥教學改革情況來看,大部分學者認為在中藥學改革的過程中需要保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課程構建體系,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課程教學體系,并加強對教學方法的完善和改革。還有的學者認為,在中藥學的發展中,需要充分發揮中藥的優勢特點,利用現代化技術水平促進中藥學的國際化和現代化發展,滿足人們的保健需求,而且為了使中藥學的影響不斷擴大,需要與國際進行接軌。楊新輝等學者提出,為了促進中藥學穩定的發展,必須要對中藥學教學進行改革,提升學生中藥學研究興趣。當前各中藥學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設計不合理以及課程評價不規范等問題。因此需要結合這些情況加強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豐富,完善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專業思辯和學習能力[2]。此外,還有人提出中藥學發展中需要結合學科特點,在原有中藥學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學科發展情況,做好對中藥藥理理論的研究,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大量案例,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討論,同時在課程內容中加入藥理學以及中藥化學等相關知識內容。

通過從當前疾病的發展形式來看,現代的腫瘤疾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病率明顯提升,大部分中藥的使用頻率也發生一定的變化,導致中藥教學必須要迎合社會的變化進行改革促進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屠呦呦女士因為青蒿素的研發獲得諾貝爾獎,進一步加大人們對中藥的研究熱情,而要想使中藥研究獲得更大的進展,必須要做好中藥教學改革工作,通過中藥學教育改革培養更多的中醫藥學人才,并將中藥在臨床教學中更好的應用,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途徑。

通過對我國中藥學課程教學改革以及實踐情況來看已經獲得一定的成功經驗,能夠為中藥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和動力。但是在中藥學改革過程中中藥學理論研究與現代臨床間的結合方面比較落后,因此還需要加強對理論與實踐研究方面的探索。在中藥學教學改革過程中還需要結合中醫藥學理論以及現代中藥學研究的薄弱點,參考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的實際教學情況和要求,對二者間的融合度進行分析。

三、傳統中醫學理論與現代應用融合的改革策略

中藥性能、配伍、用藥禁忌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都是對我國傳統中藥用藥經驗的總結以及哲學思想的概括,具有獨創性和原創性的特點,通過與個人化人體的作用和結合形成的一種知識結構體系,也是中藥應用的基本原則。隨著時展,中藥學在研究中開始注重將中藥理論與現代中藥應用進行有機結合,有利于中藥在臨床上更好的服務消費者,這也是當前中藥學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3]。中藥學教學中需要結合現代思維和科研模式,對中藥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能夠加強對中藥基礎以及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促進中西醫藥學間的互補和融合,培養現代中藥學人才,使醫學和藥學的發展獲得更大動力。

(一)傳統中藥理論與現代臨床應用結合的理論分析

通過對傳統中藥學理論的理解和認知,掌握中藥學的使用方法和規律,同時與現代中藥臨床教學情況進行對比,使傳統中藥學理論成為現代臨床教學中的重要理論依據,并探尋二者間的契合點,為中藥教學改革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持。通過文獻查閱以及中藥書籍的分析,對中藥理論進行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同時結合現代臨床教學指導,對現代疾病機制進行分析,以傳統中藥的臨床應用為基礎,對中藥臨床應用以及藥理特性等進行全面分析,使中藥理論與現代臨床教學進行有效融合,促進中藥理論的發展。

(二)加強對傳統重要理論與現代臨床應用實踐的分析

中藥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傳統中藥學理論與現代臨床應用進行有效結合,完善中藥學教學改革和培養機制。同時對古今中藥學臨床應用的異同點、疾病普遍化規律以及用藥頻率和疾病變化規律等進行分析。還可以采用實踐與案例結合的方式,對中藥學中個別的臨床異同應用方法進行對比和案例介紹以及實踐驗證。此外,對理論觀念進行歸納、總結,結合中藥的功效和藥性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融合的中藥教學內容進行探索。

(三)完善中藥學教學改革策略

通過對傳統中藥認知的分析,提出促進傳統中藥學習能力與現代臨床應用融合的課程實踐改革方法,促進學生中藥學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傳統中藥學發展賦予現代新的內涵,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提升學生傳統中藥學知識以及實踐技能,完善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為中藥學理論與現代中藥臨床應用結合奠定基礎。

(四)善于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非常大的優勢,能夠將藥物實體真實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可以展現不同的切面,這是實際教學中難以達到的。在中藥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充分應用中藥植物標本,通過這種感性認知方式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國家教育資源庫以及網絡上的資源整合,將書本上、黑板上枯燥、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生動的知識形式。隨著專業技能的發展,中藥在具體辨別、認知以及使用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作用進一步凸顯出來。因此在中藥學理論學習過程中,除了理論課堂教學的內容外,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中藥藥材標本以及飲片內容,使學生能夠直觀的觀察和理解,提升中藥學教學理論質量。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單位時間的知識容量增加,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有利于對學生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全面的掌握中藥學學習內容。比如在講解人參中藥知識的過程中,在對人參性能以及功效等方面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人參的視頻和圖片,包括藥材全貌、生長環境以及飲片性狀等,還可以通過對圖片的放大對人參表皮的顏色、環紋、點狀樹脂道以及放射性紋理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觀察。此外,還可以利用視頻的方式對人參為主要藥材的生產現狀進行展示。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藥學的發展和進步,使得中藥學教學必然面臨改革,傳統中藥學教學中過于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講解和傳授,教學方式單一。隨著時展以及中藥學的崛起,傳統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中藥學的發展需求,使得中藥學教學中呈現出一定的弊端。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從國家、學校以及技術等不同的層面加強教學改革,創新教學理念,提升中藥學教學質量和水平,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藥學知識內容。通過傳統中藥學理論與現代應用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對中藥學知識進行重新架構,對中西醫臨床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對我國中藥學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作者簡介:賴利平(1976-),女,漢族,湖南瀏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藥學。

藥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西藥處方分析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西藥處方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方法:本次研究以2630份西藥處方為研究對象,選取其中存在問題的164份進行詳細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結果:通過對以往西藥處方中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分析發現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其中主要是給藥方案不佳、重復用藥、藥物劑量過高、超說明書用藥,導致用藥安全性、合理性不高,其會對患者身體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對此,應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針對性的解決。結論:為確保西藥處方內容的可靠性,在為患者配藥過程中,藥師與醫師之間應加強溝通,認真核對處方內容,降低用藥不合理事件的發生概率,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

【關鍵詞】西藥處方;藥學服務;處方分析;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前言:西醫是當前使用率非常高的一種治病方式,主要以西藥對患者進行治療,但在治療前,患者需要到檢驗科中接受各項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等,在醫生對患者所患疾病完全確診后,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開具藥。隨著當前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用藥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解決這一問題,藥房中必須要提高藥學服務質量,為每一具藥方進行分析,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使患者可以早日擺脫病魔的折磨。通常情況下,在為患者開具藥物前,臨床藥師要對患者所持藥方進行詳細的分析,觀察其中是否存在著用藥錯誤,如存在錯誤可及時更改或與主治醫生相探討。本文圍繞西藥藥學服務中處方分析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了詳細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以164份以往開具的西藥處方為主,選取時間為2017年7月-2018年7月,通過對西藥處方進行分類、規整,分析處方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1]。

1.2方法對所選取的164份中藥處方內容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通過對常見問題進行總結歸納來進行改進方案的制定。

1.4統計學處理

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用于本次實驗數據整理,計數單位用%來表示,在x2檢驗方式下,若組間差值符合P<0.05的要求,則表示為具有可比性。

2結果

2.1通過對以往西藥處方中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分析發現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其中主要是給藥方案不佳、重復用藥、藥物劑量過高、超說明書用藥等,詳細數據請見表1.

3討論

3.1用藥的劑量不適宜

醫生在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具藥方時,需要根據患者病癥的具體情況來斟酌每一種藥物的使用量,不僅讓藥物能夠發揮出其最大的功效,還能夠降低對患者身體的影響,確保藥房的合理性[1]但就本次調查結果來看,過去處方分析的效率較高,能夠有效找出每一份藥方中存在的不足,如表一可以看到,用藥不計量不合理的問題比較常見,對患者身體的康復有一定的消極影響。藥物使用劑量應嚴格按照相關用藥規范及患者情況來確定,如對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使用諾氟沙星膠囊進行治療,若服用劑量未能達到400mg,劑量較小,那么不僅并不會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還極有可能形成比較嚴重的耐藥。

3.2給藥方案不合理

當前時代背景下,藥物類型不再向過去一樣過于單一化,而是不斷朝著多樣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且各類疑難雜癥的發病率也在上升,正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需要針對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在用藥方案。藥房臨床藥師在拿藥前,會對用藥方案詳細斟酌,主要是因藥物較多,不合理的給藥方案極有可能降低藥物效果甚至是產生反作用[2]。如對于已經出現感染的患者給予頭孢呋靜脈滴注治療,適當劑量為每天0.75g,但醫生在給藥前在并未能夠合理的判斷給藥方案是否存在不足,要知道,頭孢呋辛是頭孢類藥物,屬于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在使用前,在使用前必須要按照在按照小劑量的多次給藥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殺菌效果。

3.3重復用藥

據本次實驗結果來看,處方分析在判斷是否存在重復用藥中有著良好的效果。在患者的每天用藥中,每一種藥物能夠在短時間內使用一次,重復使用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前文中提到過,當前我國生物制藥領域發展幾位迅速,藥物類型多種多樣。但在多種藥物中,由于其生產廠家不同,其藥物名稱也不相同,但歸根結底其藥物成分相同,如在對患者使用維C銀翹片時,藥物中含有著大量的乙酰氨基酚,若未進行處方分析,那么患者回因攝入了過多的乙酰氨基酚而影響腎臟或者造血功能。

3.4藥物選擇不合理由于當前藥物種類較之過去更加多樣,因此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藥物選擇比較困難。據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多數醫生想要更快、更好的對患者進行治療,但療效較好的藥物價格必然高昂,反之較低,若藥物選擇不合理,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速度,也可能會給其家庭造成更大的經濟負擔。醫院西藥房臨床藥師在選擇藥物時,必須要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家庭情況,避免給在其家庭造成負擔。此外,藥物選擇還要根據所針對疾病來進行選擇,如在對支原體肺炎患者進行治療時,所選擇的藥物必須要具有針對性,若臨床藥師在處方分析時發現用藥存在不合理情況,應及時與患者主治醫生聯系,商討最佳用藥方案。

3.5溶媒或溶媒劑量不合理

第2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目前,就大多數中醫院校課程設置安排的情況來看,《臨床中藥學》理論課多設在大一第二學期或大二第一學期,這個階段的學生中醫基礎及中醫診斷知識薄弱,尚無臨床實踐,而臨床實習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兩者之間間距長達三四年,臨床實踐機會不夠,導致學生學習中藥多死記硬背,對中藥的性能理解不夠深入,缺乏對藥物功用的理解和應用意識。因此,中醫類或中藥類學生在畢業后也普遍存在著中藥學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脫節的現象。中醫專業類學生因缺乏實踐機會,導致了動手操作能力、中醫辯證思維能力、對疾病綜合處理能力、理法方藥運用能力等臨床能力不強,并且對于中藥的采集、炮制、中藥飲片辨識等實踐相關內容及方法知識欠缺;中藥專業類學生因缺乏實踐機會,導致了對中藥理論開拓研發能力不足,科研課題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強等問題。目前,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正在成為中藥學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全國各中醫藥院校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飲片觀摩、上山采藥或開展中藥房實習、門診見習等實踐環節教學活動。這些都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對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對中藥學相關科研、職業技能訓練的環節和方法,尚未做明確而具體的開展和實施。針對上述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臨床中藥學》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非常有必要進行改革。教高[2007]1號文件規定,要“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重點建設500個左右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推進高校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二、實踐教學的改革目標和措施

《臨床中藥學》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內容龐大,根據專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淡化《臨床中藥學》課程中一些非重點藥物的講授,集中課時用于《臨床中藥學》實踐環節的教學。目前國際先進高等教育著重于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實踐技能訓練。因此,我們實踐教學的目標就是要著重關注科研和職業兩大技能的實踐培訓,并根據醫藥類專業的不同,靈活選用各種合適的實踐教學模式,各有側重,從而強化學生各種科研創新和職業實訓實踐能力。

1.科研技能?!杜R床中藥學》作為中醫專業基礎課,其教學內容主要體現以中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技能為主體的特征,要求學生牢固掌握臨床中藥學藥性和藥效,以發揚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紤]到中醫藥專業類的學生后期會學到藥理學、中藥藥理學等藥效相關課程,為避免重復性實驗,因此在科研技能實踐環節中我們主要強調中藥藥性理論。中藥藥性即中藥性能,是中醫藥理論對中藥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中藥,并用以闡明其藥效機理的理論依據。中藥藥性實驗研究,是對臨床中藥學總論部分的補充,是整個實踐教學的基礎,對中醫學類專業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有較高的指導性,有助于學生在未來從事臨床工作時更好、更準確地處方用藥,提高行醫的能力,同時對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后期開展藥效實驗或進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實踐實施中,我們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實踐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增設緊貼學生相關專業要求的操作簡便、效果顯著的經典中藥藥性實驗,制定中藥性能理論實驗講義,同時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實驗,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行選擇規模較小,周期較短、難度適中的題目或結合教師科研課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習慣。最后通過研究報告、實驗設計標書或者畢業論文的撰寫來評估學生綜合運用藥性理論的實踐教學效果。以大學生實踐科研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作為主要指導老師,我們已經指導數名本科生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主要圍繞藥性理論的五方面展開:①四性,如選用寒熱兩性不同的中藥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別觀察對發熱動物解熱或導致動物體溫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觀察辛味中藥紫蘇與紫蘇芳香揮發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擴張皮膚毛細血管、抗菌、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等)的區別。③歸經,如選用示蹤劑,經尾靜脈注入動物體內,不同時間取動物器官組織,測定各器官組織的放射性強度,將其換算成示蹤劑含量,即可反映藥物在體內的定位分布及特點,間接提示其作用于機體內敏感的靶器官,驗證其歸經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觀察黃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升降浮沉的影響。⑤毒性,如選用附子、細辛等有毒中藥灌胃實驗動物,觀察其毒副作用。

2.職業技能。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引導普通本科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加快培養技術技能人才?,F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養實踐能力的同時,兼顧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響應國家號召,我們按社會對中醫藥類技術崗位的要求,采用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養職業技能為目的的實踐教學模式。首先,考慮到真實工作環境的局限性,我們采用現代創新教育技術的方法和手段,結合《臨床中藥學》課程的特點,建立生動形象的多元化模擬實踐教學環境———互動式模擬中藥房,并配合計算機軟件應用,讓學生身臨其境,就像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參與相關工作,真正體會到所學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并為學生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準備。互動式模擬中藥房就是仿真中藥房架構空間布置,將中醫師用藥處方和中藥師調配等一系列過程融為一體,既節省教學時間,又降低教學成本。利用互動式模擬中藥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國典型病例大全數據庫”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適,“中醫師”推薦正確的中藥,“中藥師”鑒別、炮制等調配和制備中藥。對中醫學類專業學生來說,互動式模擬中藥房是培養臨床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好辦法,能夠讓學生對所示病案進行分析、確立治法、選擇用藥,使學生提前進入中醫師角色,加深理解選擇用藥的技能,體會到中藥運用的規律性和靈活性。對中藥學類專業學生來說,利用互動式模擬中藥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審方,如何規范拉斗、如何抓藥、稱量和倒藥等,對中藥的動植物形態、中藥飲片的形狀、中藥炮制的具體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及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特殊中藥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認識了解,讓學生能更好記住中藥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為使臨床中藥學的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僅拘泥于模擬實踐環境,真實環境下的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兩個階段對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必不可少。社會實踐階段,主要利用課余時間去藥用植物園辨認中藥,熟悉中藥的形狀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開展中藥資源分布調查,辨認采集動植藥物并制作成標本或建立宣傳中醫中藥的社會服務實踐平臺,向社會大眾介紹中藥相關的知識,弘揚中藥文化,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收獲課堂上所沒有的知識。畢業實習階段主要指加強與醫藥企業的聯系,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學生深入到實習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獲得第一手感性知識,真正體會到所學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最終,通過資源調查研究論文、研究調查報告或者畢業論文的撰寫來評估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的實踐教學效果。

第3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創新問題,是因為目前已經出現了研究膚淺和低水平重復的現象。造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夠全面和及時,也有的是屬于學風問題。社會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本草研究中來。以下擬從本草研究的幾個方面作一探討。

一、本草文獻研究

本世紀在本草文獻(準確他說是本草專著)難芯糠矯娉曬橙弧U夥矯孀鈧匾慕故潛靜蕕哪柯佳а芯俊A帷斷執姹靜菔槁肌貳⑸兄揪取獨幸┪南拙罰約白罱靄嫻摹度幸酵際榱夏柯肌返仁?,基迸f賢瓿閃酥泄詰乇靜葑ㄖ哪柯佳У韃欏?

在本草專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紀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有《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品匯精要)、《植物名實圖考》等主要本草。所謂深入,是指對其成書、內容及版本都有過細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這方面的進展非常迅速。過去一些研究較少的本草,在這段時間內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進展,如《紹興本草》、《履巉巖本草》、《寶慶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專著中,絕大多數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較多。伴隨宋以前本草文獻研究的深入,其輯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渡褶r本草經輯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為縷清我國本草文獻發展的源頭作出了貢獻。尚志鈞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輯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由于本草學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幾乎全都有輯佚本。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許多明清稀見的本草著作也陸續影印或校點出版。正在進行中的《中國本草全書》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藥學文獻。而進行中的《中華大典·醫藥衛生典、藥學分典》如果能編輯成功,也將把古代本草文獻的主要內容分類纂集于一書,這些進展為當今發掘中藥寶庫鋪墊了道路。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大量以探討醫藥成就為主旨的本草文獻(主要是《本草綱目》)研究論文中,有新見解的越來越少。我們不是不需要這方面的論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確涌現了許多高質量的探討《本草綱目》對醫藥乃至整個古代科技的論文,但此后的有關論文數量劇增,質量卻每況愈下。輾轉抄錄、選題瑣屑、把書中反映的歷代醫藥成就全部不切實際地歸于李時珍等現象極為嚴重?!侗静菥V目》似乎成了撰寫論文以謀晉升或參加會議等的捷徑。

必須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獻學內容(目錄、版本、輯佚等)需要良好的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條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國內現存本草專著的研究已經比較廣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這方面發展的空間已經比較狹窄。圍著幾部重要本草變看法子為之粉飾頌德,或反復討論前人已有定論的內容,或糾纏一些目前條件不可能定論的議題(除非有出土的或新發掘的資料),我個人認為這是使本草文獻研究平庸化。

當然,這并不是說本草文獻的研究已經到頭。事實上百年之間,我們還只不過是圍著中國內地所存的漢文本草專著打轉轉。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們的研究還很膚淺(如《滇南本草》多種本子究竟那一種能算是蘭茂所處時代的作品?傳世的《紹興本草》抄本有沒有一個祖本?等等),國內不有可能出現或出上新的本草專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為我們所知者。最近從日本接引回歸的《藥性會元》、《藥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國內學者過去就從不知其底里。原以為失傳已久的墨西哥傳教士石鐸碌(石振鋒)所著的《本草補》,最近筆者才從國外獲得了它的影印件。這說明本草書志的研究尚未完結。馬繼興先生目前正在進行的世界中醫藥聯合目錄研究課題將把本草文獻的調查推向深入,這就是一件具有創新意義的工作。此外,非本草專者的醫書,乃至非醫書中蘊藏著大量未被本草專著收錄的藥物資料,這些資料的調查、匯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獻研究者未來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過去醫藥歷史研究的普遍現象,近現代本草文獻還有待整理研究。少數民族藥學文獻至今罕有報道。和中國本草一脈相承的日本、朝鮮本草也很少有中國學者問津。因此,未來本草文獻研究不應該故步自封,開拓新領域是創新的重要體現。

二、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

在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方面,本世紀所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這一工作延續的時間很長,早期中外動、植、礦物分類學家根據我國古本草或民間沿襲的名稱來確定某一物的中文名。盡管在這一過程中也包含著本草考證,但前輩并沒有將其依據專門記錄下來。本世紀上半葉,趙燏黃、黃勝白。鐘觀光等前輩學者把現代植物分類和中國本草知識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對本草藥物進行考證,確定其分類學地位,從而開創了我國藥物品種本草考證之先河。日本的岡西為人等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傳道。前輩們蓽路藍縷,確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藥物名稱。近50年來,圍繞中藥品種進行的研究和資源調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包括“”期間),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反映在為數眾多的動植物志、中藥志、《藥材學》、《生藥學》及《藥典》等書籍中。國家藥典收入的中藥,首先必須確定品種。一批藥學界前輩把所掌握的現代分類知識與傳統本草相結合,使中藥品種考證工作不斷深化,由此也積淀了豐富的本草考證經驗,總結了一些本草考證的方法。樓之岑、謝宗萬、徐國均等許多前輩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藥物品種本草考證論文之外,集中反映這方面成就的專著當數謝宗萬先生的《中藥材品種論述》(上冊于1964年出版)。該書以中藥混淆品種為研究對象,這一選題本身就具有創新性。中藥混淆品種的產生是一種歷史現象,這就要求作者除具備現代科學知識之外,必須精通古代本草的內容。謝先生正是把植物分類、實地考察和傳統本草考證相結合,在藥物混淆品種本草考證方面獨占鰲頭。80年代初,為了使本草考證更上一層樓,謝先生又參加了西學中班,補充了中醫臨床知識這一課,使本草考證更貼合中醫用藥實際。正因為謝先生的知識結構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藥材品種論述》(中)以及后來修訂萹的上冊內容更為充實?!氨静菘甲C”在書中正式作為一個專項。許多具有創新意義的考證結果直接保證了中藥用藥品種的準確。然而謝先生并沒有從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徑,將其多年的藥物品種本草考證經驗上升為理論,連續出版了《中藥品種理論研究》、《中藥品種新理論的研究》等書籍和論文,使這一研究由散在的經驗變得有規律可尋。這一理論的產生本身就是創新,其意義遠勝過零散的藥物本草考證。

本文用較多的筆墨介紹謝宗萬先生在藥物品種本草考證方面的業績,井無忽視其他專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說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斷創新,必須注意結合多學科的知識,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并及時將實踐上升到理論,為下一輪更深入的研究開辟天地。同時也想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創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須根據各人自身的特點,選擇適應自己創新發展的道路??墒墙┠陙恚幬锲贩N的本草考證低水平重復的現象非常嚴重。在已經發表的文章中就可以發現許多品種中早已有人考證過的,結論雷同。有些混淆品種中的常識性問題,也有人再次重復前人的勞動。至于平時審稿過程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更多了。再者,選題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動物、礦物方面的考證文章少而又少,這和本草記載的各類藥物比例是不相稱的。以礦物藥為例,至今專門的論著只有王嘉蔭1956年出版的《本草綱目的礦物史料》。

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與本草文獻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與藥物基原考訂相關的專業知識(如動、植、礦物分類,藥材鑒別知識等)。也正為如此,散布全國的具有這方面知識的人員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和地利之便,補習一些本草文獻查找方面的基礎知識,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藥物品種混淆的實際問題,開展本草考證。至于信息來源,有志于藥物品種本草考證的同道,應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蹤本學科最新進展。同時,在選題之前,應該檢索一些與之相關的基本工具書和專著。如果《中藥大詞典》、《中藥材品種論述》等書都不看,怎么能保證不做無用功呢?

應該說常用藥物混淆品種的本草考證都已經有人做過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見解,否則最好不要重復選題。對基層藥學工作者來說,搞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注意揚長避短、從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運用本草考證去解決問題。地區藥物品種的本草考證是大有作為的。例如:藥物混淆是有地區特征的,有些地區藥物品種混淆歷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區用藥品種特點,對從事本草考證有著地利之便。我曾經見新疆藥學工作者考證當地用的人參品種中,有古代的押不蘆,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蘆傳人中國內地,蒙上了一層濃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絲綢之路的沿途,還有應用此藥的地方。廣西有幾位年青的藥學人員,他們立足于本地用藥實際,進行本草考證,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很值得借鑒。一種藥物的運用,有時可以沿襲千年。民間用藥習慣有時可能解決文獻記載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還有很多藥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圖經》的外草木類的藥物,有很多已成為歷史懸案。有些歷史上被認為很有療效的藥物,至今沒有人考出其基原。例如坐拿草,從來到明,醫方中都有用者?!侗静輬D經》說:“土人用治打撲所傷,兼壯筋骨、治風痹。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頗貴重?!贝怂幱袌D,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產地,療效也很明確,應該說是比較容易考證的。但由于其圖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為人信服的考證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寄希望于該藥產地的藥學工作者。如能在民間開展深入的考訪,尋找到名稱、療效和形容近似的藥物,是可能決這一疑難的。云南藥學工作者考訂《滇南本草圖說》藥物基原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學習的。

古代本草書中,還有很多藥物的基原有待考證。《本草圖經》、《本草綱目拾遺》、《生草藥性備要》等書此類問題最多。在考證時,除本草專著之外,應該注意充分發揮地方志等鄉土文獻的作用。實地考察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缺矚。此外,藥物品種考證不是為考證而考證,這是一個與藥物運用和生產緊密相關的問題。從生產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滿生命力;從文獻到文獻,選題必然枯燥而無實際意義,這樣的研究是難得有新意的。

三、藥物炮制的本草考證

藥物炮制是中藥學非常具有中醫特色的內容。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藥炮制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不同的藥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影響到藥物炮制方法。處理這些紛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經濟地為中醫用藥服務,光靠實驗研究是不夠的。我們不可能逐藥逐法地去進行驗證。更何況傳統中藥炮制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實驗研究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本草考證有其獨特的意義,它有助于縷清歷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種類及其不同的運用,為現掘、驗證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醫用藥實際的文獻依據。

50年代到“”前,收集總結各地炮制經驗是當時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來,藥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開展起來。在這一研究中,應該特別提一下王孝濤先生的業績。王先生本身是從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謝宗萬先生一樣,接受過現代科學研究的系統訓練,又具備本草考證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發表的有關酒制法、地黃炮制法等個案研究,豐富的史料和嚴謹的考證為此類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與許多同仁經過近20年的努力,編成了《歷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1965年完稿,1973年內部印行)。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古代雖有少數幾本炮制專著,但遠不能反映歷史上炮制發展的實際。這方面大量的資料散見于醫方書中。匯集這些資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專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組織的推動,集合了眾多的專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無報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這個大項目。該書從167種古醫方書中摘取藥物炮制資料,按引書順序排列,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礎上,王孝濤等先生又以藥物為單元,正式出版了《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1986年),使得藥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統。本草考證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穩固建立。在從事藥物炮制實驗研究之前,進行與選題有關的本草考證,這已成為一定之規。

近年以藥物炮制法沿革為題的文章大量涌現。可是仔細核對其原始資料,不難發現,很多文章的資料并沒有超出《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的引書范圍。羅列史料,缺乏分析,成為某些類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將使藥物炮制的本草考證平庸化,成為毫無新意的文獻綜述(甚至是文獻湊合)。本草考證之所以稱之為考證,不是簡單地堆砌資料,而是要從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從古代本草資料中縷清其發展脈絡,尋求其歷史原因,并提出去偽存真的個人見解,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則,就會使人看輕了本草考證的意義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說有了《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之類的書籍之后,單味藥或單一的炮制法就沒有再進行本草考證的必要了呢?否。我們反對的是依據他人已經匯集的資料,略加組織就當成考證。這樣的工作毫無新意,無法為炮制的現代研究提供借鑒。但如果有更豐富的史料,更有說服力的依據,能對某些生產實際問題提供新的參考,那又另當別論。必須正視的是,《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所引用的古醫書才167部,而現存的醫方書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斷言,在《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所引史料之外,還有大量的炮制資料未得到發掘,再次廣泛地匯集炮制資料是完全有必要的。當然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這一工作有相當的難度。因為靠個人之力非常困難,而要想發揮專家群體優勢,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問題。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資料集于一爐,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這些史料,需要現代科學和史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才會有比較正確的結論。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證不是沒有發展空間,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層次。

另一個傾向必須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證方面的論著較多,但是對同樣具有極為豐富內容的中藥傳統制劑學的本草考證卻顯得非常稀少。須知中藥的制劑不僅種類眾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藥的發展是和藥劑防腐技術進步緊密相關的,但這方面的發展規律并無深入的考察。已故藥學史專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討論過大蜜丸蠟殼密封技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這個問題到現在還不很清楚。蒸餾技術,還有秋石(性激素)制備等先進技術,均曾在世界醫藥科技發展史上占有領先的地位。但在中國,對中藥制劑的本草考證在朱晟先生故去后,還沒有見到卓有成就的后繼之人。在未來的世紀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學者能做出成績。

四、本草研究的相關問題

以上所談的是本世紀本草研究最多的三個方面:本草文獻、藥物品種、炮制方法。但是,這就是本草研究的全部內容嗎?當然不是。藥學中最為多見的實際是藥物的效用問題,而這方面的本草研究實在太少。一味藥物的功效形成,決不是一句“經驗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幾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熱門時髦藥,這些藥物在歷史上走馬燈式的“你剛唱罷我登臺”。影響藥物使用的種種用藥思想,是中藥學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高曉山先生等的(中藥藥性論)在藥性理論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經做了很有意義的工作,為以后更深入廣泛地開展此類研究趟出了一條道路??梢灶A見,藥物效用的浮沉隱現歷史的研究,將會為當代藥學發展提供非常有意義的借鑒。這方面的研究是廣大臨床醫生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

藥物發展過程中不僅品種方面存在著同名異物的問題,同時也存在同物異位(藥用部位)的問題。有些藥物古今用藥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筆者曾對龜甲(全甲)向龜板(下板)演變的歷史進行了本草考證,結果證實李時珍所說“(龜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確的?,F代實驗研究也支持龜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藥,因此,從1990年開始,《藥典》將久已廢棄的龜上甲重新作為藥物;龜甲又恢復了其歷史的真實面目。類似這樣的例子決不只是龜甲一味,還有待更多的學者從用藥實際出發,將藥物同物異位的種類加以梳理研究。

在藥物品種、炮制、效用、入藥部位、用藥分量等方面,同樣尊崇《本草經》和張仲景用藥的日本、朝鮮,卻有很多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例如茵陳蒿,中國講究的是“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茵陳當柴燒”,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卻使用結了果實的老蒿。是什么歷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許多差異呢?這就是中外用藥比較的本草研究課題。盡管已有許多學者注意到這一現象,但系統深入的調查和考證尚未開展起來。

道地藥材的研究也是適用本草考證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這一研究受到了重視,被列為重大課題進行攻關,有關的專著也已出版。道地藥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既有經驗的總結,也有社會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藥材產區的藥學人員如果也能參與到這一研究,利用地利調查鄉上史料、民間口傳,可望使這一研究更加深入。

藥物的栽培馴養在我國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視??墒牵捅救怂?,栽培菌類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經開始,其方法與現代相差無幾。此外,我國唐代就有馴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開始淡水養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黃……這些研究的意義并不在于和外國人爭發明權,而是有可能為當今中醫藥發展提供直接的啟示。人們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懷藥等,可是又有誰肯下工夫將其栽培發展歷史流理清楚呢?

還有,導致中國犀牛滅絕的原因之一是中醫將此物作藥,并賦予其神奇的色彩。歷史上被中醫用作藥物的某些動、植物,乃至動物化石,已遭滅頂或行將滅頂之災。犀牛已從中國絕跡,老虎、羚羊、穿山甲、野生人參、某些稀有的龜,都已岌岌乎危哉?,F在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動植物保護的問題,但是,如果有人能運用本草考證的方法,全面探討一下屬于瀕危動植物的藥用歷史,也許會引人深思。

第4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關鍵詞】迪慶;藏族;寺廟;醫藥學

【中圖分類號】G420

引言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河畔的香格里拉?!边@不是《失去的地平線》中亦幻亦真的仙境,這里是迪慶,這里是香格里拉。迪慶位于國家三江并流風景名勝區的中心地帶,包括中甸、維西、德欽三個縣。這里不僅是滔滔江水、綿綿雪山的匯合之處,還是千里草甸、碧塔納帕永恒的歸屬。本文將緊密結合實地調研法和作者的親身考察,通過分析其他學者的觀點來深入探討發展旅游經濟與弘揚民族醫藥學的必然性。通過查閱資料作者發現,學界內有關談到這一問題的文章寥寥可數,因此更有值得思考的價值。

二、噶丹德欽林寺旅游文化內涵

噶丹德欽林寺始建于1509年,它是由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賜名,“德欽”一詞在藏語中的釋義就是“吉祥如意,平和安寧”。就是這座吉祥如意的寺院,在它歷經百年的洗禮之后依舊閃爍著佛性的光芒。噶丹德欽林寺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見載于《迪慶藏族自治州志》(上)中:德欽林寺主活佛松東二世圓寂后,在左貢縣一小孩隨父母前來梅里雪山轉經,途徑德欽林寺并前往求布施。當見到二世松東活佛曾用過的念珠,糌粑盒等遺物時便上前抓住不放,并聲稱自己是這些物品的主人。管事的大喇嘛見狀大為驚奇,取出其他遺物并混雜上一些相似的東西讓他辨認,屢試不爽。后來這位小孩被認為是二世松東活佛的轉世靈童而認定他為三世松東活佛。①

《迪慶藏族自治州志》(上),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03頁也正是因為這些頗具神圣色彩的傳說,使得噶丹德欽林寺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

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在“香格里拉”品牌效應的帶動下,建立了以噶丹松贊林寺為首,集合格魯派噶丹東竹林寺、噶舉派噶丹德欽林寺等寺廟的旅游文化路線。每一座寺廟不僅是生動的藏傳佛教“歷史博物館”,更是蘊含藏族文化精髓的寶庫。在這里會看到堅固無比的藏族木式建筑,還會欣賞到最為古老的唐卡畫作。每一座寺廟都宛如一塊璞玉,渾然天成般鑲嵌在云貴高原上,伴隨著高原特有的爽朗氣候散發出令人神往的宗教氣息。

三、迪慶藏族自治州寺院旅游與藏族醫藥推廣的雙贏

迪慶藏族自治州處在滇、藏、川三地交界,更有三江并流這一得天獨厚的水利條件。這里孕育了可供牲畜食用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約有70科,498屬,2638種,其中野生品種為2575種,栽培物種為63種。知名的藏族藥材蘊藏量為:卷葉貝母12300千克、黑皮芪30000千克、珠子19000千克、雪蓮花20500千克、茯苓305000千克、豬苓101000千克、巖白菜259000千克、續斷170400千克等等。可以說,迪慶藏區就是一個藥材的大寶庫。這里不僅有如此豐富的藏藥,更有歷史悠久的藏族醫藥學歷史?!安刈遽t藥學將人體生理、病理概括為‘龍’、‘赤巴’、‘培根’。藏醫診斷包括望、問、切,區分疾病為寒癥和熱癥兩大類。治療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熱等方法。除內服藏藥外,還有針灸、拔罐、放血、灌腸、導尿、冷敷、熱敷、酥油燙、藥水浴等法”②

魏強、嘉雍群培、周潤年:《藏族宗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5頁。

2010年我在噶丹德欽林寺參觀完唐卡后,導游介紹說由于是旅游旺季,因此在噶丹德欽林寺有來自寺廟周邊的藏醫院的大夫組成的無償義診隊為游客進行會診。寺廟特意開辟出一個大廳由藏式幔帳分隔開,每一個小隔間有一位藏醫坐診,通過號脈和觀舌苔為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對身體狀況進行診斷。診畢游客只需要對藏醫說一句“扎西德勒”表示感謝,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買些當地珍貴的藏藥回家自行調養。

四、針對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經濟與弘揚民族醫藥學所進行的思考

很多人會質疑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是否還需要民族醫藥學?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在現在醫藥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依舊有著諸多無法破解的生命難題。民族醫藥學是廣大少數民族同胞長期同自然疾病斗爭的產物,因此它從診斷、病理認識以及用藥方面都有著民族地域特色,也是我國醫藥學系統不可或缺的分支。

發展少數民族醫藥學符合宗教旅游開發的參與性原則。關于這個問題,學者張貴橋提出了:旅游中的一切學習、參與、體驗宗教文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社會化”,脫離了社會目標的宗教旅游活動,最終會還原為一種純粹的宗教活動。在開發方式上,要從觀光旅游向體驗旅游轉變,改變以往參觀陳列式宗教景觀、建筑和塑像等為主的單調旅游方式。③

張橋貴:《云南宗教旅游開發的思路、原則和措施》,《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8卷第1期,第28頁參與型旅游模式不僅是現代宗教旅游的全新探索,更是將民族醫藥學納入宗教旅游范疇的有益嘗試。

五、總結

迪慶藏族地區所采取的寺廟旅游文化與藏族醫藥學并舉方式不僅符合現代旅游的要求,更是弘揚少數民族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重要舉措。游客在游覽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知識,不僅放松了身心更充實了自我,這樣才可以做到旅游形式豐富化、游覽內容多樣化、傳統文明延續化。在此我也提出一點希冀,希望學界內會有更多的作者注意到少數民族旅游與民族醫藥學相結合的現象,以此提出更多的新視角。

注釋

①《迪慶藏族自治州志》(上),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03頁

②魏強、嘉雍群培、周潤年:《藏族宗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5頁

③張橋貴:《云南宗教旅游開發的思路、原則和措施》,《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8卷第1期,第28頁

參考文獻

[1]毛繼祖:《藏醫藥學發展史簡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第91-103頁

[2]魏冬:《當前藏傳佛教文化認知現狀及其對策》,《中國宗教》,2011年第10期,第58―59頁

第5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梢哉J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

第6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藥物經濟學論文范文一: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應用藥物經濟學評價

白內障手術是眼科常見手術,依照眼科手術切口分類方法,該切口屬于Ⅰ類(清潔)切口,需要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同時,手術本身造成的眼內組織細胞損傷,血-房水屏障的破壞,人工晶狀體的植入等導致術后炎癥反應的發生,需給予藥物治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單方制劑)、左氧氟沙星聯合氟米龍滴眼液(復方制劑)已成為白內障術后常用抗炎藥物,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已有文章評價上述2種藥物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的有效性、安全性,但藥物經濟學評價較少,故進行此研究,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10月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醫院臨床診斷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133例(133眼)。排除全身疾病和其他眼部疾病;排除術前1周內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和免疫抑制劑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單方組66例(66眼)和復方組67例(67眼)。單方組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齡19~71歲,平均(32.258.35)歲;復方組男性30例,女性37例,年齡21~58歲,平均(26.5210.23)歲。2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術全部手術均由同一醫師完成,術前常規散瞳,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連續環形撕囊,超聲乳化吸出,注意吸凈皮質,植入折疊式后房型人工晶狀體于囊袋內。術畢球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0mg和地塞米松2mg。

1.2.2給藥單方組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愛爾康公司)2周,第1周6次/d,第2周3次/d。復方組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參天制藥)和0.1%氟米龍滴眼液(參天制藥)2周,第1周各4次/d,第2周各3次/d。每次1滴,滴入結膜囊內,術后24h開始滴藥。

1.2.3臨床評價術前1d和術后1、3、7、14d進行視力、裂隙燈顯微鏡、直接檢眼鏡、眼壓、前房閃光值檢查,詢問癥狀,觀察體征。全部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由同一位醫師完成,該醫師不知患者術后用藥情況。評分項目包括癥狀(畏光、異物感、流淚、眼痛和眼癢)與體征(球結膜充血、球結膜水腫、睫狀充血、纖維素樣瞳孔膜和虹膜后粘連)。癥狀和體征的評分依據其程度以0~4分表示。對每次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分,綜合評分為各項癥狀和體征的評分乘以權數后相加所得出的分數。不同的權數反映不同癥狀和體征在炎癥評價中的重要性。對于白內障術后患者,前房閃輝和細胞反應的權數為2,其他各項癥狀和體征的權數為1。有效率=(術后3d總評分-術后14d總評分)/術后3d總評分。記錄不良事件發生率作為安全性評價方法。

1.2.4藥物經濟學分析采用成本效果比(C/E,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分析治療成本和效果,在對不同治療方案進行分析比較時,有的方案可能花費的成本很多而產生的效果也很好,而增加效果需要增加患者支出,這時就要考慮每增加1個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即增長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個方案的成本效果與另一個方案比較而得到的結果。成本(C)分為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它不僅指藥物的成本,還包括檢查成本、給藥成本、治療成本、時間成本等。除藥費成本外,其他成本幾乎相同,故采用藥費成本效果分析。每例藥品費用(元)=療程用藥量藥品單價(元)。所有費用均按2012年的價格計算,2組療程均為2周。單方組:前1周每天6滴,需42滴,后1周每天3滴,需21滴,合計需要63滴。復方組:前1周每天各4滴,各需28滴,后1周每天各3滴,各需21滴,合計各需49滴。根據1mL液體大約滴20滴,5mL瓶裝滴眼液,完成上述治療,單方組需要1瓶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復方組需1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1瓶氟米龍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單價37元,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單價35元,氟米龍滴眼液單價22元,故單方組成本是37元,復方組成本是57元。3種進口藥品已在臨床應用多年,價格波動較小,可不考慮敏感度分析。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眼部癥狀和體征綜合評分比較

2組術后第3天眼部癥狀和體征綜合評分最高,第7、14天明顯降低;單方組下降明顯,組間、時點間和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眼壓比較

2組術后第3天眼壓較手術前升高,術后第7、14天降低;單方組下降明顯,組間、時點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3安全性單方組有4例患者訴輕度眼癢、異物感,2例患者訴輕度眼干,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955%;復方組有6例患者訴滴藥時有一過性刺激感,8例訴輕度眼癢、異物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96%。單方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復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3.910,P=0.048)。以上不適癥狀均較輕,未對癥處理,術后14d訪視時,不良事件消失。2.4藥物經濟學以臨床總有效率計,單方組、復方組的C/E分別為48.826元和76.139元,復方組治療成本高,增長的成本效果比(C/E)是27.313元,即單方組每獲得1個單位效果比復方組多花27.313元。

3討論

白內障超聲乳化設備、技術的進步使得術后并發癥及眼內炎癥的反應有所減少,但是物理刺激、超聲作用、黏彈劑與灌注液的使用,以及人工晶狀體的異物反應,仍有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發生,需要控制。上述因素會產生導致炎癥反應的前列腺素,從而使房水屏障功能遭到破壞,并誘發眼前房充血,使蛋白及一些炎癥細胞進入房水及房水閃輝與房水細胞反應,還可導致眼壓升高、角膜水腫及虹膜粘連等,阻斷前列腺素的產生是目前白內障術后用藥的焦點。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是一種復合型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是眼科的常用抗炎藥。妥布霉素屬氨基糖苷類,抗菌譜廣;地塞米松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抑制磷脂酶A2產生花生四烯酸,從而減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產生而表現較強的抗炎作用,其還能抑制多種炎癥因子的產生,誘導細胞凋亡。氟米龍與地塞米松均為皮質類固醇激素,但氟米龍是一合成的氟化皮質類固醇,與其他類固醇激素相比,激素性免疫反應較輕;氟米龍為中效激素,無明顯的體內蓄積效果,而地塞米松是長效激素,半衰期長,藥效持久,易產生蓄積作用。本研究通過評估術后眼部癥狀體征評分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了單方、復方制劑在白內障術后的抗炎效果,結果顯示,單方組在術后眼部癥狀和體征總評分方面明顯優于復方組,單方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也低于復方組,說明單方組在控制術后炎癥反應及不良反應方面明顯優于復方組。同時發現,手術前后眼壓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眼壓低于術前,可能與植入人工晶體鏡片的厚度低于正常人晶狀體有關,但不能排除測量誤差、眼壓本身的波動性等因素,具體原因待于進一步研究。臨床實際中,通常將用藥的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三者結合起來評價,以求真正為臨床合理治療和用藥的決策科學化提供客觀依據。從成本-效果分析尋求的治療方案看,本研究單方組的成本-效果更具優勢,同時患者在用藥期間易記、方便,更值得臨床推廣。

藥物經濟學論文范文二:二次文獻藥物經濟學論文

1二次文獻研究方法介紹

1.1概念及特點

PE范疇內的二次文獻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已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對不同藥物及治療方案進行系統的藥物經濟學綜述分析。在模型法研究中,可通過二次文獻研究方法對臨床試驗中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Meta分析,其分析結果是模型中假設參數的主要來源。二次文獻研究的特點是研究時間快,研究成本小,但必須基于充足的現有文獻,以及不同研究文獻的可比性等假設條件。

1.2二次文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藥物經濟學研究在我國已有近20年的歷史,在國內仍然是一門新興發展的學科。筆者經文獻檢索發現,自1999-2000年起,每2年為一跨度,至2009-2010年,國內有關PE研究的文獻數量基本呈逐步上升趨勢(見圖1),文獻的主要撰寫者為醫技人員和藥師,選用的評價方法以成本效果分析為主。部分發達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在PE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方面發展較早(70年代初),同一階段其對PE評價方法的應用實例更多(主要是藥品研發和生產企業及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對分析方法的選擇和操作也更為成熟。單以成本-效用實例論文為例,其在1998-2001年的數量為305篇,比1976-1997年22年間發行的數量高出77篇;同時在PE評價內容上也更為全面和規范,主要體現在明確了研究角度、成本和效用的貼現分析、成本效用的增量分析等評價內容。這些高質量的外文文獻也可作為二次文獻研究中的數據和方法來源,服務于我國醫療機構的藥事決策和管理。

1.3方法及步驟

1.3.1文獻檢索提供臨床研究論文的國內外數據庫主要包括: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以及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等。國外研究者發現,Medline和EMBASE數據庫包含10%~87%的RCT研究論文。檢索詞主要有研究設計的類型、干預措施、評價方法以及研究對象等。除此之外,還可向有關臨床試驗的研究人員索要已發表或尚未發表的臨床信息,供本機構使用。

1.3.2文獻篩選文獻篩選的主要方法是對檢索到的文獻資料進行質量評估,剔除不符合要求的PE評價報告,以增加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內容上,除了必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角度、評價方法、研究設計、干預措施、成本產出計算、貼現分析、計算結果及敏感性分析等項目外,在文獻質量上,以上各項目也應符合PE評價的標準和規范,針對此步驟,SANCHEZ制定了一項PE研究資料評估標準表(表1),供研究人員剔除和篩選PE文獻。而后Rijdt等也發明了一種得分卡(scorecard)的工具來判斷文獻的質量,結果以分數高低來決定納入的PE評價文獻。另外,Ofman等則利用名為QualityofHealthEconom-icStudies(QHES)的工具,識別出較高質量的成本-效果分析數據。除了上述對PE評價資料進行系統檢查的工具,也有篩選工具是針對PE評價中的某一項內容而設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多數PE評價報告易忽略對其臨床和經濟數據的外推性的討論,二次研究時仍須借助其他途徑或工具,對文獻的外推性進行評價和判斷,Heyland(1996)、Welte(2004)、Drummond和Antonanzas(2009)等為得出某PE評價結果外推的可能性,提出了相關的方法,這些方法多是將判斷外推性的標準以列表的形式呈現,推斷其研究或者系統綜述的結果能夠外推于本醫療機構的程度。受篇幅影響,具經篩選所得文獻水平,直接影響到下一步驟的實施,即利用統計學工具來處理或應用文獻中的數據。

2文獻分析及利用方法

通過文獻研讀筆者發現,在PE領域中,共有三種分析方法:即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經濟學模型分析,可用于臨床治療方案篩選、處方集遴選等藥事決策。

2.1Meta分析Meta分析是用統計學方法對收

集的多個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來回答研究的問題。其優點是通過增大樣本含量來增加結論的可信度,解決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Meta分析是對同一課題的多項獨立研究的結果進行系統的、定量的綜合性分析。通過Meta分析,可避免不同研究資料帶來的偏倚,更精確地評估各種健康產出指標,幫助決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斷。通過Meta分析,可綜合相同研究設計但樣本量較小的系統的PE評價報告。運用Meta分析工具確定治療方案,Garg和Yusuf運用了此方法,結合幾個樣本量較小的PE研究資料,重新評估了兩種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抑制劑在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臨床療效和經濟價值,通過Meta分析圖表,可以顯著反映抑制劑A和B在臨床療效和消耗成本方面的不同,最終遴選出了針對不同患者類型的適用藥物。此外,利用Meta分析中的發表偏倚,可以判斷所得文獻是否過分強調了陽性結果,并隱瞞了部分或所有的陰性結果。目前發表偏倚的結果多以漏斗圖來表現,分析方法簡單,可視化結果利于觀察者做出結論。但也有人認為該方法主觀性較強,不同觀察者在查看漏斗圖時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鑒于此,人們提出了更科學的統計學方法來檢驗發表偏倚。目前應用最多的是Eggers檢驗,用來判定小樣本研究的臨床效果是否有更大的效用量,即是否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臨床產出。其他檢驗方法,如Beggs檢驗和Macaskills檢驗也陸續被開發應用于分析發表偏倚,但目前尚未有學術研究闡明各檢驗方法的適用范圍。

2.2敏感性分析

藥物經濟學評價過程中,某些參數所用的數據并不是實際測量的數據,而是借用過去或現在已經發生的樣本數據或建立在合理假設基礎之上的數據,也就是對未來進行預測而得出的結果。這個結果由于受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預測數據與實際發生的數據之間很可能存在偏差,可能導致評價結論偏倚甚至錯誤。因此,必須通過變化這些參數來檢驗結果的敏感性。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有:單純法(根據不確定性因素每次變動數目的多少,可以分為單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閾度法、極端分析法、排序穩定性分析(ROSA)、概率分析法(如MonteCarlo)。符合要求的PE評價均應對各種不確定參數建立可信區間,然后使參數取其上限和下限來進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文獻中的敏感性分析,二次文獻研究人員可以將所有研究結果應用到本機構擬解決的問題中。特別是當文獻作者改變的變量值為本機構臨床中的參數時,其重新評估的結果可為本機構人員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第7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關鍵詞:培養機制;藥學導師;建設與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和辦學規模迅速擴張,但伴隨著培養規模的急劇擴張,研究生培養質量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繼2003年以來,國家在一部分高校進行了各種碩士研究生培養試點工作。然而,我認為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絕不僅限于學制和培養經費的改革,它應該涉及到培養過程的方方面面。那么,發展了半個多世紀的藥學教育模式,究竟哪些是藥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其內涵和外延是什么?

一、藥學專業研究生創新意識培養機制的涵義

本世紀是充滿競爭、變革和創造的時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日新月異。世界各國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體系和目標,把培養創造性人才作為增強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國家經濟的重要手段,創新教育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

創新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他在1912年首次使用了創新(innovation)一詞,并將之定義為在新的體系里引入新的組合。從廣泛的意義上講,創新就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完善自身的過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創新。藥學的發展與從事醫藥學人員的創新能力息息相關,也是我國醫藥科技發展對藥學專業技術人才素質的客觀需要。在教學和實驗過程中進行創新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研究生創新意識的教育基本任務之一是為社會培養藥學高層次人才。因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藥學研究生,需要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通過某種良好的環節影響受教育者,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培養內容、形成既定目標所規定的某種超乎規格人才的活動和過程。如果說培養什么樣的藥學人才涉及培養目標問題,那么怎樣培養人才則涉及培養機制問題。

藥學研究生培養機制,我認為是這樣的:在醫藥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在研究生培養的活動中,所涉及到的培養要素和培養環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的總和。大家知道,育人是一個十分嚴謹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培養醫藥學專業人才更是十分繁瑣的偉大工程,因為它涉及到生命的意義,所以在這個系統中的各要素、各環節的相互關系和運行方式是以一定的規則來規范的,這種規則本質上應當符合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表現為培養理念、培養方針、培養政策以及所制定的具體實施層面的培養辦法與相關規定都是很客觀、很實效的。總之,醫藥學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就是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為目標,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資源,激發研究生導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研究能力強、知識結構活性充足、思維的開放性大、善于發現問題的創新研究生的活動機制,是讓這一培養活動得以運轉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體系的構建因素

培養要素指的是構成研究生培養活動的基本要素,筆者認為主要包括培養目標、導師、研究生、培養內容與培養條件。

(一)培養目標是指研究生培養機構對研究生質量標準或培養規格的要求。在宏觀層次,國家已經進行總體描述;在中觀層次,各級各類培養機構依據專業特色、學科特點以及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要制定各自的培養目標;在微觀層次,就是每個研究生的培養問題。這三個層次的培養目標是統一的,以宏觀目標為導向、中觀目標為支撐、微觀目標為基礎,最終構成了研究生培養的目標體系。為此,藥學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要拓寬本專業的知識面,面向醫藥建設事業的主戰場,依據藥學專業特點和社會發展對醫藥學的不同要求,培養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專業人才。

(二)在各專業的研究生培養中,教育者為研究生指導教師簡稱導師,受教育者為研究生,兩者之間存在培養與被培養的關系,是培養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人的因素。如果說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和培養條件是相對比較客觀的要素的話,那么,作為導師和研究生就是培養要素中最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特性的要素。畢竟導師是培養研究生的執行者和第一責任人,需要他能夠激發自己的研究生的強烈進取精神,從而獲得創新性成果。假如對于那些沒有特別興趣、專業水平有限的學生,導師要能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高明的策略培養其研究興趣。一方面,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前輩大師的創新經歷去啟發、引導研究生,讓他們明白醫藥科研的重要性,逐步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興趣。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導師應該依據科學發現的規律,在各個環節加以指導,從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同時,鼓勵師生間的學術交流,鍛煉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營造吸引研究生積極投入科研的環境,努力創造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激發研究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研究興趣。所以說:一個好導師是決定培養是否能夠培養創新型人才最為關鍵的要素,其作用的發揮是通過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互動、和諧發展而實現的。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認為,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應當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充分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國內外研究生教育的經驗表明,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應為教育教學的核心。對此,藥學專業的研究生從事的科研活動就是要運用藥劑學、藥物化學等科學方法去從事藥品供應管理、臨床合理用藥、藥品制劑生產、藥品質量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從中獲得新發現、新成果。在藥學科研實施階段,導師指導研究生通過科研實踐來培養研究能力或實踐能力。通過周密的實驗設計、規范的實驗操作、敏銳的實驗觀察、準確的實驗記錄以及深入的結果分析,得出科學的研究結論。

(三)培養內容是教育者用來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響物。藥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重點是使其掌握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細胞 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及實驗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在藥學專業研究生培養中,往往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作用于研究生,并最終內化在研究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藥學知識技能、醫藥學科研創新能力上。

培養內容不僅僅體現在專業課程教學和課題研究等環節中,也體現在導師自身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言談舉止、思想品質和科研作風中,以及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等隱性環境中。也就是說,研究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與教育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前衛息相關,也與導師的知識面、科研進取心以及科研態度密不可分。

(四)培養條件是培養要素中物的因素,指的是用于研究生培養的各種物質資源(如培養經費、培養設施和培養環境等)和承載著培養內容的信息資源(如圖書館、知識數據庫等)。培養經費是培養條件中最重要的資源,是形成其他一切資源的本源,也是藥學研究開發必不可少的因素。除此之外,還要有健全的藥學服務體制,以滿足藥學研究所需要的服務要求。比如國外已有先進的管理軟件,而我國藥學管理很多仍然是傳統管理,根本無法滿足和適應藥學發展的需要,已經大大落后,我們應對藥學服務增加投資,增添必要的設備。

三、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環節分析

藥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圍繞合格醫藥學專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流程而進行的,而培養流程由培養環節連貫而成。從各類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來看,可以概括出研究生培養的五大環節,即選擇培養對象、制定培養計劃、課程教學環節、科學研究環節、質量保障環節,這些環節本身又是一個子流程,包括一些關鍵活動。在流程中的各個環節的連續統一對創新性的研究生培養的十分重要,疏忽不得。

(一)教學對象的選擇,整個環節是:生源招生入學導師學生,導師與學生是雙向選擇,該環節要以研究生培養目標為依據,按照一定的標準擇優選擇培養對象。其中,學生的質量如何將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活性,導師的科研精神更是培養學生能力高低之關鍵,畢竟導師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有對精神層面的培養和人格的熏陶,也就是俗稱的“好馬配好鞍”,有其雙重性。

(二)培養計劃的制定,計劃是圍繞培養目標而定。藥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使學生掌握藥物化學及相關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現代藥物合成實驗技能;了解藥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本學科的進展動向;能獨立從事新藥研制、藥物合成工藝研究,能在教學、科研及醫藥企業從事本專業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因此,在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教學研究部門和導師按照學科及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充分考量研究生的個體情況,制定適合每位研究生具體的個人修業計劃,主要包括課程計劃、研究計劃以及質量保障計劃等,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師則因材施教。

(三)教學環節的實施,可分為設置課程選課授課結課,課程體系和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是該環節建設的重要內容。醫藥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回顧它的發展史,藥物的發現、研究與開發,無一不是從實踐中來,因此,實驗性強的課程必須重視,離開了有關的實驗,藥學就失去了生命力。

(四)科學研究環節,圍繞理論性課題或應用性課題進行科學研究是研究生培養中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本科生教育的基本標志。隨著我國醫藥行業的迅猛發展,國家對21世紀創新型藥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于學歷層次較高的藥學專業研究生的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則成為高等醫藥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因此,科學研究的環節在整個創新意識培養環節中顯得尤其重要,教學與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兩大主旋律,通過教學進行科研和通過科研進行教學,兩者相得益彰。在具體科研的選題、開題、研究、審核、論文答辯的環節中,科研機構和導師則負擔著較大責任。

(五)質量保障環節,研究生是創新教育的主體,是提升創新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為了保證研究生的質量,通過培養機構的內外部評估等質量管理工具和手段,對研究生培養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共同保障培養目標的實現。我們必須在生源質量、導師隊伍、課程教學質量、科學研究質量、學位質量等方面提供周全的保障。

為使醫藥學事業的蓬勃發展,藥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在社會各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研究生教育機構應與時俱進,規范培養環節、重組培養流程、重視導師與學生的科研精神,不失時機的重塑研究生培養機構的競爭優勢。

四、對具有創新意識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幾點思考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一個不斷探索、調整和完善的過程。從事多年醫藥學的教學與研究,我對本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機制的理解和分析,有幾點應在改革中予以明確:首先,藥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應當尊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針對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個體差異,培養機制改革關注的重點也應有所差異。比如,醫藥學研究型人才培養要建立提倡以科學研究、研發為基礎的培養機制,而醫藥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則建立以實驗基地、企業參與為核心的培養機制。其次,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應當涉及培養過程的方方面面,各個方面機制的改革應當是協調統一的。在研究生培養中,創新是靈魂,導師是基礎,科學研究是核心。因此,當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關鍵在于研究生導師是否有高深的科研知識、高尚的科研精神和高水平研究課題,要通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起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導師責任制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學校也要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以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最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要從理念層次到制度層次予以規范和確立,在集中建設硬機制的同時,注重軟機制的營造,只有軟硬機制協調統一,才能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使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藥學教育的興趣,促進了醫藥學專業隊伍的形成。只要我們健全機制,借鑒先進經驗的同時,建立一支健康向上的藥學研究隊伍,才能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藥學專業研究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引導下,我國藥學事業必將會向前發展,必將邁向嶄新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陸彬.藥劑學[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

屠錫德.藥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

謝秀瓊.中藥新制劑開發與應用[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第8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關鍵詞〕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文獻檢索課;學科館員

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教學實踐和理論探討都取得豐碩的成果,其內容和形式有了較大的深化和豐富。1984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高等院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1992年,原國家教委以高教司(1992)44號文件的形式,印發了《文獻檢索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文檢課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各自專業及相關專業文獻的基本知識,學會常用檢索工具與參考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掌握獲得與利用文獻的基本技能,增強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2002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積極“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文獻檢索課程的內容向信息素質教育方向演變,由單一的信息檢索技能培訓向信息意識、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能力培養,并分化出了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各高校出現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科、醫科、藥學、工科等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信息素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日漸豐富,如:新生入學教育、定期專題講座、院系專場講座、文獻檢索課、與學科課程整合等信息素養教育形式;有案例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專業文獻閱讀與研討模式、項目驅動和專業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自主學習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網絡交互式教學(在線教育)模式等。

1 開設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是信息素質教育逐漸成熟的表現和發展的必然結果依據《2008中國大學評價》,對具有代表性的前百名中國高校的圖書館進行網絡調查,發現一些高校已開設了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文獻檢索課程,大致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科、醫科、藥學、工科等。開設本科專業選修課程的高校,如山東大學圖書館設有人文、社科、醫學選修;清華大學圖書館設有化工、理科、工科選修;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設有理工、文科、醫學、臨床醫學選修課。由于研究生層面開設的專業課程較少,華東師范大學針對文科博、碩士生開設了“數字信息資源檢索(文科班)”,理工科開設了“數字信息資源檢索(理科班)”和“科技查新基礎與實踐”。西安交通大學開設了“醫學文獻檢索”研究生選修課。僅有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將選修課明確為生物學、材料學、外語等專業限選,并且根據專業或側重點不同,課程名稱分別稱為“信息檢索與利用”“文獻檢索”“科技文獻檢索”“情報檢索”等[1]。

在信息素質養教育的教材中,論述學科(專業)信息素質教育的教材數量不少,門類眾多。筆者在“讀秀學術搜索”數據庫中檢索發現,2000年以后出版的以文獻檢索或信息素質教育命名的教材有174種,其中有68種為學科(專業)信息素養課程的教材,涉及的學科(專業)有醫藥學、化學化工、環境、電力、法律、軍事、音樂、體育等,這還不包括以文史、社科和理工、自科命名的教材。而通過對文獻檢索課或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的研究論文調查,我們發現論述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的文章也并不鮮見,其中論述較多的專業是醫學、化工等專業。這些都說明學科信息素養的教育已被許多高校圖書館重視,并已經開始實施了一些有益的教學探索。這種探索的深度和廣度可能并不統一,可能是專業信息素養培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的構建,也可以體現在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學習之中,或者是文獻檢索課程中專業內容的局部充實。

學科信息素質教育之所以逐漸引起大家的重視,是信息素質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應該說,出現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是信息素質教育逐漸成熟的表現。目前在高校開設的信息素養課程大部分體現為通識教育,不能充分體現學科專業特點,也不能充分體現不同用戶層次的專業需求特性。這種現象與各高校所設專業門類眾多,各學科資源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的現狀不相適應,并且,也無法滿足信息素養課程的授予對象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一、二年級的本科生、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如果以“一本通”的教學內容和模式“以不變應萬變”,顯然無法滿足眾多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本科三、四年級學生和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已有一定基礎,他們對獲得專業相關信息有較高的期望值和興趣點。在學習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過程中,他們可以了解和自己專業有關的基礎知識以及有關的檢索工具,在學科問題的解決中深刻地感受信息檢索知識對學科專業學習的作用,有助于真正提高信息素養,從而在以后的畢業班論文寫作和科研活動中大顯身手。脫離學科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其實用性、趣味性和教學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信息素質教育有多種形式,既有新生入學教育、定期專題講座、院系專場講座等靈活的“游擊”教育形式,也有開設專門信息素養課程的“正規部隊”。從內容上、受眾面上來說,后者更能達成系統的、全面的信息素養教育效果。近幾年來,一些高校圖書館在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在課程內容上突出專業特色,有的與學科教師合作開展嵌入式教學。筆者認為,由于目前我國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管理體制等和西方的差異,歐美基于研究式學習的圖書館員與學科老師合作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在我國有些水土不服,在教學實踐中鮮有大規模的應用及成熟的成功案例。而高校文獻檢索課已開設20多年,以此為基礎發展基于學科的信息素養教育,優化信息素養課程,更易取得明顯的成效。

2 學科館員是承擔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的最佳人選在高校,以院系為單位的學科與專業成為劃分用戶群最自然、最基本的依據。在相同學科領域中的用戶,有著相近的知識結構、科研環境、研究傾向,對于學科知識與服務有著相對集中的共同需求。繼清華大學圖書館1998年率先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以來,國內眾多高校圖書館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等相繼開展了此項工作。目前,國內已有100余所大學實行學科館員制度,包括重點大學和部分地方高校,由學科館員負責對口院系(學科或專業)的信息服務工作[2。從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等方面來看,學科館員是承擔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的最佳人選,是圖書館信息資源與服務統一的理想實現者。

2.1 信息素養教育是學科館員的重要職責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主要職責包括:(1)聯絡與溝通;(2)學科資源建設與服務;(3)咨詢服務;(4)用戶教育;(5)建立學科網絡導航;(6)跟蹤科研課題,提供全程服務等[2]。

如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清華大學圖書館明確規定學科館員職責有“開辦相關圖書館講座,解答深度課題咨詢,逐步提高對口院系師生的信息素養”。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學科服務項目之一為“為對口院系師生提供利用圖書館的指導和培訓”。

國外學科館員的職責中,信息素養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學科館員一方面對教師進行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指導,同時與教師合作,開展基于學科主題的信息素質教育。如美國康奈爾大學(CUL)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四大職責被鮮明地概括為“CRIO”,分別代表:Collection(C)――館藏建設;Reference(R)――參考咨詢;Instruction(I)――教學培訓;Outreach(O)――院系聯絡。該校學科館員承擔相關學科的教學培訓任務。用戶教育形式主要有:與教師合作授課(Course-related Sessions)、講座(Workshops)等。陶森大學的“高效信息利用課程”(Using Information Effectively,簡稱UIE)是該校學科館員與學科教師共同開發的、服務新生的通識課程[3]。

從以上可以看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針對用戶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都是學科館員的主要的工作職責之一。

2.2 學科信息資源是學科信息素養課程與學科館員服務共同的核心內容1992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給信息素養下的定義是“信息素養是人能夠判斷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信息的了解是第一位的,以此為基礎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遞創造信息的能力。歐美國家制訂的信息素養標準中,美國的ACRL標準、澳大利亞的ANZIIL標準、英國的SCONUL標準以及國際圖聯組織的IFLA標準中,用戶有效、高效地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4]。

在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中,了解不同信息資源的知識是最為基礎、核心的部分。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文檢課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各自專業及相關專業文獻的基本知識,學會常用檢索工具與參考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掌握獲得與利用文獻的基本技能,增強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高校的文檢課在培養學生通用信息素養能力的同時,還要與學生的專業課程相結合,著眼于專業信息素養能力的構建。對本科生、研究生的專業信息素養能力培養,必須首先使其了解本學科信息的范疇、類型、常用的信息資源,對本學科文獻的內容做出有效的評價并對其中的舉證做出判斷,才能隨后根據課題選擇利用相應的學科資源,完成本學科學術論文的寫作等。

在學科館員的工作任務中,對于學科資源的了解、開發、利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網頁上,關于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有8項,其中“深入了解對口院系的教學科研情況和發展動態,熟悉該學科的文獻資源分布”、“參與對口學科的資源建設,提供參考意見,推動對口院系與圖書館合作訂購資源”、“試用、評價、搜集相關學科的文獻資源”直接與學科信息資源相關。由于清華大學是我國最早設立學科館員的高等學校,對學科館員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的主流思維。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國內很多高校圖書館在制定學科館員職責的時候,都不同程度地借鑒過這些條款,有關工作職責的描述與此類似。

由于學科館員在工作中必須經常接觸、研究相關學科資源,對于學科信息資源的品種、數量、分布等比較熟悉,從而有助于學科信息資源的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和深化。學科館員擔任教師可以全面把握專業信息資源,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或深入或淺顯地講解各類型的學科信息資源,包括綜合數據庫中本專業資源、專業數據庫、專業網站,講授不同學科文獻的編制特點,對學生專業密切的數據庫重點講授,對授課學生所學專業不密切的數據庫做一般介紹;檢索學科特點明顯的數據庫對相關專業學生講到講透。對于研究生等到學科基礎較好的群體,可以更為深入地展開學科資源的講解和討論。

2.3 學科服務實踐有助于加強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實用性,保證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學科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是在反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信息素養課程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實用性。而學科館員的工作任務之一是幫助院系教師查找學科課題的相關信息。他們長年戰斗在學科化服務的前沿,積累了豐富的學科信息檢索實踐經驗和心得。從檢索課題的提出,到檢索技術的運用、檢索結果的修正輸出,直至對檢索者心理的了解,對于整個檢索過程的循序漸進,他們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教學中容易做到對課題的合理設置、對案例的信手拈來、對過程的解析講述。

將學科特色融入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基于資源的、問題驅動的、探究型的學習。從學生的角度看,面向不同專業學科的學生,聯系不同學科的實際,從課題分析、找出隱含概念、確定檢索詞、檢索語言的表達方法到檢索策略的調整,教師結合具體學科課題實例分別講解訓練,使學生通過學科問題的解決,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檢索知識對學科專業的學有幫助。事例的相關性和直觀性,容易激發學生的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教師的角度來講,以生動豐富的檢索實踐為基礎,教師可以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如案例教學法、專業文獻閱讀與研討模式、項目驅動法、自主學習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等,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2.4 工作對象的同質性有助于教學與服務的互動

學科館員的工作對象主要是對口院系的教師、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授課對象是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兩者的工作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重合。

研究生教育注重對某一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而信息素質是開展學術研究必備的基礎能力。研究生必須具備更加全面和專業的信息素質,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科研任務。因此,在研究生中開展學科信息素養教育十分重要。本科高年級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已經基本完成,他們對所學的學科有了相當的了解,不少學生已經確定了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研究方向。此時開設學科信息素養課程,可以實用性為特點,以和專業緊密結合的學生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作為教學主線,貫穿信息檢索課程全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學科館員一方面履行著用戶信息素質教育的職責,另一方面與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用戶群體建立了緊密的聯系,讓學科館員即使在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結束后,仍然在學生以后的學習中扮演著信息顧問和導師的角色,同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學科館員可更真切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從而調整學科館員服務的方向和方法,還可以研究生為助手從事一些學科資源開發工作,深化和拓展學科化服務。

通過培養院系學生,學科館員與院系的學科教師的聯系更加緊密,彼此信任度增強,由此可以做一些教學改革的嘗試,探索與院系教師的合作教學、嵌入式教學、在線教學等,從而增強了學科信息素養教學的活力。

3 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改革探索

目前,承擔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師,來源比較廣泛。由于開設的文獻檢索課專業性不強,各高校圖書館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不同,教師們來源較多的是參考咨詢部,也有來源于采編、流通等其他業務部門的。較為常見的情況是,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師不一定是學科館員。當然,對于只針對低年級本科生開設文獻檢索通識課程,這樣還是可行的,但對于馬上面臨論文寫作、畢業求職的高年級本科生以及從事學科研究的研究生,課程內容中增添學科或專業內容就必不可少了。為此,建議各圖書館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漸做出改革:

3.1 因地制宜設計信息素養課程加入學科特色的改革進程,將學科信息素養教學納入學科館員工作的管理范圍根據本館實際情況,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安排學科館員承擔對口的學科信息素養課程,讓學科館員發揮專業優勢和檢索實踐優勢,提高檢索教學的實效。目前,學科館員有兼職與專職、集中與分散幾種管理模式。在某些學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相對集中在參考咨詢部。這種情況比較適合安排由學科館員承擔對口院系的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但同時要注意各學科館員工作量的均衡安排問題,將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開設納入學科館員的工作范疇之中,并制訂相應的考核措施,以保證教學工作發展的活力。對于學科館員分散在各部門的圖書館,可以在部分學科館員中試行此項改革,條件成熟時再行推廣。

3.2 積極倡導信息素養課程的個性化,鼓勵課程教師教學中的特色表現各圖書館應重視文獻檢索課程中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提倡文獻檢索課教師的在授課內容和教學形式上的個性化。在講授綜合性通用數據庫檢索的基礎上,對專業性數據庫根據報道文獻學科的不同按專業分別講授;講解不同學科文獻的編制特點和檢索特點,學科特點明顯的數據庫應對相關專業學生講到講透;選取和專業相關的檢索實例講解和演示。對文科、理工科、管理類學生講授內容應有所區別,如在講特種文獻的時候,理工科就應該重點講科技報告、會議文獻、專利文獻、技術檔案、產品樣本、標準文獻和學位論文,而文科就是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政府出版物和檔案文獻。在講常用中外文檢索工具時,理工科重點講三大檢索《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文科講《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講授信息利用等內容應結合具體學科課題實例,聯系不同學科的實際,從課題分析、找出隱含概念,確定檢索詞、檢索語言的表達方法、檢索策略的調整等方面講解訓練,從而激發學生的檢索欲望,使學生產生綜合思維和立體思維方法[5]。

3.3 加強教學方法的研討和探索,并通過一定的管理考核手段規范教學進程,保證學科信息素養教學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雖然學科信息素養教學提倡個性化教學,但各教師仍需遵守一些共同的教學標準和規程,保證教學質量。在制訂規程之前,提倡各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多方試驗、互相觀摩、研討教學內容和形式,形成課程要求、環節設置等方面的共識,并逐漸形成內容和形式上共性和個性并存的學科信息素養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李金芳.論以學科館員為主體的專業信息素養教育[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6):1-2.

[2]馬玉玲.中美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比較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0,(4):107-110.

[3]吳曉慧,王晶,盧慶田,等.中美高校學科館員服務比較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196-201.

[4]張曉娟.信息素養:標準、模式及實現[J].圖書情報知識,2009,(1):17-23.

[5]王澤琪,周鳳飛.體現本科專業特點的信息檢索課程教學內容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3):95-97.

[6]涂穎哲,唐艷春.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與專業課程整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11):22-26.

第9篇: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簡帛發現層出不窮

據文獻記載,我國簡帛的發現、整理和研究,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西漢景帝(前156—141年)末年的孔子故宅壁中經,但采用近代考古的科學方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發掘、整理和研究,則開端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迄今將近一個世紀。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簡帛的發現可謂層出不窮,共出現了兩次大發現的:一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二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出土簡帛的年代涵蓋戰國、秦、漢、三國及魏晉。

戰國簡包括五里牌楚簡37枚、仰天湖楚簡43枚、楊家灣楚簡72枚、長臺關楚簡229枚、望山楚簡22枚、藤店楚簡24枚、天星觀楚簡70枚、九店楚簡344枚、隨縣楚簡240多枚、臨澧楚簡數十枚、包山楚簡448枚、秦家咀楚簡41枚、石板村楚簡4371片、郭店楚簡804枚、新蔡楚簡1300余枚等。

秦簡包括云夢秦簡1155枚(另有80枚殘片)、天水秦簡460枚、龍崗秦簡283枚、木牘1方、楊家山秦簡75枚、關沮秦漢簡500枚、王家臺秦簡800余枚、周家臺秦簡389枚、木牘1枚、青川秦牘1枚等。

漢簡包括敦煌漢簡708枚(或云702枚、704枚)、居延漢簡3500余枚、羅布淖爾漢簡71枚、武威漢簡600余枚、甘谷漢簡23枚、銀雀山漢簡4974枚、武威醫簡78枚、木牘14方、馬王堆漢簡900余枚、木49枚、定縣漢簡一批、鳳凰山漢簡428枚、木牘9方、居延新簡近兩萬枚、羅泊灣漢簡十余枚、木牘5枚、阜陽漢簡一批、大通漢簡400枚、張家山漢簡2787枚、胥浦漢簡17枚、木牘2方、清水溝漢簡一冊(27枚)、散簡14枚、懸泉置漢簡35000余枚(有字者23000余枚)、帛書10件、紙文書10件、墻壁題記1件、尹灣漢簡133枚、木櫝24方、虎溪山漢簡1000余枚、孔家坡漢簡785枚等。

三國兩晉簡包括尼雅、樓蘭簡牘400余枚、紙文書728件、吐魯番阿斯塔那晉木簡1枚、南昌永外正街晉墓出土木刺5枚、木牘1枚、南昌陽明路三國吳墓出土木刺21枚、木牘2枚、鄂城出土三國吳木刺6枚、馬鞍山出土三國木刺14枚、木3枚、武威旱灘坡出土東晉木牘5枚、高臺晉墓出土木牘1枚、長沙走馬樓出土三國吳簡10萬多枚等。

帛書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的幾件帛書、長沙子彈庫楚墓發現的“楚繒書”、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的帛書1件、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一大批帛書、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帛書10件等。

簡帛的整理與研究碩果累累

隨著大宗簡帛的相繼出土和陸續公布,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重視。據粗略統計,近百年來,經過海峽兩岸和國外學者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發表有關簡帛研究的論著數千種。這些論著大體上可分為簡帛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所謂基礎研究主要包括發掘報告、圖版、釋文、注釋、語譯、索引、字編、參考文獻和論著目錄等。而應用研究主要是應用新發現的簡帛資料(包括簡帛文字記載、實物以及器物、遺址、墓葬等),結合傳世典籍研究當時的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文化乃至科技、民族關系、中外關系、語言、文字、書法等各個方面。前者是前提,后者是歸宿,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正如張政先生為《簡帛研究》題詞所云:“辨析字形,理解文義,璣珠重聯,審系篇題,終成圖籍,補史之逸?!焙啿恼砗脱芯?,大體上是沿著這樣的軌跡進行的。

1949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敦煌和居延漢簡的整理和研究。首批敦煌漢簡雖然首先由法國漢學家沙畹率先進行整理和考釋,但作出最大貢獻的應該首推我國學者羅振玉和王國維。二人于1914年合著的《流沙墜簡》一書以及王國維后來發表的系列論文,不僅對每枚簡文分類詳加考釋,而且應用新發現的簡牘資料,撰寫出許多研究漢代制度和西北史地的論文,尤其重視把敦煌漢簡所記載的內容和漢代烽燧遺址的情況聯系起來,力圖盡可能恢復漢代烽燧組織系統的原貌?!读魃硥嫼啞芬粫木倏坚尯屯鯂S研究敦煌漢簡的系列論文,不僅為當時的東西方學者所望塵莫及,而且至今仍不失為近代簡帛學的奠基之作。和敦煌漢簡迥然不同的是,首批居延漢簡的整理和考釋,一開始便是由中國學者負責的。起初參加的學者有馬衡、向達、賀昌群、余遜和勞干等人,因為爆發,整理工作中輟。后由勞干一人完成全部整理和考釋,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在南溪石印出版了《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和《居延漢簡考釋·考證之部》。與此同時,勞干還發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漢簡的論文?!夺屛闹俊吩谧兺ā读魃硥嫼啞芬粫幕A上,將居延漢簡分為文書、簿錄、簿籍、信札、經籍、雜類等六大類?!犊甲C之部》和研究論文則沿用王國維所創立的“二重證據法”,進一步拓寬了研究領域,在居延漢簡和漢代歷史研究兩個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以前,重要的論著還有《漢晉西陲木簡匯編》、《羅布淖爾考古記》、《新獲之敦煌漢簡》、朝鮮古跡研究會《樂浪彩篋?!?、賀昌群《〈流沙墜簡〉補正》、《烽燧考》、陳盤《漢晉遺簡偶述》、《漢晉遺簡偶述續稿》和勞干《敦煌漢簡校文》等。

1949年以后,特別是隨著七十年代居延新簡和馬圈灣等敦煌漢簡的相繼出土,居延和敦煌漢簡的整理和研究仍呈方興未艾之勢,在應用簡牘來研究歷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概括地說,在下列六個方面均有重大的突破:(一)、1956—1958年《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和1957年《居延漢簡·圖版之部》的出版,使人們第一次得知貝格曼田野發掘工作的詳情,并能見到居延漢簡的全部圖版。(二)、1959年出版的《居延漢簡甲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首先公布了破城子、大灣、地灣、瓦因托尼、查科爾帖五地所出的1914枚漢簡所屬的出土地點。1980年出版的《居延漢簡甲乙編》發表了首批居延漢簡的全部出土地點,這對居延漢簡的斷簡綴合、冊書復原以及古文書學的研究,均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三)、早在《甲編》出版以后,就有學者曾撰文對《甲編》的釋文進行補正,如陳直《〈居延漢簡甲編〉釋文校正》、陳邦懷《〈居延漢簡甲編〉校語》、于豪亮《〈居延漢簡甲編〉補釋》等。當1980年《甲乙編》問世前后,又有許多學者接連不斷發表有關補正釋文的論著,如裘錫圭《漢簡零拾》、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叢》、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補正舉隅》等。從1979年起,為了整理新出土的居延漢簡,謝桂華、李均明曾反復審讀居延漢簡各種版本的圖版和釋文,又得有機會見到尚未公開發表的居延新簡的簡影,于是將以往諸家釋文逐一進行校訂,最后編撰成《居延漢簡釋文合?!芬粫?,在釋文的準確性上有顯著的提高。(四)、眾所周知,首批發現的一萬余枚居延漢簡,完整的冊書僅保留下來兩種,即由77枚簡(其中2簡無字)編聯成的“永元器物簿”和由3枚簡編聯成的“永光二年候長鄭赦予寧書”僅由此兩種簡冊可知,居延漢簡絕大多數原本都是用細麻繩編聯的冊書,出土以后,因為麻繩腐爛斷絕,原來的冊書都變成了一枚一枚的散簡和斷片。為此,森鹿三以為將已散亂的簡牘恢復到冊書的本來狀態,至少恢復到接近原來的冊書的狀態,這是居延漢簡研究的首要前提和基礎工作。當1957年勞干《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出版以后,森鹿三將全部精力傾注到了“通澤第二亭食簿”(簿書)、卒家屬廩名籍(名籍)等簿籍的復原上,率先開了復原居延漢簡簿籍冊書的先河。魯惟一繼承和發展了森鹿三的這種研究方法,出版了專著《漢代行政記錄》,從居延漢簡中復原出多種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冊書。對居延漢簡的斷簡進行綴合和冊書進行復原,其意義正如永田英正在《漢簡的古文書學研究》一文中所總結的:(1)在居延漢簡中,從全體上來看,簿籍簡牘占絕大多數;(2)簿籍簡牘和它們所記載的內容相應,各自具有固定的書寫格式;(3)所有的簿籍簡牘并不是孤立的個別記錄,而是被編聯成冊書的;(4)以簡牘的書寫格式為標準,有可能將大量的簡牘歸類集成;(5)隨著簿籍簡牘的移送和傳遞,就有可能形成文書。這就開啟了通往對簡牘進行古文書學研究的道路。(五)1998年,臺北出版了《居延漢簡補編》?!堆a編》彌補了以往歷次刊布的首批居延漢簡的圖版和釋文均未能核對原簡的根本缺陷。為了盡可能為字跡日漸褪色的原簡保留最好的簡影資料,而采用紅外線設備等先進科學技術,使以往用肉眼和放大鏡無法看出或看清的字跡,清晰呈現,從而對以往諸家的釋文多有補正,在釋文的準確性上又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六)1994年中華書局出版《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簡牘釋文,下冊為簡牘圖版,除收錄居延都尉所轄甲渠候官治所(7933枚)與甲渠候官所轄的第四部和第四燧(195枚)這兩處遺址所獲的全部簡牘外,還收錄了如下五宗簡牘:(1)1982年在甲渠候官采集的散簡20枚;(2)甲渠塞第四燧采集的散簡67枚;(3)1976年在居延都尉三十井塞次東燧所獲簡173枚;(4)1972年居延地區采集的散簡7枚;(5)1972年居延地區采集的地點不明的散簡14枚,合計8409枚?!毒友有潞啞浊蚬佟返某霭鏄酥局友訚h簡從此進入新簡和舊簡結合,進行綜合研究的新階段。

與此相應,在1949年以后,中外學者研究居延漢簡的論著不斷出版問世,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舉。而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大庭修《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漢簡》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出的《敦煌漢簡》上、下冊,則是研究敦煌漢簡的重要論著。

另一方面,七十年代以后發現的簡帛,諸如云夢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尹灣漢墓簡牘、郭店楚簡等的研究也緊跟而上。(一)云夢秦簡的釋文公布伊始,便有許多學者撰寫論文。據臺灣東海大學吳福助教授統計,截至1995年止,已發表論著近千種。(二)馬王堆漢墓帛書和竹木簡,雖然還有三冊沒有發表,但經過20多年的整理和研究,業已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帛書《老子》、《黃帝書》既是整理發表最早的,也是海內外學術界特別關注和研究論著最豐富的兩種帛書?!吨芤住泛汀兑讉鳌繁M管發表時間較晚,但由于其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決定,故一經發表,便成為研究熱點。經過研究,《周易》經傳和通行本大有不同。迄今為止,已發表的帛書研究成果數以百計。(三)尹灣漢墓簡牘,僅就其數量而言,既無法與多達數萬枚的居延和懸泉置漢簡相比,也遠不如云夢秦簡、敦煌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竹木簡,但因為它們出自生前曾任東??すΣ苁返膸燄埬怪?,不僅內涵異常豐富,而且特殊珍貴。自1993年春尹灣漢墓簡牘發掘出土以后,連云港市博物館為了將這批珍貴的簡牘及早公諸于世,便迅速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整理,于199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包括全部簡牘圖版、釋文以及文物、發掘報告、簡牘尺寸索引等在內的《尹灣漢墓簡牘》一書。此外,還發表了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官文書考證》等專著、論文集、書法集以及論文近百種。(四)郭店楚墓竹簡的發現,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迅速形成國際性的研究熱潮。專著、論文層出不窮,學術會議接連不斷,研究成果豐碩可喜。(五)《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亦已面世。上海博物館收購的楚簡和期盼已久的張家山漢簡也將出版。我們深信這些簡牘定會成為學者們密切關注的新熱點。

簡帛研究的展望

百年來,簡帛學不論在出土、整理還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與此同時,簡帛研究中也存在諸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資料公布不及時、研究條件滯后、基礎研究工作不扎實等。整理、研究簡牘帛書資料,利用簡牘帛書資料促進古代史研究,現在只是開始,可以說是方興未艾,其深入發展還有待于將來。今后,這一領域發展的主要趨勢是:

第一、加快簡帛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出版,縮短從簡帛出土到全部公布之間的周期。目前,許多重要的簡帛資料已出土很長時間,有的長達二十年,卻由于種種原因,遲遲不見公布,嚴重影響了簡帛研究的進程。希望各方人員通力協作,克服孤軍奮戰的局面,使出土簡帛資料早日公諸于眾。為了使大多數學者都能接觸到簡帛資料并應用于研究,每一批簡帛資料除了出版包括圖版、釋文的精裝本外,也應出版只有釋文的簡裝本。另外,如同編纂《甲骨文合集》與《殷周金文集成》,簡帛學界應考慮編纂包括秦漢簡帛在內的《簡帛集成》這樣的大型資料匯編,為人們對分散的簡帛資料進行比照和綜合研究提供便利。

第二、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改善研究條件。其一,采用紅外線設備,提高簡帛文字釋讀的準確率。其二,加快簡帛資料數據庫建設,使所有簡帛資料都能上網進行圖版檢索和全文檢索。這種方式比起手工翻檢來,無論檢索速度還是檢索效果,都要優越得多。

第三、加強簡帛資料研究的基礎工作。主要包括發掘報告的撰寫、簡帛文字辨釋、殘碎帛片的拼接、斷簡綴合、簡冊復原、簡帛內容考訂、資料索引等。這方面的工作細微、瑣碎,但它是研究的基礎。有了翔實的發掘報告,有助于綜合研究的開展。文字釋讀準確,內容理解無誤,研究的結論才可靠。而殘簡碎帛的拼合與簡冊的復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使無法利用的片言只語成為一句或一段有價值的資料。完備的資料索引,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掌握每個課題的研究狀況。

第四、加強實證研究,改進簡帛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對居延、敦煌漢簡之類的檔案文書來說,應運用古文書學方法,根據簡牘的形狀、書寫格式、出土地點和內容類別,建立起古文書學體系,充分掌握每支簡牘的性質,然后作相關研究。應努力綜合所有簡帛資料,與傳世文獻結合,進行更深更廣的綜合性研究。

相關熱門標簽
久久麻豆精亚洲av品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麻豆激情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综合五月网| 音影先锋色天堂av电影妓女久久|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亚洲人成网站网址| 肉体裸交丰满丰满少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一区|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亚洲秘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曰本丰满熟妇xxxx性| 青青自拍三级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4虎| 精品素人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挺进邻居丰满少妇的身体|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久久免费懂色| 婷婷五月婷婷五月| 精品福利一区|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日本被黑人强伦姧人妻完整版|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一级内射片在线网站观看视频| 亚洲在线国产日韩欧美|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豆国产95在线 | 亚洲| 男人天堂av在线成人av|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极品少妇xxxx|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