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冬夜讀書示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企業中也是如此。我們知道,女性是天生的風險規避者,她們的存在對企業來說究竟是好是壞,學者們的研究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本文將著重對近幾年來學者們關于女性董事在企業中是否會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過度投資)進行述評,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女性董事;過度投資;產權性質
一、引言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而女性高管在公司中的地位則逐漸崛起,由此,也激起學者對女性高管的研究興趣(Stultz,1979)。近年來,關于董事會成員的性別多元化發展,即女性董事或女性高管在公司治理等方面扮演的角色漸漸成為眾多學者的關注熱點(Adler,2001;Carter等,2003;Campbell等,2008;Gul等,2011;杜興強,馮文滔,2012)。例如,關于女性董事的管理風格和方法是否可以給企業帶來新的變革進而對其績效產生促進作用,部分學者認為女性董事的增加并不能夠對公司治理產生積極作用,但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論表明女性高管提高了管理層或董事會的異質性,有助于提升公司價值。
二、文獻回顧
國內外與女性董事相關的文獻主要是從女性董事對公司治理、盈余質量、公司財務行為及慈善捐贈影響等角度的研究;關于過度投資行為的研究也僅停留在經理人利益、管理層特征、大股東控制、公司治理等對企業過度投資的影響的層面。
從現有關女性董事的文獻來看,女性董事對企業治理機制的影響,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女性董事對企業治理具有明顯的正效應。Adler(2001)以Fortune500中的215家企業1980―1998這19年中不同行業行政部門中女性成員相關數據的研究發現,女性高管比例高的公司在行業內的利潤率要比行業平均水平高;Carter等(2003)探討了Fortune 1000強公司董事會多元化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在控制了規模,行業和其他企業管治措施后,發現在董事會中女性或少數族裔的比例和公司價值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Erhardt等(2003)通過對1993年和1998年的金融績效數據(資產和投資回報率)及127家大型美國企業中女性和少數族裔在董事會中比例的檢查,探討了董事會的人口多樣性與公司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相關回歸分析表明董事會的人口多樣性與公司績效的財務指標積極相關;Catalyst(2004)研究結果表明具有高表現能力的女性給公司帶來的績效比低表現能力的女性要高,其股本回報率(ROE)和股東整體回報率(TRS)均顯著高于女性董事比例低的公司;Campbell(2008)以“非美”國家西班牙的68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1995―2000年期間的408個觀測值為樣本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女性董事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Krishnan(2008)以1996~2000年美國Fortune 500強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女性高管顯著提高了盈余質量。張娜,(2010)對我國14家上市銀行董事會特征的實證研究也顯示,女性董事對銀行績效的提高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女性管理者的管理風格、心里特征等與男性管理者不同,多元化的董事會給企業帶來了有價值的資源,女性管理者的加入有助于公司價值的提升。另外,女性董事通常傾向于向董事會提出質疑,而很少會被男性董事的意見所左右,這有可能降低CEO對董事會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董事會獨立性的提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公司治理效率,進而有助于提高公司價值。
一般而言,女性董事相較于男性董事而言,在公司對外投資方面可能會更謹慎和保守,這與女性本身的性格特征有關,女性是天生的風險規避者。關于董事會性別多元化對企業過度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國內外學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Stinerock等(1991)研究發現,女性相較于男性在面臨財務決策時更傾向于咨詢財務顧問,且女性更加厭惡風險,在財務看法、對人信任程度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性別差異,女性在財務決策中更為焦慮。Powell和Ansic(1997)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女性在金融風險傾向和策略決策方面與男性存在差異,女性傾向于風險規避,且男性和女性在面臨金融決策時會采取不同的策略。Watson(2007)在控制了年齡、收入及教育背景等因素后,探討性別對澳洲大學的部門工作人員(退休)基金風險偏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男性,女性傾向于選擇更保守的投資策略。Charness(2007)通過對10組研究數據的分析,發現個體投資實驗中女性的投資更少,而且似乎比男性更加傾向財務風險規避。祝繼高,葉康濤,嚴冬(2012)通過對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發現,在金融危機期間,女性的風險規避有利于減少公司的過度投資,幫助公司克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趙冰梅和吳會敏(2013)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在中國,A股上市公司中絕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因此,在公司治理中難以脫離行政干預的色彩,受到國家行政體制的干預。另一方面,國家崇尚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尤其在中國這一特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聯邦制”下的官員考核制度,政府一般會通過干預企業投資行為,以達到提高經濟規模、提高GDP增長率的目標,為企業政治晉升目的服務,以致企業經營行為偏離其利潤最大化的商業目標。杜興強,曾泉,杜穎潔(2011)通過手工收集國有上市公司2004―2008期間關鍵高管的政治聯系數據,研究結果表明政治聯系顯著增加了國有上市公司過度投資的概率,且政治聯系強度越大,過度投資的概率越大;相對于中央政治聯系,地方政治聯系顯著的增加了國有上市公司過度投資的概率。鑒于此,在股份制引入以后,由于難以脫離原來計劃經濟的行政色彩,現代公司治理機制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譬如獨立董事的外部監督失靈、境外投資者涉入未能奏效和成本惡化等問題。另外,潘敏和金巖(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即使不考慮信息不對稱因素,我國上市企業同股不同權、流通股比例偏低的股權制度安排也會導致股權融資下的過度投資行為的發生;在同時考慮信息不對稱和我國上市企業特殊股權制度安排的情況下,與僅考慮信息不對稱因素的成熟證券市場上同股同權企業股權融資下的投資行為相比,我國上市企業股權融資下過度投資發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此背景下,即使在西方國家已經研究十分成熟的女性董事機制,在中國上市公司中是否能產生有效地治理作用,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質疑。
三、總結及進一步研究展望
當今社會,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女性董事在公司投資決策中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通過探討得知女性董事與中國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顯著相關,即女性董事會影響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且女性董事對其是積極影響,即會減少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企業的非效率投資不僅影響公司的發展前景,也極大的危害了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本文通過回顧女性董事對企業過度投資的影響的研究文獻,發現了女性高管的管理可能會有效的減少企業投資過度問題。本文的研究結論將對如何控制企業過度投資行為提供理論依據,并對管理者如何更好的治理企業從而取得成效提供借鑒意義。未來進一步可能研究的方向: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未來可以從女性董事的個人特點等角度,并考慮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投資的影響來研究和探討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娜,關忠良.我國女性董事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10)
[2]張娜,:董事會特征與銀行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工作論文,2010年5月
[3]祝繼高,葉康濤,嚴冬.女性董事的風險規避與企業投資行為研究―――基于金融危機的視角[J].Finance &Trade Economics,2012
[4]趙冰梅,吳會敏.高管性別差異對上市公司投資行為的影響分析[J].價值工程.2013
[5]杜興強,曾泉,杜穎潔.政治聯系、過度投資與公司價值――基于國有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1(8)
[6]潘敏,金巖.信息不對稱、股權制度安排與上市企業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03(1)
[7]魏明海,柳建華.國企分紅、治理因素與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07(4)
[8]姜付秀,伊志宏,蘇飛,黃磊.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J].管理世界.2009(1)
[9]張棟,楊淑娥,楊紅.第一大股東股權、治理機制與企業過度投資――基于中國上市公司PanelData的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8
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____顏真卿《勸學詩》
3、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____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____顏真卿《勸學詩》
6、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____趙恒《勸學詩》
7、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____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8、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____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9、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____杜甫《柏學士茅屋》
1、絕知此事要躬行上一句:紙上得來終覺淺。意思: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
2、出自:《冬夜讀書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陸游 體裁:七絕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來源:文章屋網 )
1、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____章碣《焚書坑》
2、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____左思《詠史八首·其一》
3、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____謝逸《送董元達》
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____陶淵明《移居二首》
5、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____孟郊《勸學》
6、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____歐陽修《畫地學書》
7、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____于謙《觀書》
8、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黃庭堅《寄黃幾復》
9、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____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10、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棄疾《滿江紅·山居即事》
11、謗書盈篋不復辯,脫身來看江南山。____謝逸《送董元達》
12、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____黃庭堅《送王郎》
13、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____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14、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____劉昚虛《闕題》
15、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____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16、悲吟雨雪動林木,放書輟劍思高堂。____李白《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17、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____王建《寄舊山僧》
18、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____杜甫《戲為六絕句》
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____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20、傳屐朝尋藥,分燈夜讀書。____于鵠《題鄰居
21、燈火紙窗修竹里,讀書聲。____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22、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____陸游《讀書》
23、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____王禹偁《清明》
24、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____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2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____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2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____顏真卿《勸學詩》
27、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8、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____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2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____顏真卿《勸學詩》
30、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____趙恒《勸學詩》
3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____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2、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____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33、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____杜甫《柏學士茅屋》
34、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____陸游《讀書》
35、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____陳師道《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
36、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這是一代宗師苦讀詩書至登峰造極時的感悟,讓天下讀書人感慨良多。
高爾基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浩如煙海的書籍記載了人類艱苦求索、認識自然、保護自然、揭示自然界奧秘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絕大多數智慧。宋朝大學問家朱熹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他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十分精通,開“程朱理學”之先河。其專心、專一和熟讀精思,讓后人備受啟迪和教益。巴金的“回憶式”讀書法、老舍的“三結合”式讀書法、魯迅的“隨便翻翻”讀書法等給后人以莫大的啟迪。
讀書之美,美在感悟。“讀書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尋。”唐宋詩人王貞白當年在千年古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苦讀時留下的讀書詩,充溢著詩人的靈性與悟性,千百年來,凈化著億萬凡夫俗子的心靈。偉人在廬山讀書、用書的動人故事被傳為美談。1959年、1961年、1970年,曾三上廬山,共居住135天。
讀書之美,美在積累。季羨林大師說:“什么叫學問?學問就是大量占有資料,再對資料進行詳盡分析,就是學問。”南宋詩陸游深明“讀書與積累”關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讀書示事津》詩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積累,才有一部部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書籍誕生;只有積累,才有書的傳詠和文脈的興旺,才有思想的升華。只有積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勝過激烈和狂熱。只有積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厚積薄發,超越自我。
讀書之美,美在量變促質變。至今,人們仍銘記著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推動普通教育、培養優秀人才,建設強盛國家”的遠大理想。先生十分謙遜,他說:“我的讀書的短處,第一是不能專心,第二是不能動筆。我已經經歷了許多不方便,特地寫出來望讀者鑒于我短處。”由量變到質變,關鍵是讀書者在人生進程中始終有緊迫感、責任感、負重感和自豪感。日積月累,“博學之、明辨之、慎思之”,終成碩果,才能最終實現量變到質變驚險的一跳。
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南宋詞人陸游寫的一副勸勉聯,全文就這兩句。原文: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釋義: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啟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
創作背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么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鴻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系說得明白。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云:“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說“知”“行”的關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作者介紹:陸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宋孝宗即位后,賜陸游進士出身,因堅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
(來源:文章屋網 )
吟詩示兒宋代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人告誡兒子(子聿),成就學問在于少年時就要下苦功夫,但光從書本得來的知識還是表面的,要徹底了解事物的本質還得親自去實踐。這也是陸游一生做學問的經驗總結。我國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黃炎培也為兒子黃大能寫過示兒詩:“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求信,行必踏實。”教育孩子為人要發奮,沉著、正直、誠懇。
以聯示教清代林賓日對其兒子林則徐寫過一副訓子對聯:“粗茶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林則徐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牢記教誨,并付諸行動,終于成為高舉反帝大旗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給自己的兒孫們寫過一副訓子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損其過。”主張長輩要讓兒孫們自強自立,不能有所依賴。讀后讓人深受啟迪。
刻銘訓兒宋代大文豪坡的長子蘇邁赴任時,坡親送硯臺一方,手刻硯銘曰:“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蘇邁表示一定不負父示,做一名勤政廉潔的好官。
身傳言教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一生以“儉素為美”,“不喜華靡”,史有“賣田葬妻”之說。他還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響著子女,時時告誡子女要懂得“儉則久,久則平,平則穩”的道理。在《訓儉示康》一文中司馬光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向兒子講述尚廉節儉的道理。他在文中提出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堪稱是治國治家的警句名言。還列舉了歷史上“以儉為業,以奢自敗”的例子,希望兒子要身體力行,并向子孫后代都進行這樣的教育。
清白傳家南北朝時的徐勉,歷任侍中、尚書仆射(相當于宰相),身居要職,但卻不置家產,不買土地,把自己的俸祿都分給親族中的窮人和生活中有困難的人。人勸他應給子孫留點積蓄時,他說:“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希望子孫們能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家訓刻碑宋代清官包拯為官剛正不阿,一生儉樸,被老百姓尊稱“包青天”。他對人對己對家庭要求極嚴,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石碑上,立在老家堂屋東墻壁前,全文如下:“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教育子孫要明白清正廉潔才是做官的根本。
書誡訓示唐代房玄齡任宰相15年,其女為王妃,子為駙馬,位高權重,但他為官謹慎,治家有方。常告誡子女:切不可驕傲奢侈,更不能依仗權勢欺壓百姓。為此他專門搜集古今名人家誡,逐條抄寫在屏風上,讓子女們各取一套,以時時約束自己的言行。
哲理古詩深沉渾厚、含蓄雋永,言近而旨遠,它洞悉著世事的奧妙,闡釋了人生的哲理,讓人們在審美鑒賞的過程中獲得了理性的啟迪,在冷靜的思辨中, 體悟出人生的真諦, 感知到世界的規律。然而,古詩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朧、模糊、多解與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詩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韻味,這些無疑加大了學生理解哲理古詩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給他們指出一條終南捷徑, 幫助他們去閱讀、理解、鑒賞哲理古詩, 使他們能深刻體味詩中之“理”、“理”中之“情”、“情”中之“趣”,深入“有理趣而無理障”( 清·劉熙載《藝概·詩論》) 的境界。
一、重現詩中形象,感知哲理古詩形象之優美
詩歌往往是以形象來說話的,讀詩就是要把詩中的形象再現于自己的腦海中。要理解哲理古詩中深邃的哲理,必須借助這些形象, 溝通讀者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搭建起一座通向哲理深處的橋梁。因此,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杏花春雨、山水田園、廣袤大漠等物象世界, 重現那些或莊嚴、或雅致、或小巧、或博大的形象,讓學生去領悟哲理古詩所包含的人生意義,激發學生理性地思考人生和世界。
1.講述故事,突出形象
以聽故事、說感受的方式導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為學生理解詩的內涵做好巧妙鋪墊。例如,在教學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時,教師先給學生們講《紙上談兵》的故事,故事講完后,再讓學生說一說聽了故事后的感受,接著過渡到我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他的兒子應該怎樣讀書,從而揭示出本節課的詩題。這樣,采用故事導入的方式,與教學內容巧妙結合起來,突出了古詩中的形象,營造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意境。教師努力用形象的故事將抽象的哲理具體化,為加深學生對古詩哲理的理解做好了鋪墊。
2.反復誦讀,再現形象
讓學生自己讀古詩,讀準、讀通、讀懂,這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哲理詩同樣有詩的特性,它們音韻優美,意象鮮活,含義深長。因而反復吟誦,不僅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美感,再現詩歌所描繪的形象,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所蘊涵的哲理。例如,在講授《觀書有感》時,我讓學生反復地誦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就像一面鏡子那樣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現。這“方塘”能反映出“天光云影”的特點,就說明塘水深而且清。在學生們反復地誦讀中,美麗的景物畫面就如同畫卷一樣在他們的眼前呈現出來,讓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
3.品字析詞,整合形象
哲理詩詞中所描繪的圖景畫面,常寄托著作者的情感,蘊涵著理趣。想象詩中的主要景物,再現詩歌的畫面,對于學生理解詩中所蘊涵的哲理將起到搭橋建梁的作用。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哲理詩中的關鍵字詞,咀嚼、品味、整合,再現詩中的景象。例如,在講授《漁歌子》時,我讓學生讀一讀,抓住關鍵字詞,說說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山清水秀、白鷺翩飛、桃花流水、斜風細雨……一幕幕美麗的畫面出現在學生眼前。我再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置身于詞人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寫寫腦海里看到的畫面。這樣,把這一組組形象進行整合、重組,把單個的形象變成連貫、豐滿的形象群組,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縱情山水、自然恬淡的詞人形象。
二、感悟詩人情感,體味哲理古詩情感之深沉
“詩言情”,詩歌的魅力是永遠給讀者最美麗的情感空間。一首好的哲理詩既洋溢著睿智的哲思, 又蘊藏著作者深沉的情感。但是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哲理的挖掘上,從而忽略了對詩歌深層情感的揣摩。其實,只要我們善于智慧地捕捉激情點,敲擊出詩中沉潛的情味,將“情”的體驗靈活地貫穿于教學中,就能激發學生動情、悟情、達情,從而使教學過程迸發出耀眼而迷人的情感火花。
1.誦讀詩句,體悟情感
哲理詩同樣具有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調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古人做詩“貴在含蓄”“意在言外”。所以,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反復誦讀、品悟鑒賞、熟讀成誦之外,還要讓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比如,教學“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句時,引導學生對詩句細細品味,反復誦讀,詩人的驚喜之情便會躍然紙上。學生既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又能體會到詩人對新生事物由衷的熱愛之情,達到“情感與理趣齊飛”的境界。
2.品讀詩眼,碰撞情感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解讀詩眼,可以舉一綱而張萬目,讓人體會到詩句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體會到古詩深沉的情感。如教一年級學生學習《鋤禾》這首哲理詩時,可以抓住 “辛苦”這個詩眼:首先,“辛”是個象形字,表示古代用刑的刀,像刀割一樣難受,當然十分辛苦。然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上天空中的烈日和農民伯伯的臉、手、額頭的汗滴,并讓學生說說農民伯伯在干什么,他是怎樣鋤草的,他干活干得怎樣……把農民辛苦的樣子記在心里。最后,指導學生寫好“辛苦”這兩個字。這樣,抓住詩眼,以詩中的形象為依托, 以情感的揣摩、接納為切入點,學生與詩人進行了情感的碰撞,把握了詩中潛在的情感信息,得到了哲理的啟迪,“辛苦”兩個字不僅寫在了本子上,也寫進了學生的心里。
三、聯系現實生活,挖掘哲理古詩理性之深遠
哲理詩往往將鮮明的形象、真摯的情韻、深邃的哲理與詩味的語言融為一體,能增長智慧,啟迪人心。哲理詩一般都從眼前景、身邊事、尋常物寫起,對普通平凡的生活作永恒的哲理的探索。但是由于小學生生活經歷不多,情感體驗相對較少,體會古詩中的意境就成了教學的難點所在。所以,教學中教師應聯系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背誦、積累。
1.聯系生活,感悟哲理
哲理詩同樣是源于生活,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中,能讓他們更好地感悟詩中的哲理。如教學《觀書有感》時,我就引導學生在“死水”與“活水”的對比品讀中,深刻領會了“清如許”與“活水來”的關系,明白了“源頭活水”的重要意義,為學生領會讀書的作用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小小的池塘,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學生會想到“清澈見底、水平如鏡、碧波蕩漾”等。我再讓學生讀讀聞一多的《死水》,讓他們談談:這“死水”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這兩個水塘的水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學生很快就會明白,因為前者不斷有源頭活水的注入,所以才會非常清澈。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了。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學生反復誦讀詩句,在美的熏陶中就能感受到詩人用生動形象的比喻闡明的道理:塘水之所以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人要知事明理,就得靠認真讀書學習。
2.生活敘事,以事推理
哲理詩中從生活里抽象出來的哲理具有普適性。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生活的積累,推出哲理。如教學《冬夜讀書示子聿》時,如何讓學生明白陸游究竟要告誡兒子要怎樣讀書呢?教師可以借用成語故事,讓學生說說哪些古人做學問是“無遺力”的,讀著 “少壯功夫”這個詞會想起什么詩句,又會想起曾經學過的哪些人物,在什么情景下可以用詩中的詩句來告誡自己……詩從生活中來,又返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從而使學生明白了詩人從“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中得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
3.學以致用,指導生活
由學到悟,由悟到用,將詩中得來的哲理和生活匹配起來,成為活性的語言,恰當地運用在學生與他人的交際中,指導學生的生活,這是我們教學哲理詩的終極目的。教完了一組哲理詩后,我們可以在賞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現實生活中古詩的運用:當同學遇到困難,傷心失望、一蹶不振的時候,我們可以送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他朝著希望前進;有的同學學習不努力,成天得過且過,我們可以送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激勵他珍惜時光,發奮學習;教師節可以送給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的詩句,這是對教師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寫下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來勉勵自己,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我們也可以在自己做的賀卡或書簽中寫下警句,贈送給同學、教師或自己。哲理詩啟迪著學生更深入地認識了生活的真諦,使學生真正達到了活學活用、讀書明理。
四、激發想象空間,賞鑒哲理古詩意境之幽渺
重視意境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特點。宋代的嚴羽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來形容詩歌幽渺迷離、靈動玄遠的意境。哲理詩和敘事抒情、寫景狀物的詩歌相比,更具有獨特的意境。它既有依托于形象與情感的象外之境、韻外之致,更有哲理所生成的思維之光、邏輯之慧。
那么, 如何幫助學生把握哲理詩的意境呢? 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幫助學生開辟以形象為核心的審美通道, 啟發學生借助聯想與想象,縱橫馳騁,神攜物游,感知詩中豐富的、美的形象,走進詩人的情感思維世界,從而品鑒出哲理古詩意境的幽渺空靈。如學習“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句,可引導學生想象霞光萬里、斜陽遠照、滿天鋪錦的景象……學習“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可引導學生想象那重巒疊嶂、綿綿山嶺、幽幽深林……融理入景, 理與景化, 就能使哲理與詩情畫意融合無間, 渾然一體, 意蘊天成。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是中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會生活上。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這些思想,就是中國文化注重現實、崇尚實干精神的體現。它排斥虛妄,拒絕空想,鄙視華而不實,追求而有活力的,創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燦爛的文明。務實精神作為傳統美德,仍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問家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不了。
【提示】任何一項都要靠實踐去完成。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中,那只會一事無成。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于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于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么話,如果想要讓別人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一定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于言而慎于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沖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后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的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出處】王充《論衡·薄葬》。
【大意】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
【提示】王充是東漢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里,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
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出處】荀悅《申鑒·俗嫌》。
【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果來證實。
【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注意,有時候一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一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實際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大意】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提示】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年少時學習到老方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淺近,要想真正弄懂還要靠自己親身實踐。
【提示】陸游冬夜讀書有感,寫了八首詩給他的小兒子,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一方面強調在學習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強調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對自己來說也有隔膜。沒有親身實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實踐極為重要。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出處】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導,反過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展。只有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 求新
求新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商湯刻在浴具上的警語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又說:“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這些思想奠定了中國文化中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品質,對后世影響很大。如道家主張取法自然,儒家強調進德修業,法家更是從社會改革方面倡導變法求新。求新就要與時俱進,就要引領時代潮流。從思想觀念到政治制度,從科學實驗到發明創造,從工作到生活,沒有求新,社會就不能發展,人類就不會進步。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大意】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提示】這句話是對乾卦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一句爻辭的解釋。“乾乾”就是孜孜以求的意思,“夕惕若”是說到了晚上還心懷憂懼,不敢有一點兒松懈。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比擬說明人事,在《周易》的卦辭和爻辭中很常見。《周易·賁》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話,表現出對“天文”的重視與敬仰。天之道在于“剛健”,人類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禍亂,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就要像天體運行那樣強勁不息,永不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