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的執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者/鄧萬祥
加德納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原來是醫生。他竭力反對把實情告訴癌癥患者,他認為,在美國死于癌癥的病人中,75%是被嚇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
加德納曾做過一個實驗:讓死囚躺在床上,并告訴他將被執行死刑,然后用手術刀的刀背在他的手腕上劃了一下,接著把事先準備好的水龍頭打開,向床下的容器里滴水,伴隨著由快到慢的滴水節奏,那個死囚昏了過去。加德納把實驗結果公布出來后,遭到了司法當局的起訴。但他用事實告訴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支柱,一旦從精神上摧垮一個人,他的生命也就變形了。
2、我家的陽臺上有一盆仙人掌。他們顏色不一,形狀千奇百怪,有點像薯條,有的像冰激凌,還有的像無數個紅色的星星。他們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好幾個月才用澆一次水,它們非常美麗,卻有許多小刺。
3、仙人掌不僅耐旱,而且它那百折不撓的性格讓人十分驚訝。在炎熱久旱的夏天,其它植物早已垂下了頭,而仙人掌像勇士一樣抬著頭,眺望那藍藍的天空;在寒冷刺骨的冬天里,別的植物早已被主人捧回室內,可仙人掌還頂著寒風,不怕周圍的環境。它那頑強的生命力有誰能比得上呢。
4、小草,沒有牡丹花的絢麗多彩,沒有月季花的亭亭玉立,沒有的婀娜多姿,更沒有樹木那樣高大、挺拔。但它的足跡踏遍了整個世界,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能找到它的足跡。一層層,一片片的小草,沒有索求,只有奉獻,它們爭先恐后地用那頑強的生命力,編織成一望無際的綠,踏遍了平原、山川。
5、大自然中的曇花,一夜之間盡情綻放,給人們留下無盡的回味、方香和永恒的陶醉;流星與焰火,即便是天空的匆匆過客,依然把美麗盡情綻放;小草在經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里依然展示著頑強,向世人宣告生命花開,精神猶存。
6、野那小小的綠色葉子,襯托著它那小小的黃色花朵,好看極了!像身穿金黃色衣裳的小仙女。摘下一朵野菊聞一聞,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它的生命力像小草一樣頑強,花期也長。到了深秋初冬的時節,百花都凋謝了,只有它還依然開放得那么美。
7、不知不覺地拐了一個彎,熟悉的大溫室再次映入我的眼簾。各種各樣的植物盡情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其中一棵高大的仙人掌吸引住了我,讓我想起了它那堅韌不拔的性格,矗立于茫茫沙漠中的那一株綠色,不畏一切的艱難,不禁讓我感嘆生命的頑強。望著天它那傲立著的身影,我離開了大溫室。冬天,植物園里沒有幾個人,我就是喜歡這種安靜的氛圍,讓我聆聽這來自大自然的美妙的音樂。
8、在我家的陽臺上有一盆仙人掌,我特別喜歡它,它雖然渾身是刺,不如杏花那樣風韻天成,不如桃花那樣妖冶艷美,不如牡丹那樣冠群絕芳,不如石榴那樣色紅似火,不如荷花那樣高潔,不如海棠那樣嬌艷超凡,不如桂花那樣十里飄香,不如那樣千姿百態,不如水仙花那樣雅潔清馨,但它卻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9、古人有句話說得好:保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之所以香氣襲人,是因為他不畏寒冷,以頑強的生命使自己在冬季得以生存,而冬季的花都已凋謝,只有梅花綻放顯得格外香。
細讀《莊子》,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對莊子的曲解和誤讀。莊子終生都在積極用世,從未消極,也沒把審美看得那么重要,而是把整個生命和學識都用于生態文明的探索和實踐。在整個封建時代,他顯得特別超前,人們無法理解,難以接受,自然要斥之、拒之。今天,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地球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莊子及其學說的真正價值理應日益彰顯,成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物固相累”――環境兇險是生命悲劇的根源
這是莊子生態文明思想的第一要義。
一天,莊子到家附近的雕陵栗樹園散步,時值秋季,栗果累累,好一派秋韻。莊子信步走來,剛邁進栗園的籬笆,就看見從南方飛來一只奇怪的喜鵲,翅膀寬達7尺,眼珠直徑有1寸,猛一下撞到莊子額頭上,又順勢停在栗樹林子里。莊子驚奇:“翼殷不逝,目大不睹”,翅膀這么寬卻飛不遠,眼睛這么大卻看不見,這是只什么鳥啊?莊子“蹇裳步,執彈而留之”。他悄悄走過去,拿起彈弓準備射過去,卻忽然發現原因:一只蟬因找到一片理想的樹葉,樂得忘記身后有危險;藏在樹葉后的螳螂要捕那只蟬,顧不得隱蔽自身,遂被怪鳥當作捕食對象;這鳥一心想啄食螳螂,飛不遠也看不清,竟撞到莊子額頭上;而莊子自己也是見怪鳥有機可乘,遂動殺機。
莊子不禁打個冷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萬物之間,怎么會是這樣:總是一個謀害一個,而害人者又因此暴露弱點遭到他人謀害。如此謀害下去,永遠沒個終結,這世界如何得了!想到這里,莊子扔下彈弓,回頭便走。管栗園的人見莊子這副樣子,以為他偷了栗子,追趕著斥罵他,搞得素以心凈身潔傲世的莊子狼狽不堪。剛才還僥幸身后沒危險呢,原來早已被管栗園的人盯上了。哎呀,自己也沒能逃脫想害人復被人害的怪圈呵。
莊子灰溜溜地回到家里,“三月不庭”,一連三個月閉門不出。弟子藺且問他,為何這樣長時間關在家里生悶氣?莊子曰:“吾守形而忘身”,即只注意了外物,而忘了自己的本真,所以這些日子是在閉門思過,尋找原因,總結教訓。
莊子這番思索的成果,就是他那獨到而珍貴的生態倫理觀和生態文明思想。其中,一部分由莊子親自揮灑成文,收入《莊子》內篇,一部分則由其弟子及后學散記于《莊子》外篇和雜篇中。那些“參天地,并日月”的光輝思想,將莊子由一個普通學者升華為生態文明的偉大先哲。
“與物皆昌”――環境友好乃有道之世的標志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在莊子眼中,天下是萬物共同生存的地方;“天地雖大,其化均也”,天地雖然廣大,化育萬物卻一視同仁,從來也沒有單單偏向于人類;“萬物殊理,道不私”,萬物本性各異,大道卻無所偏私,對誰都不加干預,一任其自由而自然地發展;“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所有物種皆源于自然,歸于自然。
莊子根據當時的生物知識,描繪出一條生物演化軌跡,說明人即產生于這條軌跡中,人也是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的。所以,“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人類與其他物種應在自然這個共生基礎、共生舞臺上和諧相處,共同繁榮;認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最理想的時代,是人和禽獸住在一起,同萬物并列為伍,人可以隨便與禽獸結伴游玩,何其友好。
莊子甚至提倡人去學學鳥的聲音,與其他物類交流,“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認為說話如同鳥鳴,即可進入“與天地為合”的境界,即生命的最佳狀態。所以莊子反復頌揚的圣人、至人、神人,都是崇敬自然、親和萬物的典范。圣人“處物不傷物”,所以物也不傷他,圣人最善于體會大自然賦予自己的生命愉悅,經常虔誠地感恩自然,“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至人“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至人不干擾其他物類的生活,其他物類都喜歡他,生活在和諧友好的生態環境里,故能“得至美而游乎至樂”;神人呢,就更值得效法了,“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認為這樣的人物呀,情懷呀,他的理想和致力目標,是要消除世俗偏見,恢復天地間萬物一體的本來面目。
莊子自己也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他終生志存高遠,但世間幾無知音,所以只好孤獨地“與天地精神往來”。但他卻不因孤高傲視別的物種,而對之尊重有加,以同胞同體相處,逢人就宣講他的生態倫理觀。他對此執著以求,任別人怎么反對,都無法讓他改變,“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世人盼望他出來治理天下,他卻不愿;楚王派特使聘他為相,他頭也不顧。他是在做更大的事,因為他的理想一旦實現,天下即臻至治,“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他哪里顧得上去干那些雞毛蒜皮的事?世人不明,還以為他自私自利,惟顧一己逍遙,真是冤枉了他!
歷史終究是公正的,莊子所作的努力,到底沒被湮沒。郭慶藩在《莊子集釋》中說:“莊子之言,無為虛談,可以逍遙適性,蔭庇蒼生也。”認為莊子的生態文明思想可以涵養人的性靈,拯救人類的靈魂,真乃功莫大焉!
但是,人類更多的時候總想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知識和器械越多,自然界被破壞得越嚴重。“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網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矣!”捕鳥的知識和工具多了,鳥類在天上的生活被搞亂了;捕魚的知識和工具多了,魚類在水中的生活被搞亂了;捕獸的知識和工具多了,獸類在草澤的生活被搞亂了。一損俱損,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隨之日益惡化了。所以,莊子號召人類:“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忘掉人為萬物靈長的尊貴身份,拋棄自以為是的聰明才智,與萬物為伍,和元氣混同;“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將自己的形體容貌都融入大道之中,與萬物一體,與自然一體。
莊子向往遠古之時,人們“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認為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平淡相處,互不騷擾,相忘于江湖。“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大家“莫之為而常自然”,誰也不想改變誰,一切都處于自在自由的天然狀態。這不正是當今國際上努力探索、大力倡導的最先進的生態理念么!
“萬物與我為一”――大家都是世界的主體
都說人是萬物靈長,對還是不對?莊子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苦苦思索著,隱幾而坐,仰天而嘯,形同枯槁,像丟了魂魄一樣。恍惚間,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在栗園的樹枝上、籬笆間,翩翩起舞,長得既漂亮,飛得又自在,好不快活。誰知這蝴蝶一下又變成了莊周,愣愣怔怔,傻了吧唧,又老又丑,讓人難受。晃晃頭,揉揉眼,莊子總算明白過來:剛才老年癥又犯了,竟然白日,變了蝴蝶。好夢難長,片刻間又回到令人沮喪的現實!然而,人做夢為啥會變成其他物類?這不正說明人與世間萬物原是相通的,可以互變的么?為什么我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就飄飄然,由蝴蝶再變成莊周就怔怔然?或者,當蝴蝶是蝴蝶的時候,蝴蝶就高興快活,當蝴蝶變成莊周的時候,蝴蝶就沮喪發愣?這不正說明人與萬物之間本來就是平等的,絕無高級低級、尊貴下賤之分么?若硬要分個高低貴賤,也許高貴的并不一定是人,至少蝴蝶就比莊周高貴,比莊周活得自在!可見,所謂人為萬物靈長之說,不過是某些學者的霸道之言,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想到這里,莊子一下來了精神,提筆濡墨,在竹簡上揮灑開來。
先述夢: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再記夢后心得: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
正所謂天地、萬物,皆與我同生、同體。既已齊同,還能再講什么誰是誰非,高低貴賤么?
世俗皆尊崇古帝堯舜,卻不知堯的學問是從他的曾祖師王倪那里傳承下來的。王倪就認為,天下萬物各有各的是非,誰都不應以一己之是非,評判它物之對錯。“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人睡在潮濕的地方腰易生病,而泥鰍專愛住在爛泥里卻無礙;要是讓人住到樹上,一定會嚇得渾身發抖,猿猴住在樹上卻覺得最適意。能說人住的就對,泥鰍、猿猴住的就不對嗎?“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蛆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人吃糧食和肉類,麋鹿吃草,蜈蚣愛吃蛇,貓頭鷹和烏鴉好吃老鼠,能說人吃的就好,麋鹿、蜈蚣、貓頭鷹和烏鴉吃的就不好嗎?
江蘇省常州市的一位白血病患者王連生為籌集巨額手術費,萬般無奈之下通過媒體向全社會求助,卻不料竟未能收到一分錢資助。而與他同住在一個病區的一個小女孩卻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到了社會各界的數十萬元捐款。相比之下,王連生憤憤不平。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好不容易才為他找到了合適的骨髓配型者,就等著手術費到位了。在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心理極度失衡之下,王連生給上海某大食品廠等廠家寫信,敲詐巨額款項。接到報警后,上海警方派警員趕到常州。當警察在醫院里見到臥病在床的王連生,并切實了解到他寫信的動機及眼前的困境之后,決定將拯救他的生命作為此案的重點。那位自愿為其捐獻骨髓的女大學生得知這一情況后,也表示絕不會因此事而改變自己的捐髓計劃。這種光耀人間的人道主義精神,這份感人至深的寬恕之愛,終于讓王連生如夢初醒――生命誠可貴,但比生命更為貴重的,是一個人的精神。
重病缺錢,中年漢子愁斷腸
王連生于1959年,江蘇省常州市人,在常州市園林系統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王連生憑著自己過硬的園藝專業知識,辭職下海開辦了一個園藝公司,生意一度非常紅火,還在山東等地開辦了分公司。擁有了私家轎車和洋房的王連生,在生活中依然保持著樸素的感情。1995年春,他得知山東分公司附近的一所中學有五個初二的孩子因為家境貧寒即將輟學,當即找到學校負責人提出要資助這五個孩子。從那年起,王連生每年至少要在每個孩子身上花3000元。
考慮到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且孩子已經讀到高中,家中需要有人照應,王連生從2000年春節起關閉了山東的公司,回到常州發展。就在那年,王連生將自己數十萬元積蓄全部投入了股市,卻沒想到恰逢股市連年低迷,短短兩年間就全部虧了進去。他只得繼續操起老本行做園藝生意,而此時常州的園藝市場已被重新“洗牌”,王連生的經營狀況一直不太理想。就在這時,一個壞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給了王連生全家更大的打擊。2004年4月20日上午,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王連生無意中發現自己的胳膊上有一大塊青紫色的瘀斑,當時他以為是自己干活時沒注意碰撞所致,也沒往心里去。此后的一個月里,王連生又連續發現自己身上頻繁出現多處瘀斑和出血點,還經常伴有頭暈、乏力等現象,他這才想起應該去醫院看一看。化驗結果很快出來了,王連生被診斷患了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M5型。王連生當即住進了血液科病房。在連續進行了三個療程的化療后,2004年7月底,王連生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癥狀也明顯緩解了。醫生告訴王連生,要想徹底根治他的病,惟一的辦法就是進行骨髓移植,而這項手術的治療費用至少得30萬元。醫生同時還告訴王連生及其家屬,王連生目前是處于化療后的第一次緩解期,這個時期的病人最適合做骨髓移植,希望他們無論如何不要錯過這個絕好的治療期,盡快將30萬元醫療費籌集到位,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與此同時,醫院還緊鑼密鼓地與中華骨髓庫進行聯系,請他們幫助尋找與王連生骨髓組織類型相合的捐髓者。王連生很幸運,很快就有消息反饋回來:中華骨髓庫在深圳找到了一位與王連生骨髓組織類型完全相吻合的捐髓者,此人是一位在校的男大學生,而眼下最要緊的,就是盡快落實手術費用問題。這一下子,王連生一家人可難壞了。從發病到治療,王連生每天的醫療費至少在700元錢以上,短短三個療程的化療已經讓王家花了10多萬元錢,他的家庭情況早已捉襟見肘。而作為個體經營者,他又沒有參加醫療保險,所有的醫療費用都必須完全自理。醫生還告訴他們,做骨髓移植前,王連生必須提前20多天進入無菌病房進行移植前的“預處理”,光這一項的費用每天就至少需要3000元。更可怕的是,骨髓移植后,王連生還必須每天服用大量的昂貴藥品并進行相關治療,每天的費用至少要在1萬元以上,此后王連生還要連續服用半年的抗排異藥。細算起來,這筆費用至少還得30多萬元。王連生全家都蒙了: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錢啊?
免予,此案的重點是生命
王連生面臨的經濟困難深深牽動著同病區病友們的心。無奈的是,同樣身患疾病的他們大多和王連生一樣,被疾病拖得不堪重負,他們根本不可能在經濟上幫助王連生。但他們卻給王連生提供了一個信息,請媒體呼吁一下,求得全社會的援助。病友們還告訴王連生,三個多月前一個也住在該病區的10歲女孩,經當地媒體報道后,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近40萬元,醫療費的問題當時就迎刃而解了。聽了病友們的話,王連生也心生希望,因為他自己也曾捐助過貧困學生,覺得這世上一定會有人肯幫他的。2004年7月22日下午,他打通了常州當地一家報社的求助電話。記者聽了他的傾訴,馬上趕到醫院采訪他。他一見到記者,立刻就淚流滿面。看著記者掏出紙筆坐在他面前,他覺得自己已經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他對記者說,他是個“還有很多人生任務沒完成的中年人”,他不能死,他要活!王連生強烈的求生愿望感動了記者,記者不僅自己寫了文章,還請了電視臺的朋友來拍了電視。
第二天,當地的報紙和電視臺都對王連生的病情及眼前的實際困難進行了客觀報道。王連生看著這些報道,熱淚盈眶。他熱切地等待著好心人的捐款和幫助。但不知因為什么原因,報紙和電視臺的報道過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王連生竟然沒有接到一筆捐款。每天都翹首以待的王連生心里很不是滋味。病友們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都用同情的目光看著他,卻又不敢多說什么。想到病友們說起的那個得到了40萬元捐款的女孩,他心里極為不平。他覺得社會在對兒童充滿愛心的同時,對他這個中年人太不公平了。那幾天,王連生整夜整夜地失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天,醫生告訴王連生,原先答應給他捐獻骨髓的那名深圳男大學生突然變卦,不愿意為他捐骨髓了。之后,中華骨髓庫又先后為他找到了另外三個骨髓類型匹配者,但他們因為種種原因也先后改變了主意。中華骨髓庫無奈只得重新尋找志愿捐髓者,讓王連生等候消息。
那些日子里,全家人所有的事情就是四處奔走求告。深愛他的妻子含著淚去向過去的一些熟人借錢,但跑了很多人家、看了很多冷眼,卻沒借到多少錢。這一切讓王連生的心冷到了極點。但是,求生的本能又讓王連生不愿意放棄,他在夜深人靜時常常落淚,把枕頭都濕透了。一天,百無聊賴的王連生正在看電視,電視里播的是一個電視劇,講述的是一個人向知名企業敲詐。那個人狂叫著說:“他們那么有錢,這點錢對于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算得了什么?”王連生的心里一動,他突然有了一個荒唐的主意:向一些有錢的廠家要點錢。這些廠家效益那么好,幾十萬元錢還是能掏得出的,就當是他們做了一次公益活動吧。求生心切的王連生沒有再多想,立刻就用自己的身份證到常州某銀行辦理了一張銀行卡。2004年9月10日,王連生給海南某椰奶公司和上海某糧油廠等多家知名企業的負責人寫信,他在信中說:我眼下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個困難是我從未遇到、暫時也無法克服的,請你們必須在10日內將錢匯到指定的賬戶,否則就讓你廠的經營徹底崩潰。如果我沒有收到錢,你們自己設想后果吧。
上海某糧油廠董事長張某收到了王連生的信,全廠驚慌不已、雞犬不寧。2004年9月21日,張某向上海警方報了案。次日,上海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成立專案組對此案展開調查。警方從信封上的郵戳發現,此信是從常州寄出的,便派偵查員趕赴常州。在常州警方的協助下,上海警方查遍了常州市的人口信息,但卻一直沒有找到“王連生”這個人。最后,上海警方通過一些特殊的偵查方式查出有一個名叫王連生的人,戶籍在河北,現因患白血病正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其銀行卡就是在醫院附近的一家銀行辦理的。最后,警方終于查實,這個王連生就是寫敲詐信的王連生。讓警方吃驚的是,王連生寫敲詐信時,用的竟是自己的真實姓名。上海警方決定將王連生帶回上海進一步審查。
警員們找到醫院,王連生的主治醫生曹祥山告訴警方,王連生目前正處于治療的關鍵時期,如果有什么刺激,馬上就有生命危險。令他們驚訝的是,王連生寫出敲詐信后,銀行卡上一筆錢也沒有收到。他們覺得,這顯然不是一個熟練的敲詐者,敲詐也是事出有因。如何妥善處置好這個處于特殊時期的“特殊犯罪嫌疑人”呢?警員們立刻向上級部門請示,并認真征求了醫院方面的意見。得知王連生的特殊情況后,上海警方決定:出于人道主義考慮,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把拯救王連生的生命作為此案目前的重點。為了避免刺激王連生致其病情惡化,偵查員當天就撤回了上海。回到上海后,上海警方就此案再次進行研究。警方認為,王連生出于求生本能敲詐他人,事出有因。而由于他目前的特殊情況,更鑒于他的敲詐行為沒有造成任何后果,經上級部門批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2004年11月24日,上海警方得知王連生近期病情穩定后,當即便派出三名警員再次趕赴常州。三名上海警察在醫院的病房里見到了王連生。王連生一見警察,臉色都變了,他開口就說:“你們不用多說了,我跟你們走。”警員們與王連生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長談,最后,他們鄭重地向王連生宣布:“我們決定不對你采取強制措施,此案也就此了結了。希望你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一定要記住知法守法,以后無論遇到多大的難關,都要以合法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王連生根本沒有想到警察們會這樣寬恕他。那一刻,他的眼眶濕潤了,哽咽著說:“我發出信以后就后悔了,可我收不回來了呀。我知道我糊涂,我知道錯了啊!感謝你們,是你們讓我重新獲得了另一種生命。如果我真的敲詐到了錢,就算做了手術,還有什么臉活著呢?”
重獲新生,用陽光的眼睛看世界
王連生萬般無奈敲詐廠家的事情被他的家人知道了,家人們震驚之余,對警方的做法也深為感動。外人都能這樣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何況家人呢。王連生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家里的經濟也不寬裕,但他們還是想盡辦法相繼拿出了6萬元。他們再三叮囑王連生:“好好治病,風雨之后一定有陽光的。”王連生剛上大一的兒子也非常懂事地將自己的生活費用壓縮到了最低點,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天的花費連午餐在內不得超過5元錢。王連生的妻子為了給丈夫治病,毅然把家里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以14萬元的低價賣掉……
王連生的朋友和鄰居們聽說了他的事后,也都被感動了。一個鄰居說:“連遠在上海的警察都要救他一命,我們是每天見面的,說什么也得盡點心啊!”他們也盡自己的所能,拿出了一些錢,并為王連生一家提供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幫助。就這樣,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王連生一家很快就籌集了20余萬元的醫療費。
在王連生積極籌措醫療費的同時,有關方面的救治行動也在緊張地進行著。中華骨髓庫終于在2004年11月26日在浙江省舟山市為王連生找到了一位骨髓類型匹配者,是一位剛滿20歲的女大學生。因為類型匹配,骨髓庫的工作人員約見了這位女大學生。這個年輕的女孩身高只有1.5米,而且非常清瘦。工作人員擔心地問她:“你的身體受得了嗎?”女大學生高興地說:“沒什么,如果我的骨髓能救一個人,那太有意義了!”但她要求,一定要了解一下王連生的情況。2004年12月6日上午,浙江省紅十字會應這位女大學生的要求,來電話向醫院了解王連生的情況。出于救治及醫療慣例等方面的考慮,主治醫生曹祥山在向對方介紹了王連生的生理特征及健康情況后,也將王連生前不久發生的敲詐事件告訴了這位女大學生。曹醫生很擔心,這件事可能會影響王連生在這位女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她也許會改變主意。但這位女大學生聽完后,態度堅決地說:“我一定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配合院方,將自己的健康骨髓無償地捐獻給王連生。我要通過這件事,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關心著他,讓他更切實地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并希望他能將愛的種子播向四面八方!”曹醫生放下電話立刻趕到病房,把這位女大學生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王連生。王連生幾度哽咽,他對醫生說:“以前是我自己誤解了一些事。我們這個社會,其實還是好人多,還是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讓這個大家庭更溫暖、更團結、更有活力。命運對我是殘酷的,而我卻是幸運的。我一定要像那個女大學生那樣,用陽光的眼睛去看世界。”
一切就緒,江蘇、浙江兩地的紅十字會已經為王連生安排好了所有的骨髓移植事宜,手術確定在2004年12月下旬進行,屆時浙江省紅十字會將在浙江大學附屬醫院從這名女大學生體內兩次采集造血干細胞,然后經過特殊處理后,于當晚迅速輸到王連生的體內。
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已經于2004年12月13日起對王連生進行手術前的“預處理”。如果順利的話,一般術后十天左右王連生體內就可長出新鮮骨髓,屆時他的血型和染色體都將改變。考慮到目前王連生與那位女大學生的血型不相合,醫院在骨髓移植手術前還將對王連生進行血漿轉換手術。
此時此刻,王連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病好了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浙江去尋找那位女大學生,感謝她的再生之恩。這之后,他會用自己的全部精力重振事業,讓家人早一天過上好日子。將來有了能力,他一定會努力回報這個給予他厚愛的社會。
編后語: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因而在這永不再來的歲月里,我們應學會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份歡樂、每一份痛苦。生命需要我們全身心地用每一分鐘去充實,需要我們用滿腔熱情去擁抱,更需要我們用心去尊重?選生命中不只是快樂,也不只是痛苦,快樂和痛苦原本就是形影相隨、相互襯托的。甚至可以這么說,沒有痛苦的人永遠也不會懂得快樂的真諦。記得冰心說:“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夠的云彩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一、默默承受,讓生命更有韌性
在福貴的生命價值觀中,沒有抱怨和不滿,有的是對苦難的默默承受,這讓他的生命更彰顯出力量,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生命的韌性。小說中與他相依為命的老牛其實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它在等待被宰殺之前也已經干了許多的活,受了許多的罪,可能不宰它它也活不了多久了。而它,其實就是另一個“福貴”。在福貴買下它十年之后,原本早就“該死”的老牛依然活著,經歷了重重磨難的福貴也依然活著,他們的身上都承受著重重的苦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牛象征的就是堅韌、忍耐和持久,而在《活著》中,這頭老牛也象征著承受苦難的福貴們。可以說,福貴是生活中的弱者,因為他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也可以說,福貴是生活中的強者,因為他生命中的堅韌和頑強,即使被命運無情地捉弄,讓他不由自主,讓他身不由己,但命運還是奈何不了他,他依然堅強的“活著”。[2]
面對無情的命運,福貴沒有激烈的反抗,而是默默地承受,以生命的韌性挺過了一次次的磨難,在承受中領會了生命的無常,走向了超脫和豁達。死神讓福貴的親人相繼離開了他,但福貴卻沒有害怕,沒有妥協,他只要一息尚存,就沒有放棄“活著”,讓這份承受更加的可貴,讓他的生命更加頑強。在電影中福貴談到自己的死亡時是那樣的平淡,他說他在自己的枕頭底下壓了十塊錢,那是給他送葬的人的勞務費,這樣的“看透”是那樣的讓人震撼。也只有經歷了大苦大難的人,才能在面對死亡時如此的平靜。我想,福貴在承受苦難和忍受苦難的過程中獲得了屬于生命本身的某種快樂,獲得了生命本身的真正價值。而現代的人們與福貴比起來,有了更好的生活,但在面對生命中的苦難時,更多的人選擇的是逃避,選擇的是放逐生命。福貴則深刻地懂得人究竟該怎樣活著,而活著有怎樣的意義和責任,他的承受不是妥協,而是生命韌性的張力,是他生命價值觀中的科學而理性的部分。[3]
二、樂觀對待,讓生命更加豁達
在電影的開始,福貴的出場是伴隨著歌聲的,他唱著歌的樣子讓人無法想象這是一個經歷了重重困難與不幸的人。小說中是這么描述的:我聽到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他唱起了舊日的歌謠。這樣一個背負了磨難與不幸的人卻用他的快樂與樂觀把周圍的人感染了,也把我們感動了。電影中,福貴牽著那頭老牛,在遮擋著陽光的樹蔭下給我們講述了他的一生。我們無法想象他的親人一個個離去時他的恐懼和孤獨,更無法想象他的講述中沒有痛苦和悲傷,沒有埋怨與忿恨,只有對親人們深深地懷念。講述過程中福貴爽朗的笑聲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多么樂觀的老人,讓人深深感受到一種昂揚的精神,一種豁達的情懷。我們聽得出也看得到,福貴的笑不是刻意擠出來的,不是那種帶著勉強的笑容,而是發自內心的豁達爽朗的笑,是歷經了滄海桑田后的釋懷的笑,在這樣的笑容中,我們感受不到他的飽經風霜,感受不到他的“悲慘世界”,而是感受到他的樂觀,他對于生命的一種積極的價值觀。這樣的老人在歷經百劫后仍然唱著古老的歌謠,讓我們體會到他的堅強和樂觀,讓我們感動于平凡人身上那種平和與坦然,感受到一種深邃而又寧靜的力量。或許生命中有苦難、有折磨、有死亡的威脅,但我們是否應該像福貴那樣,樂觀積極地面對,而不是悲天憫人地怨恨。福貴用自己的樂觀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即使親人不斷地離他而去,即使他知道自己已經一無所有,即使他已經孑然一身連可以寄托的希望都不在了,他都沒有放棄過,仍然以超越了死亡的淡然和超越了苦難的樂觀面對生活。當他窮盡了磨難,窮盡了生活,依然堅強地活著,我想,他已經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生活。生命的價值對于福貴來說,何其貴重![4]
【關鍵詞】圓舞;生命;時間;動感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parately elaborated from the drawing content and the drawing form two aspects the round dance this artistic form in the drawing application, in the drawing had round dance this kind of factor to be able to cause the drawing the content to be richer, better expressed artist's thought.Round dance this kind of artistic form itself has the very strong person or household who refuses to move and bargains for unreasonably high compensation when the land is requisitioned for a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artist uses this form to have the very formidable lifecycle significance, achieves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perfect unification, regardless of all had this kind of artistic form appearance in the ancient times or the modern painters.
【Keyword】round dance;life;time;dynamic
繪畫和舞蹈都是表達藝術的形式,她們各有千秋,但也具有共通性,只是在藝術表達方式上有所區別,假如在繪畫中出現舞蹈的體裁那么就會產生很強大的藝術魅力,而圓舞的更是代表著生命,時間,動感等因素。
舞蹈自古以來就是繪畫中最常出現的體裁之一,而圓舞的出現也是很多的,只是各自運用的方法有所區別,但他們所要表現的主題都是人們心中的想法,都是藝術所追求的境界。馬蒂斯說:“我極為喜歡舞蹈,舞蹈是一種驚人的事物:生命與節奏。”在繪畫中出現跳舞的場面,會使畫面產生很強的動感,表達出生命的循環往復,而圓舞是最能代表這種人生意義的,所以許多畫家都在畫面中出現了圓舞這種形式的舞蹈。圓舞作為表示生命循環的圖像,它可以喚起人生更加豐富的一面。
圓舞在古代都已經出現,在許多名作中都匯入了圓舞的因素,如尼古拉?普桑的《隨著時間之神的音樂起舞》,此畫的場面是一個很具有圓舞性質的作品。
《隨著時間之神的音樂起舞》這幅作品作于約1638--1640年,是朱利奧?洛斯皮里奧吉委托普桑所作的,指定的主題是時間變幻和人生循環的本質。普桑用圓舞的形式將立意很好的表達。
舞蹈留有人生循環的含義,此畫中的圓舞更是能表達生命的過程。跳舞者都各自具有寓意性作用。循環開始于赤足男子,代表貧困然后是勞動通向富裕,最后通往快樂,在過渡那就會再回到貧困。畫面周圍其他要素也在表現時間變幻。這種繪畫場面不僅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圓舞的繪畫形式,她更加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生命的可貴。
圓舞不僅在古代有所出現,在現代繪畫中許多畫家也有舞蹈與繪畫結合的作品,其中亨利?馬蒂斯的《舞蹈》就是一幅非常出名的畫作,這幅作品可謂舞蹈音樂繪畫結合的最出色的一幅作品,馬蒂斯的藝術仿佛隨音樂起舞,與色彩共舞,與人生共舞。
亨利?馬蒂斯是法國著名畫家,創作于1909-1910年,《舞蹈》是馬蒂斯的代表作。此圖描繪了五個女人攜手繞圈的人體,構圖色彩絢麗,馬蒂斯在創作時,把模特兒帶到地中海岸邊,他認為這件作品跟地中海給他的情緒緊密相連,整幅畫色彩及其簡約,只有三種顏色,但卻把生命境界提煉出來,給人以震撼力,具有極大的精神力度。
此畫中整塊的綠色讓人想起翠綠的草地,后面背景中的藍色,代表著湛藍的天空,舞蹈人物的棕色則象征著地中海人棕色身體。馬蒂斯用強烈的顏色對比,凸顯出紅色,因而產生音符流動的效果。在這幅奔放的畫面上,跳舞者好像被粗獷而原始的節奏所控制,她們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圈,舞動著身軀,身體瘋狂的扭動著。用這種圓形舞蹈巧妙的傳達了所要表達的繪畫目的。
這種圓舞表達樸實而有深度,具有人生循環運動,生生不息的意義。這幅畫描繪了一種愉悅,又充滿女性力量的場面。不僅在國外的繪畫中出現圓舞的形式,而且中國的古代名畫中也顯露出圓舞的方式,這一點在唐代的《搗練圖》中就有所體現。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名作,作品為絹本設色,縱37厘米,橫147厘米,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此圖“經千載而不朽,歷百代而彌馨”,描繪了唐代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的場景,采用散點透視的方法構圖,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一人在地氈上理線,一人于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竄來竄去。此長卷中第一部分就是四個人圍成一個圓圈,她們勞動的同時又像是進行著一場圓舞,這四個仕女的形象逼真,充滿了情趣。她們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構成了圓舞的形式,而且她們的頭部動作更加的吸引我們的視線,從挽袖的仕女以正面的臉部對準觀眾,面部艷麗豐腴而不俗氣,在前的仕女則把正側面留給觀者,給觀畫著以動態的感覺,位于右前方的仕女很明顯的留下一個讓人回味的背面,但表達出了很強的動感,在其后面的仕女顯露出四分之三的臉部,眼神專注自然,認真的勞動著,到此和前方仕女的臉部形成一個循環的圓形,這四個仕女的勞動場景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圍著木桶在進行著一場勞動的圓舞,把此情此景表現的淋漓盡致,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的典型風格。
綜上所述,繪畫中圓舞的表現形式是非常出色的只要我們去很好的表現她,把圓舞運用自如,還會描繪出更加具有人生意義的作品,而且圓舞的形式和中國的太極還有所相像,都很好的表示人生的永恒往復。可見圓舞不僅能夠表達生命的意義,還能夠讓我們強身健體,讓我們隨著生命之歌起舞,讓我們的繪畫與人生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馬蒂斯論藝》 李黎陽、翟墨、王端廷
[2]人民美術出版社
[3]《世界繪畫大師》 羅伯特?卡明 著
[4]接力出版社
[5]《名畫觀止:品讀中國歷代傳世名畫?人物》蘇雅麟光明日報出版社
[6]《美的歷史》(意)艾柯編著,彭淮棟譯.中央編譯出版社
[7]《西方藝術史》.(法)德比奇 等著,徐慶平 譯
[8]海南出版社
作者簡介:
錢景衛,男,出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
2001----2004升入藝文齋美術中學
2004----2008就讀于吉林藝術學院油畫系,導師劉大明教授,研究方向:寫意油畫研究
2008----至今入讀與海南大學藝術學院,導師陳桂香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方油畫色彩比較研究
獲獎情況:
2005年吉林藝術學院二等獎學金、
2006年獲得大學生藝術節優秀獎
2007年評為優秀學生
2007年五四紅旗接力賽團體二等獎
Profile:
QianJingWei, male, born in shijiazhuang, hebei province, 25 years old,
2001-2004 to art school yiwenzhai
2004-2008 from jilin art college studying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professor, tutor LiuDaMing research direction: freehand brushwork painting research
In 2008 - now with hainan university art institute, professor, tutor ChenGuiXiang research direction: western painting colour comparative study
Awards: in 2005, jilin art academy class scholarships,
Excellent students festival in 2006
一、引言
所謂生命哲學,從廣義上來看,現代西方哲學史上所有的人本主義哲學如唯意志主義哲學、實用主義哲學、現象學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等,都可以稱之為生命哲學。從狹義上來看,生命哲學則專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流行的以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借助肯定人的生命價值來沖決理性絕對主義哲學觀念的一種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亨利?柏格森、威廉海姆?狄爾泰和喬治?齊美爾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生命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生命現象當作一種非理性的心理體驗或本能沖動,一種絕對自由的創造力量和最真實、最直接的實在。例如,柏格森認為:“生命沖動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質、萬物的根源”、“這種沖動變化是在時間上永不間歇地自發地流轉,故稱為‘綿延’或‘生命之流’。”[1]他說:“綿延意味著創新,意味著新的形式的創造,意味著不斷精心構成嶄新的東西”[2]“對于有意識的生命來說,要存在就要變化,要變化就要成熟,而要成熟,就要連續不斷地進行無盡的自我創造。”[3]所以,在柏格森看來,生命本質上就是綿延和持續不斷的變化與創造的生命之流。生命哲學家們還認為傳統哲學和科學所使用的理性概念和方法只能把握凝固的、靜止的、表面的東西,而要把握生命,就必須深入到生命本身中,深入到現實生活當中去,而這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覺。柏格森說:“所謂直覺,就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從而是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這種方法絕對地掌握實在,而不是相對地認知實在,它使人置身于實在之內,而不是從外部的觀點觀察實在,它借助于直覺,而非進行分析。”[4]
西方生命哲學啟發我們通過對生命的思考來尋求生活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價值實現的追求,這正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反思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生命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石和載體,離開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脫離實際的抽象的東西,失去了其存在價值。所以,從生命哲學視角看,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人的生命”的發展,用生命的意義及價值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命關懷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意識形態灌輸,功能單一化、功利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能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的物質生產和科技創新,而精神家園的建構卻被忽視。學校教育也更多地關注社會對人才的知識水平、 科學技能和創造財富能力的需求,為社會塑造了一個又一個 的“知識人”, 卻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內在精神品質的塑造。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趨于工具化、功利化,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發展的本質。具體表現為:學校教育者從社會的需求出發,向受教育者極力灌輸社會政治思想,將受教育者當作培訓的工具,將教育教學作為獲得功利的手段,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和個性特征,忽視了與其進行生命交流,從而抑制了受教育者的個性和創造性。例如, 有的教育者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屬性,“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同時,否定或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及其堅持和實現,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單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5]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確立、內容設置、方法選擇時忽視人文關懷,致使 “本可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讀物有時成為政策、文件、語錄的簡單匯編與轉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飛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時成為枯燥、空洞的政治說教與道德說教”。[6]等等 。柏格森指出:“我們若將目的性理解為一種事先設想的(或是能夠事先設想的)意念的實現,那么,生命便超出了目的性。因此,對于整體性的生命,目的性的范疇就過于狹窄了。”[7]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衡量其實效的標準,培養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政治覺悟是否高等,而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是否得到全面發展卻被無視。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但是在實現這個目標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同樣重要的目標。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僵化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遠離生活,缺乏創新性
作為傳遞一定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增設相應的內容,而在實際教育內容中,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卻越來越疏遠。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局限于書本內容的教學,大學生現實生活比較關注的焦點不能得到充分滿足;過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理論體系建設,沒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而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卻陳舊落后,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學生普遍表現出對“兩課”不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在教學的過程中沒能把理論的內容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生命哲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性
傳統教育有兩個根本的弱點,“第一是它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復雜的作用,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和手段。第二個弱點是它不考慮各種不同的個性、氣質、期望和才能”。[8]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統一的教學模式,即在教育內容中片面強調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忽略了人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統一的標準塑造全部的學生,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從而導致我們的教育目標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脫節。大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教育者在施教中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忽視學生主體性
中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師道尊嚴的教育學觀念中,教師和學生設定為主導作用與受動地位的形象,兩者具有對立性。在課堂上,一直是以教師為中心,將教師看作是實施教育的唯一主體,強調教師作為權威的中心地位,過于關注對學生的控制,使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完全附庸于教師,對教師所傳遞的思想言聽計從,不能提出任何的疑義。這種聽話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很少有機會思考,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而嚴重削弱了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學生成了考試的機器,造成了學生個性壓抑。教師與學生之間這種從屬、依附的關系,表明了師生之間地位不平等,學生缺乏主體性,合理需求達不到滿足,使他們缺少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機會。這種傳統教育方式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宰,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宣教,這與素質教育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背道而馳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調刻板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適當采用灌輸方法是必要的,但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對灌輸方法的應用有偏差,過于強調單向灌輸,通常訴諸直接的問答式教學、說服、強迫執行、訓誡、獎懲以及榜樣等,試圖使學生接受并最終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特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把學生當作盛載知識的“容器”,以知識來衡量教育的價值,以學到知識的多少來評價和判斷學生,這是一種強制、封閉的教育教學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單向灌輸模式,教育者把系統規范的思想以一種不可置疑的態度灌輸給學生,學生完全是被動的,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發展被忽視,他們的感受和實際接受性很少被兼顧,于是就產生思想政治教育課上學生逃課、睡覺的現象,最后導致出現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問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化”路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生命關懷為價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是育人教育,而育人教育不僅是一個階級統治行為、政黨政治行為或完成教學任務的行為,而且是要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行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9]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每個學生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擁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都貫穿著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主線,因此,離開對生命的關懷和敬畏,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其本來的面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單是為了統治階級意志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灌輸、宣傳, 或者純粹的知識傳授, 也不單是為了實現思想認識上的統一, 更不單是為了完成一項工作任務, 而是為了育人, 為了給學生以智慧、道德和情感的啟迪, 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不只是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大學生,而是要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大學生的生命質量。從本質上說,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喚醒人性、健全人格、完善人生,指導學生怎樣做人,使學生成為真正“人”的育人活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實現教育目標,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生命活動、情感變化,不斷地進行情感滲透和激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重視學生的思想問題,也要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只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才能切實從思想上教育學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滿足大學生生命成長需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這樣才能及時、有針對性地關懷到大學生個體,真正煥發出人文關懷魅力,這也是由當今大學生成長的特點和社會背景所決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選擇上, 不能不顧實際,停留于照本宣科, 滿足于傳達文件精神,而應該立足于現實,對內容進行精心編制, 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豐富的人文內涵, 使之更貼近大學生、更貼近現實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除了應該與當今世界形勢發展以及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特點相適應外,必須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與需要。針對當代大學生個性張揚、價值觀模糊、社會責任感不強、耐挫力弱等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要深入了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積極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使大學生能夠在逆境中學會堅強,學會發現生活的真諦,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要高度重視大學生中出現的自殺、自殘和其他暴力傾向,積極融入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找尋到生活動力與生存價值,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和幸福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符合大學生生命成長規律
生命哲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斷促進大學生生命質量的提高,不斷推進其全面、自由的發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既要滿足大學生對完善人生、充實靈魂、提高思想境界的需求,又要促使大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生命個體的全面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實現以下三個轉變:
1.教育目的由“知識‘量’的積累”向“生命‘質’的升華”轉變
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知識越來越顯示出其巨大的價值和威力。知識價值的凸顯就必然使得知識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知識“量”積累的多,并不代表個體發展能力就強、生命質量就高。教育不能為知識的積累而教育,因為積累知識的目的是為人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是要讓生命更有價值、人生更有意義。然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識“量”的積累,而忽視了對生命的關懷。“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是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終使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棲息地’。”[10]因此,生命哲學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傳授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心靈凈化、人格完善、生命升華, 是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和滋潤心靈的統一。
2.大學生由教育“客體”向“主體”轉變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客體和被動接受者,“看不到”學生旺盛的生命力及其多方面的發展需求,“看不到”學生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之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關注“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的過程,過于關注“被動接受”的過程而忽視學生“自主發現”的過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將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僅僅當作個體應該遵守的外在規范和約束,而不是當作有益于個體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由于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純粹的政策宣傳、知識灌輸和行為約束,本來應該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因此變得枯燥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的內容難以接受和內化。生命哲學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思想狀況,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有意識地創設機會與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去自覺、獨立地思考問題,開發其智力,鼓勵其創造。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認可教育目標,自覺內化、接受教育的內容。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主體性人格,才會真正自覺地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
關鍵詞:經濟學意義人上的生命價值;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人的生命價值評估;健康與安全管制效益
中圖分類號:F01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1)04-0012-05
一、引 言
現代社會,涉及公共衛生健康與公共安全的危機事件頻頻發生,各國政府無不增加財政投入加強對公共衛生健康與公共安全等公共事務的管制,以減少人員傷亡,保護人的生命安全,維護人的生命價值。在倡導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當今中國,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的各種工傷、死亡發生時,如何賠償,賠償多少,如何全面準確闡釋人的生命價值,從而科學評估政府對公共衛生健康與公共安全等社會公共事務管制政策效益,衡量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目標的實現程度,是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理論研究中必須解決的一個課題。實踐中,在評估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時,由于管制經濟學在研究生命價值時,往往忽略了哲學意義上人的人道價值、精神價值等,單純強調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因而無法全面準確把握人的生命價值內涵,難以形成合理的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評價,導致政府財政資金在健康與安全管制領域的配置失當,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的失靈,涉及公共衛生健康與公共安全的危機事件仍然屢屢發生。對人的生命價值內涵的不同理解,測算出的人的生命價值也不同,從而對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也不能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本研究主要試圖從哲學本源上探尋人的生命價值內涵并將其與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做出比較,從哲學角度吸取有價值的理念,豐富經濟學意義人的生命價值意蘊,準確全面闡釋人的生命價值,從而為有效評估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衡量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目標的實現程度提供理論基礎。
二、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文獻綜述
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往往與貨幣相聯系用貨幣來衡量,指的是作為個體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最樸素的理解就是一條人命值多少錢。在人的生命價值的實際估計方法中,生命價值指的是一個統計學意義上“平均人”的生命的價值[1],而不是一個具體的確定的人的生命價值。因對人的生命價值認識角度不同,經濟學領域對人的生命價值理解差異較大。如西方早期的經濟學家配第認為人的生命價值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形成與維持需要花費成本[2];Engel認為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就是人的價值,它由人的成本價值與人的投資價值兩部分構成[3];Farr認為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就是人的資本價值,即人的未來凈收入的現值[4];Wittisten認為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形成與維持需要花費成本與人的未來收入現值之和[5]。可以看出,西方早期的經濟學家都混淆了人的生命價值、人的價值與人的勞動能力價值,認為人的生命價值等同于人的價值或人的勞動力價值,實際研究的是人的價值或人的能力的經濟價值,而不是經濟學意義完整的人的生命價值。近代西方經濟學家對人的生命價值也有不同的理解,也試圖用其他可直接衡量的指標替代人的生命價值評估,如侯伯納用人壽保險的價格[6];明塞爾用人力資本存量[7];Grammond和Bogart用死亡和傷殘所帶來的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8-9]。他們將人的生命價值等同于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對人的生命定價實質就是對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定價。由于沒有準確把握人的生命價值內涵,所以也就沒有準確全面闡釋人的生命價值意蘊。
國內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的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王亮認為,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就是,在不同的行業人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其中又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含義為,人在其一生中通過合法手段為自己及其家屬所獲得的全部收入和財富;第二層含義是指,一個人一生為自己和社會所創造的全部收入和財富,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經濟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之和;第三個層次的概念是最寬泛的,即認為人的價值不僅包含一個人生前為自己和社會所創造的全部收入和財富,而且還應包括其身后所創造的收入和財富”[10]。陸玉梅認為,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就是其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因工死亡職工少創造的個人收入+生前培訓所投入的費用[11]。卓志用工作損失價值、賠償費、部分培養費三者之和來衡量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12]。國內學者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的理解,實際是將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等同于人的能力,或等同于勞動力價值或等同于人的人力資本。可以看出,這些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的理解實際上是不全面的,都沒有全面準確揭示人的生命價值真諦,因而對于同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的評估也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如果按照這樣的思維理解人的生命價值,試問一個剛出生沒有勞動能力的嬰兒、殘疾人、精神障礙者或喪失勞動能力老年人,他沒有勞動能力,沒有人力資本,不能創造任何經濟價值,難道就沒有生命價值嗎?對其造成傷害、傷殘或意外的人身傷亡就可以免責不賠償或減少賠償嗎?顯然,這種低估人的生命價值的態度與行為是違背社會良知與人類的道德底線,有漠視人的生命之嫌,在法理上也是缺乏依據的。當前,經濟學領域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普遍接受的是Schelling的觀點,即認為就是社會為避免或降低某種死亡或風險時所意愿付出的成本[13]。這種觀點實際上假設,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是隨著生命危險概率的增加,呈現一種線性遞增的關系。Schelling所說的人的生命價值,只能是在一定的風險概率條件下,個體所索要的價格,而并非真實意義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
經濟學中的不同應用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些理解都有自己特定的根據,因而都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為了分析某一特定的問題而側重于人的生命價值的某一方面理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某一方面的理解上升到惟一的、絕對的地步,用于指導政策實踐,那就是錯誤的。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的終級目標是實現人的生命價值,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與幸福,促進人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在評價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時,從理論上需要對人的生命價值做出完整的解析。人的生命價值除了經濟價值外,還有其他層面的深刻意蘊。人的生命價值有多個維度,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并不是人的生命價值的全部。如果用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取代人的生命價值,則是矮化、低估了人的生命價值,是與以人為本的理念相違背的,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就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而言,單純人的勞動能力或人力資本水平或創造的收入與財富也并不是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的全部。衡量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主要就是衡量這些政策多大程度上實現并保障了人的生命價值,僅僅衡量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并不能對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做出科學全面的評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轉性,人的生命是生命價值的載體,也是人的一切權利的載體,人的生命終止了,人的生命價值、人的權利也就無從談起。從倫理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是無價的。由于生命不同于實物資產,不存在交易市場,也就沒有生命價格。這就造成了在評價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效益時評估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的難度,但至少知道有眾多因素影響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例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階段、政府的公共治理、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人力資本水平、環境質量、個體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收入、遺產及所從事的行業等等都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水平產生影響,而這些因素對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的影響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延續為前提的。所以,人力資本水平或勞動力并不是影響或決定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的惟一因素。要全面合理評估人的生命價值,從而科學全面地評估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效益,理論上首先要從本源上探索人的生命價值意蘊并厘清其與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并從哲學角度吸取有價值的理念,豐富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意蘊。
三、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意蘊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有多層含義,出于研究的需要,沒有必要羅列出其所有的價值,基于健康與安全管制效益評價,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含義:
1.人的生命價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與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的統一
如果按照馬克恩主義價值觀,從主體、客體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界定人的生命價值,很自然會將人的生命價值表述為,人的生命價值就是以人的生命作為客體為滿足自己、他人與社會而被自己、他人與社會需要的有用性。這種表述揭示的僅僅是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即人的生命作為手段、工具的價值。事實上,人不僅是手段,人還是目的,人應當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體。一切價值都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人不管是手段還是目的,其前提必須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能夠維持延續。所以,人的生命價值除了生命的效用價值外,還應包括人的生命存在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價值,即人道價值[14]。所謂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也稱人的生命的人格價值或人的生命的存在價值[15],它指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人活著,人就具有作為人的尊嚴和權利,是人的生命價值的一種形式。對于一般的對象來說其存在與否,同其是否有價值是兩回事。客觀存在著的東西,對人來說未必都是有價值的。但就人而言,他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因為所有的價值關系都是以人的生命存在為前提建立起來的,人的生命存在是一切價值關系存在的基礎與前提,所以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是不證自明的。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強調的是某一生命個體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有用性,產生效用價值的基礎首先必須是有人的生命存在。一個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的大小都是相對于人來說的。人的生命存在是價值產生的載體,有了人的生命存在,才談得上主體與客體,談得上某一生命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意義或有用性。一般而言,個人的生命活動對自己、他人與社會的貢獻越大,人的生命作為客體對滿足自己、他人與社會的需要程度越強,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越大。只要人的生命存在,即使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為零,但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也始終存在。也就是說,就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而言,不管其體格是否健全,身體器官是否完整,即使他沒有任何能力為社會、他人與自己創造財富,只要他活著,他的生命存在,他就具有作為人的尊嚴和權利,生命的人道價值就一直存在[16]。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強調,人不分民族、國籍、貧富、貴賤、受教育程度、身體狀況、社會貢獻的大小等都應享有同等的尊嚴與權利。因此,盡管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不同,但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是等價的、平等的、沒有差異的,是無法用貨幣衡量的。正是由于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存在,才使人與人之間的生命是等價的。所以,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產生的基礎,人的生命價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與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相統一。
2.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是人的生命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統一
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就是一個人的生命對于作為主體的自身需要和作為主體的社會需要的滿足。根據主體的不同,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可以分為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生命的社會價值,完整意義上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應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生命的社會價值的統一。所謂生命的自我價值是指生命活動對自身的存在與發展的滿足,是個體的生命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人的生命的社會價值是指生命存在對他人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滿足,是個體的生命活動對他人、社會所具有的貢獻。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其生命的價值也就越大。就生命的自我價值而言,人的生命活動越能滿足其自身的各種需要,其自我價值就越大。人的生命的自我價值,受到人的生命長短制約,但人的生命的社會價值不受個人生命長短所限制,它既包括個人生命存續期所做的貢獻,也包括死后其生前的成就、貢獻和對社會的影響。有些英年早逝的科學家、思想家、發明家,盡管其生命的自我價值短,但其對后世的貢獻與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其生命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在價值形態上,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又具有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兩種形式。對任何人而言,這些價值都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價值在不同的人身上體現是不同的。一個人活著,即使喪失勞動能力不能自食其力,不能為自己與社會創造任何財富,即使他活著是一種痛苦,感覺生不如死,但他活著對家人、朋友可以起到精神慰藉、寄托的作用或起到一種凝聚作用,盡管其生命效用價值中不存在物質價值與自我價值,但生命的精神價值與社會價值卻依然存在。
四、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與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比較及其意義
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與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不完全等同,但還是有一些相通之處。基于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評價研究的需要,可以將二者之間的眾多相同與相異之處,做一些比較。
首先,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包括了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相當于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但這只是哲學意義中人的生命效用價值中的可近似計量的那部分貨幣價值或物質價值如自我經濟價值與社會經濟價值,所以,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與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二者并不完全對等。
其次,在人的生命價值中,人道價值是基礎,效用價值是人道價值的延伸。也就是說,從人道價值看,人的生命是無價的,或者說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的,無貴賤之分;但從效用價值看,人與人之間是有量的差別,即在前者基礎上呈現出量的差異。
再次,對于生命價值中的人道價值,它是屬性變量,而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是一個數值變量,二者完全是不同類的兩個變量。管制經濟學要對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進行直接量化分析確實困難。由于難以用貨幣直接計量或無法定量分析,在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研究中完全將它忽略了,對人的生命價值評估,幾乎是將人的生命視同“自然物”一樣來對它定價。哲學意義中“人的生命無價”,某種程度上是基于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而言的。人只要活著,他就有做人的尊嚴與權利,就要求其體面、有尊嚴地活下去,要求享有人的一切自然權利。
另外,對于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中的精神價值,或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中的非經濟價值,無論是在已有的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概念,還是在其評估方法中,經濟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都沒有完全反映出來,但這些非經濟意義價值又確實存在,對某一特定的人來說它又是有意義的。
最后,在不同領域中,強調人道價值和效用價值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但是,從人類文明發展史或趨勢來看,人道價值將不斷凸現,而效用價值將不斷淡化,但這只是人們的理想,它只能作為人類的一個追求,至少現在及能預見到的未來是如此。
在哲學意義上人的生命價值多個維度中,并不是人的生命的各種價值都可以評估,只有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中的經濟價值可以評估,但人的生命尊嚴、生命權利是無價的,無法用貨幣衡量的。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無法用貨幣衡量,在評估與對待人的生命價值時,并不能因此而否認或忽略人的人道價值;在追求經濟增長與發展過程中,并不意味著就可奉行物質至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隨意踐踏人的生命尊嚴、冷漠生命、甚至對人任意殺戮。相反,正是由于人的生命具有人道價值,才使人的生命價值具有權利至上性,人的生命權成為人權的最高體現[16],人生而平等成為一種普世價值觀。將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等同于人的生命的全部價值或將人的價值等同于人的生命的經濟價值,都是缺乏理論依據的。現實中,人們往往注重人的生命效用價值中的物質價值,卻忽視人的生命的精神價值,有時過分強調人的生命的社會價值,一味要求人對社會作貢獻,而對人的生命的自我價值卻避而不談,這實質是純粹將人的生命視作一種工具,這種對待人的生命的非科學態度是現代文明社會所不允許的。現代文明社會要求將人當“人”看待,重視人的生命,善待人的生命,而不是將人僅僅當作工具,更不能將人的生命當作服務于某種利益或犧牲他人的生命去維護部分人生命的工具。如何對待人的生命,現代文明社會存在一種基本的生命倫理觀,即人的生命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生命,任何生命個體都以自身為目的,而不是他人、社會或其它事物的工具;人對其生命只有自己才有決定與支配的權利。在人的生命價值的理論研究及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實踐中,任何將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割裂開來,只片面強調人的生命的效用價值中的自我價值或社會價值,或只注重人的生命效用價值中的物質價值而忽視其精神價值,并不是對待人的生命價值應有的科學態度,也沒有體現出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所以,在政府健康與管制政策效益評價研究中,要認同經濟意義人的生命價值與哲學意義人的生命價值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尊重生命、以人的生命為本,強調生命的人道價值與精神價值,結合哲學意義人的生命價值意蘊,豐富經濟學意義人的生命價值內涵,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全面闡釋人的生命價值,從而科學全面合理評估政府健康與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衡量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目標的實現程度。
參考文獻:
[1]
程啟智.人的生命價值理論比較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6).
[2] 威廉•配第.政治算術[M].陳冬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3] Engel,E.DerWerthdes Menschen [J].Verlagvon Leonhard Simon,Berlin:1833.
[4] Farr,W.Equitable Taxation of Property [J].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s Society,1853,(16).
[5] Wittisten,T.Mathematische Statistik undderen Anwendung Auf National-Economy and Versicherung-wissenschaft [J].Hahnsche Hofburch landlung,1867.
[6] S•侯伯納.人壽保險經濟學(中譯本)[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
[7] 雅各布•明塞爾.人力資本研究[M].張鳳林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8] Crammond,E.The Cost of War [J].The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ety,1915.
[9] Bogart,E.L.Direct and Indirect Cost of the Great World War[M].New York:Oxforld University Press,1919.
[10] 王亮.生命的經濟價值解析[J].開放導報,2004,(2).
[11] 陸玉梅.人的生命經濟價值的探討[J].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8,(3).
[12] 卓志.人壽保險經濟分析引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13] Schelling,T.C.The Life You Save May Be Your Own[A].Samuel,B.Problems in Public Expenditure Analysis[C].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8.
[14] 萬慧進.論人的生命的人道價值――人的生命價值概念質疑[J].醫學與哲學,1999,(3).
[15] 崔新建.略論人的價值[J].人文雜志,1996,(3).
[16] 甘紹平.以人為本的生命價值理念[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3).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Value of Human
Beings i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Based on Evaluation of Health and Security Regulation Efficiency
HuangWan-huaChengQi-zhi
(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China 430073)
一、破譯考試說明密碼
將浙江省2012年考試說明與2011年考試說明仔細對照可以發現:2012年高考文科綜合政治部分在試卷結構和題型上基本沒有變化,在考核目標和要求上也與往年基本相同,但在考試范圍上做了一些調整。具體的變化有:
1 共刪除了6個考點: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②世界貿易組織;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影響;④國際組織;⑤聯合國;⑥哲學與時代精神。
2 共增加了9個考點: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②中國與國際組織;③聯合國倡導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④聯合國主要機構;⑤聯合國的作用;⑥中國與聯合國;⑦世貿組織及其宗旨;⑧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和職能;⑨中國與世貿組織。
3 調整和改寫了約18個考點(略)。調整和改寫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經濟生活》、《生活與哲學》、《國家與國際組織》中,《政治生活》與《文化生活》沒有變動。
說明:調整和改寫后的考點文字表達更加簡潔,意思表達相對準確,且根據教考一致的原則,在表述上與本屆考生所學的教學內容一致。
二、備考策略
1 全面梳理考點,提高復習的全面性。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其選拔的功能一直不變,對學生的知識考核要求較高且全面。為此,在高考復習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全面梳理考點,防止在知識構建過程中出現盲點和漏洞,以提高復習的全面性。
首先,要求學生按照考試大綱規定的考試范圍,復習所有的考點,不能挑挑揀揀,防止出現知識死角。其次,要求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復習每個考點,包括含義、性質、地位、作用(或意義)、途徑(或措施),以及每個考點與一些相似、相關知識點的區別和聯系。再次,要求學生認識每一個知識點在學科中的位置及其與其他知識點的關系,做到心中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使基礎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2 整合主干考點,提高復習的有效性。高考命題的主干性原則,要求學生在復習中把握命題規律,突出主干知識,善于構建主干知識網絡,切實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學科指導意見,結合教材中的重難點,并根據與時展趨勢相結合的社會熱點、時代特征,關注社會生產和科技發展的狀況、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和經驗確定復習的主干知識。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確定的主干知識,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層面構建主干知識網絡,使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混亂的思維條理化。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某個時政熱點嘗試構建專題的知識體系,大膽整合各主干知識要點,運用所儲備的主干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時政熱點,做到分析全面透徹,力求綜觀全局、高屋建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