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史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歷史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開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現一堂高效的歷史課,教師要學會在一堂課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課前故事設置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例如,在學習《伐無道,誅暴秦》時,教師可以先通過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開始講起,講到秦始皇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封建強國,這時可以設置懸念。通過這樣一個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故事,學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來。通過這樣的故事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更為高漲,也會更加積極地去學習新的知識。注意力集中了,對課文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自然也就更為深刻。
2.抓住時機進行歷史故事講述
教師選擇的歷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相結合,在學生興趣與好奇心最為強烈的時候推出課程的內容。在進入課堂10~20分鐘之后,學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和難點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解決。例如,在進行“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概念的講解時,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概念的解釋,只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越來越糊涂。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當時我國沿海的一部分地區被外國人占領的故事對概念進行闡述,這樣一來,學生容易理解,教師講起來也更加輕松。初中歷史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和單調,教師如果可以抓住時機進行一些歷史故事的講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初中歷史課堂也可以活躍起來了。
3.教師要用語言魅力再現故事
歷史是一門嚴謹而科學的學科,教師在講課中一字一句的差異都可能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偏差。而歷史故事的講解更需要講解者在表情、語言以及動作上的生動與熟悉,只有聲情并茂,才能夠將聆聽者帶入故事里的情景,讓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時可以適當帶有自己的個人情感,講到歷史英雄人物時可以表現出慷慨激昂的情緒,而講到奸臣賊子時可以表現出厭惡和痛恨的情感。善惡分明,可以將學生的價值觀引向正確的方向。但同時也要注意對歷史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以免誤導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魅力將歷史故事完美地呈現到課堂中,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在動人的故事里學習知識,學習道理,分明善惡美丑。
4.課末總結故事吸引學生興趣
[關鍵詞]生態環境;陜西南部;清代
陜南,位于川、鄂、豫、陜、甘五省交界地帶,是長江、黃河兩大河流的重要水源補給區,北跨秦嶺,南依巴山,漢水自西向東橫穿而過,西部有嘉陵江由北而南流入四川,東部有丹江等支流匯入漢水,在江河谷地依次分布著漢中、安康與商洛盆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清代隸屬漢中、興安與商州,并以其、的典型性而為學界所注目,特別是乾嘉以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明顯逆轉,森林植被大量被毀,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社會經濟受到深刻。因此,探討這一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必須充分認識生態環境這一重要因素的變化。學界對此已有相關成果問世,但是相關研究多拘于文獻的資料性描述,往往把生態環境作為長期不變的因素,作為經濟開發的背景條件加以簡單羅列,對自然科學的相關成果及更是缺乏借鑒和吸收。[1]鑒于此,本文將在系統搜集陜南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然科學量化統計分析的方法,從動植物資源的變遷和自然災害的統計分析兩方面著手,以期深入考察清代陜南的生態環境變遷。
一、動植物資源的變遷
清初,陜南仍分布著相當規模的遠古森林,被稱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有“陸海”之美譽。乾隆二十五年卓秉恬奏報朝廷說:“由陜西之略陽、鳳縣迤儷而東經寶雞、眉縣、盩厔、洋縣、寧陜、孝義、鎮安、山陽、洵陽至湖北之鄖西,中間高山深谷,千枝萬派,統謂之南山老林;由陜西之寧羌、褒城迤儷而東經四川之南江……陜西之紫陽、安康、平利至湖北之竹山……中間高山深谷,千巒萬壑,統謂之巴山老林。”[2]清中葉大規模的流民涌入墾殖。興安州的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漢陰六縣,“從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無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間有歉收處所,窮民就食前來,旋即棲谷依巖,開墾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處貧民,亦多攜帶家室,來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所以“戶口驟增,至數十余萬”。[3]據蕭正洪研究,河谷盆地區的褒城、南鄭、沔縣、城固、西鄉、石泉、漢陰、商州及安康等10縣,人口由康熙中的41.6萬增加到道光初的211.7萬,而同時期其它山地各縣(除寧陜、孝義、留壩、定遠外)人口由原來的8.1萬增加為146.1萬,人口增長率分別為408.9%和1703.7%,遷移增長率分別為141.3%和1436.1%。[4]可見,山區的人口增長迅速。至道光初年,外來移民人數可以說已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三省邊防備覽》載:“川陜邊徼土著之民十無一二,湖廣客籍約有五分,廣東、安徽、江西各省約有三、四分。”[5]具體到各個山區州、縣、廳更是如此,所占的比重更大。定遠廳,“近來煙戶漸多,川人過半,楚人次之,土著甚少。”[6]鳳縣,“新民甚多,土著稀少,多系川湖無業游民,佃地開墾,雜處五方。”[7]留壩廳,“土著民人甚少,大半川楚、安徽客民。”[8]白河縣,“境內四面皆山,外來佃種者,十居六七。”[9]鎮安縣,“土著不過十之一二,客民十之八九。”[10]平利縣,“民多系楚蜀遷居之戶。”[11]
更有甚者的是,這些移民的開發、謀生方式又極為原始。“山中開荒之法,大樹巔縛長絙,下縋千鈞巨石,就根斧鋸并施。樹既放倒,本干聽其霉壞,砍旁干作薪,葉枝曬干,縱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需加糞,往往種一收百。間有就樹干中挖一大孔,置火其中,樹油內注,火燃不息,久之煙出樹頂,而大樹成灰矣。”[12]移民在山區四處遷移,“流民之入山者……扶老攜幼,千百為群,到處絡繹不絕。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廟、巖屋或者密林之中住宿,取石支鍋,拾柴作飯,遇有鄉貫便寄住,寫地開墾,伐木支櫞,上覆茅草,僅蔽風雨。借雜糧數石作種,數年有收,典當山地,方漸次筑土屋數板,否則仍徙他處”。[13]一處墾種幾年,地力下降后,便又遷一地,“山民伐林開荒,陰翳肥沃,一二年內雜糧必倍。至四五年后,土既挖松,山又陡峻,夏秋驟雨沖洗,水痕條條,只寸石骨,又須尋地墾種。”[14]因此,“今年在此,明歲在彼,甚至一歲之中遷移數處”[15]的現象甚為普遍,許多地區植被由于這種盲目無定的開發消失殆盡。上世紀30年代何慶云在考察秦巴山地的森林后說:“南鄭秦巴山中各森林,向稱最富,只以佃戶居住不定,無久遠經營心,只知砍伐,不愿培植,故林木茂密之莊。多系自耕農,反之,童山濯濯者,一望而知其為佃農區減。現在南鄭森林,荒棄之地,殆過半矣。”[16]
大量的手更全是資源消耗性產業。紙廠,“定遠、西鄉巴山林甚多,廠擇有樹林、青石、近水處方可開設。有樹則有柴,有石方可燒灰,有水方能浸料。如樹少水遠,即難做紙廠,只可就竹箐開筍廠。”[17]炭廠,“有樹木之處皆有之,其木不必大,山民于砍伐老林后,蓄禁六七年,樹木長至八九寸圍,即可作炭,有白炭、黑炭、粟炭”。[18]木耳廠,“擇山內、五六年花粟、青棡、梓樹用之,不必過大。每年十月內,將樹放倒,縱橫山坡上,雨霖日曬。至次年二三月間,將木立起,二三十根攢一架,再經淋曬,四五月內,即結木耳”。[19]香菌廠,“于秋冬砍伐花粟、青棡、梓樹、桫欏等木,山樹必則大者,小不堪用,將木放倒,不去傍枝,即就山頭坡上,任其堆積,雨淋日曬。至次年,樹身上點花,三年后,即結菌”。[20]這種竭澤而漁的開發方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片森林被毀。如紫陽縣,乾隆中葉尚未開墾,到了乾隆末年則“盡已開墾,群獸遠跡,石骨岐增,向之蔚然森秀者,今已見其濯濯矣”。[21]至嘉道時期,陜南許多地方的森林都已經消失殆盡。漢陰廳,“南北兩山老林,皆墾伐殆盡。”[22]商南縣,“跬步皆山,久經開墾,并無老林。”[23]鳳縣,“境內跬步皆山,數十年前,盡是老林,近已開空。”[24]洋縣宋軍山,“縣北百三十里,舊有從林。今廢,止存大殿五楹前,有古松二株,偃蓋盤郁蔭約數畝”。[25]略陽縣寒蓬山,“乾隆間,此山林木茂盛,虎豹麋鹿,絡繹不絕,惜乎土人喜招客民,開墾取材。以迄于今,非復牛山之美矣。”[26]留壩廳紫關嶺,“往時嶺旁尚為老林”,嘉慶時期,“開墾人眾,見其濯濯矣。”[27]葉世倬《重修連亭記》說到自己目睹紫關嶺一帶森林變遷的情況,“紫關嶺……予自乾隆丙午入蜀,道經此嶺時,則槎椏俊茂,陰翳蔽天,此樹雜錯眾木中,前有亭立碣以表之。今嘉慶戊辰,自關中之興安復經此嶺,二十三年間,地無不辟,樹無不砍……”[28]紫柏山,道光九年,有人經過時,“覽廟后山岡,古柏翳天,無間雜樹”,“其樹皆千數百年物”,十年之后,“復過此地,見山谷依舊,林木全非”,“古木蕩然”。[29]留壩廳至褒城縣的北棧道附近,地勢險峻,同樣未免被毀的厄運,“數十年前,古木叢篁,遮蔽天日,異花奇木,芬馥泉巖。近為川楚棚民開墾,路增崎嶇,而風景不復蔥蒼矣。”[30]“惟柴關一處,尚有古木數千丈。”[31]面對此番情景,時人也只能慷慨萬千,有詩石:
“山中有客民,乃與造物爭。利之所在何輕生,懸崖峭壁事耘耕。有土即可施犁鋤,人力所至天無功。我聞故老言,思之令人羨。在昔山田未開時,處處煙巒皆奇幻。伐木焚林數十年,山川頓使失真面。山靈笑我來何遲,我笑山靈較我癡神力不如人力好,對景徘徊空嘆息。”[32]
隨著大片的植被被毀,森林系統的生態平衡逐漸打破。與森林資源密切相關的其它生物資源亦受到嚴重影響,生存環境逐漸萎縮,一些動物群落不斷減少、減退,甚至滅絕。比如,老虎,長期以來一直生活在陜南秦巴山區,歷史上有許多關于該地區虎患的記載。[33]直至清初,這里仍有虎患的記載。西鄉縣山深林密,經常有老虎出沒,清溪、桑園鋪、白沔峽等地均有虎食人。每至薄暮,虎游于市。驚怖街衢,傷及人畜。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縣王穆懸賞重金,募虎匠數十人,人山林撲殺,三年之間,即殺虎六十四只,虎患才息。[34]這說明當時陜南仍然維持著較好的生態環境。但是好景不長,盡管我們沒有找到西鄉縣的直接記載,從其它地區卻可略知一二,乾嘉以來,老虎的數量銳減。乾隆《旬陽縣志》記載,“近各鄉山已盡童,亦鮮虎暴矣。”[35]到光緒時期纂修的《旬陽縣志》已經完全沒有老虎的記載。[36]紫陽縣三臺山舊多虎豹,乾隆末年以后,由于山林被開墾殆盡,“群獸遠跡”。[37]石泉縣,嘉慶時還有“虎豹為害”的記載。[38]至道光時期,不僅虎、豹,其它物種也未免生態失衡而導致滅絕的厄運,“鷗、鷺、鴛鴦、虎、豹、麋、鹿、熊、羆,舊志有之,近開墾既遍,亦不盡有。”[39]鳳縣,早在開墾初期,“其僻處山林者,墾地種作,暇則獵獸從禽利,其皮、角、毛、羽入市貨賣”,而且“時有虎患,樵采者恒苦之”。[40]可是,到了光緒時,獐、狐、麋鹿、豺豹、虎、野羊、野豬、鼠、兔之屬,“非山藪深邃,林薄叢郁殊不多。”[41]鎮安縣,康乾時期,虎患問題是地方政府極為頭疼的事情,各級政府都極為重視。乾隆年間鎮安縣宰聶壽曾記:“乾隆十五年(1750年)秦嶺多虎,奉文拔宜君營兵捕殺,卒以無所獲。時在省晉遏制臺尹公,蒙示以防范之法,即于省城制備短槍火藥,捐散四鄉,一時打獲數虎。”[42]但是,到光緒朝,老虎在這里已是極為罕見。光緒《鎮安縣鄉土志》云:“昔年地廣人稀,山深林密,時有虎患。乾嘉以后客民日多,隨地墾種,虎難藏身,不過偶一見之。”[43]隨著老虎等動物的大量消失,這一地區的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例如野豬,由于自己天敵老虎的銳減,則大量繁殖,成為禍患,“近年以來殊無大異,惟南山一帶野豸妨農,民多徙去。”[44]鳳縣,光緒十一、二等年,“秋雨太多,野豬戕害,貧民遠徙。”[45]
可見,整個清代,陜南動植物資源變遷較為明顯。隨著大規模移民的盲目涌入以及不當開發,大片的森林植被和大量動物群落在這一帶也逐漸消失。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地方的植物和動物種類的變動受氣候等自然因素變化的影響也十分明顯。[46]清代陜南地區動植物資源的大規模衰退,人為的不當開發固然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但是氣候變化也不可忽視。大規模移民入遷的乾嘉時期是明清寒冷期的極冷時期,這勢必會影響該地區動植物群落的分布和恢復。[47]由于氣候條件更為不利,本來應該加大對動植物資源保護,更不用說反其道而行之。總之,在人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陜南生態環境變遷作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統一體,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動態連鎖反應,動植物資源并不是簡單的你消我長關系。由于自然和社會因素的變化導致該地區的動植物生活環境發生急遽變化,大片的植被大規模消失,隨之大量的動物資源也不斷減少,甚至消失。
二、生態環境變遷的統計——以水災為中心
清代陜南生態環境變遷的另一集中表現就是水、旱等多種災害頻發。本部分冀通過對災害時空分布的量化統計,增強對陜南有清以來生態環境變遷的認識。誠然,利用資料進行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是不可能。美國學者趙岡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一是利用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來推斷生態環境變遷;另一是通過對糧食畝產量升降的考察來分析環境變化。[48]考慮到陜南區域特點以及資料情況,這里采用第一種,即通過對自然災害頻率的量化分析來更為深入的考察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變遷。
(一)相關資料說明
清代陜南自然災害記載主要是以各府、州、縣、廳方志為主,私人文集、筆記、檔案奏折也有相關記載。涉及到的災害種類包括水災、旱災、雹災、凍災、風災、震災等。關于這些自然災害資料前人已作了較為系統地整理,包括氣象局氣象院主編《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49]、陜西氣象臺編《陜西省自然災害史料》[50]以及水利電力部水管司、司和水利水電科學院編《清代長江流域西南國際河流洪澇檔案史料》[51],從而為利用分析提供了方便。
但是,上述三種資料也存在優劣詳略之別,《陜西省自然災害史料》較其它兩種資料更具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首先,資料來源豐富。據統計現存清代陜南各地府、州、縣、廳以及鄉土志書總共94部,[52]《陜西省自然災害史料》一書收錄其統計的達到39部,占到二分之一多,考慮到相當一部分志書并沒有災異部分記載,因而資料的覆蓋幅度已相當廣泛。此外,還包括各種實錄、故宮檔案等文獻以及調查資料。其次,統計以縣一級的行政區劃為單位,記載更為具體。因此,該資料的史料來源廣泛,災害記錄相對詳細具體,可以彌補因多種原因所造成的闕失,縱有不足與遺漏之處,也不致在總體上統計的結果。基于此,以下的量化統計分析即選取《陜西省自然災害史料》作為基本的史料來源。
(二)自然災害統計分析——以水災為中心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災、旱災、雹災、凍災、風災、震災等。其中水災和旱災與生態環境變遷的關系最為密切,而水災又是陜南最主要的災害類型。因此,以下選取水災作為統計指標,通過對其時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深化對清代陜南山地生態環境變遷的認識。[53]
1.空間布局
為了更清楚地反映,有關水災的時空分布狀況均予以列表說明。在統計過程中,我們對相關資料作了如下技術處理:
(1)資料中的災情記載,明確注明某縣,則視為該縣發生水災一次;所謂的“陜西”災害,除非見到各地所屬州縣的具體記載,否則不在內,例如,“康熙三年,陜西,被水”,我們將不作為一次記載;而“陜南”災害,則陜南所屬州縣分別按一次計算在內,例如,“嘉慶十八年,陜南,興、漢、商各屬秋澇(多雨),稻苗半槁,年歲大荒”;另諸如“南山一帶,七月間,陰雨過多”、“漢水,七月十四日大水”等這樣模糊記載,由于很難確定具體所屬各縣,我們在統計中將不計算在內。
(2)留壩、定遠、佛坪三地是清代才設置的,原隸屬其它州縣。留壩廳,乾隆三十年,分鳳縣南、褒城北而設;定遠廳,嘉慶七年,分西鄉縣南而設;佛坪,道光五年,分洋縣北、周至縣南而設。所以,我們以黑體字表示,在具體統計分析時并沒有計算在內。
(3)資料中的災情記載,明確說明某月某日大雨或者連續大雨幾日者則按一次記載;否則則按大雨的具體次數計入,例如,“寧陜、鎮安,六(7)月初十并二十一(8月9日)、二十二日(8月10日)等被雨”,則按二次計入。
根據以上原則,陜南各地水災情況統計列表如下: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清代陜南水災空間分布的大致情況。安康、旬陽、白河、鎮安、商縣、商南、定遠、略陽等高海拔山地是水災的多發區,每年水災暴發的次數要高于其它平壩地區。問題還遠不止于此。據尹國康對漢江上游安康地區地表坡度結構分析,16°~25°占19.85%,26°~35°占27.70%,大于35°則占43.90%。[54]而崩塌滑坡的發生與山地斜坡地形形態和坡度大小密切相關,坡度愈大徑流速度愈大,同時土體的穩定性愈差,沖刷量也愈大,坡度在20°~30°最易發生滑坡,坡度大于35°典型滑坡減少而崩塌增多。[55]山體則主要由火成巖和變質巖系組成,以花崗巖、花崗片麻巖、片巖、石英巖、大理巖和灰巖分布最廣,[56]多極易風化,屬于易滑地層。[57]“山中石多而性浮,非獨雜在土山者,雨多必至砰裂,即一望懸崖,本自石骨崢嶸,而久雨之后,亦自時時崩墜”,[58]“間有山質為石者似為可靠,不知土內石質是沙土凝結而成,非真石也,與煤礦無異,每歲必增長數分,數年積長一二寸,山既長,磚石之砌其上者,漸次進開,海漫裂縫,雨水浸入,無不坍塌”。[59]“石雜土中,不相連屬”,因此,“夏秋之際。霖雨經旬,土石浮泥,力不能以綴石,巨石則由山巔徑流而下”。[60]一些志書對此亦有較詳細的記述。洵陽縣,同治八年秋,“大水山崩”;光緒二十一年,“雨多山崩”;二十三年,“雨多山崩”。[61]定遠廳,道光四年大水,“五塊石山崩,壞市廛民屋”;十五年雨,“魚渡壩、母豬硐溝山崩”;咸豐八年大水,“壞民田廬,大池堡、袁家溝山崩”。[62]因此,水災與山崩、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常常并發,山崩伴隨泥石流是這些地區久雨、暴雨成災時的常見現象。
總之,漢水流域盆地、丘陵和低山區、高山區的環境變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別,其中高海拔區是清代陜南地區環境變遷最明顯的區域。實際上,這些災害高發區基本上又是清代陜南新開發山區,其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更為復雜惡劣,兩者之間的重合顯然不是巧合,這說明水災暴發頻次與清代陜南各地的生態環境特點密切相關。
2.時間布局
本部分主要包括水災的四季分布、水災在清代不同時期中的分布以及水災在各地各
個時期的暴發頻次。在統計中仍以縣一級的行政區劃為單位。
(1)四季分布
在統計中,根據農歷歷法,一、二、三月為春季,四、五、六月為夏季,七、八、九月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為冬季,凡沒有具體月份或者季節的歸入不詳。若出現連續幾月的記載,每月分別各按一次計,例如,“康熙元年,商縣、洛南,二月中旬至九月中,無數日霽,禾稼無成,麥沾濘,十不中一”。統計結果見表2:
由表2可以明顯看出,清代陜南地區的水災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分別占52.76%和42.82%,其中又多集中在農歷五、六、七月之中。洪漲期最早是在夏季四月,最遲在仲秋九月,冬季則為低水位時期,幾無洪水發生。這一統計與自然科學工作者根據水文儀器對1934—1940年漢中盆地漢江洪漲季節的測量統計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據統計1934—1940年漢中盆地漢江的洪漲期起于五月,終于十月,以七、八兩月次數最多;就季節而言,夏季最多,達到十次,秋季五次,春季一次,最少。[63]因此可以說,根據文獻記載的統計分析,其可信度是很強的。
歷史時期分布是指水災在清代不同朝代的分布狀況。根據整個清代帝王統治年號分為十一個不同時期,各個時期水災的分布情況見表3:
根據表3水災發生最多的時期是嘉慶和光緒年間,均占22.04%。其次是道光時期,達到15.55%,以下依次是康熙、乾隆、同治、順治、宣統、咸豐和雍正時期。不過,由于這幾個時期是根據各個帝王統治時期劃分,所包含的時間段不一,分別為18年、61年、13年、60年、25年、30年、11年、13年、34年、3年,其可比性較低。因此計算出各個時期平均每年水災次數分別為2、1.07、0.39、0.68、4.48、2.63、0.64、3.07、3.29、3.67總平均為1.89次。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整個清代陜南地區水災的年均暴發趨勢,呈波浪狀分布,但總體有增多之態勢,嘉道和同光時期災害暴發頻繁,較其它時期更為集中,而嘉慶朝最多,平均每年達到4.48次,道光朝平均每年2.63次,同治平均每年3.07次,光緒平均每年3.29次。據研究乾嘉與同光時期皆為清代陜南地區兩次移民人遷時期,[64]這一時期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變化又處于“小冰期”的強冷期。很顯然,這一統計再次說明水災的暴發頻次與陜南地區的(如移民入遷)和自然(如氣候因素)的變遷有很強的相關性。
(3)各縣水災頻次分析
上面已經計算出整個陜南地區不同時期水災的年平均暴發次數,這對于說明清代該區域水災的歷時性與環境變遷趨勢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言,陜南的小區域特征明顯,漢水流域盆地、丘陵和低山區、高山區無論是氣候因素,還是地質地貌以及移民開發程度都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在考察災害的歷時性時同時又要兼顧其共時性,即區域分布特征,進行綜合分析。不過考慮到資料的記載多以縣為單位,同時與前面的統計統一,這里仍以縣為單位,統計分析清代各個時期陜南各縣平均每十年水災暴發頻次,見表4:
由表4可知,發生災害頻率較高的地區為安康、旬陽、略陽、沔縣、白河、紫陽、商縣、鎮安,這些州縣的海拔也相對較高,而城固、洋縣等海拔較低的河谷盆地則頻次較低。就時段看,各個縣在嘉慶和光緒這兩個時期變化最為明顯,水災暴發的頻次提高較快,是歷年平均頻次的幾倍,相對其它時期更為集中。這既與氣候波動一致,又與移民入遷的吻合。
總之,通過對整個清代陜南自然災害的統計分析可知:
其一,就空間分布而言,陜南生態環境變化的地域性明顯,小區域環境變遷有很大的
差異性,與氣候、地質地貌等自然條件的特質相一致,高海拔山地是陜南生態環境的嚴重變遷區域;
其二,就時間分布而言,與乾嘉和同光時期的兩次移民入遷一致,這兩個時期亦是環境的集中惡化期,爆發的頻次明顯多于其它時期。這進一步證明陜南生態環境變遷是自然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綜上所述,清代陜南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遷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不能僅僅停留于發生變遷這一表面認識。長期以來,人們往往籠統認為其發生嚴重惡化,雖有道理,但失之偏頗。事實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其變化或大或小、或主或從,不能不加區分地給予簡單概括。陜南生態環境變遷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統一體,受氣候、地質、地貌、人口等自然和社會因素影響,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表現出更多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充分地認識這一點不僅可以全面深刻地理解陜南生態環境變遷的特殊性,而且對于我們今天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亦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注釋:
[1]90年代以來,學術界圍繞環境變遷已有不少成果問世,具體可參閱:譚作剛:《清代陜南地區的移民、農業墾殖與環境的惡化》,《農史》1986年第4期;周云庵:《秦嶺森林的變遷及其反思》,《中國歷史地叢》1993年第1期;梁四寶:《清代秦巴地區的開發與環境惡化》,《晉陽學刊》1994年第5期;耿占軍:《清代陜西農業地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鄒逸麟:《明清流民與川陜鄂豫交界地區的環境》,《復旦學報》1998年第4期;葛慶華:《試論清初中期川陜交界地區的開發與環境問題》,《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張建民:《明清山區資源開發特點述論——以秦嶺一大巴山區為例》,《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陶衛寧:《歷史時期陜南漢江走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博士論文;田培棟:《明清時期陜西史》,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70~362頁;魯西奇:《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張建民:《明清秦巴山區生態環境變遷論略》,載李根蟠等編:《中國經濟史上的天人關系》,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張曉虹、滿志敏、葛全勝:《清代陜南土地利用變遷驅動力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4期。海外亦有相關成果問+。例如:Ts’ui-jungLiu(劉翠溶),TradeontheHanRiveranditsImpactonEconomicDevelepment1800—1911.HarvardUniversity,Disser-tation,1974;上田信:《中國生態結構與山區經濟——以秦嶺山區為例》,載溝口雄三編:《長期社會變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年;愛德華·B·費梅爾:《清代大巴山區山地開發研究》、《清代中國邊疆地區的人口與生態》,分載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1年第2期、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年,第387~433頁;鄭哲雄、張建民、李俊甲:《環境、移民與社會經濟——清代川、湖、陜交界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民間風俗之一》,《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清]卓秉恬:《川陜楚老林情形亟宜區處》,載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四《藝文下》,第17頁。
[3][清]畢沅:《興安升府疏》,載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四《藝文下》,第3~4頁。
[4]蕭正洪:《清代陜南的流民與人口地理分布的變遷》,《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
[5][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策略》,第21頁。
[6][清]盧坤:《秦疆治略·定遠廳》,道光年間刻本,第50頁。
[7][清]盧坤:《秦疆治略·鳳縣》,第55頁。
[8]道光《留壩廳志》卷四《土地志·風俗》,第5頁。
[9][清]盧坤:《秦疆治略·白河縣》,第64頁。
[10][清]盧坤:《秦疆治略·鎮安縣》,第43頁。
[11][清]盧坤:《秦疆治略·平利縣》,第62頁。
[12][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策略》,第20頁。
[13][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策略》,第19頁。
[14]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二十一《風俗》,嘉慶十九年刻本,第6頁。
[15][清]嚴如熤:《三省風土雜識》,第35頁。
[16]何慶云:《陜西實業考察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第45頁。
[17][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九《山貨》,第6頁。
[18][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九《山貨》,第5頁。
[19][20][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九《山貨》,第16頁。
[21]道光《紫陽縣志》卷一《地理》,引自張建民:《明清秦巴山區生態環境變遷論略》,載李根蟠等編:《中國經濟史上的天人關系》,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
[22][清]盧坤:《秦疆治略·漢陰廳》,第60頁。
[23][清]盧坤:《秦疆治略·商南縣》,第23頁。
[24][清]盧坤:《秦疆治略·風縣》,第55頁。
[25]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四《山川上》,第23頁。
[26][清]淡金籯:《寒蓬山記》,載道光《重修略陽縣志》卷四《藝文部·記》,光緒三十年重印本,第55頁。
[27]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四《山川上》,第1頁。
[28][清]葉世倬:《重修連亭記》,《留壩廳足征徵錄》卷一《文徵》,第18頁。
[29][清]俞逢辰:《禁伐紫柏樹木示》,《留壩廳足征徵錄》卷一《文徵》,第34頁。
[30][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策略》,第3頁。
[31][清]嚴如熤:《三省風土雜識》,第3頁。
[32][清]王志沂:《棧道山田》,《留壩廳足征徵錄》卷二《詩徵》,第33頁。
[33]相關研究可參閱陶喻之:《漢中歷代虎患鉤沉》,《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李健超:《秦嶺地區古代獸類與環境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4期。
[34][清]王穆:《射虎亭記》,載道光《西鄉縣志》,道光八年刻本,第35~36頁。
[35]乾隆《旬陽縣志·物產》,乾隆四十八年刻本,引自張建民:《明清秦巴山區生態環境變遷論略》。
[36]光緒《旬陽縣志》卷八《賦役·物產》,光緒二十八年刻本,第22頁。
[37]光緒《紫陽縣志·山川》,引自張建民:《明清秦巴山區生態環境變遷論略》。
[38]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七《城表·鄉村》,第11頁。
[39]道光《石泉縣志》卷二《田賦志·物產》,第21頁。
[40]光緒《鳳縣志》卷八《風俗志》,光緒十八年刻本,第1頁。
[41]光緒《鳳縣志》卷八《風俗志》,第10~11頁。
[42]乾隆《鎮安縣志》卷七《物產》,乾隆十八年抄本,第10頁。
[43]光緒《鎮安縣鄉土志》卷下《物產》,光緒三十四年刻本,第63頁。
[44]光緒《寧羌州鄉土志·歷史·戶口》,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第46~47頁。
[45]光緒《風縣志》卷一《地理·河》,光緒十八年刻本,第11頁。
[46]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載《竺可楨文集》,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477頁。
[47]關于清代陜南氣候變遷與環境演變的具體研究可參閱拙作:《清代陜南的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變遷之關系試探》,《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第2期。
[48]具體論述可參閱趙岡:《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120頁。
[49]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中國近五百年早澇分布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1年,第325~331頁。
[50]陜西氣象臺編:《陜西省自然災害史料(內部資料)》,1976年,第31~124頁。
[51]水利電力部水管司、司,水利水電科學院編:《清代長江流域西南國際河流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52]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3]關于陜南自然災害的統計,耿占軍曾把整個陜南作為一個區域進行過粗線條的分析(可參耿占軍:《清代陜西農業地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25~155頁)。事實上,陜南地區區域差別明顯。因此,我們的統計將具體到縣一級單位,希望給予更為細致的量化分析。
[54]尹國康:《漢江流域地貌結構與土地資源》,《地理科學》1993年第2期。
[55]秦大河主編:《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第二卷,丁一匯主編:《中國西部環境變化的預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45頁。
[56]相關論述主要參閱沈玉昌:《漢水河谷的地貌及其發育史》,《地報》1956年第4期;聶樹人編著前揭書,第14頁。
[57]陳自生、王成華、孔徑名:《中國滑坡災害及宏觀防御戰略》,載施雅風等主編:《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與災對策》,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第310頁。
[58][清]嚴如熤:《三省風土雜識》,關中叢書本第39頁。
[59][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策略》,第39頁。
[60][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策略》,第29頁。
[61]光緒《洵陽縣志》卷十四《雜記》,光緒二十八年刻本,第15~16頁。
[62]光緒《定遠廳志》卷二十四《五行志·祥異》,光緒五年刻本,第3頁。
[63]王德基、薛貽源:《漢中盆地地理考察報告·地形篇》,重慶,中國地理研究所1943,第54~55頁。
[64]鈔曉鴻:《晚清時期陜西移民入遷與土客融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
EcologicalEnvironmentChangesinSouthernShanxiinQingDynasty
(一)教師過分追求唯一、統一的問題討論答案新課程標準之所以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討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多元觀點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多元、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教師由于受傳統思維模式、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過程中過于強調問題答案的“唯一性”,習慣于討論后形成一個統一的答案。
(二)教師的討論式教學方法組織指導經驗不足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應用討論式方法開展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對一些較為簡單“問題”的討論能夠做到較好的組織和指導。但是當遇到一個較難“問題”時,如大的歷史性問題,教師就會在指導學生討論步驟、應用的討論方法、引導學生價值觀方面表現得難以把握,最終導致討論失敗,甚至中途放棄討論活動。
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討論式教學方法應用問題對策
(一)教師深刻理解討論式教學方法內涵既然稱之為“討論式教學方法”,就離不開“討論”,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個別學生、少數學生發表看法,或者引導學生發表某一看法,這些形式上看像是討論,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真正意義上的討論必須是大家的共同參與,發表的看法必須是發自學生內心的、真實的想法,并且討論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互動的,如小組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自由交流、對話。
(二)精心設計討論問題,科學組織討論討論式教學方法討論的是“問題”,討論能否成功“問題”的影響很大,要求教師設計、提出的論題應該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并且做到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社會,這樣的問題論題才是有意義的,不能隨便找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就讓學生討論。對于討論的組織,建議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首先讓小組成員內部之間進行討論,教師則對各小組的討論進行適應指導、幫助。最后由小組推選代表共享討論觀點,教師做總結發言。
(三)精心準備,引發學生問題多元觀點為了保證討論的成功,需要教師、學生進行充分的準備。教師事先查找相關問題資料,做到對問題的充分理解與認識,學生則要相對歷史問題、背景有所了解,這樣教師、學生對討論的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變成泛泛而談。討論過程中,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提煉與理解學生言語表達中的新觀點或者隱含的新觀點,及時引導、鼓勵學生表達新觀點,并對學生表達的新觀點在進行必要的值判斷后給予鼓勵或糾正,以及在不同小組、學生共享自己的觀點后,形成關于某一問題的多元看法,是應用討論式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豐富教師討論式教學方法指導經驗教師指導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前后銜接的作用,是保證討論最終成功的關鍵,要求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指導經驗、方法。如,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善于將討論引向深入。當學生覺得討論無法進行下去或者沒有什么意義、進展時,教師要能夠巧妙點撥打開“尷尬”。在指導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表達的不同觀點、看法應盡量啟發學生說出理由,不能因為觀點錯誤就否定學生觀點,或者輕易表明自己的看法,這樣做只能會“凝固”、扼殺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多元觀點的形成,也就失去了討論的價值。
在初中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的原因主要體現在:由于歷史所講述的是以往過去的事情,學生無法感受其當時的氛圍,更不能體會當時那些歷史人物的心情、感受。因而,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要提升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合理的、形象的、生動的歷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的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這一章節內容的時候,首先可讓學生觀看一些圖片,從圖片中了解一些有關吸食鴉片之后對身體、心靈等的創傷、摧殘等,接著再讓學生閱讀該章內容、材料,促使學生通過圖片認識并感受到當時鴉片走私對我們清政府的經濟、政治、文化、貿易、軍事等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然后,教師這對這些危害進行提問:假若你作為當時的林則徐,面對這樣的情況,你該怎么做呢?你會禁煙嗎?那么,又要如何進行禁煙運動呢?通過創設這樣的歷史教學情境,不僅能在短時間內將學生引入該章知識中去,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開拓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有助于教學目標與該章內容在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很輕松的就完成了。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偉大性,在無形之中就改變了學生對歷史的看法,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慢慢的喜歡上歷史。
還有另外一方面,大多數學生是站在歷史發展旁觀者的角度去學習、去感知的,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引導學生,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慢慢的走進歷史教學情境。例如讓學生找一些文字資料、講一些小故事、借助多媒體軟件播放有關的視頻資料、聽一些歷史歌曲等等,這些都會讓學生逐漸對歷史產生興趣,有助于他們由遠而近的感受、學習歷史知識。同時,這也為學生在以后的歷史學習中實施自主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結合身邊的歷史知識以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
首先,要將課堂教學知識與學生身邊已發生的歷史知識相結合,并且在課堂中或者是上課之前穿插一些同學們所感興趣的或者是急于知道的知識點:如中國姓氏的演變,回族的形成,中國服飾的演變過程等。第二,堂課中要結合本地區的有關知識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欲望;通過這些客觀的歷史不僅能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還能促使學生感受到:其實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例如:在教學有關新疆伊犁被收復的知識時,首先給出學生問題:伊犁是什么時期設立的?阿古柏是什么時候侵略新疆,且經過如何?,期間都有哪兩個國家支持阿古柏呢?清政府內部就邊疆問題發生了什么樣的爭論呢?左宗棠是以什么樣的決心的呢,其策略是什么呢?那么,我們清政府又是如何將伊犁收復的呢?又有何意義呢?針對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與本地區的歷史是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促使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中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正當同學們認真思考的時候,就是教師最佳的教學、引導時機。又如我們講到的宗教問題,將本地區的伊斯蘭教與一些迷信等進行聯系,并且還要對其中的有關風俗習慣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在生活就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歷史。第三,將時政熱點與該堂課的教學內容有機的聯系起來。因為如今的時政熱點中都蘊含著較為復雜的歷史因素,借助這些時政熱點,不僅能有效的教授歷史,還能幫助學生及時的理解時事政治、政策變動等,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點。例如:利比亞的戰爭,科索沃問題,環保問題,氣候問題,中國的三農問題等,
3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思維是從疑問和好奇開始的[1]。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依照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要求,始終抓住課本中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將現實生活有機的聯系起來,為同學們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同學們,你們若是生活在戰國時期,請問在農業生產方面,你們會使用何種工具呢?”在創設問題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歷史場景來提問,例如:“若是你們現在生活在宋朝時代,你會參加或者是欣賞什么樣的活動呢?”以上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就會為了要找出答案而認真的翻閱教材、工具書,或者是與周圍的同學進行討論、交流等。當同學們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或者是個人的思考、討論、探究之后,教師再對其進行點撥,不僅能有效的、準確的解決問題,還能培養并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一)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能夠適應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
結合當前我國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標準,可以發現其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設置層次更加多樣、類型更加豐富的歷史課程,而且還要積極地引用大量的鮮活、生動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引導學生以多樣式、多角度的方法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學習,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具時代性的科學的歷史觀,而史學理論和方法可以為其提供更加豐富的理論資料和史學范式,有利于歷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之更加適應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因此,在當今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當積極的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
(二)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是教師專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很多高中歷史教師主要的依照教材進行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知識的解說,很少有超出教材范圍外的知識拓展或者對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建設性的解說、評價,有很少部分教師認識到了教學中應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的意義并進行了實踐,然而應試教育及自身的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知識的限制,加上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學習的機會少,這不僅增加了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難度,而且阻礙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因此,正視自身理論知識的缺陷,積極學習先進的史學理論成果,拓展學術視野,提高歷史教學專業素質,已經成為教師專業不斷發展進步的迫切要求。
(三)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是當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歷史教學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完成對整體歷史事件和發展趨勢的初步的、基本的認識和掌握,有利于其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的培養,然而還沒有達到深入的、多角度的、辯證的認識歷史事實與當今時代、局部歷史事實與歷史進程、我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等種種的聯系和區別,再加上,高中學生處在快速成長的階段,對其科學合理的教學和引導對其全面發展意義重大。而運用史學理論成果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其對人文主義和精神的理解及認識,還可以培養其科學健康的價值觀,具體來說,將史學理論研究成果中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史觀運用于歷史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認知水平,幫助其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促進其開放意識的形成;將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成果運用教學中有利于在歷史學習中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因此,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
二、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創建良好的史學理論成果運用氛圍,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不斷的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等多種觀念和方法從多種角度找到正確的分析和思考角度,并用正確的歷史語言表達出來;應當不斷地打破傳統教學活動中單傳的依靠教材,過分側重于歷史事件的梳理,而應當積極地使用大量的歷史史實資料和豐富的史學理論成果,模擬或者想象相關的歷史場景,指導學生在原有所學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先關的歷史知識在新的史學理論角度或視角下進行創新的理解和闡述,進而將得到的新的啟發和結論有效的表達出來;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充實的歷史材料,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靈活的、深入的學習和探索,為其提供良好的史學理論成果的學習和運用環境,促進史學理論成果在教育過程中的推廣和應用。
(二)提高教師史學教養素質,促進其在教學過程中的融入
首先,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教師應當有意識的進行運用史學理論成果進行歷史實踐教學,通過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完成教學意識的不斷轉變和深化,更加注重史學理論成果的運用,一切的歷史教學活動應當以此為指導,在學生的歷史學習和自身的歷史教學及史學知識的完善等方面有意識的、主動的運用多種史觀來引導和學習,進而促進教學理念的成果轉變。其次,教師應當不斷地提高史學理論素養。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余應當加強對史學理論的研究與學習,及時的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和新成果,不斷地奠定自身的史學理論功底,豐富史學知識,并不斷地結合新課改要求和先進的史學理論成果從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各個歷史知識,深入對其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新的論述和結論,避免在教學中出現照本宣科,提高歷史教學的備課質量,并在教學中結合當今社會現狀來思考和感悟歷史,這樣就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質量,只有教師史學知識和素養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完善才能在具體教學中正確的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升。再次,教師應當深入的研究并吃透教材內容。當前我國各個地區使用的歷史教學教材并不統一,這就要求教師深入分析并把握各教材的側重點,合理的整合教材不同板塊及其之間聯系,不斷地提升已有理論,結合史學理論成果和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及興趣,科學合理的選擇適當的教材內容,及時的補充教材中沒有而學生又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并適量的刪減教材中不必要的內容和知識,探索學科規律,逐步的實現教學中對教材的過分依賴。最后,教師應當建立新型教學評價模式。根據新課改對學生評價的全面、多元和發展的原則不斷的更新各種學生評價的方法和模式,打破傳統的百分制評分模式,指引學生綜合利用多種史學觀念和理論來表達和闡述自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旨在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史學理論知識的運用。
三、結語
教師應依照歷史課程規范展開課堂教學設計。歷史課程所提倡的新理念能夠有效開展我們的教學任務,因而,在實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根據新課程規范中的新概念與新導向,從多方面計劃,包括價值觀、過程與方式、能力與學識等方面。所展開的一切設計應在依照歷史教材的基礎上,因為歷史課本是按要求編寫的,而歷史課程宗旨是由每一堂課程的實際內容來體現的。因而只有依照教科書分化教學環節,才能擬定出適合當前教學課程的目標要求,這也是教師實行教學設計所能獲得優良效果的保障。當然,教師單方面地設計教學方案是不可取,還應圍繞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重心,教學是雙向任務,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教學設計還得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有所改善,初中生的身心發展不夠成熟,自尊與獨立性在逐步增加,思維方式與求知欲都在轉變,教師更要因材施教。教學方案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案設計又劃分為五個方面,包含教學次序安排、教學程序計劃、教學方式分類、教學形式確定及教學媒體的應用等。實際改善“怎樣教”“怎樣學”的問題。只有采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案,才能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初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
我針對七年級歷史下冊中《貞觀之治》這節內容所展開的教學目標設計內容為例,實踐分析教學設計方案作用效果。這節內容主要介紹了隋唐時期的概況,這是我國封建時期的繁榮昌盛期。通過了解這段歷史,來增加學生的民族榮譽感,激起青年的愛國情操。本節具體講解的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發展。圍繞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等來展開學習,這三個問題都是遵循時間發展先后排列的,且前后銜接鋪墊,逐一遞進唐朝發展史進程。而后兩個方面更牽涉了我國歷史上的兩個重大名人,因而要求學生客觀評判歷史名人也是本節內容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與教學目標。就此展開的課程實踐設計,包含知識和能力所要達到的目標:經過本課內容的學習,掌握唐朝的成立、發展歷程及名人軼事等實例,深化對唐太宗及武則天的認識。針對這項重要內容,教師需要協助學生分析貞觀之治的起因、發展過程、表現形式及產生影響,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史實的研究方式。而學生也會對這兩大歷史人較感興趣,想多了解他們的事例,由此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訴相關事件。我設計了本節的過程與方案策略,通過展開討論活動“貞觀之治成因”來引導學生合理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采取學生講述及多媒體放映的方式,展開對兩位人物的簡易測評,初步建立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客觀分析歷史人物。再依據學生自身情況的差別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為正確認識杰出人物對我國發展的重大影響,我也設計了本節的情感價值認識導向,學生由學習了唐展史,了解到唐太宗、武則天的杰出政治家身份,由此領悟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總結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后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1.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歷史科學的尊重之心和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以辯證、科學的視角去正確看待歷史。初中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互動性教學中,將有自由的時間和充足的機會去積極思考、辨析歷史事件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并能夠聽取其他同學的想法,借鑒和學習接受他人的正確觀點和積極想法,從不同的視角多層次、多方面地深入分析和重新填補、構建自身的歷史知識體系。
2.初中歷史的互動性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而教師也不會失去對課堂教學進行的控制和總體把握,通過及時、良好有效的引導點撥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相互促進的教學相長的關系。學生在對話和討論的過程中,將歷史學習中遇到困難和產生的獨到意見都提來出交流或者彼此分享,而當學生之間不能夠溝通解決的時候,教師及時加入學生的互動引導點撥,以設計問題或者提出暗示性指導的形式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二、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方案設計的策略
初中歷史的互動性教學方案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學方案應該涵蓋豐富的歷史資料和歷史信息。教師需要以教材為依據,圍繞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準制訂出明確科學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通過設計一系列的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實現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接受和學習。因此在設計互動式教學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對引用的歷史資料和介紹的歷史信息做出篩選和調整,避免讓課堂教學活動偏離成以不具有實際教學意義的故事為主,而有效地使用一些涵蓋著豐富知識內容的歷史資料將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教學設計中應當穿插展示蘊藏歷史知識點的圖像或者影像資料,激發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考能力、歷史分析能力、歷史比較能力和歷史歸納總結能力。歷史圖像和圖片或者真實質樸,或者鮮活絢麗,向學生還原出一幅幅信息豐富的歷史畫面和歷史場景,學生在觀看圖像和影片資料的過程中自然地認識并學習到歷史知識內容,尋找并整理隱藏在其中的歷史信息,思考歷史現象背后產生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提高了學生的歷史分析和歸納能力。
3.在教學設計中應當靈活并善于運用手邊的現代科技工具。現代科技教育教學輔助工具的有效運用可以增強歷史教師與初中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將歷史資料內容配以合適的背景音樂或者旁白,這樣既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愿望,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三、結語
筆者打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必修二最后一個專題的內容為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看到這個題目,直覺告訴我們要用全球史觀來引導這整個專題的教學,因為經濟全球化的標題中直觀明確的提到了“全球化”,或許這毋庸置疑;但是冷靜下來思考一下,難道就只可以用這一種史觀來分析經濟全球化嗎?只用一種史觀是否全面?用其他幾種史觀來闡釋是生搬硬套還是別有驚喜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探討一下經濟全球化這一專題中多元史觀的綜合運用。
1.全球史觀。
首先讓我們先用看起來最穩妥的全球史觀來分析這一專題。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中的第八單元是“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其中明確指出:“人類歷史經歷了一個從分散的、局部的向整體的、全球化發展的過程;工業革命后逐漸形成的世界市場把世界各地緊密地聯系起來,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岳麓出版社必修二第五單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確寫到:“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體,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世界上各個民族處在封閉狀態下獨自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啟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工業革命產生的強大推動力逐漸是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二戰以來,全球化的發展明顯加快。”這些內容清晰地歸納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脈絡,完整地展現了人類歷史從分散到逐步走向整體的歷史進程,體現了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而這些句子正是出現在本單元的單元導語中,在此理念指導下的教學理所當然應該接受全球史觀的感染。對運用全球史觀來分析經濟全球化的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岳麓書社為例,在本單元的解析與探究中這樣寫道:“材料二:美國克林頓政府的一位官員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個美國人向通用汽車公司的龐蒂亞克購買了1輛勒曼茲車,他在無意間促成了一系列國際交易:在他付給通用汽車公司的1萬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給了韓國,作為例行勞動和裝配工作的報酬;1850美元付給日本,用于購買先進的部件(發動機、驅動橋和電子設備);700美元付給聯邦德國,作為車的款式與設計工程的費用;400美金付給中國臺灣、新加坡和日本,用以購買小零件;250美元付給英國,作為廣告及營銷服務的費用……結合上述材料,想一想,現代社會的世界貿易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個解析與探究明顯考察的是運用全球史觀來分析經濟全球化,同以往我們用波音飛機的零件來自世界各國,各國在世界市場上走向合作共榮一樣,這則材料展現的都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由封閉走向合作共榮,世界日漸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在世界市場上的表現。可以說用全球史觀的角度來看待經濟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主導史觀。
2.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史觀主要從“現代化”這個層面切入,闡釋人類文明從農業到工業文明演進的歷程。因此,現代化史觀適宜于整合世界近現代史內容,而經濟全球化剛好是這一階段的內容。縱觀世界現代化歷程,現代化的層面分為:政治、經濟和思想。詳細說來,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和理性化。這三者相互影響和促進。結合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經濟全球化得益于經濟現代化、市場化的發展,因為世界市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平臺,封閉的市場經濟只會阻礙近代化的進程,各國開放的心態和政策使世界各國共同謀求經濟利益和全球市場,從而實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繁榮。而經濟上的現代化為各國政治的進一步民主化、法制化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推動了人民思想文化的轉變和進步,三者相輔相成都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推動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讓我們把整個世界的現代化歷程劃分階段,根據其階段性特征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啟動階段、在西方國家的深入發展階段和全球擴張階段。經濟全球化屬于最后一個階段,是在二戰后,現代化浪潮沖向全世界的表現之一,因此用該史觀來分析本現象也是行得通的。
3.文明史觀。
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大致被我們分為三類。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文明發展,同樣高中歷史教科書也將人類的文明史作為授課內容和準備向學生傳遞的理念,因此每個文明史的教材模塊中都通過編排一定的專題來展現該文明領域發展的歷史進程。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和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階段,我們知道文明史觀注重不同文明類型之間的交流、影響和融合。而經濟全球化開拓的世界市場讓世界各國在實現經濟合作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和融合,現在大部分中國人都對美國文化稍有了解,肯德基、麥當勞的快餐文化、生活大爆炸、老友記的美劇文化、美國憲法的自由民主等文明在中國傳播,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熱潮,孔子學院的建設,普通話和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享受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便利和成果,世界各種類型的文化正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可以說從文明史觀的角度來分析恰到好處。
4.生態史觀。
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的影響我們已經如同呼吸一樣越來越真切感受到了,近期央視記者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以為母親的身份講解了霧霾和環境污染給們帶來的威脅和弊端,生態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將本國的污染落后企業轉移到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以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說,透過生態史觀看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中孕育著深刻的危機,人類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中深諳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也曾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遭受滅頂之災,如今生態史觀已日漸成為一門“顯學”受到社會的關注,因此在高中教學中對高中生傳輸生態史觀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事情。高中生們是祖國的未來,樹立環保的生態意識,有利于在生活中貫徹生態環保理念,從而對未來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注入希望,因此用生態史觀引導同學們分析經濟全球化是時代和現實的必然要求。
5.社會史觀。
社會史觀關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經濟全球化同樣可以以社會史觀的視角來分析,說實話經濟全球化并非距離我們很遠,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岳麓書社這樣寫道:“被‘拉近’的距離,在封閉的唐朝時期,玄奘為了西行取經,往返于長安和天竺之間用了十幾年,吃盡了苦頭,然而在今天我們從北京坐飛機去印度,只需要幾個小時;而如果利用電話或互聯網,就可以和身在印度的朋友及時聯系了。”這些都得益于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再比如,以前只有外國才有的水果和食品,現在在我國市場上隨處可見,電子產品蘋果iPhone在美國和中國都有銷售,出國旅游對中國人來說也不是新鮮事了,觀察身邊的快餐店肯德基和麥當勞、服裝品牌店阿迪達斯、喝的飲料可口可樂、外資企業等都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變化,因此用社會史觀來分析經濟全球化是最能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的一種切入方法。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