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華語大專辯論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辯論的前世今生
蘇格拉底
史上最出名的擅長辯論的人,恐怕就是蘇格拉底了吧!這位古希臘三賢之一,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師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將真理愈辯愈明。他每天走在街上見到人就和人家辯論,搞得大家都聞蘇格拉底色變,遠遠見到他便趕緊躲開。
蘇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任務就是整天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什么是虔誠?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氣?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識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關于統治你學會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你怎樣征服自己的無知?等等。
貫穿這些討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在這些對于人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其實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蘇格拉底被后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我們從他的這些辯論的經歷也可以看出,他奠定了西方哲學中大家對廣泛流傳的這些概念和人們行為的一個認知,告訴人們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人們崇尚的東西,人們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何意義。這,也是辯論的意義吧!
中國古代的辯論
在中國,辯論的歷史可謂久矣。戰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們所做的,就類似于辯論,都是說服人的藝術。蘇秦合縱,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對抗秦國,配六國相印,說明了他口才的強大。張儀連橫,以三寸不爛之舌將六國各個擊破,將楚懷王玩得團團轉,最后客死秦國。縱橫家的手段,無非曉以利害,將事情層層剖解,將利弊展開,讓國君選擇有利的一面。
戰國時代諸國爭雄,百家爭鳴,各個領域皆有開創性的人物,他們的各種學說紛呈,提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導致各流派之間的辯論。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的空前活躍,必然引起思想界的激烈沖突。如墨子、孟子、莊子、荀子等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才學和雄辯演講能力,進可以得卿相,退可以著書立說,成為當時學術界、政治界最活躍的人物。其中孟子是當時著名的雄辯大師。他好辯又善辯,有很高的論辯技巧。能根據不同對象,掌握對方心理,善設機巧,層層緊逼,步步追問,表現出強有力的氣勢和嚴密的邏輯力量。孟子的論辯簡練、明快而又有極強的說服力,可稱得上是雄辯。孟子的雄辯一是得力于嚴密的邏輯力量,二是得力于磅礴的氣勢。還有趙國平原君門客公孫龍作為戰國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因其“白馬非馬”論,使得公孫龍以詭辯著稱。
獅城舌戰
上述是歷史上關于辯論的記載。而離我們較近的真實可觀的并造成較大影響的,無疑是1993年的獅城舌戰。1993年,在之前三屆亞洲大專辯論賽的基礎上,新加坡廣播局擴大了參賽范圍,舉辦了首屆國際大專中文辯論賽,代表中國大陸參賽的是復旦大學辯論隊(一辯姜豐、二辯嚴嘉、三辯季翔、四辯蔣昌建)。復旦大學辯論隊舌戰獅城,力挫群雄。決賽辯題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復旦大學為反方,沉著應戰,在立論中從事實與價值兩個層面分別闡述辯題,即在事實層面肯定人性本惡的同時,在價值層面積極強調教化對轉變人性的巨大作用。決賽中,復旦大學發揮出色,最終以五比零的絕對優勢戰勝了臺灣大學。點評嘉賓杜維明給予了復旦大學辯論隊極高的評價。而復旦四辯蔣昌建在結辯陳詞最后的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尋找光明”也成為了華語辯壇不朽的經典。
1993年的這場辯論賽,可謂是一場經典賽,社會反響極為熱烈,許多人都為之振奮。賽后不久,央視就播出了國辯全部7場賽事的實況錄像。隨后,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獅城舌戰: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紀實與評析》一書,被譽為“辯論圣經”。
后來,央視的《12演播室》節目將幾位辯手請到演播室,與觀眾見面,一夜之間他們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8年后,身為武漢大學辯論隊主力的周玄毅,就是那場國辯最忠實的聽眾之一。在他看來,1993年的國辯真是開了眼界。“在公開平臺上針鋒相對的大學生展開辯論,成了一件開天辟地的新鮮事。大多數國人從來不知道,人居然還能這么說話。”中國大學生在國際舞臺上灑脫的表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國人“訥言敏行”的傳統印象,展現出了大國國民不凡的形象,那次辯論賽在當時,被看作是社會開放的縮影。
至此,一股辯論熱潮在全國掀起,辯論成了上世紀90年代高校的“流行文化”,班級之間、系科之間、社團之間紛紛舉行辯論會,參與辯論或者去聽辯論成為了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國辯”已遠離大眾的視線和媒體的焦點,主要是因為社會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同時,在應試教育的逼迫下,辯論與演講也漸漸淡出中學校園。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好事,說明辯論回歸到了常態。
一、高職高專口語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許多院校開設了《口才與演講》、《職場溝通》等口語課程。遺憾的是許多人對口語課程的重要性認識并不到位,對這門課程的性質、任務、特點及教學規律的探索更是不夠。概括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其一,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主要表現為多數院校將其設為“選修課”,根本沒有建立起真正獨立的口語課程教學。其二,課程定位不夠準確。教學隨意性、盲目性很大,沒有真正納入學校素質教育、文化教育體系中。其三,缺少必需的教研支撐,教學觀念、方法陳舊,教學多半流于形式。授課教師無較好的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其四,課程安排不合理,周教學時數僅兩課時,很難突出教學實踐性環節。
基于此,我們認為口語這門課程教學實施應更新教學觀念、調整現有教學方案、以學生主體性進行教學,并將多種實踐教學手段相結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訓環境,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可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二、更新教學觀念、調整教學方案,實現教學民主
(一)更新教學觀念,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好一門課程的良好開端和動力,是激活學生主體意識和發揮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是教學實施成功的首因。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善于運用情感、興趣等因素,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練習口語的興趣,為創設輕松教學環境提供前提,培養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學生有了參與興趣和熱情,才會以最佳精神狀態自覺參與口語交流,不斷提高口語訓練的主動性。
(二)調整教學方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首先,科學調整理論課與實訓課的學時比例,由原來講多、練少改革為講、練對半;其次,教學方法更靈活多樣,如在講授法、啟發法、演示法等基礎上,適時采用經典范例賞析法、課堂討論法和情景模擬法。
(三)實現教學民主,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生的伙伴、搭檔。只有在教學活動中用“教”吸引“學”,以“學”促進“教”,才能達到促進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運用平等親切、幽默風趣的語言。建立一種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同時,教師要善于處理好教學內容與進程,盡量將課堂設計得生動、形象。以訓練為主,精講多練,側重于口語技能訓練;在訓練方式上,設計多種不同層次、生動活潑的訓練方式,通過模擬場景、角色扮演、上臺演說等形式為學生創造多種表現機會。
三、將多種教學實踐內容及手段相結合
(一)將多種教學實踐內容相結合。
綜合素質即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核心是表達溝通能力。學生終將走出校園,如今許多高職畢業生雖然學習成績優良,但在求職面試的第一關就被淘汰出局,其中口才不盡如人意便是出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求學校在課程設置中將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學專業相結合。在通用口才訓練的基礎上加強專業口才培養,突出專業特色,比如,旅游酒店管理專業應開設導游口才學,營銷專業應開設銷售口才學等。
(二)將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
在教學手段上,可將隨堂練習與單元實訓、綜合實訓相結合;其次,實際訓練與觀摩賞析相結合可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許多相關經典錄音、錄像資料,如歷屆國際大專(華語)辯論賽、拜訪與接待實操等。因此,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的口才訓練才最為有效;最后,將課程學習、舉辦演講競賽和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培訓相結合。
四、善用激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