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藏戲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學參考數據庫;機構典藏庫;機構倉儲;機構知識庫;機構庫;原創性
〔中圖分類號〕G25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9-0066-03
作為高等學校信息中心的圖書館如何整合各類教學參考資料資源,更好地提高教學參考資料資源的利用率,建立完整的網上教學參考資源信息服務體系,為教學提供有力的保證是當前面臨的一項課題。
目前,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教學參考資源數據庫是高校教學參考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簡稱CALIS教參系統),是由多校聯盟構建的,以各高校教學信息以及經過教師精選的教學參考書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參考系統[1]。
教學參考資源按照流通渠道的不同可分為以下2種:
(1)普通教學參考資料(Regular Reserves)。由授課教師提供的與教學相關的重要的圖書、期刊文章、往年試卷、幻燈片、磁帶、錄像帶、VCD/DVD、軟件(配書)等通過正式的公開渠道發行的資料。
(2)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料。是教師經過多年教學活動的積累,提出的新的教學研究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范式、新的教學概念、范疇、體系、命題和觀點;形成的新的教學方式或學生學習方式。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教學經驗介紹、筆記、手稿、課件等通過非正式的渠道進行流通的資料。
針對第一種類型的教學參考資料內容建設,可以采取根據教師的推薦購買圖書、期刊、各種教學參考數據庫的方式進行。而對于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料,由于其一般是不公開出版發行的;流通渠道特殊,大多數也僅僅是在本校、本專業內進行流通,有的僅局限于本教研室內部交流,或只傳發給與本教學有關的部門及個人;制作份數少,出版、發行也無固定的渠道等原因,所以收集、整理非常困難,不論是通過聯盟建立的教學參考數據庫和各種商業教學參考數據庫對這一類型的資料的收錄都是非常欠缺的。
教學參考資源的原創性不僅指內容是作者首創,具有新穎性和獨特性,而且指整個信息生產的過程是基于教學活動環境中的,即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內容新穎、具有獨特個性的信息資源。
教學參考資料的原創性表現為資源直接產生于教學活動中,具有原生態性。直接產生于教學活動中是指原生教學參考信息直接在教學活動中創作、生產,在其之前沒有任何的復制品,其生產、、流通、保存都在教學環節中,并且沒有復制品。其內容符合本校辦學定位、學生受教育程度、學科設置等。
基于“機構典藏”的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源是通過學科館員有意識的思維活動,把客觀存在的離散的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源經過一定的積累、分析、比較、判斷、歸納和重組,經過數字化處理,創造出的符合本校教學定位和學生特點的知識。
1 基于“機構典藏”的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料的內容建設優勢分析
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的智力內容復雜、信息量大、形式多樣、往往是通過正規交流渠道無法得到的文獻資料。相對于教學參考數據庫對教學參考資料的收錄,基于“機構典藏”的教學參考資料系統偏重于具有本校特色的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料的收錄,存儲了機構內涉及教學活動的教師和學生的智力成果,它可以是教學研究資料、記錄和反映課程歷史沿革的文件,也可以是教師的教學課件與電子教案、課程進度安排和重要圖片資料等各種資源類型。如表1所示。這是教學參考數據庫通過傳統收錄途徑所不能夠達到的。
1.1 教學活動過程方面
目前的教學參考數據庫是將各校的教學信息以及經過教師精選的教學參考書數字化,不能夠跟蹤教學活動,對于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原創性智力成果,如教師的電子手稿、課件,學生對課程的意見等未通過公開渠道進行交流的成果,就無法進行收錄[3]。
教學參考數據庫對教學參考資料的收錄從內容層面上分只能夠作到對高校教學信息以及經過教師精選的公開出版的教學參考書的收錄,收錄的資源類型、學科門類都是有選擇性的,而對于教學中間環節所產生的智力成果的收錄能夠做到的典藏深度非常有限,其對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料的收錄從數量上和質量上來說遠遠不及機構典藏庫的優勢。
1.2 充分利用“機構典藏”平臺進行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料內容的管理 機構典藏庫是以“機構”為主體而搭建的學術交流平臺,用戶是機構范圍內的所有成員和給定了使用權限的合作單位使用用戶,免費存儲下載,不以營利為目的,采用自存儲的模式進行內容管理的,機構內教師和根據權限上傳和下載資料,這對于教學參考資料中原創性資料的的內容建設非常重要,是教學參考數據庫通過傳統收錄途徑根本不能夠達到的[2]。
機構典藏通過建立一個用戶資源、圖書館資源、學科館員共同參與的開放的教學參考資源內容建設網絡平臺為用戶提供深層次的知識服務。如圖1所示。
圖1 機構典藏教學參考資源信息服務平臺
現有的教學參考資料數據庫沒有給用戶提供一個性化的自主服務平臺。用戶無法進行自主地收藏、標引、編輯、推薦、等活動,這極大的影響了原創性教學參考資源的內容建設。
一、借互文破疑難
教學應指導、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引領學生向縱深發展。在《和田的維吾爾》的教學中,學生自學課文后,提出了如下問題:1、為什么寫和田的維吾爾?2、“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可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并不能感受到維吾爾人生活的苦,這是為什么?
據此,我們引進了大量與和田有關的材料,讓學生多角度了解和田維吾爾,對課文文本做出客觀正確的解讀。首先出示和田地圖和相關介紹文字、圖片資料,學生通過對圖片和文字的閱讀,了解到和田維吾爾人常年生活在干旱、沙塵暴肆掠的環境中,跟我們相比,生活是苦的。
然后引進肖復興《胡楊樹》的一段文字:“每一棵樹的樹皮都皴裂著粗粗大大的口子……如同漂洋過海探險歸來的航船,桅桿和風帆上掛滿千瘡百孔……每一棵樹的樹干都扭曲著,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開強勁的弓弩……每一棵的樹枝都旋風般直指天空,如同噴吐出的蛇信,搖曳升騰的綠色火焰?!睆闹懈惺艿剑诤吞?,樹木存活是極其艱難的,從側面襯托出人生活的艱辛。
在此基礎上再引進視頻《胡楊女人》,通過視頻,學生再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田維吾爾人的苦和他們苦中作樂的精神,并把之前對和田維吾爾人那種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間接、平面、感性的理解轉化直接、立體、理性的理解。農諺“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就是對和田維吾爾人艱苦生活的最好寫照,通過這句農諺,學生對男人常年戴花帽、女人裹紗巾也就不再奇怪,因為這是他們的“防塵裝”,也就成了維吾爾人的習俗。當學生再讀課文對自己此前的疑惑――作者為什么“不由得驚奇進而肅然起敬”,“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和為什么寫和田的維吾爾?就不言而喻了。
二、引互文學表達
語文學習要側重文章“表達”的探究,抓住文本中有特點的語言現象,體會作者譴詞造句、謀篇布局、選材用材的良苦用心,從反三歸一中習得語言的表達規律,在舉一反三中提高表達技能。《和田維吾爾》在表達上生動形象,語言生動準確,感情充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并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是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之一。
1、修辭之美
“那是個停電的晚上,沙塵暴鋪天蓋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我縮在被窩里驚恐地豎耳聽著。忽聞一陣馬車飛奔、銅鈴丁冬,車上一個漢子撕扯著沙啞的嗓子在迎風引吭……”這句話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及環境描寫,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和田惡劣的自然環境,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并用“我縮在被窩里驚恐地豎耳聽著”的神態、動作描寫,與下文維吾爾漢子在沙塵暴中駕車飛奔迎風引吭的形象進行對比,凸現維吾爾人的性格特征。為了讓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比、反襯修辭手法的妙處,引進《窮人》――“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中安靜地睡著?!碑攲W生了解了這一表達現象后就能舉出許多相關的例子,如《頂碗少年》用觀眾的緊張不安反襯少年的沉著、堅毅,《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2、標點符號之妙
“誰能想象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作者用兩個感嘆的句式來表達和田維吾爾熱愛土地的程度,也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敬佩和驚嘆。引進互文“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連用三個反問句先聲奪人,強調藏戲的特點。
3、虛實結合,相映成趣。
“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里,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梁頂、墻壁的掛毯上?!边@個句子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贊美維吾爾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依然愛花、愛美的天性。沙土里種著花(實寫),門框邊、屋梁頂雕刻著花(虛寫),墻壁的掛毯上繡著花(虛寫),有維吾爾人的地方,就有盛開的花。引入互文“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叮婚]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薄皠ν夂鰝魇账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實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虛寫)”
三、依托互文豐滿主題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讀懂了會讓人覺得如飲甘泉瓊漿,受到陶冶感染;同時也給人啟示,明白事理,提高認識?;ノ囊x能豐滿原文本主題,并發酵增值?!逗吞锏木S吾爾》旨在讓學生感受和田維吾爾人苦中作樂的精神,學生在觀看完電視劇《胡楊女人》后對“和田維吾爾人苦中作樂”主題給予重塑――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自己。這是他們緊扣當下環境,賦予它時代的特征,這不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互文教學是對新課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最好詮釋,有利于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確保小學階段閱讀達400萬字的下限。不同的文本引入互文的切入點和內容不盡相同,但必須因人而異,因學情而定。一切教學活動只有立足于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方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