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民生產總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投資 國民生產總值 線性回歸 模型檢驗 結果分析
一、案例數據
二、建立模型
利用Eviews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和描述,由Y和X1、X2、X3的散點圖可知基本為線性關系,因此可建立線性回歸模型
三、估計模型
利用Eviews軟件做OLS估計,輸出結果如下圖所示:
四、多重共線性檢驗
由于X1系數為負,不符合經濟規律。而且R2 很大,可是每個t檢驗的統計值都很小,因此可認為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可以用Frish法進行修正。
(1)對Y分別關于X1、X2和X3作最小二成回歸,可得如下結果。Y對于X1的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分別為0.904和0.899;Y對于X2的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分別為0.93和0.927;Y對于X3的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分別為0.911和0.906。因而由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可知,X2更新改造投資是最重要的解釋變量。其次才是其它投資和基本建設投資。
(2)選定第二個回歸方程為基本回歸方程。分別加入X1和X3。
首先加入X3,在加入X3之后,觀察輸出結果可知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變化不大,可是解釋變量t統計量的值卻變小了,所以模型之中沒有必要保留X3。加入X1之后,由輸出結果也可以得出,加入X1之后,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變化不大,可是解釋變量t統計量的值卻變小了,所以模型之中也沒有必要保留X1。僅僅需要保留X2。
經過多重共線性的檢驗和消除多重共線性之后,我們可以在模型中去掉X1和X3。因而可以建立Y和X2之間的關系。Y和X2之間的關系如下:
Y=1448.03+13.75X2
(4.00) (15.52)
R2 =0.95 DW=0.54
五、異方差檢驗
對Y關于X2建立的線性模型做White檢驗,通過輸出結果可知:Obs*R-squared的統計值為2.978,比臨界值要小。可以通過White檢驗。因此模型之中不存在異方差。
六、自相關檢驗
由回歸方程可知,方程DW統計量為0.54,則模型存在自相關。需要消除自相關。參差相關圖和偏相關圖如下。
相關圖十一個衰減的過程。偏相關圖在k=1有峰值,在k=2處可能也是峰值。因而可以建立Y關于X2 AR(1) AR(2)的回歸方程。但是通過由輸出結果可知,AR(2)并沒有顯著性。則應該把AR(2)在模型中刪除。可得到新的輸出結果如下:
DW值為1.27,可以通過DW檢驗,則模型中的自相關消除。
七、結果分析
由最后的輸出結果可知,R-squared=0.992Adjusted R-squared=0.991。因此,樣本回歸方程對樣本的擬合優度很高,較好的擬合了樣本觀測值。X2的t統計量4.67和AR(1)的t統計量14.21可以通過顯著性檢驗。并且F-statistic= 991.6也使模型必然可以通過F檢驗。
八、經濟意義
一、建立模型
建立VAE模型,采用ADF單位根檢驗來建立模型,建立的模型包括國民生產總值(GDP)和農業基礎設施存量(I)。
二、單位根檢驗
采用ADF檢驗法進行單位根檢驗,對國民生產總值取自然對數,得到LnGDP的時間序列數據,對農業基礎設施存量取自然對數,得到LnI的時間序列數據。檢驗結果見表1。
通過表1的檢驗結果可以發現,LnGDP和LnI都是一階單整的時間序列變量,這兩個變量都具有一階單整性。檢驗結果表明,VAE模型可以采用LnI和LnGDP的一階差分序列DLnI和DLnGDP來建立。
三、方差分解
對國民生產總之增長率以及農業基礎設施存量增長率的預測誤差進行方差分解見表2。
通過表2可以發現,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沖擊的貢獻率每年都在65%以上,農業基礎設施存量增長率沖擊的貢獻率增長顯著,每年都增長好幾個百分點,而且越來越快,到第10年已經達到33.7%。農業基礎設施存量自身沖擊的貢獻率一直在45%以上,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沖擊的貢獻率始終在47%水平上,這表明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受到農業基礎設施存量的極大影響;而農業基礎設施存量也受到國民生產總值的很大影響。
以上研究表明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增長率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在這方面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在農業上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四、采用空間數據進行分析
對農業經濟的增長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以下通過空間數據來分析農業經濟增長,空間數據來分析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研究方式。我們將空間鄰接或空間鄰近的區域單元的相關程度用Moran來表示,計算出Moran指數值。
Moran指數值的范圍一般大于負1,小于1,如果Moran指數值為正數,表示空間自相關的存在為正,如果Moran指數值為負數,表示空間自相關的存在為負,如果Moran指數值為接近0,表示空間自相關不存在。Moran指數值還可以采用硬外一種方法來計算,即通過統計量來計算,我們將統計量用字母Z來表示。同樣,如果Z的值為正數,表示空間自相關為正,如果Z的值為負數,表示空間自相關為負,如果Z的值接近0,表示空間自相關不存在,證明觀測值是隨機在空間分布上排列的。
通過表3可以發現,空間自相關的存在為正,說明2001~2010年的農業生產率的生產技術在向外擴散,各個省之間的農業生產率之間相互影響,存在著全局的空間依賴性。
五、空間面板SAR和VAE模型檢驗
將空間面板自回歸模型用SAR來表示,SAR可以表示為:
1.1國民經濟核算的含義
國民經濟核算是運用統計指標及其體系,對一定范圍和一定時間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與利用所進行的計量;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所進行的計量;對經濟運行中形成的總量、速度、比例、效益所進行的計量等。廣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包括統計核算、會計核算、業務核算,它們相輔相成。分工協作,有機地組成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狹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僅指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核算。
國民經濟核算的目的是為經濟行為監測、經濟分析、國際比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服務。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是試圖通過系統地規范概念、分類、核算原則、表現方式及邏輯關系,更好地實現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統計描述。
1.2國民經濟核算的功能
作為國民經濟統計方法,國民經濟核算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和微觀經濟決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國民經濟核算能夠有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國民經濟核算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算原則和方法把描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有機地組織起來,采用大量信息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計劃、決策的確定和執行起著重要的咨詢、服務與監督作用。其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關于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系統數據,是制定宏觀經濟管理所需規劃、計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所提供的有關生產、收入分配、消費、投資等方面的基礎數據,為宏觀經濟管理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以及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再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微觀決策的重要依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和個人對生產、消費和投資決策的需求增強,國民經濟核算部門能否提供準確和豐富的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直接影響到決策的科學性。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經濟統計的基本概念、基本分類和指標設置提出統一要求,國民經濟核算使得這些經濟統計在滿足其要求的同時,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銜接,使整個經濟統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
論文關鍵詞: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引進來,走出去,均衡發展
從歷史沿革來看,越來越多的國家用GDP代替GNP作為國民收入核算的新標準,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各國經濟增長呈現GDP與GNP差距擴大的趨勢,把GDP與GNP的關系作為切入點,分析二者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在利用外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尋求“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均衡發展,這是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能力的重要體現。
一、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投入的生產資源所產出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的一個數量指標。國際通行的統計方式有兩種——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是以一國領土為標準,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境內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的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則是以一國國民為標準,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國民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的總值。二者的關系等式為:
其中,NFP代表本國國民在外國境內的收入減去外國國民在本國境內的收入,即本國從外國取得的凈收入,這些收入是由生產要素資本與勞動的國際間流動引起的,故稱為凈要素收入,具體包括付給工人的凈報酬、凈投資收入。當存在著一國向另一國無償捐贈的現金或其他實際資源時,這一單方面轉移也應包括在其中。
二、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距
凈要素收入(NFP)這一指標的大小與正負,決定著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大小。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各國經濟增長呈現GDP與GNP差距擴大的趨勢。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GDP與GNP相差甚微。但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明顯的GDP與GNP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許多發達國家的GNP都大于GDP,因為發達國家到海外投資多,他們在國內和國外共同創造的總經濟價值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情形則截然相反,GNP常常小于GDP的增長。各國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差異性以及跨國流動的不均衡性,是許多國家GDP與GNP差距不斷擴大的最主要原因。1993年以后,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一直位居首位,而對外投資整體規模較小,導致GNP慢于GDP的增長。GDP與GNP差距的持續擴大折射出我國在“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方面發展的失衡。
三、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均衡發展
在許多國家經濟增長中出現GDP與GNP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GDP指標的片面性顯得更加突出。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今天,單純用GDP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容易高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同時低估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GNP仍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我們應該從單純重視GDP,轉向更加重視GNP,尋求“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均衡發展,這是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利用外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應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是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1.充分認識和發揮對外投資的作用
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水平還很低。按照傳統的對外投資理論,還沒有到大規模對外投資的發展階段。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決定對外投資的唯一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全球競爭演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能力為主的競爭。應充分認識對外投資在“走出去”以及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積極培育中國式跨國公司的發展,提高我國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
2.以國內產業為依托提高核心競爭力
對外投資要以國內產業為依托。我國國內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要以紡織、輕工、機電為重點,積極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建立海外生產制造基地,實現“全球生產,全球經營”。從國內產業升級發展出發,要求“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國外科技資源,到科技資源密集的地方,設立研發機構或高新技術企業,開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利用國外資源來緩解國內資源短缺的約束
從理論上來講,獲取境外資源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兩種方式,但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初級形態的資源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國家間爭奪能源的斗爭日趨激烈。通過對外投資,加強海外重要戰略資源的供應保障,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國內重要資源的供求矛盾,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而且在后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4.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力爭成為勞務出口的大國和強國
勞務輸出是緩解國內就業壓力、促進GNP增長的重要途徑。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這種比較優勢不應僅體現在我國的出口和吸收外資中,還應該充分體現在“走出去”之中。要把勞務輸出放到與出口和引資同等重要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各部門管理職能的協調和整合,提高我國勞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同時,規范對外勞務合作經營秩序,維護外派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單忠東、綦建紅編著,《國際金融》(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通海縣,隸屬于云南省玉溪市,是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煙高產縣之一,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積平原上,石灰巖山地圍繞四周,2016年,通海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1、19億元,增長10、7%;
2、新平縣,玉溪市下轄縣,新平縣東與峨山縣毗鄰,距昆明市180公里,距玉溪市90公里,2012年,新平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848186萬元,同比增長15、4%;
3、峨山縣,玉溪市下轄縣,峨山縣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云南省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2012年,峨山縣完成國民生產總值439435萬元,同比增長14、3%。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廣義貨幣供應量;經濟波動
1 引言
自2002年以來,隨著境外短期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持續涌入,我國國內相繼發生了房地產市場泡沫、股市上漲、人民幣升值、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并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金融機構的“去金融杠杠化”趨勢強化,外部沖擊下的國內經濟形勢劇烈演變,潛入的短期國際資本又出現逆轉勢頭,與之伴隨著的是國內貨幣政策困境、人民幣匯率波動、股指大跌,以及經濟增長放緩。因此,從當前中國的現實國情出發,分析短期國際資本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及其傳導渠道,科學而前瞻地研究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和經濟增長率波動的關系,無疑是理論界和實務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同時也可為妥善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提供重要思路。
2 文獻回顧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外比較缺乏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和實體經濟關系的專門性研究成果。國外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1)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因素及其多元化資產配置效應。如Edwards[1],Papaioannou[2]等。(2)資本流入對東道國宏觀經濟變量所產生的影響。研究表明,資本過度流入會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具體表現為:一是引起貨幣擴張,增大通貨膨脹壓力[3];二是導致實際匯率升值,惡化貿易條件[4];三是影響總需求[5]。
梳理并綜合目前國內關于短期國際資本的研究文獻,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是研究短期國際資本的估算方法。尹宇明、陶海波使用的計量方法為:短期國際資本規模=國際收支凈誤差與遺漏+私人非銀行部門短期資本流入+以其它名義通過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投機資本[6]。唐旭、梁猛認為,短期國際資本從貿易渠道流入的成本較大,短期國際資本主要是通過外資企業的利潤留存、外國直接投資折舊和外資投資企業的外債等三個渠道流入中國[7]。
第二類文獻主要分析影響短期國際資本流入我國的影響因素。代表性文獻有:王世華、何帆發現,人民幣升值預期是中國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決定因素,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也會吸引短期國際資本流入[8]。張誼浩、裴平、方先明的研究結論認為大量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大陸除出于“套利”動機外,還出于“套匯”和“套價”動機[9]。
第三類文獻主要分析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對我國資產價格的影響。劉莉亞研究結果表明:短期國際資本的大量流入顯著推動住宅價格尤其是豪華住宅價格指數的上升[10]。張誼浩、沈曉華發現,人民幣升值和上證綜合指數上漲是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原因,但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并不是上證綜合指數上漲的原因[11]。
國內外研究成果對本文的實證分析具有重要啟示與借鑒意義。但考慮到目前的文獻尚缺乏針對短期國際資本流動與國內實體經濟,特別是與經濟增長率波動關系的專門成果,這與中國當前經濟穩健運行的現實要求極不相符。為此,本文將從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對實體經濟影響機制,以及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變化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等方面展開研究。
3 理論模型
根據貨幣供給的乘數理論,假設在短期內廣義貨幣供應量(M2)為外生變量,貨幣供應量主要由基礎貨幣供應量(H)與貨幣乘數(λ)共同決定。假設,短期國際資本對廣義貨幣供應量影響的滯后期及廣義貨幣供應量對產出影響的滯后期分別為a、b。在t期,廣義貨幣供應量表達式如下
由(13)式可知:當短期國際資本流動SCFt-a-b0,若t+1-a-b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高于t-a-b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經濟增長率會上升;反之,則經濟增長率會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本模型推導過程中隱含著短期國際資本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機制,即短期國際資本主要通過直接影響廣義貨幣供應量來影響產出變化。。
4 樣本選擇及其描述
結合近年來國內經濟的實際狀況,并考慮到數據的可獲性,本文選擇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廣義貨幣供應量和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季度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本文所涉及的數據均來源于WIND資訊系統。1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
本文運用價格指數對國內生產總值進行處理得到不變價格國內生產總值的季度數據。由于不變價格國內生產總值季度數據是一組具有較強季節特征的時間序列數據,這里對其進行季度調整,調整后的數據作為2000~2008年每季度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同時,考慮到我國目前利率市場化程度低,參照第二部分理論模型的推導結論,本文選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作為短期國際資本對GDP進行傳導的中間變量。2 短期國際資本流動(SCF)
本文參考并改進張誼浩、沈曉華[11]計量短期國際資本流入規模的方法估算短期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具體測算公式
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外匯儲備增量-FDI-正常的貿易順差
在計算正常的貿易順差時,本文改用加權移動平均法。在確定權重時,首先算出2000~2004年各季度貿易順差的估計值,貿易順差估計值的確定方法為:當期季度貿易順差的估計值=當期季度前四個季度貿易順差估計值的移動平均值,例如2000年第一季度貿易順差估計值為1999年四個季度貿易順差的均值,2000年第二季度貿易順差的估計值為2000年第一季度貿易順差估計值和199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貿易順差的均值。然后將各季度實際的貿易順差除以對應時期的貿易順差的估計值,將這些比率的均值確定為權重。經計算,權重為1.16。基于2000~2004年我國貿易順差的變化比較平滑,2004年以后我國的貿易順差出現較大的波動,本文認為2000~2004年統計的貿易順差額為正常貿易順差,2004年以后,統計的貿易順差中含有大量的短期國際資本。此外,考慮到在人民幣升值時,以美元計量的貿易順差會有所擴大,為消除人民幣升值對所估算的正常貿易順差額的影響,本文采用匯率修正,以人民幣計價各季度貿易順差金額。3 經濟增長率(GDP_R)和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SCF_R)
本文中各季度經濟增長率(GDP_R)的計算公式是:本期經濟增長率=(季度調整后本期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季度調整后上期實際國民生產總值-1)×100。各季度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SCF_R)的計算公式是:本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A×本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上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當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都大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小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大于零時,則A=1;當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都小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大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小于零時,A=-1)。經上述方法計算出的我國經濟增長率和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走勢參見圖1。
5 實證檢驗
表1給出所有相關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由表1可知,對于變量GDP、SCF和M2的水平值序列,ADF檢驗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這說明三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同時,對于這三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ADF檢驗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單位根存在的原假設。根據以上檢驗結果,可認為這三個變量都是單整變量。同時,對于變量GDP_R和SCF_R的水平值序列,ADF檢驗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該結果說明這兩個序列是平穩的。
5.1 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影響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
由單位根檢驗可知,DGDP、DSCF和DM2三變量均為平穩序列(見表1),可以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根據SC和AIC準則確定滯后期為2,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量(DSCF)是廣義貨幣供應量變化量(DM2)的Granger原因,但是廣義貨幣供應量變化量(DM2)不是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量(DSCF)的Granger原因;廣義貨幣供應量變化量(DM2)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變化量(DGDP)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量(DSCF)和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變化量(DGDP)之間不存在顯著的Granger因果關系。可以證明:短期國際資本流動不會對國民生產總值產生直接效應,但會通過影響廣義貨幣供應量,進而對國民生產總值產生間接效應。該實證結論部分可以佐證前文理論模型中短期國際資本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機制。2 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與經濟增長率2.1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在確定短期國際資本凈流動波動率(SCF_R)和經濟增長率(GDP_R)這兩個序列平穩的基礎上(參見表1),本文運用2000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數據,對兩個變量的Granger因果關系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從表3的檢驗結果可知,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是經濟增長率的Granger原因,但是經濟增長率不是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的Granger原因。2.2 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
為分析經濟增長率對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突發性變化的反應,本文利用VAR(2)模型給出經濟增長率和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的脈沖響應圖形和方差分解圖形,分別見圖2和圖3。
經濟增長率和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的交叉響應函數表明(見圖2),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的非預期變化將迅速對經濟增長率產生正向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直至消失。但是,經濟增長率發生變動對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影響不顯著。
圖3結果顯示,造成經濟增長率發生劇烈波動有20%左右是由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異動引起;同時,經濟增長率發生劇烈波動對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影響不大。
6 結論
本文構建起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對實體經濟影響的理論模型,并運用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影響實體經濟的渠道是:在短期內,短期國際資本流動顯著引起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又會顯著導致國內生產總值的波動。同時結合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樣本數據,實證檢驗發現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動將引起經濟增長率發生波動,脈沖響應函數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結論。通過方差分解,本文還發現造成經濟增長率發生劇烈波動中有約20%是由于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波動率發生異動所致。
參 考 文 獻:
[1]Edwards S. Capital controls, capital flow contractions, and macroeconomic vulnerability[R]. NBER Working Paper, 2007.
[2]Papaioannou E. What drive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lows? Politics, institutions and other determinan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 88(2): 269-281.
[3]Filer L H. Large capital inflows to korea: the traditional developing economy story[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4, (15): 99-110.
[4]Athukorala P C, Rajapatirana S. Capital flow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sia and latin america[R]. The World Economy, 2003, 26(4): 613-637.
[5]Celasun O, Denizer C, He D. Capital flow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turkish case, 1889-1897[R].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9.
[6]尹宇明,陶海波.熱錢規模及影響[J].財經科學,2005,(6):131-137.
[7]唐旭,梁猛.中國貿易順差中是否有熱錢, 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1-19.
[8]王世華,何帆.中國的短期國際資本流動[J].世界經濟,2007,(7):12-19.
[9]張誼浩,裴平,方先明.中國的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及其動機——基于利率、匯率和價格三重套利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7,(9):41-52.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中國國民經濟;增長
前言:近年來雖然國家對房價進行了適當的控制,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產業一直處于較活躍的狀態,而房地產經濟以房地產業為核心,是與其相關的生產、開發投資、消費等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關系,是房地產經濟關系與其自身生產力的結合體,由此可見房地產經濟是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其自身波動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必然會產生影響。
一、房地產開發投資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房地產開發投資即房地產業所有開發法人單位所投資開發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礎服務設施及相關的土地開發工程及土地購置等方面的資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據具體的房地產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細分,目前統計調查法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主要采取的辦法,由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某時間段內社會建造和購置的固定資產超出500萬元以上的費用,所以房地產開發投資是其組成部分,據相關資料顯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處于快速增長的態勢,1996年至2000年雖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但在短暫下降后仍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恢復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穩定在17%左右,而其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發展的貢獻率雖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負值,但1996年以后貢獻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達歷史最高峰值33.8%,近年來雖受金融危機影響,但仍有快速回轉的趨勢,所以其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間接計算,可以發現其對國民經濟增長也有重要意義[1]。
二、房地產生產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房地產生產主要指房地產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生產活動,據我國行業分類標準顯示,房地產業主要包括以房地產為對象的開發經營、物業管理、中介、自有經營及特殊房地產五方面主體的生產活動,其每方面又可根據自身的性質及規模進行細分,屬于我國的第三大產業,而房地產生產增加值是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我國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標準,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賃住房之間的比率在同一國家不同時期及不同國家同一時期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在針對房地產增長值計算時應結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務的總產出和其實際的增長值等數據,增長值可直接由參與房地產生產活動的主體的具體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疊加計算獲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虛擬折舊決定,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鎮住房折舊率在2%左右,農村在3%左右,而經計算可以看出近年來房地產生產增長值一直處于快速提升的狀態,而且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趨勢,如1978年80億,占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2%,2014年達33299億,占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6.0%,這與市場經濟體制參與居民住房條件消費的經濟體制有必然的關系,如果將1978年以后房地產業生產增加值代入房地產業增長值對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公式房地產業不變價增長值/不變價國民生產總值×100%,可以發現1979年為1.7%,2000年為2.4%,2014年為4.3%,其整體呈現出穩定的上升趨勢,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上升的重要動力[2]。
而房地產相關產業主要指房地產業發展所需的建筑材料產業,如鋼筋水泥業等;居民住宅性消費,如家電業;居民住宅服務,如物流業、金融業等,據資料顯示,2012年房地產業開發投資拉動相關產業增長值近43840億元,對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近24%,由此可見房地產生產中不論是房地產業自身還是其相關產業的增漲值都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三、房地產消費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房地產消費即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用房消費及與之相關的服務消費的總和,由于居住環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房地產消費在居民消費中占有較大份額,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城鄉新建住房面積不斷增加,例如城鎮新建住房面積1978年改革開放時,其總數量只有3800萬m2,到2000年其總數上升到近5.5億m2,截至2014年以達到36.3億m2,農村新建住房面積在1978年改革開放時,其總數量只有1億m2,到2000年其總數上升到近6.5億m2,截至2014年以達到39.2億m2,1978年,我國人口有近10億,2000年我國人口近13億,2014年我國人口有13.2億,經過計算可以發現,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國民經濟增長[3]。另外,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中房地產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產消費主要包括購房、租房、住房維修、水電煤氣及其他相關支出,據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產消費在居民總消費中的比重穩定于17%,占支出法國民經濟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產消費支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見2008年以后我國居民房地產消費支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比較穩定,如果將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的固定資本與房地產消費所創造的經濟值疊加,那么其對國民經濟中增長的貢獻率將更大[4]。
結論: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房地產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增長對國民經濟持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其發生較大波動時會致使國民經濟同樣發展較大振幅,所以國家應針對性的對房地產經濟進行控制,使其在平穩發展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以此保證社會正常發展和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原鵬飛.房地產價格波動對宏觀經濟影響的一般均衡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2009.
[2]王文斌.我國房地產價格波動形成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0.
2010年:人均GDP達到中部地區平均水平
根據有關資料,對中部各省2003、2004年人均GDP指標進行了比較,并推算出中部地區2003年人均GDP為7497.5元/人,2004年人均GDP平均為8738元/人。(見表1)
據計算,與2003年相比,2004安徽人均GDP年均增長率(按現行價計算)為20.34%,中部地區人均GDP平均增速(按現行價計算)16.55%,要高出3.79個百分點。另從表3可知,1992-2003年期間安徽人均GDP年均增長率(按可比價計算)為10.57%。因此,假定今后五年,即到2010年安徽人均GDP增長速度保持在11%,高于中部地區平均人均GDP增長率(按現行價計算)2個百分點計算,則五年后即2010年安徽人均GDP將達到14530元/人(1760美元左右);而中部地區人均GDP若按9%的速度增長(按現行價計算),到2010年中部地區人均GDP將達到14650元/人(1770美元左右)。
因此,若安徽能繼續保證較好的增長勢頭,乘勢而上,始終保持比中部地區平均增長高2個百分點的速度,到2010年,安徽人均GDP將達14530元(1760美元左右),可望基本達到中部地區平均水平。
2020年:人均GDP達到和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我們對1992-2004年安徽和全國平均的人均GDP指標及指數進行比較。
根據安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預期指標中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半。2003-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2020年達到17500億元,人均3000美元以上。從安徽看,2004年,安徽人均GDP為7768元,相當于939美元,要實現2002年人均3000美元的目標,未來16年的人均GDP平均增長速度為7.53%。從全國來看,2004年人均GDP為10533元,相當于1274美元,要實現2020年人均3000美元的目標,未來16年的平均增速為5.50%。也就是說,未來16年中安徽人均GDP的增速必須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
從表2來看,只有1992-2003年間按可比價計算的人均GDP增速,安徽比全國平均高1.86個百分點,比較接近2個百分點,特別是1996-2004年按現行價計算的人均GDP增速,安徽比全國平均高0.19個百分點。
因此,安徽要到2020年實現人均GDP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必須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比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高出2個百分點,困難很大,任務也非常艱巨。
2050年:與全國同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應該指上中等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1998-1999年度世界發展報告,1997年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3125美元至9655美元之間。若以1997年為基期,將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最低標準作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下限指標,將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上限指標,再根據近20年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實績考慮上中等收入國家將來可能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則可以有以下兩套上、下限指標方案:
第五部分資料分析2014年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預測試卷七
第五部分資料分析
(共20題,參考時限20分鐘)
所給出的圖、表或一段文字均有5個問題要你回答。你應根據資料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計算和判斷處理。
請開始答題:
一、根據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16~120題。
國泰摩托募集大量資金,主要用途:(1)投資4883.6萬元用于沖壓生產線技術改造,年創效益1475萬元。(2)投資4958.5萬元用于焊接生產線技術改造,年創效益1980萬元。(3)投資4957.9萬元用于發動機箱體、箱蓋生產線技術改造,年創效益2039.29萬元。(4)投資4955.3萬元用于發動機曲軸連桿生產線技術改造,年創效益2376.5萬元。(5)投資4850.5萬元用于塑料注塑成型加工生產線技術改造,年創效益1980萬元。
116.在(1)~(5)中哪一項投資最大?()。
A.(1)B.(2)C.(3)D.(4)
117.在(1)~(5)中,哪一項創效益最少?()。
A.(1)B.(2)C.(3)D.(5)
118.總共投資多少?()。
A.24605.8萬B.19853.6萬
C.27632.4萬D.21672.4萬
119.年創效益共為多少?()。
A.9850.79萬B.8972.56萬
C.9349.27萬D.9172.38萬
120.年創效益占投資額的比重為多少?()。
A.40%B.37.2%C.43.1%D.51.2%
二、根據下面的統計表回答121~125題。
1995年我國主要經濟區生產力布局
地區名稱面積(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億)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NP)占各區總和的比重(%)
長江三角洲地區331.6820
環渤海地區1122.4022
中部地區87.13.0814
珠江三角洲地區29.90.9813
西南地區1422.4311
東北地區1241.1315
西部地區3070.825
121.各地區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西南地區B.中部地區
C.長江三角洲地區D.珠江三角洲地區
122.各地區中,人均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最高的是()。
A.長江三角洲地區B.珠江三角洲地區
C.環渤海地區D.西部地區
123.長江三角洲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是西部地區的()。
A.4倍B.5倍C.6倍D.7倍
124.1995年,中、西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NP1)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產總值(GNP2)相比()。
A.GNP1=GNP2B.GNP1>GNP2
C.GNP1<GNP2D.無法確定
125.()兩個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和正好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產總值相同。
A.中部和西部B.珠江三角洲和西南
C.環渤海和西部D.東北和西部
三、根據下圖回答第126~130題。
126.除了懷孕與哺乳期的婦女,個體在()年齡段對鈣的需要量最大。
A.青少年B.成人
C.更年期D.懷孕與哺乳的婦女
127.成人對鈣的實際攝入量是應該攝入量的()。
A.20.28%B.45.13%C.61.59%D.43.75%
128.()年齡段的人實際攝入鈣的量最低。
A.兒童B.成人C.更年期D.青少年
129.青少年與哺乳期婦女相比()。
A.前者比后者的鈣營養狀況好B.后者比前者的鈣營養狀況好
C.兩者的鈣營養狀況均良好D.前者與后者的鈣營養狀況一樣好
130.比較各年齡段的鈣營養狀況()。
A.兒童優于成人B.青少年優于哺乳期婦女
C.兒童優于哺乳期婦女D.以上答案均不正確
四、根據下面的統計表回答131~135題。
某大專院校教師情況
類別
年度老年中年青年
男女男女男女
19961206024012010040
199721040320200200120
1998300150400270320280
131.該校教師最多的是哪一年?()。
A.1996B.1997C.1998D.不清楚
132.哪一年青年男教師的增長幅度最大?()。
A.1996B.1997C.1998D.不清楚
133.1996年到1998年,該校哪一個年齡段的男教師人數增加最多?其增長率為多少?()。
A.老年200%B.中年167%
C.青年220%D.中年233%
134.該校1997年男女教師的比例為多少?()。
A.2∶1B.2.1∶1C.1.5∶1D.不清楚
135.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1997年男教師最多
B.1998年女教師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