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傳統文化的涵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涵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韓國綜藝;傳統文化元素;Running Man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5

一、節目簡介

Running Man于2010年7月開播, 是韓國三大電視臺之一的SBS電視臺的主打節目之一,也是《星期天真好》板塊的組成單元。SBS電視臺通過此節目,致力于打造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娛樂節目新形態。

節目主要以競賽方式進行,一般邀請韓國偶像、藝人為特別嘉賓,游戲是重要組成部分。游戲設計夸張,為了搞笑,參與嘉賓常需卸妝,便于拉近受眾與偶像之間的心理距離。開播五年來,不僅在韓國國內廣受歡迎,在亞洲其他地區也大獲成功。2014年,中國浙江衛視向SBS電視臺引進此節目的版權,一同合作新節目《奔跑吧兄弟》。該節目于2014年10月10日在浙江衛視首播,被譽為“中國版的Running Man”。

Running Man這檔大型游戲綜藝節目作為如今最受熱議的韓國綜藝節目之一,除欄目環節設計精彩、主持人之間互相配合和對節目的推動外,節目的核心仍是滲入其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二、節目中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

1.飲食文化

Running Man中對美食的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就是親自體驗。例如,由嘉賓和主持人親自體驗制作泡菜的樂趣,配以講解,加深了觀眾對傳統食物泡菜的認識。第二種就是將這些傳統美食融入游戲環節中。比如濟州島特輯中嘉賓要根據聽到的方言介紹,按照正確的順序卷著食物吃,既展示了傳統美食,也表現出了方言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表達方式,給美食賦予了地域性的新鮮感。

2.服飾文化

Running Man節日特輯中,主持人和嘉賓常常會穿著韓國傳統服飾――韓服。多彩飄逸的韓服不僅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增加了節目的效果,同時還展示了韓服的傳統之美。

3.建筑文化

建筑是一個國家的標志,是最直接的文化傳播載體,如果能在游戲中挖掘出其文化內涵,可謂一舉兩得。由于Running Man的游戲特性,幾乎每期都會選擇極具韓國文化代表性的建筑作為活動場地。如在國立國樂院拍攝民樂盛宴一期節目,進入國樂院后一幅恢宏的畫面呈現在眼前,此時字幕會配合演奏的曲名以及含義,讓觀眾對演奏有進一步的了解。嘉賓主持人跟著音樂展開游戲,也使觀眾見識到韓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游戲活動與文化傳播也顯得自然,毫無牽強之感。

4.傳統節日

Running Man通過傳統節日特輯的方式,使很多被韓國人遺忘的習俗被大家重新記起。比如新年特輯、中秋特輯等。

5.音樂文化

音樂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可以感染人的情緒,加深對節目的了解。Running Man的音樂一方面融入游戲內容中。例如唱歌環節中,有多種韓國的傳統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猜歌名游戲,考慮到游戲者的不同背景,節目傾向于選擇年代比較久一點的大眾歌曲;另一方面是作為配樂的音樂呈現,尤其是極具個人性格特色的音樂,這是Running Man的一大特色。

三、國內影響

1.高收視率和高人氣

作為三大臺之一的SBS的當家綜藝Running Man的播出時間在周日的晚飯點的黃金檔,從2010年開播以來,其國內收視率一直在10%以上,可稱為“長壽綜藝”。

自開播以來,Running Man每年都在韓國SBS演藝大賞中獲得包括“最高人氣節目賞”“最優秀節目賞”等含金量極高的獎項,并且連續兩年獲得百想藝術大賞的TV部門女性綜藝賞。

2. 強大的制作團隊及參演嘉賓

首先,Running Man的團隊十分強大,MC(Micphone Controller)們都是業界翹楚,主MC劉在石更被稱為國民MC,實力強大的MC保證了節目在韓國的影響力。同時,強大嘉賓陣容是節目強勢的體現。其嘉賓從演藝界擴展到體育界的各類運動員等。在2012年的全盛期,國民級大咖孫藝珍、金喜善等把Running Man作為自己的綜藝首秀,還有韓國一線明星崔智友、河智苑、韓佳人等加盟及香港特輯中的成龍等,無疑不是其極高地位的體現。

3.游戲成為獨特的節目視覺符號

Running Man開創了有自己特色的許多游戲,如獨創性的撕名牌;而且會根據節目的拍攝時間和地點來創造游戲,保證了節目的創新性,也使得韓國國內許多綜藝節目爭相模仿。

四、海外影響

1.“韓流”風靡亞洲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綜藝節目播發版權的海外輸出,以Running Man為首的韓國綜藝的受眾已不僅僅局限于本國。以百度貼吧為例,截至2016年1月12日,百度貼吧Running man吧已有主題89125個,帖子10894295條,會員數達1015253人。

借助Running Man,韓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播,使得國外觀眾對韓國的了解越來越深,韓國文化對中國以及亞洲周邊國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2. 赴韓留學熱 赴韓旅游熱

韓流的吸引力以及韓國綜藝中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引領了赴韓留學熱和旅游熱的潮流。

2014年韓國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赴韓留學的外籍學生中,中國留學生所占比例最高。赴韓留學的外籍學生共8.5萬名,中國留學生共計4.8萬名,占56.7%,亞洲國家為其主要生源地。

赴韓旅游人數連年攀升。據韓媒《朝鮮日報》報道:2014年赴韓旅游的中國游客共392萬人次,其中中國游客占赴韓旅游外國游客中的最大比例。旅游項目多為韓國著名的地標建筑、韓劇經典場景以及韓國民俗體驗等,這些都離不開韓國綜藝節目中對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宣傳與推廣。

3. 版權輸出 二次傳播

由于Running Man節目形式新穎和收視率火爆,2014年浙江衛視與韓國SBS團隊聯手打造了中國版的“跑男”――《奔跑吧兄弟》,該節目在借鑒Running Man成功經驗的同時又進行了中國本土化的處理,在取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收獲了無數粉絲。根據CSM50城市網收視率顯示,前五期節目中有四期位列首位,第五期更是達到了2.489%的高點。

隨著《奔跑吧兄弟》的大獲成功,原版節目Running Man在中國也受到了廣泛關注。Running Man由于版權輸出帶來的二次傳播威力不容小覷。

Running Man作為當下最火熱的韓國綜藝節目之一,除節目形式新穎、主持人的默契配合以及豐富的節目環節設置外,其成功的核心因素仍是節目中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節目通過對建筑、飲食、節日、音樂等傳統因素的表達,彰顯了韓國文化自身的魅力,產生了巨大的國內和海外影響,推動了“韓流”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第3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漢語典故;中國傳統文化;幼兒教育

作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和教師,我們應該思考:最好的孩子教育在哪里?我認為,首先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因為,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的傳承,漢語中的每一則典故都是流傳已久的精彩故事,體現了深刻睿智的人生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如“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這些積極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學齡前的幼兒正處于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心理時期,如果在他們的日常教育活動中引入漢語典故教育,既可以開發記憶力,又可以打好語言文字功底,還可以獲得文化熏陶和修養。

一、對幼兒進行漢語典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加上生活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較差,還難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思想內容。而漢語典故是一個個反映我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故事和事件,富有知識性和文化內涵。對幼兒來說,這些故事中的人物是可親、可信、可敬、可學的榜樣,利用這些故事對他們進行教育,比空洞的說教更易于讓他們理解和接受。因為,一個典故能精確描述一段歷史,婉轉表達一種人生態度。在教育中把比較抽象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展現給他們,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也更易于孩子接受。這些漢語典故中的故事情節能夠為處于成長階段的幼兒提供多角度的幫助,給他們啟迪,讓他們從中汲取經驗和知識。所以,合理地利用漢語典故對幼兒進行思想性、知識性和文化性教育,既是可行的,也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對幼兒進行漢語典故教育的策略運用

1.網絡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激發幼兒對漢語典故的學習興趣

在對幼兒的教育中,電腦電視等網絡多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一般的說教,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幼兒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學習過程。因此,通過電腦電視的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幼兒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幼兒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產生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保持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

2.注重理解典故內涵,嘗試記憶

幼兒對于典故的內涵并不能很容易理解。有些幼兒背誦漢語的一些經典如詩歌等,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把詩句死記硬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念誦出來。但事實上,他們對于這首詩的內涵卻一竅不通,究竟詩中說了什么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并不能完全明白。其實,礙于幼兒知識經驗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我們不能要求幼兒完全了解漢語典故的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內容,那些對于幼兒來說太深刻了;我們也不能要求幼兒深刻理解典故含義,畢竟個別字詞的含義與今天的含義相差太遠了。所以對于漢語典故,讓幼兒了解字面的內容和淺顯的含義便足夠了,例如,懸梁刺股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給幼兒解釋“梁”是古時候建筑房頂用的木頭,“股”是指人的大腿。然后告訴他們這個故事是講古時候有兩個人用功讀書,發憤圖強。后來,一個成了飽讀詩書,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一個成了六國的丞相,非常顯赫。

在幼兒階段,典故的學習貴在精而不在多,每一個典故我們不應該主要以能否記得作為成功的依據,而應該要求幼兒從中受到啟迪,得到自身在語言和審美,文化內涵等方面的提高。作為幼兒教師和家長,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典故更應該深刻、完整地去理解、去感受,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同化幼兒。我想用那一句詩來表達正恰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所期望的就是這樣,在一種淡淡的無意識之中把漢語的經典融入幼兒心中,融入他們的生命中,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經意之間給幼兒以影響、以啟迪,讓他們真正接受五千年優秀文化這座“南山”。

今天,面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在吸收優秀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傳承光大自己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需要幼兒繼承和發展。漢語典故正是蘊含了豐厚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一大國寶,讓幼兒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但可以讓幼兒更加了解這一文化精髓,同時還能賦予這些典故時代感,讓它們在新的時期里煥發出新的現代風采。

參考文獻:

[1]王金龍.用典種種[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3).

[2]季燕.培養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關于幼兒本土文化教育與外來文化教育[J].幼教博覽,2007(01).

第4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文化;創新

藝術設計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感,結合社會、文化、經濟、科技等多方面因素,應用于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設計當中,讓其不僅具備審美功能,而且還具有實用功能。換而言之,藝術設計首先是為人服務的,藝術設計就是人類社會一定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是現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必然產物。藝術源于生活,生活反作用于藝術。這就注定了傳統文化是藝術設計的源泉,而創新則是藝術設計的核心。然而在現代國際社會文化的沖擊下,國內設計師明顯缺乏本土意識,盲目跟風,使藝術設計只會一味復制外國,缺乏創新活力,這不利于將我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一、傳統文化為藝術設計之根

傳統,代表了人類思想與文化的共同追求,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起著凝聚民族精神及力量的作用,并反過來讓其得到寄托和延續。傳統文化是藝術設計的源泉。我國地大物博,人口民族眾多。各個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風俗和文化背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漸漸形成了花樣繁多、形色各異的傳統圖騰、紋路及藝術形式,這些民族藝術精粹都包含十分深刻的文化涵義,體現出各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及審美情操,都是藝術設計中值得引用、借鑒的核心。傳統就是生活文化的精華體現,作為生活衍生物的藝術,其設計的源泉必然是傳統文化,不管設計的內容及形式怎么樣,都可以從傳統文化獲取無限的靈感,傳統文化就是藝術設計的靈感寶庫。

被譽為“奧運福娃”之父的我國著名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就曾經說過:“藝術的成功,在于有‘根’。”此處說的“根”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它歷經了數千年歷史文化的積累,深深地銘刻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里,無論你承不承認,我們的審美觀及創作思想都被它一點一滴地影響著。只有根基堅實的藝術才能茁壯成長,否則就會隨風搖擺,日漸凋零,經不起時間的磨煉。而我國藝術的“根”,就是那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那傳承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國際社會上具有相當地位并且獲得香港紫荊勛章的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就是將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相融合的出色典范。他是第一個敢于在一向追求新鮮時尚的廣告界中,大量引入傳統中國水墨元素的創新勇者。這種新嘗試,立刻獲得廣大消費者的共鳴與追捧,收到了很好的市場效果。憑借著這種獨特的文化內涵,他的作品成功地進軍國際市場,在國際設計展上斬獲多項榮譽。作為其代表作品的中國銀行標志,不僅外形簡潔流暢,而且內涵豐富;不僅暗喻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而且方孔銅錢要素的利用既迎合中國人討“吉利”的意頭,里面“中”字的融入,也突出了中國銀行的招牌。層層兼顧,各方周全,既有時尚感又包含中國傳統文化涵義,實在是一件十分出色的作品。其設計思想及理念實在值得現在所有設計師借鑒效仿。

二、傳統文化是設計創新的基礎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藝術設計的核心。要想脫離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來進行創新設計,這是行不通的,如果希望設計出引人矚目的藝術作品,那么必須在發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結合時代設計特色,將深藏在本民族悠久歷史中的優秀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挖掘、表現出來,這樣才是最富文化內涵、最具創新精神、最富中國特色、最獨一無二的設計。模仿只是達到實現自我創新的一種手段,不能作為學習的目標,我們要在模仿他人優秀作品的過程中學習其中有用的新知識、新理念,把它充分學習掌握后,用在自己的特色創作設計中。

傳統文化就是藝術設計的源泉,是設計創新的基礎。現代設計需要回溯過去傳統文化的精粹,從中獲取有益的養分。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優秀燦爛、舉世矚目的文化傳統及藝術思想。在過去數千年里,我國一直走在藝術設計的尖端,從原始部落的彩陶、殷商的青銅器皿,到后來漢唐宋明清的各類精致華美的陶瓷、木雕家具制品,都向世人展示了其出色新穎的藝術思想,它們都是現代設計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設計靈感源泉。要走出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之路,就必須在尊重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

參考文獻:

第5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剪紙藝術;現代藝術;設計;應用

一、前言

剪紙藝術是我國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不僅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風格,而且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更具有民族特色感。鏤金作勝的風俗就已經在唐宋時期盛行,其中的“勝”是采用金銀箔或紙進行剪刻而得到的花樣,分為華勝、力一勝和人勝。作為廣泛流行的藝術形式,剪紙藝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現代藝術設計中,使現代藝術不僅僅富有現代元素,同時古風猶存,讓現代藝術具有民族文化內涵,還具備現代設計理念。

二、剪紙藝術融入現代藝術設計的重要性

1.實現民間藝術的持續發展

國家經濟、政治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藝術,藝術能夠提現國家的文化,而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產物。在歷史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風格,而時代的發展興起了很多新的民俗,傳統民間藝術剪紙也不會以原有的形式繼續存在或發展,而應該利用另一種形態繼續發展,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留存。

2.提高陶冶情趣

剪紙不僅是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一定的藝術地位,這是我們先輩對生活和理想的熱愛與寄托,是用雙手創造的藝術品。民間剪紙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留下的審美觀、生存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作為中華兒女就應該繼承并發揚民族藝術遺產,這不僅是責任,更是光榮使命。教師可以在現代設計教學中融入剪紙藝術的講授,引導學生解讀剪紙藝術的文化內涵,并對剪紙藝術進行挖掘、整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傳統工藝技能,還能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

三、剪紙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剪紙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之一,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紀。而且日本正倉院內還有兩枚唐代華勝。傳統剪紙一般是對門窗、墻壁、燈籠等進行裝飾,或者是對禮物進行裝飾,可以說剪紙藝術是對文化的傳承,具有自身獨特的內涵,孕育民族特色文化。剪紙藝術中對人物及實物的表現都是以簡潔為主,并且強調構圖平視、裝飾、均衡、對稱幾個要素,同時對紙感和刀味要求很高,利用平面圖形體現民族特色。對花草動物等的繪制是在原型的基礎上進行夸張造型、大膽想象進行設計,牡丹花裝飾屋頂,讓靜止的瓦片富有生命力,蓮花裝飾魚,形象化魚鱗等。剪紙藝術的特色不是對無生命的物體進行裝飾,而是對富有生命力的觀念進行裝飾。目前,剪紙藝術已經走入現代藝術設計領域中,在商標廣告、書籍裝幀、服裝設計、報刊封面、影視等領域都廣泛應用,賦予現代藝術作品以淳樸清新的氣息。

現代藝術設計采用精簡模式表達內涵,借用人們對符號的識別能力和想象力,對特定信息進行傳達。其本質是依靠圖形對信息實現傳達,從而體現內在質量和特色,圖形已經成為藝術作品與人們溝通的媒介。而這種表達方式通常情況下比語言文字的表現力更加強大,因此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現代藝術設計主要利用點、線、面的組合及分割,以圖形內涵支撐藝術作品的文化涵義。但是設計師意識到只利用圖形和字母進行設計,現代感和信息感太強,而且商業感更強,因此都在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韻味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如門來先生設計的東亞飯店的店標就充分利用了剪紙藝術的吉祥寓意,EASTASIA的縮寫“e”、“a”和剪紙藝術中水波紋樣的“X”意為西安,代表了飯店低于特性,而“e”、“a”反復構成吉祥如意的盤長圖樣,意味著企業發展要以客戶友誼為核心。

現代藝術設計中,設計師利用歷史淵源的圖形或富有象征意義的圖像,進行抽象并融入新涵義,實現古為今用。例如韓美林先生設計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標志,是采取剪紙圖案中的鳳凰,通過簡化刻畫了生動的鳳凰騰飛的形象,而鳳凰又有貴賓的涵義,體現了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將每一位旅客都當作貴賓一樣來服務。類似的還有中國結、鳳凰衛視臺標的鳳鳥圖騰、北京奧運會標志、皮影戲等。從上述富有剪紙藝術的現代藝術設計作品中,可以發現剪紙藝術具有獨特造型及內涵,如今藝術設計在向追求本原化方向發展,而古老富有韻味的傳統剪紙藝術就成為現代藝術設計中不斷追求和探究的能量。

四、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剪紙藝術需要注意的問題

1.打破常規

民間剪紙一直保持著“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特色,也就是不允許剪紙存在一點破碎的情況,到如今這也是剪紙藝術的一個特色。但是剪紙藝術已經不能被局限于平面設計中,而應該向其他產業發展,所以現代設計領域中就應該融入剪紙藝術,通過剪紙藝術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來表達對象所要提現的文化和精神,同時在對原有紋樣不破壞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刪減,將剪紙紋樣融入現代設計中,從而形成簡約或繁復的現代設計作品。

2.色彩單一性

傳統的剪紙作品一般都是單色,而且基本都是使用大紅色,主要是因為我國以紅色為吉利喜慶的代表顏色,但是現代設計領域的剪紙風格豐富、賦予的涵義也有所差異,那么還使用單一的顏色就無法表現其想要表達的內涵,也無法和現代的流行色彩更好的融合,因此將現代色彩觀與剪紙藝術相結合,更好的發揮剪紙風格的豐富多變。剪紙藝術富含傳統化的文化氣息,這是其優勢所在,但是現代藝術設計對傳統藝術的理解不足,導致剪紙藝術沒有更好的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只是追求現代風格的新潮而扭曲的剪紙藝術的內涵,造成剪紙藝術的傳統文化遭到流失。

綜上所述,現代藝術設計要不斷融入傳統文化特色,對我國傳統藝術思想充分理解,將其更好的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去,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品才會更好的在世界上立足。而傳統剪紙藝術就是我國原有文化的提現,具有傳統藝術內涵和獨特的魅力,現代藝術正應該對其進行繼承和發揚。設計的發展要將時代與民族交融,對科學及藝術不斷研發,探索和領悟剪紙藝術的內涵,將其精髓與靈魂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賦予現代藝術品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魯華.淺析剪紙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9

[2]聶森,李偉,王海華.民間剪紙藝術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青年文學家,2011

第6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道德;和諧社會;精神家園;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3)-12-0132-01

十報告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這在我們的重要文獻中第一次提到建設和諧文化。在剛剛結束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又進一步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此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中國歷史文化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要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要重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建立理想社會提出的許多精辟的論述和設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正確把握傳統文化建設方向 廣泛開展和諧文化創建活動。

一、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中國歷史文化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既要有人類社會理想的共性,也應該有中華民族的特性。黨的十報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只有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歷史文化和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諧社會失去堅實的基礎。這是黨的重要文獻中第一次提出建設和諧文化的戰略思想以及加強和諧文化建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道德基礎。不管人們對和諧社會的涵義和標準做怎樣的理解,從歷史文化角度看,和諧社會概念既承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涵,又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展,在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是應該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和諧社會構建有歷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顯和諧社會的中國特色。

二、要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

關于什么是和諧社會,人們多從現代的角度進行闡釋。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既然是在中國歷史文化基礎上構建和諧社會,那么從傳統文化方面認識和諧社會的內涵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視角。“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諧社會重要的文化內涵。作為傳統哲學范疇的中庸,其完整意義包括中、和兩個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確的方法,“和”反映達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執中致和”,就是通過正確方法,實現美好理想,達到事物發展的最佳境界。因此,和諧社會應該是社會的各種要素相互協調,社會結構合理,社會運行有序,社會中的各種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長和發展環境的社會。“和”的本義是風調雨順。“諧”與“和”古義相同。從此來看,“和”也就是順。和諧社會應該是人各得其所,地各得其用,物各得其流的社會。最早將“和”與“諧”聯系起來的文字資料是《左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意思說八年時間,九路諸侯,像一曲美妙的樂曲,和諧動聽。由此可知“和諧”的本意是指音樂的合奏旋律。各種器樂與聲樂,在同奏同唱時創造出來的美好動聽的共鳴聲音,給人以美的享受,人們稱之謂“和諧”。由此又逐漸引申為自然與社會等諸多事物協調共處,相融一體、創造美好的狀態,就是“和諧”。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用“和”與“同”相對立,否定了單一排他所造成的發展機能萎縮。所以“和”又有反對絕對同一,反對簡單服從,主張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義。

根據“和諧”的涵義,我們可以對和諧文化這個概念下一個定義: 協調共處、相融一體、創造美好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及其成果。因此,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思想活躍,包容萬芳,多種文化共存的社會。

三、要重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建立理想社會提出的許多精辟的論述和設想

第7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現代建筑、傳統元素、運用

一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涵義和特點

1.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涵義。要知道傳統文化元素首先要知道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的、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構成體系。中國傳統文化是針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中國文化的淵源和傳承下來的客觀存在的文化遺產。而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元素 。

1.2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特點。首先它具有多樣性,它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其次它具有歷史性,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淵源流長的文化知識,流傳久遠。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輝。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在對傳統文化藝術表現方式的理解基礎上,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更富有時代的特色。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中國人民在改造和創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藝術精華,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人類不斷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究竟有哪些東西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呢?

二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筑的關系

2.1建筑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橫向維度來看,無論何種風格的設計,都有著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展開和完成的,反映著不同的價值和審美觀念,體現出當時的文化風貌。從縱向維度來看,任何時代的室內空間設計都是與當時的生產力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設計形式來自文化,人們按照豐富的經驗(歷史與傳統)加工著有關存在的一切印象。

2.2傳統文化影響了建筑。盡管有些現代設計師,尤其是那些具有前衛意識的設計師,時時聲稱要拋棄任何傳統,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無傳統”的,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傳統”的設計師,也必須以“傳統”作為反面的參照物來定義與演繹自己的思維。設計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表現手法等顯性傳統到對設計認識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傳統,均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每一位建筑師。

2.3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使當代的設計師擁有前人不曾具的條件。計算機的應用、信息的發達,使設計的作品具有更強的時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豐富代替不了人們意識上的回歸,建筑師必須從與人類密切相關的效用方面來考慮作品所具有的優良質地和溫情。我們要創作出具有高雅格調的室內空間環境,必然會遵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創作之道,否則,就不可能讓受眾感覺到相應的審美意象。這種“美”與“美”的創作對應法則,正是從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提取出來的。

在當代中國,人們對于建筑的關注不僅僅局限于休息和睡覺,而是放眼室內對于人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適等等諸多方面。因此,追求個性化的居住空間也已成為現代人的重要生活理念。建筑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物質功能得到充分表現的同時,精神功能也被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建筑師和研究人員應用而生。設計師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設計歐式的、日式的、韓式的,或設計中西合璧式的。但不管哪一種類型,畢竟要生長在中國這塊土壤上,因此,中國式自然就成了一個永恒的主題,只要提出是中國式,就一定是傳統式的,而只要是傳統式的,也就一定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三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

3.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是中國人含蓄氣質的體現。中國的傳統符號主要有:具有傳統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古代傳統圖騰紋飾;傳統宗教紋飾符號。運用這些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是營造傳統的文化室內環境的有效手法。傳統建筑的裝飾手法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來體現其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

用符號來體現的象征意義。原始人類是用太陽光斑來為他們群體的生活表示祝福的。你看那原始民族遺下的寧夏賀蘭山賀蘭口巖刻上,太陽與馬之間有一條相連的光芒;阿里巖刻中,太陽的四周畫滿了牲口和魚類;新疆庫魯克山巖刻中,太陽與持弓的人同在。顯然這些都是在祝愿太陽賜福:保佑他們的馬群繁殖豐茂,漁獵時能夠滿載而歸。

鹿、蝙蝠、魚、鵲、梅是較常見的裝飾圖案。原因是“鹿”與“祿”諧音,可寓厚祿;“蝠”與“福”諧音,可寓有福;“魚”與“余”諧音,可寓“年年有余”;鵲為喜鵲,取其喜鵲報喜之意;梅,古代又稱“報春花”。中國人視梅為吉祥物,以為吉慶的象征。

“梅、蘭、竹、菊”、“歲寒三友”等圖案則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態特征,贊頌人類崇高的情操和品行是一種隱喻。松、梅耐寒,寓意人應不畏、不怕困難;竹有“節”,寓意人應有“氣節”。同理,鴛鴦象征夫妻恩愛;石榴象征多子多孫;松鶴表示健康長壽。

3.2.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思想。

a、宜設而設,精在體宜。在明清時代是建筑的核心概念和價值標準。國內的專家對“宜”的解釋是:宜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簡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

b、刪繁去奢,繪事后素。“繪事后素”是孔子對美的一種看法。這體現是一種“大美無言,大象無形”的中國士大夫的文化追求。在孔子眼中,繪事是那種裝扮出來的美麗效果,而素則是自然的、氣質的美,孔子認為“素”要美于“繪事”。

c、因景互借。體現了中國建筑設計的一種整體觀。蘇州拙政園有一個特色就是“借景”,建于蘇州城中心的塔被巧妙地“借”到園林來了。居室、住宅、庭院,小環境和大環境統一在一起考慮,其目的是實現一個藝術化的生活環境。

d、崇尚“宛自天成”的境界,從中國建筑的總體看,主要傾向于推崇素雅、樸實和自然。“雖為人作,宛自天成”是中國造園中最受推崇的境界,其情形也表露在中國建筑中。

四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筑的完美結合

桌、案、椅、床是中國傳統家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它們通常采用硬木質地(如黃楊、花梨、紫檀、金絲楠木等),做工考究;結構巧妙;造型質樸優雅。獨特的卯榫連接工藝更是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智慧。尤以明清家具為最。

每一件中式家具就像一首經典的老歌,在每一個流動的音符中都蘊涵著深深的韻味,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來,它獨特的魅力也會吸引很多的視線。當然如果中式家具的材質,線條,色彩搭配的不到位,很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為了更符合居住的要求,要選擇恰當的中國元素才能讓居室散發古雅而清新的魅力。作為設計師,如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將傳統的中國元素完美的融入進建筑當中去試一門必修的課題。將現代元素導入其中,結合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形成具有特色的現代中式設計。作為現代建筑的設計者,我們有必要把中國元素融入建筑中,隨著全球化的東方潮流和新式古典主義的流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又將被重新發掘,并延續到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來,更起到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隨著人們對現代室內空間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將會越來越明顯地受益于人們的生活中。

五 結 論

現代建筑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的相融合是傳統文化元素和裝飾設計合理運用的高度體現。建筑中真正的“中國味”不是停留在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形似,而是講求神似的追求意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式風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提煉,將現代文化元素與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空間。我們現在的設計師,應該以現代化的設計手法,在現代簡約風格的建筑中滲透出一股濃郁的中國民族風味,讓現代簡約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更加完美的結合,創造出既有現代風格又能體現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筑。

參考文獻

[1]曹國強.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招貼設計中的運用[EB/OL].

省略/content/PrintArticle.aspx?newsid=99824

第8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摘要國俗語義是指在詞匯的概念意義上添加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地理環境等文化色彩的語義。數字在英語文化中有其特有的國俗語義,與漢語中數字的國俗語義相比,既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又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充分了解數字在英漢文化有的國俗語義,有助于更好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言語交際。

關鍵詞:數字 國俗語義 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文化又時刻影響著詞匯的涵義,使之產生豐富的文化內涵。數的概念源于大自然,源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探索,源于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和總結。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數字可以折射出包括思維模式、哲學思想、宗教理念、民俗風情等眾多的文化層面,蘊含著深厚的國俗語義。國俗語義指在詞匯概念意義上添加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地理環境等文化色彩的語義。大多數國俗語義是詞語經過反復運用而附著在詞匯概念意義上的,是歷史文化的沉淀。但因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思維觀念、地理環境等的影響,英漢數詞的國俗語義雖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事也有較大的差異。

一 英漢數字中的國俗語義

數字是文字符號和觀念的結合體,其表達的涵義有“實”、“虛”之分。數字的“實義”指用來表達純數目,即精確的數理概念;數字的“虛義”則是表示數理概念以外的涵義,也就是學術界所指的國俗語義。作為語言符號的數字,同其他語言符號一樣,任意性是其基本特性之一。英漢數字的任意性體現在數字的“虛義”上面。數字的“虛義”又稱為數字的“模糊性”。英漢語言中數字不同的“虛義”或“模糊性”,源于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或相同的數字,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化領域里,必將蘊藏有不同的國俗語義。

英漢語言誕生于兩種不同的文化土壤重,都有其獨特的“內蘊形式”。數字作為語言組成的一部分,也滲透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英漢兩種語言都有著不同特色的數字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數字可以折射出眾多的文化層面,蘊含著深厚的國俗語義,其中包括思維模式、宗教理念、哲學思想、名俗風情等諸多民族文化特征。如在中國的數字文化中,大多的數字都與中國哲學相關。中國傳統哲學認為“陰陽”貫通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老子》道:“萬物負陰而報陽,沖氣為和”。所有這些均蘊含了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既對立,又重和諧統一的辯證觀念,孕育了漢民族凡事講求成雙成對,重視均衡和諧的心理特點。同樣,西方哲學家對數的認識與中國古典哲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哲學學派認為:“與其將萬物本原歸之于火或水,毋寧歸之于數”,“數的要數即萬物的要數,而全宇宙也是一數乃至一和諧的樂章”。在這個學派的觀念中,萬物皆數,一切事物的起源、發展和變化都是數,數存在于一切可以被人類感知的客觀事物之中。這一點很相似于中國。

說到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理念,西方先哲對數字“一”同樣推崇。古希臘哲學派認為,“一”是世上一切善的事物和奇數的源泉,是宇宙運轉的起動機,是平衡宇宙的基本要素,是至高無上的實體。因此,帶有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漢英數字,是社會生活、歷史發展和民族觀念等文化特征的反射。通過數字來挖掘其深層的文化意蘊,可以洞悉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特色的國俗語義。

二 英漢數字國俗語義的個性差異

數字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符號,在不同的社會地域和文化人群中,常用以表達不同的所指。表面相同的數字,深層滲透著不同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蘊涵著豐富的、個性特色濃厚的國俗語義。用以表達吉兇象征是英漢語數字共有的文化內涵,但由于英漢兩民族受不同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思維觀念、地理環境的影響,數字中所蘊含的國俗語義又不盡相同。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因此,中國的數字文化相比英語的數字文化而言,其內涵更豐厚和深邃,數字被用來表示吉兇象征和禁忌在漢語中是比比皆是。

漢語中,數字三、六、九是公認的吉利數字。中國人通常擇選帶這些數字的日子來作為結婚典禮、開業慶典、奠基或落成儀式的良辰吉日。追溯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人們喜歡這些數字的緣由。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表明,數成于“三”,宇宙的萬物生于“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論述:“三,數名,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為三,成數也。”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解釋“三”時曰:“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周易?說卦》將天、地、人間的關系稱為“三才”,曰:“昔者圣人之作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在傳統觀念中,人的地位是僅次于天地的萬物之靈,因此代表人的“三”成為神數,深受人們的推崇和喜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數字“六”在漢語文化中也是廣為崇尚的數字。因為在《周易》的八卦五行中,六是五個地數或陰數之一,還是地數二和四之和。六又是一個偶數,中國文章自古講究對仗,無論是古時的駢文、律詩,還是現代的對聯,都追求“偶”的形式美,因此偶數六在漢語文化中表示幸運和吉祥的褒義也就不難理解了。先秦時期的六部儒家經典叫《六藝》或《六經》;周代政區分為“六鄉”;隋唐政制設“六部”,皇后的寢宮稱“六宮”;白居易的《長恨歌》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佳句;古代把親屬關系歸為“六親”;婦女懷孕稱“身懷六甲”;佛教認為凡人有“六欲”;古代繪畫講“六法”;在民間也有“六六大順”的吉語。

數字九在《周易》的陰陽五行中是最大的天數或陽數。清汪中的《述學?釋三九》是這樣闡釋“九”的:“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此言語之虛數也。”可見“九”在傳統文化中已被中國人視為極數和吉數,其文化涵義滲透在生活的各個領域。

中國的傳統哲學強調對立面的和諧與相互滲透,即對立中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統一”思維的取向把人與自然、人間秩序與宇宙秩序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影響、相互對應的有機整體。在這一整體結構里,身心合一,形神合一,思維與存在合一,主體與客體合一,是一種物我不分、物我兩忘的詩意境界,是以主客一體來實現“盡善盡美”的統一和諧的崇高境界。“統一”思維的取向也使中國人對偶數有著特別的喜愛,凡事喜歡成雙結對,視偶數為吉數。偶數乃雙數,雙數為均衡、和諧和統一的象。中華文化中視偶數為吉利象征的現象俯拾皆是。婚慶上凡物都是成雙成對以表示幸福美滿:客人送禮要送雙,新娘的陪嫁都是雙數。中國的建筑物從內部結構到外部的雕刻和裝飾,也均講究對稱。中國北方地區喜愛選定二、四、六、八、十這些雙數的日子舉辦喜慶的活動以求吉利。

與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一元論思維相比,西方民族則信奉主客體相分的“二元論”思想,即西方傳統文化比較強調對立面的斗爭與轉化,是統一中的對立。認為世界應分為兩個對立二元世界,強調事物之間的對立而非統一。東西方傳統哲學均認為世界存在對立面,但前者強調對立面的和諧與相互滲透,即對立中的“統一”;后者卻將世界中的主體和客體、思維與存在、物質與精神等分開,注重相互間的對立關系,注重個體特性。“故西方民族重對立,認為不和諧才是美”。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奇數有種特別的偏好(數字“十三”除外)。例如在西方國家,喪禮獻花為雙數,而婚禮獻花卻是奇數。西方人視偶數為不吉,認為奇數才是吉祥、順利、美滿的象征,這與中國人崇偶的心理截然相反。

三 漢英數字國俗語義的共性特征

語言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有現象,必然會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客觀物質世界反映到人類大腦中的鏡像是相同的,雖然“內蘊形式”不同,但對世界的認知形式具有相通之處。例如漢英語言中一些含有數字的成語或諺語,雖表達方式不一樣,但所表達的涵義是一樣或近似的。如漢語有成語“一箭雙雕”,英語有“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漢語有“腳踏兩只船”,英語有“to sit between two stools”;漢語有“半斤八兩”,英語有“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漢語有“十有八九”,英語有“ten to one”;漢語有“一葉不成春”,英語中也有相似的表達:“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這些都表明了漢英兩種語言中數字國俗語義的相似性。

數字“七”在西方文化中是象征吉祥、順利、美滿的一個數字。希伯來文的“七”發音是shevah,源自字根savah,是“齊全、滿意、足夠”之意。古希臘文化中,“七”同樣是個吉數,比喻“完整”。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帝用七天時間創造了世間萬物。在希臘有“希臘七賢”和“七大主教”說法。西方的宗教文化常用“七”以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或宗教儀式。如七大美德(the seven Virtues):信任、希望、謹慎、仁慈、公正、毅力、節制;七大圣禮(the Seven Sacraments):洗禮、告解禮、愛圣職禮、堅信禮、圣餐禮、婚禮、僧侶為垂死者行涂油式;七大精神善事(the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改造罪人、安慰痛苦者、耐心忍屈、教育無知者、勸解疑惑者、原諒傷者、為生者和死者祈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七”也有視為吉數的意味,這與西方人崇尚數字“七”有異曲同工之處。中國古代有七日創生論,“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北史?魏收傳》)。中國古代已有六方位的概念,即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再加上天地兩方。雞狗羊豬分別指四方,而馬行駛在上、牛耕種于下,正代表了六合方位,“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占據正中央神圣的第七位”。

中國的佛教也非常推崇數字“七”。佛教認為萬物由地、水、火、風、空、識和根七種本原組成;人生有七大災難:水、火、鬼、羅剎、刀仗、枷鎖和怨賊。佛教認為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共有七佛;佛教信徒通稱七眾弟子;中國的佛塔多為七層,佛教說:救一眾生,勝造七級浮屠。受佛教影響,我國許多地方至今有為死人“祭七”的風俗傳統,即人死后每七天祭奠一次,共七七四十九天,以此來安撫死者的靈魂。

綜上,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語言必須了解其所屬的文化。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經過千百代人的創造和積累而形成的,充分反映了該民族的文化特色。中華民族和英語民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兩種語言中對應的詞匯,其國俗語義也存在著很大不同。數字在英語文化中由于受到歷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學藝術等影響,有其特有的國俗語義,與漢語中數字的國俗語義相比,有著相似和不同之處。充分了解數字在英漢文化有的國俗語義,對更好地使用英語,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德鑫:《數里乾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紅旗:《生活中的神妙數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版。

[3] 詹姆斯?海瑞森,王逢印、方正鈞:《超時空的設計:圣經中隱藏的數字結構》,神道出版社,2002年版。

第9篇:傳統文化的涵義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元素;平面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 J52 文獻標識碼:A

1前言

中華文化延續五千余年,到今天,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不僅涵義深遠,而且在世界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平面設計,這個源于國外的產物在國內畢竟是新生兒,整個行業目前受到國外設計理念的影響很大,而國內缺乏對平面設計的相關理論研究,不足以支撐該行業的快速發展,讓平面設計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受到阻撓。為此,我們嘗試研究如何可以將我國的傳統元素應用到平面設計中,試圖以理論研究來支撐平面設計的成長,這會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事情。

2 中國傳統元素的特點

中國傳統元素包含了很多意義,它和傳統的中國文化一樣涵蓋非常廣,一般情況下,中國傳統元素普遍會讓人們覺得它是一種兼具了外形與深沉含義的存在,擁有獨特的感染力。中國傳統元素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樣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并且還注重“天人合一”,這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有著很深的內涵。中國傳統元素一般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

2.1它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形態,古人通過幾千年來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地探索與認識,經過不斷總結,漸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概念。

2.2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有著巨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3它包含很多種類,但不管什么類別,均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和諧”。

2.4它注重能達到傳神的效果,對于寫實這方面,不像西方國家那么重視。

3 中國傳統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原則

3.1中國傳統元素應體現民族特色。中國傳統元素具有非常濃郁的民族特質,它是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由中國人民透過自身生活勞動沉積下來的民族智慧。所以,應用到平面設計中的傳統元素需要在體現最初的設計涵義的基礎上展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發揚對現代事物的開拓進取精神。現如今市場正處于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之下,讓傳統的文化在突出表現傳統民族特點的同時符合現代平面設計的潮流,這樣才能在猛烈的競爭環境里站住腳跟。在2010年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使用的會徽,其表現形式就是利用了中國的傳統元素中漢字“世”的變形,在形象上借助三人合臂的外形設計,不但展現出世博會“理解、歡聚、溝通、合作”的理念,還讓中華民族熱愛和諧、歡聚的民族精神得以體現,這和北京奧運會使用的“京”字會徽設計,可以說是互相呼應。

3.2 現代表現手法與傳統元素相結合。將傳統民族元素用當代的設計表現手法來具體展現,是現如今平面設計中對傳統民族元素運用的常用方法,這樣在宣揚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同時,也緊隨了潮流的步伐。換句話說,符合當代審美展現形式與傳統元素相融合,這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也是在平面設計上的新穎創造。舉個例子,中國聯通的標志,是以中國傳統元素的中國結為基礎形態,這種盤長結沒有開頭結尾、并且循環往復的造型也代表著現達的信息網絡,整個標志在運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設定簡潔形象時,又能展現出來濃厚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也為企業快速的提高了認知度,對企業業務的推進和拓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4 中國傳統元素運用的具體思路

4.1 中國傳統色彩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在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中色彩發揮出了其獨特的作用,將中國傳統的色彩運用到平面設計中,可以讓其形象得到中國人的廣泛認可并加深印象。例如,在中國市場推廣時,可口可樂公司就在其廣告設計中使用到大量中國紅的元素,以傳統紅墻紅瓦建筑作為背襯,在可口可樂泡沫的映襯下出現的小男孩兒身穿中國傳統服裝,親朋好友開懷相聚、舉杯暢飲以及張貼春聯等濃郁中國氣息的場景,展現出了中西雙方文化的融合,讓中國消費者產生親切的感覺,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平面設計藝術的完美融合在這個設計中表現的非常成功。

4.2中國傳統書法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中國的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的有機載體,不單只是傳承文化的一種語言工具,它還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內涵。傳統中,中國書法體現的是點、線、面的相互銜接,而在當今平面設計中,書法文字通常使用直線以及幾何形構成視覺上強烈沖擊感和時代感的圖象,這在中國傳統元素的平面設計中是比較常見的應用方式。這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會徽設計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設計上體現的非常典型。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上海世博會的會徽含義,在北京奧運會使用的會徽上,運用了“京”這個漢字,獨具匠心地將其概念化為一個奔跑、運動的人形剪影,隱含“舞動的北京”,令平面設計和書法文字的獨特結合,用曲線勾勒出白型,獨創出了寓意深刻卻頗具動感的標識。

4.3中國傳統祥瑞圖案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千百年的豐富積淀讓中國民間藝術創造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祥瑞圖案,這些圖案產生于中國人民的日常勞動生活中,是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不斷形成和完善的,表達出中國人民對幸福、吉祥生活熱愛與渴望。在平面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祥瑞圖案,既可以讓蘊含的內容得以體現,也可以激起濃烈的民族認同感。例如,中國華夏銀行在標識設計上就利用了象征著華夏民族的玉龍圖案進行簡化,并且華夏銀行所提倡的積極進取精神也可以從玉龍圖案所蘊含的積極含義中得到體現,令人們對華夏銀行形成積極深刻的良好印象,產生強烈認同感。

結語

在平面設計應用中國的傳統元素,不應單單只是簡單的累加。這首先需要深度發現中國傳統元素的意義,令其能和平面設計的初衷相吻合、能充分體現其含義。平面設計所代表的是外在之“形”,而中國傳統元素則是體現內在之“神”,只有作品能同時達到神形具備才可以表現的順暢自然,不僅能體現深層的審美內涵,還能做到傳承民族的文化、弘揚民族的精神。兩者結合形成當代平面設計強大的生命力與創新性,讓現代平面設計藝術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叢慶,徐金丹.淺談現代平面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J].藝術科技,2013(02):113-114.

[2]劉青.中國傳統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1(23):96.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1| 精品久久欧美熟妇www|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国产精品嫩草久久久久| 日韩av在线不卡二区高清 | 人妻爽综合网|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久久偷看各类wc女厕嘘嘘偷窃|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丰满人妻无套中出中文字幕| 欧洲熟妇性色黄| AV免费在线区|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五月色综合国产精品|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9| 亲嘴扒胸摸屁股激烈网站|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 国产免费自拍av一区|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在线视频网站亚洲欧洲| 欧美黑人又大又粗xxxxx| 国产中年熟女高潮大集合|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不卡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熟妇高潮爽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人妻中文字幕av有码在线| 天天摸夜夜添夜夜无码|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