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模擬實習學習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會計學專業學生能力要素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主要從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會計專業而言,應以培養掌握高級會計技術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使本科會計專業的學生經過四年的系統學習能夠熟練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核算方法,形成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實務操作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溝通交際能力等,使畢業的學生一進人工作崗位即能很快適應并能進行會計的賬務處理等一系列工作。這就要求在會計教學時要非常注重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培養要關注其職業能力的形成。為探討會計學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筆者以寧渡工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為對象展開了一系列調查分析。
(一)調查設計對該校會計學專業已畢業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調查內容側重于工作以來的感受;在校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的吻合程度。在校進行的實習實驗是否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校形成的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的差距;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等,該調查主要采取問卷和訪談方法進行。
(二)會計學專業學生能力要素對以上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匯總后,又聘請了寧波市不同行業的9位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進行了研討,確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要素,主要包括6大能力,即:準則運用和解決問題能力;邏輯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和團隊合作能力;科研和創新能力;遵循職業道德和養成職業價值觀能力。以上6大能力領域又可細分為143項專項技能。其中的能力領域是相關專項技能的任意組合;專項技能是每個學生利用其所學知識和技能去有效地從事某一具體工作的能力。專業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每個學生可以通過仿效、學習、練習反饋等過程掌握各項專項技能,由不會到會到熟練,從而達到自動化式的定型。當然,技能的學習要以程序性知識的掌握為前提。大學四年期間,通過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修正、優化、整合,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培養的學生能夠掌握或基本掌握職業能力框架中的大部分專項技能。從而形成相應的會計職業能力,達到對接社會市場、培養有用人才的要求。
二、實踐教學體系構成與內容
就會計學專業學生來說。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對其職業能力的形成是―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在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和實踐教學內容的組織實施時,應以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為前提。實踐教學體系和內容的改革設計,具體可通過校內模擬實習和校外社會實踐兩種方式進行。
(一)校內模擬實習校內模擬實習可分為手工模擬和計算機模擬兩個環節。其中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分為平時的課后模擬和綜合的實驗室模擬。課后模擬是針對課程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單獨進行的模塊實驗。它以會計理論課教材的相關章節內容為依據,按理論教學進度分階段組織實驗,以解決專業課學習中某一方面的實務操作問題。通過實驗可使學生充分理解會計的概念和原理,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專業學習中的某些關鍵點和難點。課后模擬側重于知識點的鞏固,它將實驗教學融入到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等專業課之中,將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綜合的實驗室模擬就是利用真實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對一定時期的經濟業務(來源于企業)進行會計核算,通過編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計算成本、利潤和編制會計報表,熟悉會計循環過程和掌握會計核算基本技能。綜合的實驗室模擬的重點是識別、審核和整理原始憑證,根據經濟業務正確地編制記賬憑證,開設并登記明細賬和日記賬,編制科且匯總表,進行成本核算,設置并登記總分類賬,期末結賬,編制會計報表。綜合的實驗室模擬能增強學生對會計核算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模擬實驗所使用的經濟業務資料直接來源于現實生活,而且是經過認真挑選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經濟業務,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在進行模擬實驗時學生可以通過定期輪換實習內容,達到實踐的系統全面性,因此,模擬實驗可以說是一種在仿真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相對真實有效的實踐活動,可以起到和社會實踐相同的教學效果,甚至還能克服社會實踐的某些不足。對學生掌握具體會計準則的運用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計算機模擬實驗是組織學生利用會計模擬實習軟件系統,在計算機上根據模擬實驗資料進行會計處理。其主要內容有輸入記賬憑證、開設并登記明細賬和日記賬、編制記賬憑證匯總表、開設并登記總分類賬戶、編制會計報表。在目前會計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學生應當學會在計算機上從記賬憑證輸入到自動登記賬簿和生成會計報表的整個會計處理,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賬務處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極為重要。
(二)棱外社會實踐校外社會實踐包括參觀觀摩和在崗實習等多種形式,可通過以下環節實施:感知實踐、工商實訓、訶研實訓、畢業實習等。感知實踐和調研實訓是組織學生到企業、事業、社會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等單位參觀調研,了解其經營管理活動、生產工藝流程、會計業務處理程序等內容。通過參觀調研,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其對系統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并鼓勵學生善于從中發現問題,進而研究解決問題。工商實訓、畢業實習等是指讓學生到實習現場,實際參與實習單位的業務操作。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真實的條件下得到真實的業務技能訓練,促使其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業務問題,提高邏輯思維和職業判斷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并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有利于職業價值觀的養成。
以上實踐環節內容的設計主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要與本學期開設的理論課程密切相關,二是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各環節的具體安排如下:第2學期安排2周的感知實踐、第3學期安排2周的工商實訓,以提高學生認知社會的實踐能力;第4學期安排2周的文獻檢索、第5學期安排2周的調研實訓,以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精神、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第6、7學期安
排4周撰寫學年論文,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書面和文字的表達能力,并為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奠定基礎:第8學期一般安排4周專業實習、8周畢業實習并提交畢業實習報告,通過畢業實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適應能力,為畢業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同時,第8學期還安排撰寫畢業論文并進行畢業論文答辯。
此外,還設計了一些其他實踐環節作為對以上實踐內容的補充。如:文獻檢索方法應用;經濟大講堂;ERP模擬訓練;職業經理人大賽;財會信息化競賽;暑期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從不同的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實踐教學體系組織與實施
為了實驗有效進行,有必要對實踐教學各環節進行有效的組織,并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加以保障。
(一)制度保障對每個實驗環節都編寫相應的實踐教學大綱,指定專門的指導教師,并制訂《會計模擬實驗室管理制度》、《會計信息化實驗室管理制度》、《校外實踐指導教師職責》學生每完成一個實踐環節,都要填寫詳細的實驗手冊,強化實踐過程中的計劃、管理與控制,以增強社會實踐的有效性,為此編寫了實習指導手冊。在內容安排上,涵蓋了財務會計、審計及理財等方面最基本的會計相關工作。學生寫出的實踐總結報告,教師給予細心指導和批改,最后由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談收獲、談改進,再由教師進行相應的總結。
(二)條件保障加強校內實驗室軟硬件條件的建設。學校建成了專門的經濟管理實驗中心作為會計專業實驗室,可以進行本專業的會計電子模擬實驗、會計信息化實驗、會計手工模擬、ERP模擬訓練等。其中的《會計實驗》和《會計信息系統》是校內實驗的兩門主要實驗課程,都具有綜合性實驗的特點,分別在第4、第5學期開設,采用的實驗教材和實驗應用軟件不斷修訂、不斷更新,內容緊密結合實際,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為了實施以上實踐環節,學院和教研室積極拓寬與企事業單位、社會中介機構等的聯系。建立比較穩定的關系,簽定合作協議。目前已與寧波地區近20家企業事業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幫助其進行科研攻關,向企業提供優秀的專業人才,企業則每年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實習,形成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從而使企業成為學校固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習場所。
(三)實施組織在每個環節的組織形式上,都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展開。實行合作性學習方式。分組操作時,遵循混合編組的原則。既關注每個小組學生的成績差異、個體差異、性別差異和家庭背景--差異,又盡可能使小組成員各具特色、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注意組員必須分別承擔互補的、有內在關聯的角色,并分別制定各自的主要職責。每個實踐環節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的是學生,他們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共同組織、實施、完成整個實踐過程。指導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提供建議、適當的介入與干預、游走與觀察、總結評估與反饋等,是指導教師在實踐管理中的職責。
合作性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完成實踐教學規定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綜合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合作中得到全面的發展。立足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學會實踐;培養學生健康向上、敢于探索、積極開拓創新的精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寬容大度、團結合作、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增強自信與團隊觀念,促進學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與溝通。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合作性學習形式的實踐環節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得以充分的實現。
(四)考評機制加強并優化了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工作。考核內容主要分兩部分:一是實踐過程中的表現,主要考核動手能力;主動性;熟練程度;團隊意識;溝通能力等。二是實踐報告,主要考核文字表達能力;材料組織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綜合概括能力等。對第一部分主要是由實踐小組的組長和班委會成員對每位同學考核;對于第二部分主要是由指導教師對學生考核。考核一般采用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級評分制。每一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后,都將測試學生對相關技能的掌握情況。測試方式多樣化,一般采用筆試和口試相結合、個人和小組相結合。考核時間分為平時和實習結束后,并多注重平時的測試,測試不一定是卷面形式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是某一環節的具體操作過程、案例分析、也可以是自由討論的筆錄。考核類型與題目不一定要有+標準答案,以便讓學生有更多的發揮余地,注重測試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及融會貫通的能力。
會計模擬實訓是指在會計教學中,把企業財務部門的業務活動濃縮于事先設計好的會計模擬實訓資料之中,培養學生處理實際業務能力。目前的會計模擬實訓主要是通過寫、算、做三項基本功的獨立操作進行的。雖然說這可以縮短理論和實踐的“適應期”,為即將從事的工作任務奠定基礎,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卻有著種種欠缺。現就怎樣指導中職會計專業學生進行綜合模擬實訓談幾點看法:
一、中職會計專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現在的中職教育比不得較早。首先從生源的角度來看,以前我國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數人才能考上高等學校繼續深造,而中職教育在當時因為上學時間短,國家能給予解決工作問題而深受當時初中畢業時成績優異的學生的青睞,那時的學生朝氣蓬勃,求知欲高,領悟及學習能力強。而今的教育已不復過去的精英教育,大批的孩子都能考上一所高等學校,國家亦不在安置工作,所以說現在的中職教育已不再受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所追捧了,總體上是初中畢業時成績掉尾的,甚至是初中都沒畢業的學生才會考慮。因此說現在的中專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差,對于進一步的學習帶有厭煩心理。兩相比較不難看出現在的中職教育的難度很大。相對純理論學科而言,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經濟管理學科,因此說,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我們更應從實際操作中彌補學生理論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其次,會計模擬實習的教材編排不盡合理,實習內容多,時間緊,學生不堪重負,實習效果不佳。現在使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過分強調會計核算,忽視會計監督的問題。在現有會計實習教材中一般都是要求學生能完成從憑證-帳簿-報表的一個循環。先根據原始憑證填制記帳憑證,再根據記帳憑證登記帳簿,最后根據帳簿編制會計報表,看似前后銜接緊密,實則是省略了會計的審核監督環節。翻閱多本實訓教材,我們都會發現教材中沒有給出不合理、不合法的會計資料供學生選擇鑒別。這就會造成學生在觀念上忽視對會計業務的審核工作,直接導致學生默認為即使是現實工作中提供的會計原始憑證都是不會出現差錯的。并且,針對每一筆業務,大都會以精煉的語言點出所述的是哪筆業務,學生只需按照文字來填制憑證。如,某企業購入一批原材料,價款為8100元,進項稅額為1377元。貨已收、款未付。學生看到這里,自然會條件反射般的做出借:原材料8100應繳稅費—增值稅(進項稅額)1377;貸:應付賬款9477的憑證。而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會出現這段文字的,以至于在工作中,沒了文字說明,學生就會不知如何進行下一步了,由此而培養的會計人員走上工作崗位注定是不合格的。另外在新會計標準下的帳務處理中需要有更多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如:一項資產是否采用穩健原則,是否計提減值準備,在現有的會計模擬實習中,根本沒有會計職業判斷的體現。只需按圖索驥就可以了。通過以往的會計模擬實訓,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會計模擬實訓往往是學生每人一套實習資料,其內容相當于一個中型制造本文由收集整理企業的一個月的業務量;一個人充當企業的各種人員的角色:既是倉庫管理員又是銷售人員;既是會計又是出納等等。給學生感覺很混亂,理不出頭緒。一個多月的實訓下來,實習資料在老師輔導下算是勉強完成。但要學生對實習進行總結時,卻講不出個所以然來。而且由于從頭到尾的囫圇做賬,給學生們的印象就是:會計就是記記賬,填填表的活。只要把資料給的原始憑證都用了就可以了,根本沒有體現出會計應有的作用。再次,實訓時只重視手工模擬,忽視了計算機模擬。目前,大多數企業都已全部或部分實現了會計電算化,掌握相關的會計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的操作技能已經成為會計人員的基本要求。但我們看到在會計模擬實訓方面,還主要停留在手工模擬階段,應用計算機模擬實訓的相對還較少,這會使得學生工作后依然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期,才能勝任一定的會計工作。其實,造成上述的種種差距的原因,并非都是物質方面的,更多的是人們的意識觀念問題。
二、解決的方法及建議
首先,要貼近實際工作,選好綜合模擬實訓教材。
近幾年我國會計制度在不斷改革、完善,而一些相應的教材仍未修訂,特別是會計科目和相應的賬務處理未能及時修正,如果仍然采用這類的教材將會不利于學生按新會計制度要求進行模擬實訓,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此,在選擇教材方面我們應該及時更換所用教材,使其盡可能的貼近實際工作。為學生較好學習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其次,分角色認真做好實操課的操作輔導。
傳統的會計模擬實訓課大多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動手做一套帳即可。讓學生們意識不到會計與其相關崗位的關聯性。所以說,在今后的操作中,應將學生分角色進行實操課。如,將班內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劃分成出納、會計、倉庫報關員、采購員等幾個,讓學生在各個小組中分別擔任各種不同的角色,定時更換,使其在實訓的過程中充分了解與會計相關的各個崗位的職責。再次,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熟悉操作要求和過程。在動手操作前,除分發有關資料和實習用品外,還應做好:(1)復習《基礎會計》講述的七個會計基本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實務操作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清晰的脈絡,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查。(2)讓學生全面了解資料所列企業的生產組織、工藝流程特點、財務制度、會計核算、成本計算以及涉及的稅金核算和明細科目的開設要求等有關情況及規定。(3)建賬。在全面復習《基礎會計》中的賬務處理順序的同時,使學生知道賬簿的用途、種類,各種賬簿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學會賬頁格式的選擇和期初余額的填寫。應充分利用編制期初試算平衡表開始建賬工作,即在將資料所提供的各賬簿期初數據轉抄到各個賬簿后,要再一次利用平衡表檢查已登記載的各賬簿的期初余額。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學生漏抄和錯抄期初余額,節省以后檢查時間,這一過程對初學者很有必要。在建賬的同時,對于相關崗位也應相應的做好準備。比如說,對于庫房保管來說,就應讓其分清自己所保管的材料、產品的明細目錄,根據實務的要求,采取計劃成本還是實際成本記賬。(4)制證、記賬。記賬憑證是學生動手的基礎部分,所動用的會計理論知識較全面,占用時間較多,是實訓的核心階段,對于這一環節來說,教師應有較詳細的輔導。要求學生分角色來填制、稽核。對制證,可充分利用《基礎會計》教材“記賬憑證的種類和填制方法”這一節,使學生明確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的內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師舉規范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的內容和填制為例并演示講解,以此幫助學生認真分析每一筆經濟業務,應該在哪個科目核算,明細科目是什么,需要編制幾筆會計分錄,它的依據是什么,從哪里取得所需數據,避免操作時出現混亂。同時要進行主要經濟業務賬務處理過程的復習,特別是企業銷流程的重點賬戶要進行規納總結以利于學生復習和運用。當然也可以在演示編制的過程中,人為的填錯,讓學生們進行稽核,找出錯誤并采取相應的方法更正錯誤。(5)成本計算。這是實訓中的一個難點,對中職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對于這一環節,教師要結合復習有關成本計算章節的基本計算程序,著重說明每一張分配表和計算表中每一個數據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學會查閱賬簿,編制相關計算表格,指導學生根據賬簿的有關資料,編制匯總表和分配表。在具體操作中,應在按照教材指定的方法來進行成本核算的同時,也應進一步講解一下其他方法。譬如針對水電費的分配,分別采用交互分配法和直接分配法進行核算,讓學生在直觀上了解不同方法對成本核算產生的差異。(6)結賬。這一環節,可結合《基礎會計》———結賬這一節內容,做出“t”字形工作底稿,先利用工作底稿對怎樣進行月結、年結、期末轉賬給學生作詳細輔導,然后再根據底稿登記賬簿后結賬。要總結對比“t”字形賬結賬與賬簿上結賬的異同點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差錯也可保持賬簿的美觀。(7)編制會計報表。對于這一步應先帶領學生復習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報表的填寫方法,尤其是要針對報表中部分難填的項目,如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存貨、應收賬款等,充分利用試算平衡表,復習數據來源,然后再根據資料,師生共同查找數據,讓學生真正掌握報表編制的具體操作和數據來源。(8)會計檔案管理。到這一步的時候,就應教好學生原始憑證的折疊,折疊部分怎樣防止被裝訂;會計憑證如何裝訂、包角;明細賬頁怎樣編號;年末賬頁空白處怎樣劃線等。以上八步是一個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工作程序,教師在實訓的過程中都要給學生以具體指導,讓他們感受到收獲自己勞動成果的滿足感。
再次,在模擬實訓中增加電算會計的內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經濟、社會活動的各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與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會計工作,也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計算機技術在會計中的廣泛應用,使得會計核算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于信息時代對會計專業提出的高標準要求和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適應會計教學改革的要求,要建立會計模擬實習電算化實驗室。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會計模擬實訓都采用手工做賬的資料,而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學習卻是脫離實訓課進行的。這一點,我覺得是不可取的。對于這兩部分來說,應使之相結合,將手工帳的模擬實訓與會計電算化教學密切聯系起來。對于手工帳中出現的憑證、報表信息等由充當相關崗位的“會計人員”及時錄入,通過上機操作或教師演示,讓學生體會使用會計軟件完成“證—賬—表”全盤賬務的上機操作。之后要讓學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賬和計算機做賬的異同,激發他們學習電算會計的興趣,為下一步進行會計電算化的學習和提高做好準備。
第五,建立教師實踐基地,要求教師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實踐活動
【關鍵詞】興趣;情景教學;新型師生關系;模擬實習;社會調查
【Abstract】From three, the stage carries ou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on student accountant interest culture summing up. Be that the stage studying the earlier stage trains student's accountant interest. The medium term stage trains student's accountant interest. The queen stage strengthens student accountant interest.
【Keywords】Interest; The scene teaches; Late-mode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Simulate practice; Social investigation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2-0047-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和個體需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這一角度來看,需要是學習興趣的前提,決定和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學習對新事物、新知識、新信息產生渴求感;二是學習者本身因性格、情緒等特性,對學習活動和思維過程產生趣味感。三是學生通過學習和運用所學知識,能夠滿足自身的成就感。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教學質量呢?回顧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我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實地情景教學
初學《基礎會計》入門是較為重要的,為增強學生對會計的認識,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參觀企業、公司的會計崗位,但必須選擇較正規與全面的企業財務科(這點在目前是比較難做到的,但卻是很有效的教學方法)。看會計信息載體(證,帳,表),請崗位人員講解業務,看會計業務操作,觀察業務流程。
二、上好開學第一堂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學生引入吸取會計學科知識的大門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開學第一堂會計課,對于培養學生今后學習會計的興趣尤為重要。學生剛開始接觸《會計》這門課程,既感陌生而又感到新鮮好奇。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帶入會計學科知識的殿堂,認真備課,精選課程內容,收集趣味性強、啟發性高的輔助課外素材,確保在第一節課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對會計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2005年下學期我教了兩個財會一年班級。在一次段考中,有一個班的學生考試成績差。我就要求每個同學寫一份考后感想(包括對老師的建義)。其中有位同學這樣寫道:譚老師,我深深地記得,您給我們上第一堂課時,我聽得得津津有味,我也自認為是班上聽得最認真的一個。就在那時,我對會計基礎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具體怎么上好這關鍵的第一節課?我按由淺入深、貼近生活實際的原則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利用大量課外會計參考資料,結合生活實踐,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入所要講授的課題,使學生對會計這門學科產生的第一印象是生動有趣,從而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有意識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會計知識貼近生活,讓學生感悟到會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與價值,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接著我給學生介紹會計這門課程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單位采購物資需要記帳,建筑商品房需要核算成本等,這些都離不開會計,而企業要考核經濟效益,選擇最佳決策等就更離不開會計。這樣使學生認識到會計和我們的經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學好會計不止是一種學習任務,同時也是今后走向社會的求職本領,從而在思想上重視會計學習。我再結合學科的特點,用自擬的形象化語言,對各知識點進行描述,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對會計產生興趣。
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良的師生關系離不開老師和學生的直接交往,老師如果不積極主動地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真誠的師生關系就很難建立,即使建立了也難以持久。與學生交往我一般采取四步:接觸-親近-共鳴-信賴。初次接觸學生難免有敬畏心理,教師主動創造自然和諧的接觸氣氛;經過多次良好的接觸,讓學生產生愿意同老師親近的感情,有了親近感,在學習中能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把學生引上學習與進步的成功之路,學生必然信賴老師,師生之間心相通,情相近,學生的心窗向他們信賴的老師敞開著。
職專學生學習基礎差,自控能力更差,為此,我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牢固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教師不講師道尊嚴,而是虛懷若谷,與學生平等相處,能容忍學生的出格想法與做法,學生就會感到課堂輕松,沒有恐懼感。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合作對話,讓沉悶的課堂活起來,讓每朵思維的火花燃起來,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給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另外,在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同時,還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學習熱情必然高漲,學習效率必然顯著提高。因此,我動足腦筋,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并在課堂上盡量列舉一些學習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想得出的例子,提高教學效果。這樣,學生就會興趣盎然,變厭倦課堂為向往課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學習積極性才會高漲,學習效率才能提高。
四、邊教邊模擬教學
在會計課堂教學中,若是老師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論和操作教給他們,他們會覺得老師講課疊疊不休,所講內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難集中精神聽下去。本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在教學中講練結合,講做結合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注重精講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多練習,多動手進行會計基礎技能的操作,既避免教材的枯燥無味,又有利于逐步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在講到“帳簿的登記”一節時,如果僅在課堂上講授如何操作,表面看看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而讓學生按照要求,模擬企業會計實務中的“帳薄登記”的工作實際,練帳與明細帳平行登記;在講到帳務處理程序時,練習科目匯總表的編制;在講到會計報表時,練習會計報表的編制,讓學生從理論化的書本知識走近實踐,改變被動的灌輸式教育,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一點一滴地領會課本知識,在實際操作中將書本知識烙印在大腦中。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這一部分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得到了鞏固。
五、聘請有豐富經驗且頗具影響力知名人物作報告
一次成功的演講,除了啟迪人心,傳播真理,培養情感外,最終目的是喚起聽眾的行動和實踐,使之投身于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社會活動中。我于一九九一年參加工作,至今已有十四個年頭了。但仍清楚的記得:那是我還在長沙商業職業學院就讀時,當時學校邀請了本校畢業生、當時商界名人―長沙大廈彭總經理來校作報告。彭總的報告可謂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充足典型的案例分析、淺白明了的實踐經驗、密切聯系實際的理論指導,使全校師生受益匪淺。彭總經理富有激情、講得投入,所選取的例子來源于身邊,十分貼近生活實際,對學生們在今后學習生活起到了指點迷津和拋磚引玉的作用。聽課師生聽得認真、記得細致,1個半小時的講座,會場上鴉雀無聲。那次的報告激發了我對會計濃厚的興趣,以至后來我學習動力之一。
六、校內模擬實習
這是一種在校內實驗室進行的以一個企業一個生產經營周期的基本業務以及前期的有關資料為基礎,通過一整套真實的會計憑證、帳簿、報表,模擬企業財會部門會計實務處理的實踐性教學形式。校內模擬實習的關鍵是實習資料的仿真性和內容的完整性以及對模擬實習的指導和考核。從模擬實習的內容上看,不僅包括會計核算,還應包括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從實習手段上看,既要進行手工模擬實習,又要進行電算化模擬實習,一般先進行手工模擬實習,后舉行電算化模擬實習。校內模擬實習,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根據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實務操作的適應能力和執業判斷能力。以便能迅速適用工作需要。
七、校外生產實習
這是一種直接讓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跟班或頂班參加會計實務工作的實踐性教學形式。校外實習一般屬崗前練兵,是教學環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綜合性實習,其實習內容涉及廣,包括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稅收、金融等諸方面的業務。除此之外,通過校外實習,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校外實習的目的主要是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鍛煉和培養。
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目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包括計算技術、點鈔技術、會計書法、基礎會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會計模擬實訓、稅收實務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崗位實訓、會計核算崗位實訓、企業管理模擬實訓、審計實務模擬實訓、ERP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14門,共計874個課時,在整個必修課1845課時中占47.37%。從這樣的實踐教學安排來看,整個體系“大而全”,貫穿了會計專業的整個教學過程,涵蓋了專業建設的各個方面,體現了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對于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來說,還缺乏深度,實驗效果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實驗內容相對簡單
我們的會計實驗相對比較簡單,對會計分析、預測、決策等涉及較少,缺乏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創造性地分析復雜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內容,缺乏深度,無法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也只把實踐教學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業,感覺在實驗室中進行的教學實踐和在普通教室進行的教學基本沒有區別,學習主動性不強,參與積極性不高。還存在遲到、早退、缺勤、抄襲的現象,尤其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都是由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而學生把實習時間大多花在聯系工作單位、參加面試上,根本無心實習,所要求的實習報告也是想辦法編出來的。而畢業論文也大多是照抄網上的論文,或東拼西湊,這就使得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這兩種重要的實踐課程流于形式。
1.2實踐教學與實際有脫節
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往往被設計成“個人全能項目”,發給學生一套練習題,以及憑證、賬簿,讓學生一個人包攬全部業務,自己操作整個過程,學生自己既是出納、又是會計;既管記賬、又管復核;既是會計員、又是會計主管。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對各自崗位的工作流程、任務職能等并不十分清楚,無法形成鮮明的崗位意識。另外,一些在實際工作中發生較多的業務,比如說銀行結算和納稅申報,在實踐教學中往往都是在實訓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來說明經濟業務發生的過程、內容和結果,實驗也只是要求學生根據事先填好的結算憑證進行賬務處理和填制某些稅種的納稅申報表,學生根本不知道銀行結算和納稅申報業務的實際發生過程,這使得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知道怎樣與銀行和稅務部門打交道,缺乏進行銀行結算和稅務處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有些教師自己未從事過實際財務工作,也少有機會到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崗位進行實踐鍛煉,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有時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來指導實習,造成與會計制度、會計規范或實際會計工作的沖突,從而使實踐教學的質量沒有根本保證。
2構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該增強實踐,強化應用,體現特色,突出創新,搭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如下圖所示:
2.1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三大平臺
2.1.1實驗教學平臺
實驗地點主要是校內的會計模擬實驗室,包括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創新創業實驗,基礎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完會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后開設的,包括計算技術、點鈔技術、會計書法、基礎會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會計模擬實訓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基本業務內容、會計處理和操作過程,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專業及崗位實驗是在學生學習完專業課程后開設的,包括稅收實務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崗位實訓、會計核算崗位實訓、企業管理模擬實訓、審計實務模擬實訓、ERP實訓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系統的、綜合的技能,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創新創業實驗,一般是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或創建模擬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學期,使學生熟悉創業真實過程,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增強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在實驗教學平臺中,在現有的高職高專實驗的基礎上,要注意盡量創造真實的經濟環境,培養學生辦理銀行結算、進行納稅申報的能力,可以考慮將學生分成若干大組,每個大組包括企業小組、銀行小組、稅務小組,每個小組中,“一人一崗,各司其職”,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不同小組之間有業務往來,不同大組之間也發生業務往來,比如說不同大組的企業之間有采購、銷售等日常業務,同時與其他小組之間還會發生銀行結算和稅務處理業務等。
2.1.2實習教學平臺
大學四年每年安排一次會計實習,第一次是認知實習,讓學生去校外實訓基地參觀、了解,對企事業單位所處的環境和實際工作情況有一個感性認識,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崗位實習,在部分專業課程結束后,到校外實訓基地或其它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熟悉各崗位的職責分工和具體工作內容,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會計業務處理流程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畢業實習,安排學生到企事業單位的實際會計工作崗位上去,一般時間安排在大四下學期。要加強實習平臺的建設,首先要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但長期以來,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企事業單位對與高校建立會計實習基地的意愿很淡薄,會計專業的學生實習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難題。作為高校來說,一方面要與各類企事業單位多多溝通聯系,實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實現實踐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資、擔保、管理、財務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事務所等一大批中介機構為突破點,加強會計中介機構實訓基地的建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樣一大批會計中介機構已經開始壯大起來,他們把會計工作當做是一種對外提供的技術服務,不再排斥實習學生的參與,而且在業務旺季對于實習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這樣,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到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擔保、咨詢、審計、評估等項目,在實踐中加深對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3實踐教學平臺
主要包括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社會調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進行,可以針對會計教學或會計改革的熱點問題定出要調查的內容,采取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網上調查和實地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會計機構設置、會計制度建設等情況,了解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人員素質、會計核算、會計管理等情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提供寫作素材。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都具有實踐性和理論性的雙重性質,學年論文是學生對一學年所學專業知識在專業實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畢業論文學生對大學四年所學專業知識在各類實習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作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來說,要強調從實踐中選題,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于那些通篇理論論述,缺乏實踐內容支持的論文,可以考慮要求重新選題和定位。
2.2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現在的高校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企事業單位工作過,缺乏實際會計工作經驗。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與校外實習基地、企事業單位、會計中介機構的聯系和交流機制,鼓勵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定期到這些單位掛職,從事具體的財務工作,積累會計實踐經驗,提高實務處理能力,更好地滿足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也可以多組織會計專業教師到兄弟院校參觀學習,交流教學經驗,多參加教育界和會計職業界組織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建立校外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財務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會計從業人員檔案,保持經常性的交流,促進產學研結合,還可以定期將這些專家學者請進校園作相關內容的專題講座,甚至直接授課。同時支持會計專業教師參加職業資格和專業技術資格的考試,并要求取得資格證書,達到會計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
2.3建立實訓技能和質量評價體系
完善和規范實踐教學評價,建立實訓質量和技能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學生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另一部分是教師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制定評價體系的詳細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考評可以采取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口試、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手工模擬、上機模擬等多樣化的形式;對教學質量可以建立學校、教務處、系部、學生和校外財務專家五級監控和評價體系,采取學校抽查、系部檢查、教師自評、校外專家評學、學生評價等多種方式,尤其對實驗實習過程進行嚴格監控,分階段進行考核,從而對整個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科學的評價。
3結束語
(一)構建目標
所有教學活動都是以明確的教學目的為開端,只有確定了目標,才有可能合理配置資源,展開合理的教學工作,并預期達到良好效果。本系列課程定義了以下目標:通過遞進式對接培訓實現理論課程、手工做賬和會計電算化處理的三方融合;利用互動式遠程教育培訓提高教學效果、降低教學成本;以ERP沙盤模擬為載體,通過循環式全崗位技能培訓,全方位拓展學生的專業素質、職業技能和團隊合作意識,體現了持久性學習活動的教育思想。
(二)構建框架
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方法及所運用的教學理念,是課程設計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基礎和決定性因素。對于本系列課程的研究與開發,筆者借鑒了世界銀行學院的“可持續性的學習活動”的基本教育理念,結合ICT(遠程教育)教學理念,提出了一整套完全針對高校會計學專業學生提高其專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基于多維度視角的系列實踐課程設計,框架設計分為三個層次:明確目標、教學活動實施以及評價和監測,具體框架結構如圖2所示。“可持續性的學習活動”教育理念兼顧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成人教育法的多種教育思想和布魯姆的認知水平分類理論,它建立了一種有明確成果和目標、具有可測的項目評價方法的新模型,并融合了包括頭腦風暴、角色扮演、問題導向型學習、在線學習、實踐社區等新穎學習方法,以及面授、視頻、數字化等的豐富授課模式,在教學活動的吸引力、參與度和有效性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對本課程體系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本系列課程的設計框架中強調了對學生持續性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并利用現代多種教學工具和方法,如遠程教育模式等,構建了豐富的教學模式,預期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會計專業“多維”拓展課程教學策略
(一)遞進式對接系列訓練
開展遞進式對接培訓課程是針對會計學專業四年的理論課程設置,配合實務演練與其相對接進行訓練,這樣既體現了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遞進應用,同時又完善了實踐課程前后環節的承接。依據馬爾科姆?諾爾斯的成人教育法理論,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目標,挖掘學習動因,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利用理論指導實踐,再由實踐反饋不斷促進理論更新的認知規律,設置相對應的培訓環節,以達到分項教學、分工協作,縱深發展的目的,最終在后面的綜合模擬培訓課程中實現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匯總。一是隨堂專項模擬訓練。保留針對《基礎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主干課程的手工模擬環節,加深學生對會計循環的感性認知。建立一套以某一制造類企業為背景的完整業務,穿插于理論知識的講解中,做到融會貫通,銜接緊密,進行講練結合的隨堂專項會計實務模擬訓練。這樣能夠保證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有據可依,更能給學生展示一種生動的實踐素材,避免了往常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理論性強、枯燥難懂的缺點。如在《基礎會計》理論中會計人員的書寫格式、原始憑證的審核和填制、記賬憑證的填制、科目匯總表的填制、明細賬和總賬的登記、錯賬更正等,這些內容本身存在著很明顯的邏輯遞進關系。現行的理論課堂上,大多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方式給學生觀看各種票據的圖像和使用方法等,到期末模擬實習時一次性接觸實物,這種方式會產生由于時間間隔長而使得理論和實踐脫節,沒有充分利用知識內在的遞進關系,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完全可以摒棄這種講授手段,在講到某個知識節點時,都準備一些實物材料,使手工做賬真正發揮其功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如何應用。隨堂專項模擬在同一學期與理論課程交叉開設,而且是有針對性的開設,針對某些概念、原理、程序開設專項訓練,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環節中的重點和難點深入理解,必要時可安排幾個學時帶學生實地參觀,這需要學院保持與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的長期合作關系,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如可以依據《基礎會計》理論課程中憑證、賬簿、錯賬更正、報表為主線,在課堂上開設以下專題:原始憑證的審核和填制;記賬憑證的填制和審核;更正錯賬的方法;總賬、明細賬的開設和登記;報表的編制等。也可以在某企業的業務資料中節選出一個旬的數據,隨堂讓學生填寫記賬憑證,數據量不大,節省了時間又可以從中檢驗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情況:書寫是否工整;格式是否正確;借貸方向是否正確;金額數量是否正確;原始憑證的粘貼是否合理等。二是課程綜合模擬訓練。經過了隨堂專項模擬之后,學生對各門課程的基礎知識點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實踐基礎,這樣在每門課程結束之后,每學期末都可以設置一次與課程對接的模擬訓練,使每一門理論課程都有一門實踐課程與之對接,達到一種平行性;同時做到每一個年級的模擬訓練都是由淺入深,達到一種遞進性。因此綜合模擬訓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理論課程與隨堂專項訓練進行的期末綜合模擬訓練;第二部分是針對所有的專業主干課程在畢業實習前開設的畢業綜合模擬選練。另外學校可以購買相關行業的不同業務模式的會計應用軟件,建立校內的包括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業等多種行業模式的仿真會計模擬實驗室,作為綜合模擬的有力支撐。(1)期末綜合模擬訓練。這一階段的訓練是在每學期將課程內容都講授完畢之后進行的,如會計學專業一般都是在一年級開設《基礎會計》理論課程,在隨堂專項模擬之后,使學生了解會計工作的循環過程,掌握了會計記賬基礎的基本理論,掌握了設置會計科目、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設置和登記賬簿、財產清查等基本技能,學生對會計職業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隨后就可以在期末配合會計電算化手段進行成本計算、編制財務報告、財務分析等綜合模擬訓練,為畢業綜合模擬訓練做準備。(2)畢業綜合模擬訓練。這個階段的綜合訓練是將大學四年所有的專業課程學分修滿以后進行的,如《基礎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等課程結束后,將會計電算化與會計仿真實務相結合,力圖提高學生對會計行業實務流程的總體操作技能。可先以校內的仿真實驗室為中心,將四年所學的專業課理論做好回顧、總結,有了之前的專項模擬訓練做鋪墊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模擬輪崗實習。將學生按照實際會計循環中涉及的崗位分組,每一組學生負責一個崗位的實際工作,一個循環結束后,再進行換崗,按照如圖3所示的崗位循環,直到每一名學生將每一個崗位的工作都經歷過,本階段訓練即完成。
(二)互動式遠程網絡系列訓練
聘請名企財務專家對學生進行遠程授課甚至在線互動問答,還有討論程序,將遠程教育模式嵌入教學中,完全規避了空間的障礙,時間靈活而且節約了教學成本,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整個流程可以因人而異,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連線不同的專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生之間也可以充當不同的財務人員角色,實現多角度學習。這種方法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使學生與知名企業的專家“零距離”探討平時在理論和實踐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到名企實習的機會不多,但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式為學生創造機會。
(三)循環式全崗位技能訓練
在這個環節,需要學校籌備好校內與校外的各項軟、硬件工作,如:在校內要建設ERP沙盤模擬實驗室,校外聯系好供學生實習的教學企業,保持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教師可以退回到后臺做好策劃、監督、測評的工作,使學生成為體驗活動的主體,與企業崗位實際工作零距離接觸,結合ERP沙盤模擬達到校內與校外的實習循環有效進行。ERP沙盤模擬的實習效果遠超過之前在課堂上和學期末進行的模擬訓練,該項模擬訓練是前兩項階段性訓練的一個拓展,需要學生有很扎實的基礎理論及常用實務的操作能力,在此基礎上,實踐高難度案例處理。即通過在沙盤上展示對企業的營運流程和組織結構進行模擬,學生可以基于一套完整的企業運作流程宏觀地體驗到財務與會計工作在企業運轉中的作用,以此進一步微觀地體驗并實際操作財務與會計工作,預期提高學生解決復雜會計實務問題的能力,培養合作協調能力。如在校內ERP沙盤模擬演練結束后,避開企業的月末、季末、年末這幾個業務繁忙期,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進行上崗實習。在崗位負責人的協同下,學生可以適當獨立完成崗位工作。對于制造類企業來講,營運流程主要以采購—生產—銷售為主線,在整個流程中所關注的還是涉及資金籌集、運用、回籠、投向的財務工作。培養學生在頂崗工作中學會如何進行各項成本費用的核算,如何進行財務分析,如何制作籌資方案、采購方案、生產計劃、營銷策略、投資預案等,最終完成對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分析。在這樣一個真實崗位流程中可以真實地傳授給學生一種財務工作的處理方法,培養學生崗位之間團結協作、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當然在企業崗位實習中遇到難題是不可避免的,除了隨時咨詢崗位負責人之外,可以再重新提升到理論層面去解決,形成理論—校內ERP—校外上崗實習—理論的一種“閉合持久性學習循環”。
三、高校會計專業“多維”拓展課程評價體系
(一)實踐結果評價
實踐結果評價包括對教師講授及協助實踐的評價和對學生實踐結果的評價兩方面,比以往的評價體系更能衡量師生的互動程度。教師是教學實踐過程的策劃者和引導者,他體現著一定的先決性和導向性。實踐課程教學結果的優劣程度在很大意義上取決于整個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知識結構、專業素養等,因此良好的師資隊伍建設成為了重中之重。從這個角度分析,對實踐課程教學結果評價時,應側重分析教師的思想覺悟、專業素質、業務能力、合作意識等綜合指標,為課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而學生的實踐結果評價需要通過對其在整個實踐流程中的表現來判定,包括學習及實踐的態度、學習能力、專業基礎、解決問題及應用問題的能力、合作協調的能力等綜合性評價。在實踐流程的各個環節,包括課堂上、校內模擬實驗室中、校外基地崗位實踐等每一個具體過程,都需要專業教師進行記錄甚至影像記載,以備實習結束后進行打分和分析。找出學生易錯的環節,進行糾正和指導,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采用激發式的手段激勵學生再學習的興趣,為方案的反復調整提供依據。
Abstract: Fo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necessary step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ofessional judgments,as well as a necessary means to make the students meet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the market,and reach the employing standard of employing units. The concep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kspractice teaching arrangements be reformed in order to build a structured,well-target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framework and to protect its reasonabl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and builds overall framework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and explains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ssentials of practice teaching taking the case of four basic accounting practices.
關鍵詞: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構建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overall framework; build
0引言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1]。“社會責任”理念也要求教師本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一方面要將一批有創造力的學生培養成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各行業培養實用型人才。對于會計學專業而言,實踐教學是學生運用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專業判斷的必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適應就業市場需要,達到用人單位用人標準的必經途徑。
1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1.1 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高校教師多自學校畢業即任教,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缺失;長期以來,教師普遍重視理論課的備課和教學,對于實踐課,很少有充分認真的備課過程。以致于教師自已對實踐技能掌握不牢,對實踐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解釋,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如何去進行判斷,尋找正確的答案。
1.2 實踐教學環境制約校內實習缺少對與會計主體外單位的環境模擬;校外實習一是實習基礎難找,二是接納能力有限,三是實習崗位單一[2]。編排合理,內容經典的實踐教材一書難求。諸多不利影響了高校的實踐教學質量。
1.3 實踐教學體系不能滿足培養需要從目前各高校開設的實踐計劃上看,其一,實踐內容大多以在一般工業企業為例,缺少對特定行業(如金融企業)會計實踐。有的高校還取消了會計手工模擬實習,這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了解會計信息的輸入和處理、輸出過程極為不利。其二,單課程實驗較多,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銜接,各自為政,沒有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三,實踐教學體系沒有根據高校的定位進行設計,教學研究型大學體系與研究型大學、高職教育沒有區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諸多不足,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解決問題要“綱舉目張”,本文就實踐教學中的“綱”――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探討,并以四項基本實習為例說明實踐框架的組織實施。
2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的構建
2.1 實踐教學分類筆者認為,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可分為基礎性實踐和創新性實踐兩類,前者為必修,后者為選修。創新性實踐包括指導學生參加商業計劃大賽,大學生挑戰杯比賽,進行社會調查及指導學生對會計某一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撰寫論文等,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基礎性實踐包括單項課程隨堂實驗,單項課程實驗室實驗,綜合實訓,以及畢業實習等環節,這些是每個學生畢業時都需要掌握的基礎。在組織過程中,經過恰當的教學,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其職業判斷能力。可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并非簡單羅列,各環節之間有著邏輯的先后順序。因此,有必要對各教學環節進行分析,提出一個整體框架。下文主要對此進行探討。
2.2 實踐教學整體框架構建本文結合南華大學會計系實踐課程設置,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分析,并整合成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會計實踐教學分為兩類,一類為基礎實踐,一類為創新實踐。
基礎實踐教學中,又分為四個前后緊密聯系的階段。
2.2.1 課程隨堂實驗教學階段。在理論教學完成后安排。教師先把具體的操作方法與技巧介紹給學生,然后指導學生親自動完成。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結合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講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2 單項課程實習階段。是針對會計學專業主干課程(如基礎會計學,成本會計,財務分析,財務管理等)完成之后,在校內實驗室進行的基礎性實習,運用本門課程的內容進行分析,并寫出實習報告。
2.2.3 綜合實訓階段。這一階段,我們堅持手工模擬實習與會計軟件實習相結合,一方面,是因為對于南華大學這類教學實踐型學生而言,學生畢業后面對的會計工作環境,可能是計算機環境,也有可能是手工環境;另一方面,手工模擬實習能讓學生清晰得看到會計數據的中間處理環節,從而對會計信息的生成有深刻的感性認識。綜合實訓階段,我們還安排了審計實習,審計實習雖然是從形式上看,雖然是審計課程的單項實習,但由于其內容的綜合性,因此安排在綜合實訓階段。
2.2.4 畢業實踐階段。綜合實訓結束后,學生掌握了會計的基本理論與實務,理解了會計處理的標準和操作規范,并形成初步的職業判斷能力。此時,再進入畢業實習中的校外實習基地實踐,就能有的放矢,迅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同時,學生也可以評價實習企業的會計處理,學習與工商稅務部門及與企業其他部門溝通的方式。這一畢業論文是本科學生四年學習的總結與升華,也是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指導畢業論文時,并不能簡單的視為基礎實踐或創新實踐,指導應因人而異。
3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的組織實施――以四項基本實習為例
張五常曾指出:“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后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3]會計實踐亦是如此,在組織實施別要注意各階段的聯系。
3.1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實施要點高校會計學專業每種實踐教學都應包括:實踐教學的目的,實踐項目設計,實踐指導手冊,實踐環境布置及實驗總結與評議等,并通過相應的形式組織實現。會計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組織實施的要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 統一的目標體系。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的總目標是讓學生運用理論,掌握會計行業操作規范。階段實習有階段目標。隨堂實驗是檢驗學生對理論的初步理解;單項實習讓學生認識會計,財務管理及成本會計操作流程;綜合實訓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系統的解決問題并進行模擬操作;畢業實踐則是將學生與社會聯系起來。
3.1.2 統一的實踐基礎資料。世界是一個整體,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為了方便教學,會計才會分為基礎會計,成本會計,中級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進行講解。最終,學生要對會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因此,在實踐教學安排中,相關的實踐基礎資料要統一,并據此編寫各自指導手冊。
3.1.3 統一師資培訓安排。除各課程的隨堂實驗由任課老師負責外,對于參加其他幾個階段實習指導的老師,要進行統一培訓。使指導老師清晰了解每個階段的實習目標,實習內容,實習流程和實習考核方式。
3.2 會計四項基本實習的組織實施下面以南華大學會計系的四項基本實習為例,說明整體框架的組織實施流程。四項基本實習指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認識實習,會計手工模擬實習,會計電算化實習和審計實習。
3.2.1 會計認識實習在《基礎會計學》課堂教學中,主講教師將賬、證、表掃描,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了會計所用的載體,并在隨堂讓學生做了填制憑證,過賬等實驗,但學生對于會計循環缺乏系統認識。會計認識實習彌補學生認知不足。該實習屬于第二階段――單項實習,時間安排是《基礎會計學》結課后的數周,其目標是加深學生對會計循環的認知。在實習組織中,南華大學會計系組織學生到實驗室查閱以前年度學生手工模擬實習所形成的檔案。閱讀前,指導學生本次實習的重點在于了解會計數據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再到總賬、明細賬,最后經過分類匯總,形成會計報表上的信息整個流程;引導學生去追蹤具體某些業務的來龍去脈;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會計實務中會計信息的載體。
3.2.2 手工模擬實習與會計電算化實習手工模擬實習歷來是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對所學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主干課程的綜合運用,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該實習中,學生3-4人為一組,分別模擬主管,會計,出納等崗位,實習過程中實行定期輪崗,共同完成一家企業從建賬到編報會計報表手工操作全過程。該項實習教學關鍵在于實習環境的布置。教師負有指導學生,模擬銀行,稅務機關部門等職責。
手工模擬實習結束之后,學生可以根據同一套資料,通過財務軟件來進行處理,從而比較兩種模式下的區別與聯系。湘潭大學實行的“雙重會計實習”[4],北方民族大學實施的“手工+EPR軟件財務會計校內實習”[5]的組織實施正是如此。
3.2.3 審計實習審計實了審計實踐指導書之外,還需要有被審單位的基本資料。審計中的詢問等方法,需得到被審單位的配合。渤海大學李玉珍認為應給學生一套特殊的賬,有意識地設計有代表性的案例,讓學生去審計[6]。但我們從會計師事務所和歷屆畢業生反饋信息來看,事務所一般不會將風險大的項目安排給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審計實習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各種審計程序,并規范地編制審計底稿。因此,在本項實習中,我們安排各小組交叉審計本班同學在前述手工模擬實習中完成的財務檔案,包括各種明細賬、總賬、憑證和報表等,同時,教師模擬銀行,客戶等外部單位,接受函證并回函。學生在審計過程中,對賬簿有疑問的,可立即與被審方聯系。各組執行審計程序,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同時可以互相查證被審小組在手工實習環節是否有錯誤。
這四項實習中,所用基礎資料統一。如06級學生進行手工模擬實習,再經過電算化實習驗證實習結果,該學期審計實習以手工實習結果為基礎進行交叉審計。修改后的手工實習資料又可作為07級學生的會計認識實習資料。組織實施難點在于實習所用教材的選用。教材應以會計事項為單元,從多個維度還原每個會計事項,讓手工會計處理,ERP中的輔助核算及管理所需信息,審計調查等實習能從中調用數據,各取所需。然而,市場目前還沒這樣的教材,為此,南華大學會計系組織自編了一套。
學生在完成實驗室的實習后,進入企業進行校外實踐和畢業論文階段。這部分實踐組織另文規范,在此不再探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教高(2007)1號.
[2]樊千.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探索[J].中國大學教育,2008,(2):81-82.
[3]張五常.讀書的方法[M]. 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0,(5).
[4]黃昌勇,陽杰.雙重會計實習模式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4):60-62.
關鍵詞:職業技能 會計專業 實驗教學
職業教育是作為現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在社會人才的培養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實驗教學既是職業教育教學的主體,實現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中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會計專業學生就業之后,反饋回來的一個最常見問題是“學的和用的不同”。“基于培養職業技能的會計專業實驗” 為主線,借鑒國內外會計教學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學以致用能力本位的原則,目前中職教育中應如何加強會計實驗教學,闡述我的個人觀點。
一、高度重視會計專業實驗教學
現在的學生上課放任自流,學與不學一個樣,學的是一種形式,不僅無益,反而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實際上,理論教學與實際不能夠完全脫節的,教學當中的實驗課是聯系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橋梁和紐帶。實驗課有利于課堂理論知識的延伸和發展,通過會計專業實驗可以直接模擬社會生活實踐中的諸多會計問題。在實驗課的模擬環節學生又能發現自己在學習理論知識上的不足和難以解決的種類問題,這就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的方法還能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在高度重視實驗理論課的同時,教師要不斷增強課程的現實性、有趣性和可學性。以強調會計實驗理論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為引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和積極參與精神。引導學生多看變換的世界、關注媒介變遷對教育轉型的影響,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量的要求,讓學生走出高分低能的舊觀念,關注的是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教育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去培養大批懂技術、應用能力強的學生。
二、多樣化會計專業實驗教學方法
在會計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特別強調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的是在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培養過程中。
引導學生定位明確的會計專業實驗目標,會計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實施過程,首先選定會計實驗大綱、計劃和教材,我們根據每學期的教學安排來落實實踐教學大綱和計劃,將實踐內容穿插在課堂案例教學、專業課程模擬實驗、技能輔導課、選修課及寒暑假社會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結合。每門會計專業課程都有案例集與習題集,將課堂實踐教學通過案例與習題的方式加以實現。會計模擬實驗教學中我們采用了分工式、階段式的實驗模式。所謂分工式就是在模擬實驗時,在財會模擬實驗室模擬設立與財務關系密切的不同工作崗位,景曉宏老師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如:倉庫員、銷售人員、車間統計人員、出納、會計、主管會計等,各施其職,讓模擬單位運轉起來;同時還要讓學生在模擬企業進行崗位輪換,使學生明確每個崗位的工作職責、任務及其聯系。所謂的階段式就是將學生在校會計學習根據教學進度分成若干階段,并在不同階段安排與之相適應的模擬實習。如在《基礎會計》課程結束后,配合進行一些簡單的會計業務操作,從而使學生能夠掌握原始憑證的種類、內容及審核、記賬憑證的種類及填制、會計賬簿的開設及登記、會計報表的編制等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會計實務操作的程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一些品種法、分步法、分類法下成本計算的專項實習,使學生掌握企業單位基本的成本核算;在畢業實習前,讓學生做一套內容涵蓋《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的大型模擬實習,讓學生熟悉會計各個崗位的業務流程和操作,使模擬實驗成為培養學生實務操作能力的有力武器。
其次將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和電算化會計模擬實驗有機結合起來。我們要求學生將手工會計的模擬實驗資料應用于電算化模擬實驗中,利用財務軟件或office中的excel使會計核算過程再次得到重演。在會計模擬實驗中采用了多媒體演示實驗教學方式和插播實驗教學方式,并采用“做中學”、“學中做”等職業院校教學新理念,增強模擬實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具體做法是:利用現有會計電算化系統,將手工模擬核算的資料,構建模擬核算單位賬套,并按照如下操作程序進行:賬套初始化――啟用賬套――日常業務核算,即從單位基本資料和核算參數的設置、會計科目設置、期初余額錄入、記賬憑證的審核,到自動登記賬簿和生成會計報表,讓學生從計算機上體驗會計工作的樂趣。這種相互印證的實驗方法,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整個會計核算流程的掌握,而且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體會到實現會計電算化的意義。
三、多樣化會計專業實驗教學軟件并用
可考慮應用到會計專業實驗教學當中,軟件當前商業銀行信貸實務的軟件可參考《碩研銀行信貸實驗室教學軟件》,是以信貸業務和風險管理的日常業務流程為藍本進行設計和開發。系統分設個人和公司兩類業務端口,把消費信貸和公司信貸分開,體現了實驗功能豐富,信貸品種齊全,業務操作流程清晰的特點,結合仿真案例,銀行柜員管理軟件、現金管理軟件、客戶信息管理軟件、信貸業務軟件、國際結算軟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習平臺。
總之,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的基礎并參考相關文獻上,學以致用、多樣化的角度,從高度重視實驗教學、會計實驗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多種軟件并用幾方面培養學生興趣和增強學生信心,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學習會計專業課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楊愛花,徐苗苗.論高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改革 [J].職 2006.
一、目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模擬實習教學缺乏真實性、趣味性(1)模擬實習教材內容枯燥且脫離實際。會計教材內容過于廣泛,考慮的因素過多,明顯脫離了中小企業實際情況,不像是模擬實習,更像是一本習題集,規定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模擬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是盲目的根據理論知識去套,并沒有真正學習到企業實用的操作與工作流程。(2)教學方式方法死板,缺乏真實性、趣味性。以前進行模擬實習教學時,只是把學生進行了簡單的分組練習,沒有把實際工作中的業務流程體現出來。在進行核算時,各小組的內容和要求都是一樣的,沒有模擬到經濟業務的往來關系,簡而言之就是這種分小組的模擬只是一種學習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操模式。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是不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并且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課程設置偏離培養目標,不符合社會需求為中小企業培養技能型、實用型的初級會計人才是中職會計的培養目標。但目前中職會計課程中涉及到的內容過于廣泛,過于偏重理論性,課程內容脫離現有的實用性和技能性,并且學習難度也增加了,同時還開設了只有大學才會開設的課程,例如審計、公司理財等課程。這些課程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理論性太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無法強化,學生也由技能型、實用型人才變為理論型,但理論性不平又不夠高,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
二、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
1、建立等級化的評價體系會計考核應該是重視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快和準為標準,將實際操作的過程和結果并舉,同時評價也應采用等級制。財會專業中有大量的實踐教學,主要是集操作和智力技能于一體的,大多數偏重于智力技能,比如:算賬和記賬,這兩項涉及面較廣,對于他們的考核不應當只看結果,更應注重操作過程中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態度考核。2、加大實驗、實訓場所的建設要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就必須對實驗室有所要求:高起點、設備新、現代化。創建一個現代化、高質量的會計專業實驗室主要包括:會計崗位手工模擬實驗室、貨幣和票據陳列室、稅務局保稅模擬室、銀行辦理業務模擬室、電子商務實訓室、證券理財模擬室等等。實驗室的設備必須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并且使用CIA課件教學方式,在引進教學軟件時最好是引進企業普遍采用的用友財務軟件、金蝶ERP軟件等。3、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擁有了教學設施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學師資力量的培養,尤其是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在培養和提拔青年教師時應注重幾個方面:(1)為了更好更快的培養青年教師,應該選定優秀骨干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帶、幫、學"。(2)為青年教師安排一些適當的教學課程,課程內容不能過多,并重復任教一門課程2-3年,讓青年教師有一個反思、總結和提高的過程。(3)經常開展理論學術性的研討、教師間的學習和交流等,并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職業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考核。(4)對于青年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營造教師積極治學的氛圍。并組織教師走出學校,深入會計工作的一線,真正做到將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與會計工作實踐接軌。4、轉變教師職業教育理念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中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中小企業實際要求,將"教、學、做"融為一體,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師在教導學生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并且在教學管理中以"實踐能力評價"為導向,力求學生學習到的技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運用。從整體上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在進入職場后能夠迅速得到提升。總而言之,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之路必須進行改革,同時,作為會計教師就應該具有敢于探索和實踐的勇氣,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會計人才這一目標為己任。
作者:王輝 單位:湖南省婁底市高級技工學校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越來越突出圍繞學生自身的綜合發展而展開。這種發展特征,一方面是對于我國教育事業自身發展趨勢不斷總結和反省的必然認識和結果,另一個方面也是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是將社會的發展與人類自身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必然結果。而這種教育發展的方向和態度,進一步體現在高校教學環境,以及學生在高校背景下的學習狀態,就是以實踐作為重點環節,面向學生就業和服務社會這一方向的教學行為調整。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必然要求不同學科依據自身的學科以及教學特征,建立起對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唯有如此才是切實推動高校教學體系發展,切實服務學生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高校會計實踐教學展開現狀分析
從學科自身特征看,會計是一門集理論與技術于一體的應用型學科,其應用特征極強,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中諸多經濟活動的諸多方面。這種應用特征從客觀上要求高校會計教學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將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有效結合,并且具備在該專業環境內的綜合能力以及專業素質。同時從教育本身面對的環境看,快節奏的社會經濟步伐,從客觀上要求學校培養出能夠有效與社會需求接軌的畢業生。這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具有對應的專業理論能力,也是要求學生具備對于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以及相關的職業操守。這些能力的養成,本身是對于相關知識和理論的一種吸收和同化,是需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一種思維方式和風格。雖然當前高校會計領域教學活動對于實踐教學的需求如此突出,我國至今都并未構建起完善的會計專業實踐體系。綜合當前發展,可以發現存在于會計實踐環節中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環境中會計實踐學習體系狀態不佳
從實踐教學展開的形式看,從課堂一直延伸到社會,形成一系列相關的實踐活動。通常包括課堂之上的會計專業的模擬實驗、貫穿整個會計學科學習過程的實訓課程,以及參與社會正常經濟活動的定崗實習。從學生素質提升的角度考慮,無論何種實踐活動,都應當是能否服務于學生能力提升的,是相輔相成并且能夠構成一個完整體系的。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當前會計實踐學習體系雖然從各個層面看都具有完整內容,但是不同層次之間相互獨立,不具備構成完整體系的特征,因此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推動價值仍然有待推敲。
(二)會計模擬實驗可操作性不強
會計模擬實驗,就是在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會計工作的流程,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編制記賬憑證、編制日記賬、明細賬和總賬、形成會計報表、對會計資料進行裝訂并完成歸檔工作。模擬實驗本身是基于實際會計工作而確定的一種教學體制,但是其本身必須考慮到會計教學工作展開的進度和順序等相關細節,因此在采用的時候通常都會在實際工作基礎之上加以加工,而后才會呈現給學生。但是實際教學工作過程中,對于相關模擬實驗材料的編選,本身工作量較大,因此常常會被忽略,而直接采用一些原始賬務的片段作為實驗材料。這種材料會因為缺乏代表性,或者無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學順序等其他相關環節實現有效融合,而破壞掉整個會計教學活動整體特征,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對于會計科目學習的積極性。
(三)實訓課內容與實際會計業務偏離
實訓課程是相對于實驗課程更為獨立的體系,對于當前注重實踐教學的高校環境而言,實訓是學生能夠在校內展開的相對完整的實踐環節。通常是學生在掌握會計專業主干課程后,按照會計工作的要求自行完成從填制原始憑證到編制會計報表以及完成會計資料裝訂和歸檔等工作。實訓課程相對于實驗課程而言更注重學生面臨問題和環境的真實性,相關的操作手段也從基于理論的純手工操作延伸到手工操作和計算機操作相結合的模式。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因此在實驗體系的設計方面任然表現出顯著的欠缺。這種不足突出體現在會計工作的背景方面,由于實驗室無法像實際中的企業一樣設置各種內部部門和外部的業務關系、政府職能部門、銀行等,學生無法了解會計業務和企業內部環境及外部環境的關系,更想象不出企業內各部門的相互牽制和政府職能部門的相互制約。因此對于當前教學環境中的實訓課程而言,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與實際環境的脫節,直接造成學生實踐環節的僵化。
(四)校外實習流于形式
當前教學環境強調實踐并且直接面向就業需求展開,因此通常學校都會在畢業前夕安排到相關崗位上展開頂崗實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能夠通過實際工作進一步培養會計專業素質和面對問題分析處理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對整個會計知識體系展開進一步的梳理,是實現會計知識有效同化的必由之路。但是綜合當前高校會計專業的實習展開狀況,可以發現高校在這一方面的工作仍然有所不足。首先,雖然在教改的推動作用之下,眾多企業與學校都簽訂了實習基地的承擔協議,但是很多時候都只是流于形式,企業并不是真的愿意接收學生來單位實習。這種尷尬狀況的產生源于兩個方面,其一,企業需要維護和保持自身競爭力,不愿意承擔培養新人的工作。同時另一個方面,學生在校內環境中的實踐活動常常不到位,因此學生的能力往往無法滿足企業需要,造成在實習過程中工作質量的下降,加劇校企合作之間的摩擦。
三、打造完整高校會計實踐教學體系
考慮到會計學科本身的實踐特征,以及學生在畢業之后面臨的就業壓力,綜合教育本身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唯有重視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才是切實幫助學生實現素質提升的重要目標。綜合當前高校環境中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狀況和實施特征,可以發現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亟待展開:
(一)構建完整會計實踐教學體系
前文中已經提及,對于會計學科的實踐教學而言,具體分為三個主要的層次,即基于課程展開的模擬實驗、基于校內環境的實訓課程以及企業環境中的實戰實習。目前存在的主要任務,應當是將這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活動相互統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共同為學生的素質提升服務。對于這一方面的問題,首先應當加強實踐體系的層次建設,對于模擬實驗而言,重點應當能夠保持與課程展開的同步,并且在此基礎之上兼顧到實際應用特點。而實訓課程,則需要進一步向實習工作看齊,一方面要保持與實訓課程,即會計相關課程體系的有效以及合理銜接,另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在于,實訓應當是一種對于現實環境工作的模擬,而不應當是模擬實驗的單純體系化和規模化延伸。而對于實習層面,就當前的狀況看,必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才能逐步打開企業市場,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更為理想的實習環境,也是開創校企合作良好環境的必由之路。
(二)打造真實的會計模擬實驗
會計模擬實驗,是存在于會計學科課堂之上的實踐教學環節,其特征和價值在于通過相應的實踐操作,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課堂上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模擬實驗本身會從內容和步伐上與課堂教學保持高度一致,但是這種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常常會導致其與實踐嚴重脫節。雖然模擬實驗本身是應當以教學活動的展開需求為主進行服務的,但是不代表其可以并且應當脫離社會實踐環節,過度虛構任務背景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實際工作中,首先應當從課程體系的角度加強模擬實驗內部各個角度的建設,綜合課程展開進度與狀況設置模擬實驗的背景,并且盡量保持其真實性和連貫特征。其次,考慮到這一層次的實踐教學更多注重學生對于相關理論的理解,注重手工操作,因此應當提前整理好對應的教案,無論是將模擬實驗教學教案嵌入到常規教案之中,還是將其作為獨立的教案體系存在,都應當注重標明其教學價值和注意事項。除此以外,還應當注重對學生的表現狀況相關信息展開收集和整理,形成對于進一步推動會計教學工作,以及會計實踐教學工作進一步發展的有力支持。
(三)打造真實合理的實訓體系
校內實訓對于學生而言,本身可以視為其走上社會崗位之前的最后一個環節。其存在價值不僅僅在于對于學生相關會計知識的查漏補缺,同時作為對于社會經濟環境的一種模擬,對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同樣有著積極價值。學生展開對于會計學科的學習,不僅僅在于獲取對應的知識和理論,更為重要的在于獲取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素質,因此只有足夠貼近社會經濟生活的實訓體系,才是實踐教學所需要的。實際工作中,教師應當切實深入到企業環境中加以考察,濾清企業所要面對的經濟行為特征,并且在此基礎上搭建起具有一定代表價值的實訓體系。注重對于實際環境的模擬,但同時也應當承擔起對應經濟行為體現在賬面上的工作特征,以及相應的工作特征與會計知識理論點的對應。通過此種方法形成對于相應實訓效果的考核依據,并且進一步形成關于學生學習狀況的綜合評價,推動學生自身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幫助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發展。
(四)加強多渠道校企合作
良好的校企合作背景是確保學生實習順利展開的有力保證,對于這一方面,目前的問題是企業對于學生的表現有所不滿,而學生則會因為諸多不適應存在逃避現象,如果單純依靠學校在企業和學生之間做思想工作,必然難以維持校企合作體系。實際工作中可以考慮首先由學校對企業環境中的主要經濟行為特征進行考察和了解,并且將相應的狀況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對于這一階段的實踐學習有一個基本認知,同時也便于有的放矢地打造更具針對性的校內實訓體系。學校方面,在面對校企合作之間的任何摩擦的時候,都應當深入考察整個實習體系中可能存在的根源性問題,避免單純面向表面問題提出千層面解決方案的做法。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