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建設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媒介素養以及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在以互聯網絡為主要傳播渠道的媒介環境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觀照當代大學生“媒介化生存”的現狀,媒介素養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有效的信息接收能力、增強信息批判能力以及培養符合新時期“媒介公民”需求的必然選擇。在媒介高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應著眼于個人與社會兩個層面的共贏。為此,培養“批判意識”是首要教育目標,培養媒介公民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信息批判;媒介公民;媒介融合
隨著社會“媒介化”的加劇,媒介傳播形態演變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媒介融合的形式逐漸從“相加”邁向“相融”。在融媒趨勢下,內容、技術、平臺、人才開始進行全方位融合。媒介融合帶來了技術升級,信息生產創新、高度社交化的媒介環境,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信息資源的整合,提升媒介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媒介形態、信息生產模式的轉變。媒介融合所催生出的全媒體環境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時,也對使用者提出了新的能力需求。這意味著全媒體時代下,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都獲得了極大的拓展。
一、融媒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一詞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學者利維斯在《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最先提出,并首次就媒介素養的教育及其重要性做出較為系統的闡釋。隨著報紙、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媒介的日常化,媒介形態所表征的媒介文化與傳播效果成為媒介研究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媒介批評領域,基于大眾媒體對社會認知、流行文化、廣告消費的影響研究,提出了培養鑒賞力、信息批判能力等媒介素養教育理念。美國學者詹姆斯·波特指出,“媒介素養是一個多維的連續統一體,貫穿整個人的學習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初級階段(獲得基礎知識、學習語言、學會敘述)、中級階段(開始質疑、內涵發展階段)、高級階段(經驗探索、批判欣賞、社會責任感的構建)。其中最主要的落腳點便是將“懷疑階段”作為批判意識的發展開端。因此,在大眾媒介時代,媒介素養教育主要圍繞培養受眾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以及信息批判能力進行展開。這一時期的信息接收形式是較為被動的,受眾并不參與信息生產,而是作為信息的消費者與接收者。因此,從早期美國媒介素養中心對媒介素養的定義來看,幫助受眾了解媒介的內容生產、議程設置以及傳播框架等規律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這里的媒介素養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處理信息的方法,是指以多種形式獲取、分析、評估各種媒體信息的能力。伴隨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媒介技術革新徹底改變了媒介形態與應用場景。信息爆炸、虛擬現實、意見領袖轉型,這些因素都對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針對不斷演變的媒介形態,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定義為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此外,麻省理工學院的亨利·詹金斯概括出新媒介素養應包含的11項核心技能,其中“跨界導航能力”(transmedianavigation)以及“多重任務處理能力”(multi-tasking)特別觀照了當代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信息處理模式。這些技能從不同角度回應了互聯網時代提升媒介素養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并分別對應了新媒介形態的社會化、交互性、及時性以及信息數量激增等特點。另外,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針對社會化媒體特點,在媒介素養的定義中強調了媒介素養教育對信息生產能力、社會參與能力的新要求。盧峰提出了媒介素養之塔的模型來描述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素養構成:將媒介素養由低到高劃分為媒介安全素養、媒介交互素養、媒介學習素養和媒介文化素養等四個層次。這幾種素養同時對應了媒介化生存背景下的公眾能力需求,即如何在媒介化日漸加劇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利用媒介獲得更優化的個人提升路徑。當代的媒介環境正在逐漸重塑信息傳播的形式與社會交往方式,應運而生的新媒介受眾也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生產的重要參與者。由此,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也經歷了從大眾媒介時期的信息批判能力,轉移到關注“媒介化生存”環境所倡導的“媒介公民”教育。為此,媒介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不是針對某種特定的媒介教育,而是著眼于媒介融合趨勢下的媒介應用與信息整合能力。媒介教育的大眾化需要“普及媒介基礎知識,傳授媒介運用方法,傳播媒介批評理念”,其本質是一種從實際應用經驗出發,提升公眾的媒介理性認識與媒介綜合應用的能力。同時,媒介素養教育也隨著媒介形態演變不斷地完善終身教育形式。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10.29億,占比99.7%。手機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預示著移動網絡媒介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網絡媒介以數字化、交互性與超時空等特點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形式。獲取信息的便捷與處理龐雜信息的困境成為這一時代媒介素養教育需要解決的新課題。作為“數字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層面都深處其中。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的基本素養漸趨成為評價和衡量個體現代化交往能力的基礎性標準和估量其終生學習能力與必備素質的重要參照。面對“數字化生存”的困境,2019年7月,韓國教育部發布了《學校媒介素養教育支援計劃》,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使其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9年10月,美國阿斯彭研究所(AspenInstitute)與奈特基金會(KnightCommission)就共同發布了《數字媒介素養行動計劃白皮書》,推出關于通過社區教育運動將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規和非正規教育機構的行動計劃。與此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開始倡議推廣“媒介和信息素養”(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從這些舉措中可以看到,媒介素養教育正逐步邁向全球化,特別是在以信息及傳播科技為主導的21世紀,媒介素養對于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對國家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過渡都至關重要。
1.滿足有效的信息接收需求。通過媒介獲取高質量的信息是媒介應用能力的客觀前提,也是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我提升的重要路徑。據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的《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綠皮書(2017)》顯示,大學生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時間約3.65小時。其中,大學生在手機、電腦、書報雜志、電視電影廣播等媒介形式中,手機(78%)和電腦(18%)的使用最為普遍,遠遠高于雜志、書報等傳統媒介的使用時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種媒介使用頻率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加深。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的首要信息來源。學生群體的網絡媒介平均使用時間甚至超過了每天課堂學習的時間。面對海量的網絡資訊,高效檢索有效信息、過濾虛假與重復信息的能力便顯得格外重要。反之,互聯網的過度使用和信息過載不僅不會帶來知識的增長與事業的提升,反而帶來的是注意力分散、知識體系碎片化、過度沉溺網絡的風險。此外,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普遍采用協同過濾以及算法推薦等分發機制,瀏覽習慣與關注群體決定了用戶最終獲得的信息類型與內容。雖然這種信息分發機制一定程度上幫助媒介用戶做出快速的信息選擇決策,但某種程度上也催生出“信息繭房”的束縛。長期接觸與個人觀點、意見相似的信息對形成多元化的表達與理性討論都是不利的。特別是對于青年群體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有限的生活閱歷束縛和情緒化表達在大量同質信息的反復強化下,會使其從思想到行動都趨于兩極化。因此,通過對媒介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提升信息甄別和選擇的能力,在以網絡媒介為主要信息獲取工具的時代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信息獲取的過程中,應培養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積極地去感知所處媒介環境特點與傳播規律,有意識地選擇訊息內容,實現有效信息接收目的。
2.建構信息批判能力的需求。亦如學者李普曼有關“擬態環境”的論述,媒介為個體編織了基于間接經驗感知所形成的信息環境,而這種信息環境不僅制約著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行為,還間接地影響著個體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決策。隨著網絡媒介對現實生活的滲透,這種影響也在逐步加深。作為網絡媒介的主要用戶群體,網絡媒介所營造的信息環境對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認知、價值取向以及審美偏好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任何來源的信息都會不可避免地承載著一定的觀點和立場,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網絡信息中的情緒化、非理性表達已經成為常態。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有效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假,了解媒介信息生產規律以及媒介運營機制便顯得尤為迫切。信息批判能力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高級階段,是以信息接收者的理性思考與批判意識為前提的。在“人人都有麥克風”與“公民新聞”崛起的過程中,媒介生態與傳媒產業展現出復雜化的特點。網絡中的理性表達似乎成為一種稀缺資源。雖然相較于其他群體,大學生在廣泛參與網絡活動中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但其參與性并未助長其對媒體的思考和批判意識。大學生的媒介自主意識更多地體現在媒介內容的選擇而非對媒介內容的批判性思考上。碎片化的信息形態與娛樂化的信息內容催生出當代大學生趨于“快餐化”的信息消費習慣。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使學生能夠在使用媒介工具時能夠時刻抱有多維視角和多樣性的觀點來審視網絡信息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求真意識和創新思維的重要基礎。
3.培養“媒介公民”的需求。“媒介公民”誕生于網絡時代,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賦權,公民對于公共事務的討論與參與度提升,深刻影響著政治社會變遷并促進公民意識覺醒。媒介公民的誕生與社交媒體的產生息息相關。媒介公民之所以稱之為“公民”意味著其必須具備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有著理性的思考和鑒別能力,可以利用社會化媒介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表達。網絡公民的公民意識高度覺醒,積極利用網絡平臺所賦予每個人的話語權來傳播觀點、思想,推進公共事務在公開、理性的氛圍中進行討論。從“媒介公民”教育的視角出發,當代大學生還需在三個方面有所提升:一是媒介應用過程中的無意識。即人們在使用媒介工具的過程中處于一種主觀意識的匱乏狀態,網絡中娛樂化、碎片化的訊息在填補注意力空白之余帶來的只有刺激性信息消費后的快感,而理性的審視與思考并不是網絡文化所傾向的。二是對傳媒影響力的預估不足。媒介知識理論的匱乏使得青少年表現出網絡信息安全意識薄弱;意見觀點表達情緒化和缺乏社會責任感;盲目地追逐流行文化以及面對廣告勸服技巧的無力感等方面。青少年面對媒介環境對社會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缺乏敏銳的判斷與體察。三是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的“低水平滿足”。在媒介素養教育理論形成的初期,英國學者就開始注意到大眾媒介中的流行文化對青少年產生的“低水平滿足”現象。即沉溺于娛樂信息和網絡游戲、網絡消費所帶來的及時感官享受。對于技術所賦予個人的話語權和公共事務的參與權表示出漠不關心的狀態。基于上述特點,大學生群體在媒介應用中依然存在著感性的價值認知、薄弱的信息辨別能力以及淺薄的媒介體驗等特點。因此,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作為一種終身教育,為媒介化社會中個體的生存發展問題提供了基于教育實踐的保障。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使媒介資源從娛樂手段變為有意義的學習資源或工具,促使學生在紛繁多變的媒介符號中學會抵制不實信息的誘惑,懂得利用媒介來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升理性表達能力和內容創新能力,這些都需要個體通過接受媒介素養教育來實現。
三、高校媒介素養課程建設路徑微探
教育的本質是為人的健康發展而服務的。作為個體成長和社會化轉變的重要場域,學校應當成為其獲取媒介價值觀念樹立的主要平臺陣地。因此,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目標應包含個人與社會兩個層面。在個人層面,發展對媒介批判性自主權;在社會層面,提高觀點、意見的表達能力,推動社會良性發展。這就需要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將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信息內容生產能力與媒介信息獲取、批判的兩個目標上來。
1.以培養“批判意識”為重要教育目標。根據詹姆斯·波特有關媒介素養的論述,“媒介素養是一種信息分析技術,即分析、評價、分類、歸納、演繹綜合與提煉”。充分地了解不同媒介中信息生產、傳播的動機與孕育信息之中的觀點、態度,是甄別訊息真假和客觀性的基礎。信息批判能力的培養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產生和發展的核心需求。為此,美國媒介素養教育中心提出了有關媒介素養的五個重要問題分別指向信息生產主體、信息內容與傳播技巧、受眾的信息理解、信息的符號意義以及信息的傳播動機等五個方面,作為綜合判斷信息內容的依據。在課程教學中,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媒介知識的學習。具有媒介批判意識的前提是對媒介的本質具有較為全面的學習與理解。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應促進學生在知識講授中掌握媒介傳播理論與信息生產規律。通過對媒介理論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媒介接觸的實踐中。二是鼓勵學生建立自主思考的學習模式,實現從“灌輸”到“賦權”的教學模式。媒介素養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媒介批判,而是在反思中理解不同形式的媒介文化,例如,媒介的雙重屬性、信息的意義建構與解讀等。促進學生在面對不同媒介傳遞的信息內容時,能夠主動運用媒介知識進行有效地分析解讀。三是鼓勵學生在媒介實踐中培養自省的能力。通過多樣化的媒介接觸案例促使學生在體驗中反思自身的信息消費活動,思考受眾在媒介使用與信息消費過程中的選擇與決策行為。
2.以培養“媒介公民”為根本教育目的。“媒介公民”的誕生從本質來看是技術賦權產生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通過媒介參與公共事物討論,推動社會進步的結果。從詹姆斯·波特的媒介素養類型分析可以看出,媒介素養發展的“社會責任感階段”是所有信息批判最終的歸宿,即在“信息批判的基礎上建構道德標準;意識到個人對社會的影響;采取行動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養具有批判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媒介公民”,即培養和造就能夠負責任地使用媒介技術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的個體。在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媒介公民”的培育目標對課程教學提出以下要求。培養學生的新聞素養,通過提升新聞興趣增強學生對公共議題的關注與思考。設置議題,通過課堂討論與課外作業的形式促使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理性表達與自我審視。“媒介公民”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實踐和反思。通過表達與思維訓練,不斷增強學生的理性表達與傳播能力。借助現實案例,提高學生對復雜信息的識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使學生意識到媒介信息背后所蘊含的意識形態風險,從而增強學生理性看待輿論、分析輿情的能力,引導學生追求個人與集體價值的統一。
四、結語
從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來看,由于媒介形態的快速轉變,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也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經歷了保護主義、培養辨別力、批判性解讀以及參與式文化的范式轉移。媒介融合發展對當代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對于一直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而言,批判技巧以及媒介理論的學習都只是手段而并非教育最終的目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應是為了培養自主的、理性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媒介公民”,通過“媒介公民”的實現來推進媒介環境與媒介生態的和諧發展。
作者:尤佳 單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