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與領域創新,網絡科技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生產與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各民辦高校要秉承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技術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現狀,并同時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優化改進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一、簡述新媒體環境的基本特征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時效快、交互性良好且個性化特征突出等特征。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具有信息容量大、傳播效率高且交互共享便捷等基本特征,并且能夠針對個體的需求推送定制式信息。同時,新媒體還能確保受眾可以依托網絡媒介實現實時在線互動。新媒體環境的諸多明顯優勢,為民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同時,也對創新思政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新媒體時代下,民辦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瓶頸
(一)新媒體資源多樣化,加大了思政教育難度
從某種角度來說,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的難度系數,并弱化了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踐行效果。同時,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各類突出性問題更加顯露無遺。在新媒體時代下,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獲取海量的資源與信息。當下,各大主流媒體極易受到資本的引誘與操控,無法客觀評斷事實,顛倒黑白。為吸引受眾注意力,提升關注量與點擊率,大肆宣揚娛樂新聞、不實新聞,在未查清事實真相的情況下,為制造輿論效應,直接公之于眾。同時,對正能量的新聞一筆帶過,并刻意縮減了此類新聞的排版比。面對這樣一個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的時代,一個主流價值觀扭曲,一個極度缺乏責任感的時代,如何創新優化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二)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不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
各大民辦高校所推行的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組織開設理論教學,將校黨政委員協會、校團體委員協會與輔導員歸入思政教育體系,開展一對多的單線教育。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這種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無法切實滿足實際需求。從教育主體內容方面來說,大學生可依托互聯網高效獲取海量資源與數據,并通過各知名院校的官方網站,觀看專業頂級教授的授課視頻,了解各大主流媒體與資深專家學者對思政教育的評價。與辦學年限悠久的公立院校相比,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較為落后,且綜合師資隊伍建設薄弱,這使得民辦高校思政教育主體內容單一,缺乏創新性、差異化。從教育模式方面來說,傳統課堂教學極易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就會導致思政教育循規蹈矩,缺乏個性化。在新媒體時代中,如何規避傳統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低
在2018年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討會議上,教育部曾指出,各大民辦高校要順應時展,促進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有機整合,充分依托新媒體的優勢特征,為思政教育提供優質服務,不斷創新優化工作手段,開拓育人空間。在新媒體時代蓬勃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各類創新媒體與設備層出不窮,且新媒體環境變幻多端,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員要秉承與時俱進的基本理念,深化對新媒體的認知,掌握創新媒體設備的核心技術,強化新媒體素養。
三、在新媒體時代,強化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深化思政教育工作人員對新媒體資源應用的認知
其明確要求各大民辦高校要切實強化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工作體系,緊握網絡思政教育主導權。為此,民辦高校領導人員要深化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認知,定期召開思政教育主題培訓會議,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強化新媒體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發展局面。
(二)各大民辦高校領導人員要加大對應用主流媒體平臺的重視與投入
依托微博認證賬號、微信公眾平臺或官方門戶網站等創新宣傳模式,強化對內教育,為學生設置專項反饋渠道,并指定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運用與維護。與此同時,還要為新媒體運營與維護團隊給予必要的支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平臺的優勢價值。當下,諸多民辦高校的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維護人員都是由校黨委、團委或教職人員兼任,還有的從學生干部中直接選拔,而這使得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無法發揮實際作用。對此,民辦高校要加大對學生社團與學生會組織的自媒體平臺的重視,為學生給予正確的引導,通過采取多元化的培育策略,為傳播正能量提供便利渠道。
(三)依靠新媒體及時了解學生反饋的問題
民辦高校領導要不定時關注學校的網絡論壇、貼吧、微信朋友圈等媒體平臺,了解學生所遇到的困難,給予其必要的幫助與支持,在滿足學生訴求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合理開發與利用互聯網中的多元化資源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眾所周知,互聯網能夠為受眾提供海量的資源,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合理甄選這些網絡資源,提高綜合利用效率。以安徽衛視風靡全國的《超級演說家》為例,李程遠帶來了無比勵志的演講——《娛樂困惑》;宮磊帶來的是令人深思的——《命運的0.1秒》等等,這些演講者為我們講述了或鑄造堅毅不屈的意志品質、或揭露社會現實,批判人性善惡、或感恩教育的種種題材,極大的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在新媒體的輔助下,這些題材完全可以拓展應用到思政教育領域,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民辦院校要構建一個集愛國主義、感恩教育、回饋社會、樹立價值觀念等題材于一身的思政教育網絡平臺,確保學生可以隨時登陸觀看,感悟人性的光輝,培養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由此可見,在新時期背景下,民辦高校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與禁錮,合理開發利用網絡資源。另外,民辦高校還要合理利用互聯網,參照網絡熱點話題大做文章,突出思政教育的個性化與時代化特征。在里約奧運會上,郎平教練帶領中國女排站上最高領獎臺;寧澤濤勇奪世錦賽百米飛魚大戰冠軍等,可以積極宣揚這些國家運動健將的崇高精神品質,鼓勵大學生要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
(五)創新優化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要想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說服力,首要前提是創新優化教育模式。要高效利用多元化新媒體溝通渠道,促進學生與教職人員的深度溝通。思政教育工作人員要積極利用微信、微博與QQ等主流社交媒體平臺,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制約,全方位動態觀察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溝通交流,拉近情感距離。此外,要轉變傳統說教模式,側重于體驗與實踐,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創新教育手段,深化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知。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學生要注重個人體驗,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新思考,進而強化綜合教育成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員要秉承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科學開發與利用主流媒體交流平臺,提高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綜合水平,強化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周錦.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智庫時代,2019(1):52+59.
[2]胡星,仝江紅.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評《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聞戰線,2018(20):174.
[3]周艷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化及對策[J].智庫時代,2018(46):84+86.
[4]汪建鋒.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機遇[J].漢字文化,2017(23):63-64.
[5]連美琴.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探究[J].智庫時代,2017(16):146+165.
作者:王偉冉 崔春海 程佳佳 戚曉思 單位:燕京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