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分析(10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運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婦產科接診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據不同的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妊娠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96.36±1.62)分均要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76.36±5.23)分,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6.67%,兩組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規護理治療中運用取得理想療效,顯著提升分娩質量,改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健康教育;妊娠糖尿病;護理
妊娠糖尿病是孕婦在妊娠期間的常見病之一,近年來我國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同時增加了剖宮產、妊高癥等發生率。也使得胎兒異常的幾率增加,嚴重危害母嬰的安全。加強對妊娠期孕婦的健康教育能夠有效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發生,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并取得理想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婦產科接診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據不同的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初產婦26例,經產婦4例;年齡26~36歲,平均年齡(28.34±1.62)歲;其中大學學歷7例,高中學歷15例,初中及以下學歷8例。對照組初產婦27例,經產婦3例;年齡25~36歲,平均年齡(29.47±1.35)歲;其中大學學歷9例,高中學歷16例,初中及以下學歷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的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依據產婦不同的患病程度給予相應的血糖控制,藥物給予胰島素治療,與此同時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嚴密監測,觀察患者的血糖水平變化,并給予相應劑量的胰島素,避免患者出現低血糖情況。初期使用小劑量胰島素,隨著治療過程中逐漸提升,在治療期間,要定時進行血糖檢測,檢測時間為飯前半小時和飯后兩小時。
1.2.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1)健康指導:制作并發放糖尿病相關的宣傳資料,例如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類型、不同的治療方法、相關并發癥情況等[1],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相關常識及如何控制疾病的發展。在養成合理生活習慣的同時掌握用藥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從而更好地控制血糖。2)飲食指導:許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食用含糖量過高食物的習慣,這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療期間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同時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制定合理的飲食食譜,宜食用粗糧、高纖維、蔬菜、水果等,并依據患者自身飲食習慣進行相應調整[2]。3)運動指導:適量的運動能夠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使母子更健康。每天可以進行散步、瑜伽等有氧運動,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3]。在運動過程中,要準備好水果、餅干等,防止孕婦出現低血糖情況[4]。4)自我監測:在治療的過程中孕婦要學會自我監測,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掌握尿糖、血糖、尿酮體等指標的監測,如果發現異常要及時就診[5]。5)預防指導:糖尿病屬于慢性病,因此在治療的同時一定要學會如何預防。而且孕婦血糖升高會導致免疫能力下降,從而會加速細菌的生長,最終出現泌尿系統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因此詳細的了解患者的血糖情況及對糖尿病的了解情況,通過與患者的溝通,為患者講解治療藥物的知識,并告知用藥的不良反應和預防方法十分重要。要勤換內衣,注意個人衛生,積極預防[6]。
1.3觀察指標和評判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孕婦的自然分娩情況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共20道問題,5分/題,滿分100分:其中1)滿意:≥80分;2)比較滿意:51~79分;3)不滿意:≤50分,總滿意度為≥50分。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資料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分別用x2、t進行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自然分娩情況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觀察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96.36±1.62)分均要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76.36±5.23)分,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6.67%優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76.67%(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妊娠糖尿病雖然是慢性疾病,但是危害極大,嚴重影響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醫院治療階段,護理人員一定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讓患者能夠加強對糖尿病的認知,了解如何治療糖尿病、預防低血糖等情況。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給予健康教育,不僅能夠使患者學習到自身疾病的發病原因,了解疾病的治療、并發癥情況及科學飲食,而且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并逐步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與此同時,健康教育的實施還能夠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療,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對疾病的預防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均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數據,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數據,可見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自然分娩率。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規護理治療中運用取得理想療效,不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同時能夠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李潔.產婦健康教育護理對妊娠糖尿病干預的作用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4,04:139-141.
[2]陳超,王薇,邱莉莉,等.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6:3076-3080.
[3]馬雪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運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58.
[4]蘇華,李明.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07:212.
[5]李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19:179-180.
[6]孫妍,程春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06:184-185.
作者:馮海英 單位: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
第二篇:健康教育在社區糖尿病預防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討在社區糖尿病預防中給予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選取我社區有慢性病檔案的86名糖尿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疾病預防手段,觀察組給予健康教育進行干預。然后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和遵守醫生的囑咐程度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空腹時血糖值及餐后2小時的血糖值明顯低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社區對糖尿病患者開展社區糖尿病預防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認知度,有利于患者病情減輕,效果甚好。
【關鍵詞】健康教育;社區糖尿病預防;作用分析
近年來,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我國也逐步像老齡化過渡,老年人人口不斷增多。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極高。本次研究以8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預防的作用,詳細情況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法原則選取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86例患者年齡為31—79歲,女性40例,男性46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對照組那行患者24例,女性2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健康教育預防,對照組給予常規疾病預防手段,對兩組情況進行分析。觀察組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檢測患者血糖濃度,為患者制定運動和飲食計劃,對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建立干預檔案。健康教育的方法:在社區開展講座,面向全社區糖尿病患者。使其了解藥品的正確使用方式和藥品如何存放,在講解過程中,使患者對糖尿病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講座過后,通過隨機調查的方式調查患者對講座內容的了解程度。在講解時,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直觀地向患者展示糖尿病的危害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癥狀、藥品的正確使用和如何儲存,在治療糖尿病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掌握糖尿病的基礎知識,提高患者對其形成一個正確的防范意識,增強抵抗糖尿病的決心,增強患者對糖尿病的抵抗能力。食療是患者進行有效治療糖尿病途徑,告訴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該少吃多餐,注意日常飲食衛生。運動也是糖尿病預防的有效手段,運動一方面能增強患者的體魄,另一方面,運動有釋放壓力的作用,能夠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舒緩,宣泄心中的情緒。無論對誰而言,有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都有利于生活質量的而提高,運動能幫助患者預防糖尿病。因此,在健康教育中,應該積極引導患者積極運動,形成天天運動的習慣。但是,運動也需要注意量,不能運動過多,要保持一個合理的運動量。自我監督:糖尿病的恢復與預防主要看患者,所以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使醫生的治療措施變得有效。所以,患者要學會對自身的病情進行自我檢測,自己日常中的飲食、藥品使用情況、各個時間的血糖情況,都要進行記錄。在這過程中如出現不適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反應。1.3統計標準采用調查或實際訪問的形式對患者對糖尿病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了解。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癥狀、產生原因、糖尿病的主要規則和存放要求。是否能正確地使用測量儀進行血糖濃度的測量,能否積極地進行自我檢測,在日常生活中到是否注意正常飲食,是否積極地進行了體育運動。醫生對正確用藥的額人數進行統計,記錄患者空腹3天后的血糖變化。
1.4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觀察組對糖尿病引發原因、癥狀、藥品存放原則、使用原則、檢測血糖知識的掌握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者聽從醫生囑咐的調查結果
觀察組對于醫生的囑咐用藥聽從情況、注意飲食方面及鍛煉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餐后2小時后血糖測量值
觀察組患者空腹2小時后的血糖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和遵守醫生的囑咐程度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空腹時血糖值及餐后2小時的血糖值明顯低與對照組,說明了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緩解,在社區糖尿病預防工作中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麗燕.鄭修霞.李明子,等.健康教育在社區糖尿病一級預防中的作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12(2):45—48.
作者:黃小明 單位:上海市楊浦區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第三篇:社區健康教育對糖尿病病人遵醫行為的影響
【摘要】目的:觀察并分析社區健康教育對糖尿病病人遵醫行為的影響。方法:將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間接診的糖尿病患者為目標對象,隨機選取88例納入此次研究,依據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加以應用社區健康教育,兩組各納入病患44例。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遵醫依從率為95.5%,較之對照組有明顯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也有明顯改善(P<0.05)。結論:對糖尿病患者實施社區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及遵醫囑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遵醫依從率,改善血糖控制效果,故值得推廣。
【關鍵詞】社區健康教育;糖尿病;遵醫行為
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類型,該病癥往往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并需要遵醫囑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良好的遵醫行為是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疾病進展的必要前提。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此次研究將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間接診的88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并分析社區健康教育對糖尿病病人遵醫行為的影響,現將分析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將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間接診的糖尿病患者為目標對象,隨機選取88例納入此次研究,依據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加以應用社區健康教育,兩組各納入病患44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為(47.6±2.1)歲。患病時間:1-15年,平均患病時間為(6.7±0.8)年。觀察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為(47.7±2.4)歲。患病時間:1-17年,平均患病時間為(6.8±0.7)年。將兩組患者的基礎病例資料,均納入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均顯示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均接受臨床常規護理,如將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各項事宜告知患者,并告知患者服用藥物的用藥量,用藥次數等。叮囑患者注意測定血糖變化,如見異常則要及時來院對癥治療。觀察組:本組患者均在此基礎上加以實施社區健康教育,具體實施如下:①調查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程度,并將常見的問題編輯成冊發放到患者手中,倒如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的重要性等等。每個月對患者進行集中監控宣教,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確保其掌握正確自測血糖方法。②針對不同病患予以針對性的健康指導,采取電話隨訪或上門走訪的形式調查患者遵醫情況,對于依從率較低的患者應予以針對性指導,幫助其認識到遵醫囑用藥、控制飲食、規避危險因素的重要意義,以便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③指導病人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大喜、大悲等情緒變化時要先進行深呼吸,并采取如散步、聽音樂的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確保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治療的信心。采用自制量表調查兩組患者的遵醫依從率(以患者可自覺遵醫囑用藥、控制日常飲食、合理運動、自覺規避危險因素,并可定期自測血糖判定為依從性良好)。
1.3統計學處理
對于觀察組與對照組組間對比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數據間比較行成組卡方檢驗。將均數±標準差作為計量資料表示方法,數據間的對比行t檢驗。P<0.05時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對比數據間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遵醫依從率為95.5%,較之對照組有明顯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也有明顯改善(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均有明顯改善,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顯著提高,相關調查發現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較之10年之前提高了4倍左右。現如今臨床治療糖尿病尚未有特效藥物,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治療,并需要嚴格控制飲食。患者的遵醫行為是指病人在治療期間行為、用藥情況、飲食控制情況以及不良生活習慣改變方面與臨床醫囑的符合程度,病患對醫囑的遵循情況將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以及疾病進展。但因多數患者對糖尿病基礎知識缺乏正確了解,加之該病癥病程較長對患者心理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導致多數患者并不能有效遵從醫囑,從而降低了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增加了各類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社區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集中健康宣教、針對性個體宣教以及心理干預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對糖尿病基礎知識的認識程度,促使患者更為自覺的遵醫囑用藥、控制飲食。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遵醫依從率也有明顯提高。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實施社區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及遵醫囑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遵醫依從率,改善血糖控制效果,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倩,朱美玉.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病人遵醫行為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6,18(11):1118-1119
作者:馬文娟 單位: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第四篇: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將所有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7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臨床護理,研究組在其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對比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干預前后的血糖變化。結果:研究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FBG、PBG以及HbALc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FBG、PBG以及HbALc水平均降低,但研究組降低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健康教育;糖尿病;健康知識;依從性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種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功能障礙所致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據數據統計,我國35歲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發病率高達9.7%,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1]。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齡53~72歲,平均年齡(63.37±4.25)歲,病程3~16年,平均病程(7.23±1.33)年,文化程度:文盲135例,小學15例。將所有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7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臨床護理,研究組在其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具體如下:1)用藥指導:教會患者如何正確識別低血糖和高血糖,并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方法,以便患病時能暫緩病情。指導患者科學合理、遵醫囑用藥,并向患者講解藥物的服用方法、副作用以及注射用藥的方法、注意事項等[3]。2)飲食指導:科學飲食對糖尿病的治療有決定性的作用,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飲食對疾病的重要性,并囑患者家屬進行監督。患者應嚴格控制飲食,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多食用纖維素含量高的蔬菜,防止便秘,避免食用油膩、過咸食物,忌煙酒。3)運動指導:向患者講解加強鍛煉有助于改善血糖代謝,并根據自身病情適當運動,避免發生不必要的低血糖。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4]對比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干預前后的血糖變化。依從性評價標準:優:患者積極配合完全飲食、運動、用藥計劃;良好:患者配合完全飲食、運動、用藥計劃約為80%;差:患者配合完全飲食、運動、用藥計劃80%以下。依從性=(優+良好)/總例數×100%。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進行分析,患者干預前后血糖變化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患者治療依從性以(%)表示,組間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行隱私保護。護士站配有溫濕度監測儀,溫度控制在20℃~22℃,濕度控制在50%~60%。每個床頭配有簡易吊燈便于患者使用,光線通過床簾遮擋,不會相互影響。IABP機在使用時會有很多導聯線,需要將各種線整理清爽,不會接觸地面,固定美觀,使患者和家屬感覺整齊,同時減少緊張感。為減少機器工作時的噪音對患者的影響,可以將機器隔于床簾外,夜間將音量調至最小,并將機器的顯示屏轉向護士通道,便于減少光線刺激和觀察監測數據。3)操作要求護士工作時做到“四輕”,醫護人員溝通時盡可能到護士站溝通,與家屬談話時到CCU外的談話間,為患者營造安靜的休息環境。每小時進行沖管時,盡可能動作輕柔,如果無特殊原因不需要叫醒患者。4)舒適護理帶IABP機的患者最痛苦的莫過于長期臥床所致的腰背部疼痛,下肢制動所致的麻木,因為身體虛弱大量出汗所致的皮膚不適感。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防患于未然,一開始就準備3個軟枕,一個墊于患者腰部,一個墊于患側下肢的腘窩處,最后一個墊于患者患肢的足跟部。三個墊枕至少每2小時將移除一次。為了避免患者不經意活動患肢導致導管的打折等危險發生,在征得患者和家屬的同意后,我們使用醫用的約束帶在患側腳踝部進行約束,并用材質較軟的毛巾雙折覆蓋在約束部位保暖,同時便于觀察足背動脈和約束部位的皮膚情況。由于管道較多,在固定管道時將患者相應部位的皮膚清潔干凈,剔除毛發,每天更換固定處的膠布。5)健康宣教巡視患者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及時提供患者和家屬便利。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在制動患側條件下的床上活動方法,減輕其不適。護士長每天慰問患者,告訴患者病情的恢復情況,鼓勵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肯定患者的配合為疾病康復帶來的作用。6)睡眠護理護士盡可能將各種治療和護理安排在晚上11點前。患者入睡前給予全身溫水擦浴,手掌和足底使用熱毛巾擦浴。指導家屬給予患者雙下肢按摩至少30分鐘。由于CCU環境的特點,為患者提供眼罩、棉球塞住雙耳。
2.2結果
通過IABP輔助治療,18例患者帶機時間為2~8天,15例患者血管再灌注恢復后常規脫機,2例患者心功能改善不明顯,家屬放棄治療簽字出院,1例患者出現消化道大出血,經過積極止血,輸血治療后好轉,順利脫機。帶機過程中患者配合良好,取得較高的滿意度。
3討論
IABP機的使用為重癥心血管患者帶來福音,挽救了不少重癥患者的生命,其本身的操作技術要求比較高,要熟練使用和預防使用機器所帶來的影響確實是一項重要的課題,然而,我們作為護理人員,在不斷學習技術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作為一個整體的患者本身的感受。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的融會整合應成為現代醫學的價值追求[4]。當然,我們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運用人文關懷對IABP重癥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在數據客觀呈現方面的不足,這將是下一步我們實踐的方向,也是護理同仁運用人文理念對患者進行更科學護理的實踐方向。
參考文獻
[1]關欣,李琦,樊立華.新世紀醫學人文關懷的意義與培養[J].醫學與社會,2011,24(04):32-34.
[2]杜鵑.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護理進展[J].中國醫刊,2013,48(01)25-27.
[3]江薇,鄭葉平.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2):1112-1113.
[4]吳冰.醫學人文關懷的制約因素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1,24(01):56-58.
作者:李錦霞 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那勒寺中心衛生院
第五篇: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與治療對策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一種與人們生活方式緊密聯系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在國內外發病率均有上升趨勢。按照“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后防復”這種預防思想,針對社區糖尿病患者及亞健康人群進行社區綜合干預,及時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法,較常規治療更有效地防止或延緩糖尿病前期發展為糖尿病的進程及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糖尿病;教育指導;社區干預;進展
目前,糖尿病總體狀況概括為“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發癥和致殘率高,費用高;認知率低,診斷率低,控制率低),糖尿病患者逐年遞增,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所以該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雖然該病為不能根治的疾病,但是通過良好控制依舊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所以,為了增加治療效果,目前提倡社區治療,并且社區治療將成為糖尿病患者治療的主要場所[1]。
1糖尿病患者社區干預的意義
糖尿病是一種因血中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導致血糖過高而導致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治療的過程是漫長且復雜的。當糖尿病患者經系統治療病情穩定后,更需要的是自身調養及社區醫療系統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進一步惡化或者發生并發癥及后遺癥。通過社區干預對相關人群進行人性化個性化健康指導及教育,提高自身保健意識,堅持促進病人恢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2]。
2糖尿病患者社區干預的措施
2.1社區醫院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通過病例的篩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為個體提供全程的連續性的服務,了解社區不同人群的健康狀況,特征及變動趨勢,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療目標,提出針對性方案及教育計劃,為每位患者建立完善健康檔案,包括糖尿病的類型,程度,目前服藥藥物的名稱,服用藥物的計量,有無并發癥,服用藥物的依從性等,且定期測血糖,監測血糖變化趨勢,從而掌握病情變化[3]。為社區居民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個體化的醫療衛生服務。激發患者其遵守治療計劃的動機,其手段包括:與患者共同討論其健康信念問題,共同設定短期目標,通過為此服藥和血糖監測,讓其血糖保持正常,制定副作用少的治療和簡單,方便的養生方法,以及與患者討論藥物種類選擇,劑量大小,勞累和情緒控制等問題,使其意識到自己在治療計劃中的重要作用
2.2制定合理的飲食治療方案
在糖尿病綜合治療中,飲食治療是治療的基礎。尤其對于體重超重的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一套人性化并行之有效的食譜,持之以恒,不僅能控制體重,降低血糖,并可以使藥物治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4]。糖尿病患者首先應調理好一日攝入的總熱量,然后再考慮飲食中所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的合理調配。根據公式推算出患者的理想體重,然后再根據患者平時的生活方式計算一日攝入的總熱量[5]。且隨時根據客觀因素的改變調整總熱量。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含量約占飲食總熱量50%~60%,飲食中優質蛋白含量為15%~20%。脂肪約占總熱量25%~30%,其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10%)[6],同時應提倡多食粗糧及雜糧,增加纖維素的攝入,比如綠葉蔬菜、各種豆類、粗谷物、含糖成份低的水果等,保證每日三餐合理分配,即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飯要少吃[7],告知患者吸煙喝酒的危害,并勸其戒煙戒酒或者少喝酒[8]。此外,應限制食鹽的攝入量,比如各種腌制類食品。選擇性的攝入動植物食品,且數量也需嚴格控制,避免這些食物產生大量的熱量,導致體內膽固醇增加堆積[9]。同時需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和適當的礦物質,保證營養均衡。多年形成的飲食習慣導致很多糖尿病很難改變,這需要社區醫務人員耐心指導激發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以及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增加糖尿病患者的依從性[10]。
2.3加強運動指導
增加體力活動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的一個重要因素,運動即可以通過消耗熱量降低血糖又因為多巴胺的釋放使人們感到快樂,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一環,同時預防糖尿病高危人群向糖尿病發展[11]。社區醫務工作者應認真指導患者及高危人群循序漸進的增加有氧運動,應以不感到疲勞為準則,體育鍛煉最佳時間是在餐后1小時開始,切勿空腹進行有氧運動,切勿穿緊身衣物進行運動,應選擇有規律的運動,如提倡騎自行車上下班,或者短距離選擇步行方式,少坐多站等輕型活動為宜[12]。正確的社區干預越多,糖尿病預期效果越高。
2.4合理用藥知識宣教,確保效果
由于患者個體差異及生活方式不同,導致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同,故應采用因人而異的原則用藥[13],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患者了解所用藥物的基本藥理,使患者信賴所用藥物,主觀積極地配合治療,告誡患者為預防藥物副作用及藥物不良反應嚴格遵醫囑,正確控制用量和療程[14]。適時讓糖尿病患者閱讀有關糖尿病方面的健康教育處方,增加感性認識,做到事半功倍,且根據患者的經濟情況選擇推薦長期降糖藥[15]。
3健康教育采取的方法
3.1健康知識講座
在社區定期舉行相關題材的講座,深入簡出的介紹相關知識。應做到:最重要的內容應放在前面優先提供,使聽課者記憶深刻;對于重要的知識點應多次強調以便鞏固記憶;每次講座的知識點應簡單明了;較復雜的知識應詳細多次闡述,再讓聽課者通過自身理解復述,以保證其理解的正確性。減少因糖尿病導致心、腦、腎、神經系統全身多器官的損傷[6]。相關課題如:糾正和預防肥胖,避免過多攝入脂肪,避免使用易引起糖尿病的藥物,增加體力活動,平衡膳食,戒煙,禁止酗酒等等。
3.2各種媒體的運用
媒體是傳播正能量的主要形式[8],比如邀請權威人士通過各種媒體宣講糖尿病預防的有關知識,提高人們的基礎認知,利用對比方法闡明行為和態度的不同導致的不同后果。
3.3應不斷促使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提高業務水平
廣大的社區醫務工作者應注重自身知識積累,認可社區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學習如何將自身掌握的知識傳達給社區群眾,不斷豐富自我儲備,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收集各種相關資料,汲取兄弟單位好的臨床經驗,將對居民健康教育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居民[10]。
3.4開展隨訪工作注重個別指導
開通健康教育咨詢熱線.及時解答居民群眾的疑問[3]。對于已患糖尿病并開始治療的患者應定期隨訪并根據患者疾病變化作必要調整,如肥胖患者體重不下降,應調整食譜改變其錯誤的生活習慣,對于消瘦型患者,療程中體重有所恢復,飲食方案應做適當調整,避免體質繼續增加[9]。綜上所述,因為糖尿病是累及全身器官的慢性內分泌疾病,積極有效的預防可以減緩糖尿病惡性發展及并發癥的出現,尤其是患者自身內因發揮作用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教育非常重要,糖尿病的教育工作做的不到位,那么該病的防治就失去了核心和保證。健康教育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根據社區糖尿病相關健康問題和居民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解決社區居民的主要衛生問題,提高社區居民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社區醫生和社區居民共同制定健康計劃,充分利用便利的衛生資源,加強居民群眾自身的保健意識,有效控制糖尿病惡性進展及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和減輕居民就醫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序[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12):I0006-I0008.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手術治療糖尿病專家共識[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1,3(3):205-208.
[3]HandelsmanY,MechanickJl,BlondeL,eta1.AmericanAssociationofClinicalEndocrinologistsMedicalGuidelinesforClinicalPractieefordevelopingadiabetesmeituscomprehensivecareplan[J].EndocrPract,2011(17Suppl2):1-53.
[4]董英,張慧慧.援苦瓜多糖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J].營養學報,2008,30(1):54-56.
[5]賴麗萍,陸澤元,邵豪,等.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4):1011-1013.
[6]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HbAlc控制目標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5):371-374.
[7]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胰島素促泌劑應用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8(4):261-265.
[8]廖彥,謝勇,盧曉珠.糖化血紅蛋白在妊娠糖尿病診斷中的作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11):2160-2161,2174.
[9]李曉東.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6):147-148.
[10]張丁丁,伍敏婷.用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5):120-121.
[11]李娜,胡正芳,蔣振洲,等.中藥抗糖尿病研究進展[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1,19(4):343-347.
[12]宋瑋.糖尿病的治療藥物與進展[J].天津藥學,2011,23(2):68-71.
[13]祁剛.糖尿病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J].化工時刊,2009,23(8):44-46,66.
[14]田國慶.糖尿病腦病的中西醫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11,39(11):13-15.
[15]陳剛,傅飛還,梁繼興,等.2型糖尿病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篩查及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0,26(1):22-26.
作者:張帥
第六篇: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對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進行研究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動態隨機化分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患者。對照組患者護理管理中使用傳統教育模式,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觀察對比兩組糖尿病患者護理前后血糖變化情況。結果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為(6.07±0.50)mmol/L、餐后2h血糖為(7.33±1.26)mmol/L,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糖尿病患者采用全程健康教育進行護理,護理后血糖水平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糖尿病;護理管理;全程健康教育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是患者胰島素分泌及作用受到損害,特征以高血糖為主[1]。疾病病程長,難以痊愈,患病后給予有效的護理極為重要,本次主要是針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全程健康教育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2014年5月~2016年5月),將64例糖尿病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2例患者,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動態隨機化分法,每組各32例患者,患者及家屬對本次實驗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納入本次研究。研究組,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7:15,患者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為(53.21±2.46)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11例;病程3~8年,平均病程為(5.61±1.26)年。對照組,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8:14,患者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為(54.09±2.53)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7例、大專及以上13例;病程4~9年,平均病程(6.33±1.40)年。兩組糖尿病患者在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教育模式,隨時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不限時間與地點,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研究組患者在傳統教育模式基礎上實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健康教育中心、入院健康教育、用藥健康教育、飲食健康教育、機體鍛煉健康教育等,主要內容:(1)建立健康教育中心:在我院建立專業的健康教育中心,其中,配備專業的醫護人員[2],合理對工作人員進行分配,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針對患者入院情況進行相應護理;(2)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對患者具體癥狀進行評估[3],對患者詳細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發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冊,幫助患者初步了解疾病;(3)用藥健康教育:由于糖尿病屬于慢性終身性疾病,患者需長期用藥,護理人員應遵醫囑指導患者正確用藥[4],講解堅持用藥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服用藥物的不良反應;(4)飲食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糖尿病的發生與飲食之間的關系[5],并指導患者進行飲食控制,根據患者飲食喜好,制定合理、科學的飲食方案,少食用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6];(5)機體鍛煉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發病原因以肥胖為主,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體質情況,制定針對性機體鍛煉方案[7],告知患者通過機體鍛煉控制體重,能有效的穩定血糖水平,在鍛煉過程中,應囑咐患者循序漸進,避免運動過度。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變化的情況,并進行分析、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為(9.75±1.62)mmol/L,餐后2h血糖為(12.29±4.21)mmol/L;對照組空腹血糖為(9.81±1.43)mmol/L,餐后2h血糖為(12.46±3.57)mmol/L。護理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為(6.07±0.50)mmol/L,餐后2h血糖為(7.33±1.26)mmol/L;對照組空腹血糖為(7.92±1.21)mmol/L,餐后2h血糖為(10.24±1.35)mmol/L。護理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島素作用障礙或胰島素分泌缺陷導致以高血糖為特征。長期代謝紊亂、持續高血糖等后導致全身組織器官[8-9],特別是神經系統、心血管、眼、腎等發生衰竭、損害、其功能障礙。嚴重患者還會引起失水、酸堿平衡失調、電解質紊亂等,還會導致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以及高滲昏迷。糖尿病臨床表現為: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乏力、視力下降等。護理管理中對糖尿病患者采用傳統教育模式,效果一般,不能有效的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所以,本文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較好,能有效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本次研究主要對64例糖尿病患者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對照組在護理管理中實施傳統教育模式,研究組在傳統教育模式基礎上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優于對照組,護理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全程健康教育進行護理后,能有效改善血糖水平。
參考文獻
[1]曾麗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6):234-235.
[2]華秀芝.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8):218-219.
[3]鄧麗麗.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實施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96.
[4]張芳.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6,3(7):101-103.
[5]張伊輝.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5):102-104.
[6]何運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191-193.
[7]韓金榮.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7):256-257.
[8]楊成萍,李乃娟.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4(30):159-160.
[9]喻正浩.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哮喘防治中的作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3):196-197.
作者:孫玲玲
第七篇:糖尿病護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8例,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全程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疾病防治知識認知度、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加入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增強患者的自律能力以及對疾病防治知識的認知度,更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全程健康教育;糖尿病;護理管理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因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終身性的疾病,因此有效的控制血糖是控制糖尿病病程發展的關鍵[1]。現實社會中,因為很多患者存在著自我管理能力差,對糖尿病的防治知識認知不足的問題,不能很好的控制血糖水平,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諸多困擾,因此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本文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進行探究,具體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8例,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9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13例,年齡在40-70歲之間,平均年齡(55.2±2.3)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17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12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14例,年齡在41-70歲之間,平均年齡(55.7±1.8)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16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院對于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將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男女比例、文化程度等一般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用藥指導、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對于患者的錯誤疾病認知給予糾正等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全程健康教育護理,具體操作方法如下:①身體狀況評估: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文化程度,病程等,對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如患者體型是正常、肥胖還是偏瘦等做好詳細記錄。②疾病防治知識教育: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疾病防治知識傳授方法,利如對于文化水平程度比較高的患者可以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疾病防治知識宣傳冊等供患者自主學習,還可以采用與患者討論的方式,引導其總結方法;而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則盡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為主,要耐心細致。③思想觀念教育:為患者講解自主控制血糖對身體和疾病的益處;培養患者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培養患者的自律能力,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④飲食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飲食與疾病的密切關系,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等為患者計算每天所需要的總熱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含量;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并督促鼓勵患者養成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⑤運動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喜好等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運動方法,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可以在運動前以及堅持運動一段時間后為患者測量身體的各項指標,讓患者清楚的看到運動對自身的益處,提高患者的主動性,培養患者合理健康的運動鍛煉習慣。
1.3效果評價標準。
測量記錄患者護理后的空腹血糖水平。對患者進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疾病防治知識認知度自我評估,每項10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1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對疾病防治知識的認知度越高。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相應的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則需要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空腹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評分以疾病防治知識認知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為高血糖,而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其生物作用受損,或者兩者同時引起的糖代謝異常[2]。長期的高血糖會導致患者的各個機體組織,特別是眼睛、腎臟、心臟、血管、神經等的慢性損害以及功能障礙,嚴重的損害著患者的身心健康[3]。因為血糖水平會受患者自身的影響,因此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自主控制血糖水平意義重大。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全程教育護理后,在血糖水平以及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疾病防治知識的認知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所謂的健康教育護理就是通過有計劃的、系統的健康教育活動,使患者自覺的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者減輕影響患者健康的危險因素,達到防治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通過健康教育,可以讓患者認識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自覺的選擇合理的飲食,進行體育鍛煉,從而配合藥物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綜上所述,在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加入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尹紅芳.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25(03):235-236
[2]馬維針.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22(09):157-158
[3]國歌,王劍鋒.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5,25(08):74-75.
作者:劉曉杰 單位:衡水衛生學校
第八篇: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月~7月入住我院的122例糖尿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結果干預前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6個月實驗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干預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體重指數(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6個月實驗組FBG、2hPBG、HbAlc及BMI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較傳統健康教育更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療效。
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病人依從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2010年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達11.6%,且年齡趨于年輕化,預計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將增長至3.66億。糖尿病作為慢性病,病程長,并與飲食、長期藥物干預等因素有關,患者治療依從性與血糖控制效果密切相關[2]。探討該病的最佳護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因此,我科開展此項研究工作,探討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7月入住我院的122例糖尿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1例。實驗組男性30例,女性31例,平均年齡(47.5±7.5)歲,平均病程(10.1±2.0)年。文化程度:小學24例,中學26例,大學及以上11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47.1±8.2)歲,平均病程(10.0±1.9)年。文化程度:小學25例,中學25例,大學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均于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由專科護士測定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并按照醫囑定期采集血標本,監測記錄糖化血紅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三項指標的數值。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
1.2.1飲食教育根據患者血糖、體質量、活動量和年齡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保證合理營養,限制食鹽用量,戒煙限酒,并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定時、定餐、定量。
1.2.2運動教育告知患者運動療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重要性,按照患者身體情況及體質選擇運動種類,如快走、爬樓梯、做健身操、騎自行車等,堅持適當合理的有氧運動,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水平。
1.2.3心理教育按照患者對疾病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心理問題,通過交流溝通消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幫助其減輕心理壓力,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進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1.2.4用藥教育詳細講解藥物知識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應用胰島素的患者,應向其講明胰島素注射的劑量、方法、用藥時間及注意事項等,以避免患者因用藥劑量、用藥時間及次數不當而導致不良反應發生。
1.2.5自我監測與管理教育向患者說明自我監測血糖、尿糖、體重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教會患者實時監測自身病情變化,以及早調整治療方案。
1.2.6并發癥的防治教育讓患者及家屬了解不同并發癥的癥狀、危害及防治,避免因糖尿病控制不當而出現心血管、腎臟、視網膜等方面的并發癥,以及其他嚴重后果。需要特別告知發生低血糖的緊急處理,糖尿病的后期發展趨勢及預防,患者住院過程中需要配合的治療要點。
1.2.7出院指導對餐后血糖及空腹血糖進行定期復查,用藥不可間斷,控制飲食,禁煙酒,同時注意保持個人衛生,避免外傷、皮膚感染等。
1.2.8出院后隨訪每天安排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電話回訪及隨訪等,重視并強調家屬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告知家屬堅持輔助患者進行血糖控制,使其接受到全方面的健康教育及監督,提升對血糖控制的重視度。
1.3觀察指標
1.3.1依從性評價于干預前和干預后6個月,選取固定人員采用依從性問卷量表[4]對患者進行調查和評價,該量表包含10個主觀問題和8個客觀問題。每個主觀問題按程度差異計分為11個等級,每個等級0~10分,10個主觀問題總分為100分,50分以上為依從性好,50分以下為依從性差。8個客觀問題為近1周糖尿病相關指標的數值。使用電話回訪和現場調查兩種方式,發放問卷122份,回收問卷12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2指標評價比較兩組干預前后FBG、2hPBG、HbA1c及BMI的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實驗組HbAlC、FBG、2hPBG、BMI均優于對照組(P<0.01,P<0.05),表明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較常規健康宣教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治療糖尿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治療效果取決于患者對疾病的了解、自身的體質量和對治療的配合程度。除臨床干預措施對其影響較大外,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知及重視程度也對血糖控制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5],糖尿病患者在院外發生的不遵醫行為占95.2%,其中患者的重視程度關系最為密切,而家庭的參與、理解和支持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給糖尿病患者提供的護理行為中,患者本身提供的護理活動占總護理行為的95%[6]。因此,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并指導其提供正確的護理行為意義重大[7]。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相關知識了解的深入,健康教育理論在糖尿病預防與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作用也日益突顯。李萬菊等[8]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升患者對于疾病危害的認知程度,從而有效提高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及代謝指標控制,改善疾病控制情況,是防止糖尿病前期患者發展為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徐艷芳等[9]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識認知程度評分,患者對糖尿病知識認知優良率以及用藥依從性實驗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沈朝陽等[10]研究提示,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家屬參與式同伴教育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上顯示出優越性,同時長期的同伴教育(>6個月)對HbAlc的降低效應顯著高于傳統健康教育方法[11]。謝麗霞等[12]通過8周干預,探討家庭健康教育護理責任制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3個維度評分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家庭成員參加管理效果優于個人,尤其在夫妻控制飲食方面有絕對優勢,起到了互相切磋、互相監督作用[5]。
3結論
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長期堅持開展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在院外控制病情、穩定情緒,讓患者盡快回歸社會,減少復發,提高生活質量,較常規門診隨診效果明顯。同時,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實施相對容易,所需經濟成本不大,同時又不需要專人守護在病房或者家屬陪同患者入院,占用一定的人力,患者及家屬接受程度較高。同時,應教會患者家屬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相關知識,其可以快速識別相關的糖尿病癥狀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降低患者危險的發生,最大程度減少糖尿病及并發癥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XuY,WangL,HeJ,eta1.PrevalenceandcontrolofdiabetesinChinese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2鄭莉霞,趙文英.規范化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健康研究,2014,34(1):16~18.
3王濤,萬峰靜.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知識認知情況及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8):1888~1889.
4BroadbentE,PetrieKJ,MainJ,etai.Thebriefillnessperceptionquestionnaire[J].JPsychosomRes,2006,60(6):631~637.
5邵宇英.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4,13(5):2~4.
6IlioudiS,LazakidouA,TsironiM.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forbetterpatientself-managementandself-efficacy[J].IntJElectronHealthc,2010,5(4):327~339.
7伍健新,張長方.強化式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響[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5,13(3):257~259.
8李萬菊,王娜娜,李敏,等.健康教育對糖尿病前期患者代謝指標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5,32(9):1679~1681.
9徐艷芳,張衛仙.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知識認知程度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藥師,2014,17(3):458~460.
10沈朝陽,劉蓉,張丹.全程強化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變化、糖尿病知識知曉率及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1):5602~5603,5606.
11宋丹,徐土珍,孫秋華.同伴教育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影響的Meta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7):1~5.
12謝麗霞,楊艷峰,陳玉婷.家庭健康教育護理責任制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5):123~124,127.
作者:張寶芝 王皓 古廣蓮 陳偉娟
第九篇:糖尿病患者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價值評估
摘要:目的:討論對糖尿病患者正確的者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方式以及價值評估。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的護理方式,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形式。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以及飲食運動知識得分。結果:干預以后,觀察組患者的飲食健康教育得分與干預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許意義。結論:利用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方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能夠有效的實現對其血糖的控制和改善,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糖尿病患者;飲食與運動;健康教育方式;價值評估
隨著當前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得到了快速的提升,這種情況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的提升,如果不能實現對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就會誘發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關于對糖尿病的控制,不僅包含藥物治療,健康的飲食和運動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本文就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方式進行護理對其血糖控制的改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在36-75歲,平均年齡(61.3±4.5)歲,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在38-72歲,平均年齡(66.1±2.5)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方式。為了有效的實現對血糖的控制,需要讓患者明確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對血糖的控制,并且對一日三餐的熱量進行科學的分配。在實際的教育中,應該根據糖尿病的飲食教材以及運動口訣的相關書籍分發給患者,使患者能夠保證按照健康飲食實現對血糖的有效控制。保證每周活動5-6次,尤其是在餐后需要保證1h的運動,不過通常情況下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保證適當的運動,避免適得其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嚴禁飲酒,飲食做法也應該保證清淡,盡可能的選擇蒸、燉、煮、拌的方式,避免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攝入。而且要明確適當的運動不僅能夠減重,而且能夠使胰島素的敏感性得到有效的提升,這樣就能更好的實現對糖的利用以及脂質代謝。需要注意的是在運動以前需要對血糖進行有效的監測,這樣才能明確自身對運動的敏感性,通常情況下血糖處于5.5-6.8mmol/L的情況下,能夠保證運動的安全性。如果為尿酮(+)的時候,則應該盡量避免運動,當血糖大于7.8mmol/L的時候,不能運動。運動的時候,應該選擇比較平和的運動,最后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運動必須在有人陪伴的情況下進行。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干預依從性以及飲食健康教育得分。1.4統計學意義。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在計量資料的時候使用X±S進行表示,然后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則使用X2檢驗。P<0.05,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以后,觀察組患者的干預依從性以及飲食健康教育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對糖尿病的有效控制,不僅能夠有效的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同時能夠有效的避免并發癥的出現。但是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患者都僅僅對藥物治療比較重視,對于平時的飲食以及規律的生活和運動對其的影響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配合度就會比較低,最終影響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本次研究中利用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方式對觀察組的患者進行普及,發現在患者認識到飲食健康和合理運動的重要性以后,對護理的依從性有了大大的提升,與對照組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由此就可以看出對糖尿病患者實施飲食和運動的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的促進患者對血糖的控制。在實際的護理中,通過將書籍中的內容通過口訣的形式進行編纂起來,能夠更好的方便患者進行記憶,患者的在相關方面的知識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能夠更好的指導實際的生活,從而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對血糖的有效控制。綜上所述,經過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方式的干預以后,觀察組患者的飲食健康教育得分與干預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許意義。由此可見,利用飲食與運動的健康教育方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能夠有效的實現對其血糖的控制和改善,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馮佳佳,蘭潔.住院糖尿病患者知信行模式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5,31(5):508-510
[2]張永文,韓康生,程艷.系統性健康教育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行為方式干預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學,2014,42(8):309-311
[3]劉麗霞,蔡勝娣.賀惠嫻.基層醫院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3):5403-5405
[4]陳菊香.“糖友”俱樂部式健康教育管理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3,13(12):154-156.
作者:余拂曉 單位: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衛生院
第十篇: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影響
關鍵詞:胰島素;2型糖尿病;疾病認知;生活經驗;治療依從性
高血糖是引起胰島B細胞功能持續減退的重要原因[1],也是引起微血管病變和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胰島素治療是控制高血糖的有效方法,解除糖毒性的影響,使B細胞保持修整狀態,促進修復,從而緩解糖尿病病情,降低慢性并發癥的發病危險[2]。部分患者受文化程度和教育條件有限的制約,拒絕或害怕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3]。因此,需要研究適用于此類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從而提高其胰島素治療的依從性,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4]。本研究探討了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在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由于各種原因不愿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1.3±3.6)歲。納入標準:在本院接受糖尿病口服藥物治療而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肝腎功能異常;嚴重并發癥。
1.2方法
1.2.1成立治療教育小組:成員由糖尿病專科護士2名和從事糖尿病護理工作5年以上的專業護士2名組成,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培養良好的觀察和溝通能力。聘請糖尿病專科醫師為專業輔導員,負責治療過程中疑難問題的解答。
1.2.2確定調研對象:選取在本院行胰島素治療和曾經胰島素治療的患者50例,征得患者同意后,發放調研表,進行深度訪談。內容包括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程度、確診糖尿病后的治療過程及心理歷程、注射胰島素后的生活管理、注射方法的掌握及相關問題的處理、低血糖的表現及預防處理方法、經濟承受能力等。從患者治療過程中,羅列出問題和相應的解決辦法,總結生活管理經驗,取得實證。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患者掌握不到位和處理不當的問題,教育小組成員利用專業知識予以修正和完善,制成胰島素注射治療健康指南,包括糖尿病相關知識、胰島素治療的疾病認知、生活經驗提示、胰島素使用后的自我管理、注射技巧等[5]。
1.2.3確定研究對象:選取在本院住院和門診治療的2型糖尿病需要胰島素治療,但因各種原因不愿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的患者20例為研究對象。①發放調研表和訪談方式與患者溝通,查找患者不愿意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真正原因,從而尋找解決辦法。調研結果顯示,患者拒絕胰島素治療的原因為,認為胰島素會成癮,注射以后將終身注射胰島素;注射胰島素后飲食難掌控,容易引發低血糖,后果更嚴重;注射太麻煩,技術難掌握,劑量難控制;常規胰島素副作用大,諾和林、諾和銳等費用太高,經濟承受不起;排斥,覺得注射胰島素難為情,不愿被朋友們知道;認為注射胰島素意味病情很重,不到萬不得已不接受;恐懼,疼痛承受不住;工作不方便。②教育小組成員整合收集到的資料,根據患者存在的不同問題,予以多元化的護理干預。依據建立的健康指南,制訂符合患者個性化的指導內容[6],建成專用健康處方發放給患者。統計患者就診時間,利用門診配藥或復查時間給患者做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和生活指導;對于未及時就診的患者,預約時間上門隨訪,盡量避免干擾患者的生活。根據糖尿病飲食要求,制作食物模型,模型大小與糖尿病飲食要求的重量相匹配,患者看過后能馬上理解自己的飲食需要量,容易掌握。制作胰島素注射規范的多媒體課件和護士實際操作演示相結合,以表演的形式進行演示,由護士扮演的患者進行提問,操作的護士進行回答,包括排解注射時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緩解疼痛的方法等注射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讓患者融入其中,盡快掌握胰島素注射方法,再與患者產生互動,由患者扮演護士進行操作和回答問題,發現患者操作不當及時糾正[7]。邀請患者和家屬一同參與培訓[8],或直接訪談家屬,爭取得到家屬的支持。每月組織一次糖尿病患者座談會,邀請胰島素注射運用好、生活管理佳的患者現身說法,提高溝通有效性。對新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進行定期隨訪[9],了解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幫患者排憂解難。
2結果
經實施1年后,從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的時間和接受人數進行對比,訪談的50例糖尿病患者平均接受胰島素治療需要18.2個月;因生活不便中途停止4例,因飲食控制因素導致血糖控制不好而放棄注射的3例。經疾病認知培訓和生活護理干預后,20例不愿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中,16例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平均接受胰島素治療需要6.7個月,較之前縮短11.5個月,中途無自行放棄。干預后影響因素較干預前患者數量顯著下降。實施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疾病認知和生活經驗調研后,以實際事例培訓和指導患者的行為,提高了患者對糖尿病和胰島素治療重要性的認識,調準生活習慣,提高面對疾病的信心。
3討論
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在服藥、飲食及其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行為與臨床醫囑相符程度[10]。由于文化層次的差異,很多農村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受到語言溝通障礙、理解力不足、記憶力減退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相關的宣教效果不顯著,患者對糖尿病諸多并發癥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對胰島素注射懷有恐懼心理。通過對糖尿病患者疾病認知程度的調研,了解每個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更能被患者理解并接受。護士給患者做專業性的健康宣教,往往側重于理論指導,而理論與實際能否真正融為一體,是導致患者遵醫行為缺失的原因,痊愈患者的現身說法能使患者之間感同身受,更能提高醫患信任度,讓患者更有信心面對胰島素治療。家屬的支持是患者最堅強的后盾,調研發現,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注射治療猶豫不決,很大程度是因為胰島素注射會給生活帶來不便,覺得自己無力承擔。此時家屬的鼓勵和支持顯得極為重要,故患者家屬需要學會胰島素注射方法和不良反應的處置,老年患者與子女分開居住,則子女需要經常回家探視,給予親情溫暖,增加患者信心。綜上所述,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的疾病認知和生活經驗研究,尋找適合農村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方法和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對糖尿病和胰島素有了新的認識,拋卻思想顧慮,掌握注射技能,盡早接受胰島素治療,減低高糖毒性和脂毒性,保護B細胞功能,減低慢性并發癥的發病危險。
參考文獻
[1]蘇建彬,陳金鋒.初診2型糖尿病血糖波動與早期相胰島素分泌缺陷[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9):718-719.
[2]司擁軍.胰島素強化治療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β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8):40-41.
[3]劉維維,彭慶蓮,姜艷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08,15(8):11-13.
[4]尹海鷹,蒙連欣.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與糖尿病控制狀況的相關研究[J].醫學理論與研究,2008,21(8):968-970.
[5]任曉波,楊蓉,李佳.系統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的研究[J].醫學信息,2015,28(26):223-224.
[6]周敏平.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使用胰島素筆糖尿病患者實施個體化健康宣教的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9):104-106.
[7]張鳳菊,鐘春芳.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3):423-424.
[8]梁雪愛,謝亞麗.護理隨訪對注射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5,16(13):130-131.
[9]方芳,陳永紅,陳勁松.2型糖尿病胰島素注射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0,20(8):923-924.
[10]黃文潔,王麗娟,錢怡.醫院社區家庭綜合健康干預模式對胰島素治療患者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8):3410-3412.
作者:徐玉芳 程國榮 邵桂芳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