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教學中的學生心理因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特征的因素
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以上心理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因素。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這是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教學行為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授課教師在教學經驗、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及針對性等方面的不足,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困難。
(二)學生的因素。
1.認知因素。認知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的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形成一定的聯系,是把新的知識融匯到原有的結構中去的過程。由此可見,學生在學習某一方面的新的知識時,具備相應的知識基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學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學習新知識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2.非認知因素對學生產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影響。一是部分學生學習責任心不強,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成人教育普遍存在著“入學很難、學習容易、畢業不用愁”的現象,客觀上給學生造成了能入學就能畢業的思想認識。基于這種認識,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都有一種不認真負責的心態。二是由于計算機學科并非純理論課,對實際操作的要求很高,而大部分基層學校條件有限,學生很少或根本沒有機會應用計算機。使學生無法理論聯系實際,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
二、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率的措施對策
(一)轉變教學模式,誘發學生創造激情。計算機課程是一門應用性、技術性及實用性非常強的課程。教師在教授本門課程時,要重點講解計算機技術在現代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把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的激情調動起來。只有學生有了學習欲望、激情,才能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精神,才能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轉變教學模式,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現實生活,發揮其創新精神,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教學和實踐的互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理論講授要精,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職業高校的生源質量本來就與普通高校的生源質量有較大的差距,如果大部分課時都用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中,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都處于被迫、無奈之中,收獲就會微乎其微。對這門課就會失去學習的欲望和信心。因而,職業高校計算機課的理論講授要精,要盡量傳授實用性較強的理論知識,深奧的、一時很難搞懂的少講甚至不講。多帶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講授,在講授中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不斷摸索、探討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入實踐.發散自己的思維,培養獨立地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計算機科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融匯了大量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機科學知識,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興趣是學習的基礎,但僅有興趣還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計算機課教師還應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下工夫,利用計算機的交互功能,使用多種教學手段.介紹時興的電腦科技及網絡技術,講述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及計算機領域巨匠們的奇聞軼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此外.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盡量使課堂教學生動化,讓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新知識。當然,教學中應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是根本,“樂”是手段,寓教于樂不是娛樂。
作者:張軍習曹蕾單位: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