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凝聚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結合時代特征的精煉表達,它是“中國精神”的時代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凝聚力在內容上存在邏輯關聯性,并對民族凝聚力提升有著重大作用,本文基于以上兩個前提,通過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來探尋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路徑方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凝聚力;培育;提升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凝聚力
理論邏輯的關聯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性因素使其與民族凝聚力形成天然的邏輯關系
(一)新時代背景下民族凝聚力范疇的再審視
從外延上來講,特定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應該屬于特定的民族,在時間和空間限制上比較明顯;在內涵上,它是某一個特定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內在于每一位民族成員中,已經成為他們行為潛移默化的支配因素。所以,民族凝聚力應該是特定區域們的民族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內團結成為一整體而推動民族整體前行的精神動力。1.民族凝聚力在外延界定上是以民族概念為圭臬的民族凝聚力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什么樣的民族具備什么樣的民族凝聚力,每個時期應該有每個時期相符合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民族凝聚力的特點必須考慮到民族的特性,即“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以及表現為共同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3]。因此,民族凝聚力作為一個民族引以前行的精神力量,也必然受到這四個特性的影響。2.民族凝聚力在表現形式上是以多因素合力而存在依據前面的闡述,民族凝聚力能夠體現民族的共同特征,也必然受到民族四個基本特征的影響,民族凝聚力會受到民族共同的“存在”條件的影響,即共同的生存環境、共同的經濟生活(自然狀況、經濟條件)、共同語言體系下的同種社會環境、共同的心理素質(民族文化特點),這些外在的存在條件經過民族成員的“意識”整合,從而在共同的環境中產生了一種同向的合力。這個合力包括民族作為一個整體而對民族成員產生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其實就是建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民族成員因物質的依賴而產生的對民族整體的向心力、民族成員之間因共同文化特點而產生的共同心理素質表現出來的親和力、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因“共信”而產生“共行”的對外的影響力。因此,民族凝聚力在表現形式上就表現為一種既有內在的團結力量,也表現為一種外在的競爭力量。3.民族凝聚力在質的規定性上以“精神力量”形式存在的在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傾向于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民族凝聚力”為指標的精神力量的考量越來越受到重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成員經過文化武裝而表現出的精神力量、精神狀態、甚至是一種改變現實的物質力量,它的內在思想支撐來自于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也就是說文化和民族凝聚力存在著天然內在聯系。民族成員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會自發形成一種民族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影響力,也正是這個力量保持了一個民族內在的完整性、外在的競爭性。文化的核心在主流價值觀,主流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魂,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文化的力量其實也就表現為對文化高度認同而產生的共同行動,也就在于因對一種核心價值觀的堅守而帶來的思想上的統一和行動上的自覺。所以,民族凝聚力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優秀民族文化的內化,就是一種民族文化價值觀思想力量于時代的外在表現。離開了民族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民族凝聚力就會缺乏失去存在的思想基礎。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容上呈現出的民族性因素
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一直致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十八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概括為三個層面24個字,特別是黨的十九報告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基本方略做了重要闡述,明確了新時代條件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性。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滿足大眾化民族化需求的時代產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要求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切理論成果的凝練表達,是適應民族化大眾化要求的時代產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遵循應該是堅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而這些成果又都是基于對民族內容和民族特色的科學表達。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經典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個實際既包括革命、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也包括民族文化的實際,民族傳承的實際,在內容上與中國民族特征高度吻合的,因此,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指導之下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上也與民族特色、特征高度吻合,形成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支撐。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體現主導思想和繼承優秀文化的產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守,在內容上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唯一傳承幾千年沒有中斷的文明,過去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現在正在進行著偉大的文化建設,將來也一定會迎來偉大的文化復興。但支配這些的核心理念肯定要源自于我們的歷史文化積淀,并結合時代特色進行創新發展。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規律,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又積極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把核心價值觀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符合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理論特質。因此,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實了民族內涵,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內容支撐。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上是指引民族前行的價值標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適應時代要求,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產生的滿足民族發展要求的新價值凝練,它必然能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價值理念上的引導。報告中指出要“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豐厚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土壤中,它豐富了弘揚傳統文化、構筑中國精神的道路,并從價值觀實踐的層面上提升了“中國價值”的高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最精煉的語言,把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融會貫通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潛移默化的培育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響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容上呈現的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優秀文化基因,在精神實質上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表現形式上則以一種時代化了的中華民族精神而存在。因此,體現了時代偉大特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回應了時代的道德選擇問題,更是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民族凝聚力的價值引領。總之,在內容邏輯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外來思想的產物,也不是傳統民族精神的自發產物,它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指導,融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基因,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判斷和時代新要求結合而成,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內容的關聯性,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持。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凝聚力
實踐邏輯的統一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凝聚中華民族力量中的作用價值觀作為一種系統化的價值選擇而存在,絕不僅僅停留于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的問題上,它更多關涉的是對實踐主體思想的統一和行動引領。具體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更加是“中國的、中華民族的”,除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支撐,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更表現出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完善基本價值標準,抵御多元化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直接解決了一個“堅守什么樣的價值觀”的問題,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價值評判標準,抵御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來增強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區別于其它民族,就在于民族對某種文化的堅守,在某種價值觀體系下對待事物的評判標準,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能顯著標識出不同的民族、人群。民族如果缺乏統一的價值觀,評判事物“好”與“壞”、“對”與“錯”就會失去統一的標準,在思想上就會產生眾多的分歧,觀念上的不一致和行動上的沖突就會大量出現,民族凝聚力也會大大減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短短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明確了基本的評價標準,在進行價值評判時制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在這個標準面前,當受到多元價值沖擊時,它將以正確的價值評判標準使人們能夠避免各種錯誤的誘導,以社會所倡導、積極向上的、富有正能量的價值標準引導實踐選擇;更能夠正確處理國家、社會和個人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能夠明辨是非,糾正各種錯誤思潮對普通人價值評判的影響,堅定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總之,能夠解決文化多元化和價值選擇多樣性帶來的價值評判標準問題。
(二)統一觀念凝聚共識,強化一元價值主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了一個“培育什么樣的價值觀”的問題,重在通過培育和踐行一個“深度認知、自覺踐行”的社會共識,為中華民族提供一套可以追尋的價值目標、價值準則和價值取向,以統一思想認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維度下代表著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它反映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一個民族如果為了共同理想和共同價值目標,自發自覺的統一行動,就必然能把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轉化為改變現實的物質力量,也就是說,擁有共同價值觀、對社會理想普遍認同并一致為之而奮斗的民族必然會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反映,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的系統化道德價值追求,是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并經實踐不斷檢驗發展而形成的,是能夠反作用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并指導其健康發展的價值目標與價值觀念。正是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容上的正確性,才能夠普遍性的得到廣大群眾的“共信”,才能產生思想合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于呈現出共同的價值認同和相同的理想信念,這種“共信”的價值認同,提高了民族成員之間在價值理念上達成一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培育更加容易提升中華民族的社會共識,提升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三)體系完整內容完備,價值引領幸福群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在內容上回應了構成了民族凝聚力的物質因素、制度因素和精神因素。按照馬克思文化結構理論,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因此,研究民族凝聚力也可以從“物質”“制度”“精神”三個方面來展開,把民族凝聚力分為物質凝聚力、制度凝聚力和國家文化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方面對民族凝聚力做了實踐回應,在內容上切實體現了提升民族凝聚力的現實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在國家層面上對“富強”“文明”等的追求,就是始終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加注重發展質量,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不僅關切物質的豐盈,更關切于居住環境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期盼也日益強烈,這些對國家建設目標的認同感和對共同理想的期盼,回應了民族物質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在社會層面上對“平等”“法治”等的追求,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原則,積極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依法治國等,培育公民的法制意識、平等意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構筑良好的制度環境,構成了民族凝聚力中的制度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在個人層面上對“愛國”“友善”等的追求,就是要全體社會成員只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轉化為自覺行動,形成一種全民習慣,塑造良好的道德風氣,在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實現文化的復興,構成了民族凝聚力中的精神文化凝聚力。
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民族凝
聚力提升的現實可行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路徑初探按照前面的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在內容上具有理論銜接性,在實踐表現上具有相關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增強民族凝聚力,最有效的一個突破口就是提升民族成員在思想領域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度,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來不斷提升民族凝聚力。
(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認知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提高民族凝聚力,在精神文化層面就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就是要增強民族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認知程度。這種認知程度主要取決于受眾群體廣泛性和內容理解的深刻性:一是受眾群體的廣泛性。盡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時代凝結,具有穩固的群眾基礎,但是也要進行大眾化宣傳,使各行各業的民族成員都熟悉并理解其內容,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一縷春風,于無聲處吹進每一位民族成員的思想中。二是內容理解的深刻性。實踐證明,用更加接地氣的語言,容易產生共識,容易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高懸于“墻上”,它的內容必須走向大眾,“宣傳貫徹必須做到通俗化和群眾化”[6]。通俗化就是要以群眾方式和群眾語言講好核心價值觀的“大能量”,以通俗語言與民族成員實現有效的思想溝通。
(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的認同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基礎
核心價值觀的民族認同度,是民族成員或民族群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蘊含價值和呈現意義認可的程度,這種在個體或者群體情感中產生的對核心價值觀的“共信”必然產生行動上的“共行”,從而構成了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也從精神和實踐層面增強了民族凝聚力。通過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正確解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承接性。核心價值觀包含的內容與所傳承的傳統文化正相關度越高,民族成員對核心價值觀認可度也就越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直接來源于社會主義現實實踐,思想來源于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其理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天然地增強了民族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程度。二是正確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轉型期所呈現出來時代特點的相關性。核心價值觀內容越接“地氣”、越具有實踐指導性,民族成員對其認同度也就越高。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善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時代特色充分展示出來,增強民族成員特別是新生代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7]。三是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滿足民族成員精神需要的相關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人民生活,是根據當代人民群眾道德建設的需求提煉出來的,實踐也指向人民群眾,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應具有的人民性,必將極大提高大眾的認同度,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
(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的內化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保障
道德規范運行的關鍵在于“規范他律”變為“道德自律”,實現規范內容的內化于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把國家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內化為民族成員的精神追求,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現實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民族成員的精神追求,形成民族之魂,才能成為民族復興之路上的永恒精神力量。但精神力量的轉化和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首先個體要在通過學習促成“他律”轉化為“自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理解是實現道德水平升華、提高道德意識、明確道德責任的前提和基礎,也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為不斷提升道德境界營造現實可能性。其次社會要營造完善的道德規范環境,促進個體在充滿正能量的道德環境中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內化,經過全社會實踐的積累,自然就會積淀出偉大的道德力量。最后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要始終堅持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信仰,只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才能把核心價值觀全面深刻地自覺轉化為精神追求。
(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的外化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關鍵
任何社會、任何民族中道德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建設都不是終極目的,其最終目的還是要把道德的力量轉換為自覺行動,以道德的力量促成民族復興與民族進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為民族成員的自覺行動,就要:一是實現思想自覺。讓追求高尚的價值目標變為每個個體的思想自覺,在社會上形成一股風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實現由“跟風”到“自覺”的轉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跟著學,跟著做”向“主動學、主動做”。二是強調行動的自覺性。在全社會把踐行核心價值觀作為道德行動動指南的良好氛圍下,個人更要把踐行核心價值觀養成一種生活習慣,只有這樣的自覺行動,才能形成社會良好風氣。三是強化道德責任。一方面,踐行核心價值觀需要責任擔當者引領,在一些缺乏德治的地方社會風氣中,率先形成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另一方面要從我做起,形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的道德責任的良好風氣。各級黨政干部、廣大共產黨員、各個行業的先鋒模范,要發揮好道德模范的引領作用,促進核心價值觀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4][5].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劉云山.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N].人民日報,2007-10-29(06).
[3]斯大林全集(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86.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01).
[6]劉學謙.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凝聚力[N].光明日報,2015-05-24.
作者:岳崇國 單位:梅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