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生面試自我介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不要過分表現自己,表現最多的那個人一定首先被淘汰。道理很簡單:既然考查的是團隊合作能力,那么,集體利益顯然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總是搶著表現自己,那只能說明,你把自身利益放到了集體利益之前,集體觀念淡薄,肯定會被第一個淘汰。當然,也有例外,但那絕對是極少數。大家可以仔細回味一下。
2、說話不要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太少了就不會給考官留下深刻印象。要注意掌握小組的發展動向,在最關鍵的時刻,說出最有分量的話,簡言之,要么不說,要說就要選在最該你說的時候說。例如:當小組意見分歧嚴重,時間所剩不多時,你可以試著提出一個緩解矛盾的折衷方案;或者當大家討論的問題偏離主題的時候,你可以及時提醒大家;或者當你發現其他人的意見忽略了某些重要方面時,可以及時提出來。具體的請參考后面的成功案例。
3、要多與你旁邊的人交流,多交換意見。團隊合作離不開交流,多跟他們交流,交換意見,會對你個人有很大啟發,也會對小組達到統一意見起到重要作用。當然,這一切考官都看在眼里:)
4、考慮問題和說話時,要把集體利益放到第一位,一切都要服從集體目標。要多說我們小組...,少說我...,要多向你旁邊的人或團隊核心成員提意見,讓他代你說。
5、總結時,要首先肯定、強調其他每個成員在團隊的這次任務中的作用,向他們表示感謝,再說自己為團隊作出的貢獻,并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研究生自我介紹幾個要點:
1.學什么專業的那方面學的過硬,可以說的具體點.
2.以前做過什么.(這家公司要你肯定是和你的經歷有關.
3.現在來這家公司的目的是什么(當然可以說假話,只要自己喜歡這份工作).
4.最后就是針對你的職位:你可以把你的優勢說一說,你比別人強在那里?
研究生面試技巧分享:非技術面試
這類面試是最常見的面試形式,幾乎每家單位的面試都會有這個環節,形式可能是1對1,或多對1,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注你的性格特點,不問技術細節。
對于這類面試,相信幾乎每個同學都有過失敗的教訓,因為經常會被問到一些刁鉆的問題,同時一些很常見的問題也并不好答。對于很多同學來說,技術面試往往不是問題,問題常常出在非技術面試和英語面試這個環節。
個人認為,在進行這類面試之前,應該提前作好以下準備:
1、自我介紹(中英文版)
任何單位都必問的第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他是面試官了解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而對你產生第一印象。如果你的自我介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已經成功一半了;而如果你的自我介紹很平庸,讓人看不到亮點,那么你基本上已經失敗了,因為面試官不可能主動去發現你的亮點。盡管自我介紹每個人都會準備,但是好壞卻有質的差別。
然后把自己抽取出來的亮點記錄下來,用最有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一般可以分幾個方面來介紹,如學習方面,項目研究方面,實習方面,社會工作方面。最后,最好加上對自己性格特點的總結,以及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下面是我實際使用的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叫xx,天津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07年3月份畢業,研究方向xx。我想從三個方面介紹自己:
1)學習方面。大三時保送研究生,之后進入實驗室開展項目研究。在x年時間里,先后參與了x個項目,其中x個縱向項目,x個橫向項目,縱向項目主要是關于xx,橫向項目主要是關于xx。本科績點3.8,研究生績點3.4。
2)實踐方面。曾在軟件公司實習xx年時間,曾在xx當過計算機講師,主講xx,另外,本科時曾參加過xx比賽,并獲得了xx獎。
3)社會工作方面。本科和研究生都擔任所在班級班長,同時也在校學生會工作過。
我的性格特點是,性格沉穩,考慮問題全面、仔細,做事有自己明確的想法和計劃。我的優勢是自己全面的綜合素質。
我的職業生涯目標是,做一個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非IT企業用)
2、職業生涯規劃(中英文)
這個也是每個單位幾乎必問的問題,同時也是你在參加每個面試前必須想清楚的問題。面試官通常通過這個問題來考查你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以及你的規劃是否與公司的目標相符合。所以,這個問題后面總會問到的,如果你在自我介紹部分就說出來,無疑給面試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要結合公司的具體情況來說,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跟這家公司剛好吻合。例如:如果是技術職位,就說自己想走技術路線;如果是具體業務崗位,就說想走業務路線;如果是銷售,就沿著銷售的路上走下去。
這里必須強調一句:在找工作前,必須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規劃,想清楚,自己的性格究竟適合做什么,自己希望有一個怎樣的人生,自己更看重什么,自己想走一條怎樣的人生路線。這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表現。可能還有很多同學沒有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覺得先找到工作再說,先就業后擇業,這是不對的,請抱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態度,一定要認真的想清楚這個問題。
在面試中,關于職業生涯規劃,我通常會這樣說:
我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基于技術,但不拘泥于技術(Based on technique, but not limited on it),就是說,我想以技術為主線,同時提高自己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最終做一個既懂技術、又懂業務,兼具溝通和組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3、應聘單位的背景、主營業務和發展動態
在面試前,一定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應聘單位的背景、歷史、發展現狀有詳細的了解,而且,要了解你所應聘的職位在單位中所處的地位及具體職責。這些都是你在面試中跟考官溝通交流的基礎。
4、自己經歷過的成功的例子、失敗的例子
這是寶潔的面試題,在其它單位的面試中也經常用到,更重要的是,挖掘出這些例子,有助于你在面試中更好的回答考官的問題,即,有時候考官的一些問題,你可以采用實際舉例的方式回答他,這樣的回答更有說服力,更讓人信服。
5、自己的優勢/劣勢(優點/缺點)
準備這個,不光是為了面試回答用,更重要的是,你要通過這個過程想清楚,自己面試這家單位時,跟別人比,優勢在哪?劣勢在哪?弄明白了這些,在面試的時候就可以有效的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回避自己的劣勢。
6、你想問的問題
“什么是PT100?”考官問。
小鈕傻了,頭上冷汗直冒。他根本不知道這是什么玩意兒。
2013年3月份,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自動化專業的小鈕遇到了求職以來最大的挫折。他去參加太原環保電廠的面試。考官很嚴肅,一上來就問了他包括上述問題在內的5個專業問題,他只有2個能答上來。
小鈕回去一查,發現PT100就是個簡單的溫度傳感器:“打擊太大了,我覺得自己4年大學讀下來,什么都不會。”
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自中央到地方,各種推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紛紛出臺,而另一方面,各高校的“簽約率”數據依然不樂觀。
事實上,由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經濟景氣不斷變化而形成的大學生就業壓力,近年來在不斷累積。
南京審計學院審計學專業的小戴為公務員考試奮戰到今年4月,結果全軍覆沒。參加過學校辯論隊的他,說話習慣于分條陳述:“考公務員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自己選的崗位報的人太多,二是自己的個人素質不符合公務員的選拔要求。”
4月份回到校園之后,“不想去銀行”的小戴通過校園招聘,獲得了中國銀行的面試機會。那次面試,讓他真真切切地感到了自己的劣勢。
那是一種“N對N面試”,3個面試官對7個應試者,他是第6個。第一個競爭對手的自我介紹就讓小戴覺得“不可思議”——這位仁兄說自己已經在江寧大學城賣出了10萬個毛絨玩具。其他對手的簡介則包括小提琴十級、參加過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項目等等,小戴覺得和他們相比,自己“混過校辯論隊”的經歷,幾乎等于說自己“喝過水”。
學歷的尷尬
江蘇某高校的研究生劉敏,當初正是為了彌補本科學校的差距,才選擇考研。2013年,她研究生畢業時卻發現,讀研并非如她所想象的是“鍍金”,相反卻放大了她的“本科學歷”劣勢。
當時劉敏參加南京市某中學的現場招聘會。由于投遞簡歷的人太多,最后學校工作人員宣布,“本科畢業于211高校的留下來”。現場立刻走掉了三分之二的人,劉敏也在這低頭離去的人群中。
“能公開聲明還是好的,很多單位招研究生,都要優先考慮本科學校。”他們班曾集體參加了江蘇廣電集團的校園招聘,絕大多數人簡歷都沒塞過去,剩下被審核通過的,基本都是“本校本科生”。在新華社與央視的校園招聘中,劉敏和其他“出身不好”的同學,也都卡在了簡歷關上。
“我以為讀研可以擺脫三本的影子,現在才發現這反而把本科學歷給放大了。”
“獨木橋”上的落水者
其實,南京審計學院審計學專業的畢業生小戴,有一個很牛的專業方向——ACCA(即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
南京審計學院名頭雖不如南京大學,但錄取分數、生源質量卻未必差。審計學專業幾乎是南京審計學院錄取分數最高的一個專業,而ACCA方向則匯集了“高手中的高手”,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進入這個方向。
公務員家庭出身的小戴,第一選擇還是考公務員。“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不想出國和考研;不想去會計師事務所,太累;不想去銀行,因為要從柜員做起,還要出去拉存款,作為外省人,很難有這樣的人脈。還是考公務員吧,可以自由選擇地域,待遇和編制都不錯。”
2013年7月開始,小戴開始了公務員報考歷程。國考報的是河北證監會,沒有被錄取。又繼續報了省考——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審計局和河北滄州選調生。
除了中國銀行的面試,小戴還參加過3次國企的面試,都出局了。現在他打算畢業后先回河北,一邊在網上找工作,一邊準備8月的河北政法干警考試,失敗了再準備今年的公務員考試。
和小戴的選擇一樣,報考公務員幾乎是那些向往安定生活的學生的第一選擇。江蘇一家高校某專業40多名學生中,有30位報考了公務員,在很多崗位上都是大學同窗在“肉搏”。在數百、上千人爭奪一個職位的競爭中,絕大多數人黯然退場。
“做爛了的專業”
在湖北紡織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的小田看來,他的求職之路似乎從來就沒有如意的時候。
2012年9月,小田去了中通、申通等物流企業應聘,但都沒“趕上集”。11月初,在電商物流招聘行將結束時,他拿到一家武漢小型冷鏈物流的聘書,但對方要求苛刻:12月必須去報到,實習期長,薪水只有2000塊。小田拒絕了。
年后,小田又去應聘了京東、騰訊和58同城。58同城的面試官甚至讓他跳過了簡歷篩選過程,直接進入到筆試環節,但小田沒通過。他說自己的長處是與人打交道,邏輯思維能力欠缺。
3月底,心灰意冷的小田回了老家,一邊幫在貴州大學當老師的發小跑招生工作,一邊給自己做物流中介的親戚幫忙。小田說他的專業“做爛了”——進入門檻低,什么人都能做, “現在電商物流為節省開支,也不會招對口的大學生”。小田所在的班44個人,最后拿到電商行業聘書的只有3個人。
如果說“電子商務物流”這樣時髦的專業都“被做爛了”,那么小丁的專業在名字上就已“日落西山”了。她是山東交通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在麥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英語”已經被認為是2013年度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專業。
在參加幾次招聘會失望而歸后,小丁決定回老家找工作。她的老家在一個內陸城市,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就更少了。她在培訓機構找了一份工作,做了半個月左右,實在不感興趣,最后辭了。
“只要能找到感興趣的工作,哪怕薪酬不很高也可以,剛開始就是累積經驗。實在不行就去沿海,在那里我們專業找工作容易些。”她說。
“憑什么把所有女生都排除掉”
天津師范大學的小金是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但她對本專業工作不感興趣。“我真正感興趣的是當一名教師。”
想回海南做教師的小金承認自己“歧視”用人單位:“我只想去公立學校,不想去私立學校。”
這似乎是當今社會的“人之常情”。“公”字頭、“國”字頭單位,象征著長久、穩定,對“私有”、“民營”的擔憂,折射出人們對于社會和個人未來的不確定。
正如小金所說:“我擔心民辦學校不能給我提供足夠的薪水、足夠好的社會地位和保障。萬一學校哪天倒了,我失業了怎么辦?”
但小金所向往的那些“公家”單位,對她也有“歧視”。例如某博物館的崗位,要求中文專業或者文秘專業。“我明明做得來,我新聞稿件寫得比中文系學生好,為什么不能要我?”
還有一家海口的小學招語文老師,要求有海口市戶口,小金打電話過去,問外地戶口能不能應聘,工作人員說不行。還有一些崗位需要出差,明確要求男生。“憑什么就把所有女生都排除掉?”她說。
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小丁對這種歧視的感覺更加直觀。她所在的專業,男生們上個學期就被訂走了,去的都是響當當的好單位——供電局、國家電網……
但是女生們就沒有這么走運了,“我們整個學院,只有3個女生自己找到工作。”
讓小丁氣憤的是,一些大型國企在招聘時并不限制性別,“但只要有男生面試,不管成績多差,都愿意要男生。有一個國企招聘,我們專業的同學都投了簡歷,結果成績挺好的進不了復試,班上一個掛科的男生居然進復試了”。
“也許問題還是在我身上”
小金認為,就業耽誤了的大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她在家閑待了一個寒假,一直在逃避現實,錯過了找工作的最佳時間。
“等到回學校,不得不開始找工作時,已經是各單位招聘的尾聲了。目標也定得太晚,如果一開始就做老師,就不會錯過好多教師招聘信息。”
【關鍵詞】高職教育 大學英語 任務驅動 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145-04
《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職英語課程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為目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英語教育者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通過任務型教學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任務型教學突出強調“真實語境”,通過完成真實任務,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能力。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設計”是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關鍵,目前這些研究在“任務設計”方面主要有三種做法:第一,從問題設計的角度,在教學中將“提問―回答”作為一項任務。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回答教師預設的問題來完成任務。第二,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任務,例如,課文內容關于天氣的主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關于天氣的經歷和感受,然后由學生代表做關于天氣的報告。第三,根據教材每個單元包含的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和語法課等不同課型,設計不同的任務。例如,聽說課和寫作課的任務設計是不同的,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完成不同的任務。在這些研究中,任務的形式主要包括角色扮演、組織學生討論或辯論、進行故事接龍和編故事、就教師事先給定的問題作報告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然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教學,“能否合理地把握和調整任務的難度是影響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中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學時少(64-128學時)、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的情況。曾小榮和張斌科在研究中調查發現,72.2%的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詞匯量少,不知道如何表達”,因此,“語言基礎薄弱,語言輸入不夠是他們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高職學生在用英語進行談感受、作報告、講故事、討論,甚至是辯論過程中,會存在很大的難度。如果不用英語完成這些任務,那么,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意義似乎不大。因此,在高職英語任務型教學中,通過研究設計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行之有效的任務,構建基于任務驅動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理論和相關研究
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者認為,任務是指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下完成有目標、有意義的交際活動。它通常分為真實生活任務和學習性任務。
Nunan(1989)認為,在任務型教學法中,課堂交際任務應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目標、內容、活動程序、輔助資料、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以及任務情景等,課堂活動中強調師生間的互動和真實語言環境的模擬。Willis(1996)提出了任務型教學法的三階段模式:任務前階段(pre-task)、任務環階段(task cycle)和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強調在教學中既要完成交際任務(communicative task),也要完成學習任務(enabling task)。Skehan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是任務前活動、任務中活動和任務后活動。這些外國學者的研究為我國英語教育研究者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這些教學模式是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提出的,這對于我國英語教學中教學對象是英語初學者來說,不一定適合。
我國的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2001年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中首次提倡任務型教學法,當時,任務型教學法主要是在中小學開展。此后,高校英語教學開始進行研究實踐。近年來,高職英語教育開始越來越多研究和應用任務型教學模式。這些研究中,大多數是按照外國學者提出的教學模式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有些研究者根據中國國情對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調整。魯子問(2002)從課堂教學的角度,提出任務型教學模式是:課堂導入,任務呈現,語言知識學習,文化信息教學,語言技能訓練和任務完成。這個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我國中小學進行實踐。張雪紅(2005)從任務型課堂活動角度,提出高職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要素,包括任務、目標、材料、話題、技能、形式、操作過程和評述。魏偉(2009)提出的高職任務型教學模式是:確定學習任務、討論合作探究、任務演練實施、任務總結評價、強化練習任務設計。這些都為我國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目前由于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學時少、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的情況,導致研究者提出的課堂任務難以進行,從而影響他們提出的任務型課堂模式無法實施。本研究主要針對高職英語教學學時為64、學生基礎薄弱的情況,通過了解目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狀況,設計行之有效的任務型課堂任務,建構基于任務驅動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二、基于任務驅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設計
本研究從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和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研究,探討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
(一)理論依據。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說和輸出假說。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某個主題的會話,獲得夠用的語言輸入,模擬真實的情境來完成一個簡單的交際任務,形成語言的輸出。
(二)教學目標。在高職英語教學學時為64的前提下,很難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和寫的能力,所以,高職英語教育要側重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學生通過每個單元的學習,用英語完成一個具體生活和職場情境下的交際任務。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單元主題會話和寫會話,為學生能夠“說”出來做準備。語法的學習只有在學生理解出現問題的時候,再進行簡單講解。例如,學習主題為“問候和介紹”的單元后,學生要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問候和自我介紹。這樣,學生可以學有所得,從而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實現條件。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學習討論,學生有疑問,可以互相討論解決,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向老師提問解決,教師對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要集中講解釋疑。在學生談論偏離主題時,教師要及時干預。
在任務設計方面,由于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學時少,無法完成《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涉及的全部交際任務,因此要有所取舍。本研究對2014級學生進行了教學內容的需求分析,將《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涉及的交際任務,用問卷的形式,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交際任務情境。統計結果顯示,學生最感興趣的8個生活情境分別是:問候和自我介紹、問路指路、在餐館、工作面試、商店購物、在酒店、接待外賓和電話交流。學生通過每個單元的學習,完成一個交際任務。每個單元的學時是8學時,總共64學時。
(四)操作程序。本研究設計的每個單元的教學過程分為4個步驟:提出任務和分析任務、學生模仿跟學、介紹相關知識、獨立完成任務。每個步驟為2學時。以“問候和介紹”情境單元為例:
1.提出任務和分析任務。學生先觀看有關“問候和介紹”情境的英語錄像,分析英語國家的人在真實生活中如何問候和介紹他人的。學生有了初步認識后,學習理解有關的會話。會話的內容要包括真實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例如,初次見面問候的會話、朋友之間的問候會話、自我介紹會話和介紹他人的會話等。學生分析總結會話中出現的有關“問候和介紹”常用句型,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補充。
2.學生模仿跟學。學生跟隨教師或錄音錄像反復誦讀常用句型,要求學生做到脫口而出這些句型。學生再根據這些學過的會話和句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和編寫有關“問候和介紹”的小組會話。
3.介紹相關知識。學生閱讀理解有關“問候和介紹”的英語國家風俗習慣的短文,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4.獨立完成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關“問候和介紹”的角色扮演活動,完成交際任務。
(五)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平時回答問題等的表現,占10%,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進行評價,占50%。終結性評價是期末口試,占40%,口試的內容是本學期學生學過的情境。其中,對學生角色扮演的教學評價占比較高,要求學生每個人都要參與,這樣才能有成績。
三、實驗設計
(一)研究對象。參加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系2014級2個新生班級。實驗班筆者按照任務驅動課堂教學模式授課。對照班是外聘的英語教師擔任授課的電子系2014級學生,經過一周的聽課,確認外聘老師采用傳統教學法授課,即注重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的講解。首先,要求筆者授課的4個班級和該外聘教師授課的2個班的學生,填寫他們的高考英語成績,然后,通過統計分析,確定學生基礎相近的2個班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和對照班獨立樣本T檢驗的統計結果,P值為0.707,大于顯著性P值0.05,說明2個班基礎相似,符合實驗條件。見表1。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用同一份調查問卷,在學期初和學期末分別進行問卷調查,作為前測和后測。使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對比前測和后測的調查數據的差異是否顯著。
(三)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調查問卷分為課程滿意度調查、課程教學效果調查、學習方法調查,共三個維度14個問題。其中,問題1、2、12、13、14是課程滿意度調查;問題3、4、5、6、7、8、9、10是教學效果調查;問題11是學生英語學習方法調查。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在2014級新生上課第二周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進行前測,然后在學期期末時用同一份調查問卷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后測。使用SPSS17.0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前測和后測的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一)大學英語課程滿意度調查。對照班前測和后測統計結果顯示,問題1、2、12、13、14,五個問題的P值分別是0.317、0.371、0.34、0.335、0.06,均大于顯著性P值0.05(見表2)。結果表明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滿意度方面變化不顯著。其中問題14的P值0.06略高于0.05,表明學生在英語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方面有一定的變化。
實驗班前測和后測統計結果顯示,問題1、2、12、14,四個問題的P值均是0.00,均小于顯著性P值0.05(見表3)。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滿意度方面變化顯著。只有問題13的P值是0.69,變化不顯著。原因之一可能是,學生對于“課堂主體”的概念不夠熟悉。雖然在調查問卷里對問題13注釋為課堂主體是教師(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時間超過20分鐘),但是學生有可能仍然沒能很好理解這個概念。
(二)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調查。本問卷對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調查包括問題3、4、5、6、7、9、10,共八個問題。其中問題3、5、7是針對本學期學生學習的單元主題情境“問候和介紹”、“表達感謝”和“指路和問路”,進行教學效果調查。問題4、6、8是調查學生對這三個單元情境中跨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問題9是調查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情況。問題10是調查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情況。
對照班前測和后測統計結果顯示,問題3、4、5、6、7、8、9、10八個問題的P值分別是0.831、0.182、0.625、0.83、0.335、0.662、0.748,0.662,均大于顯著性P值0.05(見表4)。結果表明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變化不顯著。
實驗班前測和后測統計結果顯示,問題3、4、5、7、8、9、10七個問題的P值均小于顯著性P值0.05(見表5)。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能夠用英語表達問候感謝和問路的單元主題情境。并且,對相關跨文化知識有所提高。同時,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方面變化顯著。但是,針對跨文化知識的問題6的P值是0.212,變化不顯著。原因之一可能是這個問題屬于普遍常識性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之前就掌握得很好,所以變化不顯著。
(三)學生英語學習方法調查。調查問卷的問題11,是調查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見表6)。其中選擇最多的是“觀看英語電影”,占比49.5%。但是,“觀看英語電影”時,學生是在學習英語還是在看電影,這很難確定。不過,這可以說明“觀看英語電影”是學生喜歡的學習英語的一種方式。其次,選擇最多的是“課堂聽老師講課”,這說明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方式。選擇“閱讀英文資料”和“其他”的學生,各占7%。
2015年高考英語改革以來,英語教學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高職英語教學,很多高職院校為此減少大學英語的學時,同時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基于任務驅動的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培養學生日常生活和職場情境口語表達能力,有助于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Jane Willis,Dave Willis.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53-60
[2]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Nunan,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下轉第181頁)
(上接第147頁)
[4]Nunan,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蔡基剛.如何評價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J].外語界,2002(1)
[6]張堯學.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2(8)
[7]李海燕.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8]袁昌寰.任務型學習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2(7)
[9]魏梅.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與課堂實踐的思考[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S1)
[10]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11]魯子問.任務型英語教學簡述[J].學科教育,2002(6)
[12]魯子問.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
[13]馬建豹.任務教學法在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14]魏偉.高職公共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15]陳曉明,周小琴.任務型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J].中國商界,2010(12)
[16]高嵐.任務型語言教學在高職英語課中的應用實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3(3)
[17]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8]吳慧,宋建威.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及制約因素[J].中國校外教育,2008(9)
[19]曾小榮,張斌科.高職英語口語課教學模式探討[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9(2)
[20]張雪紅.任務型教學模式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21]黎萌.高職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教改課題基金項目“基于任務驅動的高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的最終成果(2013JGB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