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九年級應戰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育均衡發展;四年級數學;應用研究
皮亞杰說過:“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中積極的心理因素和強大的推動力,是學生愿學、樂學的關鍵。學生對數學有了興趣,才能學有所得,才能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均衡發展。如何在四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均衡發展呢?我認為可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均衡發展
數學本身充滿了趣味,問題的闡明、結論的推演、抉擇的形成和發展適當的工具,當中集嚴密性、邏輯性、精確性及創造力與想象力于一身,解題后獲得的成功感、滿足感令人自信徒增。然而,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的數學學習卻好象吸引不了部分學生,他們認為數學呆板、死套公式,甚至“令人頭疼”,這種想法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充分起“引路人”的作用,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發現數學的魅力。
(一)通過多種途徑,挖掘教材中的“趣”。
平時注意挖掘,就可發現教材中有許多有趣的知識。例如學習四年級數學的“平年與閏年”一課時,我對學生說:“小麗今年12歲了,但她只過了三次生日。”學生們十分詫異,認真聽著講課,隨后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麗”是2月29日出生的。我又讓13名學生自愿走上講臺,我說:“我不用問,不用翻學籍冊,就可以肯定,你們當中最起碼有兩人是同一個月出生的。”學生得知這其實是利用“一年有12個月”的數學知識推理出來后,對數學的學習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促進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均衡發展。
(二)把教學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挖掘數學中的“趣”。
蘇步青說:“要學好數學,方法不外是打好基礎,多做習題,多加思索和分析。同時,學習數學除了書本知識以外,還要理論聯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數學在生活、生產方方面面應用廣泛,實際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教學也離不開實際生活。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不是“玄”學,并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一種生活技能,能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第七冊“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時,我在導入新課中扮演飯堂采購員,在市場買了28千克白菜,每千克售價為25角,要求學生幫我算算總價是多少。有的學生馬上拿出紙、筆來算,算了一會兒才得出結果。我問學生:“你媽媽平時上市場是不是老帶著紙、筆算菜錢的?賣菜的人又是不是常拿出計算器計算菜錢呢?”學生們紛紛說“不是”。我說:“其實他們有一些簡便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你們今天也來學學這種計算方法,好嗎?當你熟練掌握后也可以速算而不需依靠筆算甚至計算器了!”由于一開始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應用結合起來,學生學習數學就有了很大的興趣,促進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均衡發展。
(三)從數學的課外知識中,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外知識的插入能調節課堂氣氛,減輕學生學習的疲倦感,擴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四年級下學期有一道練習題要求將九大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單位由“萬千米”改寫成“億千米”,我順帶向學生講,海王星不是用觀察的方式發現的,而是有兩位外國天文學家在多次計算天王星的運行軌道時發現總有誤差,進而推斷出天王星之外還有一顆繞日行星,海王星是通過數學計算發現的。學生聽后大為驚奇,我抓緊機會教育學生要學好數學,還告訴學生,天文學家計算冥王星的軌道時亦發現有誤差,由于科技的局限,有沒有第十大行星仍需要有豐富數學知識的科學家繼續探索。學生馬上提起學習興趣來了,聽課認真多了。類似的還可以將數學與計算機知識、歷法、歷史故事等相聯系,讓學生聽起課來饒有興趣、津津有味,促進他們學好數學的愿望,使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均衡發展。
二、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均衡發展
凡事都要講究方法,往往方法選對了就能事半功倍,進行教學活動亦然,教法對于教育效果有重要影響。過去滿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均衡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多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均衡發展。
(一)運用現代教學方法,盡量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建構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現代教學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教師的作用是要讓學生充分發展個人能力和知識水平,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突出知識不是由老師輸灌給學生的,而是靠學生自主建構。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建構者,滿足了學生心理的需要,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多些讓學生成為知識建構者,感受到獲取新知識的成功感,從而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均衡發展。
(二)充分運用現代教育輔助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建構知識的意義是了解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建構的實質是鼓勵發散思維,讓學生自主建構,但這種自主建構是有條件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充分的資源讓學生去建構。這些資源除了文字教材外,還需要各種現代教育輔助手段,如多媒體課件、工具等。在信息傳播工具日益先進的今天,學生對新事物敏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那種“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上一堂課”的教學方式不再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反過來說,有的學生可能本來對數學不甚感興趣,但新穎的教學手段可以吸引他們的視線,直觀的演示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有趣的畫面激發了他們聽課的興趣。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運用現代教育方法和設備,為學生創設激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能均衡發展。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來激發學生數學興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均衡發展
少年兒童在聽課過程中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情緒色彩,其表現在喜歡哪科老師就對哪科比較有興趣,不喜歡哪個老師就不想聽那個老師的課。這種主觀情緒也影響了學科學習興趣。“親其師,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有利學生的均衡發展。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做到:
(一)教師本身要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愿教樂教是學生愿學樂學的“催化劑”。一名教師不管是否樂于從教,在其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流露出自己意愿的情緒。試想教師是懷著憎惡的心態去講課,得過且過地從教,其學生又怎能感受到積極向上的感情氛圍,又怎能提起興趣學習呢?要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師本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
(二)對學生不要過多責備,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
韓愈說過,老師之所以成為老師,是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只不過是比學生年紀大一點,早一點明白道理罷了。面對學生做錯事,教師應采取寬容、豁達的態度,以大朋友的身份幫助他們改正,盡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安全和自由的學習環境,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成績,都可以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如多在課堂上進行結合新學內容的口算、擺圖形、“看誰的方法多”等小比賽,勝出的學生馬上得到表揚或獎勵,有時一句簡單的話語,也會令學生們異常雀躍;平時學生稍有進步,及時進行表揚,在肯定學生成績的同時促進了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學習更有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得到均衡發展。
(三)鼓勵學生多質疑、多探索,培養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