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生實習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隱喻文化意識英語教學有效途徑
一.引言
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是人們感知和體驗現存社會的認知工具,它深植于人類的語言、思維和文化中,是語言理解和語言習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語言文化發展中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語言中要特別注意隱喻的理解,在語言教學中增加文化的介紹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從隱喻的角度入手,從加強文化引入和提高文化差異意識兩個方面探討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意識的途徑。
二、利用隱喻,增強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2.1加強文化引入
隱喻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因不同的文化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特別注意隱喻的理解,在語言教學中利用隱喻增加文化介紹時十分必要的。
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對一些詞和詞組特別是習語引入一些文化背景。習語通常被看作是一些固定短語,其意義不能從句子的單獨成分中得到,因為他們的意義是與文化密切聯系的。因此在教授習語的時候,教師除了要引入一定的文化背景,還要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詞典了解它的來源和隱喻意義。在培養學生靈活使用習語的能力的時候,教師可以教師可以把習語放在不同的語境中讓學生加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總結一些相關的例子進行目的語的文化引入。例如,英國和其它西方國家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語中出現的大量的隱喻與基督教有關,“shepherd”,“themorningstar”,“sonofman”都可以用來指代耶穌。教師可以使用這樣的例子引入文化背景和增加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翻譯教學中,教師可以舉例在翻譯前引入文化背景,例如,盡可能清晰易懂的口頭引入;分發資料分組討論;要求學生課前閱讀相關資料的文化背景等等。教師也可以在翻譯的過程中引入文化背景,例如:
PeopleconsiderthatwhathehadplayedonoccasionwasnomoreJudasKiss.
在翻譯這個句子的過程中,學生必須要了解關于“Judas”的背景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文化介紹是必要的。學生們了解了這一背景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翻譯這個句子。要加強學生的隱喻認知,也要加強他們的文化意識,在英語教材中,隨處可見隱喻表達,特別是習語,他們與文化密切相關。由于中國學生是在非英語文化環境中學習英語,他們的英語語言輸入量是有限的,因此他們發現理解一些逼真的和程度比較深的語言材料是很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提供盡可能多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必要的。例如:
Beingateacherisbeinga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
理解這個句子的關鍵在于“creation”和“clay”的隱喻意義,他們的隱喻意義來自于《圣經》里上帝用泥土造人這一說法,如果學生具有這方面的相關知識,他們就不難理解這個句子,其中教師的工作被比喻成上帝的創造。
教師還應該通過具體的例子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果必要提供給他們某一詞匯的文化背景知識,以此加強學生在一定文化背景知識下學習詞匯的能力,從而避免單純從字面上理解詞匯。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傾向于重塑他們的文化觀,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學習英語,同時他們的隱喻能力也得以逐步得以加強。
2.2.提高文化差異意識
文化對比對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也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對比目的語和原語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文化差異廣泛存在于詞匯,語法和語篇中。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兩種語言的相同之處來學習詞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文化差異,和有意識的發展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從而塑造他們對詞匯,語法和語篇的英語思維模式。
在詞匯教學中,除了教授字面意義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了解詞匯的內涵意義?!癉ragon”在漢語中是一種吉祥的動物,于是就有了“龍騰虎躍”,“龍鳳吉祥”,“龍運”和“中國龍”等說法。然而,在英語中“龍”具有“邪惡”的意義,于是就有了“theolddragon(thedevilSatan)”和“tochasethedragon(totakeHeroin)”的說法。如果學生具備了這方面的知識,當他們在英文中碰到“dragon”這個次的時候,他們就會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區理解這個詞以及整個句子的意義。在英語中,有很多的表達方式不能單獨通過表達成分的字面意義來理解,因為它的意義是英語文化所獨有的。“Awalkingskeleton”在英語中被用來描述一位瘦骨嶙峋的人,然而英語學習者第一眼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很容易會想到“行尸走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防止他們從字面上理解這個詞匯的意義。
在語法教學中,也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兩種語言的思維模式的差異開始文化對比。例如,在思維的順序上,英語文化的人傾向于抽象思維,經常是從小到大進行思維,然而漢語文化背景下的人傾向于具體思維,經常是從大到小進行思維。在英語語篇中,有大量的隱喻思維,具有把動詞轉化成相應的名詞的特征。例如:
①Igavehimafriendlyrefusaloftheparty.
②Everyyear,voicesrisetoprotesttheinsanecommercializationofChristmas.
教師應該提醒他們注意這一特殊的語法現象并且進行細致的練習。
再者,教師可以通過概念隱喻來開展文化對比。英語中經常把“愛”比作是“旅程”,而漢語中卻比作為“伴侶”。這種差異可以通過下面的表達體現出來:
Theywenttoseparateway.----他們勞燕分飛了。
Theycan’tturnback.----他們無法再牽彼此的手。
Theyhavecomesofar.---他們相知相伴多年。
這樣的對比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而且能夠增加他們釋義和使用隱喻的能力。
三.結論
關鍵詞:電視新聞生命意識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有關死人的信息,往往對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緒等,沖擊刺激最大。在社會越來越關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有關死人的新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其中一些新聞,對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確立尊重愛惜生命的意識,注重生活中的自我防護,建設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一些價值不大,社會意義不強,過多展示恐怖、暴力、壓抑、心理不健康,有可能對某些人群特別是青少年具有暗示作用,容易引起他們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有關死人的新聞,也頻頻出現在電視屏幕上。
在我們應對這些現象引起足夠重視的同時,我們不能不呼吁:電視人要有生命意識,電視新聞要報道好有關“死”的消息和它的價值所在。
生命意識,就是充分地尊重生命的意識。生命意識帶給新聞人的是在自己的傳播活動中自始至終保持對生命的尊重。電視新聞由于具有直觀的畫面,更應該從每一個畫面每一段文字細微之處著手,體現對生命的尊重,保持對人性的關懷。而在目前的電視新聞(主要是民生類新聞)中,恰恰就是由于生命意識的缺失,導致有關死人的新聞出現了過多過濫,畫面過于直露,文字過于輕率的不良傾向。
一、“死訊”過多過濫,“死訊”價值開掘不深,把握不準
雖說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但是媒體傳播什么樣的“死訊”,如何傳播“死訊”,卻值得三思而行。在一些電視臺,現在隨便打開一檔民生類的電視新聞欄目,進入眼球的少不了由事故、兇殺、自殺、疾病等引發的,或者是還沒有查明原因的“死訊”,還有就是“驚現”一類的報道。幾乎到了死人即新聞,每檔民生類電視新聞必有“死訊”的地步,有的一檔節目里甚至多達幾條。(順便說一句,有的以“貼近”“人文關懷”的名義,把事故受點小傷,喝醉酒摔傷諸如此類的“傷訊”都當作新聞傳播,也有小題大做之嫌)
當然,關注生命是新聞人的天職,但是在關注生命的過程中一旦忽視生命意識,那么它的傳播也就變得毫無價值,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死訊”過多過濫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因為充其量我們關注的僅僅是一個生命的終結與否的淺表象,說通俗一點,就是采訪報道一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大的“死訊”;更重要的,過多過濫的“死訊”,往往會談化或弱化對相關生命與個體尊嚴的新聞事件報道,或者無視新聞當事人及新聞受眾的感情和需求;在事關個人隱私或情感的報道中,不注重尊重和保護當事人,或由于敘述角度、語氣等的不當,造成對新聞當事人情感的傷害和隱私的侵犯;甚至,在文字解釋中將新聞娛樂化,以調侃的口吻對待一些本該嚴肅對待的“死訊”等等。
一個外地拾荒人,在拆遷工地被倒塌下來的房梁壓死了,畫面血淋淋,慘不忍睹。記者在報道這件事時,批評拾荒人“要錢不要命”。這件事曾在本地網上引起了熱議。網友們認為,記者批評嘲弄拾荒人是缺少人文關懷,與心何忍,更多的應該關注拾荒人為什么“要錢不要命”和拾荒人群體的生存狀態,以及拆遷工地的管理等等。事實上,在這新聞事件里,苦難不僅沒有被同情,反而成了被嘲弄指責的對象,自然,與拾荒人之死相關的深層次問題,也就難以得到發現或關注了。
可以說,“死訊”的傳播實際上對活著的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毫無疑問,過多過濫,少有新聞價值的特別是把握不準的“死訊”,將有可能影響到人們的感情情緒、生活工作和生死觀人生觀的正確培養,甚至對社會主流的判斷,更令人擔心的是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青少年自殺的消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生命信仰的教育。一旦引導不當,極易產生偏差。而電視媒體對青少年人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二、“死訊”畫面過于直露,畫面屢有鮮血和恐怖的現場。
有這樣一條新聞片:某年夏天,一個小女孩不慎溺水身亡。記者在趕往事發地拍攝時,女孩的遺體已經放進了殯儀館的冷柜里。大概記者為了強調女孩落水身亡的真實性,竟然請工作人員把女孩的遺體拉出來又拍攝了一通。還有一條片子,把人們打撈一個溺水身亡者的全過程,用長鏡頭裸的展示出來。而大量車禍中的血淋淋場面就更多了。這種冠以“記實手法”的自然主義表現手法,且不說缺少對死者和死者家屬起碼的人格尊重,和對他們的情感傷害及隱私侵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畫面也缺乏對受眾的情感尊重,給人以厭惡、恐怖的心理感覺。因此,拍下真實的死亡畫面固然不違背新聞人道的倫理要求,但選取這樣的畫面放到新聞中播出,則理應首先考慮對死難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以及是否存在過度渲染死亡的濫用危險。
過多過濫的“死訊”報道,使觀眾沒有獲得自己需求的、有益的信息,卻成為淺薄、無聊的看客;而電視新聞則演化為專業的“窺私者”,小市民茶余飯后談資的提供者。如果說,剛開始時,觀眾還被一些有關死的新聞所吸引,所震撼,那么,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面對過多的“死訊”和血淋淋的畫面,已經是麻木、厭惡和反感了。還有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一些“死訊”新聞當事人的家屬,其實并非愿意把不幸特別是一些畫面,讓媒體廣為傳播。那樣對逝者是種不恭,對生者,永遠都是種心靈上的傷害。
摘要:從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及市場潛力等方面,實例分析了我國現有的18家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的發展和資本經營情況,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實例研究;資本融資環境;資本市場
自1993年6月29日我國第一家醫藥公司—哈醫藥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至2009年3月我國共有醫藥上市公司100家,醫藥板塊作為朝陽產業廣受投資者關注。醫藥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醫藥行業中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競爭能力的優勢群體,成為我國醫藥產業發展的主力。其中屬于生物醫藥領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醫藥行業的18%,代表了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利用資本市場的總體狀況。筆者將對這18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進行資本市場利用現狀的實證分析,以期對利用資本市場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1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總體發展概況
生物醫藥是一個投入相當大的產業,前期的研究開發與后期的產業化都需要雄厚的資金作為保障。生物醫藥業的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為其注入資金、專業技術和人才等多種現代生產要素。生物醫藥公司上市是走向資本市場利用的有效途徑,上市后的生物醫藥公司可成為龍頭企業,擁有組織制度優勢、市場組織優勢以及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優勢。
至2008年底,我國已有18家生物醫藥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發行股票,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籌集到大量生物醫藥業發展資金,同樣也說明我國生物醫藥業目前對資本市場的利用主要是通過股票市場進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醫藥類公司—四環生物上市以來,深、滬A股市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迅速發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從最初的9億元增長至44.08億元,增長了3.9倍??梢姡镝t藥業類公司整體籌資能力在不斷增強,生物醫藥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有力推動了我國生物醫藥業的發展。
2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資本經營情況分析
生物醫藥類企業發行上市進入證券市場,打開了通往資本市場融資的道路,為生物醫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積極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資本運營,為生物醫藥業的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業績穩定增長,為各公司上市后實施配股或發行債券創造良好條件。適時分析該類上市公司的資本運營情況,結合企業實際、經濟發展內在要求以及資本運營的規律,發現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進行資產調整與重組,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對于該類上市公司持續利用資本市場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2.1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分析
2002-2007年,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總體呈穩步增長趨勢(見圖1)。2002年平均每個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3.267億元,占醫藥類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已達到4.291億元,占的醫藥類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長0.205億元,年增長率為5.89%。其中,長春高新、北海國發、交大昂立、錢江生化、星湖科技、誠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在4億元以上,收入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3.842億元,年平均增長7.119億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長僅2.102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營業務收入方面,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較大幅度增長,而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徘徊在2億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凈利潤為0.149億元,占醫藥行業整體水平的23.97%,變化范圍在0.01-0.31億元之間,年際間有較大的變化幅度。北生藥業、銀廣夏、深本實、四環生物、長春高新等5個公司的平均年凈利潤為負值,萊茵生物、達安基因、交大昂立、誠志股份、四環藥業、上海萊士、天壇生物、雙鷺藥業、華蘭生物、科華生物等10個公司的平均年凈利潤為0.519億元,是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年際間存在明顯波動,體現出一定的風險性特點,但超過一半以上的該類企業仍然可以獲得較大的凈利潤。
結合圖1來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別是兩個逐年增長的過程。但在18家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凈利潤都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這些公司應該屬于本行業的優勢企業。但其主營業務收入雖逐年增長,凈利潤卻依然存在年度間的大幅增減變化,說明其年際間存在明顯的成本增減變化。
2.2凈資產收益率分析
凈資產收益率反映企業自有資金投資收益水平和資本運營的綜合效益,是企業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該指標越高,企業自有資本獲取收益的能力越強,運營效益越好,對企業投資人和債權人權益的保證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間有明顯差異。但誠志股份、達安基因、天壇生物、萊茵生物、華蘭生物、雙鷺藥業、科華生物、上海萊士等8個公司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6.83%,公司之間的差異范圍在5%-35%之間,年際變化幅度為12%-22%,屬于具有穩定凈資產收益的企業。而四環藥業、北生藥業、深本實、長春高新、四環生物、星湖科技等6個公司的年際間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負值,屬于自有資本獲取收益能力和資本運營效益較差的公司。說明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之間、年際之間其資本收益和資本運營效益存在差異,也是其經營風險的體現。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業普通股股東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業利潤和承擔的企業虧損,是衡量上市公司獲利能力時最常用和綜合性較強的財務分析指標。每股收益越高,說明公司的獲利能力越強。2002-2007年我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為0.13元,年際間變化范圍在
-0.06-0.23元之間,公司間變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間;其中上海萊士、雙鷺藥業、華蘭生物、科華生物、萊茵生物、達安基因、天壇生物、誠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個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醫藥業平均水平,達到平均每股收益為0.45元,公司間變化范圍在0.13-1.01元之間,年際間變化范圍在0.33-0.47之間。但深本實、北生藥業、銀廣夏、四環藥業、長春高新、四環生物等6個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為負值,星湖科技、北海國發和錢江生化等3個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僅0.02-0.06元,遠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凈資產是上市公司年末凈資產(即股東權益)與年末普通股總數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凈資產為2.16元,年際間在1.75-2.57元/股之間波動,公司之間的差異范圍在-3.24-4.23元/股之間。除了深本實和ST銀廣夏的為負值外,其余公司的均為正值,其中雙鷺藥業、交大昂立、華蘭生物等12個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高于生物醫藥行業整體平均值,年際間變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間,公司間差異范圍為2.31-4.23元/股之間。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間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營,總體呈現出穩定發展的趨勢,但是生物醫藥公司之間和年際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均比較高,顯示出穩定的高水平發展優勢,其資本經營狀況良好。
2.4我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市場潛力分析
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與其他行業類上市公司比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場增長潛力。因為投資者投資股市除了希望獲得眼前的穩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業的高成長性和具有良好的未來發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特征的生物醫藥類高新技術產業,必將是投資者投資追逐的熱點領域。
(1)生物醫藥業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物技術是當前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一個熱點,生物醫藥作為生物技術開發應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醫藥研發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高科技與資本對接,為生物醫藥類企業提供誘人的發展空間。作為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生物醫藥產業既有很高的投資收益和廣闊前景,技術創新活動又充滿風險性。但是風險往往與機遇并存,這也是風險投資的魅力所在。只不過在投入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活動時,企業經營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進行風險控制即可盡可能地避免之。
(2)獲利能力與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關。從每股收益來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具有獲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業績,年平均每股收益達到0.45元,明顯高于醫藥行業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為負值,盈利能力較差。說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資本運營好的公司可以獲得明顯高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對于投資選擇來說這也是風險性的一種體現。
(3)資產負債率較低,凈資產收益率較高。除深本實和銀廣夏兩個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1.62%,明顯低于醫藥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60.83%。2002-2007年醫藥行業的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0.64%,而生物醫藥業為3.53%,其中近半數的上市公司更達到了16.83%。可見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綜上所述,約30%-50%的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指標方面明顯高于該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屬于本行業的優勢企業,具有良好的資本運營和獲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際間的差異也是影響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資本市場利用潛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優勢分析
2003-2007年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9572.78萬元,是非上市生物醫藥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潤為5624.29萬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都比遠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說明生物醫藥類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優越性。
3結語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積極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資本運營,為生物醫藥業的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業績穩定增長,為各公司上市后實施配股或發行債券創造良好條件。
2002-2007年,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營,總體呈現出穩定發展的趨勢,其中約30%-50%的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在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指標方面明顯高于該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屬于本行業的優勢企業,具有良好的資本運營和獲利能力;除開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際間的差異也是影響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資本市場利用潛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醫藥業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投資者投資追逐的熱點領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資本運營好的公司可以獲得明顯高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數生物醫藥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低,凈資產收益率較高。因此,我國的生物醫藥企業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都比遠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說明生物醫藥類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全8[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國家發改委.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3中國科學技術部.中國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但是現在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地位,配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1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中國當前的教育模式幾乎仍是填鴨式教學,而實驗課的教授更是老師講解為主,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許多學生在細胞生物學實驗過程中不知前因后果,只是草率結束實驗,課后將實驗內容拋之腦后,一無所知。為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開始前,只是簡單介紹相關的知識,提出實驗目標。然后由學生在課下預習實驗內容,查找資料,熟悉每一個實驗步驟的原理、所需試劑的作用及配備方法,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在細胞生物學實驗結束后,分組討論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結果的多樣性進行分析,鼓勵大家暢所欲言,探討該次實驗內容能夠用于解決哪些實際的問題。最后,要求學生認真整理出一份實驗報告。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老師只起到引導、鼓勵及評價的作用,而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突然之間的角色轉變使很多同學學習起來有些吃力,但是堅持一學期下來,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明顯提高,這正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1.2變傳統教學為多元化教學
現在一些高校的細胞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方式仍為傳統的板書講解,這種教學方式早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為使學生更直觀生動的了解實驗過程,將實驗過程制作成錄像,上課前通過多媒體播放教學示范錄像。例如,對于原代培養細胞實驗,前期的準備工作繁瑣,耗時長,不可能每個同學都參與,這時通過播放教學示范錄像,使學生深刻了解整個實驗的來龍去脈。另外,在實驗課上由“老師講”變為“學生講”。課前要求學生預習實驗目的、原理及注意事項等,上課時隨機挑選學生為大家講解,其他同學對講解的內容進行補充和糾正。在顯微鏡的使用實驗課中,將學生分為2~3人的小組,小組中的每位同學分別操作顯微鏡,其他同學在旁觀看,指出這位同學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加深學生對顯微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的印象。
2考核方法的改革
隨著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提高,細胞生物學實驗課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也相應增加。實驗課的考核不再只依靠實驗報告,而在于對學生實驗原理的掌握及實驗操作能力的評價。通過課前提問形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給予一定評分。在實驗課結束時,隨機抽取部分學生,考核其對該次實驗中關鍵技術的掌握,如顯微鏡、離心機、天平等儀器的正確使用及臨時裝片的制備,并敘述在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從而對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行測試。另外,在批改實驗報告時,主要依據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總結程度給予評分,強化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3結語
(一)法國
法國政府和高校十分鼓勵學生參與實習,為保障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不受侵害《法國勞動法典》明確規定:實習學生享有普通勞動者相同的一切權利。2014年2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旨在維護實習學生權益并防止實習單位濫用實習生用以減少正常雇員規避社會責任的《新實習法案》。該法案在三個方面對實習生權益保護及實習單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作出了修訂:第一,根據實習單位的規模對實習單位使用學生工的比例作出了嚴格限制,且每年雇傭實習生的比例最高不超過員工總數的百分之十,而且實習的期間不得超過六個月。第二,對實習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及工作時間作出了明確而詳細的規定,特別地對于實習生,無論其實習期間是多長,實習單位必須從“實習生第一個月的第一個工作日起”支付不低于436.05歐元(約合人民幣3711元)的薪水。第三,加強對實習單位的勞動監管,加大對實習單位違法雇傭實習學生、侵害實習生權益的懲處力度,同時法國勞資仲裁法庭將決定縮短對濫用實習生案件的審理裁決期限。
(二)美國
美國在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大力保護弱勢群體,雖然美國各州政府基本都沒有明確針對實學生權益保護的特殊立法,但早在1938年的《公平勞動標準法案》就明確規定,雇員(即勞動者)是指“被雇主雇用的任何人”。根據該法案,受雇傭的全日制學生,也被納入勞動者范疇,各項權益均受法律保護。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各類幫助實學生就業以及維權的非營利性組織十分發達。其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協會最為著名。該協會創建于1956年,每年為100多萬大學生和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該協會的宗旨是幫助學生選擇并獲得滿意的工作,幫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員招聘計劃并提供優秀人選。與此同時,美國大學一般都設有保護實習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的“職業服務中心”,負責和雇主溝通聯系實習內容、勞動強度、擬定詳細周密的實習協議。
(三)我國臺灣地區
我國臺灣地區明確要求高校設立自己的“校外實習委員會”,其職責類似于美國高校中的“職業服務中心”,負責為學生挑選合適的實習機構;書面實習協議的擬定審核及確認;接受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成績的評估;受理學生實習有關的申訴;統籌管理學生實習期間的各項事宜并為實習學生投保意外保險。此外,臺灣地區于2006年頒布了“大專院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對臺灣境內實學生合法權益保護進行了統一立法。2012年2月9日,政府將該辦法更名為《??埔陨蠈W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并做了進一步的修訂,明確規定:學校為與合作機構辦理學生校外實習,應設學生校外實習委員會。合作機構提供學生相關操作訓練,并與學校指派之專責教師共同輔導學生。合作機構負責學生實習前之安全講習、實習場所安全防護設備之配置及相關安全措施之規劃。同時,該辦法還將發生爭議的處理方式及解決辦法強制納入到實習合作協議中去,更加充分的保護了實習學生的合法權益。
二、借鑒完善與創新
通過對域內外實習相關立法的了解,不難看出國外在對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護方面,立法比我國內地完善許多。因此,在借鑒其他國家及地區成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要構建我國自己的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障體系,現階段應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問題。
(一)明確實習學生身份及其享有的權利內容法
美兩國在立法上直接賦予了實學生勞動者資格,我國臺灣也在《勞動基準法》第64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規定的技術生可納入勞動法保護范圍,而事業單位中的養成工、見習生、建教合成班的學生同樣適用《勞動基準法》。在未來立法中,我國完全可以參照法國、美國的相關立法,明確實學生特殊的身份及其享有的具體勞動權益。鑒于實學生非勞動者這一特殊身份,筆者認為,實學生至少應當享有:平等實習權;勞動信息知情權;休息權;勞動報酬請求權;損害賠償親求權。只有在立法上賦予實學生明確的身份定位,針對具體的“準勞動關系”特點,參照勞動者享有的各項權利制定更符合大學生實際需求的具體權利內容,才能切實保障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不受侵害。
(二)簽訂規范的《實習保障協議》
由于我國現階段法律還沒有明確賦予實學生勞動者資格,絕大多數實習單位不能夠和未畢業的大學生簽訂正式勞動合同,所以用以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唯一書面文件就只剩下校方、實習單位和學生本人三方共同簽署的實習協議。如前文所述,高校自行擬定的實習協議版本各異,內容多偏重規避校方責任,縱觀各發達國家早于我國起步多年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美國大學內部成立的“職業服務中心”制度十分值得借鑒學習。我國高校也應當組織負責指導實習的專任教師會同學生代表成立“實習就業服務中心”,其職責除了代表學生與實習單位進行溝通、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以外,還應包括擬定切實可行的《實習保障協議》。協議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實習的起止時間、實習期間的報酬、實習過程中各種意外事件的歸責原則、發生糾紛后的處理方式等。明確校方、實習單位以及學生三方各自的責任、權利與義務,三方相互配合同時相互監督,才能夠避免問題發生以后學生維權無依據或是校方與實習單位相互推諉責任。
(三)全面推行實習責任險實習責任險
指實習單位和學校作為被保險人,在其組織學生實習過程中所造成的實習學生的人身傷害,依法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的保險制度。域內外國家及地區的先進經驗表明,引入社會保險機制,將學生實習期間可能遭遇傷害事故的賠償責任交由社會分擔,可以拓寬賠償渠道,保證賠償額度,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校方、實習單位與學生在實習傷害事故發生之后的后顧之憂。具體做法,可由國家統一立法強制規定必須為實學生辦理實習責任保險,費用由學校和實習單位依約定按比例分攤。
(四)盡快出臺《大學生實習條例》
當藝術家發現互動媒體技術這一特性時,他們嘗試著是否可以利用互動媒體技術創造出新型的藝術作品,以此來傳達他們的藝術感悟。他們最先關注是現實經驗,從架上繪畫到數字藝術的發展進程中,非常多的作 品題材是 關注人類 的現實經驗,現實經驗是最能直接的體現社會的精神 內核 的題材。藝術家能把不同的現實經驗進行重組、抽離和選擇,而創造出動態的非現實的虛擬影像。比如馬塞爾·杜尚的油畫作品《下樓的裸女二號》就是把模特下樓的動作過程用一種靜態的畫面來體現不同時間狀態下的視覺感受。特別是在互動媒體藝術中,作品信息的傳遞是雙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著信息交流的,作品會根據外界所傳遞的不同信息而發生不同的變化,從而反饋出不同的信息。這種藝術形式給了藝術家一個更為廣泛的創作空間,作品呈現給觀眾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種,而且可以多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而這些結果是由觀眾控制的。這種藝術形式能夠使藝術家以現實經驗為題材的創作散發出比架上繪畫更為璀璨的光芒。
最開始藝術家是對現實經驗進行實驗性的模擬。這并不是單純的模擬,而是利用受眾不同的感官感受來模擬現實存在的體驗。由日本電氣大學智能系的團隊集體創作的《Conspi ratio》是用一種游戲的方式來模擬現實,從而徹底的改變受眾 的感官感受。觀眾可以預先從一個互動媒體的顯示界面上選擇可樂、牛奶等各種可吸食的飲料、食物甚至是游動的烏龜,然后這些食物或飲料的平 面圖形就會在一個平鋪的顯示器上來回游動。受眾使用一個用特殊傳感器制作的吸管對準這些圖形猛吸幾口,它們就會慢慢縮小,直到消失不見,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樣。與此同時,借由空氣的壓力、吸管的顫動以及從系統中傳出來的特別的聲音,即便不是通過味覺來感受這件藝術作品,受眾都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這一有趣的互動媒體藝術裝置,受眾受到不 同于 以往 的感 官刺激來與他人分享 自己通過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實體驗,這在普通下絕對是難以想象的。以我們 的社會 經驗來說,人與人之間,通過血緣、生活以及工作等眾多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了一張社會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是不可見的。然而藝術家試圖通過利用視覺形態這種方式,藝術的模擬和再現這一張無形的社會網絡。OritZuckerman與Sajid Sadi合作的互動媒體藝術作品《聚光燈》,就是~組通過16個顯示器播放人物視頻肖像構成的社會網絡 。每一顯示器中有一個肖像的視頻,肖像之間通過互相張望來進行交流。參觀者可以通過按壓16幅視頻肖像中的任意一個肖像來打斷整體的動態。其余的15幅肖像會自動的反應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選擇的肖像上,感覺就像被選擇的肖像是焦點所在一樣。每隔數秒種,任意選擇的肖像都會向鄰位的肖像張望,而旁邊的肖像也會望過來。這16幅 肖像構成了一個社會網絡。而參與者的互動則影響了這個相互關聯的網絡,也就暫時成為這個網絡的第17個成員。
當家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時,他們認為可以在模擬現實經驗的基礎上,打破原有的架構,以一種超越以往的現實經驗展現在受眾面前。在我們以往的經驗里,當我們把玻璃杯放在吧臺上或著推動玻璃杯在吧臺上移動的時候,最多能聽到玻璃杯碰撞吧臺的聲音。但是UVA機構能利用參與者移動杯子的動作創造出絢麗的互動影像色彩?!秈Bar》是一件吧臺互動作品,當參與者把酒杯放到吧臺上時,吧臺上出現的絢麗射線將不同的酒杯連接起來。當移動酒杯的時候。
射線會根據酒杯的移動軌跡形成不同的幾何圖案。藝術家把我們以前容易忽視的這些微小的細節經驗,以一種炫目而美麗的射線動畫展現在受眾的面前。而藝術家Ch ristaSommere~nLaurent Mignonneau所創造的互動藝術作 品更是把人類的現實經驗升華到一個更為神奇的藝術世界。他們的作品《朦朧特快》以藝術化的形式模擬了列車行駛過程 中窗外的美麗的夜景,當坐在座位上的觀眾撥動顯示器做成的窗口時,車窗會變化出各種各樣色彩絢麗的朦朧夜景。作品也從另外一個層面還原了人們在不經意問瀏覽飛速移動的物體時,產生模糊不清的圖像的視覺感受。并且詮釋出一切事物都將在時間的長河里轉瞬即逝,只留下了人類模糊而美麗的視覺體驗。
互動媒體藝術作為當今高科技的現代藝術代表,融合了廣泛的藝術形式和內容,目的就是要打破傳統觀念對藝術的理解。藝術家們正是以人類的現實經驗為藝術脈絡,以互動媒體技術作為技術載體,以觀眾最為熟悉的模式作為形式的表達來體現互動媒體技術對人類現實經驗的藝術升華.
參考文獻
[2]郭曉寒,何雨津,《互動媒體藝術》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在傳統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對書本知識的強調,主要使用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接受教學模式。引入信息技術教學之后,多媒體也多用作知識的展示和呈現。不少教師也僅僅是將多媒體課件依照順序播放下去,同時加上教師生動的講述。這種教學情形中,僅僅是將多媒體當做教學工具,還是沒有擺脫“教師為中心”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計算機教學的效果,讓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直接影響生物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樣只能稱“流水課”,學生的思路仍然是在教師引導下朝著既定流程上來。需要認識到的是,生物的新課程改革與這種教學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說,生物課堂的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在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自主教學模式的改革。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出自于認知理論的分支,最早是由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的,之后經過了杜威、維果斯基的不斷完善。建構主義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知與編碼,從而促進對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要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個體認知發生心理機制或途徑的同化和順應。構建主義在理論中的應用,可以將學生在學習中的內驅力激發出來,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協調增強。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自覺,并且學生要主動去完成,教師適應外界環境的目的是幫助并且促進學生對知識實現建構。傳統“灌輸式”教學束縛了學生的認知,但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形成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
3建構主義模式下的高中生物信息技術教學優越性
3.1拓展了知識建構方式
知識建構方式主要是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在多媒體技術中的運用實現的。生物學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解決真實的生命現象,直接觀察動態過程可以使教學效果直接明顯。例如,在講自由組合定律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的規律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教師就可以通過播放、暫停、重播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行學習,遇到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也可以現場使用網絡通訊技術進行搜索學習。
3.2降低知識建構難度
創建教學情境是建構主義視域下降低知識建構難度的明顯效果。建構主義模式下利于建立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的條件下,可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學習到知識的精髓。例如,當講授“細胞”生理活動的時候,要使學生了解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整個細胞吸水與失水過程都可通過Flas來顯示,既快捷又簡單,而且因為大屏幕投影,所以學生可以看得明白、看得真切,后排的學生也可以準確觀察到。必要時,有教師的講解教學難點,教學過程就變得簡單了。
3.3利于進課堂交流促進學習
關鍵詞:藥學教育;實習;流程;藥房
隨著藥學服務理念的提出,負責藥品使用的藥學工作模式,即醫院和社會藥房的藥師工作內容發生了重大變革。藥師們不再只是發揮簡單的調劑職能,實際上藥師在監測藥物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的監測和報告上發揮作用。這一變革對藥學專業教學內容和模式產生了新的需求。特別是畢業前實習階段的教學關系到藥學教育改革的成效。
藥學本科畢業生面向藥品的政府管理、生產、流通、使用環節,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它非公有制醫療機構及藥學相關行業如健康、保健、康復、咨詢、保險業等崗位也成為藥學畢業生就業的領域。據不完全統計[2],1994年-1998年全國藥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繼續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藥品檢驗所,有高達36%的畢業生到醫院藥房工作,19%的在制藥企業,10%在醫藥流通企業。1999年和2000年到醫院藥房工作的畢業生比例有所下降,為24%左右,制藥企業上升至28%,醫藥流通企業14%,留校或者繼續深造仍占11%??梢姳究飘厴I生在醫院藥房工作的比例較大。如何規范新形勢下藥學本科生在醫院藥房的實習流程,培養出能勝任藥品使用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國現行的職稱評審體系中,本科生畢業后工作1年即可參加考試,考試通過后可獲藥師資格。因此,本科生在實習階段應該對醫院藥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達到藥師的要求和能力。按醫療機構的藥師應具備的能力的要求[3],實習期間應該達到的目的有以下幾點:熟悉門診、急診病區藥房、藥學信息與藥品咨詢服務等部門的職責、工作內容、工作程序和各崗位職責。初步掌握藥品采購、供應管理等程序和技術要求;品、、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藥學信息與藥品咨詢服務等。了解腸道外營養液和危害藥物靜脈用藥調配室崗位職責;常用藥品的通用名稱、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常用有效期藥品的管理;藥品分類管理的原理與相關政策規定;醫院一般常用制劑的配制,主要設備;合理用藥原理和安全性監測方法,初步懂得用藥失誤的預防;初步了解臨床藥物治療方案設計與評價的能力;個體化給藥方案;臨床藥動學與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對藥物進行調研與分析,提出改進意見的知識。
二、合理安排實習時間
我校藥學院實習時間從1月份開始,5月份結束,除去春節放假,論文答辯等,共計15周實習時間。還有一些學校從11月份開始到第二年的3月結束,除去春節放假,共計14周,余下的時間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藥學本科生實習時間一般為1年,現在各個學校的安排不盡相同。作者在實際帶教中發現,本科生實習時間應為1年,實際上最后1年的下學期大多數學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單位要求到本單位實習,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需要轉實習點,要留一部份時間給學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實習時間大約24周,學生才能了解藥房所有工作。
三、建立規范的實習流程
3.1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第1天進行職業、職業道德教育,這方面的內容在課堂上接觸較少,沒有專門的講解。在帶教實習中發現,學生對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蓋的內容沒有一個總體的概念,對于自己的愛好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非常模糊,沒有真正地理解藥房的工作性質,看不起藥房工作等。因此,我們安排4個學時進行工作方向的講解。
職業道德在實習階段應該涉及,這些東西不學習,學生一般沒有警戒線,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關系以及醫患關系的處理上會出現偏差。我院的藥學部規模較大,藥學專業的大部分內容都有涉及。我們編制了包括藥學科研,藥品生產、供應,藥房工作四個部分的職業道德規范文件,給學生進行集中講解4個學時。
3.2全面了解實習內容。
第1~5周,5周時間主要是了解整個藥材科的工作情況。分別到門診、病房藥房,藥庫,藥檢,制劑室各個部門進行輪轉,每個部門約1周。在各個部門熟悉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各個部門的規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況,流程。在帶教老師的安排下進行一些雜務工作,以幫助熟悉部門的工作內容。
3.3加強深度實習。
第6~13周,經過上一階段的實習,學生對藥物制劑、檢驗、供應以及藥品使用的過程有了了解。我們根據學生的愛好結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學生自己選擇本階段的實習部門。門診、病房藥房實習進度:第6周,了解處方、醫囑管理程序,繼續熟悉藥品名稱及閱讀藥品說明書。第7、8周,跟隨帶教老師調配處方、擺藥。第9周,跟隨急診窗口帶教老師學習處理日常事務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周,跟隨藥師進行處方分析,學習審核處方。第11周,跟隨藥師窗口發藥,學習對患者的用藥指導。第12、13周,收集藥房日常工作以及對出現問題的記錄和相關數據,為下階段的總結做準備。藥房相關的選題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藥品不良反應如何收集、分析;藥品庫存管理;退藥分析及對策;處方常見錯誤分析等。
制劑室實習進度:第6周,熟悉藥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隨帶教老師配制外用制劑。第9、10周,跟隨帶教老師配制口服制劑。第11、12周,跟隨帶教老師制備中藥制劑。第13周,熟悉常用技術操作規程、崗位職責,填寫各種登記表格,了解醫院制劑主要設備的工作原理、操作與養護。藥檢室實習進度:第6周,熟悉藥典中各種制劑通則要求。第7周,跟隨帶教老師按制劑通則檢測制劑、原料。
第8、9周,跟隨帶教老師學習中藥材薄層鑒別方法。第10周,跟隨帶教老師學習藥品含量紫外測定方法。第11周,跟隨帶教老師學習藥品含量高效液相測定方法。第12、13周,跟隨帶教老師學習藥品含量高效液相測定方法的建立。
實驗室實習進度:在實驗室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部門,一般是有科研課題的帶教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的部分研究。帶教老師應該選擇課題中的基礎部分,帶學生一起從實驗設計開始,實驗材料的準備,開始實驗,實驗記錄的書寫,數據的整理,數據統計,總結,撰寫論文。實驗內容應盡量簡單,在規定時間內能夠完成,以便學生對整個科學研究的過程有系統了解。
3.4實結。
第14~15周,總結實習內容,寫出相應的論文。
四、小結
4.1實習中灌輸本科生從事基礎工作的思想。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本科教育的逐漸普及,本科畢業生也越來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應由本科畢業生從事的基礎工作由于沒有足夠的人員而不能滿足需求。雖然未經過學歷教育的人員培訓后也能上崗從事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礎工作中發現問題,具有研究問題的思路和采取行動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規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規范的意義,依從性相對會差一些,這些能力只能在實習中培養,從基層工作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漸自我發展。
4.2帶教的方法應多樣化。
實習的帶教必須有一定的形式,否則實習生變成了打雜工,學習階段的基礎知識沒有在實習中使用,實習中又沒有學到新的知識。實習的學習形式可以多樣,如:基于問題導向教學法,設計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解決辦法。小組情景討論方式,模擬進行病例的藥物治療,設計病例,選擇使用的藥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養了3屆畢業生,在培養過程中對流程進行了不斷的修訂。由于社會的發展,行業的規范,消費者需求的轉變,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斷改變,本科教育也要隨之轉變,特別是實習階段是對所從事行業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要規范化。
參考文獻:
[1]黃佳,趙志剛,王孝榮。2003年美國醫院藥師協會醫院藥學監護全國調查:監測和患者教育[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7;27(9):1298.
[2]胡晉紅,石力夫,蔡溱,全山叢,孫華君。適應藥學模式的發展,探索本科生實習改革[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3;3(1):16-19.
【論文摘要】“和諧與發展”的師生關系是以高中語文課程的內容和課程內容的教育作用為據提出的超越“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關系認知框架的一種新的淺顯提法。它主張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能夠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表面的形式活動向“和諧與發展”的實踐體驗活動回歸中回復到師生思維、思想與語文課程內容融合的狀態。通過語文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思想的同構建構教育主體與教育資源的理解,實現教學內容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師生在和諧發展的課堂形態中實現各自的和諧發展。
當前課程理念認為,課堂師生關系應該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關系,這一關于師生關系的概念正在引導和指揮著基礎教育(包括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向,并逐漸成為衡量課堂優劣甚至成效的主導概念。然而,高中語文課程的特定內容和特殊教育作用決定了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決不僅是“主體和主導”的表面活動式的關系,而更應該是一種“和諧與發展”的內在本質樣態。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在關系的交往中實踐體驗式的和諧發展的過程,應該是在師生之間的共在互動中,充分展現各自及與課程內容之間的豐富的發展,能性,呈現教與學之間的和諧的過程。
“和諧與發展”師生關系的建立立足于語文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思想的同構上。這種充分實現語文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思想的內在統整的教學思想,是由傳統的控制教學走向相互促進發展的一種新的教學思想,這一教學思想下的“和諧與發展”的師生關系是高中語文課堂師生關系應具的本質樣態。這種師生關系呈現的是各個教學實體要素的同時在場,各種教學活動的相繼發生,各類教學關系的功能的充分發揮,教學過程是一種實踐體驗式的系統演進。
一、形式與本質的辨析
“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與“和諧與發展”的課堂師生關系的比較辨析。“主體”,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它是就事物所占有的份額或比例的大小而言的;那么“學生主體”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而言,就是指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應該占據課堂過程的主要部分?!爸鲗А保爸饕敢龑挛锵蚰撤矫姘l展”它是就對事物所發揮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同樣的,“教師主導”指教師引導著高中語文課堂向某方面發展。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上,“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語文課堂師生關系表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看似符合教學規律的表面形式的師生關系,“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高中語文課堂確實出現了只體現所謂的主體在數量上占優和主導在指令性占先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1.在考試激發的逐利性目標的侵蝕下,在語文教師的主導下,語文課堂被割裂為條框式的學生偏好和教師偏愛的課堂模式。在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這一至高無上的社會價值目標支配下,我們看到的是教師主導下的程序控制,他們無暇顧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內在心理體驗,面前只有冰冷的精確標準性和步驟規范性,任務就是準確地誘導學生向這一單一方向行進。對學生而言,自己主體學習的就是教師畫出的條框,所謂理解也根本不是自己真實意志的體現,而是根據教師灌輸后得到的追求高分的所謂靈活作答。這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高中語文課堂哪里還有任何對真理的敬重,對學生發展的關注,更逞論人的創造力了。
硯例舉備受各大網站和報刊推崇,更被高三師生視為金律的“詩歌鑒賞答題六種模式歸類”的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課堂模式來說明問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第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展示規律完畢,利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對學生進行詩歌題目的主體性訓練,教師再不斷地主導,直至學生可以一成不變地主體為止。
我們不反對教給學生一些文本閱讀和鑒賞的方法和規律,我們憂心的是這種表面形式的“主導主體”高中語文課堂師生關系的展現對師生本應“和諧與發展”關系的淹沒,它淹沒了教師自身能力的發展使其能力更加匾乏,更淹沒了學生的藝術直覺,困住了學生的藝術潛能,詩歌“寫了什么和怎樣去寫”的人和文的對話都被這種機械性的主體和主導代替了,我們為學生淪為考試的“奴隸”而苦痛哀傷,“救救學生”吧!
2在強調學生主動性因素的支配下,語文課堂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學生轉,語文課堂過程變成了學生主體式的空談、泛化的拓展過程。語文課堂應該是師生主動和諧發展變化性的實體,然而,空談、泛化的語文課堂硬是用所謂的“學生主體式多元”課堂代替了本應該是語文課程知識與師生思維思想統一的語文課堂。
學生主體多元思維只應該是課程知識基礎上師生較為深刻的創新思維。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任意拓展”的虛無主義傾向,這種傾向較多地是在所謂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師生關系的形式下進行的,它展現出的形式主義的熱鬧是完全背離語文教學規律的。
我們認為語文課程知識、課堂過程與師生關系的和諧應該統一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討論語文話題本身的內涵意義和哲學本質意義。
(2)討論語文話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背景。
(3)討論語文話題與月門的工作、生活、學習的關系。
(4)討論語文話題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的作用和意義。
(5)討論語文話題與人們公認的理論系統的關系。
(6)討論語文話題典型的正面代表觀點和反面代表觀點。
(7)討論語文話題的實證性做法和預測性展望。
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主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世界與人類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問進行創造性溝通和趣味性轉換。當前的課程和教材是“是一片五彩繽紛的人文天地;是由名家名篇構筑而成的文學殿堂……”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主體與客體、主體與他人、主體與自我、人一物一人的互動過程,這個過程依然是在語文的語境義和言語場制約下行進的過程,我們反對那種虛假的繁榮熱鬧之后學生空手而返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那種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師生關系向“和諧與發展”的師生關系的轉變勢在必行。
高中語文課程內容大都是承載和傳輸著“內容、思想和情感”的文化經典和優秀時文,因而使得其對師生思維和思想的提升有著特定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課程以來構建出來的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形式主義的師生關系已經取得了主流價值觀的地位,加之考試制度等社會功利性因素的影響,師生的思維和思想提升被忽視甚至放棄,使得“和諧與發展”這一符合師生關系本質的關系被掩蓋和忽略,條框式和虛無式的教學反而可以大行其道。
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忽視師生真實體驗的做法必會因為逐漸缺乏課堂現實基礎而遇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甚而會被徹底顛覆。
二、探問與總結
“和諧與發展”的師生關系是高中語文課堂師生行為關系的本質歸位,語文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和精神的同構是高中語文課堂師生關系概念向其本質回歸的方法探尋。
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人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優化人自身的素質結構及與相關事物之間關系的要素與結構,提高適應環境、認識事物、變革事物、駕馭事物、創造事物與創造和諧關系的智能,從而提高人生的價值與精神境界。
語文課堂師生關系的和諧直接是師生之間的和諧,而二者之間這種和諧是通過“物”即“語文課程知識”連接起來的,這種和諧是人(課堂中的師生)和物(語文課程知識)完成了統一和整合的和諧。語文課堂中人的發展指“教師和學生”認識“語文課程知識”、變革“語文課程知識”、駕馭“語文課程知識”,在師生和語文課程之間形成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物的形態即語文課程知識的形態不脫離于人進行實踐時的主動行為。
“和諧與發展”的師生關系表現在課堂上,除了應該注重知識的落實、學科價值的提升、知識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注重師生的思考,注重師生的精神需要,使語文教學內容教育功能最大化,以“師生的發展”為歸旨。因此,它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體驗性,它應該是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而存在的,是師生語文課堂行為關系的本質樣態。
1.課程內容與語文課堂師生思維的同構。師生關系“主體主導論”的形式主義的逐利性做法使語文課程內容和師生的思維結構分離,這種做法用外在的壓迫力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表面化,程式化,甚至空殼化的狀態,學生有時候把自己表現為教師的復制品,有時候在專注一種假體思考,課堂教學交叉互動無從談起。
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的同構用思維的和諧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是語文課程內容與師生課堂實踐同構的基礎方法。如《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是歐·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說,篇幅適中,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情節曲折,故事感人,發人深省;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交織并和情節人物關系密切,這樣的文章實現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的同構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方法一:培養師生思維的發散性。
(1)同構過程:在不改變故事基本情節的基礎上,從另外的角度講述故事,并互相評論各自講述的故事。
(2)同構結果:有的學生按時間順序作了改編;有的學生從老貝爾曼的角度敘述;而有的學生更有新意,從常春藤葉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把故事改編成較有新意的寓言故事;有的認為按時間改編的故事平淡無奇,不能吸引人、打動人;有的認為寓言故事不太嚴肅,人物形象不太鮮明;有的認為還是原文曲折動人、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尤其是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有的從人物形象、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等角度,認為原文的結構安排上更具特色……
【教學反思】:
學生思維覆蓋全篇課文,思考得廣泛豐富,涉及到小說的各個要素和文本的幾乎全部內容。學生的思維面拓寬了,即思維的廣闊性、發散性得到了培養。
方法二:培養師生思維的深刻性。
(1)同構過程: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么擬為“最后的常春藤葉”,而不叫“瓊珊重生”或“友情萬歲”等呢?
(2)同構結果:有的從瓊珊的角度來理解,認為葉子是希望的象征,關系到瓊珊的生死,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她的生命也將結束,但她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有的從蘇艾的角度思考,認為葉子是友誼的象征。有的同學的思維越來越深刻,從老貝爾曼的角度認為那片葉子是老貝爾曼畫上去的,所以葉子象征了人性的善良與美好。有的同學從情節發展的角度來看,認為葉子是全文的線索。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最后的常春藤葉”為題目更好。因為小小的一片常春藤葉,沐浴著人性的光輝,創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跡。它對情節發展、主題深化、人物塑造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學反思】: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參與,并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邊閱讀邊思考,層層剝筍式地理解課文內容,既了解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分析了人物的性格,還領會了文章的主題。
方法三:培養師生思維的周密性。
(1)同構過程:周密地分析小說的主要人物?
(2)同構結果:學生真正懂得了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是單純看作者描寫筆墨的多少,而是看其在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故事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這樣學生就縱橫裨闔、周密細致地體悟了本文的人物形象,
[教學反思]:
思維的周密性,一般可以從橫向組織和縱向組織兩個方面去加以培養。
一是引導學生整理橫的知識結構。所謂橫的知識結構,就是把分散在各個章節但又能解決同一類問題的各種知識加以總結,形成一個完整的橫的知識結構。
二是引導學生整理縱的知識結構,就是把知識的前后聯系起來,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這樣橫縱結合,幫助學生織成周密的邏輯思維之網。
【小結】:
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的同構使教學中物與人的要素處在了各自特定的時間、空間。它們都發揮著自身的優勢,共同維護著課堂的和諧發展。這種做法需要教師逐層深人地設計問題,由表及里地進行誘導的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也絕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浮光掠影,而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前后聯系、相互貫通地進行思維,這樣師生的思維與課程內容實現了同構,也必然地促使課程內容進一步與師生思想同構的深化。這里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就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2.課程內容與師生思想的同構。當前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是在分化和沖突的態勢中再度覺醒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辨證聯系地跨人整合的歷程的。知識的學習更多地轉向對人的發展的關注。師生內在的情感態度、人生價值觀應該在思維的實踐活動中得以深化和確立,從而使師生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都感受到彼此心理、精神的變化、發展和成長,這才是高中語文課程內容教育功能的最應然體現。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思維脈絡是:第一次出門遠行,尋找旅館—尋車—敬煙—搭車—拋錨—修車—遭劫—挨打—司機搶我的包—找到旅館。這種思維脈絡的理解只是文本內容與師生思維的一種表面的同構,我們還必須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師生根據文本的思維脈絡,理出主人公所有的心路歷程:興奮、興高采烈—執著—渴求、焦急—期盼—心安理得、舒服—痛苦、失望—生氣、憤怒—悲傷—沮喪、恐懼—自我安慰。
課程內容與師生思想的同構得出這樣的結論:青春之旅往往始于熱情與幻想,而現實世界往往是令人失望的。由此師生理解了“十八歲”、“出門遠行”這一行為的象征意義,以及“旅店”、“外面的世界”等事物的象征意味,師生較深刻地把握小說關注的“少年的幼稚”與“成人的經驗”這一命題。
【小結】:
語文課程內容與師生思想的同構過程是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同構過程的進一步深化,是課程內容與師生思維、思想共同生長和諧平衡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師生的智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師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師生的生命個性也得到了盡情的舒展。在知識能力的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得以深化,人生的價值認識得以很好地確立。這才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