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老年醫學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醫學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老年醫學的概念

第1篇: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病因為消化性潰瘍,這類患者出血速度快、失血量大、病情兇險、病死率高,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生長抑素(SS)治療可明顯改善療效〔1〕。SS能夠減少門脈高壓患者胃腸道的血流量及降低門靜脈壓力,但其對老年消化性潰瘍出血(PUB)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文獻報道較少。為探討老年PUB患者在SS治療期間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我們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21例老年PUB患者的腸系膜上動脈血流速度(SMAV)、腸系膜上動脈搏動指數(SMAPI)、門靜脈血流量(PVF)、及腎動脈阻力指數(RARI)進行了檢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入選標準:①年齡≥60歲;②48 h內有明確上消化道出血;③急診胃鏡檢查有活動期的胃、十二指腸潰瘍。剔除標準:①有胃部手術史、外傷史、4 w內其他手術史;②有消化道惡性腫瘤;③有凝血功能障礙(凝血酶原活動度

1.2 SS應用方法

首劑施他寧250 μg靜脈注射后,3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250 μg/h持續靜點72 h,用藥期間,患者禁食水。

1.3 超聲心動圖血流動力學測定

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用藥期間和停藥后6 h的SMAV、SMAPI、PVF及腎動脈RARI。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以x±s表示,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配對t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血流動力學指標改變

與用藥結束后6 h比較,用藥期間PVF、SMAPI、SMAV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ARI無明顯變化,用藥前后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表1 血流動力學指標改變(略)

2.2 SMAV、SMAPI、PVF與再出血及輸血量的關系

SMAV、PVF與早期再出血率顯著相關(r=0.853,P<0.05),治療期間SMAV、PVF的減少可以有效降低早期再出血的發生,而SMAPI與治療期間的輸血量顯著相關(r=-0.925,P<0.05),SMAPI的降低可以有效減少治療期間的輸血量。

3 討 論

老年PUB,多數潰瘍面積較大,常規治療效果欠佳〔2〕。文獻報道,PUB的患者導致胃酸升高和胃十二指腸黏膜血流量改變主要是通過胃腸激素發揮作用的,其中SS能有效抑制胃蛋白酶、胰高血糖素等的釋放,有利于抑制胃酸分泌、胃腸道黏膜循環的改善及黏膜修復,同時尚有促進血小板聚集和血塊收縮功能,有利于永久性止血〔3〕。

SMA大部分起始于腹主動脈,是支配小腸和大腸血運的主要血管,其靜脈回流門靜脈;胃的靜脈最后也回流門靜脈,因此測定這兩條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可以較好地反映胃腸道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盡管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理生理變化中,黏膜血流量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嚴重的出血中,上述大血管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比黏膜血流量的改變更為重要〔4〕。我們的結果顯示,用藥期間PVF、 SMAV、 SMAPI下降,說明SS可以減少胃腸道的血流量和降低門靜脈壓力,從而有利于潰瘍止血。

PUB出血多為胃十二指腸動脈侵蝕出血,SS能夠減少胃十二指腸的血流量,從而降低胃十二指腸動脈的壓力,而達到止血的效果。同時SS也能夠降低血清中胃泌素的水平及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有學者認為,由于SS對分泌胃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使其在PUB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療效要優于那些僅僅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5〕。

本研究還發現SMAV、PVF與早期再出血率顯著相關,表明治療期間SMAV、PVF的減少可有效地降低早期再出血的發生率,而SMAPI的降低可以有效減少治療期間的輸血量。在治療期間SMAV、PVF、SMAPI降低的同時,RARI無明顯改變,這說明SS治療期間不會造成腎臟血流量的減少,導致系統性的血流動力學改變。

總之,SS可以有效減少胃腸道的血流量及降低門靜脈壓力,而對腎臟的血流量無影響,同時可以減少治療期間的輸血量,減少再出血的發生率,這些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的改變有助于解釋SS治療老年PUB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Fomin PD,Sydorenko VM,Lissov OI,et al.Application of synthetic analogue of somatostainoctre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duodenal erosions and acute ulcers complicated by hemorrhage〔J〕.Klin Khir,2005;1(1):114.

2 Farrell JJ,Friedman LS.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elderly〔J〕.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1;30(2):377407.

3 林 海,林志峰,陳貽勝,等.奧曲肽治療頑固性MalloryWeiss綜合征24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0):21179.

第2篇: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糖尿病; 骨質疏松;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骨鈣素; 胰島素抵抗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近年研究認為,高血糖、細胞因子等也是導致骨密度變化的重要因素[1],OP常常與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并存,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I)水平的異常也被認為是內分泌紊亂、腎病、骨病、腫瘤等疾病的病因或危險因素之一[2],但IGF-1、骨鈣素(BGP)與胰島功能及胰島素敏感性相關性的研究國內外報道較少,本研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及胰島素抵抗情況進行研究,旨在探討血IGF-1、BGP的水平變化與胰島素抵抗及骨密度(BMD)的關系,為此類患者早期預防、診斷及治療提供新的方向,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在鄭州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療的10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52例,平均年齡(64.12±12.02)歲,平均病程(6.22±5.38)年。根據骨密度測定結果及1998年WHO推薦的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如一個或一個以上部位骨密度低于同性別正常成人骨峰值2.5個標準差為OP組,其余為非OP組,其中OP組6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平均年齡(63.21±7.21)歲;非OP組4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61.22±5.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WHO(1999)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癥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11.1 mmol/L或FBG水平≥7.0 mmol/L或OGTT試驗中2 h PG水平≥11.1 mmol/L,癥狀不典型者,需另日重復證實。

1.3 排除標準 (1)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2)患有惡性腫瘤、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疾病、庫欣綜合征。(3)無長期臥床史,未服用激素、噻唑烷二酮類藥物、鈣劑等影響胰島素及骨代謝的藥物。(4)近期有急慢性感染及創傷者。

1.4 BMD的測定 應用意大利產I′acn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體檢者的正位腰椎(L2~L4)、髖部的股骨頸(Neck)、三角區(Ward s)、大轉子(Troch)的BMD值,以腰椎總T評分值進行判定,-1~1為骨量正常,-1~2.5為骨量減少,

1.5 生化指標的測定 F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FINS、BGP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LDL-L及HDL-L采用日本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IGF-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盒為美國RD進口分裝。計算穩態模式下的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空腹胰島素(μU/L)×空腹血糖(mmol/L)]/22.5。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以P

2 結果

2.1 兩組觀察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的FBG、FINS、HOMR-IR、LDL-C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HDL-C、BGP及BMD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IGF-I、BGP水平與其他觀察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兩組患者血清游離IGF-1、BGP水平與年齡、FBG、FINS、HOMA-IR、LDL-C水平呈負相關,IGF-1與BGP及BMD水平呈正相關(P

3 討論

糖尿病與骨質疏松皆為老年病科常見疾病,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兩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糖尿病多與骨質疏松并存,即糖尿病性骨質疏松,已有的研究證實,骨密度與肥胖、雌激素、細胞因子等因素密切相關,Barrett-Connor等[3]研究認為,血胰島素水平不足或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是糖尿病骨質疏松發生的重要原因。黃昶荃等[4]的試驗研究也發現,胰島素抵抗組大鼠HOMR-IR與BMD呈負相關,提示隨著胰島素抵抗的加重,骨密度呈減低趨勢。本研究結果也表明,糖尿病并骨質疏松的觀察組伴有明顯的胰島素抵抗和血脂異常。

骨鈣素是成骨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樣多肽,可直接反應骨形成的狀況,胰島素缺乏可抑制成骨細胞合成骨鈣素,通過對骨細胞的多種代謝作用而影響骨的形成和轉換,引起骨質疏松[5]。而IGF-1可作用于骨原細胞,刺激DNA合成,增加成骨細胞數目及活性,促進骨基質劑骨膠原的形成,同時抑制骨膠原降解,調節骨吸收,對于骨量的維持有重要作用[6]。孫明謹等[7]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組骨質疏松發病率增高,與IGF-1水平降低導致骨形成減少有關。楊瑞平等[8]研究發現,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血清IGF-1水平比無骨質疏松的糖尿病患者明顯降低。由此認為IGF-1是一個骨生成的強刺激因子,在糖尿病并骨質疏松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9]。有研究報道,用IGF-1治療骨折的糖尿病大鼠可提高骨鈣素水平,促進OB增殖,與胰島素治療效果相當[10]。

本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病程較長、胰島功能差、血糖控制差、IR低均為糖尿病并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骨質疏松主要源于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增加和骨轉換率增高[11-12],因此主要的治療藥物為骨轉化抑制劑和骨形成刺激劑,鑒于胰島素在骨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議對于糖尿病患者除了飲食運動療法、血糖監測,在降糖藥物選擇上盡可能選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藥物或胰島素治療。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其研究手段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人類基因子計劃的最終完成,有望提出用IGF-1治療骨質疏松作為骨質疏松治療新靶點,但其療效評價尚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Hamrick M W.Leptin and bone:a consensus emerging?[J].BoneKEy-Osteovision,2007,4(3):99-107.

[2] Heaney R P,Barger-Lux M J,Davies K M,et al.Bone dimensional change with age:interactions of genetic,hormonal,and body size variables[J].Osteoporos Int,1997,7(5):426-431.

[3] Barrett-Connor E,Kritz-Silverstein D.Does hyperinsulinemia preserve bone?[J].Diabetes Care,1996,19(12):1388-1392.

[4]黃昶荃,程剛,陳建梅,等.胰島素抵抗對2型糖尿病及單純胰島素抵抗老齡大鼠的腎損傷和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4):496-498.

[5]秦子琈,徐有俊.老年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8(34):31-33.

[6] Dominguez L J,Muratore M,Quarta E,et al.Osteoporosis and diabetes[J].Reumatismo,2011,56(4):235-241.

[7]孫明謹,蔡俊偉,李雪鋒,等.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與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關系的研究[J].廣西醫學,2008,30(6):793-795.

[8]楊瑞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與骨質疏松關系的探討[J].臨床薈萃,2003,18(10):567-568.

[9]石莉,郭琦,程棟.2型糖尿病并發骨質疏松及骨量減少的早期診斷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37-39.

[10] Maccario M,Grottoli S,Aimaretti G,et al.IGF-1 level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low somatotrope secretion in adulthood:obesity in comparison with GH deficiency[J].Minerva Egndocrinol,1999,24(2):57-61.

[11]余玲玲,彭小松,陳治卿,等.老年男性骨質疏松與同型半胱氨酸,甲狀旁腺素,睪酮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0,16(3):181-183.

第3篇: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急診醫學是一個新興的綜合學科,正確理解其基本概念,對于急診醫學發展十分重要。急診醫學所涵蓋的范圍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體現。在英文中急診醫學為Emer-gencyMedicine,直譯的概念是與緊急情況有關的醫學,也就是說需要緊急看醫生的情況都是急診醫學的范疇。日文中與“急診”相對應的詞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點[5]。中文中的“急診醫學”和過去曾用過的“急救醫學”,很可能是“緊急診斷治療”和“緊急救治”的簡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詞的翻譯,并不能完全體現其內涵。實際上,急診醫學是相對于其他分類方法(年齡劃分:老年醫學,小兒醫學;系統劃分:呼吸病學,心血管病學等;功能劃分:康復醫學,整形醫學等),以“時間維度”為標準(“急”與“緩”)的一種醫學體系,它只是強調“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備“急”特征的醫學現象都是急診醫學的范疇。因此,理解急診醫學應多從時間維度去探討。還要認識到“急”不一定與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輕的病,甚至是“無病”。只要患者有緊急看醫生的需要,就應是急診的范疇。所以,急診醫學不但是危重病,還應包括慢性病和疑難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診問題。因此,加強相關專業領域急診問題的研究必將豐富急診醫學的內涵。

2急診醫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急診醫學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誕生的一個年輕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帶有濃重的社會進步色彩[6]。從急診相關名詞中就可見到社會發展的烙印。在急診醫學誕生之前,在醫院里的急診部門常常通稱為急診室(EmergencyRoom,ER),表面含義是與急診有關的“工作室”或“診室”。強調的是一個“房間”(Room)。它的功能只是為病房的專科醫師提供一個緊急診斷和處置的場所。故急診室一般無專業醫師,只有一些專科醫師臨時派來應診,并有較多的護理人員協助專科醫師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規模較小的醫療機構,急診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較常見[7]。隨著經濟發展和急診醫學的壯大,醫院里急診部門的功能也發生了改變,它由提供診治場所的單一功能,轉變為急診患者早期診斷和治療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診搶救和急診重癥監護病房三部分組成。這樣,無論從功能,概念和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所以改稱為急診科(Emergen-cydepartment)。近十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急診醫學與其它醫學專業一樣,也有向專業化和大型化的發展趨勢。故近來在國內外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相繼出現一些以急診醫學為主要專業領域的大型急診中心(Emergencycenter),為社會提供專業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務[8,9]。因此,急診醫學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平行。

3相對專業化是急診醫學的發展方向

現代醫學進展使專業分化越來越細,許多專科醫生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日益專一化,有的僅是某病的專家,而患者是一個整體,且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常有多種慢性病同時存在,某種慢性病急性發作或在許多慢性病的基礎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這時各個系統的疾病相互交叉發生在一個病體上,決非單一專科醫生所能解決,這就需要有專門的醫生對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態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以期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而這正是急診科醫生應該并有能力完成的[6]。急診醫學是一個綜合學科,是對醫學以時間維度為標準劃分的產物,其涵蓋面非常廣,非專業化很難提高醫療水平(真正的萬金油)。如一個急診醫師同時搞內外科,是很難具備高水平的。所以,急診醫學本身的專業化,既進一步分科化是其發展方向。故在目前階段,一些較大規模醫院的急診科應設立急診內科和急診外科專業組,并且每個醫師都應該有自己相對較強的專業方向。這樣,使急診醫師的知識結構合理化,做到博中有專,爭取在某些方面較專科醫師有一定的優勢。其次,還應拓寬急診專業領域,如近來出現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創傷救治中心等。這些領域的拓展,使急診醫學這一綜合學科向縱深方向發展,專業化水平會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必將促進急診醫學的整體進步。總之,急診醫學專業化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急診醫學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專業化,此方面已成共識。另一層是急診醫學本身的專業化,既進一步分科化。綜合學科的相對專業化必將會給急診醫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快速診斷是急診醫學的關鍵

由于急診科具有接受任務的隨機性、突發性及執行任務時的應急性、機動性、協作性和社會性等特點,要求醫生在有限時間內迅速確診,采取措施,所以說,快速診斷是急診醫學的精髓。急診醫學中“急診”二字的表面含義“快速診斷”似明確了急診醫學的宗旨。在急診工作中,正確診斷是正確治療的前提,是搶救成功的基礎。因此,在急診管理工作中,應重點考慮提高快速診斷的正確率,如①急診科需固定一批訓練有素的急救專業人才,即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熟練操作各種急救設備的高年資醫生二十四小時出診;②加強急診人員理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少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治;③完善合理的、快速的急診實驗室檢查系統,以協助診斷;④加強急診診斷思維的培訓和誤診學的研究。急診誤診和死亡病例討論可助于提高急診醫師的診斷水平;⑤完善專科會診和三級檢診制度,提高會診水平;⑥制定急診人員工作量標準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及獎懲制度。

第4篇: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研究啟動了未來卓越工程師、卓越醫師、卓越教師的培養計劃。其中卓越醫師既包括能夠在大醫院解決疑難病癥的專科醫師,同時也包括能夠進社區、下農村的全科醫師。衛生部等六部委又聯合印發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通過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逐步形成一支數量適宜、質量較高、結構合理、適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需要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基本滿足“小病在基層”的人力支撐要求。那么,這些相關政策的出臺背景與現代醫學發展有什么樣的關聯?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醫學教育該如何應對?

一、影響醫學發展的背景變化

1.疾病譜的變化。以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的疾病譜,已經被慢性病所替代,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與遺傳疾病等已逐步成為人類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三項慢性病死亡人數就已占到了中國目前因病死亡人數的63.4%[1];另一方面,急性傳染病已被控制甚至消滅,但是SARS、AIDS、H1N1、NDM-1(超級細菌)等仍然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所以,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需要從傳統的傳染病、普通病,轉變為新的傳染病、慢性及退行性疾病以及心理疾病上來。

2.人口譜的變化。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6.96%,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2%[2]。隨著人口壽命的明顯延長,老年衛生保健將成為重大的醫療衛生任務,探討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機理及其防治已經成為醫學發展的重大課題。

3.社會心理因素的變化。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各種健康危險因素發生頻率增加,這些客觀壓力導致身心經常處于應激、疲勞狀態。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評價也在發生變化,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另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的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對此,醫學界應將工作的重點從單純的防病、治病轉到關注健康,把70%的亞健康人群爭取到健康隊伍中來[3]。

4.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當前,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因素,正在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加之現代生活的節奏快、壓力大、應酬多,飲食結構不均衡,勞動與運動量減少,更易引發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諸多慢性疾病。中國疾控中心2006年的《中國慢性病報告》顯示,我國近3億人超重,1.6億人血脂異常。

5.健康觀念的轉變與衛生保健需求的增加。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帶來健康觀念的轉變與衛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提出了身心健全要與環境和諧的健康概念。不同時期對健康與保健的主要要求是:溫飽時期:有醫有藥,防病治病,生存兼發展;小康時期:預防保健,身體健康,以發展為主;中富時期:身心保健,延年益壽,發展兼享受;富裕時期:身心健全,環境和諧,以享受為主,追求身體、精神與自然、社會的健全完滿與和諧狀態。

二、現代醫學發展趨勢的分析

1.現代醫學對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增強。醫學屬于應用科學,沒有技術、方法、手段的革新和應用,就不可能有醫學的發展提高。20世紀醫學迅猛發展的原因是現代科學的發展[4]。當前,現代醫學的發展,使醫學獲得日趨細微、高效、簡便的手段和技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醫學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5]。當今掀起的新技術革命使得大量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進入醫學領域,現代醫學對科技進步的依賴性也日漸增強。

2.現代醫學更注重多學科的交叉整合。隨著時代步伐的行進,在醫學科學內部的不同層次之間以及醫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如基礎與臨床、醫學與生命科學、醫學與信息科學、醫學與工程技術科學、醫學與材料科學等均已朝向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整合,推動了新興學科群的形成,引起新的醫學革命[5]。因此,醫學內部各學科、醫學和其他學科呈現交叉與重新構建趨勢,并向系統、立體研究發展。

3.醫學的任務將從以治病為主逐步向以提高生命質量為主轉變。1977年,美國精神病學家恩格爾教授第一次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的見解,揭示了心理作用、社會作用同生物作用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生物學變化的內在機制[6]。現階段,常規的藥物和手術治療不能根治糖尿病、腫瘤這樣的復雜性疾病,我們可以從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入手,采取對生命全過程的健康監測,強調健康維護,控制疾病發展。醫學發展從注重城市醫療衛生研究到全面重視城鄉社區醫療衛生保健,醫學工作的范圍將從“出生到死亡”擴展為“生前到死后”。尤其是要求醫學服務形式從醫療型向醫療、預防、保健型轉變,要求醫學服務模式從以醫療為導向向以預防為導向的轉變。

三、醫學教育的應對

現代醫學背景的新變化與發展趨勢,對醫學工作者提出了必須適應轉變的更高要求,這些要求涉及到醫療主管部門、醫療保健的實施者和受者,當然也涉及到高等醫學教育。高等醫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高等教育的共同規律,也有其鮮明的特殊性。因此,現代醫學人才必須具備全方位的知識智能構架,即除了注重醫學專業知識,還要融合文學、藝術、倫理、法律、心理、社會學科的知識,著力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1.培養醫學生寬厚扎實的多學科知識。醫學教育的課程結構和內涵必須依據醫學發展的變化進行改革,主要課程設置,應從傳統的基礎、臨床課程向多元化、多學科融合轉化,課程內涵以提供衛生服務、醫療決策、健康教育、社區保健為目的。將循證醫學、老年醫學、社區醫學、康復醫學、醫學材料學納入醫學教育的主干體系。我國的醫學院校學生,主要來源于理科,存在知識面窄,無法適應創新人才和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所以,我們在重視醫學課程教學的同時,一定不能偏廢了其他學科的發展,這是保證學生將來發展的強大后盾。有了學生寬厚扎實的多學科知識作為奉獻“愛與責任”的基礎,才能保證醫學教育的高水平發展。

第5篇: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1.淺談高職醫學護理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              

2.應急狀態下的醫學護理實踐與探討                 

3.近五年中國大陸文獻中美國醫學護理的現狀 

4.高職醫學護理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5.醫學護理教育的創新思維培養 

6.醫學護理觀下的化學教學 

7.高血壓病人的醫學護理方法研究 

8.醫學護理專業畢業論文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9.醫學護理中無菌技術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應急狀態下的醫學護理實踐 

11.分析高血壓患者的醫學護理方法 

12.《運動醫學護理》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13.綜合性醫學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并發癥的影響  

14.應急狀態下醫學護理實踐探討 

15.脊髓損傷運動員營養與醫學護理需求 

16.應急狀態下醫學護理工作的實踐 

17.醫學護理中無菌技術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對現代醫院臨床醫學護理工作的初步探討 

19.高職院校醫學護理專業“概念圖”教學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綜合性醫院外科系運用循證醫學護理理論控制感染管理體會 

21.淺析醫學護理教育中的素質教育 

22.論新時期醫學護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23.本科生導師制在醫學護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24.綜合性醫學護理對脊髓栓系綜合征患者并發癥的影響 

25.高職醫學護理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 

26.醫學護理專業開展計算機教學的探討 

27.醫學影像科室的護理管理探討 

28.生理驅動ECS仿真系統在急診醫學護理教學的應用 

29.采用三維質量結構評價重癥醫學科護理質量 

30.醫學護理論文的撰寫 

31.醫學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教育 

32.某市護理人員繼續醫學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調查分析 

33.淺談臨床醫學肝膽的外科醫學護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醫學護理系 

35.高職高專醫學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 

36.高等醫學護理教育之我見 

37.醫學護理專業大學生在兒童期受虐待情況回顧調查分析 

38.中職醫學護理模擬教育及現代護理技能訓練中心建設探討 

39.醫學護理專業學生生物安全防護知識調查分析 

40.探討新形勢下醫學護理教學模式的重建 

41.論醫學護理專業女生運動動機的特點與培養 

42.在醫學護理專業開展ESP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43.護理專業醫學微生物學實驗中無菌觀念培養的嘗試 

44.蒙醫護理與西醫護理醫學護理理念的分析與研究 

45.改變醫學護理觀念,突出禮儀發展 

46.災難醫學護理教育研究 

47.淺談醫學護理專業第一堂見習課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護理建設 

49.臨床醫學上的外科護理新技術研究 

50.PBL模式在醫學四年制護理專業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51.優化護理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現代醫學護理模式的需要 

52.醫學護理學的進展(綜述) 

53.論醫學護理專科生的就業心理指導探析 

54.論護理學在救援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現代醫學護理中溝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對涉外醫學護理學生人體解剖學教學工作的探討 

57.淺談醫學護理職業高中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教學方法 

58.分組分層級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癥醫學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59.淺談醫學護理教育的發展 

60.Internet醫學護理資源簡介 

61.學習醫學護理雜志 提高護士專業水平 

62.怎樣撰寫醫學論文(連載) 怎樣寫醫學護理論文  

63.對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64.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實踐 

65.重癥醫學科護理信息系統應用實踐 

66.淺談加強醫學護理教育中的素質教育  

67.提高醫學護理實踐能力的探索 

68.遼寧省臨床護理人員循證醫學實踐現狀的調查 

69.貴州省首屆重癥醫學護理論壇會議論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醫學護理資源 

71.醫學護理心理學在婦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 

72.醫學護理職業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醫學護理專家:是浪費還是必要? 

74.關于醫學護理專業教師培養的點滴體會 

75.試論轉化醫學在護理學發展中的應用 

76.基于循證醫學的頸椎病康復護理方法及體會 

77.美學在現代醫學護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醫學護理與心理護理  

79.實習前臨床醫學生與護理學生患者安全知識調查與比較分析 

80.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稿約 

81.高血壓性腦溢血病人的醫學護理常識 

82.重癥醫學科護理安全工作環境的創建及效果 

83.臨床醫學護理對責任護士的素質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癥醫學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85.從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談護理教育改革 

86.持續質量改進在重癥醫學護理中的應用 

87.把握醫學整體觀促進護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課堂的護理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作用機制與認知評價研究 

89.淺議醫學護理學繼續教育的必要性 

90.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設置與教學調查分析 

91.康復醫學護理 

92.醫學護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識調查 

93.衛生Ⅷ項目醫學護理培訓班學習情況的調查 

94.有“血”有“肉”帶心跳,醫學護理模型人出世 

95.醫學護理專業醫用化學教學改革初探 

96.康復醫學護理 

97.蕪湖市某醫學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的相關性研究 

98.醫學院校涉外護理英語課程體系構建探析  

第6篇: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參附注射液;心力衰竭;老年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Shenfu injection on congestive cardiac failure(CHF)in the elderly patients.Methods 88 elderl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Shenfu inject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grading of cardiac function,echocardiogram and the level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Rank sum test,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test were adopted in statistical treatment.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1).Compared with the parameters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E/A value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level of BN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P<0.01~0.05).Conclusion Shenfu inject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therapy is effectiv in improving symptom and heart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F.

【Key words】 Shenfu injection;Congestive cardiac failure;Elderly

老年患者,尤其年齡≥60歲的患者,其住院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患病群體,由于機體的老化,器官功能的衰退,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改變,加之并發病的存在,使病情與治療更為復雜化。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療困難最大,涉及的面最廣,其心力衰竭比年輕患者存在更多的難題。本文對比分析8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聯合應用參附注射液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88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為2005-06―2007-06住院患者,男49例,女39例;年齡60~85歲,平均(72±6)歲;其中原發性高血壓31例,冠心病37例,高血壓并發冠心病、糖尿病15例,擴張性心肌病5例。心力衰竭診斷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超聲心動圖檢查及胸片檢查確診,心功能分級按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標準分級[1],Ⅱ級26例,Ⅲ級44例,Ⅳ級18例,將上述88例患者按心功能分級以分層隨機化的方法隨機分為兩組,按標準對照的方法設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4例。

1.2納入標準①有癥狀的NYHA心功能Ⅱ~Ⅳ級。②LVEF<0.45。③年齡為60~80歲之間。④有充血性心衰病史6個月以上。

1.3排除標準本研究不接收以下患者:嚴重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臟病、肥厚性心肌病、肺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甲亢、心包填塞、腦血管意外、參附過敏患者。

1.4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規治療,包括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阻滯劑或洋地黃制劑等,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參附注射液100 mL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療程為2周。

1.5觀察指標

1.5.1心功能分級改善情況參照衛生部頒發的《新藥臨床研究標準原則》中有關“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評定,顯效:心功能改善Ⅱ級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級;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級或惡化。

1.5.2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UCG)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測量LVEDD、LVEF及E/A值[3-4]。病人取左側臥位,采用Philip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儀,2~4 MHz探頭頻率,同步記錄心電圖,圖像采用實時錄像貯存,每個指標取3個心動周期測定值的平均值。

1.5.3BNP的檢測采用Triage BNP檢測[5-6](Biosite)。對所有入選患者入院時及出院前床邊快速測定,15 min內測定結果自動算出。

1.5.4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SPSS 13.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各指標比較用方差分析,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多為各種心臟病發展到晚期的臨床常見的危重癥,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其發病率亦隨之增加。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收縮和舒張功能障礙,心搏出量下降,所排出的血液不能滿足人體休息和活動時代謝的需要。臨床主要表現為肺循環淤血和心臟排出量降低所致的臨床綜合征。

隨著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心力衰竭的治療概念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新的常規治療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β-阻滯劑的聯合應用,并用或不用地高辛”[7]。根據大型循證醫學的實驗數據,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和β-阻滯劑長期應用能改善心肌的生物學功能,改善臨床癥狀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但在治療早期對血流動力學的改善不明顯,β-阻滯劑甚至會使心功能下降,而利尿劑和地高辛有明顯的短期效應。而中藥參附注射液主要成分為紅參、附子,含有多種活性物質如人參皂苷、去甲烏頭堿等水溶性生物堿。藥理學證明人參皂苷對心血管的作用與強心甙相似,可強心,增強心肌收縮力[8],增加心輸出量,減少心肌損傷,促進心肌細胞的修復,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同時可降低血黏度[9],改善血流動力學。人參皂苷還能增加底物水平磷酸化,促進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合成[10]。附子中去甲烏頭堿也有顯著強心作用,同時還具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和擴張外周血管的作用。兩組合用對循環系統有顯著作用,可強心,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增強心肌收縮力。

本實驗選用了參附注射液與常規治療組進行標準對照,以心功能改善情況,治療前后LVEDD、LVEF及E/A值和BNP濃度變化作為療效評價的手段。UCG可以較好地提供心衰患者休息時的心功能障礙的客觀證據,應用廣泛,它能估測心腔面積,室壁厚度和形態,局部、全部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的指標,用來確定心臟功能最重要的指標是LVEF,UCG的輔助診斷價值毋庸置疑。BNP濃度測定同樣可以作為臨床診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安全、簡潔、有效的方法,已愈來愈受到重視。2001年ACC/AHA指南指出,NT-BNP>450 pg/mL提示左室功能不全或為有癥狀的心力衰竭,有較高診斷的特異度和靈敏度[11-12]。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僅根據NT-BNP>450 ng/L即可對83.4%的心力衰竭病人作出正確診斷[13]。

本實驗中治療組與對照組的各項指標比較均顯示出了優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0.05)。本觀察表明,參附注射液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明顯效果,在常規抗心衰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附注射液更加明顯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癥狀及心功能,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實驗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小,用藥時間短,尚需進一步大樣本長時間的臨床觀察驗證。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093-11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3]劉紅,劉凡,王海濤,等.慢性心力衰竭臨床分級與超聲心動圖量化指標的比較分析[J].臨床薈萃,2006,

21(15):1089-1090.

[4]劉振兵,劉曉方.慢性心力衰竭的預后與干預[J].臨床薈萃,2006,21(21):1541-1543.

[5]Januzzi JL,Kimmenade RV,Lainchbury J,et al.NT-proBNP testing for diagnosis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in acute destabilized heart failure:an international pooled analysis of 1 256 patients,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of NT-proBNP study[J].Eur heart J,2006,27(3):330-337.

[6]張慧平,孫福成.B型利鈉肽與心力衰竭[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10):790-793.

[7]戴閨柱.走出對心力衰竭“常規治療”認識的誤區[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1.

[8]賀運河,陳鏡合,陳世偉,等.參附合香丹注射液治療肺心病急性發作期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

國中醫急癥,2004,13(1):21-22.

[9]魏群,周萍,徐軼,等.參附注射液治療心力衰竭伴高粘血癥50例[J].醫藥導報,1999,18(5):35.

[10]鄭曙云,徐建國,趙振中.參附注射液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6):541-544,548.

[11]Cushing SD,Berliner JA,Valente AJ,et al.Minimally modifi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duces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in human endothelial ceils and smooth muscle ceils[J].Proc Natl Acad Sci,1990,87(13):5134-5138.

[12]Oishi Y,Wakatsuki T,Nishikado A,et al.Circulating adhesion molecules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Coron Artery Dis,2000,11(1):77-81.

第7篇:老年醫學的概念范文

2006年2月,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下發了《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其中首次提出:“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效解決城市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作為構建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

2006年底,國家衛生部在全國推廣雙向轉診制度,旨在真正實現老百姓“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便捷服務。“社區首診”與“雙向轉診制”的實施讓社區醫院、百姓看到了看病不再難、看病不再貴的希望。

2008年為了配合社區醫療服務的開展,扭轉藥價居高不下而廉價藥品生產低緩和消費終端消失的現象,國家大力推行基本藥物制度,未來對目錄中的產品,實行“定點生產”、“統一配送”、“零差價銷售”的模式。

2008年10月16日《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征求意見稿中也提到,要進一步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初級診療服務。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這些致力于解決社區醫療實際問題的舉措步步緊跟,而身后卻依然一邊是大醫院人滿為患,看個感冒得排一上午,藥費動輒上百元;一邊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可羅雀,人才匱乏、設備落后的現狀,但這些現實已經不容忽視了。

中國社區醫療困境調查

據了解,在山東省青島市社區衛生覆蓋率達到全市城鎮居民的91.7%;長春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社區覆蓋率已達90%;海口市社區醫療覆蓋率達80%;呼和浩特市社區醫療服務站全市覆蓋率達94%……在這些可喜的數字背后卻是大部分的社區醫院依然“門可羅雀”,家門口的醫院好像離我們還很遠。究竟社區醫院發展的瓶頸在哪里?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民之所以不愿到社區醫院看病,最主要原因是認為“醫生醫術水平低”(33.6%),23%的居民是因為“醫療設備陳舊不全”,24.5%的居民因為“醫療服務項目有限”,23.1%的居民認為“藥品品種不全”。

市民信任度低

“居民有了頭痛發熱,雖然社區醫療站就在眼前,可他們寧可合近求遠去大醫院,也不去‘小醫院’。”日前,一位社區醫療站的醫生在論壇中訴說自己對這一現象的看法,希望能引起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以廣州市為例,中山醫院住院大樓、急診大樓和康復大樓有編制床位946張,卻已經加床到1092張,醫院已經盡力解決重癥病人,但還是供不應求,仍然有不少病人在排隊等待住院。對比大醫院的“一床難求”,社區服務中心顯得十分尷尬。據衛生局統計,到社區衛生機構就診的患者僅占到10%左右。廣州市內每條街道都會設置一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及若干醫療站,本是衛生部門提出的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的一個重要舉措,可不少市民卻依舊反映,大醫院每日仍門庭若市,不少社區醫療站卻少人問津。大多數市民有了頭痛發熱一類的小病,情愿走遠路排長隊到大醫院看名醫,也不“光顧”家門前的社區醫療站。家住東華西路的童先生說,他到一家省級大醫院看一次感冒,藥費雖然高達98元,即便這樣,童先生也表示寧可多花錢也要買個平安,因為大醫院的牌子有保證,其他醫療單位他信不過。但家住一德路的李女士說她退休數年,平時多到附近的一德路社區醫療站看病。她說,到醫療站去看感冒,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開中藥或西藥。若開中藥,通常一次開三副,每副六七元錢,加上掛號費也不到30元。如果服用西藥,加上抗生素及針水,藥費640元左右。

通過廣州市的隨機調查,在自費求醫的情況下,只有兩成市民表示會考慮在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就診;超過七成市民表示,即使小病也要去大醫院看,其中第一醫院、中山醫院為首選;超過一半的市民表示,即使不去第一醫院、中山醫院,也應該去思明區醫院、一七四等大型綜合醫院;并且,有一成的市民表示,絕不去社區醫院看病,“不信任”是主要原因,愿意到社區就診的70%~80%是老年人。

人才缺乏嚴重

盡管90%居民認為在社區看病方便,60%居民認為社區價格更便宜,但70%居民認為社區醫療機構醫療質量不盡如人意。現有社區醫療中心衛生人才流動性較大、隊伍水平較低。416名醫師中,執業助理醫師78人,占18.7%,副高以上職稱主要是離退休醫師,每個“中心”副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80%以上是外聘人員,屬于中心的在編人員很少。

對比大醫院,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社區服務中心都十分尷尬。例如最普通的X光機,社區服務中心都沒有。曾有病人發燒來就診,懷疑肺部感染,可是社區就連給病人拍片分析都做不到,病人只好到大醫院。

如果說硬件設施不足可以靠資金投入來緩解,人才卻是社區服務中心燃眉之急。比較大醫院“博士滿地跑,碩士像根草”,高素質醫務人員在社區服務中心極度缺乏。短期內要緩和這種情況,下派義務人員是關鍵。相關人員表示說:“有人擔心,這樣做,大醫院人才就被挖空了,人才資源短缺了。實際上,社區醫院‘解決’了看小病的病人,大醫院的負擔也可以減輕。”

社區醫療的春天

政府要加大對社區醫療的政策和資金投入

北京市2008年要在城八區改擴建和新建2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在10個郊區縣改擴建133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建和改擴建399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雖然北京市已建成2600余家社區服務機構,但是,從多年來的城市社區醫療機構發展的狀況來看,成效并不顯著。社區衛生站因醫生經驗不足,加上硬件設施不齊全,造成很多社區群眾對衛生站不信任,很少到社區衛生站就診。公眾對社區醫療的信任度已經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

政府部門不僅要從理論上高度宣傳社區發展的重要性并做出區域規劃和建設安排,更重要的是給予社區醫療事業發展足夠的體制和政策支持;各級財政部門應制訂足額預算,尤其要確保人力資源經費及時到位;政府更應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應當履行的具體責任;政府應當包攬社區醫療機構除醫療成本以外的全部支出費用,并充分滿足社區醫療機構生存與發展

的基本經濟和政策需求,真正擔負起基本醫療投資主體的責任;如果財力有限,政府應著手深化體制改革,重新配置衛生資源,將大型綜合醫院推向市場。引進民營資本,拓寬籌資渠道,擴增全社會衛生資源,這樣既可滿足群眾基本醫療需求,也能提供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總之,只有籌足資金才能確保社區醫療機構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才可能最終滿足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

為了促進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首先,應當大力培養全科醫生隊伍,使其成為社區醫療服務的主力軍;第二,將城區一、二級公立醫院改造成為社區醫療機構,形成完善的社區醫療中心;第三,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社區醫療服務領域,并鼓勵社會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捐助;第四,社區醫療服務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后,采用分級診療和差額付費管理辦法,強化雙向轉診制度。

現行機制挑戰社區醫療的經營管理

北京市已經開始嘗試社區醫療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312種常用藥品以零差價銷售。雖然從原理上解決了“以藥養醫”舊體制存在的根本問題,但是,如果其他配套政策跟不上、補償額度不足或部門監管不力,仍然會出現社區醫療機構追逐經濟利益的新問題。社區衛生站由于藥房面積不大,空間和場地都會造成藥品庫存不足;藥品種類不全會導致病人的信任度下降:進藥過多又可能因藥品過期而造成浪費;由于零利潤銷售,各種藥品銷售和儲存中存在的經濟虧損都要由政府承擔,藥品銷量還受到保險付費制度的約束,多銷還是少銷存在著兩難的選擇。因此,以銷售零利潤藥為主的社區醫療機構將會面臨新的體制性生存困難。

近期,北京市社區醫療采用的廉價藥品吸引病人的辦法初見成效,藥品零差率銷售1個月,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日均門急診量比過去增加3.5倍。但是,在今年大型醫院實行“醫藥分家”和“收支兩條線”的體制改革之后,隨著大醫院的醫藥費用降低,剛形成的優勢平衡又將被打破,社區可能會失去依靠銷售廉價藥品來吸引病人的競爭力。

社區醫療機構要爭取更多的病人,發揮更大的保障作用,首先在內部主動轉變服務模式,用熱情、細致的服務吸引病人;與此同時,外部要爭取政府在機制和體制的創新,獲得更多有效的支持。2007年,北京市2600余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實現收支兩條線管理。從激勵機制上講,在采用“收支兩條線”后,如果沒有其他措施,可能削弱多勞多得的工作動機,長期缺少激勵機制,將會影響社區更多收治病人和主動發展的積極性。盡管采用績效考核與分配管理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在分配總量已經確定的條件下難以形成有效激勵。

創新價格機制,合理分流病員

能否吸引病人在社區就醫是考核醫療體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醫療價格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支配病人流向的作用。政府支持社區醫療機構的發展不僅要投入房屋、資金和設備,還要在價格杠桿上下工夫。目前,價格機制在我國保險制度不健全且自費病人多的條件下發揮著很大作用。如果社區的醫療價格與大醫院接近,而醫療技術收費又不能體現醫療水平的真實性,仍然不能吸引病人留在社區,就如同一星級賓館的價格與五星級相同,客人肯定會選擇后者一樣。社區的醫療費用應低至成本以下,由政府補差;提高大醫院的掛號費和診療費,三級醫院在收費上應與社區醫療和一、二級醫院拉大差距,直到能夠發揮杠桿作用。隨著醫保付費引導政策相配合等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推動作用,才能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醫療人群合理分布格局。雖然采用提高大醫院的醫療價格引導和分流病人,將可能引發“看病貴”的指責;但是,如果不分級調整價格,病人仍然集中往大醫院就醫,不僅依然“看病難”而且很難形成包括社區在內的已經科學規劃過的醫療資源配置。

基本醫療的概念是動態的,隨著病人需求不斷增長,政府的支付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與變化決定著基本醫療的水平。只有建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才能解決群眾看病難和貴的問題,單純依靠價格管理還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醫生和醫院出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可以通過增加診療數量和分解住院次數來擺脫目前各種管理控制從而獲得費用增加,最終仍導致看病貴。醫療行業是一個信息極為不對稱的行業,如果醫生要求病人做任何檢查和治療,病人都很難提出反對的意見,因為其很難掌握醫學診療技術。醫療市場競爭的結果不能消除這種不對稱,也不會經過相互競爭而降低費用。在市場失靈的醫療領域,政府應當健全以單病種費用管理或診斷相關組付費為手段,涵蓋價格和總量調控的醫療費用綜合監管體系。

完善社區醫療依賴健全的醫療保險體系

從目前的社會狀況來看,解決群眾看病難和貴的問題是首要問題,而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劑良藥。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包括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商業醫療保險共同匯合,這樣才能構建我國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險體系。

建立完善的社區醫療制度需要健全的醫療保險體系做支撐。在我國臺灣地區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中規定,被保險人按照規定到上級醫院就診時,自行負擔門診費用的20%;但是,如果不經社區醫生轉診,直接到一級醫院就診要自付30%費用;直接到二級醫院就診需負擔40%;三級醫院則要自己負擔50%,以逐步增加個人付費比重的辦法來規范患者的就醫行為;利用保險制度引導分流病人到各級醫院就診,可以合理利用政府有限的公共衛生資源。

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的建立,可以為城鄉居民提供基本衛生保健服務,但不能滿足群眾所有的醫療服務需求。居民患重病到醫院治療,還需要建立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以抵御個人的經濟風險。這就需要政府和民眾共同承擔,由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來具體實施。目前在我國,醫療保險體系尚待健全,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尚未建立。醫療保險在促進社區醫療機構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弱。但是從長遠來看,應當從現在起步,嘗試建立保險付費的分級就醫和雙向轉診制度,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步實現完善制度的目標。2007年,北京市衛生局和勞動保障局密切合作,建立了市民就近在社區看病的報銷制度。只有政府在制度建設中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形成配套,才能實現社區醫療的新格局。基本醫療雖然是醫學的概念,但是在制定政策的層面,更多的是經濟概念。有專家建議,在現階段能否考慮把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定性為基本醫療,這樣更容易從政策上操作,也便于公眾理解。

衛生部門和勞動保障部門應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首診制和雙向轉診制度,研究解決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制度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研究制定對首診制和雙

向轉診制的醫療保險支持政策。目前北京市已經實現享受公費醫療單位的離退休人員,除單位認定的合同醫院外,可在本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內根據需要就近選擇一家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其中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離退休人員可在其派出的一家定點社區衛生服務站就醫。勞動保障部門積極配合并支持社區慢性病費用控制試點,調整醫療保險相關報銷政策,簡化結算辦法。在試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使用高血壓、糖尿病等試點病種的乙類藥品,取消個人先行負擔的10%費用,引導參保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醫。這些做法雖屬初級階段,但已經開始發揮醫療保險制度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發展的促進作用。

重新構建城市社區醫療組織體系

新的醫改政策將解決全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作為首要問題,這就意味著政府要加大社區醫療機構在整個醫療衛生體系中的比重,原有衛生資源配置的平衡將被打破。如果政府主抓小社區,放開大醫院,各級公立醫院也需要進行相應的體制和機制變革,才能適應這種資源配置的新格局。

重新構建醫療組織體系是確保社區醫療機構健康發展的體制保證。近期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的部分一、二級公立醫院將被改造成為社區醫療機構,為城市社區居民和進城農民工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在我國,社區醫療機構發展歷史較短,基礎薄弱,人才和設備缺乏,在群眾心目中的信譽不高,很難在短期內吸引大批病人前往就醫。要吸引病人在社區就醫,除了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的醫療保險制度外,還需要有技術和管理人才作為支撐。經濟、技術和管理不僅是現代醫院生存與發展的三大支柱,同樣也是社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社區醫療中心的一、二級醫院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可以帶動社區醫療的建設與發展。

鼓勵社會力量包括民營醫院參與社區衛生服務,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財政補助,采用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將養人的錢用于辦事;對民營醫療機構中非營利性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免稅或專項資金購買的方式予以扶植。基本醫療服務不能以盈利為目的,不高于成本,必須體現明顯的公益性。民營醫院定位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后,對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的部分,政府要給予補償,與政府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享受同樣政策和待遇,甚至一些設備政府也可以給予必要的資助,以共同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率。

在制度保障方面,應逐步形成社區醫療機構的首診和轉診制度。上海社區醫療建立的首席醫師制度就把住了轉診關。北京協和、同仁等大醫院已經建立社區病人預約轉診的綠色通道。保險制度應當規定病人到三級醫院掛號前,必須先在社區就診,經社區醫生開具轉診單后,方可到上一級醫院就診并獲得醫療保險付費,否則保險增加個人付費比例或者采取拒付的方式。

社區醫療機構建設關鍵在人才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對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看病找專家、醫院選環境、藥品嫌價貴、服務需優質、收費要低廉等。在三級醫院就醫都不一定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些對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當前,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實質上是看好醫生難,看大醫院貴。目前,我國的醫療資源屬于相對不足,主要是優質的醫療資源和專家資源緊缺,知名的醫生數量不足,而多數病人到大醫院主要是尋求高水平的專家。北京市正在實施的名院辦分院的發展戰略,旨在依靠大醫院的優質專家和管理資源,擴增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實際上,社區醫療機構最需要的也正是技術和管理人才。在創業初期的艱苦條件下很難吸引大批優秀人才,醫生的成長周期長,更加重社區發展的困難。政府試圖通過政策引導和行政命令,指派大醫院的醫生到社區輪流掛職甚至與晉升掛鉤,希望解決社區的人才問題;但是,許多專科醫生到社區卻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專科病人很少,全科又不擅長。長此以往,還會造成大醫院專科人才資源不足,導致院內的醫療水平下降。不解決人才問題,社區難以發展;如果要真正解決社區人才問題,就必須加大政策傾斜和經費投入的力度。遵循市場經濟的法則吸引大學畢業生到社區工作,為他們解決職稱、待遇和業務發展等問題。同時,探索將新分配到三級醫院的醫生派到社區輪轉,返聘二級以上醫院的離退休醫生等一系列長效機制。

社區醫生應該是高素質的人員和全科醫生,在疾病鑒別診斷方面應當具有一定的水平,才可能區分大病轉診與小病留治在社區。如果不能較好地解決醫務人員的待遇和職稱等后顧之憂,社區就無法留住高素質人才。四川省2007年對到社區服務的衛技人員提前一年參加中級資格考試。從根本上說,醫改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社區醫生和患者都能滿意的、符合發展需要的體制和機制。

目前,我國社區醫療發展不平衡,與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社區醫療機構建設和機制創新是一項長期性任務,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衛生工作會議提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需要全社會共同艱苦奮斗才可能實現,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如果道路漫長將會引發群眾更加強烈的不滿,因此,解決群眾看病難和貴的問題不能僅靠社區醫療的單項建設,而要依靠綜合配套的醫療體制改革,只有政府全面規劃、全社會動員、系統推進,才能從根本上得以實現。

國外社區醫療借鑒錄

許多國家完善、發達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保證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及生命質量,社區醫療護理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強烈的敬業精神、崇高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以及高度的責任心,與不同護理對象溝通交流過程中體現出的極其人性化的關懷與愛心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正在逐漸發展,在管理模式、規模、形式及服務項目等方面尚需不斷完善。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醫療體制的改革、家庭結構的改變等,人們對健康服務需求的范圍將不斷擴大。為減輕經濟和精神負擔,人們希望就近醫療、家庭護理及保健、康復、治療、臨終關懷、老年護理等能在家里實施;而近年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爆發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使人民生命和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但其他發達國家對SARS的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社區衛生機構系統規模的公共衛生管理體系。SARS在我國許多地區的迅速流行,顯示出我國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因此,通過國內外對比,建立和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并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勢必應該成為我國今后衛生工作的重點。

英國:九成患者上社區診所看病

布萊爾說,英國國民雖然享有較高程度的醫療保障,但卻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病人并不能想到哪家醫院看病就去哪家。

英國的國民醫療體系有三個層次,最基礎的是社區全科診所(相當于中國的

社區醫療機構),診所里的全科醫生負責老百姓常見病、慢性病的診療,以及健康教育、計劃免疫等工作;中間層次是按城市行政區劃設立的地段醫院;再上面就是政府或機構興辦的大醫院和專科醫院。按規定,居民生病后(突發急癥例外),必須先到社區診所請全科醫生診治,只有全科醫生簽字同意,才能轉到對口的醫院就醫。

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全科醫生充當了一個保護百姓健康和控制醫療費用的“守門人”。

布萊爾做了27年的全科醫生,在當地頗有名氣,同時兼任當地初級衛生服務局(相當于中國的縣級衛生局)的顧問,經常外出檢查工作,所以對全科醫生“守門人”職責有著清楚的了解。

“初級衛生服務局一般管轄10至20個全科診所,它有一個專門的網絡系統,進入這個網絡,所有診所的門診、轉診情況一目了然。如果哪個全科醫生轉診病人過多,明顯超出正常范圍,初級衛生服務局便會派出專家進行檢查,根據不同原因采取措施。如果是因為醫療水平差,初級衛生服務局便會要求開單異常的全科醫生外出接受培訓,費用由政府出;如果是因為工作不夠認真,便會受到嚴厲懲罰,甚至解除其服務資格。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轉診和醫療費用的上升。”布萊爾說。

數據顯示,英國有6000多萬人,老年病人、慢性病人非常多,然而,真正上醫院看病的人只占了就診人數的10%,90%的都是在社區診所進行治療。

美國:社區衛生工作者助推基層醫療保健

在美國的公共衛生系統中,社區衛生工作者憑借他們對自身社區文化、行為以及需求的廣博知識,積極參加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衛生教育等有關的活動。

在過去的10余年中,美國社區衛生工作者已經迅速成長為一支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力量。社區衛生工作者,指的是在其自身居住的社區里幫助人和團體接受社區衛生服務并向社區成員們講解一些健康保健知識的非醫療從業人員。

在美國的公共衛生系統中,社區衛生工作者在進行的預防疾病和衛生教育等有關的活動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社區衛生工作者在健康相關的諸多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角色的不斷增加,社區衛生工作者在特定的醫療領域和社會公益領域下的培訓和認證工作日益受到美國各州的重視。

醫療成本不斷增長,人口構成日趨多元,低收入人群數量居高不下,如何使他們在低支出水平下獲得平等的醫療服務,一些缺口導致社區衛生工作者面臨多深層次的挑戰,同時也成為培訓與認證項目應運而生的主要原因。

遍及全美的社區衛生工作者

早在10年前,就有研究表明,家庭護理是針對難以接觸到的家庭,幫助其防止心理疾病和促進兒童健康的有效策略,并且認為應該多培訓和啟用“非護士”或非醫學專業人士作為家庭護理者。

最近,美國國家農村衛生協會也認識到,社區衛生工作者是家庭醫生的理想助手,也是居民與醫療衛生服務的連接紐帶,因此協會鼓勵社區衛生工作者項目的發展。2002年美國公共衛生協會的一項決議稱,社區衛生工作者在社區起到了改善衛生保健服務的作用,因此也提倡支持社區衛生工作者計劃。所有這些中間層面都已經認識到社區衛生工作者扮演著一個填補醫療保健缺口的重要角色,因此紛紛倡導進一步發展社區衛生工作者計劃,包括社區衛生工作者的培訓教育和適當的評估程序。

美國的阿拉斯加、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康涅狄格等17個實施了社區工作者計劃的州被分成了三大類,分別為“州認證項目”(由州立衛生部門或機構進行認證或發放許可證)、“社區學院培訓”(在社區學院進行的認證項目和非認證項目,但并非是州一級的認證)以及“培訓機構”(在培訓機構一級進行的特別培訓項目,有時也與其他教育單位合作)。經過挑選的社區衛生工作者培訓和認證項目的數據將根據這三大類進行歸類,并將有關這些培訓和認證項目的信息匯總成表格。

在非正式的社區衛生工作者項目建立之初,衛生保健機構、當地衛生部門和社會活動家們就認識到這些衛生志愿工作者存在的價值以及他們在少數社區與衛生社會福利機構之間發揮的積極的聯系作用。不管項目屬于哪一類型(認證、社區學院或項目培訓機構),所有項目活動都回應了一個共同的訴求: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豐富的培訓與認證計劃

在數州設有社區學院和直接服務機構的培訓項目,例如非營利的社區中心和診所,其中很多項目得到州財政或其他形式的支持。

大部分社區衛生工作者的培訓項目和課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陸續出現了,在認證培訓項目的初期并非只包括社區衛生工作者,也同樣包括衛生專家、州立法者、州和縣一級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

俄亥俄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內華達州建立了州一級的社區衛生工作者培訓標準,并在州衛生部門為非醫學專業衛生工作者提供了培訓。但北卡羅來納州和內華達州并沒有要求對社區工作者進行認證,其中北卡羅來納州要求所有受雇于州投資機構的社區衛生工作者要參加至少3個由州衛生部門提供的培訓。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的衛生部門已經為“社區保健協調員”執行了標準化的培訓,培訓完全由HRSA的社會公益計劃(CAP)提供資助。該州現有6個示范點,分布遍及全州。州衛生部門也已經為主管人員開發了基于培訓模塊的網頁,并正計劃為社區保健協調員建立一個網站。

在俄勒岡、密西西比和西維吉尼亞,社區衛生工作者服務成為他們社區和服務機構網絡的連接渠道。每一個項目都有獨特的主動社區工作模式,社區衛生工作者的培訓課程都是根據社區和單位的需要而定。

印第安納州開展了一項為婦女和兒童提供醫學幫助的專科社區衛生工作者州認證程序,這個認證項目已經對符合公共醫療補助制度機構認證的社區衛生工作者進行了財務補償。

德克薩斯州執行的州立法認證程序,到現在已經正式認證了超過500名社區衛生工作者。這套認證標準3個層次:培訓制度、培訓師和個體社區衛生工作者;所有這三個級別的認證都得到實施。雖然該州并不要求所有的社區衛生工作者都獲得認證,但是為了他們能夠得到雇用(或者成為志愿者),還是趨向于要求社區衛生工作者進行指定級別的認證,所有的認證程序要求具備指定的教室學習課時和專業培訓課時。

俄亥俄州在2004年通過立法設計了社區衛生工作者和社區護理協調員的認證制度。近年,還提供了在線的電子培訓。

社區衛生工作者培訓和認證計劃的性質在每個州都有所不同。州政府為社區衛生工作者提供的培訓遠遠多于認證計劃。在機構水平開展的培訓項目不同于受到州政府管制的認證,盡管社區學院項目和州管理的培訓和認證計劃都很可能受到一些州政府的支持,但是沒有必要被所謂的標準尺度所限制。

如今,全美多個州展開的社區衛生工

作者培訓與認證計劃已經開始顯現它的效果:

職業的進步:社區學院提供的社區衛生工作者培訓項目促進了其自身職業的進步,很多社區衛生工作者在社區學院接受培訓并繼續深造,并達到高級專業護理和專職社會工作者的水平。

增強社區衛生工作者的穩定性:衛生保健機構提供在職培訓,幫助社區衛生工作者有能力掙到更多的工資,這大大提高了工作者的穩定性。

社區衛生工作者狀態的提升:州級認證發掘并擴大了社區衛生工作者對工作的認可度,在一些情況下也增加了他們的個人收入。

自尊心的增強,自我價值的建立:社區衛生工作者認證非常肯定和有力地影響著社區衛生工作者的個人行為。

總體而言,美國各州的社區衛生工作者項目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針對性和改進社區衛生工作者技術和知識的途徑,它們共同呈現的特征:基于培訓的社區學院、在職培訓以及州立法的認證。只有少數幾個州決定執行州一級的培訓和認證程序,大多數州都已經將培訓機構設在了社區學院和當地基層培訓機構,這樣政府可以直接向社區學院提供津貼來促進社區衛生工作者的垂直流動和職業進步,或者直接支持那些經過了培訓和認證的社區衛生工作者,為其提供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社區衛生工作者日益成為其所居住的社區和衛生系統之間一條緊密聯結的紐帶。估計在2000到2010年間,已經計劃的“社會和公共事業人員”數量將增長76%,成為增速最快的職業之一。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經過培訓(認證)的社區衛生工作者會成為美國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潛在動力。

比利時:社區醫療護理服務機構見聞

比利時是目前世界上社會保障體系最為全面和完善的歐盟國家之一,社會成員的生老病死殘、失業、退休、入學、住房等均有相應的社會保障。由國家衛生部與社會福利組織聯合組建的各種社區醫療護理服務機構,能夠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醫療衛生需要,形成了較科學、完善的管理模式。根據中國與比利時弗拉芒國外教育計劃協會(VVOB)國際合作項目協議醫療保障體系,能夠考察當地的一些社區醫療護理服務機構,讓我們更直觀的親臨比利時完善的社會。

兒童-家庭福利中心

(Child and Family welfare Center)

該中心構建于1984年,正式運作于1987年,是比利時弗蘭德地區一所規模較大、網絡一體化管理的醫療保健福利機構。目的是通過免費提供專業化服務,提高弗蘭德地區的兒童福利待遇。服務領域主要有3個方面:對兒童的預防性照顧;兒童精神心理衛生;兒童的社會化成長照顧。具體服務項目圍繞這3個方面體現在各個環節、各項具體服務內容中,貫穿于母孕期、嬰兒出生后及成長的整個過程中。如預防死胎及早產兒;關注兒童成長過程中生理的、心理活動的、社會交往的、情感及個性的發展,其認知、語言及思維等;并給予父母或監護人自始自終的支持與指導。實施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家庭訪視;二是通過在兒童福利診所、預防性護理中心及社區信息中心等進行的咨詢、實踐指導、體檢及預防接種,或有針對性的特別指導等。分布在各個區域的診所共有300多個。工作群體有醫生、區域護士、志愿者或了解不同文化的社會工作者等。家庭訪視主要由區域護士完成。如每個家庭的第1個孩子出生后3個月內,區域護士要先后進行4次家庭訪視;第2個孩子出生后3個月內則需進行3次。目的是為了使服務對象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在輕松、自在的氣氛中與區域護士接觸交流,包括對新生兒發育情況的測量與評估,對父母在喂養、安全照顧等方面的指導等。在各診所的咨詢、指導則由醫生及區域護士分別進行、共同協作完成。3歲以內的兒童共享有10次醫療護理咨詢,其中7次在1歲內完成,兩次在2歲期間,1次在3歲時。咨詢時間需事先預約,父母或家人攜孩子到診所后,先由社會義工熱情接待,給孩子測量體重;然后與區域護士進行交談,提出問題并共同討論,同時預約下次咨詢時間;最后向醫生咨詢有關醫療方面問題,并由醫生對孩子的生理發育、聽力情況等進行檢查。之后,醫生與區域護士共同對每個兒童的咨詢結果進行評估、討論,所有資料存儲到電腦里。據統計,整個弗蘭德地區97%的家庭接受過區域護士的家庭訪視,83%的家庭到診所尋求過咨詢,因照顧不當而引起的嬰兒窒息死亡率較前有了極為明顯的下降。

殘障兒童教育中心

(MPC Turbank)

專門為3~21歲殘障兒童及青少年(不包括身體殘障)提供特殊教育的福利機構。這些兒童及青少年均有先天性的或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或智力障礙,如先天性智力發育不全、癡呆、自閉癥、社交障礙等。比利時各個區域都設有相應的中心,目的是給予這些孩子及其家庭以特殊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盡可能正常的生活與成長。包括對孩子們的醫療護理、教育、生活照顧,對家人的心理支持及溝通協調等。由1名醫生、2名護士組成的醫療護理部門是這所教育機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負責所有孩子的入校健康登記、定期體檢、常規治療、心理輔助、突發疾病的處理及陪同需到醫院就醫的孩子看專科醫生等,并建立長期的健康評估或病歷檔案,他們對每個孩子的健康、心理狀況都了如指掌。在隨1名護士陪同一個9歲男孩到醫院復診的整個過程中,從護士對孩子的每個眼神動作,每句話語中,都能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與憐愛;而孩子的順從與依賴,臉上蕩漾的笑意,足以表明他對這名護士的信任與喜愛。另外,由幾十名專門從事特殊教育者、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義工等組成的教師隊伍則承擔了這些孩子的主要教育任務。白天在學校里,老師們根據每個孩子的年齡及特點,將他們分成不同的班級,每個班級有特定的教育計劃,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做游戲、勞動、手工、烹飪、電腦教學、課外活動等,幫助他們認知、思維、交往,學會自理甚至謀生的能力。每個教室的布置像居家環境,墻上貼有每個孩子及老師的照片、周一至周五固定的計劃安排、各種溫馨有趣的圖畫及飾品,以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并使他們感到舒適、安全。晚上,則根據每個孩子殘障的類型和程度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住在分布于周邊社區的“家”里,在老師的照顧下,大家一起用餐、休息、看書、看電視,定期上街購物、與鄰居小孩玩耍、假期露營、游泳、騎車等。這個特殊的服務機構,為這些不幸的孩子營造了一個安全、快樂的家園。

白黃十字家庭護理站

(White Yellow eross Home Care)

比利時的家庭護理已發展得很完善。白黃十字家庭護理站是比利時最大的社區護理服務機構,提供了比利時約50%的社區護理服務,遍布比利時各個城市的不同區域,實行電腦網絡管理。每個區域的白黃十字家庭護理站都有相應的行政管理人員、專門負責電腦

資料信息管理的文秘及區域護士等。區域護士在病人所熟悉的家庭環境里提供照顧,滿足病人護理需求的同時增加了病人的舒適感。具體內容有:按照出院醫囑或家庭醫生醫囑為病人行肌內注射、胰島素皮下注射、傷口換藥、服藥指導與觀察等;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沐浴、更衣、更換尿布,協助病人穿脫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彈力長襪等;對這些家庭的其他成員給予支持。護理站的文秘根據電腦注冊登記的每例病人的不同護理需求,通過電話與病人預約具體家庭護理的時間。并按照不同區域,將病人相對歸類,每天由電腦輸出名單,注明病人住址、上門時間、所需物品、特殊需要等,區域護士則根據名單按照先后順序出診。每位區域護士負責一定數量相對固定的病人,每天護理人次視情況而定(一般6~17例)。區域護士出診時駕駛1輛白黃顏色相間的救護車(是白黃十字家庭護理站的重要標志),穿梭于大街小巷。每位接受家庭照顧的病人都建有家庭護理手冊,區域護士每次上門服務后,會在護理手冊上記錄相關的內容和特殊交待事項,以便醫生或其他區域護士查核。回到護理站后,所有區域護士與文秘一起對當天工作完成情況、病人特殊變化等進行討論,補充或更改電腦中儲存的病人資料,為第2天的護理服務做好準備。另外,每周進行1次總結討論會,討論1周的工作隋況,病人的病情進展、心理狀況、護理效果或自理能力的評估、家庭成員的協調配合等,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商討出解決辦法及改進措施。這種家庭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病人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需要,因此減少了病人的住院率、縮短了住院療程,大大減輕了醫院及家庭的負擔。

老年醫學心理中心

天堂av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第一页在线| 欧美成人猛片aaaaaaa| 日本五十路熟女在线视频| 日本人妻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里番本子纯肉侵犯肉全彩无码| 97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又黄又爽又猛1000部a片| 一区二区三区放荡人妻|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不卡顿| 亚洲国产资源一区二区| 顶级嫩模精品视频在线看| 日本少妇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中文字幕第一页|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caoporen国产91在线| 在线永久看片免费的视频 | 亚洲aaa视频| 亚洲精品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在线| 亚洲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一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91一区二这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视频a| 国产成人毛片|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亚洲精| 最新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产久久久|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 2022Av天堂在线无码| 国产三级高清在线观看.|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