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環境經濟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經濟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經濟研究

第1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一、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理論研究

中國的環境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為如下“五論”:環境資源論、環境價值論、環境生態論、持續發展論、環境產權論。

1.環境資源論。環境資源論,就是指環境是總資源,是人類對環境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和揭示得出來的。環境之所以是資源,一是因為作為人類生存環境來說,陽光、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要素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而且這些環境要素的質量是人類生存的必需資源。二是作為物質資料再生產的條件來說,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獲得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物質資源。三是環境的一切要素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會越來越多地以資源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梢哉f,環境中的一切,包括環境本身,幾乎無一不是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2.環境價值論。環境價值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有價值的客觀事物。環境價值論是環境資源論的必然結果,是環境經濟學的核心。但對環境價值論的解釋及其價值量的理論卻不盡相同。關于環境價值論的理論依據。第一種是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用價值論”,它認為價值是產生于商品的效用,只要是有用的物品就有價值。環境對人類有用,因此,它具有價值。第二種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認為未經人類勞動過濾的環境資源沒有價值。但從環境資源的功能來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環境沒有這些功能,要創造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這些功能就必須投入人類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始的環境資源也是有價值意義的。從環境資源本身來看,隨著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深化,原始森林等資源沒有絕對價值(即指直接通過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但卻具有相對價值(即指間接通過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第三種觀點是在“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結合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自然資源價值觀和自然資源價值論。這種觀點認為:自然資源是一種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價值決定于它對人類的有用性,決定于它的稀缺性和開發利用條件;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無論是自然狀態的土地(自然資源),還是已被開墾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貨幣額。因此,環境也就具有價值。

3.環境生態論。環境生態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環境的運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的運動;保護環境,也就是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而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環境質量,就要按生態平衡規律辦事?!碍h境生態論”認為,生態系統不僅包括生物界的有機復合體,而且也包括整個環境的復合體。生態系統就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這個特定空間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圈。環境生態論是環境經濟學研究環境經濟系統發展變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離開了“生態”二字,離開了生態循環和平衡,就不會有環境系統的運動,也不會有環境經濟系統的運動。環境生態論基本內容是:(1)環境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2)環境經濟系統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耦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因而在系統的平衡、效益、目標、規律等基本方面都表現出雙重性。

4.持續發展論。持續發展論是建立在環境生態論基礎上的,其含義是在致力于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保持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持久平衡,使發展不損害生態環境,不犧牲未來的利益,使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協調發展。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也就是三種再生產的綜合平衡與相互間協調發展。所謂三種再生產,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由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組成,它們相互間不是封閉的、孤立地進行的,而是相互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要使社會再生產不斷循環并周而復始地進行,就必須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與環境的協調。

5.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論是沈滿洪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環境問題從經濟學上看是個外部性問題。它引導人們在研究經濟問題時不僅要注意經濟活動本身的運行和效率問題,而且要注意由生產者消費活動引起的不由市場機制體現的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產權理論對傳統的外部性理論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它認為一切經濟交往活動的前提是制度安排,它要求制度安排必須以效益最大化為標準。產權理論用于環境損害的行為分析及其環境保護的制度選擇研究,稱為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理論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前景十分廣闊。

二、環境經濟政策和手段的研究

第2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關鍵詞:環境保護 產業發展 經濟效益 價值鏈 相關措施

一、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環境污染一方面將會給人們的生存和身心健康帶來一系列的惡劣影響,另一方面也將會給整個產業的經濟效益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失,我國在計算因為環境污染而引起的經濟損失的過程中,主要遵循下述一些原則:

(1)環境污染是以中國環境質量標準為判定指標的,按照各項指標就能確定出環境污染造成的實物型損失,其本質而言即是環境污染濃度超標時導致的實物型損壞。

(2)在計算污染實物型損失時采用“劑量――響應法”,不同程度的污染對應著不同程度的實物型破壞。

(3)在定量化地處理“劑量――相應關系”時,應該盡量地選擇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數學表達式以及“劑量――響應”系數。如果有數據缺少,就需要用類型條件下的數據替換。

目前,我國工業污染按照性質可以分成物理污染和化學污染。其中,物理污染有:光污染;噪音污染;電磁波污染;大氣污染;此外,化學污染有:烹調油煙污染;燃料污染;建筑材料污染(石棉的污染、放射性污染、填充料、涂料以及有些溶劑揮發出的化合物的污染);吸煙煙霧污染;VOC污染;裝飾材料污染;室內空氣污染;家用化學品污染。

工業“三廢“始終是困擾產業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雖然很多企業在環境保護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由于采取的方法不正確,導致最終的效果并不理想。還有些企業直接排放污染物,這就給環境造成了重大的傷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加強,政府部門也加強了保護環境的工作,并對各生產企業實行了嚴格地監督,同時,人民群眾也積極地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初見成效。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每年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占到GDP的10%,可見其經濟損失十分嚴重,這將會大大降低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和企業要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重視生態環境與產業經濟平衡發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于產業實行可持續發展,這一方面將會大幅度地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將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二、我國工業產業環保價值鏈分析

環境保護是社會、經濟、人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且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就首先必須展開環境保護工作。各個產業在運行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大量的瓶頸,而產業進行環境保護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決這些瓶頸,產業環保將促進產業中不同資源的科學合理地配置,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還可以將環境資源價值分成無形的生態價值和有形的資源價值等兩個部分。所謂的資源價值即是指可以直接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那部分環境資源價值,而生態價值又能體現出環境資源的功能性價值,它可以起到保護和改進環境的狀態和結構并且還能維持生物種類、數量和生態活動,最終能實現自我維持和調整生態平衡,進而促進人們的健康發展,為人們提供生態服務價值。

各產業在進行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將會使產業在不同發展時期的價值進一步提高,實現這些時期的價值推動了產業環境保護價值鏈的形成。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首先提出了價值鏈的觀點,這是一種有效地尋找企業競爭優勢的途徑。價值鏈的中心思想即是企業的價值在增值的過程中,根據技術和經濟的相對獨立性,能將其分成既互相聯系又互相獨立的多個價值活動,再將一系列的價值活動連接成一個獨特的價值鏈。其中,價值活動是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狀況確定的,不同的企業的價值活動有著各不相同的構成和劃分,當然所形成的價值鏈也是不相同的。

在我國產業環境保護中運用價值鏈理論,構建出完整的產業環境保護價值鏈,主要包括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其中使用價值又分為直接和間接使用價值,非使用價值又可分為存在價值、遺傳價值和選擇價值。整條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需切實完成好,以保證價值鏈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環境保護將會推動產業的結構轉型,有利于使資源的投入量實現最優化,有效降低了資源的浪費,使各項配置升級且更加合理化。關于生產制造和流通等過程,由于環境保護的需要就應該采用清潔生產的技術方法,盡可能地提升產品的質量,使生產過程更加優化。在消費的過程中盡量地降低資源的浪費,提倡節約型的消費理念,對廢棄品進行回收利用,使得廢棄品的二次利用價值進一步提高。因此,要運用先進的、科學的廢棄物處理相關技術和設備,盡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可能帶來的損失和危險,就能取得環境資源的無形價值。由上可知,雖然在保護環境在整條產業價值鏈的流動過程中需要進行一定數量的資金投入,然而它產生的價值增值也是巨大的,最終會滲透在整條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中。

三、提高產業發展經濟效益的環境保護有效措施

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產業環境保護,需要政府部門和各企業共同投入力量,在相互配合中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幫助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以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產業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

1、采取“自愿協議”

政府部門代表著人們群眾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部門肩負著環境保護的責任與義務,在具體的環境保護過程中,應該選擇最有利于實現公眾利益的方法,而不是自身最為熟悉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相關的環境經濟手段,“自愿協議“更加符合產業對彈性環境政策的需求,能夠使傳統的環境保護方法更加完善,加強政府與產業的有機結合,幫助產業開展產業保護的工作??v觀我國目前的環?,F狀,可明顯地看出環保部門雖然擔負著環境保護的重要職責卻缺少充分的執法資源和執法權限,而“自愿協議”就有助于改善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自愿協議的優勢主要是能夠彌補傳統的經濟刺激手段和命令控制規范在治理環境中的不足,協助其它的經濟刺激手段,幫助政府和產業更加容易、更好地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

2、完善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

政府部門應該深刻地分析我國環境保護現狀,再委托司法部門制訂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并督促環保部門必須嚴格執行。這將充分發揮出政府部門在市場調節中的重要作用,為環保部門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在李云具體的經濟手段時也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最簡單的如征收排污費,由于環境問題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如果沒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作支持,將使其失去約束力和強制力,這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經濟刺激。

3、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環境

加強高科技技術在產業環境保護中的運用,選用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發揮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全面分析企業面臨的環境保護瓶頸,并結合高科技技術來解決這些瓶頸,集中力量研究目前環境與發展領域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并進一步推廣應用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對于一些化工產業,其污染問題十分嚴重,這就需要運用大量的科學技術,對廢棄物進行多次處理后再允許排放,并且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幫助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二)政府部門環境保護的效益分析

環境保護的投資成本包括:經濟性成本、社會性成本和財務性成本。政府部門在推動產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建設上,需要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建設三峽大壩水電站,這就促進了電力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且引導灌溉也是一個龐大的中樞機構,推動了環境建設的統一性和整體性,雖然在建設過程中,導致的一些洪澇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站在量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門環境投資的總體收入大于社會成本的外部不經濟性,由此可見,這個投資同樣是有價值的。政府部門幫助產業進行環境保護,雖然在短期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長遠看來,這將會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推動產業快速走向美好的未來,因此,其收獲到的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三)基于環境保護下的產業經濟效益分析

為了能夠解決環境問題,讓生產對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不會造成影響,各產業必須均要進行不同程度的環保投資,這就有效地阻止的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同時還改善了生態環境的質量,并通過對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資源浪費和提高了廢棄物的有效利用率,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產值,這就幫助產業在環境保護的投資上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例如:。以我國在1998―2005年期間工業產業環境保護投資與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如表格1:

年份污染治理投資(萬元) 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萬元)

1998 1220461 2911780

1999 1527307 2949386

2000 2394391 3670227

2001 1745280 4115614

2002 1883663 4220177

2003 2218281 4410121

2004 3081060 5728428

2005 4581909 7538685

由上表可以明顯看出,工業產業雖然在環境治理上投入了相當大數量的資金,但是最終由于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卻遠遠超過了投資成本,最終獲得經濟效益幾乎是投資成本的兩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產業進行環境保護投資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也將收獲到可觀的經濟效益。如果考慮到產業環境保護所產生的無形價值和推動整條環境保護價值鏈的價值增值,則將使產業環境保護發揮出更加重要的價值。

四、結束語

產業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環境保護為基礎,因為環境保護關系著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控制環境的污染源將是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政府和各產業要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環境保護,推動產業健康地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創造出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賀景霖.我國產業結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N].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年04期

[2]吳衛明.發展生態產業營造和諧社會[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 2008年06期

[3]朱承亮,岳宏志,師萍. 環境約束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1(05)

[4]龔海林.產業結構視角下環境規制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影響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 2012

[5]溫懷德.中國經濟開放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 2012

[6]譚娟.政府環境規制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 2012

[7]王金南,楊金田,陸新元,汪冬青.市場經濟轉型期中國環境稅收政策的探討[J].環境科學進展. 1994(02)

第3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關鍵詞】內部環境審計;環境責任;環境會計;環境審計準則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創造了史前無與倫比的財富,然而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導致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截至2011年12月底,國家環保部2011年受理環境污染案件超過1500件。嚴峻的環境形勢已迫使全球共同應對。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德班世界氣候大會等先后“難產”,加之加拿大的公然退出《京都協定書》協議成員國,全人類面臨著,發達國家的發達國家的責任缺失、遲疑消極,南北陣營的意見不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低碳減排指標的權衡,以及發達國家試圖用海外減排充抵國內減排的漏洞等巨大的挑戰。加之伴隨環保事業的深入開展、環保資金投入的加大,以及環境管理領域的拓寬的諸多背景下出現的,在環境管理監督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突出意義,環境審計就孕育而生,而作為環境審計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環境審計也不容忽視。此外,當前在我國企業內部環境審計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各地出現了令人提心吊膽的環境污染事件,例如紫金礦業的污染泄露、康菲漏油事件,接連不斷的瓦斯爆炸事件及哈爾濱鋼鐵公司氧化碳泄露等事件,企業開展環境審計和內部環境審計迫在眉睫。但是,我國環境審計尚處在理論探討的初級階段,目前進行的與環境相關的審計主要是合規性審計,即主要鑒證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守了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和地方頒布的環保法規,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過了規定標準,是否按照規定的要求及時上交了各種費用等。而對國務院所屬的環保部門及其它有關部門、地方政府管理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審計監督、對國家在國際履約方面進行審計監督、對政府環境政策進行審查監督等內容,基本上是空白。環境審計的作用主要是限于消極的防范,遠未起到環境審計應有的制約和促進作用??陀^地說,我國目前的內部環境審計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無論是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審計目標,還是審計方法,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尤其是開展對上市公司進行有關節能減排、自然資源、環境披露的審計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旨在促進環境管理系統的提升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鑒于此,本文基于低碳背景下探討我國企業內部環境審計面臨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措施,旨在為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實施和發展提供借鑒。

二、內部環境審計理論分析

國內外對內部環境審計的定義至今尚無定論。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CIA,1997)認為:“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據此,管理部門可確定組織的環境管理系統在確保組織的經營活動符合有關規章和內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睖珌喞?、劉星(2005)認為,企業內部的環境審計應該是:“對企業在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法規、在生產經營過程的同時不破壞自然與社會環境方面的行為和成效的評價。”鄭曉青認為,內部環境審計應該是:“由組織內部設立審計機構或專門審計人員執行的環境審計活動。”格蘭特.萊杰伍德指出:“環境審計是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涉及到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創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等各個方面。據此對內部環境審計的定義主要是基于傳統企業內部審計,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未能全面包括內部環境審計的種類。根據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D SAI)所屬的環境審計工作小組印發的《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的指南》,內部環境審計應包括財務審計、合規性審計和績效審計。但現有的定義只反映了其中一個或兩個類型。其次,沒有準確描述內部環境審計的對象。第三,傳統內部環境審計并未將一些環境指標因素考慮在內,只是單純的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未能結合包括空氣質量、溫室氣體排放指標、企業機器設備產生效應節能低耗等內容。

基于此,筆者認為內部環境審計應在傳統內部審計基礎上,結合內部審計的構成要素和內容進行全面剖析,內部環境審計主要應包括內部環境審計的目標、主體、對象、依據及本質等要素,內部環境審計是基于環境會計下對企業日常相關活動中的監督和評價作用;內部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涵蓋依法審計、環境管理系統審計、業務審計、加工、保管和處理設備審計、污染和防止污染審計、加強環境責任審計和產品審計。。內部環境審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協調企業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內部環境審計的一般目標是監督企業受托環境責任的履行,并對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評價。內部環境審計的具體目標是對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一般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內部環境審計的主體主要有內部審計師和環境審計師,隨著環境審計制度的完善,這兩者將逐步合二為一。內部環境審計的對象是指實施內部環境審計企業自身承擔的受托環境責任。內部環境審計的依據主要包括:環境相關事項的財務與會計核算準則、環境法律法規、環境標準(包括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基礎標準、方法標準等各類國家環境標標準、企業的各類環境管理政策和計劃等。對的系統的、有證據的、定期的、客觀的檢查,此觀點主要側重于審計的檢查職能。

三、我國企業內部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就目前我國企業實施內部環境審計的實例鮮而有之,據統計實施內部環境審計的企業不到30家,且我國企業目前大部分是進行合規性審計,內部審計中缺乏環境審計,環境審計中缺乏內部審計,內部環境審計難以成為推動內部審計中環保責任的指揮棒,最終導致企業內部無法形成有效的內部環境審計。企業內部環境審計受制于我國目前的現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悖、中央政府強制執行環境審計與地方政府自身利益訴求相沖突)和企業領導者的重視程度,加之當前國內地方政府部門的政績績效評價體制難以成為在實務中推廣的重點,從而導致內部環境審計難以取得突破。鑒于此,筆者試圖探尋阻礙內部環境審計發展的因素所在,以便能為企業日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前企業內部環境審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政府和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意識淡薄,加之我國政府對環境審計的忽視和缺失,例如:紫金礦業銅酸水滲漏、康菲漏油、煤炭瓦斯爆炸、四川水污染、廣西鎘污染事件等。這些事件的頻頻發生,原罪在于地方政府經濟收益訴求、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利益鏈條的相互勾連,地方政府經濟利益和經濟發展要求與周邊區域環境要求沖突(區域外的外部負效應)導致企業行為與環境公益訴求沖突,地方政府對環境監管和保護強制力度不夠。此外,由于政府的不作為和未能采取強制性措施對企業提高環境保護要求,以致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漠視,自然內部環境審計也就得不到企業管理層的重視和支持,企業領導和內審人員對環境審計意識薄弱,企業考慮的是當前的顯性收益,忽視長期的未來的隱性環境成本,從而導致企業內部環境審計形同虛設。以紫金礦業污染事件為例,其主要污染泄露原因在于:一是企業防滲膜破損直接造成污水滲漏;二是人為非法打通6號集滲觀察井與排洪洞,致使滲漏污水直接進入汀江。經調查,因設在企業下游的汀江水質自動在線監測設備損壞且未及時修復,致使事件發生后污染情況未能被及時發現。以上是紫金礦業公司領導者對環境保護的忽略。

第二,內部環境審計缺乏企業管理層的有力支持。企業管理層出于對企業的種種考慮,如管理層對企業自身盈利能力的考慮,如果實行內部環境審計相比傳統內部審計在人力、物力和財力要大得多。因此企業管理層出于公司利潤和自身業績利益訴求難以自發進行企業的內部環境審計,在實行環境審計的力度上有失偏頗,原本該自主推行的內部環境審計由于缺乏管理層的有力支持而失去活力和動力。內部審計對管理層完善公司治理有積極作用,但內部環境審計卻對管理層業績和自身利益作用甚微。與此同時,現行政策環境下缺乏對企業強制執行內部環境審計的要求,加之內部環境審計是為了監督企業及與環境相關的部門受托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而采取的一種手段,而管理者不能直接對企業的各個事項和過程加以控制,因此未能推動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據統計我國有700個工多萬個企業和生產單位,而其中70%的環境污染來自于工業企業,且管理層堅持要實行內部環境審計的企業非常之少。

第三,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后勁和推動力。隨著環境保護法規的日漸完善,對環境污染的處罰越來越大,企業如果不消滅污染和遵循環境保護法規,就會面臨環境訴訟風險和罰款,從而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甚至被迫停業,因此企業為了解決環境問題。目前我國關于環境審計的規定主要是以政策的形式出現,而在法律層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自1994年8月《審計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審計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無論是2006年修訂后實施的《審計法》、2010年修訂后施行的《審計法實施條例》,還是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審計準則》,對環境審計都只字未提。雖然審計署積極推廣環境審計,并于2011年8月成立了環境審計專業委員會,但由于環境審計準則的缺失,導致了哈藥總廠、云南鉻污染事件等頻發??梢姡覈h境審計的實施尚缺乏足夠的、直接的法律依據。盡管我國已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并沒有對企業的環境保護造成外部壓力,環境問題未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壓力,企業也就沒有必要加強環境管理、實施內部環境審計,因此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對內部環境審計實施的推動力不足,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和懲戒力不強,很多企業對環境污染的懲罰措施只是形式上的,極少對主要負責人追究責任,執法不嚴。很多地方出現“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企業寧愿受罰也不愿花錢治污;某些法律法規對違法行為懲治力度不夠。

第四,內部環境審計缺乏完善統一的標準。我國新準則規范的環境資產、環境負債仍散見于不同準則之中,缺乏系統性,環境會計與內部環境審計無章可循,準則不統一,與美國、日本環境準則的系統性尚有一定的差距。有關內部環境審計的標準界定尚未明晰,環境審計標準實質上就是相關環境法律法規和企業相關的環境管理政策和計劃以及環境會計準則。從我國現有的可作為環境審計標準來看,并未建立環境會計準則,對企業發生的環境資產、負債等要素難以確認和計量,反映企業環境保護情況的環境會計信息不能披露,從而限制了內部環境審計中的環境會計核算信息審計的開展。同時,法規中規定的價值指標往往只有一個非常寬泛的范圍,且很少有與相關技術指標水平嚴格對應的規定,標準沒有具體確定,可操作性和指導性不強。

第五,內部環境審計內容單一。我國目前已開展的環境審計只包括環境保護資金、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而海洋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生態環境建設、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和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尚未涉及。審計內容是以財務收支審計以及對企業開展的合規性審計為主,尚未對政府的環境政策和績效進行審計。與此同時,我國企業環境審計的審計僅限于環境法律法規執行情況審計,而這種審計形式屬于消極的防范措施,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能向企業決策人提供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和合理化建議和促進經營者改進工作,從而不能使內部環境審計納入實踐,內部環境審計流于形式,不利于激發企業實施內部環境審計的積極性,我國單一的內部環境審計內容阻礙了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

第六,內部環境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內部環境審計的主體是企業設的內部審計機構,相應的執行內部環境審計業務的主要是內部審計人員。從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數量來看,執業注冊會計師接近9萬人,非執業會員7萬多人,全行業從業人員近3萬人,加之內部審資格考試通過的數量,從事內部審計人員規模難以滿足當前中國企業的內部審計需求,而從事內部環境審計的審計師少之又少,從而限制了內部環境審計的發展。加之內部環境審計的技術性很強,專業技能要求很高,內部環境審計人員不僅要通透財務會計知識,而且要了解審計知識,尤其是需要掌握環境相關知識,需要高等數學、數理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且涉及多種環境知識,如環境經濟學、環境生物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等,還需具備社會學、統計學、工程學等方面的知識。但由于我國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起步較晚,我國現有審計人員大多數從財經院校畢業,內審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基本技能不足;此外,內審人員多由原來的財務會計人員轉崗而來,有些企業甚至由財務會計人員兼職內部審計工作,不具備與環境管理相關的經驗,對企業的環境管理活動了解甚少,識別和判斷環境風險的能力較差。例如:康菲公司如果能夠出具明確的環境審計評估報告,對蓬萊19—3號井產生地環境污染加以信息披露,盡快封堵、及時停產,也許可以降低對渤海灣的污染。國際生態發展聯盟綠色審計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審計學會環境審計委員會委員孫興華表示,只有實施環境審計監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蹤環境效益審計,同時出具相應報告,才可以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環境危害。此外,現有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否符合關環境法律法規且如何評價以及環境影響的如何計量缺乏職業判斷能力和敏感度,增大了環境審計風險,不能發揮內部環境審計應有的職能。

第七,內部環審計成本較高。內部環境審計成本主要有審計人員的薪酬、培訓、審計進行的作業消耗以及企業內部審計制度設計和環境審計等相關支出,內部環境審計的成本遠比企業對環境的不作為消耗的成本要高得多,內部環境審計成本相比企業外部審計成本高,因此企業管理層基于自身的利益和業績要求,對環境審計只是敷衍了事。

四、完善內部環境審計的建議

(一)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培育環境審計責任意識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增強環境審計意識。針對政府部門應積極聯合媒體、雜志和各種新型的宣傳手段(微博。在在線互動、博客、日志和新聞會)加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和擴大環境審計影響力,并隨時將注入爆炸、污染等破壞環境事件做全面真實報道,盡力發揮全民輿論導向。針對企業自身而言,企業應從管理層開始培育良好的環境審計意識,企業管理層可聘請相關環境審計專家來企業進行講座報告,以培育員工環境審計意識。此外,企業管理層還應進行自我繼續教育,可與高校、研究所、環保部門環境審計專家進行交流合作,進一步掌握環境審計隨時動態和培育自身內部環境審計的意識,并掌握基本的環境審計框架和內容。與此同時,企業可參與相關的環境保護大賽設計,提供高校學生暑期、寒假實習機會等。一是可宣傳企業文化和產品,二是可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三是可起到環境保護宣傳作用,從而加深企業全體成員及社會成員對內部環境審計的深刻認識,為開展內部環境審計工作奠定基礎。

(二)加快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立法進程,促進企業內部環境審計開展

我國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了22行項環境保護和審計相關的政法規的全國性法律法規體系,還有600多項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但仍缺乏開展環境審計的直接依據,缺乏強制性的環境審計法律。因此在大力執行環境審計的同時,政府可以通過環境審計法律條文的具體化,使內部環境審計成為企業的日常行為,使環境審計制度在企業內部真正建立起來,促進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必須要盡快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如《環境審計準則》、《環境審計法》、《環境審計操作指南》等。與此同時,在某些地區有相應的環境法規條例的區域,應將各種地方法規政策理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規章制度,使得地方企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地區、企業性質、規模、以及按照層次性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出臺,以便能做到“對癥下藥”。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建立相關的環境會計法;財政部、審計署應明確環境會計準則和指南,同時,還應加強監管和處罰力度,加大企業全面實行環境審計的強制性力度,只有通過多方努力來共同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當企業把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等成本費用,及環境維護開發后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時,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不再是矛盾的對立面,環境會計也許是幫助兩者相互融合的最佳方式。

(三)構建內部環境審計體系,統一相關評價標準

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結合我國目前環境審計現狀制定有層次性、地域性、行業性的內部環境審計體系,以便能為企業順利開展內部環境審計提供決策依據,例如審計署和地方審計機構可共同制定環境審計操作指南,當然要依托財政部和,地方財政局制定相應的環境會計準則和操作指南。針對內部環境審計體系應制定相統一的標準。按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企業性質,對評價標準劃分,以便各施其職。例如:根據區域性劃分,將內部環境審計區分為發達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根據地區不同情況制定想對應的環境審計標準;根據企業性質和污染程度,重點對采掘、化工、有色金屬冶煉、農藥等污染較高的企業制定特殊的審計標準(如高危行業特殊安全標準一樣);要制定企業關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指標規定;此外,針對不同行業應制定不同環境審計指標體系,指標體系要進行細化和量化以便操作。再者,根據企業的性質劃分為公共性非盈利單位和盈利性單位,針對公共性單位主要是做到節約資源、簡化辦公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并且加強內部控制,完善相關內部環境審計;而針對盈利性單位,要在環境會計下嚴格落實環境責任,審計相關環境會計科目,控制污染來源,內部環境審計人員要嚴格執行規定的環境會計準則和相對應的審計標準。再者,環保部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行業的特質聯合地方審計部門共同制定適合當地的環境審計準則和指南,并將企業環境審計指標納入相對應的環境評審的指標體系當中,在企業進行環評時就將環境審計指標納入,從而事前對企業環境控制標準進行把關,在企業項目建設時將環境審計指標納入監督體系,并將相關部門和政府部門提出的環境保護審計意見納入內部環境審計的過程中,以便全面把控環境審計。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細則,不僅只是要考慮企業的經營業績情況,還需結合企業生產的單位能耗、生產單位耗電量、耗水量、生產單位的廢氣污染物的排放、生產單位的資產消耗量和原材料消耗量,以及溫室氣體、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和生產單位的環境修復成本和修復周期。

(四)加強內部環境審計信息的披露

企業應對內部環境審計情況作出詳細披露,以便相關利益人能全面了解企業情況,并為企業改善內部環境審計制度建言獻策。一是企業應對環境信息的真實報道,例如:對存在的環境問題給予全方面而真實的報道,以便相關人員能夠清楚明確的掌握公司的實際情況,做出投資決策。二是企業必須嚴格遵照已有的會計準則,并結合相應的環境會計準則(如環境資產、環境負債以及環境會計科目和相關會計處理)和制度對企業的賬目進行正確處理,并且在編財務報表中,應將環境會計加入,并在會計附注注明和環境會計相關的業務處理情況。三是在對外審計意見時,應多企業的環境情況發表公開申明,以便投資者全面掌握企業的環境現狀。四是針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以及業績說明提前在網上公布,讓社會公眾對企業的業績和環境審計情況進行監督,從而能提早發現問題,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關不利于環境的行為,真正做到全民審計。

(五)加強內部環境審計專業人員培訓力度,打造專業化人才隊伍

企業為全面做好內部環境審計工作,提升企業審計效率,就應不斷強化和提高內部環境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企業管理層就需對內部環境審計人員的培養給予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是企業內部應該成立專門的內部環境審計小組或者委員會,該委員會是專門為企業內部環境審計人員設立,并需要獨立于其他財務會計崗位旨在提高響應工作人員的獨立性。二是加強內部環境審計人員調動培訓力度。在內部環境審計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的挑選、配備上下功夫,多途徑、多渠道全面考核,以甄選出精通業務的高素質的內部環境審計人員,在人員的配備上注意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的合理搭配,且應充分聯合高校、培訓機構、審計協會等對內部環境審計人員給予各種學習和培訓,并不定期邀請響應的環境審計專家到企業進行指導工作,以便能全面提升企業內部環境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并提高環境審計師的待遇,培養環境審計師的忠誠度和執行力,且需加強環境審計師在組織的話語權培養,以能提升環境審計師的歸屬感和社會地位。四是在高校培訓,儲備內部環境審計專才。企業應以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設置高校的課程,應聯合高校建議開設環境審計專業,課程設置既涵蓋審計學、管理學、會計學等課程知識又有環境工程學等相關課程知識,儲備內部環境審計專才,并與學校簽訂就業合作備忘錄,待大學生畢業后直接簽約到企業工作。五是社會機構(類似CIA考試機構)可單獨開設有關內部環境審計師的資格考試,以便吸引復合型人才,從而彌補環境審計人才的缺口。

五、結束語

我國企業內部環境審計主要集中在企業生態建設審計和環境污染治理審計兩方面,對于低碳背景下企業生產單位或政府單位溫室氣體的排放、地位資源的消耗以及環境成本和環境修復的審計尚屬空白,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環境審計認識到位、環境審計法律法規缺乏、環境審計指標缺失、環境審計標準不統一和環境審計人才缺口大等挑戰。因此要推動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發展,就必須對我國目前內部審計環境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剖析,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筆者認為應從內部環境審計立法、環境審計指標體系、環境審計標準、環境審計信息披露以及環境審計專才的培養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且應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審計組織與環保機構聯合作戰擴大審計主體及建立相應機構等成功經驗,以確保內部環境審計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江詩雄.我國環境審計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審計,2009(11).

[2]陳薇.可持續發展下綠色會計在我國的推行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1.

[3]李明輝,張艷.國外環境審計研究述評[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4).

[4]王晶晶.我國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問題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9.

[5]林立.我國環境審計的現狀及對策[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6]周曦.基于經濟責任的環境審計路徑選擇——淺析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環境保護責任審計[J].審計研究,2011(5).

[7]黃溶冰,趙謙.環境審計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實現機制與路徑創新[J].中國軟科學,2010(3).

[8]鄭曉青.低碳經濟、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一個概念性分析框架[J].企業經濟,2011(6).

第4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長期以來,珠三角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相當嚴重。2012年,珠三角地區PM2.5的平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物;珠三角河口大部分海域受到重度污染,21%的江河斷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對比2011年的數據發現,重度污染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降水中酸雨頻率達37.4%,電廠、工業鍋爐、水泥、陶瓷等排放的氮氧化物的脫硝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珠三角地區產業發展的低碳政策分析

1.國家層面相關低碳經濟政策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使珠三角傳統產業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走低碳化發展道路已成為共識。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包括我國在內的150多個國家于1992年共同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于1997年通過了《京都議定書》。2007年6月,我國正式《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9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年1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印發“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1〕41號),決定在北京、重慶、上海、天津、湖北、深圳和廣東等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要求到201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2012年國家頒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碳交易活動正成為國內一個重要的經濟活動。2013年3月,《環境保護稅法(送審稿)》啟動征求意見。2.廣東省及其他6個試點省市低碳經濟政策比較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保持碳交易基本框架的同時,各個試點有其不同的特點。2012年9月11日,廣東省舉行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儀式,公布了《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這標志著廣東碳交易已經從制度設計階段全面轉向實際操作階段。根據《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產品以碳排放權配額為主,即由政府發放給企業等市場主體量化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益額度。政府向控排企業發放碳排放權配額,對控排企業碳排放進行監督管理??嘏牌髽I按照所獲配額履行控制碳排放責任,并可通過配額交易獲得經濟收益或排放權益。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廣東有21個地級以上市,區域覆蓋面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且行業種類多、差異大。廣東版的碳交易方案,結合廣東特色,盡可能涵蓋主要的排放行業,并率先探索省內不同區域之間開展交易的可行性。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框架主體界定方法加入了總能源消耗量這一指標,企業納入碳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標準高出北京1倍。《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規定,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工業行業中,2011-2014年任一年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將被納入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范圍。目前,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尚處在第一試點試驗期(2012年-2015年),在此期間實施碳排放信息報告的企業范圍是廣東省行政區域內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1萬噸二氧化碳(或綜合能源消費量5000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工業企業。研究將交通運輸、建筑行業的重點企業納入碳排放信息報告范圍。實施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的企業(控排企業)范圍是廣東省行政區域內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工業行業中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笆濉逼谀┝帉⒔煌ㄟ\輸、建筑行業的相關企業納入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范圍。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提供的有關情況,廣東省2010年可納入“報告企業”范圍的工業企業共1851家,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為11805.41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量的44.8%,約占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6.8%。其中,可納入“控排企業”范圍的工業企業共827家,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為11067.8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量的42%,約占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2.7%。

三、低碳經濟政策對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作用

第5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開采資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的發展,環境信息披露問題是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焦點。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生產過程是一個消耗過程,任何企業一旦投入運營必將消耗資源同時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它應把恢復和治理環境作為自己的義務,應積極對外披露環境信息。然而環境會計雖然在近30年的發展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其理論和實務尚不成熟,尤其是我國環境會計理論主要來源于西方國家,沒有形成自己的環境信息披露理論和特色。在企業層面、系統地披露其環境會計信息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環境會計計量理論研究的不完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機制也正在形成“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企業使用環境資源,就必須對所耗用的自然資源和破壞了的生態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不僅需要采用一定的計量手段量化在財務報表中,還必須確定一個合理的分配標準,將環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環境資源的不同企業、單位和部門之間予以分配,以充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由于環境會計計量理論研究的不完善,實務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合理的分配標準,使得企業很難反映和控制其環境資源及耗費和補償情況。

2.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缺乏科學的定量方法。傳統會計核算只考慮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很少考慮環境因素,現行的財務報表中提供的貨幣信息局限于能夠按以貨幣計量的業務和事項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綜合性。信息使用者無法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由于缺乏科學的定量方法及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使得需用貨幣計量的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這將直接影響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3.會計準則的制定未充分考慮環境責任和環境風險。傳統會計理論對產品生產中環境成本未加考慮,在宏觀層面上虛增國家財富,為此,建立一套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對經濟發展中環境資源的耗費和補償進行反映非常必要。但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對環境會計要素沒有給子確認,由于缺乏環境會計行為規范標準,也無法統一環境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模式,給環境信息的披露帶來一些困難,現行的會計制度中,僅在企業“管理費用”會計科目中設置了“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缺乏相應的核算體系。因此,應盡快制定有關環境會計準則,建立與我國環保要求相適應的會計核算體系,讓企業如實記錄和反映環境管理活動,充分披露其現實和潛在的環境責任及其面臨的環境風險。

4.環境法規體系不健全不利于運用環境會計披露。在特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濟利益與社會要求的可持續發展發生矛盾時,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多數企業不會主動犧牲自身經濟利益,也不會自覺地增加環境支出,即使增加了相關環保支出,企業也因怕損害其環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意主動向社會披露其環境信息,近年來,我國雖相繼了一些與環境要素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環境法規體系仍不健全,內容籠統,與實務操作之間有很大的距離,立法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執法的力度都需進一步明確和加強,這些因素不利于在實務中運用環境會計披露環境信息,傳統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缺陷,無法完全適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現代會計應考慮環境信息的披露

在傳統會計核算中,資產負債表對部分環境負債未作確認,利潤表中同樣未確認企業采取環境治理措施發生的支出,最終導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客觀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此,現代會計應增加環境信息的披露內容:

1.環境信息應納入會計報表范疇。大量的環境信息,如環保經常性支出,環保研究開發費用,環保治理費用等可以采用一定的計量手段量化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負債的確認,以及利潤表中成本與費用的確認,應充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盡管環境成本如環境污染補償成本、環境損失成本、環境治理成本等被認為是社會成本部分,而非個別企業生產成本部分,但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接受環境成本是企業總成本的構成,企業應對所耗用的自然資源和破壞了的生態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其目的是考慮可持續發展,這一觀念的轉變將使環境信息被納入會計報表范疇。

2.會計的作用在于提供企業經濟和財務信息,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家環境管理部門需要了解企業執行了環保法律法規的情況,評價企業的環境業績。二是由于環境問題預示著未來的受益和風險,聯系著未來的負債和費用,因而,許多投資者愿意將傳統財務報表中的收益能力與環境信息聯系起來進行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而且,近來有些國家的投資者出現了將收益與環境并重地看待而不能只看中收益,投資對象的“綠色投資”趨向。三是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有的將環境保護作為一個重要的信貸決策依據,甚至有的還成立專門的“綠色銀行”了,把環境問題作為首要的方面考察。四是消費者與社會公眾隨著環保教育水平的提高,日益注重企業的環保形象。會計為了能使提供的信息符合上述各方的需要,勢必被要求向國家各職能部門提供所需的環境信息。若會計消極對待環境信息的報告,與那些注重環境并在環境改善方面有所支出的企業相比,在對外報告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不很理想,但無疑破壞了企業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將不利于環境保護。

三、構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會計學界提出的綠色會計、生態會計或可持續發展會計,其目標就是解決會計如何向外界提供企業環境信息問題。由于環境會計起步較晚,環境會計準則尚未出臺,因此環境會計報告體系尚無統一的要求。筆者認為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應采用獨立報告披露和專題報告分析兩種模式。

1.采用獨立報告披露模式。選擇一些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對國民經濟影響比較大的國家重點建設行業或上市公司作為試點,在傳統財務會計報告中,可以在文字說明、補充資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環境會計信息。重污染企業一般可以按照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如某地區污染企業數量,總量比重法、萬元產值平均法等方法進行判斷。中國證監會應要求企業在上市時將企業是否屬于重污染企業重點披露。在會計核算上,環境會計的核算內容可以暫不納入日常的會計核算體系,可從現有的會計資料中取得與環境會計有關的資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環境會計信息。如果這些信息可用一些準確的數據指標或貨幣指標予以披露,并可輔之以文字說明;如果在日前狀況下,不能獲取相對準確的數量信息,則可用文字加以敘述。獨立報告披露模式的內容應包括企業簡介與環保方針、政策,環境標準如廢棄物、產品包裝、產品污染排放、循環使用等信息、環境會計信息包括環境資產,環境支出、環境負債、環境治理準備金、環境收入等以及環境業績信息如環境治理與投資、獎勵和環境審計報告。

2.采用專題報告分析模式。在現有財務報告的基礎上,可以增加會計科目會計報表和報告內容的方式報告企業環境信息。并通過報表分析如大氣污染指標;水質污染指標;噪音污染指標;資源破壞程度指標等評價環境污染程度。通過報表分析如主要用于描述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最終排放量減少的程度,資源產出率;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率;廢鋼鐵回收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標反映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降低廢物最終排放量、減輕環境污染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完善的環保法規,并充分發揮其環境執法的效力;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使資源產品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反映消耗的自然資源價值;形成比較完整的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逐步消除實務操作中的主要障礙,如環境信息計量障礙、環境成本分配障礙等;制定出完善的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使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統一的標準,實現實務的可操作性與統一性;制定出統一的環境審計標準,實現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督。

參考文獻:

[1]高雅軍信小娟試論建立我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林業科技情報2004.3

[2]林光僑環境成本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煤炭經濟研究2004.6

[3]安慶釗環境信息披露模式探析經濟師2004。2

第6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關鍵詞】物質流方法 循環經濟 指標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進行必要的評價和分析,而物質流分析方法能夠社會-經濟-環境各環節物質流動進行定量分析,為最終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提供依據。

一、物質流方法分析理論概述

(一)物質流方法

物質流分析方法(MFA)是一種以重量單位取代貨幣單位,追蹤物質從自然界開采進入經濟系統,后流經其各個環節,最終回到自然界,對物質從采掘、生產、消費、循環直到最終處置進行核算的研究方法。其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平衡原則,從實物的質量出發,揭示物質在特定區域內的流動情況,找出環境壓力的來源,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二)物質流分析各項指標及核算公式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指標及其核算公式如下:

直接物質輸入DMI=本地開采+進口

總物質輸入TMI=DMI+區內隱藏流

總物質需求TMR=TMI+調入隱藏流

區內生產過程產出DPO=廢物排放+耗散性損失

國內總輸出TDO=DPO+區內隱藏流

直接物質輸出DMO=DPO+調出

總物質輸出TMO=TDO+調出

國內物質消費DMC=DMI-調入

凈增加資本存量NAS=DMI-DPO-調出

(三)輸入輸出指標釋義

在輸入端,包括區內物質輸入、區外物質調入、水和氣體等。其中區內物質輸入即為本地開采,主要為化石能源、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和生物質?;茉粗该?、石油、天然氣等;金屬礦物指黑金屬(如鐵、錳等)和常用有色金屬(如銅、鋅等);生物質指農產品、林木產品等。調入物質指從區外調入區內的物質量。水為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用水。氣體為O2和CO2。

在輸出端,主要包括廢棄物排放及耗散性物質。廢棄物指廢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廢氣(如SO2、氮氧化合物、煙粉塵等)、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等);耗散性物質主要是農藥和化肥耗散等。水指的是植物呼吸排出的水??諝庵溉撕蛣游锖粑?、植物光合作用排出的O2和CO2。

二、河北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物質流分析

(一)物質輸入與輸出分析

總體上,河北省經濟發展變化可以分為3個階段。2004-2006年為平穩增長階段,GDP、DMI和DMO都呈現穩定的增長。2006-2009年是較為良性快速發展階段,DMI由2101836萬噸下降到2013018萬噸,平均下降率為1.43%;DMO由230735萬噸增長到264904萬噸,平均增長率為4.71%;GDP實現11467億元到17235億元的增長,平均增長率為14.55%,遠高于DMI和DMO的增長率。2009-2011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GDP、DMI、DMO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2.46%、0.95%、4.43%。從單個指標看,GDP由2004年的8478億元上漲到2011年24516億元,總體有波動地穩步上升;DMI為波動性上升,2004-2006年穩定增長,2006-2009不斷下降,而2009年-2011年又不斷回升;DMO以平均4.57%的速度穩定增長。

河北省DMI和DMO仍然較大且逐年上升,應該繼續加強減量化、再利用技術的利用,減少投入和排放。

(二)廢棄物質排放結構分析

總體上,各指標中廢水占比最大,平均占93%以上;固體廢棄物排放比例較小。在排放量中,廢氣和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廢氣排放由206736萬噸增加到278551,平均增長4.35%;廢水排放量由11385增加到20252,平均增長8.58%。而固體廢棄物和耗散性物質則逐年下降,平均下降比率分別為4.03%、3.40%。而在排放結構中,廢水、固體廢棄物和耗散性物質占比均有所下降,只廢氣占比逐年上升。

由以上分析,廢水和廢氣所占比重較大,增幅也較明顯。應著重加強對相關產業的調控,控制廢棄物排放量。

(三)資源利用、廢棄物排放強度和效率分析

河北省資源投入強度整體上不斷上升(只2008-2009年間為下降,由11.38噸/人降至10.78噸/人),從 6.45噸/人增加到15.36噸/人,平均增長13.19%;資源使用效率總體有波動的增長,由1930元/噸到2204元/噸,平均增長1.92%。河北省廢棄物排放強度總體不斷上升,由1.92噸/人增加到的2.98噸/人;排放效率總體呈現不斷上升態勢,由6469元/噸增加到11363元/噸。

河北省資源投入強度較高,效率較低;廢棄物排放強度較大,經濟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源的投入,所以應該進一步加強科技投入,提高資源生產率。

三、結論

分析結果顯示,河北省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應繼續加強對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的研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減量化技術、加強管理等措施,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真正循環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陳效述,等.中國經濟環境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01): 17-23.

[2] 黃和平,等.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物質輸入與輸出分析[J].生態學報,2006,28(06):2578-2586.

[3] 耿殿明,等.基于物質流分析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動態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06):51-54.

第7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關鍵詞]耗散結構企業資源持續競爭優勢

資源產業經濟競爭優勢是企業通過實施特定的競爭戰略而維持企業在市場中的有利地位。“競爭優勢”這一概念最早在1939年由英國經濟學家張伯倫(E.Chamberlain)提出,后來霍夫和申德爾(Hofer&Schendd)把它引入到了戰略管理領域。對企業來說,獲得競爭優勢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發展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

一、持續競爭優勢的內涵

傳統戰略管理一般認為競爭優勢的持續就是指某種既定形式的競爭優勢在更長時間內的延續和保持,持續競爭優勢(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就是能夠在長期(日歷時間)內一直存在或維持的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MichadE.Porter)認為,一個企業只要能夠長時間維持高于其所在產業平均水平的經營業績,即競爭優勢,就可以說這個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優勢。杰恩·巴尼(JayB.Barney)指出,如果盡管有競爭者或潛在進入者傾力模仿或減少競爭廠商的優勢,這種優勢依然存在,那么我們就說這種競爭優勢是持續性的,即持續競爭優勢或持久競爭優勢。法斯指出,以均衡法來定義可持續競爭優勢意味著失去了和現實的直接聯系,即持久性不再是日歷時間,而是均衡模型中的“邏輯時間”,且不能直接轉化為現實時間。項保華教授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是一種短期臨時狀態,也可以是一種長期存在狀態,能長期存在的競爭優勢稱為持續競爭優勢。”國內外學者對持續競爭優勢的解釋和認識,主要是基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或者說從靜態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

如圖1所示,企業首先是一個開放系統。企業從環境中攝取相應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以滿足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企業通過對自身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運作與管理向外界環境輸出它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并獲得利潤。企業內部的管理相當于系統做功,會耗費它自身的自由能,因此就需要持續不斷的自由能補充。一旦有新的能量輸入系統,系統中就會有負熵生成,這些負熵對系統做功給予的補償,使系統有足夠的能量維持做功的延續。同時,從圖2也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逐漸向一種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域發展。這個過程促使企業從一種有序向更高級的有序狀態過度。在這個過程中,系統內部的非線性作用機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這些企業內部因素在與外部環境的交互過程中,推動了企業向更高級的有序狀態過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作為一種耗散結構,企業若要實現競爭優勢的動態持續,不斷發展、成長,必須從環境中攝取負熵,以抵消企業內部正熵的增加,同時保持內部的有序狀態,從一種有序向更高級的有序過度。因此,從耗散結構的角度來矛,企業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能量的攝??;及其內部通過某種作用機制確保有序狀態的維系和加強,這二者的結合保證了系統做功的延續,共同構成了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二、資源、動態環境與持續競爭優勢

“資源基礎論”認為企業內部的組織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構成企業經濟效益的穩固基礎,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與外部環境相比,公司內部資源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并對企業創造市場競爭優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資源的價值在于其能夠創造企業超額收益,保持競爭優勢,而資源基礎論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共同形成了資源的有價性。即:需求,稀缺性和專屬性。這三個方面的交互疊加共同構成了資源的價值創造區域,如圖3所示。有價資源的識別、獲取是創造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耗散結構告訴我們,企業內部產生的正熵主要來自于企業人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費、溝通不力、管理混亂等造成的組織內耗,所以要減少企業內部的熵增、提高企業的有序度必然要求能夠合理有效地組合企業內部的資源與能力。為此,如何識別、獲得有價資源,并合理高效的組合運用這些資源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

有價資源對于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至關重要,但是脫離了外界動態環境特別是行業環境的分析,并不能確保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得。從耗散結構論可知,外部環境對企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企業內部要素的優化和更新,為此企業亟需更快的感知、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不斷地從外部環境中導人負熵流。否則企業在遭遇環境狀況突變時,競爭優勢很可能會消散。從能量的交互角度來說,為了最大限度的引入負熵流。三、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對策

1.建立創新機制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在20世紀初期首先從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提出了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掠奪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這五項創新包括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個方面。市場創新更多的體現為企業對市場、資源特別是稀缺資源的挖掘和占有。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更利于轉化為企業的能力,當這種能力具有不可模仿性或不可復制性時,也就形成了企業的一種競爭優勢。如圖3所示,在動態的環境中,競爭優勢的獲得是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每一個創新都是在原有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這樣連續不斷的創新就使企業在整個發展期內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2.實施變革管理

變革管理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方面,針對外界環境的動態變化,建立完善的應對機制。另外,及時掌握企業行為的市場反饋信息,以便驗證企業決策并及時調整。建立健全、完善的應對機制有利于企業從與動態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攝取能量。引入負熵流,以保證管理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從企業內部來講。變革主要體現為組織流程變革、文化變革、結構變革、行革四個維度。組織的變革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內部各要素的整合再造過程。通過各要素間的重新整合,使企業產生質的突破與超越。

3.構建學習型組織

從整體上看,學習型組織一方面是面向組織外部的環境感知、快速反應和有效的企業間學習與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在組織內部環境中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構建富有成效的管理、學習團隊;培養系統、全面、積極主動思考方式的過程。

在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必須先建立組織的共同遠景,識別組織目標,明確企業或組織的任務以及定義組織的原則;二是要建立一種互相學習、互相合作的氛圍和組織文化,使組織的每個成員彼此間能主動的、無障礙的溝通和學習;三是充分發揮組織中人力資源部門的作用。

構建學習型組織,一方面為企業創新,實施變革管理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與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打造企業持續競爭優勢。

四、結論

持續競爭優勢是一種動態的競爭優勢,耗散結構論很好的解釋了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為了獲取這種優勢,企業必須將外界動態環境和內部資源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堅持走創新之路,努力構建學習型組織,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艷玲: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研究[D].吉林大學,2004,(5)

第8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關鍵詞]環境績效審計解決策略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為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強化環境管理已經成為各國發展經濟進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為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環境審計也被提上日程,而環境績效審計作為環境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審計力量集中在了環境財務審計和環境合規性審計上,而環境績效審計開展的比較少,忽視了對環保項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評價。為了今后更好的開展環境績效審計,必須不斷總結環境績效審計一實踐經驗,努力創新環境績效審計技術與方法。

一、環境績效審計的定義和必要性

環境績效審計方法是指為了達到環境績效審計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聯系的一系列方法組成的,包括常規環境績效審計方法和特有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環境績效審計方法與環境績效審計質量密切相關,是決定環境績效審計質量的關鍵。因此,全面正確掌握運用環境績效審計方法,對于保證環境績效審計質量,搞好環境績效審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究環境績效審計方法有其必要性。

1.開展環境績效審計是環境管理的需要

進入20世紀后,環境問題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環境管理構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責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改善環境成為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審計工作者理應把握機會,順應民意,總結各國審計實踐經驗,廣泛開展環境審計(包括環境績效審計),拓寬審計領域,完善審計職能,豐富審計手段,增強審計技能,促進現代審計向更廣闊領域和更高層次發展,為完善環境管理做著自己的貢獻。

2.開展環境績效審計是提高環保工作效率的需要

現在,用于環保力一面的資金逐年增加,而環境問題卻末隨人們的重視及越來越大的投入而得到顯著改善。面對仍然嚴峻的環境形勢,增大環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環境政策的適當性更是我們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而開展環境績效審計則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環境審計發展時間不長,人們對這一領域的認識還很模糊,對于作為環境審計重要內容和發展力一向的環境績效審計更是缺乏了解,因此,開展對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3.開展環境績效審計有利于企業實現高效與創新

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與綠色消費潮的興起,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間的相關性越來越明顯。陳勁、劉景江、楊發明(2002)在《綠色技術創新審計實證研究》一文中,對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做了統計相關分析,說明二者有較高的相關關系,并且反映發展能力的企業銷售額增長率指數與環境績效的相關系數較反映企業凈資產報酬率指數與環境績效的相關系數更高,這是因為發展能力反映了企業長期的發展潛力,它與環境績效的相關性更高。

4.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研究是發展審計理論的需要

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特別是環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經濟責任迅速擴展到環境領域,形成受托環境責任,而其中一個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環境績效責任。為了確保受托環境績效責任的有效運行,開展環境績效審計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梢?,環境績效審計是隨著受托經濟責任的擴展而形成的審計新領域。而該領域,人們的探索才剛開始,遠不夠系統和深入,因此,加強該領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現有審計理論,發展新審計理論的一個重要思路。

二、我國環境績效審計面臨的問題

1.環境審計基礎理論和實踐不完善

我國環境審計開展較晚,研究的學者較少,沒有形成一致、權威的環境審計理論觀點,而實踐方面,由于我國環境績效審計開展的比較少,因此從實踐中借鑒的比較少,環境審計理論和實踐都不很成熟。

2.環境會計的不完善制約著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的發展

環境績效審計的進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環境效益與環境成本等方面的會計數據資料,然而由于我國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剛剛起步,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環境效益等的內容還在討論之中,企業缺乏確認和計量環境效益與環境成本的系統。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環境會計的確認、計量方面的混亂,對公布環境會計資料持低調姿態,很少進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環境資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費的資金、取得的成果和規定的指標之間的關系。這給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的研究帶來了實踐上的困難。3.缺少評價環境成本效益的指標體系

環境績效審計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其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很多,環境績效審計工作的全面實施和審計質量的保證難度都比較大,且目前環境績效審計較多的采用環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這必然對環境成本效益進行分析,然而反映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應采用的指標,及其計量方法,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4.缺乏復合型研究人員

由于目前我國環境績效審計開展的比較晚,環境績效審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人員都比較缺乏。據調查,我國缺乏環境學、工程學等相關知識的研究人員,同時缺少實務研究者,這樣導致研究的結果缺乏實用性、可操作性等。

三、我國環境績效審計問題的解決策略

1.正確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完善的環境績效審計理論體系

我們的理論和實務工作者應運用辯證唯物論、系統論、信息論等知識,借鑒西方環境績效審計的科學成果,努力研究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理論,建立和完善環境績效審計理論體系。但借鑒國外的環境績效審計方法,并不意味著照搬,必須領會其實質并結合我國國情和環境績效審計的具體內容,找出自己的特色,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因為國外尤其美國和我國環境績效審計的起因不同。美國環境績效審計起源于企業內部動力,企業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經營風險,從內部首先開展環境審計。而我國環境績效審計起源于外部壓力,從而對其強制性進行監督和評價。因此出發點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導致的環境績效審計內容也不同,因此借鑒國外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的時候,要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2.盡快建立起我國的環境會計體系,為環境績效審計提供操作平臺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連接環境會計工作和環境審計工作的關鍵點,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環境會計理論發展的影響外,主要受國家法規的影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實施環境保護審計的前提條件。但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準則中沒有要求企業必須披露環保信息的規定,更沒有對與環保有關的經濟活動進行記錄、計量的具體標準,使真正意義上的環境績效審計難以開展。為此,加強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借助適當的理論指導,才可望突破實務操作的障礙,并為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的研究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

3.研究要與實證研究相結合

環境績效審計力法的研究屬于應用理論的研究,只有更好地與我國的環境績效審計實踐結合起來,進行實證研究,才能在環境績效審計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國的環境績效審計。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進行關十環境績效審計力法的研究時,應更多地傾向于實證研究,積極采用案例研究和調查研究。.

4.研究環境成本效益指標體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研究一套比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標體系是比較重要的。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研究適合中國特點的環境績效審計標準,可以臨時選派各專業的專家組成課題小組來專門研究這一問題,如會計專家、審計專家、環境經濟學專家、環境工程學專家等。

5.培養復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勵有志從事環境績效審計研究的財經專業人員學習環境經濟學、環境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或鼓勵環境科學專業的人員學習審計學、會計學等知識,以便更好的將審計學與環境科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培養復合型人才,將環境科學與審計學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創新環境績效審計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鼓勵環境績效審計的實務工作者多參與理論研究,因為理論指導實踐又來源于實踐。理論研究者和實務研究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動環境績效審計方法的研究。再者,環境績效審計可以開展聯合審計,即聯合會計主管部門、環境保護部門,聘請環境工程技術專家、律師等加入審計工作。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提高環境績效審計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志成:在我國推廣環境績效審計的策略研究[J].企業論壇.2006(12)

第9篇: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關鍵詞:云南經濟;橋頭堡;有效增長;長足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環境及國民經濟結構轉型的桎梏,我國經濟下行趨勢日益明顯。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云南省搶抓橋頭堡建設機遇,發揮國際大通道的區位優勢,緊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關鍵,有效的化解了各種不利因素和挑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忽視的是,云南省經濟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云南省經濟陷入了周期性低谷,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難以發揮潛力和作用,主要表現在“消費”的高比重低貢獻率及“投資”的階段性下滑。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解決結構性矛盾,掙脫對傳統產業的過度依賴,云南省應該尋找促進經濟增長的創新點,把握經濟發展的脈搏,為云南省經濟在新時期發揮更強的活力奠定基礎。

一、云南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及發展環境分析

目前,自然資源、利好政策、民俗歷史文化、服務業及工業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云南省經濟的發展,構成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特殊的地質構造,使得云南省擁有豐富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云南享有“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的美稱,是我國植物和動物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云南省經濟增長的助推力。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基于地理和區位優勢,國家給予云南省眾多的利好政策,為云南省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云南省多民族省份,各民族獨特的文化與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共同構成了云南豐富的文化底蘊。文化是推動市場改革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云南豐富的民俗和歷史文化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服務業一般被視為第三產業,服務業在云南省的產業結構比重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小視的。工業在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一個欠發達的省份,“工業強省”成為了云南省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近幾年,全省的工業發展趨勢保持較好的水平,從而有效的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不可否認,云南省經濟主要是靠要素來拉動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在長遠的發展中不具備優勢,在現有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基礎上,云南省經濟增長還需要挖掘新的動力源。

良好的環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云南省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橋頭堡戰略和一路一帶一廊建設的提出,這些戰略規劃為云南省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主要體現在云南省加強了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國家鞏固和諧穩定的措施為云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周邊環境;“橋頭堡”戰略地位的確定,為云南省在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條件。除此之外,這些戰略的實施建設,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云南省基礎設施的完善。例如:國際大通道的建設,使得在云南省內形成了完善的交通體系,從而帶動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云南省經濟發展環境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雖然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聯系更加緊密,交流與合作也愈加頻繁,然而相較于其他省份云南省外貿實力相對薄弱,沒有有效利用環境優勢形成明顯的戰略優勢。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如何利用好有利環境,破解發展中的桎梏成為云南省經濟增長和發展所關注的焦點之一。

二、云南省經濟增長潛在因素及有效利用環境優勢策略探析

經濟良性發展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審時度勢,在原經濟增長動力源繼續發揮推動作用的基礎上,積極挖掘新的動力源。從目前的主要增長動力源可以看出,技術和創新在促進經濟增長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發揮技術和創新的作用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點。結合云南省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經濟要發展需要解決好小微企業的發展問題。小微企業現階段發展存在的最大困難就是融資問題,則可以采取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模式。政府為中小企業搭建科技金融平臺,促成銀行和企業的有效對接,并建立高效多層次的投融資機制和監管制度。利用金融和科技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切實解決好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使其發揮自身優勢,為經濟增長和發展服務。

在“橋頭堡”戰略的背景下,云南省正集中精力發展工業,發展過程中工業集聚帶來的成果有利于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云南省具有豐富的資源,各個地區都具有自己發展的“特色”資源,因此形成了區域性的產業集聚,這為云南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助推力,當然如何解決產業集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緊迫。云南省產業集聚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集聚水平較低,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三個產業發展不平衡以及關聯性不強,第二是產業集聚結構雷同,缺乏“特點”。針對云南省產業集聚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地區,結合地區的區位特點、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和發展中小企業,擴大產業集聚的規模,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壯大和集聚,發揮多個產業集聚效應,抓住“橋頭堡”發展機遇,深化和完善大中型企業改革,使其成為集聚的核心力量。大中小企業共同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優勢,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

三、結語

云南省經濟的增長離不開有效的增長機制和良好的發展環境?;谠颇鲜〗洕鲩L的潛在動力源和有利環境,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應該建立創新可行的激勵機制,重視技術的重要作用,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參考文獻:

[1]李興波,劉煥鵬.TFP、技術進步與云南省經濟增長[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02).

[2]陽威.工業集聚對云南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2.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1| 国产91在线免费|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观看|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网|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内射老阿姨1区2区3区4区| 日韩国产另类| 波多野结衣办公室双飞|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乱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黄a无码片内射无码视频|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久久久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综合网久久|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无码|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三久久精品| 天天摸夜夜添狠狠添婷婷| 国产性天天综合网| 蜜桃av多人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 国产精品偷伦免费观看的|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不卡|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