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雪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杜甫《閣夜》
3、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韋應物《調笑令·胡馬》
4、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
5、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歐陽修《戲答元珍》
6、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曹雪芹《殘菊》
7、宮城團回凜嚴光,白天碎碎墮瓊芳。——李賀《十二月樂辭·十一月》
8、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張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9、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1、小學生描寫植物的詩歌:家鄉的稻花稻穗壓彎了腰,是時間在奔跑由苗變梗。從青變黃一粒 一顆一片、一倉飽含汗血的澆灌,與淚水的歡笑望著它看到了小時候看到了家鄉。
2、我沒有玫瑰花的清香,我沒有梧桐樹的偉岸,可是我生來從不寂寞,因為我有無數的朋友陪伴。也許我的志向不像藍天般高遠,也許我的胸懷不像大海般浩瀚,但我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星星之火總會燎原。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素描教學;寫實;表現;臨摹
寫實性素描教學在中國現代學院素描教學中曾經一直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這與近百年來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互補性需求,以及我們長期執行的現實主義美術創作政策和諸多復雜的政治歷史原因相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西方當代藝術思潮的沖擊和中國當代藝術多元化、多樣化趨勢的發展,寫實性素描教學的統治地位發生了松動,表現性素描寫生教學開始逐步成為主流化素描教學模式。應該說這一變化是學院素描教學的進步,它使得我們對西方素描有了更為全面而主動的認識,促成素描教學體系向著更加豐富、合理、科學、完善的方向發展,素描教學質量和理論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由此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是素描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增大,素描教學體系的科學化受到挑戰。因此,需要我們具體的分析作為素描教學手段的寫實素描與表現素描在寫生教學中所具有的不同教學功能,以形成寫實與表現相結合的綜合性素描寫生教學課程體系結構。那種非此即彼、相互替代或者跟風式的素描教學是不科學的,也是有害的。教學中的素描問題需要通過完整的教學體系來解決,脫離開教學體系漫無邊際的談論素描,容易造成混亂的教學局面,使學生在素描的學習過程中不知所措和無所適從,影響素描寫生教學的質量。
寫實性素描教學
廣義上講素描可以分為兩種:即主觀性素描和客觀性素描。寫實素描屬于客觀素描,是西方三維寫實造型藝術的基礎。寫實藝術起源于希臘雕刻,發展于文藝復興,成熟于19世紀科學知性的歐洲寫實觀念,即三度空間合乎透視解剖的寫實觀念,其造型方式不脫離自然對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更多的側重于對客觀對象的研究和再現。具體狹義的講就是光影素描,通過豐富的黑白灰色調變化,塑造出立體、真實的畫面形象,過去我們也曾把這種素描稱之為“全因素素描”。從圖像上看,寫實素描比較接近一般的真實的視覺形象,要求忠實的記錄和再現客觀物象,素描語言隱含在真實的畫面形象之中。嚴格的說,對寫實素描如此的描述是不能概括豐富而復雜的寫實素描歷史,這里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
那么,寫實素描在我們的素描寫生教學課程體系中具有什么教學意義呢?首先,寫實素描所要求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深入觀察和研究客觀世界的藝術觀。我們的藝術思想、創作力量不是頭腦固有的,而是源于對客觀世界的親密接觸和細致入微的觀察。新鮮的客觀視覺形象能夠不斷的沖刷我們頭腦中固有的概念化圖像和思維方式,永遠是我們進行藝術創造的源泉和動力。
其次,寫實素描是訓練觀察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觀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素描教學的根本任務,學會了觀察就學會了繪畫。寫實素描所提供的整體觀看的方式方法,能夠錘煉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真實形象中發現和提取藝術形象的本領。正如羅伯特.貝佛萊.海爾所說:“在你學習素描時,盡量養成把你所見的一切看成簡單的幾何體的習慣,它能增長你從整體出發的思考能力,應當使這種能力成為一種本能習慣,它是學習素描者所能養成的最重要的習慣”[1]p7。
第三,寫實素描不等于照抄和模擬客觀對象。盡管寫實素描有其明確的“記實”傾向,但是,素描是情感交流的視覺藝術語言,寫實素描必須通過系統的素描語言才能轉化真實的視覺形象。因此,通過寫實素描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繪畫的基礎造型語言,是對習畫者控制能力的極好訓練。如果我們在寫實素描教學中能夠明確上述三點教學功能,在心、眼、手(思維、觀察、表現語言)三個方面進行素描的教學,那么寫實素描就可以為學生打下一個科學而合理的繪畫基礎。這個基礎并非只為寫實而存在,它源于寫實且能夠超越寫實。
回顧寫實素描在我國美術教育發展中的歷史過程,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一是素描理論研究滯后,素描教學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沒有把素描與西方文化聯系起來加以整體認識,導致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對西方的寫實素描體系的“誤讀”。具體的講,就是對貫穿于西方寫實素描中的“幾何結構分析”的理性思維方式和方法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而只是孤立地注重表面的寫實樣式。第二,沒有很好的把寫實素描定位在素描教學手段和方法上,而是為寫實而寫實,致使寫實素描教學不能舉一反三,活學活用,與“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基礎”的目標相去甚遠,最終成為僵死的樣式化素描教學模式。第三,寫實素描的教學功能有其局限性,將其作為唯一的素描教學模式,其短處就會被放大出來,影響學生藝術思維的活躍性,局限了學生的藝術創造潛力,素描語言趨于貧乏。
表現性素描教學
表現性素描傾向于主觀性素描,藝術家個性情感的表現處于優先的地位。表現性素描是對傳統的客觀素描的超越,具有當代主流藝術的特征。西方繪畫藝術自印象派之后,東西文化交流加強,藝術呈現更加開放的多元化格局,寫實觀念的藝術傳統被打破,其藝術教育也日趨自由化。阿恩海姆關于藝術的表現性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有這樣的論述:“表現性在人的知覺活動中所占的優先地位,在成年人當中已有所下降,這也許是過多科學教育的結果”,“在培養藝術家的時候,要特別注重學生們對表現性的反應能力,并培養他們把表現性作為使用鉛筆、畫筆和雕刻鑿刀似的用力基準。事實上,很多優秀的藝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就是這樣作的。但是,另外一些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法就完全不同了,學生們在接受了這樣的培養之后,不但未能使得自己對表現性反應敏銳起來,就連自己原有的那點本能反應能力,也受到了壓抑和破壞”[2]p619-620。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下,這種新的西方藝術思潮開始全面影響我國的藝術教育。表現性素描強化素描語言的學習,把我們對客觀物象的觀察和感受體驗進行更大幅度的素描語言化處理,更加重視二度空間的畫面視覺表現,主動靈活的分解、重組或強化素描的各個元素,以構成更加強烈的視覺效果。
表現素描在素描寫生教學中有多方面的教學價值。首先,表現性素描與中國繪畫藝術的寫意性有著某種程度相似,那么表現性素描的學習可以轉化學生完全西方化的素描觀,建立起更加開放的素描觀,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研究和學習中國藝術,使素描的學習成為連接中西藝術的紐帶。中國的美術學院是不應該無止境的克隆西方藝術,只有在我們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中不斷地一點一滴融入自己的文化基因,才能夠建立起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
第二、表現性素描教學的全過程還是要面對具體的寫生對象,觀察仍然是第一位的,目的是保持表現性素描教學的漸進性,使學生在寫生的過程中感受和發現事物的表現性內涵,實現由自然形態向藝術形態的跨越,而不是概念化的自我表現。
第三,表現性素描的實驗性特征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素描語言的主觀能動性。一個對象,多種表現,一幅寫生可以有較少的主觀因素,也可以有較多的主觀因素,可以使用單一的繪畫材料,也可以運用綜合繪畫材料。相對于寫實性素描單一的語言模式,表現性素描增強了素描語言的可選擇性。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我尋找方向感,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第四,表現素描可以較好的理順基礎與創作的關系,克服基礎教學與創作相脫節的不合理的教學現象。
今天我們已經揚棄了以寫實素描為“正宗”的素描教育模式,素描教學從單一的寫實素描的困境中解放出來,表現性素描也已經成為正常的學院素描教學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表現性素描的教學便成為需要我們關注的新課題。總之要在整體的素描教學體系的框架中去發展和推進表現性素描教學,不能任意炒作一家一派的素描樣式,也不能不研究西方素描的歷史,而自以為是的發明一些“新素描”。不要濫用表現性素描的教學理念,過分強調了他的自由性。教師應明確自己的教師角色,理性地從畫家的身份掙脫出來,遵循教育規律進行素描教學的研究。教師角色定位模糊一直是影響高等美術教育的一個老問題,一些教師的素描言論帶有更多的畫家色彩,而不具有教學的價值。
素描寫生與臨摹
進行素描寫生教學,學生需要了解素描語言的基本構成元素,理解和認識這些基本元素的變化規律。教學的主要過程是通過寫生實踐來完成的,但是,在學生對于素描語言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單一的面對具體物象的素描寫生,不應是唯一的素描學習方法,也不能取最佳的教學效果。缺乏熟悉的素描語言的支持,學生一方面容易陷入盲目的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則會導致學生別無選擇地學教師。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齊白石先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藝術胸懷和教育理念,而是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的畫風“熏陶”學生,局限了學生的藝術個性。我們提倡素描臨摹教學,首先使學生在一開始就能夠接觸到最優秀的素描藝術,隨著臨摹學習的不斷深入,他們的藝術判斷力和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就會的得到加強。第二描臨摹教學會很有效的幫助學生盡快的熟悉素描語言在具體畫面中的體現,克服照抄和模擬真實物象的習慣,學會運用素描語言的轉化描繪對象。第三臨摹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比較快地建立起豐富的素描語言背景,形成具有較大選擇空間的素描語言群,使學生既可以發現適合自己的素描語言,也能夠博采眾長融合出新。第四素描臨摹教學需要打破單一的僅僅只是研究西方素描的格局,在西方當代的一些素描著作里已經將中國的水墨畫納入其素描研究體系,優秀的中國繪畫藝術同樣也是素描臨摹的范本。臨摹與寫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并不是立竿見影式的樣式化教學,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控制和把握好臨摹與寫生各自的教學任務,經過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臨摹與寫生就會自然的融合,并逐漸發展和形成學生自己的個性化素描藝術語言。
綜上所述,素描寫生教學中的寫實與表現以及臨摹是三種基本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素描寫生教學課程體系中應充分發揮三者各自不同的教學功能,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素描訓練。學生既要接受寫實性素描的教育,又要進行表現性素描的學習,同時也要研究優秀的素描傳統。由此,真正全面掌握素描藝術語言,為藝術創作打下堅實而又富于創新活力的素描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白描花卉寫生 教學方法 觀察與感悟 提煉與取舍 臨摹與默寫
寫生是創作的主要基礎,通過觀察和寫生才能了解各種花的生長規律、組織結構及形象特征。自古以來,我們的先輩畫家對物象的觀察及寫生就非常重視。據記載,唐宋時期,花鳥畫家高超的寫實能力達到“和生者畢肖”的程度,寫生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宋代宋伯仁撰的《梅花喜神譜》序中說:“余于花放之時,不厭細徘徊于竹籠苑屋邊,諦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圖寫花之狀貌,得二百余品……”可見古人是如何觀察寫生的。趙昌“每于朝露下時繞欄看諸花,即調色彩描寫,自號寫生趙昌”。易元吉疏鑿池沼、種花、種葦、養水禽,伺其動靜游息之態,以資畫筆之趣,進行穴窗寫生。曾云巢畫草蟲“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又恐其神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下筆之際,不知我為草蟲,草蟲之為我耶”。這已進入了寫生的高層次,不但狀物,而且傳神、達意、抒情。鄭板橋畫竹“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和五代的李夫人一樣,同樣是屬于對影寫生。以上事例舉不勝舉,可見古人對寫生是多么重視,寫生方法又是多么靈活多樣。
一、白描花卉寫生的觀察與感悟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在畫不好的時候,往往認為自己畫不好的原因是由于手不聽話,方法沒有掌握好,但實際上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于自己沒有意識到畫不好的真正原因不是手,而是眼睛的問題、觀察的問題。我們在觀察的時候,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首先要從整體出發去觀察,不僅看到對象的部分,而且必須看到對象的全體。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畫一點,看三點。這“三點”的意思,不僅是三點,而且要求多點,雖畫局部,但要照顧到整體。古代畫家畫樹也主張要繞樹一匝,這也說明要從四面八方去觀察對象的生長規律及精神實質。要遠看其勢,近看其質;首先看到大的氣勢,整枝的動態及其基本形體,然后深入細致地察看局部。近看、遠看、局部看、整體看,這樣反復加深對花卉的理解,才能抓住對象本質的東西、典型的東西;抓住了特征,強調了特征,把非本質非典型的東西刪掉,然后下筆,不僅能表現花的外部形態,而且能生動刻畫出花卉內在的本質精神。
植物花鳥的生活習性也就是它們的品性,正如歷代文人和畫家對植物花鳥贊詠的那樣,如松柏常青,梅菊傲雪御霜,牡丹富貴,荷花君子,梅蘭竹菊四君子各有品性,而且面對風晴雨露不同時空,也和所有的生命一樣,它們都會有不同的情態。我們應該明理“花鳥既人”的道理,用自己的心境去關照和體悟花鳥與大自然的關系,花鳥植物是藝術家寓意抒情的載體,更是藝術家賦予花鳥植物新的時空和新的品性尋找心境與意境的一次構想、遐想與媾和的機遇。如果只注重了物理,強化了物態,而不能很好地關照物情的話,就忽視了寫生中最重要的環節。其寫生手段是記寫植物花卉花、枝干組合穿插的構成關系,以及蟲鳥的組編特點。品味其性格、情態,融聯想、遐想、暢想、象征及時空因素為一體,捕捉情意與境界的靈感與升華的剎那感覺。其寫生要求是縮寫和記寫大勢、場景和附文字隨感記錄。
二、白描花卉寫生的提煉與取舍
寫生花卉,切忌自然主義。雖然學生在初學階段,必須忠實于對象,但這忠實對象并非見到什么就畫什么,仍需要藝術加工,把繁瑣的東西刪去,抓住其典型的、本質的東西;要懂得取舍,借變,移花接木的道理。因此,教學必須由簡到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體,概括、取舍,循序漸進。教師應指導化整為零,局部著手,先從樹木、云水、山石、花草等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如畫一枝花,應該知道它的名稱及結構特征,選擇最優美的角度,達到寫生造型準確、充滿生機和感染力的目標。
在花卉構圖時,藝術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寫生一組花或一朵花的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取舍、夸張、減弱等處理手法。在自然界生長著的花卉,不可能都十全十美,符合入畫的要求,這就要進行挑選,不符合繪畫表現的花就排斥它,有的花基本上符合描繪的要求,但在某些局部上不十分理想,這就要求畫者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把不夠美的部分加以藝術處理。如單瓣花,桃、李、杏、梅等,都是很有規律的五或六瓣小花,而且花瓣排列基本規則,十分呆板,同時由于花瓣受花的生長結構的限制,不允許增瓣或減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取夸張的手法,有意識地把某些花瓣夸大,有的縮小,瓣與瓣之間的距離也可做些調整,使花瓣產生大小、疏密的變化,達到形態多樣而生動的藝術效果。復瓣花的花瓣很多,如菊、牡丹等,其花瓣多的有上百片,寫生時絕不可能把它全部表現出來,而是抓住其中主要的,對花的形象及動態起決定作用的一些花瓣,把可有可無的花瓣省略掉。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寫道:“凡寫花朵需大小為瓣。大小為瓣則花之偏側俯仰之態俱出。”“點花如荷、葵、牡丹、芍藥、芙蓉、,花頭雖極工細,不宜一勻疊瓣,須要虛實偏反疊之。”這是古人畫花所得出的經驗,也證明了剪裁、提煉得當,描繪的花卉比自然形態的花更典型、更簡練、更完美,否則會導致公式化、概念化。
三、白描花卉寫生的臨摹與默寫
臨摹是學習繪畫的一種方法,通過臨摹可以繼承民族繪畫的優良傳統,但繼承也不能生搬硬套和一味模仿,我們學習傳統應把重點放在學習傳統的觀察方法、處理手法及寫生方法上。一方面,要從生活中去體驗傳統花鳥畫的優點及特長,另一方面,要從傳統技法中印證它的真實性、生動性和表現生活的能力。臨摹白描的順序,首先要選擇優秀的白描作品,在過去的教學中,我曾為學生概略地開列過一張學習白描花卉取法上師的清單:白描花卉蟲草由俞致貞入手,白描花卉禽鳥由田世光入手,上學于非,臨習、解讀陳子奮,覽讀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白描線法,上追陳老蓮(臨習、解讀)線法,臨研趙子固《水仙圖卷》,臨研林良、呂紀大景用線及樹石勾皴法,上追宋元諸白描技法風格。學生初臨畫往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一拿到范本就急于動手,把范本上的線條一模一樣地全部描下來,一點一劃都不放過,至于這些線條表現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就不研究,沒有理解其道理,這種依樣畫葫蘆的臨摹方法勢必造成“謹毛而失貌”,從表面看似乎形臨得很準確,實際只達到了表面的形似,沒有臨出精神;只畫出了對象的軀殼,而沒有畫出靈魂。臨摹一定要忠于臨本的精神,要做到形神兼備。通過理解,大膽落筆,抓住其主要的精神狀態,至于少花一點是無妨的。如木本枝干的臨摹,因表皮粗糙斑駁,線條組織處理變化多端,在臨的時候理解枝干的生長結構極為重要;干與枝交接處,枝與葉交接處的關鍵部位的結構,沒有通過理解而照著范本一筆筆地去描,其結果必定是與臨本面目全非。理解后勾畫出來,意到筆不到,效果很好;不理解者則筆不到,意更不到,造成結構松散,形神俱失,真謂之“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也。
通過寫生的鍛煉,要逐步增強記憶畫和默寫畫的能力。這樣可以把瞬間變化的形象根據記憶畫出來。比如:一只美麗的小鳥,站的姿態也很好,剛要動筆描繪它,突然飛去了,怎么辦呢?要靠記憶把它畫出來。有時到風光區游覽,看到了姿態美的石頭,氣質好的樹,山上的涼亭,水中游船,觸景生情,但當時沒有畫下來,回來后,閉目思之,景呈眼前,將它默寫出來。記憶畫和默寫畫的能力的增強,對于繪畫創作是極為有益的。從觀察到表現有個思考過程,把眼前看到的一切物像,逐一綜合分析和概括,形成對具體物象的概念,然后把它畫出來,全憑記憶。中國畫講意在筆先,即指先想好了,然后再畫的意思,也包括記憶的功能和默寫的能力。在寫生時,面對實物,不可看一眼畫一筆,這樣容易散、亂,整體感差。應當一看,二想,三畫,畫的時候要求準確、簡練、迅速、顯示重點物象,其他可以虛而代之。有的物象變遷異常,如蝴蝶,飛翔上下不停,手畫得再快,也跟不上它的變化,所以必須用記憶畫法充實之。又如水中的魚,林中的鳥,姿態多變,必須認真觀察其動態規律,增強記憶力,然后根據記憶,進行默寫,久而久之,實踐多了,便可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寫生的范圍要廣泛,便于收集創作素材,有時可以勾畫符號,幫助回憶;有時用文字簡記,幫助回憶;不僅記憶形象,而且著重記憶神韻。為了增強記憶和默寫能力,還應當提高文學、史學、光學、色彩學、透視學的素養,從而提高理解能力。默寫還要勤于動腦,以養成形象思維與記憶的好習慣,隨時關注自身周圍的現實。這樣,你將會發現,默寫的范圍和內容無限豐富和有趣。
參考文獻:
[1]王志純.丹青文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山雪景圖。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山雪景圖。
原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描寫翻譯;英語廣告;翻譯方法
一、描寫翻譯學的特點及其對英語廣告翻譯的指導意義
描寫翻譯學(DTS)是西方20世紀70年代的譯學研究新視角。它始于Holmes1972年的《翻譯學的名與實》這一標志性論文,于20世紀80年代有了長足發展。代表人物Toury在1995年出版的專著使描寫譯學得以進一步發展:他對Holmes的翻譯學框架進行了闡釋,認為描寫翻譯研究是翻譯作為一門學科的關鍵(1995:10)。翻譯研究正在從規范性翻譯研究走向描寫翻譯研究。描寫翻譯理論,用瑪麗婭?蒂默茲科(Maria Tymoczko)的話說,就是:“描寫性翻譯研究在研究翻譯的產品、過程及功能的時候,把翻譯放在時代中去研究。廣而言之,是把翻譯放到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文化之中去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en they attend to process, product, and function set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ime and thus by extension, in politics, ideology, economics, culture.)描寫翻譯學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翻譯,給予各種各樣的翻譯以正確的定位。在進行文本對比分析時,描寫翻譯學以開放性視角對待源語和譯語之間的信息、功能及文體等方面的關系,能促進翻譯的優化,推動翻譯研究的新發展。
描寫翻譯研究承認原文和譯文的語言差異,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翻譯也是如此,在翻譯標準問題上,沒有絕對的標準,價值“功能優先原則”,這讓我們在描寫的視角下來翻譯廣告英語容易了許多。傳統譯學通常強調原文和譯文的對等,片面強調絕對的翻譯標準。由于文化背景、廣告的特殊性及其特點,傳統譯學的翻譯方法給廣告英語的翻譯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而描寫譯學把譯語文化、譯語讀者以及譯語社會的政治和歷史因素都納入到翻譯研究中,拓寬了翻譯研究的途徑和范圍。對廣告翻譯很有益。相對于規范性翻譯,描寫性翻譯理論的一個最大的重點是它的寬容,它根本不關心直譯,而是從宏觀的角度揭示翻譯的全部,它認為翻譯有“不完整性”,即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統統翻到譯文中去,但只要譯者能說的出理由,某個文本就可以被認為是翻譯。描寫翻譯學派的興趣不在語言上,它試圖探討翻譯的起因以及翻譯在社會上所發揮的作用,所以這對廣告的翻譯是有積極意義的。此外,筆者發現描寫翻譯理論的應用目前僅限于文學翻譯方面,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國際廣告已成為語言及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
二、英語廣告的特點
廣告,即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公眾公布具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的消息。在經濟繁榮和全球化的今天,廣告英語也逐步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廣告英語的翻譯也日益受到關注,也越來越重要。廣告是一門藝術,而廣告翻譯則是一門學問。在翻譯廣告英語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它的文體特征,力求找到在意義、形式、風格等各方面都與原文相對應的漢語表達方式,從而使譯后的廣告打到預期的市場效果。筆者認為,要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首先必須充分認識英語廣告的特點,其次運用描寫翻譯學的研究理論來指導廣告英語的翻譯,則更能準確傳神的表達源語廣告的效果。
1.標題和正文:大多數英語廣告包括這兩部分。標題是廣告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標題就是廣告成功的一半。標題寫得好和翻譯得好才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吸引他們讀下去。標題一般短小精悍,重點突出,能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如,力士香皂的廣告標題是“LUX girls are lovelier!”;麥斯威爾速溶咖啡的廣告標題是“Good to the last drop”。廣告正文基本上是對廣告標題的解釋及對所宣傳事物的詳細描述,具有宣傳鼓動和加強印象作用的文字。
2.詞匯特點:創新詞匯,以突出產品的新、奇、特,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或滿足消費者追求新潮、標榜個性的心理,有時還可取得某種修辭效果。如,“天美時”表的廣告“Give a Timex to all and to all good time.(擁有一塊天美時表,擁有一段美好時光。)” Timex 由Time 和Excellent 構成,由此充分強調了此表的計時準確等特點。又如,“The Orange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世界最高品質的橙汁。)” Most 和 -est 都是表示形容詞的最高級,這里表示這種橙汁的高品質、高純度,以引起人們注意及留下深刻影響。
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詞匯,使廣告內容更容易理解、記憶,具有可讀性、吸引力和說服力。如,耐克的那則廣告:“Just do it.(想做就做。)”讓大家至今都記憶猶新。又如某化妝品廣告“It helps keep you young.(有助于你保持年輕。)”
3.句法特點:主要是句式簡潔、突出重點。因為廣告要求能快速吸引消費者,一目了然、給其以深刻印象,所以廣告的句子就要簡短、精湛和引人入勝,所以廣告多用以下句式。
a.多用簡單句,一目了然。如:
The taste is great. ---- 味道好極了。(雀巢咖啡)
Fresh up with Seven-Up. ---- 請飲七喜,倍添精神。
b.常用祈使句,感召力強。如:
Puma (彪馬)廣告語: Turn it on ! ---- 穿上它!
Loreal (歐萊雅)廣告語: You’re worth it! ---- 你值得擁有!
c. 多用省略句,短小精練。如:
理光復印機廣告語:We lead. Others copy. ---- 我們領先,他人仿效。
中國電信廣告語:Always with you. ---- 與你同行。
d.常用疑問句,激發好奇心。如:
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難道你不愿擁有一輛別克車嗎?
Are you going gray too early? ---- 你的烏發是否過早的變白了?
4.修辭特點:為了使廣告更加生動,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廣告英語中常用各種修辭手法對廣告用語加以渲染,以提高語言的生動性、廣告的表現力以及產品的吸引力。如:
比喻:Feather water, light as a feather.----法澤瓦特眼鏡,輕如鴻毛。
雙關:I’m More satisfied. ---- 我更滿意摩爾牌香煙。
擬人:Flowers by Interflora speak from the heart. ---- 英特弗洛植物園培育的鮮花,發自內心的表達。
對偶:Double delicious. Double your pleasure. ---- 雙重美味,雙重愉悅。
夸張:The only sound you’ll hear is praise. ---- 聽到的只有贊揚聲。
頭韻:The wonderful watches by Waterman. ---- 奇妙手表,威迪文造。
三、描寫翻譯視角下的英語廣告的翻譯
1.翻譯原則
a.要注重語篇的功能對等
廣告是一種營銷手段,廣告翻譯必須考慮廣告的受眾。根據不同廣告的不同受眾,采用較為靈活的翻譯策略,把握廣告的整體效果。充分考慮文化差異,使廣告譯文對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讀者也具有感染力。
b.譯文能充分體現廣告的信息功能和勸說功能
廣告翻譯既要注重廣告的表意,又要注重廣告的傳情。因此,廣告譯文的語言不僅要生動形象、精煉恰當,而且要明白易懂、醒目易記,以充分體現廣告語言必須具有的引人注目、喚起興趣、激發欲望、令人信服和敦促行動五個特點。
c.翻譯要遵循忠實、得體、統一的標準
廣告譯文也要盡可能地體現原文的文體特點 ,用相應的題材和文辭體現原文文采 ,再現原文語言的感染力。
2.翻譯方法
結合描寫翻譯和傳統翻譯的理論和方法,廣告翻譯的常用翻譯手段有直譯法、套譯法、意譯法、創譯法、增補譯法和化簡譯法等。結合英語廣告的特點,盡量使譯文貼合原文,傳遞信息,達到廣告的目的。
四、結語
廣告英語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遵循的是高效、務實、功能對等原則,更要求譯者把譯文讀者對語篇信息的可接受性放在首位,立足于譯文讀者的認知心理,通過各種變通手段對源語語篇中的背景信息進行適度調整,結合傳統翻譯方法和描寫翻譯的理論和方法使譯文語篇實現其預期的社會功能。為此,譯者不僅要熟悉英語廣告的語言特點,明確廣告翻譯的原則,靈活運用廣告翻譯的方法,而且要不斷提高英漢雙語的文化修養,緊跟語言的發展步伐,認真研究和掌握廣告英語的特點及翻譯技巧,才能達到商品宣傳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Holmes. Translation System [M].St. 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1999,p.18.
[2]Holmes James. 1972.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3]Tymoczko, Maria (2004)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Toury Gideon (2004)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林克難.從規范走向描寫[J].中國翻譯.2001,6.
[7]趙靜.廣告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150-156.
[8]黃紅衛.試論廣告英語的語言特色[J].山東外語教學,1995,3:21-23.
[9]申雨平.描寫譯學研究內外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關鍵詞: 籃球教學;投籃;瞄準點;輔助器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7-0187-02
1投籃瞄準點的確定
投籃是進攻隊員為將球投入籃圈而采用的專門動作方法,它是籃球運動最重要的進攻技術,是籃球比賽中得分的唯一手段[1]。一切技戰術運用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投籃得分機會,而得分的多少又關系著一場比賽的勝負。所以投籃技術是組成全隊進攻的中心環節和決定勝利的重要保證。掌握正確的投籃技術,努力提高投籃命中率,是各級球隊貫徹訓練始終的一項重要工作。
投籃瞄準點對投籃技術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決定投籃用力大小、速度和角度的重要因素。投籃瞄準點的確定一直存在著爭論,到目前為止沒有達成共識。“投籃瞄準點在籃圈前沿中點距離投籃者最近的一點[2]”這種方法被多年的教學和實踐所應用。
瞄準點指的是一個點,籃球是一個直徑為24cm左右的球體。球命中瞄準點的定義為:在投籃出手后,籃球在合理的運行軌跡和入籃角度范圍內,運行軌跡最前沿的點命中投籃瞄準點為球命中瞄準點。
依據球命中瞄準點的理論,如果瞄準“籃圈前沿點”投籃,根據球體在空中飛行的拋物線軌跡和球體碰觸籃圈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用力較小,球沒有觸及籃圈前沿;第二種是球正好碰觸籃圈前沿的前面一點,那么球就向籃圈的前上方彈出;第三種情況是球碰觸到籃圈前沿的后面一點球彈向籃圈的后方而落入籃圈。根據瞄準點在“籃圈前沿一點”和球命中瞄準點理論,投籃3次只有1次命中機會。
球命中籃圈和球命中瞄準點的區別在于:無論是球空心入籃還是球碰觸籃圈入籃,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球命中籃圈;而球命中瞄準點指的是球在合理的運行軌跡和角度范圍內籃球的最前沿一點命中瞄準點。從理論上分析球命中瞄準點比球命中籃圈在投籃技術的要求更高。
依據球命中瞄準點的理論,可以認為籃圈的中點為最理想的投籃命中瞄準點。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觀點解釋,如果球直接命中籃圈中心就會空心入籃,球命中籃圈的中心也不會受到籃圈的反彈作用力,大大的增加了球入籃圈的機會。
“瞄準點為籃圈中點”這種方法投籃,在合理的飛行軌跡和入籃角度范圍內,球投到這一點,就會使球直接命中。實踐證明是理想的選擇,理論是準確的。籃圈的中心點是一個想象的點,沒有實物參考。如果我們在籃圈的中點加一標志物,視覺和手對球支配的本體感覺目標相一致,手眼相適有利于直接投籃命中。練習時首先要凝視標志物,球出手的速度,入籃角度要合理,球就會投進。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建立動力定型,真正提高投籃技術。
2實驗對象與實驗方法
2.1 實驗對象以陜西科技大學2010級參加籃球選修課的學生(男生)100人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A組(50人)和對照組B組(50人)。實驗前對實驗對象進行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沒有顯著性的差異(表1)。
2.2 實驗方法用橡皮筋把一直徑為3cm的紅色小球(紅色區別于籃圈的橙色)在練習前固定于籃圈的中心,要求實驗組的學生投籃時把小球作為瞄準點。實驗前和實驗后對學生進行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測試。每人在罰球線后投籃10次,統計投中次數。每人測試2次,取最好成績。
教學過程中對照組采用籃圈中心瞄準點,沒有輔助器械作為參照物;實驗組采用籃圈中心的小球為瞄準點。在每次課結束前15分鐘進行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練習。在經過15周的教學課后,對實驗對象的投籃技術進行再測試。
3實驗結果與分析
3.1 實驗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經過15周的單手肩上投籃技術教學與訓練后,無論實驗組還是對照組投籃命中次數都有了非常顯著性的變化(P<0.01),說明通過投籃教學都提高了學生的投籃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由表3可知,在實驗后進行的假設檢驗表明實驗組較對照組的投籃命中次數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這說明了應用輔助器械確定籃圈中心為投籃瞄準點的教學效果優于籃圈前沿為中心的教學效果,為使用輔助器械確定籃圈中心為投籃瞄準點在實踐上提供了依據。
3.2 實驗結果分析
3.2.1 輔助器械的使用有利于建立正確的立體視覺準確明晰的立體視知覺對籃球運動員的投籃技術具有重要意義。瞄準點在籃圈中心的確立只是理論上的研究,實際上在比賽中投籃時看到的是整個籃圈,輔助器械的使用為發展運動員的空間立體視覺提供了條件。投籃動作技能形成的不同時期立體視覺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動作技能形成的初期,視覺起主導作用,動作肌肉感覺和其他感覺相比具有模糊的特點。前蘇聯學者華西里耶娃在實驗中發現“球類技術有缺點的運動員除了訓練不夠外,和空間立體視覺有缺陷也有關。球類運動員如果立體視覺不夠完善,降低了判斷空間位置和距離的能力,就會使運動技術動作不夠準確”。
輔助器械的使用加強了實驗對象的立體視知覺,使想象中的瞄準點變成了有實物參照的事物。投籃時眼睛注視標志物,能夠精確的目測投籃的方向、距離,從而決定投籃出手的用力大小、速度的快慢及球飛行弧度的大小。經過長時間使用輔助器的訓練,使立體視覺練習處于意識的控制之中,最后立體視覺得到發展和提高。
3.2.2 從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觀點分析輔助器的使用有利于動力定型根據心理學的特點,人們的心理活動具有注意的選擇性,因而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經常有下列的表現:人們越是集中或專注于某一事物,那一事物就被反映的越清晰、深入。在學習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過程中,實驗組的學生因為受到輔助器的視覺刺激,注意力集中在瞄準輔助器上,投籃時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就會相應的得到加強。沒有輔助器械做參照,籃圈的中心只是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學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相應的投籃技術也得不到加強。借助輔助器械使視覺和本體感覺建立更強的聯系,頭腦中有一個正確的動作要求,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再經過反復練習逐步消除錯誤動作,形成技術的肌肉感覺和記憶痕跡,建立皮層內抑制,完成分化抑制,實現動力定型。
3.2.3 輔助器的使用大大的增加了投籃的難度輔助器械的使用使得投籃瞄準點有了實際的參照物,在投籃時瞄準的是輔助器械,要求投籃時球要命中輔助器械,這樣就會大大的增加了投籃技術的難度。經過長時間的難度大于原來的訓練水平的技術練習,技術素養就會得到更大的提高。我們也可以稱這種訓練方法為增加難度的強化訓練法。
4結論與建議
4.1 投籃瞄準點位于籃圈中心理論的建立,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證實。改變了瞄準點位于籃圈前沿中心距離投籃者最近的一點的傳統觀念。
4.2 球命中瞄準點的定義為球在合理的運行軌跡和入籃角度范圍內最前沿的點命中瞄準點為球命中瞄準點。
4.3 以籃圈中心為投籃瞄準點進行投籃教學,應用輔助器械的教學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議在投籃技術教學與訓練中靈活應用簡單輔助器械。
參考文獻:
[1]葉國雄,陳樹華.籃球運動研究必讀[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李明禮,陳仙芳.投籃瞄準(籃)點調查研究[J].體育科技,1988,(2).
1古代詩歌對氣象的關注與表現
氣象描寫在古詩詞中最早出現并發展成熟。大量的古代詩歌或以一種欣賞的閑情描寫風云雨雪,或借自然氣象抒發抑郁不得志的感慨,不僅真實地記錄了由于四季更替形成的風雨變化,而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給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專家統計,《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具有一定氣象意義的詩歌就有四十多篇,如:《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殷其雷,在南山之側。……殷其雷,在南山之下。”這說明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觀察并總結出雷雨形成與地形的關系,認識到雷雨是有它的發生規律的。人們由此進入一個認識氣象的新境界。又如《邶風·終風》:“終風且暴……。終風且霾……。終風且曀。不日有曀,……曀曀其陰,虺虺其雷……”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狂風挾裹著暴雨,洶涌而至,烏云蔽空,不見天日,天空漆黑一團。緊接著雷聲轟鳴,由遠而近……。這首詩形象地再現了暴風驟雨來臨時的景象,堪稱經典。
在《詩經》中能夠準確地描述天氣演變過程的詩歌共有三十幾首,匯集起來可以構成一幅先秦時期的自然氣象圖。到了唐代,更是出現了大量的描寫氣象的詩歌。唐詩不僅是文化藝術的高峰,也有非常豐富的氣象描寫。有學者通過分析和統計《唐詩三百首》中用到云、霧、雨、雪等字的百分比,占總首數的45%;這說明唐詩中所體現出的氣象類內容數量巨大。早在我國周、秦時代,人們就開始就把物候和農時結合起來,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從那時起人們就關注見霜、下雪、結冰、打雷等自然氣象。唐代中葉詩人元稹在湖北玉泉道中所作詩有句:“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這是詩歌中對“物候”一詞的最早記載。大詩人白居易十幾歲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明了一年一度的季節交替。詩仙李白“東風已綠瀛州草,紫殿紅樓覺春好。”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他們都用自然氣象描寫來抒情、遣懷。劉禹錫《竹枝詞》:“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王之渙《出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些都是以楊柳始綠來標志春天的到來。氣象描寫又是詩人性情所在,不同的詩人筆下有不同的氣象描寫。同是寫雨,或溫潤如酥,或寒涼如水。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雨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雨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雨是“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而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雨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們可以看出杜甫雨中的焦灼抑郁,韓愈雨中的喜悅灑脫,王昌齡雨中的孤苦凄涼和李商隱雨中的迷惘纏綿,各有深味,余韻無窮。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雪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雪中有英豪之氣。陸游所作《初冬》:“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楓葉欲殘看愈好,梅花未動意先香。”他借雪表達一種人生思考:人生當然最好是成熟后壯年,但是人生不能嫌老,也不要嫌少。“老”愈好,“少”已香。古代詩歌中氣象描寫十分豐富,尤其是唐詩創作和發展中,伴隨著對氣象的高度關注和豐富的藝術表現。
2氣象描寫在詞中的審美意蘊詞
初冬時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使得大地一派銀妝素裹,心中掛念著初冬尚未凋謝的月季、等花卉以及火棘、枸骨、石楠等觀果植物,想象著它們在雪中應該是什么樣子呢?于是帶上相機,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去“踏雪尋芳”,領略雪中賞花的意趣。
外面早已是一片銀白世界,不同的植物在白茫茫的大雪中展示著各自的風采,蒼松、翠柏、青竹、枸骨等常青植物在白雪的襯托下更顯其蒼翠挺拔,而紫荊、合歡、紫薇等落葉植物道勁剛健的枝干上落滿了白雪,猶如玉樹瓊枝,紅瑞木那血紅色的枝條就像刷上了一層紅油漆,紅紅火火,給人以熱情奔放,充滿生機的感覺。
終于找到月季花了,白色的花朵上覆蓋著白色的雪花,分不出哪是雪花,哪是月季的花瓣,但月季那甘洌的芳香卻是白雪所沒有的,粉紅色的月季花與白雪交相輝映,別有一番特色,可謂“白里透紅,與眾不同”,而鮮紅色的月季花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是那么的嬌艷,猶如燃燒的火焰,彰顯著生命的頑強。、一串紅等較為低矮的草本花卉已經徹底被埋藏在雪的下面,難見其蹤影,偶爾露出幾枝,色彩雖然依舊,但已經被凍僵了。估計雪融化后就會香消玉損,但它們的根部還留在土壤中,等待春季萌發新的生命。
除了雪中尚未凋謝的花朵外,枸骨、火棘等植物的果子雖然不大,卻色彩鮮亮,圓潤光滑,如同一粒粒紅色珠子,在翠葉、白雪的掩映下格外醒目,不時有灰喜鵲等越冬的鳥兒前來啄食,為寂靜的雪天增添了幾分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