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幫扶貧困生工作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6年,局在市委、市政府扶貧攻堅工作統一部署下,積極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局黨組將定點扶貧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并精心組織實施,對聯系幫扶村和幫扶群眾采取實際舉措,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來推動扶貧攻堅工作,現將2016年定點扶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提高認識、明確責任
2016年初以來,局就將定點扶貧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和局日常工作考評,成立以局黨組書記、局長為組長的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局黨組會就定點扶貧工作進行安排和部署,安排局班子成員、副局長負責定點扶貧攻堅的具體工作,切實保障了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市林業局按工作職責和職能分工,要求局有關科室在林區道路建設、退耕還林任務落實、造林項目發展和林下經濟的統籌安排中,向定點村傾斜,開展扶貧攻堅工作。
二、基礎先行、項目牽引
我局堅持統籌安排,通過項目建設,有計劃地對聯系幫扶村展開扶貧工作,主要項目投入如下:
(一)產業道路建設
今年我局投資*萬元為該村修建了生產公路,這是我局投資建設的一項民心工程,是我局扶貧行動的具體體現,生產公路是一條脫貧致富路,公路的修建盤活了*多畝土地,使元寶屯人均田地增加到一畝左右,為實現該屯60多戶210多人的脫貧目標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為下步開發的旅游資源提供了支持。
(二)開展技術培訓
為發揮利用豐富的竹資源優勢,加快山區脫貧步伐,針對竹編工藝品具有成本較低、勞動密集型、技術易于掌握、市場前景好的特點和適合資金缺乏、發展產業路徑少、勞動力豐富的貧困戶實施的情況,投資*萬元在村組織了一期扶貧竹編初級培訓班,通過培訓,貧困戶學習了先進的竹編工藝品技術,為實施技術扶貧,發展成為穩定的增收產業,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途徑。
(三) 積極開展扶貧日活動
10月17日是全國“扶貧日”,開展“扶貧日”活動,對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人心向善的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政府和社會協同推進扶貧開發的工作格局都將發揮積極的帶動作用,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為此,我局全面部署,廣泛動員,積極開展活動:一是局黨組高度重視,召開了班子會,專題研究部署“扶貧日”宣傳工作;二是在全局積極開展獻愛心活動,活動日當天捐款*元,衣服圖書*件套,折合資金*元;三是對本村范圍內的扶貧戶開展走訪慰問,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和送溫暖活動,深得群眾好評。
三、積極開展“一幫一聯”活動
根據統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積極開展“一幫一聯”工作:一是制定我局幫扶貧困戶聯系貧困生活動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途徑和要求;二是成立組織領導機構,明確分工,并在局辦成立了“一幫一聯”活動辦公室,協調有關工作;三是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我局干部職工對元寶村貧困戶的結對幫扶,中層以上在編干部均有幫聯任務,處級干部同時結對幫扶貧困戶中的在校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目前我局67名干部職工聯系元寶村68戶貧困戶(全村128戶貧困戶)。我局幫聯人采取實地走訪和電話聯系的方式,通過幫思想、幫創收、幫信息和技術、幫資金、幫子女入學與就業、幫就醫等途徑,促進了“一幫一聯”工作的有效落實。
三、面對困難,謀劃明年工作
2016年定點扶貧攻堅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118戶的脫貧任務,但是,也應該看到,目前的脫貧還是建立在上級的大力幫扶和政策紅利的基礎上,脫貧也還不穩定,隨著今年脫貧任務的完成,雖說有些政策還可以繼續享受,但多數政策也將不可持續,再加上特色產業的培育還在初步階段,穩定脫貧壓力猶在,2017年任務更加艱巨,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繼續做好聯系村的扶貧工作。開展謀劃產業扶貧,用經濟的發展來拉動群眾脫貧致富。
關鍵詞:高職院校;幫困助學;育人功能;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3-2851(2009)09-0098-0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而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工作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幫困助學工作,它不僅具有幫困功能,而且還具有育人功能。它在幫助貧困家庭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還可以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求實上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當前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幫困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對加強高職院校育人工作和推動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高職院校幫困助學工作的現狀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貧困學生的比例也逐步加大。目前全國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15~3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所占比例為8~15%,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狀況基本相似。多年來,高職院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第一”的辦學理念,積極貫徹執行國家政策,從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出發,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的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校助學金、學費減免、勤工助學、社會資助等多種形式相互補充、相對完善的學生經濟資助體系。這有效緩解了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解除了貧困生的后顧之憂,實現了“決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助學目標。
高職院校的幫困助學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我們清醒地看到,在幫困助學工作的實際操作中往往存在片面側重于資助,而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幫困助學過程之中,忽視了幫困助學本身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主要體現在:1、隨著助學金的金額越來越高,種類越來越多,一些困難學生在思想上對國家資助、學校資助形成了“等、靠、要”這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從不主動思考如何通過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2、接受國家和學校資助的大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存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壓力。目前以經濟資助這種“授之以魚”的幫扶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解了學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不能幫助其擺脫心理問題。 3、一些學生覺得國家和學校對其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坦然受之不思圖報,在獲得獎助學金以及學費減免等形式的幫困助學時不能有效地承擔一定的義務,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相分離,反而變相助長了“助煙、助酒、助玩、助樂”的不良風氣;4、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個別貧困學生的誠信意識比較淡薄,他們在校通過國家助學貸款順利完成了學業,但畢業后不按貸款合同還貸。這給高職院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也給銀行的信貸工作蒙上了陰影。
因此,我們在努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中,應緊密結合育人工作,把培育人作為幫困助學的最終目的,在幫困助學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二、采取有效措施來充分發揮幫困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將幫困助學與自立自強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幫困助學工作中,我們要注重加強貧困生的自立自強教育。自立自強教育對貧困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義:其一,自立自強教育是貧困生克服經濟困難,順利完成學業的思想保證。貧困生問題的解決單靠政府、社會和學校等外部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貧困生的奮斗自救必不可少。其二,自立自強教育是防止貧困生思想滑坡、產生“精神貧困”的思想保證。對那些思想認識和心理有偏差,如依賴、懶惰、悲觀消沉、空虛麻木的貧困生,一味地給予經濟資助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甚至會助長“精神貧困”的發生。其三,自立自強教育是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保證。因此,我們在實際的幫困助學工作中,鼓勵貧困生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通過參加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獲取大學學習、生活必需的費用,使他們懂得只有通過自己自強不息的努力,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才能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并在實踐中,設法創造一定的條件開展挫折教育和勵志教育,定期組織貧困生進行座談交流和工作總結,以典型的先進事例教育廣大貧困生樹立正確的認識,從而來增強貧困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正確認識眼前的挫折,使他們更理智、更現實,盡量挖掘其個人的潛力,更快成熟起來。
(二)將幫困助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保持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正常生活、學習、交往和發展的基本保證,也是在21世紀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本。在幫困助學工作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特別是從農村來的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一些問題。當他們初次參加勤工助學時可能會覺得低人一等,有些學生可能還會被人誤解,甚至諷刺、挖苦。這對于特別是自尊心很強的貧困學生來說,確實是一種艱苦的修煉。而部分貧困生由于家庭困難,導致精神上、心理上處于不健康或者處于亞健康狀態,有的甚至因貧困而不自信,甚至自我封閉,不愿與他人交往。還有個別學生認為家庭貧困是社會造成的,因此對社會不滿,人情冷漠,甚至仇恨。
因此,對于貧困學生,我們不僅要從物質層面(下轉155頁)(上接98頁)上進行“扶貧”,更要從精神層面上去鼓勵和引導,讓他們感覺到社會和組織的溫暖,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具體措施有:一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根據每個貧困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專門的心理咨詢,幫助他們去除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克服心理障礙,緩解精神壓力,讓他們認識到貧困并不可怕,貧困其實是一筆財富,關鍵是要知貧而后勇;二可以通過搭建素質拓展舞臺,幫助他們多與人溝通、多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發揮所長,樹立自尊、自重、自強、自信的精神面貌,成為自己生活、學習的主人,使他們保持心理健康,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總之,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貧困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指導貧困生擺脫心理束縛、減輕心理壓力。
(三)將幫困助學與感恩教育相結合,強化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
在“不使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工作目標的指引下,國家和社會對貧困生受教育行為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投資,體現了資助者對貧困生的關愛,資助者希望廣大貧困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成為國家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有益于社會和諧發展的人。而學校作為資助體系的設計者,應該教育和引導每位受助者深刻領悟和體味這種情感。感恩教育可幫助大學生明了父母對他們無私的關愛以及國家、社會和學校對他們的眷顧,幫助他們更好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強化他們的感恩與責任意識,使其加強道德修養,樹立求真務實、知恩圖報的健康形象。感恩教育也可使學生們學會感激,因為感恩而感到責任,這種對責任的承擔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學生感到的是快樂而不是負擔。此外,感恩教育使他們意識到有義務做出積極的心理回應,努力在校風學風建設中、在校園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為今后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在具體工作中,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愛心接力活動,引導貧困生熱心社會公益活動,奉獻愛心,實現強化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的目的。
(四)將幫困助學與誠信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城實守信品質
誠信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它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做誠信的大學生已經成為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是當今大學生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比較淡薄。所以,我們在開展實際工作的時候,應該緊密結合國家助學貸款還款工作,通過如談話、實踐教育、社會活動等不同的形式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培育學生正確的貸款上學的觀念,使貸款學生還本付息成為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