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通信工程的起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創建于2009年,起源于1959年設立的無線電工程系,后更名為電子與通信工程系,2003年成立電子與信息技術研究院,2009年成為學院。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985重點建設學科和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學科。通信工程專業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均為國防科工委重點本科專業。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辦學思路清晰、辦學特色明顯,經過近年來211工程、985工程等學科專業的建設,正在逐步建設成為航天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型學院。
學院現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對抗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電磁場與無線技術五個本科專業,設有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三個博士點學科,其中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信息與通信工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并建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通信工程軟交換技術應用
軟交換的概念最先起源于美國,指用戶采用基于以太網的電話,通過一套基于PC服務器的呼叫控制軟件,實現PBX功能。業界人士受到IP PBX成功的啟發,提出這樣一種思想:將傳統的交換設備部件化,分為呼叫控制與媒體處理,二者之間采用標準協議(MGCP、H248)并主要使用純軟件進行處理,于是軟交換技術便應運而生。
一、軟交換技術的設計原理及實現目標
軟交換技術基本設計原理是設法創建一個具有很好的伸縮性、業務開放性等特點的分布式軟件系統,它獨立于特定的底層硬件/操作系統,并能夠很好的處理各種業務所需要的同步通信協議。它支持以下基本要求:(1)在其軟交換網絡中可以安全地執行一個或多個第三方應用,且不會存在由惡意或錯誤行為的應用引起的有害影響。(2)第三方硬件銷售商有增加支持新設備和協議的能力。(3)支持運行時間捆綁或有助于結構改善的同步通信控制網絡的動態拓撲。(4)可以進行由小到大的網絡伸縮并支持故障的恢復能力。(5)業務和應用提供者在不危害其性能和安全的條件下有增加支持全系統范疇的策略能力。(6)具有高效靈活性。(7)可方便的在各種商用計算機和操作系統上運行。(8)具有可編程的后營業室特性。
二、基于軟交換技術的網絡結構
軟交換技術的網絡結構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業務/應用層、控制層、傳輸層和媒體/接入層。
軟交換技術中業務/應用層通過標準開放的業務接口和業務應用層相連,可方便地在網絡上快速提供新的業務;控制層較好的實現了基于分組網絡利用程控軟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體處理相分離的功能;傳輸層負責把軟交換網絡中的各類信息準確及時的傳送到目的地;接入層為用戶提供了可以任何接入形式訪問的會話式多媒體業務[1],如圖1所示。
三、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
3.1軟交換技術在移動電話網的應用
將軟交換技術應用在本地移動網時,MSC服務器不僅能夠實現相應的口令接受功能,還具有MSC在所有業務控制層上的業務處理能力。在通過對H.248協議功能的擴展,MSC服務器還能控制MCW,實現相互交換、映射和匯聚媒體信息流。
將軟交換技術應用在長途移動網時,需在每個大區中心城市配備軟交換設備TMSC Server若干對,每對設備配置之間要互為備份,并保證每對設備配置完全相同。在省會城市均配置若干中繼媒體網關TMC,TMC設置到省內交換機(包括CMSC,MSC,TMSC2)的直達電路,從而完成移動軟交換長途網與傳統TDM移動通信網的連接。為了有效防止承載網和傳輸中斷對業務的影響,TMG與本省TMSC1間設置過橋電路,并使TMG設備兼有SG功能。各TMSC Server之間及TMG/SG與其歸屬的TMSC Server之間通過IP承載網的廣域網方式相連,各TMG/SG之間通過IP承載網以網狀網方式相連,各省TMG/SG與本省GMSC、MSC、HSTP、TMSC1/2之間通過TDM電路相連。
3.2軟交換技術在固定電話網的應用
將軟交換技術應用在固定電話網絡時,由于演進速度較緩慢,帶來的風險也不大,但工程實施有一些難度,對支撐系統也有一定影響。若使用匯接局先行的軟交換改造,工程實施難度較高,對支撐系統影響大以及軟交換無法為整個本地網用戶提供完整的業務等缺點[2]。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變革,我國傳統的電路交換網早已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傳統網絡朝著下一代網絡發展已經在進行,軟交換技術勢必成為下一代網絡的關鍵。它的出現和應用,將為通信工程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案例式教學 通信大類合訓 軍事通信系統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56
Preliminary Study On Case-based Teaching
FANG Hua,TONG Xinhai,LU Xiping, GUO Daoxi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07)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 joint training students major in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deeply.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the case-based teaching are given. Finally,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reform is summarized, and the aspects of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 joint-training students; milit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1 通信大類合訓本科學員特點
最新培養方案不再像以前一樣細分通信工程、電子工程等專業類別,而是以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等學科為支撐,從通信大類出發,基于通才教育,創新課程體系,進一步強化軍政訓練,突出學為主體,注重形成特色。在專業業務方面的要求是通過通信大類特色教育訓練,使學員掌握通信兵必備的通信知識,熟悉專業方向的業務知識,具有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通信工程新技術、新裝備的前沿知識,了解通信裝備在部隊的實際應用及部隊軍事訓練情況;初步具有指技兼備的綜合素質,為下一步“分流”階段的任職教育打下堅實基礎。①培養方案的調整也使得學員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他們最主要的任務是盡快掌握滿足第一任職需要的基本技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達到這個要求,毫無疑問提高軍事理論和軍事基礎素質的訓練將占用大部分時間。經過和學員的接觸和交流,發現他們具有如下特點:(1)求知欲比較旺盛,特別對軍事知識很感興趣;(2)重大任務較多,課外能用于課程學習的時間不多;(3)平時上網獲取資料的途徑比較受限;(4)希望能盡量接觸實裝,學的內容能適應任職需要。
2 “軍事通信系統”課程分析
本課程主要討論在軍事通信中常見的通信手段,例如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微波中繼通信、短波通信、散射通信等。通過課程學習,目的是使學員能全面了解通信系統的組成、關鍵技術及其在軍事通信中的應用。②本門課程的特點是涉及系統多,知識面廣,但學時非常有限。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針對授課對象的特點精選教學內容,內容上盡可能貼近實裝,為到分流院校進一步學習實際裝備打下理論基礎。
3 案例式教學方法
針對授課對象和本課程的特點,首先總結了以往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過去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1)教員主講的灌輸式方法。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依賴于教員授課經驗。好的教員能把知識點講得很透徹,如果學員上課能認真聽、課后能認真復習,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根據以往經驗,往往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學員認為這門課只是泛泛而談,滿足于考前突擊背一背,并不能深刻理解各系統的特點及應用。
(2)部分章節讓學員為主進行講授、教員點評總結的“翻轉課堂”法。例如,根據學員選修的情況,拿出《衛星通信》、《短波超短波通信》的部分章節,讓學員自行去查找資料、設計課件并實施課堂授課。這種方法好處是學員對自己參與準備的章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積極性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很多學員對其他人準備的內容不關心,只是想完成分配給自己的那部分任務。還有部分學員可能自己對知識點已經理解清楚了,但講出來時又有問題,要么講不清楚,要么拖拖拉拉講不到重點。
以上兩種教學方法各有優缺點,筆者認為第二種方法比較適合課余時間充分、獲取資料途徑通暢的班次。考慮到本次授課對象的特點,本次教改主要針對第一種傳統教學法進行改革。第一種教學方法主要問題是學員處于被動位置,屬于被填鴨的對象,一般參與程度較低,因此必須想辦法吸引學員主動參與。案例式教學法能較好地滿足這一需求。
[關鍵詞]圖像處理智能化;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TN91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1-0118-01
[Abstract]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principle, and image processing,Account for part of the algorithm,Image compression, enhancement and recovery are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collection, processing。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processing is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erospac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ecurity industry, military and so on all has the extremely widespread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and the content of image processing, intelligent,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ed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Key words]intelligent image processing; Appl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1、圖像處理的研究內容及現狀
所謂數字圖像處理指的是用數字計算機加工、處理圖像,目的是為了恢復圖像的本來面目,改善人們的視覺效果,突出圖像中目標物的某些特征,提取目標物的特征參數[1]。數字圖像處理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在50年代時人們開始對數字圖像處理進行系統的研究。這個時期的圖像處理系統采用機箱式結構,所以系統的體積比較大,功能也比較強,價格較貴。隨著時間推移,其演變成小型化,外形絕大部分都采用PC系列危機構成圖像處理系統,并采用雙屏操作方式,圖像卡體積小,且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在價格上大大降低,從20世紀90年代初,其突出特點為單屏方式,在Windows平臺上編制圖像處理軟件包。
2、圖像處理的應用
圖像是人類獲取及交換信息的主要載體,數字圖像處理的應用領域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在理論方面有著顯著的成功,在實際應用當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1 遙感航空航天方面
數字圖像處理不僅應用于航天和航空技術方面,還應用在飛機遙感和衛星遙感技術中自JPL對月球、火星照片處理有了新發現之后,許多國家每天派出很多偵察飛機對地球上相關地區進行大量的空中攝影人們利用具有高級計算機的圖像處理系統來分析照片,相比以前既加快了速度,又節省了相當一部分人力,還從照片中提取出人工所不能發現的相關有用情報從60年代以來,美國及一些國際組織發射了資源遙感衛星和天空實驗室,由于成像條件受到了飛行器環境、姿態、位置、條件等影響,圖像質量總不是很高,因此以如此昂貴的代價進行簡單直觀的判讀獲取圖像是不合算的,而必須采用數字圖像處理采用多波段掃描器,在900Km高空對地球每一個地區以18天為一周期進行掃描成像,其圖像分辨率大致相當于地面上十幾米百米左右。
2.2 生物醫學工程方面
數字圖像處理在生物醫學工程方面的應用十分廣泛,而且很有成效除了文獻[2]中介紹的CT技術之外,還有一類是對醫用顯微圖像處理分析,如紅細胞、白細胞分類,癌細胞識別,染色體分析等此外,在X光肺部圖像增強、超聲波圖像處理、心點圖分析、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等醫學診斷方面都廣泛地應用到了圖像處理。
2.3 通信工程方面
目前通信的主要發展方向是聲音、圖像、文字和數據結合的多媒體通信,具體地講是將電話、電視、和計算機以三網合一的方式在數字通信網上傳輸其中以圖像通信最為復雜和困難,因圖像的數據量十分巨大,如傳送彩色電視信號的速率達到100Mbit/s以上,要將這樣高速率的數據實時傳送出去,必須采用編碼技術來壓縮信息的比特量,在一定意義上講,編碼壓縮是這些技術成敗的關鍵除了已應用較廣泛的DPCM編碼、熵編碼、變換編碼外,目前國內外正在大力開發研究新的編碼方法,自適應網絡編碼、如分析編碼、小波變換圖像壓縮編碼等。
2.4 軍事、公安方面
在軍事方面圖像處理和識別主要用于導彈的精確制導和制彈、判讀各種偵查照片、建立具有圖像傳輸、存儲、和顯示的軍事自動化指揮系統及飛機、坦克和軍艦模擬訓練系統等; 在公安方面,判讀分析公安業務圖片、識別指紋、鑒別人臉,復原不完整圖片、監控交通和分析事故等。
3圖像處理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提高精度的同時還要解決處理速度的問題,發達的數據量和處理速度不相匹配;(2)加強軟件研究,創造新的處理方法;(3)邊緣科學的研究如人的視覺特性,促進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4)建立圖像信息庫和標準子程序,統一存放格式和檢索,方便不同領域的圖像交流和使用,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圖像處理隨著應用領域的拓寬,在其應用方向上也隨著人們日益要求的提高在逐步延伸,前方未知的領域還有待我們繼續去探索。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移動通信系統;無線傳輸;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TN92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移動通信系統
通信系統包括用戶設備和通信網絡兩大部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是在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演進的以寬帶CDMA技術為主,并能同時提供語音數據綜合服務和移動多媒體服務的移動通信系統,亦即未來移動通信系統,是一代有能力徹底解決第一、二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弊端的最選進的移動通信系統。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一個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未來移動通信系統中實現個人終端用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質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間的移動通信與傳輸。可見,第三代移動通信十分重視個人在通信系統中的自主因素,突出了個人在通信系統中的主要地位,所以又叫未來個人通信系統。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將會以寬帶CDMA系統為主,所謂CDMA,即碼分多址技術。移動通信的特點要求采用多址技術,多址技術實際上就是指基站周圍的移動臺以何種方式搶占信道進入基站和從基站接收信號的技術,移動臺只有占領了某一信道,才有可能完成移動通信。下圖移動通信系統示意圖。
移動通信系統示意圖
從第一代至第三代通信,無論哪一代的通信系統都是符合上面系統結構的,通信技術的是不斷的成熟,人們對通信的要求也是日益的提高,移動通信系統不斷的完善,因此才有第一代至第三代的演變,演變過程中網絡的各方面技術和要求也因此有相應的變化。
2.采用無線傳輸方式
移動通信與固定通信相比,不再利用有限傳輸方式進行,而采用無線傳輸方式實現,使用無線顛簸傳輸信息。否則,無法實現移動臺的移動。
3.電波傳播環境復雜
移動通信工作在甚高頻(VHF)和特高頻(UHF)兩個頻段(30~3000MHZ),電波的傳播以直接波和反射波為主。因此,地形,地物,地質遺跡地球的曲率半徑等都會對電波的傳播產生反射,折射,繞射等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反映為衰落與多普勒頻移的現象。
衰落是移動通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信號隨時間的變化由強變弱的過程。衰落又有快衰落和慢衰落之分。
快衰落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由于電波受到高大建筑物的反射、阻擋以及電離層的收射,移動臺所收到的信號時從許多路徑來的電波的組合,這種現象稱為“多徑效應”。又稱為“瑞利衰落”或“快衰落”,如圖1所示,由于合成的結果,使信號場強隨地點不同而呈駐波分布;接收點場強包絡的變化服從瑞利分布,如圖1所示,衰落的深度可達20~30dB
圖1 快衰落現象 圖2 瑞利分布概率密度函數
慢衰落在移動通信中,場強中值隨著地理位置變化呈現慢變化,稱為“慢衰落”或“地形衰落”。產生慢衰落的原因睡高大建筑物的阻擋及地形變化,移動臺進入某些特定區域,因電波被吸收或反射而收不到信號,將這邪惡區域稱為陰影區,從而形成電磁場陰影效應,如圖3所示,慢衰落變化服從對數正態分布,如圖4所示,所謂對數正態分布,是指以分貝數表示信號的強度服從正態分布
圖3 慢衰落現象 圖4 正態分布概率密度函數
4.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4.1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基于模擬傳輸的,其特點是業務量小、質量差、交全性差、沒有加密和速度低。
4.2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歐洲電信標準協會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擴展和改進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業務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戶化應用移動網絡增強邏輯),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計費,GSM 900/1800雙頻段工作等內容,也包含了與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強型話音編解碼技術,使得話音質量得到了質的改進;半速率編解碼器可使GSM系統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階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頻率復用、多復用、多重復用結構技術,引入智能天線技術、雙頻段等技術,有效地克服了隨著業務量劇增所引發的GSM 系統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適應語音編碼(AMR)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系統通話質量;GPRS/EDGE技術的引入,使GSM與計算機通信/Internet有機相結合,數據傳送速率可達115/384kbit/s,從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斷增強,初步具備了支持多媒體業務的能力。盡管2G技術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但隨著用戶規模和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頻率資源己接近枯竭,語音質量不能達到用戶滿意的標準,數據通信速率太低,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4.3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也稱IMT2000,是正在全力開發的系統,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號處理技術,智能信號處理單元將成為基本功能模塊,支持話音和多媒體數據通信,它可以提供前兩代產品不能提供的各種寬帶信息業務,例如高速數據、慢速圖像與電視圖像等。如WCDMA的傳輸速率在用戶靜止時最大為2Mbps,在用戶高速移動時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頻帶寬度5MHz 左右。
4.4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中4G系統中有兩個基本目標:一是實現無線通信全球覆蓋;二是提供無縫的高質量無線業務。目前正在構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網絡頻譜更寬。要想使4G通信達到100Mbps的傳輸速率,通信運營商必須在3G網絡的基礎上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網絡在通信帶寬上比3G網絡的帶寬高出許多。據研究,每個4G信道將占有100MHz的頻譜,相當于W-CDMA 3G網絡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們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高蜂窩電話和其他移動終端訪問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無線傳輸速率。據專家估計,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速率可以達到10M~20Mbps,最高可以達到100Mbps;(3)通信更加靈活。從嚴格意義上說,4G手機的功能已不能簡單劃歸“電話機”的范疇,因為語音數據的傳輸只是4G移動電話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機從外觀和式樣上看將有更驚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鏡、手表、化妝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為4G終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僅表現在4G通信的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機可以實現許多目前還難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盡快地被人們接收,還應該考慮到讓更多的用戶在投資最少的情況下較為容易地過渡到4G通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4G通信系統應當具備全球漫游、接口開放、能跟多種網絡互聯、終端多樣化以及能從3G平穩過渡等特點。
【關鍵詞】4G移動通信技術;缺陷;安全問題
自移動通信技術興起以來,其一直發生著急劇的發展和進步,到目前為止已經過了三代,正在朝著第四展。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起源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采用的是模擬技術和頻分多址技術,由于這種技術受傳輸寬帶的限制,導致其不能進行長途漫游。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起源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第二代通信系統采用的是數字式的時分多址及碼分多址技術,其主要是靠數字傳輸的形式來實現語音和數據間的傳輸。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完成了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轉變。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是目前正在大范圍開使用的移動通信系統,這種系統具有各種寬帶信息業務,如:高速數據、慢速圖像、電視圖像等。而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在傳輸速度通信靈活性網絡頻譜等上,都比第三代有著長遠的進步。因此,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應有非常廣的應用前,但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實際投入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一、第四代移動通信的定義及其技術特點
(一)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定義
現階段,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尚未制定出明確的標準,不同的學者和研究機構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某些學者和專家認為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就是通過將不同的固定的或移動的無線平臺與不同頻寬的無線網絡連接起來,并實現數據間的無縫隙的一種移動通信技術。這種移動通信技術可以保持移動設備在高速環境下維持200Mb/s的速度進行傳輸,從而有效保證圖像、數據等的高質量和高速度的傳輸。很多學者普遍認為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是集光帶接入與分布網絡等多種連接方式和功能與一體的移動通信系統。
(二)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特點
目前正在構思建設中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具有以下的特點:
高速傳輸。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采用的無線接入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等能夠保證正常移動通信系統下的分組突發業務。因此在實際的使用中,其速度可以達到200Mbs/s,即使在使用高峰時也能達到到50―100Mbs/s。
更加智能化。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能通過自身的適應性進行資源的分配,這樣的好處是:在處理變化的業務及適應不同信道環境時,可以促進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更加的智能化。
網絡頻譜寬。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要想在實際的使用中達到100Mbp/s的傳輸速度,就要求通信運營商必須在3G網絡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和改造。因此,這就導致了4G通信系統的通信帶寬比3G的通信帶寬高出很多,相當于是3G通信網絡的20倍。
通信靈活。在未來4G移動設備不再僅僅局限于手機這種物品,從嚴格上來講,4G移動終端設備應該算是一臺小型的電腦,且其在外觀和樣式上,不在局限于目前的手機樣式,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瓶子、手表、鞋子等都很可能成為4G的移動設備終端。
兼容性更好。未來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具備全球漫游的無縫隙鏈接,且其無線鏈接接口是完全開放的,因此能和多種網絡互聯、終端多樣化并實現對2G、3G用戶的平穩過渡及融合。
高質量的通信。相對于也能實現各種多媒體通信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來說,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其為了滿足對多媒體的傳輸需求,改善了現有的通信品質,以此來達到高數據傳輸的需求。
基于核心IP網。4G移動通信系統是在全IP核心網的基礎上來進行通信工作的,這樣的好處在于能實現有線和無線網絡的接入。此外,對于4G通信系統采用的無線接入方式來說,相對于核心網協議、鏈路層的連入來說它具有獨立性及分離性。
二、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網絡結構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網絡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層:
(一)物理網絡層。物理網絡層提供接入和路由的選擇功能,這些主要是由無線和核心IP網的結合形式完成的。
(二)中間環境層。中間環境層的功能是地址的變換及Qo映射,亦包括完全性的管理方式。
(三)應用網絡層。應用網絡層在計算機網絡體系的結構中算得上是最高層,其主要的功能是為計算機用戶提供必要的日常應用程序,同時實現網絡服務中的各種功能。如:常用的電子郵件、上網瀏覽等服務都屬于應用層的程序。
在這三個方面中,一般情況下而言,物理網絡層與中間環境層之間的應用環境的接口都是開放的。這樣的特性不僅可以促進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形態不斷發展和完善,還可以促進其自身新應用及服務體系的完善,并為用戶提供無縫隙高速率的無線網絡服務,且能保證運行在多個不同的頻帶之間。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單一的蜂窩核心網絡逐漸取代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密密麻麻的蜂窩網絡;此外,這種網絡方式還能保證每個移動終端設備擁有唯一的、可識別的號碼,通過分層結構來實現不同網絡結構間的相互可操作性。正因為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擁有的這種結構,才使得4G通信中的大多數業務透明地與IP核心網鏈接,并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及可擴展性。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的全球互聯網IP核心網絡及骨干網系統,主要結合的是寬帶IP技術和光纖技術。因此,可以將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蜂窩按照功率細分為三大類:宏區基站、微區基站、微微區基站。
三、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采用的關鍵技術
(一)OFDM技術
OFDM技術即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實際上是多載波調制的一種。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的主要理念是:把信道分成若干個正交子信道,從而能很好的將高速信號轉換成低速子數據流,這樣不僅能夠克服數據在高頻段高速移動時產生的頻率選擇性衰落,還能實現信道之間的均衡。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信道來說,雖然總的信道具有頻率的選擇性,但是每個子信道相對來說都是相對平坦的,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數據在傳輸的過程中不同信號間的波形干擾。
OFDM最大的優點在于其能夠有效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或窄帶干擾。在OFDM的技術系統中,每個子信道之間的載波和頻譜都是相互交疊,相互正交的,這樣既能有效減小子載波之間的相互干擾,還能提高頻譜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能力。OFDM技術的最大難點在于要保持系統中頻率與實踐的同步。
(二)軟件無線電技術
軟件無線電技術顧名思義就是運用現代化的軟件進行“純硬件電路”的操作及控制。其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傳統的無線設備只能當成一個無線通信的基本平臺,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數的通信功能是軟件來實現的,這就打破了以往僅靠硬件來進行通信的發展格局,軟件無線電的出現是通信行業的第三次革命。軟件無線電技術就是把標準化和模塊化的硬件功能全部都運用在一個通用的硬件平臺上,再利用軟件的加載方式及從而實現無線通信。這種技術可以通過下載軟件在硬件平臺上來實現軟件的功能,目的是為了在不同的系統間能利用單一的硬件終端進行漫游,其能從根本上解決移動終端在不同系統上的應用問題。通過利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在未來只需運用一個移動終端就能實現不同系統或平臺間的無阻礙通用。
(三)全IP技術
從根本上來說,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之所以比已有的其他幾代移動通信系統具有明顯優勢的原因是:4G移動通信是基于核心網的全IP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實現不同網絡間的無縫隙的接入。從作用上來講,核心IP網絡并不是為了用于移動通信而出現的,其主要是作為一種統一的網絡,目的是支持有線和無線的接入,相當于具有移動管理功能的固定網絡,但是它的接入點可以是無線也可以是有線。4G移動通信采用全IP技術后,其運用的無線接入方式和協議都相對地保持著獨立性。因此,在設計核心網絡時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用考慮無線接入的方式。
(四)智能天線
智能天線是一種多天線的技術,其一般都采用天線陣來形成一種可以控制的波束,并利用這種波束實現對新信號的跟蹤,對干擾信號的自動抑制及自動調節數字波束。其被認為是未來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智能天線可以形成一種能在空間域逸致交互干擾的波束,這種波束還能增強一定范圍內的特定信號,因此其不僅能改善信號質量還能增加信號的傳輸容量。智能天線技術的前身是一種波束成形的技術,因此智能天線也能產生一種特殊的波束,由這種波束將無線電的信號導向一個具體的方向,從而使其產生空間定向波束。此外,只能智能天線還能自帶數字信號處理器,并由數字信號處理器將接收到的信號進行演算和合并,從而實現上行波束賦形。
四、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面臨的安全問題
現階段,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安全形勢已經日趨嚴峻,主要是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二)新通信技術及業務的出現。(三)網路攻擊技術的多樣化、高級化和復雜化。
對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而言,其要投入實際的使用中還要解決很多問題。如: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缺乏實時位置的管理和快速無縫切換機制的支持。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優化網絡結構和管理路由并采用一種各高校的發送和切換協議來解決,這種協議能夠很好地解決數據丟失和延遲產生的問題。此外,在移動IP環境下的使用的綜合業務技術及區別型業務技術也都需要解決。在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中,若想要開發信的頻譜資源,就需要提供頻譜利用率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的傳輸技術,比如載波傳輸方式或自適應均衡等技術。當然,也可以利用PAKE接收等技術增強系統的性能,提高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信干比;提高可用資源和信號的質量,動態分哦誒頻率和信號發射功率、以此來增加通信系統的容量、降低信號的發射功率。此外,進一步信號的覆蓋范圍,支持多媒體通信或無線接入、寬帶固定網或不同系統間的漫游。
移動通信網絡和互聯網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首先,互聯網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而營利是移動通信的基本目的之一。其次,從監管上來講,互聯網是開放性的,在互聯網中不可能存在監管機制,而移動通信網絡是處于統一的管理之下。雖然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有很大的區別,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通過網關服務器和眾多的ICP使得兩者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聯系,使得移動通信網絡考試受到越來越多的惡性病毒的攻擊。在以往我們更多強調是網絡實體安全和操作上的制度安全問題,而從未考慮黑客、病毒、木馬等外力的破壞。目前,隨著移動終端計算和儲存容量的不斷增強帶來的是更大的安全威脅。如手機病毒、木馬等,這些安全問題不僅是攻擊手機,其還能攻擊短信息中心等。由于移動通信網絡存在的缺陷,導致攻擊方式不斷的增加且在不斷更新。大致上可以將手機病毒分為幾類:
1.短信類。這類病毒不能通用,只能感染特定型號的手機或特定品牌的手機。
2.炸彈類。這類病毒是通過向用戶發送大量的垃圾短信,使手機產生拒絕服務。
3.蠕蟲類。這類病毒主要是利用具有藍牙功能的終端設備將進行傳播的,目前暫時還未發現其具有攻擊性及傷害性。
4.木馬類。這類病毒是在正常的程序中細致入編寫的惡意代碼,并同正常程序啟動從而執行一些破壞性的操作。
五、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缺陷
(一)統一的標準化問題
從理論上來說,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的移動終端用戶能實現全球范圍內地移動通信,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國際標準,致使各國的移動通信系統互不兼容,因此難以做到全球性的無縫隙漫游,這給移動終端用戶帶來了很多的不便。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要想實現全球的無縫隙漫游首先就要制定全球的統一標準。
(二)技術難以實現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在實際的投入使用中,面臨著諸多的技術挑戰。從技術角度上來講,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數據傳輸比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高了一個數量級,因此其面臨著諸多技術上升級改進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對不同的編碼技術和傳輸技術進行測試;此外通信系統中的移交方面也還存在著技術問題,移動通信終端設備在實際的使用中已從當前的基站跑入到另一個基站當中,這樣就會造成信號的丟失,導致手機用戶失去聯系。
(三)容量受限制
從理論上來說,4G移動個通信的傳輸速讀可以超過100Mb/s,這樣的速度比3G通信系統整整提高了10倍。但是,在具體的實際使用中或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從而影響傳輸的速度。如: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設備的傳輸速度是受到通信系統自身的容量限制的,如果通信系統的容量有限且很小,那么當終端設備的使用增加時,就會導致其傳輸速度的降低。此外,由于通信系統的容量是受到頻率資源的限制的,若想增加通信系統的容量就必須通過減少基站的覆蓋半徑來實現。因此,當4G通信正式投入實際運用中時很難達到理論的速度。
(四)分層的服務區域
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為了便利大多數人們都希望能夠通過無線接入鏈接到網絡。但由于目前無線網絡發射器受到功率和天線尺寸的限制,小型的無線終端設備還不能直接連到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上。盡管如此,小型的無線終端設備還是能通過4G移動通信的微型基站直接實現4G系統的連入。此外,在段距離內,小型無線終端之間還是能夠交換無線信號。在這里微型基站起到了移動終端的作用,但是采用這種方式后,也導致出現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服務區域就是有許多重疊在一起的小區組成的問題。
(五)設施難以更新
放眼全球,就目前而言大多數的無線基礎設施都是建立在3G投稿信系統的基礎上的。若要實現想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轉移的話,就要將全球范圍內的大多數無線基礎設施進行升級和改造。這種大規模的變動勢必會影響到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全面進入市場的時間和速度。因此,4G移動通信的用戶終端設備的研制要同4G通信系統的建設步調保持一致性,不能出現4G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生產滯后的現象。
(六)市場問題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已經完成了覆蓋全球范圍內的基礎建設,據調查研究全球約有25%以上的人口使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隨著移動終端功能的增強,按時收費及按信息內容收費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在還未進入市場時,就應該及時制定出科學合理的4G通信標準。
(七)其他問題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需要區分出語音流量和互聯網數據,同時還必須要具備能夠具備在傳輸速度很慢的地三代無線通信網路上平穩使用的性能。語音流量是在2G時代留下來的基礎結構上進行的傳輸,因此這需要移動通信運營商能找到一個能很好解決諸多問題的方法。此外,還要加緊對4G通信系統產品在設計、包裝、營銷、運營、維護方面的專業人員的培養和選拔,并提早進行必要的專業崗前培訓,增強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進一步推動4G通信的應用和發展。
六、結束語
目前,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還處在研究過程中,尚未出現大規模的實際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未來實際的移動通信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和本文的描述不太符合。但是,無論未來的通信技術發生怎樣的變化,其一定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高速率及高質量的數據傳輸,完全集中的服務,無處不在的移動接入,安全集中的服務,自治的網絡結構;此外,還必須具有更加完善的安全機制以此來保證移動設備及用戶的安全。通過本文對其框架結構的初步探討,和關鍵技術的詳細介紹。能為人們對4G移動通信技術的定義、優點、安全問題等提供一個較為正確的介紹。
參考文獻:
[1]程美婭.淺析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關鍵技術及其安全問題[J].中國數據通信,2005,03:73-75.
[2]石晶林.未來寬帶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發展的一些思考[J].中國集成電路,2008,01:77-84+89.
[3]吳新民.4G無線網絡安全問題的研究[J].通信技術,2008,06:127-129.
[4]胡國華,袁樹杰,譚敏.4G移動通信技術與安全缺陷分析[J].通信技術,2008,07:155-157.
[5]鄭宇.4G無線網絡安全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6]朱朝旭,果實,薛磊.4G網絡特性及安全性研究[J].數據通信,2011,03:25-27.
[7]徐嘯濤,趙宏亮.淺談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J].移動通信,2003,03:22-25.
[8]李明鋒.4G移動通信技術的特點及應用探討[J].河南科技,2013,14:16.
[9]彭岳峰.LTE-Advanced系統中若干關鍵技術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10]吳新民,熊暉.4G網絡安全問題防范與對策的研究[J].通信技術,2009,04:148-150.
電信暑期實習心得體會一
第一、電話營銷的技巧。
在電話營銷時,我們不能一味盲目地打電話,我們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打電話前我們要先提前設計好問題,設計好套餐、業務的介紹方法,關鍵是要秀出我們產品的價值。然后對客戶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從中找到營銷的突破口,針對性的引導客戶把注意力投我們的業務、產品上面來。這樣我們就會有更多的話題和機會跟他談,成交的幾率和比例一也定會大幅度提升。當然,作為銷售人員,我們要具備很強的心里素質,要學會把拒絕當作是接受的孿生兄弟,換句話說,每一個拒絕的背后一定會有另一個接受在等著我們。所以,我們要保持正確的心態,每當遇到客戶拒絕的時候,我們要感謝他,因為他讓我更接近接受。
第二,做事認真負責、勤學好問。
剛來到單位時,由于專業不對口,我對很多方面都未熟悉,這就需要我認真負責、勤學好問。因為經驗是很重要的,幸運的是我們的同事都有很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對于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們都能很耐心的系統的為我們解答。通過對問題的理解我們又能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目前的IT形勢發展之快我們隨時都要學習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才能迎合社會的需要。而對于我們新人來說,虛心學習能學到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團結合作,真誠待人。
通過一個多月的接觸,大家在一起互相學習相互交流,讓我們理解到不僅在學習上工作上也是需要發揮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事半功倍。而且只要真誠待人,虛心請教同伴,他們也很樂意和我交流。還教會我一些技術,由此我深感真誠的重要性,在公司里不但要學會如何做事,而且要學會如何做人。正確處理同事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會關系到你能否開展工作。孤芳自賞并不能說明你有個性,過于清高是很難融入大集體的。
感謝中國電信給我這次寶貴的實習工作,這次實習帶給我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經驗,更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在這段時間里,我不僅很好地運用了所學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學到了在學校學不到的待人處世之道,擴大了知識面,也豐富了經歷,為我即將踏入社會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增添了信心。
電信暑期實習心得體會二
很感謝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電信分公司為我提供去實習的機會,通過這次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學習到了一些工作經驗。
一、實習目的
通過在電信通信部的學習了解吉首電信主要開展業務及業務開展情況,以及3g業務的發展方向。
我們被安排在吉首市電信分公司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公司的相二、實習內容關人員給我們講解了3g的發展前景,以及三大運營商在3g方面實力的比較,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吉首市電信分公司的業務開展情況。我覺得盡管在業務的開展方面有移動、聯通等的夾擊,中國電信的業務仍然有發展的潛力,而電信也一直在努力。
我們的實習報告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對公司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3g發展前景的了解
第一部分 公司基本情況
公司介紹
吉首市電信有限公司是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授權北京市電信公司使用中國電信的商譽和無形資產。吉首市電信公司在吉首市范圍內為政府、企事業單位,商業樓宇、住宅小區等機構客戶,提供包市內、國內、國際固定電話、數據傳輸、互聯網、寬帶接入等綜合電信服務和寬帶應用等增值電信業務,以及與上述業務相關的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技術服務、信息咨詢、工程設計施工等相關服務。
清晰的通信定位
吉首市電信公司從網絡結構設計到設備選型,堅持滿足大客戶寬帶化、智能化、多功能電信產品的需求,公司通過專業的營銷和服務隊伍,根據大客戶的近期和中長期業務需求、技術發展走向、投資經濟分析,為大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并提供網絡會診、技術培訓、業務升級等售后跟蹤服務。
可靠的網絡基礎
吉首市電信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在吉首地區迅速開始實施了全光網絡的建設和中國電信全國網絡的在吉首的延伸,吉首市電信公司采用最新電信技術組建吉首城域網,網絡整體結構簡潔高效,用戶接入轉接次數大大減小,有效地降低了網絡故障率,保證了網絡穩定性。
一流的服務保障
吉首市電信公司采用國際領先的crm理念,全面組建完整boss系統,建立專業化、高素質的大客戶營銷和服務隊伍,從售前技術支持、售中業務開通到售后的維護保障,都為客戶提供專業、周到、高水準的網絡管理和客戶服務。
共贏的經營理念
吉首市電信公司在提供電信服務的同時,提供多種靈活運營合作方式,在基本業務提供、資源合作、增值應用開發等諸多方面與客戶一道創建多贏的合作模式,為客戶創造價值。
企業文化:服務至真創新致遠為客戶提升價值
吉首市電信公司秉承中國電信集團用戶至上用心服務的服務理念,把滿足客戶的需要作為公司生存的源泉,把提升客戶價值作為公司發展的動力,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一站式等系列服務和量身定制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在聽完吉首電信工作人員的講座后,我對他們文化理念的理解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明白一個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運營商來說,誰把握了客戶誰就贏得了通信,所以吉首市電信公司要秉承中國電信集團用戶至上用心服務的服務理念,把滿足客戶的需要作為公司生存的源泉,把提升客戶價值作為公司發展的動力,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一站式等系列服務和量身定制的個性化解決方案,這些公司理念就很實在。
第二部分 3g發展前景的了解
什么是3g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地講,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字節/每秒??84kbps(千字節/每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
3g技術發展前景
目前全球主要有3種3g技術,wcdma、cdma2014和td-scdma,三種技術由于時間推出不一,各國政府支持的標準也不同,因此,這3種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前景也有所不同。
1.wcdma的發展
wcdma主要起源于歐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無線研究活動,目前wcdma標準已經有四個版本,其中r99版本有可靠的全套設備提供和運營網絡可供采用,該版本數據業務提供能力不如cdma2014 lx ev-do,同時終端提供業務的能力較弱。r4版本是向全分組化演進的過渡版本,r5和r6是全分組化的網絡,
在r5中提出了高速下行分組接入(hsdpa)的方案,可以使最高下行速率達到10mbit/s,目前標準仍在制訂中。
從發展態勢來看,目前wcdma是3g領軍技術,發展勢頭強勁。截至今年7月底,全球已有82個wcdma網絡在37個國家內實現了商業化運營,其中有22個網絡出現于2014年,并且即將再有7個網絡加入這一陣營。據調查,目前全球wcdma/hsdpa終端產品的款式已達到198種,由26家供應商提供,其中在過去的半年內商家總共推出了70款新終端。
雖然我國的3g牌照還沒有頒發,但國內不少運營商對wcdma表示出了興趣。據稱,多數國內運營商會選擇wcdma標準。中國移動選擇wcdma的可能性最大,因為wcdma這套系統能夠架設在現有的gsm網絡上,這樣過渡會比較便捷。中國電信也停止了對td-scdma技術的測試,轉向wcdma技術。而且據了解,中國鐵通和中國電信已各自建成基于wcdma的若干基站,已經投入正在進行的3g場外測試中。
目前以歐洲為據點的wcdma標準的商用化進程正在加快。奧地利、日本、芬蘭等五個運營商已經宣布推出基于wcdma技術的3g服務,李嘉誠旗下的和黃正在大舉進軍3g,基于wcdma的h3g英國、h3g意大利等將很快推出。
據全球權威的電信及移動市場研究顧問公司emc預測,2014年全球移動電話用戶將有16億。其中,80%-85%的用戶是gsm和wcdma用戶,包括正轉向gsm/wcdma的pdc和tdma用戶,另外的10%-15%是cdma2014用戶。
由此可見,在商用化方面,wcdma已經走在前面。
2.cdma2014標準技術發展趨勢
cdma2014 是 tia 標準組織用于指代第三代 cdma 的名稱。適用于 3g cdma 的 tia 規范稱為 is-2014,該技術本身被稱為 cdma2014。
cdma2014標準已經有多個版本,目前cdma2014標準是基于ro版本之上,并演進成ev-do和ev-dv兩個標準。ev-do標準已商用,目前有ro和ra版本,其中ro已成熟,單載波最高上下行速率可以達到153.6kbit/s。ra是ro的加強,但尚未成熟,單載波最高速率可以達到307.2kbit/s,并且支持話音業務和分組業務的并發。ev-dv標準有rc和rd版本,版本標準已確定,但ev-dvrd版本的基站、終端芯片預計在2014年年底推出,估計到2014年才有設備支持。
截止2014年9月,全球46個國家有98個網絡提供商業化3g cdma2014服務,用戶數量達到了1.126億人。
在北美,cdma共有6450萬用戶,是該地區占統治地位的手機技術。2014年3月,北美地區有一多半的用戶采用的cdma技術。在加拿大和美國共有36家cdma運營商,其中有16家業已開展或者準備轉向cdma2014。
在亞洲,日本和韓國cdma2014 1x商用的成功典范。在日本市場方面,kddi于2014年推出采用cdma2014技術的第三代移動電話服務,cdma2014 1x,總用戶數已于今年7月20日達到1500萬戶。
cdma2014系統設備技術研發是目前各標準中進度最快的,許多3g手機已經率先面世。
3.td-scdma標準技術發展趨勢
td-scdma已成為發展最快的國際3g標準,融入3gpp的r4標準后,又參與了對3gpp的r5、r6標準的完善、更新。現在北京、成都和重慶等地建設了3個試驗網,經測試結果表明,td-scdma系統初步具備全境覆蓋獨立組網的能力。與此同時,td-scdma還參加了信息產業部移動模擬試驗網(mtnet)第一、二階段的測試,指標基本通過,系統整體設備運營基本穩定。
td-scdma標準系統設備由于技術上具有獨特性和在我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該標準受到各大主要電信設備廠商的重視,核心網投入研發的有北電、中興、西門子、華為、普天、阿爾卡特等廠商;接入網方面,大唐、中興、普天、ut、華為、西門子等廠商都在大力推動td-scdma的產業化進程。
td-scdma終端的研發有中國電子、南方高科、海信、三星等九大廠商已經融入。歐美制造商也紛紛向td-scdma靠攏,不光有早期的西門子、三星、飛利浦,如今,摩托羅拉、諾基亞也表示將生產td-scdma技術的手機。今年3月底,大唐移動研制成功了全球第一臺td-scdma手機dtm800l的代號,這標志著td-scdma在終端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向大規模商用又前進了一步。目前,大唐3g的tdcdma據說已經達到3g要求,估計3g在國內已經出現曙光。但業界普遍認為:td-scdma的市場定位應該跟wcdma捆在一起會比較好一點,這樣才會在全球有發展空間。
*年*煙廠的關閉改變了*縣的主導產業的發展,縣政府在推行“工業富縣”的戰略下,實現了以煙草工業為主向多元支撐的轉變。“十一五”期間完成宜萬鐵路、滬蓉高速公路和清江航道的建設,*縣將改告別了大山深處、交通不便的時代,為*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發展,促進商品流通,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此,經湖北省建設廳同意,*縣人民政府組織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
在新的時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一個納入西部開發范疇的自治州,在重大項目建設上得到國家更多的優惠條件及政策支持。為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縣委、縣政府制定的“三三發展戰略”,依托縣域綜合交通條件的改善,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物產優勢,《湖北省*縣城市總體規劃(*-2020)》提出把*建設成為以發展富硒綠色食品、旅游和硫、鐵礦選煉業為主的恩施州副中心城市。
為了更好地謀劃*縣的長遠發展,體現“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規劃編制方式,現將《湖北省*縣城市總體規劃(*-2020)》(草案)予以公示,請廣大市民獻計獻策。
總體規劃主要內容簡介:
一、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1、人口與用地規模
(1)縣域總人口與城鎮化水平
*年全縣人口50.77萬人,城鎮人口11.87萬人,城鎮化率為23.4%。
2010年全縣人口51.54萬人,城鎮人口15.15萬人,城鎮化率為29.4%。
2020年全縣人口53.37萬人,城鎮人口23.48萬人,城鎮化率為44%。
(2)中心城區人口規模
*年中心城區人口5.55萬人;
2010年中心城區人口7.1萬人;
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13萬人。
(3)中心城區用地規模
*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450公頃,人均城市建設
用地81平方米;
201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603.5公頃,人均城市建
設用地85平方米;
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1170公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90平方米。
2、城鎮空間結構規劃
城鎮空間布局逞“兩橫一縱”格局,即:
兩橫:指沿209國道貫穿*鎮、長梁鄉、茅田鄉和龍坪鄉的城鎮生長軸和沿318國道、宜萬高速、宜萬鐵路貫穿紅巖寺和高坪等鎮的城鎮生長軸。
一縱:指沿天二公路貫穿*鎮、三里鄉、紅巖寺鎮、花坪鄉、景陽和官店等鎮的南北向城鎮生長軸。
3、空間分區管制
規劃將城鄉土地劃分為中心城區、鎮區(居民點)、保護區和農林特產生產區等四種類型。
(1)中心城區指將要建成為*縣域內用地規模最大、人口聚集度最高、中心地位突出的城市化地區。主要為*城和下壩特色產業園、*火車站等地區。
(2)鎮區指*縣所有建制鎮和鄉政府所在地集鎮的城鎮化區域。居住點主要指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村民集中居住點和業已形成一定居住規模集鎮的準城鎮化區域。
(3)保護區是指縣域內具有一定自然、歷史、文化、景觀保護價值的地區。*縣域內保護區主要有: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多樣性區域。
(4)農林生產區指縣域以農業和林業生產為主要活動的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特產種植地、農民居住用地等。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一般農用地。
4、縣域綜合交通規劃
(1)對外交通規劃
鐵路:按計劃建成境內宜萬鐵路以及相關設施;
高速公路:按計劃建成滬蓉高速公路以及連接線;新建巫建高速和臨汾-三亞高速公路。
318與209國道:按二級路要求提高路面質量,加強維護保養;完成209國道局部改道。
水路:清理清江河道,建設景陽港口,清江河道*縣境全程通航;
(2)縣域交通規劃
按山嶺重丘二級路標準提高天二公路(天珠壩--二岔口)至路面質量;建設高鄧路(高坪至巫山鄧家,長31公里)、建巫路(茅草壩至四方臺,長41公里)、官門路(官店至門坎巖,長26公里)、高紅路(高燎至恩施紅土,長43公里)等為三級公路;確保全縣100%的行政村和農村集中居住點通油路;配套建設中心客運站、客運站和貨運場站等設施。
5、縣域基礎設施規劃
(1)給水工程
中心城區實行分片供水。
逐步改善集鎮和集中居民點供水系統:紅巖寺鎮、三里鄉利用渡浪溝水庫集中供水;龍坪鄉利用高位水池就近飲用山溪水;官店鎮改造殷家灣水庫供水;長粱鄉由玉紅村規劃的二道水水庫供水;高坪鎮由紅珠河水庫供水;茅田鄉、景陽鎮、花坪鄉引用泉水供水。
按湖北省飲水解困工程有關要求逐步實施農村供水。
(2)排水工程
中心城區逐步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建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污水。
各集鎮和集中居住點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污水經污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后就近排入水體或用于農業灌溉。
分散式住農戶污水經無能耗生化處理后就近排入水體或用于農業灌溉。
結合道路系統布置雨水管渠;盡量利用現有的道路邊溝,明溝收集排放雨水。
(3)供電工程
電源規劃:近期規劃建設電站共18座,總裝機容量120.64MW,其中新建電站16座,增容改造電站2座;遠期規劃建設的電站共9座,總裝機容量322.4MW,其中新建電站7座,增容改造電站2座。
變電站規劃:新建紅巖、革坦110kv變電站,改造紅土坪110kv變電站;新建七里坪、小埡門、天生橋、三里35kv變電站;增容改造長梁、龍坪、景陽、官店35kv變電站。
(4)通信工程
電信工程規劃:遠期固定電話普及率達35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50部/百人。
郵政工程規劃:建立儲存中心和配送站;改善用郵環境,建立自動郵局;新建住宅和集中居住點,同步規劃建設郵政所、信報箱,建立農村信件收集系統。
(5)燃氣工程
中心城區、紅巖寺鎮、三里鄉、長梁鄉、河水坪分別建1座配氣站;其它集鎮、集中居民點和農村逐步改善能源結構,提倡使用瓶裝液化氣和沼氣。
(6)防洪排澇工程
清江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清江次級河流按20年一遇標準設防;清江次次級河流按10年一遇標準設防。
中心城區防洪按50年一遇設防,防山洪按20年一遇標準設防;其它城鎮防洪按10年一遇標準設防。
6、城鄉協調發展規劃
(1)中心城區按“組團”式發展;
(2)城鎮完善配套、提升功能;
(3)居住點注重配套服務設施與環境建設;
(4)改善農民生活居住環境,鼓勵農民適當集中居住;
(5)劃定各類控制保護區并加強其管理。
二、中心城區總體規劃
1、規劃范圍
(1)中心城區規劃范圍即中心城區規劃區,規劃范圍東側從北到南的界線為山莊坪—太山廟—渡灘溝—杉樹云子—苗草—滴水崖—馬道子—施家坪—大坡—煙墩山—龔家崖—寶塔山—雷家灣—小埡門組團—張家茆;南側為小埡門村馬家灣—張家灣—獅子包—209國道;西側從北至南為下壩西側650米等高線—劉家灣—沙坡山—天鵝池—石灰場灣—尹家灣—650米等高線—尖峰山—嚴家灣—吊樓槽—209國道;北側至下壩觀。總面積共5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總面積約11.7平方公里。
2、城市性質
*是滬(上海)蓉(城都)、宜(昌)萬(州)快速交通節點、以發展富硒綠色食品、旅游和硫、鐵礦選煉業為主的恩施州副中心城市。
3、城市主要職能
(1)*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
(2)湖北省重要的鐵礦石選煉基地之一;
(3)鄂西旅游城市。
4、空間發展策略與空間形態
主要向七里坪、紅土坪和松樹坪、下壩農場和小埡門火車站周圍發展,形成“一城兩園”的空間布局結構:一城是指即*城區(含清江工業園);兩園是指小埡門現代物流工業園和下壩特色產業園。
5、分區與定位
(1)小埡門現代物流工業園
城市建設用地131公頃,居住人口7900人,以交通、物流、鐵礦加工、居住為主。
(2)下壩特色產業園
城市建設用地225公頃,居住人口9700人,以地道中藥材加工、富硒食品加工和煙葉加工為主,配套一定的居住。
(3)*組團
城市建設用地814公頃,居住人口11.24萬人,其中:
老城片區:以商貿、文教、居住為主,居住人口4.77萬;
七里片區:以工業、居住為主,居住人口為1.2萬人;
紅土坪片區:以行政、文化、科研、居住為主,居住人口為3.5萬人;
松樹坪片區:以居住為主,居住人口1.77萬人。
朝陽觀風景區:以生態觀光旅游為主。
6、中心城區空間管制
(1)規劃將中心城區劃分為建成區、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四種用地類型。
(2)建成區
主要指現狀的城市建設用地。
(3)適宜建設區
綜合條件下適宜城市發展建設的用地。新增城市建設用地主要安排在適宜建設區。
(4)限制建設區
規劃將農田、地表水飲用水源的二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的非核心區、文物古跡建筑控制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等劃入限制建設區。
(5)禁止建設區
規劃將基本農田、地表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25%坡以上山、坡地、電力高壓走廊、電訊傳輸微波走廊及其它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帶,江、河湖水庫及其岸線保護帶等生態敏感區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等劃入禁止建設區。
7、工業用地規劃
清江工業園主要用于發展傳統工業、農副產品加工(蔬菜、紅薯膳食纖維)、建材(高檔板材、木質復合材料、木質復合地板)、酒業、肥料等。
下壩特色產業園主要發展綠色產品深加工等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工業,包括地道中藥材加工、富硒食品加工(包括魔芋、礦泉水、富硒飲料等)和煙葉加工。
小埡門現代物流工業園主要發展物流和鐵礦加工。
規劃工業總用地163.93公頃,占城市建設總用地14.25%,人均12.61平方米。
8、公共設施用地
公共設施用地按“分級配置、布局均衡、適度超量”原則進行布局,規劃公共設施總用地119.31公頃,占城市建設總用地10.20%,人均9.18平方米。
縣級商貿、信息、文教中心位于老城區,縣級行政、文化、科研中心位于紅土坪。
9、中心城區交通規劃
(1)對外交通規劃
依托209國道、宜萬鐵路和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組織中心城區對外交通;209國道改線至紅土坪西側,按國道二級路標準規劃。
保留現有*汽車站,并在紅土坪和小埡門組團新規劃兩處汽車站。
(2)道路等級分類及控制指標
城市道路分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3個等級。
主干路間距控制在700~1000米,紅線寬度控制為30米、26米和24米。其中朝陽大道紅線寬度為30米;*大道紅線寬度為26米;紅土大道、紅業大道、紅土東路、廣潤路以及煙墩大道的紅線寬度為24米。
次干路間距控制在300~400米,紅線寬度控制為18米和16米。其中徐家溝路、徐紅路、松樹坪大道、松西路、松北路、龍七路和朝陽南路的紅線寬度為16米。
支路間距控制在150~250米。紅線寬度12和8米。
(3)組團間道路交通規劃
**與下壩組團之間通過209國道組織交通。
*與小埡門組團之間通過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組織交通。
下壩與小埡門組團之間先通過209國道至*組團,再通過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組組織交通。
10、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
規劃形成“一圈一區一軸四帶五園”的綠地布局系統。規劃綠地總面積208.45公頃,其中公園綠地92.37公頃,防護綠地116.08公頃。人均綠地面積為16.03平方米。
11、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1)給水工程
保留現狀七里坪二水廠,近期擴建至5萬立方米/日;規劃在紅土坪新建水廠,供水規模為2萬立方米/日,使遠期*組團供水總規模達到7萬立方米/日,承擔*組團和小埡門組團用水需求;規劃在下壩組團新建水廠,供水規模為3萬立方米/日。
(2)污水工程
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現有的合流制排水設施,新區規劃嚴格按照分流制建設排水管網。規劃在*、小埡門和下壩組團分別建設污水處理廠,*組團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4.4萬立方米/日,小埡門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1.2萬立方米/日,下壩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2.4萬立方米/日。
(3)電力工程
保留獅子灘35KV變電站,增容擴建紅土坪110KV變電站,新建七里坪35KV變電站,,將小埡門火車站10KV開關站擴建為35KV變電站,為小埡門現代物流工業園供電。
(4)通信工程
規劃將現狀電信C3局搬至紅土坪片區,遠期交換容量達到4萬門,同時在七里坪建電信支局,遠期交換容量達到4萬門。
規劃在小埡門組團建郵政支局,在七里坪建郵件處理中心。
(5)燃氣工程
規劃近期氣化率達50%,遠期達80%;規劃在馬欄溪新建*配氣站,氣源引自忠縣輸往武漢的天然氣管。
(6)消防工程
保留現有消防站,在紅土坪、小埡門各新建一消防站。
(7)環衛工程
生活垃圾實行袋裝化收集,遠期實行袋裝分類收集;生活垃圾清運機械化率達70%;生活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60%以上,生活垃圾處理實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目標;道路清掃機械化程度達到50%。
12、旅游規劃
(1)旅游形象定位
依托*生態農業的發展,以“*人”遺址開發為重點,將*縣建成恩施大旅游圈中重要的生態農業觀光區、宗教朝拜旅游區、人類起源探秘區、峽谷探險區。
*旅游產品形象定位:***
(2)旅游功能分區
朝陽觀朝圣休閑旅游區:*城鎮游覽區、朝陽觀休閑觀光景區、小溪口水上休閑游樂區、大沙河漂流探險景區。
野三河尋蹤探秘旅游區:野三河峽谷景區、石柱觀景區、巨猿洞景區。
景陽峽谷攬勝區:景陽河峽谷、景陽觀、五花寨景區。
長嶺崗生態休閑度假區:十八格、楂樹坪景區、長嶺崗景區、姜家坪景區。
九股山避暑度假區:四十二壩、當陽旭日、高巖子林場。
13、環境保護規劃
(1)水環境保護
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保護好地下水資源,防止地下水質污染;對縣域水系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監測,掌握水質變化動態,及時調整水資源保護對策。
(2)大氣環境保護
工廠企業配備除塵設備,逐步推廣脫硫工藝,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限期治理或搬遷,盡量采用濕法除塵;調整能源結構,全縣除建材和特殊企業經批準,可使用燃煤外,其它企業不得使用燃煤,使用燃煤的企業要采用低硫煤;保護原生林木,加強城鎮綠化工程;加強汽車尾氣排放控制,提高尾氣達標率。
(3)聲環境保護
加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創建噪聲達標區,使環境噪聲治理區域化;加強工業噪聲治理,改進內部工藝,搬遷擾民工業;加強商業、娛樂業、建筑施工等噪聲源的控制與管理。
(4)固體廢棄物污染及輻射環境管理防治
繼續加大對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輻射環境的管理工作,切實消除隱患。
14、近期建設規劃
(1)規模城市
201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7.1萬人,城市建設用地603.5公頃。
(2)重點發展地區
清江工業園區A區;紅土坪片區一期;化肥廠片區;法院片區;火車站片區;啟動下壩特色產業園建設。
當前,在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特別是在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中,普遍開設計算機專業,包括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網絡、計算機體系結構、軟件工程等計算機相關專業,由于計算機專業的覆蓋面廣,涉及到的學生人數眾多,據中國教育網統計,每年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大約在10萬人以上,是高校畢業生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之一。此外,其它一些理工科專業,如通信工程、自動化、儀器儀表、機械制造、測量控制、機電一體化等專業,由于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要求也很高,也開設了大量的計算機課程,可以說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幾乎覆蓋了全部理工科專業,因此,開設計算機專業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培訓計算機專業的人才以及其它理工科專業的人才已經成為了一個重中之重的教學任務。
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
眾所周知,計算機是一個以實踐為主的應用型專業,這點從計算機的起源與發展的歷程就一目了然。計算機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應用型的產物,可以說是需求產生了計算機,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是在人們新的需求的不斷推動下得以迅速發展。現行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還是以學科體系為主,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存在理論知識過多、課程內容老化、教材滯后于技術發展、與社會和企業需求脫節等問題。計算機是一門飛速發展的科學,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夠真正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我們在設置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時,首先應該緊貼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把握住計算機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實用型的新技術盡可能地融入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使同學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推陳出新,應是計算機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重中之重的第一要務。以計算機網絡課程為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高等院校中網絡技術課程的開設較為普及,一般認為網絡技術既有網絡理論規范,又有網絡工程應用,應該做好“兩條腿”走路。如何在網絡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引入創新元素,應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
例如在計算機網絡理論教學中,最為經典的莫過于網絡模型和分層協議,無論是OSI的七層模型還是TCPIP的四層模型,都是為了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系統的整體功能。為了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理解,特別是模型中“分層”的概念,在講述分層的原則同時,對每個層上有代表性的協議分門別類地加以介紹,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輔助以實驗活動。如在介紹應用層的協議FTP過程中,就可以設計一個專門的應用實驗,使用FTP協議完成文件上傳與下載,并通過編程完成數據傳輸的連接。其中指定WebRequestMethods對象的FTP方法,調用CreateFtpWebRequest功能函數創建請求對象,并使用GetFtpResponse方法完成數據下載。在此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應用實驗,如使用同樣是應用層的HTTP協議來完成文件上傳與下載。一般情況下,現在幾乎所有的同學每天都在上網,而上網過程中所使用最多的協議莫過于HTTP協議,然而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并不清楚HTTP協議可以用來完成文件的傳輸,更不用說HTTP協議與FTP協議在文件傳輸過程中的差別。通過本次應用層的兩個最主要協議實驗,可以使同學全方位地理解劃分應用層作用以及網絡應用層的功能,從而對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功能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三、理論教學引入創新元素
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是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其中任何一個方面沒有積極性,教學效果均無法保證。現代教育的使命更多地關注人的發展,以及適應這種發展的“自主學習”的需求。在計算機網絡理論教學過程中,由于專業術語眾多,新技術新名詞層出不窮,既讓同學們耳目一新,又讓同學們覺得不好理解。凡是涉及到新名詞的理論教學,都應該加入一些新鮮說法,引入一些創新元素,加以佐證,幫助理解。例如,時延帶寬積這個概念,用理論公式加以說明很簡單,就是網絡時延與帶寬的乘積。關鍵在于這個概念的提出的意義是什么,則幾乎沒有同學知道。為了能夠有效地說明這個概念本身的意思,這時候就應該從另外角度加以闡述。以高速公路為例加以說明,因為廣大同學對高速公路都很熟悉,已經是司空見慣,為了能夠讓高速公路上面行駛更多的車輛,就必須最大限度拓寬道路,這和網絡傳輸的道理一致,為了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傳送更多的數據,就必須提高網速。
古人喜歡用車水馬龍這個成語形容馬路街道的繁忙景象,但究竟繁忙到什么程度,并沒有一個量化指標。當然從理論上來說,準確衡量一個網絡傳輸信道的繁忙程度技術指標主要是信道占用率,但正是借用了時延帶寬積才能又高效又準確地計算出信道占用率。假設傳輸信道的帶寬是10Mbps,信息在信道中傳輸時延是10毫秒,則可以計算出時延帶寬積為10萬比特,假設網絡系統中發送一包數據的長度是1萬比特,則該信道的利用率為10%,顯然這樣的信道利用率太低了。為了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可以進一步組織同學進行討論所能夠采取的措施與方法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采取的措施與方法包括或者提高每包數據的長度,或者增加傳輸數據包的數量,同學們經過討論發現,提高每包數據的長度可能性并不大,這是因為每包數據傳送時的最大長度要受到傳輸鏈路物理特性的限制和制約,沒有增加數據包長度上限的空間。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數據包的數量,這樣同學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在停止等待協議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和增加了回退N字節協議以及選擇重傳協議,進而從根本上理解了傳輸層各種協議的產生緣由、背景、功能和作用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效果的取得,是一些課堂理論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四、在教學實踐中堅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理念
教學目標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咨詢者、指導者和伙伴,這個指導思想在實際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計算機網絡教學環節中,不可避免地都需要提及一個重要的網絡設備-路由器,對于路由器而言,其在網絡中重要地位無需多言,而為了保證路由器能夠正常并且快速地運轉和工作,對路由器中路由表的設置是一個重中之重的事情,為了使路由器能夠更好更高效地工作,應盡可能簡化路由表的配置,在網絡工程方面,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對路由表項進行合并規約。例如,在IP地址分配沒有規劃的情況下,某個區域1需要使用兩個C類地址,網管就將192.168.8.0/24和172.16.2.0/24分配給區域1,當區域2需要使用四個C類地址,再將172.16.3.0/24、172.16.4.0/24、172.16.5.0/24和192.168.9.0/24分配給區域2,由于這樣隨機分配就勢必會造成連接這兩個區域的路由器中路由表都沒有辦法匯總,顯然必須調整IP地址的分配才能有利于完成路由表中相關區域IP地址的匯總任務。許多同學通過相關IP地址理論的學習,都清楚首先應該調整相關的IP地址,即將區域1中的172.16.2.0/24調整到區域2中,將區域2中的192.168.9.0/24調整到區域1中,通過這兩個IP地址對調以后,接下來就可以對相關區域的IP地址進行匯總。
但是在進行匯總過程中,由于很多同學對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中子網掩碼設置的理論與技巧理解得不夠深入,尤其是對設置子網掩碼的位數很多同學只是泛泛了解,其內在本質的含義并不清楚,從而導致在匯總過程中出現錯誤。將192.168.8.0/24、192.168.9.0/24匯總為192.168.8.0/20而不是192.168.8.0/23,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情況,主要原因在于有相當部分同學認為十進制8換算成二進制為1000,即有4位二進制,所以想當然認為進行匯總時應該從原有的地址掩碼中減去4位,24-4=20位,即匯總后的結果為192.168.8.0/20。出現這種情況的同學數量并不在少數,這充分說明了在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中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而對于172.16.2.0/24、172.16.3.0/24、172.16.4.0/24和172.16.5.0/24進行匯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就更多。絕大多數同學誤認為匯總后的結果為172.16.2.0/22,認為四個連續的IP地址進行匯總這是必然的結果。殊不知由于2不能夠被4整除,所以這四個IP地址雖然是連續的地址,但并不能全部在一起匯總,而只能夠兩兩在一起匯總。這樣的匯總解決方案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沒有幾個同學能夠完全理解和正確解決,這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地研究與探索。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會發現一部分同學甚至連1M是多少都不清楚,如假定某信道的帶寬為1Mbps,往返時延為10毫秒,求其時延帶寬積,正確解答為106×10×10-3=1000bits,但也有同學認為1M等于1024,所以計算的結果為1024×10×10-3=10.24,教師在指出這種常識性錯誤的同時,也不得不認真思考出現這種問題的嚴重性。如果理論教學嚴重脫離實際,就會造成同學對一些基本概念甚至基本常識都存在誤區,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只有緊緊貼近實際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又特別重視對同學實際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注重培養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
五、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