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媒體傳播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原始傳播時代的災害信息傳播 社交媒體環境下自然災害的信息傳播特點與方式 新時期災害事件中信息傳播流程的特點 新媒體新聞傳播特點的分析 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點及電視采編應對 自媒體的信息傳播特點探析 新媒體時代的品牌傳播之道 淺議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思考 淺析新媒體時代的公關傳播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品牌傳播 淺析新媒體時代的廣告傳播 新媒體時代傳播規范的思考 新媒體時代的醫藥傳播策略 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特征 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品牌傳播 新媒體時代“山寨”文化的傳播 新媒體時代“禮”文化的傳播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傳播變革 新媒體時代對臺信息傳播策略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郭鎮之.關于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卟國際新聞界,1997(3):18-25
[3]張健挺.“議程設置”中的反設置[C].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2006(8):1116—1123
[4]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網站.htrp://.cn/dtygg/dtggt201207/t20120719—32230.html
[5](美)謝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自媒體研究報告[J].轉引自劉景東.淺議自媒體[J].中國信息界,2011(3):41
[6]何梓華,徐心華,尹韻公,雷躍捷等.新聞學概論[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63—165
[7]南長森,石義彬.媒介融合的中國釋義及其本土化致思與評騭[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59-166)
隨著網絡技術與應用的迅猛發展,不可避免的是社會向著更加公開化的方向發展,媒體產業之間的界限也正在逐漸變得模糊,媒體逐漸從一個高門檻的專業機構操作,變成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可以自己信息、傳播新聞。互聯網助推自媒體迅猛發展,每一個賬號都是一個小小的媒體,對許多重點、熱點事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特點
分析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特點,需從何謂自媒體說起。所謂自媒體,就是指以個人作為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的新媒體總稱。像博客、微博這樣的自媒體面向的就是開放的不特定的大多數,而像微信面向的則是較為封閉的特定的單個人。
從自媒體的定義不難看出,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特點首先就是新聞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相較于傳統新聞傳播系統,受眾只能通過向專業傳播機構提供新聞線索并在被采納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在職業記者的筆觸下新聞,而在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平臺,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其次,傳播方式多樣化是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第二個特點。傳統媒體經歷了從報紙、到廣播、再到電視的發展歷程。相較于傳統媒體采取一種或者幾種傳播形式相結合,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融多種傳播形式于一體,文字、圖片、語音、視頻自由組合。第三,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特點突顯了一個字――快。青海省玉樹縣發生地震、央視大火、沒過客機墜落哈德遜河……這些突發新聞、熱門新聞第一時間、第一手材料、第一信源都來自于微博這一自媒體平臺。第四,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過程中穿受主體的“交互性”強于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單向傳遞,受眾只能被動接受。而自媒體傳播具有傳受關系交互性優勢,也就是說,自媒體的主體既可以是新聞者,也可以是信息獲得者。
二、自媒體時代下對新聞當事人隱私的侵犯
在“人人皆記者”的自媒體時代,很多新聞都發端于自媒體,發酵于網絡,隨著而來的問題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困擾和隱患――隱私被侵犯。2014年7月初,上海地鐵九號線,一名“咸豬手”男子摸女生大腿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并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報道。盡管部分視頻中,當事人臉部被打上馬賽克,但這名“咸豬手”男子還是很快被網友“人肉”出來,并在女孩報警后受到了行政處罰。應該說,這名“咸豬手”要為自己的違法違德行付出代價,并不值得同情,但令人擔憂的是,網友不但通過人肉搜索曝光了“咸豬手”男子的個人隱私信息,而且連他妻子、女兒的信息也一并曝光,甚至直接打電話給他的妻子進行“聲討”。互聯網信息海量性和流通性的特點,使得獲取一個人的信息變得非常簡單。毫無疑問,“咸豬手”男的行為在此案中是違反法律并應受到道德譴責的,然而作為咸豬手”男的妻子和孩子,卻也受到了同樣的人肉,將隱私暴露無遺,這一點值得思考。咸豬手”男的妻子和孩子與此案并無關系,他們的隱私應當受到保護。更何況對于孩子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明文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p>
“咸豬手”妻子和孩子遭人肉搜索隱私受到侵犯并非偶發事件,明星因隱私在網上被泄漏成為新聞當事人,新聞當事人因遭網絡人肉隱私受到侵犯不斷推動新聞發酵的事情近年來在網絡及傳統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自媒體時代下如何保護新聞當事人隱私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自媒體時代如何保護新聞當事人隱私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自媒體;輿論;微博;心理學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由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伊曼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它基本描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如果感受到他自己的意見是少數的,他不太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復和孤立。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自媒體的發展是否對這一理論產生了沖擊,這一問題答案對于輿論分析來說至關重要。
1 自媒體的特點
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于2002年提出一個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新概念:WeMedia(自媒體),他說,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1.0是指傳統媒體或舊媒體(Oldmedia),2.0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新媒體(Newmedia),而3.0就是以博客為趨勢的自媒體[1]。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對“WeMedia(自媒體)”下了十分嚴謹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傳播途徑?!?/p>
1.1 廣泛的傳播主體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是由專業機構編輯制作傳播內容,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傳播,傳播主體和信息把關人單單只是這些媒體機構。而對于自媒體而言,并不存在獨立的傳者和受者,他們是融為一體的。就微博而言,微博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比如A發了一條關于朱令案的微博,這個時候傳者是A,B轉發了這條微博,并加上了自己的評論,這個時候B扮演的角色其實既是一名受者又是一名傳者。而媒體、機構也可以通過開通官方微博的形式成為傳播主體,并且通過微博的龐大資源來迅速吸收信息,比如2011年7.23動車事故中,一名乘客發出求助微博,之后才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道,所以媒體機構在這個事例中和大眾一樣充當受者。自媒體與其說是媒體不如說更是一種媒介,是一個信息傳播的渠道和平臺,而傳播的內容都是由每個個體來決定的。傳播主體的廣泛化也同時決定了自媒體的人性化和草根化的特點。
1.2 高效的傳播方式
傳播主體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傳播方式,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模式只能是一對多的線狀傳播方式,而且是單線傳播,也就是得不到受者的回饋。而自媒體時代的傳播模式則更為自由,它實現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網狀模式。這種模式其實很類似于社交網站Facebook主頁上的那張人際關系圖,是一種多向的傳播,而且最重要的是依附于web2.0的支持,用戶的反饋可以得到最明顯的體現。換言之,如果把一名用戶的微博主頁作為一個新聞網站的話,那么構成這個網站的內容除了每一條微博之外還有每一條評論。又由于自媒體平臺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所以信息量巨大,傳播的速度和效果非常驚人。
2 自媒體對“沉默的螺旋”起到弱化作用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重要依據是人們的趨眾心理,因為害怕與多數人意見不同,所以放棄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自媒體時代,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這一點就被弱化了。網絡是一個很好的遮蔽物,讓每個人都可以適當的隱藏自己,不至于完全暴露在公眾的視線內。比如,隨意點開一條“頭條新聞”發的新聞微博,會發現諸多評論里有各種代表不同立場的觀點,也會有網友相互辯論的激烈場景,但是由于網絡匿名性這一特點,平時互不相識的網友也不存在趨眾求和的心理,這可以說是從心理角度,自媒體平臺對“沉默的螺旋”起到了弱化作用。
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提到“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氣候’來影響和制約輿論”,她認為,輿論的形成是意見氣候作用的結果,懼怕孤獨的心理強制人們認同“優勢意見”。這是針對傳統媒體時代的說法,在紙媒、電視高度普及的年代,傳統媒體是信息的把關人,對信息進行議程設置,決定什么信息需要被傳達到公眾的視線內,因此會對人們的認知活動產生“共鳴效果”、“累積效果”和“普遍效果”,從而形成“意見氣候”,制造“優勢意見”。然而在自媒體時代,由于傳受者界限的模糊,許多原本沒有意見表達渠道的受者如今也變成了傳者,可以相對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由于網絡的普及性,之前不被人們了解的“劣勢意見”也漸漸被人們所理解。同性戀的話題在十年前的中國還是一個禁忌,許多同性戀者由于害怕得不到理解而選擇沉默,但是近幾年,隨著網絡表達渠道的不斷開放,許多人都站出來宣傳有關的知識支持同性戀者,社會開始慢慢理解這類人,許多同性戀者也意識到自己并不孤獨,便勇敢地在虛擬平臺上站出來,宣布自己的性取向,爭取同等的權利。前不久,著名香港歌星黃耀明和何韻詩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撐同志,反歧視”的活動,活動的微博下大多數網友都表達了認可的態度。自媒體開辟傳播的渠道,拓寬了傳播的范圍,革新了傳播模式,讓劣勢意見者有能夠并敢于發聲。
3 “沉默的螺旋”理論存在的合理性
之前提到網絡的匿名性可以弱化“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但是這在自媒體平臺上并不能得到完全的實現,大多數微博用戶仍然會關注自己生活圈的親朋好友,這樣無形之中也開辟了一個熟人社區,相應地會產生趨同壓力。許多用戶可以在陌生人社區里大膽地評論,發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或不敢說的言論,但是在熟人社區里,他很可能會迫于怕被熟人孤立的心態而放棄表達。經過調查,83%的受訪者表示隨著微博熟人好友的增加,許多原先敢表達的觀點不敢表達。筆者認為,隨著微信朋友圈的發展,這一點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
另一方面,自媒體平臺為劣勢意見者創造了意見表達的平臺,但也逐漸演變為一種倒置的形態,即原來的優勢意見者變成了少數。比如,十年前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代表的是優勢意見,但是在最近幾年的微博、人人網上到處可以充斥著對新聞聯播的反感,認為其不代表民意。而且這種意見表達愈演愈烈,只要有觀點贊同政府的政策,就會招來大量的謾罵和攻擊,于是我們可以看到贊同的聲音越來越少,攻擊政府的微博贏得越來越多的轉發,這種此消彼長又豈非恰好地契合了“沉默的螺旋”理論。
4 結語
可見,自媒體時代“沉默的螺旋”作用并不是簡單的弱化或是加強,而是一種表現上的形態變化。理清了這一點對于分析一系列微博,充分發揮公民新聞的作用,對自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等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自媒體 微博 執政能力 政府公信力
1、自媒體時代背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延伸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里了,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近年來,隨著一種依賴網絡技術的新生傳播媒介――自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全球迎來了一個新的媒介時代――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世界上比較權威的定義來自于美國的兩位著名學者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2003年7月出版于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的關于“We Media”的研究報告,其中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薄?】
自媒體首先發展于美國,從傳統的博客演變而來,借助手機等移動通訊終端作為媒介,快速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媒體形式。最著名的自媒體網站就是發源于美國并迅速輻射全球的大型社交網絡平臺網站臉譜網和推特。用戶可以通過該平臺文字、圖片、視頻、音樂、游戲等信息。而其他用戶只需要點擊該用戶的首頁就可以進行瀏覽,并通過轉發、分享等方式將其分享給自己的粉絲進行再次傳播。
中國自媒體發展起步較晚。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網絡主流人群視野。截至2012年4月,新浪和騰訊兩大中文微博網站共有注冊人數已超過5億??梢哉f,中國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
2 、自媒體時代對政府管理的新挑戰
2.1 自媒體平民化等特點對政府信息管理能力提出挑戰
自媒體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一種“點到點”的對等式的傳播。在自媒體中,人們只需要一部可以上網的終端就能對新聞事件進行實時報道,不再需要等待專業的新聞記者到達現場報道新聞,真正做到了事件報道的同步性。同時,自媒體中新聞報道傳播速度也更加迅速,人們只需要一個點擊,就能迅速地將消息傳播到世界各地,而這些自媒體的新特點都對政府有關部門的社會信息傳播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2.2 政府重視不足使得對自媒體的監管出現法律空白。
自媒體進入中國只有短短的2年時間。因此政府對自媒體還缺乏有效和足夠的認知。但2年間5億用戶的快速擴張,使得自媒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些都不斷地提醒政府,中國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由于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政府在自媒體時代的初期未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方面的立法,使得自媒體中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傳播者造謠風險成本小,影響力度大。而由于缺乏足夠的法律法規方面的依據,政府面對一些惡意造謠的人只能通過封鎖其微博等方式對其進行處罰,而無法更深入、直接的進行處理。
2.3 自媒體中謠言泛濫急需政府的“權威聲音”出面“以正視聽”
自媒體時代帶來傳播主體平民化,信息傳播快捷化的同時也對政府如何在自媒體時代樹立公信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戰。自媒體的出現使得民眾的自由話語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而有些人借由這些自由話語權,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注和點擊率,故意傳播一些偏離事實或者根本無中生有的事情,混淆視聽。而這時,民眾則希望在自媒體中獲得政府方面具有公信力的聲音,以正視聽。
3、應對政府管理新挑戰的對策思考
自媒體以其快速的發展和傳播,給政府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但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矛盾也是相互轉換的。因此,自媒體在給政府工作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給政府工作發展和改革帶來了機遇。如果我們可以妥善的處理好這些挑戰,就能更好把握住機遇,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建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3.1 建議政府由信息管理者向信息監督者轉變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將更加快速,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筆者建議要應對新時期的信息管理挑戰,政府應當轉變對信息管理的觀念態度,由信息管理者向信息監督者轉變。即從原先的對信息傳播進行管制和管理,轉變為對信息傳播進行監督,對不實、不良信息予以公開公正的處理。在尊重人民言論自由權的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對那些傳播不良信息的人進行打擊,以幫助民眾能夠更快更好地接收到準確詳盡的信息。
3.2 建議加強對自媒體監管的法律體系建設
建議政府部門要重視自媒體的認識和研究,盡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對自媒體的監督和管理;要主動加強對自媒體平臺的監督和管理力度,使其更好的為社會公眾服務。同時,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對自媒體平臺進行治理,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同時要保護人民的參政議政權和自由言論權,保證人民可以真正的參與到社會管理中,真正做到人民民主。
3.3 建議政府主動融入自媒體中樹立公信力權威聲音
自媒體時代,不是政府公信力被削弱的時代,而是政府樹立更高公信力的時代。故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的融入到自媒體平臺中,將具有公信力的“權威聲音”帶給群眾,讓群眾知道怎樣進行正確的、科學的理性思維,而不是聽信謠言中的一些偽科學和虛假消息。而積極主動的融入到自媒體平臺,并非將自媒體當做告示牌一般簡單的政府信息,而是要做到主動、主動問詢、主動傾聽的“三主動”,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律法規知識,樹立更高的政府公信力。政府部門不應該對自媒體有所懼怕,要做到積極面對、積極學習和積極運用,融入到自媒體中,運用其傳播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判斷能力,教會人們如何用理性思維去思考和分辨信息;用堅定的決心和信心權威聲音,贏得公眾信任,樹立政府公信力。
參考文獻:
[1][美]DAN GILLMOR.WE THE MEDIA[Z/OL].
http:省略/catalog/wemedia/book/index.csp.
關鍵詞:自媒體 旅行社 機遇 挑戰
一、自媒體的內涵
自媒體是一個新興詞匯,使用至今不過12年時間。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聯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報告。報告給自媒體下了一個定義,即是普通大眾由數字科學技術的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接后,提供并分享其經歷、見聞的途徑。自媒體為普通大眾提供了信息積累、生成、共享并傳播的自由空間。自媒體的擁有者不僅包括主流媒體的媒體人,更包括所有擁有網絡的普通大眾。自媒體為普通大眾提供了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空間。這個自由空間平民化、普泛化、私人化、自主化。在這個自由空間里,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消弱,普通大眾從四面八方出來表達自己的聲音,不再接受被“統一的一個聲音”告知對與錯。自媒體不僅包括前幾年深受普通大眾喜愛的騰訊QQ個人主頁、日志,個人博客,還包括目前美國最具代表性 Facebook,Twitter,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微博、微信。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專業媒體機構以往由“點到面”的傳播,實現了“點到點”的對等傳播觀念。[1]
二、自媒體的傳播特點
自媒體出現后,普通大眾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依托于普通大眾的自媒體爆發出不可估量的能量,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這是因為自媒體的傳播主體是任何一個擁有網絡,想參與信息傳播的普通大眾。普通大眾以自媒體為媒介,參與到信息傳播當中,改變了以往被主流媒體告知信息的狀態。然而正是由于普通大眾的參與,自媒體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2]
1. 傳播主體的平民化。
對傳統媒體而言,媒體運作是一件十分復雜的工作。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傳播,需要國家相關機關部門的驗證、核實。因此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傳播需要跨越高門檻。然而,對自媒體而言,這些復雜繁瑣的過程統統都不需要。只要普通大眾擁有網絡,愿意發表自己對每件事情的觀點和看法,自媒體都會敞開大門,隨時迎接。自媒體使普通大眾成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媒體”成為可能。曾經紅極一時的人人、博客、博客、微博,只需用戶在服務商提供的網絡空間選擇自己喜歡的模板,通過簡單注冊,就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自己喜歡的音樂、圖片、視頻,甚至是各種“吐槽”。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的智能手機聊天軟件――微信,擴大了自媒體對信息的傳播范圍。通過手機號碼或者QQ號碼申請,便可注冊微信。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自媒體,成為普通大眾移動的信息加油站。普通大眾作為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不需要專業背景、也不需要被主管部門審核,只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梢?,自媒體是普通大眾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游樂場”。普通大眾通過自媒體掌握表達自我聲音的話語權后,不斷地發表這種“自我聲音”,使之成為一種普泛化的趨勢。[3]
2. 信息傳播的交互性、時效性強。
數字技術的發展成就了自媒體對信息傳播的高交互性和高時效性。來自生活各行各業的傳播主體在自媒體上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大大地增強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①。如2014年3月8日馬航飛機失蹤事件、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地震事件爆發后,來自全球各地的傳播主體利用自媒體發表自己對在事件中遇難同胞的哀悼,希望自己能為災區的災民盡一點微薄之力。自媒體的交互性和時效性是傳統媒體望塵莫及的。與此同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傳播主體利用自媒體能夠對有效信息進行溝通、反饋,或者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自媒體的傳播主體是來自生活各個領域的普通大眾,所以他們對信息的綜合把握會更清楚、實際和具體。如在幾年前的“華南虎”事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攝影家等專業人士從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出發對“華南虎照片”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最終得出假華南虎的結論。[4]
3. 傳播信息的可信度低,相關法律不規范。
自媒體的傳播主體普通大眾良莠不齊、千姿百態。他們利用自媒體信息時,完全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隨心所欲地隨便編輯。有時他們會記錄生活點滴,有時他們會發表通過一件小事領悟到的人生感悟,有時他們會對時事政治發表感言評論,有時他們也會探索和思考專業問題,有時他們更會制造虛假消息。在“平民話語權”得到伸張的當今社會,“有話想說”、“有話要說”的人越來越多,而自媒體過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和點擊率,也沒有傳統媒體的監督職能和辨別真偽的能力,所以在自媒體的信息傳播中存在著大量虛假消息。這樣一來,一部分自媒體上的信息就存在可信度低的特點。 自媒體在普通大眾個體聲音得到充分釋放的同時,勢必一些與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道德相違背的聲音得以散播。一部分普通大眾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線,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如“郭美美事件”,2011年6月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并稱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郭美美的微博信息一經發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并給中國紅十字會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2012年4月郭美美在網上爆料自己的視頻,引起很多網友爭相下載,結果導致下載過視頻的用戶信息和賬戶密碼被盜。2014年5月網絡爆料郭美美欠債2億,隨后有大人物幫忙還債。一系列的虛假消息增加了郭美美微博的點擊率,和其本人的知名度,但是對整個社會的造成了巨大的傷害。2014年7月10日,郭美美因為事件被捕,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郭美美對自己以往的行為供認不諱。[5]
【關鍵詞】微博;新聞傳播;新聞價值;媒介融合
微博的興起與發展
所謂微博,也稱即時博客,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建立在Web2.0基礎上的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AP、手機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并即時分享信息。微博,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它信息源豐富、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便捷、傳播密度緊、擴張力度強、影響力大,特別是它的信息傳播方式,既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于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它是一種與傳統媒體迥然不同的裂變傳播。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早在2006年3月,blogger的創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最先推出了Twitter,它一經推出就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Twitter在牛津字典里的意思是“激動地或緊張地唧唧喳喳地說話”??谡Z化的說法就是“嘮叨”或“碎碎念”。國外Twitter的“大紅大紫”,迅速影響到國內。校內人人網的創始人王興就迅速抓住了這一機遇,他在2007年5月在國內創建了飯否網,借鑒了Twitter的運作模式,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為廣大網民提供類似于Twitter這種網絡產品的微型博客服務網站,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頁面、手機短信/彩信、IM軟件(包括QQ、MSN、Google Talk)和上百種API應用在自己的飯否頁面上消息(限定140字以內)或上傳圖片。用戶間通過互相關注、私信、或@對話等方式互動。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線,并迅速成長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新浪微博一經推出,其他各種形式的微博,比如垂直門戶微博、電子商務微博、獨立微博客、綜合門戶網站微博、SNS微博等博客網站也應運而生,就連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臺和電信運營商也分別在各類電視節目和短信服務平臺中開辟了微博服務通道。由于博客這個新媒體所具有的快速高效的傳播特點,使我國現有的傳統媒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但也正是由于傳統媒體加入了微博這支強心劑,中國開始進入微博時代。目前,微博網站還在成長和擴張之中,將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進一步發展,微博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互聯網實驗室認為,我國微博將向工具化、細分化、移動化和開放化等方向發展。以微博的發展情況來看,微博的私人化、個性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便捷性、原創性、即時性的特點更突出。與社交網站相比,微博更像是新聞媒體。
微博的媒體特征分析
微博具有自媒體特性。自媒體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自媒體與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有別,它是由普通百姓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把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理念。微博的自媒體特征主要體現在其平民化、個性化、圈群化、自主傳播、即時分享的特性上。
第一,微博最大的特點是互動交流、內容共享,同時可以提供“最新資訊”的信息個性化服務,也基本滿足了人們媒體個性化的需求。微博用戶可通過手機、客戶端等方式來簡短、快捷的即時信息,打破了傳統媒體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信息和傳播的速度加快。
第二,微博的帶有自媒體的性質。微博用戶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是隨時記錄自己的心情、尋找與自己興趣相投的群體、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等。用戶將微博作為一個及時信息的交流平臺,除了自身信息以外,還會轉發和評論他人的信息。在內容的選擇上,用戶傾向于關注即時信息、熱門信息,并對感興趣的信息進行轉發,實際上形成了以微博用戶為中心的自媒體。微博的自媒體性使得其在報道突發事件時具備便利性。突發事件由于突發性、復雜性、破壞性等備受人們關注,而且在短時間內準確消息無法快速傳播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大量謠言的滋生和蔓延。所以微博既是突發性事件中謠言傳播的絕佳工具,同時又因其公開性,又是辟謠的好平臺。
關鍵詞:互補性;新聞傳播;傳統媒體;自媒體
一、前言
自媒體的發展過程中,年輕人的支持給予了自媒體極大的發展動力。從自媒體的新聞傳播角度來看,其傳播范圍廣、操作簡單等特點,使其逐漸應用到社會上的多個群體中,甚至部分老年人在觀看新聞的時候也開始依靠自媒體。而傳統媒體具有較長的發展時間,國家對其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力度,所以在新聞傳播方面傳統媒體所占的地位仍然很重要。為了促進自媒體、傳統媒體的共同發展,急需加大對兩者互補性的認識,并合理利用其互補性。
二、概述自媒體、傳統媒體
(一)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群眾基礎較為深厚,在傳播新聞時,都是根據一定的事實依據做出了新聞傳播;國家支持的媒體形式就是傳統媒體。雖然自媒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仍無法徹底取代傳統媒體的地位,在傳統媒體的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路線仍是保守的,阻礙了傳統媒體的發展進程。其表現出的不足在于:具有較為緩慢的新聞傳播速度,通常是今天報道昨天的事情;新聞報道形式較為落后。[1]
(二)自媒體
自媒體又叫個人媒體、公民媒體,其傳播特點是平民化、私人化,即人人都可以作為傳播者,其中微信、微博等是典型的自媒體代表。從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中,可以看出其具有的優勢在于較快的新聞傳播速度。自媒體對新聞傳播主要是借助微信、微博等較為流行的自媒體,從傳播速度方面來看要比傳統媒體快一些。其新聞會涉及各個領域,如平民百姓生活、國家中央重要講話等,只要是可以爆料都可以利用自媒體傳播新聞。其發展中也顯現出不足,表現為:具有較小的控制力,出現了不良的新聞報道、虛假新聞等,對新聞的正常傳播起到了嚴重的阻礙,毀譽參半,阻礙了新聞傳播的健康發展。[2]
三、傳統媒體、自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互補性
(一)自媒體、傳統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模式上應建立立體化聯動模式
在新聞報道模式上,建立兩種媒體間的立體化聯動模式。可以在新聞傳播的第一階段中利用自媒體的快速優勢新聞,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新聞事件。自媒體播出新聞之后,再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輿論導向作用,對公眾的價值取向進行正確引導,淘汰自媒體的虛假新聞、負面新聞。例如,發生大型新聞事件后,應有機地結合傳統媒體、自媒體,立體化、多時段、多平臺、多層面、多角度地報道新聞事件,使人們能夠清晰地了解新聞事件,正確地看待新聞事件所傳遞出的信息。全方位報道新聞的時候可以借助的渠道有微信、微博、博客、互聯網、報紙、期刊、電視等,并建立多平臺融合的網絡,以便公眾及時地在這個平臺中反饋意見。例如,爆料明星吸毒的新聞事件,娛樂圈中王學兵的吸毒新聞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件事情開始也是由一條微博引發的,隨后警方對這條新聞進行了證實,最終播報這條新聞是利用傳統媒體的形式。該新聞事件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都表現出了較強的連貫性,將自媒體、傳統媒體的立體化聯動報道模式充分地顯現出來了,不但實現了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還將新聞的意義性、真實性充分地展現出來,有效地解決了自媒體爆料虛假新聞、傳統媒體較為緩慢的傳播速度等問題,推動了傳統媒體、自媒體的協同發展。
(二)自媒體在篩選新聞時借助傳統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
傳統媒體、自媒體的發展過程中,兩種媒體形式呈現出針鋒相對的發展態勢,加上兩種媒體都具有較為突出的發展優勢,因此在新聞傳播中應當積極地利用傳統媒體、自媒體的互補性,如自媒體在篩選新聞時可以借助傳統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北京青年報在2012年6月份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某位名人在微博爆料稱喝酸奶的時候看見一根頭發,該條微博瞬間轉發量達到了9000多次,使得業界對其做出了強烈的反響,形成了輿論壓力,蒙牛公司迅速做出回應,向該名人做出了正面道歉。雖然蒙牛公司及時地解決該事件,但是更多的網友對其行為做出了質疑:普通消費者面對這一問題時,蒙牛公司能否做到一視同仁。這件事情的起因,是美洲杯帆船賽中國創始人及董事長、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涌是該事件主要受害人,其在投資界影響力較大,而且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報紙對該事件進行報道時,證明真實存在這件事情,而且蒙牛公司做出的道歉行為也真實存在,與其他微博爆料相比,這件事情是有根有據的。因此,自媒體在篩選新聞時借助傳統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表現出的是新聞傳播兩種媒體的互,是有效的新聞傳播方式,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地推廣這種方法。
四、結語
通過深入研究自媒體、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互補性,可以了解,為了促進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兩種媒體的優勢,需要科學地利用其互補性,即自媒體、傳統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模式上應建立立體化聯動模式,自媒體在篩選新聞時借助傳統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從而推動媒體行業的持久發展,為大眾提供更加快速、全方位的新聞傳播形式。
參考文獻:
[1]劉暢.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解構與重塑[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30+34.
關鍵詞: 營銷30;品牌傳播;泛自媒體;消費者生成內容
中圖分類號: 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3)06-0001-04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使營銷和品牌傳播的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菲利普(科特勒總結對過去營銷60年歷史回顧與研究的成果,出版了《營銷革命30》一書,提出了營銷環境已經經過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10時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20時代,邁向了以人文精神為中心的營銷30時代。營銷環境即品牌傳播的環境,新的營銷環境下品牌傳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本文將基于營銷30時代網絡環境的變化,從消費者行為和品牌傳播的過程對品牌傳播的新特征進行探討。
一、營銷30與品牌傳播之理性思考
菲利普(科特勒將世界營銷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在由工業革命推動的工業化時代,營銷活動以產品為中心,營銷的目標是銷售產品,此謂之營銷10時代。在由信息技術推動的信息時代,營銷活動以消費者為中心,營銷的目標是滿足并維護消費者,此謂之營銷20時代。隨著能夠幫助個體和群體保持互聯互動的新浪潮科技的興起,營銷正邁入以人文精神為中心,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目標的營銷30時代。
菲利普?科特勒認為營銷30時代是一個營銷行為深受消費者行為和態度變化影響的時代,它由合作營銷、文化營銷和精神營銷三部分組成。社會化媒體的興起給用戶參與營銷作品的創作提供了途徑,是合作營銷的技術支持。全球范圍內經濟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摩擦與矛盾呼喚文化營銷。注重精神需求的創意階層的崛起迫使企業注重人文精神的營銷。
唐?E?舒爾茨在《整合營銷傳播》一書中提出,“整個營銷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在與消費者溝通,讓消費者了解這些產品的價值以及它是為什么樣的人而設計”。同時,屬于營銷流程中的廣告、公關、促銷等營銷手段都是不同形式的溝通傳播。“甚至當產品售出之后,售后服務也是一種傳播”?;跍贤ㄔ跔I銷與傳播中的重要性,唐(E(舒爾茨認為“營銷即傳播,傳播即營銷,二者密不可分”。[1]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會化媒體使得品牌主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和全面。高效的溝通愈加使得營銷與傳播的概念趨向融合。余明陽教授將品牌傳播定義為:“品牌所有者通過各種傳播手段持續地與目標受眾交流,最優化的增加品牌資產的過程”。[2]營銷即傳播,新的營銷環境下品牌傳播也有了新的定義。筆者認為,營銷30時代的品牌傳播就是生產型消費者將自創的內容通過泛自媒體與獨立的精神個體進行溝通,以實現品牌價值最大化的過程。
二、營銷30與消費者行為模式的演進與變化
在以銷售產品為目的的營銷10時代,品牌傳播的目標是引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在以維護顧客關系為目的的營銷20時代,品牌傳播的目標是引發消費者的購買和分享行為。在營銷30時代,品牌傳播的目標是在引發消費者的購買和分享行為的同時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價值認同,使消費者與品牌,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形成一種價值關系。與之相對應,在不同的營銷環境下,消費者行為模式也隨之變化。
1898年,美國學者E?S?劉易斯提出了AIDA營銷傳播模式。該模式經過后來學者的補充發展為AIDMA模式,即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欲望(Desire)、記憶(Memory)和行動(Action)。該模式表明廣告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須引起消費者的注意,然后引導他們產生興趣,并激發消費者產生欲望,最終才能促成相應的消費行動。這也是營銷10時代品牌傳播效果產生的基本模式,品牌傳播的最終效果是使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本電通公司在2004年提出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正在從傳統的AIDMA轉變為具有網絡特質的AISAS模式,即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搜索(Search)、行動(Action)和分享(Share)。該模式中兩個“s”(搜索和分享)反映出新的營銷環境下品牌傳播活動對消費者行為變化產生的效果。在營銷20時代,網絡使消費者在對企業品牌傳播的內容產生興趣后的搜索和分享行為的發生變得便捷,企業品牌傳播的最終效果不僅僅是使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更會產生推動企業品牌二次傳播的分享行為。
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筆者認為:在營銷30時代,消費者對企業品牌傳播的反應模式已經演變為AIVSA模式,即注意(Attention)、興趣與互動(Interest &Interaction)、價值認同(Value)、分享(Share)、行動(Action)。當消費者注意到品牌信息后,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品牌進行互動。互動的結果既可能是對品牌價值觀形成價值認同,也可能是對既有品牌傳播內容的分享或消費者原創內容的生成與分享。行動一方面指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另一方面也指消費者參與到品牌傳播運動中去,進行下一輪的品牌信息的創作與分享。與營銷10時代的AIDMA模式和營銷20時代的AISAS模式相比較,AIVSA模式強調了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品牌價值觀對消費者行為的整合能力。AIVSA模式下的消費者行為是一個動態往復的過程,該模式得以持續下去的核心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價值認同。
三、營銷30時代品牌傳播的新特征解析
(一)傳播主體:Prosumer(生產型消費者)
在營銷10時代,受傳播技術和媒介的限制,企業品牌傳播的方式相對單一,廣告傳播和銷售傳播是品牌傳播的主要方式,廣告公司和品牌主是企業品牌傳播的主體。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手段的日益豐富,企業品牌傳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公關傳播、事件傳播、體驗傳播等新的傳播方式層出不窮。在強調整合傳播的營銷20時代,能夠整合各種傳播資源實現一致性傳播的專業化的營銷傳播機構取代了傳統的廣告公司,與品牌主一道成為品牌傳播的主體。但在社會化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人人擁有自己的自媒體,任何營銷傳播機構或品牌主都不可能控制這些自媒體的傳播活動。因此,在營銷30時代,品牌傳播的主體是掌控自媒體的生產型消費者。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其2006年出版的《財富的革命》中首次提出了prosumer(產銷合一者)的概念。所謂的產銷合一者即是為了自己使用或者自我滿足而不是為了銷售或者交換而創造產品、服務或者經驗的人。隨后,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30》中也指出:“在參與化的時代中,人們在消費新聞、觀點和娛樂的同時也主動創造他們。新浪潮科技使得人們從被動的消費者變成了產銷者(生產型消費者)”[3]。可口可樂公司 CMO Joe Tripodi也曾明確提出了“從消費者被動形成對品牌的印象到消費者主動表達對品牌的感受”的新營銷理念,強調與消費者合作共同創造品牌傳播信息。甚至可口可樂的Facebook粉絲主頁都是由消費者發起的。在營銷30時代,借助社會化媒體,消費者能夠創造出比品牌主頁更多的關于品牌的信息,品牌傳播的主體不是傳統媒體而是自媒體,品牌真正的擁有者不是品牌主體而是消費者。
(二)傳播內容:CGC
CGC(Consumer Generated Content),即消費者生成內容。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生成內容這一數字網絡概念在營銷傳播領域的借用和演變。消費者生成內容強調的是消費者原創的與品牌或消費者有關的內容,為品牌網絡傳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傳播的內容通常由傳播主體制作傳播。在傳統營銷時代,品牌傳播的主體是以廣告主和品牌主為代表的品牌傳播機構,品牌傳播的內容由這些品牌傳播機構創作或外包創作。不管傳播內容的創作者是誰,這些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為品牌主的意志服務。在營銷10時代,品牌傳播內容多以介紹產品功能特征為主,在營銷20時代則在傳播產品功能的同時,突出企業和產品的定位,維護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系。而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在營銷30時代,品牌傳播的內容已不再由傳播機構主導生產,更多的是以消費者自創的娛樂性、公益性內容為主。
據用戶創作內容(UGC)型業務研究專題報告(胡海波,2008)顯示:UGC具有個性化、強調創意、弱利益驅動、內容的隨機性四大特點[4]。消費者與品牌的價值關系由弱到強依次分為價值認知、價值認可、價值認同、價值共鳴四個階段。要使個性化,隨機性且不太受利益驅動的UGC為品牌傳播服務,品牌主首先要使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產生認同和共鳴。這也與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營銷30時代需要用價值驅動營銷是相契合的。據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副總裁白長波估算,全球范圍內有關可口可樂的在線內容中,10%―20%來自可口可樂公司,其它80%都來自網友。消費者對可口可樂品牌信息的創作和傳播熱情,從本質上說是源自對可口可樂品牌價值觀的認同和共鳴。
(三)傳播媒介:泛自媒體
在營銷10時代,企業品牌傳播的媒介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戶外等傳統大眾媒體。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企業品牌傳播中。在營銷20時代,企業品牌傳播的媒介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字雜志、移動電視、網絡媒體、觸摸媒體等數字媒體。而移動社會化媒體的廣泛運用使得企業品牌傳播的媒介極度豐富。在營銷30時代,品牌傳播的媒介不僅包括了傳統媒體和數字媒體,還包括社會化媒體,手機APP等極具包容性的泛自媒體。
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最先提出自媒體概念。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傳播途徑。被媒體及營銷業界稱為“中國品牌營銷第一人”的梁先生對自媒體的概念進行了延伸,提出了廣義上的自媒體的概念――泛自媒體(Pan Self Media),即個人或組織在自己掌握的渠道上自己的信息。泛自媒體的定義涵蓋了原來的自媒體概念,在整個范圍上獲得了極大的擴展。在社會化媒體中植入品牌信息,社會化媒體就是自媒體;將品牌信息生成二維碼,二維碼就是自媒體;在購物袋上印上品牌LOGO,購物袋就是自媒體。正如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即信息”,在營銷30時代,一切能夠傳遞品牌信息的媒介都能成為企業品牌信息的接觸點,都是企業品牌傳播的媒介。信息即媒介,信息即內容。
(四)傳播對象:獨立的精神個體
在營銷10時代,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市場商品供給不足,消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在這樣的一個賣方市場中,品牌傳播的對象是有相似的消費需求的消費者。面向大眾化的受眾的品牌傳播是大范圍標準化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為了擴大銷量,品牌營銷開始注重差異化,營銷的對象是具有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品牌傳播開始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開展品牌傳播,品牌傳播的對象出現分化。在營銷20時代,品牌傳播的對象是有不同需求的分眾。
麥肯錫咨詢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經營所面對的市場正日益轉變為低信任度市場。菲利普?科特勒也指出,營銷30時代消費者之間水平化的信任關系正逐步取代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垂直化的信任關系,消費者對彼此的信任要遠遠超過對企業的信任。因此,營銷30時代的營銷是消費者以價值為中心向其他消費者展開的營銷,營銷的對象是獨立的消費者。與此同時,品牌傳播也以品牌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展開,品牌傳播的目標已經突破經濟價值和顧客價值上升到社會價值,品牌傳播的對象是相互獨立的精神個體。這些精神個體雖相互獨立,但又具有共同的特征。他們都是品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者和追隨者。
(五)傳播效果:分享性、精準性和實效性
在營銷10時代,品牌傳播是面向大眾的一對多的單向傳播,傳播效果是一次性且不易測量的。廣告界都贊同,廣告費用的80%―90%是浪費的,但卻不知道被浪費在哪里了。營銷20時代的品牌傳播雖開始面對分眾進行一對一的雙向互動,但由于技術的限制,品牌傳播的效果依然沒有得到改善。有了社會化媒體和生產型消費者的參與,營銷30時代品牌傳播的效果具有了分享性、精準性和實效性。
許多國內外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對社會化媒體做了不同的定義,但這些定義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社會化媒體是一種型的媒體。以博客、SNS、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不僅是消費者分享個人信息和群體信息的渠道,同時也是他們比較和討論品牌信息的重要場所。社會化媒體的分享性使信息的方式由B2C轉變為B2C2C。品牌信息一旦引起了社會化媒體用戶的興趣,就會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
隨著云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為品牌傳播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持。大數據技術對品牌傳播最大的意義不在于對龐雜的數據信息的掌握,而在于將這些原始數據經過專業化的處理后生成能夠指導品牌傳播的數據庫。將物聯網技術、LBS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為品牌傳播信息的采集、處理、和追蹤全過程提供支持,就能極大地提升品牌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在針對性和精準性的基礎之上,品牌傳播的實效性也得到了保證。
四、結語
在營銷30時代,隨著消費者個人意識的覺醒和以社會化媒體為代表的泛自媒體的日益多元化,誕生了生產型消費者這一新的消費者群體。生產型消費者有強烈的表達自我的愿望,他們在對品牌認同的基礎上進行品牌信息的創作與傳播。這種品牌認同主要表現在對品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泛自媒體和物聯網、LBS、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品牌傳播中的應用,使品牌傳播的渠道更加豐富,也使品牌傳播的效果更加具有分享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企業在了解了新環境下消費者行為變化和品牌傳播的新特征的基礎上開展品牌傳播活動,才能使企業品牌傳播更高效。
參考文獻:
[1]唐?E?舒爾茨.整合營銷傳播[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2]余明陽,朱紀達 品牌傳播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公安微博;公安微信
新時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自媒體的蓬勃發展。自2009年新浪開設“新浪微博”內測版以來,我國的傳播方式正式進入了自媒體時代,一年后的2010年,由于微博的井噴式發展,我國的“微博元年”開始,微博用戶日益增多,到最高峰的2011年,一度達到5億用戶,即從2014年開始,包括公安微博在內的政務微博迅速發展。與此同時,2011年開始,騰訊推出了新的自媒體平臺微信。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包括公安微信在內的政務微信平臺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也在公安社會管理創新和警民和諧關系的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自媒體與自媒體時代
(一)自媒體相關概念
2003年7月,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二人出版了一份自媒體研究報告,由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對自媒體進行了釋義:自媒體是普通公民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一種提供與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1]。自媒體的產生依托于互聯網技術,扎根于普通公眾,區別于傳統媒體,特別是在傳播媒介、傳播渠道、受眾、反饋等各方面與傳統媒體迥異。依托博客、微博、播客、論壇、即時通訊等載體,自媒體帶來的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完全顛覆了以往的新聞生產流程和媒體價值觀。
(二)自媒體的一般特點
從誕生、發展、成熟的過程來看,自媒體就報紙、電視、電臺和新聞門戶網站等幾大媒體的傳播方式有所不同,傳統的幾大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從點到面的傳播狀態,而作為新媒體的自媒體平臺的傳播方式是自主性很強的交叉傳播方式,具有特殊的傳播渠道、傳播價值、傳播理念和傳播時效等,由傳統的傳播方式向互動式傳播方式轉變,由單向到雙向,這是新媒體時代自媒體傳播的重要特征,也是自媒體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社會價值之在。
1.平等是自媒體傳播的理念
自媒體是一種草根媒體,具有三個特點,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主要的傳播理念包括信息共享、平等對話和及時迅速。自媒體核心的新聞理念即每個公民都是一名新聞記者。普通公眾是自媒體的關注焦點,更是自媒體的立足之點,公眾和網民是自媒體網絡輿論和新聞傳播的源頭活水,自媒體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社會輿論走向的導航員。目前,傳統媒體已經嚴重依附于自媒體,甚至有些傳統媒體直接通過自媒體的新聞和輿論導向,來追尋和查找新聞線索,特別是有些網站新聞記者和都市類的記者編輯,梳理微博信息來尋找新聞的信息源。許多的政府機構還積極開設政務微博,積極和網民互動,并主動將政務及相關新聞信息分享和接入微博入口。截至目前,政務微博已經近10萬個,其中公安部門的政務微博數量和質量穩居第一名。在和諧警民關系的構建和良好警察形象的塑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2.同向是自媒體傳播的價值
傳播價值取決于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的需要。傳播主體即媒體,它往往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新聞做出取舍,經過傳播主體過濾的新聞到達傳播客體即受眾手中,其又根據自身價值需要對新聞做出選擇。但自媒體運行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為同一群體,信息的生產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的同向性決定了自媒體新聞具有更加強烈的貼近性、趣味性、動態性,更符合目標受眾的偏好[1]。而專業新聞機構在傳統新聞價值判斷下制作新聞,又經過層層過濾和把關再輸送給受眾,其中包含了記者的價值觀念,也包含了媒體的價值判斷,與自媒體原生態的新聞相比,其吸引力就明顯減弱了。
3.網狀是自媒體傳播的路徑
傳播的方式和路徑取決于信息的來源。新媒體在和傳統媒體的對比中,其最大的挑戰就是信息來源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傳統媒體擁有的重要優勢就是信息來源的獨享和話語權的霸主,相對于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自媒體的信息來源主要源自于民間,源自于個人。每一個網民都可以自由選擇信息,通過自己擁有的手機、網絡和各種網絡終端,將視頻、音頻、圖片和文字等各種信息資源傳播出去。接受這些信息的網民,則又自然而然地成為下一個信息源,以此類推,從新聞的生產,到新聞的傳播,再到新聞的接收,形成了一個完整閉合的傳播系統。在此系統中,記者和觀眾的界限和概念都甚為模糊,以致消失。而同時,因為技術的保障,各種信息在不同平臺上的轉換尤為順暢,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快了信息的制造和傳播,輿論影響也因此擴大[1]。
4.高速是自媒體傳播的實效
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流程有嚴格的制度規定,需經過層層篩選、把關、編輯后才會到達受眾。在自媒體時代,新聞的技術門檻和“準入”條件降低,不需要成立專業媒體機構來運作,也不需要相關部門審批,新聞生產流程更沒有規章制度約束,任何人都可以在博客、微博、論壇、MSN、QQ上新聞,信息會很快在這些載體之間互播。決定新聞時效的另一個因素是新聞生產者,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者是記者,一般情況下,記者在接到新聞線索后才會趕到新聞現場,但自媒體時代,新聞第一現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記者,通過手機拍攝的畫面可以在幾秒鐘內傳到網上,這種速度其他媒體無法比擬。自媒體成為時效性最強的媒體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自媒體的弱點和不足
自媒體的優點非常明顯,人數基數龐大,傳播信息迅速。但是,自媒體所具有的自產自銷的特點也正成為自媒體的弱點和不足,也較為深刻地影響著自媒體的生態成長。
1.新聞真實性挑戰
早在丹?吉爾默(Dan Gillmor)提出“自媒體”概念時,他就指出:“草根新聞的興起伴隨著嚴重的道德問題,包括真實性和公然欺騙?!弊悦襟w的新聞生產者沒有任何準入標準,個人道德素質無法甄別評價,特別是一些網絡水軍混跡其中,虛假信息興風作浪,攪亂人們的視線。因此,準入門檻的消失使自媒體新聞的真實性失去了專業和道德的屏障。其次,自媒體不受新聞傳播機制監管,監管制度的缺失又使自媒體新聞的真實性失去了制度屏障。再次,有些“自媒體”過分追求新聞速度或者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最后,網民們的獵奇心理、熱血心理、跟風心理等導致他們轉發信息時喪失責任意識,使得自媒體權威性遠遠低于專業新聞機構[1]。
2.媒體公信力挑戰
媒體公信力是新聞媒體應該具有的在社會公眾當中的權威而有效的信賴力量和內在力量。媒體公信力是新聞媒體生存的根本法則,是媒體生命力的體現,也是評價、衡量新聞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大小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因素。而作為新媒體的微博的一個弱點,就是其新聞和傳播信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挑戰。即使自媒體傳播的是真實性的新聞,廣大受眾和網民很難去辨認和確認新聞的真實性。此外,新聞低俗也會對新聞公信力造成嚴重沖擊。特別是一些新聞媒體的炒作和惡搞,更是新聞媒體公信力缺失 的重災區。要保護和維護媒體的公信力,這是當前新媒體良性發展的重要依托。
3.受眾選擇性挑戰
專業新聞機構都有自己的系統過濾功能和把關人制度,新聞定位明確。但自媒體載體種類多,信息不定量,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在海量信息面前,個體要依據自己喜好和價值觀來選擇信息,難度加大,難免產生“無助感”,對于受眾而言,容易陷入信息海洋中不可自拔,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同時也容易被網上意見牽著鼻子走,失去自己的價值判斷。因此,傳統媒體的系統過濾和把關人制度讓新聞烙上他們的價值印記,但不可否認,他們在信息處理上去蕪取精、去偽存真,提高了受眾對信息需求選擇的精確度,讓受眾在更短的時間內接收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二、自媒體時代的公安政務微博
(一)自媒體和政務微博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內測版正式上線,微博逐步在我國開始運行,并為廣大網民使用和接受。2010年我國步入了微博的發展快車道,個人微博和政務微博如火如荼地興起,微博在網絡輿論的影響力日趨明顯,一時間微博甚至成為網絡輿論的首發平臺,因此,該年也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究其原因,微博的紅火和巨大的發展機會來自于微博作為自媒體的重要特征,即隨時隨地、及時信息的特征。這一特征受到了網民的靈活運用。作為自媒體的微博,也通過高度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全球的知識譜系相連接,并呈現和承載網民自身的真實想法、真實表達的新型途徑和即時傳播平臺[3]。
伴隨著微博的出現與普及,個體網民話語權進一步得到加強,越來越多的民眾通過微博表達對公共事務的態度和看法,甚至將網絡上的民意轉化為現實中的行動。這也就是說,微博作為中國互聯網上更新最活躍的信息源和輿論場的特性,使得微博問政開始走上舞臺,而且以其獨有的特性和無可比擬的優勢,迅速成為當下“問政”的重要形式。微博問政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很多圍觀的人,看的人越多,政府的責任就越大,政府的壓力越大,這就對政府工作形成了倒逼,迫使政府想方設法改進工作,順應民意。公安微博也應運而生,成為微博問政的重要形式。
(二)公安微博的發展
公安微博,顧名思義就是公安與微博的結合體,是公安的網絡形態,它是在信息時代形成的一種新型警務組織形式,其本質上是一個改革和創新的過程。公安微博發展呈現的顯著特點為以下幾個方面。
1.功能向縱深拓展。警方順應網絡時代警務的需要,秉承“及時準確信息、傳達官方權威信息、關注社會輿論輿情、加強網絡互動溝通”的原則開設微博,開設之初主要目的是權威消息,引導輿論。借助公安微博群的有效溝通,從2009年后涉警負面輿情持續下降,正面輿論持續提升,有效修復了公安機關的形象。在實踐中各地公安機關不斷拓展公安微博的功能,從開展便民服務、預警防范的階段,發展到利用微博向網友征集破案線索和懸賞追逃,通過不斷的創新,不斷拓展公安微博的功能,成為警務力量的倍增器。
2.時效性越來越強。由于網絡世界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在微博中網友可以暢所欲言,公安微博大大拓展了公民言路,搭建起了警方和網友、政府和群眾溝通的新型平臺,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管理方式和溝通過程中的民意流失。網上獲取信息、網上查證落實、第一時間公開、微博權威促進了警務工作公開透明,倒逼公安機關提高工作效率。
3.影響力不容小覷。公安微博都是實名認證,粉絲眾多,比如北京公安的新浪微博“平安北京”粉絲已超627萬,廣東公安的新浪微博“平安南粵”粉絲已超550萬[4]。實踐證明,公安微博在引導網絡輿情方面,只要引導有方,主導得力,就能牢牢把握話語權,能夠改變網絡輿情發展方向,使之朝著有利于警務工作的方向發展,決定網絡輿論最終結果。
三、自媒體時代的公安微信
(一)自媒體和公安微信
2014年底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通了上萬多個政務微信公共賬號,繼政務微博之后,當前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經過調整,已經將政府機關的政務微信的開通和使用情況納入到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之中。公安政務微信是指公安機關推出的官方微信賬戶,是公安機關在網絡環境下社會管理的創新,成為和諧警民關系、傳播公安文化的又一種重要力量。公安微信的巨大發展突破了公安工作對傳統社會管理路徑的依賴,創新了公安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新平臺、新路徑,在公安政法、服務群眾、警務實踐、隊伍管理和良好警察形象的構建等方面開辟了新的科學發展路徑,正在逐步成為我國黨政機關創新社會服務模式并進行良好政府管理和服務形象展示的新窗口。政府機關微信正在積極開發應用,是中國各級政府電子化公共服務的新型平臺。
(二)當前公安微信狀況
公安政務類微信號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2015年1月13日新浪網轉載當日法制日報文章,公布十大公安政務微信按新榜指數排行。拱北邊檢、錫都警方、常州車管所等十家公安微信上榜,他們的理念多集中于通過文明宣傳,加強警民互動和便民服務。在對公安微信平臺的發展和研究逐漸有較好現狀的同時,公安微信平臺在自媒體背景下的走勢值得引起同樣關注。專家認為公安微信還沒有更好開發其功能,表現出大量僵尸賬號的存在,服務提供不到位,群眾不滿意。同時現實情況中,會出現推送的滯后性、陳舊性,以及在“生產―傳送”單一模式下,運行者很難長期維持推送優質內容,從而導致群眾對推送失去敏感度和關注度。
據《中國政務微信發展年度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開設的政務微信數量已經達到了近6 000家,其中公安政務微信數量占到了1/6以上,在所有類別之中,公安政務微信是政務微信中唯一單類突破1 000個大關,擁有1 094個微博,位居全國政務微信數量之首。負責政務微信板塊的騰訊副總裁江陽表示,公安系統的警務微信業已形成了從公安部、各省直轄市公安廳局到地市級公安局、區縣級公安分局、基層派出所、最底層一級的公安派駐警務室的網格化管理和垂直立體組織體系。由此可以得出,公安政務微信的發展呈上升趨勢。
四、公安微博、公安微信的發展方向
(一)要體現公信力
公安微博、公安微信作為特殊形式的公共平臺,存在于網絡虛擬世界,但公安微博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微博”“微信”之前標注了“公安”二字。公安微博、公安微信一般均設置在門戶網站,以增加瀏覽率,公安微博、公安微信經過網站認證,會成為一個實名平臺,即代表了開通公安機關的外部形象。所以,該微博、微信的公信力,即相當于公安機關的名片,微博、微信上的言論也同時代表了公安機關的意見,其上傳內容和表達方式既要達到公安機關將相關內容上傳“微博、微信”的目的,又要兼顧網友的觀感,需要審慎。
(二)要體現實用性
公安微博微信的廣泛使用,帶給公安機關一個與群眾直接交流的平臺,多數公安微博微信開通了網友與博主交流的欄目。這一欄目的使用,使公安機關更多地傾聽到網友對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的不同意見,也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比如警務公開項目、辦事程序和時限,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公安機關的工作透明度和辦事效率。每年各級“兩會”期間,公安機關均收到“兩會”代表、委員提出的各種建議和意見,建議已開通“微博微信”的公安機關嘗試利用“微博微信”建立一個與各級“兩會”代表委員日常交流的平臺,可以及時傾聽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意見,及時改進我們的工作,為贏得工作主動創造條件。
(三)要體現人性化
公安微博微信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公安機關工作人員對其正確掌握,其能否高效、有序地使用,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上級領導的正確導向;二是實際使用人的高超語言能力和處變能力。我們在瀏覽公安微博微信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微博微信的使用人在與網友交流時,或恪守一名警察的身份特點,缺乏網絡語言特有的幽默性;或迷失在網絡世界的虛幻中,忘記了自己的言談代表公安機關的特性。這兩者能否充分結合,即人性化與嚴肅性的結合點掌握是否充分,是公安微博微信能否引發網友共鳴的重要因素,也是公安機關在選擇微博微信使用人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周曉虹.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J].新聞界,2011(4).
[2]政務微博已超45 000個 應用務實成官民互動新平臺[EB/OL].人民網,[2016-03-08].dangjian.people.com